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政党制度学习心得(精选13篇)
中国的政党制度学习心得 篇1
中国的政党制度学习心得
敬爱的党支部:
5月12日上午在党课学习班聆听了袁德水老师做的关于《中国的政党制度》报告,获益匪浅。政党制度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党制度,由该国国情、国家性质和社会发展状况所决定。各国政党制度的不同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
一、中国的政党制度科学内涵
中国实行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下简称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它既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两党或多党竞争制,也有别于有的国家实行的一党制。这一制度在中国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在中国,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
中国多党合作制度中包括中国共产党和八个民主党派。八个民主党派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以下简称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在中国多党合作制度中,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共同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基本特征。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在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显示出独特的政治优势和强大的生命力,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二、多党合作的正确选择
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的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盲目照搬别国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模式,是不可能成功的;实行专制独裁统治,违背历史发展规律和人民意志,也必然要归于失败。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智慧的结晶,符合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际,符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中华民族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优秀文化传统,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项制度,既合乎时代发展潮流,又体现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当今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半个多世纪风雨历程中,它已经显现了自己所特有的功效 新世纪新阶段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这一制度目前面临的形势更趋复杂,需应对的挑战更为严峻,必须完善我国现行的政党制度 我国的政党制度从基本架构 宏观层面讲,是适合国情具有优势的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要强调坚持 但是制度是分层次的,我们的政党制度在中观微观层面上还存在着某些不够成熟 不够严密 不够完备之处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还必须强调要继续完善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首先要坚持执政党的自主性推动,同时也需要集思广益,一方面应当具有世界性眼光,注意借鉴与吸取国外已经相对成熟的制度经验有些国家在政党的运行机制 监督机制决策机制 选才任人机制等方面,在处理政党与政权的关系政党之间的关系 党内关系 党与民众的关系等方面,确实有着长期的积累 另一方面要注意吸纳来自各方面的意见,特别是来自参政党的真知灼见其次,要以中国国情为基础,采取渐进式推进 完善我国政党制度,具有一定的紧迫性,但决非是应急性的措施,这是一个综观全局有步骤分阶段的历史过程,由于西方的政治体制和政党制度的制约,西方执政党执政的好坏,只在有限的时间和范围内造成正面或负面的影响,随着该党的下台,情况就会改变,一般不会出现经济崩溃 社会大动荡 国家分裂和制度动摇 因此,西方执政党所肩负的历史责任是有限的执政好了,可以连任;执政出现重大失误,失去选民的支持,就由其他的政党来接替,其失误可以由新的执政党纠正,由失误引起的消极影响乃至严重后果亦可能及时消除 而中国共产党同广大人民群众的命运 国家的前途和制度的安危密切联系在一起,其执政的好坏将对人民 国家 制度产生最直接最全面最深刻的影响,一旦出现重大失误,就会危及人民的福祉 社会的稳定 国家的统一与兴旺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安全,任何改革都意味着对既有利益或权力格局的调整,这种调整很可能会激起不同程度的反弹,从而干扰预设的进程,甚至会影响政治与社会的稳定 因此,既要防止怕影响稳定而不敢迈步,又要避免只强调力度 速度而全然不顾承受程度 第三,要以制度创新,进一步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开发参政党的政党性功能 应注意参政党也是政党,突出其 政党 特征 参政党不同于一般的经济组织与文化单位,应当着重开发其 政党性 功能,即通常所说的字:政治协商 民主监督 参政议政 只有通过制度创新,进一步求得实效,才能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得以更好地实施。随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日益发展,中国多党合作制度也将不断发展。坚持和完善这项基本政治制度,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同时要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有益成果,但绝不能照搬照抄别国政党制度模式。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一道创建和发展的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将不断巩固完善并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政党制度学习心得 篇2
这本书对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作了科学的回顾和展望, 以“制度探索期” (1994-1998) 、“制度建设期” (1998-2010) 和“制度完善期” (2011-2020) 谋篇, 描述了我国医疗保障制度走过的历程和对今后10年的展望。从战略高度提出, 只有明确改革的原则、目标、重点、步骤和举措, 才能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随意性, 才能使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又好又快地健康发展。
这种归纳真实、准确又富有新意, 既反映了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的客观规律, 又阐明了我国改革开放大局对社会政策建设的要求。
在这种归纳之下, 这本书科学地总结了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经验。当前, 从制度上, 我国的医疗保障已经涵盖全体国民, 民众已经从这项改革中享得实惠。先辈前贤“病有所医”——“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梦想正在变为现实。在国际上, 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成果也很引人瞩目。一项世人公认的艰难之事, 在我国取得初步的也是明显的改革之效。《历史跨越》以大量的例证, 从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把握社会制度建设规律、把握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规律的高度, 说明了按客观规律办事是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一条重要经验。
书中围绕“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原则, 从制度谋划、政策设计、推进方略、平衡运筹、管理功效、服务理念等方面对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取得的成效作了深入分析。如果把书中有关“四大板块”、“保障水平”、“三二一”、“基金主要功能”等方面的论述集中起来, 可以看到作者对重要原则的把握都寄予了实务的承载。也是从这一点出发, 作者对遵循“实事求是, 从实际出发”—中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又一重要经验, 作了全面的梳理。
《历史跨越》一书, 对“人人享有”进而为“人人公平享有”的求索, 也表现得系统深刻。“推进公正和谐医保建设, 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公平与正义, 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千年不变的追求, 是实现社会稳定和谐、健康发展的前提, 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体制保障, 是社会成员愉悦幸福的基本条件, 是现代文明的显著特征”。围绕这一宗旨, 《历史跨越》以实证的方式对过去两个阶段取得的主要成果作了透彻的解析, 也对今后10年的改革作了热情的展望。作者的这些论述说明了改革须有高尚的情操。保持这种情操才能把握改革的方向, 探索正确的方法, 才能使涉及民生福祉的改革永续。这也是中国医疗保障体制改革的重要经验。
改革, 屡克难关, 奋往前路。作者以科学的态度总结经验, 点明关键, 脉络清晰, 令人信服。这是《历史跨越》一书的一大特色。
《历史跨越》通篇渗透对医疗保障体制改革的理性思考。医改之难, 世人共知。多少国家、多少人, 衔命而动, 激情冲刺。结果有的空有承诺, 成了“水中月、镜中花”;有的寅食卯粮, 成了“无底洞、高压锅”。中国的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怎样才能避免这些危象?作者分析比较了我国经济社会和医药供求的相关数据, 以数议事, 以数论理, 说明了“需求”与“可能”之间的关系;解析了“政府、单位、家庭、个人的责任”, 讲清了“政府主导”和“责任分担”的关系;讲请了坚持社会保险基本原则的重要性。指出“不能把基本医疗保险异化成纯粹的社会福利”, “‘有限’才能‘有效’, (政府) 无限责任产生出的往往是低效甚至无效的社会服务”。这些精辟的理性论述, 说明了不能把“社会保险制度误读为社会福利制度”这个重要但在实务中又常常被忽视的道理。说明了“坚持公平性、普遍性和可及性”, 坚持“以化解疾病 (费用) 风险为目标取向的适度保障”的重要。
对第二阶段中的重要举措“三个统筹”, 作者从破除城乡二元格局的高度说明了当前城乡统筹要“早谋”“早动”的合理性和重要性;从统筹级次的适度, 说明了地市统筹的必须;从发挥基层卫生服务和医保经办服务两个平台的作用, 说明如何开展有限度的门诊统筹。这样的论述有理有据, 既有克艰破难的锐气, 又有冷静理性的思考, 轻重缓急精心拿捏。
在推进改革的方法上, 作者提出在大力推进改革时, 既要积极, 又要稳妥, 从国情、目标、当前条件等多方面考量, 注意“稳中求进”。要保持“临渊履薄, 居安思危”的心态, 防止“心浮气躁”, 在“办好事”的语境下, 出现忽视规律、超越发展阶段和能力的倾向等等。
在“八个关系”的论述中, 作者透彻地阐明必然趋势与顺势而为的道理。对于制定国家层面的规定性文件的意见, 更是深刻地提出, “制度失去了规范性, 公平性更无从说起, 势必危及制度的稳健运行和永续发展”。
在诸多问题上, 作者联系实际, 深入浅出, 讲述了“道法自然”。针对实际问题提出的意见, 展示了作者坚持全面、联系、发展的观念, 坚持唯物辩证法的精神风范。
改革, 旌旗如画, 捷报频传。作者既热情讴歌成就, 又理性剖析难题, 梳理对策, 引人向前。这是《历史跨越》一书的又一大特色。
《历史跨越》还是一部文才骈俪的集子, 学问功底见于对制度建设的生动论述之中。作者长于文工, 61篇文章中, 或援国际经典, 或借先贤哲言, 或引伟人名句, 或采坊间俚语, 无不恰到妙处。论改革大业, 气势恢宏, 说排兵布阵, 理智见著。论政事, 不落俗套, 议难题, 一语中的, 篇篇皆有点睛之笔。每篇文章虽各有主题且思之深邃, 但全书读毕, 令人深为作者思考的连贯、完整而感佩。创建中国特色的医疗保障制度, 需要这样的著述来凝聚研究之力。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学习引导 篇3
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寓国家的本质与形式于一体,是国体(国家性质)与政体(政权的组织形式)的总和,其核心问题是政体。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就国体而言,有奴隶主贵族专政与封建地主阶级专政两种类型;就政体而论,有分封制与中央集权制两种主要形式。因此,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的分期,大体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即早期阶段(夏商周时期,前2070年~前476年,是奴隶主贵族专政时期)和发展阶段(战国至鸦片战争前的清朝,前475~1840年,是封建地主阶级专政时期)。
古代中国指大约170万年前至1840年鸦片战争前的中国,跨越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大社会形态。我们学习此内容时,应当注重如下几种学习方法和思路:
一、学习方法和思路
1. 可以结合教材P19的“中国古代历史朝代简表”理清时间脉络以便在今后学习中对应记忆,也可以回顾通过朝代口诀来实现这一学习目标,如“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2. 要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来指导历史学习。如学习古代的宗法制、分封制和秦汉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都应结合具体的历史条件进行辩证的分析,既肯定其积极作用,也揭示其负面影响。
3. 注意历史与现实、中国与外国的联系。如西周宗法制与目前各地宗祠、家庙以及民间存在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等现象的关系;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同时,西方国家先后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或民主共和政体;等等。
二、把握时代特点
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历史延绵不断的国家,这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变有关。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制度和突出特色,它于西周雏形,秦朝完成,汉唐加强,宋元强化,明清到达顶峰。
1. 从“公天下”到“家天下”,早期国家诞生
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只能依靠集体的力量生存,一切财产公有,没有什么阶级和国家,“天下为公”。领导者没有任何特权,但必须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组织和领导生产、抵御外敌。因此领导者权位实行传位给贤能人的“禅让制”,尧传给了智商突出、情商卓越、政绩斐然的舜,舜又传给了三过家门而不入、治水有功的禹。
但“禅”始却没有“禅”终,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了阶级压迫和特权,坚持“禅让”就意味着原本属于自己私有的财产和特权都要随之转让,特权阶级心有不甘,制度的变化成为历史的必然。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并传位给自己的后代,政治权力由“传贤”到“传子”,完成了由“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的转变,从“禅让制”过渡到了“王位世袭制”,并在中国延续了四千多年,直到1912年2月12日宣统皇帝下诏退位,“王位世袭制”才算终结,又开始“天下为公”的局面。
夏商時期已初步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为了进行有效统治,西周时期在坚持“王位世袭制”的同时,推行“封邦建国”的分封制和以嫡长子继承为特征的宗法制。主要表现为:周天子以嫡长子世袭,其余诸子由周天子将土地和庶民、奴隶分封给他们,成为诸侯。诸侯仍由嫡长子继承,其余诸子接受分封,成为卿大夫,卿大夫再依次分封,每一层级的受封者与分封者之间形成一种权利与义务关系,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森严的等级。从血缘关系上讲,受封者与分封者原本就是或父子或兄弟或叔侄关系。这样,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君臣关系为纲纪,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与“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家”“国”一体。
夏商周三代是在原始社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原始社会基本的社会关系——血缘关系在国家诞生后被较为完整地保留下来。因此,夏商周时期我国的政治制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分封制度下的地方诸侯拥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最高执政集团并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从“血缘政治”到“官僚政治”,中央集权制形成
在经过近两千年分封制的风风雨雨之后,人类终于迈出了血缘关系政治的一大步。从春秋战国的试验实践,到秦始皇集大成的开拓,中国社会终于建立起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秦朝的中央集权体制完全抛弃了宗法关系,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基层的一整套行政管理系统。各管理层不再由世袭贵族垄断,而是由皇帝任命的大小官吏掌握。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邑,官吏之间是上下级服从关系,职业官吏构成各级政府的实体,促进了官僚制度的确立。中央集权制的形成实现了从“血缘政治”到“官僚政治”转变。
《中国制度面对面》学习心得体会 篇4
初心是前进的原生天然动力,记得乔布斯曾说过:“初心正如一个新生儿面对这个世界一样,永远充满好奇,求知欲和赞叹。”正因如此,乔布斯始终把自己当作初学者,始终保持一种探索的热情,才一步步走向了成功。很多时候,这份“初心”是刚刚踏入某个职场、某个角色或者年少轻狂的时候方能勿忘初心,因为那时是未知、是挑战、是意气风发、是敢闯敢拼,可当我们一天天被岁月打磨,便忘记了最初梦想,我也曾迷茫,我曾退缩,我曾想过安逸,可每天打开公司网站看到身边的人和事,那些正能量的传递,那些不服输不断拼搏进取的同志,激发着我只有勇往直前,才无缺憾。我的初心就是不放弃、不抛弃、不服输,凡事遇见问题和困难总要在自身寻找原因,坚定自己的初衷和愿望,遇见困难不在是回避和退步。
初心就是矢志不渝的信念。很多人怀念儿时的味道,经常怀念曾经的美好,感慨时代的变迁,殊不知,变的更多的是人心。很多人沉醉在纸醉金迷、灯红酒绿之中,泡在这大染缸中无法自拨,享受这安逸麻痹自我,偏离原本的轨道,踏上陌生的旅途。我始终记得去年参加公司组织的隆尧监狱的警示教育,在监狱干警的带领下,实地了解、感受了服刑人员狱中的生产和生活场景,听取了服刑人员的现身说法及发自内心的忏悔,面对监狱里森严的高墙、电网,我内心受到了强烈的震撼,那里的人曾经有美好家庭,曾经辉煌无比,曾经意气风发……可惜一失人身,万劫不复。“监狱内外两重天,人生最大的悲剧莫过于失去自由。”这是他们最真实的感慨。以案为戒,莫贪心,淡泊名利,守稳初心,方能守得云开见明月。
中国的政党制度学习心得 篇5
近日来,总行下发了《中国农业银行员工违反规章制度处理办法》。本人所在的**支行对该《办法》组织了系统化学习。通过学习,使我提高了对农业银行规章制度的全面认识,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制度的重要性。下面,我就对本次学习,谈谈自己的认识体会。
一、作为农业银行现行的规章制度,《办法》的出台合宜适时,除旧迎新,有利于防范经营风险,使我们知道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
通过对《办法》的学习,可以使我们提高对上市金融企业的管理方针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让我们明白身为农业银行的员工,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应当怎么做。以免我们在新的金融改革浪潮中迷失方向,更让农业银行遭受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最终害人害己。
二、作为农业银行现行的规章制度,《办法》所列条文基本做到了上下兼顾。有利于鼓舞普通员工士气,增强我们的主人翁责任感。
通过对《办法》的阅读分析,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该书对上至农业银行的高管,中至各级部门主管、运行主管,下至基层柜员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直至言行举止,都做了有条不紊的要求和举例说明。这种一视同仁的行为规范,无疑对以上三个阶层员工在相对公平、互相牵制、自我约束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众所周知,在中国境内的绝大多数企业内部,对于高管、中层、普通员工,不论是在薪酬待遇方面,或是在规章管理奖惩办法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当然,这很大程度上是国情造成的。而《办法》的实施,却让农业银行普通员工和高管、中层在某些程度上站到了同一起跑线上。至少在精神层面上达到了这种效果。
三、作为农业银行现行的规章制度,《办法》所列条文基本做到了论述祥尽,条理分明。有利于我们在执行制度中,找到对应的合理依据,用制度来武装自己,保护自己。
通过对《办法》的学习,我们能够看到对于违规发放贷款的处理;更能够看到对于不按操作规程办理柜面业务应当受到怎样的处罚;当然还有对银行管理人员擅自将员工考核工资挪为他用的处理办法。这无疑是普通员工在日常工作中的指明灯。比如,农业银行的普通员工在发放贷款和办理柜面业务中,面对上级的违规授意和胁迫,应该怎样利用《办法》所列条款,作为自己的合法保护伞,委婉且义正词严地谢绝违规教唆。
四、作为农业银行的一名普通员工,《办法》武装了我的头脑,并为我带来了许多实惠。
作为农业银行的一名前台柜员,通过对《办法》的学习,使我懂得了应该怎样合规操作,预防金融风险,尽量减少差错的发生。并且,在实践《办法》要求的同时,我更树立了良好的服务意识,提高了业务技能,完善了客户至上的金融市场经营观念。在我的服务水准全面提高后,我的客户忠诚度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各项金融理财产品营销也比以前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一切实惠,都证明了《办法》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中国的政党制度学习心得 篇6
一、通过学习活动,使我更加认识到制度建设和制度执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是《中国农业银行员工违反规章制度处理办法》是全行员工违规行为处理的基本依据。《办法》涵盖了我行各业务条线、各业务品种的主要风险点,逐环节、逐岗位列举了可能发生的违规行为,明确了各种违规行为的处理方式和尺度,量化和统一了全行的制度执行,这是管理工作有章可循的基础环节,也为管理者提供了强有力的管理手段。同时,使广大员工熟知各自岗位的违规行为及相应的处罚尺度,做到铭记于心,外化于行,令行禁止,遵守经营秩序。
二是开展学习活动是我行夯实管理基础,从严治行,遏制案件发生的必然要求。《中国农业银行员工违反规章制度处理办法》是在全面总结和修订原处理办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新业务、新管理制度的出台,完善、增加和调整了部分处理条款,明确了违规处理依据,为贯彻落实从严治行、从严执纪,持之以恒地坚持从严管理,必将打下坚实的基础,对防范经营管理风险,遏制案件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是提高我行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我行竞争力的需要。日趋激烈的竞争,是中国农业银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制度建设和执行,应当是中国农业银行面对竞争,战胜对手的看家本领。一个行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最根本的还是员工综合素质软实力。我行以开展《中国农业银行员工违反规章制度处理办法》学习活动为契机,引导员工树立良好的职业操守,增强依法履职、合规经营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断增强合规经营意识、规范操作行为,培养员工良好职业道德和习惯,构筑中国农业银行现代企业文化,是提升农业银行综合竞争力的根本要求。
二、学习《中国农业银行员工违反规章制度处理办法》要在全面学习的基础上有重点的学习,要结合自身岗位工作和自己所处的系统条线工作去学习,去领会,去把握,去贯彻执行。《中国农业银行员工违反规章制度处理办法》涵盖了我行各业务条线、各工作岗位、各业务品种的方方面面,共五章三十一节二百零六条。学习《办法》,最起码要知道自己在这个岗位,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操作这类业务或业务品种的基本规定和要求,知道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如果不这么做,将会受到怎样的处罚等等。中国农业银行的每一位员工都能这样学习,提高对制度的认识水平,由“要我执行制度”转变为“我要执行制度”,都能按《办法》把各自岗位工作作好的话,那么中国农业银行的内部管理、外部形象、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等,就会全面提升。
三、《中国农业银行员工违反规章制度处理办法》学习活动的几个要点:
(一)学习要认真。要把《中国农业银行员工违反规章制度处理办法》落到实处,认真学习是前提。学习要认真,就是要按章按节按条按款全面学习《办法》的内容,对于和自己岗位、工作、所从事的业务活动有关的重点内容,要逐字逐句的认真学习,切实领会制度办法的意图和精神。事关重要的或把握不准的,还要寻找和学习源制度规定,学习操作规程和业务工作流程。这是有效开展此次学习活动的前提。
(二)贯彻要扎实。贯彻《中国农业银行员工违反规章制度处理办法》,是开展这次学习活动的基本要求。贯彻要扎实,就是要把《办法》要求的相关内容落实到自己岗位工作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落实到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按制度办,要按流程走,要按要求作,防止不经意违反规章制度处罚办法。
(三)执行要有力。执行,不仅包括贯彻落实,而且更重要的是指管理者依照《办法》规定行使管理职责,对违反《办法》事件的处理,这是开展学习活动的关键。执行要有力,就是具有内部管理职责的干部要不折不扣地、严格地按《办法》规定及时准确地处理违反规章制度事项。要防止人情和不正当的权力干预,做到在制度目前人人平等,执行处罚时一视同仁。
中国的政党制度学习心得 篇7
同西方的“走马灯”式的“轮流坐庄”的政党制度和其领导下的“深陷危机”的经济社会形势相比,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有着明显的政治优势和长远的发展前途, 其领导下的中国已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且是世界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 正在崛起成为世界强国。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坚持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没有也不可能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政治制度模式。世界各国政党应该建立符合本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 我国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的实践表明, 这种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2000年12月, 江泽民在第19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在于: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 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 各民主党派不是在野党和反对党”。总体来说, 我国政党制度是世界历史上和当代世界上的一个完全新型的政党制度类型, 即一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型政党制度类型, 既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那种竞争型政党制度, 又区别于原来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党制类型。这一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概括起来有五个方面。
第一, 中国共产党是核心领导, 实行多党派合作。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始,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的忠诚代表成为了执政党。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国革命史的重要里程碑, 标志着中国人民真正当家做了主人。这是中国革命、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的具有伟大意义的历史选择。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后, 为了推进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事业, 也必须会继续与我国的各民主党派密切合作。但是, 这种合作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之间的关系, 是执政党与参政党之间的关系。民主党派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口服心服的, 是认可和坚决拥护的。在中国的具体实践中, 民主党派真正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就是他们的理想和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的前途, 就是他们的前途。因此, 在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 中国共产党都与民主党派团结奋斗、勇往直前、共同合作, 取得了多党合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辉煌胜利。
第二, 共产党是执政党, 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是执政党。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最根本的特征就是共产党的领导。共产党领导是一个基本的前提。各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 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 是进步性与广泛性相统一、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多党合作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这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中共对各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 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其参政的基本点是:参加国家政权, 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 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 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我国政党制度的运行机制只能是合作协商, 而非竞争的机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各政党“在国家重大问题上进行民主协商、科学决策, 集中力量办大事”, 这是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完全不一样的政党制度;是我国没有产生、存在在野党、反对党的客观根据。我国的民主党派与西方国家的在野党不同, 它可以直接参加各级政府、人大和政协, 在其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优秀成员在有些部门甚至可以担任正职。民主党派的这种参政权, 受到宪法和法律及其他制度的充分保障, 根本不需要像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那样只有通过竞争获胜才能参与国家政权。在我国政治生活中, 各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可以尽其所能地履行参政党职能。
第三, 我国的政党制度有利于实现广泛民主与高度集中的统一。我国是一个有着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在这样的国度里, 没有一个集中统一和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是绝对不行的。我国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主义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 在这种形势下, 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行集中和坚强有力的领导。不这样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是实现不了的。另一方面, 党还要赋予全中国人民以广泛的民主, 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讲的,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偏废上述哪一方面, 都有害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就是达成这种最广泛的民主与高度的集中统一相结合的最好的制度安排。在这一制度安排下, 非常方便于民主且快速决策, 决定了就办, 很少扯皮, 能办大事, 这是邓小平一再强调的我们制度的效率比较高的优势。西方政党制度表面比较民主, 即一个重要政策需要经过参议院、众议院和总统等几道关卡通过才能实行, 有的时候还要经过辩论才可能达到观点的统一, 这就需要很长时间。待该政策通过时, 可能已是“时过境迁”了。有的事关国家急需落实的政策, 由于党派之争, 长期处于辩论之中, 而不能及时通过。这样做表面看起来比较民主, 实则害国、害民, 很多战略机遇都稍纵即逝。
第四, 我国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有利于充分反映、代表各阶层利益, 有利于实现相互的监督。政党是一定阶级、阶层和集团的利益反映者和代表者。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工人阶级利益的代表, 也是全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各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那部分阶级、阶层、集团利益的代表, 能够反映社会上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能够提供一种中国共产党自身监督之外更多方面的监督, 有利于执政党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有利于加强和改进执政党的工作。由于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 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两者所处的地位不同, 代表的侧重面有不同, 因此需要通过政治协商会议、座谈会等形式来经常交流各自的思想和认识, 通过交流和讨论而达到对一些重要问题的共识。而且通过这些形式还可以达到互相监督、互相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目的, 这就是我国的政党制度所体现的公平、公正优势。我国的政党制度有利于实现效率和公平的统一。
第五, 我国的政党制度有利于社会和政治的稳定。社会和政治的稳定对于正在努力实现现代化国家来说, 是一个最难得到最为宝贵的保障条件。改革开放以来, 从总体上来说, 我国的社会和政治是稳定的, 甚至比一些西方发达国家, 例如美国等国家都还稳定。美国曾发生了震惊世界的“9.11”重大恐怖事件, 校园枪击案等也时有发生。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伊朗、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亚、叙利亚等国也时常发生恐怖事件。中国还很少发生类似的严重事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我国实行的多党合作的政治格局起到了某种“稳定剂”的作用。所以, 江泽民曾特别强调指出:中国的政局要稳定, 就必须稳定 (多党合作) 这个格局。“这既避免了多党竞争、相互倾轧造成的政治动荡, 又避免了一党专制、缺少监督导致的种种弊端。我国政党制度的巨大优势就在这里”。总之, 中国多党合作制度以合作、协商代替对立、争斗, 避免了政党互相倾轧造成的政局不稳和政权频繁更迭, 有力维护了安定团结的社会政治局面。
二、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基本经验
第一,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中国具体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 我们必须继续坚持和完善这个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马克思主义认为, 任何政党制度同政党一样, 都是历史的范畴, 它的形成、发展和变化正如周恩来指出的:“不取决于任何政党或个人的主观愿望, 而是由客观的历史发展所决定的。”抗战时期, 国民党蒋介石奉行妥协、分裂、独裁的政策, 消极抗日, 积极反共、反民主党派、反人民。为了将抗日战争进行到底, 就必须同国民党蒋介石的反动政策作坚决斗争。在这些问题上, 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具有一致性。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正是在反蒋抗日的基础上逐渐建立了亲密的合作共事关系。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民主党派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在这个基础上党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制度的建立, 不是哪个政党或个人的主观愿望, 而是中国具体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各族各界人士风雨同舟、团结奋斗的伟大成果。这一政党制度体现了中华民族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优秀文化传统, 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它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对于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都起到了重大的历史推动作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 我们必须继续坚持和完善这一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第二,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民主党派花费了很长时间和血的代价才最终认识的, 民主党派必须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这是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一条基本经验。中国各民主党派经过二十余年的曲折探索, 直至1947年在国民党蒋介石的残酷镇压下, 经付出了血的代价之后, 才认识到以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为主体的各民主党派是不能担负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的, 这个重任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最终地取得胜利, 从而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由此可见,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主党派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历史选择, 是不断夺取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因此, 全国人民必须永远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三, 英美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解放战争时期, 有人试图在国共两党间走第三条道路, 即在中国建立英美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实行西方式的多党制、议会民主和三权分立。由于这种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与国民党蒋介石奉行的专制、独裁政策相悖, 遂遭他们的血腥镇压, 这一方案成了泡影。历史表明:英美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不符合我国国情, 在中国行不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并且已经使全国各族人民进入了小康社会, 使我国成为世界中等偏下收入的国家、成为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的世界经济强国。因此, 我们必须继续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方向, 为不断夺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新胜利而努力奋斗。
第四, 正确认识我国民主党派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充分发挥他们的参政议政作用, 坚定不移地同他们永远密切合作。2005年2月, 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中进一步完善表述了中国民主党派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指出:在新世纪新阶段, 中国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 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 是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此后, 中共中央更加注意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作用, 反复强调在各级政府中要选拔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中的优秀分子担任重要领导职务, 而且要使他们有职有权, 必要的时候可以在各级政权中担任正职。据统计, 截止到2006年底, 担任县处级以上职务的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共有3.1万人, 他们对分管的工作享有行政管理的指挥权、处理问题的决定权和人事任免的建议权。2006年, 中国致公党副主席万钢和无党派人士陈竺, 分别担任科技部和卫生部部长。中共中央还注重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智囊团作用。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 各民主党派中央和无党派人士先后就三峡工程、苏南及浦东开发、京九铁路及沿线地区发展、西部大开发、可持续发展、重视防治“非典”等问题, 进行考察调研。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及有关方面提出重大建议200多项, 各民主党派地方组织提出各项建议9万多项, 其中许多意见和建议被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所采纳。
“看似寻常最奇崛, 风景这边为独好”。与欧美政党制度经济制度导致世界“金融危机”衰败景象相反;中国共产党推动了中国经济大踏步前进, 使国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又成功举办奥运会、世博会;还战胜突如其来的“非典”、特大冰雪、地震和洪涝灾害。我们坚信, 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引领中国人民义气风发地奔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美好未来!
[责任编辑:高治平]
摘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 也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 这一制度促进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及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同西方的“走马灯”式的“、轮流坐庄”的政党制度和其领导下的“深陷危机”的经济社会形势相比,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有着明显的政治优势和长远的发展前途。
疫情下的中国制度优势心得感悟 篇8
人民可以自己当家作主,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使人民亲手创造幸福生活,保障了人民广泛行使民主权利,直接管理自己的事务。因此,广泛调动了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相比美国,我们经济上可能还有很大的不如,可是在医疗保障上却是比美国要好很多。事实证明,在美国不小心感染新冠肺炎,很可能会付出很大的代价。而在我国,则会让人心安许多许多。因为我们背后拥有给人强大安全感的祖国,还有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最让人敬佩的医疗人员,这也是我国制度优势的体现。大部分的医疗人员都是公立医院的医护人员,很多都是党员干部。在疫情爆发后全国范围进行统一志愿。这种效率在其他国家或者地区,可能真的很难实现。不说遥远的他国,就比如在一国两制的香港地区,就有很多医护工作人员面对新冠肺炎罢工,更别说能迅速前去支援疫情重区了。
我国的制度实现了社会主义民主与国家机构行政效率的有机统一,保证了同各民主党派在国家重大问问题上进行民主协商、科学决策,有利于增进理解、扩大共识,集中力量办大事。邓小平说,社会主义制度“干一件事情,一下决心,一做出决议,就立即执行,不受牵扯。”所以,面对疫情,我们的效率是极其高的。疫情的防控速度正说明了中国制度的优势。比如火神山、雷神山医院,都是短短几天的时间就修建起来并开始投入使用。在修建这两大医院时,很多建筑者都在踊跃报名,这就是中国制度的缘由。另外这次武汉封城,不少国人都觉得封的太迟,要是早封一点,可能情况会好很多。可是从国际媒体以及国外媒体的反馈看,封锁武汉这样的大城市,也只有中国有这样的魄力与效率。面对疫情这种特殊情况,中国的管理制度十分有效率,这也是中国这些年不断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全国各地各业各家都自觉佩戴口罩、居家隔离,这其实也是中国的制度优势。当我们面对这种突如其来的情况,整个国家运行起来,执行力非常高,民众也十分配合。
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巩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政治制度保障。使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能够统一战线、争取人心、凝聚力量。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不断前进。比如,对于新冠肺炎疫情中的患病者,国家进行财政兜底的方式进行免费治疗,这也体现了中国制度优势。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共同出资,对新冠肺炎疫情患者实行免费治疗,同样彰显中国的制度优势。
中国的政党制度学习心得 篇9
近日,中组部部长陈希在《就是》杂志发表《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的文章,全面系统的论述了为什么要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和怎么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为广大党员干部全面深刻理解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供了保障。
回首望神州,真是天翻地覆慨而慷。从满目疮痍,到现在高楼林立;从东亚病夫,到体育强国;从小米加步枪,到“东风快递,使命必达”。这些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从嘉兴南湖游船上的13人,到如今拥有9000多万人的第一大党,无数共产党人通过践行他们的初心和使命,使新中国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强国。
陈希指出,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必须要贯彻党的领导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这一本质要求。正如木桶理论所示,泱泱大国,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以及国防和军队等各方面,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无论在哪一方面缺失了弱化了,都会削弱党的力量,损害党和国家的事业。
中国的政党制度学习心得 篇10
从1978年至今,中国改革开放已走过三十多年,成功地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经济转型模式,推动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据国家统计局2008年10月发布的改革开放3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1978年我国GDP(国内生产总值)只有3 645亿元,人均国民总收入仅190美元,位居全世界最不发达的低收入国家行列。而到了2007年,GDP达到了249 530亿元。1979-2007年,GDP年均实际增长9.8%,不仅明显高于1953-1978年平均增长6.1%的速度,而且也大大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平均增长3.0%的速度。经济总量的加速扩张大大缩小了我国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差距,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稳步提升,由1978年的第10位上升到目前的第4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人均国民总收入也实现同步快速增长,由1978年的190美元上升至2007年的2360美元。这意味着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成为中等偏下收入国家。
但是在改革中也出现了一些没有现成答案的问题,正如中共中央在1993年文件中所指出的那样:“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既要制度创新,也要理论创新。
按照中共十七大的概括,改革开放的目标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为了更好的实现这个目标,有必要梳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验教训,让历史照亮未来。
本文试图用新制度经济学知识解释当时制度变迁的动因,文中的制度变迁不仅包括1978年实施的经济体制改革,还包括之后进行的若干改革举措。
1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制度经济学框架
如果把中国经济改革看作一场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过程,那么它要符合制度变迁的基本理论。
任何理性的单个行为主体(个人或组织与集团)在制度变迁中追求的目标皆是自身效用或财富(净货币收益与非货币收益)的最大化,在制度变迁中,国家被视为一种追求自身效用或福利最大化的行为主体。在既定的资源禀赋、技术状况和文化要素的约束集合下,单个行为主体如果认识到,按照既存制度安排,就无法获得潜在的收益,而改变既有的安排,就能获得在原有制度框架中所得不到的收益,那么,他们将努力谋求建立起预期会对自己最为有利的制度安排。国家也是如此。而且,一旦创立和利用新制度安排净预期收益为正,即变迁的预期私人收益超过私人成本时,就会产生对制度变迁的需求,并且这种净预期收益越大,则制度变迁需求变大,其需求弹性也就越大。制度变迁就是指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过程,实质是由一种效率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制度的替代过程。另外,复杂的现实世界和有限人类理性使个人无法迅速、准确和低成本地作出理性判断时,他们便会借助于包括价值观念、伦理规范和道德准则在内的意识形态来走“捷径”。
按照新制度经济理论视角来看,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一个从制度非均衡走向制度均衡的制度变迁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由改革后效率更高的制度替代改革前低效率制度的过程。
任何一项制度的选择都不是随意决定的,人们在选择一项制度时,首先要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和权衡,只要当感知到制度净收益大于零时才会选择这种制度。但制度净收益大于零只是制度选择的前提和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一种制度只要其净收益大于零,且在各种可供选择的制度中净收益最大,就是最佳的制度。
制度效率存在着递减现象,任何制度的产生都是由一定的生产力状况和技术水平或性质所决定的,随着生产力和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进步,制度必须作出相应的变化和调整,否则制度的效率必然会降低。同时,正如李怀所言,制度本身也有一个产生、发展和完善以及不断面临被替代的过程,某一特定的制度只能存在于一个特定的时期,有着它自己的“生命周期”。制度的效率“生命”曲线在达到一定点之后,会随着生存时间的递增而同时出现效率递减的趋势。一般说来,制度的效率往往和时间反相关。既然制度效率存在着递减现象,那么当制度效率降低到一定程度时,制度变迁是必需的。
制度既会自然演进和变迁,也可以在人为设计下变迁。
2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动因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动因总体上来说可归为两大类:其一,人们对计划经济体制有了一种不满意,出现了一个新的盈利机会,产生了新的潜在的制度变迁需求和潜在的制度变迁供给。其二,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出现了效率递减现象,因此制度变迁是必需的,也就是说产生了变迁的动因。这个变迁的动因来自于需求和供求两个方面,即是说,一方面,制度变迁的需求者是在作了收益—成本比较后,产生了对制度变迁的需求;另一方面,制度变迁的供给者也是在进行了收益—成本比较后,产生了对制度供给的动力。
从根本上来说,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无论是从需求的角度还是从供给的角度看,其净收益都是大于零的,同时也是在可选的方案中净收益最大。具体来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动因为归为以下几点:
2.1 中国计划经济制度存在缺陷
计划经济体制在建国之后的一段时间内,确实有利于国家集中全社会的经济资源进行大规模的投资或经济建设,从而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据统计,1953-1978年,中国的年均积累率(储蓄率或投资率)将近30%,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和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以年均7.9%、8.2%和6%的速度递增,这样高的增长速度在世界上都是少见的。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越来越凸显,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技术进步缓慢、经济管理落后、人民生活水平停滞不前。
2.2“文化大革命”催生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
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存在着很大的弊端,但真正促使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是在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历史废墟上产生的。原因主要为:一是“文化大革命”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历史灾难,使传统的计划经济的荒谬和弊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打破了传统体制的神圣光环,造成了非改不可的客观形势,为中国的经济改革奠定了经济、政治、思想和心理上的基础。二是“文化大革命”使传统的计划体制受到了严重的破坏。相比于苏联东欧国家严密的计划经济体系,中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一向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无组织性,是动员命令型经济,强调精神的作用,反对物质刺激,理想主义色彩很浓。再加之“文化大革命”,破坏极其严重。
2.3 国际大环境变化
(1)国际社会主义阵营计划经济体制普遍趋向有市场的改革。由于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20世纪50年代起,前苏联及东欧国家就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起初主要是试图消除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病,改革还固守在计划体制范围内,到了60年代至70年代末,以前苏联、匈牙利和前南斯拉夫为代表的苏东国家都实行了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改革原则。70年代末期,改革放缓,80年代下半叶,再次掀起改革新浪潮。虽然大多数国家的改革仍然没有根本性地改变过于集权的、畸形的经济结构及经济体制僵化的弊端,但更重视经济杠杆的作用,更按价值规律行事,对企业放权让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些都给予了中国有益的借鉴。
(2)资本主义现代市场经济取得新发展,提供了市场化改革的外部环境和有益经验参照。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胜利,促使资本主义去改善劳动与资本的关系,各资本主义国家都制定了对劳工的保护法,全面、具体地实施对劳动权益的保护;股份制企业组织形式,使资本所有者多元化、大众化,使资本与劳动关系有了很大变化;国家施行的财政政策,缩小了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总之,规范和成熟的现代市场经济制度已大大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这给予了中国一个启示:不能再排斥市场经济,而要充分发展市场经济来振兴民族与国家。
2.4 个别落后地区改革试验的成功,给予了进行大规模改革的信心和希望
这个成功的例子是指安徽省凤阳县农民在摆脱饥饿与贫困欲望的驱动下,以自己的自发行动,打破了原来人民公社以来的集体经济僵局,首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而迈出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步。这一微观经济体制的创新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使农民逐渐摆脱了行政指令的束缚,得到了相对自由、自主和满足自身利益的新机制,从而解决了因传统集权体制滞后于农村社会发展和农民需求的体制短缺问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出现,作为一种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和所有制形式在与原有的计划体制的竞争中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并且因为农村改革的良好效果和改革领导人的支持使得农民自发的制度创新成果得以法制化和规范化。当改革进入到转型阶段之后,国家主导的体制创新就更富有根本性意义。
2.5 中国的政治权力和新生的市场经济是中国制度变迁的主要动力
政治体制变迁和经济体制变迁,作为社会发展的两大主体性制度变迁,由经济与政治所固有的相互依赖关系和发展的逻辑一致性,决定了实际制度变迁过程中二者的互为动力特征。经济体制变迁对政治体制变迁赋予的活力与动力,主要表现在随着经济体制变迁的深入,社会成员的利益意识、主体意识、权利意识、竞争意识等有利于民主政治文化的培养和公民政治素质都得到了提升,从而形成推进政治体制变迁和政治民主化的重要思想力量。而政治体制变迁对经济体制变迁赋予的活力与动力,主要表现为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即政治关系的变化、政治权力结构的调整、民主制度的构建和完善等,必然会在更广阔的范围和更高的层面上调动社会大众参与社会变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构成经济体制变迁的强大动力。
2.6 改革配套进行的需要
林毅夫的《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一文中指出,由于某个制度结构中制度安排的实施是彼此依存的,因此,某个特定制度安排的变迁,可能引起对其他制度安排的服务需求。即一种新的制度安排的出现往往会拉动相关的制度安排发生相同方向的变迁,这种连锁效应十分类似于产业变动的连锁效应。
在中国,继实行农村承包责任制后,其它的相关的制度安排也产生了制度变迁的需求,因此促使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进行。
2.7 国家作为强制性变迁的主体,其效用函数中目标的多元化
在制度变迁理论中,因为任何个人或非国家的组织都会面临搭便车的问题,而国家没有搭便车的问题,所以制度创新主要来自国家统治者而不是其他组织或个人。国家被视为一种追求自身效用或福利最大化的行为主体,只要其预期收益高于强制推动一项制度变迁的预期成本,他就会采取行动来消除制度不均衡。
中国的改革方式是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相结合,国家作为强制性变迁的主体,虽然也遵循收益—成本原则,但其效用函数远比个人复杂,其目标不仅仅限于财富最大化,还有威望、历史地位、国际影响等。这就导致即使一项制度变迁能够增加国民收入,增加社会的总产出,但如果它会消弱国家政权的权威或危及到社会的稳定,那么政府也断然不会进行这样的制度变迁,宁可维持一种经济上无效的制度安排。
在中国,政府既充分意识到了改革前制度的无效率及中国经济已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同时也看到了市场经济的可借鉴之处,并认为改革不仅仅与财富最大化相关,还与政权的稳定、威望和国际地位有关,因此,改革势在必行。
2.8 生产力的发展对制度变迁产生了需求
变迁是不同的利益主体在既定的社会结构下进行的制度博弈的结果,与生产力发展方向相一致的利益主体在其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社会制度的变迁归根到底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制度选择的基本原理就是要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使经济基础适应生产力,即生产力的发展是制度变迁的出发点和最终的归宿,制度理性的根本标准就是生产力的标准。
3 分析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动因的现实意义
3.1 制度效率的递减决定了持续制度创新的必要性
制度效率的递减既是三十年前经济体制改革的动因,也是现在和未来持续进行制度变迁的动因。当一个制度设计运行前期效率较高,随着时间推移,效率递减,将出现新的制度不均衡,产生了对新的制度安排的需求,即有了制度变迁的动因,那么就要坚定不移地进行制度创新,否则必定会束缚经济的发展。
例如,我国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初,其制度绩效是较高的,根据林毅夫的研究,在1978-1984年期间的农业总产值以不变价格计算增长了42.23%,其中大约有1/2(46.89%)来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所带来的生产率的提高。但自1984年之后,虽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仍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制度效率呈现出明显的递减趋势。由此导致中国1984年后农业产出增长放缓,自1993年之后更出现连续的经济下滑,使农村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原因就是农村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再没有进行重大的制度创新。
3.2 制度变迁的连锁效应促使配套改革持续进行
连锁效应是制度结构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制度结构中的制度安排都是相互关联的。从制度均衡理论来看,在制度均衡状态下,各项制度是严格互补而非互替的。一项制度的存在和作用是因为它为其他制度所需要。一项制度的变迁必然导致一种连锁效应,导致其他制度发生变迁,至少是创造出新的制度变迁的可能。
参考文献
[1]袁庆明.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2]张宇.过渡政治经济学导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3]林毅夫,蔡肪,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4]盛洪主编.中国的过渡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5]樊纲.渐进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公司制度学习心得 篇11
最近,项目公司组织全体员工参加2016版集团制度的培训,通过本次培训,让我受益匪浅,使我更加清醒的认识到学习公司的制度、遵守公司的各项制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定好之后,关键在于执行。以下是我本次制度培训学习的一点心得。
一、思想上
本次2016版制度学习,我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认真学习规章制度并做好笔记。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加强规章制度的执行,是自己与公司快速成长的保证,了解到严格执行公司各项制度是我们每一位员工的重大责任。通过本次制度培训学习,我提高了思想认识,增强了遵守公司制度的自觉性。无规矩不成方圆,规章制度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各项业务应当遵循的标准和程序的总和,也是检查和纠正一切违规问题的依据。公司的发展壮大离不开规章制度,否则不可能达到预定的目标。所以我们每个员工都要自觉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一切以规章制度为标准来要求自己。
二、工作中
通过本次制度培训学习,让我意识到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中应严格要求自己,把学习规章制度深入到自己的工作中,从而不断提高自己实际工作中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在工作中严格按照各项规规章制度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公司制度是我们工作的依据,绩效考核制度是改善和提高我们的工作能力。通过制度学习的有效开展,增强了我遵守制度的自觉性,显示了遵守公司制度的必要性,激发了学习制度的热情,提高了工作中的自律意识。还有就是施工过程中的安全、质量、进度、成本等方面的控制,如材料控制要选用合供应商品牌库的,建立材料样板的封样制度,做好材料的合同交底,做好材料的进场验收关。样板先行制度是质量控制的关键控制措施,首先就是交楼标准间,解决设计缺陷和功能问题。施工样板间解决过程质量控制的问题,主要是检验总包单位质量管理水平怎样,发现图纸设计、安装方面的问题。工艺样板间确定工序质量标准,控制大面积施工。如窗、门、防水、保温等。通过详细学习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管理暂行规定,其作用主要在于:公司所建设的住宅小区,在过程施工质量控制中,应该主要围绕现行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进行施工,但是从使用功能的角度来讲,必须达到各省市关于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管理的规定,只有达到此规定的相关标准,项目才能进行竣工验收,才能缩短建设工期,减少工程纠纷和工程索赔。
规章制度学习心得 篇12
公司规章制度学习心得
公司对让我们进行了规章制度的学习,是为了强化员工遵纪守规的自觉性,我想伙伴们对今后的工作态度和纪律都有了新的调整与认知,我在思想上也有了高度的重视感,领悟也颇多。,其实之前在其他公司工作的时候也都会接触和学习到员工手册或者公司的规章制度,自己对基本的工作纪律都遵守的很不错,也有很端正的工作态度,但是首次接触担保公司的工作,经过学习之后觉得我还是有很多需要加强的地方。由于我们平时疏于重视,对规章制度学习不深,理解不够全面,总觉得与自己关系不大就抱着可学可不学的心理,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久而久之,就会萌生一些自由散漫的思想,造成违规违纪的现象发生。我觉得一个公司就像一个大家庭,每一个员工都是家庭中的一分子,所以大家都应该做好自己的角色,遵守规矩,这样才会促进家庭的和谐与发展。俗话说“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整个公司也是如此,需要每一位伙伴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加强对规章制度的切身执行,是公司快速发展和提升品牌的重要保证。我也深刻领悟到忽视规章制度会使一些违反规章制度的现象不同程度的存在,员工学习不够深入、制度执行不够有力、在各项业务操作中就会存在一些隐患。很多问题的发生都是因为违反了操作规程所导致的,不管是给公司还是个人都带来了不少麻烦和部良影响。所以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在实际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按照各项规规章制度履行岗位职责,才能使我们整个团队更加出色。
通过这次基本制度学习教育,我会对照各项规章制度规定,查找本人在学习和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加强规章制度的学习,熟悉和掌握规定要求,并且随时随地提醒自己和督促自己的伙伴,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认真履行工作职责,确保各项业务工作的顺利完成。我相信我和我的伙伴们不会辜负公司对我们的培养和用心,我们一定会尽自己所能把工作的每一个细节都做到最好,与公司并肩前进,共创辉煌。
中国住房金融制度的出路 篇13
1. 中国住房金融制度的发展。
1978年以后, 我国住房金融制度经历了由福利化分房和低租金公房制度向住房商品化市场化社会化的重大转变。这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政策性和商业性初步结合的住房金融制度;商品化住房金融制度;社会化商品化住房金融制度;政策性和商业性进一步结合的住房金融制度。
2. 中国现行住房金融制度存在的问题。
我国住房金融制度改革, 使人民的居住水平大大提高。但是住房全面社会化商品化和市场化改革的影响不只是局限于住房市场本身, 还存在很多问题:
(1) 房价过高, 供需结构错位。2004年以来, 许多城市房地产投资规模过大, 商品住房价格上涨过快, 市场秩序混乱。一个重要原因是:商品房销售行为不规范, 管理不严格, 违法违规行为滋生……这一切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并诱发和加剧了投机炒作现象。
(2) 财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影响社会和谐。住房市场上的很多问题不是自身带来的, 也不是在住房体制内部能解决的。比如高房价很大程度是由于收入差距过大造成的, 而住房市场的发展确实也会成为财富差距、社会分化的助推器。
(3) 土地利用率低, 使得社会成本过高。我国房地产的繁荣是以极高的社会成本为代价的。一方面, 房地产大量占用农用土地, 但闲置率过高, 造成极大浪费。另一方面由于强行拆迁和征地, 对农民的补偿过低, 失地农民的基本生计不能得到有效保障, 激化了社会矛盾。
(4) 相关法律法规滞后。由于体制和历史原因, 我国相应的法律法规没能及时有效地为住房金融制度改革提供便利。如我国亟待发展住房金融二级市场, 但相应的法律法规却缺失。另外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也存在很多纰漏。
二、国外成功的住房金融制度
各国的住房金融制度基本可分为三类:抵押式的住房金融制度;互助储蓄式的住房金融制度;强制性储蓄式的住房金融制度。
1. 美国的住房抵押贷款制度。
美国是世界上发放住房贷款最多的国家, 市场经济体系十分完善。高度发达的住房抵押贷款体系对居民住房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其有如下特点:有高度发达、高效运转的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拥有专门融通房地产资金的银行———住宅储蓄贷款银行;建立了全国性的二级抵押市场经营系统;建立了住房抵押贷款担保机构。
2. 德国的契约性住房储蓄制度。
德国的住房储蓄体系是由参加者与专门设立的储蓄银行签定存贷契约, 先行存款达到一定时间和数额后, 由储蓄银行给储户发放贷款用于建房买房或住房改建。这种契约性住房储蓄特别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为私人住房筹措资金, 提倡居民通过一定数量的自有资金去购置个人住房, 而不是鼓励在没有任何积蓄的情况下, 以大量借贷的方式去购置个人住房。
与美、德相比, 我国住房金融制度最大的特征就是住房金融受政府社会政策的影响很深。这种从属性, 使我国的住房金融成为一个与其他金融相互分割的封闭系统, 调剂资金的能力和效率较差。
三、我国住房金融制度改革的方向
1. 加快完善住房保障及市场建设立法。
住房保障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政策, 需要有效的法律支持。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公共住房政策法规, 《住宅法》也未出台, 关于发展住房二级金融市场的政策法规也没有。因此, 我国应尽快出台相关法规, 为住房保障政策实施提供法律支持, 同时应及时修改现行法律法规中不合理的条款。
2. 优化完善公积金制度。
一方面, 扩大资金运用渠道, 提高资金的收益率, 这样才能为提高存款利率或降低贷款利率创造条件。提高资金的收益率, 是增加目前“低进低出”的公积金制度运行模式生命力的关键。另外, 成立全国性的公积金管理中心, 以强化国家对住房金融的行政管理职能, 充分发挥其社会保障的功能。
3. 适度发展住房二级市场。
在美国住房金融二级市场, 先后建立起三个政府背景的机构专门从事抵押贷款的收购和证券化业务, 以此调节住房金融的供求, 为放款机构提供房贷资金来源。我国亟待建立住房二级市场, 但是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 必须在政府主导下, 有计划地发展, 法律法规、监管等必须要跟上住房市场的发展防止市场风险的过度放大。
4. 健全、完善其他保障制度。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初步建立起住房金融制度, 极大地提高了居民居住水平, 但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本文旨在立足国情, 借鉴经验, 探索我国住房金融制度的改革方向。
【中国的政党制度学习心得】推荐阅读:
中国政党制度05-17
学习型政党心得体会10-06
加强和改进执政党建设学习心得08-21
感动中国人物的优秀学习心得05-27
学习中国历史的心得体会09-21
规范政党关系与行为心得09-07
美丽中国学习心得10-02
"中国梦"学习心得10-15
建设美丽中国学习心得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