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任用问题

2024-10-21

干部任用问题(精选8篇)

干部任用问题 篇1

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问题研究

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问题研究

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作为党的干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导向,一面旗帜,事关人心向背,国家兴亡。实践证明,选准人、用好干部,提高选人用人的质量和公信度,最根本的还是靠制度。近年来,我市各级党委及组织部门认真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积极实践,大胆探索,在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对干部选拔任用中的关键环节和制度形式进行了一些探索思考,并将比较成熟的做法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

一、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实践和探索

市县两级党委围绕《干部任用条例》、中央“一个意见三个办法”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等一系列规定,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完善选拔程序,落实监督责任,选拔了一批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领导干部。

1、干部选拔任用体系制度化。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度建设具有长远性、全局性、稳定性,干部选拔任用中制度建设尤显重要。近年来,市委以《干部任用条例》为准绳,细化工作程序,优化工作方法,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台了《市委常委会研究任用干部表决办法(试行)》、《市委全体会议对县区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正职拟任人选和推荐人选表决办法》、《**市选拔任用领导干部初始提名暂行办法》、《科级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办法》、《**市县区党政领导干部“德”的考察评价暂行办法》、《**市县区党政领导班子“潜绩”考核评价暂行办法》、《关于深化“德”与“潜绩”考察,开展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研判的实施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工作的实施意见》、《**市选拔任用干部责任追究暂行规定》、《市管党政领导干部任前公示暂行办法》、《**市干部监督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等,从提名、推荐、考察、表决、公示、任职、责任追究各个环节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制度体系,保证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沿着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运行。各县区委也根据中央、省市委要求,结合各自实际,制定了内容完备、运行规范的干部选拔任用>规章制度,使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规可循、有据可依。

2、干部初始提名形式多样化。稳步推进以初始提名为重点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开展多形式初始提名。一是领导干部署名推荐提名。先后对县区党政班子空缺的14个副职岗位、市级部门空缺的13个副职岗位,在市委委员、候补委员,不是市委委员和候补委员的其他市级领导、县区和市级部门党政主要负责人范围内进行了广泛初始提名。二是差额民主推荐提名。对市级部门空缺的13个纪检组长进行了差额推荐提名。去年县区换届中,在县区和部分市级部门进行了县区党政班子副职差额推荐提名,共提名人选53名。三是市委全委会民主推荐提名。20**年4月对市政府组成部门正职人选在市委全委扩大会范围进行了民主推荐提名。去年换届中,对县区党政正职备用人选和县区委副书记、常务副县区长人选由市委全委会成员进行民主推荐提名。四是无任用推荐提名。县区换届中,按照3+x的模式,对女干部、非党干部、35岁左右年轻干部和表现优秀的干部进行无任用推荐,为按结构要求提出县区换届人事安排方案提供了充足的人选储备。五是全额定向民主推荐提名。县区换届中,对新一届县区领导班子成员在全县领导干部大会上进行全额定向民主推荐。六是综合研判基础上的组织推荐提名。结合领导班子的现状,运用综合研判结果,着眼于新班子的配备,充分听取有关方面和县区委、部门党组意见,提出新领导班子配备人选。各县区委积极探索干部初始提名方式。凤翔县采取干部自荐、组织推荐、领导举荐“三荐”结合的办法,提名产生了20名乡镇党政正职,干部群众反响良好。扶风县推行领导干部署名推荐提名干部,扩大了初始提名范围、落实了提名责任。金台区实行重要职位公开推、专业岗位定向推、后备干部无任用推和党组织推荐、领导举荐、个人自荐“三推三荐”相结合的干部初始提名方式,形成了组织、干部、群众多方参与的提名模式。

3、竞争性选拔干部常态化。坚持五湖四海、不拘一格,不断拓宽视野,打破单位性质、个人身份、管理权限,加大竞争性选拔力度,力求“不让一名符合条件的干部被拒之门外,力求给有能力的每一名干部提供机会”。一是积极推进公开选拔。从1995年开始,市委先后7次面向社会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共选拔副县级领导干部81人,行政班子助理32人。20**年、20**年副县级领导干部公开选拔中,采用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面试,增加德才与业绩评估环节,较好地解决了干部说的好、干的好、口碑好的问题,一批优秀干部通过竞争脱颖而出,走上了领导岗位,各方面反响良好。去年以来,县区公开选拔科级领导干部130多名,为有能力的干部搭建脱颖而出的平台。二是探索试行差额选拔。20**年对市级部门空缺的**个纪检组长职位,按1:1.5的比例确定17名意向性人选,进行差额推荐,对推荐结果比较集中的14名人选进行了差额考察,并首次在市纪委全体会议上对市级部门纪检组长正式人选进行了差额表决,市委常委会对11名市级部门纪检组长正式人选进行了票决。扶风县、凤县等县区也开展了差额选拔、差额票决选任干部试点工作。三是全面推行竞争上岗。出台《科级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办法》,规定市级机关科级领导干部全部实行竞争上岗,每年约有50名干部通过竞争上岗走上科级领导岗位,通过竞争性方式选拔的领导干部普遍进入角色快、工作适应性强,干部群众反响好。

4、考德察绩机制科学化。始终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正确导向。在认真总结县区领导班子考察研判和乡镇党委换届工作的基础上,研究出台县区党政领导干部“德”和“潜绩”两个考核评价《暂行办法》,形成了内容细化、标准量化、方法优化、操作简化的考“德”评“绩”制度,并及时运用于县区换届干部考察中,一批品德好、能干事、不张扬的干部脱颖而出,崇德尚德、注重实绩、注重公论的用人导向进一步凸显。注重领导干部德的考察,一是大会民主“评”。采取“正向+逆向”测评的方式,从政治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四个方面,选择当前群众意见最集中、社会反响最强烈的14种负面表现作为测评要点,对干部的“德”进行逆向测评。二是民意调查“访”。召开“两代表一委员”和干部过去、现在工作单位干部职工代表参加的民意调查会,对考察对象的“德”进行民意调查和延伸考察;加强与干部监督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沟通联系,全面掌握干部“德”的表现。三是个别谈话“听”。在考察谈话中,提前发放谈话提纲,重点了解干部在重大任务、突发事件中的表现,了解干部八小时以外的表现,注意听取不同意见。个别走访家庭成员、社区干部群众和相关当事人,对谈话中掌握的有关问题进行调查核实,全面准确掌握干部的“德”。综合各方面评价,建立干部“德情档案”,为全面客观准确评价干部的“德”提供依据。注重实绩特别是“潜绩”分析。一是推行实绩公示。采取自己摆、组织审、群众评的方式,对领导班子及成员的工作实绩自查总结,在公示栏和党建网上公示,全方位接受群众监督和评价。二是突出潜绩考察。从科学决策、基础工作、改革创新、优化环境四方面设定**项考核指标及评价要点,界定潜绩考察的主要内容,在考准潜绩的基础上科学评价领导班子及成员工作实绩。三是进行实绩分析。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引入定量分析,采取百分制计分办法,计算“潜绩”得分;坚持“上评下”与“下评上”相结合,市级党政班子成员和人大、政协主要领导对县区班子成员实绩进行综合评价,市发改委等10个市级相关部门对县区班子进行专项评价,镇(街)党政正职、县区部门主要负责人和部分“两代表一委员”对县区领导班子及成员的“潜绩”进行评议,多方印证工作实绩;坚持日常考核与定期考察相结合,把考察研判情况与平时掌握情况综合分析,使“潜绩”考核评价更加客观准确。在去年市县乡换届工作中,我们把干部“德”与“潜绩”的考核评价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采取多种形式考察领导班子和班子成员,用察德考绩的成果选拔干部、配备班子。

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认真总结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综合分析近年媒体报道干部选用方面反面案例和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选人用人热点问题,我们认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还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提名主体责任不明确。《干部任用条例》对民主推荐、考察、酝酿、讨论决定、任职等环节均作了规定,但对初始提名未作具体规定。实践中我们虽然在提名形式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但在个别县区、部门还不同程度存在一把手提名的现象。主要领导根据自己平时掌握情况,通过授意、暗示、引导等行为,把个人意图转化为组织行为和集体意见,左右干部的任免,选用自己身边的人,选用与自己熟悉和亲近的人,选用自己小圈子里的人,出现了少数人特别是“一把手”说了算的现象。另外,各级党组织通过一定的组织程序,向上级组织人事部门推荐本部门本单位工作业绩突出、能力出众、表现突出、群众反响好的优秀干部,建议提拔使用。这种方式相对比较民主,但由于受部门利益至上、政绩观念影响,有时难免偏颇。这两种形式始终未能跳出由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怪圈,群众参与度不高,容易形成暗箱操作,追究责任时难以确定责任主体。

2、考察手段比较单一。干部调整程序启动后,时间安排很紧凑、考察组临时抽调人员组成,成员对干部工作政策法规熟悉程度、谈话技巧、查阅资料方法参差不齐,导致考察中掌握情况不够全面。民主测评中部分参与人员存在事不关己、好人主义、无所谓等心态,影响测评的真实性;民意调查中参会人员主要是“两代表一委员”和服务对象或工作对象,有的与当事人接触较少,不了解真实情况;有的是管理对象,心存顾虑,不敢如实反映情况;有的不了解干部工作纪律,敷衍应付,导致民主测评和民意调查有时失真。

3、出口不够通畅。近年来虽然在解决干部能上能下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是干部“能下”的问题还未得到有效解决。由于“下”的标准、程序不好把握,变相的能上不能下的现象依然存在。干部只要进入领导职务序列,尽管德才一般、政绩平庸,只要没有违法乱纪,便可以稳坐官位,终身当官。有时对个别群众有反映的领导干部进行调整,也是岗位变化,待遇不减,群众心里不服气。领导干部因能力与年龄原因,从党委、政府所谓一线职位转到人大、政协所谓二线职位是司空见惯的现象。领导干部因工作失误造成损失受到处分,易地为官的现象也屡屡发生。

4、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尚需加强。公开选拔在领导班子换届后集中进行的多,平时进行的少;公开选拔的副职多正职少;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数量占提拔干部数量的比例偏低;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虽次数较多,但力度尚需加强。

5、监督制约不够有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特殊性和运行的相对封闭性,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有些环节不便参与,所以不能全程监督;同级纪检监察机关在党委领导下开展工作,让下级监督上级,制约性因素较多,效果不明显。因而纪检监察机关只有掌握确凿违纪证据时,才能启动追究责任程序,显得滞后。

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一些领导求稳怕乱,认为长期以来运行的干部选拔任用方式熟悉快捷,得心应手,不会出大乱子,创新干部选任方式费时间费精力,效果不一定好;一些干部群众认为干部选拔任用上有领导掌控,下有组织人事部门操作,与自己关系不大,参与不热心不积极不关心;个别干部认为自己长期在领导岗位工作,没有功劳有苦劳,当涉及职位调整或组织处理时,找关系说情,找主管领导诉苦,给干部调整造成很大压力和阻力。

三、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工作责任制

一是建立提名推荐责任制。凡是干部选拔任用都要有公开、规范的提名程序,提名过程都要有详细的记录,领导干部个人推荐干部的,要署名填写《领导干部初始人选推荐提名表》,详细介绍被推荐人的优缺点。二是建立和完善干部考察责任制。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考察,每一项程序都进行详细的记录,每一个结论都要有具体的事实依据,对考察对象的评价要恰如其分,缺点和不足要如实反映,考察前要进行公示,考察后集体研究提出任用建议,考察材料要有考察人员签名,明确责任主体。三是完善选拔任用干部决策责任制。全面推行选拔任用干部常委会票决制,常委会讨论干部集体讨论作出决定,严格执行“一把手”末位表态制度,对县区党政主要领导和党委政府工作部门主要领导的任免由全委会进行票决,切实防止和克服“一把手”个人说了算的现象。四是建立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程记实制。重点记载民主推荐、考察、酝酿、讨论决定四个关键环节和事前沟通、任职等程序履行情况,同时对信访举报调查情况、民主推荐不是最多但被确定为考察对象情况、超职数配备干部等特殊情况和重要情况进行记载。记实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的基本依据。五是建立和完善用人失察失误追究制。正确运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记实结果,对不按规定程序和要求选拔任用干部造成用人失察失误的,按照有关规定,根据记实结果认定具体责任人的责任,实施责任追究。

(二)规范初始提名形式

在坚持会议推荐和谈话推荐提名的基础上,创新干部初始提名方式,扩大群众参与度,建立权责明确、程序清晰的干部提名程序。一是开展无任用推荐提名。结合考核、领导班子研判每年开展一次无任用推荐,动态掌握一批表现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为选拔任用储备人选。二是推行个人推荐提名。同级党委委员和同级人大、政协主要领导可以个人名义推荐提名同级党委、政府工作部门、直属单位及下一级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成员初始人选;同级人大、政府、政协其他领导干部,可以个人名义推荐提名本人分管、联系的部门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初始人选;班子有缺额的县区委、部门党组和基层党委主要领导可以个人名义推荐提名领导班子缺额初始人选。领导干部个人推荐提名要署名填写《领导干部初始人选推荐提名表》,全面介绍被推荐人基本情况、说明推荐理由、任职意向和与被推荐提名人的关系。缺职单位干部群众也可以个人名义向本单位党组织推荐提名领导干部。三是扩大组织推荐提名。在领导班子综合研判和民主测评、民意调查基础上,党委或组织部门可以提名推荐表现突出、群众公认的领导干部到关键岗位和重要职位任职。四是鼓励干部毛遂自荐。对自荐干部可以经过一定方式和程序进行考察了解,确属能力出众、实绩突出、群众反响好的干部纳入推荐考察范围。通过规范干部选任初始提名行为,改进初始提名方法,扩大民主推荐范围,给予各级党组织、领导干部个人和普通干部群众平等的初始提名权利,实现党管干部和群众公认的有机统一。

(三)强力推进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

一是推行全程差额选拔。稳步推进差额提名、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酝酿选拔干部制度,在坚持全委会和常委会票决干部的基础上,探索试行常委会、全委会研究任用干部差额票决制度。二是加大公开选拔范围和力度。认真分析干部队伍现状,精选公选岗位,科学制定公选方案,真正把需要的紧缺人才、实用人才选进来。按照干什么考什么的原则,突出岗位需要,分类设制试题,改进考察方式,强化实绩导向,克服重考试轻考察、重成绩轻能力现象。扩大群众参与面,邀请群众代表、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全程观摩监督,使群众真正参与进来,亲身经历全过程,打破神秘感,提高满意度。建立公选人才库,对公选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人才,除过部分任职外,其他人员均进入人才库储备起来,在一定期限内,出现空缺职位时,直接纳入考察范围,作为考察对象,在严格考察的基础上决定是否任用,避免人才浪费,降低公选成本。三是把竞争上岗作为选拔任用科以下领导干部的主要形式。市级机关内设机构、下设机构和管理单位科级岗位全部实行竞争上岗,充分体现“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为年轻干部、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机会、搭建平台。

(四)完善考德察绩机制

德和才是支撑领导干部素质的两大基石,要建立科学的考核办法,把品德高尚、实绩突出的干部选拔上来。一是科学设置考察内容。建立“四德”考察体系,即:政治品德方面突出讲党性、讲正气、讲大局的坚定性;职业道德方面突出讲团结、讲服务,坚持走群众路线的宗旨意识;社会公德方面突出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人本思想;家庭美德方面突出构建和谐家庭的伦理观念。实绩考察方面,不仅要考察看得见、摸得着、成效大、有贡献的“显绩”,更要考察打基础、利长远、见效慢、困难大、需创新的“潜绩”,全面准确的衡量干部的实绩。二是规范程序考察德才表现。采取专项考察和综合考察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到干部居住社区、家庭邻里“访朋友、访邻里、访家人”,重点了解其孝敬父母、教育子女、夫妻关系、邻里关系、生活情趣、外界交往等情况,辩证把握干部德行表现情况。坚持在实践中考察干部业绩,特别是注意在完成重大任务、处理突发事件中考察了解干部,在招商引资主战场、维护稳定第一线识别使用干部;重视关注长期在条件艰苦、工作困难、情况复杂的一线工作的基层干部,主动关心、大胆使用勤勉务实、默默奉献、不事张扬的优秀干部。推行经常性考察制度,建立回访和暗访考察制度,掌握各个层面对考察对象的评价是否一致。完善后备干部和领导干部试用期德才考察制度,考察角色转变之后,是否能继续保持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奋发进取的工作劲头。建立干部个人“德情档案”。重点记录干部政治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表现情况;建立实绩考核档案,把干部履行岗位职责,完成工作任务和日常表现记录在案,作为评价干部的重要依据。三是重视群众参与。干部品德和能力如何,群众最清楚,最有发言权。坚持“三个注重”:注重向被考察者接触较多的干部、服务对象和“生活圈”、“社交圈”了解情况,多渠道听取群众意见。坚持干部述职述廉向群众公开,让群众辨别干部是否言行一致、是否实事求是。坚持干部违纪行为举报制度,设立举报信箱、举报电话和电子邮箱,开辟监督快捷通道,让群众及时向组织反映干部品德表现和工作失误。在组织考评过程中,充分给测评主体发表个人意愿的空间,采取无记名填票、当众投票办法,严守谈话秘密,让测评主体愿意说真话、能够说真话,真实发表评价意见。四是注重考察结果运用。把干部德才的考评结果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首要依据,把德行差和能力平庸的人拒之门外,把德行好、埋头苦干、实绩突出、群众认可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树立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和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用人导向。

(五)建立能上能下的干部正常退出机制

长期以来在干部队伍中形成一种只能上不能下、只能升不能降、只能进不能退、只能进不能出的认识,如果出现干部退转情况,干部有压力、群众有看法、家人不理解。一是教育干部克服“上荣下辱”的旧观念,认识职务的上与下是干部队伍新陈代谢、自我完善的需要,是对国家和人民的一种贡献,主动让贤是高尚行为,保持平常心态,从容面对,泰然处之。二是认真执行干部取消任职的有关规定。落实领导干部任职前公示制度,对公示期间群众反映的问题,经调查确实存在影响任职事实的,终止干部任职程序,不再任职。落实领导干部试用期制度,试用期间有不胜任职务行为的,或试用期满考核考察不胜任所任职务的,取消所任职务,重新按原职级安排工作。落实领导干部任期制,任职期满,组织考察和民主测评,群众反响良好的,或升任上一级职务或调任其他职务;群众意见较大,测评不称职得票较多的,转任非领导职务或不再提名。落实公务员考核规定,考核为不称职等次的,应予降职;连续两年考核为不称职等次的,应予免职。落实领导干部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制度,工作中出现重大失职、失误的,本人应引咎辞职,或由组织责令辞职。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降职制度,因工作能力较弱或其他原因不适宜担任现职的,应当降职使用。三是实行领导干部免职待岗制度和离岗培训制度,对工作平平、近期又无合适岗位安排的干部,实行免职待岗;对考核中民主测评和民意调查不满意率高、不胜任岗位工作的干部离岗集中培训。四是对于被调整下来的干部,从有利于干部健康成长、有利于推进干部“能上能下”工作的大局出发,做好对他们的跟踪管理和思想疏导工

作,从而为干部“能下”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使“下者心服、上者民服”。

(六)探索建立运行正常、反应灵敏、措施得力的监督机制扩大干部选任信息,注重群众参与,建立多方位监督体系。一是扩大知情权。最大限度的公开干部选拔任用信息。干部调整前,要提前公布空缺职位和任职条件;民主推荐后,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得票人员和得票数额;考察中注意听取知情人意见,在听取干部所在单位党组织和干部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注意听取干部居住地社区党组织意见和周围居民意见,必要时延伸到以前工作单位进行考察;常委会讨论干部问题时,要邀请一定数量的党代表列席常委会。扩大考察公示和任职公示范围,向社区居住地延伸公示,通过报纸和党建网络等媒体进行公示。二是发挥联席会监督作用。建立干部监督工作联席会议,通过定期召开会议、共享资源信息,了解领导干部违法违纪问题的调查、立案和处理情况,掌握各职能部门受理领导干部有关问题及其查核情况、领导干部计划生育情况,分析干部队伍特别是领导班子建设中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提前做好预防工作。三是拓宽监督渠道。坚持干部选用监督工作社会化,积极引导各方面参与干部选用监督的积极性,有效整合和利用社会各类资源。发挥党内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等作用,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选人用人环境。)

干部任用问题 篇2

一、当前的主要问题

经过15 年的改革, 农村基层干部选拔任用制度虽不断地完善。 但是从实践层面看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乡镇干部选拔任用民主公开不够。 当前, 乡镇干部的选拔任用距离民主公开透明的要求, 还有较大差距。 虽然, 制订了乡镇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条例, 对乡镇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作出了明确制度规定。 但是, 实践中选拔任用干部时“把一切不正常的都穿上合法外衣, 而没有一点破绽”[1] (P39) 的现象依然存在。 “党管干部”原则被异化为少数领导个人决定原则, “形成上下贯通的政治庇护网”[2] (P107-108) 问题依然突出。 目前实行的乡镇长“政党提名”人大等额选举和十分有限的副职差额选举, 既缺乏竞争性也缺乏民意基础; 乡镇党委书记由上级党委指派损害了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3] (P24-36) , 导致干部 “对上负责”, 脱离群众。 派系关系、政治背景、社会网络等后台因素往往决定着基层干部的晋升[4] (P32) 。凡此种种, 说明乡镇干部选拔任用人为干扰因素太多, 民主化程度非常有限, 需要大力改革。

2.乡镇干部流动晋升制度不完善。 领导干部的金字塔结构决定了晋升提拔的数量非常有限, 而且时间慢长。 一项基于县域干部的研究表明, 85.7%的正科级干部止于正科的终点;在众多隐性台阶面前, 22岁毕业入职的大学生, 40 岁才有可能成为副县级, 48岁有可能成为正县级[5] (P89) 。 干部中成为副县级的只有0.36%, 成为正县级的概率则还要低10 倍②。 长期滞留在条件艰苦的基层和城乡工资福利待遇的悬殊, 严重影响农村基层干部的干事创业的活力, 同时导致流动无序、腐败丛生。 笔者对江西某县的调研显示, 城区附近的乡镇干部超编, 偏远乡镇干部缺额, 干部绞尽脑汁、 用尽关系往中心城区及附近乡镇调动。 但是, 流动过快的现象也较为严重, 有些地方新录用的乡镇公务员因上级遴选流失超过1/3[6] (P40) 。

3.村干部贿选严重。 村民委员会选举贿选频发, 形式多样、资金巨大, 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村干部选举的监督“有机制, 无效率”。中央和国家多次下发指导选举的通知4, 还有“供参考”的《村民委员会选举规程》。但是仅有制度是无法遏制类型各异的选举乱象。在较发达的农村地区和城市近郊地区, 村委会成员特别是村委会主任的竞争比较激烈, 有的甚至不惜重金进行贿选, 有的还有黑恶势力参与。

二、解决的对策

1.大力推进选拔任用民主化。 扩大基层干部选拔任用的民主成分也许是改革当前弊病的最好选择。一是改革乡镇领导候选人提名方式, 扩大差额选举。乡镇领导候选人的提名权在上级领导机关, 使本来应该对乡镇党代表和人大代表负责变成对县市领导负责, 乡镇党代表和人大代表的地位虚化。 为此, 要将乡镇党政领导候选人提名权交给代表, 彻底改变唯上不唯下的政治生态。 要将当前乡镇党政一把手和副职的差额选举扩大。 设计严密、规范的程序, 为候选人提供竞选宣传的机会, 为党代表、人大代表提供质询机会。

一是大力推行村乡干部选任制, 适当运用聘任和考任制, 逐步退出委任制。村乡干部直接接触广大基层群众, 因此干部的选拔任用方式要体现群众意志。委任制带有明显的“人治”色彩, 导致干部对上负责, 容易产生任人唯亲、唯派、唯利。选任制由多数人说了算, 有利于干部密切联系群众, 接受群众的监督;聘任制有利于解决干部能上能下的问题, 增强了干部的责任心和事业心;考任制有利于选拔精英, 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 基层已经成功探索了乡镇长和乡镇党委书记直选和公选的经验, 竞争性选举或选拔已有实践案例、政策支持和民意基础。竞争性选举或选拔“介于委任制和选举制之间”, “降低了组织部门的裁量空间”[7] (P14-17) , 开避了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化途径[8] (P45) 。 有研究者提出“直接选举是未来我国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可行模式与改革方向”[9] (P56) 。 因此, 继续推进乡镇干部选拔任用民主化进程要在总结乡镇领导干部民主选举或选拔试点经验基础上, 突破委任制, 由党代表、人大代表的差额选举、竞争性选举逐步向群众直接选举选拔过渡。

三是将工作原则程序化。 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必须坚持党管干部、民主集中制、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等原则。 但是, 这些原则实际运作时存在诸多漏洞, 受制于领导个人, 党委领导有时异化成党委书记领导, 党管干部有时异化成党委书记管干部。 要将这些原则发展、完善、健全为组织程序和工作规范。尤其是党管干部原则, 应当是党管干部政策制定和选拨任用规则、 运作程序的设计和监督, 而不能被个别或少数领导曲解该原则, 造成在缺失尊重群众和普通党员意志的情况下独断裁量。

2.完善晋升流动链。 2009 年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 “建立来自基层一线党政领导干部培养选拔链”。 2014 年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应当树立注重基层的导向”。 《2010-2020 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 》 设计了“村-乡 (镇) -县-市”层层选拔选调基层干部的机制。因此, 已初步构建了干部选拔任用流动链。 但是, 这些原则性的规定并没有成为可操作的具体制度。 当前亟需设计配套机制, 确保选拔任用流动链在实践中的良性运行。

一是强化基层导向, 引导知识精英到基层工作, 增加农村基层干部的源头补给。 逐步增加乡镇公务员录用人数, 减少县级以上机关录取公务员人数。县级以上机关干部和工作人员补充从乡镇选拔选调。要杜绝当前“村官”被乡镇截留的现象, 真正做到蹲点驻村。二是建立从中央到县级规范、常态的干部遴选机制。 近年各省市试点从省级以下遴选优秀公务员。 但是每次遴选的标准要求、考试方式、时间周期都不尽一致。要有科学规范的程式, 成为农村基层干部流动的常态化渠道。 三是激励农村基层干部坚守基层岗位。基层工作艰苦, 要在经济待遇和政治资源上向基层倾斜。 探索自中心城区向偏远乡镇随距离适当递增薪酬;切实推行职务与职级并行定薪, 通过提升职级待遇引导农村基层干部扎根基层。 四是建立一套科学合理、 导向鲜明的农村基层干部任期绩效考核体系, 为提拔任用、向上或向中心城区流动、职级提升提供科学的依据。 避免唯考、唯分流动, 杜绝凭社会关系流动晋级的现象。

3.增强村民的监督力量。 村干部贿选和腐败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在于乡村社会威权失衡与文化生态变异。 中国农村“从集体化向个体化的转型, 市场化原则成为生活的基本支配原则, 与之随生的是传统文化伦理的消退与‘革命伦理’的解构”, 它“将乡村社会直接带入交易、力量、均衡和个体化时代”。农村的改革消解了国家全能主义政治治理模式, 但对社会秩序的建构和公民意识的培养并不成功[10] (P239-248) 。农村原有秩序的解体和文化传统的断裂, 在缺乏强大“他律”监督的现实中, 贿选和村干部腐败成为必然。 2013 年修订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要建立“村监委”。 浙江“后陈经验”已经证实“村监委”对村庄治理的重要意义[11] (P26-27) 。 要普遍建立“村监委”并将其职能延伸到监督村委选举。但是, 治理村干部贿选问题的关键在培育农民的公民意识和监督力量。“乡村社会内生的一些传统组织资源如宗族等, 不仅不是社区公共治理的障碍, 相反却有可能成为民主自治的基础”[12] (P79) 。 复兴乡村传统文化, 加强民主法制宣传教育, 规范农村宗族组织和重建农会组织, 提高农民的自我组织化程度, 才能增强监督力量, 彻底改变当前的困局。当然, 司法部门也要细化查处贿选的程序和方式、加大行贿者责任追究力度, 形成强有力的威慑。

摘要:2000年以来, 农村基层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取得了新的成就。但是当前仍存在乡镇干部选拔任用民主公开不够、流动晋升机制不完善、村干部贿选严重等问题。解决的对策是大力推进选拔任用民主化、完善晋升流动链、增强村民的监督力量。

关键词:农村基层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问题与对策

参考文献

[1]樊红敏.权力实践与日常秩序—河南省南河市的体验观察与阐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2008.

[2]徐湘林.党管干部体制下的基层民主试改革[J].浙江学刊, 2004, (1) .

[3]吴理财.改革与重建—中国乡镇制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4]陈潭, 刘兴云.锦标赛体制、晋升博弈与地方剧场政治[J].公共管理学报, 2011, (2) .

[5]冯军旗.中县干部[D].北京:北京大学, 2010.

[6]课题组.县乡党政干部来源问题研究[J].领导科学, 2012, (12) .

[7]陈家喜.干部公选与执政党组织路线的转型[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3) .

[8]景跃进.“公选”与干部制度改革[J].天津社会科学, 2003, (4) .

[9]刘再春.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制用制度改革研究—基于制度变迁理论的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2.

[10]黄海.灰地[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

[11]贺雪峰.解读“后陈经验”[J].调研世界, 2007, (2) .

干部任用问题 篇3

【关键词】 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探索

中图分类号: E263

事业成败,关键在人,选好一个人,就是树好一面旗帜,产生一片效应。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工作,为选贤任能提供有力保障,是部队党委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当今和今后一段时间探索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我军干部工作的实践告诉我们:坚持走群众路线,不断扩大干部选用工作中的监督,充分实现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透明度,是推进干部工作民主化、提高干部工作公开度和透明度的必然要求;是扩大选人视野,深入了解干部,防止干部考察失实失真,正确识别和使用干部的重要举措;是提高干部工作整体水平,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迫切要求。

1 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工作现状及问题分析

自《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官服役条例》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官职务任免条例》颁布实施以来,全军部队严格按照《条例》精神要求开展干部工作,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促进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规范化,对用人上的不正之风起到了有力地遏制作用。但也要看到,选人上的问题仍不少,干部选拔任用监督与新形势任务的要求仍有不相适应的地方。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1 监督意識不强

有的领导干部在干部工作中,重选拔任用,轻监督管理;有的认为开展监督工作吃力不讨好,瞻前顾后,怕得罪人,不愿监督,不敢监督;有的认为监督是刁难,是对自己的不信任,千方百计逃避监督,对监督采取抵制的态度,甚至私下打击报复监督者。

1.2 监督责任不够明确

一个干部的提拔任用,包括民主推荐、考察、考核、酝酿、讨论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又有多人参与,客观上造成责任主体分散,集体行为和个人行为相互交织,容易导致主要责任主体和次要责任主体难以区分,责任难界定。

1.3 监督手段单一

当前,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工作侧重于对选人用人情况事后的监督检查,而在预防、教育和处理方面相对比较薄弱,监督工作还没有有效地贯穿到干部选拔任用的全过程。在监督检查方面,由于检查时间、检查方式等原因,往往只能发现干部选拔任用中一些一般性的问题,而难以发现那些“表面上走程序,背后搞不正之风”等深层次问题。

1.4 制度尚不健全

从制度层面来看,用人上出现的问题,既有贯彻执行制度不严格、不到位有关,也有干部选拔任用和监督体系不健全、不完善有关,。在这方面,总的看,实体性的制度较多,而程序性的制度较少,一些制度规定缺乏应有的刚性和可操作性,执行中有较大的“游隙”,难以起到有效的制约、规范作用

1.5 惩处力度不大

干部选拔任用中监督不力的问题,很多单位往往怕给单位摸黑,总是失之于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使监督缺乏应有的威慑力和约束力,使一些责任意识淡漠的人产生侥幸心理,在干部选人中“闯红灯”“打擦边球”,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2 加强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工作的对策

解决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工作面临的问题,需要在坚持行之有效做法的基础上,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在实践中不断研究探索,确实加强和改进。当前,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2.1 深化领导对干部选拔任用中监督的认识

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由于领导起着决策领导的作用,所以领导的监督非常重要。发挥组织监督作用,领导的自觉性是关键,只有领导自身具有好的监督意识,自觉的监督行为,良好的自身形象,才能在干部选拔任用中树立好的威信。确保干部选拔任用的公平公正,真正把能力素质强的人选上,领导就必须善于借助监督这个有力的把手,始终在监督上下功夫。领导要开诚布公地主动接受官兵的监督、组织的监督以及党委成员的监督,真正在权利透明中选拔任用干部。

2.2 加大干部选拔任用中监督工作宣传力度。

2.2.1 教育官兵正确认识干部选拔任用中监督权

教育官兵正确认识干部选拔任用中的监督权对于增强官兵表达意识、实现官兵的表达权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广泛开展法规宣传,引导官兵积极学习相关程序环节。以《现役军官法》和《军官任免条例》为主要内容,组织广大认真学习研究,做到熟知程序内容,明确表达范围,做到依法表达,表达有效。着眼官兵有效履行干部选拔任用中官兵表达权,教育官兵充分认清选准用好干部关系党在军队领导地位的巩固、关系到军队的性质和方向、关系到军队能否“打得赢”、“不变质”,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以及军队的前途和命运。

2.2.2 引导官兵合理行使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权

要教育引导官兵弄清自己的责任、义务和权利。对官兵进行党性原则和组织纪律观念的教育,对如实反映问题,敢于提不同意见的,要注意保护、鼓励和支持,对有担心、顾虑等思想苗头的,要正确教育和引导;对当面不说,背后嘀咕,说三道三,甚至搬弄是非的,要批评、教育,问题严重的要严肃处理。真正形成讲真理不讲面子,讲原则不讲人情,讲党性不讲庸俗关系的良好氛围,使官兵打消顾虑,敝开思想,实事求是地反映情况,一分为二,客观公正地评价干部。

2.3 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制

按照责任权利统一的原则,建立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制,明确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各个环节的的责任主体和责任内容,切实解决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主体不明、责任不请的问题。一是实行推荐责任制。积极探索领导干部选拔任用首提责任制。领导干部个人向组织推荐干部人选,即为首要责任人;单位党委向上级推荐提名干部人选,单位的主要领导即为首提责任人。二是实行考核责任制。考察组是责任主体,考察组组长是第一责任人。考察组对考察对象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形成考察材料,如实向组织部门回报,并对提出建议的客观性、公正性和真实性负责。三是实行决策责任制。任用干部的责任主体是各级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对干部选拔任用负重要责任。四是实行干部监督工作责任制。凡本单位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官兵反映强烈以及对违反人事纪律成为查处不力的,要严肃追究党委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其他相关人员的责任。 

2.4 完善干部监督工作机制

干部任用问题 篇4

当前位置:首页 >> 校内专家热点论坛 >> 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 正文

领导干部选拔任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08年11月3日 8:33 来源:辽宁党校报 作者:王疐曈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能不能巩固和发展下去,能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强盛不衰,关键看我们能不能不断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领导人才。因此,弄清并解决领导干部选拔任用中存在的问题,既是当务之急,也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

一、领导干部选拔任用中存在的问题

1.初始提名不规范的问题。一是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程序不够规范,提名环节缺乏强有力的制度约束。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必须经过民主推荐提出考察对象,即先民主后提名,而实际上是先提名后民主,即先提出建议人选,再去征求意见,缺乏强有力的制度约束和可供操作的行为规范。二是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责任主体不够明确,失察失误责任难追究。提名的多样化和复杂性导致了提名权的责任主体很难确定,使得推荐者只行使提名权力,却不承担提名责任。三是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制度体系还不够健全,没有建立比较完善的民主推荐反馈机制,对民主推荐结果,合意的就强调“必须尊重民意”,不合意的就强调“不能简单以票取人”,民主推荐结果运用的权威性不足。四是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社会氛围不浓厚。职位空缺调配信息尚欠明朗化。领导职位出现空缺需配备时,一般都是到民主推荐阶段时在目标推荐单位进行小范围公开,其他主体很难获取信息,限制了其他主体参与的机会,不利于调动其他主体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

2.干部考察失真失实的问题。一是考察对象的外在表现易于把握,内在素质难于考察准确。与工作表现、态度、成果等外在表现相比,考察对象的思想政治素质、遵纪守法、道德水准等内在素质难以把握。二是考察对象的现实能力易于把握,工作潜力难以考察准确。考察对象在现岗位上的工作能力、水平容易评判,但其是否具备交流到其他岗位或提拔到更高岗位担负更重要职责的潜力难以把握准确。三是考察对象的所作所为易于把握,工作实绩难以考察准确。考察对象在工作中的所作所为容易把握,但其行为起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效果则难以把握。四是考察对象的大概状况能有所了解,具体特点难以考察准确。考察对象的敬业精神、组织能力、决策水平、自身形象等情况,在总体上能够有所把握,但是往深处细处追究难以考察透彻,把握准确。

3.干部“能上不能下”的问题。各地各部门虽然在解决干部能上不能下的问题方面进行了积极地探索,但是干部“能下”的问题还未得到有效解决。由于“下”的标准、程序不好把握,变相的能上不能下的现象依然存在,领导干部因能力与年龄原因从党委、政府所谓一线职位转到人大、政协所谓二线职位是司空见惯的现象;领导干部因工作失误造成损失受到处分,易地为官的现象也屡屡发生。

4.用人机制缺乏有效监督问题。一是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监督工作认识上有差距。监督对象接受监督的意识不够强,部分干部群众参与监督的欲望不强,监督职能部门有思想顾虑,怕遭受打击报复,不敢监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监督工作。二是内部监督约束机制不到位。制度与制度之间缺乏内在联系,有的甚至还存在相互“打架”的现象;监督运行方式单一,除来自上级部门的监督外,其他监督运行方式并没能起到应有的作用;监督的手段滞后,大多数是事后的矫正性监督。三是用人失察失误的追究制度不完善。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制度规范的条款,大多没有做出相应的具体规定,量化的程度低,使贯彻落实这些规定具有很大的弹性空间。

二、解决干部选拔任用中现存问题的对策建议

1.完善民主推荐程序,规范干部任用提名制度。规范干部任用初始提名制度,必须深入贯彻党的干部路线以及方针政策,扩大民主,完善程序,加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公开透明度,有效避免少数人选人,实现干部选拔任用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首先要加大宣传,提高干部群众的参与意识。其次要完善制度,建立科学、完备的民主提名机制。要建立空岗预告制度,探索试行差额提名制度,建立符合条件参加推荐人选公示制度及推荐提名责任制。再次要严密程序,扩大提名工作民主程度。科学界定提名主体的范围,创造良好的民主推荐环境,科学分析推荐结果,不简单地以票取人,对推荐结果作科学的判断,并适当公开推荐结果,将干部选任工作置于广大干部群众的监督之下。

2.提高干部考察质量,防止失真失实。解决干部考察失真失实问题,必须以选贤任能为目的,以发扬民主为基础,以制度建设为保证,以科学和规范的操作为手段,建立公开、立体、动态、求实的干部考察机制。首先要提高考察者综合素质。在严格挑选考察人员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培训,增强考察人员的专业知识、考察技巧、综合分析能力及组织纪律性,并做到考察责任到人。其次,要改进考察工作方法。一是要扩大参与面,在广泛听取和分析各方面意见和反映的基础上将问题了解清楚。二是考察情况要全面细致,客观、公正、全面、历史地反映出一个干部的面貌。三是坚持集中考察与平时考察相结合,将平时考察作为任用考察的有益补充和全面评价干部的参考依据。最后,要建立健全确保干部考察准确性的制度。一是理清考察主体的责任,实行考察工作责任制。二是变“伯乐相马”为“赛场赛马”,实行差额考察制。三是对需要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干部委托审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审计,结合审计结果对干部进行综合分析。四是发布考察预告,实行考察预告制。

3.进一步完善竞争上岗和公开选拔制度。完善公开选拔制度,应该把握如下几点:第一,要适度把握公开选拔的层次、范围。公开选拔适用于选拔专业性和技术性较强的单位和部门的领导干部,并以单位和部门的副职为主。第二,考察方式的运用需要科学化。要制定干部考察综合评价体系,优化考察组结构,注重实绩考察,严格考察纪律。第三,要搞好公开选拔的配套制度建设。要做好与试用期、任期制等改进举措的衔接配套,以推动整个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发展。

完善竞争上岗制度需把握如下几点:首先,遴选官员的范围要适中。目前竞争上岗基本上是机关内部实施,可选之才有限,较难避免不正之风。如果在同一个地域范围内的同一系统的公务员或机关工作者都可参加该系统领导职位的竞考,更合适的人选可能会产生。其次,竞争者的资格要宽严相济。台阶论在一般情况下是正确的,但把它绝对化,或者提出比较苛刻的条件,就有可能造成失误。竞争上岗的资格,应该鼓励破格,这样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4.健全引咎辞职制度,畅通干部“能下”的出口。实行引咎辞职制度,是推行依法行政、建立责任政府的需要,是完善干部能上能下的机制的需要。干部的引咎辞职是建立在科学的考核标准和严格的考核制度基础之上的,只有通过科学的考评、可信的凭据,实现干部“能下”有章可循,有制可依,“能下”的出口才能真正畅通,那些没有尽职尽责的干部才会主动下台,正常的淘汰机制才会建立起来。当然,要制定干部“下”的配套措施,对干部的淘汰出口制定出有可操作性的规范办法。对那些“有咎”“不辞”的领导干部,还要启动罢免、弹劾等程序,以追究其责任。

5.逐步完善监督机制,构建社会参与的立体监督体系。首先,要建立责任制,完善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机制。在明确干部推选、考察责任的基础上,实行用人失察失误追究制。其次,以专门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机构为依托,构建社会参与的立体监督体系。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进行依法监督,整合党内外监督力量,以党的纪律监察部门、组织人事部门为依托,充分发挥人大、政协、舆论、群众等监督的各自优势,形成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的整体合力。

(作者单位:中共辽宁省委党校)

干部任用问题 篇5

意见建议的报告

区委组织部:

根据《花山区“科学规范和有效监督区委书记用人行为试点工作方案”》要求,我街道党工委召开了党政领导、机关干部和村党组织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分别就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和管理等方面问题提出部分建议意见,现报告如下:

一、干部选拔任用方面

如何规范初始提名工作?

我们建议,首先要规范提名程序,在充分体现初始提名的多层面、多角度、代表性的同时,要打破身份界限,切实做到能者上,庸者下。其次要完善制度,提高初始提名的公认度。广泛接受群众对提名人选和提名工作的监督,对于干部群众反映强烈、问题重大的,一经核实取消提名资格,问题复杂需进一步核实的暂缓进入考察程序。进一步健全、完善干部推荐责任制,细化责任追究措施,强化干部群众推荐责任意识,提高推荐提名结果的真实性、可靠性。

二、干部管理监督方面

如何加强领导干部日常考核?

我们建议:建立多渠道日常考核机制。建立“立体式”考核模式,把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日常考核工作贯穿到各项工作之中。

一是日常考核。落实一名组工干部包一个党工委制度,确定一名分管组织的党工委委员,不定期深入具体负责开展督查。二是专项考核。实行重大事项跟踪考核制度,及时掌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在关键时刻的表现、素质能力和工作绩效。三是巡访考核。建立实绩考核社会监督员制度,通过选派党性强、素质高、作风硬的离退休干部、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担任实绩考核社会监督员。

三、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方面

如何对用人失察失误作为进行责任追究?

我们建议:实行用人失察失误责任追究制度,首先必须明确选拔任用干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主体及其应承担的责任。选拔任用干部涉及到推荐单位、考核机构、考核人员、决策班子等不同层次的组织及人员,要严格确定各层次和环节的责任主体及责任制的具体内容。特别是要明确推荐、考察和任用三个关键环节上的责任主体及相应的责任。其次对用人失察失误者进行责任追究,要坚持实事求是、从严执纪、有错必究的原则,把责任追究贯穿于选拔任用工作的全过程。

中共霍里街道工委

干部任用条例 篇6

2002年中央颁布的《干部任用条例》,在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建立健全科学的选拔任用机制,防止和纠正选人用人上不正之风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干部工作形势任务和干部队伍状况的变化,《干部任用条例》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要求,中央决定予以修订。

1选任原则

【条例摘要】

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必须坚持下列原则:

(一)党管干部原则;

(二)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原则;

(三)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原则;

(四)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

(五)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原则;

(六)民主集中制原则;

(七)依法办事原则。

选拔七大原则增“以德为先”

解读 选拔任用领导干部必须遵循哪些基本原则?新条例列出了“依法办事”等七大原则。对比2002年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新条例增加了“以德为先”原则。

近年来,中央领导干部多次强调,选拔任用领导干部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原则。总书记多次强调,“什么样的人该用,什么样的人重用,都要把德放在首位”。2011年,中组部还曾制定《关于加强对干部德的考核意见》,明确干部选任中,“以德为先”如何操作。

对此,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廉政研究中心主任程文浩表示,中央领导之所以多次强调“以德为先”,源于领导干部只有具备了较高的道德情操,其才会发挥积极和正面的作用,才能够服务社会、造福百姓。反之,如果一位领导干部道德品质低下,其能力越大,自身发挥的破坏性作用可能就越大,往往会给社会造成重大损失和恶劣影响。因此,在德才兼备这一标准中,“德”具有主导和根本意义,“才”只有在“德”的基础之上才有现实意义。2考察内容

【条例摘要】

应当把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社会和谐进步、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等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更加重视劳动就业、居民收入、科技创新、教育文化、社会保障、卫生健康等的考核,强化约束性指标考核,加大资源消耗、环境保护、消化产能过剩、安全生产、债务状况等指标的权重,防止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工作实绩。

3考察对象

【条例摘要】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列为考察对象:

(一)群众公认度不高的。

(二)近三年考核结果中有被确定为基本称职以下等次的。

(三)有跑官、拉票行为的。

(四)配偶已移居国(境)外;或者没有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国(境)外的。

(五)受到组织处理或者党纪政纪处分影响使用的。

(六)其他原因不宜提拔的。

群众公认度不高禁列为考察对象

解读 “考察”系领导干部选任、提拔的第一道环节。只有被列为考察对象,才获得提拔、升迁的机会。

哪些人一旦触犯了哪些“高压线”,就会失去提拔、升迁资格,不被列为考察对象?对此,2002版条例未做规定。但新条例确定了6条“高压线”。也就是说,一旦有“劣迹”,如跑官、拉票,受到组织处理或者党纪政纪处分,就将失去作为“考察对象”的资格。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配偶、子女移民的“裸官”,同样不会被列为考察对象。

程文浩认为,新条例把过去的原则性标准具体化,体现了新的选拔任用制度防范庸官贪官的预防性功能。其中,“群众公认度不高”,反映了当事人的德与才均不能服众、群众基础差;“近三年考核结果中有被确定为基本称职以下等次”,反映了当事人能力和绩效的欠缺;对于“裸官”的限制,主要出于防范腐败行为尤其是贪官外逃的考虑。

领导班子考察增民生改善指标

解读 对于被列为考察对象的领导干部,应该重点考核哪些方面?新条例分别就党政领导职务拟任人选、党政工作部门领导干部、地方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作出了细化规定。

例如地方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新条例要求,“更加重视劳动就业、居民收入、科技创新、教育文化、社会保障、卫生健康等的考核”。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表示,去年以来,中央领导多次要求,改变“唯GDP政绩观”。三中全会《决定》也明确要求,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因此,新条例对干部考察作出了上述要求。

4拟任对象

【条例摘要】

考察党政领导职务拟任人选,应当听取考察对象所在单位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机关、机关党组织的意见。组织(人事)部门应当就考察对象的党风廉政情况听取纪检监察机关的意见。对拟提拔的考察对象,应当查阅个人有关事项报告情况,必要时可以进行核实。对需要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考察对象,应当委托审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审计。

考察人选要过“纪检关”“审计关”

解读 通过哪些渠道,可以考察出干部的德、才、勤、俭“全貌”?对此,2002版条例没有作出具体规定。但新条例确定了干部考察的渠道——“听取考察对象所在单位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机关、机关党组织的意见”。也就是说,决定某位干部应该提拔的关键时刻,所在单位组织部门、纪检部门、党组织、巡视机构,有“发言权”。此外,“个人有关事项报告”也将发挥作用,负责干部考察的机构,可以查询、核实个人有关事项报告,还可以“邀请”审计部门介入,对掌握“财权”的岗位人选,启动经济责任审计。

5提拔资格

【条例摘要】

提拔担任党政领导职务的,应具备下列基本资格:

(一)提任县处级领导职务的,应当具有五年以上工龄和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

(二)提任县处级以上领导职务的,一般应当具有在下一级两个以上职位任职的经历。

(三)提任县处级以上领导职务,由副职提任正职的,应当在副职岗位工作两年以上,由下级正职提任上级副职的,应当在下级正职岗位工作三年以上。

(四)一般应当具有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其中厅局级以上领导干部一般应当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

(五)应当经过党校、行政院校、干部学院或者组织(人事)部门认可的其他培训机构的培训。

(六)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

(七)符合有关法律规定的资格要求。

副厅提正须在原职干满两年

解读 用哪把尺子如何量,决定哪些干部应该提拔?对此,新旧条例都对工作经验、阅历作出了一定限制,如“提任县处级领导职务的,应当具有五年以上工龄和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提任县处级以上领导职务的,一般应当具有在下一级两个以上职位任职的经历”等。但是,与2002版条例相比,新条例新增 “符合有关法律规定的资格要求”。

关于规范干部任用提名制的思考 篇7

(一) 民主推荐结果取舍难以把

握。《干部任用条例》规定, 要把民主推荐的结果作为重要依据之一, 同时要防止简单地以票取人。这样, “得票数”就不能作为干部提名的唯一依据, 必须结合多方面情况综合考量。但评价一个干部究竟要有多高比例的“得票数”, 才算群众公认;“得票数”在多大程度上真实反映了干部的群众公认度和实际能力等等, 缺乏统一的规定。这使得组织部门在民主推荐结果的取舍上很难把握。个别地方党委领导同志对民主推荐结果, 合意的就强调“必须尊重民意”, 不合意的就强调“不能简单以票取人”。

(二) 任用提名程序不够规范。《干

部任用条例》规定, 应当经过民主推荐提出考察对象, 也就是“先民主、后提名”, 但目前在操作层面还缺乏强有力的制度确保这一程序的有效执行, 常常是“先提名、后民主”, 即先提出建议人选, 再去进行“验证式”的民主推荐和民意测评。

(三) 任用提名责任主体模糊不

清。正是因为民主推荐结果的取舍随意性大、提名程序不够规范, 特别是领导干部个人署名推荐制度难以有效执行, 使干部任用提名的责任主体较为模糊, 而且操作过程大多处于隐性状态, 干部任用提名环节的责任很难确定, 造成了权力和责任不对等, 推荐者只行使提名权力, 却不承担提名责任, 对于推荐造成的失察失误责任也难以追究。

二、完善干部任用提名制度的途径

(一) 建立空缺职位预告制是规

范干部提名工作的前提条件。当干部职位出现空缺且根据工作需要应配备时, 由组织部门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告空缺职位。公告的范围不仅局限在空缺职位所在的单位, 应根据需要扩大选人视野, 在空缺职位所在系统公告, 必要时也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跨系统公告。公告的内容主要包括职位空缺情况、职位任职资格条件和任职要求。通过公告空缺职位, 在增加选拔任用干部工作的透明度的同时, 增强提名的选择性和针对性, 最大限度地实现人岗相适、人尽其用。

(二) 进一步扩大民主推荐的范

围, 更加广泛地听取民意。探索设立“公开述职”等让干部展示才华、表达意愿的合法平台, 变暗处的无规则拉票为公开的有规则竞争。建立民主推荐结果综合分析制度, 对得票情况进行认真分析, 公正确定考察人选。进行民主推荐时, 除要求本单位全体干部职工参加外, 还要适当扩大范围, 吸收主管单位领导、二级单位主要负责人、服务对象代表等人员参加推荐, 更广泛地了解民意, 听取群众意见。另外, 鼓励个人名义对确实优秀、突出的干部署名推荐。在扩大民主中应注重运用科学的方法, 防止民主的简单化、形式化, 不断提高干部选拔任用的水平。

(三) 推行差额提名制度和提名公

示制度, 进一步增强提名的科学性和透明度。提名考察对象, 特别是出现推荐票分散、缺少意见较为一致的人选或多名人选基本条件大体相当的情况时, 要按选拔职位的一定比例, 提名两名或两名以上考察人选。差额提名考察对象后, 应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 接受干部群众的监督。对于干部群众反映大、意见多的, 一经核实取消提名资格, 问题复杂需要进一步核实的, 暂缓进入考察程序。

(四) 实行“三轮推荐制”, 充

分尊重群众的提名权。针对职位的任职条件资格, 进行三轮推荐。第一轮推荐没有固定对象, 由群众在符合条件的人员中广泛推荐;第二轮、第三轮在前一轮得票相对较多的人选中进行定向推荐, 充分尊重群众意愿, 改变了单纯由组织提名、领导提名的做法。每一轮推荐都要解决好参加提名人员范围的问题。

(五) 加大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力

度, 进一步拓宽选人视野。公开选拔要根据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需要, 有计划地进行, 逐步做到经常化、制度化。加强题库建设, 整合题库资源, 改进考试测试办法, 提高选拔质量。可试行任职资格考试制度, 变考试成绩定人选为考试成绩作为人选产生的资格。要不断改进公开选拔的办法, 提高公开选拔的科学化水平, 切实解决当前公开选拔存在的“形式上公正, 实际上不公”和选拔成本过高等问题。

(六) 逐步扩大公推公选范围,

高校班干部竞选任用制度优化探索 篇8

关键词:差额式选举;筛选性竞选;班干选拔任用制度

班级做为学校组织的基本单位,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自我管理的基层群体,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高校班级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得到学习质量和生活品质。

一、大学二年级面临的新情况

高校大学生在大一和大二阶段的发展不同,大一在各方面各方向均有所涉猎,各方面均有所参与,而大二学生主要是做出选择,明确目标和自我的发展方向的关键时期。主要面临三大方面不同的选择,一是学习、科研方面的选择;二是能力方面的选择与发展,三是职业方向的定位。(一)学习、科研方面的选择。大一的学习主要是基础课程的学习,大二将开始学习专业课,因此大二的学生将面临在专业方面的学习,甚至是发展科研方向的选择。大二学生是否将课余时间和精力较多的花费在专业学习,科学研究方面,在专业方面深度学习与发展。(二)能力方面的选择与发展。主要包括交际能力、特长发展,组织管理能力的锻炼等。从高校学生组织的人员配备来讲,部长和副部长等骨干主要以大二和大三为主,大二是高校学生组织主要干部的关键期。大二积极锻炼自我的特长,在保证学习的前提下,提高自我的特长个性发展,交际能力的增强,组织管理能力的提高,大二学生进入完善自我,向全面发展的方向发展。(三)职业方向的定位。主要包括所学专业匹配的岗位、人民教师、公务员等职业方向。大二则开始对职业加深了解,对未来职业的定位逐渐明了,大二学生将从自身条件和职业愿望角度进行职业对号入座,确定职业努力方向。

二、大二班委的选拔任用及其制度的优化

大学班干部与中小学班干部的最大不同是工作空间的扩展和更大的工作自由度,需要有更强的工作主动性、创造性和更多的服务意识。面对大二与大一不同的新情况,大一班委选拔任用采取“差额”选举方式,而大二在班干部选聘时应重点从公平性、民主性、择优性等方面入手。在班干部的竞聘过程中让学生学会选择,学会放弃和懂得行使应有的权利。

大二的班干换届选举的整个过程由班长主持,班长经过大一的锻炼完全可以胜任此次会议的主持,使同学们意识到班级的管理与建设是自己的分内事,提高全班同学对班级发展与建设的重视程度,从而辅导员可以放手让班长、团支书等班委做班级重要会议的主持者甚至是回忆方向的把持着。(一)“三次选择”的班干部选拔任用的基本流程。竞选采用提前报名形式,由组织委员在班级内提前做好动员工作,收集班级同学竞选职位的信息情况并通过公平抽签的方式排出竞选顺序,做到人人机会平等,为班级同学提供第一次选择机会,给竞选者充分的准备时间,同时做到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实行演讲竞选的方式进行职位竞选,按抽签顺序竞选完毕后,留出三分钟作为自由竞选环节,为临时想竞聘班干部的同学创造机会,再次做到人人机会平等,为同学们创造第二次选择的机会。在所有同学竞选完毕后,根据各个职位竞选的实际情况,增加一个“微调”环节,对竞选者本人之前的竞选职位不满意者或者因为某一班委职位竞选压力过大等原因而进行职位微调,为竞选同学创造第三次选择的机会。最后采用不记名的方式投票、公开唱票选出新一届班委。(二)增设参谋长职位。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认为,在面对的是民主意识增强、主体性空前觉醒的对象,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弘扬民主性、主体性;不认识民主性特点,不建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便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堅持以人为本,弘扬民主性、主体性的原则在班委中设立参谋长职务。参谋长的主要职能是为班级建设出谋划策,监督班干班级工作,进一步完善班级建设制度,定期向辅导员汇报班干的工作情况及其对班干部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参谋长职位的设立有利于班级开展各项管理工作,促进班级的良好建设;有利于促进班干部在工作中切实践行公平、公正和有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的能力,参谋长可培养学生锐利的探索能力。参谋长在班级出现问题时及时向辅导员报告问题所在,辅导员可及时就问题给出解决方案,有利于辅导员科学的管理班级工作。

三、“差额式”选举与“筛选性”竞选的对比分析

大一建立班级同学的集体归属感对取消班主任实行专职辅导员制的高校的辅导员的班级管理工作尤为重要,直接决定了未来班级管理效果的好坏。大一班委选拔任用采取“差额”选举方式,即采取不设职位按照票数的高低情况确定班委入围名单,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和入围者的实际条件进行民主探讨的方式确定最终班委的职位人选,此种班委的选拔方式整体竞争压力较大,职位的竞争力相对较小。“差额”选举方式由总票数的多少选出班委,排除了职位固定的干扰,体现班级同学对竞聘者的信服度,大一刚进入大学,同学之间对彼此缺乏了解,此时个人的吸引力和号召能力格外重要,班干部的吸引力和号召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班级工作的开展。因此大一的班干部的素质要求首先要在班级同学中有吸引力和号召力,能够带动班级同学,有利于班级工作的开展进行。充分挖掘具有较高积极性的活跃学生,在班级建立之初营造一种活泼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加快班级同学之间的融合度,提高班集体归属感吗,为今后辅导员开展班级管理工作做好铺垫。

大二时期班级集体已经成型,大二班干部的工作能力和民主支持力则相对重要,因此大二的班委选拔任用采取固定职位的竞选方式,即筛选性竞选。该方式的结果是部分班干部职位竞争激烈,在众多竞争者中采取优中选优的选拔方式,有利于选出最适合该职位的班干部,有利于竞选成功后班干部激情的投入工作。面对竞争压力,养成积极的参与竞争的意识;面对竞选的成败,养成乐观面对成败的人生态度,面对差距,养成发现自我不足,主动完善自我的意识。差额”选举方式的劣势是有些职位与竞选者意愿不完全符合,可能影响日后班级工作的激情投入和工作能力的完全体现。固定职位的竞选方式,因为某些班干部职位的竞选人数不够或几位特别优秀的同学同时竞争同一个岗位,造成竞争力度不够大或竞争过大,容易产生优秀人才的流失。因此在班干部选拔优化的过程中应积极将竞选者的个人意愿和留住优秀人才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提高班干部选拔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人民出版社,2006年.

[2]冯刚主编,大学梦起飞的地方,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

[3]傅真放、邓军、吴佩杰等编著,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作者简介:许正伟,男,黑龙江虎林人,硕士,百色学院物理与电信工程系辅导员,研究方向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

唐英毅,女,广西容县人,硕士,百色学院经济管理系辅导员,研究方向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

上一篇:考研英语作文及常见话题下一篇:员工离职情况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