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三史心得(通用6篇)
学习三史心得 篇1
热爱伟大祖国 建设美好家园——学习“新疆三史”心得体会
和硕县第一小学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伟大祖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虽然特殊的地理位置远离祖国内地,但党和政府的阳光雨露却播洒在天山南北的各个角落,处处充满欢声笑语。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与内地各个省份的大力支持下,新疆各族人民热火朝天的掀起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潮。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新中国就没有繁荣昌盛的新疆。我们新疆好地方,也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好地方处处才能有好风光。学习新疆的历史,我们了解到:远在古代,我们新疆曾经是民族纷争的战场;到了近代,我们新疆又成了统治者流放政治犯的地方;时光进入到新世纪,国内外的敌对分子又将分裂的眼光投向新疆。新疆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分裂与反分裂斗争的历史。因此,我们感谢张骞,他架起了新疆与内地沟通的桥梁;我们感谢班超,守卫了丝绸之路的桥头堡;我们感谢唐王朝,把新疆的治理进一步加强;我们感谢左宗棠,是他力主收复了新疆。但新疆各族人民,只有在新中国,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有可能一步步走向富强。
我们生活在新疆的每一个人,都有义务营造平等和谐团结的民族氛围,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和平共处,维护稳定,用热情建设我们共有的家园,用信心守卫祖国边防的钢铁长城。
学习“六史”心得体会
个学期对《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的学习,使我对祖国的西部边陲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这本教程详细的为我们解读了新疆的地方史,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以及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与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这三点的新疆民族史。
时间在指尖跳荡,转眼间将我带到了战火纷飞的楼兰古城。是谁,手持戈戟在为新疆而战,又是谁,淋漓的鲜血,为了民族的荣誉而战。多少年的血雨腥风,多少次的刀剑相交,不灭的是新疆民族精神,不熄的是中国历代王朝与新疆民族地深切友情!新疆,祖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古至今,恒古不变。谁也撼动不了,谁也改变不了。
从公元前60年到公元2008年,从西域都护府到新疆人民政府,从匈奴帝国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从13个民则大杂居到55个民族小聚居,从一条古丝绸之路到8个国际通商口岸,从不可能变为可能……新疆人民在为人民生活奋斗,新疆人民在为国际和平尽力!
纵观新疆地方史,是一个灿烂而且神秘的足迹。它记录着新疆人民的历史进程。在这片广阔富饶的土地上居住着由古老的塞人、月氏、乌孙、羌人、汉人及匈奴人等各大小部落。他们在战争中成长,在和平中发展。是他们建立了古老的西域。随着中原地带对新疆的发展与管辖,历代皇帝在新疆特派使者设立军事机构及驻军。他们认为,只要控制新疆的治安就能保证天下的苍生,就能维护边疆的稳定。至今,我国任然将保卫新疆的安全稳定作为首要问题,维护祖国边疆的稳定就是维护民族的发展,就是国家前进的前提,所以,新疆不容任何分裂势力的干扰,新疆肩负着和平事业的重担。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地域性决定着民族的多样性。也就是决定了新疆民族的多样性及复杂性。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疆已经是主要由维吾尔族、汉族、回族、哈萨克族及蒙古族等十三个常住民族组成的大家庭。这个占全国总面积六分之一的广阔地域,却凝聚着五千年辉煌的文化。各族人民团结在一起,互帮互助,公共为了新疆的明天努力着,为了世界的文化努力着。因为这里没有民族的界限,没有歧视更没有纠纷,新疆,一片欣欣向荣。
通过对马克思理论的学习研究,中国人民用智慧总结了其核心,又根据中国当前现状,研制出了专门针对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理论内容提到:第一,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充分认识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第二,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发展的原则;第三,通过社会改革引导翻身解放的各族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和通过社会主义建设加快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各民族社会经济全面进步和共同繁荣;第四,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重要性;第五,改革开放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域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第六,坚持国家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相结合,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七,不断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民族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观念;第八,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
就当前新疆的发展状况而言,各民族之间互帮互助,无论走到哪里,都会见到少数民族与汉族相互帮助的实例。“好心的维吾尔族的哥见义勇为”“善良的新疆姑娘为少数民族青年无偿捐献肾脏”等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如果你是从外地来的,那你更会被新疆人的热情所感染。听“欢迎你来我们新疆!”热情的维吾尔族大叔那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看,好客的哈萨克大妈端上了热腾腾的奶茶。感动从心底交融,热情在指尖迸发,弹起手鼓唱起歌,新疆人民欢迎您的到来!民族团结,就像和谐的纽带,将少数民族同汉族紧紧绑住;
民族团结,就向厚重的车轮,推动着少数民族与汉族的稳步发展; 民族团结,就像奥林匹克圣火,在世界的每一个民族心中传扬。
全新疆的民族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拥护我国民族政策,维护祖国统一。揭开神秘的面纱,大漠的孤烟连通着天地。四周一片荒芜。远方传来一阵舒缓的驼铃声,楼兰古城那神秘的钟声载着历史厚重的车轮向前,蹒跚而行。古兰经的奥义孕育着信仰伊斯兰的圣徒们在新疆这片神秘的土地上成长。是宗教教会他们待人,是宗教哺育他们思维。早在隋唐时期,新疆人民就已经形成了多种宗教并存的形式。其中以伊斯兰教最为广泛。人民在宗教的教诲下进行着和睦的发展,没有暴力和背叛。中华人民共和国解放新疆后,党中央为了尊重少数民族的权益,根据其深远性、民族性、国际性、复杂性、长期性的特点,特制定出了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其中以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管理的政策、独立自主自办的政策、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政策,以及加强对爱国宗教人士团结教育的政策等等。这些政策为新疆少数民族团结一心、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现今,奥运的圣火在欧洲传递时受到了各别民族分裂势力的阻挠,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宗教宣传负面信息,破坏了民族团结的宗旨,新疆人民一支团结起来反对恶势力对新疆的毒害。“3·14打砸抢”事件又无常反应出现阶段我国的民族宗教问题。新疆人民团结一心,一致将奥运之火传递下去!
通过学习新疆地方史,我相信,新疆人民一定会为民族团结事业发扬下去。我们一定会为世界民族团结事业做榜样,亲手将奥运的火种交给北京。
对《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的学习,教会了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把解决民族、宗教问题同推进现代化建设结合在一起,同西部大开发结合在一起同新疆各民族共同奋斗、共同繁荣。为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尽我们自己的一份力。
喀纳斯的湖水映着晚霞泛着瑕光,塔里木湖在沙漠中流淌,广阔无边的新疆;风雨磨砺的新疆,神秘玄奇的新疆,热情好客的新疆,载歌载舞的新疆,不可分割的新疆。谁也拉不开新疆同祖国的臂膀,谁也擦不去新疆同祖国的历史,历史在流长,新疆在成长。新疆人民爱好和平,新疆人民团结一心,祝新疆人民成为全国人民民族团结的丰碑!为世界人民做出自己伟大的贡献!
“三史”教育心得体会 篇2
开学以来,我参加了学校组织开展的“三史”学习教育活动,对新疆历史、民族发展史、宗教演变史有了深刻的了解。作为一名生在新疆,长在新疆,地道的新疆人来说,我了解新疆,更热爱新疆,新疆的发展离不开各民族的共同努力,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在这里,和睦相处、互帮互助,相互尊重,新疆的发展凝聚着各民族共同的汗水,今天新疆的发展是“三个离不开”的最好见证。
我们都知道,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中华民族历来有尊史、治史、学史、用史的优良传统,《诗经》中就有“殷鉴不远,在夏后世”的诗句;唐太宗的“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使唐朝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一问世,便引起历代帝王官吏的极大关注……
而重视对历史的学习和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与运用,善于从历史中汲取开拓前进的智慧和力量,更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我们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特别是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曾经指出:“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1
通过学习,我对新疆的历史、民族发展史、宗教演变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远在古代,新疆曾经是民族纷争的战场;到了近代,新疆又成了统治者流放政治犯的地方;时光进入到新世纪,国内外的敌对分子又将分裂的眼光投向新疆。新疆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分裂与反分裂斗争的历史。因此,我们感谢张骞,他架起了新疆与内地沟通的桥梁;我们感谢班超,守卫了丝绸之路的桥头堡;我们感谢唐王朝,把新疆的治理进一步加强;我们感谢左宗棠,是他力主收复了新疆。但新疆各族人民,只有在新中国,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有可能一步步走向富强。
由此可见,今天是昨天的延续,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不懂得自己的历史,就必然会影响继承和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学习“新疆三史”的目的在于运用,在于以史为镜,鉴往知来,做好今天的事,开创美好的未来。
记得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曾说过:“不知道他出生前发生过的事情的人永远是个孩子。” 同样,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如果不清楚自己的来路,也必然没有出路。“新疆三史”不仅同过去相联系,也同现在和未来相联系。只有对新疆昨天的奋斗有深切了解,才能做好今天的工作,更好地承担起明天的使命。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时期,新疆发展和稳定面临重大机遇和挑
战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总结新疆发展和稳定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研究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新疆工作,明确提出了做好新形势下新疆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对于推动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新疆是伟大祖国的一块宝地,新疆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新疆工作。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先后对新疆工作做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新疆发展和稳定指明了正确方向。在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在各地区各部门大力支持下,新疆各级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各族人民艰苦奋斗、锐意进取,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一穷二白落后面貌得到明显改变,各族群众得到巨大实惠。
新疆各项事业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为新疆下达了新的进军令,吹响了新的冲锋号。进军令:定位高、目标新、措施硬。冲锋号:吹醒了山川大地,吹起了万丈豪情,吹暖了百姓民心。新疆的大发展进入了历史的新阶段,坐标一个个闪亮、政策措施一项项有力。
正像张春贤书记在讲话中所说的,通过学习“新疆三史”,使我们进一步厘清了历史发展脉络,从史实的角度印证了新疆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
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家园,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族群众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新疆的历史就是各族人民共同抵御外侮、共同艰苦奋斗、共同开发建设的历史,新疆各族人民的团结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到多种宗教并存是新疆宗教历史的基本特点,多种宗教和谐共存是新疆宗教历史的主流,同时宗教也必须和其所处的时代以及人文地理环境相适应;通过学习,进一步认识到新疆分裂与反分裂的斗争是长期的、复杂的、尖锐的,有时甚至是十分激烈的,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三股势力”的各种分裂破坏活动,坚持发展和稳定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坚持“反暴力、讲法制、讲秩序”,坚定不移地维护新疆社会政治大局稳定。
尤其是实现新疆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方法。所以,在“现代文化促进周”启动之际,自治区党委中心组集中学习“新疆三史”,其寓意启示我们:从新的起点出发,全疆各族干部群众必须从“新疆三史”中汲取智慧,从“新疆三史”中获得动力,进一步增强国家认同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把爱党爱国爱新疆热情化为实际行动,奏响新疆旋律,树立新疆理念,创造“新疆效率”,弘扬“新疆精神”,以今天的奋斗铸就未来的光荣,让新疆走向新的辉煌。
新疆三史学习方案 篇3
哈拉玉宫乡中心学校党支部
二〇一二年五月三日 哈拉玉宫乡中心学校 学习“新疆三史”实施方案
根据库教党工发【2012】63号文件精神,为了在我校迅速宣起学习新疆“三史”的高潮,让每位党员、教师、学生能深入了解新疆“三史”的具体内涵,巩固民族团结大好局面,加强我校党员、教师、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维护我校政治稳定和长治久安。根据我校实际,现制定我校学习“新疆三史”实施方案,具体如下: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文件精神,进一步提高教职工的政治理论水平和能力,切实增强师生的遵纪守法意识,努力构建平安、和谐和健康发展的育人环境。
二、成立领导小组
组 长:亚森〃艾威力(书 记、中心校校长)副组长:吾斯曼江〃玉山(中心校副校长、中学校长)买买提江〃尼亚孜(中心校工会主席)成 员:乔爱民(中心校办公室主任)
李 静(中学副校长)
阿曼古丽〃卡伊尔(中学副校长)阿布都热合曼〃卡买尔(教研室主任)
阿布都米吉提(德育主任)
张 薇(德育副主任)
辛旭东(团支部书记)
秦志伟(教务处主任)
吉米拉〃卡伊尔(教务处主任)
三、学习内容
1、《新疆三史》
2、《“四个任同 ”读本》
3、《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民族团结教育条例》。
4、观看新疆“三史”光碟;
5、教师、学生撰写心得体会
6、进行新疆“三史”知识测试
四、学习方法:
以学校为单位采取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系统学习与专题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通过以辅助学、以查导学的形式,使政治理论学习收到实效。
五、学习对象
全校师生
六、时间安排
学生学习时间: 2012年5月至6月底
1、以历史教师上课为重点,对学生进行“三史”教育。(中学民语部由阿布都热合曼负责、中学汉语部由李红负责)
2、观看新疆“三史”光碟。(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3、各年级集中学习《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民族团结教育条例》
4、各中队充分利用5月民族团结月契机,开展民汉学生手拉手活动,并开展一些相关的团结教育活动。
5、各中队举行关于新疆“三史”的主题中队会。(5月)教师学习时间: 2012年5月至暑假放假前 1、5月9日学习新疆“三史”材料一(集中)2、5月16日学习新疆“三史”材料二(集中)--撰写心得体会 3、5月23日学习新疆“三史”材料三(集中)4、5月30日学习“四个任同”读本(自学)5、6月6日学习《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民族团结教育条例》。--撰写心得体会 6、6月13日观看新疆“三史”光碟。7、6月20日观看新疆“三史”光碟 8、6月27日举行教师新疆“三史”知识测试。
9、放暑假前对学习新疆“三史”情况进行总结
七、具体要求
1、要充分认清学习的重要性。通过学习认真查找自身不足,充分认清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加强学习作为做好工作的第一需要。
2、要确保人员、内容、时间的落实。要统筹安排,科学设置学习内容。无特殊事由要积极参加学习,遇有特殊情况要严格执行请假制度,确保人员、内容、时间的落实。
3、要突出学习的效果。特别是党员、团员,要努力率先垂范,做学习的宣传者、组织者、示范者,带着问题去学习,并认真做好学习笔记,撰写学习心得,确保取得实效。
4、要搞好学习考勤。建立严格的考勤制度,定期对参加学习情况进行通报,并作为考核的一项依据,对无故不参加学习的,按学校有关规定处理。
5、学习期间要以专题讲座、座谈、学生要求撰写心得体会。
6、民语部党员教师学习由吾斯曼江〃玉山、阿曼古丽〃卡伊尔负责;汉语部党员教师学习由乔爱民、张薇、李静负责;民语学生学习由阿布都米吉提、阿布都热合曼〃卡伊尔负责;汉语学生学习由张薇、辛旭东、李红负责。
三史宣讲小结 篇4
为深入推动第29个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以及“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主题教育的深入开展,进一步提高社区干部以及辖区居民群众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思想政治觉悟,屯河社区于9月27日举办了新疆“三史”宣讲报告会。
报告会由社区书记主持,泰昆社区宣讲员祖丽菲亚作新疆“三史”专题辅导报告,社区全体工作人员聆听报告,报告以新疆宗教分析为主题,以历史事实阐述了新疆从来就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对今新疆的主权是从汉代开始确立的,不过新疆是近代才开始使用的一个名称,汉朝时称今新疆大部分地区为“西域”。其时西域的地域不仅包括今天的新疆,还包括中亚部分地区,有西域三十六国之说。当时的西域各国也处于漠北强国匈奴的威胁之下。为抗击匈奴,汉武帝决定联合西域各国,对匈奴形成夹击之势,于是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张骞历尽千难万险,历时二十余载,最终不辱使命,成功说服西域各国与汉朝联合,並将西域冶炼铁器的技术带回,改良了汉朝军队的武器装备,大大增强了汉朝军队的战斗力。重点对新疆历史进行了细致的阐述和分析。
新疆三史课后题答案 篇5
一.单选题(三史)
1.佛教之后,又有道教、摩尼教、景教等宗教传入新疆,形成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分数:10分)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正确
B.错误
2.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交通动脉和重要商道,同时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和传播之道。(分数:10分)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正确
B.错误
3.新疆的民族发展史就是多民族迁徙、流动、融合的历史。(分数:10分)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正确
B.错误
4.“安史之乱”,发生在()时期。(分数:10分)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A.魏晋南北朝
B.唐朝
5.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经历了一系列民族的变迁重组后,匈奴、大月氏、乌孙、羌、车师人皆等融入其他民族当中,逐渐消亡。(分数:10分)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正确
B.错误
6.公元496年,在鲜卑人的支持下,金城(兰州)汉人麴嘉被推立为王,建立高昌国(一称高昌麴氏王朝)。(分数:10分)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A A.正确
B.错误
7.新疆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分数:10分)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正确
B.错误
8.公元8世纪中叶“怛拉斯之战”后唐朝对中亚地区政局失控。(分数:10分)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正确
B.错误
9.社会发展的差异性、中原政局动荡、中央王朝比较弱是新疆历史上割据或地方政权产生的主要原因。(分数:10分)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正确
B.错误
10.18世纪后期,基督教的三大教派—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中国又称基督教)相继传入新疆。(分数:10分)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正确
B.错误
1、.汉朝时期,西域各地居民只使用汉语作为官方通用语言外。(分数:10分)三史
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A A.正确 B.错误
2.割据时期,西域地区同中原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活动也出现了中断。(分数:10分)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A.正确 B.错误
3.公元8世纪中叶“怛拉斯之战”后唐朝对中亚地区政局失控。(分数:10分)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正确 B.错误
4.“安史之乱”,发生在()时期。(分数:10分)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A.魏晋南北朝 B.唐朝
5.9世纪末10世纪初,伊斯兰教经中亚传入新疆。(分数:10分)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正确
B.错误
6.16世纪,维吾尔等民族接受了伊斯兰教,原来主要由这些民族所信仰的宗教,如祆教、摩尼教、景教等便逐渐在新疆消失。(分数:10分)
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正确 B.错误
7.“安史之乱”后,西部勃兴的阿拉伯帝国势力进入中亚,开始影响到帕米尔以东各地的局势。(分数:10分)3
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正确 B.错误
8.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交通动脉和重要商道,同时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和传播之道。(分数:10分)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正确 B.错误
9.清朝统一了新疆后,建立了军政管理机构。(分数:10分)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正确
B.错误
10.维吾尔族在历史上曾信仰过原始宗教、萨满教、祆教、佛教、摩尼教、景教等多种宗教,最后才信仰了伊斯兰教。(分数:10分)
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正确 B.错误
一.单选题(三史
1.新疆地处我们祖国的西南部,欧亚大陆腹地。(分数:10分)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A.正确
B.错误
2.“三股势力”特别是宗教极端势力罔顾历史事实,歪曲和杜撰新疆宗教演变的历史,否认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并极力破坏新疆多种宗教和谐并存的历史传统,甚至大肆鼓吹极端思想,破坏和诋毁新疆传统的伊斯兰教,其目的就是利用宗教进行分裂破坏活动。(分数:10分)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正确
B.错误
3.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受统治阶级宗教政策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主要宗教的地位会发生改变,曾出现过“一教独存”的情况。(分数:10分)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A.正确 B.错误
4.新疆省的建立有助于推进新疆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发展。(分数:10分)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正确
B.错误
5.隋唐时期,在新疆地区聚居活动的民族成分主要有突厥、粟特、回鶻、汉、吐蕃等。(分数:10分)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正确
B.错误
6.新疆的民族发展史就是多民族迁徙、流动、融合的历史。(分数:10分)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正确
B.错误
7.汉朝西域各地广泛流行 “五铢钱”。(分数:10分)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正确
B.错误
8.“安史之乱”,发生在()时期。(分数:10分)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A.魏晋南北朝
B.唐朝
9.新疆地区出土的汉晋时期“汉龟二体钱”、“汉一佉二体钱”说明了该地区蓬勃发展的商品贸易水平,还深刻反映了文化交流的真实状况。(分数:10分)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正确
B.错误
10.辽、宋、元、明时期应是新疆地区民族流动、迁徙、融合、重组最为强劲的历史阶段。(分数:10分)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正确
B.错误
一.单选题(三史
1.隋唐时期,在新疆地区聚居活动的民族成分主要有突厥、粟特、回鶻、汉、吐蕃等。(分 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正确
B.错误
2.史前时期的人类历史分为石器、青铜器和早期铜器时代等发展阶段。(分数:10分)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A A.正确
B.错误
3.佛教和伊斯兰教能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与新疆社会相适应,逐渐演变为带民族特色的佛教和伊斯兰教,最终成为新疆历史上流传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宗教。(分数 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正确
B.错误
4.据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对属于史前时期的研究,新疆当地居民里()人种特征较明显。(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B A.蒙古
B.欧罗巴
5.“安史之乱”后,西部勃兴的阿拉伯帝国势力进入中亚,开始影响到帕米尔以东各地的局势 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正确
B.错误
6.麴氏王朝其域内通行汉文,军政管理皆采用内地制度。(分数:10分)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正确
B.错误
7.11世纪,喀喇汗王朝将伊斯兰教传入天山南部的喀什、和田等地。(分数:10分)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正确
B.错误
8.新疆居民在远古时期没有宗教观念。(分数:10分)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A A.正确
B.错误
9.新疆地区作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组成部分的历史事实决不允许篡改。(分数:10分)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正确
B.错误
10.史前时期的人群聚落既有人种之分,也有民族之别。(分数:10分)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A A.正确
B.错误
一.单选题(三史
1.新疆以天山为界,在()部地区主要活动的是逐水草而流徙的游牧民族。(分数:10分)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北
B.南
2.割据时期,西域地区同中原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活动也出现了中断。(分数:10分)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A.正确
B.错误
3.新疆居民在远古时期没有宗教观念。(分数:10分)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A.正确
B.错误
4.天山以()则主要是农耕定居的各个民族群落,他们往往以沙漠边缘的绿洲地区为团聚地,过着日出而起,日落而居的农业田园生活。(分数:10分)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A.北
B.南
5.新疆与祖国的关系,既不是一般的朝贡与封赐的关系,也不是一般的藩属关系,而是表现为长期的不间断的国家行政权力在这一地区的直接行使。(分数:10分)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正确
B.错误
6.公元496年,在鲜卑人的支持下,金城(兰州)汉人麴嘉被推立为王,建立高昌国(一称高昌麴氏王朝)。(分数:10分)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A.正确
B.错误
7.史前时期的人类历史分为石器、青铜器和早期铜器时代等发展阶段。(分数:10分)
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A.正确 B.错误
8.据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对属于史前时期的研究,新疆当地居民里()人种特征较明显。(分数:10分)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蒙古 B.欧罗巴
9.维吾尔族历史上除了信仰伊斯兰教不曾信仰过其它宗教。(分数:10分)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A.正确
B.错误
10.史前时期的人群聚落既有人种之分,也有民族之别。(分数:10分)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A.正确
B.错误
一.单选题(三史
1.新疆的民族发展史就是多民族迁徙、流动、融合的历史。(分数:10分)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正确
B.错误
2.“安史之乱”,发生在()时期。(分数:10分)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A.魏晋南北朝
B.唐朝
3.新疆省的建立有助于推进新疆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发展。(分数:10分)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正确
B.错误
4.新疆地区出土的汉晋时期“汉龟二体钱”、“汉一佉二体钱”说明了该地区蓬勃发展的商品贸易水平,还深刻反映了文化交流的真实状况。(分数:10分)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正确
B.错误
5.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受统治阶级宗教政策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主要宗教的地位会发生改变,曾出现过“一教独存”的情况。(分数:10分)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A.正确
B.错误
6.隋唐时期,在新疆地区聚居活动的民族成分主要有突厥、粟特、回鶻、汉、吐蕃等。(分数:10分)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正确
B.错误
7.“三股势力”特别是宗教极端势力罔顾历史事实,歪曲和杜撰新疆宗教演变的历史,否认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并极力破坏新疆多种宗教和谐并存的历史传统,甚至大肆鼓吹极端思想,破坏和诋毁新疆传统的伊斯兰教,其目的就是利用宗教进行分裂破坏活动。(分数:10分)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正确
B.错误
8.汉朝西域各地广泛流行 “五铢钱”。(分数:10分)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B A.正确
B.错误
9.新疆地处我们祖国的西南部,欧亚大陆腹地。(分数:10分)
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A.正确
B.错误
10.辽、宋、元、明时期应是新疆地区民族流动、迁徙、融合、重组最为强劲的历史阶段。(分数:10分)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正确
B.错误
一.单选题(三史)
1.清朝统一了新疆后,建立了军政管理机构。(分数:10分)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正确
B.错误
2.汉朝时期,西域各地居民只使用汉语作为官方通用语言外。(分数:10分)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A A.正确
B.错误
3.“安史之乱”后,西部勃兴的阿拉伯帝国势力进入中亚,开始影响到帕米尔以东各地的局势。(分数:10分)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正确
B.错误
4.“安史之乱”,发生在()时期。(分数:10分)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A.魏晋南北朝
B.唐朝
5.维吾尔族在历史上曾信仰过原始宗教、萨满教、祆教、佛教、摩尼教、景教等多种宗教,最后才信仰了伊斯兰教。(分数:10分)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正确
B.错误
6.16世纪,维吾尔等民族接受了伊斯兰教,原来主要由这些民族所信仰的宗教,如祆教、摩尼教、景教等便逐渐在新疆消失。(分数:10分)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正确
B.错误
7.公元8世纪中叶“怛拉斯之战”后唐朝对中亚地区政局失控。(分数:10分)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正确
B.错误
8.割据时期,西域地区同中原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活动也出现了中断。(分数:10分)
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A.正确
B.错误
9.9世纪末10世纪初,伊斯兰教经中亚传入新疆。(分数:10分)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正确
B.错误
10.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交通动脉和重要商道,同时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和传播之道。(分数:10分)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正确
新疆三史宣传演讲稿 篇6
一、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无论是在国家政权统一强盛时期,还是国家处于分裂割据时期,历代中央政权都对全国各地行使着有效的行政管辖权、司法权、赋税权、驻军权。
(一)历代中央政权对新疆的行政管理
秦汉之际,新疆天山南北的居民在各个绿洲、草原和山间盆地形成大小不等的聚落,分别建立起各自为政的政治势力,史称“三十六国”。这里所说的“国”并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国家”的意思。从战国时代至秦汉之交,蒙古高原的游牧族群匈奴强大起来,向四周扩张,并经常侵扰汉朝的北部城乡。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拟联络大月氏,共击匈奴。为了丝绸之路的安全畅通,公元前101年,汉朝政府在轮台、渠犁驻兵屯田,并置使者校尉领护。使者校尉是汉朝政府最早派驻西域的最高官员。公元前68年,汉朝政府派侍郎郑吉率兵在今吐鲁番盆地屯田。并命郑吉护鄯善(今罗布泊一带)以西南道,即统管天山以南各地。公元前60年,汉宣帝任命郑吉护车师以西北道,统管南北道(即天山南北)各地,称“都护”。郑吉设都护府于乌垒城(今轮台县策大雅)。汉朝正式在西域设官、驻军、推行政令,从此,“汉之号令班西域矣!”。设官置守是国家政权在所辖领土内行使主权的主要标志。它说明,汉朝中央政府的政令已在西域通行,汉朝正式开始在西域行使最高统治权和管辖权,对西域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西域从此成为我国领土的一个组成部分。西域都护是汉王朝中央政府派遣管理西域的最高军政长官。其级别相当于郡太守,都护的职责是统辖西域诸国,管理屯田,颁行朝廷号令,诸国有乱,得发兵征讨。
当时的西汉政府对西域地区采取了四种管辖措施:一是派遣官吏,西域都护是汉朝委派管理西域军政事务的最高官员。二是册封地方首领,颁发印绶:汉朝给西域各地方政权的首领和官吏颁发印绶,这是政权统一的象征。三是实行屯田:西域都护的主要职责之一是确保丝绸之路的畅通,为此而开展屯田。这是当时最主要的生产建设措施,也是一种国防军事建设。四是修建城堡烽燧,保护交通。西域都护府建立以后,烽燧组织和城垒关卡已遍及西域各地。此后,除个别时期 的个别地区存在着割据政权外,基本上都在中央王朝的治理之下。即便是割据时期,居民也仍然以“中国人”自称。
1953年,在新和县古城遗址出土的一枚“汉归义羌长”铜印,就是汉朝颁授西域首领的官印。这说明,汉朝对西域的管辖,吸收了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参与政权的管理,它不仅密切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而且造就了西域各民族上层人士对中央政权的忠诚。东汉时期于公元74年重新恢复了西域都护及戊己校尉,驻屯今奇台、鄯善鲁克沁一带。公元91年,东汉政府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公元123年,班超的儿子班勇受命担任西域长史,继续对西域进行有效的统辖。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虽然中原处于分裂状态,但对西域的管辖却一直没有中断。曹魏、西晋政权继续向西域派出西域长史和戊己校尉,前凉和北凉先后在吐鲁番设置高昌郡。北魏统一北方后,驻军鄯善、焉耆等地。
隋朝时期曾先后在今若羌、且末、哈密三地设郡。公元640年,唐朝消灭了麴氏高昌,分别设西州和庭州。州下设县、乡等政府机构,同年又设安西都护府于西州(658年晋级为安西大都护府)。647年,唐军夺取龟兹,设龟兹都督府,648年,唐朝完全控制了天山南北广大地区、迁安西都护府于龟兹。同时,将焉耆、龟兹、于阗、疏勒四镇隶属于安西都护府,史称“安西四镇”。702年,唐朝又设立北庭都护府(709年晋级为北庭大都护府),唐代在西域最高军政建制是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安西大都护府管辖著名的“安西四镇”和葱岭以西、波斯以东、阿姆河以南的共计20个都督府。北庭大都护府统辖昆陵、蒙池两个都护府所管辖的天山以北、楚河以西至里海以北的广大地区,共计23个都督府。唐朝在西域东部汉族民众较集中的地区,实行州、县两级行政管理,有伊州、庭州、西州,州下辖县,县下有乡、里基层组织。在西突厥和其他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羁縻府州,即保留原来当地民族首领的政治地位,按部落或地区大小,设置府、州、县,任命各民族大小首领担任都护或都督、刺史、县令等官职,肩负朝廷使命。唐朝大量吸收西域少数民族参与政权管理,进一步巩固了对西域的统治。
1251年,蒙古在别失八里(意为“五城”,今吉木萨尔)设立了别失八里等处行尚书省,这是行省制度第一次在西域出现。这一管理制度体现了中央政府对西域地区实施管理的新举措,是中央政权对西域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一次大变革。1406年,明朝设立了哈密卫,任用哈密当地的世族首领为各级官吏统辖当地军政事宜,维持中西商贸通道之安全,并对西域其他地区实施控制。
清朝统一新疆后,于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设置了“总统伊犁等处将军”,驻惠远城(今霍城县境内)。伊犁将军是清朝在新疆地区设立的最高的军政长官,统领全疆各地的驻防官兵,并兼理地方行政事务。清朝还根据新疆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特点,本着“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的原则,制定了管理新疆的行政制度,即分别实行州县制、伯克制和札萨克制三种行政体制。州县制主要实施于新疆东部的巴里坤、乌鲁木齐及其以东地区;伯克制主要实施于天山南麓的维吾尔族聚居地;札萨克制是在哈密和吐鲁番的维吾尔族人中及在全疆的哈萨克族人、蒙古族人等中实行的。
1864年新疆农民大起义及其后的阿古柏入侵新疆,摧毁了清朝在新疆原有的军府制管理体系。在收复新疆的过程中,清政府于1877年令左宗棠筹划新疆善后事宜,左宗棠提出了必须在新疆设立行省的建议。其后,清军每复一城,即在该城设立善后局,善后局的主要任务是恢复社会秩序和社会经济。各地民政事务的管辖权转移到了善后局的手中,剔除了过去伯克制下的种种弊端。从1876年收复新疆之役打响,至1884年新疆建省,左宗棠、刘锦棠先后在新疆地区设立善后总局2个,善后局10个,善后分局3个,从而为新疆建省奠定了基础。
新疆建省之议最早是龚自珍于1820年在《西域置行省议》一文中提出的,以后经左宗棠、刘锦棠等人的大力提倡,最终得到清政府的批准。1884年11月17日,清廷正式颁令新疆建省,刘锦棠为首任巡抚,魏光焘为首任布政使,首府定在迪化(今乌鲁木齐)。经过逐步设置,到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全疆共设有镇迪道、阿克苏道、喀什噶尔道、伊塔道4个道,下辖6个府、10个厅、3个州、23个县与分县,新疆省的行政区划日益完善。
清政府于1884年正式在新疆建省,并取“故土新归”之意改称西域为“新疆”。新疆建省,是清朝政府对历朝各代治理新疆的一次重大改革。新疆军政中心由伊犁移至迪化(今乌鲁木齐)。至1909年,新疆行政建置与内地完全一致。
事实证明,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地区由此开始了和我国其他地区融为一体的历程。和西汉相比,东汉王朝对西域的治理受到国力和统治者主观意识的影响出现了“三绝三通”的状况。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原地区陷入分裂状态,对西域的治理主要还是
限于西部和北部地区的各王朝或政权,而且统治的程度也不及西汉时期那么深入具体。隋唐时期,不仅重新将西域纳入到了中央王朝的直接管辖之下,而且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及四镇等机构的设置使中央王朝对西域的治理在两汉的基础上更加深入。五代辽宋金时期,中原地区复又陷入分裂状态,西域虽然此时也先后出现了喀喇汗王朝、于阗李氏王朝、高昌回鹘王朝、西辽王朝等割据政权,但这些政权和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并没有中断,而是继续保持着密切的交往。这为蒙元对西域的又一次统一和治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明王朝受国力的影响,对西域的治理相对较弱,但其后的清王朝却集历朝各代长期治理西域之大成,不仅在西域确立了以伊犁将军为首,众多参赞大臣、办事大臣、领队大臣等为辅的管理体制,而且积极推行具有中原地区特点的郡县管理方式,并最终在1884年将新疆纳入到了行省管理体制之下,新疆由此完成了和我国其他地区融为一体的进程。
自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到清朝设省而治,历代王朝对新疆的治理经过了都统治理(西汉到隋)、羁縻治理(唐到明)、军府治理(清统一新疆至1884年)、建省治理(1884年以后)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既反映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同时也体现了中央政府对新疆治理逐步强化的发展轨迹。
(二)历代中央政权在新疆设立的军事机构与驻军
在国家拥有的领土上设立军事机构并驻军,是行使国家主权的重要标志。历代中央政权在西域一直设立有军事机构,并派驻大量军队,行使管辖权和自卫权。
自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多次出兵西域,打击匈奴势力。公元前110年—105年西汉开始在乌孙国驻军屯田,这是西汉首次在西域有了驻军。公元前102年李广利打败大宛后,西汉在渠犁(今轮台县境内)安置了几百名将士屯田,并把酒泉的烽燧延伸到罗布淖尔以西。公元前101年汉朝政府在轮台的渠犁设立“使者校尉”,负责管理屯田事宜和接待来往使者,这是汉朝在西域设立最早的军事官职。西域都护府(公元前60年设立)兼有行政和军事职能,它的设立,说明汉朝政府正式在西域行使有效的军事管辖权。
唐朝时期,设安西、北庭都护府,下设有军、守捉、城、镇等军事机构。所属军队每年换防,“烽戍逻卒,万里相继”。这些戍卒有战事则打仗,无战事则守戍边防。各羁縻都督府、州,都有自己的武装,其兵额不限,是唐朝军队的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镇守封疆,维持本地区社会秩序。唐朝政府还把在内地实行的府兵制度推行到了西域地区,吐鲁番出土文书有“竞愿展效贼庭,用表诚心报国”等内容,说明唐朝除了从内地调兵遣将镇守外,西域本地的民众更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元朝时期在西域的驻军有蒙古军、汉军和新附军,这些军队驻守在和阗、别失八里、高昌、阿力麻里、曲先等地,政府还为各地驻军供应粮食及其他物资,以安定军心。同时在西域设立大量驿站,以便于军队和物资的调拨。驻守西域的军队还从事屯田事务,以此解决物资供应不足的问题。
清朝的伊犁将军兼理军事,有满、蒙古等八旗军队长期驻守新疆。一般情况下,新疆常设驻防、换防之八旗、绿营兵3万余人,乌鲁木齐则是新疆绿营屯驻的重地。天山南麓的驻军大多是换防军,根据情况定期换防。清朝还在新疆许多地方设立了台站和卡伦(蒙古语,意为“边台”、“台站”)。台站设于全疆各地,而卡伦则设于地势险要之处。各卡伦又有常设、移设、添设三种,驻卡官兵经常巡查,验查不法之人。
历代中央政权在西域建立军事机构,派驻军队,并把当地少数民族纳入军队之中,有力地巩固了在西域地区的统治。
(三)新疆与内地统一的、有机的经济联系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曾出现许多幅员辽阔的大帝国,如波斯帝国、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等,但这些帝国都先后解体了,其解体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在帝国内没有形成统一的、有机的并且相互依存的经济联系。而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经验证明,历史上中国各地,包括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域,不仅一直保持了密切的政治联系,而且保持了密不可分的经济文化联系。无论是边疆与中原之间,还是边疆与边疆之间;无论是农耕文化还是游牧文化,都不断地发生着交流与互融,从而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它像一条纽带,把边疆与内地、汉族与各少数民族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正因为如此,历史上的中国虽然多次出现分裂割据的局面,但统一却始终是主流。新疆的地形地貌特征是:北、西、南三面为高山阻隔,只有东面通过河西走廊等地与内地拥有较为畅通的道路相联,加之内地经济发达,人口众多,有着广阔的市场。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疆的经济与内地经济的不可分割性。随着中央政权对西域地区管理的加强,新疆在经济与文化上与内地都形成了持久而良性的互动与交流,从而使新疆的经济文化纳入到古代中国的整个经济文化系统中,成为中国经济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早在商代,新疆与内地就有一定的经济交流。河南安阳商代后期之王武丁配偶妇好的墓中,出土大量玉器,经鉴定,绝大部分都属于新疆玉料,它反映了当时中原与西域的玉石贸易。根据先秦史籍《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在位期间率众“西巡昆仑”,与当地部落首领西王母相见,双方互赠礼品,吟咏唱和。考古工作者在天山阿拉沟第28号墓出土了一件春秋战国时期凤鸟纹刺绣,经鉴定这是一件来自中原的产品。在阿勒泰发掘的石人、石棺墓葬中,曾出土了一件铜镜,它是古代中原战国时期的产品,其形制和大小与河南陕县上村岭虢国墓出土的铜镜基本一致。这些都说明,早在先秦时期,新疆与内地就有经济文化交流,并且这种交流是双向的。
汉朝统一西域后,设立了西域都护府,更促进了西域与内地的经济贸易的往来。这一时期丝绸之路畅通,中国内地与西域商品流通范围扩大。汉朝政府发行的五铢钱在西域与内地一样起到了流通手段的作用。在新疆出土的汉五铢钱遍及新疆天山南北的广大地区,如20世纪70年代和田买力克阿瓦提遗址一次出土45公斤汉五铢钱。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五铢钱在天山以南诸国仍在使用。除此而外,在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代,龟兹地区(今库车)还出现了本地铸造的汉龟二体钱,它一面铸有龟兹文,另一面则铸有汉文“五铢”字样。这种钱币的形制和铸造工艺与内地铸币有渊源关系,它的出现反映了龟兹本地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反映了西域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密不可分的联系。
隋唐时期,丝绸之路经济贸易空前繁盛,唐朝货币大量流入西域。唐代钱币在新疆出土的数量和分布区域都远远超过了汉代。唐代的开元通宝、乾元重宝、大历元宝、建中通宝等钱币在西域许多地方都有大量的出土发现,如1979年在罗布泊一次发掘就有970枚开元通宝钱出土。喀喇汗王朝时代著名的学者优素福·哈斯·哈吉甫在《福乐智慧》中描述说“要是中国商队砍倒自己的旗子,千万种珍宝从何而来”。在今和田、叶城、莎车、吐鲁番、木垒、奇台、昌吉、阿图什等地都出土过宋代钱币,反映了喀喇汗王朝与宋朝经贸往来的频繁程度。
清朝统一新疆后,新疆社会稳定,商品经济繁荣,为中原与内地的经济交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大大丰富了中原汉族人民和新疆各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清朝中央政府发行的制钱先是在新疆北部及哈
密、吐鲁番等地成为市场上的通用货币。不久清政府在新疆各地陆续设局铸造铜钱,流通全疆,实现了新疆与全国货币的一体化。在新疆,汉族人民与维吾尔族、蒙古族、哈萨克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技术交流也日益增多。
新疆与内地密切的经济交流,不仅丰富了各族人民的物质生活,更重要的是,它反映出新疆与内地不同的经济类型之间,有极强的互利、互惠、互补性,因此相互依存,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保证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四)新疆与内地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文化
在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之中,既需要保持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同时也需要促进各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造就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格局。从新疆历史的发展来看,新疆与内地一直保持着密切的文化交流,内地汉民族吸收了许多的新疆各民族的文化,而新疆各民族也从中原文化中汲取了大量营养,新疆与内地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
汉朝统一西域后,内地的典章制度传入西域。如龟兹王绛宾曾娶解忧公主之女弟史为妻。公元前65年,绛宾携弟史赴长安入朝,他非常喜欢汉朝的衣着服饰和典章制度,从长安返回龟兹后,便仿效汉朝,修建宫室,在宫殿周围建巡行警戒道路,“出入传呼,撞钟鼓,如汉家仪”(《汉书·西域传》)。新疆曾出土许多汉代的汉文木简,如在尼雅遗址一处汉代遗址出土有一枚汉文木简,其中就有汉代官府对精绝王下达的汉文文书,这说明汉文在西域是当时通行的官方文字。汉代西域与内地的音乐歌舞也相互交流。龟兹王绛宾夫妇同赴长安时,其夫人弟史专门到长安学习鼓琴,汉宣帝并赐给两人“旗鼓”、“歌吹数十人”,开创了中原歌舞传入西域的历史先河。
魏晋南北朝时期,麴氏高昌王朝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在高昌城宫室内,画有“鲁公问政于孔子像”。高昌还仿效中原兴办学校,其教材有《毛诗》、《论语》、《孝经》,学生们虽习用汉字,但却讲说胡语(当地民族语言)。1959年以来从吐鲁番阿斯塔纳和哈剌和卓古墓区发现《论语郑氏注》、《孝经》、《典言》、《急就章》、《千字文》等残卷,都证明了中原文化同新疆各民族文化联系紧密,以及新疆少数民族积极学习和借鉴汉族文化的情况。这一时期,西域地区流行的龟兹乐、疏勒乐、于阗乐、高昌乐等对中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唐代西域各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以及西来文化的相互交汇、吸收、融合,大大丰富了中华文化宝库。汉文是当时西域通用的语言文字,无论是政府发布的公文,还是民间契约,都用汉文写成,吐鲁番出土的大量唐代文书就是明证。唐代的伊、西、庭三州地区,儒家思想传播较广,在吐鲁番考古发掘中,多有儒家经典抄本出土,如《论语》、《孝经》等。唐写本《论语郑氏注》,抄写于唐景龙四年(公元710年),抄写者为年仅12岁的西州少年学生卜天寿。由于佛教在西域地区盛行,因此许多内地僧人来到西域建造寺院,成为寺里的住持。龟兹是当时唐代安西大都护府治所,唐代在这里驻扎大量的军队,同时这里也有许多随军家属和商人,为了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在附近出现了不少由汉人开凿、汉僧住持的洞窟,洞窟中的壁画许多都带有汉族绘画风格,被称为“汉风窟”。唐初来自于于阗的画家尉迟跋质那和尉迟乙僧父子,将犍陀罗艺术风格与中原绘画风格融为一体,创造出独树一帜的西域画风。他们把西域画风带到中原,并吸收中原某些绘画技巧,创作出不少优秀的绘画作品。在隋、唐前期画坛上享有盛誉,为中原绘画艺术的发展,为把佛教绘画艺术中国化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音乐和舞蹈方面,龟兹乐、高昌乐、疏勒乐、柘枝舞、胡旋舞、胡腾舞、拔头舞等流行于西域和中原,唐朝宫廷的十部乐中 《龟兹乐》、《高昌乐》、《疏勒乐》都是西域乐。西域舞在长安颇为流行,胡旋舞风靡宫廷。
五代辽宋金时期,西域与内地的文化交流有增无减。喀拉汗王朝时期的大诗人玉素甫·哈斯·哈吉甫深受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在其作品中不同程度地反映出接受、利用汉文化的材料。在《福乐智慧》的序言中,作者明确指出:“此书极为尊贵。它以秦地哲士的箴言和摩秦学者的诗篇装饰而成”。这里“秦地”指契丹,“摩秦”则指汉人。在这同一历史时期诞生的马赫默德·喀什噶里,是喀喇汗王朝又一位著名的学者和杰出的语言学家。他所编纂的《突厥语大词典》共8卷,收辞目7500个,不仅是一部优秀的语言学著作,而且是一部杰出的地理学和民族学著作。他在“桃花石”条目的注释中说:“桃花石,此乃麻秦国之名。上秦,地处东方,被称之为‘桃花石’;中秦,被称之为契丹;下秦,被称之为巴尔罕,也就是喀什噶尔。”它充分表明,当时的喀喇汗朝人是中国人,已经成为当时人们的共识,说明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是相通的。这一时期西辽文化的特点是保持了中原之风,政府的官方语言文字是汉语。西辽的统治者对宗教采取
了较为开明的政策,各种宗教都允许在其境内存在和发展。这种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社会的安定,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西辽时期汉文化在西域地区的广为传播,有力地促进了西域文化的向前发展。元朝时期,大量畏兀儿人迁居内地,他们学习汉文化,不少人成为精通汉文化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翻译家和艺术家。
清朝统一新疆后,为新疆与内地的文化交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清政府在天山北部满、汉等族军民较集中的地区,开办了各类学校,如在满、蒙古、锡伯等族中,开办了“八旗官学”;在汉族中主要有官府开办的“义学”和民间开办的“私塾”。左宗棠收复新疆后,在南疆维吾尔族地区,“广置义塾”,招收维吾尔族儿童学习汉语言文字,以培养翻译人才。
(五)新疆各族人民对祖国的认同
在封建帝制时代,中国人的国家观念,往往是把一家一姓的专制君主、君主世袭的王朝视为国家认同的对象,即使在一个王朝灭亡后,人们仍将新兴起的王朝视为中国的“正统”而加以认同,它反映了当时中国各族人民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朴素的认同观念。
西汉末年,各种社会矛盾激化,朝政动荡,汉王朝在西域的统治渐趋不稳,西域政局出现混乱,匈奴势力卷土重来。由于西汉在西域有深厚的统治基础,而匈奴则加重西域诸国的赋税,所以,西域诸国如莎车王康(公元18-33年在位)率众抵抗匈奴,保护西汉西域都护吏士、家属上千人,上书思慕汉朝。公元29年,东汉河西大将军窦融册立莎车王康为西域大都尉,西域五十余国均归其统辖。公元38年,莎车王贤与鄯善王安一同派遣使者到洛阳,恢复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这些事实表明西域各民族地方首领对中原王朝的认同,一旦中原王朝的官员遇到危难,即出手相助,并要求汉朝中央政府速派官员来到西域,反映了西域对中央政府的向心力。
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仍保留着汉朝政府颁发的信物,前秦派吕光进攻龟兹,西域各地纷纷把以前汉朝政府颁发的信物交给吕光,证明他们对中央王朝一贯忠诚。
喀喇汗王朝的可汗常常在其头衔上冠以“桃花石汗”意即“中国汗”的称号,这一点已为新疆和中亚地区出土的喀喇汗王朝钱币上的文字所证明。
高昌回鹘自称与宋朝的关系为“甥舅关系”,以“西州外甥”的名义向宋朝派遣使臣并进贡。之所以自称“西州外甥”,是因为唐朝时
曾先后有三位公主嫁与漠北回鹘汗国的可汗,故当时漠北回鹘可汗世代称唐朝皇帝为舅,自称外甥。这时唐朝与漠北回鹘汗国均已灭亡,代之而起的是北宋王朝和高昌回鹘政权,但高昌回鹘仍沿袭旧有的习惯,自称外甥,称宋朝皇帝为舅,反映了当时回鹘人即使在唐朝灭亡后,仍将宋朝视为唐朝的“正统”继承者,表示认同这一“正统”的王朝。
清朝在平定准噶尔势力和大小和卓叛乱时,各族人民踊跃支持。清政府于1758年出兵讨伐大小和卓,首先攻破库车,小和卓逃跑。阿克苏、乌什的维吾尔伯克闭城不纳小和卓,却迎清军顺利进入两城。此后南疆各城许多维吾尔伯克也在清朝政府的感召之下,投归清军,大小和卓最终成为孤家寡人而很快灭亡。清朝在统一新疆、消灭叛乱势力的过程中,得到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绝不是偶然的,这与新疆各族人民在历史上早已确立的对祖国朴素的认同观念有密切关系。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明末清初由于准噶尔势力的压迫而被迫西迁伏尔加河流域的土尔扈特蒙古,在清朝统一新疆后,毅然于1771年摆脱俄国枷锁,在渥巴锡的率领下,回归祖国,受到新疆和内地各族人民的欢迎与支持。
鸦片战争以后,在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者的斗争中,新疆各族人民对祖国的朴素的认同更加走向自觉。如在沙俄侵占中国大片土地时,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新疆各族人民一直没有停止过反侵略斗争,无论是在清军驱逐阿古柏侵略军,还是从沙俄手中收复伊犁,各族人民都同仇敌忾,一致对外。1912年在和田爆发的反对沙俄诱骗南疆居民加入俄籍的“策勒村事件”,都有力地证明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是不可动摇的。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还可以通过一系列具体事例来说明。
公元8世纪中叶唐朝内部爆发“安史之乱”,漠北回鹘怀仁可汗得令后,派遣其子叶护率精兵4000余人前往平叛,当大军抵达扶风时,接应的唐朝将军郭子仪劝其休息片刻再赴前线,叶护则言:“国家有急,远来相助,何以食为!”随即赶赴前线。在平定安禄山、史思明叛乱的过程中,还有大量西域各地的各族士卒参加,史书里所谓“安西及西域之众”指的就是他们。清朝吐鲁番郡王额敏和卓在平定准噶尔叛乱和大、小和卓叛乱斗争中,立场坚定,屡建战功,为维护祖国统一作出了贡献,今天矗立在吐鲁番东南郊的苏公塔就是为了纪念他而修建 的。新疆各族民众这种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浓烈的热爱,以及所显示出来的中华民族巨大的内聚力,在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840年鸦片战争后,列强沙皇俄国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祖国西部大片领土被鲸吞蚕食,各族人民倍受列强的欺压凌辱。共同的命运把新疆各族人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危及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反帝爱国斗争中,各族群众团结一致,共同抵御外敌侵略,表现了强烈的爱国热情。
1855年,新疆塔城各族人民为抗议沙俄对我国境内的雅尔噶图金矿的掠夺,捍卫祖国的主权,火烧沙俄设在该地的贸易圈,从而拉开了新疆各族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序幕。
1865年,中亚浩罕军官阿古柏乘清朝政府内忧外患之机,率兵人侵新疆,并建立了反动的侵略政权。此间,凡是侵略者所到之处,各族人民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都同阿古柏侵略者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在喀什噶尔,当地数千名柯尔克孜族群众进行了殊死的抵抗。在英吉沙,为了抵抗入侵者,当地各族军民英勇奋战,守城40天,许多人为此献出自己的生命。
1867年,为了报复和田各族人民的抵抗斗争,阿古柏竟残酷杀害了当地居民5万多人。据拜城人毛拉木沙·塞拉米《伊米德史》记载,阿古柏侵略政权的血腥统治,引发了新疆各族民众更加激烈的反抗,喀什、叶尔羌、和田、阿克苏、库车、吐鲁番和乌鲁木齐等地的维吾尔、回、柯尔克孜、汉等各族人民纷纷拿起简陋的武器,奋起投身于反侵略斗争中去。
1871年5月15日,沙俄发动了对伊犁的侵犯。面对沙俄的入侵,从5月14日至7月2日,历时50余天。各族军民面对装备精良的俄国入侵者,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前仆后继,奋勇杀敌,使入侵者每前进一步都遇到了顽强的阻击。他们用自己的鲜血谱写了近代新疆各族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辉篇章
1875年,清朝派遣大军收复新疆,这一军事行动得到新疆各族人民的有力配合和积极支援。远在伊犁的锡伯族组织300多人将自己生产储备的粮食送到军营,清军围困达坂城中阿古柏军队时,城中的维吾尔族人民冒着生命危险将急需的情报送到清军军营,有力地支援了清军收复该城的战斗。在收复南疆诸城的战役中,很多维吾尔族群众或充任向导,或随军参战,“随同官军搜剿窜贼”,有力地配合了清
军的南下。库车、阿克苏等地人民奋起驱逐侵略者,关闭城门迎候清军到来。阿图什一带的柯尔克孜族自动负担起阻击侵略者从该地区逃跑的任务。塔什库尔干的塔吉克族则设计擒获阿古柏的帮凶送交清军,并在清军鼓舞下,团结起来将侵略者逐出境外。对于各族民众可歌可泣的英勇表现,事后连刘锦棠都感慨地称道:“实属奋励可嘉”。正是由于新疆各族群众的大力支援,清政府仅仅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就彻底摧毁了阿古柏的侵略政权,被入侵者占领了长达13年的大半个新疆终于由回到祖国的怀抱。
二、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
历史上,曾经有许多部落、民族聚居在新疆,这里一直是各民族共同生活的大家园。汉朝时期,活动在新疆的民族主要有塞人、月氏人、乌孙人、羌人、匈奴人和汉人。塞人、月氏人、乌孙人早就活动于新疆和河西地区。他们属于欧罗巴人种,操印欧语系的语言。羌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是形成中华民族的重要远族。战国时期,羌人的足迹已经西及帕米尔高原。公元前176年前后,匈奴灭月氏,首先统有西域。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统一西域并设置西域都护府,管辖天山南北。自此,汉人或为官。或从军,或经商,不断进入新疆,并逐渐成为新疆的世居民族之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新疆又增加了鲜卑、柔然、高车、吐谷浑等民族成分。继匈奴之后,鲜卑、柔然先后在蒙古草原建立政权。487年,高车副伏罗部首领阿伏至罗因反对柔然可汗,率所属十万余落(户)西迁,在今乌鲁木齐一带建立政权。吐谷浑源于鲜卑,4世纪初自辽东西迁,逐渐控制了今甘南、四川北部和青海的氐、羌等民族,建立政权。
隋唐时期加入到新疆民族之列的主要有突厥人、吐蕃人、回鹃人。五代、宋辽金时期,是新疆各民族内部大融合的时期。在塔里木盆地边缘各绿洲居民回鹘化的同时,又有一些新的民族成分迁入新疆。ll24年,辽朝灭亡,契丹贵族耶律大石率领部众西迁.在新疆及其以西地区建立了西辽政权。这些契丹人在西方和穆斯林史籍中被称为喀喇契丹。
元明时期,是新的民族迁入新疆的又一个高潮时期。由于蒙古人统一了新疆及中亚地区,大量的蒙古人、女真人、契丹人、汉人、西夏人等进入新疆。后来,这些人大部分融入到了维吾尔族人之中,为 12
维吾尔族补充了新鲜血液。l7世纪初,作为蒙古族一支的瓦剌进入新疆,并逐渐形成了准噶尔、杜尔伯特、和硕特、土尔扈特四部。
清朝统一新疆以后,不仅有满人作为官员和驻军进入新疆,而且有不少达斡尔、锡伯族官兵调往伊犁驻防。回族则和大批汉人一起,移民出关,进行屯垦。而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等,出于各种原因也纷纷迁入新疆。至清末,新疆已生活着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回、柯尔克孜、塔吉克、满、锡伯、乌孜别克、达斡尔、俄罗斯、塔塔尔等l3个民族,确立了以维吾尔族为主体多民族分布的格局。
维吾尔族,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其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游牧于中国北方和西方的“丁零”,后又被称为“铁勒”和“高车”。7世纪时,铁勒诸部中的“韦纥”联合“仆骨”、“同罗”、“拨野古”等部脱离突厥统治,建立“鄂尔浑回纥汗国”,而且接受唐朝的册封,成为唐朝的地方政权。后改名为“回鹘”。公元840年,回鹘汗国发生内江,诸部纷纷离散,其中大部分迁至西域。这些迁居西域的回鹘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步融合了早就分布在天山以北和西部草原游牧的操突厥语诸部的居民和居住在南疆广大地区的操龟兹、于阗语的古代居民和西汉以来迁居西域的汉族以及后来迁来的吐蕃、契丹、蒙古人等,到16世纪开始形成了维吾尔族。
在新疆各民族与汉民族之间。可以说早就形成了文化上的认同,陈寅恪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考证,唐朝开国的李渊、李世民的世系,并不出自原来的汉人,而是胡人。“五胡”即指匈奴(一部分)、鲜卑、羯、氐、羌。西域文化对中原的影响十分深刻,像胡琴、胡椒、胡笳十八拍等名词都留传下来,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同时在血缘上也更为亲近、互为相融,著名史学家金冲及谈到,云南大学绘制的一张有关中国人基因状况的图表表明: “中国北方汉族同北方少数民族基因相近的程度超过了中国北方汉族与南方汉族相近的程度;同样,中国南方汉族同南方少数民族基因相近的程度超过了它同北方汉族相近的程度。这说明:“不仅汉族是由许多原来不同的民族融合而成.而且汉族同各少数民族在历史上长期的密切交往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可以说,各族人民荣辱与共、唇齿相依,共有的历史、相同的信念,将新疆各民族融合成一个团结和睦的大家庭。
清朝是满族人建立的,在讲道近代历史的时候,我们比较熟悉由于清朝腐朽没落、丧权辱国,使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一步步逐渐沦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但是,我们不能否认清朝为发展和巩固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也做出过积极的贡献。我们国家今天的版图就是在清朝时期最终形成的。
随着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民族实体也就最终形成了。之后,他们便为反对外来侵略、保卫我们的神圣国土维护国家的统一,进行了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特别在近代,生活在边疆地区的各少数民族人民首当其冲是遭受帝国主义侵略之害的重灾区,长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因而反抗也最为激烈。如近代东北各族人民反击沙俄侵略者的斗争,广西和东南沿海地区各族人民反对英国请略这的斗争,广西,云南各族人民反对法国侵略者的斗争中,更是同仇敌忾。新疆各族人民支持清军,取得了消灭阿古柏侵略政权的伟大胜利,有效的抗击了沙皇俄国和英国的侵略。在同西方列强的对抗中,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成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向心力、凝聚力进一步增强,终于在抗日战争中,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取得了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全面胜利,挽救了民族的危亡,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和统一。
历史上,各少数民族为我国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曾经做出过重要贡献,现在依然如此。我国各少数民族大都聚居在边疆地区,按其分布区域来讲,占了我国国土总面积的60%以上,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不仅幅员辽阔,战略地位重要,而且资源丰富。这里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铁、石油、有色金属和其他稀有元素的矿产。这里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多种多样的气候条件,有草原、绿洲、河谷、盆地、戈壁、沙漠,生产着优质的农产品和畜牧产品。边疆各少数民族地区丰富的物质资源,是促进自身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坚实基础,同时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
三、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
丝绸之路不仅是东西方重要的交通动脉和商道,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和传播的主要通道。作为人类文化现象的宗教,很早就沿着丝绸之路开始了由东向西和由西向东的相互传播。作为丝绸之路枢纽的新疆,自然成为东西方许多宗教的传播和汇聚之地。
在外来宗教传入以前,新疆地区流行的主要是原始宗教,一些地方已出现了原始宗教的高级形态―萨满教。大约公元前4世纪左右,外来宗教开始沿着丝绸之路陆续传入新疆。这些外来宗教与新疆本地的原始宗教一起,逐渐形成了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随着时间的推移
和统治阶级宗教政策的变化,各个宗教的社会地位也在发生变化,新疆的宗教也随之不断演变。有的宗教因统治阶级的推行兴起了,有的宗教因统治阶级的压制衰落了;原有的有些宗教消亡了,一些新的宗教又传入了。但是,不管各种宗教如何兴衰更替,各种宗教的地位如何变化,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却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
历史上,新疆宗教的发展演变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原始宗教阶段。这一阶段从新疆出现原始宗教直到外来宗教传入,历时至少数千至数万年。
第二阶段是以佛教为主要宗教的多种宗教并存阶段。构成这一格局的宗教除佛教外,还有原始宗教(包括萨满教)、祆教、道教、摩尼教、景教等。这一格局一直维持到伊斯兰教传入,历时一千多年。
第三阶段是佛教与伊斯兰教并立为主要宗教的多种宗教并存阶段。在这一阶段,伊斯兰教通过对和田的宗教战争,逐渐将佛教势力排挤出南疆地区,形成南疆以伊斯兰教为主要宗教,北疆以佛教为主要宗教的格局。这一阶段的早期各种宗教都比较活跃,后期则发生了较大变化,随着伊斯兰教势力的不断壮大,祆教、景教、摩尼教则日趋衰落。这一格局大致持续了6个多世纪。
第四阶段是以伊斯兰教为主要宗教的多种宗教并存阶段。16世纪初,伊斯兰教在东察合台汗国的强制推行下,最终取代佛教成为新疆的主要宗教。由于维吾尔等民族接受了伊斯兰教,原来主要由这些民族所信仰的宗教,如祆教、摩尼教、景教等便逐渐在新疆消失了。佛教、道教主要在汉族中流行。17世纪初,卫拉特蒙古人接受藏传佛教后,佛教又在北疆地区兴盛起来。此后,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也相继传入新疆。同时,萨满教在一些民族中仍然有较大影响。新疆的宗教格局演变为以伊斯兰教为主要宗教的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这一格局一直延续至今。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三股势力”,特别是东突分子,为了达到他们分裂祖国统一,建立所谓的东突厥斯坦的图谋,对新疆的历史蓄意进行歪曲,散步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人自古就信仰伊斯兰教的歪理邪说,他们否认新疆长期以来多种文化多种宗教并存发展的事实,有些人甚至对维吾尔人历史上信仰过佛教、萨满教不予承认,这是民族分裂主义对历史事实的抹杀。
在新疆宗教演变的过程中,呈现出四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我们新疆多种宗教并存。多种宗教并存是自古至
今新疆宗教演变的最基本的最突出的特点,将新疆宗教,如果否认新疆多种宗教并存和发展的特点,就不正确。新疆从地理位置上处于亚洲的中心,与8个国家接壤,边境线5600多公里,东面是古代的中原文化,南边是印度文化,在阿富汗、伊朗方向有波斯文化,阿富汗、波斯方向有古希腊文化、阿拉伯文化,新疆有事世界上三中最答的语系:汉藏语系、印欧语系、阿勒泰语系,三个语系并存的地方,在这种地理环境下,新疆从很远古的时代开始,就有多种宗教并存,世界上几个大的文化、大的语系、几个大的宗教都在新疆汇集,然后再从新疆向其他地方扩散,传播,其中很典型的就是佛教,佛教通过克什米尔传入新疆然后再向其他地方传播,新疆多种宗教并存发展是现将的地理环境决定的,从地理上讲,新疆历史上几个民族信仰过萨满教、拜火教,包括基督教的一个分支——尼斯土里。我们内地叫做经教,类外包括新疆已经消失的摩尼教、拜火教,摩尼教在伊朗,即古代的波斯创立,但在发源地传播不下去,流传到新疆。这些在新疆历史上传播过的,而今消失的宗教在不同的时期对新疆的影响和传播也有不同的特点,其中佛教和伊斯兰教在新疆传播的时间最常、范围最、影响最为深刻,甚至我们当前信仰伊斯兰教的一些民族当中,还保留有佛教的一些习俗。
第二个特点。新疆宗教演变的宗教本土化、民族化。新疆信仰的6种宗教中,其中5种是外来宗教,只有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外来宗教传播到新疆后,都有和新疆本地区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习俗相融合,相适应的过程,也就是这些外宗教本土化和民族化的一个过程,这些外来宗教里,印度文化类型有佛教,波斯阿拉伯文化类型有拜火教、摩尼教、伊斯兰教,罗马文化类型有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和经教。这些都是和我们新疆本土文化没有任何关联的外来宗教。这些外来宗教传入新疆后,在新疆的发展过程中,都与新疆的文化、历史特点相融合,慢慢有了一个本土化的过程。使这些外来宗教现在有了很浓厚的地方色彩,与各个民族文化相融合又有了很特殊的民族特色。比如说,佛教在藏族、蒙古族、彝族生活的地区传播后和早期原始的文化、信仰相结合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藏传佛教。佛教到了云南就形成了南传佛教。伊斯兰教在回族、维族、哈萨克族中的传播信仰也有所不同,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10个民族在新疆都有,其中有9个是信仰伊斯兰教的虚拟派,只有塔吉克人信仰实业派。塔吉克人接受伊斯兰教后,与其原有的文化习俗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伊斯兰教信仰。比如,维族人的穆斯林一天做5次礼拜。而塔吉克的穆斯林一天只做3次,其他的穆斯林有封斋的习俗,而塔吉克的穆斯林没有这个习俗。另外,维族、回族、哈萨克族的穆斯林一生当中的最大的愿望就是到阿拉伯去朝觐一次,而塔吉克的穆斯林没有这个习俗,他们没有阿吉这个概念。他们会认为:你们朝拜到巴基斯坦就行了么,干嘛要到阿拉伯去?再比如,伊斯兰教传到回族当中时形成了一个严格的派别制度,回族人分大房和小房。维族不分。再比如,柯尔克孜民族和哈萨克族没有固定的清真寺,他们骑马、放羊到什么地方就在哪里做礼拜,这也是宗教与民族融合形成的特色。
第三个特点:新疆宗教的演变是在新疆社会发展适应中流传的,新疆哪个宗教发展,哪个消失取决与新疆统治集团的态度。新疆历史上有些宗教消失了,一些流传下来,而其过程就是宗教适应社会的一个过程。任何宗教适应了这个社会,这个民族,就会发展,否则就会消亡。比如:佛教产生在古印度,其发展的鼎盛时期在中国,为什么佛教产生在印度却没有在印度很好的流传下来,就是它没有适应印度的社会。另外,一个宗教是否能被流传下来,和统治阶层有很大的关系,比如,察合台王朝、喀拉汉王朝时代。如果伊斯兰教在后汉时期的赛德拉图汗时期不是被赛德拉图汗所接受,那么,伊斯兰教在新疆的流传可能就会延迟。此人接受伊斯兰教是出于自身统治的利益。到察合台的铁木尔汗时期,他强迫16万户蒙古人信仰伊斯兰教。也是因为如果这16万人信仰了伊斯兰教,就为统治南疆的维族和克族人找到了依据。
第四个特点,新疆一些宗教的变化与民族迁移有关。比如东真教在中国除了俄罗斯族外,没人再信仰。东真教是俄罗斯人从俄罗斯带来的。北疆的锡伯族和满族信仰的萨满教是从黑龙江哪里带来的。这些外来宗教与当地民俗想融合,反过来又影响推动了这些民俗的发展,可以说,新疆的宗教的发展和新疆民族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新疆维族占多数,新疆的宗教演变不能不谈到维族的宗教演变,古代是自燃崇拜,以氏族为单位,对动物、植物何自然现象的崇拜,最早对天的崇拜(这是古代讲突厥语的民族在接受阿拉伯的伊斯兰教前,把主、上帝叫做“天”)现在在30个讲突厥语的民族中,固有的语言词汇中对神的称呼还有“天”一词。从崇拜天到月亮到太阳到星星到火到山到河再到形成各部落的图腾崇拜,比如哈萨克族崇拜天鹅,维吾尔祖先崇拜狼,原始社会后期、奴隶社会早期,有了“神”的概
念。别如萨满教中有善神和恶神之分,到公元2世纪,新疆就引入了其他一些“神”的概念,佛教、摩尼教等宗教传入。到公元10世纪——16世纪,伊斯兰教传入,中亚、新疆、把横贯中亚新疆的山叫做“天山”,也是和古代的信仰有关,甘肃的祁连山在古维语中叫“konglangk”山,意思是小马驹,天山的主峰也是和宗教信仰有关的,公元3世纪到5世纪,在新疆出现外来宗教,从天山到黄土高原到西伯利亚,往中国的东北地区传播时,维族祖先接受了拜火教。拜火教是伊朗的宗教,在波斯语中称“马斯达克”为神,也是善恶两神。两种神一辈子相互争斗,最终是善神打败了恶神。这个观点认为人的灵魂当中也存在善神和恶神两种神,并认为火能够帮助善神打败恶神。所以喜欢亲近火。《西游记》记载,公元7世纪,唐僧西天取经路过阿富汗、西域、中亚时,看到虽然吐鲁番、和田、龟兹是信仰佛教。但是还存在拜火教。公元10世纪,阿拉伯人派了庞大的使团到乌兹别克斯坦时,看到很多拜火教的信徒和寺庙。到公元7世纪——10世纪,中亚现在的乌兹别克斯坦的2个汗国的硬币上的图案还有拜火教的神的头像。公元10世纪,乌兹别克斯坦一年总有几堆火是一年四季不停燃烧的。维族在公元5、6世纪前后接受佛教。拜火教被遗弃。佛教从克什米尔传到和田到喀什到库车到吐鲁番到河西走廊到蒙古到西伯利亚和东北地区,与此同时,又结合了摩尼教和萨满教的特点。这就是为什么在库车、拜城、吐鲁番的壁画中,佛教的壁画中存在摩尼教和萨满教的特点。因为,在维族接受佛教的同时,在阿勒泰地区、吐鲁番地区、昌吉地区的吉木萨尔县、奇台县,玛纳斯这些地方,部分从蒙古迁移来的维族的祖先,接受了摩尼教和基督教的一个派别——景教。一部分维族人祖先信仰佛教。一部分信仰摩尼教和经教。公元10-16世纪,同一民族不同信仰群体的人通过战争的方式解决矛盾。和田打了40年仗,库车150年。吐鲁番130年,到了16世纪最终完成了伊斯兰教化。
以上所说都是新疆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人,内地有信仰基督教的维吾尔人,前苏联有信仰犹太教的维吾尔人4万多人。甘肃存在信仰佛教的维吾尔人。在乌鲁木齐、广州、北京大概有3000到5000人有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的维吾尔人。在文革时期,1975、1976年左右,沙雅县还有信仰佛教的维吾尔人,现在没有了。现在喀什有一个维吾尔人的部落信仰、语言与别人不同。沙雅县的努尔布拉克乡有7个家族从不嫁娶外人。
【学习三史心得】推荐阅读:
五小学习新疆三史学习方案06-12
新疆三史学习资料10-24
x新疆三史学习材料06-29
合作学习学习心得06-15
山东高效课堂教学观摩学习心得学习心得09-12
学习先进教师学习心得09-04
学习时报党校学习心得09-12
学习思辨学习心得整理09-14
三个学习推进学习心得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