集聚区年度工作总结(精选8篇)
集聚区年度工作总结 篇1
邓州市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工会联合会
工作总结
邓州市产业集聚区是河南省“一星级产业集聚区”、“河南省新型工业化示范集聚区”和“河南省对外开放先进产业集聚区”。总规划面积19.31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约17平方公里,区内配套修建了主次干道及区间道路总长135公里,供排水管网220余公里,电力线路240公里,形成了五横十纵主干道道路骨架,并同步配套建设220KV变电站、自来水厂、污水厂、客运站以及产业集聚区综合服务中心公共服务设施。区内入驻企业102家,其中四上企业7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2家,初步形成了纺织服装、食品加工和汽车零部件制造三大产业集群。
2013—2016年,邓州市产业集聚区连续四年被省政府授予“河南省一星级产业集聚区”称号;2014年被省产业集聚区联席办评为“河南省新型工业化示范集聚区”;2014年被省政府评为“河南省对外开放工作先进产业集聚区”;2013—2015年,被邓州市总工会评为全市工会工作先进单位。2016年被省总工会评为“全省模范劳动关系和谐工业园区”。
近年来,邓州市产业集聚区工会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紧紧围绕省委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部署,以推动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大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为主线,以服务职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为宗旨,务实重干,开拓进取,全面加强产业集聚区工会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强化自身建设,为工作开展提供组织保证近年来,为了调动和发挥企业工会组织和广大会员的积极性,在已创建了职工之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自身建设。一是健全和完善了工会组织机构。重新调整了产业集聚区工会委员会和女工委员会成员等领导机构,加强了对工会工作的领导。二是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了工会工作有章可循。制定了《工会主席职责》、《工会委员会职责》、《女工委员职责》等规章制度,使工会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三是投入大量资金,加大了工会活动室建设力度,购置了电视、VCD、书籍、象棋及各种健身、娱乐器材,建成了高标准的工会活动室,使职工们在业余时间有自己的活动场所,为工会开展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四是工会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制定了工会委员会工作职责和工作目标,做到工作有计划、有检查、有总结,完善了工会工作机制,提高了工会工作水平。
二、真抓实干,认真贯彻落实《三年规划》
在贯彻落实《三年规划》上,严格落实“一把手工程”,建立倒逼机制和分包制度,并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印发了《邓州市产业集聚区工资集体协商操作办法》,定目标,定任务,定责任;利用产业集聚区网站和信息平台,向企业广泛宣传《三年规划》的具体内容和重要意义,营造出深厚的工作氛围;狠抓工作落实,以每年三月的工资协商要约行动月活动为契机,对区内企业建制情况和工会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深入的摸底调查,对没有建制的企业积极指导帮扶,使区内企业建制率达到99%;将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列入企业包服单位目标责任制,并由市委办定期调度考核,督促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有效落实;建立工作督查长效机制,每季度组织一次检查,及时跟进指导,解决实际问题并建立台帐,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实处。
三、加强工作指导,深入开展企业建会
充分运用产业集聚区网站、制作展版、深入企业宣传等形式,重点宣传工会的性质地位职能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工会工作体制机制,取得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营造出工会组建的良好氛围。同时坚持“台账管理、源头参与、跟踪服务”建会管理制度,做到产业集聚区内企业进驻一家、服务一家、建会一家、规范一家。对园区内企业工会提出指导性意见,主动与企业进行沟通协商,解决基层工会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指导企业工会开展职工之家建设、规范化建设等工作,实施“工会组织亮牌子、工会主席亮身份”,发挥好基层工会的职能作用。采取多种模式加强企业工会干部培训,提升辖区内工会干部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依托“河南职工网〃河南工会会员卡”职工服务平台和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打造职工服务网络体系,经常组织开展适应职工需求的网上网下服务活动。积极开展职工就业培训、在岗培训和农民工技能培训,提高职工的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
四、广泛开展活动,服务企业创新发展
紧紧围绕产业集聚区企业发展,组织引导职工广泛深入开展富有特色的劳动竞赛建功立业活动,引导广大职工勤奋劳动、诚实劳动、创新劳动。先后在企业开展了技术革新、技术协作、技能比武、发明创造、合理化建议等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激发了广大职工的创新潜能,促进了职工技术技能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建立了工资形成、工资增长、支付保障机制,切实维护了职工劳动经济权益;同时加大依法维权力度,进一步健全了职工法律援助等维权保障机制;开展产业集聚区内困难职工帮扶工作,帮助永泰棉纺、圣新源纺织、雪阳纺织等近70名困难职工解决了生活、住房、就医、子女上学等实际困难,赢得了广大职工的一致好评。
集聚区年度工作总结 篇2
一、总体情况
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紧紧围绕全省产业集聚区发展, 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 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截至2012年6月底, 全省180个产业集聚区从业人员达到282.7万人, 累计为产业集聚区开展职业介绍276.8万人次, 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94.6万人次, 实现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在产业集聚区全覆盖。
二、产业集聚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方面的新态势
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不断深入,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面临加速发展的重大机遇, 各项工作都呈现出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好的气势, 综合分析产业集聚区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 也呈现出以下三个上升趋势。
1. 从业人员数量呈上升趋势。
根据监测统计, 2010年末全省180个产业集聚区共有从业人员241万人,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员153.89万人。2011年末共有从业人员262.4万人,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员230.61万人, 比上年同期增长42.0%。截至2012年上半年, 共有从业人员282.7万人。产业集聚区从业人员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主要原因是河南省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到河南省产业集聚区落户, 增加了就业岗位, 扩大了就业规模, 产业集聚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成效逐步显现。
2. 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人数呈上升趋势。
2011年, 农村劳动力省内转移就业1268万, 首次超过省外, 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趋势越来越明显。一方面, 全省各地产业聚集区的快速发展, 企业数量增多, 为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另一方面, 当前河南省内务工的收入待遇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在逐渐缩小 (由2010年的月收入差距760元缩小到2011年的约500元) , 再加上省内就业比沿海地区大城市交通费用少、生活成本低且能照顾家庭及维权方便等, 农民更愿意就近就地就业。
3. 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需求呈上升趋势。
随着产业集聚区的快速发展, 从业人员快速上升, 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需求呈现出主体多元化、结构复杂化、需求多样化的特点。无论是企业招工用工、人才引进、社会保险缴费, 还是产业集聚区居民的培训就业、人事代理、权益维护, 以及农民工和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住房、子女教育等问题, 都对公共服务提出了更高的、更迫切的要求。比如技能培训方面, 据调查, 2010年产业集聚区劳动力中有技能培训需求的人数为84.6万人, 2011年增加到了113.9万人, 增长率为34.6%, 2012年参加培训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 部分市县劳动力也不仅止于技能培训, 对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的发放需求更加迫切, 以便提高工资待遇, 实现稳定就业。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 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
调研发现, 虽然产业集聚区企业有很多岗位虚位以待, 也有很多农村劳动力希望转移就业, 但实际情况却是, 很多企业招不到想要的人, 众多劳动者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产业集聚区企业招工难和当地劳动力就业难的情况同时存在。一方面, 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不断深入, 承接产业转移力度不断加大, 很多企业纷纷在河南省产业集聚区落户, 用工需求总量不断攀升, 导致企业招工比较困难。另一方面, 许多产业集聚区企业在招工时开出的工资相对发达地区没有优势, 且对工人的整体素质要求较高, 偏向于雇佣具备一定操作技能的青壮年劳动力, 而本地大多数青壮年农村劳动力, 未经专业培训, 难以胜任工作岗位技能要求, 同时, 他们的就业期望值较高, 导致“有事没人干”和“有人没事干”的情况同时存在, 既造成企业用工形势吃紧, 又造成了社会劳动力资源的浪费。
2. 产业集聚区劳动力就业稳定性较差。
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不稳定性是当前城镇化进程中一个重大问题, 近期出现的“民工荒”“返乡潮”等现象, 本质上都是农村劳动力就业不稳定的集中体现。这种不稳定性在河南省产业集聚区也有明显表现, 据统计,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人员流失率高达40%, 流动性非常明显。主要原因:一是由于当地农民工打工具有较强的季节性。许多农民农闲时去附近工厂打工, 农忙时就辞职回家干农活, 穿上工作服是工人, 脱去工作服是农民, 稳定性不足。二是新生代农民工求职期望值较高。“80、90后”逐渐成为农民工的主体, 整体呈现出“两高两低”的特征:职业期望高, 物质、精神享受需求高, 工作耐受力低, 生活压力承受力低。他们自主意识较强, 一旦有合适的岗位, 便流动到其他企业或外出打工, 流动性较强。同时, 大部分企业都缺少企业文化, 缺少配套的文化生活服务, 使员工缺乏归属感、成就感, 也是导致企业工人流动的一个重要原因。
3. 技能工人数量不能满足企业用工需求。
产业集聚区技能工人短缺, 普通工人中参加过技能培训的人数仅占工人总数的67.6%, 且大多数只是参加了简单的岗前培训, 并没有完全掌握一技之长。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力在产业集聚区供不应求, 技能工人缺乏成为企业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瓶颈”。主要原因:从政府层面来看, 对技能培训投入不足, 培训补贴的数额较少、申领周期过长, 产业工人培训服务中心、公共职业培训 (实训) 基地的建设滞后;从社会层面来看, 本地高校、职业技术学校和社会培训服务机构与企业缺少供需对接, 造成培养和使用脱节;从企业层面看, 大部分产业集聚区企业缺乏对人力资源的整体规划, 90%以上的企业没有完善的培训体系, 缺乏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劳动力本身层面看, 有相当一部分不愿参加技能培训, 认为接受培训付出的成本高, 而选择边打工边学技术。
4. 中高级人才引进难、流失快。
调研发现, 产业集聚区企业普遍存在人才引不来、用不好、留不住的问题, 尤其是高层次、高技能人才, 往往是引进一批, 培养一批, 流走一批。据调查统计, 产业集聚区企业中高级人才流失率达到30%, 人才的不稳定导致企业科研项目难以持续, 影响了企业的科技创新。主要原因是:河南省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不高, 与沿海地区相比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不突出, 引才渠道不通畅, 分配机制不灵活, 对中高级人才的吸引力不强。再加上河南省大部分产业集聚区企业处于发展初期, 规模小、层次低, 难以在生活条件、工资待遇、人才成长空间、人才子女教育等方面提供优厚的条件和良好保障, 相当一部分企业还没有将人事管理的激励机制与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创造能力紧密结合, 在人力资源开发上存在急功近利行为, 重人才管理使用, 轻人才激励培养, 缺乏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的社会环境。
5. 产业集聚区企业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突出。
由于现行的社会保险制度不完善, 各项社会保险制度的衔接有待进一步理顺, 部分产业集聚区务工人员既在务工地参加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 又在户口所在地参加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新农合”, 造成重复参保和财政重复补贴。各项社会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社会保险待遇差异的平衡还存在制度上的障碍, 不利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部分产业集聚区企业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意识淡薄, 存在故意瞒报少报职工人数、缴费工资基数, 甚至恶意逃避缴费的行为。而一些从业人员参保意识较差, 在企业愿意为其参保的情况下, 宁愿拿现钱也不愿参保, 为将来享受社会保险留下隐患。
6. 产业集聚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还比较薄弱。
随着产业集聚区快速发展, 入驻企业和从业人员急骤上升, 现有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不能很好地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人力资源信息库和企业用工信息库的建设尚在初期、企业招工还缺少有效的平台、人才智力引进尚需要畅通的渠道、社会保障还不能实现“一站式”办理等。产业集聚区服务平台建设缺少政策依据, 建设模式、机构设置及人员管理方式等尚不明确。全省产业集聚区中有三分之二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现有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有待完善, 工作机制有待健全, 人员队伍有待充实, 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
四、政策建议
1. 持续推进全民技能振兴工程。
以建设中原经济区为契机, 深入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 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人社牵头、部门配合、上下联动工作机制, 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计划”“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培训计划”等培训活动, 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 全面提升河南省人力资源素质水平。围绕河南省煤化工、现代装备制造、交通运输等支柱产业, 加强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示范基地建设, 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和研修平台建设工程, 支持技师学院、高级技工学校、企业职工培训中心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 努力提升职业培训能力。创新职业技能培训模式, 开展校企合作共建, 实现校企资源共享, 促进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无缝对接。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技能培训的资金投入, 推进农民工培训资金省级统筹, 建立和完善政府购买培训成果机制, 不断提高职业培训资金的使用效率。尽快出台完善职业技能培训补贴申领的实施细则, 简化技能培训补贴程序, 减短申领补贴周期, 提高参加培训的主动性、积极性。
2. 实施产业集聚区人才集聚工程。
落实各项引才政策, 完善人才服务, 积极引进产业集聚区各类急需人才。在产业集聚区建立人才工作站, 定期发布产业集聚区人才需求目录, 开展产业集聚区专场人才招聘, 积极创造条件, 适时举办河南产业集聚区招聘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洽谈会, 努力打造成国内有影响的高层次人才招聘平台。建立人才与产业对接平台, 鼓励产业集聚区内企业根据重大项目建设需要, 以多种形式与中央驻豫单位和省内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广泛开展项目合作, 通过兼职、培训讲学等人才柔性流动方式为产业集聚区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强产业集聚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博士后研发基地, 推行“人才+项目”的对接模式, 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平台。积极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聚集工程、人才智力回归工程。畅通海外人才来豫工作的渠道, 建设豫籍国际人才库, 加强与河南籍高层次人才、海外留学人才的联系沟通, 鼓励河南籍人才以各种形式为家乡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服务。
3. 打造企业招工和劳动力就业互动平台。
加强基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强化服务功能, 完善服务体系, 延伸服务领域, 提升服务质量, 拓宽企业用工和劳动者就业的绿色通道。完善招商引资落户企业服务机制, 通过联席会议等形式, 定期研究解决企业用工和技能培训问题。完善就业服务机构、培训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信息畅通机制, 使用工、招工、培训三方面无障碍对接。建立覆盖城乡的信息网络, 建设人力资源信息库和企业用工信息库, 健全人力资源供求信息收集、发布、统计和分析制度, 对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进行分析、预测, 定期分析发布用工供求信息, 引导本地劳动力进入当地企业。
4. 加强社会保障制度的顶层设计。
当前, 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 社会保障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不足, 社会保险统筹层次较低, 转移接续还存在制度性障碍等, 这些问题已制约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 难以适应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的快速推进, 影响了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 迫切需要在国家层面上进行顶层系统设计, 完善政策体系, 消除社会保障制度的碎片化状态, 增强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性和公平性,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同时, 要加快社会保障“一卡通”建设, 并逐步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技术架构、统一指标体系、统一业务流程, 实现“一卡多用, 全国通用”, 真正建立起覆盖全民、联通城乡、延伸基层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网络, 兑现“群众走到哪里, 服务就跟到哪里”的承诺, 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
5. 完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
积极探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服务产业集聚区发展示范和试点建设, 扩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覆盖范围, 在产业集聚区开展就业、社会保障、人力资源开发、人事代理、劳动监察等综合服务。尽快出台支持产业集聚区建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的政策意见, 规范产业集聚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标准, 实行机构名称、场地标识、办公设备、人员配备、服务项目、经办流程“六统一”。加大投入力度, 将工作经费、人员经费和项目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加强服务机构工作人员队伍建设, 健全产业集聚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管理及服务标准, 实现规范化管理服务。加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 建立健全省、市、县 (区) 、乡镇信息系统服务网络, 逐步实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业务、服务对象、信息网络、公共服务全覆盖。■
集聚区年度工作总结 篇3
档案工作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新时期、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一项长期重要任务,特别是在产业集聚区建设中城镇居民人口转移、土地调整利益协调中,档案工作肩负着重要使命。档案工作者如何更好地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 增强服务意识,明确档案工作对新农村建设的服务职能
1.1 面对档案工作基础薄弱现状,应主动争取更多的投入和支持。长期以来,各级领导的工作重心都放在经济建设上,对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增收、社会文明进步比较关心,但认为档案工作只是收集、整理文件资料,是一种可有可无的摆设,这势必影响到档案工作的深入开展,甚至使部分地区档案工作陷入僵局。其实档案工作涉及农业、水利、民政、科技、卫生、文化、建设、国土、金融等方方面面,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会形成大量有价值的档案资料,收集、整理好这些档案资料,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服务,不仅是档案工作的一项全新任务,也是为国家建设积累宝贵历史资料财富的一项重要责任。做好新农村档案工作,于国于民都有重要的意义。笔者在驻村期间,曾指导村“两委”规范村档案资料室,对历年积累下来的企业资料、农民宅基地、行业协会材料、蔬菜种植合作社有关材料等进行归类、分目和汇编整理,协助整理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新农村建设组组通道路建设、农田水利规划建设等项目资金申报材料。上述材料均有很高的保存价值。
面对新农村档案工作基础薄弱现状,领导要引起重视,积极支持。档案工作者也要主动寻求支持。要加大力度开发现有档案资源为当前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大的支持力度,主动工作,搜集、整理重要文件材料进行归档,在适当时机和场合向领导阐述档案工作意义及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作用,争取更大投入,以完善档案工作各项基础设施环境。
1.2 进一步强化基层干部和档案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塑造良好的职业道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新时期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的社会事业的重要战略举措,是档案工作面临的新的机遇和挑战。档案工作者要顺应社会发展的主流,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借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拓展档案工作的业务范围,争取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作出突出的贡献,创造不朽的业绩,以实现档案工作者在特定时代环境中崇高的人生价值。档案工作者首先要充分认识档案工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重要意义,坚持客观真实原则,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积极做好农业农村档案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农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其次,档案工作者要不断强化自觉工作的意识,摆脱过去那种“等、靠、要”的归档管理方式,积极主动深入建设一线,协助新农村建设一线材料人员收集、整理各种文档资料。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农村档案工作领域不断拓宽,新农村建设工作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新领域文件材料也不断增多。笔者在驻村期间指导村里整理村务公开、新农村建设规划、新农合医疗、特色专业户、农村经济合作社、文明村镇创建等方面的档案资料时,就感到类似文件材料不仅种类数量繁多,而且基本为当事人、当时事第一手原始资料,保存价值很高,若不注意及时归档,很容易造成较大损失。正是由于新农村建设一线人员普遍缺乏档案工作专业知识,往往无法应对数量如此繁复的材料整理工作,更别说有效保管和对档案资源研发利用了,因此,市县乡三级档案部门更应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主动地深入村组指导帮助一线档案人员做好档案工作。
2 注重实效,突出重点,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档案工作的服务需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范围非常广泛的庞大工程,相应的,档案工作涉及的各项材料也非常多。大致可分为几大类,如农村改革材料;农村自治、民主管理、村务公开材料;新农村建设及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以及农民合法权益维护材料;新农合、新农保方面的社会救助体系材料;新农村发展方面的招商引资、产业规划建设等资料;土地政策材料;新农村文化建设方面的材料等。档案部门应调整力量,及时做好各种材料的收集、整理工作,通过收集、整理、归档、保存,不断丰富馆藏内容,促进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为国家积累宝贵史料。
另一方面,根据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综合改革的需要,鉴于农业档案工作范围广泛,而目前档案部门力量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当务之急是根据地区实际发展情况抓好当前新农村建设中的重点部门建档工作。如笔者驻村时该村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高效示范园,劳动力技能培训,各种行业协会和经济合作组织,新农合、新农保等项目在同地区中发展比较突出,移民村户籍档案等对兄弟村镇具有明显的借鉴意义,做好这些项目的归档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其中特别是开展对村办企业,尤其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建档工作,更应本着及时、高效的原则,以收集好、整理好、利用好为目标,对促进乡镇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 做好档案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作
档案工作的本质说到底还是服务性,档案工作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服务。档案工作者一方面要转变观念,尽快抛弃传统的保密、保守、消极的工作作风,增强主动工作、主动服务意识;更重要的是要积极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力量,做好现有档案资源的编研、开发工作,将静态的史料知识转化为动态的生产力。在新农村建设服务中,档案工作者应充分开发农村档案信息资源,满足党委、政府开展农村工作、制定农业政策的需要,还要满足农村基层干部干好本职工作,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需要,更要满足农民群众科学种田、科学养殖、农产品加工、销售和维护自身权益的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对农业科技信息档案的开发利用应坚持三个面向,一是面向领导为决策服务,二是面向技术人员为科技工作服务,三是面向广大农民为致富奔小康服务。这样档案部门就可以扮演“参谋”、“助手”和“顾问”三种角色,对农业农村科技发展起到广泛且核心的服务功能。
新农村档案信息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方法可借鉴的经验很多,操作起来比较容易,发展成熟的有系统外的数字图书馆建设、系统内的综合档案馆数字档案馆建设,正在迅速发展的如个人数字图书馆建设,以及云计算技术出现后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科技支持等。尤其需要注意的是,随着世界互联网科技的创新发展,以及3G、4G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云计算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技术,必将对数字档案馆建设和发展起到巨大的影响,进而会促进农业档案信息资源的收集、归档、开发和利用等各个方面。
产业集聚区上半年总结 篇4
中共汤阴县委 汤阴县人民政府
(2010年7月)
2010年元月以来,汤阴县委、县政府借助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的东风,举全县之力,坚持以“一个载体、三个体系”为总要求,以《汤阴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为理论支撑,以集聚区软硬件建设为突破口,以招商引资、项目带动为着力点,立足实际,克难攻坚,进一步增强了产业集聚区的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推动了产业集聚区各项建设迈向新台阶。今年2月份,汤阴县产业集聚区被授予全国首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成为全国唯一县级食品类产业集聚区;5月份,被省政府评为“发展又好又快先进产业集聚区”。
一、总体情况。汤阴产业集聚区位于县城东部和北部,分为“东部产业发展区”和“北部城市拓展区”两部分,是我省确定的首批省级产业集聚区之一。
1、经济规模和建设规模。汤阴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17.2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9.2平方公里,发展区3平方公里,控制区5平方公里。集聚区以食品、医药为主导产业,以商贸物流业和文化旅游业为辅助产业,目前落户企业118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1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4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6家,市级重点龙头企
业16家,已形成粮食加工、肉食品加工、蔬菜加工、生态医药等支柱产业。2010年上半年产业集聚区内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2.7亿元,同比增长23%;税收收入完成2505万元,同比增长47%;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9.9亿元,同比增长31%,其中基础设施投入7.1亿元,同比增长507%,标准化厂房投入3.3亿元,同比增长300%,工业项目投资9.5亿元,同比增长36%;实际利用省外资金2.5亿元,同比增长51%。
2、功能完善程度。产业集聚区水、电、路、气、通讯等“七通一平”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倾力打造了7大公共服务平台,即展览交易中心、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技术研发中心、培训中心、信息化服务中心、投融资服务中心、企业担保中心。在土地、资金、人才使用等方面制定了多种优惠政策,如土地使用方面,对招商引资企业实行灵活多样的用地方式,简化办事程序,提供优质服务;财税方面,设立了“企业发展基金”,鼓励集聚区内企业发展;配套服务方面,开工建设了医院、学校、星级酒店、物流中心,规划了职工公寓和金融、商业中心,构筑了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
3、规划建设水平。产业集聚区坚持了高起点、高标准、科学规划。聘请国内一流的策划咨询机构——王志纲工作室、深圳城市空间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和郑州大学共同编制了《汤阴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汤阴县产业集聚区空间布局发展规划》、《汤阴县产业集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汤阴县产业集聚区总体发展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这些规划已通过省组织的专家评审,并严格按照规划进行了实施。同时,为促进集聚区循环经济发展,加快集聚区“两化融合”步伐,2010年上半年,产业集聚区已经申报了河南省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和河南省“两化融合”试验区,目前正在评审当中。
4、发展速度。2010年上半年,产业集聚区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新入驻亿元以上企业8家,在建项目37个,产业集群规模扩大迅速,新增建成区面积2.5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由2008年的6.7平方公里,已发展到现在的9.2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总体框架和城市规模进一步拉大。集聚区内食品产业特色鲜明,医药产业生机勃发,已成为县域经济的主要支撑和最具生机活力的新高地。
二、产业项目建设情况。集聚区着眼于延伸产业链、搞好产业配套,培育产业集群,综合运用土地、环保、项目准入等条件,吸引了一批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产业关联度高的企业入驻集聚区,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食品医药产业集群。
1、项目产业层次。集聚区内骨干企业生产工艺先进,33家企业通过ISO系列和HACCP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区内已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国家级科研机构1家,申请专利176件,授权专利160件。集聚区内“江顺”饼干、“甲家”面粉、“永达”肉鸡、“众品”冷鲜肉等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永达、健丰、丹尼斯克等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促进了集聚区经济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转变。
2、项目与主导产业关联程度。在推动产业集聚区发展过程中,注重培育食品主导产业,着眼民生,突出特色,立足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围绕农业产业化已具有一定基础这一比较优势,依
托汤阴县连续三次荣获“全国食品工业强县”这一金字招牌,强力实施招商引资,着力培育食品龙头企业,拉长食品产业链条,唱响食品产业发展主旋律,全县食品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已入驻的食品和医药企业中,上下游分工合理、产业间紧密联系、企业间互动发展。依托重点龙头企业,培育形成了小麦、玉米、肉鸡、食用菌、生猪、蔬菜、中药材、肉奶牛8条农产品加工链条。
3、在建项目规模与数量。2010年上半年,产业集聚区在建项目37个,其中投资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12个,分别是投资5亿元的服装工业园、投资4.2亿元的益海嘉里、投资3.7亿元的福鑫威尔药业、投资3.5亿元的阳光油脂、投资3.5亿元的科邦生物医药、投资2.6亿元的大洲药业、投资2.3亿元的昌达医用玻璃、投资1.7亿元的九州药业、投资1.5亿元的奥克啤酒(二期)、投资1.3亿元的众品食业(二期)、投资1.2亿元的东泰制药、投资1.2亿元的华通粮贸等项目。这些项目正在紧密锣鼓、紧张施工中。
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集聚区基础设施已累计投入7.1亿元,完成了服务中心、铁路专用线、天然气入园、污水处理厂及管网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进一步提升集聚区承载能力,汤阴县将今年确定为“产业集聚区建设年”,集中各方力量,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在2010年上半年,掀起了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热潮。
1、路网建设。汤阴县产业集聚区已形成三纵四横的路网格局,工纵二街、工纵三街、工横二路等6条集聚区道路已经竣工通车并完成绿化亮化工程。2010年上半年,又同时开工建设了总
投资9.68亿元,总长度63公里的17条道路及配套设施建设,使全县城区框架在现有基础上扩大了一倍。目前,东部产业发展区7条道路正在紧锣密鼓地施工,工纵四街、工纵四街南延、工横一路、工横五路等部分主干道已经竣工;北部城市拓展区10条道路中人和路、文王路、光明路、御路、北环路、中华路、安汤快速通道等7条道路正在抓紧建设,其他道路已全部完成拆迁工作,正在进行招投标。
2、标准化厂房建设。集聚区规划建设了14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以其为补充吸纳小型食品企业;该项目由泰盛源发展有限公司建设,总投资2.4亿元,主要包括标准化厂房26栋,结构分别为二层框架和四至六层框架,容积率为1.1,建筑密度为36%。已于 2010年4月份动工,正在抓紧施工中,建设期限为一年。
3、配套设施建设。综合服务中心大楼、污水处理厂及管网、110千伏变电站及线网、天燃气入园、通讯线网等重点工程均已建成并投入使用;铁路专用线已全部完工;众品冷链物流园已建成投产,集聚区物流基地已完成规划,即将开工兴建。同时,集聚区正在筹备建设3.9万平方米职工商住小区和2.5万平方米商务中心项目,通过吸纳产业工人入驻,实现乡镇人口向城市的流动、聚集,进一步提升集聚区承载能力和产城互动水平。
四、招商引资情况。以产业集聚区被评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为契机,强力实施招商引资激励约束机制、服务环境末位淘汰机制,突出招商理念、方式和环境创新,着力打造食品医药产业集群,叫响汤阴食品医药品牌。1、2010年以来落地项目数量。2010年元月以来,集聚区共
引进项目32个,落地项目27个。其中投资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8个,投资5000万元以上亿元以下工业项目2个。另正与盼盼集团、三全集团、思念集团等知名企业进行洽谈,已和台湾食品工业园、新加坡食品工业园等 6 家企业达成投资意向,近期可望签约。投资5亿元的意大利BPP公司年加工30万吨回收油项目已于5月中旬顺利签约。
2、融资规模。2010年上半年共签约资金24.8亿元,企业融资规模达到13亿元。
3、投入基础设施资金量。2010年以来,县委、县政府积极推动已签约项目开工建设,狠抓项目跟踪服务,着力提高办事效率,促进了签约项目及早开工,今年上半年入驻集聚区的企业投入围墙、厂房、车间、仓库、办公房和其它生产用房等基础设施资金达9.5亿元。
五、投融资平台建设情况。为拓宽投融资渠道,我们通过与战略伙伴合作,建成了3个服务集聚区发展的投融资平台,在集聚区道路、铁路专用线、标准化厂房等共用平台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投融资公司资产规模。3个投融资平台分别为:汤阴县产业集聚区弘达投资有限公司,公司注册资本3805万元,融资能力1.9亿元,目前已将集聚区3100万元资产完成评估,6月底前注入该公司,同时吸纳外部资金4000万元,形成亿元以上资金规模;县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注册资金1500万元,融资能力达7500万元;集聚区弘达公司与永达集团合作,成立了注资资本3000万元的财达投资担保公司,融资能力可达到1.8亿元。2、2010年以来融资规模。截至目前,产业集聚区投融资规模4600万元,其中财达投资担保公司支持新建肉鸡养殖小区20个,扩大肉鸡养殖规模约2000万只,可新增畜牧业产值2亿元。带动养殖农户纯收入增加4000万元左右,带动集聚区内肉鸡加工企业新增产值5亿元以上,实现利税超5000万元。3、2010年以来投入基础设施资金量。通过融资平台融资,投入基础设施资金4600万元,其中用于集聚区23公里道路建设2850万元,污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1030万元,集聚区铁路专用线建设720万元。
六、管理体制机制建设情况。为了形成服务和支持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的强大合力,我们进一步完善了集聚区管理体制和机制。
1、管理机构健全合理。高规格组建了产业集聚区建设指挥部和管理委员会。产业集聚区管理委员会为副县级格,全供事业单位,核定编制50人,内设机构8个:办公室、财务部、招商部、项目实施部、规划部、乡村工作部、融资部和产业开发部。高规格组建了集聚区综合执法大队,成立了集聚区公安派出所,对周边环境进行经常性治理,维护了项目建设和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秩序。
2、具有相应经济管理权限。产业集聚区实行“委托管理、集中办公”制度,即由管委会牵头,将省政府确定的、产业集聚区建设所涉及的12个县直职能部门,以及有关乡(镇)派驻工作人员统一到产业集聚区联合办公,并委托派驻工作人员负责产业集聚区内项目、行政审批及涉企、涉民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事
务等。
3、工作机制建立。产业集聚区建设指挥部对集聚区建设负总责,统筹集聚区与区外事务的协调,适时组织召开由有关部门参加的集聚区联席办公会议,研究解决集聚区建设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保证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实施。集聚区管委会主要负责区内的日常事务和管理。同时,加快探索建立“政区合一”封闭式管理体制步伐,将集聚区规划范围内村庄划归管委会实行封闭式运行,最终实现高效、通畅的管理和运行机制。
4、直通车制度落实到位。入驻集聚区的项目备案、核准已交由产业集聚区管委会直接办理,需上报市审批的事项已由集聚区管委会直接报送,同时抄送县级主管部门备案。直通车制度实行以来,产业集聚区已备案项目8个。同时,建立完善了项目审批无偿代办、项目审批“绿色通道”、重大项目联审联批联办等一系列制度,对进入“绿色通道”的招商项目,实行首问必接、联审联批、限时办结、超时问责。
七、集约节约发展情况。为实现有限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汤阴县产业集聚区本着“节约、循环、复合、紧凑”的理念,通过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集聚区竞争能力。
1、开发建设符合功能布局。按照集聚区“一心两翼”腾飞计划,在县产业集聚区东部片区,重点发展食品和医药产业,将食品工业作为主导产业,医药工业作为战略产业,着力打造粮食深加工、肉类深加工、蔬菜深加工三大食品产业集群,同时延伸发展医药保健产业。北部片区作为城市拓展区,在其西侧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文化旅游业,东侧集中发展新兴食品产业。同时,按照“产业集群
化发展,企业区域化布局”的发展思路,积极推动人才、资本、技术、物流等生产要素加速聚合,形成“用地集约、产业集聚、布局集中、规模适度”的局面。
2、投资强度符合规定标准。要求企业落地必须符合“投资强度、环保标准、科技含量、企业规模、能源消耗、亩均效益产出”等“六个标准”。食品医药企业固定投资低于5000万元的不单独供地,非食品工业项目低于1亿元的不得进入集聚区。项目投资强度不得低于120万元/亩,容积率不低于0.8。统一整合污水管网、燃气入园、用电规划等服务配套设施,避免了重复建设,实现了资源利用最大化。
产业集聚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5
今天这次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会议,是市委、市政府决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刚才,家明同志传达了全省重点项目和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会议精神,讲的很好,大家要认真学习。民权县、柘城县、夏邑县也都做了典型发言,大家要互相借鉴交流。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认清差距,增强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的紧迫感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产业集聚区建设放在关系我市跨越发展的战略高度,按照“四集一转”的基本要求,科学编制规划,完善基础条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推进制冷基地、纺织服装基地、新材料基地、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建设步伐,产业集聚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11 个产业集聚区建成区面积达到86平方公里,比上年新增31平方公里;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50 亿元,比上年增长52 .7 %,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67 %;工业项目建设完成投资400 亿元,增长70 %,占全市工业投资的73 .8 %;实现营业收入1400 亿元以上,增长57 .5 %。实现利润80 亿元以上,实现税收35 亿元以上,增长76 .8 %;累计吸纳就业人员达30 万人以上,增长43 %,其中20xx 年新增就业9 万人以上。在春节过后省委、省政府组织的全省产业集聚区和重点项目观摩活动中,我市夏邑县产业集聚区获得了黄淮四市第一名、商丘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第四名的好成绩,民权县产业集聚区被省表彰为产业集聚区建设先进单位,陶书记代表商丘市在会议上做了典型发言。
(一)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取得了新突破。今年以来,各产业集聚区把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点任务,加快道路、供排水和污水管网、供电、供热、供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积极推进标准化厂房、公共服务中心、生产生活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全市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功能不断完善,为产业发展和项目落地提供了良好条件。
(二)壮大主导产业规模、培育产业集群取得了新突破。各产业集聚区积极承接集群式或链式产业转移,大力开展集群招商、产业链招商,引进上下游产品和配套企业,培育壮大特色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我市的制冷产业,已先后入驻香雪海、万宝电器等上下游生产关联企业50 多家,具有年产冰箱冷柜1000 万台、年产压缩机1000 万台的生产能力,冷藏车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我市大力培育纺织、服装加工产业,先后引进乔治白、阿玛尼、罗莱、安踏等知名品牌和华鹏纺织、大洋纱线纺纱企业等80 多家,形成了从棉花加工、纺纱、织布、印染、服饰加工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成为“河南省服装产业基地”。形成了全国重要的电动车生产基地,全国销量第一的天津爱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全国销量第三的天津泰丰小鸟电动车业有限公司先后落户商丘,步步先、宗申集团等电动三轮车项目也相继开工建设,相关配件生产企业不断入驻,到20xx 年底,我市的电动车年生产能力将达到260 万辆。新材料产业T700 宇航级碳纤维填补了中国高端新材料行业的空白。金刚石微粉年产量45 亿克拉,市场占有率达80 %,占全国出口量的一半。
(三)产城资源共享,产城融合发展实现了新突破。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产业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城市与产业是相伴而生、共同发展。从我市的产业集聚区发展看,各地都能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城市发展的前提,把城市建设作为产业发展的平台,积极建设新城区,逐步改造老城区,不断促进产业集聚区与城市功能互补,以“产”带“城”、以“城”促“产”,形成了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格局。
(四)服务平台建设取得了新突破。一是融资平台建设方面。各聚集区积极搭建投融资平台,拓宽投融资渠道,全市累计融资44 .6 亿元,有力地推动了产业集聚区的快速发展。二是土地保障和集约节约利用土地方面。各产业集聚区采取农村土地整理、盘活低效用地、建设多层厂房、强化项目退出机制等措施扩大用地储量,集约节约用地,努力缓解产业集聚区用地紧张的局面。三是人力资源人才保障方面。各产业集聚区采取引进人才、免费技术培训、完善服务等方式帮助企业解决“招工难”和人才短缺问题。
(五)产业集聚区建设推进机制实现了新突破。一是在政策保障方面,制定了《商丘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实施意见》,综合运用土地、财税等多种手段,建立有利于集约节约和快速发展的政策体系。根据省政府出台的产业集聚区考核办法,结合我市建设实际,制定了《商丘市产业集聚区发展考核办法》,采取平时考评与年终考评相结合、以平时考核为主的方法,综合评价产业集聚区发展水平,使考核指标更贴近建设实际,更具有可操作性。制定了《商丘市产业集聚区发展奖惩意见》,将年度综合考评结果与政策支持和干部使用挂钩,调动了各县(市、区)加快建设产业集聚区的积极性,增强了责任感,有力地促进了全市产业集聚区发展。在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推进机制方面,实行了联席会议制度、市领导联系产业集聚区制度、目标管理制度、工作督导机制、观摩点评制度等,有效的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我市产业集聚区建设虽然在黄淮四市走在了前列,但与其他省辖市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一是产业集聚区内入驻的大项目少,科技含量相对较低。二是壮大主导产业,培育产业集群力度不够。有些产业集聚区产业集中度低,主导产业不突出,招商引资针对性不强,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仍存在“散、乱”现象,没有形成专业化分工和上下游产业合作关系,不能充分发挥集群效应。三是要素保障能力和集约发展水平不够。尽管随着集聚区建设加快推进,用地保障难度越来越大,但是在产业集聚区内部仍存在有用地闲置、粗放浪费现象;投融资平台实力不强,融资能力较弱;部分产业集聚区企业招工难现象依然存在。四是配套服务能力滞后于产业集聚区快速发展的需要,还存在有基础设施滞后、生产生活配套设施不完善、仓储物流设施不配套等问题。五是有些产业集聚区管理体制还没有理顺,功能区域与行政区域不协调的矛盾日益突出。目前,全省各地产业集聚区不断加快发展,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明争暗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切不可掉以轻心,放慢发展速度,减缓发展节奏。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和紧迫感,真抓实干,千方百计加快发展。
二、确定目标,明确任务,推动产业集聚区快速发展
根据省产业集聚区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市产业集聚区建设实际,20xx年我市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要按照“把握机遇、持续求进、务实发展、积极作为”的要求,坚持把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作为事关全局的中心工作和关键性举措,紧紧围绕“四集一转”,突出“四个强化、两个完善”(强化产业集群培育、强化服务功能提升、强化节约集约发展、强化统筹综合协调和完善支持政策、完善体制机制),以提升发展水平为主线,以培育产业集群为核心,以提质增效为重点,继续深化实施产业集聚区建设提升年活动,推动产业集聚区建设再上新台阶,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20xx年我市产业集聚区发展目标是:全市产业集聚区力争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00 亿元以上,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超过60 %;全市产业集聚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00 亿元以上,形成一个主营业务收入超400 亿元,8 个主营业务收入超150 亿元、2 个主营业务收入超100 亿元的产业集聚区,其中主导产业集群规模超100 亿元的4 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收入增长70 %以上,占全市的比重超过40 %;每个产业集聚区实现税收2 亿元以上,从业人员39 万人,新增9 万人。
(一)着力培育主导产业集群。各产业集聚区按照成长性最好、竞争力最强、关联度最高的要求,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定一个20xx年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制定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培育方案,明确发展目标,提出保障措施。2 月底前报市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工作领导组办公室。今年的产业集聚区点评观摩活动中,要突出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发展情况。1 ~2 季度观摩时,实行“1+2 ”工作法,即查看一个主导产业项目两个原来的项目;3 ~4 季度观摩时,查看两个主导产业项目一个其他项目。要集中要素资源,完善支撑条件,强化针对性招商引资,突出发展一个主导产业,培育一个优势产业集群,迅速做大产业规模,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
(二)着力提升发展质量效益。按照“签约项目抓开工、在建项目抓进度,建成项目抓投产、投产项目抓效益”的要求,把提高效益作为产业集聚区建设的重点工作。一是抓项目投产达效。加快推进项目建设进度,对在建项目,要倒排工期,按照建设的时间节点,确保按计划竣工投产。二是抓企业生产运行。将产业集聚区内的企业分别纳入市、县(市、区)重点企业服务范围,帮助企业落实优惠政策、要素资源、劳动力等生产条件,加强对企业生产经营中的煤、电、油、运等生产要素的协调,确保企业满负荷生产。三是抓统计基础工作。各产业集聚区、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产业集聚区统计工作,使新上规模以上企业及时纳入统计范围,做到应报尽报,全面反映发展水平。
(三)着力突出主导产业招商。围绕做大主导产业,培育产业集群,大力开展针对性招商。以承接产业链关键环节为重点,吸引产业链条整体转移和关联产业协同转移。着力抓好一批基地型、龙头型项目的引进落地,吸引带动配套和关联企业跟进转移,扩大产业集群规模。组织专业团队,制定合作方案,加强与重点企业、重点行业、重点区域的对接,完善客商资源库,大力开展驻地招商、区域招商、以商招商、委托招商、专业对口招商等行之有效的方式,提高招商引资成功率。20xx年,全市产业集聚区引进省外资金280 亿元以上。每个产业集聚区新入驻亿元以上工业项目不少于15 个,其中3 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3 个,5 亿元以上不少于2 个。力争每个集聚区新引进1 个行业龙头企业或10 亿元以上的重大主导产业项目。
(四)着力推进产城互动发展。把产业集聚区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突破口,统筹推动集聚区建设、新城区开发和老城区改造,加快集聚区内村庄搬迁步伐,优先规划建设为产业集聚区服务的公租房,鼓励搬迁村民和务工人员进城落户,促进人口向城镇转移。20xx年完成全市产业集聚区内的村庄迁并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任务。要优先在城区与产业集聚区结合部,规划建设学校、医院、商业服务等城市功能设施;把服务集聚区发展需求作为公租房建设的重点,优先纳入全市年度保障房融资计划;鼓励用工集中企业和其他社会资金投资建设公租房。
(五)着力加强平台要素建设。一是加强土地整治、节约集约、监督管理三项机制的贯彻落实,不断通过挖潜、节约和指标倾斜,缓解建设用地供需矛盾。二是继续加大财政投入,支持投融资平台壮大资本实力,提升运作水平,增强融资能力,充分发挥其资金保障作用。三是加强人力资源保障平台建设,搞好技能培训机构建设和劳动技能培训,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完善就业公共服务。四是加强技术创新孵化平台建设。加快建设发展创业中心、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孵化中心、检验检测中心等各种创新载体,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六)着力开展示范创建工作。对已经列入省示范集聚区重点培育范围的民权县、柘城县、虞城县、开发区等4 个产业集聚区,要对照创建标准,加快发展,市直有关部门要加强指导,积极与省直相关部门进行衔接协调,争取早日通过省有关部门的认定挂牌。对没有列入示范聚区重点培育范围的产业集聚区,要对照创建标准,结合实际,明确创建目标,制定措施,积极申请,确保每个产业集聚区今年都要列入省示范集聚区重点培育范围。
三、加强领导,完善措施,确保年度目标任务完成
(一)注重理顺管理体制。今年市政府要根据省政府的部署,设立专门的协调机构,加大指导力度,强化对产业集聚区建设的统筹推动能力。各产业集聚区要选配专业水平高、作风过得硬的干部充实管委会队伍,提高管理水平。市直有关部门要制定工作方案,加大支持力度,年底对市直部门的考核重点考核工作方案的制定和落实实施上。
(二)注重调整规划布局。按照省产业集聚区“增、调、降、退”动态调整机制,在严格规划实施的基础上,各产业集聚区要抓着这次难得的机遇,根据发展实际,按照“三规合一”、产城互动、集约节约、扶优扶快的原则,对产业集聚区规划布局进行调整。3 月底前要完成与市直、省直有关部门的对接;发改、国土、规划、环保等部门要搞好服务,加强与省市有关部门的衔接协调,及时申请上报,6 月份前要完成规划调整。
(三)注重强化推进机制。坚持实行月督查、月通报、季观摩、年总评等工作推进机制。由市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每月组织一次督导检查并通报各产业集聚区建设进展情况;由市委、市政府每季度组织一次全市产业集聚区建设观摩点评活动,观摩评价结果通过媒体向全社会公布,并作为年终考评的重要依据;年终要根据制定的考核方案进行综合考评排序;统计部门要加强产业集聚区发展数据的监测、统计和分析,及时掌握我市产业集聚区发展数据以及在全省位次。
(四)注重完善考评机制。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体系,突出体现“四集一转”、主导产业和集群集聚发展等方面考核内容。进一步完善产业集聚区发展奖惩机制,把产业集聚区建设与县域经济发展评价和干部实绩挂起钩来,对在产业集聚区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干部给予提拔重用。根据全省、全市产业集聚区年度综合考评结果和先后次序,按市委、市政府有关规定加大奖惩力度。同时,将市直有关部门支持服务产业集聚区建设情况纳入综合目标考评体系,根据年终考评结果进行奖惩。在全市形成加压驱动、争先晋位、竞相发展的激励机制,促进全市产业集聚区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集聚区年度工作总结 篇6
报送工作 为进一步促进集聚区纪检监察工作再上新台阶,纪检监察信息报送工作更加及时有效,在市纪委办公室召开关于加强信息宣传工作会议后,集聚区纪工委监察局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当天下午,集聚区纪工委书记董项虎同志主持召开领导班子会议,学习会议精神,研究部署信息工作,决定采用“四定措施”加强信息报送工作。
一是定人员。注重纪检监察信息队伍建设,建立“信息全员制”,集聚区纪工委监察局全体人员人人承担信息工作任务,营造“人人写信息”的良好氛围。各内设机构和街道纪工委专门设立一名纪检监察工作人员,共设信息员12名,建立基层信息员队伍。
二是定目标。要求各单位每月上报纪检监察信息5条,采用率达50%以上,全年信息采用条数达30%以上。三是定机制。制定信息工作考核办法,将信息工作纳入基层纪检监察组织和各单位党风廉政建设年度考核目标,实行纪检监察信息月例会、季通报、半年初评、年终总评,定期分析研究信息上报要点,确保重要信息及时上报。四是定奖惩。集聚区纪工委监察局研究制定《集聚区纪检监察信息奖励办法》,对市、省、中纪委纪检监察刊物采
产业集聚区建设的优化评价 篇7
关键词:神经网络,产业集聚区,评价
引言
产业集聚区的优化涉及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产业集聚区的空间布局规划, 涉及不同类型的产业集聚区根据战略发展目标选择相对最优区位的问题, 属于宏观层面的优化;另一方面是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发展规划, 涉及单个产业集聚区在建设发展过程中根据具体表现指标促进优胜劣汰的问题, 属于微观层面的优化, 通过这两个方面的优化研究, 可以实现对产业集聚区建设的全过程优化和动态优化。本文重点探讨产业集聚区的微观建设发展优化, 拟通过构建产业集聚区发展优化模型, 实现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动态评价, 以评价的结果作为产业集聚区微观建设发展优化的指导, 提出相关政策进行对应调整, 促进产业集聚区的优化发展。
一、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评价
(一) 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当前产业集聚区建设主要规划布局在中心城市周围, 目的是实现城市和产业集聚区的相互促进与发展, 形成规模化的现代都市群。这种规划布局, 决定了产业集聚区的集约化发展道路和清洁型发展模式, 所以在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的评价过程中, 必须以此为基础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评价的最终目标是带动地区产业经济走向高效、集约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此为目标细分为五个评价部分, 即产业集聚区建设规模、产业集聚区经济贡献、产业集聚区生态保护、产业集聚区社会贡献和产业集聚区发展潜力;在这五个部分中, 分别选择细化指标反映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发展情况, 同时考虑高效和集约性, 在一些指标的取值方面采用单位面积比值。
(二) 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评价模型
根据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结合基于误差反向传播算法 (BP算法) 的多层前向神经网络模型[1~2], 建立了产业集聚区发展的神经网络评价模型, (如下页图2所示) , 模型分为两大模块:前一部分是归一化模块, 后一部分是BP神经网络 (BPNN) 模块。上述模型中的BPNN模块采用三层BP神经网络, 包括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3]。
在数据输入BPNN模块前进行指标预处理, 实现三个目的:指标达到无量纲化, 各指标与评价目标同方向同趋势, 新的网络输入数据值控制在[0, 1]区间。
原始指标数据经过预处理达到要求后由归一化模块进入BPNN模块。根据指标体系, BPNN模块输入层的模糊神经元数为12, 即输入信号x1、x2…x12对应于12个归一化值;输出神经元数为1, 即输出量0对应于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水平;隐含层的神经元数太少会导致容错性差, 太多会导致学习能力降低, 所以隐含层神经元根据经验公式 (1) 计算的参考值[4]和所选样本的反复测试确定为4。
N—输入层节点数;P—输出层节点数;m—隐含层节点数。
BP神经网络的学习过程是网络参数修正的过程, 本系统的网络学习采用有教师的方法, 网络参数的修正采用梯度法实现[5]。通过一定数量的网络训练过程, 实际是修正网络参数以确定最适宜的权值[6], 使对全部n个样本的实际输出0α与样本输出的残差达到最小, 即:
权值以及阈值的修正通过反向传播算法的梯度法实现, 以t表示迭代修正的次数, 并用bk和bo分别表示隐含层与输出层的神经元阈值, 则BP神经网络的参数修正规则为:
第一, 输入层到隐含层的连接权值:
式中, i=1, 2, …, 17, k=1, 2, …, 35, wki为输入节点Xi到隐含层节点Rk的权值, η为学习率。
第二, 隐含层神经元阈值:
bk (t+1) =bk (t) —η′鄣E/鄣bk (4) 式中, k=1, 2, …, 35, η′为学习率。
第三, 隐含层到输出层的连接权值:
式中, k=1, 2, …, 35, ck为规则层节点Rk到输出层节点0的权值, η″>0为学习率。
第四, 输出层神经元阈值:
式中, η″′>0为学习率。
经过训练学习, 评价网络输出衡量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水平的评价值β, 该值的范围为[0, 1], 为明确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水平, 以当年产业集聚区所在省份的中心城市工业经济发展水平把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状态划分为四级:一级为强, 带动全省中心经济城市的工业经济发展, 分值范围为为0.85<β≤1;二级为较强, 带动地市级中心经济城市的工业经济发展, 分值范围为0.7<β≤0.85;三级为中, 成为区域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的有益补充, 分值范围为0.5<β≤0.7;四级为差, 未能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力量分值范围为0<β≤0.5。这样可以从网络输出值中可以明确得出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水平差异。
在每次评价中, 往期的样本, 都可以作为新的学习样本让这个BP神经网络评价系统不断学习、继续完善, 以使它作出更准确的评价。
二、算例
选择中原经济区不同中心城市的10个产业集聚区建设情况作为学习样本, 所有样本的指标值都已根据预处理规则进行了归一化 (见表1) 。
通过对上述10个特定产业集聚区样本的网络训练学习, 得到网络评价结果 (见表2) 。
结论
本文建立了三层BP神经网络评价模型, 从微观角度评价了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水平, 按照设定的标准, 对所选集聚区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等级划分, 分析得到的产业集聚区发展优化建议具体如下: (1) 产业集聚区的建设优化, 应该逐步从过去的注重固定资产投资额和建成区总面积等效果指标, 逐步转向关注产业集聚区的单位面积工业总产值、单位面积主营业务收入和单位面积工业增加值等效率指标, 这不仅体现产业集聚区建设的土地集约化利用, 也符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需要; (2) 产业集聚区的建设优化必须考虑区域经济差异和工业化阶段差异, 不同地区和时段的产业集聚区建设优化应该体现发展重点, 以重点发展关注指标强化产业集聚区建设过程中的优化方向, 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过程中, 更应该结合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和相对工业基础, 对产业集聚区进行优化布局和评价; (3) 产业集聚区的建设评价需要进行纵向对比和横向对比, 在纵向上, 需要划分发展水平层级进行大范围的产业集聚区对比, 发现产业集聚区建设间所存在的差距, 不断促进产业集聚区间的对比和优化;在横向上, 需要与所处地区的整体工业产业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对比, 评估产业集聚区对地区工业经济的带动和促进作用。通过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的评价, 全面评估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发展状态, 做到既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又合理优化布局; (4) 产业集聚区的建设优化应该采用动态考核的方法, 对评价始终处于较低水平和对地区经济促进作用逐步降低的产业集聚区考虑限制性发展, 重点支持发展较快和具有发展潜力的高水平产业集聚区建设, 总体上实现产业集聚区建设的布局优化和资源配置的优化。
参考文献
[1]肖玲诺, 史建锋, 孙玉忠.基于BP神经网络的产学研知识创新联盟风险评价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11, (12) :176-178.
[2]Bart Kosko.Neural Networks and Fuzzy Systems[M].New Jersey:Prentice hall, 1992:37-95.
[3]金成晓, 俞婷婷.基于BP神经网络的中国制造业产业安全预警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2) :14-15.
[4]范秋芳.基于BP神经网络的中国石油安全预警研究[J].运筹与管理, 2007, (10) :103.
[5]许东.吴铮.基于MATLAB6.X的系统分析与设计[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2:19-23.
集聚区年度工作总结 篇8
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
北京时尚商务区(FBD)是崇文区重点发展的板块之一,地处南二三环之间,北京南中轴路延长线上,位于崇文区西南部,北起南二环路;南至宝华里、定安里社区,紧靠南三环路,与丰台大红门服装商贸区(CBC)毗邻;东起李村东里,与丰台蒲黄榆、方庄接壤;西至永外车站路,北京铁路南站。规划区域面积3.33平方公里。区域内有常住人口3万余户、8.2万余人,由12个民族组成。
不远的将来,地铁“4、5号线”将从北京时尚商务区(FBD)周边穿过,并通过地下可直达该区域内主要建筑物,使人流、客流、物流实现有效分流,形成板块“地下交通环廊系统”。崇文区在北京时尚商务区(FBD)引入建筑网格对齐设计理念,进行统一规划和建设。
北京时尚商务区(FBD)现有企业约2000余家。已经形成一定的产业集聚优势,其中服装、文化用品及礼品占有比较大的市场份额。
百荣世贸商城一期、二期主体总建筑面积达到近70万平方米,市场可容纳商家近7000家,经营品种近万种。现已形成华北地区最大的童装及玩具批发中心,北方最大的羽绒服、裤装基地,北京最大的羊绒、羊毛、皮革销售基地。同时,根据现有市场形式,已成立了精品男装总部基地,引进各大男装品牌入驻,进行商业式的写字楼办公,将形成华北地区的营销中心。
永外城文化用品、礼品市场,市场注册总股本1000万元,总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吸引了1000多家知名企业入驻,为全国三大文化专业商品市场之一,文具、体育用品和礼品三大类年交易额居全国同类市场首位,占有北京市文化办公用品80%以上的市场份额。为了加强原创知识产权意识,已成功举办了两届礼品、纪念品设计大赛,并参与协办了第三届中国国际礼品、赠品及家庭用品展览会。同时,为了提升产业层级和市场品质,永外城文化用品公司发起成立了北京文化用品行业协会。
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
崇文区将把北京时尚商务区(FBD)建成适合城市功能需要、满足百姓生活需求、促进崇文经济发展的宜商宜居的城市新区。
北京时尚商务区(FBD)是以服装、文化用品产业链高端业态为主,集设计、研发、展示功能为一体的引领北京时尚潮流的区域,将成为北京发展时尚创意产业的重要载体。
根据北京作为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的城市性质,按照北京“两轴-两带-多中心”城市空间布局的要求,将北京时尚商务区(FBD)建成时尚创意产业集聚区和适合城市功能需求的时尚综合商业中心区。
北京时尚商务区(FBD)的空间布局是“一轴、两街、三区”,即:以中轴路南延崇文段永定门外大街为“一轴”,创建沙子口文化用品特色街和安乐林旅游休闲特色街为“两街”(其中包括:创建景泰蓝文化长廊),板块中的南站商务区、商贸核心区和望坛商住区共同构成“三个功能分区”。
南站商务区是指北临南二环路、东至革新南路、西至永外车站路、南与丰台区西罗园小区接壤,该区域以商务为主。综合提供商务、设计、研发、展示和居住功能,依托南站形成功能齐全、设施完善、集多种功能一体的商务活动区。
商贸核心区是指以南中轴路中心线向东260米,向西430米的“靴型”区域。该区域是北京时尚商务区(FBD)的核心,承担时尚商务区主导产业区功能,带动区域内产业升级和区域价值提升,包括时尚流通中心、时尚设计中心和国际时尚会展中心。
望坛商住区是指东与丰台区蒲黄榆小区接壤,北临南二环路,西以民主北街、沙子口路交接,南至南三环路北侧,该区域以商住为主。按照“宜商宜居”的原则,望坛商住区将以商务和商住为主,进一步构建医疗、教育、体育等公共设施齐全的良好人居环境,提高区域文化、商住品味,丰富街区景观,为区域内工作、居住的人群提供舒适、便利的条件。
北京时尚商务区(FBD)内部产业布局为“一线两翼、高端引领”,南中轴路延长线两侧集中分布和发展时尚产业,两条街区形成文化用品、服装、服饰和文化、旅游、休闲特色产业相对集中分布区。板块西部、东部依托北京南站和天坛南门,建设成为商务、会展、旅游、娱乐、金融、居住为主的产业布局,形成两翼商务区。
北京时尚商务区(FBD)主导业态是现代服务业。该区域将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并以现代服务业中的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宅和餐饮业、房地产业、娱乐业和金融服务业为六大主导业态。重点引进和发展酒店、餐饮、娱乐、会展和百货业态,提升和整合现有服装服饰、文化用品和礼品批发业态,发展与服装、文化用品、礼品设计研发有关的时尚创意产业,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亟待开展的重点工作
首先应抓好时尚设计中心创新设计工作。筑巢引凤,变流通优势为研发优势,增强服装、文化用品及礼品等时尚创意产业集聚区的核心竞争力。
其次是抓好时尚流通中心升级改造工作。提升业态,变流通优势为会展服务优势,成为服装、文化用品及礼品永不落幕的展示交易博览会。
第三是抓好国际时尚会展中心建设工作。提升品味,建成以服装、文化用品、礼品为主题的五星级酒店配套商务会展中心。
第四是抓好两条特色街创建工作。使之成为时尚商务区有力的产业支撑体系,凸显区域的文化创意产业特色。
第五是抓好南中轴路时尚景观大道建设。做好永定门时尚商务广场和中轴路两侧时尚休闲广场建设,通过园林景观凸显区域时尚品味。
第六是抓好战略联盟组建工作。结合北京时尚商务区(FBD)发展实际,探索政府与行业协会相结合,更好地为企业做好服务,按照“企业运作、政府支持、行业集中、功能完善”的运作方式,现筹备组建成立北京时尚商务区战略联盟,做好区域统一规划、合理工作。通过联盟实体和规范的管理机制的建立,为时尚商务区发展奠定基础,有效推进时尚商务区的总体发展。
北京时尚商务区(FBD)将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整合资源、协调发展的思路,以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运作为原则,坚持政府与企业共赢的方针,以服装、文化用品、礼品为基点,以高级设计人才为核心,以面向全国乃至世界为方向,巩固资源基础,聚合资源优势,以自主创新精神作为发展产业方向,做好时尚创意产业集聚工作,为打造时尚创意集聚区提供有力支撑,并为北京时尚商务区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集聚区年度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产业集聚区妇女工作意见08-24
市东部产业集聚区工作总结06-02
2023年产业集聚区工作总结07-23
旅游集聚区05-21
集聚区模式06-17
集聚区建设11-02
平桥产业集聚区07-04
文化产业集聚区论文05-18
考察产业集聚区心得08-28
创新型产业集聚区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