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抓实干 开拓进取

2024-09-13

真抓实干 开拓进取(精选6篇)

真抓实干 开拓进取 篇1

真抓实干 开拓进取 奋力开创机关党建工作新局面

今年是十八大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县引深实施党建“五大工程”工作之年,组织部党支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这两条主线的要求,发挥好机关党支部的龙头带动作用和党建引领作用,切实使党支部的党建工作“走在前头”。部机关党的建设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效。

一、努力抓好主题教育,党员先进性意识得到新的提高。按照省、市委组织部的部署,紧紧围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以公道正派为核心,深入开展了 “四带头、四过硬”、争做“五个表率”、深化了“下基层、转作风、抓落实、树形象”等一系列主题教育。对每一次教育活动,都紧扣主题、严密部署、切实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组织上领导有力、内容上丰富多彩、形式上活泼多样、成果上巩固发展,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树立了组工干部可信、可靠、可亲、可敬的良好形象。在开展“党的群众性路线教育”活动中,开门评部、开门纳谏,形成了“五对照五查找”的好做法,深入查摆部门和党员个人在服务大局、公道正派、开拓创新、求真务实方面的差距,为整改提高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全体机关党员在学习上带好头、在联系群众上带好头、在边整边改上带好头,通过持续开展主题教育,做为民务实的先行者、做解决基层实际问题的先行者、做服务群众的先行者。

二、积极创建“三型”党组织,组织部门创先争优水平得到新的展示。把创建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党组织作为机关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基础性工程重抓不放,以学习水平提升创新水平,以创新水平提升服务水平,以服务水平提升党建水平,有力推动了组织工作实现新的突破、新的提高。一是积极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深化理论武装,坚持党支部每天班前半小时学习、人人讲党课等制度,切实抓好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荣辱观、党章、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条例等文件精神的学习贯彻,坚定理想信念,坚定政治方向;开展学习再造活动,采取专题培训、跟班培训、专家授课等方式,加强对经济金融、法律法规、社区管理等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不断提高组工干部业务能力,在部机关形成了团队学习、互动学习、持续学习的浓厚氛围。二是积极创建创新型党组织。以大气魄谋划创新,以争第一、创唯一的思想研究新情况、破解新问题、打造新亮点。积极开展了党建创新工作,打造工作亮点、创出工作品牌。今年,实行了党建创新项目申报制度,评选出3-5个党建创新项目,参加了全市评比。在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教育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有益的创新成果。三是积极创建服务型党组织。强化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工作理念,围绕“十二五”期间组织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部党支部分六个组深入全县192个农村基层党组织进行调查研究,形成了一些调研成果,切实提高了组织工作服务大局的前瞻性、有效性;强化服务基层的意识,围绕建设“三个之家”,组织机关党员深入开展“干部下乡住村”活动,坚持做好结对困难户的帮困工作,定期进行走访慰问,结对以来,共捐款捐物价值7700多元,捐衣被230多件。加大基层工作指导力度,加强窗口部门服务管理,全面推行文明机关创建的各项制度,树立了组织部门亲民爱民、服务为民的良好形象。

三、着力完善党组织管理,机关党组织建设得到新的加强。今年来,我们部机关党支部加强自身建设,结合自身建设的新情况、新要求,及时理顺组织关系,完善工作制度,切实发挥了部机关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支部书记认真负责,作风民主,充分调动一班人积极性,支部委员积极参与集体领导,切实履行分工职责,班子成员模范带头执行各项决议和部署。同时,注意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认真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等制度,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形成了规范的党小组活动制度,促进了党员之间、处室之间的联系沟通,增进了理解,加强了团结,凝聚了力量,增强了战斗力。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支部工作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是抓好理论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学习开展党务工作的方法还不够多,党员活动的形式还不够丰富多彩,党建工作如何与部机关中心工作、与机关党员的工作和思想实际贴得更紧还需进一步加强。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改进。

真抓实干 开拓进取 篇2

房管站全体员工全面落实房管工作会议精神, 紧密结合实际, 以加快发展为总要求, 持续发动和坚决依靠广大职工, 紧紧咬定各项责任指标不放松, 加强考核, 严格奖惩措施, 各项工作呈现“时间到、任务完”的良好局面。

一、经租指标完成情况

全年计划任务指标271.97万元, 实际实成279.05万元, 超额完成全年计划任务指标的2.60%。其中, 住宅完成251.88万元;非住宅完成22.49万元;旧欠完成4.68万元。

房管员综合收缴率达到97%以上, 空白户发生率控制在3%以下。在保证完成任务指标的基础上, 全站还完成了公房承租人身份证号登记、录入工作;以及实施“POS机”收费平稳运行。

二、修缮指标完成情况

1. 大中修工程

计划内大、中修工程21270平方米, 已完成21270平方米, 占年计划的100%, 工程合格率100%, 工程优良率达到35%以上。其中, 屋面翻修工程年计划2200平方米, 已部完成, 完成年计划的100%, 工程优良率达到100%;楼梯间维修粉刷工程年计划87门幢, 已全部完成, 完成计划的100%;大板楼楼缝维修年计划6000平方米, 已经全面完成;维修阳台119个;下水管更换工程年计划3100平方米, 已全部完成, 追加3807平方米共五个楼屋面维修, 现已全面完工。

2. 碎修工程

碎修任务单共计完成1600张。及时率达到100%, 满意率达到96%以上。

3. 平改坡工程

承接晨光楼、滇池里、丰乐里小区等12幢楼房的平改坡工程, 已于去年上半年全部完成。

4. 计划外工程

创卫及旧区改造工程, 唐家口新村六段旧区现已全部完成。

三、经营性创收

1. 经营性创收年计划必保1 46万元, 按1 50万元组织落实, 实际经营性创收1 46万元, 完成年计划的1 00%。

2. 净资产增值:完成净资产增值38万元, 按39万元组织落实, 实际完成38万元。

四、其他工作

1. 窗口建设

以落实“三服务、一落实”为切入点, 即:主动服务, 超前服务, 延伸服务, 落实群众满意的工作目标。从管理机制着手, 规范完善“四会一考核”制:班子会, 明确目标, 统一思想, 步调一致的推行各项工作的开展。站务会, 抓好中层管理, 凝聚骨干力量, 打破隔离层, 形成上下贯通、协调一致的工作局面。管修协调会, 一方面从管理的薄弱环节入手, 以压缩空白户和清理旧欠为重点, 不断提高租金收缴率;另一方面加大修缮经费的投入, 全力以赴保证租金的收缴, 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管修服务标准体系。经租工作分析会, 查找问题, 及时总结经验, 摧进度保任务。一考核, 探索管修捆绑考核模式。

2008年4月经市局窗口办公室检查验收通过了标准化验收, 2008年1 1月按照市局统一规划重新模式, 重新安装了房管站大门及各项服务标识。

2. 拆迁工作

本着依法拆迁、以情拆迁的原则, 在局领导和拆迁指挥部的统一指导下:目前我站承担的万辛庄平房拆迁任务985户, 截止目前已拆迁906户。按照拆迁总部统一部署, 对拆迁工作分工和人员进行了新调整。在动迁工作中做好未走户的工作, 进一步摸清底数, 平稳安置;稳控工作做到思想统一, 认识到位, 反应迅速, 措施得力, 化解矛盾, 效果明显, 为拆迁收尾提供保证。在不断总结以往拆迁工作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 积极处理拆迁遗留问题, 经与教育局协调配合, 目前育星平房仅有1户未搬迁。近期已于教育局联系, 做好拆迁收尾移交及结片工作。

在工作中我站统一思想, 克服困难, 加大动迁力度, 从认识上提高重视程度, 把拆迁工作同政治思想相结合, 同经济创收结合, 同企业发展结合。工作中注意处理好拆迁进度与稳定的关系, 执行拆迁政策与解决问题困难住户的关系, 正常动迁与侧面协调的关系, 从而使拆迁工作得到推进。

3. 队伍建设

上半年经局党委决定站领导班子进行了补员调整, 充实了班子力量。通过抓班子建设, 推动骨干发挥作用, 来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并通过各种职业素质和业务技能的培训, 持续加大对职工队伍的素质教育, 强化干部职工文化修养及内在素质, 激励广大职工自觉提高敬业爱岗、创新务实的思想素质和一专多能、一工多技的专业水平, 更加适应市场经济的竞争要求, 廉洁高效地工作, 创新务实地进取, 为最终实现经济上的翻身和跨越式发展, 提供从强大的动力和保障条件。

4. 职工福利

职工是干好工作的根本, 站领导班子始终把关心职工生活, 提高职工收入放在首位, 去年拆迁任务、平改坡、推行POS机等工作加重了工作强度, 我们在完成好工作任务的前提下, 支部、工会工作同步跟进。凡事从房管站的建设出发, 从职工的福利待遇着想, 考虑到站内职工整体年龄偏大, 为保证职工的身体健康, 我们将每两年一次的全员职工体检改为每年一次;为保证给职工提供良好的办公环境, 2008年将站内的原油炉采暖改为集中供热。凡职工喜丧病重都及时到职工家中慰问、看望。我们更努力实现丰富职工的物质文化生活, 完善职工之家建设, 不断改善职工的生活工作环境, 不断提高职工福利, 保证五险一金足额上缴。站领导班子与站工会共同研究制定, 凡职工过生日单位均送生日蛋糕, 把和谐单位、以人为本落到实处。

5. 冬防夏汛工作

冬防工作本着“早准备、早动手、早落实”的精神, 坚持一查勘、二建档、三定责、四预案、五落实的“五步”做法, 大力宣传冬季炉火取暖严防煤气中毒知识, 并与居委会签订共管协议, 共同做好广大公产住户安全过冬工作, 并确保24小时随报随修, 到烤火期结束我站未出现一起责任事故, 保证了广大住户安全温暖过冬。

针对2008年雨季到来早的情况, 采取“早动员、早准备、早落实”的方法, 提前全部完成防汛准备各项工作。

回顾2008年开展的各项工作, 我站在局党委的正确指导和大力支持下, 通过自身努力, 各项工作实现了新的突破。

2009年我站明确要在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九届三次全会, 区委九届五次全会精神基础上, 重点抓好房管主业和经营创收以及拆迁工作, 不断积累发展, 在此基础上, 紧密结合房管职业优势和经济情况, 选准好的投资项目, 参股融资, 主动参与市场竞争, 不断发展壮大自身的经济实力, 紧密依靠“四个结合”, 做大做强一个“房”字, 实现全方位的发展。

真抓实干 开拓进取 篇3

本期我刊特邀陕西省电化教育馆为我们介绍了近年来该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及探索途径,汉中市、宝鸡市渭滨区、靖边县也介绍了各自区域的教育信息化成果及发展思路,以期能为我国中西部的教育信息化工作提供借鉴。

教育信息化是全球化趋势,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目标。要使基础教育全面实现信息化,不仅需要各级政府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做出长期不懈的努力,而且更需要身处一线的广大教育工作者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身其中。要实施好这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就必须始终围绕“谁来做、怎么做、做什么”这三大主题做文章,只有做好了这三篇文章,才能真正使这项工作健康有序地开展起来,进而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陕西省是一个内陆省份,人文历史积淀深厚,科技和高等教育实力强大,但经济实力相对薄弱,特别是基础教育,发展很不平衡。近年来,我省确立了以教育信息化为突破口,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并为此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点的发展之路。

一、抓住机遇,创新机制,打造坚实有力的教育信息化实施和管理体系

在我省,按职能的划分,实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历史使命被赋予了全省电教系统。作为这个系统的领头羊,省电教馆深感责任重大,任务光荣而艰巨。在分析了电教系统的现状和实力后,果断向厅里提出,用三年时间实施陕西省市、县(区)电教馆(中心)标准化建设工程。通过这个工程的实施,全面解决影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瓶颈,那就是电教机构的独立建制、人员编制、经费等核心问题。只有这样,教育信息化才有人管,具体工作才有人抓。这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工作,这个工作做好了,就落实了“谁来做”的问题。为此,我们抓住国家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机遇,并借助省“教育强县” 评选活动的契机,明确提出,“创建标准化电教馆(中心)是各级政府的行为,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责任”,从而确立了政府主导,行政驱动的工作机制。

为了确保创建工作真正取得成效,省上明确了标准化建设的四条原则:一是不搞“终身制”。对全省电教馆(中心)标准化建设工作实行动态管理,可上可下。验收时达到省级优秀或合格标准的电教馆,授予“陕西省优秀电教馆(中心)”或“陕西省标准化电教馆(中心)”的铜牌。合格电教机构经过努力,不断提升自身水平和服务能力,也可以申报优秀等次;优秀电教机构,工作不努力,服务跟不上,学校意见大,省上会重新评估其等次。出现重大问题的,将通报批评直至摘牌。二是实行“奖先鞭后”制。对优秀电教馆给予一定的奖励,达到优秀的奖励电脑两台。还将结合在农远教技术服务中的工作业绩,奖励一部技术支持服务专用车,同时考虑在今后的项目安排上给予倾斜。为了推动各县市高标准创建优秀档次的电教馆(中心),尽早跟上全省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步伐,还规定,先达标的重奖,最后期限达到优秀的不再进行物质奖励。凡未完成标准化建设的县,不能申报省级教育强县并缓期安排相关项目。这样,各地就出现了争先恐后、竞相创建优秀馆(中心)的喜人局面。三是实行“一票否决”制。电教机构不独立的实行“一票否决”,不予验收,这是一条刚性原则。因为多年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机构不独立,工作就没有主导权和话语权,电教人员提出再好的方案也难免被束之高阁,或难以在可怜的一点教育经费中分得一杯羹。要想统筹和实施当地的教育信息化工作,也是无能为力。所以电教机构不独立,即使其它条件具备了,也不能定为优秀。四是建立“问责制”。电教系统标准化建设是各级政府的责任,三年必须全部实现电教馆(中心)标准化建设。没有如期达标的,省教育厅和省政府教育督导团将通报批评当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这也是考核他们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通过这三年的创建工作,全省独立建制的市、县级电教馆(中心)由原来的15%提高到了95%;市县电教机构中人员编制数达到743人,新增编制305个,增加了41%。在机构编制严格控制的大背景下,能给电教系统增加这么多编制,足以证明各级政府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视程度。同时,人员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本科学历以上达到50%,计算机专业或电教专业的达到72%,35岁以下的人员比例占到从业人员的85%以上。据统计,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为各级电教馆(中心)在基础设施、硬件设备、网络建设、工作经费等方面累计投资达7130万元,有22个县(区)将教育信息化及远程教育运转维护经费列入了县级财政预算。各市、县电化教育馆(中心)全部配备了工作需要的数码摄像机、数码照相机、扫描仪、传真机、打印机、投影仪、刻录机、非线编系统、人手一机(微机)及模式二卫星收视系统一套等硬件设备。全省县级电化教育中心配备技术服务车已达32辆。已建成市、县级教育网站和资源中心110个。现在,全省电教系统已呈现出机构独立有编制,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有保证,装备精良、队伍稳定素质高,教育信息化工作蓬勃发展的可喜局面,教育信息化真正步入快车道。全省电教是一家,全省电教一盘棋的思想已深入人心。已形成信息畅通、资源共享、运转快速、配合默契的全省教育信息化管理体系,通过一系列的工作实践,集团作战优势十分明显,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正规军已经建成,实力日益强大。

二、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为教育信息化保驾护航,指引方向

教育信息化不仅是技术性工作,也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还是一项充满创新点的工作。要使全省教育信息化健康有序发展,不仅要有明确的政策导向和规范的技术标准,还必须有科学的规划和严密的考核评估体系。我们始终坚持政府主导、行政驱动的原则,形成了省上抓宏观、出政策、抓评估,市上抓管理、抓检查,县上抓落实、抓应用、抓服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日常规程。各级职责明确,任务具体。几年来,省上根据国家和教育部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文件精神,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都以省政府或几个厅局联合的形式发文,保证了政策的权威性,使教育信息化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而且大的活动,省政府教育督导团都全程参加,大大增强了职能部门领导力和基层部门的执行力。全省统一政策、统一规划、统一行动,避免了各自为政、盲目发展、重复建设的无序状态。这就解决了“怎么做”的问题。例如,在初期,我们及时制定了《陕西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规划》。这是一个全局性的纲领性文件,从指导思想、发展目标、领导机构、运行机制、队伍建设、经费投入等诸多方面作出了规定,要求各地将教育信息化纳入本地信息化发展规划,纳入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对启动全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陕西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计划》为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作了政策性规定,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开设信息技术课,并纳入必考课目。《陕西省中小学校园网、多媒体计算机教室建设规范》的出台,进一步规范了技术指标和设备配置档次,避免了盲目建设和资源浪费。为了解决学校资源建设和信息化设备的维护费用的不足,省教育厅和省物价局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电教教材代办费管理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切实做好中小学校计算机培训收费管理工作的通知》,为学校合理收取费用,用于资源购置、设备维护、日常运行提供了政策依据,大大缓解了学校资金不足的矛盾,实实在在地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解决了难题,确保其健康可持续发展。《陕西省市(县)电化教育馆(中心)建设标准》和《陕西省市(县)电化教育馆(中心)评估办法》两个文件的出台,则为全省基础教育信息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根本上消除了信息化建设中遇到的机构不独立、经费没着落、职责不明、工作不落实、责任无法追究的现象。这个文件对全省教育信息化的推动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可以说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陕西省城乡中小学信息化建设标准》的制定,进一步规范了学校信息化建设中的具体要求,易于学校操作。在全省普通高中开始进行新课程改革时,我们又及时出台了《陕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信息化建设方案》,指导学校以信息技术推动课改。同时组织力量及时开发了一套高中课改系统管理软件,并培训了教师,为课改真正做了一点实事,很受学校欢迎。经过几年的发展,特别是国家中小学农村现代远程教育项目的实施,大大推进了全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步伐,全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开课率达到100%,绝大部分学校可以上网,条件好的地方校园网十分普遍,而且还开设了许多专题网站,条件较差的地方学校都有自己的网页。

三、一手抓基础建设,一手抓应用工作,使教育信息化取得实质性进展

教育信息化不是停留在口头上,也不是写在纸上的,而是需要做大量实实在在的工作。那么到底要从哪里做起,做什么?我们主要抓了两方面工作:一手抓基础建设;一手抓应用工作。

1.基础建设取得骄人成绩

(1)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初步建成。

经过标准化电教馆(中心)建设,特别是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全省教育信息化的硬件设施得到空前加强。为了使信息化教学设备安全正常运行,省上依托全省电教系统,采取“专、兼、聘”结合的办法,组建了2.1万多人参加的技术支持服务队伍,建立了省、市、县、乡、校五级技术支持服务体系。这支队伍长年活跃在全省教育信息化的第一线,为基层学校的信息化教学和管理排忧解难,使学校信息设备小故障不过天,大故障不过周。同时,投入近80万元建成了网络服务管理平台,建成有3000余人参与的“陕西省远程教育QQ群”,实现了网上报修,解决了设备维修维护及软件应用的问题。现在,各地电教部门正在对农远教项目进行拓展,根据当地实际,开展网络教学的“校校通”和多媒体教学的“班班通”工程。汉中市已探索出了九种班班通模式。

(2)整合全省教育网络系统,打造基础教育专网。

为了便于管理,省教育厅对教育厅的政务网站和省电教馆的陕西教育网进行了合并,整合成一个统一的教育门户网——陕西教育网,由省电教馆主管。各市、县教育局也已完成自己的门户网站建设任务,并与陕西教育网(www.snedu.com)链接,统一物理平台,实现了信息上传下达。各地的教育门户网站基本由电教部门实施建设和管理。同时,还建成了陕西基础教育资源网,为全省中小学免费提供了2000G的优质资源。在省教育厅的领导下,以省电教馆为龙头,由市县电教部门积极配合,争取省政府投资1.2亿元建设全省基础教育专网,构建了省、市、县、校的教育专网体系,到今年底,全省中小学都将接入此专网。

(3)组建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研发队伍,开发优质资源。

为了提升全省基础教育信息化所需资源的研发实力,加强对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力度,省政府成立了两个中心:一个是“陕西省基础教育资源研发中心”,设在陕西师范大学,主要开发教师培训和高中课改所需资源;另一个是“陕西基础教育网络和资源管理中心”,由省编制办发文,与省电教馆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具有一定的行政职能,也承担初中和小学的资源开发任务。几年来,由省电教馆牵头,联合各地电教馆(中心),集中全省电教、高校、教研及知名中小学的600多名学科专家,组成资源建设和审定队伍,与12家出版(制作)单位合作,投资800多万元,以课题研究与资源开发相结合的形式,共同完成了为全省教育信息化服务的“新跨越”系列教育资源开发项目,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科的资源制作已告罄,大大缓解了资源不足的矛盾,也锻炼和提高了队伍的素质。全省已形成了以培训、竞赛、科研、应用促进资源建设的新机制。

(4)建立全省教育信息化培训基地,提高全员信息化素养。

由各级电教部门牵头,建立了完善的省、市、县三级培训体系和培训基地,全面培训教育局长、校长、教师、电教技术人员。承担国家、省及国际援助项目的培训任务,截至目前,已培训各类人员几万人。同时,我省还启动了“乡镇教师资源中心”的建设工程。省政府投入2300万元(含配套),在乡镇中心小学建设600个教师资源中心,使其成为乡镇教师业务培训、资源共享、学习交流的基地。

(5)教育信息化的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理论指导作用日益明显。

经过几年努力,已形成了以学校为实验基地、以课题为抓手、以专家为引领、以骨干教师为主力的教育信息化研究队伍。教育技术课题研究实行“省、市、学校”三级管理体制,定期举行课题研究成果评选交流活动,专家不定期深入学校检查指导,形成了“目标管理与过程监测”相结合、“重点指导与一般管理”相结合、“集中立项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从根本上提升了课题研究管理水平,为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通过专题研讨、成果评比、交流等形式,提高了研究的质量和水平,使教师在研究中成长,教学质量在研究中提高。省教育厅安排了20万元专项经费,申报了《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应用模式研究》国家级课题,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分布在全省的27所国家级“十五”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研究课题的结题,有4所学校获得优秀等次,共获得93个国家级课题单项奖,获奖率和获奖等次位于全国前列。各地的教研部门是教学研究的骨干力量,在多年的传统教育教学研究上有很大优势。为了发挥这些部门的作用,我省借农远教项目实施的契机,果断决策,拿出一定的财力物力,对各市县教研室薄弱的信息化环境进行了改造,使他们能将信息技术手段用在教学研究上,并用信息技术手段指导学校教学。陕西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研究网站的建成,使电教、教研、学校有了共同的合作研究平台。

(6)创办专业期刊,开设宣传窗口,为教师搭建成果交流、展示的平台。

为了强化教育信息化宣传力度,为教师的教学研究、经验交流、信息传播提供一个平台,我们积极创办了《信息技术教育》杂志,得到了广大教师的欢迎。同时,我们也倡导各市、县创办教育信息化的简报、通讯等,及时向领导、社会通报当地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状况,求得支持,如《汉中教育信息化快讯》等都非常有特色。

2.应用工作初见成效

应用是教育信息化的最终目的,教育信息化的各类平台搭建好了以后,应用工作就成了第一要务。为此,我省从农远工程应用入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学的各个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制定《陕西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应用工作三年行动计划》,使应用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陕西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应用工作三年行动计划》从行政角度进行要求,每年的任务和目标都非常细化,操作性很强,易于教育督导部门进行量化考核。从2007年9月起,启动实施行动计划。第一年,着力推动普遍应用,精心培育各类应用典型;第二年,充分发挥典型的辐射带动作用,逐步形成主动应用、有效应用的生动局面;第三年,实施“在研究中应用,在应用中研究”,努力创建低成本、可持续、高有效性的应用工作机制和制度体系。为了进一步强化应用工作,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又向各市、县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应用工作的意见》,使应用工作成为当地政府要抓要管的分内工作。

(2)编写《远程教育学科应用指导手册》,从技术层面指导教师应用。

为了指导一线教师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学,省上组织了专家,根据各个学科的特点,认真编写了《远程教育学科应用指导手册》,指导教师应用。各地又根据当地乡土教材的特点,组织教师对《应用手册》进行了二次开发和拓展。教师通过编写、研讨、培训,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3)召开应用工作现场会,推广经验。

我省坚持每年召开一次全省远程教育应用工作现场会,推出新典型,交流新经验,推动应用工作不断深化和提升。还开展了“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县”和“信息技术应用示范校”评选活动,通过评选,树立样板,发挥典型的辐射和引领作用,带动全面发展。

(4)举办“中小学新课程资源应用与学科整合展示交流会”。

我省已连续四年举办了“中小学新课程资源应用与学科整合展示交流会”,在全省各地轮流举办,规模很大,集中全省优质资源进行展示,并邀请全国优秀教师运用优秀资源进行教学示范。同时,还请全国著名专家做专题报告,提高广大教师的理论水平,得到学校和教师的广泛肯定。

(5)举办“全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选”活动,突出教育信息化成果。

在每年一次的“全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选”活动中,教育信息化成果都占有很大比例。我们在评奖条件中有意识地增加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学的条目,进行导向。在学生中广泛开展各类信息技术应用竞赛活动,在教师中开展远教应用精品课程评选活动。这些活动已举办了多年,产生了非常好的反响。

(6)开通陕西省基础教育支教网,进行网上支教。

为了做好我省基础教育对口支援工作,实现全省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省教育厅经过广泛调研和科学论证,决定依托陕西教育网开通陕西省基础教育支教网,在全省开展网上支教活动。在有关重点学校和省级示范学校中挑选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教学能手组成支教工作组。农村学校的教师将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发布到网上,由支教工作组负责解答。根据实际需要在网站上开辟专栏,有针对、有侧重地给予辅导,并根据农村和城市薄弱学校教师的实际需求上传资源,供其下载学习交流。同时,城市学校通过资源管理平台将各级教育优质资源提供给农村学校,实现资源共享。

四、结束语

真抓实干 开拓进取 篇4

为建设国内影响较大的具有教师教育特色的

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河南师范大学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09年11月6日)

张 亚 伟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共河南师范大学第十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中国共产党河南师范大学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是在全国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全校抢抓发展机遇、推动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科学发展,为把我校建设成为国内影响较大的具有教师教育特色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围绕这一主题,大会将全面总结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的主要工作和基本经验,分析学校发展所面临的形势,确定今后一个时期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进一步明确实现学校发展战略目标的路径,动员和带领全校共产党员和师生员工,同心同德,锐意进取,不断把学校事业推向前进。

一、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回顾

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的六年,是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创新的六年,也是艰苦奋斗、扎实工作、阔步前进的六年。六年来,我们逐步明确学校的发展定位和战略目标,抓住难得发展机遇,破解发展难题,取得了显著成就。

(一)办学层次不断突破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把提高办学层次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以优异成绩获得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和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实现了办学层次的历史性突破。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点32个,全校硕士学位授权点总数达到78个。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强内涵建设,4个学科获得教授评审权,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获批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进一步提升了办学层次。

(二)教育教学水平逐步提升

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求,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水平逐步提升,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各个专业生源充足,5个专业进入本科一批招生。国家教学质量工程建设顺利推进,在全部9类项目中,获得全国教学名师、“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等8类,类别数和项目数在全省名列前茅。教育教学工作成效明显,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37项,本科生考研录取率达30%左右,年底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进一步增强,获得省级以上竞赛奖励700余项,在第七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合唱比赛中荣获金奖,连年被评为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三)科研实力显著增强

大力加强科研平台建设,新增教育部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10个。不断加强科研创新团队的培育和建设,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逐步显现。承担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2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92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64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在核心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68篇,被SCI、EI收录1105篇,收录数量逐年提高,引用率在全国高校名列前茅,在国际顶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量逐年增加。推动科技创新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有机药物、新能源材料、再生生物学和小麦生理生态等研究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学报质量不断提升,哲学社会科学版跻身CSSCI来源期刊,成为学界名刊,自然科学版被评为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

(四)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推进 规范人才引进、聘任、培养和流动机制,重点抓好高层次人才和学科梯队建设,新增双聘院士、中原学者、省级特聘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16人。重视青年教师培养,不断提高综合素质。积极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逐步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绩效管理的转变,导向和激励作用初见成效。规范职称评审办法,形成良性的人才评价机制。教师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占41%,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占70%。

(五)办学空间迅速拓展

投入6亿多元用于校区改造和建设,东校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9个学院顺利入驻,学校占地面积从80万平方米扩大到128万平方米。新联学院遗留问题妥善解决,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正轨。成功申报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招生规模逐年扩大。成立国际交流与教育学院,对外合作办学进展顺利,国际交流学生逐年增多。学校现有博士、硕士研究生2100余人,本科生28000余人,成人教育学历学生8000余人。

(六)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新增建筑面积20多万平方米,全校建筑总面积达到72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从0.8亿元增加到2亿元。校园数字化信息平台和文献资源“一站式”检索平台建设有序推进,办公自动化系统、校园一卡通工程已见成效。图书馆藏书223万册、电子图书48万册,建设中外文网络在线数据库23个。进一步改善师生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认真做好校园热力改造工程,完成第二家属区建设。

(七)管理服务质量稳步提高

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资源意识、信息意识、改革创新意识、质量效益意识和机遇意识显著增强。以“规范、科学、和谐、高效”为目标,深入开展“管理年”活动,进一步优化机构设置和管理服务机制,完善规章制度,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修订“三大考核办法”,健全竞争激励机制,改进工作作风,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提高资源使用效益,管理服务质量稳步提高,办学治校能力不断增强。

(八)宣传思想工作成效明显

扎实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进一步加强政工干部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三进”工作。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凝炼和宣传优良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加大精神文明创建力度,学校蝉联“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积极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学校影响力得到较大提升。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学校发展贡献力量,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会、团学组织、离退休老同志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先后荣获“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

(九)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

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新解放,新跨越,新崛起”大讨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活动,促进了学校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形成团结协作、高效有序的领导体制。贯彻落实“大组织”理念,坚持“岗位符合度、群众满意度、班子认可度”标准,不断创新干部选任方式,干部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素质进一步提升,生机和活力进一步增强。认真开展党建评估工作,基层党建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建立健全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长效机制,党员队伍素质不断提升。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着力构建教育、制度、监督三位一体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学校在省管高校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中名列第二,被评为“河南省学校行风建设先进单位”。

以上成绩的取得,是上级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正确领导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校上下同舟共济、锐意进取的结果。在这里,我代表中共河南师范大学第十届委员会,向关心支持学校改革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和广大校友,向学校的各位老领导和离退休老同志、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全校共产党员和师生员工,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回顾六年来的工作,我们有以下五点经验和体会:

——必须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的统领。要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突出顶层设计,明确学校发展战略目标和实现路径,统筹协调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关系,推动学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必须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作为科学发展的前提。要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开阔眼界中拓宽思路,在创新进取中破解难题,在加快发展中捕捉机遇,顺势而谋,乘势而上,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必须把提高核心竞争力作为科学发展的关键。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以人才队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依托,不断提高学校的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必须把提高管理服务水平作为科学发展的助推。要通过体制探索、机制创新和规范管理,整合优化人力、财力和物力,实现资源要素在时间与空间上的最佳组合,发挥资源的最大使用效益,助推学校科学发展。

——必须加强党的领导,把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作为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要坚持党委统一领导,不断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学校改革发展稳定提供有力的政治领导和组织保证。

在总结成绩和经验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是:对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还不够深入;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高层次人才引进依然是需要下大力气破解的瓶颈问题;与学校又好又快发展相适应的文化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等。对这些问题,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各位代表、同志们,回顾过去,大好局面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展望未来,新的征程任重道远,必须倍加努力。面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机遇,我们必须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科学规划发展,找准实现学校发展战略目标的路径,不断谱写学校科学发展的新篇章。

二、学校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也是我校加速转型,实现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党的十七大作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决策,赋予高等教育更为重要的历史使命。国家正在制定的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支持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加快发展,提高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河南省也正在实施人才强省战略。这些都为学校的改革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一方面,在教师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大背景下,走出一条既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要求、又符合学校实际的发展道路,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一个课题。另一方面,人民群众对享受优质高等教育的诉求空前迫切,而我校仍然存在着办学资源紧张、办学经费相对不足的情况,存在着一些影响科学发展的问题和因素。解决这些问题,任重而道远。

迎接新机遇,应对新挑战,今后一个时期学校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科学发展,努力做到办学上特色、招生上规模、学科上层次、教学科研上质量、管理服务上水平,实现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今后一个时期学校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是:突出教师教育特色,加快综合化进程,提升核心竞争力,到2015年,全面完成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多科性大学向综合性大学的转型,学校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到2023年建校100周年之际,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影响较大的具有教师教育特色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

围绕这一奋斗目标,学校要实施以下五大发展战略: ——质量立校战略。牢固树立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命线”的观念,着力构建具有教师教育特色的、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提升教学保障能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开放型和应用型人才,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学科引领战略。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梯次发展,进一步凝炼特色研究方向,提高学科建设层次和创新水平,引领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

——人才强校战略。进一步健全引得进、稳得住、干得好的人才工作机制,积极引进和培养德才兼备、素质一流的学术领军人才,大力提高青年教师综合素质,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努力形成创新合力,强力推进学校改革发展。

——平台支撑战略。科学配置、有效整合资源,积极构建各级各类科研平台、教育教学平台、实验平台、公共管理和服务平台,进一步优化机制、理顺关系、调整结构、提升内涵、夯实基础,切实提高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文化提升战略。进一步挖掘、梳理和凝炼学校文化内涵与特色,引导师生对学校产生强烈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激发干事创业的动力,不断增强学校科学发展的综合实力。围绕建设国内影响较大的具有教师教育特色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战略目标,今后五年学校的重点工作是:

(一)立足于建设综合性大学,着力在提升学科建设水平上下功夫

综合性大学具有多科性、基础性、均衡性和融合性的特征。建设综合性大学,必须围绕这些特征,着力提升学科建设水平。

一是增加本科专业数量。认真落实学校本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以提高专业建设质量为根本,以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客观需求为导向,切实做好专业调整和发展工作。到2015年,力争使我校专业总数达到70个以上,专业数量与学校规模相适应,学科专业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二是强化学科协调发展。推动人文学科与理工学科、优势学科与发展学科、传统学科与新兴交叉学科、基础学科与特色学科协调发展。继续发挥理科研究优势,加大对文科和影响力提升较快的新兴学科的支持力度,不断提高应用学科的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扎实推进学位点培育和建设工作,实现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突破,扩大各类学位点数量。到2015年,学校的一级学科博士点达到4个以上,二级学科博士点达到20个以上,一级学科硕士点达到15个左右,招收硕士研究生的学科专业达到100个以上。三是促进学科融合渗透。把握学科融合的发展趋势和规律, 认真做好学科融合规划,优化专业布局,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努力推动相关学科和专业进一步融合,促进不同学科共同发展,形成相对完整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学科链、学科群。

四是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按照统筹规划、重点建设、梯次发展的工作思路,尽快实现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有突破,省、校级重点学科建设上层次、成规模,努力构建国家、省和学校三级重点学科建设体系。以部分省、校级重点学科为试点,建立长效的学科建设管理机制,增强学科创新能力,培育新的科研生长点。完善学科建设评价体系,改革建设经费资助方式,注重投入产出效益,强化目标管理,不断提高学科建设水平。

(二)立足于建设具有教师教育特色的大学,着力在彰显办学特色上下功夫

在我校走向综合性大学过程中,必须适应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变的发展趋势,着力在彰显教师教育特色上下功夫。

一是加快教师教育平台建设。根据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要求,以教师教育改革为契机,整合全校教师教育资源,组建符合我校校情的、虚实结合的教师教育学院,大力拓展教师教育发展空间。科学制定培养方案,规范设置课程体系,健全完善规章制度,积极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着力加强教师教育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不断提高教师教育的专业化水平,尽快完成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的转型。

二是创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学科教育与教师专业教育相分离的发展趋势,着力创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教师教育的质量和层次,促进学科专业教育与提高学生从教能力的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积极推行“3+1”培养模式,淡化专业界限,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化培养。试行“4+2”本硕连读模式,选拔优秀学生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基础教育所需要的优秀人才。

三是健全教师教育培养培训体系。围绕教师教育的职前教育、入职教育和在职教育一体化,健全教师教育培养培训体系。依托教育技术专业,建立教师教育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加强教师教育人才教学技能培养。以我校为中心,联合全省100所示范性高中,建立“1+100”实习、研究、服务协作共同体,开展与中学的全面、深度合作,引领和推动河南基础教育发展。成立教师教育培训中心,探索多种办学形式, 全面争取和承担各级各类培训任务,增强社会服务功能,切实把我校建设成为中部地区有明显特色、河南一流的教师教育教学、研究和培训基地。

(三)立足于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着力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上下功夫 教学是高校工作的中心,科研是高校发展的助推,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是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客观需要。

一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修订和实施新一轮本科培养方案,进一步深化学分制改革,构建新型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和教学组织形式。进一步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的改革创新,构建相对独立、科学合理、以大学生科技创新和科研训练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增强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健全和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保障机制,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加强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力争建设国家级特色专业10个、省级30个,国家级精品课程、双语课程12门,省级精品课程38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10个,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团队8个,国家规划教材15部,一批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名师,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获得突破。适度扩大办学规模,使在校本科生达到30000人以上,研究生3000人,国际交流学生1000人,继续教育学生和非学历培训人员15000人,新联学院学生12000人。

二是提升科研水平。以省、校特聘教授为学术带头人,推进科研创新团队培育和建设,增加省级科研创新团队数量,实现国家级科研创新团队突破。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力争实现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突破,使国家级科研机构达到3-4个、省(部)级达到20个左右。加大重大科研项目争取力度,承担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50项以上,国家级科研项目150项以上,努力实现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的突破。提高科研论文质量,在国际顶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量不断增加,在SCI、EI、CSSCI源期刊发表论文3000篇左右,收录数量逐年增加,引用率不断提高。

三是提升人才队伍素质。进一步调整人才工作政策,优化高层次人才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加大高层次人才尤其是学科带头人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力争学校双聘院士达到10人,省特聘教授上岗数达到12人,校特聘教授上岗数达到60人,使学校高层次人才不足的状况明显改善。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使专任教师达到1800人左右,具有博士学位和高级职称的教师所占比例均达到45%左右。加大培养力度,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党政管理人才队伍。实施人才分级管理,确保各类人才合理有效使用。

(四)立足于建设国内影响较大的大学,着力在增强学校软实力上下功夫

大学的影响力主要通过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水平等来体现。建设国内影响较大的大学,同样要在塑造学校精神、强化管理服务、发挥学校优势等方面下功夫,不断增强学校软实力。

一是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展现良好的精神风貌。落实学校文化建设纲要,实施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学术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形象文化建设工程,把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凝炼提升既反映师大深厚底蕴,又具有开放性、创新性等时代特征的“师大精神”,充分发挥文化的教育引导、激励约束、品质优化功能,用先进的文化塑造人、鼓舞人、激励人,展现师大人健康向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

二是强化管理服务,助推学校的跨越发展。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提高管理质量和服务水平。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健全任期目标责任制,明确责权利,实现管理重心下移,充分调动学院的积极性。加快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实现从身份管理向绩效管理的转变。实施科学的资源配置办法和绩效评估办法,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加大数字化校园建设力度,构建高度信息化的创新型管理服务平台。探索更加科学优化的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完善对后勤工作的契约化管理,加大后勤服务的社会参与度,不断提升后勤服务质量。

三是注重发挥优势,不断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要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策划开展具有师大特色、体现学校实力的亮点工作,打造若干高水平、有影响的学校品牌。鼓励和组织师生参加各类高级别的竞赛活动和评奖活动,努力在激烈的竞争中展现实力、扩大影响。进一步创新宣传形式,拓宽宣传空间,加大宣传力度,及时做好学校发展的精神、理念、成果以及各项重大活动的宣传,不断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三、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对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作出了具体部署。我们必须深刻领会、认真贯彻,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学校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按照“管方向、谋和谐、促发展”的总要求,为学校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一)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充分激发师生员工干事创业的热情

始终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学校发展的统领,切实把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认识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统一到学校改革发展的事业上来。立足于学校发展实际,处理好质量和速度的关系,努力实现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科学发展。始终把解放思想作为学校发展的前提,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牢固树立符合时代要求和学校发展需要的先进理念,不断推动学校事业发展。始终把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学校发展的动力,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学院具体负责、重在基层的思想政治工作两级管理模式。按照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高全校共产党员的思想政治水平,引领广大师生为学校发展做贡献。

(二)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努力造就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集体和骨干力量

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不断提升办学治校能力。认真落实《学院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完善工作程序,明确职责权限,加强协调配合,进一步提高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坚持干部选任标准,拓宽干部选任视野,创新干部选任方式,把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干部尤其是优秀年轻干部,及时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不断增强干部队伍活力。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分层次、分类别、多形式开展干部培训,努力提高领导干部驾驭全局、领导发展、开拓创新、化解矛盾的能力。进一步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完善竞争激励机制,营造开拓进取、奋发向上的工作氛围,增强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进一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努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集体

进一步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继续做好学院教工党支部建在教研室(研究所)、机关党支部建在部(处、室)工作,扎实推进本科生党支部建在年级或班上工作,积极探索研究生党支部设置方式,不断延伸基层党组织的工作范围。以党建工作评估为抓手,以“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不断拓宽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激发工作活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改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真贯彻“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十六字方针,重点做好在青年教师和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建设一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党员队伍。做好党员的日常教育和管理工作,促使党员把工作岗位变成干事创业的舞台、才干发挥的平台,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四)进一步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加大反腐倡廉力度,为学校科学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把加强党性修养作为优良作风养成的重要基础和动力,教育引导全体党员加强学习、加强实践、加强党内生活锻炼,增强党员意识、党性观念,大兴密切联系群众、求真务实、艰苦奋斗、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以优良的党风促校风带学风。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快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强党风廉政教育,切实抓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积极推进制度创新,形成与学校发展相适应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重点做好“三重一大”制度落实工作,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在全校形成风清气正的校园环境,推动学校事业健康发展。

(五)进一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 积极发展党内民主,以党内民主带动学校民主。以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度,充分发挥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推进党务公开、校务公开,畅通规范的信息交流和利益表达渠道,提高师生员工对学校工作的满意度和公认度。健全学校决定重大事项征求意见制度,完善师生参与学校管理和重大事务决策的方式。

加强对统战、工会、共青团和离退休等工作的领导,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动学校发展。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保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更好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做好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党外干部的选拔推荐工作。支持工会依照法律和工会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加强教代会建设,发挥好工会组织代表群众利益、反映群众呼声、团结引导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关注民生,让广大师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增强主人翁意识。按照“党建带团建”的工作思路,指导共青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发挥离退休老同志特有的优势和作用,为学校改革发展稳定做贡献。

真抓实干 开拓进取 篇5

——2010年云阳镇村镇办工作回顾和2011年工作任务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我市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克难奋进、再创佳绩的一年。一年来,在云阳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住建局领导的关心支持和指导下,我们云阳镇村镇办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咬定目标,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奋力作为,实现了云阳镇建设事业的新跨越。

一、2010年主要工作回顾

2010年,云阳镇以万顷良田建设工程为突破口,以“三新”工程为抓手,着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我们完成城建投入10亿元,完成拆迁面积20万平方米,其中由我镇牵头实施的中心村3个,完成投资5亿元,投资量、拆迁量和建设工程量再创历史新高,城南新城建设渐入佳境。

1.把“三新”工程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助推器。以造城的理念,将南部新城打造成宜居、宜业的城市副中心,高标准、高质量推进“三新”工程建设。

汤甲中心村规划占地310亩,目前一期、二期规划总建筑面积7.5万㎡,总投资1亿元。该中心村于2007年9月开工建设,目前中心村一期工程4.5万平方米交付,汤甲150户居民已经入住,无论从房屋质量还是小区环境都受到入住户的一致好评。中心村二期工程共9幢楼,总面积3.5万㎡,目前已主体竣工。三期226亩建设已完成规划,目前总体规划图已制作完毕,建筑施工图也已完成,27万平方米已完成立项规划,即将开工建设。

石城中心村规划占地81亩,规划总建筑面积8.5万㎡,总投资1.1亿元。该中心村于2009年6月开工建设,目前一期工程1~22栋住宅楼已全面开工建设,主体已全部完工,目前完成投资1亿元,累计建成面积8.4万㎡,即将交付使用。

迈村中心村规划占地185亩,规划总建筑面积18万㎡,总投资2.8亿元。其中40幢多层住宅约12万㎡作为一期工程先行开工建设,该中心村2010年4月开工建设,已完成投资5000万元,主体竣工面积5万㎡,正在进行装饰装修。

2.把拆迁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火车头”。积极推进高新区内汤甲、迈村、九房、城南片区及“万顷良田”片区拆迁工作,全面落实阳光拆迁。

2010年,我们积极配合市政府重点工程,全力做好镇拆迁中心工作。目前122省道拓宽拆迁、迈村村的705户15万平方米拆迁、高新区8个自然村380户11万㎡拆迁工作已全面展开;新241省道汤甲、大圣段41户,1.6万平方米的拆迁任务已基本结束;万顷良田工程拆迁30万平方米即将启动。全镇已完成拆迁总户数800户,已完成拆迁总面积20万㎡。

在拆迁工作中我们都尽全力积极配合,调查摸底,对有证房和无证房认真核对,提供第一手资料。我们事先对拟拆迁范围的总户数、人口和房屋面积进行调查摸底,提供依据。对无证房的界定,本着尊重事实、尊重历史、实事求是、不带个人感情进行界定。因涉及到每户的切身利益,我们在整个拆迁过程中,与国土分局、拆迁办和行政村共同界定无证房、违章房800余户,无一例因界定有误差而引起上访。

3.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全年共投入建设资金3800万元,迁移高压杆线7条,新增可利用土地1600余亩。签订了1.3亿元的道路BT合同,南三环西延,庆丰路及滨河路招标程序已完成。4.民生工程和城乡统筹事业协调推进。按照生态市创建要求,全面清理卫生死角,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在全市首创了主要道路、村庄、河塘保洁、治安巡逻“四位一体”管理模式,今年起全面推开。公共服务设施加快向村镇覆盖,区域供水新增受益人口5万人。农村改厕、改水工作、农村无害化户厕普及率达到80%,建成升级卫生村2个。

5.严格审核合法办理房产发证。去年以来,我们共办理房产过户450余份,面积为4.5万平方米,列全市之首,为企业办理“一书两证”21份。老城区周围的六个行政村农居民建房,所有要求新建、翻建的申请户一律停办;对确属无房户的,引导申请户进入集中安置点和进行预安置。

我们以创建“三优一满意”基层站所为目标,以民主评议活动为契机,持续全面推进村镇办的工作。强化宣传,使“集中居住,规范审批”的观念深入人心;我们与各行政村、国土分局对申请户进行联合调查、联合踏勘、联合公示,完善农居民建房管理程序;强化奖惩,建立干部责任追究机制。年终获得市政府颁发的规划工作先进镇和规划实施先进集体。

6.建筑市场质安并重。深化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我镇工程发包率、招标率、公开招标率一直保持在100%。工程质量和安全是我们关注和工作的重点,针对历年来本镇在工程安全与质量上所发生的伤亡事故,我镇积极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推进安全质量达标工作,加强危险源点监控,安全生产各项指标做到可控。我们办公室直接与建设局执法大队和监管处、质监办等单位进行对接,定期或不定期的去各单位巡查,建立在建工程档案。今年8月份,我们在全镇范围内对20余处在建工程进行拉网式的检查,发现隐患,及时整改,努力做到排查不留死角、整改不留后患。由于工作到位,2010年,全镇未发生一起伤亡事故,确保了全镇在建工程的安全质量。

7.查治违章建筑,维护建房秩序情况。年初党委、政府对各村的考核办法中明确了各村的违章建筑由村级一把手总负责,并实行问责制,已经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各村发现违章建筑能在第一时间内与我们执法大队联系,并积极参与执法。我们执法大队每天都制定巡查路线,对云阳镇执法区域进行严格执法,若发现大范围的违章行为即与城管局执法大队配合执法。

在执法过程中,我们特别注重加大对节假日的巡查执法力度,对重点的区域、拟拆迁范围进行重点巡查、重点管理,发现违章,立即拆除。做到早发现,早制止。2010年,全镇共查处违章建筑189户,拆除违章面积14200㎡,其中与市执法大队规模在100人以上的联合执法达18次,从而有效地控制了违章建筑。

2011年工作任务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我们将以争创生态城市为抓手,进一步转变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发展方式,加快我镇基础设施,优化村庄环境、改善居住条件,要在提升中心城区形象的同时,重点推进 “三新”建设,推动农民向市民转变。

全年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完成高新区和“万顷良田”内的村庄拆迁,力争全年完成拆迁30万平方米;加快推进汤甲、迈村等已开工农民集中区建设,力争全年完成建成面积不低于50万平方米。围绕上述目标,重点要抓好四项工作:

1、对农居民建房审批工作严格把关,积极引导农居民进入集中安置区,以减少建房矛盾。

2、加快中心村建设和安置房建设步伐。本镇安置房建设规划是:现全镇农村常住人口4.5万,按每人40平方米安置房计算,供需建180万平方米安置房,我们在迈村、汤甲、九房、石城、城北、横塘六个村建设农民集中区,按每年建50万平方米建设计算,需在4年内全面完成。

3、认真配合2011年大拆大建工作和房屋界定工作,强化拆迁管理督导机制,推进平安拆迁和规范化管理工作,确保30万㎡的拆迁任务合理合法界定。

4、加大对在建工程的管理力度,与住建局质监站、建管处和执法大队密切配合,建立切实可行和规范的管理机制,确保全镇范围内无安全质量事故。

同时,围绕改善民生,推进跨越发展,努力办好5件实事。

1、扎实推进区域供水进村入户工程

2、横塘片区污水管网建设。

3、扩建横塘幼儿园和丹凤幼儿园。

4、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

5、启动省级农业园区“物流中心、展示中心、管理中心”和丹金农贸市场建设。

同志们,新年新气象、新目标、新任务、新作为、新发展。实现2011年建设事业的目标,是全系统干部职工共同的责任,让我们同心同德,团结拼搏,抢抓机遇,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去争取新的业绩,新的成果,新的成效,为推动整个丹阳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而努力奋斗!

真抓实干 开拓进取 篇6

——中观镇中心小学校长 谢杰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代表、教师们: 受大会主席团的委托,我代表中观镇中心小学作学校行政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代表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一、基本情况

中观镇位于正安县东南部,距遵义市146公里,距县城53公里,平均海拔880米,东邻务川县,北与班竹镇接壤,南连流度镇,西接格林镇,所辖7个村94个村民组。3.43万人,中观镇下辖10学校,完小1间,村小6间, 教学点2间,幼儿园1间,全镇小学占地面积34673㎡,其中建筑面积13405㎡,生均 13.12㎡; 53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022人,幼儿班级15个,在园幼儿366人,留守儿童500人,寄宿生366人,在职教师111人,其中专任教师101人,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96.03%,全镇共有图书28954册,身均图书28.33册,学校有标准化实验实1间,实验仪器设备平均值为4.11万元,基本能满足教学需求。二、十二五期间主要工作的简要回顾

过去五年,我校在县主管部门和镇党政的正确领导下,学校教职员工团结进取,无私奉献,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践行党的群众教育路线,认真开展“三严三实”教育等活动,遵循“育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思想,秉承创新教育的理念,大力推行新课程改革,走内涵发展之路,较好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

1、师德师风建设成效显著

教师师德师风是整个教师管理的首要关键,为能够打造一支师德师风过硬的教师队伍,中心小学根据上级有关要求,大张旗鼓的在全镇开展师德师风整顿系列活动,给与教师思想意识及灵魂的清涤洗礼,先后出台了 系列方案要求。各校认真组织教师深入学习《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教育法律法规800多次,通过学习,使教师政治思想得到了提高,师德师风明显改善,强力扭转了教师服务意识淡漠、情操趣味低级、玩风甚盛的不良现象,树立教师良好师德形象。

2、德育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德育工作是学校整个工作的灵魂,是教育教学的首要工作,几年来,中心小学始终将德育工作摆在首要位置,从思想上、制度上行为上贯穿于教好书,育好人的教育理念中来,在具体工作中,各校严格针对学生生理、心理等特点,结合学校工作实际,有的放矢,周密策划学校德育工作,做到了德育工作常规化、制度化、规范化。各校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积极构建学生品德培养的立体教育网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为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教学质量有所提升

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是社会家长关注的焦点。工作中,我们始终把提升质量摆在最为突出的位置来抓。一是中心小学先后出台了系列教育教学管理、教育教学质量奖惩方案,对质量提升显著的教师实行奖励,对个别质量停滞不前,工作消极懈怠的老师实行轮岗处理;二是各校严格教学管理,提高教学常规管理的“精细化”程度。从教学常规着手,抓实抓细教学管理的每个过程;三是加大教育教学常规督导力度,首先学校细化教学管理过程,狠抓教学流程监控,切实做好教学督促检查,将教学常规要求转化为教师行为要求,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为今后教育教学改革打下基础;其次学校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互听互评活动,每年教师平均听评课达20余节,全年累计听评课达3000余节,通过听评活动,促进相互交流、相互探讨、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有力的提升了教师专业成长;第三在教学常规方面,要求教师做到日清月结,每年中心小学对所辖村点小进行常规检查10余次,累计教案2万多篇,作业3万多次,每学期对教 2 师教学常规进行量化评比排名,对在教学常规管理工作中做得较好的教师给予奖励,对在教学常规管理做得较差的教师实行诫勉谈话,责令整改,大大提升学校教学常规管理水平,有效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特别近一年来,在对教师个人工作督导上狠下功夫,通过督导促常规,取得了很好效果。通过各校教师的共同努力,中观小学教育师资弱、质量差的局面已有所改观改善。

4、教师专业技能不断提高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先。针对我镇教师年龄结构老龄化、教师专业技能基础差的现状,中心小学在如何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上痛下功夫,积极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增强教师资源的内在品质。凡是教育局组织的各种教研培训活动,我们都积极派遣老师参与,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平台。学校还通过“引进来”或“走出去”方式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五年来,学校选派教师外出学习培训达500余人次,培训经费达20余万元,通过学习培训,使教师转变观念,增强动力,立足实际,科学引领,将学习的方法和内容与学校工作有效衔接,通过实践应用,让教师尽快成长起来,引领和带动全镇教师由其是年青教师专业成长,从而提高教师整体水平。通过学习,拓宽了视野和知识面,增强了教师责任心和使命感,学校涌现出了一大批专业人才和优秀教师,其中有2人获得市级优秀教师,1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1人获得感动遵义十佳教师称号; 26人次获得县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称号; 50多人次得到镇级表彰,10余人次在县级教学技能大赛、优质课竞赛中获三等奖及以上。

5、硬件建设稳步推进,教学环境改善较大

几年来,中心小学一是抢抓机遇,积极争取学校项目工程,先后新建并完成中观幼儿园、中心小学教师宿舍、学生宿舍等13栋,建筑面积8000多㎡,极大的为教师、学生解决衣食住行之忧;二是外引内联,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完成了对桂花小学地质灾害改造工程,为当地学生营造了良 3 好学习环境;三是严管理,打紧开支,中心小学用4万元为天楼小学、长岭小学等食堂添置了大型电炒锅,用5万余元为幼儿园添置购买食堂设施设备,为学生营养餐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四是抢抓机遇,今年争取了中心小学综合楼立项修建,现已完成征地等相关前期工作,工程队近期即将进场施工。

6、分布实施,加大校园文化打造力度

校园文化建设是营造良好育人环境的重要举措,结合我镇学校实际,中心小学确立了统筹规划,分布实施的工作指导思想。从2016年3月开始,初步完成了中心小学、红光小学、天楼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打造,现已用10万余元对红光小学进行校园美化、绿化,用5万余元对幼儿园校园绿化和墙体美化进行打造,真正让幼儿园成了幼儿的乐园。用20余万元对中心小学校园文化布置及打造,现外显文化已成形,逐步向内涵文化延伸。

7、资助扶贫工作有序开展

学校资助工作是党和政府的民心工程,中心小学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切实将学生资助工作落实到位,基本实现了营养餐、贫困住校生生活补助、外来结对帮扶三维一体的资助网络体系。几年来,各校不断探索资助管理及实施形式,在实施上创新方法,管理上求精细化,取得较好效果。

在“一对一对一”帮扶活动。我校按照教育局帮扶精神和镇党委政府要求,精心组织开展多层面帮扶活动,一是选准帮扶方式,积极对接国家惠民政策,对症下药,将精准扶贫学生最大限度纳入农村贫困生生活资助范围,解决贫困学生的吃饭问题;二是教师个人对结帮扶,对贫困生或帮扶对象实施资金或物资帮扶,每名教师每学期结对包保对象进行200元以上的物质或现金,帮助解决学生生活及学习困难,三是明确长远结对帮扶对象,利用国家政策、传授先进生产经验和理财方法,有效解决贫困“病根”;四是要求教师针对所帮扶学生在校学习情况,拟定培优辅差计划,给这部分贫困生开小灶,做到物质扶贫与智力扶贫双管齐下,努力提升学 4 生综合成绩,彻底斩断穷根。至2016年6月止,我校全部教师均已完成 “一54321”帮扶工作,累计帮扶资金6万元以上。为全面实现小康水平奠定了基础。

8、校园安全管理卓有成效

在安全工作中,我们始终将安全工作放在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各校建立健全安全工作机制,基本形成了管部门管安全、管业务管安全的安全工作格局。一是加强对安全教育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安全保卫工作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不断完善学校安全保卫工作规章制度;二是定期召开安全专题工作会,落实各项防卫措施,制定各项安全工作应急预案;三是配合司法、综治等部门开展了一系列道德、法制教育活动,交通安全知识竞赛活动;四是召开家长会,发放告之家长通知书等共计2000余份,增强家长安全意识责任意识。五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利用班会、团队活动、活动课、安全教育课等形式,通过讲解、演示和演练,对学生开展安全预防教育,六是利用校园广播网、黑板报、宣传栏、悬挂横幅、张贴标语等宣传工具及举行主题班会、讲座、安全征文与知识竞赛活动来强化师生安全意识。五年来,我镇小学、幼儿园无一起重大安全责任事故,这是广大教师时刻绷紧安全工作这根弦,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工作结果。

9、抓好校务公开,狠抓党风廉政建设

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有力抓手,五年来,学校严格按照校务公开的有关要求,把学校财务收支、教师工资发放、职称晋升评聘、个人评优评先等工作公开置于广大教职工的监督之中,定期向广大教职工张榜公布,随时接受教职工监督。学校领导班子自觉履行廉洁治校,不断加大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力度,凡事关“三重一大”的工作事项,均按规定实行民主决策。

10、学前教育有新的突破提高

学前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几年来,中心小学严格根据三年学前教育规划精神要求,认真思考,统筹规划,为我镇学前教育作了发展作了大量工作:一是中心幼儿园的投入使用,告别了老区乡镇所在地无独立幼儿园的尴尬历史;二是多方努力,为晏溪幼儿争取了专业师资配备;三是实施了中心幼儿园校园美化工程,提升了中心幼儿园办学品位;四是完成了上级规定学前招生计划,为新两基验收打夯实了基础。

各位代表、老师们:回顾过去的五年,我们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成绩的取得,是县主管部门、镇党委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体教职工同舟共济,奋力工作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学校向您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我镇教育的发展也面临不容忽视的困难与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是教育教学质量纵横向比差距较大,处于全县中下游水平,与社会的期望值还有差距,需进一步加大对教学质量的监督和管理。

二是学校内部管理仍处于粗放型模式,在管理的方式和方法上还缺乏创新,教师工作的节奏和步伐还有待加强。

三是教师思想意识和奉献意识还需进一步加强,需加大师德师风学习和政治业务学习来提升教师观念和意识。

四是办学环境还需进一步改善,各校特色教育彰显不明显,不突出,还需进一步加大对学校硬软件的投入,使学校逐步走向特色内涵发展之路。

五是教师年龄结构老化,学科配备不齐全,不能满足现代教学需求,还需进一步优化教师结构,激发教师热情,积极主动投入教育教学工作。

六是营养改善计划管理还停留在粗放型阶段,只能满足学生吃饱,不能满足学生吃好或吃出营养,还需进一步探索和改进营养改善计划模式和方法,真正解决学生怎么吃,吃什么的问题。三、十三五工作打算 新征程、新起点。站在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必须以全新的姿态投入到学校工作中,化解存在的问题,推动我镇基础教育快速发展。未来五年,既是机遇,更是挑战。全体教职工要树立拔寨攻坚意识,奋发有为,认真做好以下主要工作:

1、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提升教学质量。一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学校现已经出台了《教师常规管理方案》和《教师管理夫定》,要求教师从备、授、批等七大环节入手,每一个环节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中心小学每月进行常规检查和督导,真正做到常规工作科学化、制度化、精细化、常态化;二是坚持晋级晋职、评优评先工作与教育教学质量相结合的原则,公平、公正、客观的评价每一名教师;三是“树立标杆”、“领头羊”,加大表彰奖励力度,每年中心小学定期表彰一批做得较好的教师来树立典范,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四是进一步规范《中心小学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和《中心小学质量考核奖惩方案》,真正体现多劳多得,优劳多得,不劳不得的绩效管理原则。做到每月按时足额兑现教师绩效工资和质量奖惩。

2、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根据我镇教学校点多的具体实际,中心小学将利用三至四年时间,将公用经费的30%项目资金集中使用,重点打造中心小学、晏溪小学、幼儿园等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实现校园整体规范美观、人文气息浓厚、师生朝气蓬勃的良好状态。同时进一步调整学校布局,实现资源整合,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一是科学合理规划九曲小学,天楼小学隔年招生计划;二是合理布置杨柳山、团山教学点办学模式;三是加大晏溪小学、中心小学寄宿生办学规模,让边远学生寄宿就读,真正做到让边远农村的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3、进一步加强学校安全常规管理,为学校教育教学保驾护航。认真做好食品、消防、建筑、交通、体育课及课外活动等安全工作。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和安全排查制度,建立安全工作网络,明确职责,责任到人,层 7 层落实,加强安全知识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添置补充必要的消防器材,增加安全演练的内容和次数,提高师生求生自救的能力,确保师生生命和学校财产安全。

4、进一步强化学校德育工作,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各校要结合实际,以课堂为阵地,以活动为载体,挖掘德育教育因素,以养成教育为重点,突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逐步形成。切实做到教好书,育好人。

5、进一步开展好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提升教师个人综合素养。中心小学继续将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放在首位,通过师德师风建设,促进提升教师专业业务素养,通过师德师风学习来提升教师师德修养,让每一位教师都自觉积极主动投入到工作岗位中去。认真开展好“六个一”和“四个三”活动,(即六个一:一是千名教师大家访;二是大力倡导师生爱心行动;三是掀起一场问责运动;四是工作业绩月晒制度;五是财务负责月报清单;六是不认真履职培训班(学习相关费用自行负责);“四个三”:一是“三抓三促”:一是抓责任追究,促不敢违规;二是抓制度建设,促不能违规;三是抓思想建设,促不愿违规;二是“三服务三评议”:主管部门服务学校,学校服务教师,教师服务学生;学生评议教师,教师评议学校,学校评议主管部门),让三者有机结合,促进学校快速健康发展,使社会、家庭、学校三者有机结合,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6、进一步做好“新两基”验收准备工作,确保上级验收过关。中心小学严格按照“新两基”验收指标要求,从数据统计、内部管理、宣传力度等方便入手,认真开展好验收前期准备工作。做好资料的收集和装档工作,做到资料的真实性和有效性,真正做到资料一查就准,一核就实,顺利通过省市及国家验收。

7、进一步加大学前教育管理,不断提高学前教育办学质量。全面实施好第二轮学前行动计划,抓好对天楼、长岭、红光、桂花四 8 间学校校中园改造工程,确保学前三年毛入学率达到省颁标准,同时积极争取中观第二幼儿园(晏溪)项目建设,满足中观晏溪学前幼儿的需求,加大对中心幼儿内涵发展,实现学前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探索村小校中园管理教学模式,从而全面提升幼儿园整体水平和素质。

8、进一步做好资助、精准扶贫帮扶等工作。

精准扶贫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进一步做好精准帮扶工作,定期对帮扶对象进行培训和指导,通过行之有效的帮扶措施使其脱贫致富,学校教师进一步做好“一对一对一”帮扶活动,通过家访、资助、关爱、帮扶等形式,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要让每一名学生在校快乐、健康成长,让教育脱贫一批起到实效。

9、进一步加强学校财务人事后勤管理,为教师提供优质保障服务。在今后的工作中一是加强财务管理,使“校财局管”发挥真正效益,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严格执行预算管理,使有限的资金用到实处,严格执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等相关规定,坚持节约,反对浪费,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二是加大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力度,做到资产一年一清,一年一报,三账吻合,规范学校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三是加大对营养改善计划资金的使用监督。保证营养改善计划资金全部用于学生生活,让学生吃饱转化为吃好。四是严格食堂采购、保管制度,完善内部监管机制和食堂管理人员轮岗机制,确保食堂食品安全和资金安全。五是全面落实好教育惠民政策,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加大对政策的宣传力度,按时按条件足额发放各类补助资金。同时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让惠民资金落到实处。

10、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两学一做”教育活动,树立风清气正的良好教育环境。

一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认真开展好“坐标定位”主题活动和“三严三实”活动,让教师争做有理想信念,有扎实学识,有道德情操,有仁爱 9 之心的“四有”好教师;二是认真开展“两学一做”教育活动,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党性悟性,增强“四个”意识(大局意识,政治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使党员甚至全体教师讲政治,守规矩,懂法律,用法律意识或法律观念来束缚自我,用先进的思想观念来武装自我,真正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好书,育好人。

各位代表:教育是民族发展的基石,学校是生命成长的摇篮,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中观教育,虽先天资源禀赋不足,但我们不甘落后。让我们上下一心、同心同德,在县教育局、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真抓实干、锐意进取,为开创中观基础教育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上一篇:哲理故事及感悟下一篇:初一城南旧事的读后感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