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寓言故事名集

2024-10-13

成语寓言故事名集(共14篇)

成语寓言故事名集 篇1

北宋名臣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

司马光从小便喜欢学习,看过很多书,并且特别喜欢读史书。那时他就立下宏伟志向,长大后要成为一个历史学家,向人们传播历史经验。宋英宗的时候,司马光终于有修史的机会,奉天子之命编撰《资治通鉴》。

在刘恕、范祖禹等史学家的帮助下,司马光用了十九年的时光,终于编撰成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编年史——《资治通鉴》。这部书上起战国,下讫五代,将1362年间的大事讲述得清清楚楚,史学价值很强。

全书共三百多万字,内容极其丰富,称得上浩如烟海。

司马光在编写史书的过程中刻苦钻研,为辨明真伪,常常工作到深夜才上床休息。他怕睡眠时间过长会耽误工作,特意做了个圆木“警枕”。只要他一睡熟,脑袋就会从“警枕”上滑落下来,人也就苏醒过来。这种措施,使他睡觉不得安稳,以便把时间都用在工作上。

据说,《资治通鉴》在洛阳存放的废稿、残稿,将两间屋子堆得满满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司马光工作的严谨。

人们对司马光的治学态度非常欣赏。有一次,司马光问哲学家邵雍:“邵公,您觉得我这个人怎么样?”邵雍笑笑说道:“你这个人,真是一个脚踏实地的人。”

脚踏实地

脚踏在坚实的土地上。比喻做事踏实,认真。

成语寓言故事名集 篇2

从此, 他便不再种地, 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 等着奇迹再次出现。

由这个故事而生发的成语是: ()

齐宣王爱听吹竽, 又好讲排场。他常常叫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有个南郭先生, 根本就不会吹竽, 却想办法混进队伍, 拿着竽装腔作势, 从来不曾被人发现。

齐宣王死了, 齐泯王接替王位。他和齐宣王不同, 不喜欢听大家一起吹竽, 而是喜欢听独奏。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 只好逃之夭夭了。

读故事猜成语 篇3

一yì天tiān,他tā正zhènɡ在zài耕ɡēnɡ田tián,附fù近jìn有yǒu人rén在zài打dǎ猎liè,吆yāo喝he之zhī声shēnɡ此cǐ起qǐ彼bǐ伏fú。突tū然rán,有yǒu一yì只zhī兔tù子zi不bù偏piān不bù倚yǐ地de一yì头tóu撞zhuànɡ死sǐ在zài他tā田tián边biān的de树shù桩zhuānɡ上shɑnɡ。他tā把bǎ兔tù子zi带dài回huí去qù,美měi美měi地de饱bǎo餐cān了le一yí顿dùn。从cónɡ此cǐ,他tā便biàn不bú再zài种zhònɡ田tián,一yì天tiān到dào晚wǎn守shǒu着zhe那nà个ɡè“神shén奇qí”的de树shù桩zhuānɡ,等děnɡ着zhe奇qí迹jī再zài次cì出chū现xiàn。

这zhè则zé故ɡù事shi演yǎn变biàn成chénɡ了le一yí个ɡè成chénɡ语yǔ,比bǐ喻yù妄wànɡ想xiǎnɡ不bù劳láo而ér获huò,或huò死sǐ守shǒu狭xiá隘ài的de经jīnɡ验yàn,不bù知zhī变biàn通tōnɡ。你nǐ知zhī道dào是shì哪nǎ个ɡè成chénɡ语yǔ吗mɑ?

四字成语故事-比肩接踵成语故事 篇4

楚灵王知道晏婴长得矮小,就和大臣们定计,想戏辱他。

晏婴到了楚国郢都,可是城门紧闭。一个楚国的卫兵把晏婴领到一扇新开的小门前,请他从小门进城。晏婴冷笑一声,说:这是狗洞,出使狗国从这儿进;我出使楚国,怎能从这里进!楚灵王反被晏子戏辱,只得大开城门,迎晏婴进城。

楚灵王还想戏弄晏婴,在接见时,第一句话就问: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婴大声回答:我国京城行人比肩接踵,怎么说没有人?楚灵王笑着说:既然有人,为什么叫你这个矮子出使我国呢?晏婴叹口气说:我国那些体面能干的使臣,到有贤君的国家去了。晏婴加重语气说:像我这样无用的人,只好来见你了。

比肩接踵成语由此而来。肩并肩,脚尖靠着脚跟,形容人多拥挤。

不合时宜成语故事

“不合时宜”这则成语的时宜是:当时的需要。不符合时势的需要,与世情不相投合。

这个成语来源于《汉书.哀帝纪》,待诏夏贺良等建言改元易号,增益漏刻,可以永安国家。朕过听贺良等言,冀为海内获福,卒亡嘉应。皆违经背古,不合时宜。

汉哀帝刘欣是汉成帝的养子,二十岁即位做了皇帝,定年号为建平。自做皇帝以后,哀帝经常生病。建平二年六月,哀帝的母亲丁太后得病去世。担任“黄门待诏”的顾问官夏贺良向汉哀帝上奏说:

“汉朝的历法已经衰落,应当重新接受天命。成帝当时没有顺应天命,所以他没有亲生儿子。现在,皇上您生病的时间已很长了,天下又多次发生各种变异,这些都是上天的警告。皇上只有马上改变年号,才可以延年益寿,生养皇子,平息灾祸。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而不照着做,各种灾祸都会发生,人民就要遭受灾难。”

哀帝听了夏贺良的一番话,也盼自己身体健康,就在建平二年六月甲子日,即丁太后死后的第四天,发布诏书,大赦天下,改建平三年为太初元年,改帝号为“陈圣刘太平皇帝”,把计时的漏上的刻度从一百度改为一百二十度。

改变年号以后,哀帝还是照样生病。夏贺良等人想趁机干预朝政,遭到朝中大臣的反对。哀帝也因夏贺良的话没有应验,派人对他们的所作所为作了调查,知道他们实际上是一伙骗子,于是在八月间又下诏书,说道:

“黄门待诏夏贺良等建议改变年号和帝号,说增加漏的刻度可以使国家永远安定,我误听了他们的话,希望给天下带来安定,但是并没有应验。夏贺良等所说的所做的,都违经背古,不合时宜。六月甲子日的诏书,除了大赦一项之外,全部废除。”

这次改元不到两个月就结束了。夏贺良等人因妖言惑众,被处以死刑。

不得要领成语故事

不得要领这则成语的要,即腰,指衣腰;领指衣领。古人上衣下裳,提上衣时拿着衣领,提下裳时拿着贴腰部份。要领是比喻人的意旨,这里引申为态度。现在一般来表示说话、写文章抓不住要点或关键。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大宛列传》,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

汉武帝初即位的时候,从北方匈奴投降过来的人都说,匈奴打败了月氏,拿月氏王的头颅骨做成大酒杯,月氏人被赶跑,对匈奴怀着强烈的仇恨。他们想攻打匈奴,但得不到别国的援助。

当时,武帝正想消灭匈奴。听了这话,想和月氏友好往来。但要到月氏去,必须经过匈奴,于是招募能出使月氏的人。担任郎官不久的张骞应募出使,被武帝批准。

不幸的是,张骞经过匈奴的时候,还是被抓住,押送到单于那里。单于把张骞扣留下来,并且对他说:月氏在我们的西北,你们汉人怎么能出使到那里去?如果我们要出使到越国去,你们能让我们去吗?

就这样,张骞被匈奴扣留了十多年。匈奴给了他妻室,使他有了儿子,但张骞始终保存了汉朝交给他的使节。

后来,匈奴放松了对张骞的监视。于是,他与随从们一起逃走,朝月氏方向前进。他们走了几十天,来到了大宛国。大宛的国王听说汉朝十分富足,想和汉朝往来,只是未能如愿;见张骞后非常高兴,问他打算到哪里去。张骞回答说:我奉汉朝之命出使去月氏,被匈奴人封锁了交通,如今从匈奴逃到这里。希望大王能派人给我带路,送我到月氏去。如果能到那里,将来回到汉朝,汉朝将赠送给你们无数财物。

大宛的国王听从张骞的话,为他派出向导和翻译,一直送到了康居国,康居国又派人送他到了月氏。原来,月氏遭到匈奴人的攻击,国王被杀,大部分人西迁到了这里,称为大月氏。现在国人已立被杀国王的太子为国王,统治着早先就存在的大夏国而定居了下来。那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没有外来的侵略,他们只想太平无事,快乐逍遥,又觉得和汉朝的距离很远,不再有向匈奴报复的心愿了。

四字成语故事-天马行空成语故事 篇5

天马行空成语故事

【出处】汉·班固《汉书·西域传》。

“伊犁马”产于我国新疆境内的伊犁河一带,此马长得骠悍勇猛,毛色细腻美观,非常名贵。它的四条腿结实有力,行动敏捷,特别擅长跳跃。它是优良的轻型乘用马,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喜爱,古人称它为“天马”。

汉朝时,西域的大宛国也出产一种名马,被称为“西极天马”,传说大宛国峤山上有匹神马,可以“日行千里”。因为“西极天马”跑得神速,故称之为“天马行空”。

最早将大宛国出产天马的消息告诉汉武帝的是张骞。汉武帝获悉后,立即派人带着金银珠宝和马匹,去大宛国换天马。可是大宛国王却不肯把天马献出,并且扣留下财物,并杀了使臣,把宝马藏匿在贰师城。汉武帝大怒,派李广利为贰师将军,领兵讨伐大宛国,大宛国的大臣们害怕战争,就杀了国王毋寡,献出宝马3000匹。

天女散花成语故事

【出处】佛教经曲《维摩诘经·观众生品》。后秦鸠摩罗什译

传说,佛教的传播居士有一天正给众人讲佛经,宣佛法,他旁边侍立着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都是佛祖释加牟尼的大弟子,其余弟子也围坐四周,虔诚听讲,并不时发问,他们的声音传到了天上,被聪明漂亮的天女听到了,她拨开浮云看到下面情景,就想:我不妨测试一下,看维摩的佛法和他弟子们的道行如何。

于是天女便飞到天国的花园里,摘了些天花来。她顺手撸下天花的花瓣,揣在衣兜里,待飞到他们头顶时,便把花瓣朝众人身上撒去。佛教有个规矩,修行时必定要六根清净,如果在人世间的各种欲望还未斩断的话,就算没有修到正果,必须继续修炼。天花花瓣撒落在人身上,如果经过人身而飘洒开去,就说明这人一心向着佛祖,有道行;如果花瓣附身,粘住不飞,那就说明这人佛心不坚定。

大家突然看见天上飘落大把大把的花瓣,都不知是怎么一回事,纷纷抬头向上看去。经天女一折腾,果然那一大群能说会道的弟子们身上全粘满了五颜六色的花瓣,惟有文殊和普贤身上却清清爽爽,连花粉都不曾沾衣。只有维摩居士明白其中的底细,他不动声色地微笑着。这时天女现出身形,并说明了原因,那一大群弟子听后都感到很难为情。维摩出来打圆场了,他说:“普贤和文殊跟着佛祖释迦牟尼修炼了多少年,才达到这个地步,你们大家要努力才是!”大家都点头称是。

无事生非成语故事

【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

黄雀、蚊子、酱蛆在一条小河附近邂逅,它们互相交谈起来。

黄雀是很喜欢炫耀的,趁这个机会,它“叽叽喳喳”地说开了:

“不是我夸口,我生活得真是够潇洒的,平时,自由自在的飞行,有的吃,有的喝,每年新粮一成熟,那些种庄稼的人家还没有尝到新粮的味道,我早就吃够了。”

蚊子也不示弱,黄雀一住嘴,它便“嗡嗡”地嚷开了:

“吃新粮有什么希罕的,我吃的可是营养丰富的人血,而且,想吃什么人的血就吃什么人的血,为了这口福,我什么地方没去过?这你们谁也比不了。”

酱蛆看它们两个各自显示自己有能耐,它也心有不服:

“你们都自以为最有本事,可是你们根本没想过,那不过是个人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不同罢了。比如我,每当酱熟透了的时候,还不是我先尝鲜!你们只管吹自己吃新粮,喝鲜血,那是因为我们大家口味不同。”

“黄雀,如果给你鲜血,你能喝吗?蚊子,如果给你新粮,你也享受不了?依我看,最香的还是新酱呢。”

“说得有道理!”不知谁插进一句。

它们三个回头一看,原来是水里的老鳖也耐不住寂寞了。

老鳖在水里已经听了好一会儿了,实在忍不住,便插了一句。这时,老鳖索性摇摇摆摆地爬上岸来,走到它们身边,说:

“黄雀只知道说吃新粮的骄傲事,怎么不提挨打的事,不是常有孩子拿弹弓打你吗?”

“还有蚊子,你只说你能去千家万户,喝很多人的血,听起来你真是够神气的,可怎么没听到你说很多次差点被拍死的险况呢?”

“至于酱蛆就更不用吹牛了,人们每次打酱的时候,你们就无处躲无处藏的,你至今还好好的活着纯粹是侥幸,还炫耀什么呀!”

四字成语故事-火中取栗成语故事 篇6

讲的是一只猴子和一只猫看见炉火中烤着栗子,香气扑鼻,但是有火不好拿。于是猴子灵机一动对猫说:都说猫是胆小鬼,这回看你敢不敢把栗子拿出来。小猫为了证实自己的勇敢,便把爪子伸到火里去取栗子。爪子碰到火,上面的毛立刻被烧焦了,痛得它大叫,急忙甩掉栗子,猴子趁机把栗子吃掉了。

这个成语出自法国诗人拉·封登的寓言《猴子与猫》,比喻替别人冒险吃苦,自己却得不到好处。

见怪不怪成语故事

宋代有个文学家写过一篇《姜子家猪》,记载了一个奇怪的故事。

有个叫姜七的人开了一家客店。这年春天,姜七隐约听到后院有人的哭声,开门去看,却又没有声音。有一天,五个客人住店。半夜里,他们听到了悲悲切切的哭声。他们循着哭声来到猪圈旁边,原来是一头老母猪在哭。有个客人喝道:畜生,为什么在此作怪?母猪说人话:我本是姜七的亲母……客人们大为惊奇,那母猪继续说:我生前以养猪、卖猪为业,靠此发家……母猪突然翻了个身坐起来:我死之后,受罚投生为猪,如今后悔莫及……第二天早晨,客人们把昨夜见到的事告诉姜七,劝他奉养那头老母猪。哪知姜七恼怒地说:畜生的话何足为信!见怪不怪,其怪自败!两天后姜七突然发病,他怀疑母猪作怪,叫人把它杀了。没过几天,他就死了。

成语见怪不怪,意思是,遇到怪异的现象而不惊怪,要冷静对待。

火树银花成语故事

睿宗是唐代君主中最会享乐的一位皇帝,虽然他只当了三年的皇帝,但不管什么佳节,他总要用很多的物力人力去铺张一番,供他游玩。他每年逢正月元宵的夜晚,一定扎起二十丈高的灯树,点起五万多盏灯,号为火树。后来诗人苏味道就拿这个做题目,写了一首诗,描绘它的情形。

他的元夕诗写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妓皆四季,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这首诗把当时热闹的情况,毫无隐瞒地描写出来,好象活跃在我们读者的眼前。

成语寓言故事名集 篇7

期间, 学生熟悉课本内容, 利用课余时间查阅成语词典和相关的普及型历史读物, 从中收集与课文中提到的人物、事件和历史现象有关的成语故事。包括课文中提到的或者隐含的成语。课外的成语典故海阔天空, 需要学生根据平时的积累, 临场发挥, 随机应变。教师给予指导点拨,使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积累成语知识,学习中华传统文化。

【活动目标】巩固学习成果,丰富语文知识。通过收集成语历史故事素材,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及写作能力;利用所学相关知识正确理解成语典故;培养合作精神,认识到交流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增强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自身审美情趣。

【活动时间】两课时。

【活动过程】

一、

由主持人宣布比赛内容,介绍开展这项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二、比赛选手按照事先划定的位置就坐,每队3名代表

1. 成语故事欣赏。

2. 宣布竞赛规则。

必答题:依次由每组的三位选手独立回答,其他选手不得有任何形式的提示,否则倒扣相应分数。每位选手回答完毕后由裁判组判定成绩,回答正确得分,回答错误或不完全正确不得分。

抢答题:主持人读完题目喊“开始”后方可抢答,本参赛队员可在规定时间内补充答案;回答正确得分,抢答或回答错误倒扣题目相应分数。

风险题:根据难易程度设不同分档题目,然后由各参赛队抽取回答,回答正确得分,反之扣去相应分数。

三、比赛开始

1. 必答题。

(1)成语对对碰。

例:揭竿而起 项羽兵败垓下

投笔从戎 班超立功西域

四面楚歌 民间关于刘备、关羽、张飞的故事

(2)成语快归:以下成语按春秋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进行分类。

A.退避三舍B.指鹿为马C.草木皆兵D.问鼎中原

E.风声鹤唳F.破釜沉舟G.卧薪尝胆H.纸上谈兵

(3) 说出每张图片名称并回答每张图片隐藏的相应问题。

A.退避三舍B.指鹿为马C.草木皆兵D.问鼎中原E.风声鹤唳F.破釜沉舟G.卧薪尝胆H.纸上谈兵(3)说出每张图片名称并回答每张图片隐藏的相应问题。

说明:A.讲成语故事,考查学生对成语典故的熟悉程度和语言表达能力;B.根据提示说出成语,考查学生是否掌握所学成语;C.成语表演,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充分发挥其想象力,体现其表演技巧;D.成语谜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E.举出带一、三、五字的成语各两个,考查学生对历史成语的综合掌握能力。

2. 抢答题。

(1)看图说成语。(图略。)

(2)根据内容说出成语。(图略。)

3. 风险题。

(1)根据提示说成语,说对讲一个相应的成语故事。

(2)每队出两人,一人面对台下同学,背对主持人,另一人则相反。由主持人出示随机挑选的成语,一人用所学知识或相关的历史故事解释,但不能出现成语本身的字。时间1分钟,以猜多者为胜。

(3)成语图猜。

评委核分,宣布各组得分情况,教师进行点评与总结。

4. 初战告捷。

每组发一张同样的表格,表格类似普通的填字游戏,由若干行和列组成,相互交叉。并在最下方注明提示内容。时间5分钟。如下图:

5. 你争我夺。

由主持人提供与成语有关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每个成语提供3个条件,按条件先后分值逐渐减少。

例:这是关于项羽的成语,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形容他作战十分勇猛,表现了大无畏的气概;成语描述了项羽在与秦军作战时抱着必死的决心,精心准备,最终以少胜多。当时他命令士兵渡河,凿沉船只,打破锅灶,只带三天干粮,上路的情景。

答案:破釜沉舟。

6. 针锋相对。

由每组队长从同学上交的成语题库中选取一个成语,本组回答或指定其他组的任何一位同学说出这个成语的出处,历史背景和其中蕴涵的历史故事。

7. 背水一战。

本组包括场下队员相互商量,查阅相关的资料。按照分值不等,安排试题。

例:举出带有一、三、五字的成语各两个。

8. 故事大王。

由各组场上队员选题,场下学生来讲故事,根据讲述情况基本正确给20分,错误不给分,如果本组不会,由其他组抢答,答对加20分,答错减20分。

四、总结

教师宣布获胜小组及优秀组员,并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并要求学生组织一期板报,报道成语故事比赛活动情况。

【活动反思】

通过本次活动,我发现培养学生骨干对活动的顺利开展有很大帮助,能大大提高学生活动的效率和质量。这次活动中,学生实际上才是真正的筹划者、组织者,教师只充当了协调各组的角色,但教师的指导作用也不可忽视。尽管学生的表现不是十全十美,但这样由他们自主、合作开展的活动,更能激起他们参与的热情。教师也没有把全部目光放在活泼大胆的学生身上,文静胆小的学生也得到了教师的关注。

成语中的中医故事 篇8

华佗是东汉名医。一次,府吏倪寻和李延两人都头痛发热,一同去请华佗诊治。

华佗经过仔细地望色、诊脉,开出两个不同的处方,交给病人取药回家煎服。两位病人一看处方,给倪寻开的是泻药,而给李延开的是解表发散药。他们想:我俩患的是同一症状,为什么开的药方却不同呢,是不是华佗弄错了?于是,他们向华佗请教。

华佗解释道:“倪寻的病是由于饮食过多引起的,病在内部,应当服泻药,将积滞泻去,病就会好;李延的病是由受风寒引起的,病在外部,应当吃解表药,风寒之邪随汗而去,头痛也就好了。”

两人听了十分信服。便回家将药熬好服下,果然很快都痊愈了。

中医强调辨证治疗,病证虽一,但引起疾病的原因不同,故治疗方法也不一样。后来,人们常用“对症下药”这个成语比喻针对不同的情况,应采取不同的方法处理问题。

病入膏肓

相传,晋国的君主晋景公生病,先请来装神弄鬼的巫医替他治疗,病情反而有增无减。

于是,他派人到秦国求医。秦国派了一位名叫医缓的医生去给他治病。医缓的高明医术全国上下无人不知。

当医缓还在去晋国的路上时,晋景公做了个梦,梦见从他的病中跳出两个小人。其中一个说:“医缓是医术高明的医生,可不比前次那个巫医,他恐怕要抓住我们,该往哪里躲避呢?”另一个回答说:“到心的下面、膈的上面,叫‘膏肓’的那个地方去吧,看他能把我们怎么样?”医缓到了晋国,给晋景公辨症后为难地说:“这病不可治了,病在膏肓,不能采取攻伐的治法,何况药物也不能到达那里去发挥药效。”

后来,人们常用“病入膏肓”形容病情严重,难以医救。这句话进一步引申时便用来形容一个人犯错误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

讳疾忌医

春秋时期,名医扁鹊医术高明,经常出入宫廷为君王治病。有一天,扁鹊巡诊去见蔡桓公。礼毕,他侍立于桓公身旁细心观察其面容,然后说道:“我发现君王的皮肤有病。您应及时治疗,以防病情加重。”桓公不以为然地说:“我一点病也没有,用不着什么治疗。”扁鹊走后,桓公不高兴地说:“医生总爱在没有病的人身上显能,把别人健康的身体说成是被医治好的,来作为自己的功劳,我不信这一套。”

十天以后,扁鹊第二次去见桓公。他察看了桓公的脸色之后说:“您的病到肌肉里面去了。如果不治疗,病情还会加重。”桓公不相信。扁鹊走后,他深感不快。

又过了十天,扁鹊第三次去见桓公。他看了看桓公,说道:“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面去了。如果不赶紧医治,病情将会恶化。”桓公仍不相信。他对“病情变坏”的说法更加反感。

照旧隔了十天,扁鹊第四次去见桓公。两人刚一见面,扁鹊扭头就走。这一下倒把桓公搞糊涂了。他心想:“怎么这次扁鹊不说我有病呢?”桓公派人去找扁鹊问原因。扁鹊说:“一开始桓公皮肤患病,用汤药清洗、火热灸敷容易治愈;稍后他的病到了肌肉里面,用针刺术可以攻克;后来桓公的病患至肠胃,服草药汤剂还有疗效。可是目前他的病已入骨髓,人间医术就无能为力了。得这种病的人能否保住性命,生杀大权在阎王爷手中。我若再说自己精通医道,手到病除,必将遭来祸害。”

五天过后,桓公浑身疼痛难忍。他感到情况不妙,主动要求找扁鹊来治病。派去找扁鹊的人回来后说:“扁鹊已逃往秦国去了。”桓公这时后悔莫及。最终,他挣扎着在痛苦中死去。

橘井泉香

过去的中药铺,常会在门口悬挂一块“橘井泉香”的匾额。

相传,西汉年间,湖南郴州东门外一位潘氏姑娘在河边洗衣时遇奇怀孕,并生下苏耽,即后来的苏仙。

苏耽出生后鹤覆鹿乳,长大后孝敬母亲,得异人授仙术,通医道,识百药,聪颖勤奋,为民治病,造福乡里,后来跨鹤升仙。在走之前他对母亲说,明年郡里将有大疫,并教母亲用房前的井水和井旁边的桔树叶子熬汤来救治郡民。

四字成语故事-水深火热成语故事 篇9

水深火热成语故事

战国时,燕王哙改革国政,把君位让给相国子之,将军市被和公子平不服,起兵攻打子之,爆发内战。

燕国大乱,齐国乘虚而入,齐宣王派大将匡章率兵十万攻燕。燕国百姓对内战不满,不愿出力抵抗齐军,出现“士卒不战,城门不闭”的局面,有些地方的燕国百姓反而给齐军送饭递水表示欢迎。匡章只用了五十天工夫,就攻下燕国国都。齐军攻占燕国后,并无撤回之意。匡章又不管束军队,士卒欺凌百姓,燕人纷纷起来反抗。

这时,齐宣王向正在齐国游说的孟子请教,问道:“有人劝我不要吞并燕国,有人劝我吞并它,到底该怎么办?”孟子回答说:“如果吞并燕国,当地百姓反而很高兴,那就吞并它。古人有此先例,周武王便是。”“如果吞并燕国,当地百姓并不高兴,”孟子又说,“那就不要吞并它。古人也有先例,周文王便是。”

孟子举了这两个例子后指出:“当初齐军攻入燕国,燕人送饭递水表示欢迎,那是因为燕国百姓想摆脱苦日子;而今如果齐国进而吞并燕国,给燕人带来亡国的灾难,使他们陷入水深火热之中,那他们必然会转而盼望别国来解救了!

水落石出成语故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时期的大文学家、书画家。他生性豪放,学识渊博,极富文采。在被贬嫡黄州时,曾两次游历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下了两篇传世之作《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当时,十月夜晚的月光分外皎洁明媚。苏轼和他的两个朋友沐浴着和煦的秋风,兴致勃勃地一起在城外散步。月白风清的美丽夜景,使他们诗兴大发,和朋友相聚,畅叙友情,更使他们忘记了一切烦恼,他们和歌吟诗,畅所欲言,欢乐之至,无以形容。苏轼突然想到了酒。他急忙赶回家中,询问妻子家中是否有酒。妻子笑了,拿出一罐藏了很久的酒,说这就是供给他临时需用的。

苏轼大喜过望,连连称谢,拿了酒,赶回朋友中间,来到赤壁下的长江岸边,登上小舟,泛舟游玩。

这时,只听见东流的江水发出潺潺的声响,在万籁寂静的夜晚显得特别清脆,岸边千尺陡壁,峻峭如削。一座座高大的山峰屹立,悬在山峰间的月亮显得小了;江水下落,沉在江水之下的石头,露了出来。

气壮山河成语故事

南宋大臣赵鼎出身贫寒,四岁就失去父亲,在母亲抚养和教育下成长。他二十一岁考中进士,当官时敢于批评权贵,受到宰相吴敏赏识,被调到都城开封任职。

1125年冬,北方的金国出兵南侵。次年秋攻陷太原,严重地威胁到宋朝的安全。昏庸懦弱的宋钦宗惊慌失措,赶紧召集文武大臣商议对策。

一些贪生怕死的大臣,主张割让土地向金国求和。赵鼎与这些大臣的看法不同。他说:“祖先留下来的国土,怎能拱手送给别人?望陛下千万不要考虑这种意见!”

可是,钦宗非常惧伯金兵,决心屈膝投降,把大好山河割让。金军使者来谈判时,要求把黄河以北的土地全部割让给金国,钦宗不敢违抗,竟答应了金军提出的要求。

但是,金国统治者并不满足,他们命令部队继续甫下。这年底,金兵抵达开封城下。胆小如鼠的钦宗不等金军攻破,就亲自到金军营中乞求投降。

不久,金兵统帅扣留了钦宗,让部下进城掠夺,然后把钦宗和他的父亲徽宗当作俘虏,连同搜刮到的大量金银财宝,一起返回金国。北宋王朝就此灭亡。

不久,钦宗的弟弟康王赵构在南京建立了南末王朝,史称宋高祖。宋高祖即位初期,起用了一批主战派的大臣,赵鼎也在其中。

曾经担任过宰相的秦桧,是主和派的头目,因结党专权而被罢职。赵鼎对他很警惕,曾经向人表示过,此人如果得志,我门就没有立足之地。

不料、后来秦桧又一次被任命为宰相。他知道高宗只想偏安江南而不真心抗金,便竭力唆使高宗与全国讲和。赵鼎对他自然反对。于是,秦桧经常在高宗面前说赵鼎的坏话,使高宗对他逐渐失去信任。后来,高宗终于将他贬到外地去当官。

赵鼎离京时,秦桧假惺惺地为他送行。但赵鼎并不领情,只是轻蔑地瞧了他一眼,拱拱手就走了。为此,秦桧更加忌恨赵鼎,将他越调越远,最后贬谪到朱崖。赵鼎在朱崖住了三年,熟人都不敢去看望他,生活非常困苦。秦桧知道他的处境后,认为他活得不可能长久,便嘱咐地方官每月向自己呈报他是否还活着。

赵鼎六十二岁那年,终于患了重病。临死前,他把儿子叫到床前,悲愤他说道:“秦桧非要置我于死地。我不死,他可能会对你们下毒手;我死了,才可不再连累你们!”

四字成语故事-光彩夺目成语故事 篇10

石崇是西晋时有名的大富豪,他当过很多官,先是县令,后出任武帝的侍从官,在51岁时又出任荆州刺史,为了敛取财富他甚至让士兵抢劫路经的客商,这样终于取得了大量财富。

而当时的后军将军王恺,是晋武帝司马炎的舅舅。他也是个大富豪。

石崇和王恺都要争做第一富豪。于是,两人都竭力用最华丽贵重的东西来装饰自己的车辆和衣冠。

晋武帝知道王恺和石崇争豪斗富,就经常资助王恺,赏赐给他一些珍奇宝物。

有一次,晋武帝把一株2尺多高的珊瑚树赐给了王恺。这株珊瑚树枝条繁茂,十分罕见。王恺得意非凡,以为靠它可以比赢石崇了。

一天,王恺故意把这株珊瑚树拿给石崇看,并不断地夸耀。石崇看了,冷冷一笑,拿起一柄铁如意,猛地一击,把那珊瑚树打得粉碎。

王恺既惋惜,又认为这是石崇妒忌自己有这稀世之宝才故意毁掉珊瑚的。于是,声色俱厉地嚷道:“你这是干什么?这宝物是皇上所赐,看你如何赔偿?”

石崇不以为然地说:“这样的珊瑚,有什么稀罕!我马上赔你一株更好的就是。”

说完,他命家人取出所藏的珊瑚树,让王恺开开眼界。

家人一下子搬出几十株珊瑚树,有高三尺的,有高四尺的,枝条、树干无与伦比、光彩夺目的就有六七棵,而跟敲碎的差不多的,那就更多了。

王恺看后,惘然若失,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老生常谈成语故事

三国时候,有个名叫管辂的人,从小勤奋好学、才思敏捷,光其喜爱天文。十五岁时,已熟读《周易》,通晓占卜术,渐渐有了小名气。日子一久,传到吏部尚书何晏、侍中尚书邓飓耳里。这天,正好是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这两个大官吃饱喝足后,闹着无聊,便派人把管辂召来替他们占卜。管辂早就听说这两人是曹操侄孙曹爽的心腹,倚仗权势,胡作非为,名声很不好。他考虑了一会几,想趁这个机会好好教训他们一顿,灭灭他们的威风。何虽一见管辂,就大声嚷道:”听说你的占卜很灵验,快替我算一卦,看我能不能再有机会升官发财。另外,这几天晚上我还梦见苍蝇总是叮在鼻子上,这是什么预兆?”管辂想了一想,说:“从前周公忠厚正直,辅助周成王建国立业,国泰民安;现在你的职位比周公还高,可感恩你的人很少,惧伯你的人却很多,这恐怕不是好预兆。你的梦按照卜术来测,也是个凶相阿!”管辂接着又说:“要想逢凶化吉,消灾避难,只有多效仿周公等大圣贤们,发善心,行善事。”邓飓一旁听了,很不以为然,连连摇头说:“这都是些老生常谈,没什么意思。”何宴脸上铁青,一语不发。管辂见了,哈哈一笑:“虽说是老生常谈的话,却不能加以轻视啊!”不久,新年到了,传来消息说何宴、邓辂与曹爽一起因谋反而遭诛杀。管辂知道后,连声说:“老生常谈的话,他们却置之不理,所以难怪有如此下场啊!”

安贫乐道成语故事

传说,孔子有学生3000,其中最出名的有72人,而颜回又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之一。

颜回的一举一动,在孔子看来,都合乎心意。所以孔子常常以颜回的事例来教育其他学生。颜回,字子渊,所以也叫颜渊。

有一次,孔子对学生们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意指: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 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孔子十分赞赏颜回的这种品德。然而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品德呢?孔安国说,这是“安于贫而乐于道”。

还有一次,鲁哀公问孔子:“在你3千多学生中,谁最好学?”孔子说;“只有颜回最好学。他不迁怒,不二过,不幸短命死矣!”意指,颜回最爱学习。他遇着发怒的时候,能做到随发随化,从不转移到别的事情上去;有了错误就改,决不重犯。

成语故事指鹿为马 篇11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他不知道朝中有多少人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摸清有多少人反对他。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然后,他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这是我献给您的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分明是一只鹿嘛!于是,他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分明是一只鹿,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问道:“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说道:“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赵高搞什么名堂?”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地盯着每个人看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有正义感却胆小的人都低下了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一些正直的人,坚定地认为是马而不是鹿;还有一些平时就追随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赞成赵高的说法,并对皇上说:“这确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大臣都治了罪。

“指鹿为马” 的故事流传至今,大家都用“指鹿为马”来形容一个人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成语寓言故事 篇12

成语寓言故事1

螳螂捕蝉的故事

春秋时期,吴王寿梦要攻打楚国,并禁止大臣提反对意见,有一个大臣的儿子听说后,带上弹弓到王宫花园去打鸟。吴王问他干什么,他说在看螳螂捕树上的蝉,而黄雀在后面等着吃螳螂。吴王觉得自己的处境同螳螂差不多,就只好取消计划。

蝉:知了。螳螂捉蝉,不知潜在危险。比喻目光短浅。

成语寓言故事2

塞翁失马

从前,有位老汉住在与胡人相邻的边塞地区,来来往往的过客都尊称他为“塞翁”。塞翁生性达观,为人处世的方法与众不同。

有一天,塞翁家的马不知什么原因,在放牧时竟迷了路,回不来了。邻居们得知这一消息以后,纷纷表示惋惜。可是塞翁却不以为意,他反而释怀地劝慰大伙儿:“丢了马,当然是件坏事,但谁知道它会不会带来好的结果呢?”

果然,没过几个月,那匹迷途的老马又从塞外跑了回来,并且还带回了一匹胡人骑的骏马。于是,邻居们又一齐来向塞翁贺喜,并夸他在丢马时有远见。然而,这时的塞翁却忧心忡忡地说:“唉,谁知道这件事会不会给我带来灾祸呢?”

塞翁家平添一匹胡人骑的骏马,使他的儿子喜不自禁,于是就天天骑马兜风,乐此不疲。终于有一天,儿子因得意而忘形,竟从飞驰的马背上掉了下来,摔伤了一条腿,造成了终生残疾。善良的邻居们闻讯后,赶紧前来慰问,而塞翁却还是那句老话:“谁知道它会不会带来好的结果呢?”

又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中原,边塞形势骤然吃紧,身强力壮的青年都被征去当了兵,结果十有八九都在战场上送了命。而塞翁的儿子因为是个跛腿,免服兵役,所以他们父子得以避免了这场生离死别的灾难。

成语寓言故事3

战国时期,大思想家韩非子曾讲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见人推销他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矛,没有穿不透的东西;一会又向人推销他的盾是世界上最坚硬的盾,没有什么东西能戳穿它。人群中有人问他用他的矛戳他的盾,他只好落荒而逃。

成语寓言故事4

察见渊鱼

战国时期隰斯弥去见当时的齐国大夫田成子。

田成子和他登上高台向四周眺望。东、西、北三面的景物尽收眼底,但是向南一张望,只是看到一片树枝、树叶。

原来隰斯弥就住在田成子的附近,是隰斯弥家的树木挡住了视线。

田成子虽然没有说什么,但隰斯弥想到田成子当时专权朝廷,而且正在阴谋篡政,于是感到十分不安。回家之后,马上就命人将遮挡住田成子家南面视线的树木尽都伐掉。才砍了几斧子,隰斯弥又命停止砍伐。

他的管家对此十分不解,就问隰斯弥:“你命人砍去这些树木,怎么才砍了几斧子又命停止下来呢?”

隰斯弥说:“古代有句谚语叫知渊中之鱼者不祥。田成子最近要阴谋篡政,如果我突然伐掉这些树木,那就是说我对他最近的举动有所察觉,那我就危险了。我不伐树没有什么罪,如果我知道田成子的隐私,那么我的罪就大了,所以还是不伐为好。”

后来,人们用“察见渊鱼”来比喻探知别人的隐私。

成语寓言故事5

专心致志

从前有一个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艺非常高超.秋有两个学生,一起跟他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集中精力跟老师学习.另一个却不这样,他认为学下棋很容易,用不着认真.老师讲解的时候,他虽然坐在那里,眼睛也好像在看着棋子可心里却想着:“要是现在到野外射下一只鸿雁,美餐一顿该多好.”因为他总是胡思乱想心不在焉,老师的讲解一点也没听进去.结果,虽然两个学生同是一个名师传授,但是,一个进步很快,成了棋艺高强的名手,另一个却没学到一点本事.寓言故事的成语和道理:丑妇效颦

春秋时代,越国有一位美女名叫西施。她的美貌简直到了倾国倾城的程度。无论是她的举手、投足,还是她的音容笑貌,样样都惹人喜爱。西施略用淡妆,衣着朴素,走到哪里,哪里就有很多人向她行“注目礼”,没有人不惊叹她的美貌。

西施患有心口疼的毛病。有一天,她的病又犯了,只见她手捂胸口,双眉皱起,流露出一种娇媚柔弱的女性美。当她从乡间走过的时候,乡里人无不睁大眼睛注视。

乡下有一个丑女子,不仅相貌难看,而且没有修养。她平时动作粗俗,说话大声大气,却一天到晚做着当美女的梦。今天穿这样的衣服,明天梳那样的发式,却仍然没有一个人说她漂亮。

这一天,她看到西施捂着胸口、皱着双眉的样子竟博得这么多人的青睐,因此回去以后,她也学着西施的样子,手捂胸口、紧皱眉头,在村里走来走去。哪知这丑女的矫揉造作使她原本就丑陋的样子更难看了。其结果,乡间的富人看见丑女的怪模样,马上把门紧紧关上;乡间的穷人看见丑女走过来,马上拉着妻、带着孩子远远地躲开。人们见了这个怪模怪样模仿西施心口疼在村里走来走去的丑女人简直像见了瘟神一般。

寓言启示:这个丑女人只知道西施皱眉的样子很美,却不知道她为什么很美,而去简单模她的样子,结果反被人讥笑。看来,盲目模仿别人的做法是愚蠢的。

成语寓言故事6

东汉末年,刘备被吕布击败,被迫投降曹操。曹操的谋士程昱看到刘备是个英雄,主张趁机杀掉刘备,以免后患,但曹操不听。吕布被曹操消灭后,刘备借口截击袁术,率几万人马离开了曹操。程昱闻讯乘机劝阻曹操说:当初我让你杀刘备,你不肯,现在又给他兵马,让他单独出兵。你这是放老虎回山林啊!果然刘备在击败袁术后,占据徐州,自立门户了。这个成语比喻放走敌人,留下后患。

成语寓言故事7

有一匹年轻的.千里马,等待着伯乐来发现它。

商人来了,说:你愿意跟我走,远走他乡吗?

马摇摇头说:我是千里马,怎么可能为一个商人驮运货物呢?

士兵来了,说:你愿意跟我走,驰骋疆场吗?

马摇摇头说:我是千里马,怎么可能为一个普通士兵效力呢?

猎人来了,说:你愿意跟我走,捕获猎物吗?

马摇摇头说:我是千里马,怎么可能去当猎人的苦力呢?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匹马一直没有找到理想的机会。

一天,钦差大臣奉命来民间寻找千里马。千里马找到钦差大臣,说:我就是你要找的千里马啊!

钦差大臣问:那你熟悉我们国家的路线吗?马摇了摇头。

钦差大臣又问:那你上过战场、有作战经验吗?马摇了摇头。

钦差大臣说:那我要你有什么用呢?

马说:我能日行千里,夜行八百。

钦差大臣让它跑一段路看看。

马用力地向前跑去,但只跑了几步,它就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了。

你老了,不行!钦差大臣说完,转身离去。

启示:千里马是一步一步跑出来的,不是自以为是就是。我们今天所做的每一件看似平凡的努力都是在为自己的未来积累能量,为未来打基础!别把今天的一次拒绝,变长明天的后悔,等到老了跑不动了再觉遗憾!

学历不代表能力,文凭不代表文化,过去的辉煌都已成为历史和回忆。所以,昨天怎么样不重要,关键是今天做了什么,明天会怎么样?

成语寓言故事8

民间传说,宋代大奸臣秦桧为了投降金朝,在家里和老婆王氏密谋定计,准备害死民族英雄岳飞。后来秦侩死了,没过多久儿子也死了。王氏请来道士为丈夫和儿子招魂。道士在作法事时,看见她儿子和丈夫戴着枷锁,正在地狱里受苦受罪。秦桧还叫道士带话给王氏说:东窗事发矣!(当初在东窗下面密谋陷害岳飞的事情败露了)。这个成语比喻密谋败露,罪案发作。

成语寓言故事9

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他在家中的院子里养了许多猴子。日子一久,这个老人能理解猴子们的意思了,猴子们也很得老人的关心。

这个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别给每只猴子四颗栗子。几年之后,老人的经济越来越不充裕了,而猴子的数目却越来越多,所以他就想把每天的栗子由八颗改为七颗,于是他就和猴子们商量说:“从今天开始,我每天早上给你们三颗栗子,晚上还是照常给你们四颗栗子,不知道你们同不同意?”

猴子们听了,都认为早上怎么少了一个?于是一个个就开始吱吱大叫,而且还到处跳来跳去,好像非常不愿意似的。

老人一看到这个情形,连忙改口说:“那么我早上给你们四颗,晚上再给你们三颗,这样该可以了吧?”

猴子们一听,早上的栗子又由三个变成四个,跟以前一样,就高兴地在地上翻滚起来。

成语寓言故事10

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寿陵少年吧!,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

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以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那叫美。他一听,对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

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成语“邯郸学步”就是从这个故事概括出来的。它往往用来讽刺那种在学习上只知生硬地摹仿,而不是去借鉴创新,结果非但学不到人家的长处,反而把自己的长处也丢掉了的人。

【汉字】邯郸学步

【拼音】hán dān xué bù

【基本释义】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都城;学步:学习走路。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贬义词

【出处】《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近义词】西颦东效、寿陵失步、东施效颦、邯郸匍匐、衣冠优孟、寿陵匍匐

【反义词】择善而长、独辟蹊径、标新立异

成语寓言故事11

鹬蚌相争的故事

赵国将要讨伐燕国,苏代(战国时策士,纵横家苏秦的弟弟)替燕国游说赵惠文王,讲了如下的寓言故事:“我来的时候经过易水,恰好看到蚌出来晒太阳。鹬趁机啄蚌的肉,蚌把两扇介壳一闭就夹住了鹬的喙。

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有死蚌。’蚌也针锋相对地说:‘今天不出,明天不出(夹住不放),就有死鹬。’两者谁也不肯罢休,这时过来一个渔父把两者一起拎走了。”燕赵相对抗,都搞得很疲劳,我恐怕强大的秦国正在扮演渔父的角色,所以希望大王深思熟虑。惠文王赞同苏代的意见,停止对燕国用兵。

量体裁衣的故事

南朝齐国官员张融深受齐太祖萧道成的器重和宠爱,说他是“不可无一,不可有二。”一次派人给张融送一件旧衣服,说是自己以前穿的,现叫裁缝根据他的身材改做好了,一定会合身的。

张融收到后非常感激齐太祖的知遇之恩。

掩耳盗铃的故事

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买椟还珠的故事

传说楚国有个珠宝商到郑国去卖珍珠,为了吸引顾客,他做一个很漂亮的用名贵木料做成的盒子,匣子还镶嵌着宝石和翡翠,看起来十分华贵。

一个郑国的买主抱着珍珠匣子便以高价买下,打开匣子取出珍珠还给楚国商人。

南辕北辙的故事

战国时期,魏安王决定攻打赵国都城邯郸,大臣们都反对他,季梁给他讲一个故事:太行山的一个人驾车准备到楚国去,但他却坚持往北走,这样越走越远。

成语寓言故事12

管理秘诀

狮子派豹子去管理一个部落。豹子每天勤勤恳恳,早出晚归,事无巨细都要过问,就连一只山羊每天吃几斤草都亲自审批。由于豹子精力有限,经常顾此失彼,惹得部落里的动物怨声载道。

“你这么管事怎么行!”狮子望着憔悴不堪的豹子说。

狮子决定带一带豹子。它找来了老狼、狐狸,当着豹子的面给它们布置了任务,然后就和豹子下起了棋。

“大王,”豹子不安地问,“狐狸和老狼能管好部落吗?”

“管不好就吃了它们。”狮子微笑着说,“记住,管理无须事必躬亲,而应主要靠逻辑和打手。”

成语寓言故事13

宋国有个农夫种着几亩地,他的地头上有一棵大树。一天,他在地里干活,忽然看见一只兔子箭一般地飞奔过来,猛的撞在那棵大树上,一下子把脖子折断了,蹬蹬腿就死了。这个农夫飞快的跑过去,把兔子捡起来,高兴地说:“这真是一点劲没费,白捡了个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顿了。”他拎着兔子一边往家走,一边得意地想:“我的运气真好,没准明天还会有兔子跑来,我可不能放过这样的便宜。”

第二天,他到地里,也不干活,只守着那棵大树,等着兔子撞过来。结果,等了一天什么也没等到。他却不甘心,从此,天天坐在那棵大树下等着兔子来撞。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里的野草长得比庄稼都高了,连个兔子影也没有再见到。

成语寓言故事14

不宜歌唱

蚯蚓:“阁下早上好!”

公鸡:“不好。肚子正饿呢!”

蚯蚓:“饱吹饿唱。阁下正好可以引吭高歌呀!”

公鸡:“是啊,我唱完歌了,你成土行孙跑了。我这顿早餐找谁要去?”

蚯蚓:“阁下真的要吃我吗?”

公鸡:“也只有如此了。经验告诉我,在追求的目标到手之前是不能唱歌的!对不住了,兄弟!”

成语寓言故事15

风声鹤唳

风声鹤唳”这则成语的唳是鸟叫。把风的响声、鹤的叫声,都当做敌人的呼喊声,疑心是追兵来了。形容惊慌失措,神经极度紧张。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谢玄传》,坚众奔溃,余众弃甲宵遁,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十七八。

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组织90万大军,南下攻打东晋。东晋王朝派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带领8万精兵迎战。

苻坚认为自己兵多将广,有足够的把握战胜晋军。他把兵力集结在寿阳(今安徽寿县)东的淝水边,等后续大军到齐,再向晋军发动进攻。

为了以少胜多,谢玄施出计谋,派使者到秦营,向秦军的前锋建议道:“贵军在淝水边安营扎寨,显然是为了持久作战,而不是速战速决。如果贵军稍向后退,让我军渡过淝水决战,不是更好吗?”秦军内部讨论时,众将领都认为,坚守淝水,晋军不能过河。待后续大军抵达,即可彻底击溃晋军。因此不能接受晋军的建议。

但是,苻坚求胜心切,不同意众将领的意见,说:“我军只要稍稍后退,等晋军一半过河,一半还在渡河时,用精锐的骑兵冲杀上去,我军肯定能大获全胜!”

于是,秦军决定后退。苻坚没有料到,秦军是临时拼凑起来的,指挥不统一,一接到后退的命令,以为前方打了败仗,慌忙向后溃逃。谢玄见敌军渍退,指挥部下快速渡河杀敌。秦军在溃退途中,丢弃了兵器和盔甲,一片混乱,自相践踏而死的不计其数。那些侥幸逃脱晋军追击的士兵,一路上听到呼呼的风声和鹤的鸣叫声,都以为晋军又追来了,于是不顾白天黑夜,拼命地奔逃。就这样,晋军取得了“淝水之战”的重大胜利。

唇亡齿寒

晋献公要出兵攻打虢(guo)国,首先必须经过虞国,但是他担心虞国不肯答应借路。这时,晋国大臣荀息对献公说:“您如果肯将垂棘(地名)所产的名贵玉石与屈产(地名,均属晋国领土)所出的良马奉送给虞国的国君,然后再向他借路,我想他是会答应的。”

晋献公有些犹豫地说:“垂棘玉石是我祖传的宝贝,屈产宝马是我心爱的坐骑啊。如果虞国国君收下了我的这两件珍贵礼物,却仍然不肯借路给我,那怎么办?”

荀息于是对献公分析道:“虞国的国君如果不肯借路,他定然不敢随便收下我们的礼物;如果他收下了玉石和宝马,就一定会借路给我们。至于这两件宝贝,您有些舍不得,这也不要紧,只不过是暂时寄存在那里罢了,迟早还是要归还给您的。打个比方,我们将垂棘玉石放在虞国,就好比从内室移到了外室;而将屈产宝马放到虞国,也就好比是从内马圈牵到了外马圈一样。到时候,您如果要把这两件宝贝取回来,那还不容易吗?”

一番话说得晋献公如释重负,于是决定按荀息的计谋行事。

虞国的国君见到这两件稀世宝物后,有些动心,打算给晋国借路。这时,虞国大夫宫之奇出面劝阻说:“国君可不能这样做呀!虢国是我们的邻邦,他们与我国恰似一种唇齿相依的亲密关系,如果嘴唇没有了,牙齿是会挨冻的呀!长期以来,我们两国在危难之际互相救助,这并不是什么互施思德,而完全是战略上的互相需要啊。而今,您同意给晋国借路,让其攻打虢国。如果晋国在今天消灭了虢国,我们虞国在明天就会被晋国吃掉,这该是多么危险的事啊。”

可是,虞国国君一心贪恋晋国的宝玉和良马,听不进宫之奇的劝阻,给晋国军队让出了一条攻打虢国的必经之路。

晋国凭借自己的国力强盛、兵强马壮,很快就消灭了弱小的虢国。在班师回朝之际,又顺便剿灭了毫无准备的虞国。为此,荀息专门去虞国找回宝玉和良马,当面归还给晋献公。

晋献公望着失而复得的宝物,十分得意地说:“宝玉还是我原来的那一块,没有变样;只是这马又多长了一颗牙齿,比去年大一岁了。”

寓言故事成语 篇13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殷荆州曾问僧人远公:‘《易》以什么为形体?’答曰:‘《易》以感知为形体。’殷说:‘铜山西崩,灵钟东应,就是《易》吗?’

刘孝标注引《东方朔传》说:孝武皇帝时,未央宫前殿钟无故自鸣,三日三夜不止。就下诏问太史待诏王朔,王朔说恐怕有兵气。就问东方朔,朔说:臣听说铜者山之子,山者铜之母,以阴阳气类来说,子母相感,山恐怕会有崩塌,所以钟会先鸣。《易》说: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这是非常准确的。这件事应该在五日内发生。’

三天后,南郡太守上书说有山崩发生,波及二十余里。后来以铜山西崩,洛钟东应表示重大事件间彼此互相影响。

成语寓言故事名集 篇14

关键词:成语类拼音读物;对外汉语;补充教学

成语是其他语言中没有的特殊的形式,从二语习得的角度来看,对于母语中没有而目的语中有的语言知识,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上有一定的难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能回避成语的教学,因为一部分成语在现代汉语交际中的使用频率相当高。特別是在一些较为正式的演讲、报告、媒体报道中,成语经常作为表达意见、总结观点的重要词汇出现在句子中。如果对汉语中的成语一无所知,则会在阅读和理解上形成障碍。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成语的教学应该引起教师的重视。

通过与留学生交流我发现,学生更喜欢学习叙述题材的课文,因为叙述性课文有故事,有情节,不仅有趣而且容易理解,学习时也比较轻松,在完成作业的时候也比较容易。有对话的课文字数相对较少,学完了之后还能够应用在交际中,学习起来很有成就感,因此也比较受留学生的喜爱。注音的儿童文学常常从寓言成语 、历史成语和神话故事成语中选择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参考其出处文献,用现代汉语重新编排成活泼简单的小故事。这种文体的成语故事,即是叙述性的,往往也多有对话。受此启发,我认为,在没有专门针对成年汉语学习者而编排的成语教学补充材料的情况下,可以用注音的成语读物暂为代替,其优势如下:

其一,在成语的选择和编排上符合人的普遍认知规律,适合对外汉语学习者学习。在编排上,作者会尽量选择那些用字简单,容易理解且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成语。学习汉语的留学生,其识字量有限,在阅读时的理解能力就会受到制约,此外,由于所处的文化环境不同,对于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了解有限。这样,学习一些用字简单,通俗易懂的成语符合由易到难的普遍学习规律。

其二,在语言的应用上,注音的成语读物在语言使用上有其独特的风格,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风格也有利于汉语学习者。

首先,注音的成语故事全篇都是简单句写成的,没有复杂的定语和很长的复句。对于留学生来说,阅读起来比较轻松,这样就能够把阅读的障碍降到最小,从而有精力在阅读的时候理解和记忆相关成语。

其次,注音成语故事中一般会比较集中地运用常用的写作中手法。如景物描写、环境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等。很多学汉语的学生希望通过HSK考试。考试中比较重要也比较难的是写作部分。作文不仅考验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也考验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众所周知,提高写作最有效的方法是阅读和模仿。注音的成语故事读物,就是一个很好的阅读材料。其用字简单,用句简短,手法多变,多用修辞是很好的阅读模仿样板。经常阅读这样的文章,不仅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成语,而且对提高写作水平大为有益。

其三,注音的成语读物,每字上都有拼音,而且字体往往比较大,这样每一个字的读音和结构都展示的十分清晰。对于那些汉语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来说,阅读这样的文章,可以培养字感和正字意识;对于汉语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阅读这样的文章可以加深字和词的印象,从而在书写汉字及造句时减少错误的出现。

虽然,注音类成语读物,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补充运用中有很多有利的地方,但是,注音成语读物毕竟不是针对成年人学习汉语而编写的。因此,在将注音类成语读物运用到对外汉语补充教学中时,教师也应该注意到其不足的地方,从而通过适当的指导和干预,避免其不利影响。

首先,注音类成语读物在内容上比较浅显幼稚。成年汉语学习者常常认为自己学不到什么东西而产生厌烦感。针对这个问题,对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地道的语言表达方法和常用的修辞手法上,并引导学生模仿扩展。以强调语言知识的方法来减弱阅读时的不良兴趣。

其次,注音的成语读物其编写的主要目的是对儿童进行德育教育。往往会选择一些具有民族精神的成语来进行讲解。但是,书中强调的中华民族精神与留学生的价值观很容易有冲突。除此之外,有些成语来源于对外战争,对于个别留学生来说难免尴尬。因此,教师最好 不要扩展那些敏感的成语,并客观评价中华民族价值观。

故事类成语包含了大量的文化信息,是中国哲学和思想的集中体现。因此,对外汉语成语的教学,不仅仅是关于现代汉语语言知识的教学,也是弘扬中国思想和文化的有利窗口。注音的成语读物,则是一个比较简便的桥梁。但并不是所有的注音成语故事都适合用做对外汉语补充材料。我们在选择注音成语故事用于补充教学时应注意一下几点:

第一,要尽量选择使用频率高的成语。成语虽然成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知识,但教师一定要注意不能为了文化知识传播而偏重于文化,忽略语言的应用。

第二,要尽量选择与课文内容练习紧密成语。成语虽然凝练简洁,但并不能独木成林。因此,对外汉语教师在进行成语教学时,一定要明确补充教学这一立足点,不能背弃课本,另起炉灶。

第三,要尽可能尊重所有的学生。一些敏感的成语,如果一定要讲,则淡化历史故事,强调字面意思即可。

第四,有一些成语的比喻意义比本意使用频率要高。这样的成语不适合扩展成故事,因为故事立足于文献,而文献中单纯是对成语本意的解释,没有引申义,扩展之后反而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对外汉语的教学,虽然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仍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其突出的一点就是教材种类少,补充教学材料也有限。因此,对外汉语老师,不得不借用市面上其他类别的图书,用于对外汉语补充教学。在成语教学上,注音的成语故事读物,在某些方面确实有利于汉语学习的学生,但它毕竟不是真正为留学生编写的成语补充教材。没有完整的体系及层次,不能鲜明地突出中国思想和文化。希望通过众多学者的努力,能够改善这个现状。

上一篇:清湖小学课改工作汇报下一篇:入党转正申请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