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经典爱我中华

2024-05-23

诵读经典爱我中华(精选12篇)

诵读经典爱我中华 篇1

临河四小“诵读经典童谣、爱我中华文化”中华

经典诵读比赛小结

为了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我校举办了中华经典诵读比赛。比赛受到了全校师生的关注和青睐。

本次比赛成立了“诵读经典、爱我中华”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组织机构。比赛顺利进行,以公平、公正、公开的态度的观看并评比打分,参赛选手也以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态度参加了比赛。进过激烈角逐和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参加比赛选手们他们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语言博得了同学们的阵阵喝彩,同学们也都被他们的激情所感染。比赛过程中,选手们时而高亢激昂赞美祖国、时而深情款款表达祝福。

学生们的一首首经典的诗歌把大家带入诗歌意境。用自己独特的演绎方式抒发浓浓的爱国情结。各位选手精彩的朗诵不时赢得了阵阵掌声。同时这次比赛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有一部分同学还不能进入角色,没有把自己的感情充分地表现出来。但总体来说这次活动还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

这次经典诵读比赛的举办,有助于引导广大师生进一步亲近、欣赏和体验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在诵读中华经典诗文中感受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同时,也使广大师生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更加激发了同学们的爱国热情。我们将以百倍的信心投入到学习中去,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传承经典文化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内容博大精深,流传的经典还如烟海,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是一项重要的文化教育工程,我们一定会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地做好此项工作。

临河区第四小学 2016年6月12日

诵读经典爱我中华 篇2

为了贯彻“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关于在学校开展‘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试点工作的通知” (教语用函[2010]6号) 文件的精神, 也为了推动中华书局组织的“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研究”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专项课题的工作, 由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指导, 中华书局、中国孔子研究院、曲阜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三届中华诵·经典教育论坛将于2010年10月23日至25日在曲阜举办, 会议为期三天。

中华诵·经典教育论坛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己任, 立足全球化视野, 注重活动系列化、课程模块化、学习体验化的精心设置, 以推动中华经典与当代教育的进一步传承、融合为使命, 以全国教育管理者及教育工作者为主体的高端文化论坛。

【论坛时间】2010年10月23日-25日

儿童与中华经典诵读 篇3

关键词: 中华经典 诵读 儿童

【中图分类号】G613.3

中华经典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原创性的著作,是被历史证明最有价值、最重要的文化精髓, 是代代传承的具有典范性、源头性的不朽著作。诵读是熟读和背诵的合称。儿童中华经典诵读是主张利用人类童年记忆力的黄金时期,反复朗读中华经典,并自然成诵,以涵养性情、传递文化,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当前,社会上正在逐渐兴起儿童诵读中华经典的高潮,中华经典诵读走进了中小学的课堂和家庭生活。那么诵读中华经典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诵读中华经典的价值

1.传承优秀中华文化

儿童诵读中华经典是实现中华传统文化代际传递的有效方法。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儒家为内核兼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的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中华经典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并且是其他传统文化形式的书面载体,儿童能够从诵读中华经典的过程中受到传统中华文化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为其成长为能够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中国人奠定基础。

1995 年,赵朴初、叶至善、冰心等九位德高望重的全国政协委员在第八届全国政协会议上,发出了《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提案中指出构成我民族文化重要内容的各类古代典籍是“我们的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也是几千年来维护我民族屡经重大灾难而始终不解体的坚强纽带”,希望我国成立幼年古典学校,让孩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背诵历代重要的文、史、哲名篇,以使得我国悠久之文化避免传承中断的危险。

2.促进儿童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中国的传统教育强调“蒙以养正”,儿童时期要为儿童的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根基,而经典诵读为儿童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营养。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中华经典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向儿童传递了“仁者爱人”的博爱思想,“天人合一”的可持续发展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格局,“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家庭伦理, “贵和尚中”的为人处事之道, “慎独”“自省”的自我管理方式,“力行”、“勤俭”、“言行一致”的行为规范……,这些多元而又丰富的内容能滋养儿童精神并促进其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

3. 促进儿童智力因素的发展

人类的记忆能力先于理解能力的发展,当儿童还没有熟练掌握现代汉语之前,他们对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具有一样的吸收能力。营造一个好的环境,就能让凝结着民族智慧的中华经典促进儿童各种智力因素的发展。

脑科学表明右脑擅长图画、音乐、韵律、情感、想象、创造等相关方面的工作,左脑擅长逻辑、数学、语言、文字、推理、分析等方面的工作。儿童诵读经典能够开发左右大脑的功能,长期诵读经典,能促进儿童的记忆力、注意力、判断力、创造力等方面的发展,并且会让孩子在一两年过掉识字关,较早的形成熟练阅读的技能,为各科的学习奠定广阔的智力背景。林助雄博士在《经典诵读与左右脑的开发》一文中指出,儿童富有韵律感的诵读和看经典汉字启动和刺激了右脑,仔细辨析经典文字以便记忆则是左脑的工作。儿童诵读经典的过程中不求甚解,自然成诵,身心处于完全松懈、有趣的状态,使脑波从β波转换至α波,在脑与潜意识互动的过程中加强了创造力、灵感、注意力、判断力及记忆力。[1]

二、中华经典诵读的内容以及相关资源

当前我国儿童诵读的中华经典除了《三字经》、《千字文》、《 弟子规》等蒙学教材外,主要还有《易经》、《诗经》、《孝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老子》、《庄子》、《孙子兵法》、《唐诗三百首》等经典。

当前我国出版了一些供儿童诵读的中华经典教材,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华古诗文读本》,此读本共12集,配有CD-ROM 光盘和 “导读”书籍, 方便学校和家庭的使用。国学大师南怀瑾指导,郭姮妟主编的儿童《中国文化导读》,其正文配有注音,并有繁简字、通假字、古今字等说明,多年使用下来深受好评。

此外社会上众多的儿童经典教育机构还出版有配有录音的大字教材,在此就不一一赘述。

三、中华经典诵读的操作原则

近年来儿童经典诵读的实践中涌现出不少的好方法,现将操作原则总结如下:

1.不求理解,熟读成诵

儿童诵读经典,主张先不求理解,自然达到背诵的程度即可。随着儿童人生阅历的丰富,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会不断加深对经典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历来靠的就是“口耳相传”的阅读和记诵的功夫。南怀瑾先生在讲述《教育与文化的中空》专题中指出旧式读书受教育的那种“摇头摆尾去心火”的读书姿态,以及朗朗上口的读书声也有乐在其中的滋味,当年摇头摆尾装进去,经过咀嚼融化以后,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2]积极倡导经典教育的赖国权先生指出,儿童可以通过录音跟读的方式轻松学习经典,相同的内容最好让孩子每天读一次,连续读7天以达到对经典熟读成诵的程度。

2.营造良好的读经典的人文环境

环境具有强大的育人的力量,让孩子自然的爱上经典,就必须有一个人人读经典的小环境。如果是学校开展读经典活动,就要要求语文老师和班主任人人读经典,学生人人读经典,并每天抽出固定的时间进行经典诵读活动。班主任还要把经典诵读融入班级特色活动中,开展“班级诵读之星”、“古诗文朗诵会”、“擂台赛”、 “最佳朗诵小诗人”等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把自己的经典诵读的成果展现出来,以此激发学生诵读中华经典的自豪感和积极性。

如果是家庭开展儿童经典诵读活动,家长需要天天带头诵读经典,在家长诵读经典的过程中让孩子产生经典诵读的兴趣。此外家长们还可以联合起来搞一些经典诵读的家庭联谊活动,让孩子和小伙伴一起诵读经典。

3.只表扬,不批评

孩子经典诵读的兴趣是经典诵读教育能够顺利进行下去的关键。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儿童在愉快的状态下学习的效果最好。经典诵读的核心在于让孩子在身心放松的状态下达到自然成诵的效果。任何的批评和强迫都会对孩子的经典诵读造成负面影响。学校和家长在管理孩子诵读经典的过程中应用正向行为支持的方法,对于好的行为及时地表扬和奖励,维护儿童诵读经典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林助雄.经典诵读与左右脑的开[EB/OL].http://www.docin.com/p-555599661.html

诵读经典爱我中华 篇4

爱我中华诵读经典

-------第二学段组踏春游园活动方案 具体安排如下:

活动时间:2014年4月10日(星期四)

活动地点:校外梨园

参加人员:第二学段组全体学生172人,班主任14人,任部分家长

具体安排:

总负责:白远东策划:段来玉、赵红梅、冯桂华 摄影:彭涛摄像:何兵

医务:潘光琳

各班负责人员:

五(1)班向钰(班主任)张华荣(协助老师)五(2)班段来玉(班主任)蒋立辉(协助老师)四(1)班赵红梅(班主任)张大军(协助老师)四(4)班朱力勤(班主任)徐瑞(协助老师)三(1)班冯桂华(班主任)李静(协助老师)三(2)班刘平(班主任)彭涛(协助老师)活动准备:自备水、数码相机、哨子、喇叭、MP3、等。活动过程:

2:50从学校出发

3:10到梨园

3:10---3:15整队,班主任

参观梨园、摄影、绘画、了解香梨的生长环境

3:35---4:00经典诵读(进行中华文化熏陶)

4:30---5:00各年级组织团队游戏活动

5:30---6:30各班自由活动

6:30---7:00班主任总结,学生说收获。

7:00---学生返校

备注:

各班主任须作好外出学游安全教育,告诉孩子不得私自脱离集体,有事向老师汇报。

五年级组

2014年4月10日

附表三:

中华经典经典诵读活动计划 篇5

中华经典诵读活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古老文化的精华,是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基本根源,也是我们应该生生不息传播的瑰宝。诵读国学经典,弘扬传统文化,加强文化熏陶,提高道德素质,涵养民族修为,让孩子们增长语言文化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形成优良的道德思想,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造就有中华气韵的新一代学子。

二、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1、总体目标:通过学校组织学生诵读、熟背经典,让孩子们获得中华文化的熏陶,从而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相处、学会学习„„能够做到“知行合一”,彰显一中学子的风采。

2、具体目标:

(1)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提升语文能力。使学生扩大识字量,积累词汇,感受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学生从中感受历史、常识,激发学习、读书的兴趣,逐步使学生能出口成章、引经据典,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2)提高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利用13岁以前记忆力的黄金时期,让孩子牢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篇目。在其记忆力正在发展的时候加以训练,“既求甚解、且求熟背”,使学生的记忆力达到较高的水平,注意力更加集中,使学生终生受益。

(3)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人文精神熏陶。中华国学经典即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通过诵读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

(4)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在学生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陶冶其性情,开启其智慧,让经典诵读为孩子的一生提供营养。

三、诵读内容:

学期内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为主。教师鼓励学生利用假期阅读《论语》《名贤集》《幼学琼林》等经典篇目。

四、活动安排和措施

活动在七八两个年级中进行。诵读记忆顺序依次为《弟子规》《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初步拟定在四个学期中完成以上内容的学习。

利用语文晨读15分钟、课前两分钟以及每周一升旗后学生回班后的时间,组织学生诵读,语文教师随机讲解。班主任和语文教师全程参与,学生全员参与。循序渐进,使国学经典诵背活动成为学生课外生活的一件乐事。

1、每日课前诵读形成常规,逐渐完成《读本》里的内容。开展读书交流活动,适当利用周记本安排进行读写练习,结合现实生活谈感受,让学生的背诵转化为文章的表达,从而指导学生自身言行修养。

2、举办专题讲座,帮助学生理解消化。

3、利用黑板报、手抄报等多种形式,展示经典佳句,营造诵读的氛围,使学生走进经典,耳濡目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陶冶情操。

4、开展“我与国学”征文、知识问答等比赛,组织学生谈认识、说体会,深化孩子们对学习国学重要性的认知。文字、影像资料留与团委。

5、年级组长负责与德育处、团委结合举行诵读比赛,评选诵读优秀班级,以此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时间定于每学期结束前两周。

五、评价

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活动是对新课程的补充和完善。要利用好课余时间开展活,或个人读,或小组读,或全班读,形式多样;可表演,可吟诵,可配经典音乐读,学生自主选择。没有压力。我们的评价原则是:只鼓励、不批评。注重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采取激励措施,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如竞赛、表演等,充分发挥学生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从中发现乐趣、得到赞许、获得激励。

语文教师可以酌情考虑在月考中加入与国学有关内容,以检查学生掌握情况。同时每学期结束前两周以小卷形式做一检测,该成绩可以交与班主任以便对学生品德评级时加以参考。

总之,经典诵读活动是对青少年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有效载体,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将按计划并根据实际情况以满腔的激情开展此项活动。“形式服务功能”,让我们转变观念,让国学诵读唤回日渐失却的“德”“爱”的力量,重新拾起那久违的“尊崇”“敬畏”“真善”的梦想。

让我们展开一次寻根之旅,找民族精神之根,寻学校育人之根,让孩子们德行合一,尽展少年之风采。

中华经典诗文诵读 篇6

http://book.sina.com.cn 2008年03月20日 12:07新浪读书

·余光中(余光中吧)《乡愁》·郭沫若《骆驼》

·艾青《我爱这土地》·戴望舒《寻梦者》

·宗白华《春与光》 ·何其芳《秋天·鲁迅《雪》

·朱自清《匆匆》·钱鹤滩《明日歌》

·于谦《春日客怀》·闻天祥《过零丁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杜甫《望岳》·李白《将进酒(blog)》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陶渊明《饮酒》

浅析幼儿进行中华经典诵读的意义 篇7

关键词:幼儿教育,中华经典,诵读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伟大的民族, 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经过几千年时间的大浪淘沙, 经过几千年的沉淀和积累, 中华文化中有很多经典依旧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但是近代以来, 对于中华文化经典读物进行阅读, 特别是对幼儿进行中华经典诵读教育的范围和比例非常非常的小。笔者认为中华文化是时间长河中的珍珠, 不管经过多少时间, 经典依旧是经典, 依旧对于我们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其必定有其流传至今的道理和存在的价值。

孩子是祖国的下一代, 娃娃教育要从小抓起。对处于启蒙教育阶段的孩子们进行中华经典诵读值得我们积极推广。下面笔者将说明中华经典诵读的意义。

一、幼儿接受中华经典诵读教育的意义

对幼儿进行中华经典诵读, 具有非常重要的语言意义。人的一生中婴儿期、儿童期、青春期是人学习和发育的最重要的时期。大量的研究表明, 婴儿期是人掌握和学习语言的最关键的时期。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 儿童对于语言的学习、理解和把握会不断的变化, 这就是所谓的儿童的语言发展。婴儿期是人学习语言最迅速也是最重要的时期。有效的语言培训对于儿童掌握语言、训练思维、锻炼逻辑将会产生十分重大的影响。诵读中华经典, 让婴儿接受中华经典诵读教育对于婴儿的语言方面的意义可以从锻炼儿童的倾听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前书写能力等几个方面进行说明。首先, 是对于儿童倾听能力的培养。相对于普通的白话文读物诵读教育而言, 中华经典读物诵读更需要学生积极认真倾听。老师需要进行认真仔细的讲解, 有时还得配合一定的动作、表情和图片等, 学生也只有一直保持较长时间的集中精力认真倾听才能够掌握。然后, 是对于儿童表达能力的培养。在进行中华经典诵读的教育活动中, 诵读的方法多种多样:学生齐读、学生依次朗读以及学生领读等。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训练, 可以培养学生在不同环境下的表达。最后, 是可以提前训练学生的书写能力。在进行中华经典诵读教育的过程中, 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了一些基本的汉字, 学习读书写字的坐姿, 学习语言文字中的一些规律。这些都对于后期的读写能力做好了铺垫。

二、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中华民族更是礼仪之邦, 中华文化中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下面笔者将会着重介绍在尊师敬长、与人为善、勤勉学习以及修身养性方面的价值。首先是关于尊师敬长。中华经典中关于尊师敬长的言论比比皆是。百善孝为先, 二十四孝、程门立雪……这些故事都是在向读者们传递着孝顺父母、孝顺长辈、尊重长辈、尊敬老师的理念。特别是在当今中国, 孩子毋庸置疑就是家中的宝贝, 社会的宠儿。在这样的环境下, 对孩子进行孝道和尊师重教的教育, 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然后是与人为善。“仁爱”通过几千年的时间深深地熏陶和影响着中华民族。中华经典之中处处流露着与人为善的影子, “恩欲扬, 怨欲忘”等都闪烁着与人为善的光芒。在当今中国, 独生子女遍地都是, 学会体贴他人、学会关心疼爱他人、与人为善是多么的重要啊。再就是勤奋学习。积极进取、刻苦学习是中华经典中永恒不变的主题。“头悬梁, 锥刺股”、“闻鸡起舞”、“狼影樱雪”等都是先贤们刻苦学习的写照。对幼儿进行中华经典诵读, 让幼儿从思想深处就有着深深的印象。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社会, 面对如此激烈竞争的社会, 只有积极上进、努力学习才会真正地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最后就是诵读中华经典对于幼儿修身养性方面的积极意义。“修身养性, 齐家治国平天下”一直都是中国的文人士大夫所追求的目标, 其中, 修身养性是第一层次。中华经典中的“论语”、“三字经”等处处都有如何提升自身修养、锻炼自身气质的言论。从小就让幼儿接受中华经典的熏陶, 从小就让他们培养良好的习惯和意识, 对于孩子们以后的漫漫人生路有着莫大的帮助。

三、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人的基本能力。通过对幼儿进行中华经典诵读训练能够训练学生, 训练幼儿的审美能力。首先就是感受中华文化的语言美。对幼儿进行经典诵读所选择的读本都是经典之中的经典。经过时间长河的洗礼, 在语言方面都是字字珠玑, 一字千金。或是韵律、或是文辞、或是对仗, 无不体现着中华语言的魅力。另外是经典之中所体现的意境。“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是多么幽静安详的画面啊。通过中华经典诵读, 让孩子们在这意境之中体验美感。再然后就是让孩子在经典之中体会中国的人文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等无不体现着古人的壮志豪情等优秀品质。这些都值得孩子们学习。

四、培养孩子们的民族精神

民族晋升是一个国家民族全体成员所共同认可的理念, 是经过长时间的历史积淀一起修正的。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民族文化的核心, 是一个民族所不可或缺的。任何民族都应该有其民族精神, 并且积极践行着其民族精神。中华经典中处处闪烁着我们民族的民族理念, 闪烁着我们的民族魂。对幼儿进行中华经典读物诵读教育有助于孩子们学习最纯正的民族精神, 有助于民族精神深深地植根于孩子们的心中。特别是在西方思想浪潮大行其道的今天, 更是有着非常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经典诵读与中华文化复兴 篇8

关 键 词 经典;根文化;经典诵读;教学原则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6)11-00-03

一、什么是经典?什么是经典诵读?

经典诵读基本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经”的诵读,一类是“典”的诵读。“经”的层级比“典”要高一些。

就历史上文化系统特别是人文系统的发展而言,“经”是在人们的精神营养和后天智识两个层面上,能够同时起到教育作用的范本或者文章。无论是中国的经典还是世界的经典,都既能够包罗我们生活世界的知识,也能够给我们提供精神层面的营养。或者说它能够穿越太极图中央的弦线,使我们的智和慧这两个系统同步得到提高。智就是我们常说的大脑记忆和思维判断功能,慧就是我们常说的心灵感受和直觉捕捉功能。要想提高人类这两个层面的知识、文化和素质,就要注重对“经”的诵读。然而在现实实践中,人们往往注重后天智识较多,而注重直觉和灵感提升的比较少。

“典”,主要反映古人在大智慧下所产生的知识层面的文字记录,其文化层面的内涵相对“经”而言要少一些,不具备同时穿越和包罗阴阳两个层面的知识或者营养的双重作用,只具备单方面的作用。而且,近代社会对“典”的解释定位,通常已经改变了古代对“典”的定义,一般是将其与古代所定义的“书”等同起来。社会上一般所说的经典,已经成了“四书”的代名词。我们在开展经典诵读教育过程中,需要注意区二者间的差异。

二、经典诵读的历史经验和当代取向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历史上,凡是注重了“经”的诵读,把“经”的诵读作为国家重要精神课题的历史时期,往往呈现出国家强盛、政治清明的景象。比如汉代的文景之治时期,就是用“黄老”经典来指导官员们诵读并选拔治国人才。后来,唐朝采用《老子》五千言进行全民教育,同样带来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辉煌。

可见,只要真正注重了“经”的诵读教育,就既能够提升全民的人文素质,同时也给社会的昌盛中兴带来极大的帮助。但是宋明时期八股文出现以后,社会只提倡读“书”而不提倡读“经”,并且还将“经”里面最著名的《易经》也清除出列,导致中国的教育进入了一个僵化时期。到了“五四运动”时期,就必然出现了一个反对诵读“书”的历史潮流。当时由于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人们突然从八股文的禁锢中苏醒过来,也就发生了“连孩子带洗澡水一起泼出去”的现象。

近二十年来,诵读“书”和诵读“经”的教育形势在我国同时出现。但是如果我们只诵读以儒学为代表的“书”,那么对于达到使孩子获得人文素质与品格品行的双重提升的教育目标,显然是不够的。国内有的地方已经推行了十几年的经典诵读,专门选择“书”一类的典籍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到了一定的层次和阶段以后,就遇到了瓶颈,结果导致社会上出现了不少质疑的声音,而这恰恰需要通过诵读“经”来解决问题。

我国台湾地区的王财贵教授利用一个暑假的时间,指导七八岁时还在流口水,表达能力和思维水平都达不到同龄孩子水平的儿子诵读《老子》五千言,结果使儿子的状况彻底改观,智识和慧识都同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国内很多开展经典诵读教育的试点经验都已证明:只诵读《千字文》《弟子规》等“书”,尽管可以对孩子的道德品格发挥比较好的规范作用,但是对于提高其人文素质,提升其智慧,效果并不显著。如果把“经”和“书”结合起来进行诵读,特别是对八岁以后的孩子将“经”和“书”紧密结合来开展经典诵读教育,就既能够培养道德品格,也会使孩子们获得智慧的滋润,使他们的智识水平上升到一个新层面。这是因为“经”中富含精神营养能量,这种营养能量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客观地组合在我们古代文言文的文字和词句结构当中,只要我们进行诵读,就能够激活并开启我们生命内环境与外环境连接的户牖。这些互动渠道一旦被激活,我们就能够从自然当中获得丰富的德性能量,使人文素质和品格修养出现明显的改观。

三、经典诵读教学的基本原则

经常会有朋友提出疑问,他们在教学实践中采用“跟我读”的诵读方法,但学生觉得很枯燥不愿意读。那么,该如何让学生不反感诵读经典,甚至乐意诵读经典呢?

事实上,“跟我读”到了一定时期确实会显得枯燥,需要继之以“教我读”方法的跟进和深化。所谓“教我读”,即让孩子自己来读,甚至让孩子教家长和教师诵读。宁波弘文馆在推广经典诵读的过程中,专职老师因故离开了,有些孩子还想继续诵读,于是志愿者就让孩子教孩子。每周选一位小老师,这位小老师在这一周内先教自己的爸爸妈妈诵读;星期天,就到国学馆带诵。让孩子做老师,他们很有兴趣,都争着当,还相互比赛,看哪位小老师当得更好。

实际上,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无论生理还是在心理上都处在一种渴求知识的状态。很多家长都体会到,孩子有时候会有一种想当大人的愿望,很想跟大人进行比拼。这种竞争的心理,可以说是人类原始求生本能的另一种表现。在知识的获取方面,他们同样也具有这种本能,所以只要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就能够让孩子们顺利地进入经典诵读教育当中。

“跟我读”的教学方法,只是让孩子处在一种被动激活的状态,但当“我要读”“互激读”“自觉读”的氛围形成时,效果就会截然不同——那是心灵的真正启动,是心灵与大脑高度协调配合的主动激活。此时,就进入一种非常活跃又不疲劳,互相激励又不相互排斥对抗的状态中。当大脑出现这种电波释放现象的时候,就可以获得适合开展经典诵读的最大空间,使大脑尽快从无序变为有序,孩子的诵读也将逐步从被动的“跟我读”转化成主动自觉的“我要读”。

nlc202309081653

人的主观能动性一旦被启动,大脑里面的记忆排序就会得到有序的整理,从而进入一种良性状态。在此进程中,人们就可以较为容易地对杂乱无章摆放在大脑皮层上的后天知识进行一种自动整理,从而让出空间,使深层次的慧性有一个透发出来的通道。用太极图来进行分析,即扩大了阳鱼眼或者阴鱼眼,使它能够透发到大脑皮层来。经过这样教育的孩子,会很有灵气,两眼炯炯有神,生理状态、智识水平和反应能力都可以很快获得提高。

“跟我读”和“教我读”这两种方式的完美结合,最终升华为“我要读”。 “跟我读”简单明了直接,适合于经典诵读的早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过程。但是必须有“教我读”方法的跟进和深化。教我读,具有互动性、民主性、平等性、启迪性和激发性,是一种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开展经典诵读的领导者、推广者、教师、家长和辅导员,对此都应当予以高度的重视,自觉地将“跟我读”与“教我读”两种教学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我要读”阶段的早日出现。这样,国学经典诵读教育的推广和展开,就必将会处于长生兴旺之地。

十八大以来,国家明确提出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经典诵读已被越来越多的家长所接受。作为教育者、推广者,我们在开始时需要耐心细致地宣传经典诵读的完整理念,让家长们真正懂得“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意义。经典诵读就类同磨刀,是“利其器”的过程,有助于孩子们的德、慧、智三大系统同步提高素质,开发心智和大脑功能,提高读书学习的效率,使学习更轻松,考试成绩逐步稳定提高,向最具备天赋的科学领域顺利发展。

四、中华文化复兴需要认清和把握“文化之根”

我国在清末时开展过一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运动,但以失败而告终。有人据此质疑:今天我们实行的是源于西方的市场经济,而我们所推广诵读的经典是东方文化的精髓,二者如何能融合呢?

对此,我们只要研究一下当前世界文化发展的现状就可以找到答案。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东方进入了一个“快餐时代”,西方反而是进入了“慢餐时代”。德国被称为哲学家的摇篮,科技水平位居世界前列。但我们进入德国社会,却感受不到国内这种匆忙的氛围。德国人注意让自己处在一种自然的环境当中,认为没有放松的环境就没有创造力。与之相比,东方在进入“快餐时代”以后,却出现了一种盲目发展的状态,创造性处在一种较低势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自明朝以来,宋明理学占据了国家上层建筑的顶端,使教育变得僵化,不能让人们获得精神营养,只能起到维护统治者独裁专制的作用。研究历史可以发现,历史上有创造力的大儒,都是通过儒道兼修而使自己的创造力爆发出来。单纯读《四书》的人,往往只能通过考试获得官职完成仕途,却并不具备创造力。正是在这样一个大的文化背景之下,晚清出现了“洋务运动”。由于缺乏文化滋养的土壤,“洋务运动”的失败是必然的。在两千五百年前,中华大地在伏羲的易道文化、黄帝的法道文化以及老子的德道文化这一巨大文化体系的滋养下,构建起雄厚的根文化基础,所以才能够在近两千五百年来的历史中创造辉煌。后来,由于我们丢弃了根文化这个井泉,失去了根文化的营养,整个民族的创造力才整体滑落下来。

在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机遇时期,我们要想真正跨过历史上文化教育的误区,把民族根文化接续起来,就需要对汉代之后的改良儒学进行合理的分解,提纯运用让中华根文化展露出真面貌,让根文化的井泉之水来滋养我们民族每一个人的精神。中华的文化之根一旦接续起来,西方的那些强势文化就能被包容并很快地消化。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教育是民族的生机。让经典诵读教育接续民族根文化的井泉之水,充分汲取根文化经典中的精神营养和道德能量,必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不竭动力和勃勃生机。

责任编辑 徐向阳

中华经典诵读感想 篇9

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道德传统,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精神,广西师范学院在会堂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如今该活动已经完美落幕,观众也许还对那场精彩的晚会记忆犹新吧。

学校自从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以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坚定不移地抓好这项工作。我们班作为整台晚会的实行者,对这场晚会更是感触多多。晚会的整体工作复杂而繁多,我们班每个人都提前分配好了任务,并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而认真的工作。

在晚会举办前期我们班就开始了活动准备,同学们按照分配好的任务,有的买礼品有的做道具,大家忙得不亦乐乎。虽然每个人分配好任务,但是同学们都是互相配合互相帮助,一起完成所有的工作。工作虽然有那么一点辛苦,但是集体的力量和温暖却让人很开心。

经典诵读活动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不仅体现着我们文学院对经典文化的传承,更能体现我们整个学院浓厚的书香文化氛围和对经典文化的重视,突出了传统文化气息,注重厚德载物、大气沉静的校园文化建设。诵读活动考的不仅是同学们的朗诵能力同时还有文化答题活动,考考同学们的文化水平。比赛时每个学院的代表都拿出自己最好的一面,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把自己的朗诵篇目以最好的方式表现给观众。虽然我没有上台朗诵诗歌,但我已被选手们的深情朗诵深深地折服。

很荣幸的是我们学校还请来了著名主持人高路老师当评委,节目结束后他精彩的点评让我受益匪浅。

我的任务是和其他两个同学一起负责统计分数。我觉这个任务不是很辛苦,考验的是我们的细心和耐心,虽然在统分的过程中出了一点小插曲,最后在老师的帮助下我们还是及时的处理好了。统分是忙碌的,有时甚至没有时间来欣赏台上的精彩演出,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开心的,认真的完成了自己的任务。通过这次活动,我真切的感受到了努力完成一件事后的成就感,即便只是一件小小的事。在这次诵读活动的展开,使每个参与其中的人都有自己的收获。在台上朗诵的选手多了一份难忘经历和一份宝贵的经验,同时还锻炼了自己增强了自信。而

我们这些幕后人则学会了团结协作,学会了相互帮助。

诵读国学经典,传承华夏文化,再造民族精神。经典是民族精神的源头,人类文化的瑰宝,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由于它以独特的无与伦比的方式触及、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其深度和广度为后世难以超越,对人类具有永久的魅力。它能经受时间的考验而历久弥新。我校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是全员参与,旨在培养全体学生对祖国经典文化的热爱与了解,在经典中受到感悟与熏陶,提升个人的素养。我们应从中受到了文化魅力的感染,从而在我们的生活与学习中发生改变。我们开展诵读活动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名篇佳作,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学会一种本领。还要在诵读古诗文中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加厚学生的人文底蕴。

中华经典诵读感 篇10

回忆着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想到有多少英雄为我们的祖国抛头颅,洒热血,烈魂保佑着这个曾经受尽磨难和侮辱的国家。曾经,也有不知道哪里来的文人墨客为这个富有文化历史,文明而热血的国家谱下一首又一首的文化诗歌。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中国的今天,才有中华民族的崛起,才有一个又一个的经典故事,那是惨烈,那是付出,那是感动,那是意犹未尽的渴望。谁也不知道是什么力量让那些人甚至愿意用自己的牺牲来描绘这一个个感人的经典。

所谓经典,就是对后世造成影响较深的,传统的具有权威性著作。我们中国则有不少。就像那赫赫有名的四大名著,都是用作者的呕心沥血、真情实感,还有当时社会的险恶等等条件来结合而成的。或许,当你读着他们的作品时只有自己的感受或是能领悟一点作者的感受,但当你深入这本书的时候,你就会了解作者的那种想要完成作品的心情。

他们写作不是为了功名薄利,也不是为了升官发财,更不是为了谋财害命,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振兴中华民族,为了让自己的作品能给中国的文化历史添砖加瓦。

诵读经典爱我中华 篇11

一、前言

随着国学热和国学教育的发展,经典教育也越来越得到各级政府和有识之士的重视,在各地得到广泛推广。推广中华经典诵读教育是一项惠民强国的教育之路。中华经典教育不仅能开启生命智慧,培养道德情操,提升人生境界,而且能极大地促进全民族的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对中国的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二、调查目的

本次调查是针对当前中华经典诵读在全国推广多年的情况下而进行的一次调查。广东省开展经典诵读试点工作始于2004年5月,至今已近10年。广州市番禺区积极倡导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校为番禺区的一所普通中学,按照学生生源划分为番禺区第五类中学。划分为第五类生源的学校大都为农村中学,受多种因素影响,农村中学学生入校成绩差,文化素质不高,中华经典文化教育极为缺乏。他们与城区中学学生的文化差距极大。这种文化差异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为:良好的行为习惯没有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不够端正,健全的人格特征没有形成等。要提高农村中学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当从源头抓起,即从思想意识形态抓起。中华经典诵读教育是一种可以形成好的思想意识形态的文化教育。

本次调查报告的目的有二:第一,以石碁中学为试点学校,了解番禺区农村高中学生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水平。首先,当下学生文化素养不高,语文素养更低。但到底有多低,低到什么程度,并不清楚,没有一个量化的值。其次,学生到底是缺乏哪些中华文化经典的知识和素养,也不清楚。此外,学生中华文化素养的偏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是其主观愿望不肯学还是客观条件不允许,均需要调查清楚。此次调查是为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找到依据,其意义不言而喻。第二,以石碁中学为试点学校,了解番禺区农村高中学生中华文化经典的诵读内容、范围、方式及效果等方面情况。以上调查结果将为此课题研究提供第一手材料,并为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提供可借鉴的资料,可有的放矢地提高农村学生中华经典诵读能力,减少此类活动的盲目性、低效性。

三、调查过程

(一)确定调查范围和对象

本课题研究的是番禺区农村高中学生中华经典诵读问题。从广义来说,调查对象就是指番禺区所有农村高中,但是从实际实施可行性来看,选择典型的农村高中作为试点学校会更合适,更容易有效实施。石碁中学符合作为试点学校的标准,它在番禺区隶属第五类生源学校,第五类学校全部是位于城乡结合部的农村中学,学生生源基本来自农村,家长文化程度不高,不重视教育,不重视对孩子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的养成。石碁中学是一所完全中学,分初中和高中。小学、初中经典诵读教育推广得比较多,高中推广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比较少,而高中阶段推广中华经典诵读不仅能进一步巩固中华经典诵读教育的成果,而且能检测中华经典诵读推广的效果,还对在小学初中阶段没有接受过经典诵读教育的高中生有一种强化拓展的作用。

(二)确定调查测试内容

针对农村高中学生的认知情况以及中华经典诵读现有状况,并根据调查目的,设计了两个模块的内容。第一模块是“中华经典诗文”水平测试卷,第二个模块是“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调查问卷。“中华经典诗文”水平测试卷共40道题,每道题1分,总分为40分。问卷调查共10道题,不计入总分。题型全部采用选择题的形式,方便快速准确测试,不占用过多时间。测试卷和问卷调查的结合可以互为补充,能发挥两种卷型的优势,各取所长,对中华经典诵读情况有一个更好的了解,这也是本次调查的特色之一。

编卷的初衷是从两个角度考虑的:第一,降低难度,切实可行。第二,题目典型,铺面较广,具有区分度。以这两个角度为原则,初步确定测试的范围是从古至今的中华经典篇目,包括古代小学启蒙教育的中华经典如《三字经》等,从小学到高中的除课本外的中华经典诵读篇目均有涉及,但重点是在初中和高中阶段。下面对两个模块进行统计分析。

第一模块测试卷统计表

题号篇目名朝代·作者体裁、思想内容等备注

1《弟子规》清·李毓秀思想道德启蒙教育小学

2《三字经》宋·王应麟思想道德启蒙教育小学

3《三字经》宋·王应麟思想道德启蒙教育小学

4《论语》春秋·孔门弟子语录体儒学经典小学、中学

5四书五经春秋战国儒学经典小学、中学

6《孟子》战国·孟子儒学经典小学、中学

7《诗经·关雎》春秋诗歌总集儒学经典中学课内

8《诗经·氓》春秋诗歌总集儒学经典中学课内部分

9《国语·周语上》春秋·左丘明国别史著作课外

10《史记》西汉·司马迁史学、传记文学中学课内部分

11《岳阳楼记》北宋·范仲淹写景抒情散文中学课内

12古典小说四大名著清代、明代、元小说中学课内

13孔子《论语》春秋·孔子思想道德启蒙教育小学、中学

14屈原《离骚》战国·屈原浪漫主义抒情诗中学课内部分

15诗人文学常识李白、杜甫 唐诗课内拓展

16成语与历史人物曹操等 成语典故课内拓展

17成语字形 成语典故课内拓展

18流行歌曲与《诗经》 课内拓展

19王实甫《西厢记》元代·王实甫戏剧中学课内部分

20王翰《凉州词》唐代·王翰七言绝句中学课内

2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宋代词中学课内

22李清照诗词宋代诗词中学课内部分

23艾青现代诗中学课内部分

24《周易》战国古代哲学著作课外endprint

25《孟子》的《滕文公章句下》

战国·赵·荀况《荀子·劝学》春秋战国儒学经典中学课内

26白居易《琵琶行》唐代长篇叙事诗中学课内

27陆游《临安春雨初霁》南宋七律中学课内

28苏轼《题西林壁》北宋七绝课内

29范仲淹《岳阳楼记》北宋·范仲淹写景抒情散文中学课内

30张九龄《望月怀远》唐代五律中学课内

31白居易《长恨歌》唐代长篇叙事诗中学课内

32孔子名言 课内拓展

33《水浒传》元末明初·施耐庵小说课外

34《红楼梦》清·曹雪芹小说课外

35《儒林外史》明·吴敬梓小说课外

36《西厢记》人物元代·王实甫戏剧中学课内部分

37四大名著人物清代、明代·元小说中学课内

38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诗中学课内

39朱自清《匆匆》现代作家朱自清散文课内

40关于“春天”的古诗 课内拓展

第二模块调查问卷主要针对学生知识现状、主观意愿以及存在问题等几个方面进行调查。测试安排:

1.测试对象:高一、高二、高三三个年级全体学生,覆盖面较广。

高一总人数:370人 参考人数:338 缺考:32人

高二总人数:379人 参考人数:335 缺考:34人

高三总人数:368人 参考人数:285 缺考83人

注:高三音体美艺术生外出学习。

2.测试时间:各年级自定,以年级为单位进行测试,经备课组商量,统一用晚修时间进行测试。

3.测试要求:监考老师为各年级语文老师,考试纪律同正规考试一样,采用涂卡方式,测完后学校统一读卡。

4.测完后收回问卷、答题卡,方便复查。

(三)调查结果

测试结束后,将三个年级的答题卡统一送至学校读卡处,现在根据读卡机的成绩进行统计。

一模块调查问卷数据结果统计

年级一模块平均分(总分50)最高分最低分及格人数

高一17.52850

高二19.93071

高三21.4331014

全级19.633515

二模块调查问卷数据结果

调查题目选择项目调查结果统计:高一338(人)调查结果统计:高二335调查结果统计:高三285

课余主要阅读书籍A学习辅导类书籍94(占27.8%)92(占27.4%)104(占36.4%)

B传统经典名著42(占12%)53(占15.8%)27(占9.4%)

C畅销类、网络类文学等150(占44.3%)146(占43.5%)110(占38.6%)

D基本不阅读47(占13.9%)43(占12.8%)42(占14.7%)

对于史籍的阅读情况A只读过中学课本上节选的部分112(占33.1%)114(占34%)109(38.2%)

B有时读,读过部分78(占23.1%)99(占29.6%)59(占20.7%)

C较为系统完整地读过其中一部或几部50(占14.8%)41(占12.2%)25(占8.7%)

D很少读95(占28.1%)80(占23.9%)90(占31.6%)

对四大文学名著人物形象的了解途径A阅读原著125(占37.0%)105(占31.3%)83(占29.1%)

B教材74(占21.9%)87(占26.0%)76(占26.7%)

C电视电影网络等

媒体95(占28.1%)109(占32.5%)85(占29.8%)

D其他途径37(占11.0%)32(占10.0%)35(占12.3%)

古代文化经典教育的用处A用处很大97(占28.7%)109(占32.5%)113(占39.6%)

B一般199(占58.9%)185(占55.2%)135(占47.3%)

C很小21(占6.2%)18(占5.3%)19(占6.7%)

D没有什么用途16(占4.7%)21(占6.3%)17(占6.0%)

是否愿意抽出时间阅读古代文学经典书籍A十分愿意,觉得那是一种人生享受66(占19.5%)73(占21.8%)55(占19.3%)

B愿意但只是偶尔,因为没有时间214(占63.3%)226(占67.5%)183(占64.2%)

C读与现实生活无关的书是浪费宝贵

时间13(占3.8%)9(占2.7%)14(占5.0%)

D没兴趣,因为

不喜欢39(占11.5%)25(占7.5%)32(占11.2%)

是否愿意参加学校开设的经典诵读班A很乐意参加74(占21.9%)85(占25.4%)50(占17.5%)

B有时间就去参加175(占51.8%)192(占57.3%)169(占59.3%)

C没兴趣,不参加71(占21%)49(占14.6%)51(占17.9%)

对学校推进中学生“中华经典诗文”诵读阅读活动的形式建议A设置为必修课38(占11.2%)50(占14.9%)31(占10.8%)endprint

B设置为选修课108(占32.0%)91(占27.2%)83(占29.1%)

C研究小组129(占38.2%)127(占37.9%)131(占46.0%)

D自主阅读56(占16.6%)62(占18.5%)38(占13.3%)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你认为需要去学习中华经典文化吗A需要204(占60.3%)217(占64.8%)168(占58.9%)

B不需要26(占7.7%)20(占6.0%)9(占3.2%)

C不知道56(占16.6%)32(占9.6%)36(占12.6%)

你认为中学期间阅读中华文化经典存在哪些困难A不懂得如何选择书籍及版本51(占15.1%)31(占9.3%)37(占13.0%)

B文言形式不容易

读懂181(占53.6%)181(占54.0%)119(占41.8%)

C缺乏环境17(占5.0%)27(占8.1%)16(占5.6%)

D没有时间37(占10.9%)31(占9.3%)38(占13.3%)

中华经典水平测试卷数据分析及问题反馈

1.较好态势:

据本次测试调查,我校高中生比较熟悉的中华文化经典篇目题目体现在测试卷的第3、8、11、12、29、38、39题,涉及的篇目或内容是孟母三迁、诗经《氓》、范仲淹《岳阳楼记》、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朱自清《匆匆》等。这些篇目均脍炙人口,是名篇中的名篇。孟母三迁之所以为大多数学生熟知,是因为其融生动的故事性和深刻的教育性为一体,是小学启蒙教育中家长重视教育的一个生动教本,也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结合的良好范本。对诗经《氓》的熟悉,也是在情理中,此题考查的是“信誓旦旦”,与中学生特殊的情感体验息息相关,对学生有莫大的吸引力。而另外的三篇为学生熟知有两个因素在里面,一方面这些文章文辞优美,朗朗上口。另一方面是这些篇目皆属考试重点篇目,学生重视程度非同一般。

2.现状堪忧:

从水平测试卷测试得出的成绩来看,我校高中生的中华文化水平极低,这是有客观数据做依据的。本次测试卷总分设置为50分,及格分要30分,从测试平均成绩看,高中全级无一个年级合格。平均分最高的是高三级,也仅21.4分,高一低至17.5,全级最高分33分,仅比及格线高出3分。最低分5分,可以说中华经典文化知识极其贫乏。从及格人数来看,高一全级0人及格,高二全级仅1人,高三情况比起高一、高二要好,有14人及格。从测试卷试题结构来看,课内知识和课外拓展结合,穿插考查,既可以测试课内中华经典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可以反映出学生平时的课外阅读情况,两者兼顾,而且难度不大。以上数据反映出本校学生在课内中华经典知识掌握方面比较薄弱,在课外阅读中华经典方面更为薄弱。由此可见,目前我校的中华经典诵读情况确实令人忧虑。

(四)调查问卷结果分析及问题反馈

调查问卷的问题着重从两个方面设置,一方面是调查我校高中生目前阅读的客观现状和存在困难,另一方面是调查我校学生对中华经典诵读文化活动的主观意愿。

1.调查结果一:通过对“课余主要阅读书籍、对于史籍的阅读情况、对四大文学名著人物形象的了解途径”三个方面进行调查,我们发现,我校高中生课外阅读的主要形式表现在学习辅导资料的使用上。高中学生面临的是高考,承受着非其他学习阶段所能与之相比的压力,所以,他们购买大量的学习辅导资料是可以理解的。这种购买行为与其说是个人的选择,毋宁说是高考指挥棒下无奈的选择。我们学校学生虽然属于广州市第五类生源,但是对这些学生来说,能考上高中也已经来之不易了,因为在广州市还有将近50%的学生是考不上普通高中的。因此,他们对高考的重视程度不比重点中学的同学轻。如果有差别的话,就是高考目标的定位差异了。就时间分配和能力而言,他们能用于阅读中华经典的时间是极其有限的。即便是他们当中有一些爱好者,也苦于没有老师的引导或专业指导而难成气候。从调查问卷结果和中华经典水平测试结果看,还可以看出粤教版高中教材的编排对提高中学生的中华经典素养是有成效的,学生每上升一个年级,阅读和掌握的中华经典篇目就越多,在成绩上表现就越好。

2.调查结果二:调查问卷的第6项“是否愿意抽出时间阅读古代文学经典书籍”,第7项“是否愿意参加学校开设的经典诵读班”,该两项是从学生主观能愿性方面来考查的。选择“B愿意但只是偶尔,因为没有时间”这一项的占到了总数的六成以上,而且选择“没兴趣”的仅占极少人数。这些数据或许暗示着一种可能——学生中其实绝大部分是喜欢读中华经典名著的。这是这个调查最振奋人心的地方,也是让笔者激动不已的地方。虽然推广中华经典的道路可以说是任重道远,但是未来是可以期待的。

3.调查结果三:调查问卷的第8项“对学校推进中学生‘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形式建议”,这项调查的意义在于倾听学生的心声,进行真正意义上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中华经典”形式。根据调查结果,学生大部分赞同开展“选修课”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这与笔者的设想不谋而合。学生的意见是一种很好的建议。“开设选修课”与“兴趣研究小组”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开设选修课”的优势在于它有老师引导,可以提供较为专业的指导,还能吸引更多的爱好者,起到良好的宣传作用。“研究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优势在于它时间安排的任意性,人员组合的自由性以及参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它是选修课的延伸与补充。两者结合将极大地推进中华经典在中学生中的普及程度。当然,小组研究学习形式依然必须在老师的引导之下,完全的放任自流是不可行的,老师要给予他们适当的指导和任务目标。

4.调查结果四:调查问卷中的第9题“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你认为需要去学习中华经典文化”与第10题“你认为中学期间阅读中华文化经典存在哪些困难”是调查学生学习中华经典的意义与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我校高中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学习中华经典文化,这说明绝大部分同学是能意识到学习中华经典的意义的,这是值得肯定的。但还有将近四成的学生不能认识到学习中华经典的意义,这也提醒我们要深入学生内部,加大宣传力度,使学生转变观念,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四、结论

本课题组通过中华经典诵读水平测试卷测试以及问卷调查法,对广州市番禺区农村高中经典诵读教育的现状进行研究。调查结果表明,所调查的农村高中学生普遍缺乏中华经典诵读知识,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教育具有其必要性,从长远来看,也具有其紧迫性。中华经典诵读在我区中学每年都有一些推广活动,但就其普及度和影响力来看,效果不明显。开展的活动属于非常态性质,难以对中学生形成持续的影响。该调查报告反映出在中华经典诵读开展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地域存差别,学校有差异,在师资相应水平、学校重视程度、投入力度等方面参差不齐;第二,活动存在阶段性,可持续性发展活动模式还不成熟;第三,诵读推广未形成区统一的规划和培训,研究活动停留在试点;第四,诵读推广力度不够,活动既要重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可考虑到学生参与的义务性。

综上所述,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推广具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在目前已有的推广活动的基础上,各级学校应更重视经典诵读推广活动的可持续性,注重其常态化开展,保证其有效性,为弘扬优良的中华传统文化,提高国民素质作出应有的贡献。

(课题项目:广州市番禺区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成果之一 课题编号:2011-XK016 课题类别:学科类中学语文)

诵读经典爱我中华 篇12

本课是使用网络资源的一次综合实践课。以“荐歌曲, 爱我中华”为主题, 在线视听、下载歌曲、播放歌曲、积累声音素材、完善素材库建设等活动, 使学生能灵活运用搜索引擎, 熟练掌握声音文件格式、播放器类型、播放器的选择、下载歌曲的方法、歌曲播放方法。通过对在线视听、搜索引擎、下载方法、播放歌曲、素材库建设等知识点的综合应用,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主动学习的意识,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引导学生在课余生活中学唱爱国歌曲, 从而爱我中华。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对选择正确关键词并利用搜索引擎查找信息已有所掌握, 为下载歌曲奠定了基础。但由于不同学生之间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的差异很大, 所以需要采用分层教学的原则, 对需要帮助的学生给予指导。通过与学生的讨论和交流, 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随时鼓励, 让学生树立自信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从网络下载和播放歌曲的方法;掌握素材库的建设。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 引导学生亲手处理各种所需素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引导学生关注时代, 热爱党、热爱人民, 对社会有责任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下载歌曲的方法。

●教学难点

素材库的建设;下载歌曲的效率。

●教学策略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把学习内容以网页和幻灯片的形式展示给学生, 使教材多媒体化, 既形象生动, 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境导入法:在线播放祖海演唱的《我家在中国》, 让学生谈谈这是一首怎样的歌曲, 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适时提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双主教学法: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充分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知识的能力, 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任务驱动法:教师在分析课堂教学目标、学生现有基础、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提出任务;然后教师提供必要的知识和资源, 给予必要的指导, 学生独自或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学生完成任务后进行相互交流, 学会总结与反思, 为进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

分组合作法:学生由两人小组协作完成任务, 小组成员互帮互助, 树立交流协作的团队意识。

●教学环境与准备

教学环境:多媒体电子教室转播系统, 具备上网条件。

教学准备:教师课前把学习内容制作成网页存入每台学生机。学生收集平时生活中留下深刻印象且积极向上的爱国歌曲名称。

●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 体会情境——欣赏爱国的声音

师:请同学们欣赏歌曲《我家在中国》 (祖海演唱) 。大家谈谈这是一首怎么样的歌曲。

学生欣赏歌曲、体会情境、说出感受。

设计意图:使用音频素材导课, 能吸引学生注意力,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其迅速进入课堂角色, 融入课堂学习活动。

师:能在网上找到《我家在中国》歌曲的同学请举手。

学生运用学过的网络搜索引擎查找歌曲《我家在中国》。

师:同学们, 我们在上节课通过学习搜索, 在线听了这首歌, 但是我们身边没有计算机时 (如旅行中) , 我们很希望可以通过mp3、mp4或手机等电子产品听到我们喜欢的歌曲, 那该怎么办呢?

生:可以下载歌曲。

师:那我们这节课就学习如何在网络上下载歌曲。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意识, 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

2. 出示任务, 接受任务——寻找爱国的声音

师:请同学们浏览学习内容网页, 自主学习下载歌曲。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 请寻求老师的帮助。

网页列出学习内容包括:音乐网站网址、歌曲文件格式、搜索方式、搜索工具类型、播放器类型、播放器欣赏、下载方法、作品赏析、交流园地、爱国歌曲、流行歌曲。

师:作为中华儿女, 我们每个人都应热爱自己的祖国, 请同学们通过歌曲表达自己对祖国的深情和热爱, 在网上寻找5首爱国歌曲并下载下来。

教师明确下载要求:分组合作, 要说明下载过程, 并存到存储器目标文件夹“爱国歌曲”中。歌曲内容要爱国、健康、积极向上, 有时代感最好。

学生以小组形式自主学习, 既独立又合作。学生通过询问教师、参考网站、同学互助三种形式寻求帮助。

设计意图:把学习内容以网页的形式展示给学生, 构建网络教学环境, 形象生动, 扩展学生学习空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将探究与发现的权力交给学生, 通过完成歌曲下载任务的过程和方法活跃学生思维, 引导学生学会探究与发现, 从而更深刻地领悟和学习下载歌曲的方法, 完成新知识的建构,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 点拨释疑, 深入教学——寻找爱国的声音

教师巡视指导, 关注每组学生的进展情况, 可以采取个别化的辅导, 及时处理学生下载中出现的问题, 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帮助。

教师就本节课的难点进行个别演示。

设计意图:突破教学难点, 为学生提供恰当的学习帮助。强调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关注学生的感受, 使用鼓励性的语言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 使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

4. 合作交流, 下载歌曲——寻找爱国的声音

学生以小组形式在自由轻松的合作气氛中学习, 既训练了学生探究、筛选、思维能力, 又提高了其审美情趣。在下载歌曲的过程中, 不但使学生复习了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 还培养了他们搜集信息、获取信息的能力。在欣赏歌曲的同时, 陶冶了情操, 培养了爱国情怀。

设计意图: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互助学习模式, 充分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提升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学习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 拓展学生发现式学习的能力。

5. 展示成果, 点评激励——展示爱国的声音

各小组派代表展示素材库中的成果, 阐述歌曲下载过程, 师生共同交流探讨, 指出优点和不足, 提出建议。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谦虚的学习态度, 增强学生自信心和成就感, 激励个性发展, 培养求实、向上的精神和爱国、奉献的情感。

●教学反思

上一篇:药品经营质量管理制度下一篇:广佛中学前门对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