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法制

2024-07-14

刑事法制(共4篇)

刑事法制 篇1

俄罗斯刑法典在新情况新现象的考验下, 追求着新时代的法律精神, 并且由于俄罗斯政治、经济、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变革而涅磐重生。

1 俄罗斯刑事实体法律制度产生的背景

1. 1 民主政治孵化了新型的法律

俄罗斯特色的民主政治模式已经有效发挥着作用, 宪政体制在治理社会与振兴国运进程中势不可当。新的法律秩序恢复与重建, 新的刑事法典酝酿与出台在民主政治改革中脱颖而出。

1. 2 经济的动荡激活了新型的法律

普京上台后, 重视社会经济政策调整, 限制寡头势力扩张, 改善贫困人群的生活, 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统一社会力量, 争取一切制度合法化。于是, 在经济改革大潮的洗礼中, 孕育出了新的刑事法律理念与制度。

1. 3 社会意识形态映射了新型的法律

在疾风暴雨的改革中孕育了俄罗斯联邦刑法典, 又在稳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修订完善刑事法。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的客观变化, 俄罗斯刑事法律制度在考验中日渐成熟与理智。

2 俄罗斯现行刑法改革的基本内容

2. 1 外在形式衬托现行刑法典的严谨

1996年俄罗斯刑法典的组成和结构由编章条款项连接为一体, 体系完整, 条理清晰。编下设章, 章里包含着若干条, 每一条中分为几款或者附注的项。从1997年至今, 俄罗斯刑法典体系没有发生变动, 依旧是分为12编34章360条, 只不过在每个条目下有增有减。既囊括了刑法总则与分则的基本主干, 同时又以细致的编章条目总结了立法的成果, 以刑法、犯罪、刑事责任、刑罚、个罪的排列显示了立法的丰富与严密的立法技术。

2. 2 五项原则勾勒了刑法的全貌

第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耳熟能详的罪刑法定原则, 或者称作法制原则。

第二个基本原则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第三个基本原则是罪过原则。

第四个基本原则是公正原则。

第五个基本原则是人道原则。

2. 3犯罪概念与犯罪种类浓缩了入罪法网

俄罗斯刑法典分则共19章, 按照犯罪客体分类, 可谓是19类罪, 所有这些统统纳入到刑法总则四大类犯罪里, 言简意赅地点睛出轻罪与重罪的标签, 显示了犯罪分类的专门化、规范化与明确化, 同时更加密切了刑法总则与分则之间的内在关联纽带, 巩固了立法的社会性与法律性的统一。通过一组数据, 可以反映出此种分类的优点。在刑法分则350多个罪名中, 轻罪占32. 8% , 中等严重犯罪占33. 7% , 严重犯罪占23. 5% , 特别严重犯罪占10% , 大约有53个罪名。由此观之, 俄罗斯刑法中严重犯罪和特别严重犯罪比重较小, 轻罪和中等严重犯罪居多, 犯罪分类的比例适当, 应用性强, 有益于审判实践的需要。

2. 4 刑罚目的与刑罚方式牵引着刑罚的走向

刑罚目的是俄罗斯根据犯罪现状, 借助刑罚的手段惩罚与预防犯罪, 主观上预设达到的目标和结果。俄罗斯刑法第43条第2款规定, 适用刑罚的目的旨在恢复社会公正、改造犯罪人和预防犯新罪。这里, 刑罚的目的是人们美好的愿望与追求, 积极力求实现, 但不能说一定完全实现。通过对判刑人实施刑罚, 有可能实现恢复社会公正的初始样态, 比如法院对判刑人处以罚金, 用以补偿受害人遭受的损失, 就在某种限度内维护了受害人的权益, 等于平复了犯罪引致的不公。改造犯罪人的刑罚目的一方面视刑罚对犯罪人产生了什么功效, 另一方面在于累犯是否彻底锐减。预防实施新的犯罪, 重在处理好一般预防与特殊预防的关系, 制定良好的刑事政策, 完善齐备的刑事法律制度。

刑罚的方式预示一国刑法是重刑思想占上风, 还是轻刑观念为主流。俄罗斯刑法依据刑罚的方式不同, 划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限制和剥夺自由的刑罚, 比如监禁。第二种是限制和剥夺自由之外的刑罚, 比如没收财产。第三种是死刑, 即生命刑。总体而言, 俄罗斯刑罚的走势是逐渐轻缓, 刑法的公平与人道原则已经渗透到了刑罚的精髓中。有数据证明, 1998年, 限制和剥夺自由之外的刑罚占整个刑罚的67. 8% , 到了2002年上半年为69. 3% 。俄罗斯刑罚呈宽和态势, 以死刑为例, 法律上虽然规定了死刑, 但是实际上已经立而不用, 法院不再作出死刑判决。

2. 5 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彰显了刑法的特殊从宽

俄罗斯刑法第5编专门设10个条款详细规定了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对未成年人犯罪网开一面, 或者适用刑罚的替代措施教育感化, 或者适用刑罚选择宽缓的刑种与较短的刑期, 最大限度地避免监禁刑。未成年人的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主旨已经充分体现于俄罗斯刑法中。同时, 再次说明了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不同于刑罚, 二者不可混谈。在刑事立法中, 应该对未成年人贯彻刑事责任从宽、刑罚从轻的原则。

3 俄罗斯刑事实体法律制度改革的主要特点

3. 1 特点之一: 法治与人道共生

法治或称法的统治, 是一种治国理念, 是社会制度体系的运行状态, 是国家管理的方针。法治社会的定纷止争依赖法律。因此, 法治是法律的保障, 法律是法治的平台。一部法律是否具有进步性看其是否彰显了法治精神。考量的尺度在于颁布的法律是否获得普遍的认同, 而不是屈从强权高压, 被迫服从; 认同的法律是否被评价为良法, 得到应有的尊重, 而不是恶法的残酷, 独裁者的嚣张。通过考察俄罗斯刑法发展史, 笔者认为真正意义上的法治法律始于1996年的俄罗斯刑法典。除了类推制度的横亘制衡被彻底清除外, 最重要的是该法律明确列出了法制原则。自然, 笔者并不是妄自割裂历史, 不能否定俄罗斯刑法的沿袭、传承中的创新, 只不过在法治发展道路上, 俄罗斯刑法是最重要的历史转折点。转折的标志之一是法治的弘扬, 比如俄罗斯刑法中法制原则、人人平等原则、公正原则等, 都是一种现代法治社会的做法。完善的法典结构更是依法治国理念的展示, 1996年俄罗斯刑法典的组成和结构由编章条款项连接为一体, 体系完整, 条理清晰。编下设章, 章里包含着若干条, 每一条中分为几款或者附注的项。刑法典体系共分为12编34章360条。从中可看出, 罪刑法定贯彻始终。

另一个重大转折标志是刑法的人道性。法治与人道并行不悖, 相辅相成。人道意味着仁慈、宽恕、博爱, 意味着亲和的美德。它与残忍、严酷、冷漠势不两立。俄罗斯刑法的人道绽放就是将人道原则作为刑法的刚性原则, 以易懂确切的文字表述出来, 这在世界刑事立法上极其少见。具体而言, 刑法的人道性表现在各个条文之中。比如, 对未成年人适用刑罚时, 以特殊的教育感化为主, 应当减轻处罚, 并且还要参照他的生活状况、教育环境、心理发育程度、其他个性特点、长辈对他的影响等, 做出裁量。对妇女、精神疾病人员、老人的刑事责任规定, 其中妇女以及犯罪时未满18周岁的人和法院下判决时已满65周岁的男性不适用死刑; 精神疾病人员强制医疗等。

3. 2 特点之二: 保护与保障共荣

俄罗斯刑法诞生之时, 正是世界上以保护社会与保障人权为两大发展主题的关键期。在人权的各种保障方法中, 法律保障是人权保障体系中最基本、最具权威性的。俄罗斯刑法第2条开门见山声明了刑法的任务, 宣扬了保护社会与保障人权的法律呼声。刑法第2条第1款规定, 本法的任务是: 保护人和公民的权利与自由, 保护所有权, 维护社会秩序与公共安全, 保护环境, 捍卫俄罗斯联邦宪法制度, 以预防犯罪的侵害, 保障人类的和平与安全, 以及预防犯罪。刑事法作为最广泛与最严厉的公法规范, 理应以保护人民和犯罪人的合法权益为己任, 实现维护社会秩序和保障人权的双重功能。这些意识已经深深烙印于俄罗斯刑法中, 即便后来几十次的废除、增设、补充刑法, 刑法的任务始终没有改变。换言之, 国家对刑法的所有调整、修改、附注说明的活动, 俄联邦法令的发布, 都是力图圆满完成刑法的任务。

刑法第2条第2款郑重宣告, 为了实现刑法的任务, 本法规定刑事责任的根据和原则, 规定何种侵害公民、社会、国家的行为是犯罪, 同时规定处罚犯罪的刑罚种类以及其他刑法性质的措施。从中可发现, 俄罗斯刑法是全体公民的大宪章, 不单纯是对犯罪人的人权保护与保障, 还赋予被害人、其他社会成员的保护与保障。保护了基本人权, 就是保障了人权, 就是保护了全体社会。俄罗斯刑法的任务浓缩了二者的平等关系, 保证无辜的人不受任意刑事追究与刑事处罚的威胁, 保障受刑事追诉的人享有正当的权利与合理的待遇。从刑法角度分析, 保护社会, 侧重于犯罪、刑事责任、刑罚的立法与司法解释的扩张, 或者称之为积极应对犯罪的惩治; 保障人权, 侧重于国家刑罚权的限制, 即立法权与司法权的限缩, 展示了非犯罪化、非刑罚化、轻刑化的温情。俄罗斯刑法中的危害行为与罪过的规定, 加重累犯的刑事责任, 扩张非犯罪行为的范围, 刑种由轻到重的排列, 保护个人、社会与国家的排序结构, 扩大罚金刑的比重等, 都是刑法保护与保障共荣特征的具体范例。俄罗斯刑法彻底显示出当今全球刑法发展的事态, 正如我国学者评价道, 全球纵观长达数千年的世界刑罚演进史, 可以发现刑罚之演进的明显特征是趋向于轻缓化和人道化。

3. 3 特点之三: 频繁与纰漏共存

1996年俄罗斯刑法典出台后, 在社会上、理论界与实务部门中都获得了一致好评。因为它是应运而生符合社会发展客观需要的较为完善的法典。由于社会变革远远超出立法的初衷, 激烈变化的社会现实逼迫立法者无奈地进行删改修补。俄罗斯刑法典的修改往往是以动制动的速度立法, 而不是动中有静的理智观望, 过于冒进与激情, 确实给人们带来新鲜与超前的立法满足, 但是也造成了法律前后矛盾与散乱的窘相。刑法修改的愿望是查漏补缺, 缺口被新条文充实, 又出现新的裂痕, 立法漏洞被后来的法规缝合, 继而再度开裂。俄罗斯刑法的母体负载了过于沉重的修补之痛, 甚至出现一个恐怖活动罪就被修改了5次之多。不可否认, 法律不是僵化的硬物, 需要接受立、改、废的洗礼, 比如在俄罗斯恐怖活动的高发期, 尤其是国际恐怖主义犯罪泛滥之际, 及时修正本国的恐怖活动犯罪法律具有现实积极意义。但不能仅以修法将恐怖活动犯罪梳理得较为科学与合理, 就一味沉浸在整个刑事法律体系的完美欢愉中。瑕不掩瑜, 俄罗斯刑事实体法律制度出现的瑕疵, 在留给我们深刻的教训同时, 更应该反思的是怎样避免走弯路, 如何取其优良性能。

综上所述, 俄罗斯刑事立法的建立与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瞬间出现的, 而是有着深厚的法律文化沉淀与累积, 即苏联时期刑事立法的内容与模式对后来的俄罗斯刑事法的构建产生了深远影响。倘若评价当下的俄罗斯刑事立法, 必须寻找到法律的源头, 在一脉相承中全面解读俄罗斯刑事法的全景。同时, 还要客观评价俄罗斯立法自身的变化与发展。俄罗斯刑法典及其之后的修改, 无一例外, 在宽缓与严厉之间抉择时向宽缓偏移, 偶然激增的严重犯罪则会出现重之又重, 改变了过去一贯从严的做法。俄罗斯刑法所坚守的法制与人道原则并举, 保护社会与保障人权并重, 对其他国家刑事立法的制定与完善都有不可或缺的影响。俄罗斯多次修改刑法遭致的冗余与庞杂, 会随着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持续上升而日渐消除。

摘要:转型期的俄罗斯, 随着前苏联解体的震荡慢慢平息, 俄罗斯法律制度体系的逐渐建立, 具有新型特色的俄罗斯刑事实体法, 在改革进程中成熟发展起来, 构造了以俄罗斯刑法典为核心的较为完备的法律制度。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通过对俄罗斯刑事实体法律制度的考察, 无疑会为我国刑法改革进路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俄罗斯,刑事法制,变革

参考文献

[1][法]孟德斯鸠.张雁深译.论法的精神 (上) [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1.

[2]关贵海.论俄罗斯转型期的意识形态[J].俄罗斯研究, 2011 (2) .

[3]赵微.俄罗斯联邦刑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3:217.

[4]黄道秀译.俄罗斯刑法教程 (下卷) [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2:849.

[5][德]考夫曼.法律哲学[M].刘幸义, 等, 译.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4:437.

刑事法制 篇2

关于实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规定

一、管辖

1.公安机关侦查刑事案件涉及人民检察院管辖的贪污贿赂案件时,应当将贪污贿赂案件移送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侦查贪污贿赂案件涉及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应当将属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移送公安机关。在上述情况中,如果涉嫌主罪属于公安机关管辖,由公安机关为主侦查,人民检察院予以配合;如果涉嫌主罪属于人民检察院管辖,由人民检察院为主侦查,公安机关予以配合。

2.刑事诉讼法第二十四条中规定:“刑事案件由犯罪地的人民法院管辖。”刑事诉讼法规定的“犯罪地”,包括犯罪的行为发生地和结果发生地。

3.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可以在其职责范围内并案处理:

(一)一人犯数罪的;

(二)共同犯罪的;

(三)共同犯罪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还实施其他犯罪的;

(四)多个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施的犯罪存在关联,并案处理有利于查明案件事实的。

二、辩护与代理

4.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监狱的现职人员,人民陪审员,外国人或者无国籍人,以及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人,不得担任辩护人。但是,上述人员系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监护人或者近亲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委托其担任辩护人的,可以准许。无行为能力或者限制行为能力的人,不得担任辩护人。

一名辩护人不得为两名以上的同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辩护,不得为两名以上的未同案处理但实施的犯罪存在关联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辩护。

5.刑事诉讼法第三十四条、第二百六十七条、第二百八十六条对法律援助作了规定。对于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根据上述规定,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提供辩护或者法律帮助的,法律援助机构应当在接到通知后三日以内指派律师,并将律师的姓名、单位、联系方式书面通知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

6.刑事诉讼法第三十六条规定:“辩护律师在侦查期间可以为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帮助;代理申诉、控告;申请变更强制措施;向侦查机关了解犯罪嫌疑人涉嫌的罪名和案件有关情况,提出意见。”根据上述规定,辩护律师在侦查期间可以向侦查机关了解犯罪嫌疑人涉嫌的罪名及当时已查明的该罪的主要事实,犯罪嫌疑人被采取、变更、解除强制措施的情况,侦查机关延长侦查羁押期限等情况。

7.刑事诉讼法第三十七条第二款规定:“辩护律师持律师执业证书、律师事务所证明和委托书或者法律援助公函要求会见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看守所应当及时安排会见,至迟不得超过四十八小时。”根据上述规定,辩护律师要求会见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看守所应当及时安排会见,保证辩护律师在四十八小时以内见到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8.刑事诉讼法第四十一条第一款规定:“辩护律师经证人或者其他有关单位和个人同意,可以向他们收集与本案有关的材料,也可以申请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收集、调取证据,或者申请人民法院通知证人出庭作证。”对于辩护律师申请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收集、调取证据,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认为需要调查取证的,应当由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收集、调取证据,不得向律师签发准许调查决定书,让律师收集、调取证据。

9.刑事诉讼法第四十二条第二款中规定:“违反前款规定的,应当依法追究法律责任,辩护人涉嫌犯罪的,应当由办理辩护人所承办案件的侦查机关以外的侦查机关办理。”根据上述规定,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发现辩护人涉嫌犯罪,或者接受报案、控告、举报、有关机关的移送,依照侦查管辖分工进行审查后认为符合立案条件的,应当按照规定报请办理辩护人所承办

案件的侦查机关的上一级侦查机关指定其他侦查机关立案侦查,或者由上一级侦查机关立案

侦查。不得指定办理辩护人所承办案件的侦查机关的下级侦查机关立案侦查。

10.刑事诉讼法第四十七条规定:“辩护人、诉讼代理人认为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

民法院及其工作人员阻碍其依法行使诉讼权利的,有权向同级或者上一级人民检察院申诉或

者控告。人民检察院对申诉或者控告应当及时进行审查,情况属实的,通知有关机关予以纠

正。”人民检察院受理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申诉或者控告后,应当在十日以内将处理情况书

面答复提出申诉或者控告的辩护人、诉讼代理人。

三、证据

11.刑事诉讼法第五十六条第一款规定:“法庭审理过程中,审判人员认为可能存在本法第五十四条规定的以非法方法收集证据情形的,应当对证据收集的合法性进行法庭调查。”法庭

经对当事人及其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提供的相关线索或者材料进行审查后,认为可能存在刑

事诉讼法第五十四条规定的以非法方法收集证据情形的,应当对证据收集的合法性进行法庭

调查。法庭调查的顺序由法庭根据案件审理情况确定。

12.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二条规定,对证人、鉴定人、被害人可以采取“不公开真实姓名、住址和工作单位等个人信息”的保护措施。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依法决定不公

开证人、鉴定人、被害人的真实姓名、住址和工作单位等个人信息的,可以在判决书、裁定

书、起诉书、询问笔录等法律文书、证据材料中使用化名等代替证人、鉴定人、被害人的个

人信息。但是,应当书面说明使用化名的情况并标明密级,单独成卷。辩护律师经法庭许可,查阅对证人、鉴定人、被害人使用化名情况的,应当签署保密承诺书。

四、强制措施

13.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正当理由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

或者执行监视居住的处所,有正当理由需要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执行监视居住的处所,应

当经执行机关批准。如果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是由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决定的,执行机关

在批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执行监视居住的处所前,应当征得决定

机关同意。

14.对取保候审保证人是否履行了保证义务,由公安机关认定,对保证人的罚款决定,也由

公安机关作出。

15.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不得要求被监视居住人支付费用。

16.刑事诉讼法规定,拘留由公安机关执行。对于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案件,人民检察院

作出的拘留决定,应当送达公安机关执行,公安机关应当立即执行,人民检察院可以协助公安

机关执行。

17.对于人民检察院批准逮捕的决定,公安机关应当立即执行,并将执行回执及时送达批

准逮捕的人民检察院。如果未能执行,也应当将回执送达人民检察院,并写明未能执行的原因。

对于人民检察院决定不批准逮捕的,公安机关在收到不批准逮捕决定书后,应当立即释放在押的犯罪嫌疑人或者变更强制措施,并将执行回执在收到不批准逮捕决定书后的三日内送达作

出不批准逮捕决定的人民检察院。

五、立案

18.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一条规定:“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

而不立案侦查的,或者被害人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向人民检察

院提出的,人民检察院应当要求公安机关说明不立案的理由。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不立

案理由不能成立的,应当通知公安机关立案,公安机关接到通知后应当立案。”根据上述规定,公安机关收到人民检察院要求说明不立案理由通知书后,应当在七日内将说明情况书面答复

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不立案理由不能成立,发出通知立案书时,应当将有关

证明应当立案的材料同时移送公安机关。公安机关收到通知立案书后,应当在十五日内决定

立案,并将立案决定书送达人民检察院。

六、侦查

19.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一条第一款规定:“侦查人员在讯问犯罪嫌疑人的时候,可以对

讯问过程进行录音或者录像;对于可能判处无期徒刑、死刑的案件或者其他重大犯罪案件,应当对讯问过程进行录音或者录像。”侦查人员对讯问过程进行录音或者录像的,应当在讯问

笔录中注明。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可以根据需要调取讯问犯罪嫌疑人的录音或者录像,有

关机关应当及时提供。

20.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九条中规定:“批准决定应当根据侦查犯罪的需要,确定采取技

术侦查措施的种类和适用对象。”采取技术侦查措施收集的材料作为证据使用的,批准采取技

术侦查措施的法律文书应当附卷,辩护律师可以依法查阅、摘抄、复制,在审判过程中可以向

法庭出示。

21.公安机关对案件提请延长羁押期限的,应当在羁押期限届满七日前提出,并书面呈报

延长羁押期限案件的主要案情和延长羁押期限的具体理由,人民检察院应当在羁押期限届满

前作出决定。

22.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八条第一款规定:“在侦查期间,发现犯罪嫌疑人另有重要罪行的,自发现之日起依照本法第一百五十四条的规定重新计算侦查羁押期限。”公安机关依照上

述规定重新计算侦查羁押期限的,不需要经人民检察院批准,但应当报人民检察院备案,人民

检察院可以进行监督。

七、提起公诉

23.上级公安机关指定下级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的案件,需要逮捕犯罪嫌疑人的,由侦查该

案件的公安机关提请同级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需要提起公诉的,由侦查该案件的公安机关

移送同级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

人民检察院对于审查起诉的案件,按照刑事诉讼法的管辖规定,认为应当由上级人民检察

院或者同级其他人民检察院起诉的,应当将案件移送有管辖权的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认

为需要依照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指定审判管辖的,应当协商同级人民法院办理指定管辖有关事

宜。

24.人民检察院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时,应当将案卷材料和全部证据移送人民法院,包括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翻供的材料,证人改变证言的材料,以及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利的其

他证据材料。

八、审判

25.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一条规定:“人民法院对提起公诉的案件进行审查后,对于起诉

书中有明确的指控犯罪事实的,应当决定开庭审判。”对于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案件,人民法

院都应当受理。人民法院对提起公诉的案件进行审查后,对于起诉书中有明确的指控犯罪事

实并且附有案卷材料、证据的,应当决定开庭审判,不得以上述材料不充足为由而不开庭审判。

如果人民检察院移送的材料中缺少上述材料的,人民法院可以通知人民检察院补充材料,人民

检察院应当自收到通知之日起三日内补送。

人民法院对提起公诉的案件进行审查的期限计入人民法院的审理期限。

26.人民法院开庭审理公诉案件时,出庭的检察人员和辩护人需要出示、宣读、播放已移

交人民法院的证据的,可以申请法庭出示、宣读、播放。

27.刑事诉讼法第三十九条规定:“辩护人认为在侦查、审查起诉期间公安机关、人民检

察院收集的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或者罪轻的证据材料未提交的,有权申请人民检察

院、人民法院调取。”第一百九十一条第一款规定:“法庭审理过程中,合议庭对证据有疑问的,可以宣布休庭,对证据进行调查核实。”第一百九十二条第一款规定:“法庭审理过程中,当事

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有权申请通知新的证人到庭,调取新的物证,申请重新鉴定或者勘

验。”根据上述规定,自案件移送审查起诉之日起,人民检察院可以根据辩护人的申请,向公安

机关调取未提交的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或者罪轻的证据材料。在法庭审理过程中,人民法院可以根据辩护人的申请,向人民检察院调取未提交的证明被告人无罪或者罪轻的证

据材料,也可以向人民检察院调取需要调查核实的证据材料。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应当自

收到要求调取证据材料决定书后三日内移交。

28.人民法院依法通知证人、鉴定人出庭作证的,应当同时将证人、鉴定人出庭通知书送

交控辩双方,控辩双方应当予以配合。

29.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七条第三款规定:“公诉人、当事人或者辩护人、诉讼代理人

对鉴定意见有异议,人民法院认为鉴定人有必要出庭的,鉴定人应当出庭作证。经人民法院通

知,鉴定人拒不出庭作证的,鉴定意见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根据上述规定,依法应当出庭的鉴定人经人民法院通知未出庭作证的,鉴定意见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鉴定人由于不能抗拒的原因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无法出庭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案件审理情况决定延期审理。

30.人民法院审理公诉案件,发现有新的事实,可能影响定罪的,人民检察院可以要求补充

起诉或者变更起诉,人民法院可以建议人民检察院补充起诉或者变更起诉。人民法院建议人

民检察院补充起诉或者变更起诉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在七日以内回复意见。

31.法庭审理过程中,被告人揭发他人犯罪行为或者提供重要线索,人民检察院认为需要

进行查证的,可以建议补充侦查。

32.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三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发现人民法院审理案件违反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有权向人民法院提出纠正意见。”人民检察院对违反法定程序的庭审活动提出纠正

意见,应当由人民检察院在庭审后提出。

九、执行

33.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四条第五款中规定:“在交付执行前,暂予监外执行由交付执行的人民法院决定”。对于被告人可能被判处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符合暂予监外执行条

件的,被告人及其辩护人有权向人民法院提出暂予监外执行的申请,看守所可以将有关情况通

报人民法院。人民法院应当进行审查,并在交付执行前作出是否暂予监外执行的决定。

34.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七条第三款规定:“不符合暂予监外执行条件的罪犯通过贿赂

等非法手段被暂予监外执行的,在监外执行的期间不计入执行刑期。罪犯在暂予监外执行期

间脱逃的,脱逃的期间不计入执行刑期。”对于人民法院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具有上述情

形的,人民法院在决定予以收监的同时,应当确定不计入刑期的期间。对于监狱管理机关或者

公安机关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具有上述情形的,罪犯被收监后,所在监狱或者看守所应当

及时向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提出不计入执行刑期的建议书,由人民法院审核裁定。

35.被决定收监执行的社区矫正人员在逃的,社区矫正机构应当立即通知公安机关,由公

安机关负责追捕。

十、涉案财产的处理

36.对于依照刑法规定应当追缴的违法所得及其他涉案财产,除依法返还被害人的财物以

及依法销毁的违禁品外,必须一律上缴国库。查封、扣押的涉案财产,依法不移送的,待人民法

院作出生效判决、裁定后,由人民法院通知查封、扣押机关上缴国库,查封、扣押机关应当向

人民法院送交执行回单;冻结在金融机构的违法所得及其他涉案财产,待人民法院作出生效

判决、裁定后,由人民法院通知有关金融机构上缴国库,有关金融机构应当向人民法院送交执

行回单。

对于被扣押、冻结的债券、股票、基金份额等财产,在扣押、冻结期间权利人申请出售,经扣押、冻结机关审查,不损害国家利益、被害人利益,不影响诉讼正常进行的,以及扣押、冻

结的汇票、本票、支票的有效期即将届满的,可以在判决生效前依法出售或者变现,所得价款

由扣押、冻结机关保管,并及时告知当事人或者其近亲属。

37.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二条第一款中规定:“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根据侦查犯罪的需要,可以依照规定查询、冻结犯罪嫌疑人的存款、汇款、债券、股票、基金份额等财产。”

根据上述规定,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不能扣划存款、汇款、债券、股票、基金份额等财产。

对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依照刑法规定应当追缴其违法所得及其他涉案财产的,适用刑

事诉讼法第五编第三章规定的程序,由人民检察院向人民法院提出没收违法所得的申请。

38.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现有证据证明存在违法所得及其他涉案财产应当予以没收的,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可以进行调查。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进行调查,可以依法进行查

封、扣押、查询、冻结。

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过程中,被告人死亡的,应当裁定终止审理;被告人脱逃的,应当裁定

中止审理。人民检察院可以依法另行向人民法院提出没收违法所得的申请。

39.对于人民法院依法作出的没收违法所得的裁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近亲属和其他

利害关系人或者人民检察院可以在五日内提出上诉、抗诉。

十一、其他

40.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七条规定:“对犯罪嫌疑人作精神病鉴定的期间不计入办案期

限。”根据上述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押的案件,除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精神病鉴定

期间不计入办案期限外,其他鉴定期间都应当计入办案期限。对于因鉴定时间较长,办案期限

届满仍不能终结的案件,自期限届满之日起,应当对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变更强制措

施,改为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

国家安全机关依照法律规定,办理危害国家安全的刑事案件,适用本规定中有关公安机关的规定。

本规定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1998年1月19日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

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关于刑事诉讼法

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同时废止。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公安部

国家安全部

司法部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

唐刑事法制的立法背景及影响研究 篇3

一、唐刑事法制的立法背景

刑是中国古代法制历史上最早的法称,之所以有这种名称, 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制时代的夏朝、商朝、西周中实行的“禹刑” 和“汤刑”和“吕刑”,成为推动刑事立法关键组成部分。在断罪和论刑这个阶段,国家政权只是以实际情况制定法律,说明当时的 “刑”只是作为调整刑事法律关系的方式,处于一种不公开且不稳定状态。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子产在鼎上铸造了当时所使用刑书。直到战国时期,李悝倡导魏国变法时以“法”代“刑”编著《法经》,尤其所指导的盗、贼、囚、捕、杂和具法等六篇是建立在“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的基础上。《法经》使中国古代的刑事法律有了初步规模,直到商鞅变法时期也由商鞅本人带往秦朝传播,当时秦朝统治者秦孝公十分支持商鞅变法,商鞅将法为律并大量颁行,值得一提的是,商鞅在变法过程中将法作为律,并在秦国广泛颁行,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秦国封建政治、经济的发展,而律自那时以后也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法律的专用名词。

唐朝建立初期经历了隋末的农民起义的严重破坏,人口减少严重,社会经济急剧倒退,统治者面临着严峻的社会政治经济形势。尤其唐武德年间全国用户仅剩二百余万,人口成为当时唐朝第一问题,后续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也无法弥补人口空缺, 对此部分大臣就针对人口现状上书唐太宗,唐太宗看了众大臣的进言后也说出国家所面临的窘境,希望大臣能献计献策改变这种现状。需强调的是当时唐朝社会发展还以小农经济为主,最紧迫的事情就是恢复和推动农业生产,有利于巩固政权,稳定民生。唐太宗听了部分大臣的建议后,立即在国家范围内实施“均田”制等惠农政策,这一举措对稳定生产秩序和社会安定都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除此之外,唐太宗也要求国家重视法律法规,在编修唐朝法律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借鉴历朝历代法律经验,例如武德年间制定的翻版《武德律》,主要删除繁琐的部分,尽可能用语确切简要, 概念精炼明确,逻辑严谨缜密,编修的法律发挥了积极的效果,可谓起死回生[1]。

二、唐刑事法制指导思想

唐朝统治者在历经隋末农民起义的基础上对总结隋灭亡原因,从中得知许多道理,如民心是稳定政治的前提,应在民意的基础上实施条例,不能一意孤行,否则会适得其反。所以其基本治国方略定为安人宁国,尤其在建设法律制度方面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实行礼法结合,以此缓解社会矛盾。

1.依法断狱。唐代君王将统治执行标准通过立法的形式加以界定,其目的在于维护统治。要求审理案件人员必须依照法律法规严格审理案件,强调律在不同法律类型之间冲突的权威性。断狱和定罪量刑会依照唐朝刑事法制标准,如果不遵守法律则将处以笞三十。其中也蕴含了“罪行法定”的基本思想,此外,依法量刑思想也参与到制定唐朝律例的中,如“假有人犯杖一百,合加一等……犯杖一百,应减一等,决杖九十,是名就轻次”。

2.刑罚为政教之用,德礼为政教之本。任何一个朝代的统治者每天日思夜想的问题就是该如何巩固自己所建立的王朝和政治,唐太宗也同样如此。但其在建设法制时的指导思想则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制度主要服务于封建统治秩序。具体可解析为,治国的基本手段中必然不可缺少礼仪教化。 如果把礼仪作为辅助刑罚手段有利于后者的实施,可以说二者相辅相成。礼是儒家思想的基本体现。部分当代历史文献指出, 在维护封建的三纲五常方面,唐朝律法可保护君权、父权和夫权,还能调整上下尊卑。刑重视“德”的指导作用,作为调整封建秩序中不可缺少的手段,不能轻易放弃刑罚的使用。尤其可以运用严厉的刑罚手段加以惩治违抗君权、父权、夫权及上下尊卑关系的人。可以说通过这一原则的贯彻实施,唐王朝的礼、法结合结束了从西汉武帝延续至唐朝数百年的经义决狱,达到了中国封建时代的最高峰,所以唐朝法律被后世封为评定争议的有效法律[2]388。

3.慎刑思想。慎刑思想在唐朝刑事法制中有重要的地位,也是我国古代刑事法律制度中的重要思想之一。唐高祖李渊对隋朝的酷法思想十分反感,认为此等思想只会形成逼供,任何案件没有实情可言,应予以废除,他赞成和推广刑法宽简,以民为本。据《贞观政要·刑法》记载:“贞观元年,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如此,庶免冤滥。”上述文献就可表明,李渊强烈要求官吏要审判死刑案件时要查明事实,严格审判,尽可能减免死刑,由此可看出他对慎用死刑模式十分重视。例如用典型的案件就是“错杀张蕴古”,根据《旧唐书·刑法志》记载,唐太宗在即位初期召集书、 门下两个部门五品以上的官员及尚书一起商议关于判处死刑问题。当时有个叫李好德的人在公开场合大肆宣讲妖妄之言,太宗得知后将其下狱治罪。大理丞张蕴古则针对此事上奏唐太宗说, 有疯癫病,如果按照法律法规,他不应治罪。治书侍御史权万纪素日里就看不惯张蕴古的行事作风,就上奏弹劾张蕴古是有意袒护李好德,太宗听了权万纪的奏报后十分气愤,于是下令斩杀张蕴古。张蕴古死后唐太宗感到非常后悔,但人死不能复生。唐太宗为了避免再次出现错杀事件,则要求设立死刑复奏制度,在当时封建专制社会中,该制度充分体现慎刑思想,一定程度上防止官员滥用死刑。

三、唐刑事法制产生的影响

1.对东南亚影响。唐代是我国古代最辉煌的时期,所建立的刑事法制对后世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相应地影响了周边国家。世界法律史上引人注目的丰碑就是《唐律疏义》、罗马法、拿破仑民法典。如果说资产阶级法律奉行拿破仑民法典,罗马法为奴隶制法律的典型,那么《唐律疏义》就是封建法律的最高成就。当时朝鲜、日本和越南是受唐朝刑事法制影响最深的周边国家。首先朝鲜是直接其影响,当时朝鲜半岛的高丽王朝基本照搬唐朝法律,据相关文献记载,高丽王朝所制定的71条法制中有69条就是截取唐律的五百条中,剩余两条则招录唐《狱官律》。可以说高丽王朝的诉讼手续、司法组织及具体刑名和实施对象都采用唐律。例如7条斗讼。14条职制,6条贼盗,8条捕亡,2条伪诈,12条名吏,3条厩库,4条户婚,4条卫禁,2条杂律等。越南的刑事立法还受唐代刑事法制的直接影响,部分法典受到间接或直接影响。其次日本,该国家是受唐代刑事法制影响最深的国家,尤其在大化革新后,日本所制定的法律、条令等体系都类似于唐代的刑事法制。根据相关文献记载得知,日本为能更为深层地学习唐朝法律,曾派遣过外交大使前往唐朝学习其先进的法律制度。唐朝 “八议制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日本刑事法制的设立,《大织冠传》 中曾指出,日本所派出的大使在唐朝学习后回到国家被封为贤人,传播关于唐朝法制方面的知识。由于受唐代流刑的影响,日本在刑事法制的内容方面或多或少有所增加或删除,如加入了“八虐”,将唐代的“十恶”中的“内乱”和“不睦”删除,将流刑也分为近流、中流和远流。7岁以下及90岁以上为无责任能力者,对其实施减免刑罚措施。10岁以下,80岁以上、肢体/ 器官残疾者在触犯杀人、反逆、伤害、盗窃等罪时则从轻处理,触犯上述范围以外的罪名可不负刑事责任。在共同犯罪方面,日本律在规定中明确指出, 造意者为首犯,从犯减轻相应罪名,对于家族犯罪,族长是承担罪名的第一人,上述规定都是日本吸收了唐朝关于处罚共同犯罪原则[3]109-110。

2.对后世影响。唐代刑法对历代封建法制都产生了直接或间接影响,“《唐律》集众律之大成……莫不以《唐律》为最善”。如唐代的刑事法制还直接影响宋代刑事法律的建设和实施,西周为奴隶制时期,当时就确立了中国古代的“五刑”,刑罚经历了奴隶、封建等不同阶段社会得到了相应的完善和发展。唐代时期还发展了隋朝的徒刑、流刑、死刑、笞刑、杖刑的“五刑”。宋代基本承袭这一制度,但其承袭的目的在于重新树立政府的权威,缓解社会矛盾。 《宋刑统》与《唐律疏义》的相关规定在十恶制度方面基本类似。但十恶之罪在唐代刑事法制中不能用于自首,因为关于自首唐代刑事法律有明确规定:“其闻首告,被追不赴者,不得原罪。”《宋刑统·名例律》关于自首条款基本上和唐律相同。辽、金、元以及明清刑事法制的内容和形式均受唐代的刑事法制的直接影响。《辽史· 百官志》中记载,法令“大略采用唐制”就明确指出其所制定内容的法律类似于唐朝,唯一有变化的就是名称。元代的亲亲相隐制度基本上就是沿用唐朝,明清的刑事立法也和唐代的刑事法制有紧密的联系。

总而言之,唐代高度发展的经济、文化使其刑事法制也形成了深远影响,对当时周边国家和封建社会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立法方面有用刑持平、一准乎和立法慎重的特点,不论是思想还是制度都处于最佳状态,其制度的实施不仅起到巩固唐代封建王朝统治的作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社会矛盾,对当今刑事法制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摘要:唐朝是古代历史上的重要朝代,其经济、文化都达到一定的高度。尤其唐刑事法制逻辑严谨缜密,概念精炼明确,能有效缓解当时朝廷与民众的矛盾。同时,唐朝刑事法制还起到维护封建统治地位的作用,对当时周边国家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唐朝,刑事法制,立法背景,影响

参考文献

[1]张晋藩.中国法制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张思远.浅谈唐朝法律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J].经济视野,2013(12).

刑事法制 篇4

一、新《刑事诉讼法》关于技术侦查规定的不足之处

(一) 相关概念表述不明确

在新的《刑事诉讼法》中, 对技术侦查作进行了单独的阐述, 并对相关程序性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但对于与技术侦查相关的一些概念, 并没有进行明确的表述。例如, 在第149条中, 涉及到技术侦查中的“措施种类”这一概念。但却只提到, 要按照批准来选择具体的技术侦查措施, 并确定相应的种类。并没有对什么使技术侦查的“措施种类”, 以及其中包含的具体内容进行描述。但是, 现如今科学技术处于飞速发展的时代, 各种技术手段不断的涌现出来, 不进行具体的描述和规定, 很容易造成在具体的侦查过程中, 相关技术手段均被一股脑的列入“措施种类”的范围之内, 导致技术手段滥用现象的出现。

(二) 适用范围和条件不具体

技术侦查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 在适用范围和条件方面, 大多涉及到的使各种严重危害社会安全, 取证难度较大的案件。但在新的《刑事诉讼法》, 在对给社会带来严重危害的不同类型的案件进行适用范围划分的时候, 利用的案件类型标准。即通过对案件类型进行划分来确定其具体的危害程度等。但这样的标准显然是不够科学的。除了那些严重危害国家安全的案件以及黑社会性质的案件以外, 很多其他类型的犯罪案件, 例如抢劫、杀人等在情况特殊的条件下, 有时也需要利用一定的技术侦查手段。还有, 在新《刑事诉讼法》中, 在具体适用条件方面, 也不够严谨, 流于宽松。例如在“侦查犯罪的需要”方面, 规定较为主观, 影响实际操作的效果。

(三) 各种排置方式不合理

侦查工作涉及到三方面的具体内容, 即技术侦查和秘密侦查, 以及控制下交付。这三者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而是相互依存, 密切相关的三个概念。对于技术侦查来说, 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进行理解。于是, 在技术侦查既定不清的时候, 秘密侦查便不能被列入技术侦查措施之中。同时, 将控制下交付置于技术侦查的规定之下也不合理。在发现非法或者可疑货物的时候, 控制下交付的应用, 可以暂时不扣押, 允许其通过。并以此来扩大侦查的范围, 最终掌握整个犯罪过程, 抓获所有犯罪分子。但控制下交付并不像其他一些侦查手段一样只依赖一种技术手段, 而是一项综合性的行为, 涉及到多种技术。因此, 此时, 各种技术手段便成为控制下交付的使用工具。

(四) 证据材料使用不科学

在新《刑事诉讼法》中, 关于证据材料使用方面的相关规定也不够科学。其中第152条关于庭审质证的规定涉及到两个原则, 一个是限缩质证原则, 另一个是庭外核实程序。但这样规定存在较大的缺陷, 首先, 一些情况下, 利用技术侦查获得的材料在质证的时候根本不需要庭外核实。庭外核实程序应该适用于那些利用秘密侦查等方式获得的证据材料。另外, 在阐述庭外审核和限缩质证的时候国语简单, 不够详细。其中并没有涉及到对具体情况的相关规定, 导致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法官的裁量权被扩大, 于是对被告人的诉讼权利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侵犯了被告人的质询权等。

二、新《刑事诉讼法》技术侦查法制完善策略

(一) 明确技术侦查相关概念

在完善新《刑事诉讼法》技术侦查法制的时候, 首先要注意明确技术侦查相关概念, 并正确描述秘密侦查和技术侦查以及控制下交付三者之间的关系。首先, 明确技术侦查的具体含义。通过具体列举的形式, 将技术侦查涉及到的措施种类进行详细、清晰的列举, 并对技术侦查的外延进行界定。其次, 对节名进行合理的制定。通过分析第二部分可以发现, 秘密侦查和技术侦查以及控制下交付三者之间处于一种平行的状态。所以, 可以将第二章第八节的节名定为“技术侦查措施”, 以提高实际的可操作性, 避免出现混乱使用的情况。

(二) 明确技术侦查的具体适用情况

完善新《刑事诉讼法》技术侦查法制, 还需要积极的明确技术侦查的具体范围和适用条件。在适用条件方面, 因为现有的新《刑事诉讼法》中的相关规定过于宽泛, 因此导致使用条件不明。所以, 应将适用条件严格化。在适用范围方面, 要制定出双重标准, 按照不同案件的实际情况, 使用不同的技术侦查措施。并坚持比例原则, 保证所使用的侦查手段与案件的危害性等相适应。以保证适用范围更全面, 可操作性更强。

(三) 建立严格的制约机制

为了更好的保证侦查效果, 需要制定出完善的审批制度, 建立起严格的制约机制。新《刑事诉讼法》中在审批方面的规定十分笼统, 在实践操作中的实际约束力较弱。因此, 首先要明确审批主体, 将审批权赋予检察机关。其次, 对于具体的审查内容, 要按照必要性原则和比例性原则进行审查。

(四) 严格控制证据的效力

新《刑事诉讼法》中在提到技术侦查所获取证据具体效力相关问题的时候, 在第152条明确表示, 利用侦查措施收集到的材料可以在刑事诉讼中当作证据予以使用, 即肯定了证据的法律效力。但需要注意到的是, 并不是所有通过侦查得到的材料都可以当作证据。而且, 技术侦查本身具有一定的侵犯性特点, 并具有较强的强制性, 因此侦查得到的材料大多只用于本案的侦查和起诉等。如果所想要用来证明其它严重的犯罪行为, 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批。

(五) 强化司法救济的保障作用

技术侦查要明确救济机制, 不断强化司法救济的保障作用。新《刑事诉讼法》中对当事人的保护还存在较大的缺陷, 于是导致实际侦查过程中有时会对公民的个人权利造成损害。因此, 需要构建救济机制。首先, 规定任何有权开展技术侦查的机关都要严格按照法律的具体规定来进行侦查, 不得违反规定。其次, 对不按照法律要求得到的资料应坚决排除, 不能当作证据予以使用。另外, 要赋予当事人一定的权利, 为其提供申请审查和复制等权利。对于那些违法侦查的行为, 还要予以严厉的惩罚。

三、结语

在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的过程中, 技术侦查是侦查机关常用的重要手段。2012年, 新《刑事诉讼法》的出现, 成为我国技术侦查法制发展的重要成果。但新《刑事诉讼法》中在技术侦查相关法制规定方面仍然存在概念不清和适用情况不明等问题, 不利于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因此, 探讨技术侦查法制的完善策略至关重要。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也了解到, 通过明确技术侦查相关概念和技术侦查的具体适用情况, 并建立严格的制约机制, 严格控制证据的效力等方式, 可以对新《刑事诉讼法》中技术侦查法制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完善。总之, 新《刑事诉讼法》关于技术侦查的法制规定虽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但经过不断的实践和努力, 定然可以实现我国技术侦查法制化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韩成军.新<刑事诉讼法>对检察机关职务犯罪技术侦查权的完善[J].河南社会科学, 2012, 20 (9) :11-13.

[2]姚永辉.新<刑事诉讼法>下技术侦查制度的探讨[J].法制与经济 (下旬刊) , 2013 (6) :21, 24.

[3]彭磊.新刑事诉讼法实施背景下技术侦查措施在职务犯罪侦查中的应用[J].法制与社会, 2012 (27) :141-142.

上一篇:城市功能下一篇:火灾爆炸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