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伙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2024-07-17

合伙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精选8篇)

合伙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篇1

合伙企业经营一段时间后,出现了各种各样不同的管理方面的问题,特殊是财务管理的问题,急需要理顺流程,制定规章,找到要解决的问题症结所在。根据企业管理的现状和所出现的问题,包括财务部人事管理、现金管理、货款回笼及监督、费用管理等的突出特点,通过对企业整体做定点、深入和多方面调查研究,制定了有针对性的策略,在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基础上,通过相应的管理制度来规范企业的财务工作流程,实现对专责岗位员工的有效管理,从而使得相应的问题迎刃而解。

管理源于实践,也归于实践。企业的管理,归根于人的管理。制度的执行,取决于人对流程的控制和监督。否则,再完善的制度也只是一纸空文。另外,企业的管理,也离不开企业所生存的大环境。由于企业本身的性质,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之下,企业的管理离不开以人为本,离不开沟通和情感的交流。制度的执行也就出现了一个度量的问题。

关键词:合伙人 内部财务 现金滞留 货款回收 收支两条线 管理度量 · 在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某工业重镇,五名投资者合伙经营了一家燃气企业。这是一家由大小不同的六个液化气供给站,通过简朴的合作协议联合在一起组成的松散型合伙企业。通过合作,他们实现了对该地区液化气零售市场高达70%的垄断,有着很好的盈利前景。

然而,时过一年,业务上,采购和销售等环节开展基本顺利,并实现了部分预期利润,但是,企业管理却整体失控,特殊是财务控制上,问题不断,矛盾凸现。包括账目不清晰;现金管理不力,常常被挪为它用;现金帐户经常性亏空,周转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还有费用开支管理混乱,支出多头,账目不清。混乱之下,也逐渐出现了一些不该出的漏洞。诸如此类的问题,严峻影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合伙企业决定聘请总经理对企业进行脱胎换骨的治理整顿,其中,财务问题的解决成为重中之重。我临危受命于组织该企业的财务部。肩膀上的担子一点都不轻。经再三思考,其中的症结正是财务运作制度化,于是,我决定分阶段、逐步推进财务部的制度化改革。

·

一、深入调研,把握问题

刚刚进入该企业的初期,我必须先了解其中真实的现状,于是,我从五名合伙人着手,多角度旁敲侧击,认真反复询问他们,让他们自己给自己先作个诊断,自检问题之所在。应该说,作为投资人,当初考虑合伙经营这家企业的目的,或者说出发点,都是良好的,而且,对企业的前景也是共同看好的。为什么刚经营了一年的时间,就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呢?其实,他们心里都很清楚,而且,他们都一致认为是原来家族经营遗留下来的问题。合伙经营后,所出现的问题,也是所有合伙企业运作到一定阶段,几乎必然会出现的特征性问题。俗话所说的“合久必分”,也就是来源于此。不过,该企业还没有到要分开的阶段,而且,城市管理的需要,也不答应他们走回头路。

接着,除了到企业总部财务部门,我还深入基层,到下属各供应站去,进行实地调研,持续进行了约一周的时间。最后,拟定相应的改革方案,由“董事会”一致通过,正式委托我全权处理。我所列举的问题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

(一)人事及其管理问题

首先,没有专责财务部,没有专业财务人员。财务账目等光凭经验处理,没有合理的回避和应有的规范,支出比较随意,会计汇总、做账不及时,造成问题反应滞后。加上五人合作经营,每个人都希望身居要位,特别是控制财务大权,最终相互产生了猜疑。另外,企业中大部分岗位都是五个合伙人的亲朋挚友,或者当初各自经营时的近卫部队,或者多年的元老级人物,造成了经常性的政令不通,不是“无规可循”,而是“有规不循”,或者“有规难循”。特别是财务上的表现特别突出。经常性地出现专责人员不专,随时随意地变换,往往由于夫妻或兄弟姐妹等直系亲属关系凌驾于工作关系之上,从而,模糊了管理上专人专责的规范,给管理带来了大量意想不到的问题。

(二)现金管理问题

现金流动不畅通,资金经常性地被人为滞留,或者,挪或借为它用。

首先,天天两次,有大量的现金需要从下属各个供应站收回,但是,由于对整个收款流程的纪律不严,对收款人的约束力不够,往往出现一天只收一次,或者隔天才收一次,甚至数天之后才下去收取现金的情况,造成大量现金滞留在各供应点财务手上。不但影响了现金的正常流动,也明显增加了由此而带来的,种种不必要的风险。

· 其次,货款在回笼过程中,突出的是现金问题,经常被五名投资人之一,以某种理由“借”为它用。因为一开始没有把住关口,所以,这个缺口越来越大。如今,不但没有分红,甚至出现收入帐户亏空的现象,而且在供货方还留下了一大笔货款等待支付。实际上,并非生意没有赚钱,而是资金严重被占用了。再加上财务各帐的滞后,财务管理一塌胡涂。

(三)货款回收问题

销售方面,有很大一部分的月结客户,往往因为对合同执行的跟踪不力,本来当月应该按合同结清上一期的货款,却往往因为客户向其中某个合伙人求情的缘故,没能采取适当的止损措施,或者直接就是一边采取了措施,适当停止向该客户供货,另一边却按某个合伙人的意思继承供货。下面的供应站往往无条件听命于合作前的所属老板。于是,很多的货款被滞留在外,无法及时收回。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无法弥补的呆帐、坏帐、死账,严重影响了合伙人的信心。

问题

(二)(三)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采购完成后,一段时间,需要支付货款时,才发现收入帐户是亏空的,现金支付能力明显不够,往往需要通过开具期票来支付货款。

(四)费用管理问题

· 另外,头痛的问题还有费用管理问题。集中体现在管理不规范,流程不执行,虽然要求费用支出需经过多人同意签字方可,但是,往往是事后才回归应走的“财务流程”,经常是月底某个合伙人忽然出具一大堆的费用单据,令管理者“手足无措”,因此,经常性的费用支出等透明度不够,也就大大降低了合伙人之间的信任度。

通过前期“望闻问切”的细致工作,我归纳总结了上述四大症结问题。接下来,就是要开处方,对症下药了。

·

三、执行与反思

自从上述措施形成制度,在企业内正式推行,在坚持“用人为贤,但不避亲”的前提下,企业的管理真真正正地上了一个台阶。到目前为止,“董事会”对我的工作还是相称满足的。

管理上,我遵循三令五申的办法,每一个制度的建立,都大致要经过草拟、讨论、修改、颁布、试行、正式执行等阶段,对违犯者,一次警告,并做自我检讨;二次照章处罚,留岗察看;三次换岗或者劝退,不得有异议。每个制度先以通知附件的形式发下去,相关被约束人必须签字确认对制度的理解和执行无异议。在试行期内,试行期一般为一周,可以提出有益的建议。执行期内,除非必须,否则照章执行,按章处罚。

在管理过程中,我经常思考以下一些命题。

所谓管理,归根到底,是人的管理。所有的制度都是要靠人去执行,否则,没有了执行,再完善的制度都会成为是一纸空文。而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是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详细指导一个企业会计工作的规则、方法和程序的规范性文件。这些制度文件,要靠流程去规范,更要靠人对流程的实现。

可是,在运作的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是该企业本身的性质和生存环境所决定的固有特点。企业内部管理必须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强调“仁爱”与“和谐”,强调沟通和感情的交流,从而减少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隔膜,才能有利于把企业建设成强有力的群体,充分调动其中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并最终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 就这样,制度的执行,必然地存在一个“度”的考量。并不是百分之一百的制度化,才是企业运作和管理良性循环的必要选择。在制度执行的过程中,相对的灵活性往往是必要地选择。因为该企业究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股份制企业,也是松散型,通过某些相关约束来维系的联合体。这些相关的约束,包括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暗示、合伙人之间的良好私人关系、合伙人对市场前景理解的默契等等,都是主观性的,而非客观性的。这也就造成了“用人为贤,但不避亲”的现状。

当然,管理是源于实践。实践的必然就是修正管理。在业务运作和企业管理过程中,必须时刻面对现实的需要。只有符合现实的需要,才能实现有效的管理。财务制度的执行也是如此。企业作为私人性质的合伙企业,有它管理上的特点,所以,真正的管理只能是一定度量之内的管理。只要是能实现经营目标的管理才是真正有效地管理,也才是真正符合投资者需要的管理。

合伙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篇2

1 合伙企业的基本会计特征以及设置问题

1.1 基本会计特征

合伙企业由自然人、法人和其他机构与组织按照合伙企业的相关法律法规而设立,在目前的现行设立机制下分为普通合伙企业和有限合伙企业两种。二者的首要区别在于企业的责任承担,普通企业合伙人对合伙企业债务有着无限连带责任,具有较大的风险承担意义,而有限合伙企业人则是依据其认缴约定的出资额为依据,对企业债务承担有限责任。在会计的科目设置和后续的会计核算上,其基本的会计程序比如编制会计凭证、记账和报表等会计环节和流程与当前更为普遍的公司制企业设定具有基本的一致性。但在合伙企业的入伙、撤资退伙和其他资本变更与计算等会计处理和核算的细节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需要重点对差异内容进行分析,明晰合伙企业的会计处理与公司制企业的会计核算处理上的差异。

合伙企业的规模和管理模式、权益分配上的考量和公司制企业也同样存在着差异,由于企业性质的不同和国家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合伙企业作为小微企业的设立形式主体,也在税收的征缴上相对于公司制企业而言占据着一定的优势,具有税收优惠政策。总体而言,合伙企业的会计核算处理和财务相关问题相较于公司制企业更为简单和直观,更加贴近于个人所得的简单会计处理和计算。合伙企业在税收上的科学设定也同样减少了复杂的征税流程,帮助合伙企业更加流畅的资金周转,减缓合伙企业在资金上的局促感和重复征税的无力感,促进合伙企业的新一轮投入,促进企业向既定方向的进一步发展。

1.2 初始会计设置问题

随着风险投资人和私募股权投资人在我国的出现和兴起,我国合伙企业的含义变得更加非自然人化和多元化。多元化也带来了不同的会计处理差异和其他会计与税务处理中的注意事项,表现在投资人和被合伙组建的企业中。

在会计处理上,合伙人的初始入伙在会计记账上就出现了与现行公司制企业的会计处理差异。合伙企业的入伙制度规定的是各合伙人所占企业的占有份额,明确了各合伙人在公司中的拟定出资比例。而会计科目设置上与其相近的长期股权投资的含义则与合伙企业的定义相矛盾。合伙企业的占有比例是依据企业为整体而计算,而非以股份来计算的,而长期股权投资的界定范围是股权投资而非在合伙企业中的占有比例,无法确切地进行计算。因此,合伙人入伙会计科目不能以长期股权投资科目计入。而另一相似的长期应收款等科目则为非流动资产科目,并未所有者权益类科目,性质不符,且长期应收款是有求偿权利的会计要素,合伙人入伙资金或资产等要素在一般情况下是无法分割的,二者在性质和特点上相差甚远。

在合伙企业的后续合伙上,由于仍然以约定份额的形式入伙,其计量价值不以公允价值计入企业资产,而仅仅计入合伙人的资本科目中去,表示全部的合伙人权益。在按约定份额之后,合伙企业就不再计算其初始入账价值,在利润分配时也不考虑其溢价计算,也就是说,将合伙人的后续入伙资产与合伙人的权益和占比实际上在计算上是分离的,在入账后只按照合伙企业的合伙人约定行事。对于合伙人资本的增减变动情况,不仅设置了合伙人资本来分门别类的计算各合伙人的资本变动情况,还设置了合伙人提款科目作为合伙人资本的备抵科目,方便明晰会计计算,核算合伙人的提款状况和工资上的集体状况,作为备抵科目,合伙人提款同样按照合伙人的具体人员来设置明细科目,做到一一对应。在合伙企业的会计核算上,与公司制企业相类似,也具有核算企业的收入成本费用等,进行转入转出来核算企业的利润。

合伙人损益在每个会计期间末计算合伙企业的总体成本和收入,扣除各项影响因素后,将差异计入合伙人损益科目,表明合伙企业的具体损益变化,直观了解合伙企业在资金和资产上的利润状况和经营发展情况。若在会计期末合伙企业并不设定企业的利润分配,而决定将其未分配利润按照合伙人协定的约定比例转入合伙企业的资本增加企业总资本,促进新一轮的生产和日常经营,则需要按照会计处理方法将合伙人损益转入合伙人资本账户,作为新的合伙企业的资本生成。

在企业实际的资产核算上,合伙企业和公司制企业有较大的差异。计算合伙企业总资产的合伙人资本账户计算合伙企业全部的资金资产投入、减少等一系列变更活动,囊括了合伙企业所有的资本变动。公司制企业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实收资本和股本等账户都是公允价值等计量,在实收资本外还有溢价和损益等科目辅助核算资本出入和往来。合伙企业的账户自由性较强,计算简单,需要根据具体的资金出入和变更设置合伙人的明细科目,是相对较为简单明了的科目计算方式。

2 合伙企业与公司制企业的入伙形式与税务处理差异

2.1 入伙形式差异

合伙企业的入伙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在入伙期间也要求合伙人有较强的议价能力。由于合伙企业的形式更为简单,合伙人数量对比公司制企业较少,其入伙形式对比公司制企业更加多元化,开放性更强。合伙人入伙时既可以使用有形的资金资产,也可以使用技术或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入伙,甚至是以劳务形式或人力资源团队入伙并协商合伙企业的比例和份额。在合伙企业组建或新加入合伙人时,合伙人也只需根据自身意见,或请专业机构鉴定价值,或自身谈判约定份额。

对于以人力资本入伙的人,其实物入伙占据的资本份额与人力资本份额叠加,即其人力资本的贡献部分在合伙企业建立时被约定,并与其他资本同样享受利润分配和表决等权利,体现了现行对人力资源和知识技术专业的尊重和重视,体现了智能化时代技术和知识创造的价值在合伙企业的扶持。但对于公司制企业而言,劳务出资的方法却是不能被采用的。对于合伙企业风险承受能力的考虑,其在会计核算方法上应当对不同的合伙企业采用的方法加以区分。对于有限合伙企业应当采用成本法,将合伙企业的合伙人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对于普通合伙人,由于规模等数量差异,采用动态权益的计算方法来反映其真实情况。

2.2 税务处理差异

当企业以合伙企业的形式设立时,其税负水平是明显低于公司制企业的。对于公司制企业而言,自然人设立公司首先应当缴纳企业所得税,在缴纳完企业所得税后,其税后利润还需要重复缴税,即以所得税后款项为计税依据,再次缴纳个人所得税。经过两次缴税后才为设立企业的自然人实际获得的税后利润款项。对于合伙人为上市公司的,其个人所得税目前具有优惠政策的,赋税水平也相对较低。合伙人企业则是采用的实际以合伙企业所占份额的利润为实际收入的方针,也就是说,合伙企业并不缴纳企业所得税,而是将分配的利润全部计入合伙人个人所得,按照正常水平缴纳个人所得税,仅征收一次税,避免了重复征税。但对于设立多个合伙企业而言,却不如公司制企业的风险小。我国的合伙企业在税负设置上不能互通有无,而是采用了独立计算,无法互相弥补盈亏来计算税费。多个公司制企业则在利润分配和缴纳个人所得税环节考虑公司的多方盈亏,根据其最终总获利和亏损来计算最终个人所得额和个人所得税,降低了个人的税负风险,减少了在设立多企业阶段的经济压力。

由于合伙企业并不征收企业所得税,仅仅只对个人所得税进行征收,因此,合伙企业并不涉及企业所得税提出的一系列要求和规定。对于公司制企业而言,在征缴期间,不论公司状况如何,都应向税务主管机关缴纳当期需缴纳的企业所得税,保证税收收入。在税收完毕后,在分红阶段,企业所得税已经缴纳的情况下,其法人股东不需要重复缴纳此部分的企业所得税。对于合伙人企业而言,不需要缴纳企业所得税意味着所有的利润均为合伙人所得,对比公司制企业而言,多留存了25%的收益和资金用于周转,减少了资金周转压力和财务费用上的支出,对比公司制的提前缴纳税款而言,发展呈现出有利的一面。合伙企业停止征收企业所得税,仅仅对合伙人分配的利润部分征收个人所得税,是我国对合伙企业中的自然人投资和创业的鼓励,减小了合伙人的投资与创办压力,是对我国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在所得税上的具体体现。

尽管合伙人企业不需要缴纳企业所得税,但对于自然人需要及时缴纳由于合伙企业盈利后的个人所得税。在合伙企业为有限合伙企业的情况下,不实现利润分配则不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对于个人的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的对外投资带来的收益或分红等其它投资收入时,在计算利润和缴纳税款时,也并不存在企业所得税问题,而是将分红和投资收益的获得作为个人所得税的计税依据,依照个人所得税的相关规定计算和征缴税款。对于合伙企业的合伙人而言,出台的税收政策实际体现了国家对合伙企业的扶持和对小微规模企业发展的重视。这一政策有助于促进合伙人减少利润损耗,促进合伙人将资本留存在企业中,以资本带动合伙企业的新一轮发展,增加合伙企业的活力。

3 结语

合伙企业对于大多数自然人而言在设立上对比公司制企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既是新的资金投入方式,又减少了资金在投资中的税费损耗,不失为新兴的资金多元化投资方式。在合伙企业合伙人约定上,其出资方式的多样性更多的将知识和技术考虑在内,实现了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的现实转化,体现了合伙企业的入伙优势,帮助更多知识分子将研究成果和知识技术专业真正转化为生产力,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收入水平。合伙企业的存在不仅仅是一种企业的设立方式,也代表着新的生产力的拉动和转化,具有促进社会和经济进步的意义与价值。

摘要:合伙企业作为一种重要的企业设立形式,需要关注其基本会计特征以及与公司制等较为普遍的企业设立模式的对比特征。在会计初始设置上,合伙企业以资本要素为核心,设立针对合伙人的资本及其备抵账户,并针对合伙企业的资本核算设立单独的核算账户。在会计流程上,合伙企业与公司制企业基本保持一致,既有相似又有差别。在税务核算上,通过对比更能帮助投资人选择设立合适的企业方式和流程。

关键词:合伙企业,会计设置,税务处理

参考文献

[1]王江宏,仲伟周.公司制和有限合伙制的税收制度歧视问题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

[2]郎天.浅谈合伙企业投资的核算及其对投资者的影响[J].中国商论,2016(16).

合伙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篇3

一、外商投资合伙的法律适用和依据

从“外商投资合伙企业管理办法”的性质看,是由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是以《合伙企业法》为其上位法,但因外商投资的特殊性,我国现行利用外资的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的一般规定对外商投资合伙企业同样应当适用。值得指出的问题是:外商投资合伙企业属于非法人制企业,而按照《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第2条及《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实施细则》第九章“关于不具有法人资格的合作企业的特别规定”,中外合作也可以设立非法人制企业。这两种“非法人制企业制度”该如何衔接呢?由于外商投资合伙企业与合作法中的非法人制企业在制度设计上有很大不同,因此“外商投资合伙企业管理办法”不应该适用于按照《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实施细则》设立的“不具有法人资格的合作企业”。

二、外商投资合伙的审批与产业政策

(一)设立与变更审批。由于现行外资准入制度、外汇管制以及公平性等因素,目前还是应该参照对“三资企业”的外资管理制度,要求外商投资合伙企业的设立、重大变更需要经过商务主管部门(以下称“审批机关”)审批后,向登记机关申请设立或变更登记:而一般事项的变更则需办理备案手续。

(二)产业政策的限制与把握。现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对某些产业规定了“限于合资、合作”、“中方控股”、“中方相对控股”等外商投资产业政策上的控制,这些表述从本意上看主要是针对股权式比较明显的企业(公司制企业)而设定的。如何体现在“合伙”这种特殊形态的企业上呢?第一,“限于合资、合作”从表面上可以理解为“从事‘限于合资、合作’产业的外商投资合伙企业中,“必须有一名以上的中方合伙人”。至于中方是否必须至少有一名普通合伙人,笔者认为没有必要加以限制。第二。如何体现特殊产业对“中方控股”或“中方相对控股”的规定?有一种观点认为,将合伙人在合伙企业中的“控股”地位理解为对重大事项的决策权以及分红比例。即表述为,从事叫,方控股”或者“中方相对控股”产业的外商投资合伙企业中,中方合伙人对于《合伙法》第31条所规定事项之外的其他事项应当具有决定权。从事“中方控股”产业的外商投资合伙企业,中方合伙人分配比例之和为51%以上:从事“中方相对控股”产业的外商投资合伙企业,中方合伙人的分配比例之和大于任何一方外国合伙人的分配比例。笔者认为,将合伙人在合伙企业中的“控股”地位理解为对重大事项的决策权是可取的,但与分红比例没有必然联系。理由是:首先,合伙企业是一种个体权利的联合体,原则上每个合伙人都对合伙企业事项享有决策权。同时,针对合伙制企业的特点,《合伙法》第31条设计了“除合伙协议另有约定外”的条款,赋予企业各种事项、包括第31条所列重大事项的决策方式选择自由权。因此。针对外资特殊产业政策的限制,可以要求从事“中方控股”或者“中方相对控股”产业的外商投资合伙企业中,中方合伙人对重大事项具有决定权(当然,不是决策权)。其次,从分红比例来看,依《合伙法》第33条之规定:利润分配完全可以由合伙人之间自由协议约定,若强制要求中方占分配比例的优势无疑会大大挫伤外方合伙人管理合伙事务的积极性。最后。从产业控制的目的看主要是考虑我国产业、经济的安全,其关键在于掌握好企业运作管理的过程,而不是企业运营的利润和分配结果。“中方合伙人对重大事项具有决定权”才是对“过程”的有效掌控。

三、外商投资合伙人的主体资格

(一)中方自然人主体资格问题。

现行中外合资、合作法中排除了中方自然人的资格(通过并购变更的除外)。在合伙制企业中,以自然人作为合伙人较为常见(原合伙法也只规定了自然人作为合伙人的情形)。在外商投资合伙中,中方自然人理应具有投资主体资格,否则将大大限制外商投资合伙企业的发展。

(二)外方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问题。按照《合伙法》第14条第(一)款、第48条第二款、第50条第三款及第79条之规定,普通合伙企业中的自然人必须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而有限合伙企业中的有限合伙人可以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或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那么。在外商投资合伙企业中针对外方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问题是否应作出特别规定呢?有一种意见是,外商自然合伙人应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而不分普通合伙人或有限合伙人。笔者认为至少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其一,只要允许外商有限合伙形式的存在,就应该承认外方可以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或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否则将违背《合伙法》的基本原理和公平原则。尤其将无法适用《合伙法》第48、50及79条所规定的有关情形,就造成下位法与上位法的明显冲突,企业将无所适从。

其二,从自然人是否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标准看,各国民法虽均以是否成年为标准(智力、身体等条件正常的前提下),但也是有区别的,该如何认定呢?如,法国、日本、瑞士等国民法规定为20岁,英国、德国、意大利等国民法规定为18岁,还有些国家可以依法律程序宣告成年,等等。至于哪些人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或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各国民法规定的情形又有较多不同,与我国的规定也有不少区别。介于外商在我国境内投资应符合我国法律的规定,自然人是否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应以我国民法规定的条件为准。但可能出现的问题是:符合我国民法规定条件的外商自然人在其本国却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如一位19岁的日本普通合伙人),当其所投资的合伙企业因债务问题而要求其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时候,是否会增加难度呢?笔者认为此时应当按国际通行的有关监护、代理责任的一般原理处理

其应承担的债务。

(三)是否应设定外方合伙人消极资格的规定?有意见认为,对外方合伙人应设定诸如“因经济犯罪被国内外司法机关判处刑罚,执行期满未逾五年的外国人不得设立合伙企业”,或“外国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作为外商投资合伙企业合伙人的,应具有良好信誉,并且没有受到过其所在国行业协会的处罚。”等类似的消极资格。笔者认为此类规定涉及我国对外国司法审判的承认等复杂因素,而且无法穷尽、无法有效审查,因而不具可操作性。当然,为尽可能过滤不安全因素,可以参照2006年国家工商总局等“四部委”《关于外商投资的公司审批登记管理法律适用若干问题的执行意见》的有关规定。要求外商投资合伙企业在审批、登记时,外方投资者应提交其合法身份的公证和认证文件。

四、外商投资合伙企业的出资管理

由于合伙属于非法人企业,其本身不能独立承担民事法律责任。因此,合伙制企业不存在“注册资本”、“最低注册资本”等概念。综观《合伙法》关于出资方面的规定(第14、16、17、64、65条等),可以概括为这样几个原理:合伙人有出资的义务但没有最低限额要求,合伙人必须有认缴或实缴的出资但没有强制规定出资期限和验资,合伙人非货币出资方式灵活多样且未强制要求评估,等等,充分体现了合伙制企业高度自治的特点。在外商投资合伙人的出资管理中,是否要作出特别规定呢?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探讨:

(一)是否援用“注册资本和投资总额”的比例制度?现行三资企业规定了注册资本和投资总额的比例制度,外商投资合伙企业是否需要援用这一制度呢?笔者认为已没有必要。因为合伙企业本身投资不需太大,出资总额的多少就足以体现企业的实际规模,也足以满足外方投资人的外汇需求。

(二)非货币出资是否必须评估作价?有意见认为:“外商投资合伙企业合伙人以实物、知识产权或者其他财产权利出资的,应当经境内依法设立的评估机构评估作价,核实财产,不得高估或者低估作价”。这样的考虑是由于外方合伙人境外非货币出资估价的种种复杂因素,可能会给中方合伙人带来不利。但合伙制企业本来就是建立在合伙人之间高度信任基础上的。非货币出资的价值如何确定完全可以通过合伙协议来自由约定,如强制要求评估就违背了《合伙法》的基本法理。

(三)是否规定出资期限并强制要求验资?我国对合伙制企业没有设定出资额的最低门槛,对出资期限的规定也交给了合伙协议来约定,合伙人可以视企业运行的实际需要而按协议要求逐步投入出资。当然,合伙人出现违约出资情形时。可以按《合伙法》第17、65条等规定由合伙人之间按约定程序处理。由此可见,在外商投资合伙企业中也没有必要明确规定出资期限和强制要求验资。

(四)是否允许外方合伙人以劳务出资?由于《合伙企业法》规定了普通合伙人可以用劳务出资,是否也应允许外方普通合伙人以劳务出资呢?笔者认为目前还不能放开,理由是:外国居民若通过自己的劳务出资成立合伙企业,就完全可以以“投资”的名义在中国就业,外国居民会借此变相在中国境内“就业”,甚至“劳务移民”:而且还会与中国在WTO规定下的“自然人流动”的严格规定产生矛盾。因此,应明确禁止外方合伙人以劳务出资,以更符合我国当前国情。

(五)是否需要审查和登记外方普通合伙人的主要财产?外方普通合伙人的主要财产很可能都在境外,肯定会给经济交易安全带来更大的风险。因而有一种观点认为:外方普通合伙人应向审批和登记机关提交其投资、不动产及其他主要财产清单及财产权属证明文件,并在财产发生重大变化时将该变化向审批和登记机关备案,便于交易相对人获得关于外国普通合伙人偿债能力的信息。这样的制度设计对交易相对方虽然会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但一方面会大大增加审批和登记机关的行政成本:另一方面无法掌握“财产权属证明文件”的真实性,而且财产权是一种处于经常变动状态的权利,投资方将因此而怠于履行申报之义务,最终会造成这样的规定形同虚设。笔者认为,既然普通合伙人是要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特殊普通合伙除外),其财产状况究竟如何并不能改变这一基本原则;而且,按《合伙法》第91条、92条之规定。即使合伙企业清算注销、被宣告破产后,普通合伙人仍不能逃避这种责任。同时,即便是外方普通合伙人的主要财产在境外,债权人也可以按我国涉外民事诉讼的规定,通过司法协助的途径实现自己的债权。所以,外方普通合伙人债务清偿问题可以由属于“私法”领域的民事法律来调整。

五、需要明确的其他几个问题

(一)外商投资企业作为合伙人的资格问题。外商投资的投资性公司和创业投资企业作为合伙人设立合伙企业时,应适用外商投资合伙企业管理的规定;其他外商投资企业作为合伙人时应按设立内资合伙企业的规定办理,并可以参照执行《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境内投资的暂行规定》中关于产业政策的特殊要求。

(二)港澳台及华侨投资主体资格问题。为与现行利用外资政策保持协调一致,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以及在国外居住的中国公民在大陆设立合伙企业,应参照外商投资合伙企业管理的规定办理。

第1讲_合伙企业法律制度 篇4

【解释】2010年、2014年和2016年的简答题来自合伙企业法律制度。2018年考生应重点关注简答题。

【案例1】(2014年简答题)

2011年10月,甲、乙、丙、丁四人出资设立A有限合伙企业(简称A企业),合伙协议协定:甲、乙为普通合伙人,丙、丁为有限合伙人;甲以劳务出资;乙出资5万元;丙、丁各出资50万元。合伙协议对其他事项未作约定。

2013年1月8日,A企业与B公司签订买卖合同,双方约定货款80万元,收到货物后7日内付款。2月26日A企业如约收到货物,但因资金周转困难一直未付款。

4月,乙因发生车祸瘫痪,退出A企业,并办理了退伙结算。

7月,丙未征求其他合伙人的意见,以其在A企业中的财产份额出质,向C银行借款15万元。

8月,经全体合伙人同意,丁由有限合伙人转为普通合伙人。

9月,B公司向A企业催要上述到期货款,因A企业无力偿还,B公司遂要求乙承担全部责任,乙以自己已经退伙为由拒绝;B公司又要求丁承担全部责任,丁以债务发生时自己为有限合伙人为由拒绝。

要求:

根据上述内容,分别回答下列问题:

(1)丙未经其他合伙人同意将其在A企业中的财产份额出质是否合法?简要说明理由。(2)乙拒绝向B公司承担责任的理由是否合法?简要说明理由。(3)丁拒绝向B公司承担责任的理由是否合法?简要说明理由。

【案例1答案】

(1)丙未经其他合伙人同意将其在A企业中的财产份额出质合法。根据规定,有限合伙人可以将其在有限合伙企业中的财产份额出质;但是,合伙协议另有约定的除外。在本题中,丙是有限合伙人,合伙协议对出质未作约定,丙可以出质。

(2)乙拒绝向B公司承担责任的理由不合法。根据规定,退伙的普通合伙人对基于其退伙前的原因发生的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在本题中,A企业对B公司负担的债务发生在普通合伙人乙退伙之前,乙应该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3)丁拒绝向B公司承担责任的理由不合法。根据规定,有限合伙人转变为普通合伙人的,对其作为有限合伙人期间有限合伙企业发生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在本题中,丁应该对其作为有限合伙人期间有限合伙企业发生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案例2】(2016年简答题)

2013年5月,张某、王某、李某共同出资设立了甲普通合伙企业(下称甲企业),合伙协议约定由张某执行合伙企业事务,且约定超过10万元的支出张某无权自行决定。合伙协议就执行合伙事务的其他事项未作特别约定。

2014年3月,张某的朋友刘某拟从银行借款8万元,请求张某为其提供担保。张某自行决定以甲企业的名义为刘某提供了担保。

2015年4月,张某以甲企业的名义与赵某签订一份买卖合同,价款为15万元。合同签订后,甲企业认为该合同是张某超越权限订立的,合同无效。赵某向法院起诉。经查,赵某知悉张某超越合伙协议对其权限的限制仍签订了该合同。王某、李某认为张某签订买卖合同的行为不妥,决定撤销张某对外签订合同的资格。

要求:

根据上述内容,分别回答下列问题:

(1)张某是否有权自行决定以合伙企业的名义为刘某提供担保?简要说明理由。(2)甲企业主张买卖合同无效是否成立?简要说明理由。

(3)王某、李某是否有权撤销张某对外签订合同的资格?简要说明理由。【案例2答案】

(1)张某无权自行决定以合伙企业的名义为刘某提供担保。根据规定,除合伙协议另有约定外,以合伙企业名义为他人提供担保,应当经全体合伙人一致同意。

(2)甲企业主张买卖合同无效成立。根据规定,合伙企业对合伙人执行合伙事务以及对外代表合伙企业权利的限制,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在本题中,赵某对张某超越权限签订合同一事知情,不属于善意第三人,甲企业有权以赵某和张某恶意串通、损害甲企业利益为由主张该合同无效。

(3)王某、李某有权撤销张某对外签订合同的资格。根据规定,受委托执行合伙事务的合伙人不按照合伙协议或者全体合伙人的决定执行事务的,其他合伙人可以决定撤销该委托。【案例3】(2016年简答题)

赵某、钱某、孙某、李某共同出资设立甲普通合伙企业(下称“甲企业”)。合伙协议约定:

(1)赵某、孙某、李某以货币各出资10万元,钱某以房屋作价出资10万元。(2)合伙人向合伙人以外的人转让其在甲企业中的全部或者部分财产份额时,须经半数以上合伙人同意。

(3)合伙人以其在甲企业中的财产份额出质的,须经2/3以上的合伙人同意。甲企业成立后,接受郑某委托加工承揽一批产品,郑某未向甲企业支付5万元加工费。由于钱某在购买出资房屋时曾向郑某借款3万元一直未偿还,甲企业向郑某请求支付5万元加工费时,郑某认为钱某尚欠其借款3万元,故主张抵销3万元,只付甲企业2万元。

要求:

根据上述内容,分别回答下列问题:

(1)合伙协议(2)中的约定是否合法?简要说明理由。(2)合伙协议(3)中的约定是否合法?简要说明理由。(3)郑某主张抵销的理由是否成立?简要说明理由。【案例3答案】(1)合伙协议(2)中的约定合法。根据规定,除合伙协议另有约定外,普通合伙人向合伙人以外的人转让其在合伙企业中的全部或者部分财产份额时,须经其他合伙人一致同意。即法律允许合伙协议自由约定,合伙协议(2)中的约定合法。

(2)合伙协议(3)中的约定不合法。根据规定,普通合伙人以其在合伙企业中的财产份额出质的,必须经其他合伙人一致同意。甲企业合伙协议的约定与法律规定相悖,不合法。(3)郑某主张抵销的理由不成立。根据规定,合伙人发生与合伙企业无关的债务,相关债权人不得以其债权抵销其对合伙企业的债务。

【案例4】

2016年1月,甲、乙、丙、丁、戊共同出资设立A有限合伙企业(以下简称“A企业”),从事产业投资活动。其中,甲、乙、丙为普通合伙人,丁、戊为有限合伙人。丙负责执行合伙事务。

2017年2月,丙请丁物色一家会计师事务所,以承办本企业的审计业务。丁在合伙人会议上提议聘请自己曾任合伙人的B会计师事务所。对此,丙、戊表示同意,甲、乙则以丁是有限合伙人、不应参与执行合伙事务为由表示反对。A企业的合伙协议未对聘请会计师事务所的表决办法作出约定。

2017年4月,戊又与他人共同设立从事产业投资的C有限合伙企业(简称C企业),并任执行合伙人。后因C企业开始涉足A企业的主要投资领域,甲、乙、丙认为戊违反竞业禁止义务,要求戊从A企业退出。戊以合伙协议并未对此作出约定为由予以拒绝。

2017年5月,戊以其在A企业中的财产份额出质向庚借款200万元,但未告知A企业的其他合伙人。A企业的合伙协议未对合伙人的出质事项作出约定。

2017年8月,因戊投资连续失败,其个人财产损失殆尽,无力偿还所欠庚的到期借款。经评估,戊在A企业中的财产份额价值150万元。庚因欠A企业50万元到期债务,遂自行以该笔债务抵销戊所欠其借款50万元,并同时向A企业提出就戊在A企业中的财产份额行使质权。对于庚的抵销行为与行使质权之主张,A企业均表反对。

要求:

根据上述内容,分别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反对丁提议B会计师事务所承办A企业审计业务的理由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

(2)在甲、乙反对,其他合伙人同意的情况下,丁关于聘请B会计师事务所承办A企业审计业务的提议能否通过?并说明理由。

(3)甲、乙、丙关于戊违反竞业禁止义务的主张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4)庚能否以其对戊的债权抵销所欠A企业的债务?并说明理由。(5)戊以其在A企业中的财产份额向庚出质的行为是否有效?并说明理由。(6)庚是否有权请求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戊在A企业中的财产份额?并说明理由。【案例4答案】

(1)甲、乙反对丁提议B会计师事务所承办A企业审计业务的理由不成立。根据规定,有限合伙人参与选择承办本企业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不视为执行合伙事务。(2)该提议能够通过。根据规定,合伙协议未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法律也没有特别规定时,实行合伙人一人一票并经全体合伙人过半数通过的表决办法。在本题中,合伙协议对该事项未约定表决办法,法律也没有特别规定,丙、丁、戊合计超过全体合伙人的半数,故丁的提议可以通过。

(3)甲、乙、丙的主张不成立。根据规定,有限合伙人可以自营或者同他人合作经营与本有限合伙企业相竞争的业务,但是,合伙协议另有约定的除外。在本题中,站在A企业的角度,戊是有限合伙人,在合伙协议未约定的情况下,戊可以自营或者同他人合作经营与本有限合伙企业相竞争的业务。

(4)庚不能以其对戊的债权抵销所欠A企业的债务。根据规定,合伙人发生与合伙企业无关的债务,相关债权人不得以其债权抵销对合伙企业的债务。

(5)戊的出质行为有效。根据规定,除非合伙协议另有约定,有限合伙人可以将其在有限合伙企业中的财产份额出质。

(6)庚有权请求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戊在A企业中的财产份额。根据规定,当合伙人的自有财产不足清偿其与合伙企业无关的债务时,债权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该合伙人在合伙企业中的财产份额用于清偿。在本题中,因戊的自有财产不足以偿还所欠庚的到期借款,故庚有权请求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戊在A企业中的财产份额。【案例5】

A有限合伙企业(简称A企业)于2016年1月设立,出资人由20名有限合伙人和1名普通合伙人组成。普通合伙人为甲有限责任公司(简称甲公司)。合伙协议约定如下内容:(1)本企业主要从事生物制药行业的股权投资;(2)甲公司以其专业化的投资管理服务折价500万元出资,有限合伙人均以现金出资;(3)本企业成立后第一个会计年度的利润按有限合伙人的出资比例全部分配给有限合伙人。

2017年2月,有限合伙人乙发现甲公司持股60%的丙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丙公司)也从事生物制药行业的股权投资。乙在A企业的合伙人会议上提议更换甲公司,理由是丙公司与A企业存在竞争关系,甲公司已违反竞业禁止义务,应当将其持有的丙公司股权转让给他人,或者退伙。甲公司则认为,有限合伙企业的合伙人不受竞业禁止义务的约束,且乙作为有限合伙人无权干预合伙事务,无权参与决定普通合伙人的更换。

2017年3月,甲公司与各有限合伙人协商未果,拟将其在A企业中的全部财产份额转让给丁国有独资公司。

要求:

根据上述内容,分别回答下列问题:

(1)甲公司以投资管理服务折价的出资方式是否符合合伙企业法律制度的规定?并说明理由。

(2)合伙协议约定第一个会计年度的利润按有限合伙人的出资比例全部分配给有限合伙人是否符合合伙企业法律制度的规定?并说明理由。

(3)甲公司作为A企业的普通合伙人持有丙公司的股权是否违反竞业禁止义务?并说明理由。

(4)乙是否有权参与决定普通合伙人的更换?并说明理由。

(5)丁公司是否有资格受让甲公司在A企业中的财产份额?并说明理由。【案例5答案】

(1)甲公司的出资方式符合规定。根据规定,普通合伙人可以劳务出资。

(2)合伙协议约定第一个会计年度的利润全部分配给有限合伙人符合规定。根据规定,有限合伙企业不得将全部利润分配给部分合伙人,但是,合伙协议另有约定的除外。(3)甲公司违反了竞业禁止义务。根据规定,普通合伙人不得自营或者同他人合作经营与本合伙企业相竞争的业务。

(4)乙有权参与决定普通合伙人的更换。根据规定,有限合伙人参与决定普通合伙人的入伙、退伙,不视为执行合伙事务。

合伙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几个问题 篇5

1.合伙企业的财产:

a.存续期间:出资及以合伙企业名义取得的收益均为合伙企业财产,由全体合伙人共同管理和使用,清算前不得要求分割合伙企业的财产。擅自处分不得对抗第三人(不知情的善意者)b.合伙人向合伙人以外的人转让其在合伙企业中的全部或部分财产份额时,须经其他合伙人一致同意。

c.合伙人以其在合伙企业的财产份额出质的,须经其他合伙人一致同意,否则无效。(要么按退伙处理,要么赔偿)

2.入伙或退伙问题:

1)入伙或退伙都必须有书面协议,新入伙人对入伙前合伙企业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可以除名(其他合伙人一致同意)。

2)条件:(不服可以起诉,30日内)

a.未履行出资义务

b.因故意或大过失给合伙企业造成损失

c.执行事务时有不正当行为

合伙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篇6

编者按:一帮聪明人合伙做生意,谁都不想吃亏,都想占别人便宜,结果生意做不成了。怎样设计一种制度让大家都有好处呢?本文作者为最聪明的一群人设计了一套制度,让银行、担保公司、中小企业老板相互博弈,最终办成一件大事。虽然文字显得枯燥、讲的又是挺专业的事,但内在逻辑却妙不可言,对设计企业制度大有帮助。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是个世界性难题,也是金融市场化必然的副产物。

这是因为,市场经济是“嫌贫爱富”的,所谓市场配置,说到底,就是跟着利润走,哪里利润高就流向哪里,哪里风险低就流向哪里。信贷资金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在配置时必然会嫌弃资产实力较弱、信用等级较差、抵押质押不足、信息获取困难的中小企业,从而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

但在政府方面,考虑到中小企业在解决国民就业、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技术创新等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因而必须对中小企业融资给予扶持。

为此,就要设法引导信贷市场上的资金流,使它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发生转向,更多地流入中小企业。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政策性意图,只能借助市场这一“上帝之手”来实现。所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成为多数国家扶持中小企业贷款的通行做法。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本身就是一种巧妙的制度安排。其依托杠杆效应,以少量担保资金带动大量金融贷款投向中小企业,通过市场化手段实现政策性目标。

然而,中国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已经走上了一条区域化、商业化发展道路。民间资本大量涌渗透,自身实力较弱,经营不太规范,一旦发生代偿就有可能亏损甚至破产,因而银行不信任、不配合、不愿分担贷款风险。

在此情形下,担保机构为避免风险全部压到自己头上,只能减少对中小企业担保,或要求中小企业提供更多抵押质押,市场越做越小,自身难以壮大。担保行业的这种恶性循环,靠政府的行政指令、道德说教,是难以解决的。

显然,要解开这个死结,谁来为担保机构提供担保就成了关键,这就是“担保的担保”-再担保。

所谓再担保,就是在已有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基础上,政府建立再担保机构,为担保机构提供担保,分散担保风险、提高偿付能力,使担保机构更容易获得银行的信任,从而通过双层杠杆效应(再担保-担保-银行),起到放大中小企业信用贷款的作用。

然而,一提到再担保,问题立刻就来了,一些专家学者慷慨陈词,提出“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等等的质疑。

“哎呀,如果担保机构和银行联起手来骗政府,再担保岂不就成了唐僧肉?”

“哎呀,如果给担保机构提供担保,担保机构岂不就会追求高风险,放松风险管理(逆向选择)?” 怎么解决?办法其实很简单。

信息不对称?那就把再担保机构、担保机构、银行放到一个相对封闭的体系中,把彼此间的相对不透明变得相对透明。

道德风险?那就让担保机构、银行出资参股再担保,和再担保机构拴在一根绳子上,形成利益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逆向选择?那就让这样做的担保机构和银行“享受”更低的再担保分担比例、更高的再担保保费,同时发生代偿时,赔就先赔他自己的,想占便宜,只会偷鸡不着蚀把米。

据此,我们设计了深圳市再担保体系的构建模式:

规则1:谁会成为再担保中心的会员?

(1)建立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中心,政府相对控股,其余资本金面向担保机构和银行公开竞购,数量不多,择优选择,各单位认购资金存入各自的分账户,互不相干。

(2)只有认购者才能成为再担保体系成员,获得再担保支持,并依认购比例行使权利。

(3)再担保中心对其成员承接的中小企业贷款,分担30~70%的贷款风险,但条件是,再担保分保的企业贷款,反担保率(抵押质押率)必须降为70~30%,以利于中小企业融资。

(4)认购银行还须承诺,给再担保分保捉小企业贷款昼夜优惠利率和方便手续。(5)再担保体系每三年重新选择,对差的担保机构或银行实行强制退出。

规则2:为什么各方要加渗透再担保体系?

以上安排,还是没有解决一个问题,担保机构和银行凭什么要加入再担保体系?

好办。市财政每年拿出再担保风险补偿金,分配到各大成员分账户中,作为各单位的风险准备金。其中三分之一按出资额分配(包括政府出资),三分之二按上一年的再担保业务额(不包括政府出资)分配。从而是非之地到鼓励担保机构、协作银行出资参与的目的。

再担保保费的收渗透,操作再担保中心运营费用后,也按上述原则分配到各帐户中。哪家成员单位经营好、代偿少,分账户中的风险准备金就越多,到一定额度,便可以作为利润分红提走。经测算,每年的再担保风险补偿金分配、再担侃侃要费结余分配,加上存款利息,资金收益率可以达到18-35%。

说白了,这一模式,就是市政每年拿出再担保风险补偿金,吸引更多民间资本专心从事中小企业食用担保业务。那么,政府是不是当了冤大头?也不是,中小企业发展更好,就会形成更多的税源,带来更多财政收渗入渗出。

规则3:贷款发生损失,如何偿还?

以上构建模式,还不能完全避免中小企业、银行、担保机构向白日做梦中心入行风险转嫁,还必须做代偿制度方面的配套设计,这就是“分账分段代偿”。

贷款发生损失,谁家的孩子谁抱走:再担保中心、担保机构、协作银行依照分担比例各自承担损失。

其中,再担保中心负责的代偿部分,又是分账分段进行,即首先从造成损失的担保机构和银行的“分帐户”资金中扣除,不足时,才由市财政分账户中的资金继续代偿。

第一段代偿:按分担系数,由担保机构和银行分账中的风险准备金进行代偿。

第二段代偿:由政府分账户中的风险准备金代偿。

第三段代偿:担保机构和银行分账户中的认购资本金代偿。

第四段代偿:动用市政府分账户中的认购资本金。

动用认购资本金入行代偿的,必须重新补足分账户资金,不能补足的,冻结其业务,动用“市政府分账户中的认购资本金”代偿的,代偿完毕后,对相关机构给予强制退出。一句话,赔就先赔你自己的。

规则4:如何入行风险控制,保护会员权益?

实行风险控制的责任,就是再担保浮动比例、浮动费率制度设计要达到的目的。

再担保中心成立时,对担保机构均按50%的再担保分担比例和1.5%的再担保费率执行,其后根据受保企业、项目终结、逾期和代偿状况随时入行动态调整。

以上动态调整,以不超过再担保分担比例30-70%为限,再担保费率1-2%为限。担保机构或银行自身再担保分担比例低于30%的,或再担保费率高于2%的,将强制退出。

以上就是我们为深圳市财政局设计的再担保中心的的模式。我们向相关领导提出三点浅见,并获得采纳。

一是抓企业不如抓制度,提升一两家,不如制定惠顾千百家的制度。

二是直接扶持不如扛杆扶持,靠财政一家之力扶持,不如以此为扛杆,撬动千百家金融机构去扶持。

三是企业是好是坏,可不可以给予信用贷款,市长说了不算,市场说了才算。通过制度安排,为金融机构分担部分风险,降低成本,让中小企业贷款成为一项有利可图之事。不用做工作、下指令,金融机构会根据成本效益核算,自行扩大贷款企业的覆盖范围。用不着他们做工作、下指令。

这一制度设计,很多做法国内外再担保行业都不曾有过。根据实际运行反馈的数据测算,10亿元再担保资金,将能带动100-150亿元银行贷款,新增社会销售额178-325亿元。有效地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小议特殊的普通合伙企业 篇7

疑问一:特殊普通合伙企业的适用范围究竟有哪些?

《合伙企业法》第55条规定, 以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为客户提供有偿服务的专业服务机构, 可以设立为特殊的普通合伙企业。如果把这个条文作为对特殊普通合伙企业的概念的话, 稍微懂点方法论的人都不会赞同这是一个好的概念。概念包含内涵和外延两个部分, 内涵是确定对象的本质特征, 而外延是该概念所有的集合。在定义概念时不能过宽或者过窄, 否则将不能准确描述和定位你所要表达的事物。从55条的规定看, 特殊合伙企业的内涵是专门知识和专门技能、有偿服务和专业服务机构这三个本质特征, 而我们能列举出来的符合这三个本质特征机构不胜枚举: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评估师事务所、建筑师事务所、诊所、电脑维修机构、专业摄影机构、美容美发机构、汽车修理机构等等。这些机构都是用自己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为公众提供有偿服务的, 从这点来说, 他们并没有不同, 所不同的只是专业范围。一般在学术著作和论文中, 我们通常所见到的例子都是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评估师事务所等, 这些组织常常参与一些经济事务或者就是直接和经济打交道, 所以国家对这些组织有着其及严格和规范的管理, 对其责任的界定和分配也相当的谨慎, 如果统统都是承担无限责任, 可能因责任过重而发生组织破产或者面临倒闭的风险, 而特殊的普通合伙制度解决了他们的责任承担问题, 把无限责任转为部分的有限责任, 以促进其发展, 这也是特殊普通合伙制度的目的。而对于类似于摄影、美容美发这样的组织其主要提供非经济方面的专业有偿服务, 适用特殊普通合伙制度似乎有些小题大做, 也不符合特殊普通合伙制度制定的初衷, 不应该把他们包含在特殊普通合伙企业的适用范围之内。因此从概念的角度上说, 特殊普通合伙企业的定义过于宽泛, 不能准确的指明应当适用的对象。但另一方面, 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评估师事务所并不能涵盖所有的可以采用特殊普通合伙的机构, 究竟在我国有哪些专业机构可以采用并不明确。笔者建议, 是否可以在以后的司法解释中采用列举式的方式明确其适用对象或者将现有的概念进一步修正, 缩小其范围。

疑问二:特殊的普通合伙企业中合伙人有限责任的范围是哪些?

《合伙企业法》第57条规定, 一个合伙人或者数个合伙人在执业活动中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合伙企业债务的, 应当承担无限责任或者无限连带责任, 其他合伙人以其在合伙企业中的财产份额为限承担责任。合伙人在执业活动中非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的合伙企业债务以及合伙企业的其他债务, 由全体合伙人承担无限连带责任。该条最能体现特殊普通合伙企业的特殊性。一般的普通合伙企业合伙人对外一概承担的是无限连带责任, 而这种普通合伙企业在合伙人故意或重大过失造成合伙债务的情况下只有引起债务的人承担无限连带责任而其他合伙人只需以其出资为限承担责任。这样的设计有利于那些专业性强合伙人数众多有一定经营规模的合伙企业的发展。传统的合伙基础在于合伙人之间的信任, 随着经济的发展, 一些合伙企业开始逐步走向规模经营的道路, 而合伙人数也随着企业的壮大不断增加, 众多的合伙人之间很难存在传统合伙企业中少量合伙人之间的信任, 他们可能不熟悉甚至不认识, 而要求他们对其不熟悉或者不认识的人所有的业务活动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有失公平, 会限制合伙企业的发展。同时将合伙人之间的连带责任关系有条件地阻隔, 使无过错的合伙人无须对其他合伙人的过错承担连带责任是国内外一些合伙案例的经验总结。美国、英国和我国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一些涉及律师行、会计所的索赔案件使大家认识到合伙中的某个人或者某些人的违法行为将可能导致整个合伙团队的崩溃。因此在一定条件下阻隔合伙人之间的连带关系对合伙企业尤其是大规模的合伙企业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拓展了企业的生存空间。但在该法条中, 立法者并没有指明有过错的合伙人对合伙债务承担的责任范围, 换句话说, 是仅指侵权责任或者违约责任还是两者都包括又或者是包含所有的民事责任?这个问题探讨的意义不仅是明确那些有过错的合伙人承担责任的范围更重要的是在于确定无过错合伙人承担有限责任的范围, 即对哪些因其他合伙人过错引起的债务只承担有限责任。得克萨斯州1991年的有限责任合伙法对合伙人有限责任的规定仅限于合伙的侵权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失的债务分担, 而后该州对其进行修改将承担有限责任的范围从侵权之债扩大到合同之债。美国特拉华州把合伙人承担有限责任的范围规定为侵权、合同或其他行为引起的债务。从民法原理和我国法律条文的用语习惯来解释《合伙企业法》第57条所隐含的有限责任的范围似乎只局限于侵权责任, 因为一般在讨论侵权责任责任构成的主观过错时才会细化为故意、重大过失和一般过失等, 而且在我国之前的民事法律条文中把故意和重大过失放在一起作为主观要件的几乎都是在关于侵权的条文中, 因此从这两方面推断我国特殊普通合伙企业合伙人承担有限责任的范围只是侵权责任不包括合同责任。这个推断与全国人大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李飞主编的对合伙企业法的释义一书中的解释相同。按照这个推断, 对于那些因合伙人违法或者违反与当事人的合同约定所产生的债务都不属于有限责任的范围, 但在实践中有过错合伙人引起合伙企业债务又往往是因为违法或者是违反与当事人的协议。以律师事务所为例, 分析现有的因律师过错而导致律师事务所承担责任的案例不难发现, 该责任产生的理由多数都是律师在签定代理协议后没有履行相关义务比如不出庭、没有仔细调查、不积极收集证据等等, 或者是律师违反了法律的规定, 如同一律师事务所的律师代理同一案件 (不属于法律的特殊情况) 、违法出具相关文件等等。这些因违法或者违约所产生的法律责任很难从侵害民事权利的角度上去认定它的性质。而如果不能认定为侵权责任的话, 那么所有的合伙人都必须对此债务承担无限责任。从这个角度上说, 有限责任的范围仅为侵权责任与特殊普通合伙企业保护无辜合伙人的立法本意是相背的。笔者认为, 我国可以借鉴美国对有限责任合伙责任范围的规定, 把有限责任的范围扩展为因合伙人故意或重大过失所引起的所有合伙企业债务。现有的规定对有限责任范围不甚明确, 这将为法官适用法律带来极大障碍, 立法机关可以通过司法解释的方法进一步将确定责任范围。

疑问三:职业风险基金和职业保险是否能真正保障债权人的利益?

《合伙企业法》第59条规定, 特殊的普通合伙企业应当建立执业风险基金、办理职业保险。执业风险基金用于偿付合伙人执业活动造成的债务。执业风险基金应当单独立户管理。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这条是对特殊的普通合伙企业替代赔偿措施的规定。由于特殊的普通合伙企业合伙人可以在法定情况下承担有限责任, 而同时合伙本身又没有最低注册资本的要求, 因此对其债权人而言债务得到清偿的风险加大。如何平衡双方的利益和风险, 保护特殊的普通合伙企业的债权人利益是特殊普通合伙企业立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国外通过立法确立的保护债权人的制度种类繁多有建立替代性的赔偿资源、限制合伙分派及资产取回等制度。建立替代性赔偿资源的制度主要是包括强制保险制度与设立独立财产或基金制度, 但较之我国规定的替代性赔偿制度要严格得多。美国得克萨斯州合伙法要求有限责任合伙必须建立10万美元保险金, 特拉华州的保险金额要求是100万美元, 个别州甚至达到1500万美元, 而哥伦比亚特区要求有限责任合伙建立的保险金额不低于每个合伙人正常购买的保险金额, 最低为每人10万美元, 新泽西州规定按每项业务来投保, 保险金额从1万到10万美元不等。所谓的限制合伙分派是指在合伙不能偿付到期应付债务时或合伙资产数额不能偿付应当偿付的合伙内的优先权时, 不得进行分派。加利福尼亚州采用的就是这种制度。英国和泽西岛的有限责任合伙法规定的是资产取回制度。当有限合伙清算时, 若合伙财产不够偿付合伙债务, 则合伙人在合伙丧失清偿能力前一段时间内从合伙的提款, 可由合伙清算人取回, 英国把这个期限定为2年, 泽西岛则为6个月。我国《合伙企业法》第59条的规定表明我国主要是通过建立执业风险基金和办理职业保险这两个手段来保障债权人利益, 而这两个手段在实践中是否能真正发挥保障作用?我们以最典型的特殊普通合伙企业——律师事务所和会计师事务所为例来分析执业风险基金和执业保险在合伙企业中的作用。在2006年特殊普通合伙企业制度出台后, 直到2008年7月, 司法部才在出台的《律师事务所管理办法》中规定:“律师事务所应当按照规定, 建立执业风险、事业发展、社会保障等基金。律师参加执业责任保险的具体办法另行规定。”但对于执业风险基金提取的方法、数额、管理以及没有提取所产生的法律后果等都没有进一步的规范。因此, 对律师事务所执业风险基金的规定只是一个原则性的规定, 欠缺可操作性, 那么其能发挥多大的功效可想而知。而执业责任保险直到现在在法律上仍是空白, 究竟什么时候能研究出切实可行的具体办法还是未知数。也就是说, 到目前为止, 采用特殊普通合伙企业方式建立的律师事务所在债权人利益保护方面是相当薄弱的, 几乎没有什么用力的保障。再看看会计师事务所, 在执业风险基金方面其有专门的《会计师职业风险基金管理办法》 (以下简称《办法》) , 这个《办法》是财政部在2007年3月所印发的, 该《办法》规定了风险基金如何提取、提取的数额、用途和管理等, 使职业风险基金不再流于形式和口号, 具有了可操作性。但不足的是, 《办法》中对违法后果规定的十分简单和轻微, 具体而言, 如果按照规定没有提取或者提取不合法的, 只是由省级以上财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 逾期不改正的予以公告。如此低廉的违法成本似乎并不能对主体违法构成一定的威胁, 很难达到预防违法的目的。同时, 《办法》中还规定, 事务所可以购买职业保险, 但实际缴纳的保费可以按一定的比例抵扣风险基金, 如果当年抵扣的保费大于或者等于风险基金, 那么事务所可不再提取。这个规定使职业风险基金和职业保险两个并行的手段变成了二者选其一, 直接削弱了保障的效果。很显然, 我国特殊普通合伙企业立法对对债权人的保护措施与国外有相当大的差距, 不仅手段单一而且相关的配套立法没有到位, 致使对债权人的保护无法真正到位。

摘要:特殊的普通合伙制度是我国新修订的合伙企业法的亮点之一。本文主要针对特殊普通合伙企业的适用范围、有限责任的范围和对债权人的保护这几个重要问题将立法与实践相结合进行了探讨, 指出了立法中的一些不足并提出了一些具有实践意义的意见。

合伙人应当和企业一同成长 篇8

杨海涛:合伙人的类型有很多种,但重要的是每个合伙人都能为公司带来资源。这种资源可以是技术,也可以是资金,甚至是人脉。好的合伙团队应当由技术、市场、管理三方面组成,但现实中的创业团队全部具备并不容易。

最常见的合伙形式是以在某一方面具有强项的合伙人主导,其它合伙人起辅助作用。比如我们之前投资过的一个研发微信应用产品的团队,它们的合伙人是技术出身,有非常棒的创意并能将其转化为产品。但他们几个合伙人都是技术出身,缺少营销人才。恰巧我们接触的另一个团队创始人是一个营销天才,最终我们促成了两个团队“合伙”。

《钱经》:从投资人角度看,您更青睐什么样的合伙制?

杨海涛:尽管西方的合伙制应用很广泛,但从我个人的角度,还是更喜欢东方的合伙制中有领导者。在我们投资合伙企业中,更喜欢那些具有绝对控股权(股权至少60%以上)、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领导者所创立的企业。在这个合伙团队中,可以有20%左右的股权用来分给其它合伙人,剩下的股权应留在以后作为期权吸引更多的新合伙人加入。

《钱经》:中国的合伙企业会遇到哪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杨海涛:事实上中国的合伙制企业中,合伙人能真正一起走到最后的凤毛麟角。总结起来无外乎两点:利益分配和企业发展理念。

我们之前接触过的一家手机游戏公司,已经研发出了线上产品,每年的销售额能达到50万元。但是负责技术研发的合伙人却在产品上线后选择辞职,原因是他接到一家大型游戏公司的高管职位邀请。最终几位合伙人把利益分配完,公司就解散了。这是一个合伙创业中常见的问题。当产生利益时,继续投资还是进行利益分配是合伙人们必须面对的问题。你不能责怪一些合伙人要求利益分配,因为他也有生活成本的压力。

另一家做电子商务公司出现的则是发展方向的问题。这个团队的合伙人此前均为公司高管,他们开始定了很高的目标。但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合伙人之间开始出现分歧。一些合伙人可能会看得更远,比如融资、并购、上市。而一些合伙人只是看到当下,能有上百万的销售额就已经很满足。我个人的看法是,每个行业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合伙人也不能停滞不前。创始合伙人并不意味着永远都是公司的合伙人,必须和公司一起成长,否则就会被淘汰出局。

《钱经》:如何看待资本与合伙创业之间的关系?

杨海涛:因为VC/PE的兴起,资本与合伙企业之间的对接已成为一种新的合伙形式。但这其中也爆发出了一些问题,归根到底是在合作过程中,双方开始就没有沟通好。

一个创业团队中,必然会有核心的合伙团队,资本的注入是为了促使这个企业更好发展而不是改变它。资本进入合伙企业时,应当与企业制定相同的目标,并进行合理的KPI设定。如果订立的目标过高,很可能导致合伙团队无法完成,最终产生问题。

上一篇:厨部岗位职责下一篇:漳县政府专职消防队先进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