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经济发展状况调查

2024-10-19

常州经济发展状况调查(精选8篇)

常州经济发展状况调查 篇1

常州经济发展状况调查

常州是近代中华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之一,中国近代工业之父盛宣怀的故里,以经济发达、工商比翼而著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常州成为闻名全国的工业明星城市,以乡镇工业发达为时代特征创造了著名的“苏南模式”,是全国最早的“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和“对外开放城市”。如今,常州市以农机制造业、输变电设备制造业、汽车及配件制造业、新型纺织服装业四大支柱产业为龙头,带动电子信息、新型材料工业、生物医药及精细化工三大新兴产业的发展,着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规模和品牌效应逐步显现。近年来引进海外创新创业领军型人才,2008年世界上第一家系统生物工程研究所有限公司由1994年国际首创系统生物工程概念的曾邦哲(曾杰)在常州成立,系统生物学及其医药学与生物工程的应用,国际上有称之为将带来21世纪的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

经济总量稳步攀升。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976.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3.1%,其中一、二、三次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99.8亿元、1667.2亿元和1209.7亿元,比上年增长4.3%、13.2%和13.6%。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6∶56.8∶39.6调整为3.4∶56.0∶40.6,服务业增加值在全市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较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超过65000元,依据现行汇率折算接近10000美元。全年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86.2亿元,比上年增长32.6%;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9.6%,较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农业

2010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4.5亿元,比上年增长8.6%。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61.5千公顷,比上年增长2.2%;粮食总产量达115.2万吨,较上年增长0.9%。粮食亩产475.4公斤,其中水稻亩产620.1公斤,比上年增长4公斤,蝉联全省“八连冠”。高效农业规模化建设大力推进,全市新增高效农业面积达14.1万亩(其中设施农业6.1万亩),高效渔业面积6.3万亩,累计建成高效农业面积99万亩,占耕地的比重突破41.0%;新建高标准农田10.9万亩,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93万亩,高效农业产业集聚效应显现。截至2010年底,全市共有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344个,省级以上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464只,省级名优农产品39个,获得绿色标志的农产品279只,有机食品131个。

工业

2010年工业经济总体呈现规模扩大、效益改善、质量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7387.8亿元,比上年增长23.6%,其中轻工业完成产值1562.1亿元,增长17.8%;重工业完成产值5823.0亿元,增长25.2%。规模以上工业中,民营企业完成产值4413.8亿元,增长22.9%,其中私营企业业完成产值4143.8亿元,增长37.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完成产值2666.1亿元,增长25.3%。实现产品销售收入7263.3亿元,利税613.7亿元,利润405.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3.9%、37.4%、48.1%。按省统一口径计算,规模以上工业全年完成增加值1698.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5.2%。全市产值超亿元的工业企业达1123家,比上年增加184家,其中全市超百亿元工业企业由上年的3家增加到5家,分别为中天钢铁、申特钢铁、亚邦化工、金源铜业及天合光能。

旅游业

2010年实现旅游总收入349.7亿元,比上年增长23.9%;接待国内游客2802.4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326.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6%和24.3%;接待入境游客35.9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3.5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5%和18.1%。环球恐龙城、库克苏克大峡谷、恐龙城大剧场、三河三园、淹城春秋乐园、天宁宝塔第4层“罗汉示迹”、运河五号创意街区等一大批旅游新项目先后建成开放。截止年底,全市共有5A级景区1家,4A级旅游景区9家,旅行社发展到104家,7家旅行社进入全省国内旅游突出贡献奖50强,星级酒店发展到65家,其中五星级酒店5家,四星级酒店22家。

居民收入

2010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269元,比上年增长10.6%;人均消费性支出17124元,增长7.3%;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2.7%,比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

常州高新区通过引进国际前沿领域的一名科技人员或是一个创业团队,培育一个龙头企业,进而带动一个企业、一个产业的发展。凭借在科技创新、产品开发上的不断推陈出新,一批企业占据了市场“霸主”的地位。

常州高新区通过大力培育“瞪羚企业”推进创新型经济、加快推进转型升级,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这个传统的制造业基地实现了高新技术产业产值650亿元,占工业产值比重升至60%;一批海归人才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壮大,一批科技型企业成为市场“霸主”。

引进人才 培育“瞪羚企业”

“瞪羚”是一种善于跳跃和奔跑的羚羊,业界通常将高成长中小企业形象地称为“瞪羚企业”,一个地区的“瞪羚企业”数量越多,创新活力越强,发展速度越快。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培育“瞪羚企业”首先要吸引行业领军人才。近日,经中央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小组批准,常州高新区选送的江苏宏微科技有限公司赵善麒博士、常州瑞择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徐飞硕士成功入选国家第二批“千人计划”。

从2007年开始,常州高新区每年投入超亿元用于领军人才的引进和奖励。至今,常州高新区已经吸引69名领军型海归创业人才签约落户,累计资助创业启动资金达6480万元;已注册的海归项目中,生物制药企业23家,软件企业17家,新材料企业8家,电子企业8家,动画企业5家,其他企业8家。

致力于绿色节能电力电子的江苏宏微科技有限公司的赵善麒博士,已拥有14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6项,由他领军的宏微科技目前已开发70种电力电子功率模块和芯片产品。使用该公司生产的高频电力电子技术,将大大提高电能的利用效率,节约高达20%-60%的能源。

常州高新区瑞择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已申请9项专利,其中有5项发明专利,3项获得授权。瑞择生产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30纳米光掩模清洗设备,整台设备都是由瑞择独立完成,打破了国外在该领域的技术壁垒和价格垄断,并被无锡华润微电子公司采购。

瑞择微电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留美硕士徐飞说:“在常州创业可谓天时地利人和,政府的优惠政策(一次性给予100万元创业启动资金,3年内免费提供不少于100平方米的创业场所和100平方米的住所),我一到常州就得到落实;常州市制造业发达,上游产业链有很强的配套;创业中心、组织部门、侨联等各级部门提供了一条龙服务,这让我们海归真实地感觉到不是一个人在创业。经过一年亏、二年平的初创阶段之后,今年瑞择可望达到1000万元以上的销售,同比增长5倍,实现较快增长。”

作为中国首位电力电子博士,赵善麒冲破国外技术垄断,打造民族“绿色节能芯”;由留日专家肖克建等组成的创新团队,研发出中国金属管材行业有史以来的第一个世界原创--铜铝高效换热复合管,每年仅空调行业应用就可为全国节能20亿千瓦时以上。北大众志863CPU系统芯片、煤矿防爆智能定位系统的发明、废水回用技术的突破……一大批领军人才的引进,正日益成为常州高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引擎。

“常州高新区通过引进国际前沿领域的一名科技人员或是一个创业团队,培育一个龙头企业,进而带动一个企业、一个产业的发展。”常州市委常委、常州高新北区党工委书记戴源说。

营造创新创业良好环境

像赵善麒、徐飞一样,大量的领军型海归人才项目入驻常州高新区,当地政府在搭建载体、创业辅导、融资对接、加强服务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探索性的工作。由于大部分海归只拥有技术优势,在经营管理、市场开拓等众多方面上欠缺经验,常州高新区于2008年1月启动实施了“创业导师”制度,先后4次共聘请了42名企业家、专家学者和政府工作人员担任创业导师,促进创业企业顺利度过初创期、缩短培育期,早入加速期,快速做大做强。

为了解决海归创业启动资金少的问题,常州高新区通过搭建创业企业投融资对接会等平台,成立常州高新区投资服务联盟,促进投融资机构和海归企业对接。同时在企业的成果申报与项目鉴定上,特别是在申报江苏省和国家级重大项目上,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近两年来,常州高新区累计为海归企业争取到各级各类政策扶持资金逾亿元,为海归企业融资民营资本和风险投资资金逾亿元,大部分资金投向了领军型海归企业。

2009年以来,常州高新区全力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新增市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20家、企业博士后工作站1家,培育院士工作站10家;开展产学研和国际科技合作活动14次,签订合作项目82个;新增孵化面积20万平方米,引进各类孵化企业110家,引导8家企业与高校、企业合作实施“助推车间”;78家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加入科技创新服务联盟。2009年常州高新区申请专利2100件,获得授权1050件。

目前,常州高新区已经拥有多家 “国”字号创新创业平台,如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三药”产业基地、国家动画产业基地等,各类孵化器面积发展到45万平方米。凭借在科技创新、产品开发上的不断推陈出新,一批企业占据了市场“霸主”的地位。

让专利大户成为盈利大户

2009年,常州高新区申请专利2100件,获得授权1050件,分别同比增长57.89%、161.2%,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

2009年常州高新区启动《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编制,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大创新力度。目前,无论是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还是个人获得的国内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和软件著作权,只要是申请地在常州高新区内,就可以享受奖励政策。获得国内发明专利权奖励6000元/件;获得国际专利合作条约(PCT)及美国、日本、欧盟各成员国等国家、地区发明专利权的各类企业,包括外资企业,只要在园区内注册、纳税并形成区级财力,享受更高奖励金额,奖励3万元/件;即使是从事管理、咨询等为专利工作做出突出“后勤”成绩的个人也属于奖励范围。

常州高新区加大对专利转化项目的扶持力度,让专利尽快产生经济效益。在科技计划申报工作中,将拥有1项授权发明专利或2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作为申报成果转化项目的必要条件。

2009年,江苏三恒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矿用无线通信及人员管理系统”、常州市德春电器有限公司的“24kV树脂式负荷开头”等14个专利转化项目共获得扶持资金410万元。以兴荣高科、天合光能、新科精机、盛士达、爱思特为代表的一批重点企业在专利工作中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成为“江苏省专利试点企业”,园区内一批微型公司迅速成长为经济顶梁柱。

常州常荣电器有限公司通过压缩机内置式保护器的专利实施,产量大幅提升,市场份额由2007年的10%上升到20%。2009年该公司2500万只敏感元器件及传感器项目的技术改造又获得常州高新区技改贴息。专利大户常州天合光能、康辉医疗、联力科技、梅特勒-托利多(常州)等一批企业已成长为纳税大户。同时,常州高新区还加大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力度,保护创新型经济的发展。常州高新区人民法院在创意产业基地和汽摩配、西夏墅刀具等特色产业基地设立知识产权巡回法庭,为企业知识产权诉讼开辟了诉前证据保全、立案的绿色通道,构建了诉调对接平台,并聘请行业专家参与案件审理和调解,为区域经济发展编织了牢固的知识产权立体保护网。

常州目前正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GDP总量已经突破2430亿元,人均GDP超过了12000美元,财政收入超过了841.67亿元。常州经济社会的平稳健康发展得益于四个结合,即坚持加快发展与科学发展相结合、服务大局与激活微观相结合、发展经济与致富百姓相结合、攻克难点和放大亮点相结合。在今后一段时期,常州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制造业优势和人文优势等多方面的比较优势,在全球化和长三角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进行一系列的战略思考,包括审时度势筹划发展、抓住机遇快发展、统筹协调齐发展、破解难题求发展、理性执政促发展等,进一步明晰城市发展的产业定位、空间定位和特色定位,更快更好更科学地发展,早日实现“两个率先”、富民强市的目标。昨天的报告引起了许多与会者的共鸣,激发了人们建设常州、振兴常州的热情。

常州经济发展状况调查 篇2

1 研究目的

我国是世界上老龄人口绝对数最多的国家, 又是世界上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图家之一[2]。研究和关注老年人健身状况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国家颁布和实施了“全民健身计划”, 更加促进了老年人健身运动的发展, 由于老年人是社会中的特殊人群, 他们的健身运动有其特殊性, 所以了解老年人健身状况, 可以为相关部门提供一手资料, 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引导老年人科学合理地进行健身活动。本文主要对老年人健身运动参与率, 运动项目, 运动时间以及不参与健身的原因进行调查研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通常以常州市区城市社区60~70周岁老年人为研究对象, 共计1387人 (男622人, 女765人) 。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大量查阅、收集并参考了国内外相关老年人体育健身状况的文献资料和书籍[3,4,5,6], 了解目前国内外有关老年人体育健身现状和发展趋势, 从而确定了研究方法。

2.2.2 问卷调查法

分别在常州市区的部分社区共抽取1387名60~70周岁老人作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1500份, 收回有效问卷1387份, 有效回收率为92.5%。调查对象基本情况见表1。

2.2.3 访谈法

发放问卷的同时, 对20位有一定健身史的老年人进行实地访问, 进一步了解该地区的老年人健身现状。

2.2.4 数理统计法

用统计学方法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

2.2.5 综合分析法

对所调查和收集的信息和数掘进行系统、综合的分析, 并提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改善方法和对策。

3 研究结果与讨论分析

3.1 常州市区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情况调查分析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自身保健也越来越重视, 加之我国老年人口逐年增多, 老年人健身运动办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有关老年人健身运动的研究越来越多了, 尽管以往的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 人体多种生理机能逐渐减退, 但运动人体科学的研究也让我们充分地认识到, 适宜的有氧运动不仅能够延缓这种减退, 而且还能改善各种生理机能, 从而达到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预防老年人好发的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的目的, 使老年人得以益寿延年[2], 健康快乐度过晚年生活, 同时为推动该地区老年人健身活动和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掘。

表2可以看出, 常州市区老年人健身状况不容乐观。其中,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共有460人, 男性有209人, 占33.6%, 女性有251人, 占32.8%, 男性比女性多0.8个百分点, 两者差别并不显著。偶尔参加锻炼的人共435人, 男性209人, 占33.6%, 女性226人, 占29.5%, 男性比女性多4.1个白分点, 男性略高于女性。不参加锻炼的共有492人, 男性204人, 占32.8%, 女性288人, 占37.7%, 女性比男性多4.9个百分点, 女性略高与男性。结果显示, 常州市区老年人男性和女性体育健身活动参与率无显著差异, 男女性老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状况不容乐观, 仅占总人数的33.2%。大部分老年人不参加锻炼或只是偶尔参加锻炼。因此造成他们体质低下, 影响他们晚年生活。

3.2 常州市区部分老年人不参加锻炼的原因 (见表3)

随着改革开放及我国城市体育的崛起, 该市对老年人体育健身重视程度也日益突出, 老年人的体育健身作为该市居民生活条件的一部分内容, 是该市文明进步的体现, 也是反映该市老年人精神面貌的一个窗口[3]。常州市区老年人健身活动参与率不容乐观, 因此, 了解老年人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变的尤为重要。

表3可以看出, 常州市区部分老年人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中, 排序在前6位的都是客观原因。他们分别是: (1) 家务脱不开身; (2) 缺少场地器材; (3) 自己身体原因; (4) 缺少专业指导人员; (5) 受“静养, 进补”为主的中国传统养生思想的影响; (6) 活动经费少。而排序在第一的主观原因是:即学生时代就不喜欢体育运动, 也仅仅为3.7%。由此可以看出, 常州市区部分老年人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决定因素是客观条件的不允许, 而不是自己本身不想参加锻炼。如果改善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客观环境 (体育锻炼环境) , 常州市区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发展空间仍然很大。

3.3 常州市区部分老年人参加锻炼的项目、时间

响应世界卫生组织 (WHO) “健康老龄化”的号召, 坚持做好健身运动是实现老年人健康的主要途径之一, 它对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都将发挥重要作用[4,5]。对老年人运动项目和时间的了解更有利于对他们的健身活动进行指导。

表4显示常州市区老年人从事最多的体育项目是无资金投入或少资金投入, 一般趋向于竞争性不强、运动量适中、精神愉快且趣味性强的健身项目, 他们所选择的项目的共同特点是动作方法简单, 运动强度易于控制, 不受场地和器材的限制, 有一定健身、防病治病作用[6]。太极拳是老年人普遍喜欢的健身项目, 有33.1%的老年人会选择太极拳作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运动。在项日选择上还表现出性别特点, 男性老年人对太极拳的喜爱程度明显高于女性, 而女性老年人对交际舞的喜爱明显高于男性。从原因考虑是由于老年人年龄、身体状况、兴趣爱好、外界影响等因素, 他们格外关注自身体质的增强, 并根据自己的体质与疾病情况, 适当地选择体育健身项目, 有利于他们健身、康复等功效, 改善生理功能, 调节自身情感和愉快身心。各种不同运动项目都有不同的锻炼目的, 彼此互补, 锻炼效果更佳, 其他运动项目的选择, 要因人因时因地不同而选择不同运动量与强度, 必须符合老年人生理和身体素质的基本特点, 如果能配备专职或兼职的健身指导员, 对锻炼者加以指导会收到更好的锻炼效果。

表5说明大部分老年人选择早上或晚上进行锻炼, 早上锻炼的共有584人, 占总人数的42.1%;晚上锻炼的共有403人, 占29.1%。早上和晚上都锻炼的共有283人, 占20.4%。也有8.4%的老年人选择其它时间锻炼或不锻炼。结果显示:不同性别老年人存选择锻炼时间差异不显著, 选择晨炼和晚炼男性的都略高于女性, 而女性更喜欢早上和晚上都锻炼。我认为不必要早上和晚上都锻炼, 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合理的选择运动量和运动强度, 这样更有利于身体健康, 而不是炼的越多越好。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常州市区老年人健身状况不容乐观,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只有33.2%。老年人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必定使体质下降, 进而影响老年人身体健康。制约常州市区老年人健身锻炼活动发展的因素, 既有来自老年人自身, 也有来自环境、社会的重视程度、体育场地设施状况等多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常州市区老年人从事最多的体育项目一股是趋向于竞争性不强、运动量适中、精神愉快且趣味性强的健身项目, 其共同特点是动作方法简单, 运动强度易于控制, 不受场地和器材的限制, 有一定健身、防病治病作用, 选择的时间段大多为早上和晚上。

4.2 建议

加大宣传力度。激发体育动机, 培养体育兴趣, 引导老年人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增强科学健身意识。充分挖掘、整合体育资源, 以缓解体育场地的不足。政府应制定一系列保护老年弱势群体的政策。建立完善的基层和社区的管理体系, 尤其是加强对公共体育场所和设施的管理, 为今后老年人健身锻炼活动的开展提纲保障。经常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老年体育竞赛活动和体育娱乐活动, 定期举办老年人健身辅导讲座等活动, 并指定具有专业水平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及时进行指导。

参考文献

[1]武林.老年人健身现状调查研究[J].体育论坛, 2011, 21~23.

[2]卢咏梅, 邓树勋.老年人健身运动的研究进展[J].体育与科学, 1999, 20 (120) :9~10.

[3]毕伟华.济南市老年人健身状况调查[J].山东体育学院报, 2002, 18 (4) :85~88.

[4]黄荣.汉中市汉台区老年人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情况的调查和分析[J].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05, 20 (2) :38~39.

[5]张启成.苏州市区老年人健身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

常州经济发展状况调查 篇3

【关键词】创业;专业建设;创业教育

为了解我系校友就业创业的发展状况,掌握常州纺院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常州纺院经贸系校友创业状况调查与研究》创新实践项目小组特此展开了对创业校友的调查,以前期的调查问卷为基础分析整理,进一步提出加强常州纺院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若干建议。

一、常州纺院创业教育存在的不足

(1)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脱离。为加强创业教育,学院开设创业指导和职业规划课程。但很多学生反应课程与专业紧密性不大,职业生涯规划是必修课,而创业课程作为全院性的选修课和部分专业的必修课程,同样的课程面对的却是不同专业的学生,且并非每个课程的任课老师都接受过创业学习。(2)创业师资严重紧缺。从学院师资队伍中发现,从事创业教学工作的老师主要有两类:一是市场营销相关专业的老师;二是学生就业工作的指导老师,在这两类教师中,接受过全面的创业教育培训或有实战经验的教师比例并不高。在教学中更偏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难以为学生提供生动的教学氛围。(3)创业教育认识和定位存在偏差。据调查发现。学院创业教育除了创业指导课程外,主要依托于创业计划大赛、“百草根”商铺集市及学校创业园的申报。学校组织创业活动,从本质上是为了提高学生创业意识为创业铺路,但实际上真正热衷于创业活动的人却不多,只局限于部分优秀学生,大部分认为创业活动只是学校选拔优秀学生的一种手段,因此事不关己,漠不关心。(4)创业实践基地偏于形式化。2008年底,我院为促进大学生创业启蒙教育,推出了“百草根”商贸集市,为在校生创业提供了实战基地。但近年来随着各部门层出不穷的活动要求,评比需要,每周三下午的学生活动越来越多,校园里的学生人流量减少,使得同时间开设的“百草根”似乎演变为形象工程,大大影响学生的创业积极性。

二、针对调查报告和研究提出的建议

1.结合年级、专业特色开设创业课程。专业是影响学生创业的重要因素,据了解营销专业的创业率相对高于其他专业。面对这种情况,创业指导课程该整合专业背景,将创业素养渗透到专业教育中。以会计专业为例,创业教育应根据专业特点针对性地设置以产业为导向的选修课程。比如:会计创业实务、会计创业与营销等课程培训,而非单纯的将创业课程移植到其他专业。另外,创业课程的设计还需与年级相匹配。据调查,很多高校将创业指导作为一门必修课,仅限某一阶段。但实质上,不同年级的学生对于创业的理解不同。因此,建议学院结合年级开创业指导课程。如:大一期间为学生提供入门的创业教育,主要培养学生创业兴趣与创业意识。大二期间开设高级创业指导课程或与选修课程,并以学校创业基地为实战区,开展创业指导项目。

2.加强创业师资团队建设。(1)提高培训交流,培养专业化师资队伍。学院应聘请专业的创业指导老师,而非用市场营销专业或就业指导老师来补充。另外,进一步落实“创业教学师资下企业”的行动,有计划的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为他们提供培训与交流的机会,提高专业水平。(2)建立健全优秀创业者兼职教师制度。近年来创业者进校园讲座屡见不鲜,但讲座只是教育方式之一,有时间的限定,无法实现教育的主要功能。建立创业者兼职教师制度能真正的引进创业实战经验,搭建创业者与大学生平稳长久的交流平台。

3.创业比赛实战化,加强校企联合。(1)加强宣传力度,普及创业大赛知识。从访问中发现,学生对于创业活动、比赛等兴趣不大,认为校内的创业计划不同于真正的创业,竞赛环境与真实市场差距大,创业计划只是纸上谈兵。学院应改进这类比赛的方式方法,加上实战性的比赛,不仅对创业计划进行打分,还对实战后的效果和销售额进行评比。(2)创业比赛淡化荣誉性,去除官方色彩。学院创业计划大赛并非“全员参与”,仅是少数人的平台,这样的比赛难以推动创新创业,所以应努力防止它逐步演变为筛选人才的固定标准。另外,创业竞赛多以学校、政府为主导,官方色彩过于明显。学生的创业计划太过理想,可操作性差。所以创业竞赛活动应以企业主办,评委以企业家为主,与企业挂钩,去除官方色彩。

参考文献

[1]卢丽华.美国大学实施创业教育的特点及启示.外国教育研究.2007,5(34):203

[2]丁三青.中国需要真正的创业教育—基于“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分析.高等教育研究.2007(3),28:3

客家地区经济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篇4

华南师范大学经管学院06级国贸班粤东北(客家地区)小组

改革开放30年的春风让我们粤东北地区的经济有了稳步、健康、长远的发展,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袭击,梅州政府积极应对,08年8月召开全市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会,贯彻全省经济形势分析会议和市委五届四次全会精神,总结分析全市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研究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市长李嘉在会上强调,要以“推动绿色崛起、实现科学发展”为统揽,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全力以赴做好各项经济工作,确保完成全年经济发展任务。河源地区也积极紧抓经济发展的大方向,努力贯彻省政府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区的发展战略,强化创新意识,加大创新力度。我们粤东北客家地区调研组的5个成员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召开讨论会、个案分析等方法进行调研,形成了综合调研报告。

一、客家地区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粤东北客家地区的经济在广东省委省政府和地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带领下,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主要的梅州、河源等客家地区,都是以发展旅游和文化产业为主,同时,积极做好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008年梅州市GDP为483亿元,增长率达到10.2,在全省排名17,占全省GDP的1.35%梅州全市生产总值477.88亿元,占省比重1.33%,其中第一产业104.75亿元,第二产业202.99亿元,第三产业170.14亿元,三次产业构成为21.9∶42.5∶35.6,分别占省比重

5.32%1.10%1.1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1604元,占省比重30.87%

2008年河源全市生产总值394.13亿元,占省比重1.10%,第一产业52.76亿元,第二产业216.57亿元,第三产业124.80亿元,三大产业结构13.4:54.9:31.7,分别占省比重2.68%1.18%0.8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3860元,占省比重36.87%

2007年兴宁市完成生产总值42.88亿元(当年价),比上年增长7.8%。其中第一产业11.95亿元,比增2.1%;第二产业13.63亿元,比增10.0%;第三产业17.30亿元,比增10.2%。人均生产总值3798元,比增6.9%。工农业总产值59.67亿元,比增8.0%。固定资产投资

8.86亿元,比增19.1%。地方财政预算收入1.24亿元,比减13.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57元,比增7.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950元,比增3.1%。城乡居民储蓄余额45.99亿元,比增20.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21亿元,比增9.0%。

二、客家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劣势级解决办法:

梅州地区——优势

●文化优势

旅游经济是特色经济,特色是旅游的基础,而文化又是特色的灵魂。旅游归根结底是追求文化的综合体验,文化是旅游的核心吸引要素。广东省依托三大文化资源—广府文化、潮 汕文化和客家文化,建成文化大省。梅州的客家文化一直保存着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的遗存,是梅州发展旅游的核心优势。

●环境优势

在绿色旅游、健康旅游成为潮流的背景下,梅州的自然环境优势十分显著。梅州“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貌特征和没有大规模工业污染,使梅州具有良好的旅游产品开发背景,符合绿色旅游的时尚。梅州的热泉热矿泥量多质优,疗效显著,适合开发康体健身产品。●潜在市场优势

梅州处在福建、江西、广东三省交界的地方,是粤东的门户,有多条交通干道与福建、江西和省内地区相连。背倚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潮汕经济区。梅州旅游业的发展拥有潜力巨大的市场优势。梅州是侨乡、客家之乡,众多的海外侨胞、客胞是梅州可以争取的客源群体。

●社会资本投入优势

目前梅州市己出现社会资本、民营资本积极参与旅游开发的强劲势头。民营企业投资开发和经营管理的景区,富有活力,没有旧式国有企业的弊端,己成为梅州旅游开发的强劲推动力。●政策优势

梅州市委、市政府、各县(市、区)的党委、政府都非常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把旅游业当作一大产业来抓,有利于确立旅游业的产业地位,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和全方位的支持。

梅州地区——弱势

●原生旅游资源规模小、特色不浓

梅州的旅游景点规模较小,缺乏具有视觉冲击力、强大带动力作用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经济规模较小

梅州市经济实力比较弱。旅游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宣传营销等政府的引导性投入较少。●区位与交通制约

梅州地处粤东边陲,离珠江三角洲较远。相邻的闽西南和赣东南地区经济比较落后,现实的客源产出量较少。从粤港澳主要客源产出地来的客流受到层层拦截,与主要客源城市相连的高速公路还处在规划或建设当中,旅游的可进入性比较差。

河源地区——优势

●丰富的自然资源

无论是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还是森林资源都是位于省内前列的,适宜建立各种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

●丰富的生态资源和旅游资源

拥有许多美丽的旅游观光景点,拥有一流的水质、一流的空气和一流的森林,被誉为“珠三角的后花园”。同时,河源市作为一个客家聚集地,拥有悠久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名胜古迹众多,拥有珍贵的人文旅游资源,特别是龙川县是一座具有2222年的文化名城。

●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优势

劳动力成本低廉,特别适合实施承接珠三角的“双转移”政策。

●具有成本优势

劳动力成本的低廉,可以更好的减少产业的生产成本,加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投入,从而更好的延长产业链,加大产品附加值。

河源地区——劣势

●经济发展起点低

投入和积累能力明显低于省内其他较先发展起来的地区,财政收入和支出远低于珠三角地区。人均存款只有3000元左右远低于珠三角地区,积累能力不强。

●劳动力素质较低

河源市这些年在文化教育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但是文盲、半文盲劳动力还是占有相当的比例,远高于珠三角地区。

三、进一步加强客家地区承接“双转移”政策:

(一)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

1、便利的交通区位优势。贯通阳春全境的云阳高速公路正在进行施工前期准备,可望在今年底动工兴建;贯穿阳春东西境内的湛汕高速公路已列入规划,计划于2020年动工建设。这两条高速公路建成后在阳春境内有多个出入口,是粤西地区交通便利的黄金地带。

2、丰富的资源优势。一是土地资源,二是矿产资源,三是电力资源。

3、低廉的成本优势。随着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的改善,我市低成本优势将会更加明显。

4、优越的投资环境。近年来,全市坚持“以实为首,以和为本,以干为乐,以廉为荣,以绩为准”的办事准则,弘扬“团结务实,开拓创新,干净干事,奋发图强”的阳春精神,努力打造了“讲法治、重信用、低成本、高效率、好服务、可持续”的一流投资软环境。在土地使用、税费征收、人才引进、发展环境等方面制定了更加优惠的政策,给投资者以最大的优惠。

(二)承接产业转移的障碍:

1、观念上的障碍。珠三角地区GDP占了全国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且继续成为引领中国经济增长的火车头,重要原因之一是他们始终把解放思想作为财富来经营。我市和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的差距表面看在经济上,但根源却在思想观念上,特别是抢抓机遇的观念。珠三角地区在改革开放初,抓住发达国家和地区第一次产业向外转移的机遇,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在20世纪90年代,又抓住第二次产业转移的机遇,大力发展制造业,并朝“世界工厂”迈进。相比之下,我们却观念创新不够,缺乏市场竞争意识以及发现机遇、把握机遇的能力,更缺少抢抓机遇意识,一些地方和部门仍不同程度的存在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的落后观念。

2、政策上的障碍。目前,我市出台了很多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但是还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企业税费负担过重,对企业的优惠政策难以落实到位;土地使用缺乏科学规划,利用粗放,经济环境不优,部分单位优化环境意识淡薄,服务不到位,存在乱罚款、乱收费、门难进、脸难看、手续难办的现象,给外来投资者在项目申报和手续办理方面带来诸多不便。

3、机制上的阻碍。由于我市与珠三角地区政府间密切合作沟通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致使承接产业转移缺乏稳定有效的服务和政策依据,缺乏对外来投资者积极、灵活的对接措施。

(三)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重大意义:

1、有利于实现加快发展目标。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由于基础薄弱,经济总量小,总体上还是一个后发展、欠发达、“两化(工业化、城镇化)”落后的城市,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制约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症结是“工业太弱且发展不快”。因此,我市要抓住“双转移”机遇,优化发展环境,加快园区规划建设,集中、定向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提高产业聚集度,打造特色经济,推动跨越发展。

2、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我市属于欠发达地区?熏在争取国家政策支持的同时,更多的应该思考如何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培育内生增长机制,通过强筋健体,加快发展。阳江市委五届五次全会把推进新型工业化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市也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加快阳春跨越式发展的工作重心。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引进产业上下游关联度大、技术水平高的重大项目,对于发挥全市的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进一步壮大支柱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有利于财政税收稳步增长。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大力引进省内外大项目、知名企业,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可以带动和培育自己的支柱产业与企业集团,形成一批利税大户;还可以带动与之协作配套的中小企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推动财税稳定、较快增长。

4、有利于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珠三角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给国有企业改革带来了机遇,创造了条件。通过买断产权、转让土地等形式,既可以让部分国企职工实现平稳就业,也能使国有资产最大程度保值增值,有利于国有企业改革的顺利推进。

(四)加快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建议:

1、加快观念对接,增强竞争意识。一是要破除“守株待兔”的思想,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不断培养和形成善于抢抓机遇的意识与能力;二是要树立“市场竞争不让人,敢争敢抢是能人,不争不抢是庸人,错过机会是罪人”的新观念,养成抓机遇的敏捷性,强化抓机遇的主动性,进一步增强对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能动性;三是要看到自身的劣势,更要找准自身的优势,努力克服“自卑”情绪,增强招商引资信心,采取切实有效举措抓,努力开拓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新局面。

2、强化组织领导,完善激励机制。一是加强领导。实行承接产业转移“一把手”工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专门抓,落实专人具体抓;二是建立联动机制。健全党委、政府、部门、企业之间与上下级之间工作联动机制,形成承接产业转移的整体联动;三是完善激励机制。把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成效与干部选任、奖励激励有机结合起来,对在引进重大项目、形成产业集群和产业创新等方面业绩突出的镇(街道)、部门、企业,给予物质和精神双重激励。

3、加快园区建设,精心打造投资载体。一是破解用地难题。要严格项目用地管理,既抓增量的供给,更抓存量的盘活,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二是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运用政策和市场的手段,建立和完善投入机制,鼓励和吸引多种投资主体,多渠道筹集资金,大力推进以道路、供水、供电、排污、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入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三是大力缓解资金制约。要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争取融资成本低的政策性资金,激活民间资本。四是创新园区建管机制。建立健全以资金融通、信息服务、人才培训为主的园区配套服务体系,对转移项目实行一个机构管理、一个窗口对外、一条龙服务。

4、创新招商方式,突出招商工作重点。一是充分利用已有的招商平台。要发挥好广州、佛山、东莞、江门、中山等地的促进会和招商小分队的作用,加强与当地政府、民间组织和企业沟通联系,熟悉情况、密切感情、掌握信息,推动产业转移;二是积极开展经贸、科技、教育、人才等交流活动。争取与珠三角地区城市结为经济合作区(市),签订合作协议,建立交流、沟通、协调机制。三是建立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企业主动的工作格局。

中小企业发展状况调查 篇5

中小企业发展状况调查

贵企业;

你好,首先感谢您接受我们的调查,我们来自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格致青年社。由美国的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对我国的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入世贸,我国的经济已经逐渐的融入到全球经济中。我国沿海的中小企业(长三角地区)采取出口导向政策,此次的经济危机的传导作用对企业产生了一定影响。此次调查旨在了解先下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探索出一条更好的发展之路,并对此提出一点建议。希望您能如实填写,对于您的配合我们感激不尽!如果在填写过程中遇到困难可以随时询问我们的工作人员。再次表示感谢!

以下题目为单选

企业基本情况:

1、贵单位成立于------------------(年份)。

2、贵单位的类型:------------

A、有限责任公司B、股份有限公司C、个人独资企业D、合伙企业E、个体

3企业主业的行业领域:-------------

A 装备制造B电子信息C 烟草及食品D家电E 纺织服装F 造纸及包装印刷G 房地产H商贸J餐饮K服务L其他

4企业类型:--------------

A劳动密集型B资金密集型C外贸出口型D与外资合作型

5若是出口型的,企业的生产模式是-------------

A贴牌生产B来料加工C来件加工D 自己设计营销

6、企业 2008 年生产经营业绩情况:-------------

A 继续增长B 增长幅度下滑C上年持平D 略有下降E大幅下降

7、企业目前生产经营是否困难------------

A 很困难B比较困难C 困难不多D 不困难

8、企业目前的生产经营困难产生的主要原因------------

A 员工工资上涨B 原材料价格上涨

C人民币升值造成汇兑损失D国际市场萎缩

E新劳动法实施,劳动力成本上升

F大企业受危机冲击,导致配套中小企业订单减少 G 国内市场竞争加剧

J 其他(请注明)

9、金融危机是否对企业造成影响:-------------

A 影响很大B 略有影响C基本没影响

10、金融危机对企业造成的影响主要有哪些方面:-----------------

A 融资难B 出口减少C国内市场萎缩D 汇兑损失

E 原材料价格波动F资金流动性降G信心下降

格物致知博览经策论究理务实笑谈天地人

11、企业应对金融危机,已经采取哪些措施(多选)-------------

A 裁员B 降薪C加大融资力度

D 限产减产E 调整产品结构F 减少投资

G消减生产经营成本H没有改变,和往常一样

J其他请注明):

12、企业采取应对措施效果如何:---------------

A改善明显,下滑趋势扭转B 改善不大,业绩下

C没有效果,业绩下滑加剧

13、若是企业没有感受到危机影响,那么对于未来危机,将要采取哪些措施:---------------

A 裁员B降薪C扩大或调整市场营销D加大融资力度

E 限产减产F停止投资项目G 转产转向

H 加强研发,产品升级换代

J 消减生产经营成本K 其他(请注明):

14、公司预期明年的经营状况会是:-------------------

A更好B 持平(变化不大)C 变坏程度加深

15、贵公司未来 2 年是否计划继续加大投资:----------------------

A 会B不会C 没有计划

16、(如果上题选 “会”,请继续回答此题,否则请跳过)贵公司未来加大投资的方式是什

么(可多选)----------------

A扩大生产规模B 设立研发中心C 设立营运总部

D设立销售采购中心E改变生产模式

17、企业对未来最忧虑的问题是:-------------------

A全球金融危机加剧B国际市场萎缩C人民币继续升值

D原材料价格大波动E 中国宏观经济调控不到位

F 其他(请注明):

18、企业对中国经济发展形势的预期持何种态度:--------------------------

A 乐观B信心不足C 悲观D说不清

19、企业希望政府出台哪些措施帮助企业应对当前危机:-----------------------

A减税B降息C提高企业资金流动性D出台优惠的产业政策

E其他(请注明)

20、企业认为本次金融危机对企业带来了-----------------------

A 机遇,可以有效的整合资源,优化升级

B 危机,企业生存发展受到挑战,发展艰难

G 影响不大,企业正常发展

21、企业对常州市政府帮助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克服困难有何建议:

----------------------

农村经济状况调查报告 篇6

高王化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出路调查 高王化村经济现状

高王化村隶属河北省河间市尊祖庄乡,村中现有一千五百多人,长期以来我村村民多以务农为主,主要靠劳作作为收入来源。民风朴实,但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村村民虽然只有少数几户跟上了发展的节奏,但是大部分人还是没有跟上发展的节奏,经济法展情况不是很理想。

进城打工人员有上升趋势,空巢老人主要负责地里的 庄稼,并且每过农忙时节,村里有很多的剩余劳动力。大部分村民收入来源比较单一,致使我村大部分村民家庭条件差。村里比较富裕的人家有开超市的,有在外面做生意的,有在村附近办企业的,大都是把重心从种植中转移到其它事情中。但我村附近的企业太少不能提供足够多的工作岗位,有些人是在别的村里上班很不方便。

我村落后现状基本表现在:

一、劳动强度和生活压力比较大,身心比较疲惫;压力来自于子女教育、就业问题、看病问题难等

二、消费观念陈旧,消费结构不合理,消费方式落后。在走访中了解到相当一部分农民在全面发展性消费特别是科教、文化、卫生、体育等消费比重偏低的问题较为普遍。

三、休闲内容单调、休闲生活质量不高,看电视就是主要的娱乐,找人聊天,下棋打麻将等很缺乏健康的文体娱乐。而

且在春节期间很多人都有赌博的风俗。

农民生活方式落后的原因:

一. 自身观念落后、习惯不良、素质不高。尽管新农村建设

以来随着生产发展和宽裕、追求健康的农民越来越多,但从整体看,农民对文明、科学和健康生活方式的接纳还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 农村发展长期处于一种相对落后和封闭的状态,导致农

民的主体意识还不够强,整体素质还不够高。这主要表现在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有诸多不符合、不适合方面

改善生活方式的对策

一.提高村民素质,崇尚文明,摒弃陈旧观念和落后行为,增强创业意识、进取精神和致富能力,破除因循守旧、封建迷信、铺张浪费、赌博成风等不良生活习惯。现在农民获取市场信息的渠道闭塞,在信息掌握方面与城市形成了巨大的不对称,这一切都使农民成为最没有发展能力的一方。改造农村落后,农村教育改革是必然之路。从实际出发,教育农民,提高农村的文化科技素质能有力地促进农村向小康转化的进程。

二、科学消费,摒弃小富即奢追求高档消费等不健康消费观。在消费结构中,增加精神文化和健康方面的消费比重,在食物消费方面注意合理搭配。

常州经济发展状况调查 篇7

常州早在1985年就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14年末, 全市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为78.02万, 占户籍总人口的21.16%, 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

人口快速老龄化、老年人口高龄化、老年人家庭空巢化, 以及部分老人失能化四化叠加, 使得养老、医疗、照料、服务、精神慰籍等服务需求越来越突出。常州市空巢老人39.98万, 占老年人口的51.24%, 其中, 独居老人6.52万 (8.36%) 。全市半失能老人5.03万 (6.45%) , 失能老人0.89万 (1.14%) 。各年龄段老年人空巢、独居、失能、半失能情况如表:

二、常州市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 在江苏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省民政厅的大力支持下, 通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 已初步建立起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信息服务为辅助、覆盖全体老年人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1.尊老敬老传统优良

百善孝为先。常州有着孝亲敬老的优良传统, 位于常州市武进太湖湾的中华孝道园是全国惟一一个以“孝”为主题的园区。常州生态环境优良、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心态平和、人口明显长寿, 是中国不可多得的美丽富饶适于人居的长寿福地。

2.城市发展定位适宜

目前, 常州正在致力推进健康产业发展, 推进常州由一般旅游城市向特色休闲城市转型。以中医养生和道文化养生为特色主题, 结合美食文化、山水度假、休闲健身等要素, 培育旅游养生服务品牌, 打造富有本土特色的休闲度假产品。通过建设城乡慢行系统, 提升城市环境质量, 进一步推进休闲养生产品、配套和服务升级, 争取将常州建成以中医和道文化养生闻名, 独具江南湖山特色的华东一流、全国知名的休闲养生目的地, 为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优质环境。

3.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1) 社会保障待遇不断提高。政府对社会保障的投入不断加大,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 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待遇逐年提高, 人人享有社会保障基本得以实现。目前我市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市区人均2025元。为加强养老保障工作, 提高老年人抵御风险能力, 我市积极开展了“安康关爱行动”, 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办理意外伤害综合保险业务, 使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又有了新保障。

(2) 社会救济制度日益完善。目前, 城市“三无”老人人均集中供养标准为1110元/月, 农村“五保”老人集中、分散供养标准分别为6282元/年、4397元/年。市与辖市、区两级同步建立了计划生育公益金制度, 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 初步构筑了城乡统筹的计划生育家庭养老帮扶利益导向制度构架。

(3) 老年优待得到落实。7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进入政府投资主办的旅游景点和公共体育健身场所, 免费乘坐城市公交车, 60岁~69岁老年人实行半价优惠。对80岁~89岁、90岁~99岁、100岁及以上老人, 每人每月分别发放尊老金50元、100元、300元。2013年共发放尊老金7262.4万元, 惠及10.9万老年人。

4.养老服务跨越发展

(1) 居家养老网络完善。建立了以社区为基础, 涵盖市、辖市 (区) 、镇 (街道) 、村 (社区) 四级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机构及服务网络, 目前, 全市共建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站) 901个, 创建省级示范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站) 57个, 实现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站) 城镇社区全覆盖、农村社区 (村) 覆盖率80%。

(2) 社区养老特色鲜明。常州市通过整合各种资源, 探索了多种社区养老模式并取得初步成效。包括:由社区推动发起的集生活照料、康复保健、老年教育、精神慰藉、文化娱乐于一体的万家安模式, 由社会组织创办的社区养老模式, 由企业捐助基金兴办的社区养老模式, 由草根 (如小区业主) 创设的社区养老模式等。

(3) 机构养老量质齐升。一方面,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政府主导的养老机构建设工作, 不断加大投入, 先后建成常州市福利院爱心护理院、武进区综合福利院和新北、戚墅堰区、金坛市、钟楼区社会福利中心。另一方面, 通过合资、入股, 以及公办民营、民建公助等多种形式和渠道, 广泛吸引各类社会资金投入到养老机构设施建设上来。

(4) 精神关爱成效突出。初步形成了市、区、街道和社区四级老年心理关爱服务网络, 开通了全国同类城市首家老年广播“846俏夕阳”频道;老年大学实现辖市 (区) 全覆盖, 老年人生活质量大大提高;以“敬老文明号”创建活动为契机, 营造了尊老爱老助老浓烈氛围。

5.产业发展活力蓬勃

(1) 规划引领健康养老发展。2013年10月, 常州市草拟了《常州市健康产业发展三年行动纲要》, 健康养老成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纲要》提出, 依托本地旅游、医疗、养生资源, 提供以高端医疗、特色养生、休闲度假为内容的优质养老服务。大力推进老年康复辅具、护理用品等产品的研发、制造和销售, 形成“基本养老全面、高端养老优质、相关业态繁荣”的健康养老服务发展格局。

(2) “一街五园”构建产业集群。以光华路老年产品一条街、武进西太湖健康医疗产业园、溧阳天颐谷养老产业园、金坛东方盐湖城养老产业园、新北小黄山养老产业园、天宁丽华地区养老服务产业集群为代表的“一街五园”养老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3) 产业招商搭建对接平台。2013年10月, 举行了常州市首届养老产业招商会暨理论研讨会, 开了全国同类城市养老产业招商的先河, 招商会推介了一批常州养老项目, 签订了一批合作协议, 以及意向性协议, 探索了养老产业发展新思路。

(4) 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如常州市金东方颐养中心, 2013年被中国老龄产业协会评为“中国老年宜居社区 (基地) 标准制定单位。常州鼎武养老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实行托老、养老、医疗、康复为一体的“四合一”养老模式, 2014年1月21日在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成功挂牌, 成为江苏省首家上市的养老企业。

(5) 百千工程培育人才队伍。2010年, 在全省率先采取政府出资、高校 (机构) 培训的办法, 实施了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培训百千工程, 即“百名养老机构负责人管理能力境外培训工程”和“千名养老护理员专业高校培训工程”, 四年来累计投入资金286万元, 培训养老机构负责人116名和养老护理员2000余名。

6.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1) 组织体系健全。全市各级民政部门都成立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 由局长任组长, 分管局长任副组长, 相关部门负责人任组员, 做到责任到人。

(2) 政策体系健全。出台了《常州市“十二五”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关于加快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和《常州市加快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工作意见》等文件, 落实了推进社会养老的各项扶持优惠政策。

(3) 考核体系健全。养老服务事业作为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增强人民幸福感的民心工程, 连续多年被市委、市政府列入重点工程 (工作) , 同布置、同考核。

(4) 财政投入体系健全。根据有关文件精神, 明确各级财政对养老工作资助项目、资助标准和投入比例, 市财政年初预拨上年度80%的养老经费给各辖市、区。

三、常州市当前养老服务业的主要问题

如上所述, 围绕养老服务工作的重点、难点, 常州市做了大量调研和探索, 取得了一定成果, 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主要有四点:

1.工作机制不够完善

养老服务产业标准化建设推动了服务水平的整体提升, 但总的来看, 各种养老服务模式的发展方式仍停留在经验式、粗犷式阶段, 养老组织及其服务的监管与考核缺少必要的规范和技术支撑。对老年人的综合评估还没有普遍开展, 对援助服务的监管力度不够, 导致在具体操作中, 存在变相发放现金等现象。

2.社会力量参与不够

政府仍然是养老服务的主要建设者和服务提供者, 社会资源投入不够。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主要形式是向五类援助服务对象发放补贴, 支付给提供服务的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由于服务对象范围较窄、服务机构相对分散, 不能形成规模效应。

3.医养融合整合度不高

由于社区卫生服务资源较为短缺, 尤其是医护人员不足, 多数地区的医养融合服务仍局限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助医服务, 很难满足老年人对于家庭出诊、家庭护理、家庭病床等延伸性医疗服务的需求。此外, 养老与残联的社区康复、人社的养老保障等资源多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对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探索困难重重。

4.农村养老进展缓慢

与城市相比, 农村养老服务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服务水平上, 都存在较大差距。农村老年人的消费能力较低、消费理念更为保守, 对养老的认知度、认同度更低, 农村敬老院活力不足, 尚未发挥其“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的功能。

四、结束语

从上述调查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 当前常州市的养老服务业从政策扶持还是在实际发展中, 都取得了很多成绩, 为常州市养老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进作用, 同时, 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需要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养老服务机构, 以及养老服务型企业共同努力, 以推动常州市养老服务业的健康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马磊.城市老年人对社区福利服务的需求研究——以济南市M社区为个案[D].山东大学, 2011.

[2]侯非, 秦玉婷, 张隋.养老服务业标准体系构建策略与运行机制分析[J].中国标准化, 2013, (2) .

福建省社会体育发展状况调查分析 篇8

摘要:本研究为综观研究,采用问卷抽样调查和个案深度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的目的在于解释、预测福建社会体育发展的现状和轨迹,同时通过了解民意来促进政府体育工作的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进程,协助政府探讨民众的实际状况及面临的问题,以供政府决策参考。

关键词:城乡居民;体育意向;分析

中图分类号:G80-05(2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2-0171-03

据1998年《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的成果指出:“在经济发达地区(除福建省外)社会体育开展得普遍较好,人们的健身意识强烈,人们的体育价值观念、体育活动的参与率、频度、时间等要素均超过经济欠发达地区。”福建是中国经济一个较发达的地区,理应群众体育发展水平相对较好,然而,是什么因素阻碍着福建群众体育的发展呢?为此,我们用了四年的时间(2001-2004年)对福建省的群众体育状况进行广泛的跟踪调查。研究的目的在于解释、预测福建社会体育发展的现状和轨迹,对城乡居民的体育观念和意向进行调查研究,通过透视微观社区体育来纵览宏观社会体育,通过个案分析、个体价值、意向和行为的变迁来衡量社会体育变迁的程度,同时通过了解民意来促进政府体育工作的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进程,协助政府探讨民众的实际状况及面临的问题,以供政府决策参考。

1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方面,本研究样本以我院社会体育专业2000级(60人)、2001级(30人)、2002级(30人)、2003级(60人)、2004级(30人)的学生为调查员,经培训并要求每位调查员负责5户他们所在的原户籍(未进高校时的户籍)的福建正式户籍的家庭户居民与村民,以及调查员所在的原居委会或村委会。此项专题调查的备取样本共2 500份,完成2 100份(2001年300份、2002年450份、2003年600份、2004年750份),删除各年的无效问卷共计25份,实际用于统计分析样本2 075份。调查时间为每年暑假进行。

个案的研究采用访谈、观察、座谈会、查文献等方法收集资料。并参照对比了国际国内社会发展指标和“1998年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的成果调查指标的基础上,我们把社会体育发展环境分为3大环境领域和9方面内容交叉的完整的系统对社会体育发展状况进行测定。这3大领域是物质经济环境、政治法律环境和文化环境。9方面的内容主要涉及:1) 个人背景资料;2) 家庭及社会背景资料;3) 对体育生活方式的评估;4) 对社会体育环境的评估;5) 各类体育价值观念;6) 对政府社会体育工作之评价;7) 人们对社区体育发展的期望;8) 对社区体育服务的具体项目提出看法;9) 对政府未来社会体育工作建议与的要求。

2调查分析

2.1经济仍是影响城乡居民参与体育的重要因素

根据1998年《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的抽样样本单位,第二阶:福建是福州、南平、永安,第三阶:福建是连江、光泽。尤其从第三阶来看,这2个县是福建省经济偏中下水平的县。而分析时却将福建省经济的总体平均指标作为标准,因此,出现“福建省群众体育落后”的原因。这2个县的经济状况见表1。根据我们调查:家庭人均经济收入在1 500元人民币以上的,每周参加体育健身频度5次以上的家庭成员约占调查数的56%,其中有70%的家庭有进行体育消费(指该家庭成员合计:50元/月以上,用于体育支出的费用的家庭,如健身俱乐部会员费、购买健身器械或参加各体育活动费用等);在1 000元~1 500元区间的,每周参加体育健身频度3~5次的家庭成员为78%;在600~1 000元的,每周参加体育健身频度3~5次的家庭成员为46%;600元以下的,每周参加体育健身频度3~5次的家庭成员为12%。可见:群众体育的发展规模、水平和速度,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取决于经济发展所能够为群众体育发展提供的物质基础。

2.2百姓对“体育与健康”关系的理解及原因引起课题组关注的是“家庭人均收入在600元人民币以下,每周参加体育健身频度3~5次的家庭成员占调查数的12%”。

福建省城乡居民对体育的健身价值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多数人对体育的参与是为了解决身体健康的问题。人们对体育在心理、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功能也有了新的认识,体育的健身、消遣娱乐、社会交往、自我实现、精神宣泄、追求消费、生理与心理恢复等各方面价值观念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并逐年扩展出新的含义。积极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数比率也逐年增加(2001-2004年分别为38%、46%、59%、64%)。城乡居民进入社会体育活动中来受到各方面社会因素的影响,其中在学校期间的体育兴趣爱好培养的作用为首位;其次是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再次是便民的体育运动设施和周围人群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便民的体育运动设施,即中国体育彩票公益金每年增大资金投资兴建的“社区健身路径”,不仅是解决城乡居民体育健身场所的就近就地、小型多样的问题,表现了政府的爱民政策,而且给民众传达了“全民健身,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思想理念。这从城乡居民选择的体育运动项目上就足以证明(表2、表3)。百姓选择“社区健身路径”与政府投入资金比例成正比,并且逐年递增,预计未来5年,“社区健身路径”将成为城乡居民的首要选择运动项目。

2.3不同地域的人们传统文化心理决定了不同的身体活动方式八闽大地是具有陆地农业文化和海洋渔业文化的特征,并由此形成了两种不同的体育生活方式,一是以闽南金三角、莆田、福州、闽东部分县(市)的沿海区域。长期以海为生的环境中,强调个性的张扬,注重身体形态与功能的提高,以及体能的付出,所以,对现代体育的健身方式容易接受和融入。二是以闽北、闽西等为主的山区农业生活方式。这一区域的人在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环境中,已习惯了和谐、宁静及相对稳定的生活方式,此外主要的疾病多为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病,所以主张动静结合,素以个人的修身养性为主。不注重体育活动的强度和运动负荷,不强调运动的竞技性。由于这两地域人们传统文化心理状态等的不同,因此对身体活动的内容选择也不同。(表2、表3)从项目选择看,正常地反映了地处沿海、山区的特点,也表明了这些项目的普及和群众的喜爱程度。

2.4对政府当年的社会体育工作评价在“您对本地政府这一年来群众体育工作的基本评价。”(表4)的评价中,城乡居民认为“尽了很大努力”(由2001年的7.2%至2004年的9.5%)和“尽了努力”(10.6%~18.4%),而认为“尽力不够”(30.4%~24.2%)和“很不尽力”(31.1%~21.6%)。后者的每年人数逐渐减少,前者逐渐增多。说明当地政府逐渐认识到以人为本的社会体育发展观。4年来城乡居民对当地政府的群众体育工作仍表示不满。如“一年来,当地体育行政部门是否开展过‘全民健身计划宣传工作”的数据统计显示:有11个县在3年里没有宣传、有26个县在2年里没有宣传、有38个县在1年里没有宣传;“当地政府是否组织培训过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统计显示:有42个县尚未组织过。“在您居住处的1000米范围内是否有健身场所”的统计显示:42%的家庭住户回答没有,58%的回答有,其中学校性质的占74.6%、私人营利性的占3.2%、社区公用性的占9.8%、县(市)公用性的占12.4%。说明缺乏城乡居民健身场所和设施。这些诸问题是引起群众对当地政府社会体育工作的不满因素。

由于人们的全民健身意识谈漠,在开展全民健身工程的具体实践中,缺乏相应的法规政策、一度陷入可抓与可不抓的境地。组织形式还比较单一,各个项目、各类人群的体育协会和俱乐部、各种晨晚练活动站未完全健全,还未形成网络化的体育组织管理体系。现在经费困难和体育场地设施匮乏的问题是制约社区组织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民众普遍反映:这种状况最主要是城市规划不配套和规划不落实及监督实施无力造成的。例如,城乡居民居住小区的体育活动场地设施的配套建设问题;有关部门对全民健身的宣传力度问题、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和市县区体育场馆向民众开放的问题,以及有偿开放的高收费问题等,仍需当地政府加大实施力度,给予解决。

2.5百姓对政府的社会体育工作关心不足在问及“您了解政府推出的《全民健身计划‘一二一工程》吗?”,民众表示“不知道”分别为:65%(2001年)、57%(2002年)、51%(2003年)、47%(2004年)。在“知道”和“懂得一些”的民众中,城市地区的比例较高,为93.7%,而农村地区偏低,为23.6%,说明:民众对政府的社会体育工作关心支持是不足的,也显示城乡居民在健身意识上还具有显著差别。自1995年始,经过10年的全民健身工程的不断推广落实,百姓对全民健身的了解开始逐年增加,但百姓对全民健身工程的内涵和重要性认识是不足的。此外,从“全民健身工程的器材设施”的维护管理来看,在调查的211个器材设施点中,近65%配置点的器材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或被偷盗。使原本就不足的健身设施,更是雪上加霜。通过体育彩票获得的公益金,由英派斯公司设计与制造的一套“健身路径”器材,坚固耐用和实用,倍受大多数人的喜爱。然而有一些人却不珍惜使用,对器材采取野蛮行为,甚至被一些不法之徒偷盗了。为了大家和自身的健康,需要我们每一位公民去自觉的爱护和维护“健身路径”器材。

2.6百姓心目中“社会体育发展”的真正标志此问题是2003年的问卷调查增设的。问卷分析显示,农村居民心目中“社会体育发展”的真正标志,主要表现在4方面:1) 农村体育要有人抓;2) 体育活动也要“下乡”;3) 村村应有体育活动设施;4) 农村也有体育健身热。为什么当前农村居民表现出这4方面的欲求?其原因是:新一代农村青年认识到农村逐渐向城市化发展的步伐,更加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不满足老一辈“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然而,农村体育在乡镇一级中的地位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已调查的132个乡镇中,91%的乡镇至今没有乡镇体育组织,没有专、兼职的体育人员,96%的村没有体育设施(不包括村一级学校),尽管村一级的小学有较简陋的体育场地设施,但多数是不对村民开放的,致使农村体育在广大的农村难以发展。

城市居民心目中“社会体育发展”的主要标志,主要表现在5方面:1) 居民居住小区应有体育场地设施;2) 社区体育组织建设完善;3) 居委会有配备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岗位;4) 社区中每年应组织不少于3次的大型群众性体育活动;5) 健身科普知识与方法要广泛宣传。

2.7对政府未来社会体育工作的建议与要求城乡居民把“重视并建立完善的社会体育组织”和“解决体育场地器材和体育指导问题”作为当前和未来最关心的体育事情,并希望政府办好的实事。

百姓的建议:“在乡镇、居委会一级应设置专职的体育干部,要重视自发性的民间群众体育组织的建设和发展。”“政府要每年组织2次以上的社会体育骨干培训,在招聘使用村、居委会一级工作人员时,应把本辖区的社会体育发展规划作为一项竞聘和考核鉴定的条件。”“政府应尽快出台一些有关居民居住小区的体育场地设施配套建设的政策法规,保障居民能有切近的健身场所。”“多报道和介绍相关的、先进的农村体育文化活动方式和方法,组织体育‘下乡,为农民宣传科学的健身知识和技能。”“体育科普知识太少了,应多报道和宣传。”“政府可通过招标的方式,将有限的经费投入到那些有能力、有条件的社会体育组织中,来协助政府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比如,办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和各种健身技能学习班等,并根据其实效业绩来确定补给的经费。”“政府应出台有关保护和管理经营‘健身路径(体育彩票资助的健身场地和设施)。”“不要忽略残疾人的健身权,他们的身心健康更需要得到体育组织的扶持和帮助。”“注重社区的作用,将社区体育作为学校体育和家庭体育的枢纽,并成立相应的实施机构,关心下一代的身心健康,使学校体育能在社区中继续延伸发展。”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 社会体育发展的物质经济环境、政治法律环境、文化环境是影响以场地设施、团体组织、人的观念因素为特征的社会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反之,后者对前者也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图1)。

2) 以人为本的社会体育发展观。社会体育的发展同经济建设、生活质量、教育、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等,一样都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为了人的素质提高。

3) 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体育发展的基础。

4) 城乡居民进入社会体育活动中来受到各方面社会因素的影响,其中在学校期间的体育兴趣爱好培养的作用为首位;其次是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再次是便民的体育运动设施和周围人群的影响。预计未来5年,“社区健身路径”将成为城乡居民的首要选择运动项目。

5) 不同地域的人们传统文化心理决定了不同的身体活动方式。

6) 发展社区体育是当前和未来社会体育发展的最重要方式,对促进社会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7) 新闻媒体作为引导人们良好的生活方式,对社会体育的完善起着“催化剂”作用,是影响社区成员进行体育锻炼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3.2建议

1) 社会体育的发展应以居民的愿望为根据制定首要的工作任务;全面的社会体育发展则需要建立多目标的行动计划和各个方面的协调行动;在推行社会体育发展之初,改变居民的态度与改善物质环境同等重要,要促使居民积极参与社会体育事务,提高地方体育行政效能;选拔、鼓励和训练有志于从事推广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地方领导人才,是社会体育发展中的主要工作;社会体育的发展特别要要重视妇女和青少年儿童的参与,扩大参与基础,求得社会体育的长期发展。2) 引导并大力发展民间体育团体组织是政府要高度重视的问题。3) 提供大量有关发展社会体育的热点、焦点问题的信息资源,以加大新闻媒体对社会体育发展的宣传力度。引导促进社会成员对体育态度与行为产生正面的影响,改变人们的体育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 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上一篇:强服务心得体会下一篇:成衣检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