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精选11篇)
请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篇1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悲愤欲、与世长辞、弥留之际”等。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语言材料的感知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
【教学难点】
通过具体语言材料的感知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课件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悲愤欲绝、与世长辞、弥留之际”等。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 理清课文脉络,会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教学过程】
一、揭示题目
1、齐读课题。
2.谈谈对题目的理解。
3.交流肖邦的资料。
二、词语过关
(1)读生字,并组一两个词语。准备默写。(指名几生读生字并组词。重点指导“黎”的写法。)
(2)大声朗读课文,同桌抽读,互评。
(3)画出“悲愤欲绝、与世长辞、弥留之际”所在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想想这些词语的意思,查字典,准确地解释“绝、辞”的意思。
(4)听写课文中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三、理清课文脉络
(1)认真仔细地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再想想事情发展的顺序,试着给课文划分段落,用“//”在课文中标出。
(2)认真地读每一段文字,想想,此时的肖邦在做什么?找准课文中的关键词语,用“连词成句”的方法,简洁地概括每一大段的段意,写在书上。实在不会的也可以和同桌讨论。
四、当堂训练:
1.完成《练习册》一、二、三。
【板书设计】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肖邦 告别亲人
思念祖国
客死他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读题。
二、交流展示:
▲学习第二自然段
(1)认真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分一分,课文写了几个告别的场景,标在书上。
(2)连起来读读老师说的两句话,想一想,老师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再有感情地读一读老师说的话。
(3)画出肖邦接受礼物时的有关神态动作的关键词语,品读想象,此时此刻,肖邦内心在想什么?在书中写几句话。
2.学生自学(边读边思考,6分钟后比比谁回答的好)。
(4)交流会报
(5)朗读背诵。
▲学习3、4两个自然段。
学法指导:
(1)默读第三自然段,找出表示肖邦情感的一个词语。联系上文想想,他为什么产生这样的情感?
(2)在这样的情感下,肖邦又是怎样做的?联系下文,边读边画出肖邦行为的关键词句,品味品味,在书中写出自己的体会。
(3)展开想象描写肖邦忘我创作的具体情景:肖邦日夜思念着自己的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音乐创作之中。这一天,他的肺结核病又犯了„„提示:仔细刻画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要写出肖邦是怎样语病魔作斗争坚持进行音乐创作的。
1.学生自学,在书中写自己的体会,在练习本上想象写话。
2.组织交流并指导。
▲围绕目标学习第5、6自然段。
自学指导:
(1)先读课文,画出描写肖邦行为的句子,想想:弥留之际,哪来的力量紧紧握着姐姐的手?
(2)从肖邦最后的请求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1.学生自学。
2.交流点拨。
补充出示肖邦的爱国名言:爱祖国高于一切——肖邦
3.指导感情朗读肖邦临终前的请求。让学生自己说说该用什么语调和语速来读。在指名读,而后评价,再练习朗读。
4.这样一个爱国志士英年早逝了,如果让你在肖邦的墓碑上写上一句碑文,表示对他的崇敬和怀念,你准备写什么呢?
▲拓展:读着课文中送别的感人场面的文字,你会很自然地联想起古诗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业设计:
1.搜集爱国的名言、诗句各两句。
2.读一个爱国的故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梗概。
【板书设计】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不得不离开
肖邦
波兰
日夜思念,忘我工作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第二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读课文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自主学习】
1、背诵第二自然段。
2、课后练习4.【小组合作 深入探究】
1.默读第二段,弄清文中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划出有关句子,谈体会。
2.肖邦在生命弥留之际哪里来的力量“紧紧握着”姐姐的手?
【拓展提升】
读着课文中送别的感人场面的文字,你会很自然地联想起古诗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篇2
1.学会生字, 联系上下文或根据具体语境理解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第二自然段。
3.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感知, 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关键词语、句子的品析和咀嚼, 感受肖邦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 我们学习了生字词, 初读课文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下面这些词语, 相信你能读正确, 读出词的情和义。
2.出示:悲愤悲愤欲绝忧愤不得不彻夜长眠四处奔波
3.指名读, 要求正确、有感情。
4.你能用这些词语大致说说文章的内容吗?
5.再读词语, 体会情感。
(评析:这组词语, 不但是对文本内容的高度浓缩, 而且体现了文章的情感脉络。此环节既复习了词语, 又回顾了文本, 同时促进了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二、走近肖邦, 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一) 探究激动原因。
1.默读第二段, 谁能把这段话读成两个字?
2.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有许多送别诗, 谁来背?
3.汪伦通过什么方式来表达千尺深的情? (踏歌) 高适通过什么方式来表达厚重的义? (敬酒) 埃斯内尔通过哪些方式来表达真情?默读第二段, 思考。
4.再自由读3~8句话, 字里行间, 你感受到了什么?
5读出师生情深。 (扣“特地”“紧紧”“深情”等关键词评析、指点。)
(评析:通过联系送别诗, 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 并在读中使学生感受到师生情深。)
(二) 品“回首”“疾驰”, 悟爱国情、报国志。
1.创设语境, 品“回首”意蕴。
(1) 面对恩师深厚的情义、殷切的期望, 泪水溢满眼眶的肖邦回首华沙城, 虽无语, 但内心却涌动着千言万语。他会说点什么?
(2) 肖邦的话语让我们感受到他内心怎样的情感?
2.上“勾”下“联”, 悟“疾驰”内涵。
(1) 既然肖邦如此留恋祖国, 为什么不是依依不舍地离开, 而是疾驰而去?“疾驰”似乎不合情理呀。
(2) 仅仅如此吗?请大家默读课文三、四段, 想一想离别的18年是怎样的18年。
(3) 他为什么而奔波、工作?肖邦真的没有时间概念了吗?这看似不合情理的“疾驰”还告诉我们什么?
(4) 在“回首”和“疾驰”之间你现在感受到了什么?
(5) 好一腔爱国情, 好一个报国志!读这句话。
(评析:文章是一个整体, 语言文字的内在意韵、理趣是隐藏在前后左右相关联的句段、语境中的。此环节将“疾驰”放到文本整体语境中, 拓宽了学生整体领悟语言文字内涵的背景, 从而让学生的思维触摸到词语内涵的质地。最后对在“回首”“疾驰”之间你感受到什么的追问, 既从整体上去把握住了词语间内在的微言大义、言中之情, 又为下文引导学生走进肖邦, 感悟其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做了铺垫。一个胸怀报国之志的肖邦跃然纸上。)
三、走进肖邦, 感悟爱国情怀
1.一个彻夜工作的肖邦。
走进肖邦的一夜。出示句子:“他常常把自己关在幽暗的房间里, 点上一支蜡烛, 彻夜地作曲、弹琴。”默读这句话, 哪些词让你感动?为什么?
预设1:幽暗一支蜡烛 (条件的艰苦)
肖邦很快在巴黎成名了。他通过自己的创作、演奏和钢琴教学, 赢得了人们高度的尊重, 并进入最上层的社会, 与大使、公爵、部长交往。
把目光聚焦到“幽暗”“一支蜡烛”, 再读一读补充材料, 你深刻地感受到什么?
预设2:彻夜
(1) 闭上眼睛, 想一想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情景?出示:
现在是晚上八点, 肖邦在_______
时针指向夜里十点, 肖邦在_______
当, 当, 多么疲惫的钟声。已经是凌晨一点了, 可肖邦还在_______
疲倦的时针指向凌晨三点, 而我们的肖邦仍在_______
(2) 师生对话:肖邦你不困吗?肖邦你休息会儿呀!
(3) 此情此景, 你最想说什么?
(4) 这个夜是殚精竭虑、废寝忘食的夜, 在肖邦离别祖国的18年里太平常了, 所以作者用了一个“常常”。透过这个词你真切地感受到什么?
(5) 是呀, 这也是肖邦内心的呐喊呀!你听———播放《革命进行曲》。
(6) 读这段话。
2.一个四处奔波的肖邦。
出示句子:“为了生计, 为了祖国, 他四处奔波。”
(1) 读句子, 你的眼前浮现了怎样的画面?出示:
清晨, 当人民还沉浸在睡梦中时, 此刻的肖邦_______
中午, 当人们吃着热腾腾的饭菜时, 这时的肖邦_______
晚上, 当一家人享受灯光的温馨时, 劳累一整天的肖邦却_______
(2) 师生对话:困顿的肖邦呀, 请你休息片刻好吗?饥饿的肖邦呀, 请你坐下吃点东西吧;疲惫的肖邦呀, 你快点回去休息吧。
(3) 18年呀, 六千多个日子, 肖邦度过了多少这样殚精竭虑的夜呀, 度过多少这样四处奔波的日子。这六千多个日子浓缩成第四自然段98个字, 再细读这些句子你感受到肖邦一颗怎样的心在跳动? (爱国)
(4) 读第四自然段。
(评析:本环节抓住关键词句, 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 在悟中想象, 在想象中表达, 并通过对话方式模拟情境, 一个为祖国而殚精竭虑工作的肖邦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逐渐丰盈起来。)
3.一个要“长眠”于祖国的肖邦。
出示句子:“弥留之际, 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 喃喃地说:‘我死后, 请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1) 读这句话, 哪些词让你感动, 为什么?
(2) “紧紧”握住的是一腔爱国情, “喃喃地说”着的是一份爱国志, “长眠”更表达了回归故里的渴望。短短的一句话, 45个字, 但肖邦爱国的心声响起三次, 你更深刻地感受到什么?
(3) 读最后一段, 读出肖邦的心声。
四、拓展延伸, 升华情感
1.
假如, 18年后的一天肖邦终于回到了他魂牵梦萦的祖国, 在离别时和恩师埃斯内尔话别的地方他们又见面, 那会是怎样的情景?写出你的所思、所感。
这一天, 维斯瓦河上_____
2.交流。
(评析:这种教法呼应前文, 使文本流淌的情更丰满。这种通过写“喜”的方法从侧面衬托肖邦在有生之年没法回归祖国的那份悲凉, 与文本感情基调相吻合, 一个至死不渝爱国的肖邦在学生的脑海逐渐丰满起来。)
五、课堂总结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篇3
1830年11月的一天,维斯瓦河上弥漫着薄薄的雾霭。20岁的肖邦告别了自己的亲人,坐着马车离开了首都华沙。在城郊,马车突然被一大群人拦住,原来是肖邦的老师艾尔斯内和同学们来为他送行。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艾尔斯内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艾尔斯内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啊!”肖邦感动地点了点头。这时,艾尔斯内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眼眶。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马车,疾驰而去。
就在他离开祖国的那几天,华沙爆发了反抗沙俄统治的起义。可是,没过多久,起义失败了。肖邦得知这一消息,悲痛欲绝。他将自己的一腔热血化成了音符,写下了著名的《革命练习曲》。那催人奋起的旋律,表现了波兰人民的呐喊与抗争。
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他常常把自己关在幽暗的房间里,点上一支蜡烛,彻夜地作曲、弹琴。时间在流逝,可是他已根本没有时间的概念。
肖邦在法国巴黎一住就是18年。为了祖国,也为了生计,他四处奔波。疲劳加上忧愤,使肖邦的肺结核病又复发了。1849年10月,他终于躺倒在病床上。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带着亡国之恨,肖邦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当时年仅39岁。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篇4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重点难点
1、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理解肖邦你留之际的请求所包含的强烈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授课过程
一、揭示课题。
你了解哪些音乐家?(聂耳、冼星海等)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一位外国音乐家故事的课文。(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从这课题你看出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
(“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不然怎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我”是谁?“我”怎么会离开自己祖国的?“我”为什么不能回到祖国?“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
二、检查预习
1、检查自读情况。
(1)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深渊 雾霭 呐喊 盛满 疾驰 蜡烛
维斯瓦河 消逝 催人奋起 肺结核病
(2)指名试读课文,看是否流利,了解部分词语掌握情况。悲愤欲绝:绝:气息终止,死。十分伤心,指极度悲哀,万分伤心的样子,形容悲哀伤心到了极点。
与世长辞 辞:告别。和人世永别了。指去世。
3、默读课文,思考揭题时提出的问题答案各在文中哪一部分。
4、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精读指导。
1、自学提纲
你认为课文体现了肖邦怎样的精神?课文的哪些句子和段落体现了他的这种精神?说说自己的体会。
2、自学,交流
A 肖邦,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句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B 正当这个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为祖国和人民施展他的音乐才能时,他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该是多么--悲愤!
C 老师把祖国的泥土作为“特殊的礼物”送给肖邦,使他激动万分,实在感人。
出示: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
思考: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提示:联系前面老师说的话思考)(老师要肖邦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朗读体会埃斯内尔的深情。
D 想象波兰人民起义失败,一个个倒在敌人枪口下的情景和波兰人民听到《革命进行曲》,振奋精神,重新拿起武器抗争的情景。
E 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
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肖邦日夜思考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F 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地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1)什么叫“弥留之际”?
(2)肖邦为什么病得这样重?
(3)肖邦弥留之际哪来的力量“紧紧握着”姐姐的手?(积聚全部的力量,请求姐姐一定要记住他的遗言。)
(4)朗读肖邦的话,看看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5)、想象肖邦此时在想什么。(我的灾难深重的祖国呀,整整18年,我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你,努力做着一个赤子应该做的一切……我生不能回到你的身边,死后也要长眠于你的怀抱……)
3、朗读体会
四、总结课文,朗读全文。
课文讲波兰音乐家肖邦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五、拓展延伸
1、《过零丁洋》
2、举国同悲 十万百姓送英灵
张自忠(1891.8.11-1940.5.16),汉族,山东临清唐园村人。以中华民国上将衔陆军中将之职殉国,牺牲后追授为陆军二级上将军衔,著名抗日将领,民族英雄。同时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牺牲的最高将领。
蒋介石惊闻张自忠殉国,立即下令第5战区不惜任何代价夺回张自忠遗骸。一百多名优秀将士,抢回张将军的尸骨,经检视,张自忠身有八处伤口,其中炮弹伤二处,刺刀伤一处,枪弹伤五处。当灵柩经过宜昌时,全市下半旗,民众前往吊祭者超过十万人。全城笼罩在悲壮肃穆的气氛中。敌机在上空盘旋吼叫,却无一人躲避,无一人逃散。1940年5月28日晨,当灵柩运至重庆朝天门码头,蒋介石、冯玉祥等政府军政要员臂缀黑纱,肃立码头迎灵,并登轮绕棺致哀。蒋介石在船上“抚棺大恸”,令在场者无不动容。
蒋介石亲自扶灵执绋,再拾级而上,护送灵柩穿越重庆全城。国民政府发布国葬令,颁发“荣字第一号”荣哀状。将张自忠牌位入祀忠烈祠,并列首位。28日下午,蒋介石与军政要员和各界群众在储奇门为张自忠举行了盛大隆重的祭奠仪式。气氛庄严,极尽哀荣。蒋介石亲自主祭,同时以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名义通电全军,表彰了张自忠一生的勋绩。随后,国民政府在重庆北碚雨台山为张自忠举行下葬仪式。蒋介石题词“勋烈常昭”,李宗仁题词“英风不泯”,冯玉祥题词“荩忱不死”。据史沫特莱记载,蒋介石的办公桌从此摆上了张自忠的遗像。
3、“精忠报国”的岳飞
800多年来,岳飞“精忠报国”慷慨悲壮的动人故事,一直在我国人民中间广为流传。
岳飞(公元1103—1142年)出生于河南省汤阴县一个贫苦农家。据说岳飞呱呱坠地的那天傍晚,刚巧一只大鸟从屋顶上飞鸣而过。父亲岳和便给他取名叫“飞”,字“鹏举”。
岳飞青年时代,是在国家内忧外患之中度过的。宋朝统治者纵情享乐;长期生息在我国东北的女真族勃然兴起,建立了金政权。1127年金攻陷宋都城汴京,北宋宣告灭亡。
这一年,岳飞正好24岁。这个饱读兵书、谙熟武艺、身强力壮的年轻人,盼望有一天能够投身疆场,为国家报仇雪耻。当招募“敢战士”的消息传来时,他报名参军。就在他走上战场的前夕,深明大义的母亲,特意在他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嘱咐他一生一世都要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勇杀敌,决不吝惜自己的生命。
岳飞参军后,一直坚持战斗抗金的最前线,为挽救民族的危亡而英勇杀敌。他率领的“岳家军”不畏强敌,独当一面,先后六次与金兵交锋,均获全胜,“岳家军”声威大震。而赵构却重用宠臣主和派代表黄潜善、汪伯彦等人。为了拯救沦陷在敌占军的苦难同胞,把敌人驱逐出境,岳飞不顾自己位卑言轻,上书给皇帝赵构,坚决反对继续向南逃跑,力谏赵构返回汴京,亲率六军北渡黄河,这样将帅一心,一定可以收复中原。这道奏书进呈后,触怒了赵构和黄、汪这些妥协投降派。他们以“小臣越职,非所宜言”的罪名,把岳飞的官职革掉了。闲居三个月后,岳飞难以压抑心中报效国家的强烈意愿,投奔河北路招抚使张所。岳飞慷慨陈词,决心以身许国,消灭敌人,恢复故土,以报答父老乡亲。从此,岳飞又转战在抗金的战场上,而且越战越勇,“岳家军”的旗帜成了抗金力量的象征。金兵统帅不得不惊讶:“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学完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我的心情竟然久久不能平静。我被一个长眠在异国他乡,灵魂却渴望回归祖国的一颗赤子之心深深地打动了。我相信学生们同我一样,也一定或多或少会有感动。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因此我对本课的教学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1、揭题质疑
上课伊始,我首先抓住课题《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题目中的“我”是谁? “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让学生初步体会肖邦的爱国之情。然后话锋一转:可是,肖邦既然如此地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不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国家?为什么当初要选择离开呢?
2、带着问题初读探疑
让学生通过读,体会到了肖邦 “不得不”离开祖国的无奈,通过从课内课外获取信息,理解肖邦被逼、悲愤中离开祖国的不得已:正是在这样一种动荡不安的形势下,肖邦的亲人、老师和朋友们督促着肖邦出国去深造,并通过他的音乐创作和演奏去为祖国获取荣誉。
3、深读课文,抓重点句
肖邦的那份强烈的爱国情感,与他离开祖国前夕,他的老师和同学特地为他送行时的谆谆嘱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课文“送行”一段是全文的一个重点段,描写具体细致,情感渲染淋漓尽致。
4、讨论解疑、悟情
我抓住“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这几个“送别”场面,引导学生感悟人物情感,再一次从肖邦的神态、动作中体悟他满怀爱国之心、报国无门、远走他乡的无奈和忧愤,当然还有一份对祖国的不舍。当《即使你远在他乡》的送别曲在课堂中响起时,我相信,学生此刻已经走进了肖邦的内心……这样,顺理成章就能理解肖邦在异国他乡用音乐作为武器、拼命工作、忧愤而死的生活经历,就能理解肖邦对祖国至死不渝的热爱和眷恋。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 篇5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齐读课题。课文讲述的是波兰钢琴诗人、杰出的音乐家肖邦的故事。肖邦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1)这句话是肖邦在什么时候说的?
(2)一句话让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爱国
2.他为什么会离开祖国波兰呢?(指名说)正当这个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为祖国和人民施展他的音乐才能时,他不得不离开祖国。他的内心该是多么得悲愤呀!一起读课文的第一小节。
二、精读第二段。
过渡:就在肖邦离开祖国波兰的那天,发生了一件感人的事。自读课文第二节,哪些地方让你觉得感动的,用笔在书上画一画。
1.出示第二小节,指名读。
2.这段文字叙述了什么?老师和同学们为肖邦送别时的感人场面。
有哪些感人的细节?(学生交流)
板书:咏唱送别、老师叮嘱、赠送礼物3.肖邦事先知道老师和同学们为他送行吗?(理解突然)
4.老师和同学们是特地来为肖邦送行的。知道肖邦要走,老师埃斯内尔特地为他谱写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
(1)埃斯内尔特是一位怎样的老师?(指名说)知道埃斯内尔吗?(教师简介)
(2)不仅是老师舍不得肖邦离开,同学们也是依依不舍。他们咏唱着送别曲为肖邦道别,他们想告诉肖邦什么?出示:即使你远在他乡,
指名说。
(3)虽然课文中没有写,但是我们却读懂了歌曲中的内容和情感。此时此刻,肖邦的内心又怎能不受到震颤呢?再来看看老师对肖邦说的话出示: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啊!读出老师的期待和叮嘱。齐读。
6.让肖邦最感动的,还有出示: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
(1)特殊礼物是什么?
(2)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
(3)深情地读。
7.听了忧伤动情的送别曲,听着老师的殷切嘱托,又面对这样一份特殊而厚重的礼物,肖邦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情感。文中没有出现肖邦的只字片语,那么你能读懂他此时的内心吗?你从哪里感受到的?(激动的泪水、郑重、回首)从肖邦的.一举一动中,其实我们看到他已经理解、体会了老师的一片心意。此时的肖邦什么也没说,但心中一定有千言万语,肖邦心里在想什么?指名说。出示: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心想:
8.送别的场面让人难以忘怀,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齐读第二小节。
三、精读第三段。
过渡:就这样,带着对祖国的热爱,肖邦离开了祖国。这一去就是十八年。身在异乡的他,又是以怎样独特的方式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呢?默读课文3-4小节。
板书:创作音乐
1.出示第三小节。
(1)什么是悲愤欲绝?
(2)什么消息令他悲愤欲绝?
(3)他是怎么做的?
(4)著名的《革命练习曲》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创作、诞生的。(播放《革命练习曲》)从乐曲中,能让人听到什么?乐曲的旋律催人奋进,仿佛听到荷兰人民的呐喊与抗争。每一个音符,每一句旋律都浸透着他满腔的爱国情怀!肖邦想通过乐曲告诉人们什么?浪漫派大事舒曼称肖邦的音乐象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这期间,肖邦创作了许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音乐作品,反映出他对故国家园的怀念,对民族独立的渴望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故乡情,亡国恨,时常在他的作品中流露出来。肖邦的音乐不仅是在诉说波兰的美和忧伤,而且诉说的是一种炽热的爱国之情。
2.肖邦如何进行音乐创作的?
(1)指名读第四小节。
(2)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读出肖邦思念祖国、热爱祖国的情怀。四、结束。过渡:时间在肖邦紧张的工作中消逝,肖邦的生命化成了音乐,但他的生命则在一天天衰退。看看课本上是怎么写的?指名说肖邦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虽然没有回到祖国,但是永远也没有忘记生他养他的祖国,一直到他临终前,这是肖邦的遗嘱。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现在再读,你对这句话又有了怎样的理解和体会?肖邦为什么请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指名说。
3.(播放音乐)1849年10月,39岁的肖邦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遵照肖邦的遗嘱,他的朋友取出前从波兰带回的银杯,把杯子里保存了18年的泥土撒在了他的棺木上。他的心脏也运回了波兰。肖邦虽然离开了人世,但是他的心永远在祖国人民心中跳动,他的音乐也成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留给了世界人民。
板书设计: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咏唱送别
爱
国老师叮嘱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 篇6
主备学校:穆源民族学校 课型:阅读课 审核:穆源民族学校六年级语文组 授课时间:2012.9.7-9.10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为爱国,热爱祖国的感情贯穿全文,这是《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主要写作特色。由于列强瓜分了波兰,使年轻的肖邦“不得不”满怀悲愤之情忍痛离开祖国;师友送别时,无论咏唱《即使你远在他乡》,无论叮嘱“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也无论赠送泥土这一“特殊礼物”,都是以爱国为核心的;肖邦虽身处异国他乡,但依然日夜思念祖国,忘我进行音乐创作;即使弥留之际,也请求死后把他的心脏带回去,他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这,是多么炽烈执着的爱国之情啊!【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分清层次的基础上练习背诵第二小节。
2、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悲愤欲绝、与世长辞、弥留之际”等成语及加点字的意思,掌握“薄、盛”等多音字的字音。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4.抓重点词句,如:悲愤欲绝、课题的言外之意等分析肖邦的爱国者形象,通过感情朗读再现人物高大形象。
5.学习作者抓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重难点】
1.抓重点词句,如:悲愤欲绝、课题的言外之意等分析肖邦的爱国者形象,通过感情朗读再现人物高大形象。
2.学习作者抓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资料链接】
肖邦: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作品有《革命练习曲》、《悲伤》。在母亲的影响下,他从小对波兰的民间音乐十分熟悉和喜爱。6岁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然后令人惋惜的是才39岁的肖邦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弥留之际,他对姐姐说的是“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中外爱国音乐家有: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冼星海、聂耳。
祖国,我永远忠于你,为你献身,用我的琴声永远为你歌唱和战斗。—— 肖邦
第一课时
班级 姓名
作业评价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读准 “薄、盛”等多音字的字音,理解“悲愤欲绝、与世长辞、弥留之际”等成语及加点字的意思。
3、学习课文一、二自然段,体会肖邦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1、读拼音,写词语。
xiāo bāng
yǒng chàng
yōu lǜ
là zhú
bā lí
nà hǎn()()()()()()
2、查字典,先解释加点字的意思,再理解词意。
悲愤欲绝 .与世长辞 .
3、填空:
肖邦弥留之际的要求是,这也是他灵魂深处的呐喊,是他
充分表现。这是贯串全文的情感主线。直接写这相关内容的是
节。
二、课堂助学
1、出示“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一句,齐读,思考:这是谁说的?是什么时候说的?
2、从这句话中,你认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了解他吗?(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介绍肖邦)教师总结:我们在介绍人物时要抓住主要信息。
3、我们今天就一起走近肖邦,认识肖邦。(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读题,对课题进行质疑。)
3、预习反馈
重点强调悲愤欲绝的绝。...
4、整体感知
祖国,我永远忠于你,为你献身,用我的琴声永远为你歌唱和战斗。—— 肖邦
能不能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看文章一步一步写了什么?(板书:不得不离开祖国、师生送别赠送泥土、日夜思念忘我创作、弥留之际请求送回)
文章四段,如果每一段只用一个词概括,你们选哪个词语?(离开——送别——创作——与世长辞)
如果在这几个词语的前面分别加上一个词语,进行恰当的形容,分别用什么词语好?(满怀悲愤、不得不„„)
请利用上述讨论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5、合作探究
探究一:肖邦既然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还要离开祖国? ① 默读第一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肖邦离开祖国的原因。
② 文章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的感情,你能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感情?(对侵略者的憎恨、对人民的同情)哪些词语最能表现出作者的这种感情。(瓜分、欺凌、深渊)。
③ 肖邦愿意离开祖国吗?(不愿意)从哪里看出来?“满怀悲愤、不得不”。“不得不”的作用(双重否定,在这强调肖邦的悲愤之情、爱国之情,也体现了肖邦是被迫离开自己的祖国。)
④ 正当这个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为祖国和人民施展他的才能时,他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该是多么--悲愤!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探究二:埃斯内尔老师为什么要送肖邦一个盛满祖国泥土的银杯?
①指名读第二自然段,回答要点:肖邦是老师的得意门生,大家都舍不得肖邦离开,老师要肖邦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肖邦自己也舍不得离开。
②这一段中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祖国的泥土。③学生再读这三个场景,看看哪儿特别感动你,为什么? ④交流:
埃斯内尔和同学们在肖邦怀着凄凉而又悲愤的心情离开首都华沙时来为他送行,而且老师特地为他谱写了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
完成小训练:为这群不得不分离的师生设计语言。
同学说:“即使你远在他乡,___________________”
生:“即使你远在他乡,你永远是波兰人民的儿子。”(师:生是波兰人,死是波兰鬼。)
生:“即使你远在他乡,也不能把我们忘记。”(师:我永远记得你们!)
祖国,我永远忠于你,为你献身,用我的琴声永远为你歌唱和战斗。—— 肖邦
生:“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也会日日夜夜地想念你的。”(师:我也会想念你们的。)
生:“即使你远在他乡,也不要忘记自己的祖**亲。”(师:我时刻把祖国放在心上。)
„„
比较埃斯内尔两次对肖邦说话时的动作、神态、语言,想像他当时的激动神情,指名、集体读。
⑤此时的肖邦怎么能不激动呢?指名读有关语句。抓住:“郑重地、回首、望了望”,理解肖邦对祖国的牵挂与难舍之情。
⑥文章补白的训练:肖邦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时心里想了什么?
生:祖国,我会回来的!你等着我!
生:我带着悲愤而去,我会带着骄傲而归的。
生:祖国再见了!亲人再见了!老师再见了!同学们,朋友们再见了!
生:沙皇,这里不会永远属于你!
生:祖国,我会为你而奋斗的!⑦朗读全段体会师生间真挚深厚的情感。
⑧这段话是抓住什么来写,才使文章如此感人的?(细节描写)找出几处细节描写,自己读读、体会体会,并说一说这些细节描写对于表现人物的作用。⑨指导学生背诵。
三、当堂训练
学生练习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四、巩固练习
1830年11月的一天,维斯瓦河上弥漫着薄薄的雾霭。20岁的肖邦告别了自己的亲人,坐着马车离开了首都华沙。在城郊,马车突然被一大群人拦住,原来是肖邦的老师埃斯内尔和同学们来为他送行。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呀!”肖邦感动地点了点头。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郑重地从老师手中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马车,疾驰而去。
1、写出下列词中加点字的意思。
弥漫()
咏唱()
溢满()
疾驰()....祖国,我永远忠于你,为你献身,用我的琴声永远为你歌唱和战斗。—— 肖邦
2、这段文字对所写的事情交代得很清楚,你一定能从中找出时间________、地点________、人物______以及所写的事情________。这件事中又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三个送别场景。
老师“赠土”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维斯瓦河上弥漫着薄薄的雾霭。”作者在文中借景抒发了肖邦________的心情。
4、课文写出了埃斯内尔说话时的动作“________”和神态表情“________”,这一细节描写的作用在于________________。
5、读着课文中送别的感人场面的文字,你会很自然地联想起古诗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班级 姓名
作业评价
【课时目标】
1、检查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学习课文三至六自然段,继续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过程】
一、温故预习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选择合适的解释,在括号里写上序号。
绝:①断掉;②尽,没有了;③极,最;④气息停止,死亡。
悲愤欲绝()
滔滔不绝()
辞:①告别;②请除解除自己职务;③解雇;④古典文学的一种体裁。
与世长辞()
辞职()
际:①边;②相互之间;③时候。
弥留之际()
无边无际()
2、肖邦弥留之际还想着国家,我国古代也有一位诗人在临终前还不忘祖国,并写下了一首诗,这位诗人是(),请写出他的诗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堂助学
1、导入:
祖国,我永远忠于你,为你献身,用我的琴声永远为你歌唱和战斗。—— 肖邦
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了亲人,离开了他深爱的家园上路了,他有没有忘记老师和同学们的嘱托呢?
2、合作探究:
探究三:肖邦为什么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①重点理解“悲愤欲绝、彻夜”等词,朗读并展开想象:波兰人民起义失败,一个个倒在枪口下,这时,波兰人民听到《革命进行曲》,振奋精神,重新拿起武器抗争的情景,说说你从肖邦的举动中感受到了什么?朗读体会肖邦忘我工作的精神并展开想象。
②出示“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朗读。
③看插图小结:他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再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个时候,肖帮无论在钢琴的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他就是这样将一腔热血化成音符,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探究四:弥留之际,肖邦为什么请求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 ①理解:弥留之际。
②朗读,体会这段话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你有什么样的感想呢?
③体会“紧紧握着、喃喃地说”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④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朗读第6自然段。⑤比较句子:
(1)肖邦就是这样与世长辞了。
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
(理解与世长辞,“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这些词突出肖邦的悲愤之情、亡国之恨。)(2)当时他39岁。当时他才39岁。
(“才”表现出作者对肖邦英年早逝的痛惜之情,对欧洲列强的强烈谴责。)
(3)总结比较句子这一类型题目的方法:
1、找出不同之处
2、理解原文中重点词的意思
3、体会词语对于表现内容和中心的作用。
3、总结课文
课文通过波兰音乐家肖邦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的事,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时他灵魂深处的呐喊,是他爱国情怀至极的表现。
祖国,我永远忠于你,为你献身,用我的琴声永远为你歌唱和战斗。—— 肖邦
三、当堂训练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你走到哪里,()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你远在他乡,()不要忘记自己的国家。
()遭到了欧洲列强的瓜分,()波兰人民陷入了被欺凌、被压迫的深渊。
2、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①什么是“弥留之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肖邦为什么请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下面两句话,看哪句好,为什么? 肖邦就是这样与世长辞了。
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巩固练习
永生的眼睛
1965年炎夏的一天,母亲被突如其来的一场疾病夺去了生命,年仅36岁。下午,一位警官来访,是为医院要取用母亲的眼睛角膜而征求父亲的意见。我惊呆了,不明白医生们为什么要把母亲的角膜给(gěi jǐ)予他人,而父亲居然回答“可以”。
我痛苦万分,”你怎么能让他们这样对待妈妈!“我冲着父亲哭喊,”妈妈完整地来到这个世界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去。“"琳达,”父亲平静地搂着我,“你所能给予他人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你自身的一部分。许多年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的死亡之躯能够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那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我们早已决定死后捐赠器官了。” 父亲的话语给我上了一生最珍贵的一课。
许多年过去了,我结了婚并有了自己的家。1980年,父亲患了严重的肺气肿,搬来和我们同住。他愉快地告诉我,他死后要捐赠所有尚完好的器官,尤其是眼睛。”哦,如果一个盲童能够借助我的眼睛重见光明,并能像你的女儿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该祖国,我永远忠于你,为你献身,用我的琴声永远为你歌唱和战斗。—— 肖邦
多美妙啊!“温迪自幼酷爱画马,作品屡屡得奖。”哦,想想,另一对父母如果看到他们的女儿也像小温迪一样,将会多高兴啊!“父亲说,”当你们得知我的眼睛起了作用,那你们将会多自豪!“ 我把父亲的遗愿告诉了温迪。孩子热泪盈眶,过去紧紧拥抱着外公。她14岁,恰恰是当年我首次听说捐赠器官时的年龄。
这一年的一天,父亲与世长辞了,我们遵照他的遗愿捐赠了他的眼睛。温迪告诉我 妈妈 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哦 这令你骄傲吗 我问 当然 你想想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痛苦吗 我死以后 也要学外公 把眼睛送给失明的人 噢,在这一刻,我领悟了父亲所留下的远非是一副角膜,他所遗留的是辉映在我女儿眼睛里的一种骄傲!
那一天我紧紧地拥抱着温迪。没有想到,两周以后,我漂亮的女儿,才华横溢的小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了„„我又一次为器官捐赠组织签署了同意书。在我签字的时候,她的话儿仍然萦绕(láo rào)在我耳际”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痛苦吗?“ 失去温迪三周以后,我收到一封来自奥力根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信上写道:”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盲人已经重见光明。他们已成为您女儿--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分享着她的美丽„„" 这时,我仿佛看到,我的金发的温迪手中的画笔依然不停地挥动着,她的碧眼里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1、给文中第五自然段中没有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
2、用“——”划出带点字的正确读音。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完整:近义词()反义词:()酷爱:近义词()反义词:()
4、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① 才华横溢—— ② 突如其来——
5、按要求填空。
请你仔细读课文,回答三次捐赠器官的各是谁,并说说每次“我”的不同感受。① 第一次
感受: ② 第二次
祖国,我永远忠于你,为你献身,用我的琴声永远为你歌唱和战斗。—— 肖邦
感受: ③ 第三次
感受:
6、问题:文章为什么以“永生的眼睛”为题?
【教学后记】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 篇7
新纪元小学
张海兰
一,板书课题,复习导入,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课文已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找同学围绕本课的课题回顾一下,你都了解到了那些内容?(“我”指肖邦,祖国是波兰,肖邦曾经被迫离开祖国,一直到死都没能返回祖国的怀抱,把心脏带回祖国,说明肖邦十分爱国„„)2.肖邦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标画出 相关语句。
二,精读感悟。
(一)临终遗言
(1849年10月,他终于躺倒在病床上。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
3“弥留之际”是什么意思?(病重将死的时候)处在“弥留之际”的人一般是什么状态
(极度虚弱,有气无力的„„)弥留之际的肖邦是虚弱无力的,他又哪来的力量“紧紧”的握着姐姐的手呢?作者这么说这不是自相矛盾么?(爱国)
强烈的爱国之心,让肖邦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说出了感人肺腑的临终遗言——引读
4肖邦为什么请求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这样的遗嘱包含着肖邦什么心愿?(希望能过魂归故里,只是他与祖国生死相依的美好愿望。)
5这真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板书:魂归故里,伴国)5指导朗读。
(二)悲愤离国
1.同学们,既然肖邦很爱自己的祖国的,死后还要姐姐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那么,他又为什么要离开自己的祖国呢?(引导学生去体会第一段的内容,了解肖邦离开祖国时的悲愤。)2.“瓜分”是什么意思?
3.这里的“深渊”怎么理解?(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4.想象一下荷兰人民当时的生活状态,能用哪些词语形容当时人民的生活状态?(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无家可归,背井离乡,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5.真是惨不忍睹!所以,肖邦这个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板书:满怀悲壮 离国)
过渡::就在肖邦离国祖国波兰的途中,发生了感人的一幕,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轻读第二自然段。
(三)师生送别 1. 认真读第二自然段,文中的哪个画面最令你感动,画出相关语句,并写写令你感动的原因。2. 交流。
(1)“在城郊,马车突然被一大群人拦住,原来是肖邦的老师埃斯内尔和同学们来为他送行。他们站在路边,咏唱这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
a.面对着自己朝夕相处而又即将远走异国他乡的同学肖邦,此时,送行同学们一定有许多话想对他说。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位,你会对肖邦说些什么呢? b.生讨论发言
c.我想,同学们的千言万语,都化作了那首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的歌词。小黑板出示歌词:
“不论你在哪里逗留/不论你在哪里流浪/愿你永远不会把祖国遗忘/愿你怀着一颗温暖志诚的心/永远不停对祖国的爱/”
d:读歌词,说说你从中读出了什么?(依依不舍、浓浓的爱国之情)e:让我们将这依依惜别的情感,浓浓的爱国情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2)“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啊!”
师:你能读好这段话吗?从中你又读出了什么?(深厚的师生情、满腔的爱国情)指导朗读
(3)“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 a:如果没看课文,你觉得埃斯内尔送给肖邦的特殊礼物会是什么?为什么?
b.《西游记》中,唐僧取经临走时,皇帝在地上捻起一捻土放在唐曾的手心说: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咱们民间还有一种说法,如果到异地有水土不服的情况的话,用家乡的土冲水喝,就会缓解.b:埃斯内尔把波兰的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又有什么用意呢?(告诉弟子,时刻不要忘记自己的波兰人,不能忘记自己的祖国。用心良苦)
3.面对师友们的深情送别,肖邦又表现的怎样呢?
引读:当艾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啊!”肖邦____________________;当当埃斯内尔把盛满波兰泥土的银杯作为特殊礼物送给他时,肖帮_____________________;当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银杯时,肖帮_____________________。
4.肖邦始终没有说话,他真的没有话说吗?不!他心中一定有千言万语想对老师和同学诉说!他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拿出纸和笔,将肖邦心中所想说的话写下来。5.指名分享。
(四)夜以继日的工作
1.肖邦带着对祖国的千般依恋,对老师和同学万般不舍,登上马车,离开了首都华沙。就在他离开祖国的那几天,发生了一件令他悲愤欲绝的事,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找是什么事。
2.“悲愤欲绝”是什么意思?肖邦“悲”的是什么?“愤”的是什么?(“绝”:气息中止。悲的是起义失败,波兰人民又将陷入被欺凌、被压迫的深渊;愤的是沙皇俄国的侵略暴行)3.从中你读出了什么?(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
4.为了鼓励起义失败的荷兰人民重新拿起武器,肖邦创作了《革命练习曲》,用催人奋进的旋律,表现波兰人民的呐喊与抗争。作为波兰人,作为音乐家,肖邦与敌人作战的最好武器就是音乐。因此,身在异乡的肖邦开始了忘我的创作活动。让我们一起伴随着肖邦的《革命练习曲》齐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再现肖邦为了国家忘我工作的十八年。(相机板书:忘我工作,报国)5.配乐朗读
6.十八年,六千五百多个日日夜夜,恐怕连铁人都要累得倒下,更何况肖邦这样一个血肉之躯呢?疲劳加上忧愤,肖邦的肺结核病又复发了,1849年10月,年仅39岁的肖邦走到了生命的尽头。39岁,人生最灿烂的阶段,他去再也没有机会享受:作为钢琴诗人,肖邦再也没有机会去触碰那熟悉的黑白键,作为荷兰人,肖邦再也没有机会亲自踏上荷兰国土。肖邦的英年早逝令人——(惋惜,伤心,痛心„„)
7.带着这种惋惜与痛心,我们一起来读最后一段!
三,总结全文 在我们中国,也有许多这样的爱国人士。
大数学家华罗庚,在“七七事变”后,从生活待遇优厚的英国回到抗日烽火到处燃烧的祖国,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950年,他已经成为国际知名的数学家,并被没过伊利诺大学聘为终身教授,但他依然带领全家回到祖国。
无论是肖邦的离开祖国,还是华罗庚的回到祖国,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每一个国民都有保护祖国的责任,当祖国需要时,我们要勇敢的承担起这份责任。
四,板书设计:
把
我的 心 脏 带 回
祖国
悲愤交加离开
肖邦
忘我创作报效
波兰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读后感 篇8
今天我们学第三课《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好快啊,都已经上到第三课了。这篇课文每一句每一段都是伤感的,课文的主题是让我们向肖邦那样,无论遇到什么挫折都要勇敢地去面对。
肖邦非常厉害,他是一个音乐家,4岁就开始学钢琴,8岁就可以登台演出了,不到20岁就是出名的音乐家了。太了不起了,他从小就这么爱弹钢琴,长大肯定有学问。俗话说,从小就定下了目标去努力奋斗,长大一定会很有名。肖邦他让自己拼命地去工作,他也不觉的累,几乎连睡觉的时间都没有了。他也时常忘记时间,一天偶然才会想起吃一顿饭。他几乎整个人都泡在工作上,这样一来,身体就会受不了。我真是佩服肖邦,如果我是他的话,可能早就放弃了,可是他依然在坚持。他这样坚持着,整整,他太厉害了,18年是多少个日日夜夜啊!
他这样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我也给自己定下了目标,爸爸让我这学期一定要好好的学习。我的目标就是赶紧把数学学好,我一定要像肖邦一样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一丝不苟,不能放弃,要坚持。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优秀教案 篇9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及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2.检查自读情况。
(1) 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2)指名试读课文,看是否流利,了解部分词语掌握情况。
雾霭:雾气。
疾驰:马车奔驰。
催人奋起:叫人赶快行动‘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亡国:国家灭亡。
消逝:消失。
肺结核病:满心传染病,通称肺病。
3、默读课文,思考揭题时提出的问题答案各在文中哪一部分。
4、指导分段(您旁网)
二、精读指导
三、
1、回答:“我”是谁?文章哪一部分告诉我们的?
补充介绍:
肖邦,6岁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入华沙英语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2.默读第一段,思考:你还知道什么?
(1)交流:肖邦为什么离开自己的祖国‘
(2)指读有关语句。
①在世界地图上找出欧洲、波兰及俄国。
②帮助理解:瓜分、深渊。
(结合列强侵略时,百姓被欺凌、被压迫的悲惨遭遇来帮助理解)
3.指导朗读。
正当这个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为祖国和人民施展他的音乐才能时,他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该是多么——悲愤!
体会肖邦当时的悲愤之情。 -
朗读时要求语调低沉、激愤,语速稍缓,重读“不得不”。
范读、指名读、齐读。
四、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送别时老师的叮嘱以及肖邦的情感变化,教学时,要通过小组讨论、感情朗读等方法带领学生质疑、理解体会。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请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篇10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2、读课题,结合课文插图,自由谈谈感受。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及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2、检查自读情况。
3、默读课文,思考揭题时提出的问题答案各在文中哪一部分。
4、指导分段
三、精读指导
1、回答:我是谁?文章哪一部分告诉我们的`?
2、默读第一段,思考:你还知道什么?
(1)交流:肖邦为什么离开自己的祖国。
(2)指读有关语句。指导朗读。
3、指导朗读。
四、指导书写
五、作业布置:
1、完成补充练习上的一、二题
。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读了课文第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2、指名读第一段。
二、继续精读训练
1、学习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弄清文中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
(2)交流:①咏唱送别曲
;②老师的叮嘱;
③赠送银杯
(3)自由读对这三个场景的描写,看看哪儿特别感动你,为什么?
(4)交流并指导朗读。
2、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第3自然段,出示:悲愤欲绝(读)
(2)引读:什么消息令肖邦悲愤欲绝?肖邦是怎样做的?
(3)想象波兰人民起义失败,一个个倒在敌人枪口下的情景和波兰人民听到《革命进行曲》,振奋精神,重新拿起武器抗争的情景。
(4)从肖邦的举动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炽热的爱国情感,身在国外,心系祖国)
(5)默读第4自然段,思考写了什么。
(6)交流。理解彻夜。(通宵,整夜),朗读体会肖邦忘我工作的精神。
(7)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引读:所以,他时间可是他
(9)小结:这一段写什么?(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将一腔热血化成音符,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
三、试背第二段
学生练背,给提示指生背,自由背。
四、作业布置: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人
1、我们精读了文章前三段,说说分别写了什么。
2、读读你最喜欢的一段,说说为什么。
二、继续精读训练第四段
1、指名读。
2、朗读肖邦的话,看看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3、想象肖邦此时在想什么
4、齐读第6自然段。
5、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再次齐读第6自然段,
三、总结课文,朗读全文
四、作业布置:
1、抄文中令你感动的句子。
2学完这课,你一定有很多话想说。
你想对肖邦说
对他的老师说
对他的同学说
拓展延伸:
1、出三个音乐家的名字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篇11
一、解释带点的字,再说说词语的意思。1.☆悲愤欲绝:绝,气息中止。悲痛愤怒到了极点。.2.☆弥留之际:际,时候。病危将死的时候。.3.☆与世长辞:辞,告别。与世人永别,指去世。.4.疾驰而去:疾,急速猛烈。急速飞快地离开。.
二、形容忘我工作的成语。
夜以继日 废寝忘食 不分昼夜 孜孜不倦
三、填空。
1.“他常常把自己关在幽暗的房间里,点上一支蜡烛,彻夜地作曲、弹琴。”句中“幽暗”、“一支蜡烛”表现了肖邦(创作音乐的条件十分艰苦)。“常常”、“关在”、“彻夜”等词语表现了肖邦(忘我创作的精神)。他这样做是为了(用音乐来表达他的思乡情和亡国恨,用音乐来为祖国歌唱和战斗)。
2.“为了祖国,也为了生计,他四处奔波。疲劳加上忧愤,使肖邦的肺结核病又复发了”。读了这段话,我们可以体会到肖邦(强烈炽热的爱国情怀)。
3.☆埃斯内尔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为的是(希望肖邦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4.☆“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波兰伟大的音乐家肖邦于(1849年10月)在(法国巴黎)弥留之际的遗言。肖邦在弥留之际请姐姐把心脏带回祖国,表现了.他(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四、积累。1.爱国诗句: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陆游的《示儿》)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的《过零丁洋》)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爱国的名人名言: 爱祖国高于一切。(肖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清)顾炎武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
【请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推荐阅读: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阅读练习及答案11-09
后扣带回05-12
把笑脸带回阅读及答案05-23
别把情绪带回家小学生作文600字07-15
带回的只是想你的感觉散文随笔06-02
心脏杂音≠心脏病11-14
心脏早搏是怎么回事?心脏早搏的原因07-04
心脏外伤07-14
心脏-血管07-18
心脏猝死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