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与学校管理反思

2024-12-04

教育教学与学校管理反思(精选11篇)

教育教学与学校管理反思 篇1

教育教学与学校管理反思

一、反思过去,本人未感愧对教育人生:

㈠、教育教学效果方面:本人在教育教学方面有过历史的辉煌。1996年至2001年的教育教学效果可谓是达到了本人教育教学史上的颠峰(普通班级学生数学人平分达到八十分左右,及格率达到百分之八十五左右,优秀率达到百分之六十以上)。

㈡、教育教学理理论和实践方面:本人在素质教育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与探索,其中《素质教育,路在何方?》一文指出了当前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论述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辩证关系,阐述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策略。该文发表在《中国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一书上,获得了“第四届中国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成果”一等奖;在课堂教学实践方面创建了“试、评、练、引”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积累不少的实践经验。撰写了《尝试,一种教学模式的魂》等四篇课题研究论文,获得国家级一等奖有三篇二等奖一篇。

㈢、教育教学管理方面:本人在课题研究时就对学校管理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索,(2001年)撰写的《浅探学校管理科学化》一文获得了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分会一等奖。

二、今不如昔,徒有空论难教当今学子

㈠、教育教学效果方面:本人在教育教学方面虽有过历史的颠峰,而现在的教学效果确实比较糟糕,但本人认为自己已经尽力了。

㈡、教育教学理理论和实践方面:在教育理论学习水平与实践研究成就方面,现在应该是本人教育人生认识水平的最高峰,而实践起来总是不那么顺畅,更谈不上理想的效果了。㈢、教育教学管理方面:本人在学校管理实践工作中,才知道自己的研究成果是办公室里面的理想主义,在现实实践中远不是那么回事。

三、谋求发展,教育管理定当痛改前非

目前本人除了因年龄大身体因素不如从前之外,其他各方面如教育教学技艺等,应该是自己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以来最高水平状态,而教育教学效果确实比较糟糕。为什么呢?通过本人的认识反思,我们的根本问题在于静态思考问题,殊不知事物是瞬息万变,而我们的思维方式还是陈旧的,我们的工作方法还是老一套,当然效果与愿望一定会大相庭径。本人认为,我们的教育管理在很多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不是我们普通老百姓(一线教师)能解决的。譬如说“教师评领导,学生评老师,家长评学校”这一理念是否合理呢?能否践行呢?我们的教育行政领导们也是有争议的。如果不能统一认识,学校何从?教师何从?

教育教学与学校管理反思 篇2

一、当前学校消费教育现状素描

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很少将青少年学生的消费教育作为工作重心, 在青少年消费社会化的过程中, 学校还没有能够扮演起相关消费知识传播及引导的角色, 未完成好相应的任务与教育职责。

1. 现阶段开展消费教育的学校数量较少

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系统和正式的消费教育的场所, 但是, 与国外学校相对成熟的消费教育机制相比, 我国学校开展消费教育的数量微乎其微, 而中小学更是缺乏开展消费教育的意识。在现阶段, 学校教育更看重应试教育, 对于青少年学生其他方面的需要疏于关注, 学校有关消费的通识教育并没有同步跟上, 学校教育对于青少年学生在消费知识方面的引导仍显不足或直接处于缺位状态。这直接导致青少年学生对于消费知识的了解十分匮乏, 从而进一步导致了青少年学生对消费的非理性认识, 消费行为容易被误导。

2. 消费教育的内容和方式缺乏完备的体系

目前, 在我国开展消费教育的学校中, 多数学校只是将其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理想信念教育的范围内。不管是从消费教育的内容还是方式来看, 都缺乏比较完备的消费教育体系, 导致内容空泛和方式僵化, 很难激起学生的认同感。这就造成了很多学校开展的消费教育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力较弱。

3. 学校消费教育的消费技能训练比较缺乏

西方国家把消费教育看作是公民教育的一部分, 认为在经济交易过程中的基本消费技能是作为一个积极的社会公民的必要条件。相比西方相对成熟的消费教育体制, 我国学校的消费教育缺乏对学生消费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作为家庭经济集中支持的对象, 青少年学生能更轻松获得经济保障。但是, 他们在消费过程中更缺乏自控力, 加上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消费技能的训练, 导致理财能力缺失, 进而扩大了青少年学生消费行为的偏差。

4. 消费主义的渲染给学校消费教育带来挑战

在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网络电子媒体等信息获取更加便捷和广告传播急剧膨胀的今天, 校园文化越来越受到消费主义的侵袭, 消费主义以更快的速度在校园传播, 甚至构成了校园文化的一部分。这种潜在的校园消费主义文化对青少年学生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的侵蚀更加深入, 也更难控制和引导, 在客观上影响着青少年群体的消费选择, 也给学校的消费教育带来更大的挑战。

二、加强学校消费教育的现实意义

当代青少年学生作为大多数家庭消费支出的重点, 已成为社会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学生的消费问题, 不仅会影响到青少年学生的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 关系到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而且其消费行为具有较强的示范性和未来发展性, 他们的消费价值观对未来的社会生活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他们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乃至全面发展与否更是事关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 研究青少年学生的消费行为, 分析影响青少年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的多种因素, 构建科学的消费教育体系、嵌入有效的管理理念和方法, 对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加强学校消费教育能对社会消费观念产生积极影响

青少年学生作为大多数家庭财力和物力的倾注对象, 他们的消费行为和消费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所属家庭的消费倾向。同时, 在一个变革的时代, 变化往往首先在年轻一代身上表现出来, 进而又影响到他们父母一辈, 形成一种“反向社会化”, 中国社会正处于这样一个充满变革的转型期, 年轻的一代将他们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的理解和不断涌现的新知识传递给他们的长辈们。消费观念的变化也是如此。因此, 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消费教育, 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对其家庭的消费观念和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 进而对整个社会的消费文化产生一定影响。

2. 加强学校消费教育能够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

受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 青少年学生的消费行为越来越偏向物品的身份象征意义, “符号消费”已经成为青少年学生自我表达的主要形式和身份认同的主要来源, 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青少年学生群体事实上的分化和区隔, 这就给目前的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关注青少年学生的消费行为现状, 正面引导青少年学生科学和理性消费, 打破青少年学生群体由于消费差异引起的分化和区隔, 融合青少年学生中所谓的圈子, 对促进校园文化的健康向上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3. 加强学校消费教育能为政府制定消费政策提供建议

中产阶层作为未来和谐社会的中间力量, 是稳定的消费群体和重要的经济主体, 有稳步上升的消费水平。具有良好教育背景的青少年学生群体作为中产阶层的后备力量, 将快速成长为重要的社会消费者, 其当下消费行为及特点往往能较大程度影响到未来消费文化的构成。因此, 加强学校消费教育, 在青少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之际, 引导他们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念, 训练科学的消费技能,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配合国家消费政策的制定, 为未来社会消费文化构建开创良性的起步。

三、改进学校消费教育的对策设计

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理念, 进行深入的消费教育是当今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的重要课题。学校作为青少年学生接受系统、正式教育和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及平台, 能够在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科学消费观念以及矫正其消费失范行为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笔者认为, 加强当代学校消费教育, 可以进行多维的对策设计, 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课程教育、实践教育及学生组织朋辈教育相结合的消费教育体系。

1. 课程教育系统化

打造与消费相关学科相结合的选修课 (如金融理财类选修课程) 及相关专家讲座教学平台, 在青少年学生中普及有关消费者行为学、消费经济学、消费社会学、金融学、财务管理等多专业领域知识, 有助于青少年学生掌握基本消费知识和技能, 为他们树立健康理性的消费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 尤其是金融理财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能有效提高青少年学生消费行为的科学性及合理性。在具体课程建设中, 学校应当秉持人性化和科学化的教育理念, 配备多元化和专业化的师资人员, 明确教育目标, 采用多样化和适宜化的课程教育形式, 即充分考虑到青少年学生的特点以及通识教育的出发点, 避免教条式或命令式的表达, 组织多元化的教师队伍参与到此类教学中, 注意交叉学科之间的融合, 提高参与教学老师的专业化水平, 充分运用互动式、启发式教学法, 由本质到现象, 力求将有关消费的专业性较强的概念深入浅出地表述给学生, 让学生在课程教学环节中逐渐树立对消费的理性认识。

2. 实践教育多元化

在学校消费教育中, 可以从“身、心”两个方面作为切入点, 开展实践教育活动。一是提高学生的心理调控能力。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及社会心理压力急剧膨胀的今天, 青少年学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而导致自身心理因素的不稳定, 他们为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而消费, 以达到心理上的补偿和代替, 之后又为之矛盾自责。为此, 学校可以多渠道开展心理咨询、团队辅导和集体熔炼等, 以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心理调控能力, 学会用正确的方法应对和宣泄不良情绪, 帮助青少年学生缓解不良的消费情绪。二是增加勤工助学的渠道。青少年学生利用课余或假期勤工助学, 不仅能培养他们自强、自立的意识, 而且能促使他们追求自我价值实现, 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经济独立意识, 使他们体会到父母的辛苦、考虑到家庭的经济承受力, 从而提升自己的消费素质和理性观念。三是适当开展金融理财类技能实践活动。通过理财情境教育, 实际操作训练和理财氛围的营造, 让青少年学生理性地分析什么是必要的开支, 哪些是不必要的开支, 建立合理的消费计划, 增强他们对金钱的认知和掌控力, 树立健康理性消费观念。

3. 朋辈教育正面化

教育教学与学校管理反思 篇3

【关键词】 民防;灾害

【中图分类号】 G63.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6-00-01

我们国家目前的周边形势总体上来说还是令人比较满意的,但是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我们可以肯定的说:未来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不可估测的。这就要求我们时刻准备迎接未来的战争,努力学好防护知识,即使在和平时期对防灾,防震等突发事件时,民防知识教育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因此我校把民防教育纳入学校德育,国家教育和学生素质教育培养的重要内容,使之成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强化学校的素质教育,在民防教育中渗透防灾教育,增强学生自救自护意识,提高学生应对紧急灾难能力,激发了学生爱国主义的热情,增强国防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而且可以开阔视野,扩宽知识领域,还可以提高身体素质。

根据上级要求,我校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结合学校学生和本地区的人文环境的实际情况,扎实开展了民防教育工作,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我在从事民防知识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也得到了一些启发:

一、要明确民防教育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们不断从各种新闻媒体上看到扰乱社会治安,危害人民安全的报道,如:国内外校园暴力事件;恐怖袭击事件等,这些认为的灾害严重威胁了公民的正常生活与中小学生的生命安全。我们作为学校的一份子,作为学生的引路人,更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民防教育。自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地球上的自然灾害更加频繁,地震、火山、泥石流、海啸等,曾为几十年不遇的自然灾害都已经频频发生,这些灾难是人类力量无法控制的,人类唯一能做到的是怎样去应对,尽量减少灾难所造成的损伤。因而进行全民的防灾减灾教育、多多开展民防活动、提高全体教职工和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使他们懂得珍惜生命,懂得民防教育观念和知识的重要性。

二、确定民防知识教育的教学目标

1.在知识技能方面,以对各种各类灾害进行防护为中心点,学习核、化、生三种武器的性能及杀伤特点,掌握防护动作要领、学习制作简易防护器材及使用方法。另外,针对和平时期多发的灾害事故,添加紧急救护知识教学,包括:包扎、骨折的临时固定、心肺复苏法、伤员搬运等技能教学,配合学校进行每月一次的紧急疏散演练。

2.在情感、态度、工作观方面:以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事业做出贡献甚至奉献宝贵生命的英雄楷模为榜样,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热忱、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珍惜生命的意义,培养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不断优化教学内容

战争与灾害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敌人,而人类也是在战争和灾害中发展的,它伴随着人类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因此,民防可以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民防知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中包含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原理,与其他学科紧密关联,具有一定的思想性、知识性和实践性。青少年学生接受民防知识教育,不但可以提高他们的防灾意识和生存能力,减少在突发事件中的伤亡损失,而且可以扩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以德育为中心的民防教育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现代灾害形势多种多样,除去战争灾害外,气象灾害、地震灾害、人为的恐怖灾害也日益增多和变化,这样以往的传统教材,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这就要求民防教师要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不断引进新知识,才能满足学习的要求,才能扩展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创新的层次和水平。

四、教学形势要多样化

多年实践中得出结论:很多民防教学还是采取课堂教学为主的模式,专门任职和研究民防教育的老师很少。要使民防知识教育即丰富多彩,又具有效,这就需要大力推广和激励教学采用行事多样的教学模式,敢于创新,让学生乐于接受知识。

(一)立足课堂,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录像等措施营造身临其境的教学气氛,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加深对民防知识的了解。例如:讲授核武器时,可以通过播放广岛原子弹爆炸复原视频,加深学生对核武器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室内教学和室外教学相结合。民防知识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不仅含有理论性知识,实践演练和紧急疏散也也至关重要。如:包扎、固定、搬运、心肺复苏等都需要实际操作,教学中仅仅室内教学就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我们就要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去,带到大自然中去,努力为学生创造情境,只有身临其境,才能加深认识,使学生乐于学习,自主地去掌握知识,学会技能。

五、民防知识需要在各类活动中巩固和发展

传统应试教育对民防知识教育有很大的影响,原因是这门学科没有升学任务,学生往往是学过了就忘。学到的知识有可能一辈子也用不上,这就导致了知识的不可持续性。个人认为:教育的魅力在于活动。民防教育要和综合实践相结合,学校要经常开展一些民防知识竞赛,民防知识征文,个人商议简易防护器材制作等小型比赛。这些活动组织方便,用时较短,又能激发学生兴趣。学校还应该把民防知识教育触入到各项活动中去。比如:学校的运动会就可以增加一些民防知识的项目:100米伤员搬运,50米包扎等等,既让学生所学知识得到了充分利用,又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使民防知识真正走出课堂,变成与学生校园生活与家庭生活密切相关的实用知识。

“国无防不安、民无防不空、生无防不宁”。民防教育关系到国家、社会、家庭、学校的稳定,是维护人民的生命安全、维护国家、社会、校园安全和发展的重要手段。对学生进行民防教育,积极做好民防工作,是为学生的生命安全提供保障。是为我们的祖国积蓄力量,为曾经战乱不断,如今灾害频繁的家园储备优秀的后备力量与民防人才。我们要善于发现自己工作中的不足,也要敢于暴露自己在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还要有能力去解决这些问题,找到解决的方法,不断更新知识,充实大脑。力争在教学水平上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

教育教学与学校管理反思 篇4

教师课中反思能力是教师教学实战能力的集中体现。课中反思环节做得不好,大量细致的课前反思就成了无用之功,课后反思的价值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在教学管理中实施了三个策略;

一、教学中反思内容的确定管理策略 教学中反思内容的确定:

1、教师在教学中,对课中不可预料发生的情况进行反思。

2、教师在和学生互动交流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反馈,对教学计划进行的调整。

教学中反思手段的运用:

1、要求教师要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调动各种感官捕捉反馈信息,快速、灵活地对教学计划做出适当调整和及时反应;

2、听课的干部要为教师提供详尽的课堂笔录;

3、学生课堂教学评价是从学生评课中获得反馈信息;

4、家长课堂教学评价现在教学开放日,家长课堂反馈信息的收集; 反思技术的运用:

1、运用录音和录象技术,为教学后反思提供信息;

2、全校开展《引进信息反馈技术构建互动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借助多媒体和教学软件专业人员的帮助进行反馈;

二、教学中反思能力的管理策略

(一)建立宽松和谐的管理氛围。

在促教师反思能力提高的管理策略研究中我们发现,干部的领导方式对教师反思能力提高的影响非常大,;因此,本学期我们做了三个方面的调整: 1.换筛子为泵——个性化评价促课中反思管理

教师素质是影响教师课堂行为表现的主要因素之一。每个学校的教师队伍都会有老少不一,良莠不齐的现象。干部如果用筛子作为评价的手段,这一筛子下去,只剩下屈指可数的那几个教学骨干,然而学校的发展,学生质量的提高,需要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因此,干部必须尊重每一位教师劳动。要充分发挥每个教职工的积极性,应把筛子变成泵,对课堂教学实施个性化评价:尊重每个教师的个性,针对不同教师的特点,给予个别化的引导。课程的性质不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不同,评课的标准、侧重点乃至方法也应不同。另外,评什么,怎样评?标准要事先公布。听课前把评教师优势的发展还是评劣势的改进事先告诉教师,则对教师的课堂反思的帮助更大。2.变管理为引导——与教师建立专业合作关系(1)干部要以丰富的实践经验用于指导教师课堂实践,促进专业水平的共同提高;

(2)干部要抱着研究的态度听课,关注教师课堂问题的发现和解决,通过与教师协商、探讨、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3)干部听课后要给教师评足优点,指明努力方向;找出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引导教师透过热热闹闹的形式,关注课堂的实质——一节课下来究竟让学生学到了什么;

(4)帮助教师课堂教学成果的总结和推广(指导修改教学反思案例、论文,召开经验交流会);

(5)干部要学会交际和交往,为教师请专家、师傅,与教师进行平等、民主的沟通和交流。

3.变独创为合作——教师间合作促教学中反思管理 1)创造合作机会:安排一致的课余时间,一周最少一次; 2)制定合作计划:由教研组长牵头商量制定活动计划;

3)提供信息支持:参加小组会议,观摩和评价年级研究课,分享教师教学日记,交流书籍、文章、论文、课件、教案、培训笔记和自己的观点、想法。4)参与小组活动:、支持教师间、教研组内或组间的合作,参与他们的合作活动,注意尊重教师合作时的感受;

5)维护依赖关系:合作体现形式主要有:小组目标、资料共享、面对面交谈。6)保证合作实施:

一起备课:同年级,相同教学内容,设计使用同样的共同学习的技巧或强调相同的合作方式

教育单元:同年级,不同学科内容,共同设计协调教学计划,帮助学生看到学科间的联系;

合作备课:平行班的教师联合备一课或知识内容中的某一方面; 相互观摩:相互观摩授课并聚在一起分析处理出现的问题; 共同学习、研究和讨论:与教育教学有关的理论和实践课中的问题。

(二)建立课堂教学反思三级管理制度

每月各组进行一次个人、组内和校内研究课,形成以个人反思为基础,组内反思为桥梁,校内反思为导向的教学中反思机制,促进教师反思能力的提高和反思意识的加强。

1.召开教师座谈会,倾听教师的意见,了解教师的困惑和需求;

2.作课堂教学分析报告,分析学校课堂教学主要优势与不足,使教师明确自己的站位; 3.作课堂教学指导报告,提出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立项,使教师明确课堂教学努力的方向;

4.教学干部和骨干教师示范课引路; 5.每位教师每月至少三节研究课;

课堂教学指导报告、干部示范课、学区级和学校级评优课的方式,促进了教师进行研究、学习、评价、反馈、总结和交流,进而促进了教师教学中反思能力的不断提高。

三、教学中反思能力管理策略实施效果的分析:

1.通过引导教师确定教学中反思的内容,运用课中反思的原则,掌握课中反思的具体手段和技术,完善了课中反思三级管理制度。

以每位教师每节课的反思为基础;以组内或校内外相互观摩教学,详细研讨教学过程,并进行交流为条件;以教师针对课堂上的问题,通过讨论共同寻找解决方法,并进行行动研究加以落实。引导促进教师进入反思行动研究教学过程。这样,教师就要面对新的教学问题,提出假设,并进行实践检验,使教师“学会教学”,创造出自己的专业新形象。

学校通过引导帮助教师参与课中反思实践,了解自己课堂教学的主要问题,制定专题或课题研究计划,明确下一步行动研究方向和目标,对行动研究进行检验和调整,从而提高教师教学反思能力。

2、构建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明确课堂教学评价量表使用原则,较好地调动了教师课中反思的积极性。

(1)支持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学校领导对教师课堂教学中的优点和成功之处给予充分肯定,引导教师认识和分析主要不足,一起研究改进方法和措施,从而激励引导教师不断钻研教学内容、关注学生的发展,促使教师产生专业发展的动机和需求。

(2)有利于教师间合作的原则:在评价过程中,教学管理者努力营造尊重、和谐、民主、轻松的气氛,使教师群体间形成健康的人际关系,促进了教师积极有效反思。

(3)有利于教师参与、理解评价的原则:干部能虚心听取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评价意见,主动交流看法,以期达到对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案的理解一致。

3、合作反思策略的运用,加强了教师间信息的交流,在交流中强化了教师反思意识,提高了教师教学反思能力。主要表现在:

(1)大部分教师能详细讲述教学中改革的内容,阐述自己教学中改革的理论依据。

(2)大部分教师能进行思想交流,共同研讨教学中改革的问题并达成共识。(3)大部分教师根据讨论结果,重新构建教学方案,并能写出新的认识和体会。4.相当一部分教师专业形象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1)有了新的教育观念,树立了开放、多样、创造等教育观。(2)有了较强的心理成熟度,具有责任感和较强的创新意识。(3)有了发现学生的创造潜力和开发学生创造力的能力。

教育教学与学校管理反思 篇5

1、认识“学、校”等九个字,会写“习、有、同”三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自然段。体会学校是乐园。

[重点难点]

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难点是体会学校是乐园。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生字和词语卡片。

[设计流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你喜欢自己的学校吗?说说为什么?

二、揭题,读题,释题:“乐园”指什么?(快乐的地方。)

三、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自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不会读的字先读上面的拼音,或用笔画出来,问问老师或同学。

2、听课文录音或老师范读,注意听清楚不会读的字。

3、个别读,示范读。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课文有几句话,你是怎样知道的。

2、认识自然段。

3、指导朗读体会每一个自然段。

4、联系学校实际说说:学校里有什么,自己最喜欢的是什么?

五、学习生字,积累词语。

《学校是乐园》教学反思

该课中开放了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开放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赏识学生,建立了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在教学中,把握了低年级的识字教学的主要任务--识字与写字,并通过多种有效的方式,将这些任务落到实处,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下学习,并运用多种多样的形式,让学生在愉快的情趣中不知不觉地识字,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识字,把识字变成一种乐趣,一种享受,在欢声笑语中学,从而充分体味语文学习的无穷乐趣。在这节课上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真正体现了以读代讲。

加入收藏打印本文关闭此页

高三班级管理经验与反思 篇6

广西大学附属中学研讨会经验交流材料 谢灵芝

关键词:班主任 班级 管理

摘要:班级管理工作是班主任品德修养、管理能力和教育水平的综合体现。

高中三年级是中学生学习的关键点,也是学生跨入新生活的转折点。作为高三班级管理者和策划者的班主任所做的工作既多又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实施高三阶段的班级管理呢?回顾几年的高三班主任工作,总的来说,要想带好一个班级,首先必须做到两点:一是责任心,二是持之以恒。

常言道“责任重于泰山”。对于一个班主任,尤其是高三班主任来说,“责任”二字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学生在校期间,与班主任相处的时间最多,班主任管理着学生的一切,也就是说学生在校期间的身心成长、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发展都与班主任有很大关系。作为班主任就必须有责任心,因为有了责任心,就有了视生如子的爱心,有了责任心就有了探索工作方法的动力。

当代高中生处于一个现代化迅速发展,高中生获取信息多元化的时代,各方面的高压造成高三学生过重的心理压力,作为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教育管理者,面对着即将成人的学生,首先要注重其思想政治教育,包括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理想、前途、道德教育,班风学风的教育,心理品质意志教育,竞争发展教育,抗挫折教育以及遵纪守法、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等等,循序渐进地加以实施,把阶段性的教育与整体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想政治教育包括以下几方面:

1.前途理想道德教育

进入高三以后,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进行前途理想道德的教育,这种教育包括:要求学生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有正确的人生观,学会对社会对人生的感悟,并对理想有一种执着追求的精神,为之而奋斗,要看到自己光明的前途。实施此项教育,不能单凭枯燥的说教,要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落到实处,如在班上开展主题班会,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达到此项目的。

2.班风学风教育

作为高三的班主任,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应该特别注重班级的整体形象,抓好班风建设,对全班学生实施系列教育,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学生的班集体荣誉感,让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针对高三学生思想已有一些成熟,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容易产生以自我为核心(甚至有的还认为自己已经“看透”了这个社会,懂得了“人生”的真谛)的特点,抓住他们这种认识上的误区,在加强思想教育的同时,必须进行必要的管理。另一方面要在全班中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鼓励学生们抓住最后的机会,勤奋努力学习。对优生,要鼓励他们不满足于现状,百尺竿头,更上一层楼;对一些“困难”或“问题”学生,则要了解他们、主动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 1

各种困难,树立信心,充分看到自己的长处,进而主动学习,力争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较大的进步。做到了这些,一个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就会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3.遵纪守法教育

对高三学生仍然要继续加强《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系列教育,同时还要进行一些必要的法制教育,要求学生懂得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依法从事各项工作及活动,增强他们的公民道德意识、法律意识。教育他们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参加学校组织开展的一些必要的活动及劳动,处处按照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作好其他年级学生的表率。4.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临近高考,学生的学习、思想压力很大,焦虑、烦躁不安、思想不稳定、对前途悲观失望,在家里,稍有不顺心的事或父母的语言不符合自己的心态,就与父母闹矛盾;在学校不接受老师的教导与管理,有的甚至故意跟老师唱对台戏,这些都是学生心理不健康的表现。班主任老一定要密切注意学生的这些常见的心理毛病,深入学生实际,一方面主动关心他们,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为他们排忧解难,与他们一起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让他们放下思想包袱,轻装前进;另一方面也要对他们身上存在的错误和缺点进行适当地批评教育,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并随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就会收到好的效果。

一、正确科学的教育理念是班级管理取得成功的基石

1、思想为先,心理辅导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每一个学生进入学校,首先应当接受的是思想上的教育。如果思想问题解决了,其它一切问题都将迎刃而解,否则任何工作将很难开展。因此每接一个班级,我首先从思想教育抓起,以思想教育带动其它工作。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是学生成才的先决条件,可以大众化的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分类使其明确自己的目标,使他们有事可做。接着是心理暗示、激发潜能。开学三个月以后,学生对高三的学习生活基本熟悉,逐渐麻木了,这时候我就逐个分门别类的给以鼓励、心理暗示他能行。因为这时候学生热情已基本耗尽,有退缩的疲态,我们应当激发学生向上的愿望。所谓气可鼓而不可泄,也正是这个道理。苏霍姆林斯基就说过,我们要像保护幼苗一样保护学生的上进心。最后重点是盯防、心理辅导。

2、一视同仁、心中有爱

林格也曾说:“人的根本在心灵,教育应回归心灵的深处。”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最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

学生是有感情有思想的人,是朝气蓬勃对未来充满幻想的人,在他们的成长中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情况,但不论何时他们都希望能够与别人平等,受到老师的关注、关爱。如果一个班主任,在管理教育学生时不能一视同仁,不能处处对学生施以爱心,那么可能会使 2

学生产生不满情绪、对立情绪,或者对学生造成心灵上的伤害。甚至于使个别学生自暴自弃,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在育人的过程中,要做到“以人为本”,除了用严格的制度、严密的纪律管理外,还应该注重情感教育。学生在高三阶段的学习中,由于学业负担较重,升学压力比较大,家庭、学校社会的期望值都较高。情感方面往往都表现得比较脆弱。作为班主任,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以心换心,用真情去关心、关爱、管理他们,让学生充分相信老师。用真情去对待每一个学生,关心、帮助他们,就会得到学生的拥护和爱戴。

二、以教带管,以心作则

一般情况下,班主任同时又是任课教师,如果你的教学业务能力不高,就会使学生对你不信心,甚至反感,在这种情况下,你再开展班主任工作,恐怕就有很大困难。如果班主任不仅师德好,而且教学水平高,那么班级管理就容易多了,即便有时在管理班级时出现失误,学生也容易谅解让学生在欣赏我的教学的同时,增加了信任感,从而愿意接受教育指导。

三、协调好各种关系

由于班主任承担班级组织管理的责任,因此围绕班级的教育教学活动,还要做好各方面的协调工作。包括各学科的关系,班主任与科任教师、科任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多种关系。事实证明,要使一个班整体教学质量有较大的提高,确保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需要所有的任课教师协同作战,形成合力,缺一不可。

总之,高三年级的班主任工作做好了,就会形成一个朝气蓬勃的班集体,学生的教育管理就会取良好的效果。

教育教学与学校管理反思 篇7

一、增强教师反思意识

新课程实施, 要求教师先培训、后上岗。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组织了相应的教师学习培训, 但这种只停留在外在的技术性知识灌输的“教师教育”是远远不够的, 它缺乏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变革自我、反思内化的“自我理解”过程。教师并不能因此达到对新课程全面深刻的理解, 在此之上的教师应有的“课程意识”与“教学觉醒”也十分有限。一般来说, 多数教师会把在新的教学实践中出现的“事与愿违”的现象或结果归咎于外部环境 (如高考政策、学校管理和学生等) , 而很少去思考自身的内在因素。当今实施新课程的大势是不可逆转的, 高考也不可能因此而发生很大的变化, 教师不能倚待拖沓, 只能顺势而为, 只有改变自己, 别无他法。

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教学和学习的理论知识, 但是, 教师了解了某种理论后, 并非就能自动地对教学活动产生影响。有学者把教师的理论知识分为两类:一类是所倡导的理论, 这种知识教师容易意识到, 容易显示出来, 它更容易受外界新信息的影响而产生变化, 但它并不能对教学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另一类是所采用的理论, 这类知识可以直接对教学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但却不容易被意识到, 而且不容易受新信息的影响而产生变化, 而是更多地受文化和习惯的影响。这两类知识之间并非是截然分开的, 所倡导的理论可以转化为所采用的理论而对教学活动产生影响。

当前高中新课程实施不理想, 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忽略了这两类知识的差别, 误认为向教师介绍了新课程的理念, 便可以自然而然地导致教学行为的革新, 却不知教师仍在用传统的观念进行教学。教师对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开始表现出来的更多是倾向的观点, 操作性较差, 而旧的教学观念却往往根深蒂固, 成为习惯性的做法, 这在无形中给新课程理念的采用造成了巨大的障碍, 而教师本人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所采用的理论”与“所倡导的理论”之间的不一致。唯有引领教师从新课程的视点展开反思, 重新审视“天经地义”的课程实务与“司空见惯”的教学实践, 才能激发“课程意识”与“教学觉醒”, 从而拓展教学视野, 推进改革步伐。

二、搭建教学反思平台

为督促教师形成内省、反思的习惯和技能, 克服单一的“课后”反思形式, 宜将教学反思引入课堂, 在学科教学中开设“反思课”, 为教学反思创造条件, 搭建新的平台, 提升教学反思的功能和效果。

学校应根据各学科教学实际, 对反思课的内容、组织形式和课时安排等方面做出明确要求。一般来说, 反思课的内容要以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为主, 重在了解、分析和研究师生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在组织形式上必须由学生来策划和主持, 面向所有学生, 以小组为单位, 全面收集整理前段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体验, 在学科课代表的主持下, 由各组派代表在反思课上进行汇报, 开展讨论交流, 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发言, 不要怕学生触及自己的痛处, 课末要以谦虚的姿态, 用少量的时间对学生的意见、建议进行总结, 并对课堂参与积极有效的学习小组和个人进行表扬。学校要设计专门的表格下发到班, 并要求学习委员对反思课的内容进行记载, 反思课上所反映的问题决不能作为学校考评教师的负面材料, 而应把它作为了解教学情况, 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工作,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素材, 只有这样才能消除教师的疑虑, 把反思课落到实处。在课时安排上, 要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和教学进度进行设定, 一般来说, 周课时较多的学科 (如语数外) 以每月安排一课时为宜, 其他学科以每半期安排一课时为宜, 也可视教学的需要适当增加课时, 但不能减少。

教学“反思课”作为推进教学反思的新型平台, 将教学反思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并得以有效落实, 其主要功能如下: (1) 将反思课纳入课程课时, 保证了教学反思的经常化、制度化和序列化。 (2) 将教学反思建立在学情反馈的基础上, 保证了教学反思的针对性, 即重点解决学生的困难和要求, 促进学生学习进步。 (3) 反思课由学生主持, 是一次对学生做“学习主人”意识的唤醒, 对促进教学民主交流、促进教学相长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4) 保证了教学反思的群体性, 可以克服单兵作战的不足, 充分发挥师生共同体的群体智慧。一方面, 教师通过听评课, 可以开展教学反思的交流与研讨;另一方面, 将学生作为教学反思的切入点, 可以克服教师个体反思的主观性, 加强师生互动。 (5) 反思课的原始记录, 是学校了解教学实情的重要渠道, 也是学校开展教学研究的重要素材, 可以帮助学校改进和完善管理。

三、建立教学反思制度

当前, 高中学校大部分还没有把教学反思纳入教学常规工作中, 也没有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 对教师教学反思缺乏明确的要求。教师在教学反思方面的作为, 完全凭靠自己的“觉悟”, 而在目前教师职业倦怠还比较严重的情况下, 有这种“觉悟”的教师实在是太少, 教学反思在学校多数教师看来是一种可有可无、无关紧要的东西。倘若学校不从制度层面上来加以规范和要求, 就根本无法保证教师进行经常和有效的教学反思, 学校推进新课程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对此, 学校必须建立相应的教学反思制度, 把教师的教学反思列入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并以此来保证教学反思落实到位。

首先, 要明确提出教师撰写教学反思的基本要求。叶澜教授曾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 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教学反思, 有可能成为名师。”写教学反思要成为教师的一种工作习惯, 教学反思的内容不求多, 但要抓住关键问题, 从自身因素 (思想观念、知识经验和行为习惯等) 开始剖析, 弄清楚教学问题与自己的关联程度, 不回避自己的问题和责任, 找准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其次, 要立足于课堂开展反思。课堂是教师的工作室和实验室, 教师的反思应主要围绕课堂教学来进行, 坚持一课一反思, 学校要把教师的课后反思作为教学检查的必要内容。再次, 要从课程设置上保证“反思课”的开设。把“反思课”引入各学科教学之中, 便于形成师生相互反思、共同反思的做法和局面,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换位和教学相长”。第四, 要把教学反思纳入常规教研工作之中。如在集体备课和教研组活动中增加教学反思这一内容, 在不增加教师工作量的同时, 保证教师开展教学反思的经常性和连续性, 将单兵作战变成集体行为, 将民间自发的教学反思变成学校组织的常规工作, 确保教学反思工作的有序和有效开展。最后, 在上述基础之上, 学校应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 引导教师积极、主动、有效地开展教学反思工作, 使教学反思不但促进其自身水平的提高, 同时还成为教师工作业绩认可的重要依据, 从而不断增强教师的反思动机, 不断提高教师开展教学反思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构建教学反思文化

学校文化是一种内隐的、深层的、无形的力量, 但它又时时处处弥漫在学校师生的学习生活全部过程之中, 并决定着学校工作的成效。因此, 反思文化建设关系到教学反思工作的开展和效果。正如梁漱溟先生所说, 文化就是社会的传统, 或者说是人们“活法的样式”, 反思文化就是学校教师是否有反思的习惯和氛围, 这关系到教学反思能否成为学校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也关系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推进。

目前, 教学反思文化在校园基本处于缺失状态, 教师对含有自我否定意向的教学反思还没有完全接受, 对教学反思之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缺乏充分认识, 在反思中忽视学生资源, 而师道尊严的传统又在无意识中强化了这一现状。因此, 学校应积极营造积极、民主、平等、和谐的反思文化氛围, 使教师能在教学反思中体验到职业快乐, 实现教师的职业追求和价值, 进而在内心深处建立对教学反思的高度认可, 最终使教学反思成为全体教师的一种工作态度和习惯, 成为弥漫于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全程的一种无形的力量, 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推动学校教学工作的良性发展。

具体来说, 学校除开设反思课外, 可以通过组建教学反思沙龙, 利用校园网或互联网开辟教学反思论坛, 逐步营造健康的反思文化和积极的反思氛围, 使教学反思不断被教师所接受和认同。教学沙龙通过平等、自愿的教学反思探讨, 可以吸引教师不断参与, 培养教师开展教学反思的兴趣和习惯。开放的网络环境, 有利于教师排除顾虑, 大胆参与教学反思的研讨, 暴露真实的问题, 解决教学实践中呈现的问题。

摘要:教师及时、全面、深入地进行教学反思, 是顺利推进高中新课程教学的关键。当前, 高中教师反思意识不强, 教学反思存在随意性、间断性和分散性等特点, 严重影响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也影响了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对此, 既需要教师进一步增强反思意识, 更需要高中学校积极搭建反思平台, 建立反思制度, 建构反思文化, 引领和组织教师开展教学反思工作,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

关键词:教学反思,新课程,对策

参考文献

[1]钟启泉, 吴国平主编.反思中国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金忠明主编.教师教育的历史、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8.

教育教学与学校管理反思 篇8

关键词:教育管理现象;批判性;建构

“科学”化的教育管理现象使该现象的研究往往是对教育管理现象规律与本质的研究,这种研究却使教育管理现象带来片面性,不能还原教育管理现象的本来面目。因为教育管理现象是集合教育管理现象除实性、批判性、理解性于一体的整体性教育管理现象。

1 “科学”性教育管理现象的主要表现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我国教育管理学中通常将教育管理现象作为其研究的主要对象,当然,基于一些文本认为教育管理现象的意义十分模糊,往往会在说法上变换一种形式,但是从实际上并没有本质区别。此外,教育管理现象以及对其研究方面更多的是被冠以“科学”之名。这种设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常意义这种教育管理研究都是以揭示现象背后的规律为特征的一种研究方法。往往将研究的目标锁定在探求普遍规律与揭示本质关系上,以寻求或者变换方式的追求教育管理现象的一般性、普遍性规律的特征为目的。

(2)该类型的教育管理现象通常以现象与本质二元的视野对具体的教育管理现象进行研究,大力提倡透过现象看本质,以揭示教育管理现象中的普遍规律性为目的。将对教育管理现象的“共性”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对于教育管理实践中的个体差异、独特环境也作为研究共性中的现象,使对于教育管理现象的个体特征被淡化甚至埋没。

(3)教育管理现象在研究的过程中被简化,使得在进行教育管理现象的研究方面不能是人们对因为科学化而引起的负面作用给予足够多的重视,使教育管理现象的研究陷入片面。

2 教育管理现象的实在性特征

在教育管理学研究工作中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对教育管理现象进行研究与理解本质上说是正确的,使得人们对于教育管理现象的认识更为准确,提高教育管理本身的邏辑性与规律性研究,为推动教育现代管理有积极促进作用。所以,科学的对待教育管理学并不是现在教育管理研究方面问题的症结。问题的关键在于将“科学”放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上。

我们知道,教育管理现象并不等同于自然科学,完全按照其科学范式研究教育管理现象就会避免不了的产生偏颇。因此,在研究教育管理现象的问题上首先要找出研究对象的性质或特征是什么。从教育管理现象的最原始意义上对其进行研究,即从教育管理现象中的“三性”角度出发,研究教育管理现象的实在性、理解性、批判性。

实在性是指教育管理现象中可见的、表象的状态与性质。这种实质性从属性上分为物质实在性与精神实在性。这两种性质都是教育管理现象中实实在在表现出来并且能人们感知到的。认识到了教育管理现象的实在性,在进行教育管理研究的过程中,由于教育管理现象的实在性的共性与特性的有机统一,相应的也要从实在性的整体出发,将其一般性特征与特殊性的实在性研究相结合。

3 教育管理现象的理解性特征

教育管理现象的理解性是指由于研究主体的个人整体性的经历有独特性,使其对于教育管理现象的看待中无可回避的带有个体主观意识。尽管许多人将教育管理现象作为一种科学的客观规律看待,但是在具体的教育管理现象研究工作中完全将个体影响抛离却不能充分做到。

可以说,教育管理现象不能脱离个体单独存在,更需要通过与个体发生关联才具有意义。脱离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就不能称之为教育管理现象了。因此,这种教育管理现象中的理解性使我们在进行教育管理现象的研究中去除僵化的落后观念,重视人在研究过程中的作用。

4 教育管理现象的批判性特征

教育管理现象的批判性特征使推动教育管理走到今天的动力性因素。从性质划分上来说,批判性特征也具有两个侧面,即是正面性与否定性。教育管理现象的批判性是由教育管理现象的否定性特征决定的。这种否定在通常情况下会被正面性所掩盖,因为正面性在表现形式上会被夸张放大,使得人们的注意力被其所吸引。使得否定性所反映的问题被有意无意地掩盖在正面性的光环之下。但是实际上,作为教育管理现象中十分重要的否定性存在,它具有其他特征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是因为有了否定性存在,才促使教育管理现象在发展中前进。

作为教育管理现象中的重要特征,批判性需要教育管理现象研究人员对于自身进行反思,在反思中重新建构对于教育管理现象的再认识。本质上来讲,人们受内隐性思想的影响,管理行为的主动性往往倾向于此。行内隐性观念入手,深层次自我反思是更好的增进我认识与推动教育管理现象研究工作的有效途径。

5 结语

通过对于教育管理现象中的三种属性的讨论,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三种属性之间不是毫无关系的,而是处于一种内在关联的。他们共同统一与教育管理现象之中,并相互影响共同促进教育管理现象的发展,是教育管理现象整体性的一种重要表现。教育管理现象也只有在整体性关照中才能被更为精准的认识。当然,我们国家在教育管理现象研究的“三性”方面都还有诸多问题有待于研究解决。

参考文献:

[1] 陈学军.教育管理学研究什么,观点论争与问题转换[J].现代教育管理,2009(11).

[2] 杨天平.教育管理学学科概念论[J].宁波大学学报,2008(1).

[3] 张新平.价值论与整合论:外国教育管理学理论的新进展[J].比较教育研究,2009(1).

[4] 阎光才.教育评价的正当性与批判性评价[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学校特殊教育教学反思 篇9

今天,马红英教授《特殊学校课堂教学》一课紧紧围绕普通课堂教学与特殊学校课堂教学的联系,针对特助学校课堂教学的特点,从怎样的课是“好”课、课堂教学的三个境界、新课该带来的新问题、课堂教学的基本理论等几方面做了深刻的阐述,结合实际工作,针对性强,有利于我们解决现实工作中的困惑和问题,现将几点体会与大家交流如下:

感受一:教师应伴随课堂教学一起成长。

孔夫子“教学相长”的理论一直给广大教师以无穷的启示。教师不是圣人,每个教师都有他成长的历程,教师的成长进步来源于实践中的积累和提升。一堂“好”课一定是符合学情、班情、校情、甚至是国情,在这里我们好要强调“人情”。教学以人为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离不开对学生每个个体的把握和了解。好课的特点是这堂课是否是高效的课,是否是科学的课,是否是具有特色的课,是否是具有创新的课。好课应该是因“地”制宜的课、因“教”制宜的课、因“人”制宜的课,教师应在平凡的课堂教学中去揣摩、探索,不断反思与积累。教师应伴随课堂教学一起成长,应成为每位教师教学实践不变的重点。

感受二:“亲其师,信其道”教学心理环境对学生的“学”有着巨大的影响。

今天马教授降到的教学的心理环境的问题,给我已深深的启示,贴近学生实际,并由此产生了共鸣。影响学生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除了有形的物质环境以外,无形的心理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和潜在影响也不容忽视。现实学习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一位高中生因不喜欢某位老师而不喜欢这位教师所教的学科,甚至到排斥此学科。一位老师由于自身的言谈、举止、学识、方法、思维方式等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是学生原本不喜欢他的学科,到渐渐的由喜欢他这个人到喜欢他所教的学科。因此我们说课堂教学环境中的师生的心理感受多么重要。当今的教师特别是特教的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的性格、情绪和学习能力,病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每个学生以合理的期待,让学生与教师产生亲近感、信赖感,健全合理的、顺畅的双向沟通,促进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的形式。对学习有困惑的学生做好情况形成的分析,从理解的角度,从学生的角度进入思维的状态,找到问题的症结,有计划的给学生以帮助,真正做好课堂教学心理环境的调剂师,帮助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学习动力。

篇二:特殊教育教学反思

新课程的背景下,课程的功能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尤为重要的是强调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这一点对聋哑儿童特别重要。需要教师在进行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教学时注重引导学生,即要求教师心中有教材,心中有学生,用个性魅力去驾驭课堂。这样的教学,才能真正引导学生在感悟中提高,并使课堂教学精彩起来。

一、在环境中感悟

一般的聋哑学生掌握的知识非常有限,加上受传统的“教师教和学生学” 的接受式学习方法的影响,学生往往极少对所学的内容产生疑问,或者虽有疑问也不敢提。一是怕教师责怪,二是怕同学耻笑,存在较大的心理障碍。那么,创设什么样的学习氛围,教师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学生的学习活动,才能让学生敢于表达,并能在交流中有所收获呢?

我认为,努力营造民-主的学习环境,倡导平等互助的学习方式是当务之急。建立民-主平等的学习方式,关键是教师,教师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学生提出的疑问,激励孩子敢想敢表达。另外,要营造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同学之间能坦诚交流,礼貌对待别人提出的疑问,杜绝耻笑与不尊重他人的现象。例如教学《包公审驴》一课时,初读课文,有学生提出“包公为什么审驴?驴根本就不会说话啊!”显然,这个学生没有理解课文,或许他根本没有弄明白课文的大意。此时,一些读懂了课文,阅读理解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可能会笑话这个提问的学生。教师应该及时肯定学生提的问题,然后再进行这样的引导:“既然驴不能审,其中必定另有缘由,你再看一看课文,很快就会有答案了。”这样,学生的注意力马上就集中到文本之中,继而很快掌握了故事的情节,更重要的是,教师保护了提问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向所有的学生渗透着学习在于求知、求实的哲理。

二、在质疑中感悟

学从疑中来,学由思中求。教师要重视学生从质疑、思考中获取自己的感悟,得到一点收获。这收获之源,便是学生得掌握一定的质疑方法与技巧,能从文本的中心、重点等方面提出疑问,深入思考,才能学有所获,不至于流于表面。

1.从标题入手,质疑文章的中心问题

众所周知,课文的标题往往是文章中心之所寄,主题之所显。故而,教师应指导学生从课题出发,围绕课题提出相关的问题。如学习《我喜欢》这篇散文,学生读课文后可能产生一系列疑问:“我喜欢什么?”“为什么喜欢?”学习《楼兰之死》一文,学生提出“楼兰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楼兰为什么死了?”等,这些疑问正是教师要求学生在阅读理解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让学生明确了标题与文章中心的这一层关系,学会由标题入手,带着疑问读课文,将更有助于提高阅读效率,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2.矛盾中生疑,结尾处探疑,空白处起疑

这是一种常见的质疑方法。人们在读课文时,遇到突然中断的描写,就会去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情节叙述的矛盾冲突也会让人产生疑问,而戛然而止或是意味深长的结尾总能让人遐想、反思。例如《一个苹果》一文,讲的是抗美援朝时期八名志愿军战士互相关爱,舍不得吃掉一个苹果的感人故事。文章的结尾处写道“我„„忽然觉得防炮洞里格外沉静„„一瞬间,我的喉咙被心中激起的强烈感情堵住了。在这战火纷飞的夜晚,我被这种出自战友间的关怀友爱激动着,迸出了幸福的骄傲的泪花„„”学生反复阅读后,提出“战士们心里想什么?”“我为什么感到幸福,为什么骄傲?”“强烈的感情指的是什么,感情被堵住了又说明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这时,课堂上思维的火花迸发着,提问的学生问得深刻,听的学生参与进来,掀起了一股思辨析疑之风。由此可见,质疑能力的培养必须从细节入手,启发学生深层的思考,正如感悟从细微处生出一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

三、在兴奋中感悟

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学生的学习状态应该是兴奋的,他们有强烈的表达欲望,流露出鲜明的自我感悟。教学不但要善导,还要善引--把学生从课文引入现实,把文中的角色演变成自己。而读写结合的最佳时机是,学生们对文章有了深刻的了解,并引发了丰富的联想和感悟,有一种一吐为快的感觉,交流便戛然而止。

就举《穷人》一课为例,桑娜抱了邻居家的两个孩子回来后,一直忐忑不安等待丈夫归来。这一部分细腻地刻画了桑娜的内心活动,最后,丈夫主动提出要收养这两个孩子,桑娜才把帐子掀开,文章到此就结束了。接下来,他们还会说什么?这个丈夫有着什么样的反应呢?文章并没有阐述,此时,学生对文章的结尾都有了自己的想法,并想表达出来。因此,我抓住了这个时机,不再说下去,而是尊重学生的感悟能力,让学生补写一个结尾。我惊讶地发现,有的学生非常擅长心理描写,他能延续原文细腻的心理描写,刻画出渔夫对妻子的赞赏之情;有的学生从穷人这个题目的内涵入手,点明主旨;还有的学生续写了他们的对话和对未来的打算等等,这让我感到很欣慰,也让我从学生的感悟中更加看到了他们的潜能,看到了特殊教育语文教学因为学生的感悟生出的精彩

篇三:特殊教育教学反思

有效教学是近几年被普校提的比较多的一个新的教育理念,然而这一理论也正在被特殊教育工作者所关注。今天,有幸听到北师大特教专家肖非教授,为我们这批国培人员从理论的高度阐释了在特殊学校打造有效教学的一些研究情况及教学程序、教学模式等等,深感荣幸。

这节课主要是从五个方面来谈的。一是什么叫有效教学;二是有效教学的相关理论;三是有效教学的相关研究;四是有效课堂教学哪里来;五是关于有效教学的几点感悟。

什么是有效教学这一块,肖非教授选取了国内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台湾学者蔡庆文等认为,教师为达成学校教学目标,(Motivational model yuedu.mipang.com)基于自我信念并采取的各种有利于提升教学功效的方法、行为、步骤后,而能促使学生有效学习成长的绩效程度;

张碧娟认为,教学有效性是教师为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学时所表现出的有效教学行为,这些行为能够增进学生的学习成效;

蔡丽华认为,教师在教学各方面表现绩效,及达成学校教育目标的程度。

从有效教学的概念可以看出理解课堂教学有效性应抓住以下几点:

首先,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体是课堂教学活动,而非某个教师和学生等个人。

其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是一个渐臻佳境的过程。

再次,我们对于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即是否具有有效性的认知与评判,最初的感知点与最终的评判对象,不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别的方面,而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结果,即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最后,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实现教学目标的积极属性以及实现能力,具有目标性,那些与教学目标无关的能力不是课堂教学有效性。

在这堂课中肖非教授还谈到了特殊教育有效教学的四种模式,这四种模式指的是:阅读教学示范中心、直接教学、同伴指导、合作学习模式,这四种模式是经过经验证明的四个增进学生学业成绩的有效方法策略。

物业管理模式的反思与再造 篇10

摘 要:物业管理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代表着一种专业化、社会化、企业化的房屋管理模式。但迄今为止,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我国尚未形成真正的物业管理市场,没有孕育出成熟的物业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若不尽快探索出符合我国国情,适应房屋管理客观规律的物业管理模式,不仅不能使我国的物业管理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还会由于体制、模式的不健全,引起大量的社会问题。基于以上问题,本文在梳理我国物业管理30年实践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现行物业管理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建议。

学校管理的反思与创新 篇11

其一,以“权”为本,权威至上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遗憾的是,我们现在的部分学校管理者最为缺乏的就是思想。学校成了权力至上和崇尚权威的温床。领导是权威,专家是权威,教参、教科书是权威。对权威的崇尚泯灭了教师工作的创造性,排斥教育民主化和教育科学化,泯灭了教师的个性。

其二,以“章”为本,形式主义泛滥

目前,不少学校在规章制度上大做文章,把规章制度细则化、标准化,而且配合量化评分和经济制裁,把规章制度的本质扭曲,领导变成了教师和学生的监工,依法治校变成了以罚治校,管理变成了检查,教师和学生成了严管的对象,从而使教学本性发生了质的变化,教师疲于应付,学生学无定向。在这种情况下,新一轮课程改革也只能是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

其三,以“分”为本,盛行分数管理

我们都知道,分数是评定学生成绩的重要工具,也是考查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但分数不是唯一的工具和手段。可悲的是,在我们现行的不少学校管理中,分数被绝对化了,分数成为“控制教师和学生学习的一种极可怕的魔杖”,教师和学生成为分数的奴隶。学校管理和评价盛行分数主义,教学工作被蒙上了强烈的功利色彩。

由此可见,课程改革呼唤学校管理的全面创新。“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学校管理创新一定要以人的发展为本,服务、服从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实施校本管理,重建学校管理的新机制

校本管理是指以学校自主管理的办学模式取代政府包揽办学的模式,使学校成为独立的办学主体,并以独立法人资格对学校发展承担责任。简单地讲,就是以校为本的学校管理。

实施校本管理,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真正落实校长负责制,让校长真正掌握财权、人权,做一个责、权、利统一的实体,这是实行校本管理的首要条件。二是积极探索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由教师、学生、学生家长、教育专家或社会知名人士共同组成的校务委员会以及以教师为主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同时,还可以建立民主协商对话制度、民主评议和竞争上岗制度、班主任联席会、家长联席会、学生代表会等,让广大教师和学生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在学校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中享有主人翁地位。三是以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特色学校建设为切入点,启动校本课程开发工程,使校长和教师体验到自己所享有的课程权力,及其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建立校本教研制度,营造研究氛围

将教学研究工作的重点下移到学校,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校本教研制度,这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与紧迫任务,也是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学校进行教学研究必须以校为本,即要从学校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出发,通过全体教师的共同研究,达到解决问题、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即“在学校中、通过学校、为了学校”。教学研究要在学校取得“合法”地位,并真正成为学校教学改革发展的永恒动力。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开展和深化,要求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校长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和实践指导能力,建立教学研究的导向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整合学校人力和物力资源,在学校营造起一种崇尚学术、崇尚研究的氛围。

建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对教师工作的考查、考核、评价、评定是学校管理的日常性工作,它对教师的观念和行为具有最为直接的导向、激励、控制作用。我们必须基于对传统考评制度的深刻反思,重建一种能够真正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

首先在考评内容和标准的制定上,要把教师的教学研究、教改实验、创造性教学和校本课程开发以及师生关系引入考评的内容。其次在考评的组织实施上,要杜绝一切形式主义,努力使考评过程成为引导教师学会反思、学会自我总结的过程,从而进一步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最后在考评结果的使用上,要防止片面化和绝对化,杜绝分数主义,要从教师专业成长的全过程来看待每次考评的结果,为教师建立成长档案,帮助教师全面了解自己,明确自己所处的成长阶段和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构建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全面质量管理既是一种管理理念,又是一种质量管理技术和制度,它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英、美等西方国家。近些年来,人们把这一管理理念引入学校管理之中,开始构建以教学质量持续提高为中心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在影响教学质量的诸因素中,人的因素是首要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在于提高学校全体教职工特别是教师的素质,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首先,要树立强烈的质量意识。学校的高层领导、管理人员和全体教职工都要转变观念,树立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的意识,对教学质量和工作质量永不满足,以零缺点为目标。其次,明确每个人的责任,将职能细化为具体的任务,分配落实到各个部门和人员,使其承担相应的质量责任,并授予其相应的权力。

教学全面质量管理强调,学校上下左右各方面的力量要通力合作,办公室、教导处、总务处、年级组、教研组、班级以及学校各种非行政系统要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相互沟通、相互支持。

上一篇:isouxue搜学网服务协议下一篇:2024年考研复习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