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论文写作·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

2024-09-21

策论文写作·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精选6篇)

策论文写作·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 篇1

http://lxks.offcn.com

【2018中公遴选·策论文写作】

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

【导语】2018各省遴选考试在陆续进行,由于遴选考试信息非常繁多,中公公务员遴选考试网会及时公布最新的遴选考试信息,便于考生查阅。

背景链接

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那么,何谓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近年来,人们对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谈得越来越多,关注度越来越高。

综合分析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传递出他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观。在2014年2月24日的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提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2016年5月和6月,习近平又连续两次对“文化自信”加以强调,指出“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上,习近平对文化自信特别加以阐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其语境更为庄严,观点更为鲜明,态度更为坚决,传递出这既是文化理念又是指导思想。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参考对策

第一,首先分析“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它能“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母体,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诸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革故鼎新”的创新思想等,一直是中华民族奋发进取的精神动力。此外,“天人合一”、“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以人为本”、“民惟邦本”的治国理念,“载舟覆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止戈为武”、“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儒法并用”、“德刑相辅”的治理思想,“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一直是中华民族治国理政的思想渊源。甚至,我们正努力建设的小康社会的“小康”这个概念,也是出自《礼记·礼运》,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

第二,其次分析“鲜明独特、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到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再到航天精神、北京奥运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这些富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宝贵财富,脱胎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同时又在新形势下不断进行着再生再造、凝聚升华,从而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三,最后分析“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它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运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所进行的文化创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明显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在短短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实践中,我们创造了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奇迹,这已充分说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一种有生命力的文化,是一种体现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方向的文化。

我们的文化自信,不仅来自于文化的积淀、传承与创新、发展,更来自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来自于实现中国梦的光明前景。

http://lxks.offcn.com

策论文写作·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 篇2

坐落在长江之滨的浮桥中学, 是一所有着74年历史的老校。学校建校之初名为“乃德私塾”, 乃德创始人写下了高亢激昂的校歌, 校歌的最后一句为“乃德崛起, 在吾仔肩”。70多年来, 学校始终坚持“文化引脉, 德润校园”的办学理念。下面结合校歌, 谈谈浮桥中学乃德文化建设的三路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

一、乃德崛起, 在吾仔肩———唤醒文化的自觉

文化的力量是潜移默化的, 虽然无处不在, 但见之无形, 身处其中的人们最容易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 觉而不察。如何让校园文化从概念走向现实, 首要的是通过各种方式与途径来唤醒校园中每个人的文化自觉。

我校校歌的最后一句话是:“乃德崛起, 复兴中华, 在吾仔肩”, 一种办好学校、振兴中华的强烈责任意识跃然纸上。要把口号化为行动, 不仅需要校长有文化自觉, 也需要全校师生的文化自觉。

学校文化建设不是割断历史式的从天而降, 空穴来风, 必须与传承携手而行。学校文化传承的有形载体很多, 在唤醒全员校园文化的自觉过程中, 必须要有的放矢, 全面渗透, 重点突破。

我校以校歌为抓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初一新生刚跨入校门, 在入学军训时, 一堂必修课就是学唱校歌;每一位新教师加入我校时, 必须要学会唱校歌;每年的校红五月歌会, 常规节目是各班大合唱校歌;中午学校的校园广播, 每天必放的歌曲是校歌。一听到这熟悉的旋律, 每个人都不由自主哼地唱起来。这是一种校园文化自觉的表象, 因为师生, 尤其是学生很难理解校歌的创作背景和真正内涵。对此, 必须要对校歌进行深度解读。我们通过全校教师会、班级主题班会、校园文化知识竞赛等活动, 变着法让师生更好地理解体会“乃德崛起, 在吾仔肩”的使命与责任。

文化无处不在, 有效载体固然重要, 但唤醒师生文化自觉是一个系统工程, 要巧设计、精安排。为了让师生对校园文化有深入直观的理解, 学校召开各层面的会议, 集思广益, 几经三番, 设计了一个校园文化标志 (LOGO) , 通过图片对校园文化进行浓缩性的解读, 更直观;学校推行课堂教学改革, 评出每月乃德之星;学校展板、画栏等外显宣传资料, 都紧扣校园文化, 学校大墙上张贴“前程万里, 谁著先鞭”八个大字;每月小组合作展板边上横批都是“乃德崛起, 在吾仔肩”等。时时处处都能找寻到校园文化的印迹, 人人皆知, 这是提升校园文化自觉的必备条件。

二、敦品励学, 愈困弥坚———增长文化的自信

宏大的文化口号固然有一定的作用, 但校园文化口号只有化作行为, 才具有生命力。学校教育教学管理, 始终坚持以传承与践行校园文化为主旋律, 通过教育教学实践, 增长师生文化的自信。

我校前辈就以“乃德”为校名, 提出了“敦品励学”的校训, 学校办学坚持德字为先, 立德树人, 几十年来, 一脉相承。学校的德育工作扎扎实实, 从不虚浮。每天清晨值日班级的学生, 提前15分钟到校, 一班6人, 身披红色值日横幅站在校门口, 笑迎每一位师生;护绿队的学生检查卫生;监察队的学生到班内检查是否有抄作业和违规现象;中午值日学生带着纸与笔, 记录各班浪费食物的学生姓名。每天值日学生会把检查的情况及时反馈给各班主任, 大家各司其责, 工作有条不紊, 虽然事小, 但几十年坚持如一, 是多么的不容易。风正好扬帆, 良好的自我管理文化有利于铸就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敦品励学的校训, 也深深烙印在每一位浮桥中学教师身上。服饰打扮必须要规范, 不着奇装异服进教室, 不能大声呵斥学生, 同事之间不允许有打骂, 否则会引起公愤, 教学质量相对差一些的教师倍感压力……这些大多不是学校规定的, 而是学校文化传承的惯性使然。

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新形势下, 学校如何不断提升办学品质、正视学生日益突出的心理问题、提高社会对学校的满意度等, 这些都要求浮桥中学的管理者和教师要有一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心力, 不断思考进取的发展力, 虽愈困弥坚, 但持续努力。

三、前程万里, 谁著先鞭———走向文化的自强

“前程万里, 谁著先鞭”喊出了浮中人办学的气魄和胆识。办好学校, 要有责任的担当, 要有超越自我、敢为人先的勇气和魄力。每任浮中校长都深知使命, 勇于担当。

校园文化传承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面对生源结构的不断变化, 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日渐显现, 学校提出了“拿着别人的地图, 找自己的路”, 量校而行, 量法而行, 量生而行, 智慧型地吸收, 创生性地实践, 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学校以“学习用表”为载体, 以“小组合作学习”为突破口, 深入学习, 勇于实践, 有成功的喜悦, 有失败的苦楚, 有理论与实践偏离的困惑, 有家长的质疑和实践的艰辛矛盾交织的忧虑等。但凡是革新者, 困难从来不是止步的理由, 思考和实践才是最好的武器。团结协作, 勇著先鞭, 是学校文化积淀在每个教师身上的显性产物, 也是学校不断发展的精神源动力。

由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 篇3

坚持“四轮驱动”,强化校园文化建设统筹

高点定位。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学校文化建设,将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纳入地方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领导多次带队视察市区学校,专题研究全市校园文化建设整体规划工作。市政府分管领导率团赴北京、深圳等地考察学习,并结合荆门实际,确立了“建精品、出特色”的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目标。

高标规划。荆门市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年度教育重点责任目标任务,突出整体发展定位,高标准规划、高品位设计。紧紧围绕校园文化主题和品牌,合理制定校园文化建设的顶层规划,切实做到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可操作性强。

高质建设。着力健全机制、加大投入,将校园文化建设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行规范化管理紧密结合,坚持高标准、高规格、高水平建设。2015年,仅市直教育系统就投入资金800万元,专项用于校园文化建设。

高效利用。校园文化建设重点在于建,核心在于用。荆门市充分开发利用校园文化的凝聚功能、引导功能、教育功能、浸润功能、调节功能、发展功能,切实提高师生综合素养,提升地域教育综合办学水平。

坚持“四性统一”,优化校园文化建设内涵

突出教育性原则。将“育人为本”作为首要目的,一切从有利于人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出发,实现文化育人的核心目标。荆门市海慧中学积极践行“用阳光之心,育阳光之人”的教育理念,将“培育合育文化,涵养阳光人格”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引领师生健康成长。沙洋实验小学秉承“以责任追求教师职业梦想,以责任引领学生终身发展”的办学理念,积极建设“责任文化”。

突出科学性原则。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尊重各学段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坚持科学规划,精心统筹,合理安排,提高文化建设的普适性。钟祥市石牌中学构建显性校园文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提升了学生道德素质,促进了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掇刀区掇刀石小学着眼于改善师生的生命状态,推行养正文化建设,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学生文雅品正,教师身正为范,学校正气长存。

突出艺术性原则。用艺术的眼光打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培养学生的艺术细胞,让师生处处受到艺术的感染,得到美的享受。京山县孙桥小学积极搭建生态德育“百草园”,以体育、书法、美术、音乐、经典诵读为抓手,积极推行少年宫特色课程,大胆将唢呐这一具有本土特色的民间艺术引入校园、搬进第二课堂,让文化浸润校园,艺术感染师生。

突出整体性原则。坚持区域一盘棋,确保校园文化在风格格调、思想内涵等方面的一致性。沙洋县教育局在全县施行精细化管理,引导学校充分发挥制度文化的作用,以制度约束人、引导人、激励人,以制度规范办学,促进优质,提升服务水平。京山县在全县开展以“爱鸟、观鸟”为主题的生态道德文化教育,倡导学生爱鸟、爱自然,做个环保人,在学生心灵播下生态文明的种子。

坚持“四位一体”,完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

环境文化凸显和谐。学校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力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让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和谐交融。校服、校徽、校训、校歌、校刊校报等标识文化,体现审美、表达气质、凝聚思想、启迪智慧;楼宇文化、教室文化、道路文化、雕塑文化、橱窗文化、展室文化以及网络文化,体现历史与现代交相辉映,科学与人文气息相溶。

精神文化凸显向上。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着力抓规矩建立、榜样示范、活动体验引导校风;抓师德建设、专业培训、校本教研、评价激励引导教风;抓习惯养成、常规管理、家校互动、活动渗透、多元评价引导学风;抓环境营造、班干部培养、主题活动、制度建设、社会实践等引导班风。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凝聚成奋发向上、勤学求真的校园精神文化。

制度文化凸显规范。学校制度文化建设注重体现民主性、科学性、全面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着力打造科学、合理、有序的制度文化体系。掇刀区名泉小学创造性制定了师生“雅行行为标准”“雅行阳光体育运动规程”“雅行修身三字经”,以制度的力量、活泼的方式,让“雅行”根植师生内心,成为一种自觉。京山县坪坝中学立足学校实际,健全留守儿童助学制度,爱心情暖留守学生,荣获“全国留守儿童教育示范学校”称号。

行为文化凸显文明。校园行为文化建设以“文明”为核心,渗透于师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和一系列教育活动中,重点培养举止高雅、谈吐文明、行为规范、心理健康的优秀学生。荆门市龙泉中学围绕安学、亲师、乐友、信道的校训,分层次开展“勤、孝、礼、志”主题文化活动,成立岚光文学社、学生科学院等社团组织,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完善。

坚持“四化同步”,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品质

坚持民族化。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传统文化中的先进养分,使校园文化充分体现“民族风”。沙洋县烟垢中学、师专附小着力开展国学特色教育,让国学文化融入学校肌体,浸润师生心田;市石化中学、东宝栗溪实验学校、京山宋河一中把“礼”或“孝”等民族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培养学生从小懂礼仪、爱父母的传统美德,让校园文化建设返璞归真、回归自然。

坚持主流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面融入学校文化建设,抵御各种消极、颓废、灰色文化对学生的侵袭,确保中小学生健康成长、成才。荆门市一中从时代价值、传统文化、学校实际中敏锐发掘正能量,着力建设“品正”文化,用正气统领全局,以“正直、正派、正义”为基本内容,以“传递正能量”为升华,逐步形成了包括文化理念、文化实景、文化产品、文化活动、文化践行、文化传播的完整品正文化体系。

坚持特色化。以“特色项目—特色学校—特色品牌”创建为思路,通过政策驱动、专家支持、学术引领、项目扶助等形式,在特色打造中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彰显校园文化魅力。京山县京山小学的“和美”文化、钟祥二中的“儒雅文化”、市实验小学的尚真文化、楚天学校的“灵雅”文化等独树一帜、颇具影响。钟祥市旧口小学积极创建全国校园足球特色项目学校,逐步形成了“热情、参与、合作、拼搏”的足球特色文化,引领、激励、提升了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

坚持“四方联动”,拓展校园文化建设途径

校园文化与区域文化联动。部分学校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和品牌特色,利用区域内各类教育资源,精心打造属于自己的温馨家园。京山县绀弩中学发掘乡贤文化资源,从张文秋、聂绀弩的革命生涯中提炼出“忠诚奉献、坚韧方正”的精神内核,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主题;东宝区象山小学从“象山先生”陆九渊的经典语录中提炼出“尊德、道学”的文化主题,以“象山”文化为根基,精心打造文化品牌;漳河中心小学的“水文化”教育,引导师生爱水、惜水、亲水、乐水,着力培养师生上善若水的人格和宽容为怀的品德。

校园文化与家庭文化联动。切实加强家校联系,成立家长委员会,开办家长学校,建立家长开放日制度,通过家长会、开放周活动等形式,及时将学校的办学理念、教育动态传递给家长,让家长、社会更多地了解学校教育现状,关注教育改革与发展,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努力创建和谐的家校关系,形成育人合力。

校园文化与网络文化联动。关注网络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关注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切实加强网上信息的监管,引导正确的网络舆论,建立健康、和谐、有序的网络文化环境。市教育局联合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互联网信息管理办公室、荆门日报传媒集团等多家单位举办中小学生网络作文大赛,展现全市中小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风貌和文化素养,进一步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外延。

(作者单位:荆门市教育局)

策论文写作·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 篇4

----擦亮“中华诗词之乡”文化名片是县政协之责的思考

罗 小 玲

众所周知,我们湘潭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拥有以毛泽东、齐白石等为代表的名人集群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人文历史的代代传承,延绵至今。

文化和经济历来是相辅相成的,经济的发达可以促进文化的进步,而先进的文化理念又可以引导经济的健康、高速发展。理念决定观念,有了先进的文化理念,经济才能得到快速发展。因此,文化观念更具有前瞻性。作为县政协,有责任和义务为湘潭县文化建设出谋划策,建议县政府及有关部门以打造县域文化为目标,进一步统筹和整合优质文化资源,强化对文化遗产、文化名片的保护和支持,群策群力,共同推进湘潭县大文化健康发展,从而提升我县文化建设的整体水平。

文化乃立县之本,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文化事业建设,对文化的投入也获得了丰厚的回报。通过几年的努力,县有关部门坚持立足本地实际,先后创建了两张重要的文化名片,成功创建了“全国文化先进单位”及“中华诗词之乡”。

2009年12月,我县成功创建了“中华诗词之乡”。

1“中华诗词之乡”这张文化名片来之不易。县委、县政府将文化建设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笔者作为县政协委员、县文联副主席,现就我县将如何继续巩固“中华诗词之乡”这张文化名片,且使其发扬光大,特提出如下设想和建议,希望引起县委、县政府、县政协及有关部门领导的重视。

一、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今年7月,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在贵州调研时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更加有力的措施推动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努力实现文化跨越式发展。

当今时代,文化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广泛而深刻,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增进民生幸福、促进社会和谐,文化都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和衡量的标尺。

随着科技进步和知识经济迅速发展,文化发展更有可能成为一个地区发展的先导力量、带动力量。湘潭县的文化建设正迎来一个黄金发展期。我们县政协必须充分认识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深刻把握文化的特点和规律,创新体制机制,动员一切力量,取得政府支持,为推动湘潭县文化大发展大

繁荣而提供有力的保障。

推进文化建设要立足湘潭县实际、突出自身特色,使文化资源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政协常鼓呼的原则,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深入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我们要善于运用历史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和生态文化资源,加强战略谋划、总体策划,加强品牌培育、市场开发,大力发展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文化产业项目,加快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集群。要以文化为灵魂、旅游为载体,推动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及相关产业。要把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结合起来,在保护中开发、在利用中保护,使文化资源成为可以永续利用的宝贵财富。

二、擦亮“中华诗词之乡”文化名片

湘潭县创建“中华诗词之乡”是继承历史文化传统,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一大举措,诗词文化建设方兴未艾。目前,湘潭县有县级诗社3个,会员超过1000人;乡镇级诗社30余个,会员2300余人;全县有诗词爱好者20000多人。全县创办县级诗词阵地7个,基层诗词阵地10余个,出版有各类专著100余本;涌现了老中青骨干作者100多人,近千件作品在国家级、省级报刊发表或获奖。

因湘潭县有这么好的诗词创作基础,我们在成功创建“中华诗词之乡”后不能松劲。擦亮这张难得的文化名片是湘潭县政协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文化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笔者认为,诗词文化建设要以点带面,点面结合,要借助创建前各乡镇建立的诗教工作领导机构,继续巩固诗词活动基层组织,积极开展各种诗词宣传、吟唱、创作、采风和辅导培训等活动,形成读诗、诵诗、学诗、写诗的浓厚氛围。乡镇党政领导要支持乡镇诗社多方筹措资金创办刊物,不定期组织会员深入农村、工厂采集民歌、民谣,为丰富传统文化内涵,促进诗词创作开拓广阔的空间与舞台。

要结合实际,注重创新,使诗词文化活动多姿多彩。要继续充分利用当地人文资源,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部门联动,协调配合,使诗词文化设施建设不断健全。充分利用现有旅游文化景观融入诗词文化内涵,城区白石文化广场、五龙山大杰寺、晓霞山中林寺、齐白石故居、黎氏故居等景区的诗词楹联硬件设施要进一步完善。

总结经验,树立典型,把诗词“五进”活动继续深入开展下去。要继续抓好湖南省首家文艺家深入生活联系村——白石文艺村的各项工作,充分利用当地人文资源及自然资源优势,使诗词创作成果不断,活动常新。要继续抓好云湖桥镇文联、中路铺镇文联、花石镇文联工作,常检查,常联络。要继续抓好湘潭县一中、江声实验中学、云龙实验中学等创建“诗词之校”工作,经常开设诗词赏析课,利用校园文学社、电视台、广播站开展诗词创作及吟诵活动,让诗词走进课堂。继续巩固牛头岭社区、城塘社区的诗教工作,让诗教

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乡镇、社区要把诗词组织作为一项文化工程来推进,全面加强组织建设、队伍建设和阵地建设。继续鼓励有条件的乡镇、机关、学校、社区、工矿企业成立诗教工作领导小组,按照“四有”(有机构、有队伍、有活动、有场地)标准,成立诗词活动小组或诗会,发展壮大创作队伍。加大对现有诗社扶持的力度,摸清诗词爱好者的底子,建立文艺家档案,大力发展会员。要建立培训网络。通过举办讲座、辅导课的形式,加强对业余创作爱好者的培训,逐步形成老、中、青、少相结合的诗词创作队伍。

要打造亮点,树立典型,大力推进诗词“五进”示范点建设,要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在新农村条件比较好,有诗词创作基础等村发展诗词文化,壮大诗词创作队伍,以促进农村文化品位的提高。

“中华诗词之乡”的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我们要通过组织活动、宣传推介、创评先进、树立典型等方式,不断推进诗词创作、吟诵工作向纵深发展。注重“中华诗词之乡”创建工作的长期性和实效性,不断建立健全诗词文化发展与繁荣的长效机制,让其在提升文化软实力,推动人文旅游产业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使中华诗词文化深入人心,发扬光大。

“中华诗词之乡”是打造文化大县的一张文化名片,是服务文化大县建设,打造提升湘潭县发展软实力的一项重点工程,也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因此,需要全社会各界

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篇5

时间:2011年09月16日 13时07分 来源:文艺报 作者:董学文

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 我要评论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定伴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这是社会的期待,历史的必然。回顾百年中国现代文艺的奋斗历程,不难发现,以思想文化上的觉醒和自信来把握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推动事业发展,这是一条清晰可见的主线。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建设改革时期,中国文艺事业高举先进文化的旗帜,紧密结合时代条件,阐明自己的纲领和目标,制定切实的政策和策略,为伟大祖国屹立于世界东方作出了可歌可泣的贡献。纵观现当代文艺史,可以说,在文化问题上的自觉与自信,这正是我们的优势和法宝,是我国文化运动极其显著的特征。

文化问题上的自觉和自信,这是一股无穷的力量。特别是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今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必将在其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过程中发挥巨大的作用。文化自觉,包涵着对文化在历史进步中地位和功能的深刻认识,包涵着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包涵着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信,则是我们对理想、信念、学说、优秀传统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尊敬、信任和珍视,对我们核心价值体系的威望和魅力有一种充满依赖感的信奉、坚守和虔诚。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一种精神原子弹。由于它以向往高尚和追求文明为目标,以文化主体自身的强壮和武装为特征,因此它自然会成为推动文化发展和繁荣的思想基础与先决条件。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一支文艺队伍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文化自觉和自信的程度。能否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关系着文艺的振兴和发达,关系着文艺的前途和命运。

我们有着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优良传统。远的不说,“五四”以来,中华儿女为树立民族文化生命力的信念就十分强旺。77年前,鲁迅就写过文章,驳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说法,认为当时虽有“自欺力”的笼罩,但我们还是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的。“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2页)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总结道:中国自有科学的共产主义以来,人们的眼界提高了,中国的革命也改变了面目。新中国成立前夕,他又自豪地说:“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那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伟大的胜利了的人民革命,“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这种中国人民的文化,就其精神方面来说,已经超过了整个资本主义的世界。比方美国的国务卿艾奇逊之流,他们对于现代中国的现代世界的认识水平,就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个普通战士的水平之下。”(《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16页)这种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激励感召,使中国人民掀起了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高潮。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清醒认识到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影响、走弯路。邓小平郑重地指出:“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4页)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胡锦涛再次强调:“面对当今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重要因素的新形势,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在中国特色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这些都说明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对推动文化发展的极端重要性。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与灵魂。社会的发展,最终要以文化的概念来界定,文化的繁荣是社会发展的崇高标尺。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处在社会发展战略的轴心位置,经济、政治、教育、科技发展战略都应系于文化这个轴心而展开。文化的最大特质是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和持久性,它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触物无声,能以无形的意识或观念,影响有形的现实和存在,作用于社会的发展和实践。因之,提高文化的自觉和自信,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提供动力与支撑,就显得尤为关键。

恩格斯曾经下过这样一个判断:“最初的、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人,在一切本质方面是和动物本身一样不自由的;但是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0页)这一判断表明,文化从根本上是人的一种内在精神需求,是人类通向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的尺度,它跟人类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联系在一起的。一个社会如果没有文化上的充实和丰盈,就谈不上有真正美好的生活;改善民生,如果不改善文化的条件与环境,那这种改善必定是粗鄙的、浅层的和片面的;讲幸福指数,如果不把文化元素包含在内,那这种幸福指数也一定大打折扣;经济的发展,如果文化不表现出比物质和货币更强的力量,那这种发展也难以具有可持续性的后劲。当前中国正经历着空前广泛的经济和社会变革,矛盾和问题多发,思想困惑和精神焦虑加剧,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任务很重,在这个时候,“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丰富人们精神世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就大有用武之地。

我们强调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不仅出于热情,而且也出于理性。我们为什么会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呢?归根结底,就是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有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我们可以认识文化的属性和特点,把握文化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历史的延续,又有其阶段性的特征。这构成了我们制定文化发展战略的客观依据;任何时代的文化都是“多元”杂处、多样共生的,这要求我们制定文化政策时要具有灵活性和差异性。在阶级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又总是统治阶级的文化。这给我们巩固和壮大现阶段的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提供了依据。

同时,辩证法也指出:每个民族文化,都有积极的文化成分,也有消极的文化成分。超时空、超历史、超阶级的文化是不存在的;统一、抽象、普适的所谓“民族文化”,也是不存在的。列宁有段名言:“每一种民族文化中,都有两种民族文化。一种是普利什凯维奇、古契柯夫和司徒卢威之流的大俄罗斯文化,但是还有一种是以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普列汉诺夫的名字为代表的大俄罗斯文化。乌克兰同德国、法国、英国和犹太人等等一样,也有这样两种文化。”(《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5页)列宁的“两种民族文化”学说,像一把锐利武器,为我们正确对待文化遗产,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提供了方法上和学理上的准则。譬如,面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我们还是得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绝不能无批判地吸收继承。就拿儒家文化来说,同样也需要仔细辨析,看它哪些内容对人民有利,哪些内容对人民有害,而不能把自身的精神从主动变为被动,只知回首往古,盲目地在儒家学说中寻慰藉,讨生活。其实,“五四”以来的新文化,党领导的民族科学大众的文化和鲜活生动的社会主义文化,这才是我们文化的珍贵遗产,是我们文化前进的主航道。这些,也是提高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

提高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我们不仅要体现在观念上,也要落实到行动中。我们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艺术活动的全过程;要通过文艺创作使全体人民更自觉弘扬以爱国主义、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家艺术家要立业先立德,为文先为人,坚守正确的价值追求,担负高尚的历史使命,使自己的作品闪烁出憧憬理想、净化心灵、烛照前行的辉光。

我们要着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我们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是在传承、更新、整合与重塑中完成的,尤其在现代社会,在“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里,中国古代的优秀文化、“五四”以来的革命传统文化、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已经成了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主要成分。

我们提高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就需要把祖国和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刻苦学习,提高认识生活、分析生活、透过现象抓住事物本质的能力,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多彩的画面,多出文艺精品,以反映国家的蓬勃发展,社会的迅猛进步,人民的创造精神,不断增强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策论文写作·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 篇6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在文化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文化主体意识。文化实践是历史的、阶段性的。当历史条件发生了变化,也会要求文化自觉与之相适应。要适应新的历史条件的要求,必须更新文化主体意识,培养新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自觉是对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客观形势变化对文化实践提出的新要求的一种文化应对。因此,准确把握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文化实践的新要求,深刻认识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必要性,非常重要。文化自觉是指人们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以及对文化的地位、作用、发展规律和建设使命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文化自信则是人们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以及在此基础建立起来的对自身文化发展的坚定信心。

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只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才有坚定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表现。有建立在高度文化自觉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才具有坚定的文化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才能遵循和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坚定地推进文化发展及文化指导下的人类社会能动的发展。因此,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的强大的精神力量,需要在人类文明进程中不断培养,不断发展的。文化自觉,主要是指我们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以及对文化的地位作用、发展规律和建设使命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面对当今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重要因素的新形势,面对首都人民群众对文化的新需求、新期待,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切实提高文化自觉。一是在深刻认识文化对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地位作用上要有高度自觉。文化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坚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入人心,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时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科学定位。中华民族之所以五千年生生不息,就是源于中华文化的强大凝聚力。没有先进文化的指引,就不会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极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必须更加重视文化的作用,把文化建设作为首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加强首都软实力建设、打牢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重要任务,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首都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更加自觉地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二是在准确把握首都文化建设发展的内在规律上要有高度自觉。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必须深刻认识文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文化的发展必须紧贴时代的发展,适应人民群众的要求,与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紧密结合,让人民群众喜爱;必须在继承中创新,继承是基础,创新是关键,通过创新增强文化发展的生机和活力;必须由全社会共同推动,通过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形成全社会的文化共识。我们要牢牢把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特点和规律,找准推动首都文化发展的着力点和切入点,推动首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三是在积极承担推动首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责任上要有高度自觉。北京作为首都,是全国的文化中心,既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又集聚了丰富的各类文化资源。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把北京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中心城市,是中央对北京的重要要求,也是北京人民肩负的重要历史责任。我们必须以首善的标准,更加自觉地承担起推动先进文化发展的重任,更加自觉地承担起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任,更加自觉地承担起满足人民群众更高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任,更加自觉地承担起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服务的重任。

上一篇:幼儿园小班区角观摩心得体会下一篇:光棍节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