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计算教学

2024-07-15

反思计算教学(共15篇)

反思计算教学 篇1

《用计算器计算》教学反思

一、学生主体,从学生实际出发。

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要关注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在设计教

案之前,我对班里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学生都会使用计算器。有的是家长教的,有的是自己拿计算器按按就会了,所以用计算器计算对学生来说并不难。根据学

生实际情况,我在本节课中设计了让学生自己介绍计算器的按键及功能,教师作

补充的环节,把本节课的重点放在价值与应用上。

二、联系实际,密切计算器与生活的联系。

计算器给人们解决生活中的具体计算问题带来了方便,使用计算器已成为人们日

常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在课的开始,让学生交流生活中见到的使用计算器的场景,体会计算器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并利用学生已有的认识和操作经验,相互交流、指名介绍来初步认识计算器的基本构造和基本功能。由于书本上安排的练习都是

单一的计算题,形式比较枯燥。我设计了几道与生活密切联系的题目,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用计算器计算,同时渗透了“节约用电、用水、用纸”的思

想教育。

三、巧妙安排,体验计算器的优劣。

计算器,这一计算工具,有它的长处,也有它的不足,如何让学生体会用计算器的优劣,我设计了两组竞赛题目,全班分为两组,一组用计算器计算,一组不用

计算器计算。一组是数目较大的计算,在这种情况下,当然是用计算器计算的小

组获胜,从而体会到计算器的长处:计算快、算得准。第二组是一些数目较小,有一定运算规律的计算,口算就能解决的计算,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计算数目较

小,或有一定规律的计算,应该用口算。从而避免盲目用计算器的问题,为今后

合理选择计算方法做了有效的铺垫。

四、精心设计,人脑与计算器大战

计算器学生用后,会有强烈的感受:它很聪明,自己很多算不对,或者不会算的题目它都会算,它比我们人脑都聪明。怎样纠正学生这一错误的想法。我是这样

设计的:先出示1111111×1111111,这道题计算器算不出来,然后我又出示了

这样几题:先用计算器算出前四题的得数,再直接完成后三题。1×1=

11×11= 111×111=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学生找出规律,自然就解决了“1111111×11111111”

这道题,最后我让学生谈体会,学生深刻感受到“人脑比计算器更胜一筹”。

五、实践操作,深思不足

在教学中,我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1.对学生的实际考虑不周到。学生第一次

真正意义上用计算器完成一系列的操作,速度较慢影响了整节课的教学。教学内

容中的用计算器探索规律和人脑比计算器更胜一筹,可以合并于最后一题,在最

后一题中充分体现,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完成了教学任务,一举两得。2.过

分追求完美。由于对学生使用计算器的速度考虑不周到,故就不能将整个过程实

施,由于是竞赛,我想完全实施,想追求完美,实际效果不理想,感觉前松后紧,过程不流畅。其实在后面练习的环节,每一部分停止都可以。3.有些环节处理

不实。本节课有些环节的处理还不到位,没有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空,让学生去

交流、去讨论。如让学生交流计算器按键的功能上,在学生介绍的环节上,教师

没有很好的引导,在其余学生补充时,没有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去介绍、去试一试。

反思计算教学 篇2

一、第一次试教

1. 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 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

(2) 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计算。

(2) 通过计算探索与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4) 使学生体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优点。

2. 初步研究教材后, 我设计了本课教学的基本流程

(1) 认识计算器。

(2) 用计算器计算并体验其优点。

(3) 用计算器探索简单的规律。

(4) 全课总结。

3. 我的设计意图

(1) 认识计算器

本教学环节, 除利用例题中的两幅场景图外, 我又找了几张不同的场景图, 主要是让学生充分感知计算器的广泛应用, 接着出示两种常见的计算器, 教师介绍显示器和键盘, 说明计算器的基本功能是计算, 最后引导学生交流主要键的功能。计算器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 有些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 已经接触过计算器。因此, 在介绍计算器功能和认识计算器键盘的作用时, 我注重让学生自主学习、交流汇报。

(2) 用计算器计算

大部分学生已经基本掌握计算器的操作方法, 因此, 我主要让学生尝试操作, 自主探索。在掌握基本的计算操作方法后, 要求学生用笔算或口算来验算, 使学生体会使用计算器的优点。然后, “试一试”安排了9道试题及“想想做做”1、2两题。这当中虽然有些题是一步试题, 但绝大部分都是过去没有接触过的, 大数目的计算题, 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熟练运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能力。

(3) 用计算器探索简单的规律

用计算器探索简单的规律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我先让学生用计算器分别算出结果, 再通过观察和比较, 发现其中的规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展数学思考。

(4) 全课总结

主要引导学生谈谈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有哪些?用计算器算有什么优点和作用?有哪些收获?并提问:计算器还有哪些应用?

4. 本次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次试教时间大约多余5分钟, 教学时我主要采取了让学生自主学习、尝试操作、自主探究的方法, 由于课堂过于放手, 缺少了教师必要的引导, 课堂秩序显得有些乱。基于学生对计算器的认识、使用有了一定的基础, 学生对学习内容缺乏新鲜感。用计算器计算探索一些简单的规律这个内容, 安排在课的最后教学且有一定的思维难度, 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不浓厚。学生对用计算器计算的优点体会不深。

二、第二次试教

1. 第二次试教前的思考

(1) 接下来第二次试教, 要处理好这样几个问题:充实教学内容;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大数目用计算器计算比笔算要优越;设计的教学环节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鉴于第一次试教后存在一些问题, 第二次试教, 我增加了一个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计算器的发展史、种类、理想中的计算器等, 丰富学生的数学文化, 渗透爱国、爱科学的教育。

2. 改进的措施

(1) 为了使教学内容更丰富充实, 课前, 我布置学生了解“计算器的发展史”“计算器的功能及优点”“计算器在生活中的应用”“计算器的种类”“我心目中的计算器”等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内容。课上, 按学生准备好的内容分组, 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了解的相关信息, 由小组长筛选汇总, 在全班汇报。

(2) 第一次试教前, 我认为绝大多数学生已经认识计算器, 并初步学会使用计算器, 所以我大部分的时间采用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 由于缺少了我的引导和指导, 教学秩序和教学效果不好。第二次试教时, 我注重了问题引导。比如:大家都在哪些地方见过计算器?键盘上又有哪些常用的键?你会用计算器计算吗?你为什么算得这么快?看到结果,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有效的问题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心, 他们在动手、动口、动脑的过程中, 有序地开展学习活动, 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3) 第一次试教时我是按照书上的例题进行教学的, 试教后, 感觉学生不能科学合理地使用计算器, 对用计算器计算走入了误区。因此, 第二次试教时, 在完成例题的教学后, 增加了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辩证看待计算器。我出了一组题,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算一算, 看谁最先算出结果。

41600÷128, 716×98, 458688×23×0, 300÷3, 25×77×4, 816÷68×27, 学生完成后, 我再评议小结, 在对比中, 学生清晰地认识到:要根据具体情况, 灵活使用计算器。

(4) 前面学生学习“认识计算器”和“用计算器计算”时, 学习热情已经达到一定高度, 把“用计算器探索简单的规律”这一内容安排在本节课的最后。这一内容是本节课的难点, 要使学生学习热情再次高涨, 教学设计必须要充满挑战性和趣味性。因此, 我设计了一个游戏情境, 让学生在游戏中去探索规律, 学生才不会感到学习疲劳。

再次试教, 好几个教学环节我进行了补充或调整, 整节课显得充实、有序、灵动, 富有情趣。通过本节课的教学, 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 形成了能力, 而且丰富了他们的数学文化, 真正体验到了“用计算器计算”的优越性和价值, 三维目标得到了有效达成。

【教后反思】

这部分内容许多教师教学时, 都把教学的绝大部分精力和时间花在“用计算器探索简单的规律”上, 而教学“认识计算器”和“用计算器计算”这两个内容时轻描淡写, 这是导致第一次试教时间多余的一个原因, 也是三维目标达成度不高的原因。事实上, 就“认识计算器”这个内容而言, 其教学内涵很丰富, 如果学生对计算器的认识不到位, 对计算器没有产生亲切感, 接下来怎么能使用好计算器?只能把计算器当做一种“纯工具”来使用, 学生对它的价值和意义根本没有体验。

高中计算机教学反思 篇3

关键词:鼓励式学习;学习兴趣;直观教学;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特征,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及时解决问题。如,我在给同学介绍键盘时,提问:“空格键、换档键和Backspace键他们有什么特征?”让学生分组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空格键的作用,自主学习,协作创新。计算机知识本身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大多学生也都喜欢上信息技術课。教师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多思考,勤于实践,采用一些学生易于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让一些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一些知识,从而慢慢提高他们对计算机的驾驭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其走向社会这个大舞台奠定了基础。

现代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离不开计算机。不想做新时代文盲的,就好好学习计算机吧!在这样积极热烈的气氛中开课,效果自然不一样。根据学生认知过程提出的学习过程的五个阶段:从情境中发现疑难;从疑难中提出问题;做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推断哪种假设能解决问题;经过检验来修正假设、获得结论。从中可见,“疑问”对于获取知识的重要性。

我们的学生心智发展尚未定型,对各种事物特别是新生事物充满好奇,有强烈求知欲望。因此,教师要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工作实际,设计出各种能够激发学生好奇心和产生兴趣的问题情景。这一系列带有悬念的问题和情境,紧紧扣住了学生兴奋的心弦,激起了他们的好奇心,接下来学生就自然积极主动地和我一起去找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教学效果便可想而知了。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如果经常只拿“对的问题”问学生,容易造成学生的习惯性惰性思维,对问题不假思索就回答“对”;而经常设置“错误”问题,那些流于形式答“对”的同学便在其他同学的笑声中幡然醒悟,然后大家一起认真找出错误加以改正,也在无形中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关于教材上的内容不要面面俱到。要留给学生动手尝试的余地,但最好是学生自身就很感兴趣的软件或功能模块,如录音机、图片浏览软件、IE浏览器。

当前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参差不齐。不过相对于前几年来说,有着很大的变化。这对于我们的教学来说可谓是喜忧参半,一方面,基础好的学生在学习中容易掌握上课的内容,同时也能给同学们一些帮助其次,我们来看一下学生对于计算机学习的态度。这地方,我们就要把学生分为两个部分来看了:一部分学生是学习计算机专业的,在他们的眼中,计算机是专业课,是必学的,所以,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应用的学习比较认真。

因此,我们要不断学习、掌握新技术,在学术上要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在事业上要有坚定的敬业精神。要注意计算机的发展动态,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与其他学科相比较,计算机是一门较新的学科,但是就因为它的新导致学科的各方面存在理论不足和没有前人教学经验的弊端,需要学生通过不断实践来掌握,对学生和教师的要求极高。在实际的高中计算机培训教学内容上,仍存在传播的知识过于抽象,过于注重理论的现象,教学内容枯燥,缺乏实践的问题,学生能力不高,堂氛不活跃,无法激发学生学兴趣。

对于学生而言,计算机培训课程要比英语,数学等主干课程更容易激发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如果在授课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能够积极参与进来,这就会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对教学和学习将有很大的帮助,学习兴趣培养出来后学生基本就能掌握好这门课程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老师在上课之前必须要精心准备好每一次课,设计好自己的教学主题和教学过程,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老师在上课之前必须要精心的备好每一次课,设计好自己的教学主题和教学过程,用幽默的语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只有当学生认为学习是一种乐趣时他们才能更主动地去进行学习,才能更容易的接受知识。

我们的学生以前学习成绩差,被家长和老师忽略,造成了自卑的心理,使得他们对自己的价值没有清楚的认识。我们如果这时候不去鼓励他们,激发培养他们学习计算机的热情和渴望,就不能很好地让我们的学生找到自己的闪光点,找回让自己成才的信心。我们要在他们学习的过程中获得进步,发现学生在计算机专业中有特长的一面我们要合理有序的引导他、帮助他进行学习,让他能够及时充分地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鼓励他们去勇敢实现自己的理想。

参考文献:

[1]何东.高中计算机教学.沈阳出版社,2010-07.

[2]林强.计算机教学反思.大连出版社,2008-08.

(作者单位 重庆市武隆县白马中学)

计算课教学反思 篇4

1.重视计算原理的形成过程。“数的运算”教学由计算原理和技能训练两部分组成。在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轻视学生对计算原理的探究过程,大多以讲授的方式把“计算原理”告诉给学生,然后组织机械训练,重点训练学生的计算技能。这样做的结果便是“为学计算而计算”,忽视了计算教学中的思维价值。因此在教学这一计算内容时,既要关注计算原理的得到,更要重视学生对计算原理的探究过程,让学生通过探索计算原理,经历计算原理的产生、改进、完善的过程。

2.突出计算教学的应用价值。应用题教学和运算教学紧密结合是提倡的应用题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把应用题教学渗透到“数的运算”等其他知识的教学中去,从而达成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增强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

3.渗透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一般以专题训练形式出现,很少渗透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计算教学中更是很少涉及。而新课程的教学在练习设计中体现了函数思想、极限思想等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因而关注课堂练习的教学也至关重要。

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篇5

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整个过程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出发,通过质疑、猜想、例证、观察、交流、归纳,亲历了探究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这个数学问题的过程,从中体验了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

1.注重教学目标的整合化。

根据时代的发展和要求,数学教学的价值目标取向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平衡与和谐的整合,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落实知识。在“交换律”这节课中,教师在目标领域中设置了过程性目标,不仅和学生研究了“交换律”“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了数学问题的产生、碰到问题“怎么办”和“如何解决问题”。花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情并提出疑问: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激励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加以观察、分析,主动获得“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既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又体验了成功的情感。

2.注重教学内容的现实性。

新课标里曾指出,教学时应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进行,开展教学活动。这为我们的教学改革在操作层面上指出了方向。“交换律”这节课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1)找准教学的起点。对学生学习起点的正确估计是设计适合每个学生自立学习的教学过程的基本点,它直接影响新知识的学习程度。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在浙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分别安排在第七册和第八册,而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对加法和乘法交换律已有大量的感性认识,并能运用交换加数(因数)的位置来验算加法(乘法),所以这节课教师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发现并用数学语言表述数学规律和总结怎样获得规律的方法上,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2)找到生活的原型。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实质是交换位置,结果不变,这种数学思想在生活中到处存在。本节课教师首先引导学生用辨证的眼光观察身边的现象,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然后采撷生活数学的实例:同桌两位同学交换位置,结果不变。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你能举出一个或几个例子来说明吗?这样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计算课教学反思 篇6

在这次活动中我听到了两节数学计算课,一节是三店小学老师执教的《三位数乘两位数》,一节是师大附小老师执教的《一个数除以小数》,这两节计算课给我展示了与众不同的计算课,让我也更加清楚如何上好目前让我有些困惑的计算课,这两节课一节趣味性高,一节设计性强,都达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当前教学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中《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是学生计算很容易出错的两堂课,出错频率高的是漏写进位加法中的进位数1和加号以及退位减法中退位点和减号,计算结果中忘记加进位数以及减掉借位数1,对这些学生易出错的地方我想应该可以采取以上两节老师计算课优点,通过精细的教学设计和较强的趣味性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注意力,让学生注意易错的地方和易漏的地方。在一般的计算中,其实有大部分学生计算比较粗心,在算几减几时都会出错,就是在完全没有认真看题的情况下出错,还有学生没有验算的好习惯,有时答案明显出错了学生们还是会提交答案,因此要想计算好必须做到认真计算和验算。在接下来的计算课教学中我将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努力使计算课的教学效果达到更好。

对于计算教学,既要做到计算教学的扎实有效,要不断改善教学方法,使计算教学在算理、算法、技能和良好习惯这几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和提高。

新课改后小学计算教学的反思 篇7

一、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等于降低对算理的理解

以往的数学教学过多地强调学生运算技能的训练, 简单重复练习很多没有意义的题目, 这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现在提倡注重计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算理的出现是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 不再是以前的纯粹的计算教学;另一方面是学生要学会结合具体的问题选择恰当的算法, 学习运算是为了解决问题, 而不是单纯为了计算。通过现实情境进行算理教学, 学生才会知道一个问题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找到答案, 一个算式也可以用不同方式确定结果。但是我们也要避免仅仅强调与生活实际的结合, 在问题情境的创设展开上花费很多的精力, 影响到学生对算理的正确理解。我们通过探索算理去吸引学生, 从而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 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不是死记硬背得来的, 需要操作、实践、理解才能掌握, 在掌握算理的基础上进行的计算才是有意义的计算。

二、增加学习使用计算器的内容不等于否定必要的笔算练习

学生对计算的厌烦一是以前大量简单重复的计算, 二是单个习题计算的复杂性。所以新课标对很多计算降低了要求, 《考试大纲》对四则混合运算的要求是以两步为主, 一般不超过三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则是以两步为主, 不超过三步。同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增加对计算器的使用, 目的是:一方面, 计算器可以使学生从烦琐的纸笔计算中解放出来, 也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帮助;另一方面, 计算器和计算机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也有很大的影响。计算器可以帮助学生探索数学规律, 理解数学概念和法则。

那么是不是意味着计算器的计算可以代替笔算呢?答案是否定的。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应该是在一些必要的训练基础上达成的。控制在适当范围内的训练和练习是必要的。计算教学还有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练习。这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是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途径, 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也是检查学生掌握新知识情况的措施, 同时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练习的结果, 品尝成功的喜悦, 提高练习的兴趣, 并且及时发现错误、纠正错误, 也可以培养学生审慎细致的学习态度。

三、算法多样化不等于不要求算法最优化

新课程标准指出,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 所使用的计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但是, 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不等于越多越好, 并不是每个方法都要求学生掌握。前年听到一个教师教学计算9+6, 学生想出了很多种算法。例如, 从9往后数, 再数6个是15;9+1=10, 10+5=15;把9分成5和4, 4+6=10, 10+5=15;9+5=14, 14+1=15;9+2=11, 11+4=15等等。这时, 如果教师不加引导, 任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计算, 会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对到底如何进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计算感到困惑。有的学生会用一个一个去加的低水平的方法计算, 口算速度难以提高, 这会为以后学习多位数加法埋下隐患。教者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他们的方法进行反思、比较、归类, 引导学生选择“凑十法”这种高效的算法进行进位加法的计算。通过比较, 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优化意识得到培养。算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之间不是一对矛盾体, 两者是统一的, 是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

反思计算教学 篇8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39页例1。

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数学课本第39页例1场景图。

(引导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分出已知条件与问题,整理成下题。)

李叔叔正在看一本书,看了两天。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234页,还剩多少页没有看?

师:你能根据题中的已知条件与问题列出算式吗?

(学生试着用自己的方法做。教师巡视指导,然后反馈交流。)

生1:要求还剩多少页没有看?我是这样算的:

234-66-34

=168-34

=134(页)

师:谁能解释一下吗?

生2:要求还剩多少页没有看,先用这本书的总页数减去昨天看了的66页,等于168页,再用168页减去今天看了的34页,就求出还剩134页没有看。

师:怎么知道昨天看了66页?

生2:“看到第66页”就说明看了66页。

师:理解得好!还有与他的算法一样的吗?

(许多学生举手示意算法相同。)

师:还有与他的算法不一样的吗?

生3:我是这样算的——

234-66-34

=234-(66+34)

=234-100

=134(页)

师:谁看懂了?能不能解释一下呢?

生4:这种算法是先算出两天一共看了多少页,也就是先算出66+34的和,再用总页数减两个数的和。因为这个“和”正好是一个整百数,这样计算简便。即,234-100=134(页)。

师:计算时认真观察,就能做到“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教师再次呈现学生的几种不同的算法,引导学生继续进行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生5:我认为还可以这样算——

234-66-34

=234-34-66

=200-66

=134(页)

师:请你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生5:我是这样想的,先用这本书的总页数减今天看了的页数,也就是先算234-34=200(页),这样相减正好得到一个整(几)百数。一个整(几)百数减一个两位数比较简单,容易口算。

师:同学们的想法非常好。这几种算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生6:我喜欢生1的算法。因为这样列式,计算过程清楚。

生7:我喜欢生3的算法。他是先求出两天一共看了多少页,再用总页数减去两天所看的页数的和,而这个“和”正好是一个整(几)百数,这样计算非常简便。

师:从上面的算法看出,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依次减去那两个数,或者先求出两个数的和,再减去这个和,也可以先减去两个数中的一个数,再减去另一个数。至于哪种方法更简便,计算时要根据题目的数字特点恰当选用。生3的算法是今天新学的,生5的算法也很巧妙,能使繁杂的计算变得简捷。请同学们仔细比较辨别,何时用何种方法,要依据具体题目确定。

(独立完成“做一做”。4人小组讨论交流,突出生3的算法。)

反思:

“简便计算”是运算定律(或性质)的简单应用,是提高学生运算技能和增强数感的重要内容。本教学片段体现了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及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在教学中,教师把简便计算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通过计算,能有效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意识。

2.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本教学环节中,教师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探究过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总结,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每一位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

3.尊重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在本教学片段中,教师放手让学生通过提问、列式、计算等形式自主探索出计算“连减”的几种简便方法,加深了学生对运算定律(性质)的理解,展示了学生自我探索知识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抽象出相应的数学模型,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

4.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教学中,教师改变了知识的呈现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如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主动探究新知,在解决问题中掌握所学知识;注意引导学生相互学习,让学生在有效的交流中表达自己的解题思路,培养参与意识;利用与同伴交流、比较异同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知识,培养优化意识,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作者单位 祥云县城区四小祥云县芮家小学

计算机教学反思 篇9

篇一:计算机>教学反思

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以往的教学经验中,教师大多关注教学后的反思,忽视或不做教学前的反思。其实教师在教学前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不仅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缺补漏、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的过程。

计算机教学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它主要强调学生实际上机的操作能力,但学生当中实际水平又有差异。有的学生家中有电脑,某些知识早已掌握,而有的学生却对电脑刚刚接触,了解甚少。这不像其他的公共课程,大家基本都处于同一水平,所以要求我们计算机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合理设计教学任务,能涉及到各个层次的学生。比如,在讲到“免费电子邮箱”的申请这一节的时候。我们要求学生在网站上申请一个免费的电子邮箱。但是事实上有些同学老早已经会用电子邮件了,而有些同学甚至连什么是电子邮箱都不知道。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为此,我们可以让做的快的同学先用申请好的E—MAIL设置Outlook的帐号。另外,还要尽量多留一些时间给学生练习。计算机教学最后要达到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熟练的进行上机操作,所以在教学中要多留出一些时间给学生进行上机操作练习,即所谓的“百讲不如一练”。教师可以通过任务的布置,让学生在操作练习中学会知识,巩固知识。上课前,要认真地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手段的应用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上可能有的反应做了充分的反思。经过课前的反思与调整,教学内容及方法更适合学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篇二:计算机教学反思

社会对计算机基本技能掌握者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职高正是培养这方面人才的摇篮。其中对于毕业班的学生来说更是意义深重。他们报考高职,目的就是想到高校再去继续深造以提高其技能以便学有所用。回顾这一年毕业班的计算机教育经历,现结合本人的一些体会点滴,归纳反思如下:

一、科学指导学生调整心态

作为职高学生由于基础较差,对事物的理解较浅。在学习中容易形成两个极端:一是在学习简单内容时就认为计算机非常简单,认为不用花太多心思就能学懂而最终不能达到目的;二是在遇到稍微难学或难懂的知识时就立即松懈,认为计算机非常难。有的可以克服,而有的同学则会放弃,因而在学习中形成自身障碍。在学习考核中理解透了的同学就认为计算机非常简单,有的甚至有些自负。而有的同学由于考核成绩不够理想就认为计算机专业非常的难,就显得严重的信心不足。

由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首先讲明计算机专业的特点。这就要求学生最好先给自己定个位,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再朝着目标去学习。例如:对信心不足的同学讲:我既然报考了高职,就一定要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另外也可想象一下既然其他同学能学好它,那就说明我们这个水平是能学好的。对比较自信的同学也要多敲警钟,分清事实。就计算机这专业来说既能考得简单也能考得复杂。因此学生心态尤为重要。

二、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主体作用

教师的教学设计不应只是单纯设计自己的教案,而是既设计自己的‘教’,又要考虑到学生参与的‘学’。而且‘教’与‘学’的根本目的不再是单纯灌输知识而应该能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与人格的全面发展。边教学边总结,边总结边改进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方法,计算机教学还需我们的进一步摸索。“实践出真知”,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和在理论科学的指导下,我们认真去实践,成功将在不远处。

例如,在C语言中讲到求两数的和时,一是从理论上给他们分析解决此题的方法,二是上机实验得出正确结果说服同学。而且在此基础上举一反三,让学生再此题的基础上编写求两数积、两数商、两数差的程序。这样学生既容易理解又能灵活应用而且积极主动的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必须使其具有强烈的兴趣;要引发他们的强烈兴趣,必须懂得激发其积极思考和发掘其不可忽略的创造力。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作为学生对于学习的目的性以及实用性并不太清楚,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以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明确目标,培养创新能力。

在学习中,可以开展多种多样的竞赛活动,让尽量多的学生参与进来。竞赛一般是先给出题目及要求,由学生精心准备。在准备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或多或少的不同的问题,因此学生将会想方设法,采取不同的四、正确引导家长积极配合对于学生的教育成功既有老师的一份更有家长的一份贡献。作为职高毕业班的学生,本身玩性较大,而且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可塑性强。在学校有老师的督促可以顺利完成,但回到家后则需要家长的配合。一是需要家长在学习条件上的物质提供;二是思想上正确认清自己孩子实际状况,既不能过高要求也不能轻易否定孩子的一切;三是要多与学校沟通,针对新情况不断调整策略。

篇三:计算机教学反思

我是一个新参加工作的计算机教师。

我记得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质量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学生爱上计算机课,但是这种爱好往往表现在学生喜欢玩游戏,看Flash动画等等。而对一些基本的知识、技能却不愿认真地去学习。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导入,诱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效率、学以致用的目的。我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导入课堂教学。

一、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

既然学生爱玩游戏,那么就让学生通过玩游戏来激发他们的兴趣。把计算机新课的内容融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例如四年级的学生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觉得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不能强迫他们练习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2003》,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于是就有同学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我再讲解指法练习,指法要领,学生学得就非常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金山打字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二、精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爱学

计算器教学反思 篇10

今天我也带着华老师的教学设计上了讲台。一进教室,满屋子的计算器按键声音,我平静地跟孩子们说:“今天我们要学习计算器,看来同学们对它特别感兴趣,不过要想上好这节课,王老师先提两个要求:一是把计算器的声音关掉,二是把计算器先推到课桌左边,需要用的时候再拿出来,好吗?”“好!”孩子们答应地挺痛快的。

课堂上基本按照华老师的教学程序进行。()不过在计算2345-39×21时,可能有部分孩子输入错误,出现了一些错误结果。不过我并没有慌乱,而是借此机会又给学生1分钟的时间再次输入数据进行计算,后来出现了两个不同的结论。虽然有的孩子利用科学计算器算出了准确结果,但是他们并不晓得这样的计算器和普通计算器有何不同,于是我又告诉他们二者的区别,引导他们思考如果用普通计算器,不用笔记下中间结果能不能计算出结果?救孩子们的思考范围来说,肯定是不知道的,这时候我告诉了他们M+和MR的用法,孩子们利用这种方法算出准确结果后欢呼雀跃啊!

由于时间关系,这节课只进行到用计算器计算22222222×55555555后,八班的孩子们利用2×5=10、22×55=1210、222×555=123210,找到规律后直接说出22222222×55555555=1234567876543210,在这里我很佩服李虹珊这个小姑娘,有的学生只说出了末尾肯定有1和0,只有她发现了前几位和后几位的关系,真是不简单啊!

后来,我又借势引导学生自己试着写出这个算式的竖式,孩子们学习了新知识,心里可高兴了!

反思计算教学 篇11

【关键词】基因频率  基因型频率  哈迪-温伯格定律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174-01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新课标教材的新增内容。教材上关于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介绍比较简单,教师进行新课教授时往往拓展介绍哈迪-温伯格定律(genetic equilibrium law,即哈代平衡定律)应对相应的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的相关计算题目,它与遗传定律的运用和生物进化的知识密切相关。进入高三阶段的专题复习后,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计算成为学生普遍存在的应试难点。在高三复习的教学中向学生讲解这部分内容时,不能简单以几道例题来解决问题。否则题目稍微变化后,学生就无从下手。

哈代平衡也称遗传平衡,公式表示为:Ⅰ、(p+q)=1;Ⅱ、(p+q)2=p2+2pq+q2=1,其中p2、q2分别代表显性和隐性纯合体的频率。

一、基因频率计算常见错误问题

现以一道大连2012年双基考试中的相关题目,简述基因频率相关内容的教学注意事项。

下表是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某对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变化情况,由这些数据不能得出的结论是(答案:C)

A.由于种群基因频率改变,该种群发生了进化

B.a基因控制的性状可能适应新环境

C.1970年,该种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18%

D.基因频率的改变是通过环境对生物个体的选择实现的

在对本题进行讲解时,学生普遍对错误C选项表示异议。按照哈迪-温伯格定律(下文简称:哈代平衡定律)公式,若A基因频率为0.1,a的基因频率为0.9,则Aa的基因型频率为0.1×0.9×2=0.18,C选项完全符合以上计算结果!之所以出现这种误解,最重要原因是混淆哈代平衡定律使用的条件和前提而简单机械的套用公式所导致。

哈代平衡定律是我们解决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相互换算的基础。在中学阶段,准确有效的运用该定律是解决生物进化计算问题的中心环节之一。如何有序、正确的运用哈代平衡定律,明确该定律使用的条件则成为教学中需要时刻注意的要点。哈代平衡定律要求在遗传平衡的前提下得以实现。遗传平衡指在一个极大的随机交配的种群中,没有突变发生,没有自然选择和迁移的条件下,种群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一代一代的遗传中可以世代保持不变;在遗传平衡的种群中,某一基因位点上各种不同的基因频率之和以及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都等于1。显然,本例题所呈现的背景条件并没有足以证实该种群已处于遗传平衡状态,因此不可以使用哈代平衡定律推导Aa的基因型频率。

总之,如果题干信息提示已经达到遗传平衡状态,则可根据显性纯合体个数或隐性纯合体个数利用遗传平衡公式求解未知基因频率;若没有达到遗传平衡,则根据已知基因频率或基因型频率的信息直接计算基因频率。

二、回归教材界定遗传平衡定理的内涵与外延

其实,在新课标教材中,教材编写者早已非常准确严谨的阐明了哈代平衡定律的使用情境。如,必修二P115“思考与讨论”中,首先通过假设的5大条件,勾勒出什么是遗传平衡状态。继而,引导学生通过计算该种群数代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数值获得结论;即,在种群处于遗传平衡的情况下,种群中一个显性基因A的基因频率为p,隐性基因a的基因频率为q,则p+q=1。同时,p2+2pq+q2=1,即,显性纯合子、杂合子、隐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之和为1。此外,在遗传平衡条件下,还可通过开平方的方式,由已知的某纯合子基因型频率计算出相应基因的基因频率。

接着,在p116-p117“探究”材料中,教材又通过英国曼切斯特地区桦尺蠖体色进化的具体材料,运用建立数学模型的方式引导学生定量分析:当种群在自然选择条件下发生进化,基因频率发生定向变化,体现出生物的进化方向,进一步体现出基因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关系。同时,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的种群,只能通过基因型频率推算基因频率,而不可以反推。

三、通过基因型频率推算基因频率的理论基础

为什么在任何情况下都可通过基因型频率推算基因频率呢?原因是,在进行科学调查时,我们所获得的第一数据其实是通过个体而体现出来的基因型频率。如,教材p115“在某昆虫种群中,决定翅色为绿色的基因为A,决定翅色为褐色的基因为a,从这个种群中随机抽取100个个体,测得基因型为AA、Aa、aa的个体分别是30、60和10个。”再如,教材p117“1870年,桦尺蠖种群的基因型频率如下:SS10%、Ss20%、ss70%”。因此,无论种群是否发生进化,我们都可以通过基因型频率推算基因频率;而只有在遗传平衡的种群中,才可通过哈代平衡定律进行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的互推。

总之,在教学中向学生讲解这部分知识时,不能简单以几个例题来解决问题,而是应当与学生共同推演哈代平衡定律,指出其适用范围,并利用相似题干情景对比加深印象。否则学生只会做一些简单套路的常见题,而对于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的关系、基因频率与进化的关系只能一知半解。另外,有关基因频率计算的复习要适可而止,不要无限度的深挖,不要讨论过于晦涩和不常见的情景。在备考过程中要注意阐明知识的逻辑关系,明确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时刻以“紧扣课本,夯实基础”为备考重点,扎扎实实抓好“双基”才是质朴弥真的复习策略。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

[2] 曾学高 基因频率计算的处理方法 生物学教学 2004,07.

反思计算教学 篇12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在第四章,学生已经学习了依据化学式的计算。在本章中又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依据化学式及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化学中定量研究的真正体现和具体应用。在本节课教学中,把三个知识点融合起来,引导学生以化学计算为主线构建新的知识网络,初步形成化学研究中定量研究的思想。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在学习了化学式的计算、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知识的基础上,对化学知识进行定量分析。本节课的关键是使学生自己思考、探索得出定性到定量的方法,由已学的根据化学式的计算入手,探究化学方程式中隐含的数量关系,从而归纳出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思想方法,领悟元素守恒的思想,并了解化学计算在工业、实验中的重要作用。另外在计算过程中,对解题格式、解题步骤要严格要求,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化学方程式的含义,认识化学反应中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

2. 通过阅读教材、板演示范等形式,掌握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规范格式。

3. 利用化学方程式中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正确计算出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四、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利用化学方程式中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能正确计算出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2. 教学难点

①结合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初步学习定量研究化学变化的科学方法。

②初步形成变化观、元素观、守恒观等学科基本观念。

五、教学过程

1. 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依据

引课:请同学们注意听!放一段现场声音,猜猜是哪里?(火箭发射场一段视频)

教师:液氢一种火箭燃料,助燃剂是液氧,当火箭点火升空时会发生什么变化?你能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吗?(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化学方程式;这个化学方程式表示了一个怎样的反应事实?(反应物是什么?生成物是什么?反应条件是什么?)(学生回答)

过渡:大家对这个化学反应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现在,我们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例1】在某次运载火箭发射前,火箭系统工作人员向燃料箱中加注了2吨液氢,若要使这些液氢完全燃烧,至少需加注液氧多少吨?(相对原子质量:H-1;O-16)

教师:请各小组成员相互协助,运用所学知识,尝试进行化学计算。

教师:谁能帮助科学家解决这个问题?(邀请两位学生板演各自的解题方法。)

追问:能谈一谈你进行计算的依据是什么吗?(化学式中元素的质量关系或者物质间的质量关系等)

教师:(回答不出来)看来大家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还是有点模糊,我们能不能换种角度,做到有据可依呢?

小结:其实,对于一个化学变化,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主要是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但仅做到这一点是不够的,我们还要从定量的角度去研究。

教师:就这个化学方程式而言,它还能从质量的方面提供哪些信息?(阅读教材)

学生:每4份质量的氢气与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36份质量的水。(物质的质量关系)

设计意图及目标:关注身边的化学,寻求研究依据。从身边的情境变化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揭示知识背后的价值。通过学习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学生初步感受多角度研究的科学方法,通过分析化学反应中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认识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依据。

2. 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例题,归纳解题步骤,关注解答格式。(学生回答)

教师:投影。(化学方程式、单位、质量关系、比例式)

过渡:既然学习了解题的规范格式,我们能否完善一下上一道例题的解答格式呢?(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小结:依据化学方程式中相关物质的质量关系,由已知物质的质量计算出未知物质的质量的方法,是定量研究化学变化的重要方法。

设计意图及目标:注重过程指引,侧重学法指导。结合实际,引出问题,初步学习定量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利用化学方程式中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能根据反应物正确计算出反应物的质量。初步学会结合文本阅读等手段获取信息,运用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能用文字或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

六、教学设计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围绕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内容及课堂教学目标,开展教学,重点是结合学习化学方程式的含义,进一步认识化学反应中各物质间质量的关系,找出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依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如何正确进行化学方程式计算。比如格式、步骤、注意事项等,体会化学变化中的定量研究对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的应用价值。

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 篇13

对于例1的教学,我是这样处理的:除了教学教材中的例题,还增加了一些其他的单位换算,如:120分=( )时、150秒=()分()秒。这两道题的出示,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尤其是最后一题,充分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发展学生的思维,学生在思考、讨论、交流,这一系列的活动中,不仅更好的掌握了时间之间的单位换算,而且也培养了能力。

本节课,我还注重将新课的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如:对于例2的教学,我将题目变成实际的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很快学生便发现了计算中间经过的时间的方法。还有学生利用我手中的钟表,发现了用“数大格”的方法计算出经过的时间。对于例2的教学,我并没有就此停止,而是借此机会将怎样计算“从家出发”的时间、怎样计算咱们这节数学课“下课”的时间。由于学生有了亲身的体验,所以,学生们很快就发现了求“开始时刻”、“结束时刻”的计算方法。

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拓宽知识,本节课我还增设了一道判断题——体育课上跑400米,小明用了1分48秒,小力用了1分54秒,谁跑得快?快多少秒?这一题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多数学生也正确解答出了此题。

计算机教学反思 篇14

常言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个“渔”是什么呢?是捕鱼的方法,是学习的规律。我们学计算机学什么?学WINDOWS98的目的是什么?不要忘记WINDOWS98只是微软公司的一个操作系统而已,OFFICE2000也只不过是微软公司的一个办公软件。

我们学习WINDOWS98和OFFICE2000不单单是为了简单的会使用它、熟练的掌握它,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利用学这些东西的过程熟悉计算机里各种软件的使用规律,为以后学习其他的软件奠定基础。

反思计算教学 篇15

一、设疑惑——促进学生自觉探索怎样“转化”

【片段一】

呈现情境:淘气在计算下面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时, 想到了小曹冲把难以称的大象, 转化成称容易称的石头, 便把平行四边形拉成长方形加以计算。他认为平行四边形可以拉成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的长方形, 于是得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40平方厘米的结论。

板书:

师:你认为淘气的算法对吗?

(大部分学生认为淘气的算法对, 个别学生认为不对)

师:有什么办法来说明淘气的算法对或是不对呢?老师建议以四人小组为单位, 取出信封里的材料加以研究 (信封里有:大小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格子图, 有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的长方形, 有底、邻边和高分别是8、5和4厘米的平行四边形, 有剪刀等学具) 。

学生合作交流.

师:经过研究, 你认为淘气的算法对吗?

生:不对!

师:请你们说说验证的方法。

生:我们用数格子的方法加以验证。长方形的面积是:8×5=40 (平方厘米) , 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32平方厘米。

师:这里的“8”和“5”是什么意思?

生:8厘米是长方形的长, 5厘米是长方形的宽。

师:从面积单位的意义角度分析, 长方形的长8厘米, 表示一行占有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8个, 宽5厘米表示占有五行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课件演示:长方形一行占有8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有五行)

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你们是怎样数的?

生:没满1格算半格。

师:如果按照这种数法, 平行四边形只占一行, 有几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有几行?

生:一行占有8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有四行。 (师课件展示)

师:还有其他验证方法吗?

生:我们是用剪拼法加以验证的。 (生一边说, 一边操作)

板书:

师:前面同学们说到, 用数格子法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 不到一格算半格。你们觉得有没有更好的数法?

生:用割补后再数。 (生展示后, 课件再次演示)

【反思】在平时的实践中发现, 学生对四边形的变形是有疑惑的, 总认为“把平行四边形拉成长方形只是形状变了, 而周长和面积不变”。创设上述情境, 旨在让学生在“大疑”中, 引发矛盾冲突, 产生探究动机, 激发探究热情。不仅使得“平行四边形怎样转化就可以求得面积”成为学生自觉的追求, 而且纠正了学生原有的把平行四边形拉动“转化”成长方形面积不变的错误经验, 还使学生初步明确“割补”等积“转化”的策略。

二、深思考——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这样“转化”

【片段二】

师:为什么把平行四边形拉成长方形面积会增大呢?

生:原来平行四边形中长为5厘米的一条边变成了长方形的宽, 也可以说原来高是4厘米变成了5厘米, 高增大了, 而底没有变。

师:如果把平行四边形像这样拉下去 (如下图) , 所得到的平行四边形与原平行四边形比较面积会怎样呢?

生:面积越来越小, 甚至为零。

师:为什么呢?

生:高越来越小, 甚至为零。

师:刚才, 我们研究了用拉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 从而求得面积不行。那么, 平行四边形怎样转化可以求得面积呢?

生:沿高剪开拼成长方形。

(教师一边比画, 一边问:沿这样的高剪开可以吗?沿这样的高剪开可以吗?……教师再一边比画, 一边问:这样拼行吗?……)

小结:沿内高剪开平移拼成长方形。

师:沿内高剪开平移拼成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比较面积相等吗?为什么?

生:面积相等。因为这个长方形是由平行四边形剪开平移拼成的, 两者相比较不多也不少。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 我们明白了平行四边形可以割补成一个面积相等的长方形。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平行四边形, 说说每个图形会与长和宽分别是多少的长方形面积一样大, 并指出是怎样转化的。

学生回答、比画、想象后, 电脑演示割拼过程:

师:根据这些平行四边形割补情况, 请同学们大胆地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怎样计算?

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

师: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

生: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 平行四边形与沿高剪开拼成的长方形相比较:平行四边形的高与长方形的宽相等, 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长方形的长相等, 而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

师: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中, 你觉得知道什么可以求什么?公式是怎样的?

生:知道底和面积可以求高, h=s÷a……

【反思】“思考”是经验获得的重要环节。上述的深层探讨、猜想与类推等思考活动, 使学生把具体操作内化为能够理解的合乎逻辑的、抽象的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 不仅使学生对“转化”知其然, 而且知其所以然。其中, “类推其他平行四边形的割补过程”的活动, 先让学生思考、想象, 再演示“规范”的电脑动作来准确引导学生动作思维的走向, 既促使学生在“特殊化归为一般”的深刻体会中逐步内化为抽象的经验, 还关注了空间观念的培养。

三、巧拓展——催生学生提升、应用“转化”经验

【片段三】

师: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生:我学会了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我学会求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沿高剪开平移转化成长方形。

师:是不是一定要沿内高剪开平移才能转化成长方形呢?

生:也可以剪一小块旋转而成。

师:应怎样剪呢?

生:沿中点剪, 剪缝要垂直另一组对边。

师:这样的剪法一定要通过旋转才能拼成长方形吗?请你们试一试。

生:这样的剪法, 用平移、旋转都可以转化成长方形。

课件演示:

师:为什么要转化呢?

生: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要研究的新内容, 而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已经知道的内容。

板书:未知→已知

师:“转化”这一好方法, 对你今后的学习有什么启示呢?

生:三角形通过剪拼, 看一看能否转化成平行四边形, 从而求得面积。

生:能否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 从而求得三角形的面积。

……

师:这些方法是否可行, 请同学们加以研究。

上一篇:中考英语快速提分捷径下一篇:村消防安全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