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观后感

2024-10-01

教育观后感(精选8篇)

教育观后感 篇1

安全教育片教育观后感

2012年6月5日,公司组织员工观看了安全事故教育片,片中事故案例触目惊心,后果之严重,教训之惨重,思考之沉重。

做为一名***建设者,深知自己的岗位之重要,责任之重大。目前,据***项目建设而言:

1、参建单位人员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安全意识浅薄,对“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视若罔闻,管理人员对“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理念认识不足,导致安全教育、安全培训、安全管理松懈,一时追求其企业效益,把安全管理视为一种负担。

2、安全防护不及时不到位,有的单位甚至在多方的催促下,才采取一些凑合的防护设施,认为是可有可无的,或者认为我们现场代表是在找事,给施工单位出难题。

3、安全措施制度不完善。有些施工单位编制的安全措施制度,简单粗糙,没有根据自身项目工程,认真、系统、精细的全面考虑编制,报一种应付轻率的心理和不负责任的态度,或抄袭而来交差。

4、管理体制不健全,有的单位未设专职安全员,为了节约开资,减少管理人员,临时性的指派不懂安全管理的人员上岗,造成安全上似管非管,安全隐患时有存在。有的单位则依赖甲方、监理来发现问题才做处理。

安全事故教育片案例中血的教训,又给我们敲响了震撼的警钟。做为一名***的建设者,深知自己岗位之重要,责任之重大,自己要结合施工单位在安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同其他同仁一道下功夫,付出更大努力逐步纠正、改变、完善、加强。

安全是一种态度,是一种责任。为了你和他人的幸福,为了家庭的温暖平安,我们要在自己的岗位树立“安全重于泰山”的工作原则,把安全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一人为大家、大家为一人”的人生理念。严格遵守“自保、互保、联保”的工作理念,使我们真正做到我要安全,我会安全,让安全铭刻在心,让安全陪伴在身边,为***的“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做出贡献。

2012年6月8日

教育观后感 篇2

通读全书, 我觉得《教育漫话》是一本形散而神不散的著作。它的语言浅显朴实, 内容也不晦涩难懂。《教育漫话》出自英国作家、思想家的洛克, 他将自己关于教育的内容、方式、手段等教育问题的一些思想精髓以及他自己关于教育问题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以漫谈的形式展现给大家, 使读者能够有耐心、有兴趣读完全书, 从而受益匪浅。

一、健康教育

《教育漫话》一开篇就讲到“健康之精神寓于教育”。读完全书不难发现, 在洛克眼里, 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健康教育, 健康是我们生存、学习和工作的根本。这种道理很明显, 在此就不再赘述了。洛克关于健康教育方面的一些观点, 到今天虽然有一些观点不适用了, 但是仍然有他的独特性和实用性。

当今社会, 由于经济不断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很多的家长恨不得把最好的东西全部给予自己的孩子, 殊不知这样做会适得其反, 将孩子培养成一个娇生惯养的人。《教育漫话》中写道:孩子要避免娇生惯养, 这样有助于他锻炼坚强的意志。洛克主张孩子无论在什么季节里, 衣着都不宜过于温暖, 主张孩子穿的鞋子, 鞋底薄一点最好;主张孩子从小就睡硬床板;主张孩子要适应用冷水洗脚, 甚至坚持用冷水洗澡;主张孩子少喝烈酒少吃糖;主张孩子要学会游泳等生存技能……这一连串的主张都是现在的父母不太能够接受的, 但是在我看来很多还是有必要的。这样, 孩子从小开始, 就可以接受各种不同的温度, 不同的穿着;出门在外, 就可以适应各种住宿的环境;面对困难, 就可以应对各种艰苦的条件。这样长久下去, 他们未来也就能够抵抗天气, 拥有强健的体魄, 磨炼坚强的意志了。

二、道德教育

《教育漫话》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 教育上的错误和配药一样, 第一次弄错了, 决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 它的影响是终身洗刷不掉的。”这句话很形象地突出了教育的重要性。在洛克的观点中, 道德教育的作用和影响要比智力教育的作用和影响重要得多。洛克主要讲述了该如何把孩子培养成谦和明礼、举止优雅、品行端正的绅士, 德行无疑是其中的核心。对于德行的教育, 我们应该重视, 而且更应该要重视孩子早期的教育。在洛克看来, 孩子们生来都是一块白板, 我们应该给予正确的引导, 越早的教育就越要谨慎从事。

首先, 洛克认为应该给孩子提供各种练习的机会。中国古话“熟能生巧”和他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洛克认为, 孩子不是仅仅能用规则就可以教好的, 要达到长久的教育效果, 必须经过反复的练习。进行各种练习, 使孩子能够不断认识新事物, 能够渐渐熟悉新理论, 能够得心应手运用新技能, 在不断练习中也就使练习最终被强化为一种习惯, 最终成为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为自己所用。

其次, 洛克觉得导师、佣人、家庭教育以及朋友等人际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这道理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表达的观点很相似。孩子天性就是爱模仿, 平日里和他们接触最多的无非就是家庭、学校以及朋友这些群体。倘若这些群体都能表现得当, 待人礼貌尊重, 举止优雅大方, 能够理智地对待欲望的话, 就在无形中给孩子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这在潜移默化中就能够影响孩子的认知和成长。对于榜样的力量, 真的不能小觑。

最后, 洛克还主张管教孩子应该以一种正确的形式。对待孩子的行为举止, 我们要就其对错给予一定的奖励和惩罚, 这样可以使孩子能够更加积极地做正确的事情, 同时羞于做错误的事情。无论奖励还是惩罚都要及时, 这样才能加深孩子对做法的认识, 而且需要强调的是, 在惩罚的时候, 应该以一种平和的态度, 而不是一味地对其进行鞭挞, 这样才能更好地理智地表示出对于他做错的不满和遗憾, 使他能够清晰地接受到你的失望和不满, 从而使他产生羞耻感和敬畏心, 最终改正自己的错误。

三、智力教育

通读全文后发现, 洛克认为健康是教育最重要的方面, 其次是道德教育, 最后才是智力教育。虽然智力教育被作者放在了最后, 但并不代表它就不重要。

《教育漫话》认为好奇心是知识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方面。洛克认为, 孩子的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认识到这一点后, 我们就应该充分地利用它。我们应不断激发孩子的好奇心, 使他们能够不断认识新的事物, 不断汲取新的知识。这样, 孩子才会乐此不疲地接受新的事物, 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与此同时, 兴趣也是孩子学习知识所不能忽视的另一方面。洛克主张兴趣是学习新鲜事物的不竭动力。显而易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 无论做什么事情, 如果这是他感兴趣的事情, 那么他一定会很乐意去做, 即使再苦再累, 他也都心甘情愿。

“感恩教育”听后感 篇3

是啊!我们要感恩祖国,是祖国母亲给我们以优美的环境,让我们在这里安安心心地读书。追溯历史,茫茫五千年,祖国母亲经历了多少沧桑。为了祖国的安危,为了现在的优美环境,多少仁人志士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捍卫了祖国的尊严。要知道,如果没有前赴后继的千百万的仁人志士,我们哪有这和平伟大的祖国,哪有我们现在这美好的环境啊!所以我们要热爱祖国,感恩祖国。为此,要努力学习,学到过硬的本领,将来做一名新时代建设祖国的先锋,成为热爱祖国,感恩祖国的标兵。

感恩父母,首生要感谢父母的生育之恩。 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如果没有父母,我们就不可能来到这五彩缤纷的世界。感恩父母,还要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如果没有父母给我们吃,给我们穿,我们就不可能这样无忧无虑的健康成长。感恩父母,更要感谢父母的教育之恩。父母是人生的第一启蒙老师,他们教育我们怎样做人,怎样认识世界的真善与美丑。可是由于我们的年幼无知,多少次顶嘴冲撞,多少次惹事淘气,多少次胡言乱语,多少次……。而父母都不计较,都不生气,而是一次次地动之以情,一次次地晓之以理,一次次地付出真挚的爱。父母为了培养我们,他们的手由光滑细润变成了粗糙皱裂,他们的头发由青黑色变成黑白色,这无不显示出父母对儿女的爱,是世界上最真挚,最伟大的爱。而作为做儿女的我们,要懂得感恩父母,在家中要孝敬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为父母分忧;在学校要遵守纪律,努力学习,不给父母有后顾之忧;在社会上要遵纪守法,做时代的文明人。

除了感恩祖国,感恩父母外,我们还要感谢我们老师的教育之恩。老师是辛勤的园丁,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他们用汗水培育我们茁壮成长。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是谁在孜孜不倦的为我们批改作业?在人们欢度假日的时候,是谁在废寝忘食地为我们备课?在我们遇到难题时,是谁不厌其烦地为我们指点迷津?在我们犯了错误的时候,是谁督促我们改正?是我们的老师啊!老师为了我们,默默无闻地奉献,不求回报,我们应该尊敬老师,团结同学,爱护公物,尊敬守法,勤奋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来回报他们。

教育观后感 篇4

自:互联网

感恩教育观后感,要写感恩教育观后感的同学们可以参照下文,下文是1200字的中学生感恩教育观后感,希望能帮助到同学们。

可是,现在的80、90后,似乎已经把这个传统忘了,不说全忘了,起码已经没有这样的本能了,一定要靠意识才会做到。于是,教育界就批评中国的孩子已经忘记了感恩,尤其是父母„„

中国感恩教育为何如此受人冷落

中国有着极其悠久的感恩教育渊源,这是全世界都不能否认的事实。从黄香的孝敬父亲、到朱德回家为母亲作家务,已经有太多名人为我们做出了榜样。父母,我们永远应当致以感恩之心的人。

可是,现在的80、90后,似乎已经把这个传统忘了,不说全忘了,起码已经没有这样的本能了,一定要靠意识才会做到。于是,教育界就批评中国的孩子已经忘记了感恩,尤其是父母。

更直接地,学校在一个月前请了一位清华演讲家为我们作感恩教育报告。

坦诚地说,并不是他作报告做得不好,我承认他的确很有演讲才能,几乎2个小时的脱稿演讲,说得虽不是文采飞扬却很有条理。很多时候,我确确实实地被他打动了,我可以很坦白的说,自己大致认识到了感恩的重要性。不过我想说的不是我的启发,而是针对旁人漠不关心地做作业,偶尔不屑地说一句:又是这样的无聊发言,发表一些本人不成熟的看法。如有不妥,还请各位多多见谅。

自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已经逐渐形成了致富的意识,尤其是现代都市快餐生活已经熏陶出了一批又一批“上班族”,他们为了自己的生活,疲于奔命。手机成了他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早餐几乎就没有认真对待过,累了常常趴在桌上闭一下眼。这还是对自己,那么孩子呢?

有好几位朋友曾经羡慕我有个很关心我的妈妈,说她再忙都要赶回来给我做饭,我几乎就没有遇到过回到家自己做饭的情况(声明一下我还是会做饭的--)。琳常常很眼馋地听着我按门铃就能有妈妈为我开门,而自己却要自己开门独自在家里坐着。冬干脆是从小和外婆一起长大的,妈妈就住在邻楼,永远开着车到处处理事情,很难和她一起住。试想,她们没有我这样的体验,又怎能听懂演讲者“想想你一进门妈妈迎面而来,为你端上你喜欢吃的茄子”“好

好想一下,父亲又是怎样与你一起谈心的”云云。不是我们没有想感恩的心,太多时候,还不能忘记,我们的父母,为了生存,时常忘记了我们。可他们,也是无奈啊!

但是你要让一个很少接触父母的孩子想到这些,除非他是天生的一副善解人意。

上次就听校长在大会上说到开龙溪大道一块地给我们停车时,曾说过我们在座的家长大部分都是很有权位的。权利是白拿的吗?就算你不坐在办公室里处理公事,起码也要不时地去赴宴。最起码,和孩子一起吃饭的机会就少了很多„„另外的我就不说了,因为全部内容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我们太缺乏陪伴了。除了给我生命,没有什么特别令我感动的事情。自然,听那些报告,只是觉得在说教,哪里能够起得到预期效果呢?

为什么我忽然想说这么多。是因为有一次,我在朋友的空间里看到她的文章:苍天,悲悯我让我和父母除去散一次步吧!

我的心,忽然在那一刻明白,没有感恩的理由。就这样诞生了这篇文字。

算是申冤?算是狡辩?

安全教育观后感 篇5

洛阳市吉利区市直六小五二班孙羽芊

今天早上,我观看了《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片,片中从避震、溺水救人、交通事故、火灾、水灾等各个方面对同学们都进行了安全教育,让我们懂得了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难与安全事件时,我们应如何应急避险。学会自救与助人是我们必修的功课。

当发生地震时,我们要赶快逃到操场的空地上,但不能乘坐电梯。如果是在高楼或室内来不及向外跑,我们应该注意保护头部,尽快躲到洗手间,或者上面没有悬挂物的墙角。特别注意,不要躲到阳台上。在夏天,溺水是我们的头等杀手。当碰到有人溺水时,如果自己水性不好、不会游泳,千万不要跳下水去救人,要赶紧找大人来救助,否则会弄巧成拙,救人不成连自己都会失去生命。

当发生火灾时,我们同样不能乘坐电梯,要赶紧拨打119报警,尽快从安全出口逃生。如果火势太大、楼层太高,我们无法逃离,应该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退到洗手间作短暂避难。如果有浴缸还可以躲进,向浴缸中不断放水,隔断火源,等待就救援。

随着节目的深入,也更加让我了解了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如在马路上行走的时候应靠右边行走;在过马路的时候应走人行横道;“红灯停,绿灯行”,“宁让三分,不争一秒。”的道理。

《成长教育》观后感 篇6

中文11004班陈明军

影片《成长教育》描写一位16岁女孩面对成长经验、家庭期许,以及突如其来的迷人爱情介入下,从女孩转变成女人的心境历程,作文之观后感:成长无捷径——电影《成长教育》观后感。16岁的珍妮是一个聪明开朗的小姑娘,就读于英国伦敦乡下一所女子学校的预科班,她的成绩很好,是众所期待考上牛津大学的“种子选手”。某天,她遇见了成熟时髦、风趣迷人的男人大卫,并闪电般地与他陷入爱河不可自拔。大卫带她见识了大都市的灯红酒绿和浮华奢靡,这一直是她非常向往的生活。在此之前她从来未曾想过,这种生活如此轻易就能得到。很快她就沉迷其中不可自拔,备考牛津的念头也被抛诸到九霄云外。

与大卫一起的日子看起来是如此美妙,但是某一天,真相却如一记砖头重重地敲在珍妮头上。她从一个天真活泼的女学生变成了一个世故圆滑的女人,她开始反思这种生活是否真的是她想要的……

《成长教育》适合每一个少女观看。它并不是说教,相反是用切肤之痛来让人清醒。然而电影之外的我们要成长,并不用非得真实经历一番不可。这部影片就告诉了每个女孩,在成长为一名公主的路上时没有捷径的,当现实生硬的告诉你,这个世界没有王子,你还会相信童话吗?王子和骗子只是一个男人的两面,那么经历一番过后,我们还是会回到起点,回到努力成为公主的艰辛道路上。

影片一开头是在欢快的音乐中出现的各种游戏的简笔画,给人一

种青春萌动的感觉。而事实上珍妮也的确是一个年轻,聪明,漂亮,还在课堂上积极举手发言的中学生,在青年管弦乐队拉大提琴,学拉丁文,看英语书,按照父亲的要求朝牛津努力。但是这种显得太过功利的目标下,女孩的叛逆也显而易见,或许她之后想要走人生捷径的选择也是这种功利教育所造成的。当年轻女孩在雨中邂逅开着高档车的成熟男人,幽默风趣的谈吐,如果你遇见的是一个会说:“正常情况下,你应该拒绝和陌生人说话。但是我热爱音乐,我担心那把大提琴禁不起雨淋,你可以把它放到我车上,然后你跟着车走。”你会说不吗。之后那懂得音乐,高雅的品位深深的吸引着年轻的女孩,她似乎可以提前看到自己想得到的一切。之后大卫带着珍妮频繁的出入高级场所,音乐会,高级酒吧,拍卖会,旅行,少女渐渐迷失在这些灯红酒绿之中。她觉得这就是她想要的一切,而且大卫可以让她得到一切而不是辛苦的去考牛津,她唯一的底线是等到她17岁生日,最后她退学了。然而大卫并不真的童话里的王子:她发现他所谓的房贷工作就是给黑人介绍住处,然后一些害怕有色人种的白人老太太就会害怕,他就低价收购她们的房子再高价卖出来赚取差价;所谓艺术品工作就是以手段骗取或是低价收购普通人手上的文物和艺术品。并且就在他们订婚后,她才发现大卫已经结婚生子,她更不是第一个和大卫一起的女孩了。梦醒了,所谓的王子充满了谎言。值得庆幸的是,珍妮最后还是回到了自己努力地道路上,并且明白成功之路没有捷径可走。

《成长教育》并不单单是探讨女孩自身的教育和成长过程,事实上,影片也在检讨父母的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当真相浮现后,珍妮忍

不住大声质问父母:“如果说愚蠢的女学生总会被光鲜年长的男人吸引,那你们俩呢?”片中的父母一心只想让自己的女儿将爱能过上高档生活,但他们起初的教育除了功利以外还无可厚非,只是当大卫每次要求带珍妮出去时,编出的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势力的他们完全丧失了鉴别能力。甚至最后大卫向珍妮求婚时,他们却鼓励她,放弃努力已久的牛津,嫁给大卫,理由是:他给你的所有一切便是教育的目的。这时,影片对于这对父母失败或者说根本错误的教育揭露无遗。

《成长教育》所展现的教育层面是多层次的,有父母的教育,有传统的学校教育,有自我教育和挫折教育。影片中所提到的学校教育也是存在缺陷的,尽管老师们在珍妮和大卫交往的过程中曾给予警告,但是事实证明我们的学校教育是多么的缺乏说服力,太过教条化,根本无法使年轻人感知和理解。但是影片最后还是寄希望与广泛的学校教育的,珍妮最后迷途知返,在原来的老师的帮助下,顺利考入了牛津,回到了女孩的正常成长道路上。

教育观后感 篇7

一直以来体育教学都把“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技能, 增强学生体质”作为指导思想和教学任务。然而从1956年, 教育部颁布的第一部《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和《中学体育教学大纲》 (下称《大纲》) 到2000年教育部颁发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小学体育与健康》和《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 均未对体育课程的性质进行界定。尽管有不少高校的学校体育教材对体育教学的定义或概念进行了论述。最早提出体育教学要“增强学生体质”的是1962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体育教材》、《中学体育教材》 (教师用书) , 这套教材把大纲和教材合编为一本, 首次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从那以后“增强学生体质”就成为体育教学的主要指导思想和教学任务。随着社会的发展, 发展学生身体,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成为教育的重要任务。2000年教育部颁发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小学体育与健康》和《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 正式把体育与健康结合在一起, 并首次把素质教育和“健康第一”作为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

《课程标准实验稿》把体育课程的性质定义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课程标准实验稿》比较全面地论述了体育课程的性质, 为体育课程的实验工作指明了方向。随着我们对体育课程的认识以及社会生活、发展对体育课程的要求, 随着近10年实验工作的思考, 《课程标准》中对体育课程的性质进行了修订, 做了必要的补充, 具体表述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 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 以增进健康,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

从以上的定义可以看出, 《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本质, 对本课程的主要目标加以明确。除了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外, 还提出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下面让我们对体育课程的内涵作详细的了解。

一、“身体练习是体育教学的主要手段”

这是由体育课程的本质所决定的。身体练习是指构成体育手段的各种具体动作, 它决定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要遵循教育及体育运动的各种规律, 让学生在完成各种动作的过程中使身体承受适宜的运动负荷。

二、“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

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学习内容。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传授体育的知识、技能是学校教育的基本要求, 也是体育教学的主要手段。学习体育知识, 技能就是要使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在学习体育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兴趣, 使学生在学业学习期间能够掌握两项以上的体育技能。技能是技术的熟练表现形式, 是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一种能力。学生掌握技术到形成技能的过程中, 需要经过不断地练习, 不断地探究。在探究中形成自己特点的技能, 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受益。因此, 在《课程标准》对体育课程的性质表述中没有出现“技术”, 就是希望教师在传授体育技术时, 必须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所掌握的“技术”变为“技能”。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并通过不断地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流程来促进学生动作技能的形成。我们知道, 一个人学会了骑自行车之后不骑, 若干年后再骑, 还是能够运行自如, 这就是掌握了自行车技术后变为技能的过程。我们从小学到高中, 都不同程度地学习了一到几套武术的套路, 但到了毕业后, 几乎没有一个学生能够完整地完成整套武术的动作。为什么?俗话说“曲不离口, 拳不离手”, 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武术、健美操、广播操等成套动作技术必须坚持长时期的练习, 才能长久地以记忆。因此, 体育教学就是要通过学生的不断练习, 把技术变为学生的技能。

如何使学生习得的运动技术变成有自己特点的技能呢?让我们来比较两种教学流程。教学流程是完成课程目标和任务的重要表现形式, 各种教学安排均为了更好地达成课程目标。教师可以选择各种教学形式, 把学习目标转化成参加学生学习的目标。教学流程应根据课的目标、内容、学生实际灵活设计, 因课而异。这里举例的教学流程只是许多案例之一, 只提供参考。

一般的教学流程:

教学任务→教学内容→讲解示范→分组练习→竞赛或游戏

根据《课程标准》理念拓展的教学流程:

1. 田径及球类的教学流程:

学习目标→教学内容→学生体会→讲解示范→分组练习 (自主、合作、探究过程) →竞赛 (结合教学内容的各种竞赛活动) →素质练习

2. 武术及体操的教学流程:

学习目标→教学内容→复习动作 (非新授课) 讲解示范→分组练习及展示 (自主、合作、探究过程、学生创编过程) →素质练习

在传统的教学流程中, 教师按照教学内容进行讲解示范, 安排学生分组练习, 最后完成教学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 学习的动作技术、形成技能的时间相对较长, 动作的遗忘也较快。

在《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 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 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从而达成“健康第一”的目标。

在田径及球类的教学中, 我们增加了“学生体会”的过程, 这个过程既是激发学生兴趣的过程, 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技术水平的过程, 在了解学生水平的基础上再进行的讲解示范, 更具针对性。也便于我们安排学生的分组练习。传统的教学中, 我们只要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进行教学就可以, 基本上不会按照学生水平选择教学内容, 所以容易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学生学不会的局面。《课程标准》以目标引领教学内容, 较好解决了这个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在完成学习目标的前提下选择学生学习内容。在教学实际中, 我们往往会碰到这样一个问题, 这里我们以“基本掌握篮球运球技术”的学习目标为例, 一个教师同时教两个班, 其中1班来自农村, 2班来自城市, 同时进行篮球第一节的学习, 教师发现, 1班的学生只有很少一部分的人学过篮球, 而2班几乎全部学生均能很好地运球。按传统的教学, 两个班均必须从原地运球开始教学, 这样2班的学生必然“吃不饱”, 学习目标引领教学内容之后, 教学内容就可以围绕学生掌握运球技术来选择。教师可以在讲解示范运球的基本技术之后,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练习内容, 学习积极性当然不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选择不同运球的技术内容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原地运球如何控制好球, 行进间运球如何摆脱防守等等, 实际上就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合作和探究的空间, 学生在学习中就能够按照自己的水平进行针对性的练习, 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又比较好地关注到不同技能、素质水平差异的学生。这样一来, 也给体育教学改革带来新的课题, 如果体育教师同时担任几个班的教学, 而几个班的程度参差不齐的话, 就有可能也必须准备两个以上的教案。要教师每次课同时写几个教案是难以做到的, 因此就必须对现在的教案进行改革, 比如采用一个单元的大教案等等。

在体育课的后半段, 教师们常常会安排一些竞赛或游戏活动, 这些活动是为了满足学生的运动欲望, 很少有教师会把竞赛或游戏与技术教学相结合。有了学习“技能”这个概念后, 我们在体育课的后半段中就要增加技术含量。比如这节课学习了对地传接球, 那么在比赛中就要对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 “在比赛的每一次进攻中, 都必须完成3次对地传接球, 投篮才算有效”。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学以致用, 更快地形成动作技能。

在武术及体操的教学中, 我们在分组练习中增加了“学生展示”这个环节, 要求各组学生把学习过的动作进行重新编排, 或编排10~12个动作等。“学生展示”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过程、学生创编动作的过程。学生把学过的动作经过小组的讨论后变为自己的动作组合, 久而久之学生自我学习和创编能力必然得到增强, 这种能力就是《课程标准》要达到的“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目标。健美操、太极拳等整套动作学生学习以后是会遗忘的, 但学生具有动作的创编能力后, 就等于掌握了锻炼的基本本领。如果每一个学生都具备了这种能力, 就等于学会了自行车一样, 终身受益。无论到什么年龄, 只要想锻炼, 他们都能够编出自己能够锻炼的健美操、健身操和简易的太极拳, 这样终身锻炼身体就有了保障。因此, 在体育课中, 要尽量安排时间让学生体验、重组动作及展示。

在传统的教学流程中增加了一两个教学环节, 既可以很好地把传授式教学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结合在一起, 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目的在于更好地促进《课程标准》目标的达成。

另外, 在进行体育教学时, 向学生传授科学锻炼的方法也同样重要, 不规范的技术动作容易引起运动损伤, 不科学的锻炼方法常常收不到锻炼的效果, 反而对身体造成伤害。因此, 在教学中, 应把各个项目的科学锻炼方法同时传授给学生。从锻炼身体的有效性角度看, 形成动作技能和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一样重要。

三、“增进健康”

增进健康是社会、教育赋予体育课程的重要任务。《课程标准》把以前体育教学“增强学生体质”拓展至“增加健康”。体现了现代社会发展对教育、体育教育的要求。

《课程标准》通过体育教学增进学生身体健康的目标有三方面的意义。一是在体育教学中学生通过身体练习去全面发展身体和提高体能素质, 以增进健康;第二是要求体育教师在传授技术, 发展学生体能素质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第三是要求学校体育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健康。

第一个方面的要求是体育教学性质本身所决定的, 是每一个体育教师要完成的任务。

这里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 在传统的观念中, 有一些学校领导总是认为, 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是体育科组和体育教师的事, 甚至社会也往往把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与一个学校的体育工作好坏相结合。这是一个误区, 至少也是片面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 (中发[2007]7号) 文件中指出:“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中小学要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标准, 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 其中小学1~2年级每周4课时, 小学3~6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 高中每周2课时;没有体育课的当天, 学校必须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进行一小时集体体育锻炼并将其列入教学计划。”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看, 影响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主要因素有三个方面:学生在学校的身体活动时间, 学生的学业负担和学生的营养水平。理论上讲, 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 尽可能地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均衡学生营养, 就能够比较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学校领导对学校体育工作时间起首要保证作用。在学校能够贯彻落实学生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的前提下, 作为学校教育的一分子, 体育教师在学校中能够为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服务的, 是在学校能够贯彻落实学生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的前提下, 充分利用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去发展学生的身体, 特别是通过发展学生体能素质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需要社会、家长、学生和学校几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任何拔高体育教学功能, 或要求体育课程承担起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重任都是不现实的。但是作为体育教师, 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好体育教学这个阵地, 在有限的时间里, 在完成学习目标的同时, 有效地全面发展学生身体及体能素质。20世纪80年代开始提倡的“课课练” (每节体育课安排5~10分钟发展学生的体能素质) 的做法在今天仍然有积极的意义, 应该结合课程目标要求加以坚持和推行。

第二方面的要求是要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贯串穿于学习目标的设置、教学计划、模块计划、教案和教学组织、手段中。在学生学习体育的技术、形成技能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身体对体育教师来说是毫无疑问的。但在课程实验过程中, 不少教师对培养学生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却感到力不从心。在近10年的课程实验中, 不少教师在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 他们发现发展学生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关键在于要用《课程标准》理念去指导实践, 只要目标切合学生实际, 往往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看看两个案例。

案例一:

水平3~5, 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耐久跑

学习目标:1.通过耐久跑练习, 发展学生有氧耐力水平;2.在提高1500米跑成绩的基础上体验成功感, 提高自信心;3.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学习内容:800~1500米跑

学习步骤:

1. 教师向学生提出本节课800~1500米跑要达到的成绩目标, 就是战胜组内的一个对手。 (注意不要提战胜自己或超越自己的成绩) 。

2. 教师按同质分组的方法将学生分成若干组, 传授各种超越跑的方法。如追逐跑、领跑、交换跑等。

3. 教师将所有小组分两批进行耐久跑练习, 每批各小组间隔一定时间出发。

4. 第一批学生跑时, 第二批学生帮助相应小组报时, 为各组鼓劲、“加油”。第一批学生跑完, 稍事休息后, 帮助第二批跑的相应小组报时, 并为各组鼓劲、“加油”。

5. 学生要对每一个到达终点的同伴给予热情的掌声鼓励。

6. 学生评价自己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目标。

7. 各小组成员相互进行评价 (大家都发现每个人都超越了自己, 这时教师要通过激励语言表扬全体学生, 让学生们都体会到自信感。)

本案例是让学生通过超越对手最后达到超越自我的激励方法, 提高自己的800~1500米跑的成绩, 从而看到自己的进步, 体验成功感和愉快感, 提高自信心, 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案例二:

水平3~5,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耐久跑

学习目标:通过耐久跑练习, 发展学生有氧耐力水平;加深对认识、理解、尊重他人的体验, 体会关爱和合作, 培养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学习内容:合作跑4000米

学习步骤:

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由组合5人, 要求男女生、耐力好的学生与耐力一般的学生互相搭配。可以互相帮助, 能力强的学生多跑一点。比赛设最佳团队奖、最佳运动员奖、最佳表现奖、最佳合作奖、最佳教练奖等。

2.准备活动与分组。依据学生技能状况, 将不同技能基础的学生分成若干 (异质分组) 组, 选出组织能力强、认真负责的学生担任教练员。

3.小组自主练习。各组讨论, 根据自己水平选择跑的距离, 鼓励耐力好的学生为耐力一般的学生多跑点距离, 鼓励耐力一般的学生尽力跑出水平, 为组争光。根据合作跑的方法和组内学生们的水平, 提出跑步方案, 教练员综合大家的意见, 确定练习方案, 进行练习。教练员既“教”又“练”。教师可参与各组讨论, 帮助各组制订最佳方案, 及时进行正面评价。采用激励的方法,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 提高练习兴趣和增强练习信心。

4.比赛与讨论。各组开始进行比赛。竞争相当激烈, 并且各组都较好地完成了动作。耐力好的学生和耐力一般的学生均跑出水平, 出色地完成了4000米的合作跑, 学生们对每个学生的表现报以热烈的掌声。师生一起评出各种奖项。

5.各小组成员相互进行评价。各小组分析个人与小组取得成功的原因 (教师可以表扬在小组中帮助其他学生跑的学生, 重点表扬为了小组的荣誉尽力跑的学生, 让大家体会合作的重要性。)

本案例是让学生通过相互之间的支持、合作, 特别是成绩好的学生帮助成绩一般的学生, 让大家感受到关爱和团队精神。

以上两个案例说明, 同样是耐久跑的学习单元。学习目标中对体能的要求一样, 而对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要求不一样, 通过不一样的教学方法, 收到的教学效果也不一样。因此, 只要体育教师都去认真学习, 领会课程标准的理念, 不断改革教学方法, 就能够通过体育教学达成课程标准的要求。

第三方面的要求是社会发展对学校体育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战。增进健康是指通过体育教学促进全体学生的身体健康。一直以来, 我们要求的全面发展学生身体, 大多是指全体学校、全体学生和学生的全面锻炼。所以, 无论在体育教学还是在课外体育活动中, 采用的教学方法和锻炼手段均以全面为主, 体育课的素质练习分组基本上是以行政分组为主, 课外体育活动更是以年级、以班为单位进行。这种分组练习方法对提高学生的体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的身体健康, 参与体育锻炼从被动逐步转为主动。随着社会休闲时间的增多, 参加体育锻炼已经成为现代生活方式的主要内容。世界卫生组织于1997年在日内瓦召开了以“积极生活:体育为健康”为主题的会议, 并启动了“全球积极生活运动”。世界卫生组织认为, “体育活动对于提高个人的健康和技能以及促进社区的安定具有重要的潜在价值”。“积极生活”是指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从事身体运动的所有领域, 是一种体育活动受到尊重并融入日常生活的生活方式, 通过人们寻找愉快的机会和创造物质的社会和文化环境, 以改善身体健康、追求个人幸福以及生活质量。“积极生活”实际上就是要求所有人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等现代生活方式。近年来, 广大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特别是体能素质水平持续下降, 引起了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 各级政府部门、教育行政部门纷纷采取有力措施, 旨在大面积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其中, 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部门和学校的重视, 这就是在学校中开展“学生体质健康管理与促进工作”, “学生体质健康管理与促进”是指对学生的体质和体能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价, 采用预测、预防、维护和促进的方法, 不断提高学生体质、体能素质的主动介入的管理过程。基本的途径是“对学生进行体质健康和体能测试——身体健康评估 (统计和评价) ——建立健康档案——制订健康管理和促进计划 (个体运动处方、营养处方等等) ——进行健康干预跟踪”。这个途径在我们学校中是完全能够完成的。对学生体质健康进行管理和促进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是世界发达国家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措施。从1980年开始, 我国就在学生中开展体质检查工作 (简称“体检”) , 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我们每年都开展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工作。因此, 我们很多学校均不同程度地掌握了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 也清楚哪个学生体能素质上欠缺。但长期以来, 我们的体育教学方法、体能锻炼方法和大课间体育活动方法均以全体锻炼为主, 体育课的教学分组以行政班分, 大课间体育活动以班集体为单位, 通常是一班跳绳、二班耐久跑等等。殊不知在一班中可能有些学生的脊柱有问题, 是不能跳绳的, 二班中有学生有心脏病是不能跑步的。所以, 尽管我们天天开展一小时锻炼, 但对不少学生来说效果不大, 这就是锻炼的针对性不强, 这种练习方法与我们发展每个学生身体的初衷是相抵触的, 至少是不怎么科学的。因此, 从社会对每个学生健康的要求角度看, 非常有必要对现在体育教学分组练习和阳光体育活动的锻炼方法进行改革。

中央7号文件指出:“普遍推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报告书制度、公告制度和新生入学体质健康测试制度。”开展“学生体质健康管理与促进”能够有效地把7号文件的要求落到实处。关键的问题是要把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如实告诉家长和学生, 让他们知道自己的身体欠缺什么。然后要让学生知道什么体育锻炼方法能够提高自身的体质健康水平, 尤其是体能素质水平。这样学生的锻炼就有了源动力。一方面我们必须通过体育教学中向学生宣传社会发展与个体健康的关系, 如何更好地把体育锻炼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 让学生在心理上接受体育与健康课程, 从而使学生从内心对体育锻炼产生认同感。有了这种心理积累, 就可以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这样学生就完全可以达到课程运动参与的要求。另一方面, 要不断改革体育教学方法, 根据健康促进理论对学生体能素质进行分类指导, 如在教学分组中按学生体能分组, 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 按素质项目分组教学锻炼。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体能素质, 不断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

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程标准》根据这一要求, 对体育课程提出了把“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作为主要目标, 就是要求在体育教学中要通过不断的改革教学方法, 把传统的传授式教学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结合在一起, 通过学生不断地实践去达到要求。

大课间体育活动、阳光体育活动是体育教学的延续, 也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更是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能力的有效场所。学校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给学生创设提高技能水平和锻炼能力的条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 (中发[2007]7号) 提出了“注重发展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和特长, 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两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 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 注重教育内涵发展, 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出名师, 育英才。”这为学校构建体育特色、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指明了方向。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条件、体育传统或学生兴趣, 选择2~3个运动项目作为学校的特色体育项目, 通过校本教研, 编写校本教材和教学计划, 在课程中安排学习内容, 在大课间活动中进行实践。把两项体育技能学习与校本课程、体育大课间活动相结合, 这种形式我们称为“体育‘2×1’课程化”。具体的实施是在1~9年级的体育课中, 每周安排1节课进行特色体育的教学, 高中把特色体育作为学生必修项目。小学有以学段为主的“1+1”或“1+1+1”形式, 1+1形式则是1~3年级开展一个项目, 4~6年级一个项目;“1+1+1”形式是小学低年级1~2年级开展一个项目, 如跳绳, 3~4年级开展一个项目, 如踢毽, 5~6年级一个项目如足球。初中采用“1+1”混合形式, 则两个项目交叉进行, 以年级或学期安排;高中根据体育课程选项教学的特点, 采用“1+X”形式, 则一个全校选定的体育项目, 另一个项目由学生或班级自行选择。这种体育特色项目的管理形式, 保证了学校能够在自身的条件基础上创新出具有自己特点的体育项目, 也保证了学生能够有较充分的时间学习和提高实践能力。最终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达到中央7号文件的要求。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后感 篇8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核心。首先“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次,“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只有在生活中,我们的教育才具有鲜明性,脱离了实际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说教。同时陶行知又认为“好生活就是好教育,坏生活就是坏教育,是认真的生活,就是认真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有选择地生活,选择生活就是选择教育,不是把教育简单地生活化。任何生活都是教育,但任何生活不都是我们理想的教育。只有“健康的生活”才是我们健康的教育。“生活教育”另一层意义是人类需要什么,我们就教育什么;社会需要什么,我们就教育什么;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育什么。学生需要面包,我们就得过面包生活,受面包的教育。学生进入青春期,就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生活教育”可以找到现实需要的根基,“生活教育”也是学生需要的教育。学生喜欢同现实生活、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知识;学生喜欢能用生活的事件来解释学科知识的老师。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积极创设情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选择富有生活气息的内容进行教学,“寓教于乐,情景创设”。在教学中大胆鼓励,积极引导,唤起学生的参与意识,促使学生投入到教学中来。

在教学中,教师常忽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至于学生愿不愿学,是否开心快乐,不为教师所关心。“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是先生的第一面大旗。这就要求教师无论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还是在教学方法的采用上,都要充分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教育是人与人的交流,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互学。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相互平等尊重,教育不只是教师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更不是教师把做人的道理填鸭式地交给学生。新课标的实施,改变了以往的那种师道尊严,新颖的师生关系正在形成。我在实践教学中,经常进行师生互动,教师可以到学生中间,充当他们的一员,不唱独角戏,与学生交流、沟通、合作、互动。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正如鲁迅所说:“读完此书,我和一个高尚的灵魂接触了!”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努力把这种理念贯穿于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体现在自己的每一堂课上。

上一篇:简短的工作心得体会下一篇:唐诗《绝句漫兴(其七)》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