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2024-08-22

《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共11篇)

《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篇1

《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如何用竖式计算是这个学期学生刚刚接触的新知识,所以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更感兴趣,主要是通过让学生操作,观察,思考这一系列活动完成的,这样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比较深刻地领会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余数要比除数小”是计算除法必需遵守的法则,教学中我并没有硬性地将这个法则讲给学生听,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去发现它,并从正反两方面去探讨如此规定的理由。最后,我还组织了及时的、必要的练习,使学生透彻地理解并掌握这种计算方法。

本节课我主要分四个层次进行教学:

一、初步理解计算过程,二、发现“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计算规律,三、掌握试商方法,四、体会计算有余数除法的价值。

一、初步理解计算过程。学生在学习表内乘、除法计算时,已经初步认识了简单的除法竖式,知道用竖式计算除法的基本过程,这是学习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的重要基础。此段教学,结合具体情境,我先出示一共有6个桃,每3个放一盘,放了2盘,让学生列出算式并且用竖式计算,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用竖式计算除法的基本过程,接下来出示一共有7个桃,每3个放一盘,放了2盘,还剩下1个,让学生独立列出除法算式,并引导学生通过类推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过程,并在直观层面上初步感受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及“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计算规律。

二、发现“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计算规律。“余数要比除数小”是有余数除法计算的一个规律,也是计算有余数除法的法则之一。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是进一步探索和理解试商方法的逻辑基础。此段教学中,利用试一试教学,在试商的过程中,提问可以商1、2、4吗,让学生结合操作以及比较初步理解“除数是5时,余数要比5小”,再引导学生通过类推和归纳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有利于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的合理性,并把握其实际意义。

三、掌握试商方法。学生计算有余数除法时,一般会采用两种不同层次的方法:一是借助直观图或动手操作求得商和余数;二是利用乘法口诀进行试商。试商的本质是依据除法运算的意义,着眼乘、除法的关系进行的一种较为抽象的思考。初步理解并掌握试商方法,不仅是为了达成本节课的基本教学目标,也是为今后继续学习除法计算奠定基础。此段教学过程,联系具体的问题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除法的经验,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试商的思考方法,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化过程,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逐步提升数学思考水平。

四、体会计算有余数除法的价值。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能使学生体会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实际应用价值,而对解决问题过程进一步深入的思考,则能使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理解更加清晰、更加透彻。

《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篇2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例1、例2。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分一分、摆一摆、说一说等操作活动中,理解“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并且会用除法算式表示;让学生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活动,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下来认识的,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因此,这部分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这部分知识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激发兴激。

(创设情境:联欢会上,用红、黄、蓝的气球来装饰教室,师生共同玩“你说数字、我猜颜色”的游戏)

师(激趣引入):你觉得老师猜数字厉害吧?上完这节课,你们也会像老师一样厉害,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除法。

(板书:除法)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你说我猜”的游戏活动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2. 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1)探究活动: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动手操作,唤起学生对除法的回忆)

师: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可以摆几盘?说说你是怎样摆的?用算式怎样表示?

生:6÷2=3(盘)。

师: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可以摆几盘?谁愿意上来展示你是怎样摆的?

(学生课堂展示)

师:为什么这1个草莓不摆了?

生:不够摆1盘了。

师:想一想,用算式怎样表示?

(板书:7÷2=3盘,剩余1个)

师(引出余数):生活中经常会出现平均分以后,剩下的不够再分一份的情况,这样的数叫作“余数”。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理解意义和读法)

师:谁能结合图意,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在这个除法算式中7、2、3、1的名称分别叫什么?谁会读这个算式?

(巩固练习,圈一圈,填一填)

师:17个☆,2个2个地圈,圈了()组,剩下()个,17÷2=□……□。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摆草莓”,让学生在分一分、摆一摆、说一说等探究活动中,理解生活中平均分完、恰好分完没有余数和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既是对表内除法的巩固,又是对有余数除法的探究,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感知余数的产生和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会用除法算式表示有余数的除法。

(2)探究活动:探究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师:想一想,摆一个正方形需要几根小棒?用8根小棒能摆几个正方形?怎样列式?

(生动手操作,探究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师:用9根、10根、11根、12根小棒来摆,每次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动手摆一摆,填一填,并在小组内交流是怎样摆的?怎样列式的?

(学生汇报交流,展示探究成果)

8÷4=2(个)

9÷4=2(个)……1(根)

1 0÷4=2(个)……2(根)

1 1÷4=2(个)……3(根)

1 2÷4=3(个)

(学生观察比较,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师:仔细观察8÷4=2、9÷4=2……1算式中的除数和余数,你发现了什么?余数都是1、2、3,如果是4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生:如果是4,就可以再摆一个正方形。

(板书:余数小于除数)

设计意图:通过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探究活动,引导观察、比较每道算式中的除数和余数,在交流汇报中探究得出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

3.实践应用,深化理解。

师:圈一圈,填一填。

19支铅笔,每人分2支,可以分给()人,还剩()支。

9÷□=□(人)……□(支)

215个▲,每4个一份,可以分()份,还剩()个。

1 5÷4=□(份)……□(个)

321个面包,每5个装一袋,可以装()袋,还剩()个。

21÷□=□(袋)……□(个)

师: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10÷2=4……2()

214颗糖,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4颗,还剩1颗。()

318÷5=3……3()

412根小棒摆三角形,摆了3个,还剩余3根小棒。()

师:在一个除法算式中,已知除数是6,请你猜一猜余数可能是几?余数最大是几?

设计意图:设计有针对性和层次性的练习,有利于巩固所学新知,以闯关形式设计多样的练习题,既增加了趣味性,又及时巩固了所学知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4.回顾总结,自我评价。

师:把你的收获和大家分享一下?你对自己的学习满意吗?在今后的学习中你会怎样做?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所学知识,让学生把自己的收获和大家分享,同时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体验成功的喜悦。

板书设计:有余数的除法

(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小于除数)

【教学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搭建了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的平台,把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作为教学主线,通过直观形象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等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余数、认识余数,并探究除数和余数的关系。

1.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教学时,重视计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情境,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直观的操作活动中感知余数的意义,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2.重视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探究活动中获取知识。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是指导计算的基础,为了突出重点,教学中教师注重从直观、形象、具体的材料入手,有意识地安排了“分一分”“摆一摆”“说一说”“圈一圈”等观察和操作活动,让学生经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在观察、猜测、操作和归纳等活动中主动地获取知识。

3.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重视引导学生充分感知操作活动中蕴含的数学信息,对收集到的各种数据进行加工和提炼,从而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并加以综合运用。教师以闯关形式设计了多样的练习题,既增加了趣味性,又及时巩固了所学知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体验到解决问题的乐趣。

4.课堂教学是有缺憾的艺术。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在学生动手操作后,应该让学生充分交流,多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结合动手操作,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动手操作的过程及探究的结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使学生在交流汇报中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有余数的除法竖式练习题 篇3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用竖式计算:

42÷5= 43÷9= 68÷9= 55÷6= 51÷8=

51÷7= 33÷5= 44÷6= 50÷7= 39÷5=

34÷9= 35

22÷4= 31

33÷8= 51

73÷9= 80

19÷3= 53

47÷8=

÷9= 61÷5= 43÷6= 44÷9= 27÷6= 37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篇4

开放的数学问题。经过多次文本的研讨和课前对学生简单的调查了解,更清楚的明确本课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结合教材提供生活场景,提出了开放性问题“由你摆,你想每组摆几盆花?”从而满足更多孩子内心的渴望和需求,孩子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很容易被激发起来,为后面的教学活动做好铺垫。

注重观察、操作活动。接下来的操作环节,不仅满足了学生进一步的心里需求,而且更为直观的让学生认识到本节课要学的新知点之一——余数,也就是分不完的数,剩下的数,不够再分的数……结合现实情景,学生直观认识“余数”后,自然引出有余数除法算式的教学,教学反思《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规范的读写是学生今后学习的基础,尝试说一说后,出示“有余数除法竖式”的写法,结合横式和操作活动,在重点“理解除法竖式意义的”基础上,观察并逐步认识有余数除法竖式各部分的含义,这样层层递进,不断强化了学生感观表象,更加深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最后在互相交流、比较、分析中思考和归纳,逐步抽象出数学知识,形成正确的认知。

重视在比较、观察中发现问题间的本质。“有余数除法的竖式”对学生而言是全新的知识点,它不可能由学生自行探索、尝试、发现得出。老师直接出示的有余数除法竖式模型,如何内化成学生自己的认知?教学中通过摆圆片的过程、观察横式、比较横式、竖式的异同之处,抓住教学重点的同时,顺利击破难点,为学生理解整除的除法竖式意义打下坚实的基础。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篇5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透过对具体物体的平均分,理解什么叫有余数的除法,再体会什么状况能够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了解余数的含义,明白余数必须要比除数小。教学重点和难点是透过实际操作感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透过合作交流探究除数和余数的大小关系。

透过直观形象的学具操作、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用心主动参与学习,透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整节课多数是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学生透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每组把小棒平均分后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没有剩余,一种是有剩余。学生从“小棒”开始初步感知了“剩余”,到构成结论得出概念,突出了“剩余”的概念

在认识余数后引出除数比余数大时,不是我告诉学生这规律,而也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动手圈。在圈一圈,猜一猜的过程中学生总结出了除数比余数大的规律。整节课学生动手、动嘴、动脑,真正参与了活动的全过程,在自主、合作、讨论中学生自己去交流、去沟通、去互动、去思考,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余数”概念的表象支撑,为抽象出“余数”概念打下了基础。

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篇6

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基于学生已有的表内除法的基础之上,同时它也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把物品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借助用小棒知道可以用“除数×商+余数=被除数”的方法来检验是否做对。

通过对于《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的多次讲授发现了自己板书和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要将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在其中起主导作用。所以可以将一些男的不大的问题,交由学生辩论探讨得出答案,生生的碰撞会让这节课更加精彩。

2.板书的设计要有条理、清晰,突出重点。在让学生回答问题时,错误的地方可以写上,一起订正后再把错误方法涂掉。

《有余数的除法》数学教学反思 篇7

本节课通过用“8根小棒,每4根小棒摆一个正方形,能摆几个?”引入。然后再加1根小棒,变成9根能摆几个了,引出有多余的1根小棒,以此类推,让学生更加深刻感知余数的意义。一节课上下来从学生的反馈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能基本掌握,当然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1.最后的练习安排妥当,最后的判断题的错误有可能不是余数的错误,而是计算的错误,改成以下形式实现,☆÷5=6……△,△可能是几?

2.摆小棒的操作方法单一,层次可再加强。

3.在整个课堂活动中,让学生说的机会太少,而是我一直在灌输,以后应该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多说多做,自己多引导。

4.余数和除数的结论得出的太快,节奏可放慢一点,让学生慢慢发现余数和除数有关系,从而引出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

5.缺少鼓励性的评价语言。

6.对于用4根小棒摆正方形的问题上,对于余数为什么不是4可以适当扩展,为什么5不行,那6呢?7呢?

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的教学反思 篇8

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表内除法,掌握了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在教学时先通过一个例题,让学生通过圈一圈、摆一摆、分一分等活动进行平均分,让学生发现有些平均分的问题不能正好分完,而是有剩余的。这就引出了有余数的除法的学习。让学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的基础上学会其横式的读法和写法。

通过直观形象的学具操作、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整节课多数时间是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每组把小棒平均分后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没有剩余,一种是有剩余。学生从“小棒”开始初步感知了“剩余”,然后形成结论得出了“剩余”的概念。

《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篇9

我教学了三年级教材《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教材是表内除法的延伸和扩展,我在教材内容安排上一方面注重结合具体的情境,另一方面重视联系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学习有余数除发的计算。本节课我先创设情境,让学生分组活动,动手分一分,由没有剩余引入到有剩余,初步建立余数的概念,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有余数除法”来源于生活实际,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大胆尝试“转化”,这就是给学生提供思考空间。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余数和除数关系。这样经过学生的观察、操作、猜测、推理等活动,让学生自己找到规律,解决问题。教学程中,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性高。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让学生从动手平均分铅笔,这一具体行为直观感知。使学生形象感知正好分完与有余数的两种不同分的结果。

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很好,学生思维活跃,在最后的巩固练习中,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学习,进一步验证了余数与除数的关系,从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合作意识。

以上是我感到满意的地方,当然其中也有不足点,虽然整堂课的重点部分—对余数的理解,已不成问题,但有些细节还需改进,例如:有关除法应用题中单位名称的书写,如何把应用题答完整,都是我在课堂上没有预想到的,这些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还需改进。

《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篇10

在摆的过程中,通过图片展示、连麦互动,学生的互动交流,使学生感受到摆、说的过程与算式表示的意思相同,认识当有剩余的时候,可以用一种新的算式来解决,就是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而剩余不够再分一份的数叫做余数,为抽象的算式建立表象支撑,加深对有余数除法含义的理解。

数学的学习应具有“趣味性”,在这里我组织学生进行摆小棒拼图的游戏,还有侦探柯南推理的学习活动,以侦探柯南观察发现,思考推理,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及概括的能力。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观察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得出余数比除数小的结论。在得到结论后,我还给学生随意出题,验证结论是否总是成立,深化学生的认识,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

我欣喜的看到,整节课孩子们自始至终都处于思维活跃的状态,他们被数学问题所吸引,他们为数学问题而思考,摆一摆、说一说、做一做等让学生自主探究,时而安静思考,时而踊跃发言,整节课学生动手、动脑、动嘴,真正的参与活动的全过程。课堂动静交替,学习效果显著。

《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篇11

蓝旗营中心小学

王南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建立余数的概念,会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际操作、自主探究,在计算过程中掌握计算方法和书写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意义;有余数除法竖式的书写。【教学难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探究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演示。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初步感知。

1.课件出示气球图片,随便说出几号,我都能说出来气球的颜色,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会感觉老师很神奇最后教师解释是利用了余数才出来的,今天这节课就来学习一下。

2、课件出示:学校要举行一个大型的汇报表演活动,在会场上要布置花盆(出示教材主题图)三(1)班同学为了把会场布置得更漂亮,同学们去搬盆花。班长小明说:“我们先搬15盆吧。”小红说;“如果5盆花摆一组,大家先算算,可以摆几组呀?”(课件出示情景图)

2、教学列1(教学列屏幕上适时出示条件与问题:15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课件出示情景图)提问:要解决可以摆几组?用什么方法解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列式。板书:15÷5=3(组)这个列式什么意思? 15、5和3个表示什么?

还可以用竖式表示这个意思,教师书写指导。

15下面的这个15 是什么?表示什么意思?“0”表示什么?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感知表内除法竖式的意义,及除法竖式各个部分的意义和名称】

二、实践探索,寻找规律。

1、教学例2.(1)创设情境,引出新的问题。(课件出示情景图)用课件出示例2情境图,同学们劳动的热情太高了,摆来好多盆花。小明数了数,一共搬来23盆花。

老师插话:还按小红提出的“每组摆5盆”来布置会场这些花可以摆几组?还多几盆呢?

(2)动手操作:你们是不是也能用学具代替23盆花来摆一摆。看看每5盆摆一组,能不能全部分完?还剩几盆?剩下的够不够再分一组?(接下来课件出示)

(3)认识余数:23里面最多有几个5?这余下的3盆不够再分一组,这个数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板书课题:余数)

(4)尝试列式:23÷5=4(组)„„3(盆)(5)适时小结: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接着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6)小组讨论:如何列竖式?把自己的想法和同组的小朋友说一说。(7)学生汇报。(8)列出竖式:

请学生说一说竖式中每个数表示的意义。重点引导学生弄清楚“3”表示的意义。

3.观察比较:看看例1和例2的竖式,比一比,从这两道题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4.尝试练习:①选择两个算式用竖式计算。

5、教学列3(进一步的数学活动,加深对有余数除法意义的认识。)如果上列中一共有16盆花,可以摆几组?多几盆? 如果17盆,18盆,……,24盆25盆呢?

15÷5=3(组)

16÷5=3(组)‥‥‥1(盆)17÷5=3(组)‥‥‥2(盆)18÷5=3(组)‥‥‥3(盆)19÷5=3(组)‥‥‥4(盆)20÷5=(组)

21÷5=()(组)‥‥‥()(盆)22÷5=()(组)‥‥‥()(盆)23÷5=()(组)‥‥‥()(盆)24÷5=()(组)‥‥‥()(盆)25÷5=()(组)

再引导学生讨论:观察余数与除数,你们发现了什么?

归纳总结:(1)剩下不能再分的数才叫余数;(2)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设计意图:通过一系列观察、思考、交流等活动,由“没剩余”引出“有剩余”,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思维,也使他们获得了探究新知的活动经验。】

三、练习巩固,应用提升。

在刚才的学习活动中,同学们已经感受到余数是除法计算中出现的一种计算现象,当不能按照整份整份的去分,没有分尽的部分,剩下的就是余数。余数要比除数小,当余数和除数一样大的时候,就又可以分一份了。课件出示巩固练习题.【设计意图:在理解了有余数除法的算理意义之后,出现此题来辨析错因。加深余数和除数关系的理解,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新的收获?计算有余数除法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对全课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学习给予评价。

五、板书设计。

教材分析

《有余数的除法》一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除法和学会了表内除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让学生经历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体会余数产生的原因及其实际意义,帮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可以加深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和巩固表内除法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除法计算中,有余数的除法是大量的,整除的情况是比较少的。学好有余数的除法还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上一篇:欢迎参加“万科精英挑战赛”活动!下一篇:大学加入部门自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