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读书观后感

2024-09-19

新教育读书观后感(通用14篇)

新教育读书观后感 篇1

作者朱永新以澎湃的激情把他的教育理想书写在《新教育》之中,在他的眼中,教育是一首命名为热爱和未来的诗,教育是一个让人充满期待的梦想。一番翻阅以后,他超凡脱俗的热情和诚恳的文字深深地感染了我,他是一位受人尊敬的教育家,在书中,他是这样向我们畅谈着远大的教育理想,他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宏伟的教育蓝图

莎士比亚的诗写到:“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培根说:“读书可以怡情养性,可以摭拾文采,可以增长才干。”在“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的今天,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尤其要率先垂范,让读书成为习惯。开卷有益,学贵心悟。他的著作《新教育》一直放在我的案头,时常拿来捧读,总想说点什么……

一、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

作为教师来说,走上教育岗位以后,必须为自己设置一个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我们中小学教师队伍中,中青年教师居多,唯有胸怀理想,我们的教育才有希望、才能振兴,教师不能满足于“作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手捧教材,满堂灌输,唯我独尊,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停滞不前,新课改就会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二、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只有自信,才能使一个人的潜能、才华发挥到极致,也只有自信才能使人得到‘高峰体验’。培养人就是培养他的自信,摧毁人就是摧毁他的自信。自信是开启成功之门的金钥匙,自信的教师会用自信去感染他的学生,自信使师生自强,使他们的才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终生受益。我们中青年教师不能满足于现有的成绩,应摒弃“高级评到手,事业到尽头”之类的短视念头,要不断地挑战自我,敢于超越自我。魏书生说:“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实现对自我的超越。把工作、学习、压力、打击、磨难都当作超越自我的阶梯,踩着它,一步步地提高自己的素质。超越不是颠覆,不是折腾,不能浮躁,不能没有根基。”要引导优秀的教师、学生们迈上一个力所能及的台阶,再迈上另一个力所能及的台阶。一名理想的教师,应该不断地追求成功,设计成功,而更重要的是撞击成功。

三、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

竞争基础上的合作,合作基础上的竞争,是现代社会的显著特征。一个不善于合作的教师,走不了太远,因为这个社会是需要合作的社会。合作带来双赢,校本教研需要建构以校为主的学习型组织、研究型集体,少数教师个人素质虽然很好,但是缺乏合作精神,与别的教师斤斤计较,这样的教师不会有多大出息。1-1=0,只会严重影响工作,伤害彼此,有害无益。人格魅力是我们每个教师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俗言道,同船过渡都是前世所修,与同事处好关系,尊敬领导有助于我们相互协作,共同提高,实现1+1>2的成效。

四、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

爱的教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正如夏沔尊先生所言,“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我们中小学教师不仅要有一颗爱心,而且要有一颗童心,要学会微笑,对学生充满人文关怀,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少数教师甚至是优秀教师、骨干教师缺乏爱心,俨然一位“教育警察”,不是肯定成绩、激励学生,而是发现缺点,有意无意地数落学生、挖苦学生,以极端的言语,数十遍乃至数百遍的罚抄对待学生,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伤害、毁灭性的打击乃至恶劣的悲剧。作为教育超市的服务员,我们应该修炼好自己的基本人格,从而真正走进学生心灵,关注生命成长。教师爱学生,还表现在教育的民主性上。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命令学生服从,师生之间平等对话太少,教师的“霸主”地位依旧。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求我们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做引领者、激励者、参与伙伴,引领学生自主学习、感知体验、交流协作、张扬个性、实践提高、探索发展。

五、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用心感悟,反思前行,教育科研不可畏,积累、沉淀、思考、总结、内化、升华就是从事教育科研的有效作法。我们要从点滴做起,坚持写教育札记,摄下自己的得意瞬间,记下自己的某一失误,录下自己的困惑,这些就是校本教研很好的素材,是我们提炼案例从事行动研究的源头活水。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我们的队伍中不少教师不断地探索创新,追求卓越,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初尝了教科研的甜头。

六、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习活动是润泽人的一生中最积极、最有意义的活动。只有学习精彩,生命才会精彩,只有学习成功,生命才会成功。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是我们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学习是一种“解读”,能推动我们观念的变革:人本主义、多元智能、任务驱动型学习、建构性学习、发展性评价等先进理念,我们唯有学习才能融会贯通;学习是一种“唤醒”,能激起我们自主学习的愿望;学习是一种“整合”,促进我们综合能力的发展;学习是一种“激发”,能挖掘我们创造的灵感;学习是一种“沟通”,能带动我们彼此的合作。你不读《论语》,不读陶行知,不读杜威,不读苏霍姆林斯基,恐怕很难成为教育家。读书是一种享受,读书是一种心境,读书是一种收获,读好书就是与大师对话,品尝精神的大餐,感受心灵的启迪。

《新教育之梦》激情澎湃,荡气回肠,气势恢宏,凝聚着朱永新先生一腔教育热血、一份教育诗意、一种教育理想,激励着我们务实创新,追求卓越,做理想的教师!

新教育读书观后感 篇2

在父亲的教诲下, 我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 考入一所大专院校的数学系, 毕业后, 成为一名教书人和读书人, 直到后来成为“平度市首届教科研带头人”、“青岛市教育读书人物”和青岛市“十佳教育读书人物”, 我没有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父亲生前曾多次对我说过, 将来挣多少钱, 当多大的官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要读好书, 教好书, 写好书, 因为书代表着人类的良知, 书是最好的历史记载。现在想来, 父亲的话就是真理。他老人家溘然长逝时, 百年老屋中, 他的枕边还摆放着纸张泛黄的《中国历史》和《新华字典》, 父亲是在用生命读书, 这种无功利读书给我的心灵带来强烈震撼, 是父亲开启了我的阅读之旅, 让我的精神世界焕发出勃勃生机。我感激已经故去的父亲, 也感激辛勤培育过我的园丁们!

读书是获得智慧的重要源泉, 也是我专业成长的起点。难忘啊, 在乡下教书的日日夜夜, 黑暗的小屋子里, 微弱的灯光下, 我认识了文学巨匠托尔斯泰、高尔基、雨果、海明威;菜畦边, 我结识了大科学家牛顿、爱迪生、爱因斯坦、居里夫人;麦田中, 我走进屈原、司马迁、曹雪芹、鲁迅的家园……读书, 驱除了心灵的孤独与寂寞, 丰富了我的精神生活;读书, 开阔了我的求知视野, 让我踏进了人类的智慧之门;读书, 让我在学者型教师之路上, 越走越远!

“读教育名著, 做智慧教师。”读书, 为我的专业成长注入了新的活力。2011年, 青岛市中小学教师“十二五”读书实践工程开展以来, 我就像古代流传下来的“枕上、马上、厕上”那样, 捕捉一切时机, 读名家经典, 读大师的著作。从蔡元培、鲁迅、陶行知, 走进魏书生、李希贵、李振村;从苏霍姆林斯基, 走进美国的第56号教室……我边读书, 边运用, 边思考, 体味大师思想的精髓, 为从事创新教学实践, 自觉探寻教育规律,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譬如编写数学歌诀辅助教学, 像求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时, 我将数形结合起来编写道:“大大取大, 小小取小, 大小小大中间找, 大大小小解不了。”由于遵循了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有方, 但教无定法。我想, 尤其在当下扑朔迷离的教学改革中, 只有读经典原著, 才会有自己的主见, 才不会因“东施效颦”而迷失方向。

铁肩担道义, 读书图国强。读书的确是推动教师职后教育发展的潜在力量, 苏联作家布罗茨基说:“一个不读书的民族, 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代教育大家朱永新认为, 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阅读水平”。2012年4月20日, 我聆听了我国著名教育专家李振村先生的读书报告, 其中涉及这样一个沉重的话题:“中华民族最大的危机是什么?”我在心中沉思着……振村先生站起来疾呼:“是读书人越来越少!”振村先生振聋发聩之语, 一直在我心中徜徉。作为一名乡村教师和教育读书人物, 我深感肩上的责任是重大的。我不仅自己要继续读好书, 还要引领我的学生好读书, 感召我周围的教师好读书, 呼吁和推动全社会的人都来好读书, 读好书。唯有如此, 我们的教育事业、我们的国家和民族, 才能得到持续发展和持久的繁荣!

教育、读书与人生 篇3

接受教育就是去上学。我们管上学叫读书和念书,可见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接受教育即是读书。读书成为接受教育的等义语。

虽然我们将上学接受教育统称为读书,然而不同的人读书的目的毕竟有所不同。古代的教育讲究“以文取仕”,充满功利色彩。所以,我们历史上有很多高官都是非常有学问的。因为他们是通过读书把自己读成了“精英”,从而进入仕途,享有高官厚禄的。

然而,还有一种非功利的读书,这就是“知书达理”。通过读书明晓世理洞悉人性,从而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中国历史上不乏这样的读书人。比如终身不仕的隐士。他们旷达的人生态度与散淡的哲学观念,同样给我们树立了一种非主流的榜样。

中国人的读书传统曾经随着社会进步而变化,令人思考。

进入新中国以来,民间即有“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的说法,这还是体现了读书的功利作用。我们不反对这种价值观,它毕竟引导着人们接受教育,提高自身文化素质,使自己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当下,由于我们处于改革开放的社会转型期,社会需求变化极大。新的读书无用论有所抬头。比如一个大学毕业生刚工作时月薪不如农民工,有人惊呼读书无用了,其实这仍是读书的功利价值观所致。我们在电视里看到一句著名的广告语,就是“知识改变命运”。所谓读书无用论,只反映了一个时期的某种社会现象,而人类追求知识的脚步,从来未曾停止过。就个人而言,读书是一个人汲取知识进步成长的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读书,在我们的人生中起着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

读书,延伸了我们的生命——我们称赞一个人的知识渊博,总爱说“前五百年,后五百年,他都知道”。其实,一个人的生命不过百年而已。为什么达到五百年的阅历呢?这正是来源于读书。一言以蔽之:读书,使我们赢得了超越生命的更多时光。

读书,扩大了我们的生活半径——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其生活半径是有限的。很少有人走遍大江南北、五湖四海,然而通過读书,我们可以去到很多地方。读书,使我们的灵魂可以抵达我们肉身所不能抵达的地方。我们通常所说的“精神家园”也往往是通过读书的方式获得的。一言以蔽之:读书,使我们赢得了日常生活中不能获得的空间。

读书,使我们获得了精神力量——我们都是凡夫俗子,过着普通的生活,有着各种各样的烦恼。然而,面对这样那样的烦恼,每个人的表现各有不同。尤其面临生活的重大打击,有人从容乐观对待,有人却钻进死胡同出不来。这就是人生修养的差异。这种差异也往往与读书有关。我们通过读书建立了自己对人生的正确看法,懂得什么叫悲悯,什么叫宽容,什么叫艰忍,什么叫承受,什么叫担当……

读书即人生,教育即人生。

读《职工爱岗敬业教育读书》后感 篇4

十五监区赵显江

近期我通过学习《职工爱岗敬业教育读书》,受益非浅、深受感悟,加深了我对爱岗敬业的理解,使我更加热爱本职工作,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爱岗敬业是人类社会最为普遍的奉献精神,它看似平凡,实则伟大。

一份职业,一个工作岗位,都是一个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障。同时一种工作岗位的存在,往往也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所以,爱岗敬业不仅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我认为,“爱岗敬业”的实质就是脚踏实地,真抓实干,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工作。抓“爱岗敬业”教育,不光是嘴上说说,应该从思想上提高认识,以新的思想、新的姿态投入到工作中,牢固树立“爱岗要敬业、敬业要精业”、“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一步一个脚印的做好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工作,反映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精神。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总是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的,只有认识规律、把握规律、按照规律办事,才能有效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但这不是一蹴而就的,而须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需要有科学的态度和不懈进取的精神。

爱的教育读后感读书心得700字 篇5

这本书讲了很多个小故事,我对其中的两个故事印象特别深。其中的一个小故事讲的是一位穷苦的少年被父母卖给了戏班子,戏班子的人孽待他,于是他逃了出来,在回家的船上,有几个喝酒的乘客很同情他,于是给了他许多钱,少年非常的高兴。但是后来当他听到这几个乘客在辱骂他的祖国时,为了维护祖国的尊严,他毅然把钱还给了他们。

另外一个给我印象很深的故事,讲的是一个叫安利柯的小朋友,放学回到家,他跟爸爸抱怨:“老师不高兴时态度不好。”爸爸告诉他:“老师不是神仙,也会有烦恼的时候,你对我和妈妈不也有态度不好的时候吗?而且,有些同学调皮、不懂事,不尊重老师,这些都会令老师烦恼。所以,老师有时候发脾气也是很正常的。老师呕心沥血,为学生付出了很多,是开启你智慧之门的人啊!老师是你最应该尊重的人之一啊”!

读了安利柯爸爸的这一番话,我深有感触。从幼儿园到小学三年级,读了六年书,教我的老师有十几个。他们教我认字、感恩、分享,教我良好的生活习惯、自理能力、好的品德。他们让我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小女孩慢慢变成了一个懂事的小姑娘,使我在各方面得到了很大的进步,那凝聚了老师多少的心血啊!老师是多么伟大啊!成长过程中多亏有老师对我的无私付出,对我的关怀。古人有诗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讲述的就是老师无私奉献的一生。我觉得我要尊重老师、关爱老师,努力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回报老师对我们的辛勤付出。

这本书讲述了各种各样的爱,有爱父母、爱同学、爱老师、爱学习、爱祖国,只要人人都充满爱,徜徉在爱的海洋里,幸福之花处处开遍。

新教育读书观后感 篇6

这本书是意大利著名作家:亚米契斯的代表作。本书是奉献给那些致力于用“爱”教育孩子的大人,和希望接受爱的教育的孩子们。在书里,作者描写了一个小学三年级学生在一个学年里的所思所想,所行所为。例如,有一篇是父亲要求自己的孩子好好学习的文章,他不是没完没了地唠叨,也不是粗暴地警告,而是温柔地劝告。这位父亲为了让自己的孩子用功读书,举了很多上班的人还在读书,要求进步的例子,告诉他世界上有千千万万的孩子为了读书努力着,他就是千千万万孩子中的一员。这位父亲多么伟大呀!

在现实生活中,我的妈妈也是这样的。记得那是三年级一次数学考试,我只考了87分,是从来没有过的,给了我不小的打击。我想,回家妈妈一定会严厉地批评我。当我回到家里,告诉妈妈考试的分数,妈妈没说别的,就叫我把试卷拿来,分析错的题目,发现原来是最后一题的一个字看错了,扣了13分,真可惜呀!妈妈叮嘱我以后做题一定要认真,所以到现在,我的数学成绩一直很平稳。这都是因为妈妈温柔地教导我。

爱,无处不在,让我们在老师、家长爱的教育下健康成长。

新教育读书观后感 篇7

关键词:卢梭,爱弥儿,自然,资产阶级,社会进步

卢梭(1712———1778)是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作为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是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卢梭一生的思想涵括世间万象,从政治学,哲学到社会学,教育学等领域无不闪耀着卢梭智慧的光芒。

《爱弥儿》一书是卢梭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在此书中,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基于自然人性观点,即私有制的出现致使人类进入文明世界并逐渐丧失自身本性,卢梭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以培养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新人”,消除社会不平等的状况。总体来说,卢梭的“自然教育”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其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所需要的知识。在通读此书后,我从以下几个阶段概括出了卢梭的基本教育思想:

1 婴幼儿时期教育:儿童就是小大人

作为启蒙理性主义的代表人物,卢梭十分重视“自然”在人的成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符合自然规律的天然事物才是符合理性的,才是符合美的标准的。因此,从一切事物的本源上来说,卢梭认为“一切由自然创造的事物最初都是好的,但最终在人那里变坏。”为了保持人出生时的美好天性,卢梭特别强调符合人类自然天性的教育,尤其是婴幼儿教育在塑造人才上的重要作用。

作为资产阶级的先锋代表人物,卢梭倡导的是如何将爱弥儿培养成典型的资产阶级贵族青年。卢梭对早期婴幼儿教育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教育儿童通过亲身实践去感知世界,学会自我保护,并了解自己对外部世界的需求;让儿童通过实际行动去满足自我的欲望而不是一味的依靠他人;儿童通过自我经验逐渐的了解自我及他人,在向外部世界靠拢的过程中,儿童本身的一些自然天性开始被成人世界的习惯规律所取代。

虽然本书写于两个多世纪之前,但以现代人的观点来看,卢梭对婴幼儿时期的教育仍然是极具进步意义的。卢梭从理性启蒙主义的人本论出发,承认了婴幼儿的独立人格和平等存在。在中国人的传统观点里,儿童一向是受到忽视的,婴幼儿时期的孩童甚至被看做父母的私有财产而非独立平等的社会个体。而卢梭却提出“孩童就是小大人”的观点,提倡父母要平等理智的引导,帮助儿童的成长。另外,在道德教化上,卢梭认为人的本性总是好的,孩童的淘气甚至偶尔的“恶行”完全出于对世界的好奇和无知,因此在理性成熟之前的婴幼儿时期,父母最重要的工作是教会孩童如何通过实际经验区分善与恶。

2 5-12岁时期的教育:人道至上、否定教育

度过婴幼儿时期之后,儿童对于世界慢慢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并开始在实际行动中接触,融入世界。在与社会接触他人的过程中,自然的意义进一步凸显出来,其进一步体现是人身上的“人性”或“人道”,即用爱的精神,无暇的眼光去对待他人,享受童年。为此,卢梭提出了几点教育原则:提倡儿童的独立自主;对儿童既不能过分严苛也不能过分放纵;让儿童分清“欲望”和“需要”之间的关系;给儿童有所限制的自由,引导他们遵循自然及社会法则。

尤其吸引我注意的是卢梭提出的以下一个观点:教育中至关重要的法则是浪费时间,而不是去节省时间。在资本主义自由之风盛行之际,卢梭也将自由思想运用其中并提出了理想化的教育理念。在他看来,“人类生命中最危险的阶段是从出生到十二岁之间。这是错误和邪恶自由滋长的阶段,且没有方法来抵制它们。即便有的话,因为其根基如此之深,时间也会在拔除它们的同时慢慢耗尽。”针对其特殊性,卢梭提出此阶段教育的“否定性”,即教育的目的不在于传递美德和真理,而在于防止孩子们的心智受到恶行和错误的干扰。“开始阶段对孩子什么都不要做,这样你才能培养出天才神童。”

相反,我们目前的教育状况却是完全把此时期当做“灌输期”,不顾孩子的接受能力而一味的向其灌输各种新知识。从幼儿园到小学,各种课余辅导班名目繁多,让人应接不暇。童年在消逝,原本灿烂单纯的儿童世界被成人的规则和要求所充斥。卢梭在两百年前描绘的理想教育世界在今日的社会里是否还有立足之地呢?答案无从知晓。

3 12-15岁:自然,快乐的学习之道

当儿童成长到十二三时,其内心的力量和渴望发展到鼎盛阶段。他对外部世界和自己有了更多的疑问和渴求,而在卢梭看来,能满足这一要求的最佳途径在于学习。

比以往的学习观念相比,卢梭的思想进步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重视实际经验在获得知识中的作用;强调儿童要学会如何自我选择对其来说最有用的知识;强调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轻视书本的媒介传递作用,提倡儿童要无障碍的接触其学习对象。为了教会爱弥儿如何认识星球,地图以及区域,“我”选择带着他去亲身游历而非被动接受书本上的静态知识,以使他在亲身感受中去接纳理解知识。

如上文所提,“自然”一词在卢梭的教育思想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贯穿到儿童教育的各个方面。虽然其中某些观点过于极端而无法在现实中得以实现,其崇尚积极向上,独立思考,乐于实践的教育主旨却值得后世借鉴。

具体来说,卢梭对12-15岁的儿童最重要的建议在于接受完全自然的教育,即忽视书本及学校教育的作用。在他看来,“让书本消失而只剩世界,让教导消失而只剩事实。读书的孩子不会思考,他仅仅会读;他也没有接受教育,而只是在学习字词。”一切人为的东西在卢梭的眼里都是与自然世界隔了一层的,因而是不真实,不能代表真理的。在现代的观点来看,其思想的确有失偏颇,但令一方面,它却可以引发我们对现代教育的深层思考。学校教育制度在全世界得到普遍认可,但看到无数儿童被禁锢在铁门之内,书桌被课本习题占据,我们不禁发问:学校,书本真的能提供给儿童学习成长所需的一切知识吗?少了自然的滋养,孩子的成长算得上完满吗?

4 15-20岁:学会生活,爱己爱人

时光荏苒,爱弥儿已从孩童时期慢慢的过渡到成人期,而卢梭也对这阶段的教育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

“我们有两种生命:一种是活着,一种是生活……从这个阶段开始,人类开始学会如何生活,并且周围的一切对他来说不再陌生。”在卢梭看来,生命最重要的品质在于激情和爱。因此,这阶段的教育主要侧重于道德教育和社会关系教育。

按照卢梭的自然主义观点,人类社会的产生是因为私有制的出现。当人类开始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区别时,他的视野便从儿童时期只关注自身而慢慢的扩展到周围与自己利益相关的人。卢梭认为,“儿童的第一种感觉是爱自己,第二种是从第一种当中衍生出来的,那就是爱他周围的人。”一个人在这阶段受到的最正确的教育应该是如何了解他所处的社会关系,并以仁爱之心处理好这种关系。

另外,卢梭还重视如何用人类的智慧去感受激情。对此他提出了两种看法:

1)体验处于整个物种及个体之间的人类关系;

2)让灵魂按照这些关系所要求的规则去产生感情。”卢梭强调友情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只有在与朋友的相处中,个人才能真正感觉到自己的存在,与朋友同苦同乐,体验人生的不同滋味。

5 结束语

读书——最质朴的教育理想 篇8

一、教师会读书是指导学生高效阅读的前提

教学生读书,教师首先要会读书。试想,如果教师拿着书单,对着学生说你们要看、要多读,而自己对这些书却并无涉猎,更无深入研究,又怎能让学生对书心生向往、如饥似渴呢?很明显,要想让学生爱上读书,我们必须先让自己爱读书、多读书、会读书。

二、让教师热爱读书是校长的襟怀和管理艺术

校长在鼓励教师读书方面的态度要鲜明,立场要坚定,措施要多样。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让爱读书成为教师的职业所需、生活所需。

在我们学校,教师每学期要撰写5000字的学习笔记,精读专业书籍至少一本,这是基本要求。学校建有教工阅览室,配有沙发、鲜花、咖啡,浓郁的读书氛围,使得阅览室成为教师放松身心、获得精神满足的清静之地、温馨之所。教师只有学会读书、爱上读书,才能真的成就一所学校的校风,校园书香也才会经久不散、四季芬芳。

三、让学生爱上读书、学会读书,是教育的理想境界

阅读不仅仅是语文教学的第一要务,也是人学习所有知识的基本方式。作为一种跨学科的能力,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人在社会上的发展;养成好的阅读习惯,更是让个体从庸常琐碎的人生中突围、获得存在感与幸福感的重要途径。当下,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拓展课程资源已成趋势,相关阅读资源日渐成为学生、教师广泛利用的课程空间。如何让读书在学生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发挥更大的效用?我认为要做好以下5点。

1.提高课堂阅读质量

在语文课本基础上向课外海选文章,让学生在课堂上阅读。阅读篇目的选择方法是老师挑选推荐、学生自选推荐、小组推荐和精品研读。海选文章是读书的一个环节,也是一种隐形的方法。作家秦牧有一种读书方法叫“鲸吞牛食法”,与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有异曲同工之妙。就是说有些书是可以快速地略读的,这就是鲸吞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再像牛那样细细地反刍,这就是泛读与精研的有机结合。要想发现精品,必得货比三家,这个海选的过程就是略读的过程。

精品文章连带选读。以精品文章为出发点,然后向四面八方蔓延,由精读一篇文章带读许多书,既加深理解,又拓宽知识面。这也是选文的一大策略。

2.科学高效引领

经过对高效阅读法的研究,我们总结出了自己的“四步高效阅读法”,即:牢记题目、作者、写作时间、核心内容、思路写法、中心启示,定时专注默读,默写思想内容,展示阅读成果。

3.开展读书活动

我们开展的活动包括:以班级、小组、年级、学校为单位的读书活动,论文和交流平台的搭建,同文阅读及读后感展示,古今中外类文选编及推荐语评选,读后感杂谈的指导和评析等。

4.开设阅读课

根据教育部规定的中小学图书数量标准(中学生平均每人25册以上)和推荐书目,我校购买图书6万余册,确保学生有足够的好书可读。学校建有专门的阅览室,配备了足够的桌椅和1万余册图书,并做到每学期全部更换一次图书,确保6个学期整个图书室的藏书可以在阅览室更换一遍。建立科学的图书借阅制度,配备专门人员管理阅览室。学校规定每班每周至少开设一节阅读课,由语文老师带领学生在学校阅览室自由阅读,并做好读书笔记,在阅览室借阅本上登记留言评价推介。自习课老师还可以自由预约带领学生进阅览室阅读。

5.举办研讨活动

学校定期在语文老师中开展如何上好阅读课的专题研讨活动,研究阅读课的高效性、趣味性、拓展性,对学生阅读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

四、让读书成为走进心灵的教育

我们知道,让肌体在对各种原汁原味的食材消化中自然而然地吸收成长所需的各类营养,而非只吃人工提炼出来的精华素,这样,肌体吸收的营养最全,免疫力才能得到提高。读书之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也是这个道理。只有爱读书、会读书的孩子才可能拥有最健全的心智、最端正的品行。读书可以让你从更多角度去观察生活、体验生命,更深层次地理解人,让你拥有面对孤独的勇气和安享生活的福祉,让你具有更宽容的人性。读书有助于端正对生命的态度,让你知道,没有一个生命是可以被轻视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对人类自己的救赎。

任何强行灌输的教育行为,都很有可能是反教育的。唯有读书,才能让教育潜移默化,让教育走进心灵。书籍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读书滋养心脉,读书强健魂灵,读书启迪智慧,读书传承文明。读书教孤独的心灵相惜相通,教人类和自然相爱相守。读书熏陶人们的思想,培养人们的道德,激发社会创新。读书跨越国界,读书超越时空,读书贯穿古今,读书直抵心灵。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和鼓舞。成长永远都不是一件能够急于求成的事情。放慢孩子成长的节奏,才是对生命的尊重。比起训练做试卷,读书或许看似无用且不会立见成效,然而读书恰是一种最为高效的教育,它是全面而完整的人的教育,是真正能够使人终身受益的教育。

新教育读书观后感 篇9

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爱让我们拥有一颗美丽的心灵,爱的暖流能溶解许多的问题。我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后,对爱的感触更加深刻。

《爱的教育》这本书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最著名的作品,一百多年来,它的印象远远超越了任何一种教育学的理论书籍。主要内容是:安利柯是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他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记录了下来,变成了一幅幅成长过程中的精彩画卷。有教师对学生无私的关怀和教育,有热血少年对祖国的赤胆和忠心,有朋友之间的真诚和友谊……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向我们展示了近乎完美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虽然故事中的人距离我们上百年,却仿佛就活在我们的身边,让我们感动至深。

《爱的教育》里的故事和人物让我们感动至深,让我们深刻的体会到爱。请大家读一读这本书吧,它的浓浓爱意,能为你们带来一片美丽的天空!

新教育读书观后感 篇10

选择一首你所熟悉的唐诗、宋词,仔细揣摩其意境,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将其改写成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或者人物形象丰满的微型小说,不少于800字。

【赛题二】

选定一位你所熟悉的中国历史人物,选取你认为最能表现其性格特点的典型事例和生活片断创作一个短剧,注意场景的设置、人物的语言等要尽量贴近该历史人物的生活年代及社会背景,也可以让人物跨越时空赋予其时代精神从而使剧本富有现实意义。不少于800字。

【赛题三】

一些同学常常会在自己所喜爱的书的扉页上,日记本上,或者是铅笔盒中,写下这样一些字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百里者半九十”“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些座右铭寄托了同学们完善自我人格的心愿以及对理想、事业的执著追求。座右铭通常会成为一个人一生遵循的航标。请从本期“素材加油站”栏目《“爱我母语,爱我中华”名言佳句》中选择一句话,以“我的座右铭”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1.题目自拟。2.立意自定。3.不少于800字。

【赛题四】

总有一种力量震撼我们的心灵,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感动。仔细阅读本期“素材加油站”栏目中的《“爱我母语,爱我中华”美文佳段——感动中国人物篇》,请以“感动”为话题作文。

要求:1.题目自拟。2.立意自定。3.不少于800字。

【赛题五】

作文内容与语言文字现象有关即可。你可以讲述身边发生的语言文字趣事,也可以与大家探讨你的疑惑,分享你的观察、研究心得。歌词、书名、影视剧中的港台腔、bbs新词、手机短信、广告……均可在你笔下散发语言的魅力,闪出智慧的火花。文章要深入浅出,轻松活泼,短小精悍,可读性强。不少于800字。

【赛题六】

针对当前社会上用语用字各种不规范现象,从倡议书、调查报告、广播稿、演讲稿、病历诊断书等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应用文体中选取一种进行写作,摆出社会现象,找出产生该现象的根源,提出改正和杜绝此类现象发生的有效途径和解决办法。不少于800字。

【赛题七】

不知从何时起,人们的口头禅由“天哪”变成了“OH,MYGOD”与此同时,孩子口中的妈妈也变成了“MAMI”的呼唤,平添了几分做作扭捏的感觉,汉语在某些领域某种程度上正在遭受着不同程度的污染。

与此同时,汉语的国际地位不断上升,汉语正在走向世界。2005年7月世界汉语大会在北京召开。《人民日报》发表《让汉语更快地走向世界》的社论说:汉语,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汉代大学者扬雄说:“言,心声也;书,心画也。”汉字正是诗的语言,画的文字。它的音分四声、律有平仄的特征,使汉语诗文读起来一唱三叹;它的象形表意、亲和自然的优势,能把书家的胸中山水化为纸上烟云。研究还表明,汉字所具有的象形表意特点,特别适用于现代科技,是一种更为理想的电脑语言。汉语正在日益显现出文化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巨大魅力和潜能。从这个意义上说,推广汉语,是对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贡献,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把汉语学懂弄通,不光会听、会说、会读、会写,还要正确、熟练地使用它为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服务。应该像熟悉自己的家园一样熟悉汉字,像热爱自己的生命那样热爱母语,因为它是我们的精神寄托和思想感情的载体,是我们的根之所在。

请以“母语”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赛题八】

美国联邦教育部长公布了一年一度的总统学者奖获奖名单,18岁的中国女孩王渊名列其中。按规定,凡领奖者必须是美国籍的学生。王渊坚决不肯改变自己的中国国籍,毅然放弃了这个令无数人梦寐以求的荣誉。父母谈起对王渊的教育时,主要阐述了三点: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作为一个女孩子交友要慎重;不要自私,要关心别人。

做人,做怎样的人?这是一个谁也无法回避的问题,王渊的举动,王渊父母关于“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不要自私,要关心别人”的做人观,引发你哪些思索呢?请以“做人”为话题作文。

要求:1.所写内容必须与“做人”这一话题相关。2.文体自选。3.立意自定。4.不少于800字。

【赛题九】

在一个庄严的厅堂里,司命之神端坐堂上,向品质优秀将被允许复生的灵魂展示了以下15项内容:(1)豪宅;(2)巨富;(3)一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用卡;(4)美貌贤慧的妻子或英俊博学的丈夫;(5)一门精湛的技艺;(6)一个美丽的小岛;(7)一所宏大的图书馆;(8)和你的情人浪迹天涯;(9)一个勤劳忠诚的仆人;(10)三五个知心朋友;(11)一份价值50万美元并每年可获得25%纯利收入的股票;(12)名垂青史;(13)一张免费旅游世界的机票;(14)和家人共度周末;(15)直言不讳的勇敢、百折不挠的真诚。当司命之神告诉这些灵魂,谁都可以在这些美好的事物或优良的品质中选择其中的一项永伴自己一生时,厅堂内一片寂静。

假如你也有权利拥有这些美好的事物或优良的品质当中的一项,你看中的是什么?请你以自己看中的美好事物或优良品质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2.立意自定。3.不少于800字。

【赛题十】

一个极地探险家,先后征服了南极、北极,他获得了无数枚勋章,但失去了双脚——被极地严寒冻坏了。到了晚年,一位记者问他:“你是为获得勋章感到自豪,还是为失去双腿感到后悔呢?”老探险家闭上双眼,沉默许久,才喃喃地说:“那洁白的极地荒原,多么令人神往!”

请以“生命的追求”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新教育读书观后感 篇11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 “4·23”是世界读书日, 4月22日,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发布了《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报告2008》。相对于第四、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 第六次调查结果让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所长郝振省感到, “该读书的人不读书、该读书的时间不读书、该读的书不读”现象如今仍然存在, 但已经有了缓和, 甚至出现转机。郝振省说, 一个很大的感受就是, 从2007年开始, 我们的纸质图书阅读率止跌回升, 去年回升了0.1个百分点, 今年上升了0.5个百分点。当然这也不是特别令人满意, 但是在数字出版迅猛发展的情况下, 传统阅读还能回升很不容易。现在世界各国的纸质图书阅读率都在下降。另外, 也感受到我们的阅读问题比任何时候都更得到政府的重视。这次调查有一组数据, 47.5%的人表示“工作太忙没时间读书”, 34.5%的人表示“没有读书的习惯或不喜欢读书”, 甚至还有2.9%的人认为“读书没用”。郝振省认为“不习惯”读书主要和应试教育模式有关。应试教育给青少年很沉重的负担, 使他们从小学开始, 除了教科书外, 还要用大量时间消化各种教辅材料, 家长在这方面也很舍得花钱。这样的后果就是败坏了学生的阅读胃口, 或者说使得学生在不需要应试时, 也对读书产生了一种本能的反抗。我感觉, 应试教育使得整个教育界没有把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作为重要方向来加以考虑和保证。

读书的观后感 篇12

康熙从5岁开始读书,一生苦读了65年。康熙皇帝的政务非常繁忙,但是他一直到老都在坚持读书,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康熙非常爱读书,把读书视为生活的一部分。他的奶奶曾经阻止过他读书,对他说:别人是因为要考功名而苦读书,你又不需要功名,干嘛要苦读书呢?康熙的回答是,我爱读书。康熙的这种对读书的执着让我感动,因为他当了皇帝还坚持读书,是没有一个皇帝能做到的。

康熙读书分为四个阶段:少年好学,中年苦学,盛年博学,老年通学。这也可以看出,读书伴随着他的一生。我们要学习他那种对追求知识的坚持不懈,不言放弃的精神。我们在生活中,有些时候很多事情力不从心,不能坚持到底,康熙的一生中,能把读书坚持到底,是需要惊人的毅力的。

康熙还总结了读书的四点经验:贵恒久,贵思悟,贵知行,贵著述。“贵恒久”就是读书,贵在坚持,要持之以恒。“贵思悟”是读书要善于领悟.思考,吸取书中的精髓。“贵知行”是指懂得了书中的道理后要有行动,要把书中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学以致用”。 “贵著述”是说要学会写书。把以上四点结合在一起,就能真正读好书,读精书。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学会运用康熙的读书方法,在读书时加以借鉴。

读书 青春 使命——观后感 篇13

——观后感

青春携着使命,书香伴着豪情,今天下午我们收看了CCTV-7套电视台的《读书青春使命》全军青年读书活动的节目。此活动是为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主席“七一”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先进军事文化建设,推进全军学习成才活动深入开展而举行的。

在观看晚会活动后,感觉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生动活泼,集中展示了军队广大青年官兵刻苦学习、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也反映了全军读书活动的成效。全军学习成才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单位和个人,既是广大青年官兵学习的楷模,也是各级领导干部学习的榜样。近年来,全军各级认真贯彻胡主席关于做好青年工作的重要指示,按照军委总部的部署要求,广泛开展以“勤奋学习,岗位成才”为主题的读书活动,有力促进了青年官兵全面发展和部队全面建设。

在这个节目中选手演讲、嘉宾访谈、标兵感言„„整场活动形式多样、气氛热烈,让观众深深领略到了书香军旅的别样风采!

展示交流现场星光闪耀、气氛热烈。享誉军内外的专家学者、部队读书学习的“明星”、青年官兵读书演讲优秀选手汇聚一堂,为大家奉上读书感悟交流的“精神大餐”。南京政治学院学员贾娟深情讲述了在《左手礼》的鼓舞下发愤学习成才的感人故事;后勤学院助理研究员闫雪激情畅谈在《中国共产党创建史》的引

导下树立永远听党的话跟党走的坚定信念;兰州军区某装甲旅通信营士官赵梓屹细腻生动讲述如何透过《平凡的世界》领悟军人的平凡与伟大;南京军区装备部战士裴樱桦娓娓叙说自己因为走进《英模故事集》而成为英雄的“粉丝”,激起官兵们热烈的掌声。空军与清华大学联合培养飞行学员王潇雨在《国家天空》的感召下放飞青春梦想;第二炮兵某导弹旅营长张建廷把《亮剑》表现的“亮剑精神”融铸血脉成长为“砺剑尖兵”;成都军区某炮兵团司令部政治协理员田宇江透过《长征》读懂了雪域军人牺牲奉献到底“值不值”的生命之问,激起官兵们的强烈共鸣。

国防大学教授金一南结合现场点评畅谈了自己的读书感悟:读书可以拓展人的视野,可以拓展人的胸襟,可以拓展精彩的人生!

总参某研究所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于全,国防大学国防经济教研室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卢周来,总装某试验训练基地“士官高工”马金永现场讲述了自己的读书体会和成才故事。海军某陆战旅两栖侦察队“巾帼英豪”敖腾格日乐、济南军区某通信总站“带兵模范”房萍分别介绍了自己勤奋读书学习、矢志建功军营的心路历程。著名军旅作家、成都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主任裘山山与选手们的互动交流,打动了现场每一位官兵。

“多读书、好读书、读书好啊!读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焕发青春、履行使命。”著名艺术家、空军政治部文工团一级编剧阎肃走上台来,对这次活动的主题进行了精彩解读:“今年我已

经80多岁了,也算是一个‘80后’,我要和你们这些‘80后’‘90后’一起,为军队的文化建设贡献力量!”“书香作伴,我在成长,爱军精武,百炼成钢。”总政歌舞团青年演员谭晶深情演唱了一首《书香作伴我成长》。

一则则读书成才的青春故事给人以力量,一个个鲜活的数字反映全军开展读书活动的累累硕果。全军和武警部队开展“勤奋学习,岗位成才”读书活动以来,从北疆到南国,从海岛到大漠,“创建学习型军营、争做知识型军人”蔚然成风。擂响读书活动的激越鼓点,发出铿锵有力的青春誓言。展示交流现场,第十二届全军学习成才标兵向全军广大青年官兵发出倡议:牢记胡主席殷切期望,坚定不移地听党的话跟党走,争当信息化建设排头兵,锤炼过硬的品德意志,立足本职争一流创佳绩,努力在推动部队科学发展、有效履行使命任务中焕发青春光彩!

青春因读书而绚丽,青春因使命而光荣。在绿色方阵奔腾向前的步履中,“勤奋学习,岗位成才”读书活动必将焕发出强劲活力;学习成才、矢志精武也必将成为当代青年官兵的自觉行动!

青年是党和人民事业的重要力量,也是国家和军队的希望和未来。胡主席对青年的成长发展十分关心,亲切勉励广大青年要争做“四个新一代”。在“七一”重要讲话中,胡主席又专门就青年和青年工作做了重要论述,为做好新形势下青年工作指明了方向。军队青年工作是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思想政治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各级要深入学习贯彻胡主席“七一”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切实站在赢得青年就是赢得未来的战略高度,更加关注关心关爱青年官兵,努力做好青年工作。各级党委领导要带头加强学习,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争做学习型领导干部,以自身学习成果带动部队学习深入。要紧紧抓住理论武装这个根本,抓好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这个基础工程,引导青年官兵在读书学习和实践锻炼中坚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增长知识本领,争当符合“四个新一代”要求的高素质军人。要紧贴时代发展和青年特点,探索创新官兵喜闻乐见的载体和形式,促进学习成才活动深入发展,为推动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新教育读书观后感 篇14

高等教育学费高, 毕业生就业难, 是刺激“读书无用论”抬头的直接原因。但仅以此对“读书无用论”进行是非评断, 由此而下的结论很可能流于表面, 而无法洞悉现象背后隐藏的东西。因为, 学费高、“就业难”问题, 与我国近年的高校扩招紧密相连。而连续几年的高校扩招所表明的也就是一个背景, 即我国高等教育正由“精英化”教育阶段向“大众化”阶段过渡, 处于转型期。2005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达到19%, 借用马丁·特罗的观点,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阶段跨入大众阶段。大众化高等教育意味着大学与社会的关系、大学的社会功能、功能发挥形式等相应发生显著变化。无论是学费高, 还是就业难都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伴生物, 所以, 对当前“读书无用论”的分析、评价只能置于这个背景中进行。

可以肯定回答的是, 高等教育大众化证明了社会对高等教育有较强的需求, 证明了社会有尊重知识、追求知识的良好氛围, 而不是证明社会在贬低知识。实际上, 当前我国出现的“读书无用论”是不能用“知识贬值论”来解释的, “读书无用论”更多的反映了学生、家庭的一种经济行为, 即部分学生及其家庭作为教育投资者, 由于无法从教育投资中获取期望中的收益, 放弃了教育投资, 并不包含知识的价值变化这个内涵。换言之, 当前的“读书无用论”真正反映出的是教育的投资收益的变化。

以学生的家庭背景、社会关系为例, 社会关系网络理论认为:整个社会是由相互交错或平行的关系网络构成的一个大系统;每个个体都置于相应的关系网络中, 在社会交往中, 人们可以利用周围的社会关系完成工具性指标。具体于大学毕业生, 这种关系影响表现在多方面, 如不同社会关系网络中的学生, 在就业期望、就业观、就业投资、投资成本的承受能力以及获取就业信息能力等多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一般来讲, 强社会关系网的学生各项指标都较高;再如, 关系为毕业生提供着一种无形资源, 强关系者与弱关系者进行竞争时, 一般都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在中国这个重视关系的国度里, 情况更为如此。

从上述形势变化中, 明显可以看到高等教育对一部分社会群体来讲, 投资风险增强了。但在中国,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 大多数家庭投资教育都是在“知识改变命运”的实用主义态度支撑下进行的, 高等教育的投资效益降低、风险增强, 必将挫伤许多家庭投资教育的积极性。所以, 一些“弱势群体”拒绝教育投资, 社会除了规劝、指责的声音外, 更需要理性的反思。比起人主观认识的偏差, 通过制度筛选把一部分人抛离出制度更值得批判。

总而言之, “读书无用论”反映了一种现实, 即当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突破15%的界标, 已处于“大众化”发展阶段。在新的教育环境下, 高等教育的投资与收益关系产生了改变, 单纯希望通过教育来改变命运的做法遇到了阻力。

二、“读书无用论”的化解与矫治

(一) 加强宣传, 阐清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与就业的关系。

随着《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倡导的“积极稳步发展”和《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所提出的“积极发展”, 我国开始了“跃进式”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1999年, 中国政府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报告中, 明确规定了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2010年要达到15%的目标, 但在“十五”计划中这一目标被提前到了2005年, 实际上从2000年开始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以每年2个百分点的速度快速增长, 2000年11%, 到2001年13%, 2002年年15%, 2003年17%, 2004年19%。在短短的5年内窜升到2004年的19%。由于在这个过程中, 没有充分的资源准备, 过分强调指标、数量的意义, 导致高等教育大众化丰富的内涵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许多本应向社会解释清楚的转型问题也没有做到位。正因为如此, 尽管目前我国政府和学界都认为高等教育已步入教育的大众化阶段, 但整个高等教育界和社会是否从理论和心理上进入了大众化阶段, 很令人质疑。当前的“读书无用论”实际上从侧面应证了这一怀疑。“读书无用论”反映了社会对高等教育与就业关系的理解多停留在“精英化”阶段, 在新环境下, 用老观点来审视新问题, 不免出现偏差。因此, 如果不从理论上回答大众化到底给社会各个阶层的求学者在收益问题上, 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要破除“读书无用论”恐怕是纸上谈兵。

(二) 引导家庭的合理教育投资。

个人投资高等教育实际上就是在进行人力资本的风险投资, 在高等教育诸多投资主体中, 个人是仅次于国家的第二大投资主体, 相应的也承担投资风险。但在影响教育的投资政策等问题上, 个人排在国家、社会、学校之后的最为弱势的地位。如何去了解教育资源的优劣分布, 如何把握当今社会对教育的要求, 如何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教育投资, 所有的这些问题, 个人都需要来自国家、社会和学校等外在因素的支持。而且, 我国居民有限的收入水平和巨额的学费决定了个人规避投资风险的能力非常有限, 一旦高等教育投资失败, 对某些家庭来讲, 影响是灾难性的, 实际上现在社会上大量出现的“因教致贫”、“因教返贫”现象已经敲响了这方面的警钟。因此, 高等教育在实行教育成本转移的同时, 有责任引导家庭进行合理、明智的教育投资, 一味规劝个人进行教育投资而不顾忌投资者个人承担风险的能力以及投资的收益是极不负责的行为。对于学生与家庭来讲, 现在早已不是一个文凭等同于工作、收入的时代了, 文凭只是人力资本增值的手段之一, 只是降低个人失业和向下社会阶层流动的可能性的一种保险形式。对于某些学生和家庭来讲, 改变自己的生存境遇不只有追逐高等教育一条路, 与其承担根本无法承担的投资风险, 追逐只有形式而没有实际未来的“文凭”, 还不如另寻其它的投资途径。

(三) 放慢扩招速度, 加快教育改革。

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毕业生就业紧张之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但是一旦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打破了市场需求与人才供给的均势时, 高等教育大众化就成为就业紧张的推动者。我国从2000年开始大学入学率以每年2%递增的“跃进式”发展, 打破了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供给平衡, 客观上造成了大学生的“就业难”。要缓解大学生就业的紧张形势, 政府须减缓扩招速度, 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从规模扩张、数量增长转移到质量提高、内部调整上来。其中,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多是面上的扩展、数量上的增加, 很少有层次上的分化, 导致当前受教育资源限制比较严重的地方院校、专门性学校等各类弱势学校同各类重点大学在一个平台上竞争, 客观上加剧了这些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困难。所以院校结构调整是当前高校改革中重要的一环。在这方面, 美国的做法很值得借鉴。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一个明显的特征是院校分化, 即以社区学院和研究型大学的迅速发展为主动力, 最终形成三个层次四级学位的院校结构, 不同层次的学校主要分担不同的教育职能。

(四) 完善学生资助体系。

政府作为社会的代表、社会公平的维护者, 无论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还是教育成本分担政策, 公平原则乃是评估政府行为的核心准则之一。当前, 我国高等教育成本转移客观上有把许多教育成本承担能力不足的家庭排挤出高等教育外的危险。如何通过政府、社会等“后天”资助措施弥补一些家庭“先天”投资能力的不足, 实现起点上人人平等, 是政府必须考虑的责任。所以, 如何对高校贫困生进行资助是高等教育大众化中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从1999年开始我国政府相继研究制定了一系列资助高等学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和措施, 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资助贫困学生的政策体系。目前, 高等教育资助政策包括以奖学金、学生贷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为主体的多元化资助贫困学生的政策体系。然而实际工作表明, 尽管政府采取了多项政策, 投入了大量的资助资金, 但是对于大量经济困难学生而言, 这些资助资金仍然是杯水车薪。有偿资助, 即助学贷款本应是解决学生资助困境的理性选择, 但由于学生、银行、学校、各级政府等多方面原因, 许多地方的助学贷款陷入困局。总之, 学生资助体系远非完善。目前, 政府除在落实、完善已有学生资助政策外, 应大力推动我国的学生助学贷款的发展, 助学贷款相对于其它资助方式, 不仅能克服政府资助资金投入有限的困境、符合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原则, 而且能基本上解决贫困学生在求学期间的经济问题, 助学贷款能否落实关乎整个学生资助体系成效。

摘要:高等教育大众化强化了知识竞争的同时, 也弱化了知识在大学生就业竞争中的核心地位, 导致高等教育的高投入并不一定能获得高收益, 这对单纯依靠知识改变命运的人群构成了挑战。不能单纯用愚昧、反智主义、知识贬值等来评价当前的“读书无用论”,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教育投资与收益关系的变化是“读书无用论”出现的客观背景。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投资,教育收益,读书无用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2000~2004

上一篇:初一抒情散文 :丰饶的园林150字下一篇:浅谈构建和谐图书馆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