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选材(通用6篇)
中考作文选材 篇1
在目前的中学生作文中,很多学生习惯了记叙发生在自己身上或亲眼目睹的事情,大多是老生常谈,作文没有什么新意,给人千篇一律的感觉,教师没发现亮点。人们常说,写作文,三分在技 巧,七分在选 材。选材如何,决定着作文的质量。学生要通过新颖的选材来吸引教师的眼球,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一、中考作文选材应遵循的原则
1.真实性
作文要选择一些非常熟悉而且真 实的材料。真 实的材料会给学生带来感触,让学生有感而发。学生能够站在自己的角度进行自由表达和抒发,这样的选材不是胡编乱造,才会打动读者 的心。如广西 贵港市2004年中考第二道作文 要求以“寻 找快乐”为题 写一篇文 章。一个学生在作文中写到了自己的妈妈,这是一个再寻常不过的话题。可这个学生所写的角度很特别,他讲述了妈妈是个非常能干的“女汉子”。爸爸常年在外打工,家务活、农活妈妈都一个人包了。平时农闲时还会到修路队去干些杂活,在那里学会了开铲车,自己家盖新房时就是她一手拆倒的旧房子。妈妈的乐观、勤劳和能干给孩子带来了很多快乐,使孩子能够在一个愉快的环境中生活和成长。这种通过非常具体的细节展现出来的选材会让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久久难忘。
2.典型性
选材要具有典型性,通过有针对性的材料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给读者产生 视觉上的 震撼。如2005年广西贵港市以“不要说放弃”为话题的中考作文,某考生以桑德斯上校在两年时间里走遍美国的每一座城市、每一个乡镇,被拒绝了整整1008次后,才被第1009间餐馆老板接受,成为“肯德基炸鸡”连锁店创办人的成功历程,道出成功的秘诀:不要说放弃。选材典型而新颖。这是一篇令阅卷老师喜不自胜的满分考场作文。
3.新鲜感
学生的选材要与众不同,让教师看 后感到新 颖、有特色,这样才会毫不犹豫地打高分。很多学生常常写教师深夜还在批改作业、备课,或在风雨中深一脚浅一脚地背着生病的学生走向医院等,这些都是老生常谈,没有新意可言。阅卷老师看后会有一种无病呻吟的感觉,没有很大的触动。这样没有新鲜感的作文就如同没有生命力的花朵,并不鲜艳动人。
二、中考作文选材的指导
1.选材着眼于普通人、平凡事,捕捉其闪光点
作文选材并不是非要选择一些高 尚、远大的素 材,其实发生在身边 的一些平 凡事、普通人 就是很好 的选择。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用自己的眼睛发现身边的非凡事。2004年浙江丽水市以“感动”为话题的中考作文,一个学生就写到了他在电视上看到的“感动中国”中一位普通的老师———每天牵着一匹白马,走几十里山路接送每一个孩子上学、回家的故事。故事内容 简单,却饱含着深情,有教师对学生的深情,有学生对教师的深情,从而使读者产生感动。
2.选材着眼于当代生活和社会热点问题
大凡好的文学作品总是跳动着时代的音符,揭露社会的丑恶,歌颂时代的新风。要选择一些与生活接近的社会热点问题,这些问题具有很强的时代感,让读者在阅读中感觉到时代的脉搏,从而更容易感受到时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生在进行选材的时候可以把看过的《焦点访谈》《东方时空》《实话实说》《今日说法》《人与自然》等电视节目中的相关内容引入作文,增强文章的时代感,作文自然会得到高分。
3.选材要正反结合
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选材的正反对比来进行烘托,让作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事情在对比中变得更加鲜明,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让读者产生视觉上的交锋,进而产生情感上的震撼。如2003年广西南宁市 以“亲爱的同学,你曾经有过自立的念头吗?你曾经尝试过自理生活吗?”为话题的中考作文,某考生的文章一开头就开门见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自主、自立、自强,乃中华儿 女必备之精神。”接着摆出了正反事例作为论据。正 面用消息报道甘肃省宁县一个叫巩宏丽的12岁女孩,在家庭遭到天灾人祸后不仅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最终还凭着那股面对不幸遭遇顽强到底、自强不息的精神站起来的事例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然后用一个学习优秀的大学生在即将去日本留学时却得了“出国恐惧症”的高分低能的故事,反面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这样写使论据显得充分有力,论述更为严密,不失为一篇好文章。
总之,优秀的作文应该是内容丰富,让人过目 不忘的,它应该具有新颖独特的选材,流利连贯的语言,精心设计的结构,感人肺腑 的情感。教师 要关注学 生的选材,通过指导学生选材来提升写作能力。
摘要:培养学生在考场中选取典型、新颖、精要的作文材料相当重要,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语文教师要教会学生选材遵循真实性、典型性、新鲜感的原则,善于抓住中考作文命题特点,善于发掘材料,智取考场作文高分。
关键词:中考作文,选材,技巧
中考作文选材 篇2
1、紧扣主者。
主旨是选材的依据。选材时,要从表现文章中心的需要出发,严格区分主次,确定取舍。一方面要善于抓取主要材料,衬以相关的次要材料;另一方面要大胆取舍,一切与文章主旨没有关系或关系不大的材料,无论多么生动,都要坚决予以舍弃。只有选取最能表现中心的典型材料,文章才能以少胜多,达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目的。
2、力求新颖。
选材贵“新”,最忌拾人牙慧,落入俗套。材料要新,但不一定全是轰轰烈烈的大事或新鲜事,它也可以是一些普普通通的凡人俗事。诸如日常生活中新人新事新风貌,只要它有动人的“闪光点”,也能感染读者,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要发现和挖掘生活中这些新的东西,就要看你是不是有心人,有没有一双能认出新东西的“慧眼”,也就是能不能用心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之美。事实上,普通的闪光之处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3、巧于选择具有时代气息的材料。
大凡好的文学作品总跳动着时代的脉搏,揭露社会丑恶,歌颂时代新风。有些同学写起作文来,喜欢罗列“光荣榜”、“英烈榜”,举例尽是古人、死人,这样的文章往往缺乏鲜活的时代气息。其实,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当今社会,新鲜事物和先进人物层出不穷,每天都有新信息、新现象、新问题出现,这些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理想的素材。如2002年辽宁省中考作文以“美景”为话题,某考生在题为《扮靓母亲河》中的选材就是范例。文章先写了五年前的母亲河污染严重,臭气熏天,没有鱼虾,周围的树木不能生长。慢慢地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了,积极主动地筹集资金整治母亲河,三年后,母亲河重新焕发了生机。作者关注环保这一热点问题,所选材料鲜活,新颖,有特色,得分自然很高。
4、调动积累。考场作文一般只能从自己的亲身经历或与他人交往的经验的记忆中提取有关材料。这要求要善于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迅速调动自己的相关生活积累,由此及彼、由虚及实、由点到面地展开联想,使记忆库中的材料闪电似地复苏并纷至沓来,从中捕捉到与文章中心联系紧密而又能够索取的鲜活材料。
5、善于跳出第一人称。
许多同学写记叙文,之所以选材思路狭窄,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往往局限于第一人称中。围绕自己的生活经历选材,容易给人真实感、亲切感,当然值得提倡。但是,如果能跳出第一人称的窠臼,突破“我”的局限,选材的天地就广阔了。“我”的事,你的事,他的事,亲身经历,所见所闻,都可通过想像进行艺术加工。这一点也是选材上求新求异的一个重要方法。比如面对“换位”这一话题,有一考生独辟蹊径,将想像的触角远距离延伸,跨越围界,停留在白宫——他以一个伊拉克儿童的身份,写下了《给布什总统的一封信》,要求布什与伊拉克人民“换位”、“如果今天您的`国家正饱受战争的蹂躏,您的子民正颠沛流离、无家可归,您会作何感想?……请听听伊拉克儿童的呼声吧!”如泣如诉的文字,反映出作者敏锐的眼光和丰富的想像力。
6、选材要灵活审视。
考场作文审视材料,要在某个明确的题旨或中心的驱使下,讲求必要的选择性和灵活性。一要有所侧重,突现材料某一侧面的特征;二要变换视角,领略材料不同侧面的风采;三要多层次审视,由粗到细、由表入里、从现象到本质,逐步深入地把握材料与中心之间的有机联系。这样有助于避免选材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总之,选材的方法还有很多,但无论如何,都要围绕中心选材,为表现中心服务。
〖教你一招〗
秦牧谈选材
选材,对于写好一篇散文是十分重要的。大家都知道,笋尖比笋身好吃,菜心比菜梗好吃;厨房大师傅更是深知“此中三味”。但是,有些人写起文章来,却忘记了这个道理,不去区别什么是生活材料中的笋尖和笋身,菜心和菜梗;捡到一点有些儿光泽、有些儿意义的事情就写,结果就只能写出很平常的作品。
中考话题作文选材专题辅导 篇3
考场作文贵在出新。出新的关键在选材。中考话题作文的选材怎样才能出奇出新,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呢?
一、选材角度要新
所谓“新”,就是要发前人所未发,见前人所未见,寻幽探微,巧出新意。那么,怎样才能做到选材角度出“新”呢?
⒈“新”在独具慧眼。
如要写以“秋天”为话题的作文,大多数同学可能把选材视角仅仅放在自然界的秋天如何美丽醉人上。如果写秋天里发生的某个动人的小故事,“秋天”的含义不就得以延伸了吗?比如十月的某一天,村里要召开村委会的换届选举大会,全家人满面春风,爸爸放弃了出车赚钱的机会,妈妈也把店铺门关了,和乡亲们一道精神抖擞地走向选举会场……这件事能让人感受到农村日益浓厚的民主气息,以此为框架(虚写此事),融入家乡特有的能够体现改革开放带来新变化的人、事和景物,并加以描述,便能表现出家乡“秋天”的和谐景象。
又如面对“给我一片绿草地”这一文题,有如下材料可供选择:
A.“我”爱好足球,希望拥有一片绿茵场地。
B.课外天地诸如影剧院、网吧、书摊等,充斥着武打、凶杀、色情等不适合中小学生观阅的内容,希望还“我”一片有如“绿草地”般纯净的课外天地。
显然,第二个选材角度较好,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与思考。
2.“新”在关注热点。
我们生活在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社会上的新闻热点、风云事件,校园里的激情辩论,无不涌动着时代的气息。中考作文的选材如能体现对社会热点的关注,也能做到出“新”。例如某市的中考作文题要求以“美景”为话题写作,某考生以“扮靓母亲河”为题,选材就很有代表性。文章先描述了五年前的母亲河污染严重、臭气熏天、没有鱼虾的情景。渐渐地,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了,开始积极主动地筹措资金治理母亲河。三年后,母亲河旧貌换新颜,焕发出勃勃生机。作者关注环保这一热点,所选材料比登高山赏美景之类要新颖得多。又如,武汉市中考满分作文《“我”为我服务》,作者把目光投向高科技的产物——克隆人,通过设想人类利用克隆人为自己服务,导致自身机能不断退化、萎缩,表达出对克隆技术发展的忧虑。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很多,如战争与和平、北京奥运、信息高速公路、博客、素质教育等,大家可予以关注。
二、选材立足点要小
中学生写记叙文,要善于通过叙写细小的、常见的生活现象来揭示引人思索的深邃内涵。
如果要写一篇反映家乡变化的作文,同学们可能会从家乡的山川田野、人们的言谈举止、村庄道路的建设等诸多方面着笔,这样写不太容易写得具体深刻。如果我们在选材上能盯住某一“小”处,从“小”处着笔,往往能获得“一滴水见太阳”的效果。如有的同学写自己家中餐桌的变化:矮小破旧的方桌——高大的、上了桐油的方桌——椭圆形的西餐桌,折射出人们的物质生活乃至精神面貌的变化,避免了泛泛而谈。从“小”处着笔,容易将重心落在实处。
三、对材料的挖掘要深
对所选材料要往深处挖掘,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精细加工,力求从生活的矿石中提炼出珍贵的人生之“金”,用深刻的思想意蕴启发读者思考。如一位同学写《老人与黄沙》,并未停留在材料的表面,而是挖掘出深意:“年年如此,老人的脸被河风吹得黑紫黑紫的,老人的愿望却被吹得血红血红。年年捞得又湿又沉的黄沙,年年捞得很湿很沉的怅惘。”作者以老人和黄沙为载体,表现出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农民思想意识的转变。
【专题指点】
作文试题:
爱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有益于身心健康,有利于增长见识……游戏中,你也许有过与伙伴争吵的经历,有过与伙伴合作的故事……请你以“游戏”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600字。
例文:
品味游戏
从小到大,我亲身体验过很多游戏,也从游戏中悟出了许多道理。
游戏,孤独时的抚慰
独自一人在家的时候常感到孤单难耐,想找点事做,又不知道干什么好。忽然想起了一种可以一个人玩的游戏——拼图!爽!一幅由1000块散片组成的拼图够我玩上一阵子的了,那难度可想而知!当我再次挺直了腰杆的时候,拼图成果展现在眼前——大片的绿色,怒放的鲜花,一幅多么美丽的风景画啊,实在让我沉醉。看着自己的得意之作,心中如有一阵微风掠过,送来大自然的气息:清新、惬意。此时,游戏便是对我那孤独心灵的抚慰。
游戏,伙伴们的欢笑
小时候生活在农村,整天自由自在的。放学后常常不直接回家,而是和几个要好的伙伴在乡间小路上玩耍。“我们来捉迷藏好吗?”“好!”众人应和。我们通常用剪刀、石头、布来决定输赢,由输了的人去找赢了的人。我常常比较幸运,输不了,也因此不用去体验找人的艰难。“一,二,三……二十!我开始找啦!你们躲好喔!”经过一番苦寻,找人的小伙伴把大伙儿从石堆后、池塘边、大树下一个个地找了出来。“哈哈哈……”伙伴们都笑得合不拢嘴了。此时,游戏便化作了伙伴们的欢笑。
游戏,拼搏时的汗水
记得初中时曾经玩过一个叫“8”字跳绳的游戏。由于这游戏是当时运动会的比赛项目,同学们在玩时都十分投入。我们班因为人少,自然就全班皆“兵”了。大家都很努力地练习,虽是冬天,但也常常练得满头大汗,这汗水见证了我们所下的苦功。到了比赛那天,在班长的带领下,我们的队伍犹如游龙一般在绳间穿梭。结果,我们以绝对的优势夺取了冠军!看着其他班同学羡慕的神情,我心里感到有一种说不出的高兴。
游戏,还会是什么呢?我想,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只要用心去体味,会有更多的答案。
有人说,人生是一场游戏。我认为,如果人生真是一场游戏,那么,这是一个需要付出汗水、智慧、勤劳、勇敢、坚强、自信、拼博……还有一生的时间才能玩好的生命游戏!
点评:本文开篇简明扼要,直接入题。正文部分运用 “游戏,孤独时的抚慰”“游戏,伙伴们的欢笑”“游戏,拼搏时的汗水” 三个小标题,从不同角度阐释了游戏的内涵及从中悟出的道理。文章结尾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深化主题。文章语言通顺流畅,层次分明,是一篇可以被评为满分的优秀考场作文。
【热身训练】
试题设计: 2008年奥运会的脚步近了。北京在申请承办2008年奥运会时,提出了“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的理念。请你从其中任选一点作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 ,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思路点拨:
奥运,曾经是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的梦想,当这种梦想在2008年成为现实的时候,它带给我们的,除了喜悦,更多的是憧憬。2008年的北京,将会是一座怎样的绿色城市呢?那时的北京人,又会是一种怎样的新形象呢?那时候的科技,又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惊喜呢?放飞想象的翅膀,展现在我们每一位同学面前的,将是一幅幅充满生机的美丽图画。但是,“绿色”“人文”“科技”毕竟是很抽象的概念,倘若我们不选准角度,选好内容,要写好这篇话题作文是有一定难度的。同学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选材力求精细。俗话说,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我们若能选取一棵树、一个人、一件事或一个画面来表现“绿色奥运”“人文奥运”或“科技奥运”,将会获得理想的效果。如通过叙写一位志愿者的亲身经历,展现北京人的热情;通过描述一位外国游客的感受,展示北京的巨大变化;通过记叙一位记者的采访经历,表现中国的科技发展给世界带来的震撼……这些,都能收到“以小见大”的效果。
二、形式力求多样。要想“化单调为丰富”,“化枯燥为生动”,我们应该在形式上多花点心思。比如,可以采用日记的形式,通过《一位志愿者的日记》《一位运动员的日记》来写北京人对奥运的支持;可以用书信的形式,通过《一位外国游客的感谢信》折射北京人善良美好的心灵;可以写成调查报告或计划,通过《关于北京市绿化情况的调查报告》《与会记者的工作设备计划》来反映崭新的市容市貌和科学技术带来的变化。
中考作文选材的困惑与突破 篇4
第一关: 明确方向, 有的放矢
俗话说“举一纲而万目张”, 素材积累的“纲”, 就是中考作文的命题趋势。让学生围绕这一“纲”, 有条不紊、有的放矢地积累素材, 学生对所积累的内容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素材才易为学生所用。至于中考作文从哪些角度积累和运用素材, 这得了解中考作文命题趋势, 从近三年看, 中考作文考查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五方面:
1.“梦想”类, 引导学生勾勒自己、家庭、社会、环境、国家等的美好蓝图。如“我心中有个梦”。
2.“美德”类, 引导学生静心自省, 调整思想并校正人生航向, 服务社会。如“懂得分享”“留下感激在心中”。
3.“爱好”类, 引导学生欣赏多彩的生活, 展示自己的高雅情趣。如“我的课余生活”。
4.“成长”类, 引导学生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 大胆地表现自我。如“迈过那道坎”“垒高自己”。
5.“健康”类, 引导学生袒露心迹, 学会与人沟通, 有健康的心态, 有健康的为人处事态度, 有健康的生活习惯等等。如“敞开心扉”“今天, 我想说说心里话”。
由上分析, 我们明确中考作文的大致趋向, 命题者意在全面关注学生的人生理想、美德培养、生活感悟、人生体验、成长经历、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内容。学生也就明确了作文选材的方向。突破了 第一关, 也就解决了积累盲目性的问题, 纲目清晰, 省时又高效。
第二关: 分析问题, 探究病因
从中考作文看, 我们还发现大部分学生虽然有材料可用, 但在材料应用过程中却存在很多问题, 从而影响了作文的质量。“病急乱投医”不但不能解决问题, 还可能造成更大的危害。所以, 在平时的教学中, 就应帮助考生分析问题, 探究病因, 才好“对症下药”。归结中考作文在运用素材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致有以下五点:
庞杂: 没围绕中心进行选材, 随意。如写“我努力, 我快乐”时, 把“过生日很快乐”“得到老师的赏识很快乐”都写进作文, 根本没考虑这“快乐”是在“努力”的前提下产生的心理反应, 这里的“快乐”与“努力”不是独立的, 而是有必然的因果关系的, 不围绕它们的关系而选择的材料就是“废料”。
雷同: 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选材。如“我的苦乐初三”, 都是做作业苦、上课苦、早起苦、迟睡苦, 下课打闹乐、放假乐、上网乐、生日乐, 这样的素材很容易让改卷老师产生审美疲劳, 作文分数自然不高。
虚假: 自编故事, 对真人真事记不清楚而胡乱编造。如写袁隆平的例子, 学生写道“杂交水稻的问世, 解决了中国乃至世界人民的粮食问题”; 写居里夫人的贡献是“她发现了镭, 结束了世界没有镭的历史”, 令阅卷老师一头雾水, 不知如何是好。
陈旧: 总写别人说过的内容, 拾人牙慧。如“面对缺陷”, 就是司马迁、贝多芬, 给人感觉世界上就他俩是有缺陷的人。
低幼: 老是写幼儿园及小学低年级发生的事。如“那一幕, 真叫我感动”, 就写: “小学二年级的一个雨夜, 我生病发高烧, 妈妈背我去医院, 忙得团团转, 看着妈妈布满血丝的眼睛, 我感动得流下眼泪。”诸如此类的回忆, 让人感受不到一个初中孩子应拥有的思想与观察视角。
以上五种, 在中考作文中表现得极为突出, 究其原因, 是因学生有意识的素材训练不够, 以至于不知从何角度选择材料, 或不知挖掘材料的哪个角度。因此, 拿到一个作文题, 咬断笔杆, 也不知从何落笔, 或是人云亦云, 或不知所云。在写作过程中, 常感困惑: 鲜花万朵, 我摘哪朵?
我们让学生明确自己的问题根源, 学生在恍然大悟之余, 定会寻求解决的办法, 由被动的积累与运用, 转变为主动求知, 突破了第二大关。
第三关: 指导积累, 强化训练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有了前面的基础, 接下来就要加强指导与训练。
1. 指导有方
上文已提到, 学生应从命题内容的分类上进行素材积累, 教师可以从不同时空、不同领域、不同人群、不同角度、不同语言形式等几方面加以指导, 让学生能迅速“摘”到最美的那朵“鲜花”, 为自己的文章增添光彩。以“诱惑”话题为例:
不同时空。中国古代, 西汉刘安所著《淮南子》中讲过这样一个清官的故事: 鲁相国公仪休“嗜鱼不受鱼”; 中国现代著名学者钱钟书, 牛津大学以重金求购他的一本批注得密密麻麻的《牛津大辞典》, 他说: “我姓了一辈子钱, 还迷信钱吗?”; 外国, 爱因斯坦拒绝以色列政府请他任“以色列总统”, 还把1500美元的支票当书签用, 说: “重要的不是这个, 是科学。”
不同领域。诗人, 文天祥面对元人的种种诱惑, 他坚守“千年沧海上, 精卫是吾魂”而不为所动; 官员, 苏武面对高官厚禄的诱惑, 紧握汉节不放。
不同人群。名人、普通人, 别人、自己, 健全人、身体有缺陷者……
不同角度。正面, 前面几例都是。反面, 美国拳王泰森, 面对扑面而来的鲜花与掌声, 变得骄狂麻木, 最终获罪下狱。
不同语言形式。故事, 如上文的鲁相国公仪休“嗜鱼不受鱼”; 名言, 刘心武说“心上的草, 倘任其乱生, 最后蓬蓬然、森森然, 以至失却了萋萋青翠, 淡淡雅香, 纠结、芜秽、枯黄、腐臭”; 诗句, 李白诗云“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样, 一方面避免积累的盲目性, 让这些素材形成一张纲目清晰的大网, 学生只要张开这张网, 想要什么就取什么; 另一方面避免素材的单一性, 若写议论文或块状记叙文可使文章内容丰富, 主题鲜明, 既有历史厚重感, 也有时代的新鲜感。
2. 规范训练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可“蠢妇也难做有米之炊”, 正如有材料, 写不出好文章一样, 因此, 严格地、规范地强化训练是必修课。在强化时, 要特别注意这些内容:
小巧———选材要小而巧。
这里的“小”不是“浅”, 它是指事件简单而不庞大。如表现父爱主题的文章, 就要选择极小极细之事来写, 方可写出父亲对自己的爱与众不同, 写出新意, 写出真情, 感动自己, 感动读者。
准确———选材要围绕主题。
一盘散沙, 无人问津, 若将它按一种事物的模样制成沙画, 结果会大相径庭。因为“沙画”能表现一个主题,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同时, 还会给人艺术享受, 甚至震撼人心。作文的素材运用也是这样, 用得恰到好处, 那就是最好。
真实———选择真实、可信的材料。
这些材料要自己亲身经历的, 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 即便是通过不同事件、细节、环境、人物组合、改造的, 也要做到合情合理。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会有真实感, 才能感动自己, 感动读者。
新颖———选材要新颖别致。
只有做到“人无我有你无”方可写出新意, 用王蒙的话说, 就是“亏他想得出”! “新”可以从两方面理解: 一方面指材料时尚, 具有时代感, 富有生活气息; 另一方面指旧材料, 新角度。如用“贝多芬”的例子, 我们可以从他对待家庭成员的角度, 写他是个有责任感、有爱心的人, 令人耳目一新。
深刻———选材要有深入的感悟。
前面提到有些学生作文总爱写幼儿园、小学的内容, 而出现低幼化现象, 这不能等同于小时候的事都不能写, 而是说不写那些缺乏深刻内涵与价值的东西。如课文《走一步, 再走一步》, 所写内容也是小时候的事, 但却蕴含大哲理。平时在运用素材时, 就要不断挖掘, 挖掘不出内涵来的就不用。
健康———选正面材料, 不涉禁区, 积极健康。
“文以载道”, 文章要表达思想。思想健康的文章才能给人积极的影响。考试作文的思想内容必须与社会的价值取向保持一致, 才能得到认同。中考语文《考试说明》作文基础等级明确要求“思想健康”, 有些地方的阅卷负责人也一再强调: 作文只要思想不健康就不及格。那些不健康的内容绝不能写, 不能越雷池一步, 选材绝不能进入禁区。
在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下, 学生顺利突破第三关, 也就解决了作文素材的主要问题。有句话说得好: “路对了, 就不怕远。”学生突破了第一关, 积累的“路”也就对了, 至于怕不怕远, 这还得闯第二关再论, 因为前进的路上, 总免不了犯错, 只有不断地校正自己的错误, 才能走得更快更远。人们都明白“熟能生巧”的道理, 如果学生突破了第三关, 也就能“巧”用素材了, 因为他们已拥有了纲目清晰的“素材库”。
突破这三大关, 学生作文选材的积累与运用, 就有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也就能够运用自如了。
参考文献
[1] .方仁工主编《作文就这样写》,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中考作文指导:选材专项训练 篇5
2.材料陈旧化。 由于学生阅读面狭窄,选材往往跳不出教材、文本和历史的积累,喜欢列举“英雄榜”“英烈榜”,古今中外伟人、名人、死人等大家熟知的人和事比比皆是。这样的材料就缺乏时代的气息。
3.材料单一化。 一部分学生在选材时往往很单一,紧紧抓住原材料不放,或就原材料进行扩充,或以话题故事为原型杜撰,或对原材料就事论事,折腾不休。
4.抄袭或变相抄袭现象严重 作文是严禁抄袭的,但每次考试总不能避免。有的学生平时积累不够,大脑空空,靠考前临时抱佛脚读背上几篇,在写作时就偷工减料,把平时阅读中遇见的类似文章进行剪贴拼接,文章呈现出一种克隆或变相克隆现象。
作文选材,新颖典型 篇6
作文三十六技,选材保持独特美丽……
波尔格:
别唱了,铃铛老师来了。
铃铛老师:
坎平斯基同学唱得很有道理,俗话说“文好七分材”,作文的选材是否新颖典型,对一篇文章的好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请看大屏幕:
世间最纯真的是友谊,最难得的是孝心,最无私的是母爱。哪个孩子不是妈妈心头的一块肉,哪位妈妈不疼爱自己的儿女呢?
一次,我发高烧,居然烧到了38.5℃。我躺在床上,看着妈妈那忙碌的身影,心一酸,就流下了两行热泪。“婷婷,你觉得怎样?”妈妈一边关切地问我,一边削着手里的苹果。“啊?哦,没事,没事!”我忐忑不安地说,妈妈皱皱眉头说:“发烧都快到39℃了,还说没事,你坐着,妈给你去拿药啊。”“哎,妈妈,我自己来……”我挣扎着想坐起来,无奈又力不从心地躺回床上。
帕特里克:
这篇作文选材很老套,难道除了生病就没有表达母爱的材料可以写了吗?
波尔格:
这段话让我想起自己写的一篇作文,选材内容也是生病,大家评一下吧。
妈妈一只手为我举着瓶子,一只手扶着我,叫我坚强些。我觉得腿软软的,只能靠着妈妈的身子一步一步地向前挪,一步、两步、三步……那短短十几米的路程好像特别的长。终于走到房间里,妈妈给我盖上被子。这时,我看到了妈妈鬓边的几根白发,耳边是妈妈稍微急促的呼吸声。想到明天是不能去上学了,功课落下了又得补上,妈妈今晚折腾得这么晚,明天也不能上班去了。到这个时候,我终于明白陶行知爷爷为什么在“每日四问”里把身体健康排在第一位,因为一个人如果失去了身体的健康,不仅仅自己痛苦,而且还给亲人带来痛苦。
坎平斯基:
同样是选用生病的材料,波尔格表达的侧重点不同,她从生病写到了健康的重要,并且引用了陶行知爷爷的话,使文章变得新颖独特。
帕特里克:
苏轼说的“横看成岭侧成峰”,同样的生活素材,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就能看出独特的美丽来。
铃铛老师:
是啊。材料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主要在于我们从什么角度去看它。如同普通的风待景,在摄影师的镜头里也能呈现出另一种美丽。
坎平斯基:
快来看看我的选材吧,是不是有摄影师的技术呢?
车子过了杨梅树林,路旁是两排崭新的楼房,洁白的墙壁、红漆的门窗,还有同城市一样的自来水管。车子稍停,好客的人们托着茶盘到车窗口来叫卖杨梅,用袋子装好的,价钱很便宜。表姐给我买了一袋,还没打开,就觉得香气诱人,禁不住口水都快流出来了,拣一颗红得发黑的杨梅放到嘴里,咬一口,汁水溅出来,甜滋滋的,味道比平时妈妈从菜市场买的好吃多了。我问妈妈:“家乡的变化怎么这么大?”妈妈兴奋地说:“这几年,家乡人都学了科学种植技术,山上种果树,田里种西瓜、茄子,大家都有钱了,变化当然大啦!”
家乡变了,还未到达目的地,我便已感受到了家乡的变化。我闭上眼睛细想:“等到了目的地,又会是怎样的一番热闹情景呢?”.
波尔格:
写家乡的变化有许多材料可选,坎平斯基独独选择了在车子刚进入家乡的土地时,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至于到家后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呢?他却埋下伏笔,给读者留下了回味和想象的空间。
铃铛老师:
这是从情感的触发点出发来选材,选择最能引起情感共鸣的那一点,达到了“曲径通幽”的目的。
帕特里克:
轮到我来展示自己的才华了,请看:
打开窗户一看,山上聚了三四个人,他们用电锯把其中的一棵松树放倒了,又在用电锯准备把松树“肢解”了运下山去。
我一阵心痛,“爷爷,他们砍树没人管吗?”
“谁知道呢!”爷爷回答着,给嘴上的烟点上火,猛吸了几口。看得出来,爷爷的心里也很不高兴。
松树被运走了,只留下一地的松针,还有一棵松树孤独地静静地站着。我突然明白它为什么总是静静地站着,或许它看过太多的树木被砍伐了,心灵都变得麻木了。
坎平斯基:
普通的砍树场面,帕特里克却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松树的“孤独”,让松树有了自己的性格,显得很有人情味,表现的环保主题也非常鲜明。
铃铛老师:
【中考作文选材】推荐阅读:
中考作文选材的技巧06-01
中考作文指导--选材教案10-21
选材新颖的中考满分作文07-10
中考作文指导:选材与剪裁08-25
中考记叙文立意与选材的方法07-03
承德市中考满分作文-中考满分作文05-30
英语中考满分作文及表达技巧-中考作文07-24
中考满分作文及点评-萌芽 中考满分作文07-28
广州市中考满分作文-广州中考满分作文08-27
重庆市中考满分作文-重庆中考满分作文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