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材作文

2024-10-14

选材作文(精选8篇)

选材作文 篇1

中考乐冲刺做的更少,考的更好

中考作文怎样选材:选材的方法

中考作文怎样选材:选材的方法

1、定点挖掘法

所谓的定点挖掘法,就是指在选定要写的主题后,深入生活和感情世界的深层去用整个身心去体察它、理解它,经过反复的实践调查得到好的材料。

定点挖掘法是我们选材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但这也不是很简单就能完成的,不仅需要用心,而且要亲自去做。

具体来说分三个方面:

(1)调查访问。这是最常用的方式、通过调查访问可以获得比较全面的第一手材料。

轰动世界的名著《深渊中的人们》的作者为了完成他的创作,在写这部书时就深入贫民窟中,以流浪汉的身份同他们一起出入,一同聊天,经过几个月的调查访问,他获得了十分宝贵的材料,因而写成了这部令世界文坛为之震撼的文章。

(2)用心去体验。要深入挖掘一个主题的材料,不仅需要用我们的眼睛仔细观察,而且还要用我们的身心去体验、去感受。这样才能写出与众不同的文章。

如:茅盾写的《白杨礼赞》,就是他在艰苦的战争年代体会到了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为了祖国的自由、独立与解放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怎样来歌颂赞扬他们呢?茅盾先生用白杨树--这种生长在大西北的树木,来赞扬、歌颂根据地的战士们。因为白杨树的那种挺拔向上的特点正与革命战士们的伟大精神给作者的震撼是一致的。

(3)亲自实践。深入挖掘材料,利用可能的条件自己亲身去实践一番,有的时候是特别重要的。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让你写一篇文章《我第一次洗碗》,如果你从别人那里知道,碗很好洗,用水一冲,用抹布一抹就洗好了,或者只是闭着眼睛想怎样刷碗,你写写出来的作文,肯定不如亲自刷过碗的同学写得好。为什么呢?因为每个人在做某件事情时,都有自己的特点。自己经历过的就显得很真实、生动。所以能够亲自实践的事情还是多实践一些为好。

2、提炼法

即在运用材料时,从材料所蕴含的特点和意义中提炼出具有健康性、教育性、启迪性的思想内容和主题。

提炼方法不是固定的,它根据每个人所掌握素材的多少、写作经验是否丰富、中考乐冲刺做的更少,考的更好

作者的理论水平不同而有所不同。

一般说,有下面几种比较常见的方法。

①要比别人有新意,要了解自己所写的文章和同类文章的差异,找出突破点,达到同类文章没有达到的高度。

如下面一篇文章《我的母亲》不像其它文章写母亲的优点,而是写缺点。小作者采用了与他人不同的思维方式,这正是这篇文章独具一格之所在。

我的母亲

爱唠叨大概是做母亲的一种通病,我的母亲一样,也很爱唠叨。

小时候的我,心胜要强,每每做错了事,母亲总要数落我几句,我呢总是不服气地顶撞她,气得母亲越发唠叨起来。更可气的是每当来了亲戚朋友,母亲常把我的缺点、错误唠叨一遍又一遍,使我觉得脸没处搁。

记得小时候有一次,远地的二姨和二姨夫来我家串门,话没说两句就听妈妈对他们说:“可别说小玲聪明,三岁多了,话还说不全,有一次,饿了”要干粮“我们还以为是”要看歌“呢!……

四、五岁了,连十个数还弄得糊里糊涂的呢,六岁长得还没有板凳高,就是现在,也不如你家小娟高……”二姨和二姨夫边听边笑,我则越听越恼,一气之下打断了母亲的话“"我笨死了!你别要我了,另找个聪明的女儿吧!”说完,我摔门而去。从那以后,我整整一个月没叫过一声“妈”。最后,好像是母亲给我买了一身新衣服,又加上父亲的巴掌,我才与母亲恢复了“外交关系”。从那以后,很有一段时间,母亲不唠叨了。时间一长,母亲仍忍不住“旧病复发”,当时我就想着,快长大,摆脱母亲的唠叨,摆脱家庭,远走高飞。

可是,当我考入了高中离开了家,不能经常回家了,便日渐萌生了一种想家的情绪。尤其思念母亲,甚至想念她的唠叨,在我的生活中没有了妈妈的唠叨,好像少了点什么似的。每次我回到家里,妈妈总是让我到屋里歇着,给我做好多好吃的,我只是对她笑笑,什么也不说,把脏衣服拿给妈妈,一边休息,一边静静地听她唠叨家里的“每周新闻”和对我的意见。渐渐地,我从中听出了母亲的爱意。

有一天晚上,我无意中听到母亲对父亲说:“玲儿长大了,懂事了。我今天不知不觉又唠叨了许多,要搁以前,她早就摔门去了。可她竟乐呵呵地听着,不气不恼,这孩……不行,我今后一定得改这毛病,孩子都这么大了……”。

听了这话,我心里猛然一震:年幼无知的我曾粗暴地回报过母亲的柔性,这在母亲的心上留下了一道多么深的印痕啊,可是母亲她……我哭了,哭得好伤心。

母亲的唠叨饱含了她的万千关怀,不尽的爱意。除了母亲,谁会有那么大的耐心将我的所有一切一一记住?除了母亲,会有谁那样津津有味地和我说话?我好中考乐冲刺做的更少,考的更好

傻,我好恨我自己,当时怎么就不明白这一层意思呢?怎么没有想到会让妈妈那样的伤心,想想那时的我,真的是太对不起妈妈了。

望着熄了灯的母亲的房间。我在心里一千遍一万遍地重复着:妈,不用改,您永远也不要改,女儿愿这一生一世都生活在您的唠叨里,生活在你的爱里……。

②要体现时代的精神。好的材料与时代特点和精神结合在一起,能够具有较强的社会意义。

我们都读过鲁迅先生的《友邦惊诧论》,通过这篇文章,鲁迅先生让中国人民完全看清了国民党政府是与日本强盗站在一起的,尖锐地讽刺了国民党的妥协退让的卖国政策,使人民看到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面目;同时起到了激励人民的作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例如习作《包子有肉也在褶上》针对国人“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一点论,指出内在与外在在现代社会中都同样重要这样一个道理,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人们固然要注重内在质量,但同时也要注意外在形象的问题。

③探究材料的本质与特性。在所有的材料中进行详细、深入的解剖和分析,从中提取一些重要的本质特点,除去一些非本质的东西。这样便会使主题显得更深刻、更新颖。

如鲁光的报告文学《中国姑娘》,它抓住了女排的意志和作风,把主题定位在赞扬中国女排的顽强拼搏精神。在这里,作者就抓住了事物的本质特征,抓住了女排的特性,因而主题深刻、新颖,具有极大的教育意义和鼓舞人心的作用。

3、排列法

指在材料的选择过程中,按材料的质地、品位、种类等在文章中按次序、轻重等加以合理的排列的方法。

一篇文章的排列是有讲究的。哪个放在前面,哪个放在中间,哪个放在结尾都需要仔细推敲。因此,排列有许多技巧。

但在运用排列法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①文体不同,文章排列的方法就不同。

②文章的写作目的不同,也影响着材料在文中的排序。

③要想写出独具一格的文章,排序就要出乎人们意料。

选材作文 篇2

作文三十六技,选材保持独特美丽……

波尔格:

别唱了,铃铛老师来了。

铃铛老师:

坎平斯基同学唱得很有道理,俗话说“文好七分材”,作文的选材是否新颖典型,对一篇文章的好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请看大屏幕:

世间最纯真的是友谊,最难得的是孝心,最无私的是母爱。哪个孩子不是妈妈心头的一块肉,哪位妈妈不疼爱自己的儿女呢?

一次,我发高烧,居然烧到了38.5℃。我躺在床上,看着妈妈那忙碌的身影,心一酸,就流下了两行热泪。“婷婷,你觉得怎样?”妈妈一边关切地问我,一边削着手里的苹果。“啊?哦,没事,没事!”我忐忑不安地说,妈妈皱皱眉头说:“发烧都快到39℃了,还说没事,你坐着,妈给你去拿药啊。”“哎,妈妈,我自己来……”我挣扎着想坐起来,无奈又力不从心地躺回床上。

帕特里克:

这篇作文选材很老套,难道除了生病就没有表达母爱的材料可以写了吗?

波尔格:

这段话让我想起自己写的一篇作文,选材内容也是生病,大家评一下吧。

妈妈一只手为我举着瓶子,一只手扶着我,叫我坚强些。我觉得腿软软的,只能靠着妈妈的身子一步一步地向前挪,一步、两步、三步……那短短十几米的路程好像特别的长。终于走到房间里,妈妈给我盖上被子。这时,我看到了妈妈鬓边的几根白发,耳边是妈妈稍微急促的呼吸声。想到明天是不能去上学了,功课落下了又得补上,妈妈今晚折腾得这么晚,明天也不能上班去了。到这个时候,我终于明白陶行知爷爷为什么在“每日四问”里把身体健康排在第一位,因为一个人如果失去了身体的健康,不仅仅自己痛苦,而且还给亲人带来痛苦。

坎平斯基:

同样是选用生病的材料,波尔格表达的侧重点不同,她从生病写到了健康的重要,并且引用了陶行知爷爷的话,使文章变得新颖独特。

帕特里克:

苏轼说的“横看成岭侧成峰”,同样的生活素材,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就能看出独特的美丽来。

铃铛老师:

是啊。材料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主要在于我们从什么角度去看它。如同普通的风待景,在摄影师的镜头里也能呈现出另一种美丽。

坎平斯基:

快来看看我的选材吧,是不是有摄影师的技术呢?

车子过了杨梅树林,路旁是两排崭新的楼房,洁白的墙壁、红漆的门窗,还有同城市一样的自来水管。车子稍停,好客的人们托着茶盘到车窗口来叫卖杨梅,用袋子装好的,价钱很便宜。表姐给我买了一袋,还没打开,就觉得香气诱人,禁不住口水都快流出来了,拣一颗红得发黑的杨梅放到嘴里,咬一口,汁水溅出来,甜滋滋的,味道比平时妈妈从菜市场买的好吃多了。我问妈妈:“家乡的变化怎么这么大?”妈妈兴奋地说:“这几年,家乡人都学了科学种植技术,山上种果树,田里种西瓜、茄子,大家都有钱了,变化当然大啦!”

家乡变了,还未到达目的地,我便已感受到了家乡的变化。我闭上眼睛细想:“等到了目的地,又会是怎样的一番热闹情景呢?”.

波尔格:

写家乡的变化有许多材料可选,坎平斯基独独选择了在车子刚进入家乡的土地时,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至于到家后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呢?他却埋下伏笔,给读者留下了回味和想象的空间。

铃铛老师:

这是从情感的触发点出发来选材,选择最能引起情感共鸣的那一点,达到了“曲径通幽”的目的。

帕特里克:

轮到我来展示自己的才华了,请看:

打开窗户一看,山上聚了三四个人,他们用电锯把其中的一棵松树放倒了,又在用电锯准备把松树“肢解”了运下山去。

我一阵心痛,“爷爷,他们砍树没人管吗?”

“谁知道呢!”爷爷回答着,给嘴上的烟点上火,猛吸了几口。看得出来,爷爷的心里也很不高兴。

松树被运走了,只留下一地的松针,还有一棵松树孤独地静静地站着。我突然明白它为什么总是静静地站着,或许它看过太多的树木被砍伐了,心灵都变得麻木了。

坎平斯基:

普通的砍树场面,帕特里克却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松树的“孤独”,让松树有了自己的性格,显得很有人情味,表现的环保主题也非常鲜明。

铃铛老师:

作文选材“五化”例谈 篇3

1. 化大为小。初中作文在命题上很少设置审题障碍,目的为学生提供发挥空间,有助于学生写出有生命力的文字。但是,这样的命题选材范围无穷大,也给学生带来了困难,学生无从下手选材。而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化大为小,无疑是一个较好的处理方法。学生可以通过加入限制语的方法来缩小材料的范围,如以“发现”为话题的作文,就可以用“谁发现了什么”的方法缩小选材的范围。

另外,体裁不同,选材也不同。拿到话题后,先确定好写作的体裁,这样选材的范围自然就小了。例如以“色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如果写记叙文,可以选取与某种色彩相关的人,例如可以写与绿色相关的邮电工作人员或以红色来写朝气蓬勃青少年。如写散文,描写大自然中各种赏心悦目的色彩,也可以由色彩引发联想和思考,阐述对人、对事、对生活的观点和态度。化大为小,就相对集中了写作素材。

2. 化窄为宽。有的作文题目乍看起来范围很窄或很浅,经过深入思考,又会发现其含义是多项而又丰富的。因此,审题时要引导学生选好切入口,尽可能地化窄为宽,由浅入深,逐步扩大选材的范围,丰富选材的内涵。如作文题《门其实开着》,可以从“门”的本义切入,写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的门,例如教室的门、办公室的门,家门、房门等等;也可以从它的比喻义切入,写心理之门、理解之门、国门等。如以“幸福”为话题的作文,选材时只要联系生活,范围就很广:可以从学校、家庭、社会等诸方面选材;也可以从环境、学习、娱乐给自己带来的幸福感受选材;还可以写亲情、友情、师生情、邻里情、家乡情、爱国情等。联想与想象,虚写与实写,角度巧妙,思维就会如泉水一般。

3. 化旧为新。 “家乡的变化”这个作文题几代人都写过,这样的旧话题怎样常写常新呢?白居易曾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选材就要有时代感,有强烈的生活气息。例如有的学生通过写农村妇女喝减肥茶、跳健美操来反映家乡的变化,这就不落窠臼,犹如“老坛装新酒”,写出了新鲜劲儿。

再如以“考试”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普通的考试,无非就是老师出卷、监考,学生答题、上交,平淡无奇,毫无新意。如果赋予“考试”新的含义,注意选用吸引人的特别情节,写生活中对我们的意志、品格、心理的特殊考试,用新颖别致、与众不同的材料表现主题,很容易做到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这样的选材就令人耳目一新,从而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4. 化抽象为具体。有的话题或命题是一个抽象的词语,例如“责任” “价值”等,这些思想范畴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如何选材呢?我们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可以用一件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小事将“责任”这个抽象的话题演绎得生动而深刻;话题为“价值”的作文可以这样化抽象为具体: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它的价值,哪怕普通的一块石头、一张纸,都可以通过形象的事物谈价值;人生大事小事只要是美好的,就能够體现一个人的价值。

5. 化共性为个性。学生作文内容往往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写老师必然写深夜备课,写母爱一定写雨夜背孩子上医院……《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新理念强调:作文须张扬个性。如“成功”这个话题作文,要求学生选材能够反映自己生活和自我感受,说真话,抒真情,大胆表现自我。喜爱文学的同学,可以从文学家成长的经历中感悟成功;喜欢数理化的同学,可以从科学家成长经历中感悟成功;喜爱体育的同学可以从运动员身上感悟成功。作文材料来自学生对生活的真实感受,是他们内心的表白,这样才会有生命力。

作文专题——选材 篇4

张甲斌

选材

材料,是文章的基石。我们生活在一个“革新”的年代,生活中充满着新人、新事、新风尚,这些都是可以作为我们写作的材料的。选材的要求 素材

写作的原始材料,是没有经过概括和提炼的实际生活现象,包括现实生活中作者接触到的人物、事件、情景、印象、问题、数据、图像等。素材来源于生活,是凌乱分散的,但它是写作材料的来源。有经验的作者认为,只有积累了大量丰富的素材,才有可能进入写作过程。当然,小学生作文的素材,不一定要求精心提炼、加工,只要认真观察、细心体验,一事、一人、一物、一景,只要有意义,都可以当做文章的生活素材去反映它。题材

题材就是构成文学艺术作品的材料,即作品中具体描述的生活事件或生活现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题材是指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某一个较大的范围,如工业题材、农业题材、军事题材、学校生活题材、历史题材等;狭义的题材,是指作者为了表现中心思想的需要,对素材进行选择、概括、提炼而在作品中具体描述的材料。题材与中心思想的关系极为密切,中心思想是通过题材表现的,题材又必须受中心思想的制约。因此,选择题材必须以是否有利于表现中心思想为依据。

“选材”,从字面上看就是“选择材料”,它有两方面的含义:广义上讲是泛指进入作者脑海的、为作者所搜集整理的所有事例;狭义上讲是指作者围绕某一主题(中心思想)经过一番挑选而最终选入文章的一些事例。

我们在平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接触到了很多人,了解到了许多事,各式各样的,纷繁错杂。我们的头脑就像一个加工厂,我们的所见所闻就是写作的“原材料”。同学们如果时刻留意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感悟到的都记下来,日积月累,细流成海,就能为写作储备丰富的“资源”。有些同学常在作文课上发呆,不知如何下笔,究其原因,是由于胸中无物,心中无语,以至于写作时搜肠刮肚,无从下手,就算勉强凑成一篇,也会因为材料的贫乏、内容的空洞而难以赢得阅读者的好感。可见写作的成效,恰恰就始于动笔之前对材料的积累。

然而,占有了很多材料,也只是迈出了写作的第一步,并不能保证写作的成功。有的同学写作文时,往往把自己了解到的事情全部罗列出来,洋洋洒洒,无不囊括,类似杂货铺或者流水账,让人看不出头绪来。因此,有必要时常把所积累的材料作书面的归纳整理,分门别类。这好比在材料库中设置了一些小门,不同的小门中装着不同的原材料,根据文章主题的需要,进行合理的选择,恰当的取舍。

选材要紧扣中心

每篇文章都要表明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及态度,即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这就是文章的中心。为了使文章中心突出,在选材时必须对可供写作的题材一个一个地加以严格审查:哪些材料最能深刻地表现所要表达的中心;哪些材料跟中心思想有关,但不太密切;哪些材料与中心思想基本没有关系。根据与中心思想的关系,决定哪些是重点材料,必须写入文章;哪些是次要材料,可作陪衬;哪些材料与中心无关,必须舍弃。

相反,如果不围绕中心选材,写出的文章要么多中心,要么无中心。请看有位小朋友在《春游》一文中写了这样一些内容:

1.老师宣布明天去西郊公园春游,同学们兴高采烈。

2.第二天早上在教室集中,老师叮嘱春游中要听指挥、守纪律。

3.车上有的同学呕吐了,大家互相帮助。

4.车子到了西郊公园,大家整队入园。

5.王刚和李竖在草地上打架,老师对他们进行了批评教育。

6.在划船时,一个女同学落水了,大家纷纷救助她。

7.在猴山上看猴子抢食觉得十分有趣。

8.在草地上午餐,大家吃得很开心。

9.下午有参观了自然博物馆。

10.乘车返家,大家感到很疲劳,也很开心。

这个同学写了不少内容,这些内容看起来都跟春游有点关系,但他究竟要写什么,要反映什么,就不明白了,也就是没了中心。“春游”重点在“游”字上,“游”就是看和玩,你看到了什么、玩了什么是文章的重点。但这位同学只罗列了春游从开始到结束的一些过程,其中很多材料跟“春游”无关。从上述提纲中我们大致可看出,比较有用的材料是“看猴子抢食吃”和“参观自然博物馆”这两部分,如果抓住这两部分重点深入地写具体,这文章还是不错的。

选材要选熟悉的材料

要选自己熟悉的材料。根据文章的中心选择材料,有时会感到材料不够用,有时也会感到材料多得很。材料不够用,就要想方设法进行补充;材料有多余,就要进一步筛选。但是不管材料是多是少,选用的材料要尽可能是自己熟悉的生活内容。写自己熟悉的材料,有利于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有利于把人物的个性特点表现出来,容易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相反,写自己不熟悉的材料,就可能写得不合事理,甚至闹出笑话来。

例如,有个小学生以《妈妈》为题,要写一篇表现妈妈是个勤奋工作的医务工作者的作文。这篇作文有许多材料可写,他整理了一下,排出下面7个材料:

1.早晨,我没醒,妈妈就上班去了。

2.晚上,妈妈不跟我们一起吃晚饭,她总是在医院里吃饭,很晚才回家。

3.妈妈要搂我的时候,我拉住爸爸不放,不要妈妈搂,妈妈那一身从医院里带回来的 酒精味我不愿闻。

4.一次,爸爸出差去了,医院领导同意妈妈带着我去上班。窗外一片漆黑,她就叫醒我上班去。

5.妈妈在医院里紧张地给病人看病。

6.妈妈只顾忙手术,错过了食堂吃饭时间。当她做完一个手术后问我:“吃过饭了吗?”我生气地一撅嘴:“吃了!”她竟然点点头,还说:“我还有一个手术,做完了,我们回家。”说完又回手术室去了。7.回到家,她才知道我没吃晚饭,她流泪了。

这7个材料,除了3、7两条外,都能从正面反映妈妈是个勤奋的医生。

3、7两条材料也从侧面表现了妈妈勤奋工作的品质。那么,是否要全部写进作文里去呢?对7个材料分析一下,就会作出相应的处理决定。第一,1、4两条,内容上有一定的重复,第1条可以包含在第4条的内容中。为避免重复,第1条可删去不用。第二,第5条的内容是直接反映妈妈的医务工作,是表现妈妈勤奋工作的重要内容,但是,医务工作有很轻的专业知识,作者几步熟悉,也写不清楚。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考虑删去不写。第三,2、3、4、6、7各条内容都是小作者亲身经历的事,都属于作者熟悉的生活材料。这几条内容组合在一起,足以表现出妈妈勤奋工作的品质了,所以即使删去5,文章的中心思想仍可得到比较充分的反映。各条内容之中,第6、7条是相关联的,内容也感人,应该考虑作为文章的重点部分来写。

选材要真实

选材要真实是指选用的材料一定要真实可靠,准确无误。不说假话、选择真实的材料是对小学生作文最起码的要求。在同学们的作文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之一就是材料不真实,给人以虚假的感觉,这往往是因为作者所选择的材料并非自己亲身经历的。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提出“写实在的事、实在的人、实在的想法最重要”的要求。他不赞成虚构,因为我们不是搞创作。文艺作品中的人物、事件和情节是从很多生活素材中概括、提炼出来的,往往是用虚构的人和事来反映实际生活。这是高级的东西,离我们的习作还远得很呢。因此,我们写文章要选择自己亲身经历的事,这样的材料才是真实可信的。只有真实可信的材料,才有说服力,才能写出真实的感情,才能打动人。

选材要典型

材料不仅要真实,有生活气息,而且要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因为只有典型的材料才足以表达中心思想。为此,写一个人,要写他做的事中最有代表性的事;写很多人参加的事,要写最突出的一个人;记一件事,要写给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东西。

有一句话叫做“窥一斑而见全豹”,说的就是借典型来反映一般。当代作家魏巍在谈他写作《谁是最可爱的人》的体会时说:“在朝鲜时,我曾写了一篇《自豪吧,祖国》的通讯,里边写了二十多个我认为生动的例子。带回来给同志们看了看,感到不好,就没有拿出去发表。因为例子堆得太多了,好像记账,哪一个也说得不清楚,不充分。以后写《谁是最可爱的人》,就只选择了几个例子,在写完后又删掉了两个。事实告诉我:用最能代表一般的典型例子,来说明本质的东西,给人的印象是清楚明白的,也会是突出的。”这就是材料以少胜多、以质胜量的典型例子。

怎样选取典型的材料呢?

首先,必须克服面面俱到的毛病,要学会“剥笋”,从纷繁的材料中,选取典型的材料,由表及里,抓住事物的特点和本质。

其次,采用比较法。可以选择一组相同或相近的材料加以分析、比较,看哪一个材料更具有代表性,更能够说明问题。

选材要新颖 生命的运动需要及时补充新的能量,一篇好文章的诞生也需要有新鲜的材料。老调文章没有读者。

作文课上,常见个别同学愁眉不展,下笔无言。自己知道的事儿都写过了,还有什么可写的呢?如果写老师,就说他们如何循循善诱、辛勤育人;如果写父母,就说他们如何望子成龙、辛劳持家;写同学,就说互相帮助、挑灯苦读……都是老套路,老材料,真可称为“陈芝麻、烂谷子”,读来毫无趣味。

有个成语叫“推陈出新”,然而怎样“出新”,怎样使我们的作文新鲜有生气?同学们看看,周围的环境在变,我们生活的时代在变,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国家面貌日新月异。同学们首先应注重在日常生活中细心观察,留意你周围的一切,随时记录下你看到的、想到的事儿,并不失时机地把它们充实到我们的作文里,做到这一部,作文材料就补充到了新的营养,文章自然会有一副新鲜的面孔。诗人陆游说“文章最忌百家衣”。同学们应该牢记这句诗,在写作时慧眼独具,别出心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让你的作文时常散发出新鲜的气息。

选材很重要,亮点不可少

作文是语文考试中很重要的一环,天津实验小学的于振滨老师对此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于老师告诉家长:“有人说„文章要想得高分,应立意深刻,选材精当,结构严谨,语言优美‟,我承认这一点,可是小学生毕竟是孩子,他怎能写出如此之完美的文章呢?试想一下自己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吗?全都做到是一种完美,是一种理想。我觉得学生在写作文时能抓住一个大的方面,哪怕是一个亮点,那也是难能可贵的。立意、结构、语言等当然重要,但有的时候精当的选材更重要。有三个字值得借鉴:真、小、新。„真‟是指真人真事,真情实感。这样才能说真话诉真情。千万别忘„文章不是无情物,情动于中撼心灵。‟„小‟是指小中见大,平中见奇。比较值得借鉴的就是,善于把文题大题小作,化整为零,从小的切入点入手。„新‟是指新颖独特,与众不同。但是我们的生活圈子比较小,在写作上难免会出现选材重复、编造等现象,如果写“家庭生活”,肯定是妈妈向灾区捐款,爸爸在雪地里成了一尊白雪塑像;如果是“学校生活”,肯定是老师给同学补课、同学共打一把伞回家;如果是“社会生活”,必然下雨,很可能会遇到残疾人。当然,学生的生活本身就离不开亲情、友情、师生情、学习考试等话题,这些选材确实很难出新。但是如果更换一个角度,稍加调整,或许会别有洞天。总之,写作应力求完美,但不可强求完美。”

选材的方法——推陈出新法

生活中发生的一些震撼人心的事件,往往具有浓烈的时代特色,选用这些材料进行写作,能使文章具有时代感。比如1998年的抗洪斗争中出现的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事,就充分体现了伟大的时代精神,值得大写特写。然而,生活中有的事物,表面上看起来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有的还是别人早已写过的,似乎已经不算新鲜了,但选材时如果把它和时代精神联系起来,则常常会产生的新的意义,给人以新鲜感、时代感。这种选材方法叫推陈出新法。比如一篇题为《买餐桌》的作文,写家里购买三张新餐桌的事。对于一个家庭来说,购买一件新的家具并不算是新鲜事,也许好些同学作文中写过。但小作者却重点描写了送货员送货上门、认真安装的经过,通过送货员的言行反映了将顾客当成上帝的服务意识和服务精神。正因为小作者把这篇作文的材料与提倡顾客至上的服务新风尚联系起来,所以使人读后有新鲜感,似乎听到了时代脉搏跳动的声音。

选材的方法——以少胜多法

无论写人还是记事,都要有丰富的内容和鲜明突出的主题。那么,是不是写作文时一定要选择多材料,才能使内容丰富、主题突出呢?不是。写作文时常采用“以少胜多”的方法,即用较少的材料来反映较丰富的内容和较深刻的思想,用个别的、特殊的事件来说明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

比如《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文章要充分表现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伟大精神,反映的内容很丰富,思想很深刻。可是作家魏巍只选取了松骨峰战斗,战士马玉祥烈火中抢救朝鲜儿童,作者和另一位战士的谈话三件事例,就使文章具有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分表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这个重大主题。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运用“以少胜多法”选材的关键是材料虽少,却要精,要充分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

选材的方法——以小见大法

生活中许多小事看起来是非常平凡的,许多物件也似乎是微不足道的。但这些看似平常细小的事物,有的却蕴含着不平凡的意义。根据主题的需要,把这些看似寻常却意义不凡的事物作为写作的材料,便是以小见大法。运用以小见大法,还可以选择那些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展开情节、表现主题的细节,比如一个手势、一句话语、一个眼神、一个表情等,作为写作的材料。

如一篇题目为《收垃圾的老爷爷》的作文,写一个老大爷在春节前的一个夜晚,冒着严寒收垃圾的情景。文中有这样一个细节,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情景:老大爷累了,停下来抽支烟,歇歇气。他“伸手在衣袋里掏啊掏啊,掏了好几秒钟才掏出一盒香烟和火柴。取烟的时候,他的手指显得有些僵硬,抽了几次,都没有把烟抽出来。点烟时,他转身背着风,抽出一根火柴,一擦,擦歪了,火柴未擦到火柴盒;再一擦,又擦歪了;第三次倒是擦到火柴盒上,谁知火柴又折断了。他又抽出第二根、第三根,直到第四根才点燃了烟。”

选材的方法——侧面切入法

写一个人或者记一件事时,选择事物的一个侧面,或者人物活动的一个片断,集中笔墨,着力描述,这种方法叫侧面切入法。小学生作文的篇幅一般都很短,写一个人或记一件事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全面展开来写。如果贪多求全,面面俱到,结果往往什么都写不具体,反而给人以杂乱无章、记流水账的感觉。

作文选材四要诀 篇5

一、选材要“真”

“真实”是选材的第一要素,因为唯有真实,才能看出你对生活的观察;唯有真实,才能看出你对世界的认识。真实的材料,不需要雕饰,不需要夸张,散发着一种原汁原味的清香。它或是童心的天真,或是爱心的纯真,或是慈母心的诚真,或是爱国心的至真,无论哪一种“真”都是事物的真实写照,都是人性的自然流露。有一篇《我的理想》的习作这样写道:父亲早逝,我和妈妈相依为命,妈妈生性胆小,她怕鬼,怕走夜路,但为了生活,她不得不经常早出晚归。我的理想是变成一条狗,时时偎依在妈妈身边,这样妈妈就不用担惊受怕了。全文选材真实,感情真挚,读来令人动容。

二、选材要“小”

有些同学选材总喜欢贪大求全,结果往往受阅历、认识水平和作文字数的限制,只能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其实选材的开口小一点,往往容易写深写透。写议论文,不妨抓住一点,议深议透;写说明文,不妨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细细解说;写记叙文,不妨用一滴水去折射太阳的光辉。很多作文高手用小材料写出了异彩纷呈的佳作。有一篇写“父爱”的习作,它没有去写父亲的方方面面,而“只取一瓢饮”,将选材对准父亲每天催我起床的那一句话——“起床啦”,以此为线索串起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这一声声“起床啦”,在“我”生病时是轻言细语,在“我”取得好成绩时是热情的鼓励,在“我”做噩梦时是亲切的呼唤。一句平平淡淡、普普通通的“起床啦”细腻地表现了深挚的父爱,具有以小见大的表达效果。

三、选材要“新”

选材新颖,一要体现时代特色。或描写新人物,或歌颂新风尚,或诠释新理念,或解说新知识,或关注新问题,或援引新材料,在文中引入时代的活水。二要有独创的选材眼光。善于在普通处发现独特,在陈旧处翻出新意,在肤浅中挖掘深刻。三是要有全新的选材角度。不要仅仅局限于正面选材,要善于侧向选材、逆向选材、纵向选材、横向选材。

四、选材要“趣”

选材作文600字 篇6

走在路上,我和妈妈聊起了这个话题,妈妈问我:“孩子,你觉得作文选材像什么呢?”

我兴致勃勃地说:“我觉得选材像裁衣服,首先要选一块色彩鲜艳的布料,再让裁缝根据我们的身材胖瘦高矮,剪裁,这叫量体裁衣,最后才能做成既可身又适合自己的衣服。才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啦,呵呵!”

妈妈也笑着说:“的确是这样,把作文的选材比作量体裁衣,准确形象贴切!写作文首先要选好一个事例,这就是大体的轮廓,也就是‘布料’。然后,从这个事例着手,哪些详写,哪些简写,这就是裁剪的过程(选材)。写出细节描写,生动形象(修饰)。写完后,要仔细的一遍遍修改,这就是‘剪裁,整理,缝纫’。这样一篇好的文章就精彩出炉了!”

“嗯,看来要选择适合自己作文题目的材料,很重要,关系作文的好坏。可是,怎样选材呢?”我若有所思地问妈妈。

“你说得很好,要选择适合作文题目、与主题相呼应的材料,只要与主体呼应,多写一些细节不为过,如果和主题并没有关联,又写得很多,就像小城说雨老师说的一样,带了个大帽子,穿了个大靴子。中间主要的部分却突显不出来。还有,我们选材最好能弘扬真善美,打击假丑恶,或是能体现出一个人的积极向上美好品质的材料。选择这些材料,再加上自己的优美的语言,生动的细节描写,就成为了当之无愧的好作文。”

“哦……”听了妈妈的话,我恍然大悟,把这段话罗列在一起让大家再回顾一下这些重要的地方:

1、选择与主题相呼应又积极向上的材料。

2、能突出主题思想紧扣题目的部分详写。

3、能反映主题思想的语言、细节描写很重要。

浅谈小学作文的选材 篇7

一、材料真实, 要写真人, 叙真事, 抒真情

古人曾言:“真则朝日夕月, 伪则朝花夕槿也;真则精金美玉, 伪则瓦砾粪土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指文章必须有真情实感。文章有了真情实感, 它能与日月同辉, 又如耀眼的金玉, 熠熠发光。虚假情感文章犹如开了就败、绿了就枯的花, 不能久持。文章缺乏真情实感, 就像瓦砾与粪土, 没有存在的价值。

1. 要写“真”人。

人的范围很广, 自己是活生生的人, 周围的人可亲可敬, 有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 也有自己同年的小伙伴、亲近的邻居、和蔼的老师等等。这些人生活在我们的周围, 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都在我们的视野范围内, 对每一个人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 它会随时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清清楚楚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周围如此多的人物, 那么多熟悉的面孔, 都是选择的对象, 如果要描写出来, 自然会得心应手, 何愁无话可说, 写不真实?学生选材就要选自己熟悉的人物, 熟悉的环境, 熟悉的时间, 只有如此, 才能把人、事、物景写得自然而然, 活灵活现。

2. 要写“真”事。

叶圣陶先生说:“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 空口念着是没有用的, 应该去寻找它的源头, 有了源头才会不息地倾注出真实的水来。”叶老的话是说抓住了源头, 就会有活水。活水来自哪里呢?它来自生活。生活才是学生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生活中的事情都可以去写, 如发生在学校里、家庭中的事情, 发生在大街上、菜场里的事情等等。凡是学生所闻所见、耳闻目睹的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可以走进作文, 都可以成为作文的素材。

如有一次, 我让学生记一件有趣的事。有一个学生很机灵, 把前一次作文中写的拔河比赛的事情抄了一遍, 只是在文章的开头和时间上改动了一下, 把它写成打乒乓球了。因为他上一次的作文写得不错, 我在批语中表扬了他, 还作为范文当堂读给全班同学听, 肯定这篇作文写得很真实、有趣, 赢得了一片掌声。他这次作文一方面是想再一次引起老师的注意, 另一方面是不想动脑筋, 想偷懒。但考虑到学生的自尊心和对作文的兴趣, 我没有在批语中直接批评这位学生, 而是采用了委婉的方式, 又在课堂上读了这个学生的作文。当我读到一半的时候, 下面的同学就嚷嚷了起来, 一些急性子的学生早已坐不住了, 站起来大声说:“老师, 它写得和上次的作文差不多, 肯定是抄的上一次的作文。”学生七嘴八舌, 议论纷纷。我暗中观察了一下那位学生的表情, 他脸色通红, 低着头, 感到很不好意思。我抓住这个机会, 对学生说道:“同学们, 大家看一看, 抄袭拼凑只会使作文内容空洞, 与实际不符, 让人一看就漏了馅儿。只有发自内心, 写自己经历的事情, 才会写得形象、生动, 写出感情。在今后的作文中, 千万不要说瞎话, 不要写假文章。”

3. 要抒“真”情。

作文贵在“真”, 不仅仅是写真人真事, 更重要的是抒写真情。人们常说的“真情最可贵”就是这个意思。一篇文章必须有真实的感情, 没有真实的感情, 内容就会变得苍白无力。一旦融入了作者的真实感情, 写出了自己内心最真切的感受, 就能够打动别人的心。因此, 在指导学生作文时, 我总是强调写真人真事, 抒发真实感情。

如有一次, 我布置了一次作文, 题目是《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很多学生都写了自己的理想, 有的想当一位科学家, 有的想当一位将军, 目标可谓远大, 理想不能说不宏伟, 但读后都觉得直白, 没有发自内心的情感。只有一个叫李阳的同学写因为村里面缺少医生, 自己想当一个医生, 读起来真挚、感人。他看到邻居王奶奶突发疾病, 但因为村里缺医少药, 在送往城里的路上去世了, 这件事给了他很大的触动。他写出了王奶奶一家的悲伤, 写出了王奶奶儿女的无奈与期盼。所以, 他立志当一名乡村医生。在文章讲评时, 我告诉学生这才是真实的经历, 真实的感受。文章的感情要发自肺腑, 这样才能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二、平淡中见新奇, 要以“小”见大

人们的生活大都是平平淡淡的, 有的甚至很简单, 很朴实。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 更是如此, 每天只是从家里走到学校, 又从学校回到家里, 简简单单, 两点一线, 不可能写出惊天动地的事件。如果教师一味地强调文章立意要新颖独特, 构思要新巧, 只会使学生视作文为畏途, 于是学生就会东拼西凑, 胡编乱造, 甚至抄袭。要想改变这种情况, 就要让学生从身边挖掘素材, 写身边的平淡之事, 这样就会有内容可写。

荀子说过:“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生活中平淡之事并不一定没有意义, 可从随处可见的事情当中去挖掘隐藏的思想和内涵。比如, 由默写背诵时想不起来想到“工夫在平时”;由写作文时“理屈词穷”感叹“早知今日, 何必当初”……每一件小事都包蕴着无数的哲理, 这就是“以小见大”。

话题作文“风景”选材角度 篇8

一、注重观察:从大自然中选取最美的一景

风景本身就是指某些自然现象形成的供人观赏的景象。和谐美妙的大自然是人间不可或缺的一道风景线。看,柳絮摇曳,草长莺飞,春的温馨是一道风景;绿意浓浓,水波粼粼,夏的热情是一道风景;金黄世界,微风飒爽,秋的成熟是一道风景;万里雪飘,银装素裹,冬的澄洁是一道风景。早晨喷薄而出的红日,傍晚映红天空的晚霞是风景;山上高耸入云的树木,水中追逐嬉戏的鱼虾是风景;林中的鸟鸣、枝头的绿叶、湖中的夕阳……这一切都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风景,仔细观察,精心挑选,认真描绘,你会写出一篇出色的写景散文。假如你能从这些寻常的美景中悟出深刻的哲理,抒发感人的情怀,那你就技高一筹,成为同类习作中的佼佼者了。

二、适当引用:从古诗文中欣赏最美的一章

厚重深邃的文化是人间不可缺少的一道风景线。中国五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只要我们稍驻足就能发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壮阔是一道风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伤感惆怅是一道风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自信是一道风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愁肠如水是一道风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那是一道生命灵魂的风景。我们只要古诗文功底深厚,引用恰当,再用娴熟的笔法把它们连缀起来,就是一篇最美的“风景”。如果加上自己的感想和评点一定会吸引更多人的目光。

三、调动积累:从历史或文学作品中挖掘最美的一页

在作文中,当我们搜肠刮肚、绞尽脑汁搜索也找不到合适的材料时,我们不妨冷静下来把目光锁定到历史或文学作品当中,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如:在历史上张骞扶战国驼铃走向天山的雪莲的风景,卫青霍去病挥着旌旗奔向大漠飞沙的风景,李冰“没淤泥而蔼然含笑,颈项断而长锸在握”的风景……无不深深打动我们的心!在文学的结晶里,俞伯牙与钟子期闪烁的是知音的风景;在文化的透镜中,陶渊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折射出的是隐居的风景;在文化的长河上,岳将军满江红倒映出的是报国的风景……只要我们能从积累中巧妙地选择,加上我们独特的感悟,用文学的语言饱含着感情,我们就可以让这些经典的形象再放光彩。

四、力求感人:从感情或事理中感悟最美的一点

生活中有许多可以触动我们感情的细节,也有许多事情,包括一些自然景物都有其内在的事理所在:一声惜别的话语,一丝沾泪的帕襟,一转回眸的相望,那是一道牵挂的风景;昭君出塞,是女子的大义凛然,构成了中国历史上不可磨灭的一线光耀的风景;贝多芬双耳失聪,仍然创造出不朽篇章,司马迁惨遭宫刑,仍然完成了旷世巨著——《史记》,海伦·凯勒幼年残疾,仍然乐观豁达,成为残疾人中的典范……那是一道拼搏向上,敢于挑战的风景。你只需睁开双眸,以发现美好的眼光和热烈的情怀去回观世界,抓住给我们触动最深刻的一点用文学的语言加以传播,一定会打动读者。如果再用上抒情议论句,一定会使主旨升华。

五、有时代感:从日常生活中采撷最美的一角

其实只要我们留心生活,身边处处有风景。神舟六号遨游太空,是国人引以为豪的风景;飘落着千年文墨之魂的杜甫草堂,是我们深受感触的风景;人与人的宽容相处,是我们提倡追求的风景…… 我们不妨把目光拉回到现实触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关注时事、社会热点和各行各业的风云人物,我们的文章就会“合时而著”“合事而作”,文章具有了时代感,也就可以以新取胜了。

上一篇:迎国庆颂改革话高铁当先锋下一篇:(夏地税发[2015]14号)厦门市地方税务局关于印发《厦门市地税局说理式执法文书工作规范(试行)》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