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献检索题库(精选8篇)
医学文献检索题库 篇1
2.在特定的时间内为了特定的目的而传递的有使用价值的信息可称之为(4)
信息 文献 知识 情报 人类从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总结可称为(3)
信息
文献 知识 情报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就是:(2)
信息 文献 知识 情报 如果要查找一本纸质的书被收藏在什么地方,不应选择的检索工具是(2)? 馆藏目录 超星数字图书馆 图书馆书目检索系统 超星读秀图书搜索ISSN代表什么?(1)国际统一刊号 国际标准书号 国内邮发代号 7 中国国家标准的代码是(1)GB CB ZG ISO
GB/T 50269-97是哪类标准?(2)
中国国家强制性标准 中国国家推荐性标准
国家指导性文件下列哪个是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标准代码?(1)ISO
ANSI JIS BS 若查询会议文献,应选用的数据库是(1)CNKI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CNKI
中国期刊全数据库 CNKI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以最快速度报道最新发生的事情的文献是(3)图书 期刊 报纸 专利 17 如果要对某些问题获得较全面、系统的了解,或对不熟悉的领域有个初步、基本的了解,阅读下列哪类文献是个较好的办法(2)期刊论文
图书 专利说明书
会议论文 下面文献中,下列那项属二次文献,亦即检索工具(1)
馆藏书目 专利说明书 科技报告
会议
下列哪项是由政府机构制作出版或由政府机构编辑并授权指定出版商出版的文献(4)
期刊论文
图书
专利说明书
政府出版物下列哪个数据库可检索国外学位论文?(3)EBSCO Science Direct PQDD(或称PQDT)SCI 下列哪项不是英文搜索引擎?(4)Google Altavista Excite CNKI 28 Acrobat Reader是阅读下列哪项格式文件的浏览器?(2)
DOC PDF CAJ HTML 34 下列哪项是按规定程序制定、经公认的权威机构批准的一整套在特定范围内执行的规格、规则、技术要求等规范性文献?(3)
专利说明书 科技报告 标准文献
图书
PQDD是检索下列哪种文献类型的数据库?(2)
期刊论文 学位论文 专利文献 会议论文
什么方法就是用截断的词的一个局部进行的检索,并认为凡满足这个词局部中的所有字符(串)的文献,都为命中的文献。(3)位置运算方法 布尔逻辑运算方法 截词检索方法
什么是人们利用信息系统获取所需信息的内在动因,具体表现为对信息的敏感性、选择能力、消化吸收能力以及对信息的持久的注意力。(1)信息意识 信息能力 信息道德
什么是指在整个信息活动中,调节信息创造者、信息服务者、信息使用者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3)信息意识 信息能力 信息道德
什么是反映该单位各种文献入藏情况的书目数据库,通过它可以查询某一文献在该单位是否有收藏、索取号是什么。(1)馆藏目录查询系统
期刊数据库 学位论文数据库
对一次文献进行再加工,通过整理、提炼和压缩,并按其外部特征(题名、作者、文献物理特征)和内容特征序化,形成的另一种新的文献形式(如目录、文摘、索引、题录)叫作什么?(3)零次文献 一次文献 二次文献 三次文献
若想让produce、product、production、productivity出现在检索结果中,应使用的逻辑运算符是(4)?
逻辑或 逻辑与 逻辑非 截词符 45 若想climate change 和air pollution同时出现在检索结果中且相隔不超过N个字,应使用的逻辑运算符是(4)?
逻辑或 逻辑与 逻辑非 位置算符
在大多数外文数据库中,若想检索结果中出现的information search behavior与检索式中的一模一样,应该使用的逻辑运算符是(2)? 截词符 双引号 通配符 位置算符
在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式“TI=(老子+孔子)*教育*思想”中,加号+表示的是(2)? 逻辑与 逻辑或 逻辑非 位置算符 48 具有文献传递功能的数据库是(3)?
CNKI中国知网 方正Apabi数字图书馆 读秀 书生之家数字图书馆 55 题录“[7]国家质检总局.GB/T 9553-1993井冈霉素水剂[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3.”表示的是什么文献(3)图书 学位论文 标准
会议文献
在google 或百度中精确检索关于“虚拟技术在内燃机中的应用”方面的PDF格式的文件,最宜使用下列哪一检索式?(4)filetype:pdf 虚拟技术在内燃机中的应用
filetype:jpg “虚拟技术在内燃机中的应用”
filetype:ppt 虚拟技术在内燃机中的应用
filetype:pdf “虚拟技术在内燃机中的应用” 4
若要检索“2011年亚太青年通信学术会议”上的论文,应选择哪个数据库(1)中国重要会议全文数据库
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
能检索到标准文献的信息源是(1)
中国标准服务网(CSSN)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局网站 重庆维普数据库
下列哪种工具书最适宜用来查找唐代宰相马周的相关事迹?(1)《二十五史人名大词
典》 《事物异名分类词典》
《中国山水文化大观》
《中国丝绸之路辞典》
下列哪项标准最具法律强制性执行效力?(2)GB/T 2821-2003齿轮几何要素代号
GB 748-2005抗硫酸盐硅酸盐水泥GB/Z 6829-2008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电器的一般要求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是(1)学科分类法 功能分类法 主题分类法
手稿、私人笔记等属于(1)零次文献 一次文献 二次文献 三次文献
辞典、手册等属于(4)零次文献 一次文献 二次文献 三次文献
下列属于一次文献的是(4)题录 辞典 文摘 期刊论文
通过()可以准确确定图书在书架上的位置。(1)索书号 分类号 IPC号 ISBN号 ISSN号 97 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在()范围内可以使用。(2)
互联网 只有在校园网IP地址范围内才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库在(1)范围就内可以使用。
互联网
只有在校园网IP地址范围内才行 99 中国标准服务网(CSSN)在()范围内就可以使用。(1)互联网 只有在校园网IP地址范围内才行
重庆维普数据库在()范围内可以使用。(2)
互联网
只有在校园网IP地址范围内才行
美国专利数据库USPTO在()范围内可以使用。(1)
互联网 只有在校园网IP地址范围内才行
欧洲专利数据库在()范围内可以使用。(1)
互联网 只有在校园网IP地址范围内才行
本校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在()范围内可以使用(2)互联网 只有在校园网IP地址范围内才行
PQDD学位论文文摘库在()范围内可以使用。(2)
互联网 只有在校园网IP地址范围内才行
就整体而言,网上信息资源的特点之一是(4)
学术性高 可靠性高 较具权威性 良莠混杂
http://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的专业检索中,要检索本校王匀老师所发表的论文,检全率更高的是(1)
AU=王匀 AND AF%江苏大学+江苏理工大学 AU=王匀 AND AF=江苏大学+江苏理工大学
二:多选题
按文献载体的物理形态划分,文献可以分为(1,2,3,4)
印刷型 缩微型 电子型 声像-视听型
信息表现形式有(1,2,3)
知识 情报 文献 132 期刊的特点有哪些(1,2,3,4)出版周期短 内容新 连续性强 紧跟时代步伐
书的“身份证”代码是什么(2,3)
国际统一刊号 国际标准书号 ISBN号 国内邮发代号
下列属于文献外部特征的有(3,4)分类号
关键词 作者 出版机构
以下哪种文献属于特种文献(1,2)专利文献 标准文献 图书 期刊
以下哪种文献不属于特种文献(1,2)图书
期刊 政府出版物 档案文献
图书的特点是(3,4)
为连续出版物 出版速度非常快 内容比较成熟、定型 出版周期比较长
检索工具包括(1,2,3,4)目录 文摘 索引 题录
参考工具主要包括(1,2,3,4)
百科全书 手册 年鉴 字典 140 按截断的位置来分,截词可分为(1,2,3)后截断 前截断 中间截断
下列哪些是属于信息道德的范畴(1,2,3,4)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 不侵犯他人的隐私权
不非法进入未经允许的系统
不制作、不传播、不消费不良信息
在google或百度中,要检索高等数学方面的课件,应使用的检索式是(2,3)filetype:pdf 高等数学 filetype:ppt 高等数学 高等数学 filetype:ppt
filetype:高等数学
在google或百度中,要检索PDF格式的《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这一文档,应使用的检索式是(1,2)
filetype:pdf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filetype:pdf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filetype:ppt filetype:ppt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用“*computer”去检索,结果中可能有(1,2,3)
computer microcomputer supercomputer computerization 145 用“col*r”去检索,结果中可能(1,2)color colour cola cold
下列属于国家强制性标准的是(2,3)
GB/T 2821-2003齿轮几何要素代号 GB 748-2005抗硫酸盐硅酸盐水泥 GB 9690-2009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三聚氰胺-甲醛成型品卫生标准
GB/Z 6829-2008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电器的一般要求 149 下列属于国家推荐性标准的(1,3)
GB/T 2821-2003齿轮几何要素代号
GB 748-2005抗硫酸盐硅酸盐水泥
GB/T 7714 —2005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GB/Z 6829-2008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电器的一般要求
152 你想要的文献在数据库和图书馆各阅览室和书库中都没有收藏,网上书店也没有,通过网络搜索引擎也没找到,那你或许可以通过哪种途径获取该文献(1,2)到图书馆联系原文传递工作的馆员获取 通过读秀学术搜索的文献传递功能获取
153 在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若要检索以“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名义发表的论文,在基金字段中应选用哪些检索词(1,2,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自科基金 国家自然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154 若想查找你所学专业有哪些中文核心期刊,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查找?(1,2,3)馆藏纸本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CNKI中国知网的期刊大全
利用搜索引擎上网查找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155()不属于公开出版物(1,2,3)
档案文献 手稿 私人笔记 会议文献 期刊论文 图书
156()属于连续出版物(2,3)图书 期刊 报纸 会议文献 专利文献 标准文献 157 下列属于外文数据库的是(2,3)CNKI EBSCO Science Direct 重庆维普
158 使用()算符,可以增加检出的结果(1,4)
截词符
位置算符 逻辑与 逻辑或
160 对于检索结果过少的情况,原因可能是(2,3)
使用截词符 使用了位置算符
应用逻辑或的时候误用了逻辑与
应用逻辑与的时候误用了逻辑或 161 正确著录文后参考文献的重要性是(1,2,3)
体现学术研究的承前启后 反映作者的学术道德
反映作者的学术态度
163 信息意识的表现形式有(1,2,3,4,5,6)
信息价值意识 信息吸收意识 信息保密意识
信息成果意识 信息污染防治意识 信息更新意识 164 信息能力可以体现在哪些方面(1,2,3,4,5)
信息组织能力 信息检索能力 信息获取能力 信息传递能力 信息分析能力
165 在文后参考文献著录作者姓名时,应注意(1,2,3)
作者姓名超过三个的,只著录前三个,第三个作者后,应添加“,等”,或者“,et al.” 西文作者的姓名,应注意写成“姓”前“名”后
作者与作者之间,应使用“,”,而不应使用“;”
多选题
9.中国期刊全文库(CNKI)中,单篇文献的题录提供了哪些信息?ABC A.某一课题的相关研究机构 B.某一课题发表文献较多的作者
C.与检索结果研究相似的不同文献类型的文献 D.最近召开的与课题相关的国际会议信息
10.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引文数据库可以分析出哪些数据?ABC 7 A.某一研究机构的H指数 B.某一作者的H指数 C.某一期刊的H指数 D.某篇专利的被引用次数
11.确定检索词时应该注意的问题是:ABC A.尽量考虑检索词的同义词。B.检索词尽量简短。
C.尽量不选择不具有实际意义的检索词,例如“发展”、“研究”等 D.检索词一定要在检索课题的题目中出现。12.关于维普数据库,正确的说法是:ABC A.是全文数据库。B.只收录期刊论文。
C.可以同时下载多篇文献的题录。D.可以同时下载多篇文献的全文。
15.维普中文科技期刊的传统检索,同义词功能在哪些字段中有效?ABD A.题名或关键词 B.关键词 C.文摘 D.题名
16.万方数据库收录的文献类型有:ABCD A.期刊论文 B.学位论文 C.专利文献 D.标准文献
17.查找治疗糖尿病药物的生产厂家的名称、电话、地址、公司规模等信息,可以用的检索工具有:AC
A.万方数据资源系统 B.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库 C.网络搜索引擎 D.维普数据库 单选题
19.在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查找华东理工大学凌立成教授在《新型炭材料》上发表的论文,若使用传统检索,那么正确的检索式为: A A.A=凌立成*J=新型炭材料*S=华东理工大学,检索入口为任意字段 B.S=凌立成*J=新型炭材料,检索入口为题名或关键词 C.F=凌立成*T=新型炭材料,检索入口为任意字段
D.A=凌立成*T=新型炭材料*S=华东理工大学,检索入口为刊名 22.关于维普数据库,错误的说法是:D A.是全文数据库。B.只收录期刊论文。
C.可以同时下载多篇文献的题录。D.可以同时下载多篇文献的全文。
24.查找果冻中色素添加标准,可以选择数据库:B A.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库 B.万方数据库 C.清华同方数据库 D.维普数据库
25.检索会议论文全文,可选择的数据库是:D A.EBSCO B.维普
C.超星图书馆 D.万方
26.可进行跨库检索的数据库是:A A.万方数据库 B.维普数据库 C.复印报刊数据库 D.中国期刊数据库
27.利用中国期刊全文库(CNKI)的专业检索,检索发表在《复合材料学报》上的有关纳米CaCO3增韧聚氯乙烯复合材料的文献,最佳检索式为D A.关键词=碳酸钙 and 关键词=聚氯乙烯 and 关键词=增韧
B.关键词=(碳酸钙 and 聚氯乙烯 and 增韧)and 刊名=复合材料学报 C.关键词=(碳酸钙 and 聚氯乙烯 and 增韧)and 刊名=复合材料学报
D.关键词=碳酸钙 and 关键词=聚氯乙烯 and 关键词=增韧 and 刊名=复合材料学报
1.信息检索根据检索对象不同,一般分为(C)。
A.二次检索、高级检索 B.分类检索、主题检索
C.数据检索、事实检索、文献检索 D.计算机检索、手工检索
2.从物理构成来讲,数字资源检索系统由(B)几部分构成。
A. 软件和数据库 B. 硬件.软件.数据库 C. 硬件系统和软件 D. 服务器和数据库 3.我国制定专利法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发明创造的(D)A.著作权 B.发明权 C.发现权 D.专利权 4.以刊载新闻和评论为主的文献是(B)A.图书 B.报纸 C.期刊 D.会议文献 5.布尔逻辑表达式:“A OR B”或“A+B”表示查找出(D)。
A.含有A、B之一或同时包含AB两词的文献
B.含有这两个词的文献集合 C.含有检索词A而不含检索词B的文献 D.含有检索词B而不含检索词A的文献
6.以简明扼要的文字摘述文献的主要内容,包括研究目的、观点、研究方法、数据、结论等的检索工具是(D)。
A.目录
B.题录
C.索引
D.文摘 7.域名后缀gov 表示(C):
A.教育机构 B.军事机构 C.政府机构 D.企业组织 8.在google搜索引擎中,要实现字段的精确检索,可以用 A 来限定。
A.“ ”(双引号)B.()(括号)C.+(加号)D.-(减号)
9.下列数据库中截至目前尚不能用来查找学位论文的数据库是:(B)A.CNKI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B.超星数字图书馆 C.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网站 D.万方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10.检索语言中,D 是自然语言。
A.标题词 B.主题词 C.单元词 D.关键词
11.检索英语会话类辞典,例如《美国语会话百科》、《英语会话大全》、《现代英汉生活用语图解词典》,请选择:哪种检索途径才能够同时查出这3本书?(B)A.用关键词“会话”和“词典” B.用中国图书分类号“H319.9-61” C.用书名“英语会话”和“词典” D.用书名“英语会话”和“大全”
12.下列哪种文献属于二次文献(D)。
A.专利文献 B.学位论文 C.会议文献 D.目录 13.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D)。
A.综述是有关研究某一问题或某些问题的文章 B.综述是从一定时间内的大量的文献中摘取的情报 C.综述是对特定的问题利用有关的情报进行的综合性叙述 D.综述的目的是建立新知识
14.在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在检索结果中”检索相当于(B)。A.逻辑“非” B.逻辑“与” C.逻辑“或” D.逻辑“加”
15.《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简称《中图法》)将图书分成(A).A.5大部分22个大类 B.5大部分26个大类 C.6大部分22个大类 D.6大部分26个大类 16.二次检索指的是(C).A.第二次检索 B.检索了一次之后,结果不满意,再检索一次 B.在检索结果中运用“与、或、非”进行再限制检索 D.以上都不是
四、简答题
26。简述核心期刊的主要特点
答:核心期刊是指那些信息密度大、内容质量高、论文寿命长、被引率、补索率、借阅率也比较高
刊
27.检索过程中当检索结果偏少时,简述进行扩检的方法?至少举出4种方法。答:当检索结果偏少时,可以: ⑴ 删除某个用and 连接的不重要的检索词; ⑵ 增加用
or 连接的检索词; ⑶ 位置算符放宽; ⑷ 检索词后用截词符; ⑸ 多用几个副主题词,甚至选用所有副主题词; ⑹ 用相应的上位主题词扩检 ⑺ 同时用主题词和自由词检索,用or 连接; ⑻ 从在某个分类类目中输词检索改为在所有分类类目中输词检索; ⑼ 用别的途径补充检索,如著者途径; ⑽ 多选几个数据库或工具书进行检索; ⑾ 扩大检索年限; ⑿ 用模糊检索
39根据检索出的文献线索(题目、作者、出处),试举4条获取原始文献的途径。
答:获取原始文献的方法和途径: ①利用文献线索,查询馆藏目录 ②借助馆藏联合目录
③申请文献定购、传递服务 ④试查网上免费电子期刊 ⑤试查全文数据库 ⑥利用文献资源保障系统 ⑦E—mail向著者索取
SCI 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EI美国工程索引 Engineering Index CPCI-S科技会议录索引Conference Proceedings Citation Index – Science 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 SCIE(SCI Expanded)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即网络版)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 AHCI 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GCR IEL全文数据库 IEEE/IEE Electronic Library CSA 剑桥科学文摘Cambridge Scientific Abstracts J期刊,M图书,P专利,N报纸,D学位,C会议,S标准
医学文献检索题库 篇2
关键词:医学专业,试题库建设,考试管理
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在信息化社会中, 建立计算机管理系统来管理医学院校的考试题库是医学院校的考试管理走向现代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必然途径。我校充分发挥传统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的优势, 建立临床医学专业系列试题库, 目的在于形成一种网络化的试题库系统, 最大限度地利用兄弟院校已有的宝贵考试资源, 帮助教学管理人员实现教考分离, 以促进医学院校教育测量水平的提高。
1 试题库建设的原则
1.1 以教育测量学的理论为基本原则
我院对如何建立试题库、如何从宏观上保证试题库质量进行了深入探讨[1], 根据本院特色、优势品牌专业以及国家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考试的相关要求, 制订了医学院校建立试题库的原则、方法和实施方案, 制订了各门课程的考试大纲。由于制订了系统的试题库建设方案, 从而保证了我院的试题库具有较高的内容质量和结构效度。
1.2 深入研究题型功能和命题技术基本理论
按照题型结构将试题分为共用备选答案型选择题、独立备选答案型选择题和串联型三大类主要试题, 以主观题为辅。通过数据库结构的巧妙设计, 较好地解决了不同题型在题库中的应用问题, 使通用题库系统不再受题型的困扰, 从而优化了试题类型的组合。
2 试题库的建立
在上述建库原则的指导下, 我院完成了题库的建设与实测工作。试题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2.1 试题测试紧密围绕教学大纲
众所周知, 一份具有较高质量的试卷, 其试题的内容、范围、重点、难点必须与教学大纲的要求高度一致, 要在总体上把握题库中的试题符合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 试题内容大部分应该是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 要避免怪题和偏题的出现, 从而保证考试的质量。
2.2 试题测试内容在认知领域方面的分类
高质量的试题必须保证测试内容在回忆、解释和运用3个认知领域方面进行合理分布, 这样才能正确发挥考试的作用, 有利于学生在读书期间培养自身的科学思维。
2.3 试题的难易程度适中
试题的难易程度主要取决于试题测试的内容在教学大纲中规定掌握的程度, 测试内容在认知领域方面的分类和试题本身的结构是最难判断的参数。为合理地判断试题的难易程度, 测试内容要以“三基”知识 (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为重点, 占试题内容的60%, 综合性题目占试题内容的25%, 较高难度和深度题目占试题内容的15%, 以保证考试成绩呈正态分布[2]。要使试卷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 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考试的有效性, 提高考试效果。
2.4 题型种类合理丰富
我院按照每学时15至25道题的题量, 建立了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系列试题库, 覆盖了临床医学专业的普通基础课程、基础医学课程、临床医学课程和预防医学课程。各门课程的题型以客观题为主, 主观题为辅。其中客观题型主要包括选择题 (A型、B型、X型多选题) 、填空题、是非判断题;主观题主要有名词解释、简答题、分析计算题等。由各学科根据课程的实际情况确定题型, 如药理学采用了名词解释题、选择题、论述题以及临床用药分析题型。由于对题型没有任何限制, 各门课程的题库都能较好地满足考试的需要。每道试题还具有题目编码 (定位试题所代表的知识点) 、题型、知识类别、适应的教学层次、各教学层次的教学要求度、应答时间、标准 (参考) 答案等齐全的参数, 便于合理组卷和选题。
3 试题库实测研究与评价
为提高试题库的质量, 从2005年开始, 我院对临床医学专业试题库进行了长期、系统的实测研究。实测试卷主要由多选题组成, 将多选题的数量控制在100道左右, 并辅以少量的主观性试题。测试在每个年级的临床医学专业进行, 每次200人, 共测试了12次, 涉及10门课程, 同时将试题库测试成绩与非试题库测试成绩进行比较。针对医学试题的特殊性, 参照兄弟院校[3]对试题库实测研究的结果, 在试题库成绩比较中采取的评价标准见表1。
结果用统计软件 (SPSS13.0) 比较分析, 结果显示, 同一年级学生 (学生生源素质无显著性差别) 在使用非试题库试卷测试时, 各学科成绩波动较大, 甚至个别学科出现区分度显著下降的现象;而使用试题库测试时, 同一年级学生各学科成绩基本无显著性差异, 较好地反映了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
从测试情况看, 自建题库的试卷质量与非试题库的试卷质量相比存在明显差异, 这说明我院建立的临床医学专业系列课程试题库的质量是可以信任的。目前, 我院的题库系统建设已初具规模, 题库管理、组卷和试卷分析等基本功能齐全, 并已开始进行试运行。当然, 建立临床医学专业系列试题库是一项系统、长期的工程, 同时为保持其生命周期, 需要不断地持续更新, 因此, 建设高质量的试题库需要医学教育同仁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胡中锋.教育测量与评价[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金寒洁, 俞守义.建流行病学试题库实施教考分离[J].南方医学教育, 2007 (4) :20-21.
医学文献检索课的教学整合 篇3
【关键词】文献检索课;教学;整合;创新
1.医学文献检索课产生的背景及发展
文献检索教学是文献产生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医学文献检索教学从产生至今可分为三个阶段:①20世纪50年代后期——1984年,主要开展如何利用图书馆的讲座和宣传、对工具书和重要检索刊物的编排和使用。1982年南京医学院图书馆馆长吴观国教授牵头组织全国10余所高等医学院校有经验的教师编写我国第一部《医学文献检索》教材[1],为文检课的诞生奠定了基础。②1984、1987、1992年,原国家教委和教育部先后3次发文要求在全国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课,94%的本科院校开设了,有些省市卫生主管机关还以医务人员能否进行医学文献检索作为考核晋升的重要条件。③随着1990年10月全国医学文献检索教学研究会的成立,至今所有本科院校和一些中等卫生学校都开设该课程,我校于2006年始开设该选修课,在中专、成人专科和成人本科等各层次普及情报检索知识,越来越受到学生普遍欢迎。
2.医疗服务、医学教育对文检课的要求
随着我国卫生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医疗保险制度的全面实施,医院医疗服务的需求由原来治疗疾病的纯医疗服务向提供诊疗、心理护理、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等医疗护理服务转变,迫切需要熟练掌握信息环境下获取情报的人员。那么,如何培养此类人才?现代教育认为,教育的本质不是一个量的问题(即知识的积累),更多的是一个质的问题(即改变学生的认知结构)。医学教育是教育的一部分,21世纪的医学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学科专业知识和能力,更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医学文献检索》就是一门以培养医学生的情报意识,掌握用手工或计算机方式在文献的海洋中搜索、辨别、分析、获取和利用最有价值的知识和情报信息的工具性课程,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一种专门知识。为此,确定该课程的地位并实现其有效整合,是贯彻十七大精神、培养学生创新素养、适应学习型社会的必经之路。
3.医学文献检索课的教学整合
由于文检课具有综合性强、专业性强、理论性强、实践性强的“四强”特点,为了使课程教学达到体系化、效能突出,就必须针对影响教学的相关要素、环节,按照科学原则进行全方位的整合。
3.1 明确教育目标和任务,转变教学思想
教育目标是教学实践活动的起点。21世纪的医学生、医务人员除了不断学习和补充新的医学知识外,更需要学会并掌握获取信息和发现问题进而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新生入馆教育是文检课教育之前奏,它着眼于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学会利用图书馆,激发信息检索兴趣;文检课教学是寓教育于课程中的教学途径,是入馆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技能方法课,它着眼于提高学生检索技能,培养自主学习意识,具备发现、利用和创新信息的能力。文检课在综合素质教育中所起的作用确实非其他课程可替代。为此,应尽可能创造条件变选修课为限选课或必修课,课程设置在第二学期或第三学期,并改善教学设备,以形成重视信息素养教育的氛围,有效地引导学生利用馆藏资源。
3.2 改革教学模式
3.2.1 合理选用教材,调整教学内容
选用教材应针对不同学生层次来确定,一般情况下中高职层次者选用中高职教材,本科生、研究生、成人教育层次者选用高院层次教材,而且3-4年即更换新教材。在教学内容方面,依据我国各地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手检和机检两种检索手段将长期并存,所以对不同教学对象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删除不适应时代教学需要的内容,但不可完全拓弃手工检索内容,以便让学生掌握无计算机情况下的检索之需;也不可采取只讲机检或网检内容的教学超前方式。正确的是以手检为基础,侧重现代信息技术检索知识,特别是扩展与网络技术发展密切相关的计算机检索技术内容,重视网络知识及网络信息的搜集、下载、传输、整合等技能,这是重点和极富创造性的内容。此外,增加讲授专利信息检索中知识产权问题,让学生充分意识到知识产权的重要性,能对国内外专利信息进行搜集、分析,及时发现和判断竞争对手的状况,掌握主动权。最后,遵循国际临床医学的发展趋势,即要求任何医疗决策都要基于客观的临床科学依据,所以,循证医学检索内容也应作为教学重点。
3.2.2 更新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针对各专业各层次学生适时调整教学方法,避免“一刀切”、“一路走到底”,要改变“灌输式”、“理论式”、“压迫式”等教学法。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项措施提高授课效果。
第一,开通师生交流渠道。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检索知识,在每个班的第一堂课上授课教师应介绍自己的姓名、联系电话、电子邮箱和办公地点,加强与学生的沟通。
第二,角色转换法,即鼓励学生上台担任教师角色,展示他们的自我表现力,以增强学生参与知识构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启发式教学法,在工具书中这是“一种与注入式教学相对立的、以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为依据的、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其自觉地进行学习的教学思想和方法”。教师通过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让他们加深理解以掌握检索技能。凡是认为启发式教学只是由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观点都是完全错误的。
第四,案例式教学法,主要通过实例进行讲解、操作、演示等以完成对概念、检索方法、检索途径和步骤的理解。这种方式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效果显著。
第五,互动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利用合适的教学选材,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拓展学生思维为目的,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必须具备四个条件:基本理论知识的传输是保证有效互动的前提;选材的适当是保证互动的关键;教师的合理点评是保证互动的必须;课后的集中与个别反思是互动成果的保障[2]。
第六,“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法,即由教师提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运用医学专业知识、检索理论知识和检索技能去寻找答案。这种教学法突出两大特点,其一是内部适应性强,可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调整教学,其二是外部适应性多,可培养学生的共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应变能力。学生从中学会用批判性、建设性的方式讨论观点与建议,学会运用不断掌握的技能和知识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复述教科书内容。
第七,灵活运用考试方式检验学生掌握程度。对于研究生、本科生可采取上机操作和写检索报告(或完成课题)相结合的方式,对于中高职生则采取侧重基础知识内容的卷面考查和上机操作完成检索作业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达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掌握相应的检索技能之教学目的。
3.2.3 改进教学手段
改进文检课教学手段可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3.2.3.1 因课程内容多需结合数据库等借助于计算机操作的部分,授课要以多媒体形式进行,并且创造条件利用具备网络技术功能的多媒体室或利用笔记本电脑进行大屏幕投影,便于课堂中讨论讲授与检索实例有机结合
3.2.3.2 课件制作要以符合学生专业需求、趣味性强、能激发学习兴趣为目的,便于获取良好课堂教学效果。比如利用Flash Cam和PowerPoint相结合设计制作文献检索CAI课件[3]。也可利用抓图精灵XP V1.0或Adobe Photoshop CS3与PowerPoint相结合设计制作CAI课件
3.2.3.3 制作教学精品课程网站进行远程教学或免费浏览自学。网络教学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分为辅导式教学、咨询式教学、练习式教学,为学习者提供“形、音、字、图”等教学信息,以满足个性化需求
3.2.3.4 文献检索课多媒体课件教学与课堂网络检索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简称文献检索网络多媒体教学)[4],它可以在讲授计算机检索内容的同时打开网络数据库检索系统进行现场检索演示,达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完美结合
3.2.3.5 以学术讲座形式提高学生对如何利用图书馆和检索相关数据库技能方面的掌握程度,避免学生在课堂上听时明明白白,但由自己独立操作时却一头雾水的现象,讲座每次宜安排一个小时的时间
从以上述,课堂教学是医学文献检索课的主要教学手段,它可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是师父带进门;网络教学是辅助手段,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提高生存能力,纯粹是修行靠自己;举办讲座则是以上两种教学手段的补充,三种教学手段互补互进,相辅相成。
3.2.4 改善教学条件
硬件设施的保障是改善教学条件之首。从文检课实践性强的特点出发,需要完善多媒体课室及相关设备,开辟能满足学生上机或上网操作的计算机室或电子阅览室,购买必要的检索工具书和数据库,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实践技能。
3.2.5 更新教师观念,改变教师构成
任课教师要改变从理论到理论的“轻实践”教学模式,转变“只有搞科研、写论文才要检索”的观念。在构成上,应为具备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知识、医学知识、外语知识、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学术研究和教学研究能力,以及敏锐地观察、获取信息能力的“双师型”、“双肩挑”的图书馆员,她们能树立终身学习理念,通过学习、培训、交流等方式提高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适应、引导和促进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4.结束语
文检课教学是图书馆的一种重要导读方式,其整合效果体现在教育价值观上,能培养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他们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创造能力、生存能力与发展能力打好基础;体现在人才观上,可以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创造和成功的空间,充分调动他们的创造力和潜能,使其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体现在教育质量上,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强调学生搜集、判断、筛选、整合、运用情报(信息)的能力和创新知识的能力等,使学生不论是在学校或步入社会都能真正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界.我国医学文献检索教学的产生和发展[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4,13(3):48-50.
[2]荣吉平.互动式教学法——课堂教学改革的春天[EB/OL]. http://law.hit.edu.cn/article/2006/06-27/06085148.htm.
[3]陈建芳.利用Flash Cam制作文献检索课课件[J].图书馆学刊,2006,(5):52-53.
[4]王玲.简论文献检索网络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与特点[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6,(5):86-88.
医学微生物学题库 篇4
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包括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放线菌共六类微生物。3.病毒必须在 活细胞 内才能增殖,为非细胞型微生物。
4.正常菌群对人体具有生物拮抗、营养作用、免疫作用和抗衰老作用等作用.5.测量细菌大小的单位是微米/μm。
6.细菌的基本形态有球菌、杆菌和螺形菌。
7.细菌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有染色体和质粒两种,其中质粒不是细菌生命活动所必需的。
8.细菌的菌毛有普通菌毛和性菌毛两种,前者与细菌粘附有关,后者具有传递遗传物质作用。9.经革兰染液染色后,被染成紫色的是革兰阳性菌,被染成红色的是革兰阴性 菌。10.细菌的特殊结构有荚膜、鞭毛、菌毛和芽胞。
11.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包括脂质A、核心多糖和特异多糖3种成分。12.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肽聚糖是由聚糖骨架和四肽侧链构成。
13.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的主要结构肽聚糖,是由聚糖骨架和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构成。
14.固体培养基是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2-3%琼脂,加热溶化经冷却凝固后即成;当加入0.2-0.7%琼脂。时,即成半固体培养基。
15.细菌的繁殖方式是二分裂。绝大多数细菌繁殖一代用时为20-30分钟,而结核杆菌繁殖一代用时为18-20小时。16.半固体培养基多用于检测细菌动力。
17.根据菌落的特点可将菌落分为光滑型菌落、粗糙型菌落和粘液型菌落。18.SS琼脂培养基含有胆盐、枸橼酸、煌绿,可抑制革兰阳性菌和大肠杆菌的生长,常用于肠道致病菌的分离和培养。19.细菌色素分为水溶性色素和脂溶性色素两种。
20.以简单的无机物为原料合成复杂的菌体成分的细菌称为自养型菌,只能以有机物为原料合成菌体成分及获得能量的细菌称为异养型菌。
21.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包括充足的营养物质、适宜的温度、合适的酸 碱度和必需的气体环境。
22.大多数致病菌生长的最适PH值为7.2-7.6,最适温度为37℃,而结核杆菌生长的最适PH值 为6.5-6.8,霍乱弧菌生长的最适PH值为8.4-9.2。
23.细菌群体生长的生长曲线可分为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和衰亡期四个时期,细菌的形态、染色、生理等性状均较典型的是对数期。
24.培养基按其用途不同可分为基础培养基、营养培养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厌氧培养基。三.单项型选择题
1.下列描述的微生物特征中,不是所有微生物共同特征的是(E)A.个体微小;B.分布广泛;C.种类繁多;D.可无致病性;E.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2.不属于原核细胞型的微生物是(C)A.螺旋体;B.放线菌;C.病毒;D.细菌;E.立克次体 3.属于真核细胞型的微生物是(C)A.螺旋体 B.放线菌;C.真菌;D.细菌;E.立克次体 4.有关微生物的描述正确的是(E)A.体形小于1mm的生物;B.单细胞的小生物; C.不具备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 D.体形小于1μm的生物; E.以上均是错误的
5.与动物细胞比较,细菌所特有的一种重要结构是(E)A.核蛋白体;B.线粒体;C.高尔基体;D细胞膜;E细胞壁 6.与细菌的运动有关的结构是(A)A.鞭毛;B.菌毛;C.纤毛;D荚膜;E轴丝 7.与内毒素有关的细菌结构是(A)A.外膜;B.核膜;C.线粒体膜;D.荚膜;E.细胞膜 8.芽胞与细菌有关的特性是(C)A.抗吞噬作用;B.产生毒素;C.耐热性;D.粘附于感染部位;E.侵袭力 9.细菌的“核质以外的遗传物质”是指(C)A.mRNA.;B.核蛋白体;C.质粒;D.异染颗粒;E.性菌毛 10.与细菌粘附于粘膜的能力有关的结构是(A)A.菌毛;B.荚膜;C.中介体;D.胞浆膜;E.鞭毛 11.无细胞壁结构的微生物是(C)A.革兰氏阴性菌;B.真菌; C.支原体; D.衣原体; E.螺旋体 12.不属于细菌基本结构的是(A)A.鞭毛 B.细胞质 C.细胞膜 D.核质 E.细胞壁 13.内毒素的主要成分为(E)A.肽聚糖; B.蛋白质; C.鞭毛; D.核酸; E.脂多糖 14.细菌所具有的细胞器是(C)A.高尔基体; B.内质网; C.中介体; D.线粒体; E.核蛋白体 15.与致病性相关的细菌结构是(E)A.中介体; B.细胞膜; C.异染颗粒; D.芽胞; E.荚膜 16.G+与G-细菌的细胞壁肽聚糖结构的主要区别在于(C)A.聚糖骨架; B.四肽侧链; C.五肽交联桥; D.β-1,4糖苷键 E.N-乙酰葡糖胺与N-乙酰胞壁酸的排列顺序 17.青霉素的抗菌作用机理是(D)A.干扰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B.抑制细菌的核酸代谢; C.抑制细菌的酶活性; D.破坏细胞壁中的肽聚糖; E.破坏细胞膜 18.有关G+菌细胞壁的特点不正确的是(D)A.主要成分是粘肽;B.含有磷壁酸;C.对青霉素敏感;D.含有大量脂多糖;E.易被溶菌酶裂解 19.溶菌酶杀灭细菌的作用机理是(A)A.裂解肽聚糖骨架的β-1,4糖苷键; B.竞争肽聚糖合成中所需的转肽酶;
C.与核蛋白体的小亚基结合; D.竞争性抑制叶酸的合成代谢; E.破坏细胞膜; 20.下列哪种结构不是细菌的基本结构(B)A.细胞壁 B.芽胞 C.细胞膜 D.细胞质 E.核质 21.G-菌细胞壁内不具有的成分是(B)A.粘肽 B.磷壁酸 C.脂蛋白 D.脂多糖 E.外膜 22.G+菌细胞壁内特有的成分是(E)A.粘肽 B.脂蛋白 C.外膜 D.脂多糖 E.以上均不是 23.维持细菌固有形态的结构是(A)A.细胞壁 B.细胞膜 C.荚膜 D.芽胞 E.细胞质 24.溶菌酶对G+菌的作用是(B)A.破坏磷壁酸; B.裂解粘肽的聚糖骨架; C.损伤细胞膜; D.抑制菌体蛋白的合成; E.抑制四肽侧链与五肽桥链的联结; 25.有关质粒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A)A.细菌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基因;B.为细菌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C.具有自我复制;传给子代的特点 D.可从一个细菌转移至另一个细菌体内;E.可自行丢失 26.关于细菌的核,错误的描述是(A)A.具有完整的核结构;B.为双股DNA.;C.是细菌生命活动必需的遗传物质;D.无核膜;E.无核仁 27.对外界抵抗力最强的细菌结构是(C)A.细胞壁 B.荚膜 C.芽胞 D.核质 E.细胞膜 28.关于细胞壁的功能不应包括(C)
A.维持细菌固有形态; B.保护细菌抵抗低渗环境; C.具有抗吞噬作用;(荚膜)D.具有免疫原性; E.与细胞膜共同完成细菌细胞内外物质交换 29.细菌缺乏下列哪种结构在一定条件下仍可存活(A)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质 D.核质 E.以上均可 30.有关荚膜描述错误的是(B)
A.具有免疫原性,可用于鉴别细菌; B.可增强细菌对热的抵抗力 ;
C.具有抗吞噬作用; D.一般在机体内形成; E.化学成分可是多糖,也可是多肽等 31.下列物质中不是细菌合成代谢产物的一种是 D A.色素 B.细菌素 C.热原质 D.抗毒素 E.抗生素 32.大肠菌素是属于 E A.色素 B.抗生素 C.内毒素 D.外毒素 E.细菌素 33.去除热原质最好的方法是 A A.蒸馏法 B.高压蒸汽灭菌法 C.滤过法 D.巴氏消毒法 E.干烤法 34.下列哪一项不是抗生素范畴 D A.可由真菌产生 B.可由放线菌产生 C.可由细菌产生
D.只对产生菌有近缘关系菌有杀伤作用 E.对微生物有抑制作用 35.菌落是指 C A.不同种细菌在培养基上生长繁殖而形成肉眼可见的细胞集团 B.细菌在培养基上繁殖而形成肉眼可见的细胞集团
C.一个细菌在培养基上生长繁殖而形成肉眼可见的细胞集团 D.一个细菌细胞 E.从培养基上脱落的细菌 36.下列有关菌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E A.可分为S,R和M型菌落; B.肉眼可见; C.由一个细菌形成; D.一个菌落包含成千上万个细菌 E.在液体培养基上生长(固体)37.研究细菌性状最好选用哪个生长期的细菌 B A.迟缓期;B.对数期;C.稳定期;D.衰亡期;E.以上均可 38.属于专性需氧菌的是 C A.葡萄球菌 B.肺炎球菌 C.结核杆菌 D.大肠杆菌 E.伤寒杆菌 39.属于专性厌氧菌的是 A A.破伤风杆菌 B.大肠杆菌 C.痢疾杆菌 D.炭疽杆菌 E.脑膜炎球菌 40.细菌在下列哪个生长期中最易出现变异 C A.迟缓期 B.对数期 C.稳定期 D.衰亡期 E.以上均可 41.繁殖速度最慢的细菌是 E A.链球菌 B.大肠杆菌 C.破伤风杆菌 D.葡萄球菌 E.结核杆菌 42.细菌的分解性代谢产物不应包括
E A.色素 B.细菌素 C.热原质 D.维生素 E.以上均不是
43.大肠杆菌的靛基质试验为阳性,是因为大肠杆菌能分解
D A.含硫氨基酸 B.葡萄糖 C.乳糖 D.色氨酸 E.枸橼酸盐 44.有关热原质的描述错误的是
B A.G-菌的热原质就是细胞壁中的脂多糖 B.可被高压蒸气灭菌所破坏 C.液体中的热原质可用吸附剂或过滤等方法除去
D.是许多G-菌、少数G+菌的一种合成性代谢产物E.注入机体可致发热反应 45.属于细菌分解性代谢产物的是
B A.热原质 B.硫化氢 C.外毒素 D.维生素 E.抗生素 46.细菌素的特点正确的是
E A.是某些细菌产生的一类蛋白质; B.具有抗菌作用,可抑制菌体蛋白的合成;
C.可用于细菌分型; D.与抗生素不同,抗菌谱窄,仅对近缘关系的细菌有抑制作用;E.以上均是 47.对人致病的细菌大多是
D A.专性厌氧菌 B.专性需氧菌 C.微需氧菌 D.兼性厌氧菌 E.以上均不对 48.下列哪项试验不是细菌的生化反应
B A.靛基质试验 B.动力试验 C.甲基红试验 D.糖发酵试验 E.硫化氢试验 49.下列有鉴别意义的细菌代谢产物是
E A.靛基质 B.色素 C.H2S D.酸和气体 E.以上均是 50.与细菌致病作用有关的代谢产物不包括
B A.热原质 B.细菌素 C.内毒素 D.外毒素 E.侵袭性酶
第4、5章 细菌的遗传变异测试题
1.当噬菌体基因整合到宿主菌染色体上时,该噬菌体称为温和噬菌体,该细菌称为溶原性细菌.2.根据噬菌体和宿主菌作用的相互关系,可将噬菌体分为毒性噬菌体和温和噬菌体/溶原性噬菌体.3.细菌基因的转移方式包括转化转导 和 接合、溶原性转换。
4.几种质粒可共存于一个细菌中,表明这些质粒间有相容性。有些质粒不能共存,称不相容性。5.卡介苗是牛型结核杆菌失去毒力制成的人工主动免疫制剂,可用于预防结核病。6.L型细菌是指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培养应用 培养基高渗培养基。7.介导细菌间遗传物质转移的噬菌体是温和噬菌体。8.有F质粒的细菌能产生性菌毛。
9.常见的细菌变异现象有形态和结构变异、菌落变异、毒力变异、耐药性变异。10.细菌核质外的遗传物质是质粒。
11.可传递接合性R质粒的基因由耐药性决定因子和耐药性传递因子组成。12.有荚膜的肺炎球菌毒力强,其菌落形态是光滑型。三.选择题
1.下列细胞中,不受噬菌体侵袭的是 A A.淋巴细胞 B.真菌细胞 C.细菌细胞 D.螺旋体细胞 E.衣原体细胞
2.下列细菌中,产生毒素与噬菌体有关的是 B(肉毒杆菌/产气荚膜梭菌)A.破伤风杆菌 B.白喉杆菌 C.霍乱弧菌 D.产气荚膜杆菌 E.大肠杆菌 3.白喉杆菌产生外毒素是因为其基因发生了 E A.转化 B.转导 C.接合 D.突变 E.溶原性转换 4.下列哪项不是噬菌体的特性 B A.个体微小;B.具备细胞结构;C.由衣壳和核酸组成;D.专性细胞内寄生;E.以复制方式增殖;5.前噬菌体是指 A A.已整合到宿主菌染色体上的噬菌体基因组; B.进入宿主菌体内的噬菌体; C.尚未感染细菌的游离噬菌体;
D.尚未完成装配的噬菌体; E.成熟的子代噬菌体。6.有关质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B A.质粒是细菌核质以外的遗传物质;B.质粒是细菌必需结构;
C.质粒不是细菌必需结构;D.质粒是双股环状DNA.;E.质粒可独立存在于菌体内; 7.有关耐药性质粒的描述错误的是 D(接合)
A.由耐药传递因子和耐药决定因子组成;B.耐药传递因子和F质粒的功能相似; C.R质粒的转移是造成细菌间耐药性传播的主要原因;D.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是由于R质粒基因突变所致;E.耐药决定因子可编码细菌多重耐药性 8.质粒在细菌间的转移方式主要是 A A.接合;B.转导 C.转化 D.突变 E.溶原性转换;
9.转化过程中受体菌摄取供体菌遗传物质的方式是 E A.胞饮;B.通过性菌毛 C.通过噬菌体 D.细胞融合 E.直接摄取 10.突变使细菌遗传物质发生下列那种改变(D)
A.质粒丢失;B.溶原性转换 C.基因重组 D.核苷酸序列改变 E.以上均是 11.细菌的转导和溶原性转换的共同特点是
D A.供体菌与受体菌直接接触;B.不需供体菌 C.不需受体菌.D.需噬菌体 E.需质粒; 12.L型细菌的特征下述哪项是错误的(E)
A.对青霉素不敏感;B.抗原性改变;C.呈多形性;D.革兰氏染色多为阴性; E.需用低渗含血清培养基; 13.H-O变异属于(D)
A.毒力变异;B.菌落变异; C.形态变异;D.鞭毛变异; E.耐药性变异; 14.在细菌之间直接传递DNA是通过(C)
A.鞭毛;B.普通菌毛; C.性菌毛;D.中介体; E.核糖体;‘
15.细菌通过性菌毛将遗传物质从供体菌转移到受体菌的过程,称为(D)A.转化;B.转导;C.突变;D.接合;E.溶原性转换;
第3章 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测试题
1.化学消毒剂杀菌或抑菌的作用机理是破坏菌体蛋白,抑制或干扰细菌的酶系统和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2.干热灭菌法包括烧灼法,干烤法,焚烧法,红外线法。3.巴氏消毒法常用于消毒牛奶和酒类。
4.常用的湿热灭菌法包括煮沸法,巴氏消毒法,高压蒸气灭菌法,间歇蒸气灭菌法,流通蒸气消毒法。5.紫外线杀菌机理是干扰细菌DNA的复制和转录,导致细菌变异和死亡。
6.环境中的有机物对细菌有保护作用,其可与消毒剂发生反应,使消毒剂的杀菌力减弱。7.普通琼脂培养基灭菌可采用高压蒸气灭菌法。8.手术室空气消毒常采用紫外线消毒法。
9.用于新生儿滴眼,预防淋球菌感染常用的消毒剂是硝酸银
10.葡萄球菌对其敏感,常用于浅表创伤消毒的消毒剂是龙胆紫。
11.一般化学消毒剂在常用浓度下,只对细菌的繁殖体有效。对芽胞需要提高消毒剂的浓度和作用时间 方可奏效。12.影响化学消毒剂消毒效果的因素主要有浓度和作用时间,微生物的种类与数量,环境中有机物对消毒剂的影响,消毒剂之间的拮抗。
13.常用于消毒饮水和游泳池的消毒剂是氯和漂白粉。14.生石灰可用于排泄物和地面的消毒。
15.酚类消毒剂包括石炭酸,来苏儿、氯己定。
三、单选题
1.关于紫外线杀菌不正确的是 C A.紫外线杀菌与波长有关;B.紫外线损伤细菌DNA构型;C.紫外线的穿透力弱,故对人体无害;D.紫外线适用于空气或物体表面的消毒;E.一般用紫外线灯做紫外线的杀菌处理 2.关于高压蒸汽灭菌法不正确的是 D(1.05)
A.灭菌效果最可靠,应用最广;B.适用于耐高温和潮湿的物品 C.可杀灭包括细菌芽胞在内的所有微生物
D.通常压力为2.05kg/C.m2
E.通常温度为121.3℃ 3.对普通培养基的灭菌,宜采用 D A.煮沸法 B.巴氏消毒法 C.流通蒸汽灭菌法 D.高压蒸汽灭菌法 E.间歇灭菌法 4.关于乙醇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E A.浓度在70~75%时消毒效果好 B.易挥发,需加盖保存,定期调整浓度 C.经常用于皮肤消毒 D.用于体温计浸泡消毒 E.用于粘膜及创伤的消毒 5.欲对血清培养基进行灭菌,宜选用 A A.间歇灭菌法 B.巴氏消毒法 C.高压蒸汽灭菌法 D.流通蒸汽灭菌法 E.紫外线照射法 6.杀灭细菌芽胞最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是 E A.紫外线照射 B.干烤灭菌法 C.间歇灭菌法 D.流通蒸汽灭菌法 E.高压蒸汽灭菌法 7.湿热灭菌法中效果最好的是 A A.高压蒸汽灭菌法 B.流通蒸汽法 C.间歇灭菌法 D.巴氏消毒法 E.煮沸法 8.酒精消毒最适宜浓度是 C A.100% B.95% C.75% D.50% E.30% 9.关于紫外线,下述哪项不正确
E A.能干扰DNA合成 B.消毒效果与作用时间有关 C.常用于空气,物品表面消毒D.对眼和皮肤有刺激作用 E.穿透力强 10.关于消毒剂作用原理是
E A.使菌体蛋白变性 B.使菌体蛋白凝固 C.使菌体酶失去活性 D.破坏细菌细胞膜 E.以上均正确 11.紫外线杀菌原理是
C A.破坏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结构 B.使菌体蛋白变性凝固 C.破坏DNA构型 D.影响细胞膜通透性E.与细菌核蛋白结合 12.血清,抗毒素等可用下列哪种方法除菌
C A.加热56℃30min B.紫外线照射 C.滤菌器过滤 D.高压蒸汽灭菌 E.巴氏消毒法 13.判断消毒灭菌是否彻底的主要依据是
B A.繁殖体被完全消灭 B.芽胞被完全消灭 C.鞭毛蛋白变性 D.菌体DNA变性 E.以上都不是 14.引起菌群失调症的原因是(E)
A.生态制剂的大量使用;B.正常菌群的遗传特性明显改变;C.正常菌群的耐药性明显改变 D.正常菌群的增殖方式明显改变; E.正常菌群的组成和数量明显改变 15.关于正常菌群的描述,正确的是(A)A.一般情况下,正常菌群对人体有益无害;B.肠道内的痢疾杆菌可产生碱性物质拮抗其他细菌; C.口腔中的正常菌群主要是需氧菌;D.即使是健康胎儿,也携带正常菌群; E.在人的一生中,正常菌群的种类和数量保持稳定 16.关于菌群失调的描述不正确的是(E)
A.菌群失调进一步发展,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症就可称为菌群失调症; B.菌群失调症又称为菌群交替或二重感染;
C.长期使用抗生素会改变正常菌群成员的耐药性,从而引起菌群失调症; D.可使用生态制剂治疗菌群失调症;E.内分泌紊乱也会引起菌群失调症; 17.实验室常用干烤法灭菌的器材是(A)
A.玻璃器皿;B.移液器头;C.滤菌器;D.手术刀、剪;E.橡皮手套 18.关于煮沸消毒法,下列哪项是错误的(E)
A.煮沸100℃5分钟可杀死细菌繁殖体;B.可用于一般外科手术器械、注射器、针头的消毒; C.水中加入1-2%碳酸氢钠,可提高沸点到105℃;D.常用于食具消毒;E.不足以杀死所有细菌。19.杀灭物体表面病原微生物的方法称为(D)A.灭菌;B.防腐;C.无菌操作;D.消毒;E.无菌
20.新洁尔灭用于皮肤表面消毒的常用浓度是(B)A.0.01~0.05%;B.0.05~0.1%;C.1~5%;D.10%;E.2%
第6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测试题
1.病原菌的致病性与其具有的毒力,侵入的数量和途径有密切关系。2.细菌的毒力是由毒素和侵袭力决定的.3.细菌的侵袭力是由荚膜,菌毛等粘附因子和侵袭性酶 构成.4.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成分.5.内毒素是由脂质A, 核心多糖和特异性多糖组成.6.内毒素的毒性部分是脂质A ,菌体抗原(O抗原)是特异性多糖.7.类毒素是由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制备而成,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8.外毒素的化学成分是蛋白质,可用甲醛处理制备类毒素.9.根据外毒素的作用机理不同,可将外毒素分为神经毒素,细胞毒素和肠毒素.10.抗毒素可由外毒素或类毒素刺激机体产生.11.构成非特异性免疫的屏障结构主要有皮肤与粘膜屏障,血脑屏障, 血胎屏障.12.吞噬细胞吞噬病原菌后的结果有完全吞噬与不完全吞噬两种.13.内毒素的毒性作用有发热反应,白细胞反应,内毒素性休克,DIC。14.目前所知毒性最强的生物毒素是肉毒毒素.15.以神经毒素致病的细菌有破伤风杆菌,肉毒杆菌等.16.具有粘附作用的细菌结构有菌毛,膜磷壁酸.17.具有抗吞噬作用的细菌结构有荚膜等.18.病原菌侵入机体能否致病与细菌的毒力,侵入的数量,侵入的部位等有密切关系.19.细菌侵袭性酶有血浆凝固酶,透明质酸酶,链激酶等 20.定居于人体表和腔道中的微生物群叫做正常菌群.21.医院内感染的方式包括交叉感染、内源性医院感染和医源性感染。三.单项选择题
1.与细菌致病性无关的结构是 C A.荚膜 B.菌毛 C.异染颗粒 D.脂多糖 E.磷壁酸 2.细菌代谢产物中,与致病性无关的是 D A.毒素 B.血浆凝固酶 C.热原质 D.细菌素 E.透明质酸酶 3.与细菌侵袭力无关的物质是 D A.荚膜 B.菌毛 C.血浆凝固酶 D.芽胞 E.透明质酸酶 4.具有粘附作用的细菌结构是 B A.鞭毛 B.普通菌毛 C.荚膜 D.性菌毛 E.芽胞 5.革兰阳性菌类似菌毛作用的成分是 C A.肽聚糖 B.M蛋白 C.膜磷壁酸 D.壁磷壁酸 E.SPA 6.有助于细菌在体内扩散的物质是 E A.菌毛 B.荚膜 C.M蛋白 D.血浆凝固酶 E.透明质酸酶 7.细菌内毒素的成分是
E A.H抗原 B.肽聚糖 C.O抗原 D.荚膜多糖 E.脂多糖 8.内毒素的中心成分是 D A.特异性多糖 B.脂多糖 C.核心多糖 D.脂质A E.脂蛋白 9.内毒素不具有的毒性作用是 A A.食物中毒 B.发热 C.休克
D.DIC E.白细胞反应 10.关于内毒素的叙述,下列错误的一项是 B A.来源于革兰阴性菌 B.能用甲醛脱毒制成类毒素 C.其化学成分是脂多糖 D.性质稳定,耐热 E.只有当菌体死亡裂解后才释放出来 11.关于外毒素的叙述,下列错误的是 C A.多由革兰阳性菌产生 B.化学成分是蛋白质 C.耐热,使用高压蒸汽灭菌法仍不能将其破坏 D.经甲醛处理可制备成类毒素 E.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 12.外毒素的特点之一是 B A.多由革兰阴性菌产生 B.可制备成类毒素 C.多为细菌裂解后释放 D.化学组成是脂多糖 E.耐热 13.细菌毒素中,毒性最强的是 D A.破伤风痉挛毒素 B.霍乱肠毒素 C.白喉外毒素 D.肉毒毒素 E.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 14.以神经毒素致病的细菌是
C A.伤寒沙门菌 B.霍乱弧菌 C.肉毒梭菌 D.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E.脑膜炎奈氏菌 15.不能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是
B A.金黄色葡萄球菌 B.破伤风杆菌 C.肉毒梭菌 D.产气荚膜杆菌 E.肠炎沙门菌 16.抗毒素 B A.为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获得 B.可中和游离外毒素的毒性作用 C.可中和与易感细胞结合的外毒素的毒性作用
D.可中和细菌内毒素的毒性作用
E.B+C 17.类毒素是 C A.抗毒素经甲醛处理后的物质 B.内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脱毒而保持抗原性的物质 C.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脱毒而保持抗原性的物质 D.细菌经甲醛处理后的物质 E.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脱毒并改变了抗原性的物质 18.下述细菌中可引起菌血症的是
B A.破伤风梭菌 B.伤寒沙门菌 C.白喉棒状杆菌 D.肉毒梭菌 E.霍乱弧菌 19.带菌者是指 D A.体内带有正常菌群者 B.病原菌潜伏在体内,不向体外排菌者 C.体内带有条件致病菌者 D.感染后,临床症状消失,但体内病原菌未被彻底清除,又不断向体外排菌者 E.感染后,临床症状明显,并可传染他人者 20.对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叙述,错误的是 C A.在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形成 B.与生具有,人皆有之 C.对某种细菌感染针对性强 D.与机体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密切相关 E.对入侵的病原菌最先发挥作用 21.不属于正常体液与组织中的抗菌物质是 C A.补体 B.溶菌酶 C.抗生素 D.乙型溶素 E.白细胞素 22.关于抗感染免疫的叙述,下列错误的是
E A.完整的皮肤与粘膜屏障是抗感染的第一道防线B.吞噬细胞和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是抗感染的第二道防线.C.体液免疫主要针对胞外寄生菌的感染 D.细胞免疫主要针对胞内寄生菌的感染 E.抗体与细菌结合可直接杀死病原菌(借助吞噬细胞)23.条件致病菌致病的条件为 D A.正常菌群的耐药性改变 B.正常菌群的遗传性状改变 C.肠蠕动减慢使细菌增多 D.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 E.各种原因造成的免疫功能亢进 24.关于正常菌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A A.一般情况下,正常菌群对人体有益无害
B.肠道内的双歧杆菌产生大量的碱性物质,能拮抗肠道细菌感染 C.口腔中的正常菌群主要为需氧菌,少数为厌氧菌
D.即使是健康胎儿,也携带正常菌群 E.在人的一生中,正常菌群的种类和数量保持稳定 25.正常菌群的有益作用不包括 E A.抗肿瘤作用 B.刺激机体的免疫应答 C.合成维生素 D.与外来菌竞争营养物质 E.刺激补体合成 26.细菌由局部侵入血流,在血中繁殖,产生大量毒性物质,而引起人体中毒,称为(D)A.毒血症;B.脓毒血症;C.病毒血症
D.败血症;E.菌血症
第2章 细菌生理 第7章 细菌感染的实验室检查与诊断
1.实验室细菌学检查结果的准确与否和标本的选择,标本的采集时间,采取方法有直接关系.2.辅助诊断风湿热的抗“O“实验属于中和试验。
3.血清学试验一般需作两次,其血清分别取自疾病的急性期和恢复期。第二次抗体效价比第一次高4倍或4倍以上时方有诊断意义。
4.对流行性脑炎患者进行细菌学检查,可采集的标本有脑脊髓液,血液,出血瘀斑。
5.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时,从有正常菌群部位采取的标本应接种于选择培养基或鉴别培养基。6.细菌感染实验室检查中,常用的血清学方法有凝集反应、沉淀反应、中和试验三大类。7.属于直接凝集反应的血清学试验有肥达氏反应和外斐反应。三.单项选择题
1.目前在传染病的预防接种中,使用减毒活疫苗比使用灭活疫苗普遍,关于其原因下述不正确的是
D A.减毒活疫苗的免疫效果优于灭活疫苗
B.减毒活疫苗刺激机体产生的特异性免疫的持续时间比灭活疫苗长
C.减毒活疫苗能在机体内增殖或干扰野毒株的增殖及致病作用,灭活疫苗则不能 D.减毒活疫苗可诱导机体产生分泌型IgA, 故适用于免疫缺陷或低下的患者 E.减毒活疫苗一般只需接种一次即能达到免疫效果,而灭活疫苗需接种多次 2.白百破三联疫苗的组成是 B A.百日咳类毒素,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 B.百日咳死疫苗,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 C.百日咳死疫苗,白喉死疫苗,破伤风类毒素 D.百日咳活疫苗,白喉活疫苗,破伤风死疫苗 E.百日咳活疫苗,白喉死疫苗,破伤风死疫苗
3.使用时要注意防止Ⅰ型超敏反应的免疫制剂是 C A.丙种球蛋白 B.胎盘球蛋白 C.抗毒素 D.白细胞介素 E.干扰素 4.关于胎盘球蛋白的叙述,错误的是 B A.由健康产妇的胎盘和婴儿脐带中提取制备 B.一般含IgM
C.一般不会引起超敏反应
D.主要用于麻疹,甲型肝炎和脊髓灰质炎等病毒性疾病的紧急预防
E.免疫效果不如高效价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 5.伤寒病人发病第一周内,分离病原菌应采取的标本是 A A.血液 B.尿液 C.粪便 D.呕吐物 E.脑脊液
6.咽喉假膜标本涂片染色后,镜检出有异染颗粒的棒状杆菌,其临床意义在于诊断 C A.结核病 B.军团病 C.白喉 D.脑脊髓膜炎 E.百日咳 7.一般需经3~4周培养才能见到有细菌生长的细菌是 A A.结核分枝杆菌;B.淋病奈氏菌;C.空肠弯曲菌;D.炭疽杆菌;E.军团菌 8.在标本的采集与送检中不正确的做法是 B A.严格无菌操作,避免杂菌污染 B.采取局部病变标本时要严格消毒后采集 C.标本采集后立即送检
D.尽可能采集病变明显处标本 E.标本容器上贴好标签.9.关于血清学试验结果分析时错误的是 D A.试验阳性说明机体接触过相应的病原体;B.单次试验阳性不能完全证明新近感染;C.试验阴性不能完全排除病原体感染的可能性;D.试验阳性即有诊断意义 E.双份血清标本,后者抗体效价比前者高四倍或四倍以上时有诊断意义.10.不符合脑膜炎球菌送检标本要求的一项是(E)
A.采集标本注意无菌操作; B.根据该病原菌主要存在部位; C.采集标本一般应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
D.采集的标本要立即送检; E.标本送检过程中要立即保持低温和干燥.第8章 病原性球菌
1.化脓性球菌主要包括革兰阳性球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和革兰阴性球菌如脑膜炎球菌、淋球菌等.2.血浆凝固酶试验阳性是致病性葡萄球菌的重要标志.3.病原性球菌中能引起毒素性食物中毒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4.葡萄球菌所致疾病主要有侵袭性疾病和毒素性疾病两大类 ,其中毒素性疾病主要包括食物中毒、剥脱性皮炎、伪膜性肠炎、毒性休克综合症.5.按溶血现象链球菌可分为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丙型链球菌三大类.6.在鉴别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与肺炎球菌时常做胆汁溶解试验、菊糖发酵试验.7.培养脑膜炎球菌常用的培养基是巧克力血琼脂培养基.8.脑膜炎球菌的致病因素有内毒素、菌毛、荚膜.9.脑膜炎球菌的形态呈肾形,在患者脑脊中多位于中性粒细胞内,革兰染色阴性.10.检查流脑患者或疑是流脑患者可采取脑脊液、血液、皮肤瘀斑液等标本,带菌者检查主要采取鼻咽拭子进行微生物学检查.11.脑膜炎球菌抵抗力极弱,对干燥、寒冷和消毒剂等均高度敏感.12.亚急性细菌型心内膜炎的病原体是甲型溶血性链球菌.13.在不形成芽包的细菌中, 抵抗力最强的是葡萄球菌.14.链球菌感染易于扩散 ,其原因是该菌能产生透明质酸酶;浓汁稀薄是因为该菌产生链道酶所致.15.淋球菌主要以性接触方式传播, 引起淋病.16.能产生自溶酶的球菌有肺炎球菌、脑膜炎球菌.17.SPA的生物学活性是: 可与IgG 分子的 Fc段 非特异性结合.18.金黄色葡萄球菌可引起毒素性疾病、化脓性炎症两大类感染.19.A群溶血型链球菌可引起化脓性感染、中毒性疾病和变态反应性疾病.20.甲型溶血型链球菌是口腔和上呼吸道部位的正常菌群.21.胆汁溶菌试验可用来鉴别甲型溶血性链球菌和肺炎球菌.22.肺炎球菌的致病物质主要是荚膜,可引起大叶性肺炎.23.奈氏菌属包括脑膜炎球菌和淋球菌.24.脑膜炎球菌初次分离培养时需在提供5-10%CO2 气体的巧克力血琼脂培养基中生长.25.脑膜炎球菌和淋球菌不能耐受低温。三.单选题
1.关于金黄色葡萄球菌 ,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D A.耐盐性强 B.在血平板上形成完全透明的溶血环 C.引起局部化脓性感染时病变比较局限 D.不易产生耐药性 ,抵抗力强 E.革兰阳性菌 2.下列哪项不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特点 E A.血浆凝固酶试验阳性 B.产生溶血素 C.分解甘露醇 D.产生耐热核酸酶E.胆汁溶解试验阳性 3.葡萄球菌致急性胃肠炎的致病因素是 C A.杀白细胞素 B.溶血毒素 C.肠毒素 D.血浆凝固酶 E.红疹毒素 4.SPA在致病中的作用是 A A.抑制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B.因其有抗原性 C.是一种毒素 D.能破坏吞噬细胞 E.在菌体表面形成保护层 5.葡萄球菌的培养特性是 D A.营养要求高 ,必须在血平板上才能生长 B.均能产生金黄色色素 C.分解菊糖产酸 D.耐盐性强, 可在含10%~15%NaCL的培养基中生长 E.专性需氧 6.关于乙型溶血型链球菌 ,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D A.是链球菌属中致病力最强的 B.感染容易扩散 C.可引起超敏反应性疾病
D.产生多种外毒素 ,故可用类毒素预防 E.对青霉素敏感 7.用于辅助诊断风湿热的抗"O"试验原理是 E A.溶血反应 B.凝集反应 C.凝集溶解反应 D.血凝抑制反应 E.毒素与抗毒素中和反应 8.肺炎链球菌的致病因素主要是 C A.内毒素 B.外毒素 C.荚膜 D.菌毛 E.侵袭性酶 9.关于淋球菌 ,下列错误的是 E A.Gˉ肾性双球菌 B人是本菌唯一宿主 C.通过性接触传播 D.新生儿可经产道传播E.女性感染个者比男性严重 10.链球菌感染后引起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是 B A.产褥热 B.风湿热 C.猩红热 D.波状热 E.以上都不是
11.自鼻咽拭子中分离出一株细菌 ,其菌落周围有草绿色溶血环 ,胆汁溶解试验阳性 ,最可能是哪中细菌 E A.乙性溶血型链球菌 B.甲型溶血型链球菌 C.绿脓杆菌 D.副溶血性弧菌 E.肺炎链球菌 12.下列哪种细菌感染一般不侵入血流 B(泌尿生殖道和眼睛的黏膜)A.葡萄球菌 B.淋球菌 C.脑膜炎球菌 D.伤寒杆菌 E.链球菌 13.可与IgGFc段结合的细菌表面蛋白是 C A.M蛋白;B.Vi抗原;C.葡萄球菌表面蛋白A;D.炭疽杆菌荚膜多糖抗原;E.大肠杆菌K抗原 14.能产生SPA的细菌是 A A.葡萄球菌 B.乙性溶血型链球菌 C.白喉杆菌 D.百日咳杆菌 E.肉毒梭菌 15.目前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性以达 E A.50% B.50%~60% C.70%~80% D.80%以上
E.90%以上 16.引起烫伤样皮肤综合症的微生物是 E A.回归热螺旋体 B.衣原体 C.产气荚膜梭菌 D.肺炎球菌 E.金黄色葡萄球菌 17.可增强链球菌扩散能力的致病物质是 A A.DNA酶 B.红疹毒素 C.M蛋白 D.多糖蛋白 E.透明质酸荚膜 18.根据抗原结构分类 ,链球菌分20个群 ,对人致病的90%属于A A.A群 B.B群 C.C群 D.D群 E.E群 19.亚急性新内膜炎是一种(D)
A.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B.衣原体引起的感染;C.大肠杆菌引起的感染D.甲型溶血性链球菌; E.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20.治疗链球菌引起的感染应首选的抗生素是(B)A.链霉素;B.青霉素; C.灭滴灵;D.红霉素 E.克林霉素
第9章 肠道杆菌测试题
1.肠道杆菌是一群生物学形状相似的有动力或无动力的革兰染色阴性 无芽胞杆菌, 随粪便排出体外。2.大多数肠道杆菌是肠道正常菌群的成员, 在特定条件下也可引起疾病, 故称为条件致病菌.3.肠道杆菌中的多数非致病菌能迅速分解乳糖,而大多数致病菌与之相反 ,故此项生化反应可作为肠道致病菌与非致病菌的初步鉴定试验.4.肠道杆菌的抗原构造主要是菌体(O),鞭毛(H)和荚膜(K)抗原.5.肠道杆菌H抗原为鞭毛蛋白 ,不耐热,60 ℃, 30min即被破坏 ,细菌失去鞭毛后 ,H抗原消失 ,菌体抗原为露 ,称细菌的H-O变异.6.伤寒杆菌死亡后释放的内毒素可使宿主体温升高,血循环中白细胞数下降.7.Vi抗原与毒力有关 ,含Vi抗原的菌株比Vi抗原丢失的菌株对小鼠毒力强.8.大多数志贺菌不分解乳糖 ,只有宋内志贺菌呈缓慢发酵 乳糖.9.乳糖发酵试验在初步鉴别肠道致病菌和非致病菌时有重要意义.10.IMViC试验是指吲哚生成试验、甲基红试验、VP试验、枸橼酸利用试验.11.肠道杆菌抗原主要有H抗原、O抗原、荚膜(K)抗原.12.大肠杆菌为正常菌群成员 ,但当侵犯肠外 组织时可引起化脓性感染.引起肠内感染的大肠杆菌主要有:ETEC、EPEC、EITC、EHEC
EAEC.13.产毒性大肠杆菌产生的肠毒素有不耐热肠毒素、耐热肠毒素.14.伤寒杆菌免疫以细胞免疫为主.肠热症后可获得牢固免疫力.15.疑似肠热症病人做病原体分离培养采取标本时 ,发病1~2周取 ,2~3周可采取血、粪便、骨髓或尿.16.志贺菌属的细菌通常称为痢疾杆菌 ,是引起人类细菌性痢疾 的病原菌.按生化反应不同分为痢疾志贺菌、福氏志贺菌、鲍氏志贺菌 宋氏志贺菌四群.其致病因素主要有菌毛、,某些菌株还可产生毒性很强的内毒素,外毒素.17.分离肠道杆菌一般选用SS琼脂、中国蓝培养基.三.单选题
1.关于肠道杆菌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C A.所有肠道杆菌都不形成芽胞;B.肠道杆菌都为Gˉ杆菌;C.肠道杆菌中致病菌一般可分解乳糖;D.肠道杆菌中非致病菌一般可分解乳糖;E.肠道杆菌中少数致病菌可迟缓分解乳糖 2.肠道杆菌不具有的一种抗原是 A A.M抗原;B.H抗原;C.O抗原;D.K抗原;E.Vi抗原 3.伤寒杆菌Vi抗原变异属于 A A.毒力变异;B.耐药性变异;C.菌落变异;D.形态排列变异;E.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变异 4.初步鉴定肠道致病菌与非肠道菌常用的试验是 C A.IMViC试验;B.甘露醇分解试验;C.乳糖发酵试验;D.胆汁溶菌试验;E.葡萄糖发酵试验 5.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的O血清型是 C A.O6;B.O25;C.O157;
D.O111;
E.O158 6.我国城市水饮用卫生标准是 A A.每1000ml水中不得超过3个大肠菌群;B.每1000ml水中不得超过10个大肠菌群
C.每100ml水中不得超过5个大肠菌群;D.每100ml水中不得超过30个大肠菌群;E.每500ml水中不得超过3个大肠菌群
7.我国卫生标准规定: 瓶装汽水、果汁等饮料每100ml中大肠杆菌不得超过 B A.3个;B.5个;C.10;D.50;E.100 8.引起肠道疾病的无动力细菌是 D A.沙门菌; B.霍乱弧菌;C.副溶血性弧菌;D.痢疾杆菌;E.肠产毒性大肠杆菌 9.志贺菌的抗感染免疫在消化道粘膜表面主要的抗体类型是 D A.IgM;B.IgG;C.IgD;D.分泌型IgA;E.IgE 10.可迟缓发酵乳糖的志贺菌 B A.福氏志贺菌;B.宋内志贺菌;C.鲍氏志贺菌;D.痢疾志贺菌;E.B群志贺菌Y变种 11.初步将志贺菌从肠道杆菌中鉴别出来的生化反应方法是 E A.培养基中加亚碲酸钾; B.菊糖发酵试验;C.尿素分解试验;D.胆汁溶解试验E.半固体双糖含铁培养基接种试验 12.伤寒杆菌破溃后释出内毒素使 D A.体温升高,外周血白细胞升高; B.体温不变,外周血白细胞升高; C.体温不变,外周血白细胞降低; D.体温升高,外周血白细胞数下降; E.体温升高,外周血白细胞不变 13.目前筛查伤寒带菌者的方法是检测血清的 D A.O抗体;B.H抗体;C.K抗体;D.Vi抗体;E.O加Vi抗体 14.肠热症发热一周内, 检出伤寒沙门菌最高阳性率的方法是 A A.血培养;B.尿培养;C.便培养;D.痰培养;E.胆汁培养 15.肥达反应阳性开始于病程的 B A.第1周;B.第2周;C.第3周;D.第4周;E.第5周 16.伤寒病人进行粪便培养致病菌的最好时期是 D A.潜伏期末;B.发病1~4天;C.发病5~10天;D.发病2~3天;E.发病4周之后 17.肥达反应有诊断价值的抗体效价, 通常是 B A.O凝集价≥1:40, H凝集价≥1:40;B.O凝集价≥1:80, H凝集价≥1:160;
C.O凝集价≥1:40, H凝集价≥1:160;D.O凝集价≥1:160, H凝集价≥1:80;E.O凝集价≥1:80, H凝集价≥1:80 18.关于大肠杆菌, 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C A.能分解乳糖产酸产气;B.有鞭毛能运动;C.所有大肠杆菌均是条件致病菌;D.在卫生细菌学中有重要意义;E.是泌尿道感染常见的病原体 19.伤寒杆菌Vi抗体的检查可用于 D A.早期诊断;B.判断预后;C.检查免疫力;D.调查带菌者;E.以上都不是 20.关于伤寒杆菌,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E A.有O ,H ,Vi抗原;B.主要引起细胞免疫;C.可用免役血清鉴定菌型;D.有鞭毛;E.分解葡萄糖产酸产气 21.下列肠道致病菌的特征错误的是 D A.革兰阴性杆菌;B.在SS琼脂上为无色半透明菌落;C.除少数外均不分解乳糖;D.抗原构造复杂 ,均有H ,O抗原;E.可用免疫血清鉴别型别 22.伤寒的并发症肠穿孔和肠出血常发生在 C A.病程第一周;B.病程第二周;C.病程第二周至第三周;D.病程第三周;E.病程第四周 23.肥达反应的原理是 B A.凝集反应 ,用已知抗体测未知抗原;B.凝集反应 ,用已知抗原测未知抗体;C.间接凝集反应;D.协同凝集反应;E.沉淀反应
24.29岁女性 ,发热1周 ,食欲不振、乏力、腹胀、腹泻、脾肿大.外周血白细胞偏低 ,起病后曾服退热药及磺胺药 ,发热仍不退 ,临床怀疑为伤寒病.为进一步确诊 ,首选应做的检查是 E A.肥达反应;B.血培养;C.尿培养;D.粪便培养;E.骨髓培养
第10章 弧菌属测试题
1.霍乱弧菌有两个生物群即古典生物型、EL Tor型,霍乱弧菌标本直接涂片可见穿梭样运动.2.完整的霍乱肠毒素由一个A亚单位与B亚单位(4-6个多肽)结合而成 ,其中A亚单位是其毒性亚单位.3.根据霍乱的发病机制 ,治疗霍乱的关键是及时适当补充液体和电解质,并同时应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4.副溶血性弧菌在含3.5% NaCL的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可引起人类食物中毒.5.霍乱弧菌可分为O-1群霍乱弧菌 不典型O-1群霍乱弧菌 和 非O-1群霍乱弧菌。6.霍乱弧菌耐碱不耐酸,其选择培养基是碱性琼脂平板培养基。
7霍乱肠毒素的A1肽链作用于腺苷环化酶,使ATP 不断转化为cAMP,引起肠液大量分泌,导致严重呕吐腹泻。8.霍乱弧菌主要通过污染的 水或食物 经口传播,致病因素主要是 鞭毛、菌毛和霍乱肠毒素。二.A型选择题
1.关于霍乱弧菌的生物学性状,错误的是 D A.碱性蛋白胨水可作为选择增菌培养基;B.霍乱弧菌耐碱不耐酸; B.在霍乱病人粪便悬滴标本中可见“穿梭运动”现象。D.EL Tor生物型霍乱弧菌抵抗力强,是因为有芽胞形成; E.革兰染色阴性 2.霍乱肠毒素 C A.为耐热外毒素; B.为不耐热内毒素; C.B亚单位与肠上皮细胞受体结合后,协助A亚单位进入细胞; D.A2肽链活化后,使肠上皮细胞ATP转化为cAMP,促进肠粘膜细胞的分泌功能; E.A1肽链与B亚单位结合,协助A亚单位进入细胞; 3.关于霍乱,错误的是 D A.属于烈性消化道传染病; B.人类是霍乱弧菌的唯一易感者;
C.病愈后,少数病人可长期带菌;D.病后的免疫力短暂; E.接种霍乱死疫苗可增强人群的特异性免疫力
4.一男性病人,43岁,剧烈腹泻水样便伴呕吐1天。无腹痛,无里急后重。查体,疲倦面容,皮肤、唇舌干燥,眼窝内陷。血压80/60mmHg。应首先进行如下何种检查来进行初步诊断: C A.便常规;B.尿常规;C.取粪便标本立即进行直接悬滴检查D.取耳血立即进行直接悬滴检查 E.碱性蛋白胨水接种 5.下列细菌中有菌毛和鞭毛的细菌是 E A.葡萄球菌; B.脑膜炎球菌; C.肺炎球菌; D.痢疾杆菌; E.霍乱弧菌
第11章 厌氧性细菌测试题
1.破伤风杆菌是机体正常菌群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寄生在人体的肠道部位。2.破伤风杆菌的芽胞位于菌体的顶端部位,使菌体呈鼓槌状。
3.破伤风类毒素是破伤风外毒素经3%甲醛处理后,毒性消失而抗原性完整的人工主动免疫制剂。
4.破伤风的治疗应给予注射破伤风抗毒素中和游离的毒素以及大剂量青霉素杀伤繁殖体的破伤风杆菌。5.破伤风痉挛毒素作用部位是脊髓前角,作用机理是封闭抑制性神经介质释放。6.破伤风杆菌可产生α溶血素,破伤风痉挛毒素两种毒素。
7.注射破伤风类毒素进行预防接种,主要对象是儿童、军人和极易受外伤人员。8.DPT三联疫苗是由白喉类毒素、百日咳死疫苗 和 破伤风类毒素三种成分组成。9.肉毒杆菌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引起以肌肉麻痹为主要症状的肉毒中毒。10.肉毒杆菌的芽胞位于菌体的次极端部位,使菌体形成网球拍状。
11.产气荚膜杆菌在血平板上形成双溶血环,在牛乳培养基中出现汹涌发酵 现象。12.产气荚膜杆菌的芽胞位于菌体的次极端部位,比菌体小。13.破伤风杆菌经伤口感染 ,其感染条件是伤口要具备厌氧环境.致病因素是破伤风痉挛毒素.14.目前已知毒性最强的生物毒素是肉毒毒素.15.在无芽胞厌氧菌感染中,以 最常见脆弱类杆菌,临床分离的厌氧菌70%~80%是该菌.16.破伤风感染条件是窄而深的伤口、局部组织供血不足 和 混合有需氧菌及兼性厌氧菌的感染。三.A型选择题
1.长期使用抗生素易引起 A A.无芽胞厌氧菌感染; B.厌氧芽胞杆菌感染; C.病毒感染; D.缺陷病毒感染; E.梅毒螺旋体感染 2.以下关于厌氧芽胞杆菌的描述正确的是 D A.厌氧芽胞杆菌属于厌氧芽胞梭菌属; B.多数为病原菌,少数为腐生菌; C.内、外毒素同时致病;
D.多引起内源性感染; E.繁殖体抵抗力强于其他无芽胞细菌 3.注射TAT的目的是 B A.对易感人群进行预防接种; B.对可疑破伤风患者治疗及紧急预防; C.杀灭伤口中繁殖体的破伤风杆菌;
D.主要用于儿童的预防接种; E.中和与神经细胞结合的毒素 4.血平板上形成双层溶血环的细菌是 D A.葡萄球菌; B.肺炎球菌; C.破伤风杆菌; D.产气荚膜杆菌; E.白喉杆菌 5.引起气性坏疽的细菌是 E A.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B.肉毒杆菌; C.炭疽杆菌; D.分枝杆菌; E.产气荚膜杆菌 6.疱肉培养基可用来培养 D A.枯草杆菌; B.炭疽杆菌; C.百日咳杆菌; D.产气荚膜杆菌; E.流感嗜血杆菌 7.肉毒毒素的特点是 D A.可被肠道蛋白酶水解; B.引起肌肉强直性收缩;C.引起肌肉大块坏死;D.主要经过消化道吸收;E.细菌生活状态下释放 8.肉毒梭菌的芽胞特点是 B A.椭圆形 ,位于菌体顶端;B.椭圆形 ,位于菌体次极端;C.正圆形 ,位于菌体顶端;D.正圆形 ,位于菌体次极端;E.椭圆形 ,小于菌体 9.肉毒毒素的作用部位是 C A.脊髓前脚;B.脊髓后脚;C.外周神经-肌肉接头处;D.呕吐中枢;E.血管内皮 10.肉毒毒素的致病机制是 B A.抑制细胞蛋白质合成;B.阻碍乙酰胆碱释放;C.激活腺苷酸环化酶;D.与Ab Fc段非特异性结合;E.破坏CD4 T细胞 11.高倍镜下形成"汤勺状"的细菌是 E A.白喉杆菌;B.枯草杆菌;C.炭疽杆菌;D.产气荚膜杆菌;E.肉毒梭菌 12.肉毒病的感染途径是 A A.食用污染食物;B.污染伤口;C.节肢动物叮咬;D.吸入污染的空气;E.接触肉毒患者的用品 13.人体肠道正常菌群中占绝对优势的细菌是 B A.大肠杆菌;B.无芽胞厌氧菌;C.链球菌;D.变形杆菌;E.白色念珠菌 14.破伤风特异性治疗可应用 B A.抗生素;B.抗毒素;C.类毒素;D.细菌素;E.破伤风菌苗 15.关于厌氧芽胞杆菌 ,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C A.均为革兰阳性杆菌;B.都能形成芽胞;C.都能通过伤口感染;D.都是厌氧菌;E.主要分布于土壤 16.关于产气荚膜杆菌的致病性 ,正确的是 E A.可引起严重的创伤感染;B.以组织气肿、水肿、坏死为主要病理表现;C.致病因素为毒素和酶;D.可致食物中毒;E.以上均对 17.下列哪项不是肉毒梭菌的特点 D A.肉毒毒素是毒性最强的物质;B.肉毒毒素作用于胆碱能神经末梢,抑制乙酰胆碱的释放;C.食入含有肉毒毒素的食物致病;D.革兰染色阳性,形成芽胞,有荚膜;E.肉毒中毒死亡率高 18.破伤风抗毒素治疗破伤风的机制是A A.中和游离的外毒素;D.中和与神经细胞结合的外毒素;C.抑制破伤风杆菌生长;D.在补体参与下溶解破坏破伤风杆菌;E.减轻临床症状 19.正常情况下无芽胞厌氧菌不存在的部位是 A A.子宫腔;B.尿道;C.肠道;D.XX;E.上呼吸道 20.下列能产生细胞毒物质的细菌是(B)
A.破伤风杆菌;B.结核杆菌;C.幽门螺杆菌;D.产气荚膜杆菌;E.肉毒梭菌.第14章 分枝杆菌属测试题
1.引起人类结核病的结核杆菌主要包括牛型结核分枝杆菌,人型结核分枝杆菌.2.分离培养结核杆菌常用罗氏培养基 ,形成菌落的时间需3~5周.3.结核杆菌常用抗酸染色 ,呈红色.4.结核杆菌对干燥、酸或碱和某些染料抵抗力较强 ,但对湿热、紫外线、酒精较敏感.5.结核杆菌与致病有关的类脂主要有磷脂、蜡质、索状因子、硫酸脑苷酯.6.结核杆菌侵入机体的途径有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等.最常见的结核病为肺结核.抗结核免疫为抗感染免疫 ,属于细胞免疫.7.结核菌素有OT , PPD两种.结核菌素试验阳性说明机体曾经感染过结核杆菌;预防结核病可接种;BCG(卡介苗).8.结核杆菌对湿热较敏感 ,在液体中加热65 ℃ 15min即可杀死.9.卡介苗是用牛型结核分枝杆菌制备而成的减毒活疫苗.10.卡介苗接种对象主要是新生儿和结核菌素试验阴性的儿童.三、单选题
1.下列细菌中繁殖最慢的是 D A.大肠埃希菌;B.丙型链球菌;C.脑膜炎奈瑟菌;D.结核分枝杆菌;E.肺炎链球菌 2.在液体培养基中形成菌膜生长的细菌是 D A.变形杆菌;B.布氏杆菌;C.肉毒梭菌;D.结核杆菌;E.产气荚膜杆菌 3.结核杆菌常用的培养基是 B A.沙保培养基;B.罗氏培养基;C.疱肉培养基;D.巧克力色培养基;E.亚碲酸钾培养基 4.细胞壁含脂类最多的细菌是 A A.结核杆菌 B.白喉棒状杆菌;C.衣氏放线菌;D.霍乱弧菌;E.幽门螺杆菌 5.与结核杆菌抗酸性有关的成分是 C A.索状因子;B.磷脂;C.分枝菌酸;D.蜡脂D;E.硫酸脑苷脂 6.结核杆菌侵入机体的途径 ,不可能的是 E A.呼吸道;B.消化道;C.破损的皮肤;D.泌尿道;E.节肢动物的叮咬 7.不以内毒素或外毒素为致病物质的细菌是 C A.白喉棒状杆菌;B.炭疽杆菌;C.结核杆菌;D.绿脓假单胞杆菌;E.布氏杆菌 8.人体对结核杆菌的免疫特点是 C A.以体液和细胞免疫并重;B.以体液免疫为主;C.为有菌免疫;D.不能通过人工主动免疫获得;E.可引起I型超敏反应 9.卡介苗是 D A.经甲醛处理后的人型结核杆菌;B.加热处理后的人型结核杆菌;C.发生了抗原变异的牛型结核杆菌;D.保持免疫原性 ,减毒的活的牛型结核杆菌;E.保持免疫原性 ,减毒的活的人型结核杆菌;10.卡介苗的接种对象主要是 D A.结核性脑膜炎患者;B.结核菌素试验阳性者;C.严重结核病人 , 结核菌素试验阴性患者;D.新生儿和结核菌素试验阴性的儿童;E.C+D 11.有关结核菌素试验 ,下述错误的是 E A.属于皮肤迟发型超敏反应;B.可检测机体对结核杆菌的免疫状况;C.皮肤反应程度以局部红肿 ,硬结的直径为标准;D.可检测机体细胞免疫功能;E.12—18小时观察结果 12.结核菌素试验为阳性反应 ,下述情况可能错误的是 E A.表明机体已感染过结核杆菌;B.表明机体接种卡介苗成功;C.表明机体对结核杆菌有一定的特异性免疫;D.表明机体对结核杆菌有迟发型超敏反应;E.表明机体对结核杆菌无免疫力 13.从痰中检出具有临床诊断意义的细菌是 E A.表皮葡萄球菌;B.金黄色葡萄球菌;C.甲型溶血型链球菌;D.脑膜炎奈瑟菌;E.结核杆菌 14.下列各细菌细胞壁中含脂量最多的是 A A.结核杆菌;B.白喉杆菌;C.放线菌;D.霍乱弧菌;E.幽门螺杆菌 15.关于结核分枝杆菌生物学特性的叙述,错误的是(E)
A.专性需氧;B.抗酸染色呈红色;C.菌落表面粗糙呈菜花状;D.耐酸碱;E.耐煮沸,100℃,15分钟才死亡 16.下列各成分与结核杆菌的致病性有关 ,除外的是 C A.结核杆菌索状因子;B.磷脂;C.结核杆菌内毒素;D.蜡脂D;E.硫酸脑苷脂 17.关于结核菌素试验 ,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B A.可用来选择卡介苗接种对象;B.检测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状况;C.作为婴幼儿结核病的辅助诊断;D.红肿硬结直径大于0.5cm为阳性;E.试验阳性说明已感染过结核杆菌 18.下列哪种对象最适合接种卡介苗 D A.长期低热和咳嗽 ,疑为肺结核的患儿;B.OT试验阴性的麻疹患儿;C.OT试验阳性儿童;D.OT试验阴性儿童;E.OT试验阴性的细胞免疫缺陷者
19.一位18岁女学生就诊时主诉:近一个月来咳嗽 ,痰中时有血丝.消瘦并感疲乏无力、午后低热、心悸、盗汗、食欲不振.医生高度怀疑为肺结核并对其进行临床检查 ,其中痰标本微生物检查:痰标本集菌涂片后 ,应选用的方法是D A.革兰染色法;B.墨汁染色法;C.特殊染色法;D.抗酸染色法;E.镀银染色法 20.痰结核杆菌培养,应选用的培养基是C A.血平板;B.巧克力色培养基;C.罗氏培养基;D.沙包培养基;E.普通琼脂培养基问答题
第13章 棒杆菌属 第15章 动物源性细菌 第16章 其它革兰阴性杆菌
1.鼠疫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的烈性传染病,通过鼠蚤传染给人。在临床上的病型有 腺鼠疫、肺鼠疫、败血型鼠疫。2.我国流行的布氏杆菌有牛布氏菌、猪布氏菌、羊布氏菌,其中最常见的是羊布氏菌。3.布氏杆菌侵袭力强,主要经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眼结膜等途径侵入机体引起波状热。4.布氏杆菌是一类革兰染色阴性短小杆菌,我国流行的主要是羊布氏杆菌。5.布氏杆菌感染动物主要引起母畜流产,感染人主要引起波浪热。6.布氏杆菌的侵袭力主要与透明质酸 酶和荚膜的抗吞噬作用有关。7.鼠疫杆菌属于耶尔森菌属,引起的鼠疫是自然疫源性疾病。8.鼠疫杆菌革兰染色阴性,在陈旧培养基中常呈多形态性。
9.鼠疫杆菌的荚膜抗原是F1抗原,与毒力有关;可制备类毒素的物质是鼠毒素。10.鼠疫杆菌产生的毒素有鼠毒素,内毒素。11.白喉抗毒素可用于紧急预防 和 治疗.12.炭疽杆菌的致病因素主要有荚膜、炭疽毒素,引起的疾病有皮肤炭疽、肠炭疽、肺炭疽三种类型.13.军团菌是军团菌病的病原体.培养时需提供L-半胱氨酸和铁时才能生长.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14.培养白喉杆菌的培养基有吕氏血清培养基、亚碲酸钾培养基,在亚碲酸钾培养基培养基上形成黑色菌落.15.白喉毒素由携带β-棒状杆菌噬菌体白喉杆菌产生 ,其毒性片段是A片段,其能使EF2 灭活 ,从而抑制易感细胞蛋白质的合成.16.锡克试验根据毒素抗毒素中和的原理 ,阳性反应说明机体对白喉无免疫力,阴性反应说明机体对白喉有免疫力,假阳性反应说明有免疫力,混合反应说明无免疫力.17.白喉的特异性预防方法是接种白喉类毒素.18.培养百日咳杆菌的培养基常用鲍金培养基.该菌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 ,引起百日咳.病后可获牢固免疫力.预防用百日咳杆菌死疫苗接种.19.军团菌广泛存在于各种水环境 ,侵入人体可寄生在巨噬细胞内.20.军团菌为革兰阴性菌,其细胞壁中含大量支链脂肪酸.21.治疗军团菌病首选药物是红霉素,并可与利福平联合应用.22.绿脓杆菌属于假单胞菌属 ,是重要的条件致病菌.23.抵抗百日咳杆菌的再感染主要依靠粘膜局部sIgA ,母体血清IgG对新生儿无保护作用.24.预防百日咳可接种百日咳死菌疫苗或白百破三联疫苗.二.单选题
1.关于炭疽杆菌,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A.革兰阴性大杆菌 ,可形成芽胞;B.有荚膜 ,其与该菌致病力有关;C.是人畜共患病病原体;D.炭疽毒素由保护性抗原、致死因子和水肿因子三种成分构成;E.临床可致皮肤炭疽、肺炭疽和肠炭疽;2.在抗菌免疫中 ,下列不以细胞免疫为主的细菌是 E A.结核杆菌;B.军团菌;C.布氏杆菌;D.伤寒杆菌;E.白喉杆菌;3.菌毛作为致病因素之一的细菌 ,不包括 C A.百日咳杆菌;B.淋球菌;C.炭疽杆菌;D.布氏杆菌;E.痢疾杆菌;4.关于鼠疫杆菌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A.鼠是重要传染源传播媒介;B.陈旧培养物中菌体可呈多态性;C.可通过鼠蚤传染给人;D.临床类型有肺鼠疫、腺鼠疫和败血症鼠疫;E.病人为循环障碍 ,有"黑死病"之称.5.下列细菌中不以荚膜为致病因素的细菌是 D A.炭疽杆菌;B.布氏杆菌;C.肺炎链球菌;D.白喉杆菌;E.百日咳杆菌;6.下列哪种病原体不是人畜共患病病原体 E A.鼠疫杆菌;B.布氏杆菌;C.炭疽杆菌;D.莫氏立克次体;E.百日咳杆菌;7.下列细菌中侵袭力最强的是 C A.破伤风杆菌;B.白喉杆菌;C.布氏杆菌;D.军团菌;E.流感杆菌;8.布氏杆菌感染时 ,细菌可反复入血形成 A A.菌血症;B.败血症;C.毒血症;D.脓毒血症;E.内毒素血症;9.布氏杆菌的致病物质是 B A.芽胞;B.荚膜;C.鞭毛;D.血浆凝固酶;E.链激酶;10.食入未经消毒的羊奶 ,最有可能患的病是 A A.波浪热;B.结核病;C.伤寒;D.破伤风;E.肉毒中毒;11.分离布氏杆菌阳性率最高的患者标本是 A A.血液;B.粪便;C.尿液;D.痰;E骨髓;12.培养布氏杆菌应接种于 D A.血平板;B.巧克力平板;C.罗氏培养基;D.肝浸液培养基;E.吕氏培养基;13.可寄生在巨噬细胞内的细菌是 A A.布氏杆菌;B.金黄色葡萄球菌;C肺炎链球菌;D.破伤风杆菌;E.炭疽杆菌 14.菌体呈卵圆形 ,两端浓染的细菌是 D A.炭疽杆菌;B.白喉棒状杆菌;C.结核杆菌;D.鼠疫杆菌;E伤寒沙门菌;15.鼠疫杆菌产生的鼠毒素与一般外毒素的区别是 E A.化学成分是脂多糖;B.不可用甲醛脱毒制备类毒素;C.免疫动物不能产生抗毒素;D.由质粒控制;E.菌细胞裂解或自溶才能释放;16.鼠疫杆菌的传播媒介是 A A.鼠蚤;B.鼠虱;C.恙螨;D.蚊;E.蜱;17.下列细菌中属需氧芽胞杆菌的是 D A.破伤风杆菌;B.肉毒梭菌;C.产气荚膜梭菌;D.炭疽杆菌;E.白喉棒状杆菌;18.青霉素串珠试验阳性的细菌是 D A.破伤风梭菌;B.肉毒梭菌;C.产气荚膜杆菌;D.炭疽杆菌;E.白喉杆菌;19.白喉棒状杆菌的特点是 C A.革兰染色阴性;B.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迅速;C.有异染颗粒;D.内毒素致病;E.对磺胺敏感 20.关于白喉毒素 ,错误的是 D A.只有携带β-棒状杆菌噬菌体的溶原性白喉棒状杆菌才能产生白喉毒素;B.完整的白喉毒素分子无酶活性;C.A片段具有酶活性 ,作用于延伸因子2 ,最终使细胞蛋白合成受阻;D.B片段在具有酶活性的同时 ,协助A片段进入细胞;E.B片段是诱导机体产生抗毒素的主要部位;21.下列哪项不是白喉棒状杆菌感染的特点 D A.白喉棒状杆菌是棒状杆菌属中唯一能引起人类白喉的病原菌;B.白喉的传染源包括白喉病人和带菌者;C.白喉棒状杆菌侵入鼻咽部粘膜生长繁殖;D.白喉棒状杆菌在局部繁殖后入血;D.白喉的早期致死原因是假膜脱落引起的窒息;22.关于锡克试验 ,错误的是 E A.可用于调查人群对白喉的免疫状态;B.毒素抗毒素中和的原理是本试验的理论依据;C.在使用白喉毒素的同时 ,用无毒力白喉毒素作为对照;D.阳性反应说明机体对白喉棒状杆菌无免疫力;E.假阳性反应说明机体对白喉棒状杆菌无免疫力 ,但有超敏反应;23.使用白喉抗毒素 ,错误的是 B A.使用前一定要做皮肤过敏试验;B.发现过敏者 ,应进行减敏疗法;C.可用于紧急预防;D.可用于治疗;E.用于治疗必须早期足量;24.绿脓杆菌的特征是 C A.专性厌氧;B具有周身鞭毛的革兰阴性菌;C.在液体培养基中形成菌膜,菌液呈蓝绿色;D.对青霉素等多种抗生素敏感;E.只引起创伤感染 ,较少引起败血症;25.下列细菌中属条件致病菌的是 D A.金黄色葡萄球菌;B.伤寒沙门菌;C.霍乱弧菌;D.绿脓杆菌;E.结核杆菌;26.百日咳杆菌的分离培养应采用 A A.鲍金(B-G)培养基;B.巧克力培养基;C.伊红-美蓝培养基;D.罗氏培养基;E.亚碲酸钾培养基;27.百日咳杆菌由S型变异为R型是失去了 D A.菌毛;B.芽胞;C.鞭毛;D.荚膜;E.微荚膜;28.百日咳杆菌属于 C A.假单胞菌属;B.奈瑟菌属;C.鲍特菌属;D.分枝杆菌属;E.棒状杆菌属;29.目前预防百日咳主要采用注射 E A.类毒素;B.减毒活疫苗;C.抗毒素;D.白百破三联疫苗;E.白百破三联疫苗和死疫苗均可;30.百日咳免疫特点不包括 E A.免疫力持久;B.可产生多种特异性抗体;C.细胞免疫起主要作用;D.抵抗再感染的主要因素是SIgA;E.母体血清IgG 可保护新生儿不受感染;31.放线菌感染其脓液特征是 E A.粘稠 ,呈金黄色;B.稀薄 ,呈血水样;C.稀薄 ,呈蓝绿色;D.稀薄 ,呈暗黑色;E.可见到硫磺样颗粒;32.对放线菌的错误叙述是 E A.革兰阳性、非抗酸阳性菌;B.引起内源性感染 C.形成慢性肉芽肿并伴瘘管
D.诊断可查找硫磺样颗粒压片镜检 E特异性抗体可抵抗再感染
第23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测试题
1.病毒的生物学性状有体积微小、结构简单,必须在敏感细胞内复制。2.病毒的形态有球状、杆状或丝状,砖状、弹状和蝌蚪状。3.病毒体的基本结构是由核心,衣壳构成。又称为核衣壳 4.亚病毒包括拟病毒,类病毒和朊病毒。
5.阮病毒引起人类慢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C-J病、疯牛病等。6.病毒核衣壳结构,根据其壳粒数目及排列方式不同,分为二十面体对称型、螺旋对称型和复合对称型 3种对称型。7.包膜病毒的包膜主要化学成分为类脂质和糖蛋白。
8.病毒体的基本特征包括: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必须在易感活细胞内生存,以复制方式增殖。对抗生素不敏感,干扰素可抑制其增殖。
9.病毒的复制周期包括吸附、穿入、和脱壳、生物合成、装配释放。
10.病毒对温度的抵抗力表现为耐冷不耐热。加热56 ℃ 30 分钟即可使病毒失去感染性,称为灭活。
二、单选题
1.病毒的最基本结构为 D A.核心;B.衣壳;C.包膜;D.核衣壳;E.刺突;2.下列有关病毒体的概念,错误的是 E A.完整成熟的病毒颗粒;B.细胞外的病毒结构;C.具有感染性;D.包括核衣壳结构;E.在宿主细胞内复制的病毒组装成分;3.下列描述病毒的基本性状中 ,错误的是 E A.专性细胞内寄生;B.只含有一种核酸;C.形态微小 ,可通过滤菌器;D.结构简单,非细胞型结构;E.可在宿主细胞外复制病毒组装成分;4.下列与病毒蛋白质作用无关的是 C A.保护作用;B.吸附作用;C.脂溶剂可破坏其敏感性;D.病毒包膜的主要成分;E.免疫原性;5.朊病毒(或称朊毒体)的化学本质是 D A.核酸和蛋白质;B.核酸、蛋白质和多糖;C.核酸;D.蛋白质;E.糖蛋白;6.以"出芽"方式从宿主细胞中释放的病毒是 D A.溶解细胞病毒 B.病毒编码的蛋白抗原可整合在宿主的细胞膜上 C.病毒基本结构 中含有宿主的脂类物质
D.有包膜病毒 E.可形成多核巨细胞的病毒 7.关于病毒的概念,错误的是 D A.病毒在细胞外不能产生能量 B病毒在细胞外不能合成蛋白质 C.病毒在细胞外不能合成自身复制所需要的酶 D.病毒需降解宿主细胞的DNA以获得核苷酸 E.包膜病毒需用宿主的细胞膜作为包膜成分 8.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的复制周期过程,正确的描述是 A A.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成熟及释放
B.吸附、脱壳、生物合成、成熟及释放
C.吸附、结合、穿入、生物合成、成熟及释放
D.特异性结合、脱壳、复制、组装及释放
E.结合、复制、组装及释放
9.下列病毒的基因组可直接作为mRNA的一组病毒是 C A.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流感病毒; B.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流感病毒;
C.脊髓灰质炎病毒、HAV、埃可病毒;D.脊髓灰质炎病毒、HBV、轮状病毒;E.脊髓灰质炎病毒、麻疹病毒、HAV。10.控制病毒遗传变异的病毒 成分是 D A.染色体; B.衣壳; C.壳粒; D.核酸; E.包膜 11.不能用照射紫外线制备病毒灭活疫苗的原因是 E A.此种灭活的疫苗抗原性弱;B.此种灭活的疫苗容易诱发被接种者癌瘤;
C.紫外线杀伤力弱不能灭活所有的病毒;D.穿透力弱;E.此种灭活的疫苗经可见光照射可复活毒株。12.测量病毒体大小最可靠的方法是 A A.电镜测量法; B.光镜测量法; C.X线衍射法; D.超速离心法; E.超滤过法。13.裸露病毒体的结构是 D A.核酸+包膜;B.核心+衣壳+包膜;C.核衣壳+包膜; D.核心+衣壳; E.核酸+蛋白质。14.病毒体感染细胞的关键物质是 B A.核衣壳; B.核酸; C.衣壳; D.刺突; E.包膜。15.下列哪一项不是病毒体的特征 C A.非细胞结构; B.只含一种类型核酸 C.可在任何活细胞内增殖;D.对抗生素不敏感;E.对干扰素敏感。16.关于病毒核酸的描述,错误的是 E A.可控制病毒的遗传和变异; B.可决定病毒的感染性; C.RNA可携带遗传信息; D.每个病毒只有一种类型核酸; E.决定病毒包膜所有成分的形成。
17.可直接作为mRNA翻译蛋白质的病毒核酸类型是 D A.双股DNA; B.双股RNA; C.单负股RNA; D.单正股RNA; E.单股DNA。18.对病毒包膜的叙述错误的是 B A.化学成分为蛋白质、脂类及多糖; B.表面凸起称为壳粒; C.具有病毒种、型特异性抗原;
D.包膜溶解可使病毒灭活; E.可保护病毒。19.对病毒体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B A.以复制方式增殖; B.测量单位是μm;C.只含一种核酸;D.是专性细胞内寄生物;E.对抗生素不敏感;20.对病毒体最正确的 叙述是 E A.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B.脱壳后仍有感染性的 病毒核酸;C.有刺突的包膜病毒颗粒;D.可独立存在于细胞外的病毒颗粒;E.成熟的、完整的、具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21.与衣壳生物学意义无关的是 D A.保护病毒核酸;B.介导病毒体吸附易感细胞受体;C.构成病毒特异性抗原;D.本身具有传染性;E.病毒分类、鉴定的依据;22.构成病毒核心的化学成分是 E A.磷酸;B.蛋白质;C.类脂;D.肽聚糖;E.核酸 23.对病毒衣壳的错误叙述是 B A.由多肽构成的壳粒组成;B.表面凸起称刺突;C.可增加病毒的感染性;D.呈对称形式排列;E.可抵抗核酸酶和脂溶剂;24.对病毒干扰现象错误的叙述是 A A.只发生在活病毒之间;B.可使感染自然终止;C.与干扰素产生有关;D.与病毒竞争细胞受体有关;E.与缺陷性干扰颗粒有关.第24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第25章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测试题
1.病毒在宿主个体间的传播途径有水平和垂直传播;而病毒在宿主体内的播散方式有 局部播散 血液播散 和 神经播散。
2.病毒的持续性感染包括慢性感染、潜伏感染、和慢病毒感染三种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可发生潜伏感染,而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则属于慢病毒感染。
3.病毒感染引起的免疫病理反应包括免疫性损伤 和 免疫系统受损或功能降低两种类型。4.病毒感染细胞后 ,可经 整合 作用使细胞发生转化而导致肿瘤。
5.人干扰素分为α,β,γ三型,分别是由白细胞、成纤维细胞和T细胞产生。
6.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具有物种特异性、作用于细胞而非作用于病毒、暂时性、广谱性等特点。7.干扰素的主要功能有抗病毒、抗肿瘤、调节免疫应答等。
8.能诱导干扰素产生的物质主要是各种病毒和人工合成的双股核酸链。9.中和抗体可与病毒表面抗原结合 ,阻止病毒的吸附和穿入。10.病毒引起的显性感染包括急性感染、持续性感染两种。
11.病毒引起的持续性感染除慢性感染外还有潜伏感染、慢病毒感染。12.孕妇和免疫缺陷者不能使用减毒活疫苗。13.减毒活疫苗不易保存,灭活疫苗容易 保存。
14.鸡胚绒毛尿囊膜接种适于培养 痘类 病毒,而虫媒病毒的培养需选用鸡胚卵黄囊接种。15.分离胃肠道病毒可采集直肠拭子和粪便(咽拭子)标本。
三、选择题
1.细胞融合有利于病毒的 C A.吸附;B.脱壳;C.扩散;D.复制;E.释放;2.病毒由局部向远离侵入门户的其他部位传播主要是通过淋巴血液系统及 B A.向组织间隙扩散;B.沿神经扩散;C.水平传播;D.细胞与细胞融合;E.垂直传播;3.单纯疱疹病毒Ⅱ型可引起 A A.宫颈癌;B.Kaposi肉瘤;C.原发性肝癌;D.B细胞淋巴瘤;E.鼻咽癌;4.脊髓灰质炎病毒的传播途径是 D A.空气传播;B.经血传播;C.虫媒传播;D.粪口传播;E.垂直传播;5.病毒感染后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称 B A.潜伏感染;B.亚临床感染;C.慢发病毒感染;D.持续性感染;E.慢性感染;6.潜伏感染的特点是 C A.潜伏期长达数月至数十年;B.症状多为亚急性;C.潜伏状态检测不到任何病毒指标;D.不侵犯中枢神经系统;E.病毒很快被清除;7.产生γ干扰素的细胞是 A A.淋巴细胞;B.成纤维细胞;C.中性粒细胞;D.肥大细胞;E.郎罕氏细胞;8.抗体对病毒的中和作用主要是 C A.抑制病毒生物合成;B.诱导干扰素产生;C.阻止病毒与靶细胞相互作用;D.中和病毒毒素;E.杀伤细胞内的病毒;9.感染病毒的细胞在胞核或胞浆内存在可着色的斑块状结构称 A A.包涵体;B.蚀斑;C.空斑;D.极体;E.异染颗粒;10.有关病毒感染的描述正确的是 A A.病毒在人群个体间的相互相互传播为水平传播 ,主要经皮肤和粘膜传播;B.母亲将病毒传给其子女的感染为垂直传播;C.病毒感染细胞造成的免疫病理损伤仅限于 Ⅳ型变态反应;D.慢发病毒感染就是病毒的慢性感染;E.以上均对;11.病毒的致病因素是 E A.内毒素;B.外毒素;C.侵袭力;D.表面结构;E.以上均不对: 12.经垂直感染导致畸胎的病毒主要有 B A.麻疹病毒;B.风疹病毒;C.流感病毒;D.乙脑病毒;E.甲肝病毒;13.下列病毒病哪种易发生潜伏感染 D A.乙型脑炎;B.乙型肝炎;C.流感;D.水痘;E.脊髓灰质炎;14.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可出现 E A.细胞溶解死亡;B.细胞融合;C.细胞转化;D.包涵体形成;E.以上均对;15.哪种病毒感染机体不易形成病毒血症 A A.轮状病毒;B.麻疹病毒;C.风疹病毒;D.腮腺炎病毒;E.脊髓灰质炎病毒;16.受病毒感染的细胞被杀伤的机制哪项是错误的 A A.中和抗体直接溶解靶细胞;B.Tc细胞直接杀伤靶细胞;C.在补体参与下溶解靶细胞;D.经T细胞释放TNF杀伤靶细胞 17.γ-IFN主要来源的细胞是 A A.T淋巴细胞;B.成纤维细胞;C.上皮细胞;D.嗜碱性粒细胞;E.白细胞;18.不能诱导细胞产生干扰素的诱生剂是 E A.病毒;B.人工合成双股RNA;C.衣原体;D.细菌脂多糖;E.头孢菌素;19.干扰素抗病毒的特点是A A.作用于受染细胞后 ,使细胞产生抗病毒作用;B.直接灭活病毒;C.阻止病毒体与细胞表面受体特异结合;D.抑制病毒体成熟释放;E.增强体液免疫;20.以下描述正确的是A A.人工被动免疫接种的物质为抗原 B.人工被动免疫不能用于治疗
C.人工主动免疫接种的物质为丙种球蛋白 D.人工主动免疫主要用于治疗E.人工主动免疫主要用于紧急预防 21有关人工主动免疫特点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C A.给机体输入抗原性物质 B.免疫接种后1—4周出现免疫力 C.免疫力出现时间短 D.使机体产生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 E.使机体产生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 22.无环鸟苷(ACV)有效控制单纯疱疹病毒的作用机理是 B A.ACV作用于敏感细胞表面受体
B.ACV抑制病毒DNA多聚酶和DNA合成
C.ACV抑制病毒RNA聚合酶
D.ACV抑制敏感细胞DNA复制 E.ACV抑制病毒蛋白合成 23.用直接电镜法可做出早期快速诊断的病毒是 B A.疱疹病毒 B.轮状病毒 C.流感病毒 D.巨细胞病毒 E.腺病毒 24.下列不适于培养动物病毒的方法是 B A.鸡胚培养 B.人工合成培养基培养 C.二倍体细胞培养 D.器官培养 E.动物培养 25.不能作为病毒在细胞内生长繁殖指标的一项是 D A.致细胞病变作用 B.红细胞凝集 C.干扰现象 D.细胞培养液变混浊E.细胞培养液PH改变 26.有关病毒标本的 采集和运送,不正确的方法是 B
A.发病早期或急性期采集标本 B.发病晚期采集标本 C.标本运送应放在带有冰块的保温箱中
D.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实验室检查E.运输培养基中应含有抗生素 27.病毒的中和试验是病毒血清学特异试验,以下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D A.中和试验是指中和抗体与病毒结合,使病毒失去感染性的一种试验
B.中和试验需用活细胞或鸡胚或动物来判断结果 C.中和试验是一种特异性较高的试验 D.中和抗体在体内维持时间较短 E.中和试验是用已知病毒抗原检测中和抗体 28.有关包涵体的描述错误的是(A)
A.包涵体的形成一定是特异的;B.包涵体的形成对病毒感染的诊断有一定意义; C.包涵体的形成不一定是特异的;D.有些细菌感染也可引起细胞浆出现包涵体; E.许多理化因素也可引起细胞浆出现包涵体 29.抗病毒药物不包括(E)
A.金刚烷胺;B.无环鸟苷;C.叠氮脱氧胸苷;D.干扰素; E.头孢三嗪 30.组织细胞对病毒的易感性取决于细胞支持病毒复制的能力及(C)
A.病毒是否产生毒素; B.细胞是否处于感受态;C.组织中易感细胞数目;D.病毒的特殊结构; E.病毒的核酸组成 第26章 呼吸道病毒测试题
1.呼吸道病毒包括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鼻病毒、腺病毒等。2.流感病毒根据流感病毒核糖核蛋白 和 M抗原 抗原的不同,可分为甲、乙、丙三型。3.决定流感病毒亚型的特异性抗原是HA , NA.4.流感病毒的核酸类型是单股负链RNA , 其显著特点是分7~8个节段且容易发生基因重组.5.流感病毒的核心由RNA , 核蛋白 和 RNA聚合酶 组成.6.流感病毒的结构由核心,内膜和外膜组成.其吸附细胞的结构是HA(血凝素), 成熟病毒自细胞膜上的释放依赖
NA(神经氨酸酶)的水解作用.7.流感病毒的包膜镶嵌着2种糖蛋白刺突,即呈柱状的 HA 和呈蘑菇状的 NA.8.麻疹病毒感染除引起麻疹外,少数患者尚可并发严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即 麻疹迟发性脑炎 和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9.腮腺炎病毒除引起患者双侧或单侧腮腺肿大炎症外,20%男性患者并发睾丸炎,5%女性患者并发卵巢炎.10.孕妇在妊娠5个月内感染风疹病毒后临床表现多为轻微,而其胎儿或新生儿易患先天性风疹综合征.11.腺病毒为双链线状DNA,无包膜病毒,其蛋白衣壳由240个六邻体壳粒和12个五邻体壳粒共同构成20面立体对称球状体,并在20面体每一顶角壳粒各伸出一纤维隆起.12.少年儿童和成人普通感冒及上呼吸道感染大多由 鼻病毒 或 冠状病毒 感染引起.三.单选题
1.流行性感冒的病原体是 B A.流行性感冒杆菌 B.流感病毒 C.副流感病毒 D.呼吸道合胞病毒 E.鼻病毒 2.普通感冒的最常见病原是 E A.流感病毒 B.副流感病毒 C.腺病毒 D.风疹病毒 E.鼻病毒和冠状病毒 3.可引起全身感染的呼吸道病毒是 B A.流感病毒 B.麻疹病毒 C.鼻病毒 D.冠状病毒 E.腮腺炎病毒 4.麻疹疫苗的接种对象为 E A.新生儿 B.二月龄婴儿 C.四月龄婴儿 D.六月龄婴儿 E.八月龄婴儿 5.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是一种由 B A.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亚急性感染
B.麻疹病毒引起的持续感染
C.疱疹病毒引起的隐伏感染
D.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 E.狂犬病毒引起的慢性感染 6.流感病毒的分型根据是 C A.所致疾病的临床特征 B.RNA多聚酶抗原 C.核蛋白和内膜蛋白抗原D.血凝素(HA)E.神经氨酸酶(NA)7.抗流感病毒感染的主要免疫因素是 D A.干扰素 B.细胞免疫 C.粘膜局部神经氨酸酶抗体 D.粘膜局部 血凝素抗体E.血清中血凝素抗体 8.流感病毒最易变异的结构是 A A.甲型流感病毒的HA B.乙型流感病毒的HA C.核蛋白 D.M蛋白 E.RNA多聚酶 9.造成流感世界性大流行的原因是 D A.流感病毒型别多,毒力强 B.流感病毒抗原性弱,免疫力不强
C.HA和NA之间易发生基因重组 D.甲型流感病毒易形成新的亚型 E.HA和NA易发生点突变 10.甲型流感病毒分型的依据是 D A.核蛋白 B.血凝素 C.神经氨酸酶 D.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 E.多聚RNA 酶 11.流行性腮腺炎的常见并发症是 E A.脑膜炎 B.肺炎 C.肝炎 D.肾炎 E.睾丸炎或卵巢炎 12.核酸类型为DNA的病毒是 D A.流感病毒 B.副流感病毒 C.呼吸道合胞病毒 D.腺病毒 E.麻疹病毒 13.抗原型别最多的呼吸道病毒是 E A.腺病毒 B.流感病毒 C.副流感病毒 D.麻疹病毒 E.鼻病毒 14.抗原只有一个型别的病毒是 D A.流感病毒 B.副流感病毒 C.腺病毒 D.腮腺炎病毒 E.鼻病毒 15.可使感染细胞发生融合的病毒是 C A.流感病毒 B.腺病毒 C.麻疹病毒 D.鼻病毒 E.埃可病毒 16.下列关于流感病毒及其致病性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甲型流感病毒易发生抗原转变,而使人群对新病毒株缺乏免疫力 B.丙型流感病毒不发生变异,抗原性稳定 C.流感病毒不能进行组织细胞培养,因此只能依靠血清学试验进行病原学诊断
D.流感病毒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主要引起呼吸道感染 E.甲型流感较乙型及丙型流感病情严重,且易酿成流行或大流行 17.关于流感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错误的一项是 C A.不耐热,56℃30分钟被灭活 B.耐低温,-70℃可长期保存
C.不耐干燥,低温真空干燥下易失活 D.对紫外线敏感 E.对甲醛,乙醚等化学药物敏感 18.下列对麻疹的描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D A.麻疹病毒包膜上有H和F刺突,但无N刺突(无神经氨酸酶活性)B.麻疹患者有两次病毒血症,第一次病毒血症时,体表不出现红色斑丘疹
C.麻疹是急性传染病,但极少数患儿于病愈2—17年后可出现慢发感染患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D.儿童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后,可获得牢固的终身免疫,隔6—7年不必再次接种加强免疫 E.麻疹自身感染后,患者可获得牢固免疫,持续终生 19.下列对腮腺炎的描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B A.腮腺炎病毒经被患者唾液污染的食具或玩具也能传播
B.引起一侧或双侧腮腺肿大,一般3—4周自愈
C.约20%男性患儿合并睾丸炎,可导致男性不愈症
D.约5%女性患儿合并卵巢炎,可导致女性不孕症 E.可并发脑膜炎和耳聋,是儿童后天获得性耳聋的常见病因
20.先天性风疹综合征即胎儿或新生儿患先天性白内障(失明),心脏病,耳聋等缘由孕妇 A A.在孕期1—5个月患风疹 B.在孕期6—7个月患风疹 C.在孕期8—9个月患风疹 D.分娩时患风疹 E.缺乏血清特异性风疹抗体
21.为预防风疹和先天性风疹综合征,禁忌接种风疹减毒活疫苗的人群是 D A.育龄期女青年 B.婚前女青年(结婚登记时)C.注射过抗风疹人血清免疫球蛋白的非孕妇 D.妊娠期妇女 E.1岁以上少年儿童
第27章 肠道病毒测试题
1.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特异性预防目前主要采用口服减毒活疫苗,实行三价三次基础免疫.初次免疫年龄为二月龄,加强免疫年龄为四岁.2.肠道病毒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 和新型肠道病毒68 型至72 型。
3.肠道病毒对外界和肠道环境的抵抗力均强,对胃液中的胃酸、胰液中的蛋白水解酶和胆汁中的胆盐均有抵抗力。但对氧化剂敏感。1%高锰酸钾,1%双氧水,漂白粉可灭活病毒。
4.肠道病毒属中与医学密切相关的病毒主要有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新型肠道病毒。
5.对怀疑为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患者,进行细胞培养分离病毒时,常用的取材标本有咽拭子、直肠拭子。二.单选题
1.不属于肠道病毒共同特点的是 D A.为裸露的小核糖核酸病毒 B.耐酸,耐乙醚 C.核酸有感染性 D.只在肠道增殖并引起腹泻 E.可侵犯神经系统及其它组织 2.脊髓灰质炎病毒多引起 A A.隐性或轻症感染 B.瘫痪型感染 C.延髓麻痹型感染 D.慢性感染 E.迁延性感染 3.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感染方式是 B A.经媒介昆虫叮咬 B.经口食入 C.经呼吸道吸入 D.经血液输入 E.经皮肤接触 4.脊髓灰质炎病人的传染性排泄物主要是 C A.鼻咽分泌物 B.血液 C.粪 D.尿 E.唾液 5.能耐受脂溶剂的病毒为 C A.流感,副流感病毒 B.风疹病毒 C.脊髓灰质炎病毒 D.呼吸道合胞病毒E.麻疹病毒 6.与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注意事项不符的是 E A.注意疫苗是否失效 B.勿用热开水和母乳送服 C.疫苗在运输途中要注意冷藏 D.为避免其它肠道病毒干扰,宜在冬季服用 E.需连续服三次,每次间隔一年 7.脊髓灰质炎病毒的致病特点不包括 C A.传播方式主要是粪—口途径 B.可形成两次病毒血症 C.多表现为隐性感染 D.易侵入中枢神经系统造成肢体痉挛性瘫痪 E.易感者多为5岁以下幼儿 8.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病原是 A A.肠道病毒70型 B.埃可病毒 C.腺病毒 D.肠道病毒69型 E.柯萨奇病毒 9.婴幼儿腹泻最常见的病原是 C A.柯萨奇病毒 B.埃可病毒 C.轮状病毒 D.腺病毒 E.呼肠病毒 10.核酸型为双股RNA的病毒为 A A.轮状病毒 B.腺病毒 C.柯萨奇病毒 D.脊髓灰质炎病毒 E.埃可病毒 11.最常引起病毒性心肌炎的是 C A.脊髓灰质炎病毒 B.柯萨奇病毒 C.新型肠道病毒70型 D.埃可病毒 E.轮状病毒 12.不属脊髓灰质炎病毒免疫特点的是 D A.抗原性稳定,感染后机体免疫力牢固 B.肠道局部SIgA可阻止野毒株的入侵
C.血清IgG可阻止病毒入侵中枢神经系统 D.只有显性感染才能获得免疫力E.SIgA可通过初乳传递给新生儿 13.不是肠道病毒共同特征的一项是 D A.属于小RNA病毒科B.可引起肠道外症状,如脑膜炎等C.病毒在肠道内增殖并从粪便排出 D.病毒基因组RNA不具有传染性 E.为二十面体立体对称的无包膜球形颗粒 14.关于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错误的概念是 B A.疫苗株不耐热,储存和运输中必须冷藏,口服接种应以凉开水送服
B.脊髓灰质炎病毒分3个血清型,接种1型疫苗可预防所有3个血清型脊髓灰质炎 C.冬季肠道疾病较少,对疫苗的干扰作用小, 故适于冬季接种
D.接种疫苗后通过自然途径感染机体,因此可产生局部分泌型IgA和血清IgG抗体 E.疫苗株有回复突变为野毒株的可能
15.引起婴幼儿急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原体是 D A.新型肠道病毒 B.志贺菌 C.Norwalk病毒 D.轮状病毒 E.大肠埃希菌 16.肠道病毒对下述哪种物质敏感 D A.胃酸; B.75%乙醇; C.蛋白酶; D.氧化剂; E.胆盐 17.肠道病毒的核酸类型是 D A.ssDNA; B.dsDNA; C.dsRNA; D.ss(+)RNA; E.(-)RNA 18.最常引起儿童疱疹性咽炎的是 C A.新型肠道病毒;B.埃可病毒;C.柯萨奇病毒A组;D.单纯疱疹病毒; E.柯萨奇病毒B组
第29章 肝炎病毒测试题
1.肝炎病毒有 HAV ,HBV ,HCV, HDV, HEV五种类型。
2.肝炎病毒中,由粪—口途径传播的有HAV、HEV;由血液和垂直途径传播的有 HBV, HCV, HDV, ;属于DNA病毒的有HBV ;属于缺损病毒的是HDV ;已有疫苗可主动免疫的是HAV,HBV ;可进行细胞培养的是HAV。
3.HBV的外衣壳由S、pre-S1、pre-S2 蛋白组成,构成HBV的HBsAg ;内衣壳由HBcAg 组成;核心由 双股非闭合环状DNA 和 DNA多聚酶 组成。
4.甲型肝炎的传染源主要为 甲型肝炎的患者 和 隐性(亚临床)感染者,猩猩和猿猴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5.甲型肝炎的血清抗体中,表示现症感染的抗体是潜伏期未期,而表示既往感染的抗体是急性期早期.6.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血清标本, 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3种不同形态结构的颗粒,其传染性也不同, 即小球形颗粒和 管状颗粒 和 Dane颗粒。
7.乙型肝炎基因组为双股环壮DNA,内含4个开放读框(ORF),分别称为S区,C区, P区, X区,8.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主要经4种传播途径,即血液传播,日常生活密切接触传播, 母婴传播,性接触传播.二.单选题
1.乙型肝炎病毒的核酸类型是 D A.单股RNA B.双股RNA C.双股线状DNA D.双股环状DNA E.单股DNA 2.可致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的病毒为 B A.HAV,HBV和HCV
B.HBV,HCV和HDV C.HCV,HDV和HEV
D.HDV,HEV和HAV
E.HEV,HAV和HBV 3.可传播乙型肝炎病毒的途径有 E A.分娩和哺乳 B.共用牙刷, 剃须刀等 C.输血,血浆及血液制品 D.性接触 E.以上均可 4.不符合血清HBsAg(+), HbeAg(+)和抗HBc(+)的解释是 C A.急性乙型肝炎; B.慢性乙型肝炎; C.乙型肝炎恢复期;D.无症状抗原携带者; E.血清有强传染性。5.关于HAV,错误的是 D A.是单股正链RNA病毒; B.能在体外细胞中培养; C.特异性预防可接种疫苗; D.抵抗力弱,对脂溶剂敏感; E.隐性感染多件。6.目前最常引起输血后肝炎的是 C A.HAV; B.HBV; C.HCV; D.HDV; E.HEV 7.对HBcAg叙述错误的是 D A.存在于Dane颗粒的内部; B.具有较强抗原性; C.不易在血循环中检出; D.相应抗体具有保护作用; E.可在感染肝细胞膜上表达。8.可抵抗HBV感染的抗体主要是 B A.抗HBs IgA;B.抗HBs IgG;C.抗HBe IgA;D.抗HBc IgM;E.抗HBc IgG;9.属于缺陷病毒的是 D A.HAV; B.HBV; C.HCV; D.HDV; E.HEV。10.血液中不易查到的HBV抗原是 B A.HBsAg;B.HBcAg;C.HBeAg;D.pre-S1;E.pre-S2.11.可高度传染乙型肝炎的血液中含有 E A.HBsAg、HBcAg、HBeAg; B.HBsAg、抗HBe、抗HBc; C.HBsAg、抗HBs、HBeAg; D.抗HBe、抗HBs、抗HBc; E.HBsAg、抗HBc、HBeAg。
12.关于抗HBc IgM,正确的叙述是 B A.由HBV的表面抗原刺激产生 B.阳性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C.有抗HBV感染作用 D.在血清中可长期存在 E.阳性表示疾病开始恢复 13.不必接受HBIg被动免疫的人是 D A.母亲为HBsAg阳性的新生儿 B.输入了HBsAg阳性血液者
C.体表破损处沾染了HBeAg阳性血清者 D.无症状的HBsAg携带者 E.接受了HBsAg阳性的器官移植者 14.孕妇感染后病死率高的病毒是 E A.HAV B.HBV C.HCV D.HDV E.HEV 15.甲型肝炎病毒属于 B A.嗜肝DNA病毒属;B.嗜肝RNA病毒属;C.肠道病毒属72型;D.嵌杯病毒科 E.黄病毒科 16.不是甲型肝炎病毒生物学性状的一项是 C A.病毒的核酸为单股正链RNA, 约含7.4×103核苷酸碱基
B.基因组编码病毒衣壳蛋白,含VP1, VP2, VP3, 无或可能存在小分子量的VP4多肽 C.HAV可在原代肝细胞内增殖培养,并引起细胞病变效应(CPE).D.HAV在组织细胞培养时增殖一代需3周以上,且很少释放到细胞外.E.HAV比肠道病毒更耐热,60℃1小时不被灭活.17.下列不是甲型肝炎特征的一项为 C A.甲肝病毒随患者粪便排出体外,可污染水源,食物,海产品(毛蚶等),食具等,而引起甲型肝炎的暴发,流行及散发 B.HAV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亦可通过输血传播
C.甲肝的潜伏期为15—50天,在血清ALT升高后5—6天开始从患者粪便中排病毒
D.HAV在患者肝组织复制高峰时,肝脏病变并不最严重;或者说患者黄疸最重时,不是HAV复制的高峰之时 E.甲肝患者发病2周后,其血清抗—HAV IgG阳转,其时患者基本停止从粪便排病毒.18.乙肝病毒基因组含有S,C,P和X区4个开放性读码框架,其中最易发生变异的是 E A.X区 B.P区 C.S区的PreS基因 D.C区的C基因 E.C区的PreC基因 19.人体感染乙肝病毒后,很难在其血清中查出的抗原是 B A.HbsAg B.HbcAg C.HbeAg D.PreS1 E.PreS2 20.下列对丙型肝炎病毒(HCV)的致病性与免疫性的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E A.大多数HCV感染者呈不显性感染,一旦发病,则已是慢性肝炎 B.肝组织内因长期存在HCV而导致淋巴细胞浸润及肝细胞坏死
C.HCV的抗原可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引起肾小球肾炎 D.HCV感染可导致肝细胞癌 E.感染HCV后,机体可依次出现血清抗—C33C、抗—C22及抗—100—3等中和抗体,病后免疫力稳固,可预防再次感染HCV。
第32章 疱疹病毒测试题
1.HSV有HSV-1 和HSV-2.两个血清型.2.HSV-1主要引起生殖器以外皮肤、黏膜和器官感染,HSV-2主要引起 生殖器疱疹.3.与EB病毒感染有关的疾病主要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Burkett淋巴瘤和鼻咽癌.4.人疱疹病毒包括HSV ,VZV, CMV, EBV, 等,其中最常引起胎儿先天感染的病毒是CMV;与鼻咽癌有关的病毒是EBV.二.单选题
1.HSV-1主要潜伏部位是 E A.口唇皮肤 B.唾液腺 C.脊髓后根神经节 D.骶神经节 E.三叉神经节 2.目前认为与鼻咽癌发病有关的病毒是 C A.鼻病毒 B.HSV C.EB病毒 D.脊髓灰质炎病毒 E.CMV 3.HSV—2主要潜伏于 A A.骶神经节 B.三叉神经节 C.颈上神经节 D.局部淋巴节 E.肾 4.下列病毒中,能引起潜伏感染的是 B A.脊髓灰质炎病毒 B.HSV C.狂犬病毒 D.流感病毒 E.HAV 5.下列病毒中不属于嗜神经病毒的是 C A.狂犬病毒 B.脊髓灰质炎病毒 C.麻疹病毒 D.HAV E.HSV 6.在儿童初次感染时表现为水痘,老年复发则引起带状疱疹病毒的是 A A.HSV B.CMV C.VZV D.EB病毒 E.HHV—6 7.一中等大小有包膜的DNA病毒,感染方式有增殖性感染和潜伏感染的病毒最有可能的是 C A.VZV B.流感病毒 C.脊髓灰质炎病毒 D.狂犬病毒 E.HBV 8.下列有关疱疹病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C A.有包膜 B.核酸为双链DNA C.均能在二倍体细胞中复制D.可引起潜伏感染 E.可发生整合感染 9.对单纯疱疹病毒致病性的错误叙述是 D A.病人和健康带菌者为传染源 B.主要通过接触途径传播 C.HSV—2主要通过性传播 D.婴幼儿感染HSV—1多无临床表现 E.免疫低下者在原发感染后形成潜伏感染 10.HSV—1在体内的潜伏部位是 E A.疱疹复发部位的末梢神经细胞 B.局部淋巴结 C.口腔粘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D.三叉神经节 E.感觉神经节 11.可引起带状疱疹的是 E A.HSV—1 B.HHV—6 C.CMV D.HSV—2 E.VZV 12.对疱疹病毒潜伏感染的正确叙述是 A A.原发感染大多是显性感染 B.多由dsRNA病毒引起 C.体内始终均能检出病毒 D.病毒通过逆转录方式转化细胞 E.妊娠可激活潜伏感染并危及胎儿 13.可导致胎儿先天畸形的一组病毒是 E A.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 B.风疹病毒,流感病毒,腮腺炎病毒
C.风疹病毒,乙脑病毒,麻疹病毒 D.巨细胞病毒,腺病毒,EB病毒
E.巨细胞病毒,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 14.巨细胞病毒引起的疾病有 E A.肝炎 B.先天畸形 C.间质性肺炎 D.输血后单核细胞增多症 E.以上都是 15.可通过性传播的病毒有(E)
A.HBV;B.CMV;C.HIV;D.HSV E.以上都是
第33章 逆转录病毒 第34章 其它病毒测试题
1.狂犬病病毒是一种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人和动物 狂犬病的病原体.2.狂犬病病毒感染机体的重要特点是经肌神经感染,而不经 血液 传播.3.狂犬病病毒在大脑 灰质处 大量复制,并可通过 传出神经下行,到达各种组织器官.4.对人类有致病作用的逆转录病毒亚科有 RNA肿瘤病毒亚科 和 慢病毒亚科.5.HIV有两个型别,分别是单股正链RNA 和HIV-1和HIV-2.6.HIV感染宿主细胞时,病毒的gp120和细胞膜上的CD4受体结合.7.HIV吸附细胞的表面结构是gp120 ,细胞上的受体是CD4.具有该受体的细胞有
TH, 神经细胞, 树突状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等.三.单选题
1.狂犬病病毒的基因组结构为 C A.单股正链RNA B.单股负链DNA C.单股线状,不分节段的负链RNA D.单股线状,可分节段的负链RNA
E.双股环状DNA 2.关于狂犬病病毒的血清型正确的是 D A.只有1个血清型 B.有2个血清型 C.有3个血清型 D.有4个血清型E.有5个以上血清型 3.关于狂犬病病毒不正确的描述是 A A.可通过虫媒传播 B.在中枢神经细胞胞浆内形成内基小体(Negri Bodies)C.不会引起化脓性脑炎 D.病毒沿感觉神经末梢扩散到脑干 E.病毒对外界抵抗力不强,56℃30分钟即可杀灭 4.下列对逆转录病毒形态与结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A.病毒颗粒呈二十面体立体对称的球形,直径为27nm左右
B.P24蛋白构成病毒衣壳
C.病毒外层包有脂蛋白包膜,并嵌有g P120和g P41糖蛋白
D.病毒衣壳内有两条正链RNA基因组,呈双聚体形式 E.病毒核心部分含有其进行复制的蛋白酶,整合酶和逆转录酶 5.对下列逆转录病毒基因复制的描述正确的是 C A.在编码蛋白前,正链RNA基因组片段拼接成1条完整的 mRNA链
B.当病毒单股负链RNA进入细胞后,先复制为正负股RNA复合体,在进行基因组的复制 C.在基因复制过程中,基因组RNA先要逆转录成负链DNA,再合成双链DNA D.RNA基因组的启动区位于相反的位置
E.正链RNA从链3’端向5’端方向转录RNA链 6.艾滋病(AIDS)的传染源是 B A.性乱人群 B.患AIDS的病人与HIV携带者 C.静脉毒瘾者 D.同性恋者 E.HIV实验室工作人员 7.下列对艾滋病病毒(HIV)复制过程,不正确的描述是 C A.GP120与T4淋巴细胞表面的CD4受体结合 B.病毒包膜与细胞膜融合
C.病毒直接进入宿主细胞 D.形成双股DNA,整合进宿主细胞染色体 E.病毒复制,包装,释放并引起各种临床症状 8.目前预防艾滋病病毒(HIV)感染主要采取的措施是 E A.减毒活疫苗预防接种 B.加强性卫生知识等教育 C.接种DNA疫苗 D.接种亚单位疫苗 E.加强性卫生知识教育与血源管理,取缔娼妓及杜绝吸毒等切断传播途径的综合措施 9.人感染HIV后,在5—10年内,可以不发病,这从病毒方面主要取决于 A A.病毒在细胞内呈潜伏状态 B.病毒毒力较弱 C.人体免疫力功能尚未被完全破坏D.病毒被消灭 E.病毒变异 10.叠氮脱氧胸苷(AZT)治疗AIDS的药物机理是
A A.抑制病毒的逆转录酶 B.抑制病毒核酶 C.抑制病毒蛋白合成D.阻止病毒的出芽释放 E.干扰病毒的合成 11.下列不引起病毒血症的病毒是 C A.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B.麻疹病毒 C.狂犬病毒 D.巨细胞病毒 E.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12.内基小体是 D A.衣原体包涵体 B.麻疹病毒包涵体 C.腺病毒包涵体 D.狂犬病毒包涵体E.疱疹病毒包涵体 13.被狂犬咬伤后,最正确的处理措施是 E A.注射狂犬病毒免疫血清+抗病毒药物 B.注射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抗病毒药物
C.清创+抗生素
D.清创+接种疫苗+注射狂犬病毒免疫血清 E.清创+注射狂犬病毒免疫血清 14.狂犬疫苗的接种对象是 E A.儿童 B.犬 C.被下落不明的犬咬伤者 D.A+B+C
E.B+C 15.对HIV的正确叙述是 D A.感染HIV后,机体较快进入AIDS期 B.随病程进展,p24抗体量逐渐升高
C.细胞免疫反应早期可清除细胞内的病毒 D.因gp120易于变异而难于制备疫苗E.病毒吸附细胞的部位是gp41 16.AIDS的病原是 D A.人类嗜T细胞病毒Ⅰ型 B.人类嗜T细胞病毒Ⅱ型 C.人白血病病毒D.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E.EB病毒 17.HIV致病的关键因素是 D A.HIV基因可以和宿主基因整合 B.可合并各种类型的机会感染 C.可发生各种肿瘤而致死 D.HIV易发生变异,避免免疫系统攻击 E.侵犯TH细胞,造成严重的免疫缺陷 18.与HIV的感染特点不符的是 E A.潜伏期长 B.引起严重的免疫系统损伤 C.发生各种肿瘤 D.可通过垂直传播造成胎儿感染 E.常由于外源性感染而致死 19.对HIV致病机理的错误叙述是 B A.感染细胞表面gp120和邻近细胞表面CD4融合 B.TH细胞是HIV唯一的靶细胞 C.病毒基因的整合可干扰细胞正常代谢 D.病毒的出芽释放可损伤细胞 E.通过Ⅳ型超敏反应损伤CD4细胞 20.HIV的传播途径不包括 E A.同性或异性间性行为 B.药瘾者共同污染HIV的注射器 C.输血和器官移植 D.母婴垂直传播和围产期传播 E.日常生活的一般接触
第17、18、19章 支原体、衣原体和立克次体测试题 1.支原体缺乏细胞壁结构,故在形态上呈 多形性。2.支原体的细胞膜由三层结构组成,中层为脂质成分。3.支原体在含有血清的培养基上可形成 油煎蛋 菌落。
4.肺炎支原体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引起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疾病。
5.解脲脲原体主要可引起非淋球性尿道炎疾病,还可通过 胎盘 感染胎儿。6.菌落呈荷包蛋状的微生物有支原体、细菌L型。
7.普氏立克次体以 人虱 为媒介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引起流行性斑疹伤寒。
8.莫氏立克次体的天然储存宿主是 鼠,以 鼠蚤为媒介传染给人 ,引起地方性斑疹伤寒。9.斑疹伤寒根据病原、传播媒介及流行病学特征可分为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10.恙虫病的传播媒介是恙螨,患者血清可与变形杆菌
OXk 株发生凝集反应。11.立克次体的致病物质主要有内毒素 和 磷脂酶A。
12.培养立克次体的方法有 鸡胚卵黄囊接种、细胞培养 和动物接种。
13.外斐反应是以 变形杆菌 作为抗原,与患者血清进行凝集反应,用以辅助诊断 立克次体 病。
14.立克次体多是人畜共患病病原体,与节肢动物关系密切。以节肢动物为寄生或储存宿主,或同时为传播媒介。15.立克次体主要侵犯全身的毛细血管,主要病变是增生性、血栓性和坏死性和血管炎。16.衣原体是一类专性 寄生细胞内、并有独特发育周期的 原核 细胞型微生物。17.衣原体属分为沙眼衣原体、鹦鹉热衣原体,肺炎衣原体三个种。18.衣原体的繁殖方式是二分裂,其增殖型颗粒是始体。
19.引起非淋球菌性尿道炎的病原体有沙眼衣原体,解脲脲原体。
20.衣原体的发育周期有原体,始体两个阶段。其中 原体 有传染性。三.A型选择题
1.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上生长繁殖的最小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是 C A.细菌 B.衣原体 C.支原体 D.立克次体 E.病毒 2.关于支原体的生物学性状,下述错误的是 D A.无细胞壁 B.能通过滤菌器 C.呈多形性 D.有独特生活周期 E.细胞膜中胆固醇含量高 3.支原体与细菌的不同点是 A A.无细胞壁 B.含有两种核酸 C.含有核糖体 D.细胞核无核膜及核仁,仅有核质 E.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 4.支原体与病毒的相同点是 B A.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上生长繁殖 B.个体微小,能通过滤菌器 C.胞膜中含大量胆固醇
D.对抗生素敏感
E.有两种核酸
5.关于肺炎支原体,下述错误的是 E A.是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的病原体 B.主要经呼吸道传播 C.侵入人体后靠顶端结构吸附于细胞表面
D.病理变化以间质性肺炎为主 E.首选青霉素治疗 6.立克次体与细菌的主要区别是 B A.有细胞壁和核糖体; B.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 C.以二分裂方式繁殖;
D.严格的细胞内寄生;E.对抗生素敏感; 7.地方性斑疹伤寒的传播媒介是 C A.蜱; B.蚊; C.鼠蚤; D.恙螨; E.鼠虱; 8.普氏立克次体主要的传播途径是 C A.呼吸道; B.消化道; C.虱叮咬后入血; D.蚤叮咬后入血; E.性接触; 9.由立克次体引起的疾病是 E A.梅毒; B.沙眼; C.莱姆病;D.性病淋巴肉芽肿;E.恙虫病;10.与立克次体有共同抗原成分的细菌是 D A.痢疾志贺菌;B.大肠埃希菌;C.绿脓杆菌;D.变形杆菌;E.产气杆菌;11.有关衣原体发育周期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C A.原体具有感染性; B.始体在发育周期中无感染性;C.始体较原体大,有致密的核质;
D.始体在空泡内以二分裂形式繁殖形成子代原体;E.衣原体每个发育周期需要20~40小时;12.有关衣原体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C A.沙眼衣原体是专性细胞内寄生,自然宿主是人和小鼠;B.沙眼衣原体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C.沙眼衣原体包涵体中无糖原存在,而肺炎衣原体包涵体有糖原存在;
D.沙眼衣原体对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如链霉素)不敏感;E.沙眼衣原体主要引起眼结膜炎与泌尿生殖道炎症;13.有关沙眼衣原体致病性的描述正确的是 D A.沙眼生物变种的14个血清型均可引起沙眼;B.沙眼生物变种A.B.Ba.C四个血清型可引起包涵体结膜炎;C.沙眼生物变种A.B.Ba.C四个血清型可引起泌尿生殖道感染;
D.性病淋巴肉芽肿生物变种(LGV)可引起性病淋巴肉芽肿;E.沙眼生物变种D-K血清型可引起沙眼;
第20章 螺旋体测试题
1.钩端螺旋体病的传染源和储存宿主主要是鼠和家畜.2.对人有致病作用的螺旋体主要有钩端螺旋体、梅毒螺旋体、回归热螺旋体、伯氏螺旋体等.3.钩端螺旋体的致病物质主要有溶血素、细胞毒因子、内毒素样物质.4.梅毒螺旋体是梅毒的病原体,通过 性接触 或 垂直 传播.病人是梅毒的唯一传染源.5.钩体抗体具有凝集、溶解钩体作用,但对 肾 内钩体影响不大.6.引起流行性回归热的螺旋体的传播媒介是虱,引起地方性回归热的螺旋体的传播媒介是蜱。
二、选择题
1.培养钩端螺旋体的最佳温度是 B A.37℃ B.35℃ C.28℃ D.24℃ E.20℃ 2.人畜共患的螺旋体病是 A A.钩端螺旋体病 B.梅毒 C.回归热 D.雅司病 E.奋森咽喉炎 3.关于钩端螺旋体病的描述,错误的是 E A.人主要是通过接触钩端螺旋体污染的水或土壤而被感染;B.钩端螺旋体致病与其产生的内毒素样物质有关;C.钩端螺旋体可进入血液引起钩端螺旋体血症;D.钩端螺旋体病可累及全身多个脏器;E.钩端螺旋体病患者病后可获得以细胞免疫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力;4.下列观察螺旋体最好的方法是 D A.革兰染色法;B.抗酸染色法;C.Giemsa染色法;D.暗视野显微镜法;E.悬滴法;5.与梅毒螺旋体特征不符合的一项叙述是 C A.菌体有致密而规律的螺旋,两端尖直;B.用普通染料不易着色;C.菌体的鞭毛样结构与动力有关;D.用人工培养基不能生长;E.抵抗力弱,加热50℃5分钟即死亡;6.关于梅毒螺旋体致病性与免疫性的描述 ,错误的是 B A.人是梅毒的唯一传染源;B.梅毒螺旋体是通过内毒素和外毒素致病;C.一、二期梅毒传染性强,而对机体的破坏性小;D.三期梅毒传染性小,而对机体的破坏性大;E.梅毒的免疫力为感染性免疫;7.梅毒患者出现一期临床症状,检查梅毒螺旋体的最适标本是 C A.局部淋巴结抽出液;B.梅毒疹渗出液;C.下疳渗出液;D.动脉瘤组织;E.脊髓痨组织;8.以下病原体抵抗力最弱的是 B A.钩端螺旋体;B.梅毒螺旋体;C.普氏立克次体;D.恙虫病立克次体;E.真菌;9.关于梅毒,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B A.病原体是螺旋体;B.病后可获得终身免疫;C.可通过性接触或通过垂直传播
D.人是唯一传染源;E.治疗不及时易成慢性;10.关于钩端螺旋体,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E A.鼠类和猪是主要传染源;B.病后可获得对同型钩体较牢固的免疫力;C.血中钩体消失后,肾内可存留较长时间;D.钩体有较强的侵袭力,可通过正常或破损的皮肤粘膜侵入机体;E.发病一周内可取尿作为实验室检测的标本;
第二篇 真菌测试题
1.根据细胞核的融合与否,真菌的孢子分为有性孢子和无性孢子两大类.2.无性孢子根据形态的不同,可分为分生孢子、叶状孢子,孢子囊孢子三种.3.菌丝体按功能可分为营养菌丝体和气中菌丝体两种.4.皮肤癣菌除多侵犯角化的表皮外,还主要侵犯毛发和指甲等.5.新型隐球菌最易侵犯中枢神经 系统,引起 慢性脑膜炎.三、单选题
1.真菌细胞不具有的结构或成分是 E A.细胞壁;B.细胞核;C.线粒体;D.内质网;E.叶绿素;2.二相性真菌在培养基上形成酵母型菌落的培养温度是 D A.25℃ B.28℃ C.35℃ D.37℃ E.41℃ 3.关于真菌孢子的描述 ,错误的是 A A.是真菌的休眠状态; B.抵抗力不如细菌芽胞强;C.一条菌丝上可长出多个孢子;
D.大部分真菌既能形成有性孢子,又能形成无性孢子;E.大分生孢子是鉴定半知菌类的重要依据;4.真菌孢子的主要作用是 C A.抵抗不良环境的影响;B.抗吞噬;C.进行繁殖;D.引起炎症反应;E.引起变态反应;5.不属于条件致病性真菌的是 D A.白色念珠菌;B.曲霉菌;C.毛霉菌;D.皮肤癣菌;E.新型隐球菌;6.关于真菌的抵抗力,错误的一项是 C A.对干燥、阳光和紫外线有较强的抵抗力;B.对一般消毒剂有较强的抵抗力;
C.耐热,60℃1小时不能被杀死;D.对抗细菌的抗生素均不敏感;E.灰黄霉素、制霉菌素B可抑制真菌生长 7.鉴定多细胞真菌主要应用的检查方法是 E A.革兰染色后镜检;B.墨汁负染色后镜检;C.血清学检查;D.生化反应检查;E.小培养检查菌丝和孢子 8.不是易引起念珠菌感染的主要原因 A A.与念珠菌病人接触;B.菌群失调;C.长期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D.内分泌功能失调;E.机体屏障功能遭破坏;9.白色念珠菌常引起 C A.癣病;B.皮下组织感染;C.皮肤粘膜、内脏感染;D毒血症;E.真菌中毒症 10.关于新型隐球菌致病性的描述,错误的是 B A.是隐球菌属中唯一致病的真菌;B.主要经胃肠道进入机体;C.在体质极度衰弱者引起内源性感染;D.主要致病因素是荚膜; E.易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膜炎
11.一女性患XX炎,曾因治疗其他疾病长期使用过激素类药物。微生物学检查:泌尿生殖道分泌物标本镜检可见有假菌丝的酵母型菌。你认为引起XX炎的病原体是 D A.无芽胞厌氧菌 B.衣原体 C.解脲脲原体 D.白色念珠菌 E.梅毒螺旋体 12.关于皮肤癣菌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D A.主要侵犯皮肤、毛发和指(趾)甲 B.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而感染 C.在沙氏培养基上形成丝状菌落
D.一种皮肤癣菌仅能引起一种癣病 E.可根据菌丝、孢子及菌落形态作出初步诊断 13.关于新型隐球菌错误的是 D A.菌体圆形,外包厚荚膜 B.在沙氏培养基上形成酵母型菌落 C.常引起慢性脑膜炎
医学影像设备学习题库专题 篇5
1、一台普通X线机通常由哪些主要部分构成?核心部件是什么? 普通X线机主要由控制台、高压发生器、机头、诊视床和各种机械装置组成。机头内安置了X线管。小型X线机的高压发生器和机头是集合在一起的,以图轻巧,称为组合机头。因为X线机是一种将电能转化为X线的设备,而这种转化是通过X线管来实现的,所以,X线管便成了一部X线机的核心部件。每一种X线管由于材料和结构均已确定,因而极间绝缘:强度和阳极热容量均受到一定限制。工作时管电压,管电流和施加管电压的时间三者任何一种搭配均不超过X线管的耐受程度,否则即有顿时损坏X线管的危险。X线机中的高压部分,控制部分、灯丝加热部分、过载保护部分、限时部分等各种电路都是为了保证X线管工作正常而设置的。可见,X线管在X线机中是居于核心地位的,在工作中应予以重点爱护。
2、x线管由哪些主要部分构成?各有什么主要作用? 一只普通x线管通常由阴极、阳极和密封电极的玻璃壁构成。阴极是由钨丝绕成的也称灯丝,使用时灯丝通电加热,通过热致发射提供自由电子;另外,为使电子形成理想的电子束,灯丝周围常加一金属集射罩并使之与灯丝一端接通而和灯丝处于同电位。阳极是由钨制成的光洁平面,素称阳极靶面,靶面的功用是将高速电子的动能转化为X线。为了使X线有效地辐射出来以及形成尽可能小的有效焦点面,靶面都倾斜一定角度。靶面产生X线的同时还产生大量的热,为使热量及时散尽便将钨靶嵌在传热良好的铜休上。另外,为了防止电子反跳和X线的散射,常见的X线管中靶面周围还安置了一个铜制防护帽。密封完好的玻璃壁能够维持X线管内部的高度真空以便减少电子运动的阻力,保证单向导电性以及防止灯丝和靶面的氧化。
3、X线管产生X线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欲使X线管产生X线,第一必须把灯丝加热到发射足够的自由电子数的程度,第二必须在阴极和阳极间加上阴极为负阳极为正的一定数量的电压,使阴极和阳极间形成加速电子的电场,电子在电场中获得能量后撞击钨靶,在钨原子内将其部分能量转化为X线。总之,X线管产生X线的必要条件一是灯丝加热二是两极加高压,两者缺一不可。X线机不出X线时一般要从这两个方面查找原因。
4、毫安表指示的数值代表什么意思? 毫安表和X线管是串联在高压电路中的,毫安表指示的数值既通过X线管的电流值,因此,毫安数越大表示每秒钟撞击阳极靶面的电子数越多从而产生的X线量也越多。经过数秒钟产生的X线的总量可以用毫安数和时间的乘积来间接表示,通常把这个积数称为曝光量。每秒钟一毫安的暴光量叫做一毫安秒,记作1mAS。在全波整流X线机中,由于高压电缆和高压变压器次级导线对地存在分布电容,这些分布电容可以等效成一个并联于X线管的等效电容,因此,毫安表指示的数值不全是产生X线的管内电流,其中有几个毫安的电流量是通过分布电容的,这部分电流叫做电容电流。电容电流由于数量少而对照片工作没有显著影响,但因和透视时管内电流的数值相近,容易给人以假象,所以机器内部一般均有相应措施予以抵偿。小型X线机均为自整流式的,毫安测量系统不加整流器、因此,毫安表不显示交流电容电流值。
5、千伏表指示的数值代表什么意思? X线管内的电子所具有的动能是由X线管两极所加的电压数值决定的(E=ev),电压越高电子的动能越大,产生的X线能量也越强,即穿透力越强,因此,千伏表指示的数值是间接表示X线穿透力强弱的。为了保证设备的安全,千伏值均在高压变压器初级予先选定好的,这种措施称为千伏予示。在曝光过程中是严禁调节千伏的。
6.X线管的寿命主要由哪些方面决定了 一个完好的X线管应该是在允许的时间内,在允许的管电压和灯丝加热电压下,在使用方向上产生数量足够的,穿透力满意的X线束,凡不能同时达到这些要求的X线管就可认为寿命终了。在长期使用中,如果灯丝蒸发较多而变细导致电子发射不足,因而X线量减少,此时,X线管已开始衰老。另外不论什么原因,只要灯丝断路则父线管即成了一只废管。管内充气后将使电子阻力加大,产生的X线软弱,失去使用价值,严重时则不能产生X线且出现高压短路现象,若气体中含有氧气可使灯丝立即烧断。总之,充气的管子也是一只废管。由于过载而引起的阳极靶面粗糙不平,纹裂脱落,熔成凸起凹陷等,使X线的方向分散,有效焦点面积发生变化,因而得不到满意的影象,此时,X线管虽然也能产生X线也只好舍弃不用了。总之,X线管的寿命主要是由灯丝、真空度和靶面三个方面决定的,三者之一出现问题X线管则不能正常工作。对旋转阳极X线管而言,阳极必须能灵活的转动。使用中靶面损坏和真空度降低是多见的。7.为了延长X线管的寿命,工作中应注意些什么问题?
因为X线管的寿命主要是由阳极靶面、真空度和灯丝三个方面决定的,所以工作中主要从这三个方面加以注意。阳极靶面的损坏多数为瞬间过载造成的。所谓瞬间过载即管电压、管电流和曝光时间三者搭配后的总输入能量超出X线管的使用规格,使之瞬间产生的热量超过阳极的最大储存能力,造成局部过热。这种局部高温可使钨靶蒸发,造成粗糙不平,也可使靶面各处产生涨缩不均而造成裂缝。较大型X线机均有过载保护措施,但小型X线机一般没有这种措拖,使用者务必精心操作防止瞬间过载。使用较大型X线机也应经常留心是否出现过载的情况,若存在这种情况应立即查出原因,调整正常。另外,由于较大型X线机的过载保护装置大多是一次性保护,所以在工作最较大时,虽然每次曝光均不过载,但因曝光频繁,热量积累较多,也会使靶面损坏。因此,必须保持间断使用和创造良好的散热条件。真空不良主要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一方面是受机踪撞击使玻璃壁产生裂纹而进气;另一方面由于电极内部存留的气体逐渐逸出和电极的蒸发引起的真空度下降。因此,使用中要防止剧烈振动,放置较久的X线机使用时要对X线管进行训练以提高其真空度。爱护灯丝的方法主要是不可随便提高灯丝电压。另外,工作完了时随即关闭X线机,毫安选择器平常应置于透视位,工作之前先开机予热。8.X线机的机头如何放置比较合理? X线机工作时机头内X线管的阳极是个热源,机头放置应使阳极在下阴极在上比较合理,因为阳极周围的绝缘油受热后体积膨胀比重减少因而向上起浮,阴极周围的冷油便向下沉降,这样,通过绝缘油的对流而使阳极冷却较快,防止由于热量的积累而使机头损坏。.
9、旋转阳极X线管有什么优点?使用中要注意什么问题?
为了提高影象的清晰度,使用中希忘X线管的焦点面越小越好,为了减少由于病人的活动而在胶片上产生的模糊度又希望能在尽量短的时间内曝光完毕即希望X线管的容量越大越好。这两项相互矛盾的要求,固定阳极X线管很难同时达到,旋转阳极X线管正是为此而产生的。;它的阳极是―。个高度很小的钨制;圆台,斜面作为靶面,工作时由于阳极是旋加转的;,;所以即使有强大的电子束,也不至于打坏靶面,样,有效焦点便可作得很小又能耐受强大的电流,可见,转阳极X线管适用于大毫安短时间的曝光。使用旋转阳极X线管时除了注意固定阳极X线管那些题之外,尤其应该注意的是曝光之前要先启动阳极,待阳极旋转达到全速时再进行曝光,否则于倾刻之间即可使靶面损坏。不过凡用旋转阳极X线管X线机都设计了启动保护装置,在正常情况下使用者不必担心,因为阳极达不到全速嗣管电压一般是加不上的,但在故障情况下却可能曝光,此时应立即排除故障,切不可勉强进行工作。另外,在阳极转动过程中,不宜同时转动机头防止在阳极轴上产生惯性转矩造成严重故障。
10、X线机的高压部件主要包括哪些?检查高压部争必须注意什么问题? 高压部件主要骚指处在对地为高电位的部件,在X线秒中主要包括高压变压器、灯丝加热变压器、高压整流管?高压电缆、高压插头和插座,X线管以及这些部件阎的引线,贮球管机器中的高压交换闸等。检查这些部件时,若在带电情况下进行,应将高压变骨器初级拆下后在高压变压器端短路接地胁保安全,若需拔下电缆进行检查,则必须使芯线触街机壳放掉高压静电。高压变压器次级分布电容上的高压静电,由于中心接地,矿高压停亡后静电可以自行放掉,但在故障情况下也可能存储高压静电,为了确保安全还应用一接地导线触碰高压发生内各待检查的部件,―使静电彻底放掉。另外,;毫安测量部分虽然对地处于零电位,但是万一中心接地不良或毫安测量仑分有断路故障则挞个测量部分都处于高电位,因此,用毫安表检查管电流寸操作者应该确保电路接触良好并将身体离开电表和接线。
11、在四管全波整流X线机中,每根电缆芯线对地电压与千伏表指示的数值大约有什么关系?
在四管全波整流X线机中,由于高压变压器次级中心都是接地的,而每根高压电缆的芯线在每一半周内总是通过一个整流管与高压变压器次级一端相连接,因此,如果不计整流管上的压降则每根电缆芯线对地的电压实际上等于表指千伏数的一半,例如,表指60KV时电缆芯线对地电压为30KV。对于额定电压为100KV的X线机每根电缆应耐60KV以上。
12、在四管全波整流X线机中;每只整流管承担多高的反向电压?
在四管全波整流X线机中,有一对整流管正极相连后作为直流高压电源的负极,两个整流管的负极则分别接入高压变压器的次级两端,另一对整流管的负极相连后作为高压直流电源的正极,两个整流管的正极分别接入高压变压器的次级两端。工作时,两对整流管中各有一个导通,如果不计导通管上的压降,则不导通的两管将承担全部次级电压,可见,每只整流管所承担的反向电压即为每次工作时选取的电压。选用整流管时应使其最高反向电压为机器的额定电压的125%以上,如额定电压为100KV则整流管的最高反向电压应为125KV以上。在四管全波整流X线机中,―每个灯丝力口热变压器的次级对地电压有多高? 不论是整流管灯丝加热变压器还是X线管灯丝加热变压器其次级对地电压与电缆芯线对地电压一样,均为表指千伏数的一半。13.毫安测量部分发生断路时,为什么保护部件能工作?
控制台中的毫安测量部分是从高压变压器次级中心处引出的。一旦毫安测量部分断路,整个高压部分可等效成以X线管内电路的恒流源,此恒流源是以断路处作为输出端的。力于保护部件均跨接在测量毫安的电路上,因此,断路的瞬旬将承担全部高压从而开始工作,保护部件工作后,由于高五几乎全部降到X线管上而不至于引向控制台,因而起到保护作用。
14.四个整流管中有一个坏了会出现什么现象?
整流管的常见故障有三种,第一灯丝断路,此时机器以卜波整流方式工作,各档毫安数减半;第二管内充气,此时C现高压短路现象(参看391题;),频三阳极熔化穿孔,轻者芝整流管真空度降低,重者可使管子碎裂,此时机器在大毫主工作时X线穿透力减弱或者出现高压短路现象,机器完全<能工作。15.有两个整流管灯丝断路机器会出现什么现象?
两个整流管同时烧断灯丝可有三种情况因而伴有三种相的现象。第一在同一半周内的两整流管同时断丝,此时机§以半波整流方式工作,各档毫安数减半。第二与同一直流 压输出端相接的两整流管同时断丝,则机器既无荧光也无5安(可能出现微弱的电容电流)。第三与同一交流高压输端相接的两个整流管灯丝同时断路,此时机器照片不感
16、X线机不出X线时有哪些可能?如何检查?X线女障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如果高压继电器不工作则故障出白控制电路和电源部分,若高压继电器工作正常时仍不出X线则主要有三种可能,第一管电压没有加上,可由高压变压器初级中保险丝路,继电器接点不通和次级电路中整流管工作不正常,有高压交换闸者阳接按线可能断线等故障造成。第二是X线管灯丝没加热,可由稳压器不输出,灯丝加热变压器初级断路,插头插座按触不良,阴极电缆芯线断线等故障造成。第三是x线管灯丝断开或靶面脱落。检查时可分两步进行。第一步直观检查,首先查看X线署管灯丝是否燃亮,若灯丝不亮则灯丝加热电路有故障或灯丝断线;若灯丝亮度正常再查看管电压,先看整流管是否都燃亮,其次可在高压继电器工作的同时用螺丝刀顶到高压发生罩器(或小型X线机的组合机头)的外壳上,将耳朵贴在螺丝:蠹刀的把柄上,倾听高压变压器是否有明显的嗡声,若有嗡声.说明高压变压器已经工作,否则高压没有加上,;作这种检森盏之前必须保证机器外壳有良好的接地。第二步作深入检查,可根据第一步检查确定的故障范围;打开机器用万用表分段量检查即可迅速找出故障所在。一台普通X线机的常见故障,大致是有些规律的,一般四管之一充气可将四管灯丝全部熄灭,在暗室条件下加上透视高压,同时观察高压发生器内,发现有闪光的那只管子即为充气的坏管子。有时因为充气轻微,闪光可能不出现,此时可将电压升到80一90KV一般情况即可发现闪光:此法的道理是四管熄灭后构成了四个电容器,电容器是
交流电通路,因此,可引起充气管内部的气体产生自激放电从而发出微弱的闪光,充气越严重闪光越明显o 17.绝缘油的作用是什么?绝缘强度不低于多少? 绝缘油的作用是高压绝缘,二是散热冷却。因此,小沦是机头还是高压发生豁均不能在缺油的情况下工作,特别是机头内,一则由于X线管阳极是热源,缺油后散热不良,二则由于空间小,缺油后容易引起高压放电,两者均能影响X线管的寿命。绝缘油的绝缘强度不应低于25KV/mm,一个整流管坏了―以后机器以半波整流方式工作,能否通过调整x线管灯丝电压的办法将毫安调原来的数 调整灯丝加热电压固然可将毫安提升到原来的数值,但由于以下两个原因一般不可这样作。第一可能造成瞬间过载,半波整流电源中直流毫安表指出的电流值如果和全波中的相等,那么半波中的电流峰值几乎为全波中的电流峰出两倍,这样可能在瞬间内超出X线管的使用规格而使靶面损坏。第二灯丝加热电压可能超过额定值而使灯丝蒸发较快扇;在半波整流时,高压变压器次级线圈中增加了直流成份,内产生了直流磁通,工作时可使初级产生强大的交使继电器的接点烧坏。
18、高压短路时有哪些现象?
于高压引线碰地,或因引线太近,高压部件击穿等而使极性相反的高压两端不经负载(即X线管)直接连通即为高压短路。高压短路时将释放巨大的电能即高压变压器的初级将产生超出正常值的巨大电流由此引起一系列的异常现象,电源变压器和高压变压器发出很大的嗡声,电源继电器不能维持工作而使机器断电,若短路持续时间较久可使保险丝爆断,除了接地的高压线包和其引线对地短路以外其余短路故障几乎都使事安表指针有不正常屿翠,全波整瞄的指针蛆到满度,自整流式的指针将振动不稳。高压电缆击穿时将产生二种按殊启气迷,插头插座击窆旦些留下沿面爬咚租迎坠击穿纶踪迹,一般均有特殊的放电声,有时还可能看到烟雾和闪光。总之,一旦产生高压短路则必定伴随某些惊心动魄的现组操作冬哟些送些?翅些型业嬷避之骑量减少试验次数,以免弓I起其他部件的损坏或使故障继续恶 化。
19、毫安测量电路中有哪些常见故障? 毫安测量电路中的故障一般不影响X线的产生,故障常见于整流器和毫安表内。整流器一般是四管桥式的,常见故障是管子击穿,一般话来,一只管子击穿则毫安值近于半数,两只管子同时击穿毫安值趋近于零。表内故障主要是分流电阻断路和表头线圈断线。其中若照片时指数为零透视时指数偏高则分流电阻中数值较大的电阻断路;若透视和照片指针都冲到满度则分流电阻中数值较的电阻断路。表头线圈断线则表指针始终指零。20.毫安表指针冲到满度有哪些原因? 对四管全波整流式X线机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第一高临短路。第二电容电流抵偿接反。第三X线管灯丝加热电压旧高。第四毫安表内分流电阻断路;对于自整流式X线机则有后两条成立。
21.X线机曝光不止时位采取什么紧急措施? X线机曝光不止是一种很危险的故障,很容易超出X线陪的使用规格而使靶面损坏。出现这种故障的原因主要有;限向器失灵、手开关损坏和继电器接点粘住或铁心接触面存在临垢致使断电后铁心仍能维持不掉等,由此可见,这种故障陡一种失控现象,出现后只有当即关闭机器或迅速拉下电源侗方能避免机器损坏o
22、整流管、X线管充气后为什么灯丝发暗?
整流管和X线管均为高度真空部件,这种状态除了保证单向导电性和电子束畅通无阻以外,还使灯丝所产生的热量不能通过气体对流方式而失散,但是,在亢气情况下,虽然加热电压依旧不变,热量却可以通过管内气体的对流传到管壁,使灯丝温度降低而发暗。工作中可依据灯丝的亮度判断管子的真空度。最后,若管子在绝缘油内碎裂,灯丝浸在油内则通电时灯丝内的加热电流虽然不变(由于处在冷油内甚至司能增大)也无一丝光亮,所以,只要肯定加热正常而灯丝不亮则管子很可能是碎了。23. X线机对电源频率有什么要求? X线机对电源频率有十分严格的要求,即高不能超过赫兹,低不能少于49赫兹,否则机器不能正常工作。若频率太高,机器中的电感元件铁心发热较多,影响绝缘强度,预且对装有磁饱和稳压器的X线机将使毫安加大造成过载,严重时电压将猾不下来厂工作时容易使X线管靶面损坏;若灾率太低,则电感元件中的线圈
发热较多,同样影响绝缘彰度,对装有磁饱和稳压器的X线机将使毫安下降,严重时畦压调不上去,电动床启动不起来。可见,X线机对电源频率的要求比一般电器要严格窄多,工作中不能忽视,特别是自备电源的单位,一定要保订电源频率在机器的要求范围内,否则不仅可能影响工作而上可能损坏机器。24.电源容量对X线机有什么影响? 电源的容量是由额定电压和额定电流的乘积决定的,中额定电流是根据电源内部发热量和散热条件等;因素确贵的,对于电力变压器而言则发热量主要是铜阻损耗和涡流 耗转化的,铜阻越大则在一定的散热条件下所确定的额定流即越少,因而电源的容量也越少,反之,电源容量越少明钢阻越大,当内阻超过X线机的要求时便由于电源内部降太大而使X线机不能正常工作,特别是在大毫安工作时影响尤为显著。对发电机而言,当容量少时配套的动力机功率电少,在大电流工作时由于瞬间负载加大动力机立即减速因而使电源频率降低,进一步影响X线机不能正常工作。可见,不论是变压器还是发电机卜容量越大对工作越有利; 25.什么叫做电源补偿?
设计者对于X线机以外的电源(包括;X线机到电源的引线)提出一定的要求,例如内阻不大于一欧姆等,根据这种要求在X线机内采取一定措施,使之在规定的条件下工作时电源的压降得到补偿,这种措施叫做电源补偿。可见,电源补偿不同于千伏补偿,千伏补偿是补偿X线机内部除了X线管以外各部分产生的压降,而电源补偿则是补偿X线机以外的电源压降。为了得到良好的照片效果,两者都是必要的。26.X线机的机壳为什么必须接地?有什么简单办法检查地线质量? X线机内部的各种电器部件由于绝缘破坏或引线碰壳等原因,可使机壳对地产生危及人身安全的电压。消除这种危险的唯一措施是将机壳接上良好的地线,使机壳与大地始终处于同电位,如果接地电阻太大,漏电发生时接地电阻上的压降也大,此压降超过安全电压时危险仍然存在,所以,地线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接地质量也必须是良好的,一般情况下要求接地电阻不大于十欧姆,而且要稳定。高压变压器次级中心接地尤其重要,不论是维修还是使用均不能在不接地线的情况下进行工作。检查地线质量除了依据电工原理进行较精确地测;量外,可用瓦数较大的灯泡,一端接火线,一端接地线;观察灯泡亮度是否正常,若觉察不出亮度减低,则地线基本合格。27.对X线机怎样维护保养? 为了保证X线机能够安全可靠的工作,延长各部件的寿命,使用者除了依照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正确地操作之外,还要制定操作保养制度,工作中严格遵守。为了有重点的进行保养,及时发现异常,还要经常注意以下几点:(1)对机器的关键部件如①各平衡部件之间的钢丝绳。②电动床的限位开关特别是垂直限位开关。③机头内的绝缘油量和X线管的靶面。④控制台内的限时器、延时器和启动电路以及自耦变压器上的炭轮和炭轮轨道平面。⑤高压发生器上的保护部件等必须定期检查。(2)机械方面必须注意:①移动立柱、荧光屏和机头时不可迅猛。②各固定旋钮和刹车平常均应松开。⑧各种电钮一旦旋不动不可用力硬扭,应及时修复。(3)地线应该经常检查并使机器的各部分(控制台、高压发生器,机头和诊视床等)均应接地。(4)为了防止雷电在电源线上激起的过高电压传到机器上在雷雨时一般不要开机器。
28、试画出X线机的构成方框图。
29、试画出X线机的基本电路构成方框图。30、阳极帽的作用是什么? 阳极帽的主要作用是吸收二次电子和散乱射线。
31、阳极柄的作用是什么? 阳极柄的作用是支持和热传导。40、旋转阳极X线管的最大优点是什么? 极X线管的最大优点是瞬时负载功率大、焦点小。
41、阳极特性曲线是什么? 特性曲线是在一定的灯丝加热电流下,管电压(Ua)与管电流(Ia)之间的关系。
42、灯丝发射特性曲线是什么? 灯丝发射特性曲线是在一定的管电压下,管电流(Ia)与灯丝加热电流(If)的关系。
43、增大X线管容量的途径的途径是什么? 增大容量的途径,通常有五个:①增大焦点面积;②减小靶面倾角;③增加阳极转速;④增大焦点轨道半径;⑤减小管电压波形的纹波系数。
44、XD51-20?40/125各数字的意义是什么? 旋转阳极X线管的标称功率是指在三相全波整流电路中,曝光时间为0.1s时的容量。例如,XD51-20?40/125型旋转阳极X线管的标称功率为:小焦点(1.0mm×1.0mm)20kW,大焦点(2.0mm×2.0mm)40kW。最高管电压为125KV。
45、高压变压器的设计容量等于最高输出容量吗? 高压变压器设计容量小于最高输出容量。
46、高压次级中心点为什么接地? 高压次级中心点接地后可获得与大地相同的零电位,因此次级两根输出线的任何一根对中心点的电压,等于两根输出线间电压的一半。另外,由于次级中心点电位为零,可以把mA表串接在次级中心点处,安装在控制台上,使控制台免受高压威胁,从而保证操作人员的安全。
47、灯丝变压器是普通的降压变压器吗? 灯丝变压器次级绕组电位很高,这就要求初、次级间具有良好的绝缘,绝缘强度不能低于高压变压器最高输出电压的一半。
48、高压电缆的结构自内向外依次是什么? 高压电缆自内向外,依次是:1.导电芯线2.高压绝缘层3.半导体层4.金属屏蔽层5.保护层。
49、试画出XHDl50B-10型X线机电源电压自动调整电路的方框图。
图5-5电源电压自动调整电路的构成方框图
50、试分析使用单结晶体管和晶闸管的简单限时电路。如图5-46所示,限时电路工作原理如下:当S1闭合,Ry1得电,导致Ry3得电,X线曝光开始,因为此时单结晶体管UJT、晶闸管SCR尚未导通,所以Ry2不工作。曝光开始的同时,电容C1通过Rx充电,当C1两端电压达到UJT的峰点电压时,UJT立即导通,并在R1上产生脉冲电压,经R2、D1耦合到SCR的控制极,触发SCR导通,Ry2得电,切断Ry3得电回路,曝光停止。曝光时间决定于Rx与C1的乘积,适当选择Rx的值,便可选取所需的曝光时间。图中二极管D1为防止晶闸管误触发,二极管D2为续流二极管,防止晶闸管在导通或切断时SCR两端产生异常电压。
51、使用单结晶体管和三端双向晶闸管的限时电路。】如图5-47所示,限时电路原理简述如下:当电源接通后,在电源变压器次级产生35V交流电压,经硅堆D1全波桥式整流获得脉动直流电,通过二极管D2经C1滤波,再经R3、ZD1削波后获得稳定的直流电。经硅堆D1全波桥式整流,获得的脉动直流电,通过R1及R2构成的分压器分压后送给晶体管Tr1的基极,使Tr1的集电极上产生和交流电源零相位一致的脉冲(图5-48)。当曝光手开关一闭合,晶闸管SCR1的阳极便加上了直流电压,再在交流电源过零时,晶体管Tr1集电极输出的窄脉冲使晶闸管SCR1触发导通,直流电源经SCR1通过R6给电容C4充电,当C4两端电压达到两端交流开关(DIAC)的反转电压时,两端交流开关导通,给C5充电,C5两端电压为双向晶闸管SCR3控制极提供触发信号使其导通,曝光开始。C4通过两端交流开关对C5放电后,其两端电压下降导致DIAC截止,C4将再次充电,如此便形成振荡,产生大约2kHZ的振荡电压。这个振荡电压输送到三端双向晶闸管SCR3的控制极,使SCR3连续导通,X线持续产生。曝光开始的同时,SCR1输出的直流电通过R5、限时电阻群Rx给C3充电,当C3两端电压达到单结晶体管Tr2峰点电压时,Tr2导通,促使SCR2导通,加在DIAC和C5上的直流电压被短路,SCR3因控制极失去触发脉冲信号,而在交流电源过零时截止,曝光停止。
52、试分析XHD150B-10型X线机mA测量电路。
如图5-42所示,N1、N2接在高压变压器次级电路中心接地处的端子上,mA表用来指示透视mA值,mAs表用来指示摄影时的mAs值。mAs表实为一数字电压表,本电路采用积分电路用电压表来指示mAs值。图中继电器K2-B摄影时工作,继电器K2-U曝光结束时工作。5-42XHD150B-10型X线机mA测量电路 l.透视状态下mA表测量回路 N2→K2-B(常闭)→R2→R4-02→mA表→N1。2.摄影状态下mAs表测量电路 摄影时,由于继电器K2-B工作,所以管电流经N2→K2-B(常开)→R1→N1,在电阻R1两端产生输入电压信号。M1是一积分器,M2-01是一反相放大器。U0经K2-B常开接点加至mAs表,此时mAs表指示的即是摄影时的mAs值,这是一种模拟量测量法。图中电位器VR1和电容器C7构成一积分电路,其作用是避免短时间的测量误差,电位器VR2是mAs表指示值校准调整,电位器VR3是mAs表调零电位器。
53、FSK302-1A型程控X线机主要由那些电路构成? FSK302-1A型程控X线机主要由电源伺服电路、灯丝加热电路、接口电路、采样电路、计算机电路(CPU)、操作显示电路等构成。如图8-1所示。
54、试画出中频X线机的构成方框图。
中频机的电路构成如图9-1所示,主要由主电路(工频电源→整流电路→主逆变和灯丝逆变→高压发生器)、功率控制电路(主逆变触发控制、灯丝逆变触发控制)、阳极启动等其它控制电路和计算机系统等构成。简述CT的基本构成。一台完整的CT由三个主要部分构成:①数据采集系统。它包含X线高压发生器、X线管、准直器、滤过器、探测器、扫描架、扫描床、前置放大器及接口电路等;②计算机及图像重建系统;③图像显示、记录和存储系统。它包含显示器、光驱、多幅照相机、激光照相机、洗片机等。
56、简述X-TV的工作原理。穿过病人的透射X线(X线图像)照射到I.I的输入屏上,获得亮度较弱的荧光影像,再经I.I增强后在输出屏上获得一个尺寸缩小的、亮度比输入屏上的亮度强数千倍,乃至上万倍的荧光影像。输出屏上的荧光影像经光学系统传输和校正后,被摄像管摄取,从摄像管输出的视频电流信号经预放器放大、控制器进行图像信号控制、处理和放大后获得全电视信号,输送到监视器,在监视器荧光屏上显示X线透视图像。
57、我国的标准制式和日本的标准制式的区别是什么? 我国的标准制式和日本的标准制式的区别在于: 中国 行频15625Hz 场频50Hz 625行扫描线 日本 行频15750Hz 场频60Hz 525行扫描线
57、我国的标准制式和日本的标准制式的区别是什么? 我国的标准制式和日本的标准制式的区别在于:
中国 行频15625Hz 场频50Hz 625行扫描线 日本 行频15750Hz 场频60Hz 525行扫描线 一台完整的CT由三个主要部分构成:①数据采集系统。它包含X线高压发生器、X线管、准直器、滤过器、探测器、扫描架、扫描床、前置放大器及接口电路等;②计算机及图像重建系统;③图像显示、记录和存储系统。它包含显示器、光驱、多幅照相机、激光照相机、洗片机等。
56、简述X-TV的工作原理。穿过病人的透射X线(X线图像)照射到I.I的输入屏上,获得亮度较弱的荧光影像,再经I.I增强后在输出屏上获得一个尺寸缩小的、亮度比输入屏上的亮度强数千倍,乃至上万倍的荧光影像。输出屏上的荧光影像经光学系统传输和校正后,被摄像管摄取,从摄像管输出的视频电流信号经预放器放大、控制器进行图像信号控制、处理和放大后获得全电视信号,输送到监视器,在监视器荧光屏上显示X线透视图像。
57、我国的标准制式和日本的标准制式的区别是什么? 我国的标准制式和日本的标准制式的区别在于:
中国 行频15625Hz 场频50Hz 625行扫描线 日本 行频15750Hz 场频60Hz 525行扫描线
57、我国的标准制式和日本的标准制式的区别是什么? 我国的标准制式和日本的标准制式的区别在于:
中国 行频15625Hz
场频50Hz 625行扫描线 日本 行频15750Hz 场频60Hz 525行扫描线
58、我国标准的电视制式的典型参数是什么? 标准的电视制式,行扫描周期为64s。其中,行扫描正程为52s,行扫描逆程为12s,行同步头宽度4.7s,在离前一行结束后的1.3s处。由于采用隔行扫描,场频为50Hz,场扫描周期为20ms。其中,场扫描正程18.4ms,场逆程为1.6ms。在场扫描逆程的1.6ms中,包含1.6ms×103÷64s=25行。
59、摄象机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阴极被灯丝加热,当阴极温度达到2000K时,便大量地激发出热电子。通过调节控制极的电位(一般约为-50V),可控制飞出的电子数量。加速极加约+300V的电位,使飞出控制极的电子得以加速,聚焦极加0~+300V的电位,可以使电子束在聚焦磁场的作用下使焦点刚好落在靶面上,达到聚焦目的。网电极加+450V电位,使电子上靶时的速度减低,使靶不会击出二次电子。光电导靶面的信号板上的靶电位约为15~40V,图像信号的产生分两步:①被摄景物的光像经过镜头成像在靶的外侧,靶上各像素光电导的变化使靶面各像素的阻抗产生变化,形成电导图像;②由电子束扫描靶内侧,经信号板送出的电流信号便是图像信号。图10-36为电子束上靶形成图像信号的等效原理图。光电导靶面经电子束扫描可分解成几十万个像素,每个像素都可以等效为一个光敏电阻和一个电容的并联(由于Cn很小,可忽略)。由于未受光照射的像素的光敏电阻(暗电阻)很大,而受光照射的像素的光敏电阻小,且靶又很薄,所以每个像素的等效电路都可以看成是独立的。当扫描电子束扫过该像素时,该像素的电阻值就决定了它的输出电流值。由于各像素的电阻值与入射光像对应各像素的光强有关,所以各像素的扫描电流值也与入射光像对应各像素的光强有关。这样,随着电子束扫描就形成了图像信号Uc(t)。电子束上靶形成图像信号的等效原理图
60、试画出黑白显像管的结构示意图,并说明电子枪各极的作用。黑白显像管由电子枪、荧光屏和管壳三部分构成。如图10-122所示。电子枪是在细圆柱形管颈内的电极,它发射出的高速运动的电子流轰击到荧光屏上。由于荧光屏的内表面涂有荧光粉薄膜,当电子高速轰击荧光屏(60000km/s)时,荧光屏上的荧光膜就会发出荧光,在屏幕上显示光点。整个显像管用玻璃壳密封,玻璃壳内部抽成高真空,各电极由金属管脚引出管外。
图10-122黑白显像管的结构示意图(1)电子枪的结构:电子枪由灯丝(F)、阴极(K)、调制极(M)、加速极(A1)、聚焦极(A2)、第三阳极(A3)等构成(图10-123)。1)灯丝:灯丝通电后可使阴极加热。2)阴极:阴极加热后可发射电子。3)调制极:它也称为控制极。调整该极电位可改变电子枪发射的电子数量,即改变电子束电流的大小。4)加速极:它又称为第一阳极或第二栅极。它的电位为几百伏,使电子加速。
《医学文献检索综述》 篇6
学院:班级:学号:姓名:
前言
由于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和新知识的快速增长,独立学习能力成为对信息时代新型劳动者素质的必然要求。研究表明,一个科技人员应用的知识总量大约只有20%是学校学习中获得,其余80%是在工作和生活中为适应需要获得的。让大学生接受信息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学教育的基本目标。文献检索是一门关于如何查询、获得文献资料、知识和信息的工具性课程,是培养人们独立学习能力的一种专门知识。文献检索被人们喻为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当你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保健方面遇到难题,或要开展一项新的研究,或要完成一篇论文、一种发明等等,都可以借助文献检索来完成。即使你已学富五车,也要借助文献检索。
1.医学文献检索基本知识
1.1医学文献的类型
1.1.1按载体形式分类:印刷型、缩微型、听型、电子型。
1.1.2按内容性质分类:
一次文献又称原始文献。如:期刊论文、科技报告、会议文献、学位论文、专利说明书。
二次文献即检索工具。如:目录、索引、文摘等。
三次文献是根据二次文献提供的线索,选用大量一次文献的内容,根据一定的需要和目的,进行系统整理、概括论述、分析综合而编写成的文献。如:综述、教科书、词典、百科全书、手册、指南、等。零次文献即非出版型文献。如:原始素材、实验记录、统计数字以及各种口头交流的信息、经验等。
1.1.3按出版形式分类:图书、期刊、特种文献。
图书:是出版物中品种最多数量最大的一种,也是图书馆的主要藏书之一。包括两大类:a.供读者阅读的图书,如:教科书、专著、论文集等;b.供读者查阅的工具书,如:目录、文摘、词典、百科全书等。期刊:是一种定期或不定期的连续出版物。情报量大,是情报的主要来源。按内容性质可分为:学术性期刊、技术性期刊、普及性期刊、检索性期刊等。
特种文献:除图书、期刊以外的,出版形式比较特殊的文献资料。包括:科技报告、学位论文、专利文献、会议文献。
1.2医学文献检索的概念及原理
文献检索是一个查找文献的过程。文献检索也是信息检索。按其查找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三种不同类型的检索:书目检索,这是以检索工具为检索对象的一种检索;事实检索,这是以事实为检索对象,要求查出文献中的某些基本事实记录;数据检索,这是以数据为检索对象要求查出文献中所载的专门数据,包括统计数据、计算公式、图表,以及物性数据、化学物质数据等。
医学文献检索是以科学的方法,利用专门的工具,从大量的医学科技文献中,迅速、准确并较完整地查找到所需文献的操作过程。文献检索的全过程包括:文献的存储和检索两个过程。存储过程:主要是对文献进行标引,形成文献特征的标识,为文献提供有规可循的检索途径的过程。检索过程:就是根据用户的需求,确定提问概念,然后选用一定的检索语言,将此提问概念转换成检索语言特征标识,按此到检索系统中去查得文献线索,最后对所查得的文献线索进行逐篇筛选,阅读相关的电子版全文,或通过有关联合目录,查到收藏原文的单位,即可有目的地去申请借阅和复制。文献检索的步骤是:分析研究课题并明确检索要求;根据检索要求确定检索工具;选择检索方法;确定检索途径和检索标识;通过文献线索来获取原始文献。
2.医学文献检索方法汇总
科技文献资料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期刊、图书、报纸、科技报告、会议文献、专利文献等10大类。其中期刊和图书的种类和数量最多,在科技工作中应用也最广泛。
2.1利用图书馆馆藏检索
检索医学文献,首先可以利用图书馆馆藏检索的方法,进行检索。
2.2利用检索工具书检索
中文版医学文献检索工具:《中文科技资料目录》是当前查找国内医学文献的主要检索工具,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国外科技资料目录》是我国用中文出版的查找外文文献的大型专业性检索刊物。《中国生物医学文摘》主要报道我国生物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与进展;《中国医学文摘》是检索国内医学文献的系列刊物。英文版医学文献检索工具:美国《医学索引》;美国《生物学文摘》。
2.3利用计算机检索文献
掌握与利用数据库检索技能是文献检索的最有效途径。当前国外世界上最大的数据库之一是美国的MEDLINE数据库。我国目前较大的、连续动态更新的数据库有: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其中计算机文献检索方法有如下几种。
2.3.1题名途径
题名途径,也称书名途径。题名检索途径是指根据文献题名查找文献信息的途径。它把文献题名按照字顺排列起来编成索引,其排法简单易行,易于查检。如果说摘要是一篇论文的概括,那么标题则是摘要的概括,是全文主要内容的高度概括。利用对大量标题的浏览,可以增加阅读量,对相近领域和相关专业也会有所了解,从而增加知识面,扩大知识视野。通过对大量标题的检索阅读,逐步缩小检索范围,才能近一步确定是否对文献摘要的阅读。
2.3.2通过作者检索
通过计算机数据库作者途径检索,是根据文献上署名的著者、译者、编者的姓名或团体机构名称查找文献。可以准确查询到该著者的多篇著作,对全面了解某一著者或团体机构的学术观点、研究成果、科研动态很有帮助各种检索工具和数据库都附有著者索引,著者索引接著者姓名顺序排列,容易编排,检索直接,查准率高。
2.3.3通过主题词或关键词检索
利用主题词或关键词检索是计算机检索最普遍使用的方法,它直观性强,查找方便、简单,不必考虑词与词之间的学科
属性和逻辑关系。主题途径检索文献信息的优点是,用主题词作为标识,表达概念准确、灵活、专指度高,可使同一主题的文献集中,检索效率高。但有时缺乏准确性和稳定性。
2.3.4通过分类检索
分类检索是根据课题内容的学科属性,按分类法检索文献。国内外比较权威的医学检索工具,绝大多数的正文部分按分类排列,编有分类目次表。
2.4滚雪球法
这种方法是先找一篇需要查找的有关文献,然后根据这篇文献末尾提供的参考文献目录,这可以找到几篇有关的文献,再从这几篇文献的末尾进一步查找新的文献,又可以找到更多的文献,如此线索越来越多,就象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这是初次从事科研工作者最常用,而且是最适用的方法。
3.医学文献检索的步骤
分析研究课题,是文献检索最关键的一步。在文献检索前,首先要了解该课题的性质是什么,学科专业范围是什么,所需的文献类型,要求的文种、年代的限定、课题的关键词等等,了解国外该课题的现状、水平、动态以及存在的问题,然后根据课题研究的特点和检索要求制定检索策略;选择检索工具,确定检索方法选择哪些检索工具进行查找,这直接与检索效率有关。一般对检索工具的要求是:收录文献资料的专业广、类型齐全、数量大、报道速度快、文摘详细,并附有各种索引。要注意专业对口,文献类型对口,语种熟悉,在检索时,既要选择专业性检索工具,也要考虑使用综合性检索工具,以获得满意的查全率;确定检索途径,取决于检索课题的要求和已掌握的情况;查找文献线索,查找文献线索就是查找所需文献的处出或文献来源。确定检索途径之后,根据检索标志,如分类号、主题词、著者名等,通过有关索引来
进行具体检索。因为收入检索工具的不是文献原文,而是文摘、篇名、著者名等,因此,检索的直接结果是文献的线索;索取原始文献。
4.结束语
医学论文是传播医学科技创新成果的最有效形式,而文献资料的检索和利用是确保论文创新性的关键。在当今信息社会中,医学工作者应了解和掌握检索文献资料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善于利用社会各种信息服务资源查找文献资料,而安于信息闭塞,甘于闭门造车的现象应为智者所不取。
医学文献检索题库 篇7
1 文献检索语言一体化的概念
一体化文献检索语言是伴随计算机在信息检索中的广泛应用和情报语言学研究进展而产生的。当成千上万的数据库和检索系统加入信息互联网时, 就需要有一种词表的词汇或构造的检索式能直接用于或通过交换用于多个文献检索系统, 以提高信息检索的效率。这种词表就是所谓的一体化文献检索语言。从广义理解, 一体化文献检索语言既可指分类语言和主题语言的有机结合, 如《分类叙词表》、《中国分类主题词表》, 也包括各种类型或多部同类型检索语言的汇编, 如集成词表模式, 还可以是人工语言与自然语言的结合。
文献检索语言一体化的实质, 是实现不同类型文献检索语言的检索标识的互相转换, 互相控制。尽管各种文献检索语言在其外部形式、组织方式、检索功能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但它们却有着基本一致的原理, 都遵循概念逻辑和知识分类, 其检索标识也都存在着概念间的对应关系。采用一体化措施, 经过统一的词汇控制, 可在消除各自差异性的基础上实现内部的协调, 使之融为一体, 达到最佳的整体效应。目前的一体化语言, 大多数是分类主题一体化语言。由于其功能优异, 已经成为图书情报机构组织和检索文献信息的重要工具。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 一体化文献检索语言原理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它不仅用于文献信息的检索, 而且也用于网络信息的检索。
2 医学文献检索语言一体化研究现状
2.1 国外一体化医学语言系统研究
1986年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 (NLM) 主持了一项长期研究和开发计划, 即一体化医学语言系统 (UMLS) 。UMLS从开始实施到现在经历了三个阶段:1986~1988年为UMLS的第一阶段, 其研究和开发的重点是调查用户需求、开发研究工具、确定UMLS的性能及其实施方案、界定系统组成等。在此阶段主要界定了UMLS的三个组成部分即超级叙词表 (Meta thesaurus) 、语义网络 (Semantic Network) 、情报源图谱 (Information Sources) [1], 并且进行了包括MeSH、SNOMED、CMIT和PDQ词表在内的联接试验。1989~1991年为UMLS的发展阶段, 其开发的重点是迅速研制和发行三个UMLS产品的试验版, 同时继续开展用户调查和UMLS功能开发。1990年秋, NLM发行了超级叙词表和语义网络初版的CD ROM;一年后, 发行了试验版的情报源图谱和更新版的超级叙词表和语义网络, 同时获得了大量的反馈信息, 促进了UMLS的研究与开发。1992年至今为UMLS的第三阶段, 即应用阶段。其研究的重点是围绕UMLS所进行的应用开发, 不断扩展和修订UMLS的三个组成部分, 发行修订的UMIS三个组成部分的年度版, 建立健全的产品体系。1996年UMLS新增了一个组成部分即“专家词典” (Specialist Lexicon) 。在此阶段, 许多研究机构利用UMLS进行基于Intemet的应用开发, 如决策支持系统DXplain、文献检索系统 Web Medline、临床Web搜索系统clin Web、医学世界检索 (medical world search) 以及集成化的Medweaver等。同时进行了NLM/AHCPR大规模词汇测试。除了以CD ROM方式发行其产品外, 1995年NLM在Internet上建立了UMLS知识源服务器, 通过Internet发行, 加强了国际的交流与合作。从此, UMLS由试验阶段进入常规产品的发行、维护和应用阶段。
2.2 UMLS对我国医学文献检索语言的启示
UMLS自1986年开始实施至今已发行了第9版, 它是80~90年代计算机信息时代医学文献检索语言革命性变革的里程碑, 也是一种全新模式的检索语言系统, 它的出现和成熟将给我们带来全新的启示。国内科技信息界自20世纪90年代后相继进行了分类-主题词一体化词表的研制工作, 如国家图书馆编制的《中图法—汉语主题词对照表》, 中国医学科学院信息所与图书馆编制的《中图法与MeSH、中医药学主题词对照表》等。它们的最大特点是标引数据时, 可同时完成文献的主题标引和分类标引, 并提高了标引的速度和一致性。
2.2.1 情报检索语言“微观”与“宏观”一体化相结合
80年代初, 国外分类主题一体化词表被介绍到我国, 引起了图书情报界的极大关注。国内学者探讨主题分类一体化的论文, 并且陆续编制出版了20多部一体化词表。这些研究的重点主要在于各类型分类检索语言的一体化, 各类型主题检索语言的一体化, 分类检索语言与主题检索语言的一体化。而UMLS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显示了一种全新观念的一体化, 并且实现了两者的有机结合, 即在UMLS中不仅实现了情报检索语言的字、词、术语、概念、语义、语用的一体化, 而且实现了各类型情报语言一体化、分类检索语言与主题检索语言一体化、自然语言与人工语言一体化、各种检索语言一体化、各文种系统一体化、各种功能一体化, 真正体现了它在专业词汇控制、计算机自动编制词表和超级叙词表数据应用于智能化交互程序等多方面的综合功能。
2.2.2 情报检索语言系统化
情报检索语言往往被当作情报检索系统的一种语言工具, 也就是说情报检索语言仅作为系统的一个要素, 几乎没有人把它当作一种语言系统来加以研究和开发, 所以开发出来的词表或分类表只顾及本系统的信息内容、载体形式、处理方式、存储媒介、传递渠道和利用方式, 这在某一系统中也许能发挥最优效果, 但是它的移植性和兼容性差。NLM将医学情报检索语言开发成一体化医学语言系统, 就是考虑到了检索语言的差异性和相关情报的分散性。这样不论是单系统还是多系统, 也不论是脱机环境还是网络环境, 即使是最新的Web搜索技术它都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国外已将UMLS应用于创建病案系统、课程分析、Web搜索技术、自然语言处理和智能化情报检索等。
2.2.3 人工语言与自然语言和谐统一
人工语言与自然语言和谐统一是人工语言向自然语言的“回归”, 同时也是自然语言向人工语言的“回归”。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情报检索语言的改造和创新, 使词表、分类表走向机编化、机读化、网络化, 使文献标引和索引编制走向自动化, 使得人工语言与自然语言和谐统一成为可能。人工语言与自然语言和谐统一的实质是对概念词汇控制的科学性 (如对词汇的出现频率、范畴等级、相关度的计算以及语义网络环境下的综合运用等) 、规范化程度上 (禁用词、同义词、近义词、概念关系等) 以及方法上 (先组与后组、先控与后控、组配与转换) 等的创新。UMLS是人工语言和自然语言相结合的成功典范之一, 它创建了先控与后控于一体的超级叙词表, 对概念词汇进行了多水平控制如形态学控制、词汇学控制、语义控制、语用学控制等, 增加了许多词典专家程序和自然语言处理程序, 同时可以计算两个概念的共现频率、疾病与特殊事物的共现数据以及语义网络推理、识别和转换等。
2.2.4 创建一种全新的情报检索语言模式
创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情报检索语言模式, 即创建以高度专业化、综合化的超级知识库为基础的集各种功能于一体的情报检索语言模式。该超级知识库在对现存各种词表、类表、用户提问、数据库、专家系统以及各种工具书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产生, 能够满足用户三种最基本需求:允许用户在检索提问中使用自然语言;自动联接、转换和查询某一或某些情报资源;支持标引、查寻、检索、浏览、组织信息全过程。这种模式的情报检索语言应独立于系统之外又对各系统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这样在系统外部, 用户可以用自己的语言 (自然语言) , 也可用自己熟悉的人工语言 (主题语言或分类语言及其他) 检索和组织信息, 用户并不需要看见和直接使用受控语言。而在系统内部, 存在着以超级知识库为基础的、高度专业化的受控语言, 对用户自然语言提问的转换由内部受控语言支持。同时系统可随时显示语义网络、词义、词间关系, 并自动按相关度组织检索结果。
2.3 国内医学语言系统一体化研究现状
目前, 我国文献检索语言使用种类已趋于统一。现行分类主题一体化检索语言的主要模式, 主要有四种类型, 即:整体化叙词表、分面叙词表、叙词表式字顺索引模式和分类表-叙词表对照索引模式。实现检索语言一体化主要采用有两种模式, 即:一是编制一体化词表, 其中分面叙词表模式的一体化词表是最佳方案。二是编制两种语言的对照表, 即分类表——叙词表对照索引式的一体化检索语言。国内进行医学语言系统一体化研究的有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开发的“统一的中国医学语言系统”和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开发的“中医药一体化语言系统”两项工作。
2.3.1 “统一的中国医学语言系统”
是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正在建设中的一项长期医学信息基础研究和开发项目, 旨在建立一个计算机化的可持续发展的生物医学检索语言集成系统。
2.3.1.1 该研究第一阶段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基于计算机管理的“统一的中国医学语言系统”, 该系统由中国医学用语数据库、中国医学用语语义网络系统、中国医学用语与标引检索语言对应转换系统3个部分组成。系统将为实现中文生物医学文献计算机标引和分类, 加快文献处理速度, 提高文献处理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提供良好的支撑环境;同时将最大限度地跨越语言表达的差异性和相关信息的分散性, 为生物医学信息一体化检索提供有效的帮助[2]。
2.3.1.2 系统的构成与功能 中国医学用语数据库:该数据库来源于10余种生物医学词表、词典及分类表, 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①叙词表。如《医学主题词表》, 《中医药学主题词表》, 《统一的医学语言系统一超级叙词表》 (UMLSMetathesaurus等。②分类表。如《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 《国际疾病分类法》等。③辞典。如《中药大词典》, 《汉英中医药分类辞典》, 《英中医学辞海》, 《英汉医学词汇》、《英汉医学缩略语词典》等。该词库的特点是:收词量大, 覆盖范围广, 包括医学、药学、牙科学、中医药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词汇约160余万条;收词类型丰富, 包括主题词、关键词、化学物质登记号、酶代码、分类号、缩略语等:兼容英文词汇, 译名规范;实时对词库进行添加、更新和维护的动态性。
中国医学用语语义网络系统:运用对比、分析和综合研究方法, 对医学用语数据库的160多万词条进行概念规范、表达方式规范和语义规范, 并建立反映相应关系的标准代码, 以便于自动化处理。①概念规范。概念或涵义作为该数据库的基础和核心, 在两个方面进行规范:确认中文医学领域内业已存在的确切概念和概念的规范化表达形式 (规范化用语) 。②表达方式规范。对概念的不同表达方式进行同义规范。例如对某一疾病的缩略语、单复数、不同名称、疾病代码等表达方式的规范。③语义规范。通过分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建立概念间的上位—下位 (分—属) 及相关关系, 为智能化的信息检索和知识分析提供强大的基础保证。
中国医学用语数据库与标引检索语言数据库转换系统:通过建立“中国医学用语-医学主题词对应数据库”及“医学主题词一分类号对应数据库”, 完成自然语言与规范化词表语言间的转换, 实现自然语言与主题、分类检索语言的一体化。①中国医学用语-医学主题词对应数据库。依据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2000年《医学主题词表》MeSH中文版及《中医药学主题词表》 (第二版) , 对医学用语进行概念、词汇与主题词间对应关系的标示, 建立医学用语-医学主题词对应数据库、关键词-副主题词对应库、关键词-特征词对应库、禁用词库等多个数据库。②医学主题词-分类号对应数据库。以“中国医学用语与医学主题词对应数据库”和《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第4版) 为基础, 对主题词进行与分类号间对应关系的处理。
2.3.2 “中医药一体化语言系统”
是借鉴UMLS的成功经验, 2001年由国家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资金支持, 中国中医研究院联合全国30多家中医院校和多家科研单位, 开始建立的[3]。
2.3.2.1 设计目的
在于提高计算机程序解读与理解用户提问的中医药学及生物医学等相关词汇和语义的能力, 利用这种理解帮助用户检索和获取相关的机读情报, 进行文本抽词、文本与数据显性与隐性的关联理解, 帮助查询、建库、检索和获取相关的电子信息以及实现知识的再发现。
系统建立不仅是术语集成、语言翻译、自然语言处理及语言规范化的工具, 而且是实现跨数据库检索的词汇转换的平台系统, 它可以帮助用户在联接情报源 (包括计算机化的病案记录、书目数据库、事实数据库及专家系统) 的过程中对其中的电子式中医药学信息作一体化检索。是使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和研究工作者能够通过多种交互检索程序, 克服由于不同系统语言差异性和不同数据库相关情报的分散性所造成的诸多情报检索问题, 帮助用户从电子病案系统、书目数据库、图像数据库、事实数据库、专家系统等各种联机情报源中检索和获取综合性或特定性的中医药信息。
2.3.2.2 系统设计原则
(1) 广泛选择词, 建立大型基础词库:人工语言与自然语言和谐统一的实质是对概念词汇控制的科学性 (如对词汇的出现频率、范畴等级、相关度的计算以及语义网络环境下的综合运用等) 、规范化程度上 (禁用词、同义词、近义词、概念关系等) 以及方法上 (先组与后组、先控与后控、组配与转换) 等的创新。系统汲取UMLS人工语言和自然语言相结合的成功之处, 创建先控与后控于一体的超级叙词表, 对概念词汇进行了多水平控制如形态学控制、词汇学控制、语义控制、语用学控制等, 有助于情报检索语言的自然语言理解和自然语言处理, 使情报检索语言趋于自然语言化和智能化。 (2) 根据中医药特点建立特殊性的结构与语义:UMLS中揭示了一种可以使检索者更自由更精确的表达信息需求的索引法, 已经成为专业控制的自然语言索引方式。但对中医药系统而言, 其整理语句架构的方式并不适用。中医药学科体系是一个复杂而全面的体系。学科的界线从医学到自然、人文科学均有涉及, 而且用单调的树形模式, 无法解决学科跨越、相关重合等复杂性分层结构与网状立体结构, 因而必须根据以中医药学科为基础支架, 建立以中医药学科为特点的语义类型与结构。 (3) 可控词表与专业词典相结合的原则:由于中医药学科计算机语言缺乏, 各学科整体概念层次划分不十分清晰, 因而采用当前已有的可控词表与中医药基础教课书为学科层次概念, 用专业词典与其他文献中出现词汇为词语字符串联接, 二者共同组成本系统。 (4) 以中医药学为核心体系, 其他学科叠加原则:将不仅服务于中医药文献、临床、医疗、科研重多领域, 还服务于其他与之相关的农业、制药工业、西医学、医学经济等领域。因而本系统设计原则采用以中医药学科为核心, 其他相关学科按系统累积叠加。从而显示出中医药系统的关联结构特点, 同时为中医药整体发展提供依据。
2.3.2.3 语言系统的组成
分为 (1) 基础词库系统:是整个医药检索语言系统的核心和最基本的素材, 是在对现存各种主题词表、分类表、数据库、工具书中有关词汇进行分析、选择和组织的基础上产生的一个大型词库。采取广泛收词的原则, 其来源包括中医药及其相关的可控词表;中医药学教材、辞典、标准专家词典、中医药学古文献中的词:临床病例与临床用语收词;国家和国际标准中的中医药相关名词与术语;百科全书及中英文词典中的相关术语、名词;国际医学词典等。它比以往任何一个中医药数据库、辞典所收集的词汇都要广泛和全面, 为语义系统的构架搭建了宽广的平台。词条属性符合中医药学科自然语言与可控词的双重属性, 用准确、完整方式揭示与表达中医药学科及相关术语。 (2) 语义系统:综合各类可控表的结构特征, 以中医药学科及相关学科知识为主干, 同时对照UMLS的结构特点, 设计中医药一体化医学词表的结构。整体结构设计原则符合中医药学结构特点, 同时能满足现有中医药数字化需求。以中医药学为基础, 增加与其相关联学科的结构, 如医学、生物学、制药工艺等等。 (3) 语义类型:以UMLS (135种语义类型) 为基础原型, 重新设计与增加中医药类型。中医药学科语义标准以中医药教材体系为主, 以中医基础学为学科语义类型的基础。语义分为二大类:事与物, 并由此展开树形结构。将中医药学科概念词语进行规范的语义类型设定与语义关联后, 不仅对中医药文本挖掘、数据库建设、古文献加工以及中医药信息广域收集与加工提供一个强有力的工具, 同时还会对中医药学科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为科研人员进行学科研究提供新的方法[4]。
3 中国医药学语言系统研究的展望
中国医药学语言系统中不仅实现了情报检索语言的字、词、术语、概念、语义、语用的一体化, 而且实现了各类型情报语言一体化、分类检索语言与主题检索语言一体化、自然语言与人工语言一体化、各种检索语言一体化、各文种系统一体化、各种功能一体化, 真正体现了它在专业词汇控制、计算机自动编制词表和超级叙词表数据应用于智能化交互程序等多方面的综合功能, 为信息检索提供了语言平台。
医药文献检索语言一体化研究的进展和创新顺应了情报语言的发展和应用市场的需要, 特别是在联机数据库检索和网络检索环境下, 其优越性更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挥。医药文献检索语言的一体化是未来医学情报语言研究领域的重点问题。一体化语言系统的建立与不断完善, 将使分类主题一体化语言所面临的分类类目与主题词兼容等问题迎刃而解, 而对自然语言与受控语言应用上的孰优孰劣也将不再是争论的问题。医药一体化语言体系的建立在提高文献标引质量、处理速度、方便检索和提高检索效率, 开发高水平数据库及信息检索系统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不仅会给我国医药行业提供使用完整信息系统建立与查询的平台工具, 也为使用汉字系统的中国整体医药学的发展, 提供一个完整、全面的知识支持系统。
参考文献
[1]胡德华, 方平.一体化医学语言系统 (UMLS) 对我国情报检索语言的启示.情报学报, 2000, 19 (2) :158.
[2]胡铁军, 李丹亚, 诸文雁, 等.统一的中国医学语言系统研究进展.中华医学图书馆杂志, 2001, 10 (2) :1, 19.
[3]尹爱宁, 张汝恩.建立《中医药一体化语言系统》.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3, 10 (3) :90.
医学文献检索题库 篇8
[摘 要]对科医学研设计教学中所运用的基于文献研读的讨论式教学法的实践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总结。采用理论联系实际、自主学习和讨论汇报的方式,将基于文献研读的讨论式教学法引入科研设计的教学中。基于文献研读的讨论式教学法对学习科研设计课程非常有帮助,该教学法有助于知识点的理解,有助于形成批判性思维。基于文献研读的讨论式教学法可以解决本科生缺乏科研实践经验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科研设计;文献研读;讨论式;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9-0028-03
医学科研设计是对医学研究具体内容和方法总的设想和安排,是决定其科学性的关键的环节之一,也是保证研究成功的基石。有文献报道,在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中,出现科研设计方面的错误率达到30%。[1]我们在对研究生论文审核过程中也常常发现因研究设计不合理而导致整个研究工作失败的案例。故我校从2011年起在本科生中开设了医学科研设计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研设计的原理和方法,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然而,本科阶段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毕竟没有参加过医学实践,对于医学科研设计的很多概念会感到抽象、难懂,传统的讲授方法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2]如何让本科生更好地理解枯燥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获得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直是医学科研设计教学的难点。
为解决科研设计教学过程中学生缺乏相关实践基础的问题,我们引入基于文献研读的讨论式教学法(literatures based learning)。[3]基于文献研读的讨论式教学是一种以文献为基础,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通过对专业文献的阅读与讨论,将学生带入具体的研究情境中,达到传授相关科学研究设计知识,培养科研思维的目的。现结合教学实践,对基于文献研读的讨论式教学法在科研设计教学中的作用和实施效果做简要归纳与总结,以提供探索医学科研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一、课程一般情况
选取某高校药学专业24名三年级本科生为教学对象,他们均为地方高考入学,学习能力较强。在学习医学科研设计课程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数据统计与概率论,已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同时,这些学生已进入大学三年级,全部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或六级考试,具备较强的英文阅读能力。由于该专业学生人数较少,非常适合开展基于文献研读的讨论式教学。
医学科研设计为本科生自修课,共4次课(含考试)12个学时。作为一门应用性课程,其具有理论与实践综合性很强、需要与专业知识交叉运用的特点。
二、基于文献研读的讨论式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一)文献案例选择。科研设计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实验设计、调查设计和科研论文的撰写。不同的科学研究采用的设计方法是不同的。因此,在文献选择上,应针对科研设计不同的章节的教学目的,选取与教学内容相对应的不同文献。同时,为了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我们不仅从The Lancet、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等顶级期刊选取相应优秀文献,也专门挑选出一些研究设计上有瑕疵的文献进行讨论。
(二)教学实施过程。将24名学生分为6组,每4人一组,以便于进行讨论交流。在上课之前,将课堂上待讨论的文献发给学生阅读,让学生对研究背景有所了解。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并结合优秀文献中方法部分的真实研究设计,与学生进行学习和研究。在每次授课结束后,再请学生对设计上有瑕疵的文献进行独立的批判式阅读,并通过组内讨论交流回答教师设定的问题。针对每个主题内容,学生有2-3周的时间进行阅读与学习,比较不同研究设计上的异同之处,以加深对课堂授课内容的理解。在精读文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生通过自行查找书籍或网络资料、求助教师等方式解决。每组学生将所读文献内容围绕教师设定的问题形成一份完整的报告,并通过随机抽取的方式在课堂上进行PPT汇报,全体讨论交流。随机抽取汇报既是适用于学时较少的课程的一种互动方式,也是对本课程中“随机抽样”知识的一个实践。最后教师对各小组的汇报进行总结和点评,其他学生对汇报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价。将学生的报告计入平时成绩并纳入考核,汇报或者讨论时的表现也可作为加分项。
(三)教学备课实例。在“实验设计”一章,我们选用Magnesium sulphate in acute severe asthma in children(MAGNETIC):a randomised,placebo-controlled trial一文作为在课堂上集体学习、研读的文献。该文献于2013年发表在Lancet Respir Med上,设计简洁,英文表达流畅,非常适合用于讨论研究。在介绍完实验设计的三要素(受试对象、处理因素和实验效应)的基本理论后,请学生在文献中找到该研究的三要素,并总结文献中三要素的设计特点。而后,教师再进行总结。同样地,对于实验设计三原则(随机、盲法和重复)也采用文献阅读-学员总结-教师完善的方式进行教学。在课程结束后,选取一篇该专业既往研究生论文作为课后阅读任务,要求学生研读该论文并回答以下问题:1.该研究的受试对象是什么?如何保证受试对象的同质性?2.干预措施是什么?3.文中运用了什么对照类型?4.效应指标是什么?5.样本量如何计算?6.采用了什么随机化方法?7.是否采用了盲法?8.该研究设计上有无可改进之处?如有,请说明。
三、基于文献研读的讨论式教学法效果评估
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采用问卷调研的方式于课程结束时对参加教学的学生进行调查。从课程认知、课程安排、课程满意度和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调研,并收集反馈意见。调查结果显示,91.67%的学生认为基于文献研读的讨论式教学对学习科研设计课程非常有帮助,79.17%的学生认为有助于知识点的理解,83.33%的学生认为有助于形成批判性思维,100%的学生对本课程的总体评价为非常好或好(见表1)。
上述结果提示,基于文献研读的讨论式教学不仅帮助学生较好理解相关知识概念,还有助于形成批判性思维,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其原因在于学生通过对文献中具体研究设计方法的阅读和思考,不再盲目的接受空洞的理论信息,而是批判性的分析其设计方法是否科学,结果是否可靠。通过课堂讨论,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同时,文献中那些较好的设计方法,通过讨论研究,也更容易使学生加深印象,比单纯的理论灌输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此外,我们对文献研读的方式、数量、难度等方面也进行了分析(见表2)。54.17%的学生更愿意阅读优秀杂志上的高质量文献,25%的学生愿意阅读与本专业相关的文献,其余学生愿意自行查找任何感兴趣的文献和阅读问题较多的文献。在今后的本科生文献研读教学中,应该针对不同专业,多选择与专业知识相关的优秀文献,这对教师的教学资料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文献阅读数量上,87.5%的学生认为每一章节或者每一次课精读1-2篇文献较好。医学本科生的课程较多,文献数量过多可能并不能增加阅读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好准备,选择的文献既要充分反映理论教学的内容,又能体现知识的实际应用。在文献研读过程中,45.8%的学生遇到的主要问题在于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这主要跟本科阶段的学习主要集中在理论层面,缺乏相关的医学实践经验有关。在今后的基于文献研读的讨论式教学实施中,我们拟从两方面进行改善:一是在课程开始前了解学生已学习过的课程,尽量避免文献中出现学生尚未学习的专业知识;二是在文献研读前,对研究的背景进行大致的介绍,对一些专业术语进行解释。还有37.5%的学生认为没有时间是阅读的主要问题,提示在课程安排上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负担,尽量在课程较少的学期开设本门课程。另外,还有学生反馈考试方式单一,未能综合考量学生的学习水平。为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形成性评价替代传统的期末+平时成绩,以提高教学效果。
四、讨论
科研设计是医学科研的首要步骤。正确、合理、高效地进行设计,获得可靠的数据,解决医学科研问题,报告科研结果是医学工作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然而,科研设计的理论又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单纯地讲授原理,会导致科研零基础的本科学生觉得难以理解消化,或者不知道所学知识有何用途。科研文献作为科研设计课程的基本素材,有其天然的优势,既能体现真实、完整的科研过程,文献中的方法设计部分又与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息息相关。[5]在医学科研设计课程的教学中引入基于文献研读的讨论式教学,将理论知识与最前沿的科研实际结合起来,避免纸上谈兵,解决了本科生缺乏科研实践经验的问题。同时,文献研读活动始终贯穿着批判性的思维,对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为他们在今后的医疗科研工作中主动学习、敢于提出问题、理性分析问题、正确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然而,本次教学实践仍有许多需要改进之处。在文献选择上,不仅要注重文献内容与课程内容的衔接,而且要考虑到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背景。选择学生自身专业领域的文献作为研读对象,更容易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将所学到的科研设计知识扩充到他们已有的知识结构中。阅读后的问题设置是连接文献研读与理论内容的桥梁,教师需要在授课前精心设计,既要体现课程教学重点,也要突出实际应用。此外,采用何种方式进行汇报讨论以最大限度地调动课堂气氛,增加学生的参与性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有效的批判性教学模式,基于文献研读的讨论式教学法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科研设计的教学方法体系,在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 注 释 ]
[1] He Jia,Zhichao Jin,and Danghui Yu.Statistical reporting in Chinese biomedical journals.The Lancet,2009(373):2091-2093.
[2] 赵艳芳,郭晓晶,马修强,许金芳,王睿,何倩,贺佳.本科生《医学科研设计》选修课教学实施情况调查与分析[J].西北医学教育,2013(3):554-556.
[3] 梁亮,梁世倩,秦鸿雁,冀勇,韩骅.利用文献精读教学新模式优化遗传学教学[J].遗传,2015(6):599-604.
[4] CVE Powell,Ruwanthi Kolamunnage-Dona,John Lowe,et al.Magnesium sulphate in acute severe asthma in children(MAGNETIC):a randomised,placebo-controlled trial.Lancet Respir Med,2013(4):301-308.
[5] 平卫伟,原建慧,张建斌,等.案例教学法在医学统计学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3):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