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经典诵读 《游子吟》

2024-07-24

中华经典诵读 《游子吟》(通用18篇)

中华经典诵读 《游子吟》 篇1

中华经典诵读《游子吟》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2、掌握“意恐”、“三春晖”等词义,理解诗的意境。

3、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爱母、敬母”的情感。

[教学重点] 用自己的话说出每首诗的意思,培养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 引导感悟。

[学习方法] 合作学习、诵读感悟。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歌曲、教师下水文。

[课 时] 第一课时。

一、教师引入:(课件:播放歌曲《爱的奉献》)

同学们,世间的爱有千种万种,你在日常生活中都体会到哪些爱呢?(学生回答后)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孟郊的《游子吟》,体味一下孟郊笔下道出的是哪种爱?(板书:游子吟 孟郊)

二、简介作者:请同学借助工具书简介作者孟郊。(学生互相补充)

三、读文感悟:

1、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4人一组)轮流朗读全诗,纠正字音。

2、分组齐读。

3、教师提出重点易错字:行、晖。(学生正音)

4、朗读感悟:男生读、女生读、全班齐读。教师指导朗读: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5、学生谈感受:说说你读了这首诗感受到了什么?(学生简述诗的内容及个人感受)

6、欣赏画面,诵读体会。(是啊!这首诗勾勒出了这样的一幅画面:)

(放舒缓音乐,在乐声中展放《游子吟》画面,学生低声诵读。)

7、想象写作,理解意境:请大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想象一位慈母在子女外出前,借灯光为子女缝衣服的情景。(学生合作作文,读文交流。)

8、师生赛文:(老师也写一篇下水文,和大家交流一下。)

明天,儿子要外出求学了。晚上昏暗的灯光下映照着母亲苍老的面庞,丝丝银发见证着母亲的辛劳,她正在为儿子赶缝衣裳,母亲是多么舍不得儿子远行啊!可是为了孩子求学,为了孩子能出人头地,母亲还是把对儿子的千般情,万般爱都缝进了这一针一线之中。尽管没有绫罗绸缎,有的只是土布粗衣,但这密密麻麻的针脚中却缝进了母亲的亲情。只恐怕出门的儿子迟迟不能回家,想到明天就要分别,在油灯的微光中,母亲再一次泪眼朦朦……但她强忍着泪水,生怕儿子发现,可她哪里知道面对着母亲的一针一线,儿子早已泪花莹莹,因为儿子知道,寸草一般的赤子之心,怎能报答母亲阳光般的深恩呢?他心中明白,自己唯有努力、努力、再努力……

9、内容归纳:慈母一线缝衣,意恐迟归,反映出深切的母爱。

明确:意恐、三春晖的意义。

点拨:哪些词更能体现出深切的母爱?(密密、迟迟)这些词如何读?

指导:读时语气温和厚重、深长,读出对母亲慈爱及儿子亲切的感激之情。(学生读诗体会)

归纳:孟郊写母亲抓住了“一针一线缝衣”这一细节,写出的都是深切的母爱。

四、情感教育

1、每个人的母亲都很疼爱自己的儿女,你和你的母亲之间也一定会有很多细节,让你感受到了母亲的慈爱。请你开动记忆的马达,搜索感人的故事,让大家和你一起分享深切的母爱吧!(学生讲述母爱的故事)

2、是啊,温暖的叮咛,无比的关怀,让我们感受到的是温馨的慈晖,在这里请大家记住一个特殊的日子:每年5月的第一个星期日,这一天是母亲节。这一天,请大家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祝福与感谢,你会怎么做呢?

五、诵读感悟

让我们一起回忆全诗内容,带着对母亲的热爱与感激,深情的诵读《游子吟》吧!(学生深情地背诵)

六、全班齐读---个别读---小组赛读---吟唱---闭眼睛想象着母爱齐读---全班齐背诵

七、板书设计

《游子吟》

母爱

伟大

学会感恩

中华经典诵读 《游子吟》 篇2

为了贯彻“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关于在学校开展‘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试点工作的通知” (教语用函[2010]6号) 文件的精神, 也为了推动中华书局组织的“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研究”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专项课题的工作, 由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指导, 中华书局、中国孔子研究院、曲阜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三届中华诵·经典教育论坛将于2010年10月23日至25日在曲阜举办, 会议为期三天。

中华诵·经典教育论坛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己任, 立足全球化视野, 注重活动系列化、课程模块化、学习体验化的精心设置, 以推动中华经典与当代教育的进一步传承、融合为使命, 以全国教育管理者及教育工作者为主体的高端文化论坛。

【论坛时间】2010年10月23日-25日

儿童与中华经典诵读 篇3

关键词: 中华经典 诵读 儿童

【中图分类号】G613.3

中华经典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原创性的著作,是被历史证明最有价值、最重要的文化精髓, 是代代传承的具有典范性、源头性的不朽著作。诵读是熟读和背诵的合称。儿童中华经典诵读是主张利用人类童年记忆力的黄金时期,反复朗读中华经典,并自然成诵,以涵养性情、传递文化,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当前,社会上正在逐渐兴起儿童诵读中华经典的高潮,中华经典诵读走进了中小学的课堂和家庭生活。那么诵读中华经典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诵读中华经典的价值

1.传承优秀中华文化

儿童诵读中华经典是实现中华传统文化代际传递的有效方法。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儒家为内核兼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的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中华经典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并且是其他传统文化形式的书面载体,儿童能够从诵读中华经典的过程中受到传统中华文化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为其成长为能够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中国人奠定基础。

1995 年,赵朴初、叶至善、冰心等九位德高望重的全国政协委员在第八届全国政协会议上,发出了《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提案中指出构成我民族文化重要内容的各类古代典籍是“我们的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也是几千年来维护我民族屡经重大灾难而始终不解体的坚强纽带”,希望我国成立幼年古典学校,让孩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背诵历代重要的文、史、哲名篇,以使得我国悠久之文化避免传承中断的危险。

2.促进儿童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中国的传统教育强调“蒙以养正”,儿童时期要为儿童的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根基,而经典诵读为儿童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营养。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中华经典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向儿童传递了“仁者爱人”的博爱思想,“天人合一”的可持续发展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格局,“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家庭伦理, “贵和尚中”的为人处事之道, “慎独”“自省”的自我管理方式,“力行”、“勤俭”、“言行一致”的行为规范……,这些多元而又丰富的内容能滋养儿童精神并促进其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

3. 促进儿童智力因素的发展

人类的记忆能力先于理解能力的发展,当儿童还没有熟练掌握现代汉语之前,他们对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具有一样的吸收能力。营造一个好的环境,就能让凝结着民族智慧的中华经典促进儿童各种智力因素的发展。

脑科学表明右脑擅长图画、音乐、韵律、情感、想象、创造等相关方面的工作,左脑擅长逻辑、数学、语言、文字、推理、分析等方面的工作。儿童诵读经典能够开发左右大脑的功能,长期诵读经典,能促进儿童的记忆力、注意力、判断力、创造力等方面的发展,并且会让孩子在一两年过掉识字关,较早的形成熟练阅读的技能,为各科的学习奠定广阔的智力背景。林助雄博士在《经典诵读与左右脑的开发》一文中指出,儿童富有韵律感的诵读和看经典汉字启动和刺激了右脑,仔细辨析经典文字以便记忆则是左脑的工作。儿童诵读经典的过程中不求甚解,自然成诵,身心处于完全松懈、有趣的状态,使脑波从β波转换至α波,在脑与潜意识互动的过程中加强了创造力、灵感、注意力、判断力及记忆力。[1]

二、中华经典诵读的内容以及相关资源

当前我国儿童诵读的中华经典除了《三字经》、《千字文》、《 弟子规》等蒙学教材外,主要还有《易经》、《诗经》、《孝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老子》、《庄子》、《孙子兵法》、《唐诗三百首》等经典。

当前我国出版了一些供儿童诵读的中华经典教材,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华古诗文读本》,此读本共12集,配有CD-ROM 光盘和 “导读”书籍, 方便学校和家庭的使用。国学大师南怀瑾指导,郭姮妟主编的儿童《中国文化导读》,其正文配有注音,并有繁简字、通假字、古今字等说明,多年使用下来深受好评。

此外社会上众多的儿童经典教育机构还出版有配有录音的大字教材,在此就不一一赘述。

三、中华经典诵读的操作原则

近年来儿童经典诵读的实践中涌现出不少的好方法,现将操作原则总结如下:

1.不求理解,熟读成诵

儿童诵读经典,主张先不求理解,自然达到背诵的程度即可。随着儿童人生阅历的丰富,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会不断加深对经典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历来靠的就是“口耳相传”的阅读和记诵的功夫。南怀瑾先生在讲述《教育与文化的中空》专题中指出旧式读书受教育的那种“摇头摆尾去心火”的读书姿态,以及朗朗上口的读书声也有乐在其中的滋味,当年摇头摆尾装进去,经过咀嚼融化以后,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2]积极倡导经典教育的赖国权先生指出,儿童可以通过录音跟读的方式轻松学习经典,相同的内容最好让孩子每天读一次,连续读7天以达到对经典熟读成诵的程度。

2.营造良好的读经典的人文环境

环境具有强大的育人的力量,让孩子自然的爱上经典,就必须有一个人人读经典的小环境。如果是学校开展读经典活动,就要要求语文老师和班主任人人读经典,学生人人读经典,并每天抽出固定的时间进行经典诵读活动。班主任还要把经典诵读融入班级特色活动中,开展“班级诵读之星”、“古诗文朗诵会”、“擂台赛”、 “最佳朗诵小诗人”等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把自己的经典诵读的成果展现出来,以此激发学生诵读中华经典的自豪感和积极性。

如果是家庭开展儿童经典诵读活动,家长需要天天带头诵读经典,在家长诵读经典的过程中让孩子产生经典诵读的兴趣。此外家长们还可以联合起来搞一些经典诵读的家庭联谊活动,让孩子和小伙伴一起诵读经典。

3.只表扬,不批评

孩子经典诵读的兴趣是经典诵读教育能够顺利进行下去的关键。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儿童在愉快的状态下学习的效果最好。经典诵读的核心在于让孩子在身心放松的状态下达到自然成诵的效果。任何的批评和强迫都会对孩子的经典诵读造成负面影响。学校和家长在管理孩子诵读经典的过程中应用正向行为支持的方法,对于好的行为及时地表扬和奖励,维护儿童诵读经典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林助雄.经典诵读与左右脑的开[EB/OL].http://www.docin.com/p-555599661.html

中华经典诵读 《游子吟》 篇4

传承华夏文明

中华经典诗文是我国文学宝库的瑰宝,源远流长。它积淀着智慧的结晶,映射着理性的光辉,对于塑造少年儿童的灵魂,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更具有无与伦比的作用。组织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比赛活动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师生语言文字规范意识,提高师生人文素养和用语用字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做好“中华经典诵读”比赛活动,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活动目标

(一)抓住学生的最佳记忆期,通过学校和家庭组织学生诵读诗文经典,培养学生博览群书的良好习惯,在校内形成热爱读书的良好风气,营造勤奋读书、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的校园文化。

(二)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在阅读中开阔视野,提高兴趣,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促进学生更新知识,活跃思维,提高综合实践能力。

二、活动要求

(一)广泛宣传经典诵读的目的意义,不给家长增加经济负担,取得社会、家长的支持。

(二)各班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抓好过程管理。(三)保护学生的诵读兴趣,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积极创设良好的诵读氛围和环境,提倡通过经常的、轻松的诵读,自然成诵。不定诵读指标,以保护学生的诵读兴趣。

(四)各班要结合课外阅读活动,结合评选诵读小能手活动和诵读经典竞赛等,使“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不断深化。

(五)各班要充分利用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多种形势,发挥多种功能,让孩子在活动中诵读。

三、诵读内容

主要诵读内容为《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优秀古诗文篇目、课内或课外的经典诵读内容及《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百家姓》等,具体篇目和朗读形式自定,朗读时间限定在6分钟以内,比赛时要求脱稿。

四、组织开展全校“中华经典诵读”比赛活动。

(一)参赛对象 全校1----6年级学生

(二)比赛程序 1.初赛

各班广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在此基础上,定于12月20日至21日组织进行初赛,利用校内语文活动课或班会课分小组进行选拔,指导学生做好充分准备,确定决赛参加对象。

2.决赛

决赛由学校统一组织进行,时间初定为2012年元旦前。地点在四层会议室。

(三)比赛规则 1.抽签决定出场顺序。

2.诵读作品自选,但必须是中华经典诵读篇目。

3.参赛班级必须脱稿朗诵。诵读时可加音乐伴奏,伴奏音源由选手自备。4.参赛班级比赛时间限制在8分钟以内。(超时将酌情扣分)5.评分标准:

比赛采取100分制,其中:

a.作品内容(15分):选材内容符合比赛要求,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b.节目形式(15分):形式灵活新颖,令人耳目一新。如有配乐,配乐与所朗诵篇章意境吻合,节奏和谐;

c.语言技巧(40分):普通话标准,发音准确,吐字清晰,嗓音条件较好,声音圆润悦耳,语言流畅,语速得当;

d.临场表现(30分):衣着得体,体态语适当,表演到位,台风大方,感情充沛,感染力强,现场效果好。

五、奖项设置

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若干名。

总之,我校将以这次比赛活动为契机,在师生中广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在全校掀起中华经典诵读的热潮,真正让广大师生阅读经典,亲近经典,热爱经典。

六、凤山小学“中华经典朗读比赛”活动领导小组: 组 长:陈增兴校长

副组长:卓诒恭副校长、肖应强副校长

成 员:教导处、德育处、教研组组长、各班语文教师、班主任(负责本班的具体参赛选手的选拔、培训和指导及各班的安全)

凤山小学“中华经典朗读比赛”活动评审委员会: 评委:各位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

凤山小学

中华经典诵读 篇5

一、活动目的

1、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陶冶青少年情操,激发青少年的爱国热情,进一步树立了新时期青少年爱国爱党、振兴中华的思想意识,2、为辖区的青少年提供了自我展示、抒发了对祖国的美好祝愿的平台,给社区营造了高雅的文化氛围。

二、活动主题

我和我的祖国

三、活动时间

2012年7月22日上午9:00—11:00。

四、参加人员

本社区中小学生

五、活动准备:

1、发布活动通知,电话联系有突出表现的学生报名参赛。

2、准备好音响设备、礼品及活动流程

3、邀请嘉宾评委

西湖社区未成年人教育工作小组

2012年7月8日

通 知

各中小学生及家长:

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陶冶青少年情操,激发青少年的爱国热情。西湖社区决定组织“我和我的祖国”诗歌朗诵比赛,请广大学生踊跃报名参加!

活动时间:二0一二年七月二十二日上午九点 活动集合地点:西湖社区前坪

西湖社区居委会 2012年7月15日

西湖社区未成年人活动记录

单 位:西湖社区 时 间:2012年7月22日 地 点:西湖社区 参加人员:社区中小学生

内 容(图片):“我和我的祖国”诗歌朗诵比赛

诗 飘 西 湖 歌 颂 祖 国

——记西湖社区“我和我的祖国”诗歌朗诵比赛

“我们都是母亲孩子, 大家都是华夏的子孙, 在这个世界上, 我最亲爱的是妈妈,我最爱的是中华……”讲台上,一位选手的朗诵赢得了台下居民们的阵阵掌声。这是西湖社区诗歌朗诵比赛现场上的一幕。

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陶冶青少年情操,激发青少年的爱国热情,活跃青少年暑期活动。西湖社区与蓉园小学通过周密安排,精心策划组织社区学生举办了“我和我的祖国”诗歌朗诵比赛。

7月22日上午,西湖社区前坪的居民活动广场上洋溢着热烈而又紧张的气氛,在一片掌声中开始了比赛。本次活动共有25位同学报名参赛,选手们纷纷登台亮相,用自己稚嫩的话语,抒发了对祖国、对人民的一片深情.她们朗颂着各自的作品,语言标准、感情真挚,声音宏亮、气质优雅,表现出了自己良好素养和精神风貌,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比赛评委采取现场打分的方式为同学们给予及时、客观的评判。最终通过角逐,有12名优秀选手脱颖而出,其中梦泽园11岁的龙俊杰和王府花园9岁的贺雨瑶分别以《校园的清晨》、《这一天》获得了一等奖,另有8位同学分获二、三等奖。其他参赛选手也获得了鼓励奖品。

少年强则国家强,通过这次朗诵比赛,不仅为辖区的青少年提供了自我展示的平台,给社区营造了高雅的文化氛围,同时也抒发了年轻一代对祖国的美好祝愿,更进一步树立了新时期青少年爱国爱党、振兴中华的思想意识。

西湖社区未成年人教育工作小组

中华经典诵读 篇6

2013年11月20日,我去参加新洲区教师培训中心组织开展的《中华经典诵读》教师培训活动,聆听了华中农业大学的兰霞教授和新洲教研室的朱幼菊老师的两节课。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天时间,却使我感受很多,也令我受益匪浅,更让我明白了诵读活动应如何开展。以下是我这次参加培训的一些体会。

兰霞教授主要讲的是诵读的发声与技巧。

在诵读的发声上兰教授把教师的语言分为有声语言、体态语言和副语言。教师的语言要准确、规范、清晰、生动、得体。教师诵读时的发声技巧主要靠呼吸与共鸣。呼吸器官属于动力器官;发声器官属于成声器官,指喉头和声带;调声器官属于美化器官,即“音箱”,分别指喉腔、咽腔、口腔、鼻腔、胸腔和头腔。

在诵读的技巧方面要注意以下三点。作品的选择要符合四要素:突出自身优势、内容符合要求、体裁选择恰当、形式易与表现。作品的准备要理解和感受作者本人、写作背景和作品内容。作品还要注意表达的技巧,要掌握好声音的四要素:音高、音强、音长、音色。

朱幼菊老师主要讲的是为什么要开展经典诵读和如何开展经典诵读。开展经典诵读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儿童大脑发展的需要,有助于开发儿童的潜能,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有助于修身养性,有助于传承民族文化的精神。

要想在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教师要让学生爱上经典,要让学生诵读经典,要让学生会颂经典,要让学生内化经典。教师要融经典于环境,要融经典于音画,要融经典于活动。

兰霞教授和朱幼菊老师的讲授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法,融理论性、实践性、操作性、指导性、借鉴性于一体。内容详实,通俗易懂,理论结合实际,力求让教师在轻松的状态下,快速提升诵读能力,知道如何在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

仓埠中心幼儿园

张平

浅析幼儿进行中华经典诵读的意义 篇7

关键词:幼儿教育,中华经典,诵读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伟大的民族, 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经过几千年时间的大浪淘沙, 经过几千年的沉淀和积累, 中华文化中有很多经典依旧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但是近代以来, 对于中华文化经典读物进行阅读, 特别是对幼儿进行中华经典诵读教育的范围和比例非常非常的小。笔者认为中华文化是时间长河中的珍珠, 不管经过多少时间, 经典依旧是经典, 依旧对于我们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其必定有其流传至今的道理和存在的价值。

孩子是祖国的下一代, 娃娃教育要从小抓起。对处于启蒙教育阶段的孩子们进行中华经典诵读值得我们积极推广。下面笔者将说明中华经典诵读的意义。

一、幼儿接受中华经典诵读教育的意义

对幼儿进行中华经典诵读, 具有非常重要的语言意义。人的一生中婴儿期、儿童期、青春期是人学习和发育的最重要的时期。大量的研究表明, 婴儿期是人掌握和学习语言的最关键的时期。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 儿童对于语言的学习、理解和把握会不断的变化, 这就是所谓的儿童的语言发展。婴儿期是人学习语言最迅速也是最重要的时期。有效的语言培训对于儿童掌握语言、训练思维、锻炼逻辑将会产生十分重大的影响。诵读中华经典, 让婴儿接受中华经典诵读教育对于婴儿的语言方面的意义可以从锻炼儿童的倾听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前书写能力等几个方面进行说明。首先, 是对于儿童倾听能力的培养。相对于普通的白话文读物诵读教育而言, 中华经典读物诵读更需要学生积极认真倾听。老师需要进行认真仔细的讲解, 有时还得配合一定的动作、表情和图片等, 学生也只有一直保持较长时间的集中精力认真倾听才能够掌握。然后, 是对于儿童表达能力的培养。在进行中华经典诵读的教育活动中, 诵读的方法多种多样:学生齐读、学生依次朗读以及学生领读等。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训练, 可以培养学生在不同环境下的表达。最后, 是可以提前训练学生的书写能力。在进行中华经典诵读教育的过程中, 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了一些基本的汉字, 学习读书写字的坐姿, 学习语言文字中的一些规律。这些都对于后期的读写能力做好了铺垫。

二、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中华民族更是礼仪之邦, 中华文化中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下面笔者将会着重介绍在尊师敬长、与人为善、勤勉学习以及修身养性方面的价值。首先是关于尊师敬长。中华经典中关于尊师敬长的言论比比皆是。百善孝为先, 二十四孝、程门立雪……这些故事都是在向读者们传递着孝顺父母、孝顺长辈、尊重长辈、尊敬老师的理念。特别是在当今中国, 孩子毋庸置疑就是家中的宝贝, 社会的宠儿。在这样的环境下, 对孩子进行孝道和尊师重教的教育, 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然后是与人为善。“仁爱”通过几千年的时间深深地熏陶和影响着中华民族。中华经典之中处处流露着与人为善的影子, “恩欲扬, 怨欲忘”等都闪烁着与人为善的光芒。在当今中国, 独生子女遍地都是, 学会体贴他人、学会关心疼爱他人、与人为善是多么的重要啊。再就是勤奋学习。积极进取、刻苦学习是中华经典中永恒不变的主题。“头悬梁, 锥刺股”、“闻鸡起舞”、“狼影樱雪”等都是先贤们刻苦学习的写照。对幼儿进行中华经典诵读, 让幼儿从思想深处就有着深深的印象。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社会, 面对如此激烈竞争的社会, 只有积极上进、努力学习才会真正地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最后就是诵读中华经典对于幼儿修身养性方面的积极意义。“修身养性, 齐家治国平天下”一直都是中国的文人士大夫所追求的目标, 其中, 修身养性是第一层次。中华经典中的“论语”、“三字经”等处处都有如何提升自身修养、锻炼自身气质的言论。从小就让幼儿接受中华经典的熏陶, 从小就让他们培养良好的习惯和意识, 对于孩子们以后的漫漫人生路有着莫大的帮助。

三、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人的基本能力。通过对幼儿进行中华经典诵读训练能够训练学生, 训练幼儿的审美能力。首先就是感受中华文化的语言美。对幼儿进行经典诵读所选择的读本都是经典之中的经典。经过时间长河的洗礼, 在语言方面都是字字珠玑, 一字千金。或是韵律、或是文辞、或是对仗, 无不体现着中华语言的魅力。另外是经典之中所体现的意境。“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是多么幽静安详的画面啊。通过中华经典诵读, 让孩子们在这意境之中体验美感。再然后就是让孩子在经典之中体会中国的人文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等无不体现着古人的壮志豪情等优秀品质。这些都值得孩子们学习。

四、培养孩子们的民族精神

民族晋升是一个国家民族全体成员所共同认可的理念, 是经过长时间的历史积淀一起修正的。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民族文化的核心, 是一个民族所不可或缺的。任何民族都应该有其民族精神, 并且积极践行着其民族精神。中华经典中处处闪烁着我们民族的民族理念, 闪烁着我们的民族魂。对幼儿进行中华经典读物诵读教育有助于孩子们学习最纯正的民族精神, 有助于民族精神深深地植根于孩子们的心中。特别是在西方思想浪潮大行其道的今天, 更是有着非常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经典诵读与中华文化复兴 篇8

关 键 词 经典;根文化;经典诵读;教学原则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6)11-00-03

一、什么是经典?什么是经典诵读?

经典诵读基本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经”的诵读,一类是“典”的诵读。“经”的层级比“典”要高一些。

就历史上文化系统特别是人文系统的发展而言,“经”是在人们的精神营养和后天智识两个层面上,能够同时起到教育作用的范本或者文章。无论是中国的经典还是世界的经典,都既能够包罗我们生活世界的知识,也能够给我们提供精神层面的营养。或者说它能够穿越太极图中央的弦线,使我们的智和慧这两个系统同步得到提高。智就是我们常说的大脑记忆和思维判断功能,慧就是我们常说的心灵感受和直觉捕捉功能。要想提高人类这两个层面的知识、文化和素质,就要注重对“经”的诵读。然而在现实实践中,人们往往注重后天智识较多,而注重直觉和灵感提升的比较少。

“典”,主要反映古人在大智慧下所产生的知识层面的文字记录,其文化层面的内涵相对“经”而言要少一些,不具备同时穿越和包罗阴阳两个层面的知识或者营养的双重作用,只具备单方面的作用。而且,近代社会对“典”的解释定位,通常已经改变了古代对“典”的定义,一般是将其与古代所定义的“书”等同起来。社会上一般所说的经典,已经成了“四书”的代名词。我们在开展经典诵读教育过程中,需要注意区二者间的差异。

二、经典诵读的历史经验和当代取向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历史上,凡是注重了“经”的诵读,把“经”的诵读作为国家重要精神课题的历史时期,往往呈现出国家强盛、政治清明的景象。比如汉代的文景之治时期,就是用“黄老”经典来指导官员们诵读并选拔治国人才。后来,唐朝采用《老子》五千言进行全民教育,同样带来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辉煌。

可见,只要真正注重了“经”的诵读教育,就既能够提升全民的人文素质,同时也给社会的昌盛中兴带来极大的帮助。但是宋明时期八股文出现以后,社会只提倡读“书”而不提倡读“经”,并且还将“经”里面最著名的《易经》也清除出列,导致中国的教育进入了一个僵化时期。到了“五四运动”时期,就必然出现了一个反对诵读“书”的历史潮流。当时由于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人们突然从八股文的禁锢中苏醒过来,也就发生了“连孩子带洗澡水一起泼出去”的现象。

近二十年来,诵读“书”和诵读“经”的教育形势在我国同时出现。但是如果我们只诵读以儒学为代表的“书”,那么对于达到使孩子获得人文素质与品格品行的双重提升的教育目标,显然是不够的。国内有的地方已经推行了十几年的经典诵读,专门选择“书”一类的典籍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到了一定的层次和阶段以后,就遇到了瓶颈,结果导致社会上出现了不少质疑的声音,而这恰恰需要通过诵读“经”来解决问题。

我国台湾地区的王财贵教授利用一个暑假的时间,指导七八岁时还在流口水,表达能力和思维水平都达不到同龄孩子水平的儿子诵读《老子》五千言,结果使儿子的状况彻底改观,智识和慧识都同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国内很多开展经典诵读教育的试点经验都已证明:只诵读《千字文》《弟子规》等“书”,尽管可以对孩子的道德品格发挥比较好的规范作用,但是对于提高其人文素质,提升其智慧,效果并不显著。如果把“经”和“书”结合起来进行诵读,特别是对八岁以后的孩子将“经”和“书”紧密结合来开展经典诵读教育,就既能够培养道德品格,也会使孩子们获得智慧的滋润,使他们的智识水平上升到一个新层面。这是因为“经”中富含精神营养能量,这种营养能量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客观地组合在我们古代文言文的文字和词句结构当中,只要我们进行诵读,就能够激活并开启我们生命内环境与外环境连接的户牖。这些互动渠道一旦被激活,我们就能够从自然当中获得丰富的德性能量,使人文素质和品格修养出现明显的改观。

三、经典诵读教学的基本原则

经常会有朋友提出疑问,他们在教学实践中采用“跟我读”的诵读方法,但学生觉得很枯燥不愿意读。那么,该如何让学生不反感诵读经典,甚至乐意诵读经典呢?

事实上,“跟我读”到了一定时期确实会显得枯燥,需要继之以“教我读”方法的跟进和深化。所谓“教我读”,即让孩子自己来读,甚至让孩子教家长和教师诵读。宁波弘文馆在推广经典诵读的过程中,专职老师因故离开了,有些孩子还想继续诵读,于是志愿者就让孩子教孩子。每周选一位小老师,这位小老师在这一周内先教自己的爸爸妈妈诵读;星期天,就到国学馆带诵。让孩子做老师,他们很有兴趣,都争着当,还相互比赛,看哪位小老师当得更好。

实际上,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无论生理还是在心理上都处在一种渴求知识的状态。很多家长都体会到,孩子有时候会有一种想当大人的愿望,很想跟大人进行比拼。这种竞争的心理,可以说是人类原始求生本能的另一种表现。在知识的获取方面,他们同样也具有这种本能,所以只要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就能够让孩子们顺利地进入经典诵读教育当中。

“跟我读”的教学方法,只是让孩子处在一种被动激活的状态,但当“我要读”“互激读”“自觉读”的氛围形成时,效果就会截然不同——那是心灵的真正启动,是心灵与大脑高度协调配合的主动激活。此时,就进入一种非常活跃又不疲劳,互相激励又不相互排斥对抗的状态中。当大脑出现这种电波释放现象的时候,就可以获得适合开展经典诵读的最大空间,使大脑尽快从无序变为有序,孩子的诵读也将逐步从被动的“跟我读”转化成主动自觉的“我要读”。

nlc202309081653

人的主观能动性一旦被启动,大脑里面的记忆排序就会得到有序的整理,从而进入一种良性状态。在此进程中,人们就可以较为容易地对杂乱无章摆放在大脑皮层上的后天知识进行一种自动整理,从而让出空间,使深层次的慧性有一个透发出来的通道。用太极图来进行分析,即扩大了阳鱼眼或者阴鱼眼,使它能够透发到大脑皮层来。经过这样教育的孩子,会很有灵气,两眼炯炯有神,生理状态、智识水平和反应能力都可以很快获得提高。

“跟我读”和“教我读”这两种方式的完美结合,最终升华为“我要读”。 “跟我读”简单明了直接,适合于经典诵读的早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过程。但是必须有“教我读”方法的跟进和深化。教我读,具有互动性、民主性、平等性、启迪性和激发性,是一种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开展经典诵读的领导者、推广者、教师、家长和辅导员,对此都应当予以高度的重视,自觉地将“跟我读”与“教我读”两种教学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我要读”阶段的早日出现。这样,国学经典诵读教育的推广和展开,就必将会处于长生兴旺之地。

十八大以来,国家明确提出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经典诵读已被越来越多的家长所接受。作为教育者、推广者,我们在开始时需要耐心细致地宣传经典诵读的完整理念,让家长们真正懂得“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意义。经典诵读就类同磨刀,是“利其器”的过程,有助于孩子们的德、慧、智三大系统同步提高素质,开发心智和大脑功能,提高读书学习的效率,使学习更轻松,考试成绩逐步稳定提高,向最具备天赋的科学领域顺利发展。

四、中华文化复兴需要认清和把握“文化之根”

我国在清末时开展过一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运动,但以失败而告终。有人据此质疑:今天我们实行的是源于西方的市场经济,而我们所推广诵读的经典是东方文化的精髓,二者如何能融合呢?

对此,我们只要研究一下当前世界文化发展的现状就可以找到答案。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东方进入了一个“快餐时代”,西方反而是进入了“慢餐时代”。德国被称为哲学家的摇篮,科技水平位居世界前列。但我们进入德国社会,却感受不到国内这种匆忙的氛围。德国人注意让自己处在一种自然的环境当中,认为没有放松的环境就没有创造力。与之相比,东方在进入“快餐时代”以后,却出现了一种盲目发展的状态,创造性处在一种较低势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自明朝以来,宋明理学占据了国家上层建筑的顶端,使教育变得僵化,不能让人们获得精神营养,只能起到维护统治者独裁专制的作用。研究历史可以发现,历史上有创造力的大儒,都是通过儒道兼修而使自己的创造力爆发出来。单纯读《四书》的人,往往只能通过考试获得官职完成仕途,却并不具备创造力。正是在这样一个大的文化背景之下,晚清出现了“洋务运动”。由于缺乏文化滋养的土壤,“洋务运动”的失败是必然的。在两千五百年前,中华大地在伏羲的易道文化、黄帝的法道文化以及老子的德道文化这一巨大文化体系的滋养下,构建起雄厚的根文化基础,所以才能够在近两千五百年来的历史中创造辉煌。后来,由于我们丢弃了根文化这个井泉,失去了根文化的营养,整个民族的创造力才整体滑落下来。

在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机遇时期,我们要想真正跨过历史上文化教育的误区,把民族根文化接续起来,就需要对汉代之后的改良儒学进行合理的分解,提纯运用让中华根文化展露出真面貌,让根文化的井泉之水来滋养我们民族每一个人的精神。中华的文化之根一旦接续起来,西方的那些强势文化就能被包容并很快地消化。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教育是民族的生机。让经典诵读教育接续民族根文化的井泉之水,充分汲取根文化经典中的精神营养和道德能量,必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不竭动力和勃勃生机。

责任编辑 徐向阳

诵读中华经典 篇9

———八鱼中学举办“中国梦﹒爱国情﹒成才志”经典诵读大赛

为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浓厚的书香校园氛围,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质,5月21日上午,八鱼中学举办了“中国梦﹒爱国情﹒成才志”经典诵读大赛。

学校七、八年级全体同学积极参与到该项活动中来,比赛现场气氛热烈,各班同学个个精神饱满,书声琅琅。朗读的文章有国学经典《木兰辞》,经典散文《少年中国说》,有豪情万丈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有寓意深刻的现代诗《可爱的中国》,有激情洋溢的诗歌《我骄傲,我是中国人》,也有经典诗词《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沁园春 雪》等几十篇中华经典名篇。那一字一词,一领一合,抑扬顿挫,时而深沉,时而柔美,时而激越,多样的形式,不同的风格,展现了学生们的多样风采,赢得了现场学生的阵阵掌声。

此次大赛的成功举办,激发了全校学生诵读经典的极大热情,增强了他们对经典文学的兴趣,更是学校推行“诵读经典、传承文明、净化心灵、滋养人生”的阅读理念,校园阳光阅读活动一次成果的具体展现。

撰稿:赵林平图: 宋彬辉

赵立校长为大赛致辞

李宇航、吴佳妮等四位同学主持经典诵读大赛

七、4班同学在朗诵《木兰辞》

中华经典童谣诵读 篇10

儿童节,是六一,小朋友们真欢喜。

又唱歌来又跳舞,高高兴兴庆六一。

2、花猫照镜子

小花猫,喵喵叫,不洗脸,把镜照,

左边照,右边照,埋怨镜子脏,气得胡子翘。

3、蚂蚁搬虫虫

小蚂蚁,搬虫虫,1个搬,搬不动,2个搬,掀条缝,

3个搬,动一动,4个5个六7个,大家一起搬进洞。

4、小青蛙

小青蛙,呱呱呱,水里游,岸上爬,

吃害虫,保庄稼,人人都要保护它。

5、花儿好看我不摘

公园里,花儿开,红的红,白的白,

花儿好看我不摘,人人都说我真乖。

6、红绿灯

大马路,宽又宽,警察叔父站中间,

红灯亮,停一停,绿灯亮,往前行。

7、7个果果

一二三四五六七,七六五四三二一。

7个姨母来摘果,7个篮子手中提。7个果子摆七样。

苹果、桃儿、石榴、柿子、李子、栗子、梨。

8、睡午觉

枕头放放平,花被盖盖好。

小枕头,小花被,跟我一起睡午觉,看谁先睡着。

9、吃荸荠

荸荠有皮,皮上有泥。

洗掉荸荠皮上的泥,削去荸荠外面的皮,

荸荠没了皮和泥,干干净净吃荸荠。

10、小云骑牛去打油

小云骑牛去打油,遇着小友踢皮球,

中华经典诵读 《游子吟》 篇11

一、高中语文教学与中华经典诗文朗读整合的必要性

在国际经济文化交流日趋密切的今天,外来文化对于青少年的影响逐步加大,这对于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影响较大。作为一门语言性学科——语文教学中进行中华经典诗文的整合极具优势,同时,可以很好的提升语文教学的整体质量,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1.传承经典,保留文化精髓的重要途径

中华经典诗文是历史遗留下的重要艺术表现形式,是我国历史发展中的璀璨明珠。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部分教师在经典诗文的诵读及讲解上更加侧重于解题技巧,但是对于其内在的文化内涵及社会环境的分析存在较大的不足,因而无法帮助学生认知到这些诗文的魅力,在被动性学习与记忆的前提下,学生对于中华经典诗文的理解非常狭隘。通过经典诗文诵读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可以有效地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其教学中的重视度,在灵活多变的教学策略的实施下做到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2.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有效方式

教学的本意在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健全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通过中华经典诗文的诵读及学习,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认识到古代文学的魅力,在这些寓意深远、意境深邃的文学作品的学习中找到精神支柱和依托。信息时代背景下,学生所接触的信息非常繁杂,亟需通过好的文化作品进行心灵的洗礼和熏陶,通过中华经典诗文诵读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可以促进教学质量及学生文化的提升。实践表明,科学的诵读可以加强人的记忆,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会积攒大量的素材,潜移默化的加以运用,这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非常有利,因此,必须得到重视。

二、中华经典诗文诵读与高中语文课程整合的策略

1.合理进行中华经典诗文的删选,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

中华经典诗文数量非常之多。但是,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而言需要做好相应的删选。高中阶段学生“三观”基本形成,因而在经典文化诗文作品的选择上,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难度。教师可以在班级内制定一些阅读计划,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氛围。同时,在班级及校园的装饰中可以灵活地进行运用,如名人画卷、经典诗词都可以作为校园内的点缀物,以此来增强学生对于经典诗文的兴趣,潜移默化中树立学生远大的志向。

2.通过多元化的形式来实现二者的整合

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是通过必修课与选修教材的结合来开展的。在具体的整合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的利用现有的教学形式来落实,通过良性竞争的形式来鼓励和培养学生,帮助学生全方位发展。如在班级内开展阅读活动,抽出部分时间来指导学生阅读,在这个时间段内可以是学生之间分享阅读心得,或者是好书推荐、精品鉴赏、集体探讨等形式,让学生找到经典诗文诵读的趣味性。利用早读时间鼓励学生开口读、大声读,通过反复的诵读感受到经典诗文中的韵律美,可以通过小组诗句接龙、填字游戏等形式来增强其阅读的趣味性。对于部分较为经典的作品可以进行改编及表演,以动态化的形式来表达出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利用现有资源进行引导与训练,除了正确的发音之外,可以训练学生的朗诵能力,做到声情并茂的诗文朗诵。积极参与不同范围内的朗诵比赛,不吝表扬,让学生了解付出与收获成正比,自发参与到经典诗文诵读活动中。做好与家长的沟通,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师、生、家长的全力配合下,学生对于中华经典诗文的兴趣会大大提高。

3.重视教学生活化,提升语文教学的整体水平

教育的形式可以灵活多变,在生活化的教学背景下可以有效的提升语文教学的效率。可以制定较为明确的班级行为守则,做到诚实、守信、文明,以伟人为榜样,爱国、敬业、友善。在不同的节日背景下,强化学生的感恩教育、反哺教育及爱国教育,在不同时期组织学生参与校园活动,真切的感受到古人笔下春夏秋冬四季的美与变化,利用生活中的琐事做好古典文化的传播。

4.探索课堂诵读教学的基本模式

(1)巧妙导入。新课的导入往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导入中可以利用与教材相关的经典诗文、或者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旧有的经典诗文知识中入手,巧妙导入,激发学习兴趣。(2)反复诵读,进入意境。诵读的层次可以由浅入深:一读读准字音、理解词语;二读读通句子,掌握句读、语气、停顿和感情基调;三读深入研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读出情感,读出韵味、进入意境。(3)自主创新,适时拓展。课堂教学中可以不囿于教材,坚持以开放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在良好的诵读氛围,自己选择与课文相关的经典诗文,让学生体验诵读活动中的乐趣、提高他们的主体性素质。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将中华经典诗文诵读与高中语文课程整合研究势在必行,我们必须在理论的指导下和今后的实践中有效地将二者整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促进其智力发展,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传承我们的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经典诵读 《游子吟》 篇12

中华经典诗文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史悠久,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价值,十八大以来,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华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最深厚的软实力”。这就需要我们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2009 年由教育部牵头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在高校正式启动,并迅速得到响应。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和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桥头堡,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走进校园有利于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提升个人的人文素养,有利于培养浓厚爱国情操。

目前,高校学生普遍存在经典诗文的诵读不足。其主要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纳如下几点:首先,当前社会快餐文化盛行。大学生习惯性消费快餐文化,不再有足够的耐心沉淀自己,诵读一些中华经典的诗文,而是选择娱乐新闻、八卦新闻等等。从某种程度上,造成学生审美情趣不足,人文素质缺失。其次,互联网新媒体发展迅猛。互联网爆炸式的信息,使当代大学生降低了阅读的深度。新媒体的发展,使图像阅读变得流行,例如:电影、电视、游戏和动漫等,娱乐化的方式更符合学生的阅读习惯。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对经典阅读的习惯。最后,学生就业压力大。当前许多高校学生认为上大学仅是就业的敲门砖,因此更愿意选择有实际效应的内容阅读,迅速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经典诵读可以带给人们心理的启迪和思想的升华,然而却被大学生忽视,这也反映了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浮躁心理。因此,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亟待建设成为品牌项目并再高校中大力推广。

2013 年到2016 年本校举办本系承办的中华经典诗文朗诵大赛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也为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品牌的建设和推广打下坚实的基础。下面就着重从品牌建设及推广的意义、思路和方法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二、品牌建设及推广的意义

1、加强大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需要当代青年继承和发扬,而高校以其独特的优势,能够更好利用开展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对中华传统文化诠释。诵读的内容为中华经典的诗文,可以包括唐诗宋词元曲,也可以是四书五经中的经典篇章,或是现代经典诗词节选等等。这些都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部分,需要更好的继承和发扬。学生通过诵读活动,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以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实事求是的道德追求等来武装自己。

2、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语言只是文化的载体,仅仅会读文字,不代表理解其内涵。这就是所谓的识其一,不知其二,对于诗文只是文字性的处理,而不知道其所处的背景、环境及人物的性格,自然无法掌握诵读的感情。这就要求学生在诵读前,必须对诗文所处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掌握和理解,从而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的情感表达。例如,在朗诵《琵琶行》时,掌握当时的时代背景,是白居易遭受贬谪后在浔阳江头偶遇一年老色衰被抛弃的歌女,结合自己的遭遇创作而成。就会深刻理解诗文所表达的内涵,也就能够诵读出诗词中蕴含的愤懑之情。因此,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对诗文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进行研究,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

3、增强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修养

部分高校教育只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传授,缺少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与个人修养的教育。许多大学生在面对几个关系较好的同学时,可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表达自己的言论,而进入公开场合,面对众多陌生观众时,却无法流利的讲话,这种情况与现在大学的教学形式相关。课堂教学总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缺少主动发言和上台的机会,也就缺乏对于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而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可以很好的改善这种情况,学生利用诵读经典,不仅接触了传统文化,而且将经典语句潜移默化的转化为个人的表达,既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提高了文化修养。

三、品牌建设及推广的思路与方法

1、开发阅读资源,拓展诵读范围

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围绕“中国梦·爱国情·成才志”为主题,因此,学生在选择文章时就容易只见树木,不见树林,内容很容易重复,例如,第二届大赛初赛时有4 位学生同时选择了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缺乏对诵读核心精神的理解,诵读的内容应该更为广泛。“经典”是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作品或著作。经典可以是古代诗词,也可以是当代散文,供给学生的选择范围应该是广阔的。在品牌建设初,咨询相关专业教师,列出参考书目供学生选择。通过活动,可以提供学生一个广泛阅读的平台,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2、提高学生参与度,扩大品牌影响力

活动的组织的成功,一部分在于学生的参与度。因此,在活动前期,就需要认真领会文件精神,制定详细的策划方案,此外就是加大力度的宣传。宣传的方式包括展板、海报宣传,还可以利用新媒体网络进行宣传。诗文朗诵活动不单纯是中文专业学生的专利,而应该鼓励各个专业的学生,积极参与其中,重新阅读经典,领会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提高人文素养。通过提高全校学生的参与度,扩大品牌的影响力。

3、开展相关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

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的形式可以丰富多样,竟可能的展现当代大学生精神风貌,热爱祖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的实现中国梦。诗文诵读活动可以通过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加以呈现,更能烘托出语言的感染力。此外通过前期开展的读书小组活动、语文读书竞赛活动为经典诗文朗诵活动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使大学生能够积极阅读经典,更全面的理解传统文化。

4、诵读教师队伍建设和专业指导

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需要一批专业性强、责任性强和语言表达能力过硬的师资力量,以便更好的对学生进行专业性的指导。本项目教师均为普通话测试站成员,属于国家级、省级普通话测试员,对学生的语音语貌可以进行专业的指导和纠错,部分专业教师对于学生诵读的内容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作品内涵,有助于诵读情感的表达。此外,学校可以以诵读活动为平台推荐相关指导教师参加国家或省语委的专业培训,增强教师专业能力,从而有效指导学生,提高学校整体诵读水平,为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品牌的创建和推广创造强有力的条件。

四、结语

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品牌的创建和推广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也是新时代发展和高校文化建设的需要。品牌的建设和推广需要高校重视和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结合本校师生的实际情况,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最终才能顺利实现品牌的创建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危玉然.高校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品牌推广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42).

[2]赵先锋.论经典文学阅读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J].出版广角,2015.

中华经典诵读评比结果 篇13

一、中华经典诵读接龙比赛:

获得优胜班级的有:

初一

1、初一

2、初一

3、初二

1、初二

4、初二5 获得最佳诵读选手的是:初一6李溪铭、高路遥初二1宋姗姗

初二4赵婧秀

二、中华经典诵读书法比赛:

软笔:

一等奖:郝嘉月

二等奖:关雯旭

三等奖:闫晴、耿媛媛、李丹青、杨宇祥、陈鑫 硬笔:

一等奖:王佳媛、石佳鑫、王佳琪、孙士茜

二等奖:李思璐、陈昱杉、武金岳、刘硕、郑子欣、刘朔凝、杨媛、程乾、田苗、陈然

三等奖:张楠、朱昱、夏乐乐、郑子悦、陈哲、刘小芹、郭思

中华经典诵读比赛总结 篇14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由文科组承办的‚诵读中华经典、传承华夏文明‛经典诵读比赛在同学们声情并茂的表演声中拉下帷幕,获奖班级是:()这次活动是落实教育局在中小学生中继续深入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有关文件精神,展示各班诵读活动开展情况的平台。

亮点有三:

1、多数班级对所选内容围绕一条主线进行了精心的编排,突出‚经典‛、突出主题,这对于‚诵读传统经典,争做文明学生,创建书香学校‛主题教育必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2、形式新颖独特,示范作用好。大部分班级细心地悟出了‚诵读‛ 的本意在于‚念;熟读;背诵。‛全程一改以往经典诵读活动的重舞美、人数、表演化等形式以及诵读内容单一的惯例,以‚素面朝天‛的方式进行。既是以前我校经典活动的延续,又体现出形式转换和效果深化的趋势。特别强调选手对优秀经典质的把握和量的积累,体现出注重内涵的深度掘进,形式新颖和独特,对全校深入开展经典诵读有示范和引领的作用。

3、重个体理解表达和精彩演绎。重视选手个体对经典的深刻理解和演绎。同学们特别喜爱对‚红色经典‛、‚黄河流域诗篇‛的诵读,且表现力理解力强。我认为‚这次比赛是含金量还是最高、最能体现选手水平、对选手今后成长最有利的比赛,建议今后多举行。‛

不足:个别节目存在或形式呆板,或‚演‛味太浓,作为活动仅经典 1

诵读、内容单

一、师生兴趣不浓等不足。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经典更是灿若星河,这些优秀的文化经典,凝聚了前贤的大智大慧,浓缩了五千年的思想精粹。‘经典’不仅构成民族之传统,而且提供给全人类以无限之启发。在我校开展经典诵读不仅能使其天赋与潜能在轻松愉悦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同时又能达到学习语言、培养情趣以及提升素质、奠定人文底蕴的综合目的,使学生日益变得知书达理、善良聪慧和乐观坚定。‛希望全校师生以此为契机,大力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我校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果。

最后,对本次活动辛勤的组织者:文科组,体育组、班主任及所有对本次活动献策出力的老师表示诚挚的感谢,对积极组织参与的班级和获奖班级及同学们表示热烈的祝贺!

中华经典诵读 《游子吟》 篇15

做做那时我们的练习

有时会突然忘了

勒夏特列原理

再考不出那样的成绩

听到分数都会红着脸躲避

虽然会经常忘了

有人已经放弃

因为成绩

不会轻易增长

所以一切都是奋斗的模样

因为难度

一直在增长

我们随时都会为它而疯狂

因为考试

怎么会没沧桑

即使我们还是年轻的模样

因为中考

在那个地方

每个6月都有人在那个战场

生或阵亡

诗词文赋

游子吟

文/狐狸想成精

夜,凉如水,

烛火,万里俱熄。

刹那!

檐下,稀疏,幽光,跳跃:

窗外,朦胧,暗影,摇曳。

柔风荡漾,

夜香,

远道而来,

为卿作谱;

荧光,

黯然缥缈,

甘愿化符;

书写,

苍茫下的感动!

两鬓渐白的老母亲啊,

“噼啪”作响的白烛旁,

银针红线,

密密交织。

嘴角,是深情而慈怜的笑容:

眼底,是忧愁而不舍的泪光。

笑泪交织,

万语千言,

尽化成,

爱子衣角的柳叶儿。

稚嫩的青草啊,

你,

可曾感恩,

可曾回报,

那三月里的,

春阳!

对比 孟郊原作《游子吟》

悦读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中华经典诵读比赛总结 篇16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由我校组织的‚诵读中华经典、传承华夏文明‛经典诵读比赛在同学们声情并茂的表演声中拉下帷幕,深入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有关文件精神,展示各班诵读活动开展情况的平台。

1、多数班级对所选内容围绕一条主线进行了精心的编排,突出‚经典‛、突出主题,这对于‚诵读传统经典,争做文明学生,创建书香学校‛主题教育必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2、形式新颖独特,示范作用好。大部分班级细心地悟出了‚诵读‛ 的本意在于‚念;熟读;背诵。‛全程一改以往经典诵读活动的重舞美、人数、表演化等形式以及诵读内容单一的惯例,以‚素面朝天‛的方式进行。既是以前我校经典活动的延续,又体现出形式转换和效果深化的趋势。特别强调选手对优秀经典质的把握和量的积累,体现出注重内涵的深度掘进,形式新颖和独特,对全校深入开展经典诵读有示范和引领的作用。

3、重个体理解表达和精彩演绎。重视选手个体对经典的深刻理解和演绎。同学们特别喜爱对‚红色经典‛、‚黄河流域诗篇‛的诵读,且表现力理解力强。我认为‚这次比赛是含金量还是最高、最能体现选手水平、对选手今后成长最有利的比赛,建议今后多举行。‛ 不足:个别节目存在或形式呆板,或‚演‛味太浓,作为活动仅经典诵读、内容单

一、师生兴趣不浓等不足。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经典更是灿若星河,这些优秀的文化经

典,凝聚了前贤的大智大慧,浓缩了五千年的思想精粹。‘经典’不仅构成民族之传统,而且提供给全人类以无限之启发。在我校开展经典诵读不仅能使其天赋与潜能在轻松愉悦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同时又能达到学习语言、培养情趣以及提升素质、奠定人文底蕴的综合目的,使学生日益变得知书达理、善良聪慧和乐观坚定。‛希望全校师生以此为契机,大力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我校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果。

最后,对本次活动辛勤的组织者:文科组,体育组、班主任及所有对本次活动献策出力的老师表示诚挚的感谢,对积极组织参与的班级和获奖班级及同学们表示热烈的祝贺!

中华经典诗词诵读》纲要 篇17

一、课程的一般项目:

1、主讲教师:王群周

2、教学材料:中华古诗词

3、课程类型:选修课

二、课程的具体内容:

(一)课程目标:

1、在儿童记忆力发展迅速的阶段,通过背诵古典文化经典,开发起记忆潜能、陶冶其性情、健全其人格,培养聪明健康,知书明理,有着较高人文素养的下一代。

2、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增进下一代对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等各方面的认识和了解,培养其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3、发扬诚信、仁爱、正直宽容的中华民族精神,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促成树立优良的社会责任感,以正风气,以提民心。

4、让学生在诵读高品位典范性的古今文学作品过程中,有机的展开科学的朗诵、演讲等基本技能训练,从而引导学生进行丰富的文化积累。同时教学手段多样化,采取民乐欣赏,诗配画,表演等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课程内容:

1、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内涵深刻,意存高远。许多文化源头著作——如《论语》、《老子》、《唐诗三百首》等,具有开放式的哲理,富有民族特色,他们超越了时代限制,至今仍极富活力,放射着夺目的光辉。

2、一个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国家,必须要有优秀的民族传统,优秀的民族人文精神,这就要求我们新一代的人具备这种人文素养。而这些千古美文将滋养着一代新人的成长——“天下为公”的理念;“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这些都是培养人文素养的重要精神资源。

3、提高认识,重视并扎实地开展诵读活动。要求全体教师和学生都参与诵读活动,经常、深入、有效地开展诵读活动,不断改革诵读活动的形式。学期初各班对诵读要求有计划,采取学生集体背与单独背、必背篇目与自选篇目背诵相结合,可以举行“班级诵读比赛”、“古诗文知识竞答”、“诗词配画”、“诗词配文”、“师生对诗”等等小型而多样的活动以此来激发学生诵读积极性。

4、每节语文课预备铃响教师准时进入教室组织学生开始课前两分钟的诵读(可以培养好学生小干部,让学生自行组织)。

5、每次语文早读安排十分钟诵读时间,教师组织学生诵读,并做到全程参与,学生全员参与。加强诵读指导,开展小型而活泼的诵读活动。让每天清晨的校园内充满“子曰”、“诗云”朗朗诵读声。

(三)课程实施:

1、校本课程的开发旨在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地评估、以学校为基地,并与外部力量合作,充分利用学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开发出对学生、家长、学校乃至社区都都有积极促进作用的课程,校本课程集中体现“以学校为本”的理念,主要强调课程的开放性、民主性、参与性,强调交流与合作,尽可能地培养出有个性、有特色、学业有所长的未来人才。

2、确定授课时间、地点、参与听课、评课指导,及时调控校本课程实施情况,及时总结经验。

(四)课程的评价:

1、对课程开发实施者的评价,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价: 一是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二是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评价。三是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

2、对学生的评价:

中华经典诵读 《游子吟》 篇18

由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国家语委等6部委联合主办的“2008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一经推出,就得到了全国各地的积极响应和广泛参与。截至11月5日,全国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香港特区向大赛组委会报送了200余个选手视频和诵读节目视频。经审核,179名选手将进入全国网络预赛,诵读节目视频将专门开辟网络展示平台,作为诵读爱好者相互学习、欣赏、交流的园地。

2008中华经典诵读全国总决赛网络预赛于11月7日17点—11月30日24点通过“中传在线·雅言华章频道”(http://songdu.cuconline.cn/)举行。网络预赛采用专家评选和网络大众评选相结合的方式。广大网民可登陆网站为自己所支持的选手投票,大赛组委会也将组织专家对各组参赛选手视频评审打分,每个参赛组的前10名选手将晋级全国总决赛。网络预赛结束后,评选结果在网上予以公布。

(国家教育部网站2008年11月11日)

上海:试点“温馨教室”建设工程

从2006年起,上海抓住教室这个学校教育的关键因素,在黄浦、卢湾、宝山等区启动了“温馨教室”建设工程的试点工作。两年过去了,“温馨”“幸福”的种子在试点学校的教室里生根、发芽、开花。从今年起,“温馨教室”建设工程将在上海所有的中小学校全面推广。

宝山区高境镇第三小学低年级教室很特别,原有的空间被重新组合,巧妙地划分为学习区、活动区、办公区,就如同一个三居室的“家”。“温馨的教育环境不仅仅要让每堵墙都说话,更要让每个区域都具有教育功能。”校长吴凌凌说。

在这所八成学生都是农民工子女的学校,如何拉近师生距离,激发孩子们的自信心和求知欲成了“温馨教室”改造工程的出发点。学习区里,有了升降的课桌椅、移动的黑板,能够更有效地开展各种学习活动;活动区里,多了“益智角”“游戏区”“特色角”,成为学生动手创作和游艺的园地;而办公区里则活跃着班主任和老师的身影。这改变了师生在课堂上“正襟危坐”的传统面目,学生们拥有了学习和活动的“乐园”。

在“温馨教室”的试点学校,“教室”已不再是物理意义上的空间,而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环境。

(《中国教育报》2008年11月13日)

武汉:小学校园铺设“星光大道”

在武汉市江岸区新村小学校园里,有一条熠熠生辉的“星光大道”,“明星”就是优秀的师生。

“星光大道”位于教学楼前的一条通道上,全程长100米,宽3米多。路面上20多个用彩色勾边的钢化玻璃砖块上,印着优秀学生和老师的“星语”,路旁的路牌上则印着他们的照片。

校长黄惠玲说,校园之星每年评选10名学生和5名老师,老师可获得2000元专业培训基金,用于参加校外培训;学生可免除三年的学习费用。

该校三年级(7)班学生王逸良的父亲认为,学生每天从星光大道上走过,会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不良习惯。

上一篇:徐州第三中学体育特长生招生简章下一篇:2015唐河科目三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