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侦查学复习资料

2024-05-25

刑事侦查学复习资料(通用8篇)

刑事侦查学复习资料 篇1

刑事侦查学的对象

刑事侦查学是一门研究侦查犯罪的措施、手段和方法的专门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由刑事技术手段、侦查措施 和侦查方法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构成的。

刑事技术手段 , 是指为了发现、提取、固定、检验物证和防范控制犯罪而采取的各种科学技术方法的总称。主要包括刑事、痕迹检验、枪弹检验、文书检验、笔迹鉴定、指纹鉴定、物证化验、外貌识别和人像鉴定,以及指纹档案管理和犯罪防范技术,等等。

侦查措施,是指侦查机关对犯罪案件实施侦查所采取的各种策略方法。主要包括:现场勘查、侦查实验、询问、搜查、扣押物证、通缉、通报、讯问等项措,以及实施各项侦查措施应当采取的策略方法。

侦查方法,是指各项侦查措施和技术手段在侦查破案中的综合运用。三括侦查破案的一般方法和侦破各类案件的具体方法。

侦查是指侦查机关为了收集证据,揭露和证实犯罪,查获犯罪分子,依法进 行专门调查和实施强制性措施的活动。

犯罪活动的规律和特点

一、犯罪活动的基本规律 犯罪与政治、经济文化

犯罪与时间(时代、季节、特定时间)犯罪与地点 犯罪与年龄 犯罪与性别 犯罪与侦查打击

二、犯罪活动的基本特点  犯罪活动的隐蔽性 1.犯罪时空的隐蔽性 2.犯罪手段的狡猾性

3.犯罪人犯罪前后身份的合法性  犯罪活动的客观反映性 1犯罪行为是犯罪意识的反映 2犯罪痕迹是犯罪行为的反映

3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是犯罪行为的形象反映和思维再现  犯罪活动的复杂性

a犯罪成员的复杂性(年龄、职业、犯罪经历);b犯罪动机和目的的多样性; c犯罪方式的多样性;d犯罪结果的多样性;

刑事案件的要素

一、犯罪时间

指犯罪分子预谋犯罪到事实犯罪的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包括犯罪预备时间,实施犯罪时间,销赃毁证和逃避打击的时间等。

在侦查时间中指实施犯罪的时间

意义:1.有利于排查犯罪嫌疑对象;2.有利于刻画犯罪分子;3.有利于采取紧急措施。

犯罪时间差——指犯罪人犯罪行为的实施与他人(主要指被害人、案件发现人、侦查人员)的活动时间上存在的一种相互交叉重叠的现象,这种相互交叉重叠就是时间顺序的先后,犯罪分子实施犯罪多 2 是利用周围无人,事主离去等有利时机,犯罪后又往往采取破坏,转移,伪装,掩盖等方法尽量使犯罪行为隐蔽而不被发现和揭露。

1.犯罪行为的实施与事主或者其他人在现场上的活动时间存在着时间差。2.犯罪行为的发生和案件的发现之间存在时间差 3.发现案件与侦查活动的开展存在时间差  犯罪分子常用的掩盖犯罪的手法 1.长途奔袭 2.幕后操纵 3.冒名顶替

4.利用物品,推迟犯罪时间 5.出示假证。

二、犯罪空间

犯罪空间,亦称犯罪地点,指犯罪分子实施犯罪的场所。犯罪空间具有三维性。犯罪空间是审查犯罪嫌疑人的主要证据之一。犯罪空间是判断案情的重要依据

犯罪空间是推断犯罪分子基本情况的依据

三、犯罪主体

根据刑事侦查的不同情形,在有事到人的侦查中,犯罪主体是侦查工作所要查找的对象,在由人到事的案件侦查中,犯罪主体则主要是侦查工作所主要审查的对象。基本形态:犯罪集团、犯罪团伙、单个犯罪人

四、犯罪对象

指犯罪分子对之施加某种影响的具体的人或物。刑事侦查中,犯罪对象最主要的两种形态是被害人和赃物。

被害人通过的情况以及被害人的社会关系,经济收入,活动情况都是侦查的重要线索。

赃物可以反映出犯罪分子实施犯罪的动机、目的、反映犯罪人的需求和兴趣,又可以通过其数量,结果运赃方式和犯罪时间等,推断出事实犯罪 犯罪分子人数。

五、犯罪行为 1.犯罪原因

2.犯罪的手段方式(预备行为,工具,对犯罪对象的侵害,犯罪后续行为)3.犯罪结果——认识刑事案件的起点和基础

刑事技术鉴定

刑事技术鉴定,是指司法机关指派或聘请鉴定人就案件中涉及的某些专门题进行的科学检验、鉴别活动。

刑事技术鉴定常常按其所能解决的问题 , 分为以下几大类 : 第一类:同一鉴定。以解决被鉴定同一客体是否同一为目的的鉴定。同一认定的理论依据是:物质的本质特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特定性

第二类:种属鉴定。以解决与案件有关的物质、物品种类属性为目的一类鉴定。

第三类 : 因果鉴定。以解决造成某种事实结果和引起某种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的一类鉴定。痕迹勘验

形象痕迹是一个客体在另一个客体上形成的反映形象。鉴于两个客体在形成形象痕迹时的作用不同,故把前者称为造型体,后者称为承受体。

形象痕迹的分类

(一)按承受体是否变形划分,按承受体是否变形,可以分为平面痕迹和立体痕迹。(二)按两客体接触面是否平行滑动划分,分为静态痕迹和动态痕迹

(三)、按痕迹的色调与承受客体有无反差,分为易见痕迹和不易见痕迹)

(四)、按承受体变化的范围,分为内部痕迹和外围痕迹

刑事技术鉴定的步骤:

指派或聘请鉴定人;被指派或者聘请的鉴定人必须有鉴定资格刑事技术鉴定程序;鉴定的受理;鉴定的实施

手印

手印是指手接触承受体表面时留下的手纹印痕。

指印是指,手指末节接触承受体表面时留下的指纹印痕

人手触物留痕的物质基础是:手掌表面的汗液和皮脂(介质)通过接触,转移到被触摸的物体上。手指和掌面皮肤是由表皮和真皮两部分组成的。在真皮临近表皮的界面上 生长着无数排列整齐的乳头。乳头内分布着毛细血管、神经末梢和一个个汗腺导管。由于真皮乳头层的形成,皮肤表面就呈现与之相应的凸凹结构。由许多乳头突起排成的线条称乳头突起纹线,简称乳突线。许多乳突线的组合,就构成 了乳突线花纹。

纹线系统——相同单一纹线的集合

依据不同纹线系统的位置的不同,分为内部花纹系统、外围先花纹系统和根基现花纹系统。指纹三角——由于三种纹线系统流向不同,必然在一定位置汇合并构成的“三角形状”。

手指和掌面乳突线有弓形、箕形、环形、螺形、曲形和棒形六种形状。中心纹系统居于花纹的中心部位,又称内部花纹,有的由弓形线组成,有的由箕形线、螺形线或曲形线组成。外围线系统从上部和左右两侧包绕着内部花纹,箕形线组成。根基线系统分布在内部花纹的基底部位,由弧度较小的波浪线或者直行线组成。

乳突花纹的分类:指纹统一分类标准:三类九种

指纹分类的依据: 三角的数量、纹线系统的完备程度、花纹中心的纹线形态及流向等方面 方法与步骤:

首先区分纹型与纹形

纹型——按指纹三角的数量和指纹中心花纹的基本形态而划分的纹形——以构成指纹花纹中心的单一纹线形态而命名的

基本类型有三种,即弓型纹、箕型纹和斗型纹。弓型纹没有内部花系统,全部由弓形线和下部横直线或小波浪形纹线构成。弓型纹按纹线隆起程度分为弧形纹和帐形纹两种。箕型纹是内部花纹有一根以上箕形线。箕型纹是常见的一类指纹。箕型纹有三种纹线系统。纹线系统在一侧汇合构成一个三角。据箕口的方向有正箕和反箕之别。斗型纹有三个纹线系统,两个指纹三角,中心纹线系统花纹较复杂。

手指、掌面乳突线花纹具有四个方面特性:(一)各种乳突花纹类型和乳突线的细节特征,构成了指、掌纹的特定性 , 不仅人各不同 , 而且指指相异;(二)指、掌纹形成于胎儿阶段 , 一经形成乳突线的个别特征,纹线具有性;(三)由于手指第一指节上的乳突线 小眼 小桥有规律地组成不同的花纹所以指纹具有可分类识别;(四)由于乳突线上有汗孔分泌汗液附在皮肤表面,触摸物体极易留下手印,故其还有易反映性。

现场手印的发现和提取

全面寻找和发现犯罪人遗留在现场上的手印首先要根据案件和现场具体情况向被害人或事主了解现场上各项物体发案前的存在状态以及发案出入现场和接触物体,然后分析犯罪人在作案过程中可能触摸或物体,从而确定犯罪人可能留有手印的重点部位和重点物体。

发现手印的重点是: 犯罪人出入现场的路径;犯罪目的物所在的处;遗留在现场上的作案工具和有关遗留物;现场上被变动的物品及常用的生活用寝迹(如脚印、破坏工具痕迹等)相关联的部位;尸体、赃物及其包装物 以及犯罪分子藏身或隐蔽的地点等

现场手印分析判断 现场手印中找出犯罪人的手印,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一)有手印的物体与犯罪的关系。(二)研究手印遗留的情况与犯罪的关系。

脚印勘验

脚印是指人站立和行走过程中遗留的赤脚印、袜印和鞋印。

人行走每个运动周期包括运脚和迈步两个动作。运脚又包括起脚、落脚和碾脚(支撑)三个阶段。脚印的种类:

按照造型客体分类,可分为赤脚印、鞋印和袜脚印。

按照承受客体表面起的变化,可分为主体脚印和平面脚印。按遗留脚印的数量,有单个脚印和成趟脚印

步法--指人行走运动的规律和行走的习惯,步法蕴涵于足迹之中。

步法特征--单个脚印或在成趟脚印中,能反映脚触地时形成的动作习惯痕迹和双脚搭配关系痕迹的特点。

身体结构决定行走姿势,行走姿势决定步法特征;反过来步法特征也就反映了人的身体结构及步行动作习惯。

步法特征包括步幅特征和步态特征。指反映人行走时左右脚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痕迹特征。具体表现在步幅的长度、宽度和角度三个方面

步态--即人行走的姿态

步态特征--人行走时,在脚印中,所反映出的步行姿势和各种动作习惯特点。

青年人,身体机能较强,反映出的步法特征积极,脚印反映的趾蹬痕、磕痕和抬痕较明显,步长一般为脚长3倍以上,步角较小,步宽较窄。

随年龄增长,以上积极的步法特征逐渐被消极步态特征代替而反映出挑痕、耠痕擦痕明显,蹬痕和抬痕不明显,步长一般为3倍以下,步角为中外展以上,步宽较宽。

影响步法的变化因素

1、心态

2、伪装:改变步法、换穿鞋、倒穿鞋、退步走(动作不协调、力量不大、速度慢、不能持久)

3、负重

4、地面条件

5、鞋底质料

脚印的发现、确定和提取 发现:重点部位

(1)出入口(2)中心处所(3)现场上被罪犯踩踏攀沿的物体、伺机作案而藏身的地方(4)来去路线(5)抛弃尸体、隐藏脏物的地方、罪犯遗留其他痕迹和物的周围

工具痕迹

工具痕迹是指运用工具破坏(或侵害)某种物体时所留下的反映该工具外面结构的反映形象。

一、工具痕迹的形成

工具痕迹的形成是作用力、工具和被破坏客体三个基本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作用力是一种外力方式。在工具痕迹的形成过程中,即为人体肌肉收缩、伸张所产生的力,通过工具转移于被破坏客体。

2、被破坏客体(承受体)是工具痕迹的载体。

3、工具(造型体)实施泛指人们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使用的物质和手段。在刑事案件中,实施犯罪的工具范围广,种类繁多。根据工具使用时的作用方式,一般可以分为打击工具、撬压工具、擦划工具、剪切工具和切割工具等。

二、工具痕迹的分类 按造型客体和接触方式,可分为动态工具痕迹和静态工具痕迹。大体属于动态工具痕迹的有擦划、剪切、切割、割削等痕迹;大体属于静态工具痕迹的有打击、撬压痕迹。

按工具痕迹的形态,可分为凹陷痕迹、线形痕迹、断裂痕迹和空洞痕迹。

按照工具作用方式,可分为打击痕迹、撬压痕迹、擦划痕迹、剪切痕迹、切割痕迹及割削痕迹等六类痕迹。

文书检验

文书检验是指在诉讼活动过程中,对于案件有关的文书进行勘验、分析、识别、鉴定,以及对于文书情报资料的搜集、储存、查对等各项活动的总称。有的称文件检验或文书鉴定,习惯上简称文检。

一、文书检验的对象: 文书笔迹检验;

伪造变造证件、证书、单据检验;

伪造变造货币、证券、票证、商标检验; 伪造变造印章印文检验; 不易见文字检验; 损坏文书检验;

文书书写工具及制作工具检验; 书写形成时间检验; 书写物质材料检验; 文书人像照片鉴定; 文书语言识别及声纹鉴定

二、文书检验的任务

勘验涉及文书的案件现场,科学、客观、全面、及时提取和固定案内文书物证与书证。分析文书书写人的特点。认定文书书写人。

确定文书真伪,判明文书伪造变造方法。查明文书损坏的原因,恢复文书的原貌。显现不易见文字,判读文书内容。鉴定文书物质材料的种类、成分。

确定文书制作工具的种类,比较制作工具的异同。判明文书形成时间。

总结、研究伪造变造文书的手法极其规律特点,制定预防伪造变造文书的措施。

通过检验认定文书书写人和制作人,查明文书的形成时间和制作方法,确定文书物质材料和制作工具的种类等。

笔迹

一、笔迹与笔迹检验

(一)笔迹是手写文字符号的表现形式,是书写动作的反映。

笔迹的外在形式:(只)表现手写文字及其相关数字、符号。

笔迹的内在本质:表现书写动作

(二)笔迹的特点

1.运笔动作符合书写规范。

2.必须有书写工具。

3.必须依靠书写运动器官的运动。

4.书写动作为整体性动作。

5.书写动作为经过一定程度学习而形成的技能性动作。

6.笔迹是一种动作习惯痕迹。

笔迹检验是指诉讼过程中对与案件有关的文书进行发现、提取、保全、分析、鉴定以及对文书物证资料进行储存、查对等各项技术活动的总称。

二、笔迹与书写习惯的关系

(一)书写习惯的组成及其表现

书写动作习惯—笔迹特征(狭义);

书面语言习惯--书面语言特征;

文字布局习惯—文字布局习惯。

(二)二者的关系

笔迹反映书写动作。

笔迹特征反映书写习惯。

三、书写习惯的产生过程

识字;练习;提高;巩固;

书写习惯的形成过程就是书写技能的形成过程。

四、笔迹特征分类方法

(一)含义:笔迹中表现手写文字书写人书写习惯的方面。

(二)笔迹特征的具体类型

1.按照时空位置分类

(1)空间特征

平面特征:

单个特征:点—大小、形态;线—长短、粗细、曲直状态(角度与弧度)、方向、线段内各组分之间的比例。

组合(相互间关系)特征:位置、距离、比例关系。立体特征:已有痕迹的深浅(力度);痕迹间反映的整体运笔动作。

(2)时间特征

主要指时间上的先后书写顺序。表现为: 单个笔画线段内书写先后顺序;

笔画间的先后书写顺序;结构间的先后书写顺序;混合顺序。

2.按特征形成方式和作用分

(1)反映书写动作习惯的特征

书写动作一般状况特征(笔迹一般特征);

书写动作局部特征(笔迹细节特征);

(2)反映书面语言思维习惯的特征

词汇特征;语音特征;语法特征。

(3)反映文字位置关系的特征

字间、行及行间、段首、程式语。

四、汉字笔迹特征具体分类方法

(一)笔迹一般特征

1.含义:综合表现书写技能与书写动作习惯一般状况的特征方面。

可以反映书写动作的一般特点。

由于这类特征的几个具体方面的特定程度与稳定程度差别明显,其作用也不一样。

2.具体类型

⑴笔迹熟练程度特征(2)字体与书体特征 ⑶字形特征 ⑷字的大小特征

⑸字的倾斜程度特征

⑹笔迹抑压力特征

(二)笔迹细节特征 1.含义: 是指书写动作局部特点。(具有精细、复杂、隐蔽等特点)是书写习惯特殊性表现的主要方面。是笔迹鉴定认定主要依据的特征方面。

体现:以笔画和结构为单元,其空间位置特点、相互关系特点、时间先后顺序特点、和单个文字整体结构特点。

2.具体类型

⑴单个笔画运笔特征 ⑵笔画间的相互关系特征 ⑶单字结构特征⑷单字基本形态特征 ⑸笔顺特征⑹笔痕特征

五、伪装笔迹的一般特征(识别)

1)字形、笔形怪异。2)运笔方式反常.3)书写速度明显的快或慢于正常的快慢写。4)运笔出现抖动弯曲,笔力平缓,中途停顿,照应失调等不正常的书写征象。5)运笔过程中出现非正常的添、改、描、涂、停现象。

六、笔迹鉴定的一般步骤

1、收集适当的样本

2、分别检验,分别评断检材、和样本是否具备鉴定条件

3、比较检验,对检材和样本的笔迹特征进行比较

4、综合评断,评断检材和样本差异点和符合点的价值

5、做出鉴定意见

印章印文检验

概述

印文——是印章的印面在粘附印泥、印油等介质后或直接在文书等物品上盖压所形成的印迹。检验任务:

鉴别可疑印章印文的真伪;确定不同文书上相同内容的印文是否同一印章盖印所形成;显现和固定、辩读模糊不清的印文内容;确定制成文书的各种字迹和印文改写的先后顺序和印文与印文等想成的先后顺序;判明伪造变造印章印文的方法;认定手工雕刻印章印文的雕刻人;认定制作印章的有关工具

检验印章印文依据的特征

一般特征:制成方式特征。图文内容特征。形态特征。形状大小特征。图文内容的排列形式特征。文字形体特征边框类型及形态特。图文、线条的规范程度特征

细节特征:图文线条细节特征图文、线条布局特征磨损、修补特征、暗记特征、制作工艺特征

印文鉴定的步骤和方法

一、检材印文的条件和要求

• • • 印文的全部或者局部清晰

印文应为原件。

二、收取印章印文样本的要求与方法 印文样本有两种,平时样本和实验样本。

收取实验样本的条件要求及方法:尽可能分析检材印文形成条件进行盖印;按力的轻重不同,分别形成3-5个印文;印文实验样本应清晰

三、检材印文与样本印文等大照片的制作

四、印文的分别检验

按先检材印文,后样本印文的顺序,应用观察、测量等方法分别确定和记录各自的一般特征和细节特征。

在检查已经成为印文时,应尽可能先判明是否有伪造变造的事实和手法

五、比较印文异同的一般方法 表示特征、测量特征、特征几何图形、重叠比较、拼接比较

五、综合评断

• • 影响印文变化的因素:对符合点性质的评断;对差异点性质的判断

印章同一认定的条件

肯定同一的条件:a)检材与样本印文存在足够数量的符合特征,且符合特征总和的价值充分反映了同一枚印章印文的特点;b)检材与样本印文没有本质的差异特征;c)检材与样本印文发生变化的印文特征能得到合理的解释。

否定同一的条件:a)检材与样本印文存在足够数量的差异特征,且差异特征总和的价值充分反映了不同印章印文的特点;b)检材与样本印文没有本质的符合特征;c)检材与样本印文相同或相似印文特征能得到合理的解释。

现场勘查

犯罪现场,是指犯罪分子实施犯罪的地点和遗留有同犯罪有关的痕迹、物品 的其他一切场所。任何犯罪活动都离不开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并且必然会使客观环境发生某种变化。此种由犯罪行为引起变化的客观环境,统称为犯罪现场。

犯罪现场是指由犯罪行为所引起的、变化了的客观环境的总称。

犯罪现场的分类

(一)主体现场和关联现场

主体现场和关联现场 , 又称中心现场和外围现场,是按照现场在犯罪事件发 展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来划分的。主体现场是犯罪分子实施犯罪行为的主要场所。关联现场,是指主体现场以外,同犯罪行为有联系的其他场所。(二)原始现场和变动现场

原始现场和变动现场是按照现场的保护状况来划分的。

原始现场,是指现场形成之后到现场勘查之前,没有遭到改变和破坏,仍然保持犯罪分子作案时的原始状态的现场。

变动现场,是指现场形成后,由于人为或自然等原因,而使原始状态发生部号或全部改变的现场。(三)伪装现场与伪造现场

伪装现场与伪造现场,是按照现场的真伪性质来划分的。

伪造现场,是指当事人出于某种目的而谎报发生犯罪行为的现场。、现场勘查 , 是指侦查本员依法对犯罪现场所进行的勘验、检查和调查研究活动。

现场保护

(一)获悉案件发生后,必须迅速赶赴现场,及时采取措施,保护好现场,同可向上级公安机关报告。

(二)划定保护范围,布置警戒,维持秩序。在勘查人员到达之前,不许任何飞进入现场。

(三)遇到气候变化等情况,可能使痕迹物证遭到破坏时,应采取措施妥善良护。

(四)发现犯罪分子尚未逃离现场时,应立即扭送公安机关;发现重大犯罪 嫌疑人时,要布置专人监视;对罪犯或嫌疑人要提高警惕,防止其逃跑、行凶、自杀或毁灭罪证。

(五)如遇到现场上有人命危急的情况,应立即指定专人进入现场进行急救 或送往医院抢救。

(六)对爆炸、纵火现场应当立即组织力量,采取措施扑灭火险,排除险情惰 ,抢救财物。

现场勘验是勘查人员运用科学技术方法对犯罪有关的场所、物品、痕迹、人 身、尸体等所进行的观察、检验、记录和分析研究活动。

现场勘查的任务

(一)查明事件性质

(二)查明犯罪活动的情况

1、犯罪时间,实施侵害行为的时间

2、犯罪地点。犯罪人实施侵害行为的场所及其周围环境中的位置。

3、犯罪人的情况:人数、条件(姓名、性别、年龄、体貌特征、生理特征、语言特征、文化程度、职业习惯、工具)

4、犯罪行为的后果。

5、实施侵害行为的过程

6、现场的反常情况

(三)发现、收集犯罪证据

(四)记录现场有关情况 现场勘验的步骤

(一)视察现场 , 划定勘验范围(二)确定勘验顺序

(三)进入现场观察现场

(四)初步勘验

初步勘验,也叫静的勘验,是指在不变动现场物体原来位置和状态的情况下,所进行的一种勘验。(五)详细勘验

详细勘验,也叫动态勘验,是指在翻转移动物体的情况下,对现场上的有关 部位和物体全面细致地进行勘验。

现场访问

现场访问的程序和规则

现场访问是一项侦查措施,必须严格遵守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程序和规则。(一)现场访问只能由侦查人员进行。

(二)侦查人员进行现场访问时,必须首先出示侦查机关的证明文件。

(三)现场访问应当个别进行,不准许将几个访问对象集中在一起进行询问 , 以防止相互影响,使陈述失去客观真实性。

(四)访问开始时 , 侦查人员应当向访问对象讲明他有如实作证的义务和责任。(五)访问结束时 , 应当制作访问笔录。现场访问的内容

访问事主、被害人及其家属

1.关于案件发生、发现的详细经过;2.关于财物的损失情况, 如失物的种类、数量、价值、体积、重量、式样、新旧程度 , 以及平时保管使用情况等;3.有关犯罪分子和犯罪嫌疑人的情况如犯罪分子的人数、年龄、身高、体 态、外貌、口音、衣着等具体特征 , 以及所使用的武器、凶器等。

4.有关事主、被害人的情况。如事主、被害人平时的生活、工作和接触的人员情况 , 以及事主、被害人及其家属怀疑谁有可能作案。

访问现场附近知情群众

1.在发案当时或前后,曾经看到或听到一些什么情况,比如是否看到什么可疑人 , 是否听到某种异常声响或喊叫的声音,等等;2.广泛收集群众对案件的舆论和反映;3.有关事主、被害人及其家属的政治态度、思想品质、工作表现、生活作风、经济收支以及平时结交人员等方面的情况;4.有关当地的敌情、社情及其他可疑情况。

现场勘查记录由现场勘查记录、现场绘图、现场照相三部分组成。

1、现场勘查笔录

用文字叙述的方式法把现场情况和现场勘查的过程记载下来。前言部分

接到报案的时间、报案人的姓名、职业和住址;案件发生、发现的时间、地点及经过情况;事主、被害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住址造成的财物的损失或伤亡等。

现场保护人员和现场保护的情况。

现场勘查人员的姓名、职务到达现场的时间,见证人的姓名、职业和住址。勘查的起止时间、勘验的顺序、当时的气候、光照等等条件 叙述事实部分

现场的具体位置。勘查所见情况;门窗情况、孔洞情况、其它通道情况。现场中心部位的情况。现场所见的反常情况。结尾部分

提取痕迹、物品的名称、数量。拍摄现场照片和绘制现场图的种类和数量。现场勘查人员的签名。现场勘查见证人的签名。2.现场绘图

种类:现场方位图、现场全貌图、现场局部图、现场展开图 3.现场照相

内容:现场方位照相、现场概况照相、现场中心照相、现场细目照相。

侦查措施

询问:侦查人员用口头方式向证人、被害人调查了解案件情况的诉讼活动。讯问:侦查机关为了查明案情,依法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审问的一种侦查活动。育

搜查:是指为了收集犯罪证据,查获犯罪嫌疑人,侦查人员依法对于犯罪嫌疑人以及可能隐藏罪犯或者罪证的人的身体、物品、住处和其他有关地方进行搜寻、检查的一种侦查行为。

通缉:是指公安机关或人民检察院通令缉拿应当逮捕而在逃的犯罪嫌疑人归案的一种侦查行为。拘留:是指公安机关或人民检察院在刑事案件侦查中,对现行犯或重大嫌疑分子,暂时采取的强制措施

逮捕是一定时间内剥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身自由并解送到一定场所予以羁押的一种强制措施。侦查破案——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对已经决定立案的案件进行侦查调查的活动。

立案——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对控告、检举好犯罪嫌疑人自首的材料或自己发现的犯罪线索进行审查,依据事实和法律,决定是否作为一个案件交付侦查或审批的

破案——是指在查清主要案件事实,取得确凿证据之后所采取的一系列侦查措施的总称。

破案的条件:犯罪实事已有证据证明;有证据证明犯罪事实是犯罪嫌疑人实施的;犯罪嫌疑人或主要犯罪嫌疑人已经归案。

侦查实验——是为确定对查明案情有意义的某一事实或现象是否存在,或者在某种条件下能否发生或怎样发生,而参照案件原有条件将该事实或现象加以重新演示的一种侦查活动。

刑事侦查学复习资料 篇2

近年来, 随着国家赔偿法的日趋完善, 申请国家赔偿的刑事案件也越来越多, 去年某基层检察院受理了两起经济犯罪刑事申诉赔偿。案例一:申诉人刘某某, 1979年至1981年期间, 与别人合伙投资保温厂, 1982年被某检察院以诈骗罪、贪污罪、倒卖国家供应票罪立案侦查, 法院审理合并判处有期徒刑6年, 执行5年。刘某某1987年向中级法院和省高级法院提出申诉, 1988年经法院重审以定性不当为由改判无罪, 2014年刘某某向某检察院提出刑事申诉赔偿, 并就案件中涉及的有关已返还债权人的款物进行追偿。案例二:申诉人孙某某, 原任某村支部书记, 1996年被某检察院以贪污罪、挪用公款罪立案侦查, 逮捕羁押后变更为取保候审, 1999年某检察院以“本案情节显著轻微, 危害不大”为由撤案, 同年12月孙某某向某检察院提出申诉, 并就该案中追缴的款物要求退还。2014年孙某某向某检察院提出刑事申诉赔偿。

检察机关对刑事申诉赔偿案件进行受理后, 首先要进行查复工作, 查复完结才能让以后的纠正、赔偿工作有章可循。查复工作主要是对证据进行审查, 上述两个检察系统办理的经济犯罪案例中, 其案卷证据中涉及了多家会计资料且占很大比重, 因时间久远, 有的长达二、三十年, 几易物人, 企业破产、村建无序, 原始会计资料早已荡然无存, 当年有关经办人员有的已不在人世, 对案件所办时的客观情况无从了解。有的会计资料证据, 因超过《会计档案管理办法》中的保管期限, 一些最基本的原始凭证、往来账项的账簿记录已毁损不复存在或依法销毁, 无从查对。检察院办案人员在刑事赔偿复核调查中根本无法查找到原始的相关会计资料与之相核对, 致使在对经济犯罪刑事申诉赔偿案件复核中增添了一定的难度。

一、刑事申诉赔偿所遇到的机遇和困难

(一) 当前我国对刑事申诉赔偿案件的形势

国家赔偿法是为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享有依法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 促进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 根据宪法制定的一部法规。国家赔偿法于1994年5月12日制定, 1995年1月开始实施, 经过二次修改, 2015年, 国家赔偿法迎来实施20周年纪念。《中华人名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第二条之规定: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行使职权, 有本法规定的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情形, 造成损害的, 受害人有本法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习近平总书记说, 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所有司法机关都要紧紧围绕这个目标改进工作”。十八届三中、四中全进一步强调了人权的司法保障问题, 国家赔偿法在实施人权司法保障这个司法公正方面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二) 现行会计资料的种类和保管期限

《会计档案管理办法》中规定了会计资料及保管期限。 (1) 会计凭证类:原始凭证、记账凭证、汇总凭证保管15年; (2) 会计账簿类:总账、明细账、日记账 (现金和银行日记账保管25年) 、辅助账保管15年, 固定资产卡片, 固定资产报废清理后保管5年。 (3) 财务报告类:月度、季度财务报告保管3年;年度财务报告 (决算) 保管永久。 (4) 其他类:会计档案移交清册保管15年;会计档案保管清册、会计档案销毁清册保管永久。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银行对账单保管5年。

二、会计资料的重要性

会计资料是指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表等会计核算专业资料, 它是记录和反映经济业务的重要史料和证据。在各类会计资料中, 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 明确经济责任, 作为记账依据的书面证明, 因此在经济检查和查证过程中最能发挥证据作用的就是会计凭证。尤其是各类原始凭证, 是权利人提出权益保护和公诉人对经济犯罪分子提起诉讼的最直接也最有力的证据材料。因而保管好这部分会计资料就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现在一些单位的会计资料管理现状是:

(一) 村级财务资料管理混乱, 无专人保管会计资料, 也不按规定销毁会计档案资料。

大部分村没有专职的档案管理员, 财务会计资料由经手人 (会计或村支书) 自己保管, 离任时会计资料既不移交下一任又不移交镇政府, 会计资料不连续或断档。保管人员自认为没有用处就自行销毁, 没有专业人员监销。

(二) 乡镇或国有企业破产后转制为私营企业, 导致原企业会计资料出现“四不管”现象:

第一原单位不复存在, 新单位不接收;第二原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认为企业已破产, 没有利用价值, 属不必继续保存会计资料的档案;第三破产清算组在企业破产程序完成后已解散, 原企业留存的会计资料无专人保管, 新接收企业的单位随意堆放, 无人问津;第四有的单位会计人员不按规定移交档案室保管会计资料, 私自存放在自己家中。

以上都是会计资料缺乏保管的情况。本文开头所说的两个案例, 都离不开用会计资料中的会计凭证来佐证。如果没有专人保管会计资料或因会计资料超过15年, 会计凭证的档案一旦已经鉴定销毁, 会计资料中的原始凭证也会一同销毁缺失, 相关的原始凭证就无法查找, 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就难得到法律的保护。

三、对会计资料保管的几点建议

(一) 设立专人保管会计资料, 增强会计档案管理知识。按照《会计法》《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全面收集会计资料并妥善保管。

(二) 修订《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关于会计资料的保管期限的相关规定, 会计资料的保管期限应大于或等于《民法通则》137条规定的最长诉讼时效和《刑法》第87条规定的最长追诉时效, 尽可能保证会计资料在法律时效的期间范围内发挥作用, 鉴于调查取证存在延时性, 以大于最长诉讼时效为妥。

(三) 适当延长重要会计档案保管期限, 将会计凭证的保管期限尽量延长5-6年。因为现行的会计资料保管期限是最低保管期限, 而不是硬性要求到期后马上进行鉴定销毁。

(四) 充分重视磁性介质会计档案的保管, 电算化会计已实施多年, 很多单位只是将打印出的纸质档案存档, 而没有将存储在计算机中的会计信息备份在磁性介质上归档保存, 未选择质量优良的磁盘介质进行会计档案数据备份, 未实行备用盘与存储盘分离存放, 导致电子数据因此损坏或丢失。没有建立专门的电算化会计档案保护制度, 从而影响会计档案的完整性。

(五) 对拟销毁的会计档案进行拍照并制作成光盘, 作为会计档案的电子档案进行保存, 以备不时之需。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强调人权的司法保障, 不仅彰显了法治的精神和原则, 也对司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赔偿在实现人权司法保障这个司法公正方面的作用是无可比拟的。会计资料是经济活动的记录和写照, 在经济活动中的积极作用不容忽视。而当前许多单位的会计资料管理现状混乱, 给检察机关在刑事赔偿复核中的调查取证工作带来很大障碍, 不利于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针对以上现状, 本文对会计资料保管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会计资料,保管期限,刑事申诉赔偿

参考文献

[1]刘承智.会计档案保管期限与法律时效的矛盾应予协调[J].财会通讯, 2004.7.

[2]谭明梅.浅谈会计电子档案的保管[J].现代商业, 2008 (5) .

[3]李丽.会计凭证档案15年保管期限存在的法律隐患[J].档案管理, 2013 (04) .

刑事侦查学复习资料 篇3

关键词:视听资料;刑事案件;侦查

据刑讼法规定,视听资料可以作为第七种证据在刑事案件的侦查中存在。它作为一种新的证据形式,对社会的发展和相关公安机关等在破获刑事犯罪案件中有重要作用。因此,对视听资料的特点需要进行详细的了解,这对公安机关将来更好的应用这一新型证据有重要作用。根据视听资料在刑事案件侦查中的作用可以预计,视听资料在今后的刑事案件中会承担更加重要的角色,为保护社会的稳定承担更多的责任。

一、视听资料的含义

1.视听资料的概念

视听资料指以录音磁带、录像带、电影胶片或电子计算机相关设备存储的作为证明案件事实的音响、活动影像和图形,统称为“视听资料”。又称声像资料或直感资料,一般以音响、图像等方式记录有知识的载体。视听资料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①视觉资料,也称无声录像资料,包括图片、摄影胶卷、幻灯片、投影片、无声录像带、无声影片、无声机读件等。②听觉资料,也称录音资料,包括唱片、录音带等。③声像资料,也称音像资料或音形资料,包括电影片、电视片、录音录像片、声像光盘等。

2.视听资料的特点

(1)视听资料表现为含有一定科技含量的载体。

(2)具有高度的准确性和逼真性。

(3)具有动态直观性。

(4)对视听资料的收集和审查都需要依赖科学技术。

二、视听资料对刑事案件侦查作用

1.固定现场

刑事侦查人员多使用照相和录像等手段来固定犯罪现场,争取获得第一手的现场资料。完整实用的视听资料对侦查人员在进行案例研究的时候有很重要的作用,这些资料使得办案人员能够在浏览了视听资料后对犯罪现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视听材料能为案件的侦查和专业技术人员提供调查依据,使得分析人员能大致确定案件侦查的方向,为相关人员提供破案线索。在进行案件的侦破的时候,侦查人员往往会遇到无法解决的案件,这个时候,通常工作人员会将案件上报到上级的领导人员。上级领导和专家等无法亲临犯罪现场的时候,需要依靠视听资料进行了解。所以,完整的视听资料是必要的,它能够产生复原现场的作用。

2.防止罪犯抵赖

视听资料还有防止罪犯抵赖的作用。案件的破获离不开审讯过程,很多罪犯在经过审讯后认为说过的证词可以推翻,因此,视听资料可以在这个时候作为重要的证据来防止罪犯抵赖。视听资料的呈现可以使得罪犯在狡辩的时候唤回良知,促使他们认罪伏法。例如在进行传销案件的审讯的时候,可以利用录音及摄像等资料来对付一些不愿承认错误以及狡辩和抵赖的罪犯。再比如一些贿赂案件,办案人员在进行现场清缴脏物的时候进行拍照和摄像等操作,在审讯赃物主人的时候呈现出来,能够有效防止罪犯抵赖的态度,冲破罪犯的心理防线,促使他们主动承认自己的犯罪行为,加速案件的侦破进程,结束案件。

3.锁定犯罪嫌疑人

办案人员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对视听资料进行分析和鉴定,通过这一系列的过程可以锁定犯罪嫌疑人目标。例如,在一次绑架案件中,绑匪打电话向被害人家属索要30万元,办案人员在他们进行通话的时候,利用高科技获得聊天内容,再对聊天内容进行技术分析,锁定了绑匪的身份信息。当侦查人员将嫌疑人抓获审讯的时候,嫌疑人拒不承认自己做过此事。办案人员立马将视听资料呈现在犯罪嫌疑人面前,迫使其不得不承认自己的犯罪事实。由此可知,视听资料在帮助侦查人员锁定犯罪嫌疑人的时候有重要作用。

4.防止串供

目前,公安机关在进行审讯的过程中,都会将审讯的过程拍摄下来,用于事后分析和交流,更重要的是防止嫌疑人在结案的时候串供,意图逃脱法律的制裁。针对翻供的现象,在我国的刑事案件中屡见不鲜。例如,很多贿赂案件等存在物证少的情况,大部分的证据都是犯罪嫌疑人的供词,而供词存在很大的推翻性,嫌疑人完全可以不承认自己曾经的供词,造成发生很多串供的现象。办案机关在审讯的过程中,对审讯的全过程进行全程监控,这样不仅为办案机关提供保障,以防嫌疑人翻供,还能对罪犯产生一定的威慑力,使得他们不敢有串供的侥幸心理。另外,对办案证据以及审讯过程的拍摄进行保存,不仅可以帮助当时案件的解决,更长远的利用价值在于能够帮助侦破以后的案件,提供经验,也可作为研究对象,总结破案经验,有利于破获更多的犯罪案件。

三、未来视听资料的发展前景

1.数字化

传统的视听资料的储存和采集工具是磁带、录音机和摄像机等,这些工具在采集的时候容易失真,低质量的资料采集对刑事案件的侦查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假如使用磁带和录像带等进行资料的储存,不仅成本高,而且由于质量的问题不能长时间的保存。因此,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迅速普及,刑事侦查部门可以利用数字化设备进行资料的获取和存储,这些数码录音等设备体积小、便于携带、高保真,有很多的优点正好可以弥补传统设备的缺陷。因此,刑事案件侦查部门按照长远考虑,应该使用更多的数字化产品来对案件的视听资料进行存储和搜索,不管是对现在还是未来的刑事案件都有很大的实际作用。

2.鉴定真伪

基于目前我国在刑事案件的侦查过程中广泛运用视听资料,导致视听资料中间出现了很多真假难辨的材料,需要进行专业的真伪辨别才能保证证据的真实有效。由于现在科技发展如此迅速,计算机基本具备处理各项事务的能力,同样可以进行模仿和造假的工作,这将给刑事案件的侦破造成巨大的困难。所以,迫切需要我国相关技术部门紧跟时代的步伐,进行相关工作的技术研发,大力提高鉴定能力,以免出现判案失误,冤枉无辜人员。

四、结语

科技的发展不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还带来了危险因素,很多不法份子,依靠科技力量进行非法活动,危害人身财产安全。视听资料做刑事侦查案件中的重要作用已经在本文中具体体现出来了,但是也需要继续利用科技的力量提高证据的真实可靠性,否则将严重影响判案的公正性,假如出现冤假错案,将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刑事诉讼法 复习大纲 篇4

第一章 刑事诉讼法学概述

第一节 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法

一、诉讼概念

诉讼的概念、特点。狭义的诉讼和广义的诉讼。

刑事诉讼的概念、特点。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行政诉讼的共同点:有可以引起诉讼的某种事实存在;有当事人;由国家司法机关主持进行并对案件做出处理;一般也会有其他诉讼参与人参加诉讼;依法进行。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行政诉讼的主要区别:要解决的实体问题和依据的实体法不同,进行诉讼所依据的程序法也不相同。

狭义的刑事诉讼与广义的刑事诉讼。刑事诉讼的性质。

二、刑事诉讼的历史类型

刑事诉讼本质的历史类型的概念。奴隶制社会刑事诉讼法的本质、特点及其具体表现。封建社会刑事诉讼的本质、特点及其具体表现。资本主义社会刑事诉讼的本质、特点及其具体表现。社会主义社会刑事诉讼的本质、特点及其具体表现。

刑事诉讼形式的历史类型的概念。

弹劾式诉讼的特点:不告不理;法官在诉讼中处于消极仲裁者的地位;控诉职能与审判职能分开;需要依靠神明裁判时会根据所谓神示的结果做出判决;当事人双方在法庭上的地位和权利平等,可以进行对质和辩论;审判一般公开通过言词辩论的形式进行。

纠问式诉讼的特点:主动追究,不告也理;受害人和被告人实际都不具有现代法律意义上当事人的诉讼地位,被告人是刑事诉讼客体。司法机关拥有司法权的官吏享有各种权利;控诉职能与审判职能不分,法官集审判、起诉和侦查权于一身;同刑讯紧密联系在一起;诉讼是秘密的、不通过言词辩论的方式进行。

混合式诉讼的特点:法庭审判前的侦查追诉和法庭审判两大阶段。法庭审判阶段弹劾式诉讼特点体现较充分即不告不理,控诉职能与审判职能分开,当事人双方在法庭上地位对等,被告人也是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审判采用言词辩论方式,同时一般都公开进行。法庭审判前的侦查、起诉阶段纠问式特点有所体现,即国家追诉为主,被告人的诉讼地位、权利同审判阶段比较明显差别、侦查起诉过程一般不公开、不通过辩论的方式进行。

混合式下的当事人主义的诉讼形式,混合式下的职权主义的诉讼形式。

我国的刑事诉讼形式。

三、刑事诉讼法的概念

刑事诉讼法的概念。刑事诉讼法是指广义的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是刑事程序法。刑事诉讼法同样有一切法律都具有的本质。

我国刑事诉讼法的本质。我国刑事诉讼法的主要特点:以宪法为根据;打击敌人,惩罚犯罪,维护公民合法权益,保卫人民民主制度和社会主义秩序。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依靠群众,便利群众;贯穿社会主义民主精神,反映社会主义法制要求。

刑事诉讼法的渊源。广义的与狭义的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的效力。

刑事诉讼法同刑法的关系,刑事诉讼法和刑法都是进行刑事诉讼的法律依据,分别解决诉讼中的不同问题。进行刑事诉讼始终离不开刑事诉讼法,也离不开刑法,刑事诉讼的过程既是适用刑事诉讼法的过程,也是适用刑法的过程。刑事诉讼法同刑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刑法和刑事诉讼法都应当受到重视。

第二节 刑事诉讼法的历史沿革

刑事诉讼法同其它形式的法一样,是阶级社会的产物。

一、外国刑事诉讼法的历史沿革

外国奴隶制刑事诉讼法。外国封建制刑事诉讼法。资本主义国家的刑事诉讼法。

二、旧中国刑事诉讼法的历史沿革

中国奴隶制刑事诉讼法。中国封建制刑事诉讼法。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刑事诉讼法。

三、新中国刑事诉讼法的产生和发展 新中国第一部刑事诉讼法的诞生,对第一部刑事诉讼法的修改。第三节 刑事诉讼法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对象

二、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和学习方法

第二章 刑事诉讼基本原理 第一节 刑事诉讼的基本职能

一、刑事诉讼职能的由来

二、诉讼职能及其特征、控诉职能、辩护职能、审判职能 第二节 刑事诉讼的主体和客体

一、刑事诉讼主体的概念

二、刑事诉讼主体的范围

公安机关的性质:行政机关,侦查机关。公安机关的职能。公安机关的组织系统及其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公安机关在刑事诉讼中的主要主体地位、享有的权利、应承担的义务及享有的权利与应尽职责的一致性。

国家安全机关的性质、设置及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国家安全机关的职能、主要主体地位、享有的权利、应尽的义务及享有的权利与应尽职责的一致性。

人民检察院的性质和职能。检察权与法律监督职能。人民检察院的组织系统及其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人民检察院在刑事诉讼中的主要主体地位、享有的诉讼权利、应承担的诉讼义务及享有的权利与应尽职责的一致性。

人民法院的性质和职能。狭义的司法机关。人民法院在刑事诉讼中的主要主体地位的含义。人民法院的组织系统及上、下级法院之间的关系。人民法院在刑事诉讼中的权利和义务。人民法院在刑事诉讼中享有的权利与应尽职责的一致性。

诉讼参与人的概念。《刑事诉讼法》关于诉讼参与人范围的规定。诉讼参与人中的主要诉讼主体和非主要诉讼主体。诉讼参与人共有的权利、义务。对诉讼参与人概念和范围的不同解释及其根据。

当事人的概念。《刑事诉讼法》关于当事人范围的规定。我国刑事诉讼当事人的特点:处于起诉一方或者被告一方的地位。执行控诉(起诉)或者辩论(答辩)职能,同案件事实和诉讼结果有切身利害关系,属于诉讼参与的范畴。当事人不包括公诉人。当事人专有的诉讼权利。当事人应承担的诉讼义务。

自诉人的概念及其专有的诉讼权利。被害人的概念。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公诉案件被害人的权利。犯罪嫌疑人的概念及其专有的诉讼权利。被告人的概念及其专有的诉讼权利。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和被告人的概念及其专有的权利。

其他诉讼参与人的概念。《刑事诉讼法》关于其他诉讼参与人范围的规定。

法定代理人的概念。《刑事诉讼法》关于法定代理人范围的规定。法定代理人享有的诉讼权利及其特点。

诉讼代理人的概念。诉讼代理人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和作用。诉讼代理人享有的诉讼权利及其特点。

证人的概念。证人的特点不可替代性,只能是自然人。证人的诉讼权利和义务。

鉴定人的概念。鉴定人的回避。鉴定人的诉讼权利和义务。

翻译人员的概念。辩护人的范围及诉讼权利和义务。

三、诉讼客体的概念及其含义。正确认识和对待刑事诉讼客体的理论价值和司法实践意义。第三节 刑事诉讼的法律关系

刑事诉讼的法律关系概念及其特点。

刑事诉讼的法律关系的具体内容。第四节 刑事诉讼结构

刑事诉讼结构。研究刑事诉讼结构的意义。刑事诉讼的三角结构。刑事诉讼的线形结构。我国的刑事诉讼结构。

第三章 刑事诉讼目的和任务

一、刑事诉讼法以宪法为根据制定。刑事诉讼法与宪法。宪法的基本精神和具体规定在刑事诉讼法中的体现。

二、刑事诉讼法的任务。刑事诉讼法的任务同刑事诉讼法性质的关系。我国刑事诉讼法的任务。从程序上保证准确、及时地查明犯罪事实,正确应用法律,惩罚犯罪分子,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的含义和要求。惩罚犯罪分子与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的含义和要求。惩罚犯罪分子与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的关系。准确、及时的要求及其相互关系。正确适用法律不受刑事追究的具体体现。法律明文规定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的意义。

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积极同犯罪行为作斗争的任务的要求和具体体现。

维护社会主义法制,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进行的任务。

(一)刑事诉讼法的目的。1.刑事诉讼法的目的。

2.惩罚犯罪,保护人民与保障刑法的正确实施。3.刑事诉讼法与刑法的正确实施。

(二)刑事诉讼法的立法根据 1.刑事诉讼法的根据。

2.宪法的基本精神和具体规定在刑事诉讼法中的体现。

(三)刑事诉讼法的任务

1.刑事诉讼法任务的法律规定。

2.刑事诉讼法各项任务间的相互关系:(1)刑事诉讼法任务同刑事诉讼法性质的关系;(2)从程序上保证准确、及时地查明犯罪事实,正确应用法律,惩罚犯罪分子,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的含义和要求;(3)惩罚犯罪分子与保障无罚的人不受刑事追究的关系;(4)准确、及时的要求及其相互关系;(5)正确应用法律的要求及其同准确查明犯罪事实的关系;(6)从程序上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的具体体现及法律明文规定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的意义;(7)教育人民自觉遵守法律,积极同犯罪行为作斗争的任务的要求和具体体现。

3.刑事诉讼法的总任务或目的的要求及其同各项具体任务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四章 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 刑事诉讼基本原则概述

一、刑事诉讼基本原则概念

是指由法律规范的,司法机关在诉讼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基本原则是对司法机关的要求,也是对司法机关进行诉讼活动的法律规范。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在刑事诉讼中,必须严格遵守基本原则。如果违反基本原则,就是违法。

二、基本原则的确定

怎样确定基本原则,存在不同的观点。我们认为,我国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是:

1、职权原则;

2、独立行使司法权原则;

3、专门机关与群众相结合原则;

4、以事实为根据,法律为准绳原则;

5、司法机关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原则;

6、公民适用法律一律平等原则;

7、民族语言文字原则;

8、未经审判不得定罪原则;

9、保障诉讼参与人依法享有诉讼权利原则; 10依法不追究原则;

11、刑事司法主权原则;

12、刑事司法协助原则;

13、法律监督原则。

三、基本原则与任务和程序的关系

1、基本原则与任务的关系。诉讼基本原则是根据诉讼任务的需要,是为诉讼任务服务的。诉讼基本原则是由诉讼任务决定的,什么样的刑事诉讼任务,就需要确立实现任务的刑事诉讼原则,要求国家司法机关作为自己的职责,在诉讼过程中认真实现。

2、基本与程序的关系。诉讼程序离不开诉讼基本原则的指导,而诉讼基本原则要依赖具体的诉讼程序去实现。

四、刑事诉讼基本原则的特点和意义

1、确定司法机关的职权和相互关系;

2、保障诉讼民主和诉讼监督;

3、突出“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的核心地位;

4、全面反映我国刑事的本质和主要特征;

5、贯穿于整个刑事诉讼过程,体现在刑事诉讼的各个方面。

五、外国刑事诉讼基本原则简介

1、程序法制原则;

2、司法独立原则;

3、无罪推定原则;

4、不告不理原则;

5、有效辩护原则;

6、平等对抗原则;

7、诉讼及时原则;

8、适度原则;

9、一事不再理原则。第二节 职权原则

一、内容

1、侦查权由公安机关行使,人民检察院、军队保卫部门、监狱在特定范围内也行使侦查权;检察权由人民检察院行使;审判权由人民法院行使。

2、除法律特别规定外,其他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都无权行使这些权力。

3、各机关行使各自的法定职权,不能互相混淆,互相代替。

二、意义

1、有利于各专门机关正确行使国家权力;

2、有利于保障刑事诉讼活动及时启动和正常进行;

3、要纠正重实体,轻程序的观念。第三节 独立行使司法权原则

一、内容

1、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在法律授权的范围内独立行使职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干涉;

2、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人民检察院行使检察官权,都必须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的各项规定;

3、审判权、检察权是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各作为一个组织整体独立行使。

二、应注意处理的关系是:

1、党的领导和独立行使职权的关系;

2、独立行使职权与国家权力机关的关系;

3、独立行使职权与社会监督的关系。第四节 专门机关与群众相结合原则

一、内容

1、依靠群众,查明案情。

2、方便群众揭露犯罪。

3、接受群众监督。

二、意义

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同犯罪作斗争的积极性,协助司法机关揭露、证实和惩罚犯罪,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实现诉讼任务。

第五节 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

一、内容

以事实为根据,是指在刑事诉讼中,司法机关对于刑事案件中的实体问题和程序问题作出决定时,必须以查证属实的证据和事实为基础;

以法律为准绳,包括适用实体法,来区分罪与非罪,确定刑种和刑罚的适用;适用程序法,来作为追诉犯罪的标准。

二、关系

两者互为条件、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的。

第六节 司法机关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原则

一、内容

1、分工负责,包括:职能分工;职权分工;受理案件的分工。

2、互相配合,包括:职责关系的配合,前一程序是后一程序的基础和前提,后一程序又是前一程序的必然结果;

3、互相制约 包括:在公、检之间,对检察院不批准逮捕和不起诉的,公安机关可以要求复议和复核;在检、法之间,人民检察院认为人民法院判决是错误的,可以依法提出抗诉。

二、关系

互相制约是三个互相关系的核心。分工是为了互相制约,如果为了配合,分工就没有意义了。第七节 公民适用法律一律平等原则

一、内容

1、司法机关在进行刑事诉讼活动时,对一切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2、司法机关在进行刑事诉讼活动时,对一切公民的合法权益,都必须依法予以保护。

二、意义

1、有助于反对特权;

2、有助于反对歧视。第八节 法律监督原则

一、内容

包括在立案、侦查、审判和执行各个阶段进行监督。

二、意义

保证准确有效执行法律;防止滥用司法权;有效保护人权,实现刑事诉讼任务。第九节 民族语言文字原则

一、内容

1、各民族的诉讼参与人在刑事诉讼中都有权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进行诉讼;

2、司法机关应当使用当地通晓的语言文字进行诉讼;

3、在少数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杂居的地区,应当用当地通用的语言文字进行诉讼。

二、意义

体现党的民族政策;有利于各民族的诉讼参与人平等地参与诉讼;有利于全面查清案件事实,正确处理案5 件;有利于人民法院实现公开审判,接受监督。第十节 未经审判不得定罪原则

一、内容

1、只有人民法院有权确定某人是否有罪和犯有何罪;

2、在人民法院依法作出有罪判决之前,不得将任何人确定有罪;

3、证据不足,指控不能成立的,人民法院应宣告被告人无罪;

4、举证责任由控方承担。

二、意义

有利于体现诉讼民主、文明;有利于实现诉讼公正; 第十一节 保障诉讼参与人依法享有诉讼权利原则

一、内容

1、保障诉讼参与人依法享有诉讼权利,是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尽的义务;

2、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权利,依法给予特殊保护;

3、赋予诉讼参与人控告权。

二、意义

可以调动诉讼参与人的诉讼积极性,协助司法机关查明案件事实;有利于体现诉讼民主和文明;有利于保证诉讼结果的公正。第十二节 诉讼终止原则

一、内容

1、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

2、犯罪已过追诉时效的;

3、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

4、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

5、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6、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

二、终止处理

1、立案阶段 不予立案;

2、侦查阶段 撤销案件;

3、审查起诉阶段 不起诉;

4、审判阶段 作无罪判决或终止诉讼裁定。

二、意义

1、保证国家追诉权得到统一正确行使,防止扩大追诉范围;

2、保障依法不应追究刑事责任的人不被追究,适时终止诉讼,合理使用司法资源。第十三节 国家司法主权原则

一、内容

1、外国人犯罪,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由我国司法机关依照刑事诉讼法规定的程序进行追究;

2、对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犯罪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二、意义

体现国家主权和符合国际惯例。

第十四节 国际刑事司法协助原则

一、概念

是指主权国家之间为制裁跨国犯罪,根据两国缔结的双边条约或者参加的国际公约或者根据互惠原则,代为对方进行一定刑事诉讼行为,而相互给予便利和援助活动应遵循的行为准则。

二、内容

1、主体 包括: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

2、范围

包括:送达刑事诉讼文书、代为调查取证、移交物证书证、引渡等。

3、法律依据

包括:国际公约、多边条约、双边条约和国内法等。

4、程序

包括:依条约办理、通过外交途径办理、拒绝协助和司法文书要求等。

三、意义

有利于促进我国与外国共同预防和惩治犯罪。第五章 刑事诉讼基本制度

内容提要 我国刑事的基本制度 第一节 刑事辩护制度

一、概念

是法律规定的关于辩护权、辩护种类、辩护方式、辩护人的范围、辩护人的责任、辩护人的权利与义务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的总称。

二、内容

1、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自行辩护的权利;

2、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人的帮助;

3、司法机关特别是人民法院,有义务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获得辩护。

三、意义

1、有利于司法机关正确处理案件;

2、有利于公安、司法机关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

3、有利于更好地完成刑事诉讼法的教育任务。

四、辩护人的范围

1、律师,包括专职和兼职律师;

2、人民团体或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在单位推荐的人;

3、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监护人、亲友。

五、辩护人的诉讼地位和职责

1、诉讼地位 辩护人,包括辩护律师在刑事诉讼中的法律地位是独立的诉讼参与人。

2、职责 依据事实和法律进行辩护;提出无罪或者减轻、免除刑事责任的材料和意见;没有控诉的义务。

六、辩护的种类

1、自行辩护 针对指控进行反驳、申辩和辩解,在侦查阶段犯罪嫌疑人就有权自行辩护;

2、委托辩护 公诉案件从审查起诉阶段开始,自诉被告人随时有权委托辩护人;

3、指定辩护 在审判阶段,人民法院根据案件的情况应当或可以指定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为被告人辩护。

七、辩护人的权利与义务 权利

1、独立辩护权;

2、阅卷权和会见通信权;

3、调查取证权;

4、提出意见权;

5、庭审调查和辩论权;

6、代行上诉权;

7、解除或变更强制措施权;

8、拒绝辩护权。

义务

包括:遵守看守场所规定、法庭规则;不得帮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串供伪造证据、或者威胁引诱证人改7 变证言、作伪证等。第二节 刑事代理制度

一、概述

1、概念

是指代理人接受公诉案件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亲属、自诉案件的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以及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的委托,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参加诉讼,进行活动,由被代理人承担代理行为法律后果的一项法律制度。

2、代理人范围 包括律师;人民团体或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在单位推荐的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监护人、亲友。

3、委托代理特点

根据委托人委托的意思表示产生代理权;代理权限范围由委托人决定;参加诉讼时,代理人必须向人民法院提交授权委托书和律师事务所的公函。

二、自诉案件的代理

1、时间 自诉人和法定代理人有权随时委托诉讼代理人;

2、代理律师的权利 除享有法律赋予律师的权利外,对涉及自诉人实体权利的内容,如调解、和解、撤诉等,必须经被代理人特别授权才能进行;

3、代理律师的义务 及时到庭参加诉讼,遵守法庭规则和秩序等。

三、公诉案件代理

1、时间 自案件移送审查起诉之日起,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亲属有权委托诉讼代理人;

2、代理人权利 控告犯罪;阅卷;调查;代理不服不起诉决定的申诉或提起自诉;参加法庭调查和辩论等。

四、附带民事诉讼代理

1、时间

A、自案件移送审查起诉之日起,公诉案件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委托诉讼代理人; B、自诉案件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随时委托诉讼代理人。

2、特点 附带民事诉讼的诉讼代理,实质上是民事诉讼代理制度的移植。代理律师的责任是在授权范围内维护委托人的合法权益。第三节 刑事回避制度

一、概念

是指法律所规定的与案件当事人有某种利害关系的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以及书记员、鉴定人员、翻译人员,不得参加该案件诉讼活动的一种诉讼制度。

二、目的和意义

1、目的 保证客观公正地处理案件,防止先入为主或徇私舞弊;

2、意义 有利于案件公正审理;有利于消除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的思想顾虑。

三、适用情形和人员

1、适用情形 A、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是当事人的近亲属的; B、本人或者他的近亲属和本案有利害关系的;

C、担任过本案的证人、鉴定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 D、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案件的;

E、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等接受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请客送礼,违反规定会见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的。

2、人员 包括: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和书记员、鉴定人、翻译人员。审委会和检委会的成员也属于回避对象。

四、处理程序

1、提出 包括:自行回避、申请回避和指令回避三种形式;

2、决定 A、一般对象 如审判员回避,由院长决定;

B、特殊对象 法院院长由本院审判委员会;检察院检察长和公安机关负责人由同级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决定。

3、复议 回避决定一经作出,即具有法律效力。但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对驳回回避申请决定不服的,有权申请复议一次。

4、效力 A、对侦查人员的回避作出决定前,侦查人员不能停止对案件的侦查; B、对检察人员、审判人员的回避一经作出提出,诉讼活动一律暂停进行。第六章 刑事案件管辖

内容提要 我国刑事诉讼的管辖内容 第一节管辖的概念和意义

一、概念

是指公检法三机关直接受理具体案件和人民法院组织系统内审判第一审案件权限范围的划分。

二、意义

1、管辖权是司法机关职权分工的具体化;

2、使公检法各机关各司其职,调动积极性,增强责任感;

3、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便于司法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又便于公民依法参加诉讼。

第二节 立案管辖

一、概念

又称职能管辖,是指公安机关(包括国家安全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之间,在直接受理刑事案件上的分工。

二、划分立案管辖的依据

1、刑事案件的性质和严重、复杂程度;

2、公检法三机关在刑事诉讼中的职责分工和具体任务;

3、有利于准确、及时地查明案情,有效地同犯罪作斗争。

三、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案件

(一)一般自诉案件

1、告诉才处理案件 包括:侮辱、诽谤案;暴力干涉婚姻自由案;虐待案;侵占案。

2、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 包括:故意轻伤案;重婚案;遗弃案;侵犯通信自由案;非法侵入住宅案;侵犯知识产权案等。

(二)相对自诉案件

是指被害人有证据证明被告人侵犯了自己的人身、财产权利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已经作出不予追究的书面决定,并由被害人向人民法院提出起诉的案件。这类自诉案件在人民法院审理中不适用调解。

四、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案件

1、贪污受贿案件;

2、渎职犯罪案件;

3、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的案件;

4、经省级以上人民检察院决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其他重大的案件。

五、公安机关受理的案件

除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案件外,其他刑事案件均由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第三节 审判管辖

一、概念

是指人民法院组织系统内部,在审判第一刑事案件上的分工。

二、级别管辖

1、划分依据 A、法院级别之高低; B、案件的性质;

C、可能判处刑罚的轻重; D、社会影响的大小。

2、原则规定 A、基层人民法院 审判第一审刑事案件的主要机关;

B、中级人民法院 危害国家安全案件;可能判处无期徒刑、死刑的案件;外国人犯罪的案件。C、高级人民法院 全省性的重大刑事案件; D、最高人民法院 全国性的重大刑事案件。

3、灵活性规定 上级法院可以有条件地管辖下级法院管辖的某些案件。

三、地区管辖

1、概念

是指同级人民法院在审判第一审刑事案件上的分工。

2、原则规定 A、刑事案件由犯罪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B、刑事案件由最初受理的人民法院管辖。

3、灵活规定 A、由被告人居住地的人民法院审判更为适宜的,由被告人的居住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B、在必要的时候,由主要犯罪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4、特殊规定 A、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的中国航空器内犯罪,由该航空器在中国最初降落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B、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的中国船舶内犯罪,由该船舶在中国最初停泊的中国口岸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C、中国公民在驻外使领馆的犯罪,由该公民主管单位所在地或者原户籍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5、指定管辖 由发生争议的人民法院的共同上级法院指定管辖,下级法院应当服从并尽快受理。A、辖区不清楚或在两个地区交界处有争议的;

B、某一法院受理了不属于自己管辖的或者不宜由自己管辖的案件; C、因院长需要回避等原因而产生指定管辖的。

四、专门管辖

1、概念

包括:专门人民法院与地方人民法院 在受理案件上的分工;专门人民法院之间在受理案件上的分工;每种专门人民法院系统内部在受理案件上的分工。

2、军事法院

A、管辖 主要是军人违反职责罪,以及现役军人、军队干部编制内的无军职人员、普通公民危害破坏国防军事的犯罪等。

B、司法解释 现役军人与非军人共同犯罪的,分别由军事法院和地方法院管辖;涉及国家军事秘密的,由军事法院管辖。非军人、随军家属、退役后犯罪的、入伍前犯罪的、退役军人在服役期内犯罪的等由地方法院管辖。

3、铁路运输法院

主要管辖铁路运输系统公安机关侦破的刑事案件,以及经济、法纪、涉外等案件。入与地方法院对案件管辖发生争议,暂由地方法院受理。

第九章 期间和送达 内容提要:期间的计算、羁押期限和送达的程序要求。第一节 期间

一、期间概述

1、期间的概念:是指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进行刑事诉讼,以及诉讼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参加刑事诉讼必须遵守的时间期限。

期间又称为法定期间,有两类:一类是司法机关应当遵守的期间,一类是当事人以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应当遵守的期间。

2、其日的概念:是指司法机关和诉讼参与人共同进行刑事诉讼活动的特定时间。

3、期间与其日的区别:(1)规定的来源不同(2)遵守的对象不同

(3)起止日期的规定不同(4)稳定性不同

4、期间对刑事诉讼活动的意义:(1)从司法机关角度(2)从当事人角度

(3)从维护国家法律角度

二、法定期间。

(一)司法机关办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羁押案件的期限 公诉案件的期限是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羁押为前提。

自诉案件的办案期限法律没有规定,如果被告人被羁押的,羁押期限应按照公诉案件的有关规定办理。

1、拘留期限

2、逮捕后的侦查羁押期限

3、审查起诉期限

4、一审、二审、再审期限

(二)申诉、上诉和抗诉期限

1、申诉期限:被害人不服人民检察院的不起诉决定,可以在收到决定书后7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提出申诉。被不起诉人对相对不起诉决定不服的,收到决定书后7日内向人民检察院申诉。根据最高院《关于规范人民法院再审立案的若干意见》,刑事案件的申诉人在刑罚执行完毕两年后提出申诉的,除三种情况外,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2、不服第一审判决的上诉、抗诉期限为10日,不服第一审裁定的上诉和抗诉期限为5日。被害人及法定代理人不服第一审判决,自收到判决书后5日内,有权请求检察院抗诉。检察院收到请求后5日内,应当作出是否抗诉的决定,并答复请求人。

(三)通知、送达期限

通知、送达期限是指司法机关发送通知或者送达诉讼文书应当遵守的期限。

如:拘留或逮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后,处有碍侦查或无法通知的情形外,司法机关应在24小时内将拘留或逮捕的原因和羁押的处所,通知家属或他所在的单位。人民法院决定开庭后,应当至迟在开庭10日以前将起诉书副本送达被告。人民法院应当在开庭3日以前将开庭的时间、地点通知人民检察院等规定。

(四)其他诉讼期限

1、委托律师及其他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期限。

2、移送案件材料期限。

3、死刑执行期限。

4、变更执行的监督期限。

5、申请恢复期间的期限。

三、期间的计算

(一)期间的计算标准:以时、日、月为计算单位。

(二)期间的计算标准:

期间的起算:开始的时和日不算在期间以内;

路途上的时间:不包括路途上的时间。上诉状或其他文件在期满前已经交邮的,不算过期。

期间的最后一日是法定假日的应当顺延至法定节假日后的第一个工作日。但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罪犯在押期间,应当至期满之日为止,不得因节假日而延长在押期限至节假日后的第一日。

(三)特殊情况的有关期间计算:刑事诉讼法规定不计入办案期间的六种情形。

四、期间的恢复:

1、期间恢复是指刑事诉讼当事人因某种特殊的原因未能在法定期间内进行特定的诉讼活动,经人民法院许可,可以继续进行诉讼活动。

2、期间恢复的条件:当事人申请;由于不能抗拒的原因或其他正当理由;在原因消除后5日内向法院提出;必须经法院裁定允许。第二节 送达

一、送达的概念和意义

1、概念:指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按照法定程序,将有关诉讼文件送交诉讼参与人和有关单位的活动。

2、特征:

(1)主体:制作文书的公、检、法机关,对象可以是诉讼参与人,也可以是有关单位,包括司法机关;(2)送达的诉讼文件是司法机关依职权制作的;(3)送达的程序和方式法律有明确规定。

二、送达回证

是指司法机关制作的用以证明送达行为及其结果的诉讼文件。是送达人完成送达任务的凭证,也是被送达人接收或者拒收送达的诉讼文件的证明,也是检查司法机关是否按照法定程序和方式送达诉讼文件,认定当事人及其其他诉讼参与人的诉讼行为是否有效的依据。

三、送达的方式手续和期限

(一)送达的方式和手续

1、直接送达:交给收件人本人。以直接送达为原则。

2、间接送达:与直接送达有相同效力。本人不在由家属或单位代收。还包括委托送达、转交送达或邮寄送达。

3、留置送达:与直接送达和间接送达产生同样的法律和诉讼效果。收件人或代收人拒绝接收或者拒绝签名、盖章时,送达人可以邀请他的邻居或其他见证人到场,说明情况,把文件留在他的住处,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拒绝的事由、送达的日期,由送达人签名,即认为已经送达。

(二)送达的期限

按照法律规定的期限送达,是合法送达的要求之一,与按照法定手续送达同等重要。

本章重点与难点:司法机关办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羁押案件的期限,期间的计算方法,送达的方式。

第十章 立案程序

内容提要:立案程序的根据、条件、程序的相关规定及立案的监督。第一节 立案程序概述

一、立案的概念

1、立案的定义,立案是刑事诉讼开始的标志,是每一个刑事案件都必须经过的法定阶段,只有经过立案,侦查和审判活动才有依据。

2、广义和狭义立案的区别。

二、立案的法律特征

1、立案是刑事诉讼活动的开始

2、立案是独立的诉讼阶段

3、立案是侦查、起诉、审判活动的合法依据

4、立案是法定的立案机关进行的一种诉讼活动

三、立案的任务

1、接受报案、举报、控告和自首,按照案件管辖规定,确定是否属于本机关管辖;

2、通过审查,确定是否具备立案条件;

3、作出立案或者不予立案的决定。

四、立案的意义

第二节 立案的根据和条件

一、立案的根据

根据就是材料来源,立案的材料来源有:

1、单位和个人的报案和举报

2、被害人或者法定代理人的报案、控告

3、司法机关自行发现犯罪事实或犯罪嫌疑人

4、犯罪人的自首

二、立案的条件

(一)事实条件:认为有犯罪事实的发生(不同与“确有”)

(二)法律条件:需要追究刑事责任

两个条件相互联系,缺一不可。认为有犯罪事实是基本条件。

三、立案标准

立案标准是立案条件的具体化。立案条件与立案标准的区别。第三节 立案的程序

立案阶段的程序包括:

一、对立案材料的接受。公、检、法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犯罪人自首都应当接受,并进行登记,既不能加以拒绝,也不能故意拖延,更不允许借口管辖不明而相互推诿和扯皮。对于不属于自己管辖的,应当移送主管机关,并通知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对于属于自己管辖而又必须采取紧急措施的,应当先采取措施,然后移送主管机关。

二、对立案材料的审查。

三、对立案材料的处理

作出两种处理决定:立案和不立案 第四节 对立案监督的程序

一、立案监督的概念

是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公安机关的立案活动是否合法进行的监督。

二、立案监督的程序

1、要求说明不立案的理由,检察机关制作《要求说明不立案理由通知书》向公安机关送达。

2、通知公安机关立案。公安机关在收到检察院《要求说明不立案理由通知书》后7日内应当将说明情况书面答复检察院。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理由不能成立,发出《通知立案书》。公安机关在收到《通知立案书》后应当在15日内决定立案,并将立案决定书送达检察院。

本章重点和难点:立案决定与立案程序的区别,立案的条件,立案监督。

第十一章 侦查程序

内容提要:侦查程序的任务,侦查的方法和要求,侦查终结的条件和处理。第一节 侦查程序概述

一、侦查概念

侦查特点:

1、侦查是一种职权行为,由专门机关行使: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检察院、军队保卫部门、监狱有关部门行使侦查权。

2、侦查活动具有特定的内容:专门的调查工作和有关的强制措施。

3、侦查活动必须严格依法进行。

4、侦查内容的隐蔽性和形式的公开性。区分侦察与侦查的区别。

二、侦查意义

三、侦查主体: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人民检察院、军队的保卫部门和监狱的有关部门

四、侦查客体和侦查对象

1、客体:是指需要通过侦查解决的事项,即犯罪事实和犯罪嫌疑人。

2、对象:是指侦查机关为寻找并确定犯罪者而对其进行专门调查的人或单位。

3、侦查对象与犯罪嫌疑人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犯罪嫌疑人是侦查对象,但侦查对象不一定都被确定为犯罪嫌疑人; 区别:范围不同,适用侦查手段不同,感受不同。

五、侦查任务

1、收集确实、充分的证据

2、查明犯罪事实

3、查获犯罪嫌疑人

4、研究犯罪的特点和规律,预防犯罪

5、进行法制宣传,教育群众同犯罪作斗争

六、侦查原则

1、迅速及时

2、客观全面

3、严格遵守法制

4、严守侦查秘密

七、侦查阶段

1、侦查破案阶段:任务是揭露犯罪,对案件进行专门调查,收集证据,揭露出犯罪嫌疑人,并依法实行拘留或逮捕。

2、预审阶段:任务是证实犯罪,通过对犯罪嫌疑人的讯问,核实侦查阶段收集到的各种证据,查明案件事实,终结侦查程序。

近年来公安体制改革,内部实行“侦审一体化”,预审部门取消了,但预审工作还存在。

八、侦查行为

是侦查机关进行专门调查工作的行为,包括:讯问犯罪嫌疑人,询问证人、被害人,勘验、检查、搜查,扣押物证、书证,鉴定,通缉等行为。第二节 讯问犯罪嫌疑人

讯问犯罪嫌疑人的特点和意义

1、特点:

(1)讯问主体和对象的特定性(2)讯问任务的特定性(3)讯问内容的广泛性(4)讯问行为的强制性

(5)讯问方法、策略的多样性

2、意义

讯问犯罪嫌疑人的程序要求

(1)讯问主体:必须是侦查人员,不得少于二人;

(2)讯问地点和时间:对已经被拘留后逮捕的犯罪嫌疑人,应当在拘留或逮捕后的24小时内,在羁押14 场所进行讯问,发现拘错或捕错,应立即释放,发给释放证。对未被拘留或逮捕的犯罪嫌疑人,可以传唤到犯罪嫌疑人所在县、市的指定地点或到他的住处进行讯问,但应当出示证明文件。适用传唤或拘传方式讯问犯罪嫌疑人的,持续时间不得超过12小时,不得以连续传唤、拘传的形式变相拘禁犯罪嫌疑人。(3)讯问次序和内容

首先讯问犯罪嫌疑人是否有犯罪行为,让他陈述有罪的情节或无罪的辩解,然后在提出问题,犯罪嫌疑人对侦查人员的提问,应当如实回答。

对共同犯罪案件的同案犯罪嫌疑人,应当分别讯问,未被讯问的犯罪嫌疑人,不得在讯问现场。(4)讯问的特殊要求

讯问未成年人,可以通知其法定代理人到场;讯问聋、哑犯罪嫌疑人时,应当有通晓聋、哑手势的人参加,为他们翻译;讯问不通晓当地语言、文字的人、外国人和无国籍人,应当为他们提供翻译。

(5)讯问的禁止性规定: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非法收集证据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6)讯问笔录

笔录最后应交犯罪嫌疑人核对,对没有阅读能力的,应当向他宣读,允许其补充或纠正。笔录上应有犯罪嫌疑人和侦查人员的签名。

(7)告知犯罪嫌疑人可以聘请律师

刑诉法第96条规定:犯罪嫌疑人第一次被讯问后或者被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可以聘请律师为其提供法律咨询,代理申诉、控告。犯罪嫌疑人被逮捕的,律师可以为其申请取保候审。涉及国家秘密的案件,犯罪嫌疑人聘请律师,应当经侦查机关批准。

侦查人员在讯问犯罪嫌疑人时应当告知上述规定,并应为犯罪嫌疑人聘请律师提供方便。告知涉嫌罪名,并在48小时内安排律师与犯罪嫌疑人的会见,黑社会性质的犯罪案件5日内安排会见。

第三节 询问证人和被害人

一、询问证人 概念和意义

询问证人的程序

询问主体:只能由侦查人员进行。

询问地点:可以到证人所在单位或者住所进行,但必须出示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的证明文件。也可以通知证人到检察院或公安机关提供证言。不能到其他地方询问,否则所获证言不具有法律效力。方式:应当个别进行。无论是在法庭上还是在法庭外,都要分别询问。

告知法律责任。侦查人员应首先告知他如实提供证据、证言和有意作伪证或者隐匿罪证要负的法律责任。这是询问证人证言具有法律效力的前提条件。如果不告知这一法律规定,就是违法收集,就不具有法律效力。

对未成年证人的特殊规定。询问未满18岁的证人,可以通知其法定代理人到场。

为证人保密。

询问证人应当制作笔录。笔录交证人核对,对没有阅读能力的,应当向他宣读。证人可以提出修改和补充。侦查人员和证人都应当在笔录上签名。询问证人的方法

1、询问前,应先了解证人有关情况;

2、选择合适地点,三个地方可供选择:证人工作单位、住所、侦查机关。

3、侦查人员态度要诚恳,要平等待人,不能像对犯罪嫌疑人那样去对待证人。

4、侦查人员向证人清楚地表示所要了解的情况;

5、向证人提问语言要简明扼要,准确明了,切忌提的问题似是而非,后者范围太大、太抽象,使证人感到不知如何回答。

二、询问被害人

由于被害人陈述和证人证言同属于言词证据,因此,在询问被害人时可以依照询问证人的各项规定。第四节 勘验、检查

一、概念

二、作用

三、种类及其程序

(一)现场勘验

1、勘验主体:由侦查人员进行,必要时可以指派或者聘请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参加,但应当在侦查人员主持下进行勘验。

2、程序要求

(1)接到报案后,迅速赶赴案发现场;

(2)必须持有检察院或公安机关的有效证明文件;(3)必须邀请两名与案件无关的公民作为见证人;

(4)首先应向发现人、报案人、现场保护人了解原始情况,然后圈定勘验范围,由外向内、有计划、有步骤进行;

(5)对现场情况仔细观察、认真分析、研究,并采取各种技术手段提取和保全证据;

(6)案发现场有受伤的被害人,应及时送往医院抢救。对尸体应进行尸表检查,必要时,可由法医进行解剖和检验;

(7)对犯罪现场进行综合分析,推断案件的性质,确定侦查方向和范围;(8)制作勘验笔录,由参加勘验的人员和见证人签名。

3、勘验笔录的种类:现场勘验、现场拍照和现场绘图。

(二)物证检验

程序上的要求:应有见证人在场,制作笔录,由检验人员和见证人在笔录上签名。

(三)尸体剖验

包括对尸表和对尸体的解剖检验

尸体剖验应当制作笔录。由参见检验的人员、法医或医生,死者的家属等签名,并注明年、月、日。

(四)人身检查

对象;被害人、犯罪嫌疑人。

程序要求:

1、必须由侦查人员进行,必要时可以指派或聘请法医或医师等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在侦查人员主持下依法进行。

2、对犯罪嫌疑人拒绝检查的,可以强制进行。

3、对被害人的人身检查应征求本人同意,不得强制进行。

4、对妇女的人身检查,由女工作人员进行。

5、严格确定检查部位,不得任意扩大范围,不得侮辱被检查人的人格。

(五)侦查实验:侦查人员为查明案情,在某种情况下能否发生,而按照原来的条件进行模拟实验的一种侦查行为。程序要求:

1、必须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

2、必须在有关事实或行为发生的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

3、侦查实验应当在相同情况下反复实验,便于正确判断其结果,防止偶然性;

4、禁止一切足以造成危险、侮辱人格或者有伤风化的行为;

5、侦查实验应制作笔录。第五节 搜查

一、概念和意义

1、搜查的概念

2、搜查的意义

二、搜查的法律特征

(一)强制性

(二)公开性

(三)扩展性

(四)合法性

三、搜查的程序要求

(一)主体:侦查人员,应当在二人以上;

(二)必须出示搜查证。但在执行逮捕、拘留的时候,遇有紧急情况,不另用搜查证也可以进行搜查;

(三)搜查时应有被搜查人或他的家属,邻居或其他见证人到场;

(四)搜查的范围,可能隐藏犯罪或者犯罪证据的人的身体、物品、住处和其他有关的地方;

(五)应当当场制作笔录。第六节 扣押物证、书证

一、概念和意义

二、程序要求

(一)主体:侦查人员进行,必须由二人以上,并要有见证人在场;

(二)扣押的物品、文件,只限于与犯罪有关的,而不案件无关的物品、文件不得扣押;

(三)与案件是否有关一时不易分清,可以先行扣押,经查清与案件无关的,应立即退还;

(四)应当场向持有人、见证人清点清楚,并制作扣押清单,证明所扣押的物品的具体情况。

(五)对扣押物品要妥善保管,不得使用、毁坏或丢弃。

三、扣押犯罪嫌疑人的邮件、电报

根据刑诉法第116条规定,对邮件、电报应检交扣押。扣押物证、书证与扣押邮件、电报的区别:

1、物品的所有人不同

2、扣押的决定着不同

3、方式上的不同

四、查询、冻结犯罪嫌疑人的存款、汇款

经县以上检察院检察长或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涉及归侨、侨眷的存款、汇款,应征求当地侨务统战部门的意见,并要报请地级检察机关或者公安机关的批准。

不得重复冻结。对已冻结的存款、汇款,经查明与案件无关的,应当在3日内解除冻结。第七节 鉴定

一、鉴定概念和意义

二、鉴定的范围和种类

范围:仅限于与案件有一定联系的物品、文件、痕迹、人身和尸体。种类:

(1)法医鉴定(2)司法精神病鉴定(3)司法会计鉴定(4)刑事技术鉴定(5)一般技术鉴定

(6)其它方面的鉴定

三、鉴定人的确定及其条件

鉴定人需要聘请外单位的,应当适时办理委托鉴定手续。

鉴定人条件:具有专门问题的知识和技能;与案件及当事人没有利害关系,不具有法律规定的回避条件和情形;工作态度认真负责,工作作风细致、严谨。

四、鉴定程序

(一)选择鉴定人

(二)侦查机关向鉴定人送交足够的有关鉴定材料

(三)要求鉴定人在鉴定之后,及时出具明确的而不是模棱两可的鉴定结论,并签名

(四)对人身伤害的医学鉴定有争议需要重新鉴定或者对精神病的医学鉴定,由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医院进行

(五)侦查机关办案人员对鉴定结论进行审查,必要时,经批准,可以进行补充鉴定或重新鉴定。

五、鉴定结论的告知 鉴定结论应当告知犯罪嫌疑人、被害人,如果他们提出申请,可以补充或重新鉴定。第八节 通缉

一、概念和特征

1、概念

2、特征

(1)主体的特定性,只有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才有权发布通缉令;(2)性质的协作性,需要公安机关各部门、各地区之间的协作;(3)方式上的单一性,方法的多样性;

(4)行为的强制性;

(5)对象的特定性;只能是依法应当逮捕而又在逃的犯罪嫌疑人。

二、通缉的程序

决定通缉,先提请检察院逮捕,批准逮捕,但发现在逃的,如需要通缉,由公安机关负责人决定通缉; 发布通缉令,公安机关向本辖区发布通缉令;

通缉令的发布机关和方法,县以上公安机关可以在本辖区内发布通缉,超出辖区范围的,应层报省市、自治区公安机关或公安部发布通缉令;

补发通缉通报,在通缉令发出后,侦查机关如果发现新的重要情况,可以补发通缉通报; 执行通缉令;

撤消通缉令,当被通缉人已被抓获、投案或死亡,发布通缉令的机关应当在原发布通缉令的范围内,发布撤消通缉令。

三、通缉的诉讼意义 第九节 侦查终结

一、概念和意义

二、条件:

1、事实清楚;

2、证据确实、充分;

3、法律手续完备。

以上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三、侦查终结的处理

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的案件应当作出处理决定:

1、移送起诉,制作《起诉意见书》,连同案卷材料、证据一并移送同级检察院;

2、发现犯罪嫌疑人的行为不构成犯罪,或依法不应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作出撤消案件的处理决定。

四、侦查羁押期限

(一)一般期限:对犯罪嫌疑人逮捕后的侦查羁押期限不得超过2个月;

(二)期限的延长:

1、对一般期限2个月届满不能终结的案件,可以经上一级检察院批准延长1个月;(2+1=3)

2、经延长1个月不能侦查终结的,符合下列情形的,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检察院批准或决定,可以延长2个月:(3+2=5)

(1)交通十分不便的边远地区的重大复杂案件;(2)重大的犯罪集团案件;

(3)流窜作案的重大复杂案件;

(4)犯罪涉及面广、取证困难的重大复杂案件。

3、可能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经以上的延长,仍不能侦查终结的,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检察院批准或决定,可以再延长2个月;(5+2=7)

4、因特殊原因,在较长时间内不能交付审判的特别重大复杂案件,由最高人民检察院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延期审理;

(三)羁押期的重新计算

侦查期间发现另有重要罪行,自发现之日重新计算侦查期限;

犯罪嫌疑人不讲真实姓名、住址、身份不明的,侦查羁押期限自查清身份之日起计算; 对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送指定医院作精神病鉴定的期间不计入办案期限。第九节 检察机关直接受理案件的侦查

一、强制措施的适用

逮捕:由检察院作出逮捕决定,由公安机关执行;

拘留:在两种情况下可以作出拘留决定,一是遇有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实施犯罪后企图自杀、逃跑或者在逃的,二是有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可能的。由公安机关执行。在决定拘留后24小时内进行讯问。发现不应当拘留的,必须立即释放。

检察院对直接受理案件中被拘留的人,认为需要逮捕的,应当在10内作出决定,特殊情况,可以延长1日至4日。

二、侦查终结后的处理

检察机关直接受理案件侦查终结后的处理方式:

1、提起公诉,侦查部门制作《起诉意见书》连同证据材料一并移送审查起诉部门;

2、不起诉,遇刑事诉讼法第142条第2款规定,即酌定不起诉的,侦查部门制作《不起诉意见书》连同证据材料一并移送审查起诉部门;

3、撤消案件,发现犯罪嫌疑人的行为不构成犯罪,或依法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应当撤消案件,由侦查部门制作《撤消案件意见书》,报检察长或检委会决定后撤消案件。第十一节 补充侦查 概念和意义 种类

(一)作出不批捕决定的同时通知补充侦查:在审查批捕阶段

对已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应先作出不批准逮捕的决定,释放后作补充侦查的决定;对未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补充侦查决定和不批准逮捕决定可同时作出。

这种补充侦查只能是公安机关进行。

(二)独立适用的补充侦查;在提起公诉阶段

由检察机关退回公安机关补充侦查,以二次为限。应当在一个月内补充侦查完毕,移送检察院后重新计算审查起诉期限。

(三)自行补充侦查:在提起公诉阶段

检察院对公安侦查终结的案件,即可以退回补充侦查,也可以自行补充侦查。

(四)建议补充侦查:在法庭审理阶段

由出庭支持公诉的检察人员向法庭提出建议,要求退回补充侦查。特点为:

1、公诉人提出建议;

2、法院决定延期审理,同意补充侦查;

3、由检察院进行补充侦查,且在1个月内完成补充侦查;

4、法院对案件重新审理,审判期限重新计算。

本章重点与难点:每种侦查方法的程序要求,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的案件与检察机关自行侦查终结的案件作出不同的处理决定,不同诉讼阶段作出的补充侦查决定适用的主体和要求不同。第十二章 提起公诉程序

第一节 公诉的基本原理

一、刑事诉讼提起的特征

1、起诉主体:检察机关(公诉)、单位和个人(自诉)

2、起诉形式:书面、口头

3、起诉对象:法院

4、起诉内容:对指控的犯罪事实进行确认,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责任。

二、起诉的意义

1、启动审判程序

2、限制法院审判范围

3、禁止再次起诉

三、公诉与自诉的不同

1、提起主体不同:公诉由检察机关起诉,自诉由单位和个人起诉;

2、诉讼原因不同:公诉原因是侵害社会秩序,自诉原因是侵害个人和单位的利益;

3、立场不同:检察机关收集有罪和无罪的证据,自诉人收集有罪证据;

4、目标不同:检察机关是为保证社会公共秩序不受侵犯,自诉人是要求对被告人出以刑罚,是个人感情的宣泄。

四、公诉制度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 审查起诉

一、概念

二、审查起诉地位及作用

审查起诉阶段作为在侦查阶段和审判阶段之间的一个对立阶段,其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

三、审查起诉的内容

事实审查:包括事实总体审查和事实要素审查

证据审查:包括质的审查和量的审查,质的审查标准是确实,量的审查标准是充分。法律审查:犯罪性质和罪名的审查。

四、审查起诉程序

(一)受理程序

审查起诉部门应首先进行形式审查以决定是否受理,形式审查包括:

1、起诉意见书以及案卷材料是否齐备;

2、移送的实物与物品清单是否相符;

3、犯罪嫌疑人是否在案,采取强制措施的情况。

具备受理条件的,审查起诉部门填写受理审查起诉案件登记表。

(二)审查程序

1、指定承办人

2、审查(即全面审查),内容为:

(1)证据移送问题;

(2)与犯罪有关的财物及其孳息是否扣押、冻结并妥善保管,以供核查;(3)侦查活动是否合法,采用强制措施是否适当;(4)管辖权问题。

3、审查起诉活动应注意的程序规则:

(1)讯问犯罪嫌疑人,应当由2名以上办案人员进行,并制作笔录;(2)听取被害人的意见;

(3)听取犯罪嫌疑人、被害人委托的人的意见;(4)询问证人;(5)鉴定或重新鉴定;(6)重新勘验和检查;

(7)技术性鉴定材料审查;

(8)对物证、书证、视听资料、勘验、检查笔录的复核;(9)关于中止审查问题;(10)提出审查意见和审核;(11)依法履行告知义务。

(三)审查后的处理

1、作出提起公诉决定;

2、作出不起诉决定;

3、作出退回补充侦查决定。

(四)审查起诉期限

应当在1个月内作出决定;重大、复杂的案件,审查起诉部门报经检察长批准,可以延长半个月。改变管辖的,从改变后的检察院收到案件之日起计算期限。退回补充侦查的,补充侦查完毕移送起诉后,重新计算审查起诉期限。审查起诉中中止审查后又恢复审查的,审查起诉期间应当累积计算。第三节 不起诉

一、概念

二、种类:目前大多数学者主张三分法。

1、法定不起诉,又称为绝对不起诉。

符合刑诉法第142条第1款规定的,检察院应当作出不起诉决定,没有裁量的余地。

2、酌定不起诉,又称为相对不起诉。

符合刑诉法第142条第2款规定的,检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是否作出不起诉决定,检察院可以自由裁量。

3、证据不足不起诉,又称存疑不起诉。

符合刑诉法第140条第4款规定的,检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条件为:程序条件经过补充侦查,补充侦查一次两次均可;实体条件为证据不足,达不到证明标准的量度要求。对证据不足的认定,最高检察院《检察规则》中规定:(1)犯罪构成要件事实缺乏必要的证据予以证明;(2)据以定罪的证据存在疑问,无法查证属实;(3)据以定罪的证据之间的矛盾不能合理排除;

(4)根据证据得出的结论具有其他可能性。

三、不起诉的程序

(一)决定不起诉

对法定不起诉由检察长决定,对酌定不起诉和存疑不起诉由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

(二)制作不起诉决定书

(三)不起诉决定书应当公开宣布

(四)不起诉决定书送达被不起诉人和他所在单位,在押的立即释放

(五)对不起诉决定的复议、复核和复查

(六)对不起诉决定的申诉

1、被害人申诉:7日内向上一级检察院审查起诉部门申诉,也可以不经申诉,直接向法院提出自诉。期满后再提出申诉的,检察院根据案件情况和申诉理由决定;

2、被不起诉人的申诉:一般是对作出不起诉决定的理由不服,是对被不起诉人进行行政处罚、行政处分或没收违法所得的根据。被不起诉人在7日内向本级检察院提出申诉。第四节 提起公诉

这里是指提起公诉的决定。作出提起公诉的决定要符合下列条件:

一、实体条件

(一)犯罪事实已经查清

(二)证据确实、充分

(三)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

二、程序条件

(一)起诉书中有明确的指控犯罪事实

(二)附有证据目录

(三)附有证人名单

(四)附有主要证据复印件和照片

三、提起公诉程序:

(一)制作起诉书

(二)移送起诉书 第五节 出庭支持公诉

一、出庭公诉的概念

检察院的审查起诉、提起公诉和出庭支持公诉是公诉中的三个阶段。审查起诉、提起公诉是出庭支持公诉的基础,出庭支持公诉是审查起诉、提起公诉的延续和发展。

二、公诉人在法庭上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公诉人具有双重身份,既为控诉方又为监督方。检察官发挥功能的方式表现为出席第一审和第二审法庭。

三、举证和辩论的技术方法

本章重点和难点:审查起诉的内容,提起公诉的条件,不起诉的种类和要求。第十三章 审判程序概述

第一节 审判的概念和任务

审判概念

审判阶段是刑事诉讼的中心环节。起诉的目的是为了审判,审判是起诉的结果,也因为审判最终解决了刑事责任问题,是刑事诉讼的归宿。

审判包括两部分:审理和裁判。审理是前提和基础,裁判是审理的目的和结果,两者构成一个辨证统一的整体。

刑事审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审判任务

第二节 审判的原则和制度

一、不告不理原则

(一)含义

1、公诉案件只有经检察院公诉后,法院才能启动审判程序,并作庭前的准备,然后审理并裁判;

2、自诉案件只有经被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依法起诉后,法院才能审查自诉案件的证据是否充分,认定是否需要依法立案;

3、刑事附带民事案件,只有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或检察院在提起公诉的同时提出,附带民事诉讼才能成立。

不告不理原则,将起诉权同审判权截然分开。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的前提是检察院和自诉人完成起诉,否则法院将无从审判,也不予受理。

(二)当审判权与起诉权发生冲突时,应严格依不告不理原则处理

(三)不告不理原则与告诉才处理的区别

1、适用范围不同

2、审理范围不同

3、归属不同

二、公开审判原则

是指法院在审理案件和宣告判决时都公开进行

(一)公开审判原则的内容

1、开庭前先期公布案由、被告人姓名、开庭时间、地点,允许群众参加旁听,允许新闻记者进行采访和报导。

2、审理过程公开。

3、审判结论公开,即宣判公开。

(二)对审判公开原则的限制

审判公开的限制表现在:一是法庭的评议过程不公开,二是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以及未成年犯罪的案件,一般采取不公开审理或不完全公开审理。我国刑诉法第152条规定:

1、涉及国家秘密的刑事案件,不公开审理;

2、涉及个人隐私的刑事案件,不公开审理;

3、对于审判时14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

4、对于审判时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一般不公开审理。

(三)对公开审判的要求

1、凡法律规定公开审理的,必须公开审理;凡法律规定不公开审理的,不能搞变相公开审理;

2、宣判一律公开进行;

3、公开审理应在开庭前三天先行公告,允许群众旁听,允许新闻记者采访。

三、上诉不加刑原则 概念和内容

1、不加刑的范围:

(1)同一刑种,不得加重刑罚的数量;

(2)不得改变刑罚执行的方法,如将缓刑改为实刑,将死缓改为立即执行;(3)不得在主刑上增加附加刑;(4)不得改判较重的刑种;

(5)对于数罪并罚的上诉,既不能加重决定实际执行的刑罚,也不能在执行原刑罚不变的情况下,加重数罪中某一罪或几个罪的刑罚;

(6)不得加重共同犯罪中未提出上诉的被告人的刑罚。

2、上诉的含义,指被告人一方的上诉不加刑,对检察机关的抗诉或自诉人提出的上诉,不适用上诉不加刑。

3、明确不加刑的效力范围

上诉不加刑只适用于第二审改判,而不适用发回重审。意义

四、直接、言词审理原则

(一)含义

我国法律没有明确规定言词、直接原则。直接原则:分为直接审理原则和直接采证原则。

言词原则:又称言词辩论原则,是指法庭审理采取言词陈述的方式进行。

(二)意义

(三)该原则在我国审判程序中的体现

第151条第4项、第4条、第155条、第156条。

五、不间断审理原则

是指刑事案件的审判原则上应是持续而无间断地进行,即审理程序应尽可能地一气呵成,即行判决。我国立法上没有明确规定这一原则,但实践中,大多数情况反映了这一原则。

六、陪审制度

(一)含义:是法院审理第一审刑事案件时,根据需要吸收陪审员参加合议庭审理案件并作出裁判的一种制度。陪审员由选民选举,也可以由法院聘任。我国目前是由法院聘任的。

(二)作用及功能

1、对司法进行监督制约的有效形式

2、对普通公民进行法制教育的有效形式

3、促使诉辩双方、律师、检控官讲究事实依据,提高诉辩技巧的有效形式

4、是抗衡司法机关外部、内部对司法审判压力、干预的有效形式

(三)我国陪审制度的现状和原因

七、两审终审制度

是一个案件最多经过两级法院审判即告终结的制度。但并不是所有案件经过两审就一定生效。如死刑复核案件,还要经过死刑核准程序。

适用两种终审符合我国法院的设置,目前我国是四级两审终审。第三节 审判组织

我们有三种审判组织形式:独任制、合议制、审判委员会

(一)独任庭的适用

独任庭由审判员一人开庭审理的组织形式。基层法院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可以由审判员一人担任审判。适用于:

1、罪行较轻,依法可能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罚金的公诉案件,事实清楚、证据充分,检察院建议适用简易程序的;

2、法院直接受理的告诉才处理的自诉案件;

3、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

(二)合议庭的适用

由数名审判人员或审判员和陪审员集体审判案件的基本组织形式。

组成方式:

基层法院、中级法院一审,由审判员3人或审判员和人民陪审员共3人组成; 高级法院、最高法院一审,由审判员3至7人或审判员和人民陪审员3至7人组成; 第二审法院,由审判员3至5人组成;

审判监督程序,如果生效判决是一审的,按第一审程序组成合议庭,生效判决是第二审的,按第二审程序组成合议庭。

复核、核准死刑、死缓案件,由审判员3人组成。

评议按“少数服从多数原则”表决,有不同意见可记录在案。对审判委员会的决定,合议庭必须执行。

(三)审判委员会

是法院内部对审判工作实行集体领导的组织形式。由院长组阁,由同级国家权力机关任免。任务:

讨论重大疑难案件 总结审判工作经验 有关审判工作的其他问题 审判委员会与合议庭的关系(1)性质不同

(2)存在形式不同

(3)成员获得资格不同 审判委员会存在的问题

第一,讨论案件的程序不规范

第二,内部运行机制不健全,导致案件讨论工作质量偏低 第三,案件范围不确定性。

4、完善审判委员会制度 第四节 审判笔录

法院开庭要制作笔录。

笔录记载的内容。

笔录由书记员记录。经审判长审阅,由审判长和书记员签名。其中有关证人证言和当事人陈述,应当向他们宣读或交其阅读,补充遗漏或修改差错后,让其签名后盖章。第五节 判决、裁决和决定的适用

一、判决:法院就案件的有关定罪量刑实体问题所作的处理决定。特点: 强制性 稳定性 排他性

二、裁定:法院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和判决执行过程中,对诉讼程序问题和部分案件的实体问题所作的决定

分为:实体裁定、程序裁定。

三、决定:司法机关在诉讼过程中,对有关诉讼程序问题所作的一种处理方式。按程序分为侦查程序决定,起诉程序决定和审判程序决定。按形式分为口头决定和书面决定。

四、判决、裁定、决定的区别 适用范围不同 所解决的问题不同 数量不同

表现形式不同

对上诉、抗诉的规定不同

采用机关不同。

本章重点和难点:审判的原则和制度,审判组织,判决、裁定、决定的区别。

第十四章 第一审程序

内容提要:公诉案件一审程序的具体内容及审理后的处理决定,自诉案件一审程序的特点,刑事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意义及具体规定。

第一节 第一审程序的概念和意义

一、概念

又称初审程序,是指人民法院对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或者提起自诉的刑事案件进行初次审判的程序。

二、意义

(1)既是刑事诉讼的中心环节又是审判程序的基础;

(2)不仅可使各项诉讼原则和制度得以贯彻实施,而且还可以起到法制宣传教育的作用;

(3)一审程序的正确适用可减少上诉、抗诉、申诉和不必要的负担,节约国家司法资源提高诉讼效率。第二节 公诉案件的一审程序

一、对公诉案件的庭前审查

(一)庭前审查概述

指人民法院对于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案件是否具备开庭审判的条件而在开庭以前进行的审查活动。

(二)庭前审查的性质 属于程序性审查而非实体性审查

(三)庭前审查的任务和内容

1、任务

确定起诉的案件是否符合开庭审判的条件,而非从实体上解决案件的事实是否清楚和证据是否充分的问题。

2、内容

(1)起诉书是否有明确的指控犯罪事实;

(2)应随卷移送的证据目录、证人名单和主要证据的复印件或者照片是否随卷移送。

(四)庭前审查后的处理

1、决定开庭审理

2、要求补充材料

3、决定不予受理

二、法庭审理的预备程序

1、确定合议庭组成人员

2、将起诉书副本送达被告人

3、将开庭时间、地点在开庭前通知人民检察院

4、传唤当事人、通知辩护人、诉讼代理人、证人、鉴定人

5、公开审判的案件先期公布案由、被告人姓名、开庭时间和地点

三、法庭审判方式

四、法庭审理程序

(一)开庭

(二)法庭听证

(三)法庭辩论

(四)被告人最后陈述

(五)评议、宣判五、一审审理后的处理

1、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依据法律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有罪判决;

2、依据法律认定被告人无罪的,应当作出无罪判决;

3、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

4、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依法不予认定;

5、被告人因不満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应当判决宣告被告人不负刑事责任;

6、被告人是精神病人,应当判决宣告不负刑事责任;

7、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应当裁定终止审理;

六、延期审理和中止审理七、一审办案期限的规定

八、人民检察院对审判活动的法律监督

第三节 自诉案件的第一审程序

一、自诉案件的概念和主要特点

(一)概念

是指由被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的控诉。包括三类:(1)告诉才处理的案件;(2)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3)被害人有证据证明对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财产权利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

(二)特点

(1)情节简单,因果关系清楚;(2)自诉人与被告人诉讼权利平等;(3)自诉案件具有可分性;

二、自诉案件的受理审查

三、自诉案件第一审程序的特点

1、人民法院可以调解;

2、自行和解;

3、撤回自诉;

4、被告人可以对自诉人提起反诉。

第四节 刑事简易程序

一、概念及适用范围

(一)概念

指第一审程序中的基层人民法院在审理某些简单轻微的刑事案件时所适用的较普通程序相对简化的程序。

(二)适用范围

1、只能在一审程序中适用;

2、只能由基层人民法院适用;

3、只能适用于简单轻微的刑事案件的审理;

二、确立简易程序的意义

1、有利于保障当事人、被害人的合法权益;

2、有利于提高办案效率;

3、有利于调动审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确保案件质量;

三、简易程序的具体规定

(一)适用条件

(二)简易程序的受理

(三)审判组织

(四)法庭审理

(五)审理期限

四、简易程序的变更

五、适用简易程序应限制和注意的问题 第十五章 第二审程序

内容提要:第二审程序概述,第二审程序的提起主体及途径、审理的特有原则,审理方式及各方在诉讼中的地位

一、第二审程序的概念和意义

(一)概念

是上级法院根据有上诉权主体的上诉或检察机关的抗诉对下级法院一审的尚未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进行重新审理时所遵循的步骤和方法

(二)意义

有利于查明案件事实;有利于当事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有利于对审判机关的审判活动进行监督,防止审判权的滥用;有利于法院和法律的权威;

二、第二审程序的性质和任务

(一)性质

二种不同的认识,一种复审制;一种认为是事后审查制;

(二)任务

通过全面审查依法维持正确的判决和裁定,纠正错误的判决和裁定,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监督法院公正审判,保障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正确实施。

三、第二审程序的特有原则

1、保障上诉权原则

2、全面审查原则

3、上诉不加刑原则

第二节 第二审程序的提起

一、提起二审程序的主体

(一)提起上诉的主体

1、独立的上诉主体

2、非独立的上诉主体

3、被害人的上诉权

(二)提起抗诉的主体 检察机关

二、提起二审程序的期限、理由

(一)期限

(二)理由

三、提起第二审程序的途径和方式

1、上诉、抗诉的途径

上诉有两种途径一是向原审法院提出;一种是直接向法院提出 抗诉的途径应当通过原审人民法院提出

2、上诉、抗诉的方式

上诉可以用书状或口头方式、抗诉只能用书面形式

四、上诉、抗诉的效力

1、上诉、抗诉的效力内容

2、上诉、抗诉的效力范围

3、上诉、抗诉的撤回

第三节 第二审程序的审理 一、二审程序的审理方式

三种方式:直接审理、书面审理、庭外调查审理 二、二审程序中各方的诉讼地位

1、人民检察院

2、被告人 三、二审程序中的审理对象和范围

1、第二审程序中的审理对象

是一审中人民法院未生效的判决、裁定

2、二审程序中的审理范围

全面审理 四、二审程序中的特殊环节和审理期限

1、对上诉、抗诉的审查

2、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

3、有关涉案财物和证据的处理

4、二审法院办理上诉、抗诉案件的期限

第四节 第二审程序的裁判

一、第二审裁判的种类和运用

我国二审程序的裁判主要有三种:

1、维持原审裁判

2、变更原审裁判

3、撤销原判决、发回重审

4、中止审理和终结审理的裁判

二、对附带民事诉讼以及自诉案件上诉的处理和裁判

1、对附带民事诉讼的处理应注意同刑事部分的处理相协调

2、对自诉案件的处理应注意的问题

三、第二审裁判的效力

第十六章 死刑复核程序

内容提要:死刑复核程序与其他程序的区别,死刑立即执行与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报请复核程序与审查核准程序

第一节 死刑复核程序

一、概念

是指人民法院对判处死刑的案件报请对死刑有核准权的人民法院审查核准应遵守的步骤、方式和方法。

二、与二审程序的区别

(一)提起的主体不同

(二)审理的对象不同

(三)审结的期限不同

(四)发回重审的条件不同

三、死刑复核程序的性质和适用范围

(一)性质

1、是一种特别审判程序

2、是一种审判监督性质的特别审判程序

(二)适用范围

四、死刑复核程序的任务

五、死刑复核程序的意义

(一)有助于严格控制死刑的适用

(二)有助于防止错杀

(三)有助于保证死刑案件的办案质量

第二节判处死刑立即执行案件的复核程序

一、死刑的核准权

二、报请复核程序

三、审查核准程序

(一)审查核准的审判组织

(二)审查核准的方式

(三)审查的内容

(四)制作复核审理报告

(五)复核后的处理

1、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2、提审

3、发回重新审判

第三节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案件的复核程序

一、死缓的核准权 由高级人民法院核准

二、报请复核程序

(一)报请复核

(二)对报请复核案件的要求

三、对死缓案件复核后的处理

1、原判决认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定罪正确,量刑适当的用裁定核准死刑缓期执行判决

2、原判决认定事实不清楚或者证据不足的,用裁定撤销原判决,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新审判

3、原判决认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但适用法律有错误或者量刑过重的,用判决直接改判

4、发现第一审人民法院违反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可能影响公正审判的,应当裁定撤销原判,用判决直接改判

第十七章 审判监督程序

内容提要:审判监督程序的材料来源,有权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主体,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申诉的法定理由,再审的具体程序

第一节 审判监督程序概述

一、概念 是指司法机关对确有错误的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依法对该案件进行重新审判的程序。

二、特征

(一)主体的特定性

(二)法院的广泛性

(三)程序的重复性

(四)时效的两重性

三、审判监督程序与其他审判监督程序的区别

(一)与第二审程序的区别

1、审理对象不同

2、提起的主体不同

3、提起的条件不同

4、提起的期限不同

5、审理法院级别不同

6、适用刑罚的原则不同

(二)与死刑复核程序的区别

1、审理的对象不同

2、审理的依据不同

3、审理的目的不同

4、审理的法院不同

四、国外关于刑事生效裁判的司法救济制度

大体可分为两种,即再审程序和监督程序。再审又有两种类型:一种为法国式的再审制度;另一种为德国式的再审制度。

五、审判监督程序的任务

纠正已发生法律效力而又确有错误的判决和裁定,准确有效地惩罚犯罪分子了,使无辜的人免受惩罚,维护法律的公正与尊严

六、审判监督程序的意义

1、是贯彻执行刑事审判工作“有错必纠”,“不枉不纵”方针的重要法律保障。

2、是纠正错误的生效判决和裁定的唯一方式。

3、是对下级法院审判工作实行监督的重要方式。

4、是人民群众对审判工作发挥监督作用的重要渠道。

第二节 审判监督程序的提起

一、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材料来源

(一)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的申诉

(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提出的纠正错案的议案

(三)司法机关自己发现的错案

(四)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新闻媒介等对生效裁判提出的意见

二、关于提出再审申请或决定再审的效力问题

三、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条件

(一)有新的证据证明原判决、裁定认定的事实确有错误的;

(二)据以定罪量刑的证据不确实、不充分或者证明案件事实的主要证据之间存在的;

(三)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

(四)审判人员有审理该案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

四、有权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主体

(一)人民法院决定再审

(1)由各级人民法院院长提起的

(2)由最高人民法院、上级人民法院决定提审和指令再审的程序

(二)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再审

1、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引起再审的条件

2、人民检察院抗诉的程序

(1)再审抗诉的提起(2)再审抗诉的受理

(3)再审抗诉与二审抗诉的区别

第三节 再审的审判程序

一、重新审判的原则

二、重新审判的法院

三、重新审判的程序

四、重新审判的期限

五、重新审理后的处理

六、有关问题的探讨

第十八章 未成年人诉讼程序

内容提要: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诉讼方针,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诉讼特有原则,未成年人案件诉讼的具体程序

第一节 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诉讼程序概述

第二节未成年人刑事诉讼方针和原则

一、未成年人刑事诉讼方针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

1、处理程序始终贯彻教育、感化、挽救方针。

2、注重维护犯罪的未成年人的身心发育和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以利于其将来的发展。

二、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特有原则

(一)全面调查原则

(二)分别处理原则

(三)迅速简便原则

(四)保密原则

第三节 未成年人案件的诉讼程序

一、立案程序

二、对未成年人的特殊调查

(一)未成年人的年龄

(二)未成年人的生活和教育条件

(三)有无成年的教唆者和其他共犯

(四)为了查明上述情况,需要解决案件中某些专门性问题时应当指派聘请有专门知识的人进行鉴定。

三、立案前的处理

(一)帮助教育

(二)工读学校教育

(三)劳动教养

四、侦查程序

(一)传讯未成年人的程序

(二)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的法律地位

五、提起公诉程序

值得考虑的问题:

(一)是否可以扩大相对不起诉的范围

(二)对于已确定教育性强制处分的未成年人是否应当起诉

六、审判程序

(一)审理

(二)判决

七、执行

第十九章 单位犯罪追诉程序研究

内容提要:单位犯罪的管辖,单位犯罪中的诉讼代表人制度,单位犯罪案件强制措施的适用,单位犯罪中的自诉、上诉、抗诉、简易程序及不起诉的特殊规定

第一节 单位犯罪追诉程序概述

一、单位犯罪诉讼程序的概念

二、单位犯罪的管辖

(一)单位犯罪管辖的原则

1、有利于及时打击单位犯罪的原则

2、充分发挥公检二家职能优势原则

3、有效配置诉讼资源、节约诉讼成本、体现诉讼经济原则

4、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

(二)立案管辖

1、公安机关受理的单位犯罪案件

2、检察机关受理的单位犯罪案件

3、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单位犯罪案件

(三)审判管辖

1、由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普通刑事案件

2、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普通刑事案件

3、高级人民法院管辖全省性的重大单位犯罪案件

4、最高人民法院管辖全国性的重大单位犯罪案件

(四)地域管辖

第二节 单位犯罪追诉程序中的诉讼代表人制度

一、诉讼代表人制度的确立

单位犯罪中的诉讼代表人与刑事诉讼代理人的区别(1)诉讼地位不同;

(2)维护的利益主体不同;(3)权限范围不同;(4)义务的承担不同;

二、诉讼代表人的委派程序

三、诉讼代表人的权利和义务

四、诉讼代表人的变更

(一)单位情况没有变更

(二)单位分立

(三)单位合并

(四)单位本身系统的变更

五、诉讼代表人的诉讼地位

不是被告人,也不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而参加诉讼的,而是代表单位的利益并在单位授权范围内从事诉讼活动的,是具有独立诉讼地位的诉讼参与人。第三节 单位犯罪强制措施的适用

一、财产担保

二、查封、扣押和冻结银行存款

三、监视经营管理

四、中止经营活动(又称责令停业)

第四节 单位犯罪中的自诉、上诉、抗诉

一、单位犯罪中的自诉

应赋予单位被害人诉讼主体的地位,在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应有权提起自诉。单位自诉案件的范围。

二、单位犯罪中的上诉 应贯彻如下原则:

(一)全面审查原则

(二)上诉不加刑原则

三、单位犯罪案件的抗诉

第五节 单位犯罪中辩护权的行使

一、单位行使辩护权的方式

(一)自行辩护

(二)委托辩护

(三)指定辩护

二、辩护人的范围

(1)对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2)犯罪嫌疑单位、被告单位授权委托的诉讼代表人;(3)律师

(4)由上级主管机关推荐的人以及经法院许可担任辩护人的其他公民

三、对行使辩护权的保障

第六节单位犯罪中的不起诉和简易程序

一、单位犯罪的不起诉

二、单位犯罪简易程序

第二十章 附带民事诉讼程序研究

内容提要:附带民事诉讼的概念,如何提起附带民事诉讼,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范围和对附带民事诉讼的调解和审判。

第一节 附带民事诉讼概述

一、附带民事诉讼的概念

是指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在解决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同时,解决因被告人的犯罪行为所造成的物质损失的赔偿而进行的诉讼活动。

二、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条件

1、被告人的行为构成犯罪,刑事案件成立;

2、被害人因被告人的犯罪行为遭受物质损失;

3、被害人的物证损失是被告人的犯罪行为直接造成的;

4、必须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提起。第二节 附带民事诉讼的提起

一、提起的期间

刑事诉讼法规定:被害人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对此应理解为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期间为刑事案件立案以后,第一审判决宣告之日前。

二、提起的主体

(一)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的条件

1、具有民事诉讼权利能力;

2、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损失;

3、有权请求赔偿。

(二)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的范围

原告人主要是被害人;在被害人死亡的情况下,被害人的近亲属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保险人;检察院。

(三)提起的对象

附带民事诉讼的被告人,具体是指在刑事诉讼中,因刑事被告人的犯罪行为所造成的损失,被起诉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人。

四、提起后的中止、终结

诉讼中止参照民事诉讼法第136条的规定,诉讼终结参照民事诉讼法第137条的规定。第三节 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原则和适用范围

一、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原则

附带民事诉讼赔偿的原则,应以被告人本人的财产为限。

二、附带民事诉讼的范围

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范围,应限定为因被告人的犯罪行为所造成的物质方面的损失。(不同法律中有不同的表述)

对于是否包含精神损失赔偿,法学理论上有不同意见 第四节 附带民事诉讼的调解和审判

1、法院审理附带民事诉讼可以先行调解

2、审理附带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是:附带民事诉讼应当同刑事案件一并审判,只有为了防止刑事案件审判的过分迟延,才可以在刑事案件审判后,由同一审判组织继续审理附带民事诉讼。

3、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80条、181条的规定,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和检察院,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裁定中的附带民事部分不服,有权提出上诉和抗诉。

第五节 附带民事诉讼的执行

有附带民事诉讼的判决、裁定生效后,应按照民事诉讼法执行程序执行。

本章重点难点:附带民事诉讼的概念,如何提起附带民事诉讼以及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范围。

第二十一章 涉外刑事诉讼程序研究

内容提要:涉外刑事诉讼程序的概念,基本原则以及诉讼程序的进行与国内刑事诉讼程序的异同。第一节 涉外刑事诉讼概述

一、涉外刑事诉讼程序的概念

涉外刑事诉讼程序,是指我国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和监狱在处理具有涉外因素的刑事案件时所适用的一种特别诉讼程序。理解“涉外因素”的含义

二、涉外刑事诉讼程序的特征

1、作为刑事诉讼当事人一方具有涉外因素

2、司法机关除依据国内法律外,还应参考我国参加或者缔结的国际公约

3、考虑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维护主权

4、具有独立性,但总体上受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的制约

三、适用的案件范围

1、外国公民、无国籍人或外国法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对中国国家、组织或者公民个人实施犯罪的案件;

2、中国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对外国公民、无国籍人或外国法人实施犯罪的案件;

3、外国公民、无国籍人或外国法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侵犯外国公民、无国籍人或外国法人权利,触犯中国刑法,构成犯罪的案件;

4、除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处罚的以外,外国人、无国籍人或外国法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对我国国家组织和公民实施依照我国刑法最低刑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犯罪案件;

5、中国公民、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侵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的,虽然犯罪地在国外,但依照刑法规定我国有管辖权的案件;

6、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所规定的,中国有义务管辖的国际犯罪案件;

7、某些刑事诉讼活动需要在国外进行的案件;

8、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外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进入我国领域的,我国有刑事管辖权。

四、适用的法律

各国立法体例大致有三种:

一是制定单行的涉外刑事诉讼法,与国内的刑事诉讼法典相并列(很少有国家采用);

二是将有关涉外案件的特别规定分附于刑事法典及有关的专门法律中(我国和多数国家采用); 三是在刑事诉讼法典中列专章规定(我国改革的方向)。第二节 涉外刑事诉讼的原则

一、国家主权原则

法律依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十六条的规定:对于外国人犯罪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适用本法的规定。

二、刑事司法豁免原则

法律依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十六条第二款的规定:对于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犯罪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三、信守国际条约原则

包含内容:第一,对我国参加的多边或双边的国际条约和协定应当信守,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第二,在我国参加或缔结的国际条约的规定同国内法的规定发生冲突的情况下,应当优先适用有关国际条约的规定。

四、诉讼权利同等和对等原则

我国刑事诉讼法没有明文规定这一原则,但是根据有关规定可以推导出这一原则。

五、公开审判原则

国内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同样适用于涉外刑事诉讼

六、使用中国通用的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原则

这一原则是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行使司法权的重要内容,是各国刑事诉讼立法普遍采用的一个原则。

七、委托或指定中国律师参加诉讼原则

这项原则要求,外国人或无国籍人在我国参加刑事诉讼,必须委托中国律师担任其辩护人或诉讼代理人。

八、与外事部门保持联系原则

第三节 涉外刑事诉讼的管辖和强制措施的适用

一、涉外刑事诉讼的管辖

涉外刑事诉讼管辖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就级别管辖中,刑事诉讼法第第二十条规定,外国人犯罪的刑事案件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 第二,地区管辖相对复杂,有关特殊规定,在1998年9月8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中有较为详细的规定。

二、强制措施的适用

(一)普通强制措施

1、取保候审

2、监视居住

3、拘留

4、逮捕

(二)特殊强制措施

1、限制出境

2、引渡

第四节 涉外刑事诉讼的立案、侦查和起诉

一、立案、侦查

刑事诉讼法和有关法律规定,立案侦查外国人犯罪的涉外刑事案件,应由与中级人民法院相适应的公安机关负责。

二、起诉

根据公、检、法机关案件移送同级对同级的原则,由地(市)级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的案件,认为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需要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应制作起诉意见书,连同案卷材料,证据一并移送同级检察院审查起诉,并出庭支持公诉。第五节 涉外刑事案件的审判和执行

一、审判

涉外刑事案件的审判需要注意的问题有: 第一,强化辩护与代理

第二,强化公开审判原则

第三,适用中国通用的语言文字 第四,及时通报外事部门

第五,诉讼期间参照国内刑事诉讼程序

第六,审判依据国际公约的有关规定,同时注意在审判前的呈报制度。

二、执行

(一)对驱逐处境的执行

(二)对外国籍和无国籍罪犯的减刑、假释和提前释放

(三)外国籍和无国籍罪犯执行刑罚的地点

(四)诉讼文书的送达

本章重点难点:涉外刑事诉讼“涉外因素”的理解,涉外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和对涉外刑事案件的审判。

第二十二章 强制医疗诉讼程序研究

内容提要:强制医疗诉讼程序的概念,设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具体的运作程序 第一节 强制医疗诉讼程序概述

一、强制医疗诉讼程序的概念

是指国家司法机关依照法定的程序,确定是否对特定精神疾病患者实行强制医疗措施的诉讼活动的总称。

二、建立我国强制医疗诉讼程序的必要性

(一)精神疾病的患病率较高

(二)精神疾病的复发率较高

(三)危害行为造成的后果严重

三、建立我国强制医疗诉讼程序的可行性

(一)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为强制医疗诉讼程序的建立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精神卫生立法的投入,为强制医疗诉讼程序的建立提供了立法保障

(三)外国的刑事诉讼立法为强制医疗诉讼程序的建立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第二节 强制医疗诉讼程序的适用对象 强制医疗诉讼程序适用的对象包括:

1、实施社会危害行为时无责任能力,至诉讼时精神仍未恢复正常者

2、实施危害行为时精神正常,诉讼时患有精神疾病者

3、服刑期间以及服刑届满即将释放者中的精神疾病患者 第三节 强制医疗诉讼的运作程序

一、提起

强制医疗程序以申请开始,参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可以由精神疾病患者所在单位的代表,其法定代理人和近亲属或者其他利害关系人提出申请(理论界有争议),申请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二、立案受理

三、调查

四、审理

(一)关于合议庭的组成

可以选择精神疾病方面的专家、学者和医生作为陪审员审理案件

(二)必要时可以进行缺席审理

(三)必须有精神疾病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或者近亲属参加 是否必须有律师参与,有争议

(四)必须有精神疾病司法鉴定人员出庭作证

(五)案件不应当空开审理

五、执行

执行主要应将精神疾病被告人遣送到精神病管治院或精神病医院进行监管和强制医疗

六、强制医疗措施的撤销与变更 第四节 强制医疗诉讼的其他问题

一、强制医疗诉讼能否附带民事诉讼 理论界观点不一,我们主张不可以附带

二、强制医疗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

检察院应当监督强制医疗诉讼,这种监督的方式不是参与诉讼,而是采用诉讼外监督的方式。本章重点难点:强制医疗诉讼的运作程序以及有关争议问题 第二十三章 刑事申诉程序研究

内容提要:刑事申诉的概念,刑事申诉程序与审判监督程序的关系以及申诉的主体、理由和审查处理。第一节 刑事申诉程序概述

一、申诉的概念

申诉,是指公民对有关自身或他人权益的问题,向有关国家机关申诉并请求进行处理的行为。

刑事申诉,是指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刑事裁决不服,请求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或法院对案件进行重新处理的行为。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具体包括:

1、审判监督程序的申诉

2、公诉案件中在侦查阶段的申诉

3、提起公诉阶段,被害人、被不起诉人对检察院不起诉决定的申诉

二、申诉程序与审判监督程序的关系 不同点表现为:

第一,引起程序发生的主体不同 第二,涉及的范围不同 第三,程序运作上不同 第四,提起条件不同

三、申诉程序的意义

第一,充分体现刑事诉讼的目的 第二,是贯彻有错必纠方针的需要

第三,有利于消除矛盾,促进国家长治久安 第二节 申诉的主体和理由

一、申诉的主体

世界各国的立法都对申诉的主体进行一定程度的限制,我国具体为:

(一)侦查阶段:犯罪嫌疑人

(二)提起公诉阶段:被害人、被不起诉人

(三)判决、裁定已经发生法律效力后: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当事人包括自诉人、被害人、被告人以及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和被告人;近亲属指当事人的配偶、父母、子女以及同胞兄弟姐妹

二、申诉的理由

申诉的理由可以分为一般申诉理由和法定申诉理由

(一)一般申诉理由

侦查阶段和提起公诉阶段的申诉只要求具备一般申诉理由,即只要申诉人对司法行为不服,就可以提出申诉

(二)法定申诉理由

审判监督程序的申诉必须具备法定申诉理由,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四条规定: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37 亲属的申诉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重新审判:

(一)有新的证据证明原判决、裁定认定的事实确有错误的;

(二)据以定罪量刑的证据不确实、不充分或者证明案件事实的主要证据之间存在矛盾的;

(三)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

(四)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的时候,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第三节 申诉的管辖

申诉的管辖是指司法机关受理申诉案件的权限和分工。

一、审判监督程序的申诉的管辖

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三条规定: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可以向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提出申诉。

依据最高法院和最高检察院的有关规定可以看出,一般情况下,申诉人应当限向法院提出申诉,如果申诉的问题未得到解决,再向检察院提起申诉。

法院和检察院各自在受理申诉案件的管辖上,一般采取“分级负责、就地解决”的原则。

二、在侦查阶段和提起公诉阶段的申诉的管辖

首先,在侦查阶段,检察院自侦案件的申诉由检察院管辖,公安机关侦查的案件,由公安机关管辖,如果对公安机关的处理仍不服的,可以向检察院提出申诉

其次,在提起公诉阶段,被害人和被不起诉人对不起诉的决定不服的申诉向检察院提出。第四节 申诉的审查受理

一、对审判监督程序的申诉审查受理 首先,对申诉接受、登记和立案 其次,对申诉案件进行审查

第三,作出处理决定

二、在侦查阶段和提起公诉阶段的申诉的处理

本章重点难点:申诉程序与审判监督程序的关系,申诉的理由和管辖受理

第五编 执行

第二十四章 执行

内容提要:执行的概念、依据以及各类判决的执行

一、执行程序概述

刑事诉讼中的执行,是指人民法院将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交付执行机关,以实施其确定的内容,以及处理执行中的诉讼问题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二、执行的依据和机关

(一)依据

1、已过法定期限没有上诉、抗诉的判决和裁定

2、终审的判决和裁定

3、最高法院核准的死刑判决和裁定,以及高级法院核准的死刑缓期2年执行的判决、裁定和依据最高法院的授权由高级法院核准的死刑判决和裁定。

(二)执行的机关

1、死刑、罚金和没收财产的判决和裁定,以及无罪或免除处罚的判决,均由法院执行。

2、判处死刑缓期2年执行、无期徒刑、有期徒刑的罪犯,由公安机关送交监狱执行刑罚,其中剩余刑期在1年以下的,由看守所代为执行。

3、对于监外执行、徒刑缓刑、假释考验期以及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的判决和裁定由公安机关执行。第二节 各类判决的执行

一、死刑立即执行判决的执行 下列情形应当停止执行死刑:

1、在执行前发现判决可能有错误的

2、在执行前罪犯揭发重大犯罪或者有其他重大立功表现,可能需要改判的

3、罪犯正在怀孕的

二、死缓、无期徒刑、有期徒刑和拘役判决的执行 注意对未成年犯的执行

三、有期徒刑缓刑、拘役缓刑的执行

四、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的执行

五、罚金、没收财产的执行

六、无罪判决和免除刑罚的执行 第三节 执行的变更

一、死刑、死缓执行的变更

二、监外执行

监外执行,是指被判处无期徒刑、有期徒刑、拘役的罪犯,本应在监狱或其他执行场所服刑,由于出现了法律规定的某种特殊情形,不适宜在监狱或其他执行场所执行刑罚时,暂时采取的一种变通执行方法。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四条第一款规定:对于被判处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罪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暂予监外执行:

(一)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

(二)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

第二百一十四条第四款规定:对于被判处有期徒刑、拘役,生活不能自理,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不致危害社会的罪犯,可以暂予监外执行。

三、减刑和假释

(一)减刑

刑法第七十八条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的,或者有立功表现的,可以减刑;有下列重大立功表现之一的,应当减刑:

(一)阻止他人重大犯罪活动的;

(二)检举监狱内外重大犯罪活动,经查证属实的;

(三)有发明创造或者重大技术革新的;

(四)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舍己救人的;

(五)在抗御自然灾害或者排除重大事故中,有突出表现的;

(六)对国家和社会有其他重大贡献的。减刑以后实际执行的刑期,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原判刑期的二分之一;判处无期徒刑的,不能少于十年。

(二)假释

刑法第八十一条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十年以上,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假释后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可以假释。如果有特殊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可以不受上述执行刑期的限制。假释与减刑的程序基本一致。

四、对新罪和漏罪的追诉

新罪,是指罪犯在服刑期间又犯的新罪行。漏罪,是指判决生效后在执行过程中发现的罪犯在判决宣告以前所犯的尚未判决的罪行。

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一条规定:罪犯在服刑期间又犯罪的,或者发现了判决的时候所没有发现的罪行,由执行机关移送人民检察院处理。

五、对错判的反映和申诉的处理

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三条规定:监狱和其他执行机关在刑罚执行中,如果认为判决有错误或者罪犯提出申诉,应当转请人民检察院或者原判人民法院处理。第四节 人民检察院对执行的监督

一、人民检察院对执行死刑的监督

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二条规定:人民法院在交付执行死刑前,应当通知同级人民检察院派员临场监督。

二、人民检察院对暂予监外执行的监督

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五条规定:批准暂予监外执行的机关应当将批准的决定抄送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认为暂予监外执行不当的,应当自接到通知之日起一个月以内将书面意见送交批准暂予监外执行的机关,批准暂予监外执行的机关接到人民检察院的书面意见后,应当立即对该决定进行重新核查。

三、人民检察院对减刑、假释的监督

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二条规定:人民检察院认为人民法院减刑、假释的裁定不当,应当在收到裁定书副本后二十日以内,向人民法院提出书面纠正意见。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纠正意见后一个月以内重新组成合39 议庭进行审理,作出最终裁定。

四、人民检察院对执行机关执行刑罚活动的监督

第二百二十四条 人民检察院对执行机关执行刑罚的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如果发现有违法的情况,应当通知执行机关纠正。本章重点难点:各类判决的执行和人民检察院对各类判决的监督 第二十五章 狱内侦查

内容提要:狱内侦查的性质、任务及其特征 第一节 狱内侦查概述

一、狱内侦查的性质

狱内侦查是监管改造机关采取公开管理和隐蔽斗争相结合的手段,用以防范和打击在押罪犯又犯罪活动的一项专门工作,它是稳定监管改造秩序,确保狱内安全和社会安定,以及保障监管改造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

二、狱内侦查的任务

《监狱劳改队管教工作细则》第80条规定,狱内侦查的主要目的是,在监狱、劳改队和行政首长领导下,依靠全体干警,配合公开的管理控制,通过调查研究,侦察破案,有效地防范和及时打击犯人的各种阴谋破坏活动

三、狱内侦查的方针

预防为主、防破结合、及时发现、迅速破案

四、狱内侦查的机关

对罪犯在监狱内犯罪的案件,由监狱进行侦查。

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对监狱侦查工作不够重视,狱内侦查存在诸多问题。第二节 狱内侦查的特征

一、狱内犯罪的特点

(一)从客观上看

(二)从犯罪的心里看

(三)从狱内犯罪的行为看

(四)从微观上看

二、狱内侦查的特征

(一)侦查对象的特殊性

(二)侦查范围的有限性

(三)侦查的隐蔽性

(四)侦查战略的防御性

(五)侦查任务的双重性

(六)侦查方针的不同

第三节 当前狱内侦查中的问题与对策

一、狱内侦查措施的适用问题

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五条规定:对罪犯在监狱内犯罪的案件由监狱进行侦查。监狱办理刑事案件,适用本法的有关规定。这表明在侦查措施的适用上,监狱与公安机关应该行使同样的职权。

二、狱内侦查的检察监督问题

(一)对监狱的立案进行监督

(二)对监狱的侦查活动进行监督

(三)对监狱提请逮捕的重新犯罪分子进行审查决定

刑事诉讼法期末考试复习题 篇5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1.回避是指,侦查、检察、审判人员等同案件有法定的利害关系或者其他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关系,不得参

与办理该案件或者参与该案的其他诉讼活动的行为。

2.不起诉是指人民检察院对于侦查终结移送起诉的案件,经审查认为不应或不必对犯罪嫌疑人定罪,从而决定不

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一种诉讼活动。

3.抗诉,是指人民检察院认为或发现判决和裁定确有错误,提请人民法院重新审判并予以纠正的审判监督行为。4.证明责任,是指公、检、法等专门机关收集、运用证据证明案件事实的责任。

5.两审终审制,是指人民法院审判刑事案件经过两级人民法院的审判即告终结,第二审法院作出的判决或裁定是 生效的判决和裁定,法律规定的上诉人不得再对其提出上诉,人民检察院也不得再按照上诉程序对其提出抗诉。6.反诉,是指自诉案件的被告人作为被害人,控告自诉人犯有与本案有联系的犯罪行为,要求人民法院追究其刑 事责任的诉讼。

7.监视居住,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查院和公安机关对未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责令其不得离开指定的

区域,依法对其人身自由加以限制并对其实行监督的一种强制方法。

8.鉴定结论,是指受公安司法机关指派或聘请的鉴定人,对案件中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定后所作出的书面结论。9.证明要求,是指法律要求公安司法人员运用证据证明案件事实所要达到的程度。

10.当事人,是指与案件事实和诉讼结果有切身利害关系,在诉讼中分别处于控诉或者辩护地位的主要诉讼当事人。11.自诉人是指,在自诉案件中以个人名义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刑事诉讼,请求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的人。12.证明是指国家专门机关在刑事诉讼过程中运用证据查明案件事实的活动。

13.取保候审,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未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为防止其逃避侦查、起诉 和审判,责令其提出保证人或交纳保证金,并出具保证书,保证随传随到的一种强制方法。14.书证,是指以其记载的内容和反映的思想来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书面材料或其他物质材料。

15.审判监督程序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对于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发现在认定事实上或适用法律

上确有错误,依法提出并由人民法院进行重新审判的诉讼程序。

16.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指公安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在解决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同时,附带解决由遭受物质

损失的被害人或者人民检察院所提起的、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所引起的物质损失的赔偿问题而进行的诉讼。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答案正确,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1.下列人员中,不能称作犯罪嫌疑人的是(C)。A.正在被侦查的人 B.正在被审查起诉的人 C.正在被审判的人 D.正在被通缉的罪该逮捕的人 2.负责对刑事案件的侦查、拘留、执行逮捕、预审的机关,应当是(C)。A.人民法院 B.人民检察院

C.公安机关 D.司法行政机关

3.法律限定传唤、拘传持续的最长时间为(A)。A.12小时 B.15小时 C.20小时 D.24小时

4.划分地区管辖的主要依据是(A)。A.犯罪地 B.最先受理地 C.被告人居住地 D.被害人居住地

5.一般不公开审判的案件是(D)。A.有关国家秘密的案件 B.有关个人隐私的案件 C.14岁以上不满16岁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 D.16岁以上不满18岁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

6.被告人某甲犯故意杀人罪、贪污罪,被A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分别判处死刑,决定执行死刑,在上诉期限内,某甲没有上诉,检察院也没有提出抗诉。此案死刑复核程序是(C)。A.报省高级人民法院核准即可 B.直接报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C.由高级人民法院复核同意后再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D.故意杀人罪报省高级人民法院核准,贪污罪报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7.拘传只适用于(A)。A.犯罪嫌疑人 B.自诉人 C.证人 D.辩护人

8.下列证据中,既属于直接证据又属于原始证据的是(B)。A.证人关于被害人品行的证言

B.被害人关于张某抢劫其财物的陈述 C.鉴定结论 D.杀人凶器

9.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人民法院应当在受理后(B)以内审结。A.十日 B.二十日 C.三十日 D.六十日

10.下列证据中,属于直接证据的是(C)。A.被毁物品现场的勘验笔录 B.被害人关于被毁物品的陈述

C.证人关于被告人实施犯罪情况的证言 D.鉴定人关于被毁物品的鉴定结论

11.P县人民法院对赵某巨额财产来源不明案进行法庭审理后,合议庭评议认为,根据已经查明的事实和认定的证据材料,能够确认赵某不构成犯罪,但在作出判决前,赵某因突发心脏病死亡。P县人民法院应作出的处理是(B)。A.裁定终止审理 B.判决宣告赵某无罪 C.退回人民检察院处理 D.裁定案件撤销

12.下列事项中,应适用裁定的是(D)。A.宣告被告人无罪 B.对审判人员的回避申请

C.对违反法院秩序人员实施罚款、拘留

D.二审法院撤销一审法院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判决

刑事裁定主要用于解决诉讼过程中的程序问题,也用于减刑、假释、驳回自诉等实体问题。行政诉讼裁定主要用于解决程序问题,以驳回起诉、准许或不准许撤诉以及其他由裁定解决的事项。裁定书一般以书面形式作出,由审判人员、书记员署名,加盖人民法院印章。口头裁定的,需记入笔录。第二审人民法院及最高人民法院作出的裁定,第一审依法不准上诉或者超过上诉期没有上诉的裁定,是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定。

其它区别: 判决是指人民法院根据查明和认定的案件事实,正确适用法律,以国家审判机关的名义,对案件中民事实体权利义务争议,作出权威性的判定。

裁定是指人民法院在审理民事案件的时候,对所发生的程序上应解决的事项,所做的审判职务上的判定。决定是指在诉讼进行中,为了保证人民法院能够公正地审理民事案件,维护正常的诉讼秩序,正确处理人民法院内部的工作关系,对诉讼中发生的某些特定事项,作出职务上的判断。

裁定与判决的明显区别有:

第一,适用的事项不同。裁定解决的是诉讼过程中的程序性问题;判决解决的是当事人双方争执的权利义务问题,即实体法律关系。

第二,作出的依据不同。裁定依据的法律是民事诉讼法,可以在诉讼过程中的任何阶段作出;但是判决根据的法律是实体法,例如民法、婚姻法、继承法、经济法等,判决只能在案件审理的最后阶段作出。

第三,裁定可以采用书面形式或者口头形式,但是判决必须采用书面形式。裁定中只有不予受理、对管辖权有异议的和驳回起诉的裁定,可以上诉;其他的裁定一经作出,即发生法律效力;但是判决全部都可以上诉。

第四,裁定上诉的期限是裁定书送达之日起10日内上诉;判决是判决书送达之日起15日内上诉。

决定跟判决不同:

第一,决定用于某些特定事项;而判决用于处理案件的实体问题。

第二,判决在案件审理的最后阶段作出,而决定在案件审理的过程中的任何阶段都可以作出。

第三,判决必须采用书面形式,但是决定可以采用书面形式,也可以采用口头形式。决定和裁定不同:

第一,决定用于处理某些特定事项;裁定用于处理程序性的问题。

第二,决定的主要作用在于排除诉讼中的障碍;裁定的主要作用在于指挥诉讼活动,推进诉讼的进程。

13.J市人民检察院在对舒某刑讯逼供案侦查期间,发现舒某还曾对证人高某使用暴力手段逼取证言。计算舒某侦查羁押期限的正确方法是(D)。A.只按照前一个罪计算侦查羁押期限

B.自前一个罪的侦查羁押期限届满之日的第二日起计算新发现罪的侦查羁押期限 C.按照数罪中最重的罪计算侦查羁押期限

D.自发现对证人使用暴力手段逼取证言的犯罪之日起,重新计算侦查羁押期限

14.S市中级人民法院受理本市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谢某、王某抢劫案后,认为不需要判处无期徒刑以上刑罚。S市中级人民法院应当作出的处理是(A)。A.开庭审理,不再交基层人民法院审理 A.交犯罪地基层人民法院审判 C.指定其他基层人民法院管辖 D.退回S市人民检察院,由检察院向基层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15.李某居住在甲县,在乙县盗窃后流窜至丙市的丁县抢劫,并将两名受害人杀死。丁县公安机关侦破了此案,并将李某逮捕归案。本案应当由(D)进行审判。A.甲县人民法院 B.乙县人民法院 C.丁县人民法院 D.丙市人民法院

1.上诉人章某不服一审判决提出上诉。某市中级法院审理该案后认为,一审判决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但对章某的盗窃罪和抢劫罪判处的刑罚不当,一审判决两罪刑罚分别为2年和9年,合并执行10年,准确量刑应分别为5年和7年。根据上诉不加刑原则,二审法院应如何做出决定?(C)A.直接改判两罪刑罚,分别为5年和7年,合并执行11年 B.直接改判两罪刑罚,分别为5年和7年,合并执行仍10年 C.维持一审判决 D.以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为由发回原审法院重新审理

2.下列人中,不应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负赔偿责任的是(C)A.没有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其他共同致害人 B.审结前已死亡的被告人的遗产继承人 C.刑事被告人的配偶或子女

D.对刑事被告人的犯罪行为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单位和个人

3.赵某与罗某系邻居。两人常因日常小事纠纷不断。某日,两人又起纠纷,争吵中罗某抄起木棍,打在赵某头上,致使其严重脑震荡,左耳失聪。赵某因此受重伤而报至公安机关。公安机关认为本案系邻里纠纷,以民事调解为宜,不予立案,越某又告知检察院,检察院以同样理由不予立案。赵某即将此案诉至法院。下列选项中,法院在决定是否立案之前不需要进行审查的是(D)。A.本院是否有管辖权

B.自诉人是否有证明被告人犯罪事实的证据 C.赵某是否为被害人 D.被告人是否会提起反诉

4.下列案件中,可以由审判员独任审判的是(C)。A.自诉案件 B.公诉案件

C.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 D.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案件

5.在侦查过程,有权批准进行侦查实验的是(C)。A.侦察员 B.法院的院长 C.公安局局长 D.检察长

6.第一审人民法院判决被告人无罪,如果被告人在押,应当(B)。A.在判决生效后立即释放 B.立即释放

C.改为取保候审或监视居住 D.在其表示不上诉后立即释放

7.对人民检察院抗诉的案件,第二审人民法院的审理方式为(A)。A.开庭审理 B.书面审理

C.讯问调查式审理 D.开庭审理或讯问调查式审理 8.赵某在路旁发现一具尸体,他应该立即向公安机关(A)。A.报案 B.控告

C.举报 D.立案

9.下列证据中,既属于直接证据又属于原始证据的是(B)。

A.证人关于被害人品行的证言 B.被害人关于张某抢劫其财物的陈述 C.鉴定结论 D.杀人凶器

10.无权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是(B)。

A.上级人民法院 B.各级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庭长 C.最高人民法院 D.最高人民检察院 11.“天翔号”中国客轮由韩国釜山港驶往大连,船行至公海领域时韩国公民金道雄酗酒闹事,将中国公民周晓燕打成重伤。为及时救治,船舶就近停靠威海港将受害人送往医院,然后驶往大连港。下列法院中,哪一个是本案的犯罪管辖法院?(A)A.威海市中级人民法院 B.大连市中级人民法院

C.韩国釜山地方法院 D.大连市或威海市的地方基层法院

12.张小勇以诽谤罪向法院自诉王小南。在一审审判过程中,经调解达成协议,调解书合法送达后,张小勇反悔。在此情况下,张小勇有权采用哪种做法?(D)A.要求一审人民法院重新判决 B.向二审法院提出上诉 C.重新起诉 D.提出申诉,要求再审

13.人民法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判的案件,应当从何时起3个月以内审结?(B)A.受理申诉时 B.作出提审,再审决定时 C.开庭审判时 D.送达提审,再审决定时

14.某县几位主要领导干部参与一起走私大案,县检察院认为此案由检察机关立案侦查更为适宜,该县检察院需经履行的法律程序是什么?(D)

A.上一级公安机关研究同意 B.县检察委员会研究决定 C.上一级检察院批准 D.省级以上人民检察院决定

15.在法庭审判中,被告人季某以水平太低为由,申请出席法庭的公诉人王某回避,对季某的回避申请,合议庭应当如何处理?(A)

A.合议庭决定休庭,由审判长转告提起公诉的检察院,由该院检察长决定 B.合议庭决定休庭,向本院院长汇报,由院长决定并告知季某 C.法庭应当庭驳回,并不得申请复议

D.法庭对此申请可以不予理睬,继续开庭

1.被告人某甲犯故意杀人罪、贪污罪,被A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分别判处死刑,决定执行死刑,在上诉期限内,某甲没有上诉,检察院也没有提出抗诉。此案死刑复核程序是(C)。A.报省高级人民法院核准即可 B.直接报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C.由高级人民法院复核同意后再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D.故意杀人罪报省高级人民法院核准,贪污罪报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2.D县人民检察院在侦查该县环保局负责人某甲环境监管失职案中发现某甲的犯罪已 超过刑法规定的追诉时效期限。对此案应当做出处理是(A)。A.撤销案件 B.不起诉 C.终止审理 D.宣告无罪 3.拘传只适用于(B)。

A.自诉人 B.犯罪嫌疑人 C.证人 D.辩护人

4.人民法院对提起公诉的案件进行审查后,对起诉书中有明确的指控的犯罪事实并且附有证据目录、证人名单和主要证据复印件或者照片,而没有移送全部案卷材料的,应当决定(A)。A.开庭审判 B.驳回起诉 C.退回补充侦查 D.不予受理

5.下列证据中,既属于直接证据又属于原始证据的是(B)。

A.证人关于被害人品行的证言 B.被害人关于张某抢劫其财物的陈述 C.鉴定结论 D.杀人凶器 6.下列案件中,可以成为自诉案件的是(C)。A.渎职案件 B.盗窃案件 C.虐待案件 D.抢劫案件

7.当事人申请回避后不能因此而暂停的诉讼程序是(A)。A.侦察程序 B.审查程序 C.第一审程序 D.第二审程序

8.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人民法院应当在受理后(B)以内审结。A.十日 B.二十日 C.三十日 D.六十日 9.案件在审理过程中,可以延期审理的情况有(A)。A.当事人申请回避而不能进行审判的 B.被害人死亡的 C.被告人脱逃致使案件长期无法继续审理的 D.被告人死亡的

10.下列证据中,属于直接证据的是(C)。A.被告人所作与本案无关的供述 B.被害人关于被毁物品的陈述

C.证人关于被告人实施犯罪情况的证言 D.鉴定人关于被毁物品的鉴定结论

11.解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刑事责任问题的诉讼活动是(C)。A.民事诉讼 B.行政诉讼 C.刑事诉讼 D.经济诉讼 12.人民法院不具有的职权是(D)。A.直接受理自诉案件

B.对公诉和自诉案件进行裁判 C.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强制措施 D.对庭审中的不明事项进行侦查

13.P县人民法院对赵某巨额财产来源不明案进行法庭审理后,合议庭评议认为,根据已经查明的事实和认定的证据材料,能够确认赵某不构成犯罪,但在作出判决前,赵某因突发心脏病死亡。P县人民法院应作出的处理是(B)。A.裁定终止审理 B.判决宣告赵某无罪 C.退回人民检察院处理 D.裁定案件撤销 14.下列事项中,应适用裁定的是(D)。A.宣告被告人无罪 B.对审判人员的回避申请 C.对违反法院秩序人员实施罚款、拘留

D.二审法院撤销一审法院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判决

15.某市检察分院的反贪局侦查员李某,在办理自侦案件的过程中,认为本案中存在专门性问题,需要由本检察院的技术部门进行鉴定。下列什么人员或机构有权决定进行该项鉴定?(C)A.侦查员李某 B.市检察分院反贪局领导 C.市检察分院检察长 D.市检察分院检察委员会

1.被告人某甲犯故意杀人罪、贪污罪,被A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分别判处死刑,决定执行死刑,在上诉期限内,某甲没有上诉,检察院也没有提出抗诉。此案死刑复核程序是(C)。A.报省高级人民法院核准即可 B.直接报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C.由高级人民法院复核同意后再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D.故意杀人罪报省高级人民法院核准,贪污罪报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2.D县人民检察院在侦查该县环保局负责人某甲环境监管失职案中发现某甲的犯罪已 超过刑法规定的追诉时效期限。对此案应当做出处理是(A)。A.撤销案件 B.不起诉 C.终止审理 D.宣告无罪 3.拘传只适用于(B)。

A.自诉人 B.犯罪嫌疑人 C.证人 D.辩护人

4.人民法院对提起公诉的案件进行审查后,对起诉书中有明确的指控的犯罪事实并且附有证据目录、证人名单和主要证据复印件或者照片,而没有移送全部案卷材料的,应当决定(A)。A.开庭审判 B.驳回起诉 C.退回补充侦查 D.不予受理

5.下列证据中,既属于直接证据又属于原始证据的是(B)。

A.证人关于被害人品行的证言 B.被害人关于张某抢劫其财物的陈述 C.鉴定结论 D.杀人凶器

6.下列案件中,可以成为自诉案件的是(C)。A.渎职案件 B.盗窃案件 C.虐待案件 D.抢劫案件

7.当事人申请回避后不能因此而暂停的诉讼程序是(A)。A.侦察程序 B.审查程序 C.第一审程序 D.第二审程序

8.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人民法院应当在受理后(B)以内审结。A.十日 B.二十日 C.三十日 D.六十日 9.案件在审理过程中,可以延期审理的情况有(A)。A.当事人申请回避而不能进行审判的 B.被害人死亡的

C.被告人脱逃致使案件长期无法继续审理的 D.被告人死亡的

10.下列证据中,属于直接证据的是(C)。A.被告人所作与本案无关的供述 B.被害人关于被毁物品的陈述

C.证人关于被告人实施犯罪情况的证言 D.鉴定人关于被毁物品的鉴定结论

11.解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刑事责任问题的诉讼活动是(C)。A.民事诉讼 B.行政诉讼 C.刑事诉讼 D.经济诉讼 12.人民法院不具有的职权是(D)。A.直接受理自诉案件

B.对公诉和自诉案件进行裁判 C.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强制措施 D.对庭审中的不明事项进行侦查

13.P县人民法院对赵某巨额财产来源不明案进行法庭审理后,合议庭评议认为,根据已经查明的事实和认定的证据材料,能够确认赵某不构成犯罪,但在作出判决前,赵某因突发心脏病死亡。P县人民法院应作出的处理是(B)。A.裁定终止审理 B.判决宣告赵某无罪 C.退回人民检察院处理 D.裁定案件撤销

14.下列事项中,应适用裁定的是(D)。A.宣告被告人无罪 B.对审判人员的回避申请

C.对违反法院秩序人员实施罚款、拘留

D.二审法院撤销一审法院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判决

15.某市检察分院的反贪局侦查员李某,在办理自侦案件的过程中,认为本案中存在专门性问题,需要由本检察院的技术部门进行鉴定。下列什么人员或机构有权决定进行该项鉴定?(C)A.侦查员李某 B.市检察分院反贪局领导 C.市检察分院检察长 D.市检察分院检察委员会

1.人民检察院审查公安机关移送起诉的案件时,应当听取(D)的意见。A.证人 B.鉴定人

C.公安机关 D.被害人委托的人 2.公安机关补充侦查不得超过(B)次。A.1 B.2 C 3 D.4 3.对人民检察院抗诉的案件,第二审人民法院的审理方式是(B)。A.可以开庭也可以不开庭审理 B.应当开庭审理

C.可以书面审理 D.可以采用调查询问式审理

4.不服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判决的上诉、抗诉期限为(D)。A.5日 B.3日 C.7日 D.10日

5.法律规定,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罪犯,死刑缓期执行期满,应当予以减刑的情形是(D)。A.确有悔改表现 B.确有立功表现 C.确有悔改并有立功表现 D.没有故意犯罪

6.在公诉案件中,辩护人开始参加刑事诉讼的时间是(C)。A.犯罪嫌疑人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后 B.犯罪嫌疑人被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 C.自案件移送审查起诉之日起 D.提起公诉之日

7.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人民法院审结的时间期限是受理后(A)。A.20日 B.30日 C.40日 D.45日 8.对生效的没收财产判决(包括附加适用或者独立适用),有权执行的机关是(A)。A.人民法院 B.公安机关

C.人民检察院 D.公安机关为主,人民法院配合

9.原审人民法院对于二审法院发回重新审判的案件,应当另行组成合议庭,进行审判的程序应当是(A)。A.第一审程序 B.第二审程序 C.审判监督程序 D.再审程序 10.传唤、拘传持续的时间最长不得超过(B)。A.6小时 B.12小时 C.24小时 D.48小时

11.在侦查阶段,犯罪嫌疑人聘请的律师,有权(C)。A.查阅、摘抄、复制案件的诉讼文书 B.向证人收集证据

C.了解犯罪嫌疑人涉嫌的罪名 D.向受害人了解案件情况

12.下列职权中,人民法院不具有的职权是(D)。A.直接受理自诉案件 B.对公诉和自诉案件进行裁判

C.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强制措施 D.对庭审中的不明事项进行侦查 13.拘传只适用于(A)。

A.犯罪嫌疑人 B.自诉人 C.证人 D.辩护人

14.人民法院对提起公诉的案件进行审查后,对起诉书中有明确的指控的犯罪事实并且附有证据目录、证人名单和主要证据复印件或者照片,而没有移送全部案卷材料的,应当决定(A)。A.开庭审判 B.驳回起诉 C.退回补充侦查 D.不予受理

15.下列证据中,既属于直接证据又属于原始证据的是(B)。A.证人关于被害人品行的证言 B.被害人关于张某抢劫其财物的陈述 C.鉴定结论 D.杀人凶器

1.刑事诉讼法中关于证据种类划分的根据,主要是(B)。A.证据与案件事实的关系 B.证据的表现形式

C证据能否单独证明案件的主要事实 D.证据是否有利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2.下列法院中,可以适用简易程序的法院是(C)。A.高级人民法院 B.中级人民法院 C基层人民法院 D.二审法院

4.下列人员中,可以委托诉讼代理人参加诉讼的是(B)。A.犯罪嫌疑人 B.自诉人 C公诉人 D.刑事被告人 5.人民检察院对直接受理案件侦查终结后,不能做出的决定是(B)A.起诉决定 B.不起诉决定 C免于起诉决定 D.撤销案件决定

6.在刑事诉讼中,无权决定适用拘留措施的机关是(C)。A公安机关 B.人民检察院

C人民法院 D‘国家安全机关 7.下列人员中,有权提出上诉的应当是(B)。A.辩护人 B自诉人 C.犯罪嫌疑人 D.被害人

8.在侦查阶段,犯罪嫌疑人聘请的律师享有的权利是(D)A.查阅、摘抄、复制与本案有关的材料 B.委托鉴定人进行司法鉴定 C.向证人收集证据 D.向侦查机关了解犯罪嫌疑人涉嫌的罪名

9.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发现本院已生效裁判确有错误时,应做出的处理活动是(B)A.指定合议庭处理 B.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 C直接改判 D.报请上级人民法院处理

lo.下列人员中,不能担任辩护人的是(C)A.被告人的亲属 B被告人的朋友 C本案的证人 D被告人的监护人

11.下列人员中,不能作证人的是(D)A.生理上有缺陷的人 B与被告人有利害关系的人 C.与被害人有亲属关系的人

D.不能辨别是非、不能正确表达的人 12.在下列情形中,人民法院可以延期审理的法定情形是(D)。· A.被告人脱逃的 B.被告人死亡的

C.被告人患严重疾病的 D.需要重新鉴定或勘验的

13.对下级人民法院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贪污案件,有核准权的机关是(A)。A,最高人民法院 B.高级人民法院 C.中级人民法院 D.专门人民法院

14.对人民法院书记员的回避,有权做出决定的人员是(B)。A.审判长 B.本院院长

C本院审判委员会 D.本庭庭长

三、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至少有二项以上答案正确,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有权决定或批准暂予监外执行的机关有(ACD)。A.人民法院 B.人民检察院 C.公安机关 D.执行机关

2.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撤销原判,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新审判的案件有(ABCD)。A.违反有关公开审判规定的 B.违反回避制度的

C.剥夺了被告人辩护权,可能影响公正审判的 D.应当组成合议庭审判而采用独任制的

3.讯问犯罪嫌疑人应遵循的程序有(ACD)。A.侦查人员2人以上

B.被告人应如实回答侦查人员的一切提问 C.须出示人民检察院或公安机关的证明文伺:

D.逮捕了的犯罪嫌疑人,在逮捕后24小时以内进行讯问

4.下列人员中,有权委托诉讼代理人的有(ABC)。A.被害人 B.自诉人 C.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 D.犯罪嫌疑人

5.下列关于补充侦查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BCD)。

A.人民检察院审查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的案件,不适用补充侦查

B.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的案件中,对于需要补充侦查的,可以退回公安机关补充侦查,也可以自行侦查,必要时可要求公安机关协助

C.在法庭审判过程中,检察人员发现提起公诉的案件需要补充侦查,在经合议庭同意延期审理后,应自行侦查,必要时可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D.合议庭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发现被告可能有自首、立功等法定量刑情节,而起诉和移送的证据材料中没有这方面的证据材料的,应当建议人民检察院补充侦查 6.人民检察院自侦案件包括(ACD)。A.贪污贿赂犯罪 B.偷税抗税犯罪 C.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非法拘禁犯罪

D.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侵犯公民民主权利的犯罪 7.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应当回避的理由有ABC A.是本案当事人的亲属

B.接受本案当事人委托的人的请客送礼 C.在本案中担任证人 D.本案当事人过去曾与其发生过民事法律关系

8.下列证据中,既属于原始证据也属于间接证据的是(ABCD)。A.尸体 B.现场发现的烟头 C.被撬坏的门锁 D.沽有被害人血迹的衣服

9.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遵守的规定有(ACD)。A.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 B.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会见他人 C.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证人作证 D.在传讯的时候及时到案

10.自诉案件审判的特点有(ABC)。

A.自诉人在宣告判决以前可以和被告人和解 B.法院可以进行调解 C.被告人在诉讼过程中可以对自诉人提起反诉 D.法院开始审理后自诉人不能撤诉

1.选项所列案件中,由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的有(AD)。A.大港列车机务段段长聂天明挪用公款案 B.新港邮电局投递员马海明私拆邮件案 C.海天公司经理吴月明非法拘禁案 D.新生监狱管教员李文明私放罪犯案

2.讯问犯罪嫌疑人应遵循的程序有(ACD)。A.侦查人员2人以上

B.被告人应如实回答侦查人员的一切提问 C.须出示人民检察院或公安机关的证明文件 D.拘留或逮捕了的被告,在拘留或逮捕后24小时进行讯问

3.对人民检察院作出的不起诉决定不服的,被害人(ABC)。A.可向上一级人民检察院申诉,请求提起公诉 B.对维持不起诉决定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C.可以不经申诉,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D.可以提出上诉

4.在刑事诉讼中,适用简易程序的情形有(ABCD)。

A.对依法可能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公诉案件,事实清楚,证据充分,人民检察院建议适用简易程序的 B.对依法可以判处管制或拘役的公诉案件,人民检察院同意适用简易程序的 C.告诉才处理的

D.被害人起诉的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

5.判决与裁定的区别是(ABCD)。A.解决的问题性质不同

B.一个案件只能作出一个判决,但裁定在一个案件中可以作出几个 C.上诉的期限不同 D.判决书局限于书面式;裁定则可以采用书面或口头形式

6.无罪判决一般有下列几种情形(ABC)。A.被指控的犯罪事实根本不存在

B.没有确凿证据证明被告人实施了被指控的犯罪行为 C.被告人的行为并没有构成犯罪 D.被告人在审判过程中死亡 7.被害人(ABD)。

A.认为公安机关应当立案侦查而不立案时,可以要求人民检察院督促立案 B.有权委托诉讼代理人

C.对人民法院的判决不服,可以提出上诉

D.如果对不起诉决定不服,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8.被告人没有委托辩护人,人民法院应当为其指定辩护人的有(ABC)。A.被告人是未成年人的 B.被告人是聋哑人的 C.被告人是盲人的 D.公诉人出庭公诉的案件

9.侦查阶段可以采取的强制措施有(ABC)。A.拘传 B.拘留 C.逮捕 D.暂予监外执行

10.下列判决中,由人民法院作为执行机关的有(BD)。A.管制 B.罚金 C.有期徒刑缓期执行 D.没收财产

1.罪犯王某,17岁,因犯伤害罪被一审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两年。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有(AB)。A.王某不服一审判决可以提出上诉

B.如果王某不上诉,王某的法定代理人不服一审判决也可以提出上诉 C.如果上诉被二审法院驳回,王某将在监狱中服刑 D.王某或其法定代理人可以聘请诉讼代理人参加二审

2.下列证据中,属于间接证据的是(ABC)。A.匕首 B.指纹 C.脚印 D.口供

3.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不公开审理的案件包括(ABC)。A.有关国家秘密的案件 B.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 C.有关公民个人隐私的案件 D.外国人犯罪的案件

4.对于被判处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罪犯,可以适用暂予监外执行的情形有(ABC)。A.患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 B.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 C.生活不能自理,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不致危害社会的 D.确有悔改并有立功表现的

5.下列证据中,既属于原始证据也属于间接证据的有(ABCD)。A.赃款 B.现场发现的烟头 C.被撬坏的门锁 D.沾有被害人血迹的衣服

6.扭送的对象包括(ABC)。

A.通缉在案的 B.越狱逃跑的 C.正在被追捕的 D.正在预备犯罪的

7.下列人民检察院如果认为A市甲区人民法院某生效判决确有错误,其中有权依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的有(BCD)。A.甲区人民检察院 B.A市人民检察院

C.A市所在的B省人民检察院 D.最高人民检察院

8.第二审人民法院发现第一审人民法院的审理有违反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的情形的,应当裁定撤销原判,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新审判。这些情形有(ABCD)。A.违反有关公开审判规定的 B.违反回避制度的

C.剥夺或者限制了当事人的法定诉讼权利,可能影响公正审判的 D.审判组织的组成不合法的

9.人民法院受理的自诉案件,必须符合的条件有(ABD)。A.属于法律规定的自诉案件范围 B.属于本法院管辖 C.只能由被害人提起自诉

D.有明确的被告人、具体的诉讼请求和能证明被告人犯罪事实的证据

10.辩护人(ABCD)。

A.可以依法由当事人委托,亦可由人民法院指定 B.可以由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亲友充任 C.可以查阅、摘抄、复制有关案卷材料 D.可以同在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会见和通信

1.在侦查阶段,侦查机关可以采取的强制措施有(ABC)。A.拘传 B.拘留 C逮捕 D暂予监外执行 2.在下列选项中,属于公安机关行使的职权有(ACD)。A侦查 B.决定逮捕 C预审 D通缉 ·

3.立案应当具备的条件有(AC)。

A认为有犯罪事实发生 B.犯罪嫌疑人已被抓获归案 C需要追究刑事责任 D.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

4.下列人员中,不得担任辩护人的有(ABCD)。A.正在被暂予监外执行的人 B.正在被执行拘役的人 C正在被执行管制的人 D.正在被取保候审的人

5.物证对案件起证明作用的根据包括(ACD)。A.存放的地点 B,记载的内容 C外部特征 D.物质性能

6.诉讼代理人是指(ACD)。

A.公诉案件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亲属委托代为参加诉讼的人 B.公诉案件的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亲属委托代为参加诉讼的人 C自诉案件的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委托代为参加诉讼的人 D.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委托代为参加诉讼的人

7.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届满前不能侦查终结,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可以延长二个月的案件有(ACD)。

A.交通十分不便的边远地区的重大复杂案件 B.重大的危害国家安全案件 C流窜作案的重大复杂案件

D.犯罪涉及面广,取证困难的重大复杂案件

8.人民法院依法可以直接受理的案件有(ABCD)。A.侵占案 B·侮辱案 C诽谤案 D轻伤害案

9.下列案件中,人民法院必须为被告人指定辩护人的有(BC)‘ A.公诉人出庭,但被告人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辩护人的案件 B.被告人是盲、聋、哑人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案件 C.被告人是未成年人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案件

D.被告人或其近亲属提出申请要求为其指定辩护人的案件

刑事侦查学概述(精选) 篇6

刑事侦查学的概念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82条第1款规定:“侦查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在办理案件过程中,依照法律进行的专门调查工作和(采取的)有关的强制性措施。”这是侦查的法定概念,根据该条规定,理解侦查的概念应当把握这样几个方面:

1、侦查的主体是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等行使侦查权的国家有关机关

2、侦查的对象是刑事案件,即根据《刑法》规定构成犯罪的案件

3、侦查的内容包括公安机关所采取的各种调查措施和强制性措施。

并案侦查,指侦查机关 以某地区、或相邻地区发生的两起以上刑事案件认定为同一个或同一犯罪集团所为,而将案件结合侦查的形式

原始现场,是指刑事案件发生以后到实施勘查以前没有受到人为的或重大自然力的改变和破坏的现场

犯罪现场的构成要素:

犯罪现场是指犯罪分子实施犯罪的地点和其他留有与犯罪有关的痕迹物品的场所,以及与犯罪有关的各种现象、状况。

犯罪现场的构成要素

1、犯罪行为要素

犯罪行为是犯罪分子为了实现其犯罪意图而采取的行动。

2、时间、空间要素

时间和空间是一切客观事物存在的形式,当然也是犯罪现场存在的形式。

3、物质形态变化要素

被侵犯对象及其物质环境的变化可归纳为被侵犯对象的变化、现场客体物的增减、现场上原有客体物的位置、形状及其组合状态的改变和有关客观现象的发生等。

整体巡视,又称巡视现场,是指侦查人员为了了解现场的内外状态及周围环境,而围绕现场进行观察研究的一项勘验活动

现场分析的内容及具体分析方法

1、分析事件和案件的性质

所谓分析事件性质,就是要判明现场上已经发生的事件是否属于犯罪事件,是否需要刑侦部门立案侦查。由于现场情况比较复杂,分析事件性质一般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1)研究访问对象的陈述是否合乎情理。

(2)研究事件现场的本身是否存在矛盾。

(3)研究现场周围群众对事件的反映。

(4)根据实验的结果、鉴定结论等进行分析。

在现场分析中,一旦确定现场上发生的属于应当立案侦查的刑事案件,下一步就应对此其案件的性质进行初步分析判断。分析确定案件性质,通常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从犯罪分子的行为结果分析,并依据《刑法》分则中有关罪名规定确定案件性质。二是从犯罪分子的动机目的上进行分析,即依据犯罪分子的行为特征确定案件的具体类别。分析中既要考虑分析实际性质时的基本依据,又要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1)根据受害单位或受害人的情况进行分析。

(2)根据现场的具体环境分析。

(3)根据事主、受害人及其亲属和有关人员提供的情况进行分析。

(4)根据现场上所反映出的各种迹象进行分析。

分析事件和案件性质时,如果因材料不足或其他原因一时不能作出明确判断的,应当进一步进行复验和调查。对事件性质应尽可能及早查明,而就案件性质而言,如果一时实在无法弄清时,则应通过以后的侦查工作逐步弄清。

2、分析案件形成情况

分析案件形成情况包括分析作案时间、作案地点、作案工具、作案手法及过程等。

(1)分析作案时间

(2)分析作案地点

(3)分析作案工具

(4)分析作案手法

(5)分析作案过程

3、分析作案人情况

分析作案人情况,就是分析犯罪分子的人数、自然条件、社会特征条件及其他必备条件。

(1)分析犯罪人数

(2)犯罪分子的自然条件

(3)犯罪分子的社会特征条件

(4)犯罪分子作案的必备条件

4、分析犯罪心理痕迹

分析犯罪心理痕迹,是指分析犯罪分子在犯罪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情况。这些心理活动情况包括犯罪动机、犯罪目的、实施某一行为时的心理状态以及其他的特殊心理等。

追缉堵截,是指对逃跑的犯罪嫌疑人,根据其逃跑的方向和路线,组织力量进行跟踪追捕和设卡堵截的侦查措施。包括追缉和堵截两个方面的行动。

追缉堵截的条件:

追缉是指在判明犯罪嫌疑人已经逃跑后,及时组织力量,沿着其可能逃跑的方向和路线循迹追捕的紧急行动。

堵截是指根据犯罪嫌疑人的逃跑方向,及时部署力量,在其可能途经的地点设卡、拦截查缉的紧急行动。在侦查实践中,追缉堵截往往同时结合使用,“外逃者,内追外堵;内窜者,外追内堵”。形成相互配合、前后夹击之势,所以合称为追缉堵截。

追缉堵截的条件

„1‟特征条件:是指犯罪嫌疑人在作案和逃跑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体貌特征和携带物品特征等。这是采取追缉堵截的基本条件。„2‟时间条件:是指犯罪嫌疑人作案后逃跑到侦查机关决定采取措施的时间间隔长短、有无采取紧急措施的时机条件。„3‟方位条件:是指现场所处的地理环境、位置,犯罪嫌疑人逃跑的方向和路线等条件。„4‟交通、人流量条件:是指当时当地的道路交通状况、车流量及人员流动量的情况等要件。„5‟交通工具条件:是指犯罪嫌疑人在作案过程和逃离过程中使用的各种交通工具,从而暴露出来的作案特征等条件。„6‟痕迹条件:是指犯罪嫌疑人在逃窜过程中遗留下的能够反映其逃跑方向路线的各种痕迹、物品等条件。

通缉令,是指公安机关依法通缉罪该逮捕而在逃的或者被拘留、逮捕后脱逃的犯罪嫌疑人以及从监狱中逃跑的罪犯而制作的法律文书。

破案是指侦查部门对所立的刑事案件,经过侦查,在有证据证明犯罪事实存在并且确系特定的犯罪嫌疑人所为的基础上,抓获犯罪嫌疑人或者主要犯罪嫌疑人的一项侦查活动

并案侦查,指侦查机关 以某地区、或相邻地区发生的两起以上刑事案件认定为同一个或同一犯罪集团所为,而将案件结合侦查的形式

刑事侦查的同一认定,是指在侦查破案过程中,侦查人员运用技术手段、逻辑方法等,对同时存在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进行比较、检验,以确定它们的本质属性是否一致或本身是否同一的过程

投毒案件,是指故意投放毒物,致人、畜伤亡,或者公私财遭受重大损失的犯罪行为。根据投毒的动机目的和侵害的对象不同,投毒犯罪在刑法中分属于伤人罪,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侵犯财产罪和危害公共安全罪等

杀人案件, 指由公安机关或其他司法机关立案侦查、处理的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犯罪事件

杀人案件的特点:

1)、多有比较周密的预谋准备活动。

2)、一般有明显因果联系可查。

3)、现场多留有尸体和痕迹物证可验

杀人案件的侦破方法

3.盗窃案件侦破方法

盗窃案件是指以秘密窃取的方法,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犯罪事件。根据盗窃案件的基本特点,侦破的基本方法是:

1、详细询问有关人员,认真进行现场勘验

2、针对具体情况迅速采取紧急措施

3、全面分析案情,制定侦查计划

4、综合运用侦查措施,深入开展侦查

5、审查证据,破获盗窃案

强奸案件,是违背妇女意志强行侵犯妇女性自由的案件。

特点:

1、作案时间和地点有较强的选择性。

2、犯罪嫌疑人作案手段有一定的习惯性和连续性。

3、犯罪嫌疑人与被害人有一定时间的周旋接触过程。

4、有一定的痕迹物证可供查证利用。

5、被害人多隐忍不报或报案不及时

4.现场勘查的任务是什么

现场勘查的任务,是查明犯罪现场的情况,发现和收集证据,研究分析案情,判断案件性质,确定侦查方向和范围,为破案提供线索和证据。”(1)、查明事件性质。

事件性质包括刑事案件、意外事故、自杀、病死、责任事故。

(2)查明与犯罪有关情况。

包括:作案的时间、地点、作案人数、手段、过程、动机、犯罪嫌疑人的个人特点和作案条件。(3)收集犯罪证据。

发现提取与犯罪有关的痕迹、物品,收集证人证言等。

(4)记录现场情况。

现场勘查记录包括:现场勘查笔录、现场照相、现场图等

(5)为分析案情,确定侦查范围和方向提供依据。

刑事侦查学作业题1:(答案请用手写版本)

案发时间:2003年11月18日下午4时15分;

案发地点:白云中学教师宿舍6栋403房;

现场所见:白云中学初三(1班)物理老师廖晓菊及其11岁的女儿王虹丹分别被杀死在主人房和客厅,廖晓菊老师穿睡衣被人用菜刀连砍十几刀致机械性窒息死亡,尸体被床单裹住,衣着完好,侧卧于床边地下,周围沾满血迹;王虹丹被人勒死在客靠厅门的一侧,裤子被扒至大腿以下。在客厅和主人房地面上发现运动钉鞋印数枚,客厅靠窗户离地面30厘米、距门框50厘米处有带血的线手套印两枚,茶几上有散落的人民币70元8角,女式提包一个,内有人民币500元。主人房廖晓菊尸体旁有沾满血迹的采刀一把,客厅和主人房分别有明显的搏斗痕迹。尸检可见廖晓菊被砍刀痕数量多深度浅,两死者均未发现有被奸淫迹象。现场其他贵重物品均未见丢失,门窗完好。

初步调查得知:廖老师因病早早卧床休息,其丈夫王林出差在外,事前曾打电话给好友周光、刘雯夫妇前往关照,周、刘两人当日3点半陪同王虹丹外出买药,4点左右与王分手,并嘱咐王有需要帮助时可打电话来。4点15分周接到王的求救电话,电话很快中断。周、刘夫妇随即赶到廖家,发现廖、王两人被害。围观群众范伟杰反映,曾见到一个身高约1、7米的可疑年轻人匆匆离开现场。周、刘夫妇随即报案,接报案的是白云派出所的民警陈欣。4点40分派出所先期赶到现场进行现场保护。

现场勘查情况:5点30分太白分局刑警队到达现场开展勘查工作,提取了血迹、菜刀、带血的线手套印痕、运动钉鞋印痕、散落的人民币70元8角及女式提包;进行了尸体检验;绘制了现场图;摄制了现场照片和录像。

进一步调查得知:

(一)现场发现的菜刀是本案杀人凶器,原是廖家厨房用品。

(二)有人反映廖老师的丈夫王林平时出差在外很少打电话回家,家里出事后神情镇定,回家路上还主动电告廖家亲人,说廖老师出事了。

(三)据称王林事前曾给廖、王两人分别买了各10份的人身保险。

(四)王林夫妇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爱打麻将赌博,朋友较多。

(五)廖有一个初恋情人钟勇,王也知道,发案前,廖的同事张某、谢某反映廖因此事情绪反常。

(六)廖老师平时对学生要求很严,有人反映发案前廖老师的学生黄强曾在案发现场附近打扫卫生。

专案组对本案性质的分析:

(一)谋财。理由是:廖家经济条件好,赌友、麻友多,现场虽未丢失物品,可能是发案后围观群众太多,周、刘夫妇及时赶到,或因盗窃被发现而杀人,案犯未来得及盗窃。

(二)强奸。理由是:王的裤子被扒下,未有奸淫行为亦可能是时间来不及。

(三)情杀或敲诈。理由是:王林的反常表现和廖老师的初恋情人因素。

(四)报复。理由是:廖老师对学生要求严格,不排除师生矛盾激化。

请你分析确定本案性质,并说明理由:

刑事侦查学实训作业题2:(答案请用手写版本)

案情:某年元月 5 日上午 10 点,某市公安局刑警大队接到市内虹口区人民银行分理处的报案:今天上班以后,发现分理处主库内的 10 万元现金被盗,要求刑警大队派人勘查现场。刑警大队的侦查人员于 10 点半赶到现场,经过初步访问和观察获取如下情况:初步访问的情况:日早晨,分理处业务组长李金刚,金库保管员赵车、钱英(女)先后上班,并打扫了室内卫生,擦了桌子,扫了地面,职工陆续上班以后,赵、钱 2 人开金库取款准备营业。金库右面的暗锁顺利打开,当钱英用钥匙开左面的暗锁时,拧了半圈就拧不动了,后经反复拧动才把暗锁打开。当时赵、钱 2 人以为暗锁出了毛病,但也没有检查暗锁,也没有考虑其他方面的问题。金库门打开以后,由钱英从金库往营业室里搬取现金,当搬到第 40 捆现金时,发现钱架上仅剩下 2 捆,少了 10 捆现金,经核查帐目,认定确定丢失现金 10 万元。李金刚立即把发现的情况报告上级和公安机关。

初步观察情况:

金库的门为铁门,铁门中间有两个暗锁一左一右,在右面暗锁的下面有一开关把手,库门和暗锁完好。金库是钢筋水泥结构,库内体积约 3X2X3(M),库内东西各有 1 个四层铁制架,是放现金用的。东架上放着 5 元、2 元、1 元票面的现金,西架上放着两捆 10 元票面的现金。库内顶棚上有一盏电灯。

营业室的内窗,除东西处的 1 号窗有一扇玻璃窗打开外,其余窗户都关闭。每扇窗户的结构是:外层是玻璃窗,里面是纱窗,两层窗户之间有一排铁条(共 8 根),每根铁条的间距为 10 公分,铁条两头均用螺丝钉固定在窗框上,窗户比较陈旧。在 1 号窗和窗外地面至院墙西南处有一趟明显足迹。营业室的门和挂锁完好无损。

储蓄所有围墙,墙高 2 米,南面墙壁上有蹬痕,墙外地面有重叠足迹和不清晰的自行车轮胎印。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本案现场访问应查明哪些问题?

(2)勘验的重点是什么?应按怎样的顺序进行勘验?

(3)本案如何进行实地勘验?

新刑事诉讼法的刑事证明标准探讨 篇7

一、关于刑事证明标准的规定及学者所谓的弊端

新《刑事诉讼法》第160条规定, 侦查终结的案件, 应当做到犯罪事实清楚, 证据确实充分。第172条规定, 检察院认为嫌疑人的犯罪事实已经查清, 证据确实充分, 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 应当作出起诉决定;第195条规定, 法院对案件事实清楚, 证据确实充分, 依据法律认定被告人有罪的, 应当作出有罪判决。由此我国法律对侦查、提起公诉、审判定罪的证据标准都是“事实清楚, 证据确实充分”。这种通用证明标准, 法律未作层次性区分。这样的规定在司法实践中表现出如下的弊端:

1.标准要求太高, 不符合刑事诉讼规律。刑事诉讼是一个渐进过程, 在立案、侦查、逮捕、提起公诉与判决各个阶段应有不同的程序证明标准。要求移送起诉、提起公诉时就要掌握“确实充分”的证据, 这显然不合乎诉讼规律。

2.将侦查、提起公诉与审判定罪的证据证明标准混同, 不利于节约诉讼成本, 不符合法律适用中的及时性原则。

3.公检法三机关在刑事诉讼的三个不同阶段适用同一证明标准, 如果各自都坚持自己认定的才是“事实清楚, 证据确实、充分”, 极不利于诉讼进行。

4.在侦查、提起公诉阶段, 一旦侦查机关、检察机关认定嫌疑人犯罪“事实清楚, 证据确实充分”, 容易造成社会公众将嫌疑人事实上作为有罪的人对待, 这有违“未经审判, 不得定罪”的刑事诉讼原则。

5.对侦查、提起公诉的证据证明标准要求过高, 会束缚侦查机关、检察机关的手脚, 影响其发挥追诉犯罪、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责。一方面, 侦查、检察机关极力追求定罪的成功率, 强调有罪判决率, 对没有十足把握指控成功的案件不愿起诉。此举极易导致对一些犯罪疏于追究, 不利于打击犯罪。另一方面, 又可能造成侦查、检察机关滥用权利, 为了达到证明标准, 可能会非法取证, 甚至造成冤假错案。

二、学界提出解决方法和笔者建议

正是基于上述问题的存在, 有的学者提出在刑事诉讼的不同阶段可适用不同的证据标准, 如可将移送起诉标准规定为“有定罪可能”, 提起公诉标准规定为“合理的根据” (美国) , “有足够的事实根据” (德国) , 而定罪标准采用“事实清楚, 证据确实充分”或“排除合理怀疑”。

上述观点有一定道理。但笔者认为, 考虑到司法实务, 当前移送起诉标准、提起公诉标准和定罪标准应该相同。

(一) 有利于保证刑事诉讼的有效性, 防止由于侦查机关的

侦查结果不被法院采纳将使得国家刑事追诉失败造成的不良社会影响, 同时也弱化百姓对于司法机关公正及时办案的形象。

(二) 从公检法三家关系来看, 是“相互配合”, “相互制约”

的线性关系, 都是为刑事诉讼服务, 目标有趋同性, 因此, 执行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证明标准在实践中不存在障碍。

(三) 检察机关独立行使公诉权, 不实行对公诉的司法审查

和预审法官预审制度, 且公诉后检察机关通常都不再搜集新证据, 因此有必要在移送起诉、提起公诉环节设定比较高的严格标准, 防止错捕、错诉、错判, 切实保障人权。

三、关于刑事证明标准本身的等级性

笔者不赞同刑事证明标准阶段性的观点, 并不意味着否定刑事证明标准应有多元性和层次性的特点。相反, 笔者认为可以根据不同的证明对象运用不同的证明标准。

1.对于犯罪构成的事实, 由于其关系到定罪, 影响到刑罚权是否正确运用, 故应适用“确实充分”的证明标准。在此结合新《刑事诉讼法》第53条的规定, 我们认为确实充分应理解为符合下列条件:一是单个证据已查证属实, 二是证据之间相互印证, 三是证据矛盾得到合理排除, 四是证据组成形成体系, 构成锁链, 五是证据指向具有惟一性。

2.对于非必要的构成要件事实可以采用“盖然性”的标准, 所谓“盖然性”, 形象性表达就是一方提供的证据总量有50%以上可能性的状态, 就达到证据优势盖然性的证明标准。其中必要的构成要件与非必要的构成要件应根据刑法条文的具体规定划分。这样既符合客观实际, 又符合诉讼经济。

3.对于“有关程序法的事实”可采用“可信释明”的证明标准。即其仅需产生薄弱之心证, 信其大概就可以了。司法实践中, 对于“回避、管辖”等程序问题, 往往依侦查机关或有关部门的说明便可, 无须作进一步的举证和印证, 当然, 我们有必要在立法层面上予以明确。

四、关于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内涵

“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是实践中最普遍使用的关于证明标准的说法。由于规定比较原则, 这往往是公检法三家意见分歧的核心。为了解决可操作性的问题, 我们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要求与标准, 如不矛盾、相互印证、形成锁链、证明结论具有排他性等, 但上述标准同样无法在认识上将各方观点统一, 实践中也往往由办案者根据个人的知识和经验去掌握, 这无疑增加分歧, 影响办案效率。鉴于此, 新刑事诉讼法对“证据确实、充分”予以细化。特别是加上了“排除合理怀疑”的解释。我们认为, 司法实践中应坚持并正确理解“确实充分”的证据标准, 并充分吸收“排除合理怀疑”和“内心确信”标准的合理内核。

第一, 不能照搬外国的“排除合理怀疑”和“内心确信”的证明标准, 因为这两种标准都具有很强的主观色彩, 内容也不够稳定, 而且缺乏监督。目前我国司法人员素质普遍还不高, 且司法工作易受案外因素干扰, 如果不顾具体情况实行上述标准, 可能导致判断时的主观随意性和判断结果的混乱。

第二, “确实充分”具有丰富的内涵, 具体从四方面理解:一是据以定案的证据均已查证属实;二是案件中全部证明对象均有证据予以证实;三是证据之间、证据与案件事实之间不存在任何合理怀疑, 如果有, 应当得到合理排除。

为防止实践中出现偏差, 笔者认为要解决以下四个认识上的问题:

首先, 如何理解“两个基本”。最高检于2001年4月发布《关于检察机关积极参加“严打”整治斗争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工作的意见》, 将“两个基本”明确界定为“基本事实清楚、基本证据确凿”。只要符合上述两个条件, 就应该及时批捕、起诉、判决, 不应在枝节问题上纠缠, 久拖不决。作为司法工作人员, 应该认识到“两个基本”不仅是“严打”斗争中一项重要刑事政策, 而且其内容实质就是刑事证明对象和刑事证明标准, 它在一定程度上对刑事证明对象内容进行明确限定, 对范围进行了相应缩小, 但在证明标准问题上与刑事诉讼法是一脉相承, 没有降低的。那种把“基本证据确凿”理解为“证据基本确凿”的观点实际上降低了证明标准, 是不符合“两个基本”的刑事政策的, 也不利于刑事证明任务的完成。

其次, 证据确实充分不等于证据完备齐全。众所周知, 案件是已发生的事实, 不可能一丝不漏地复制下来, 特别是较长时间才侦破的案件在证据上大都有缺欠。因此, 法律对证据只要求确实充分, 而不要求完整齐全。对于案件中哪些证据是必须查证属实, 哪些证据在不影响定罪量刑的情况下是可以不予考虑的, 《刑事诉讼规则》关于起诉的条件已明确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可以确认犯罪事实已经查清: (1) 属于单一罪行的案件, 与定罪量刑有关的事实已经查清, 不影响定罪量刑的事实无法查清的; (2) 属于数个罪行的案件, 部分罪行已经查清并符合起诉条件, 其他罪行无法查清的; (3) 无法查清作案工具、赃物去向, 但有其他证据足以对被告人定罪量刑的; (4) 证人证言、犯罪嫌疑人供述和辩解、被害人陈述的内容中主要情节一致, 只有个别情节不一致且不影响定罪的。

再次, “证据确实充分”是对实体法上事实的证明要求, 对某些程序法上的事实, 如有关回避、强制措施、羁押期限等问题则可采用上文所提到“可信释明”的证明标准。

最后, “证据确实充分”是对案件事实作出肯定结论时的要求, 而不是对案件事实作出否定结论的要求。

我国实行的是无罪推定原则, 是由检察机关寻找证据证实被告人有罪, 而被告人不“自证其罪”, 如果公诉部门无法向法庭提供确实充分的证据, 则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实践中, 指控机关需要大量的证据组成完整的证明链条才能证实被告人有罪, 而被告人及其辩护人要否定犯罪只需否定链条的任何一环即可。因此在办案中, 没有理由在案件将作出否定结论时, 也要求证据确实充分, 这不符合刑事证明责任的要求。

摘要:刑事诉讼过程的侦查、提起公诉、审判三个阶段对案件事实的认定都需要运用证据加以证明。新旧刑事诉讼法对这三个阶段适用的证明标准是同一的, 没有层次性区分。这样的规定是否符合司法实际, 已经引起了司法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关注和争论。笔者认为刑事证明标准在侦查、起诉、审判三环节是否应有所区别见仁见智, 但应有多元性和层次性。为有效适用于司法实践, 对证据确实充分的理解也应准确, 符合立法原意。

关键词:刑事诉讼,证明标准,确实充分

参考文献

[1]何家弘.论司法证明的目的和标准.法学研究, 2001, (6) .

[2]黄达亮.我国刑事证据标准之不足.人民检察, 2001, (3) .

[3]徐静村.刑事诉讼法学.法律出版社, 1997:69.

[4]陈碧.关于刑事审判中认证问题的思考.中国检察出版社.证据学论坛 (第二卷) .

[5]陈光中.刑事诉讼法再修改的若干问题.刑事审判网, 2006-7-1.

[6]龙宗智.相对合理主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440-441.

刑事侦查学复习资料 篇8

关键词:新刑事诉讼法;刑事和解制度

一、引言

“刑事和解”指的是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案件被害当事人以及加害人以认罪、赔偿、道歉等方式达成谅解以后,国家有关机关不再追究加害人的刑事责任,或对其从轻处罚的一种案件处理方式。刑事和解的充分利用,能够保障当事人双方的权益,促进社会关系修复,维护社会秩序。

二、新刑事诉讼法中刑事和解制度的不足

1.适用范围有限

在新刑事诉讼法中,一方面民间纠纷的范围很模糊,这不仅不利于司法界定,也不利于当事人的准确把握,例如涉及到盗窃和诈骗的案件,在案发前当事人之间通常不存在任何纠纷,甚至是素不相识,因此在案发后如果他们私下进行和解,就可能处于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范围之外,然而如果将这些案件排除在外,又似乎存在违反立法的意图,这就大大削弱了刑事和解的效用;另一方面新刑事诉讼法中的刑事和解制度并没有纳入对社会危害性相对较小的犯罪行为,例如危险驾驶罪,它既不能划分为民间纠纷所引起的犯罪,又不属于刑事诉讼法分则中第四、五章所规定的罪名,但它是立法者为预防道路犯罪而制定的,属于轻型的交通肇事罪,其法定刑罚仅为拘役,然而依据举重以明轻的法律原则,通常交通肇事罪都可以进行刑事和解,所以危险驾驶罪也不应排除在刑事和解制度外;此外,新刑事诉讼法中将被判处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刑罚列为刑事和解的禁止条件,不利于当事人双方权益的保障和社会关系的修复,因为案件当事人之间很可能达成谅解,进而通过和解使得被害人获取一定的赔偿抚慰,也促进犯罪者认罪忏悔。

2.主体和时限不明确

新刑事诉讼法仅以三个条文对刑事和解制度进行了概括规定,没有明确具体的刑事和解主体和时限,不利于有关案件当事人依据法律行使权力并保护自身权益。具体而言,在刑事和解制度中,刑事和解的主體参与者是当事人还是法定代理人、委托代理人又或者是近亲属,刑事和解的主持者是否仅限于公、检、法机关,这些都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很可能引起司法实践过程中出现混乱现象,而且关于刑事和解的时限也没有详细规定,很可能在刑事和解过程中影响到公平效率,不利于社会矛盾的化解。

3.配套机制不健全

新刑事诉讼法中刑事和解制度的配套机制不健全,尚未建立对不同意刑事和解的被害当事人的权益保障机制,因此难以避免被害人受经济威胁而被迫和解的现象出现,这就增加了社会上因贫富差距而引起的司法不平等现象,不利于稳定社会秩序。而且,公民作为纳税人,如果被害人无法获取和解赔偿,国家应该承担一定的救助义务。然而,当前我国与刑事和解制度相配套的回访制度以及国家补偿制度缺失,因此完善刑事和制的配套机制任重而道远。

4.监督机制不完善

从某种程度而言,刑事和解是以牺牲司法公正性为代价的,一旦刑事和解过程中相关的监督机制不完善,就很可能导致检查机关任意扩大不起诉范围、审判机关任意扩大自由裁量权以及侦查机关滥用职权等不良现象。然而,当前我国刑事和解制中的监督机制尚未建立,检察监督缺位,且社会监督不健全,这很可能引起“同案不同罪”等司法不公现象,进而导致当事人产生“花钱买刑”的误解,违背了立法的初衷。

三、刑事和解制度的优化措施建议

1.拓展适用范围

在刑事和解制度中,关于“民间纠纷”应当予以广泛定义,对于不是侵犯不特定的被害当事人的公权力犯罪,可以适当纳入刑事和解范畴。同时,要适当地规定一下能够达成和解的犯罪,例如由经济纠纷引起的犯罪、激情犯罪以及交通安全犯罪等,当然对于很多抽象的危险犯,即使其具有侵害的不特定性或多数行为人的可能性,事实上其导致的刑事危害仍然具有特定性、明确性,因此可以通过刑事和解进行社会关系修复。此外,无论哪种类型的反正,其实只要加害人自愿认罪,并采取多种方式来弥补过错以获取被害人的谅解,最终都可以通过刑事和解进行从宽处理。

2.明确主体和时限

在刑事和解主体方面,因为刑事和解涉及到当事人双方的权益,所以参与主体应包括双方的当事人、法定代理人、委托代理人以及近亲属,而且刑事和解的在公、检、法的主持下,也可以适当建立由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的或者是由律师参与的混合型调解模式,鼓励人民陪审员以及当事人的律师参与刑事和解,一方面可以优化司法资源,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加快和解进程,提高刑事和解效率。

在刑事和解时限方面,应当将时限的截止点限定在宣判之前,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刑事诉讼各阶段时限设置引起的司法混乱现象,因为刑事和解案件通常属于轻型案件,审判期限短且流转快,如果按照原诉讼阶段的时限来禁止当事人提出刑事和解,有失妥当。因此,将时限设定在宣判前能够充分发挥刑事和解功效,矫正犯罪行为,化解社会矛盾。

3.健全配套机制

一方面建立刑事和解的定期回访制度,以便全面考察刑事和解中赔偿金的履行情况、加害人的社会表现、社会公众评价以及案件当事人之间的关系等,从而为刑事和解制度的完善提供借鉴依据;另一方面,建立刑事和解的国家补偿制度,例如被害当事人受请而丧失行为能力或者是被害人思维而导致其家庭成员面临经济困境,国家应对被害人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避免出现被害人受经济威胁而被迫和解的现象,确保司法的公平、公众性,同时也体现社会人文关怀。

4.完善监督机制

首先,强化对刑事和解全过程的监督,确保刑事和解的自愿性、公平性、合法性,尤其是对于不起诉的案件,要审查其不起诉的合理性,避免存在被迫和解情形,同时对于审判阶段的形势和解案件,需要对具体的量刑情况、裁判文书以及和解程序进行全面监督;其次,建立刑事和解的备案制度,确保有关的法律文书能够及时报送有关检查机关备案,以便对刑事和解中的违反情形予以纠正。此外,还需要广泛调动社会、媒体舆论监督,确保刑事和解的公平、正义。

四、结语

总之,新刑事诉讼法对刑事和解制度的进一步规范,提升了被害人的诉讼地位,明确了司法审查内容,促进了刑事司法实践发展,有利于司法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诉讼效率,然而没有尽善尽美的法律制度,刑事和解制度法律效率以及社会效益的充分大会仍然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发展,完善相关的制度体系、法律以及社会保障。

参考文献:

[1]陈雷.浅析新刑事诉讼法背景下检察机关适用刑事和解制度相关问题[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09:22+25.

上一篇:留学生申请上海户口下一篇:罗洪乡综治工作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