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成语

2024-10-01

寓言成语(通用15篇)

寓言成语 篇1

武帝司马炎死后,儿子司马衷继位,他对朝政一窍不通,大权落到贾后手里,贾后生性凶狠狡诈,赵王司马伦以此为借口带兵冲入宫廷,杀死了贾后,自封为相国。

司马伦为了笼络朝臣,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于是大封文武百官。等到一切就绪后,又废掉晋惠帝,自称皇帝。当时规定,王侯大臣都戴用貂尾装饰的帽子,由于司马伦大肆封官晋爵,所以一时貂尾都不够用,所以只好用狗尾来代替,人们就据此编了两句民谣:“貂不足,狗尾续。”用来讽刺朝廷。

寓言成语 篇2

关键词:搜索资料,个性解读,角色朗读,比照辨析

苏教版教材通常选取用典型的故事来阐述深刻道理的文本, 让学生在对平实质朴的语言品味中深受人文的熏陶, 让他们在教学中既能得到语言智慧的成长, 又能获取精神的滋养与浸润, 从而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比翼双飞。在实践教学中, 笔者发现其中的成语故事与《伊索寓言》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者具有鲜明的可比性, 教学中可将之巧妙融合, 减少课时, 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现以苏教版教材五上《成语故事》与《伊索寓言》的教学为例, 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搜索资料, 洞察不同的创作初衷

扫除阅读障碍, 正确流利地阅读课文是引领学生进行深入研读的基础, 是实施比较阅读的基础工程。因此, 教师在预习要求中明确提出学生要自学生字词, 正确朗读两篇课文, 并通过收集阅读资料, 让其初步感知成语和寓言故事的来源。

在交流过程中, 根据学生收集的资料, 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知晓:成语是经过岁月洗礼而意义相对完整的固定短语, 其表达较为精练, 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蕴。它源自于古典神话故事、历史故事和其他传说以及经典的文学作品之中;而寓言则多借助于编撰的故事以阐明深刻的道理, 它具有鲜明的告诫、规劝、教育的色彩。

例如在教学《自相矛盾》和《牧童和狼》时, 教师尝试让学生通过对原著的追寻了解到《韩非子》, 教师趁机借助对《韩非子》一书的介绍, 让学生明晰其成语形成的由来。而在对《伊索寓言》的介绍时, 让学生知道其是伊索根据劳动人民创造的故事改编的, 从而了解两篇文本的由来, 深刻把握其内在本质。

对成语和寓言有了这样的感知理解, 尤其是对二者特质的准确把握, 这为学生深入两种文体进行阅读思考、比较辨析搭建了基础的认知平台。

二、敢于挑战, 尝试个性的故事解读

这两篇课文中的小故事, 学生本来就很熟悉, 所以学生对故事的基本情节也是一读就懂, 可以说在教学处理中, 教师将故事情节的感知理解完全交付给学生了。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时候, 尝试在初步感受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运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故事的内容, 并畅谈自己对故事的整体理解。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发现, 这样的形式更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他们把故事讲得生动有趣。而在讲述的过程当中, 他们对故事本身进行了语言的润色, 使他人的故事经过自己的理解变成了自己的内容。

例如学生在描述《自相矛盾》一文时, 就创造性地加入了对人物内心活动的阐释;而在描述《牧童和狼》一文时, 学生就根据寓言的故事情节, 增设了两次农民和孩子的对话。这样的对话源自于学生对文本个性化的自主理解, 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而在互相交流各自理解的过程中, 学生们大胆言说, 充分表达, 虽然他们的意见可能还比较稚嫩, 但都是出自于他们内心的想法, 体现了《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多元化、个性化。将两篇课文并列教学, 让语文课堂教学变成了一个精彩的故事会, 有效地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在短时间内获得了强烈的反应。

三、角色朗读, 展示迥异的阅读体悟

读懂了故事内容, 明白了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阅读教学并不能就此结束。此时的学生仍然沉浸在课文的情境中, 阅读教学应该抓住这一趋势, 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描写的细节, 通过对人物对话、神态、动作的描写, 洞察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感受故事所表达的道理。在这样的过程中, 学生将自己化身为文本中的人物, 体验故事所产生的情境, 从而有效地获得了对故事道理的再次体验。

这两篇文本都具有较为曲折的故事情节, 人物特点也非常鲜明, 非常适合学生的自我朗读。因此, 教师可以设置不同的学习小组, 在小组成员的共同探讨努力下, 实现对文本意蕴的共同感知, 实现对文本人物的深度体验。例如学生将成语故事《自相矛盾》中人物的语言对话朗读得惟妙惟肖, 而在《牧童和狼》的朗读中则刻画了一个不明事理、以说谎捉弄他人的捣蛋鬼形象,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比照辨析, 彰显异化的结构特点

有比较才有鉴别。在课堂教学行将结束之际, 教师引领学生对这两篇课文进行结构的比较, 并在黑板上板书出故事的整体内容, 给学生留下鲜明的印象, 为学生高效理解和积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学生进行比较的过程中, 教师要帮助学生连接相关的内容, 使学生形成有效的知识体系, 促进学生知识网络的进一步完善, 从而完成对成语故事以及寓言故事结构特点的准确把握, 使得他们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中, 进一步深入地感受到两种不同文体的特点。

成语故事与寓言故事在结构上最大的区别是:成语只负责讲故事, 其蕴含的道理由读者自行体悟;而寓言故事则将阐述的道理直接出示。教师可以直接引领学生对比课文的最后一小节, 从而引导学生发现二者不同的结构方式。

通过这样的对比, 学生可对知识进行相应的筛选和吸收, 从而促进知识的有效美化, 形成多元化的个性理解, 深入了解文章的价值主题, 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课文的分析、把握能力。

《庄子》成语寓言性浅析 篇3

一、《庄子》成语的寓言性特点

先秦散文中最具文学价值的是《庄子》,这主要是从《庄子》说理的形象性、具体性来说的。《庄子》突出了寓言是最主要的说理形式,构思奇特,寓意深远,无人能及。《庄子》寓言以虚构、荒唐、无端倪的笔法来体道,《逍遥游》、《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等篇,基本上是用四五个或六七个寓言故事组成,《庄子》全书仿佛就是一部寓言故事集。“骷髅论道”(《至乐》)、“庖丁解牛”(《养生主》)、“匠石运斤”(《徐无鬼》)等寓言故事都是出自于《庄子》。寓言一词的由来,最早见于《庄子》。陆西星《读南华经杂说》言:“寄寓之言,意在于此,而寄于彼”。寓言不仅增强了成语的活力,同时,使《庄子》的言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和说服力。

在《庄子》中,“寓言”只是一种言说方式,与后世寓言的含义不尽相同,但一半以上的庄子寓言已经基本符合后世寓言文体的要求。《庄子》一书的特点是寓言以成语名世,成语以寓言流传,因而书中很多成语都是直接来源于寓言,例如,《齐物论》寓言中狙公养猴形成的“朝三暮四”;“物化”而成的“庄周梦蝶”;《列御寇》中比喻技术虽高,但无实用的“屠龙之技”等等,保证了言说的可信性和说服力。寓言是成语的主要形式,大量的古今成语或中外成语都是以寓言故事为基础而形成的,把玄奥的理论寄托在人们容易理解的神话故事情节中。在诸子作品中,引用寓言来说理的现象非常普遍,如在《战国策》、《孟子》、《韩非子》中,常常引用寓言是当时文人学士创作的一个普遍倾向。尤其是庄子在寓言中熟练自如地运用神话传说,使得《庄子》“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在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

人们对外部世界的看法取决于自我的情感和主观的判断,成语作为语言历史长河中生存、定型的语言现象,深深烙上了寓言中的形象的印记。《庄子》寓言中的形象,与其他先秦诸子中的寓言形象有所不同,具有多变性。在《孟子》中,寓言形象基本上以人物为主,寓言人物大多有现实生活的原型,“五十步笑百步”、“齐人乞墦”等成语,源自生活,高于生活,很容易被人理解。在《庄子》一书中,寓言形象多为幻想和杜撰,同现实悖谬或荒诞不经,表现出一定的神秘色彩,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一点是《庄子》寓言着重从理想和想象出发去构思形象、创造形象。

二、《庄子》成语的寓言性思想变化分析

语言原本就没有定说,总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认知的不同发生变化。《庄子》中的一部分成语就为此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化,也有部分成语出现了感情色彩的转移和语义的扩大、缩小。比如:“朝三暮四”,见于《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从原文可以看出,“朝三暮四”的本义牵扯到猴子的成心,这个成语指出猴子偏爱“四大于三”中的“大于”,讨厌“三小于四”中的“小于”,或者害怕下午会被杀,所以在狙公要求改变早晚的数目时怒形于色。“朝三暮四”的原意是指实质不变,用改换名目的方法使人上当。常用来比喻聪明人善于使用手段欺骗人,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情真相,容易上当。但后来却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意思与“朝秦暮楚”相同,带贬义。

归结分析这种变化,《庄子》成语的寓言性思想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表现:

(一)从《庄子》的主旨来看:庄子主张“齐一”。在他看来,事物的性质、差异都是相对的,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具有平等的性质,这是取决于人的认知,是主体赋予客体的,任何事物的变化都不需要客观条件而完全由主观来决定。庄子主张顺从天道,而摒弃“人为”,摒弃人性中那些“伪”的杂质,寻求精神上的逍遥自在。庄子作为道家学派始祖,他的哲学在中国的哲学思想中就成为唯一能与儒家和佛家分庭抗礼的学说。但是庄子的超越,是一种理想境界,它要求人们超脱现实,放下名利物欲,但这不太合乎现实生活。因此,《庄子》难免被人们冠以主观色彩。在世人眼里也就有了思维定势,《庄子》的思想与《老子》的思想一样,表现出了消极避世、躲避矛盾,与现实脱节等问题。同时,《庄子》一书中的很多思想必然会随着社会主体趋势的发展变化而显出相应的改变,也无法抗拒地反映到具体的成语中,则以成语意义的转化为外在的表现形式。因而,很多成语在意义上发生了变化,进行感情色彩的转移或者引申的转化,这种现象时常出现。

(二)从表达的方式来看:庄子认为取消一切言辩认知行为,已达到不辩为辩、不说为说的无言独化的大境界。但我们知道,语言是人类用来交流思想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要求语言不断地提高它的表达功能,并随着社会历史而变化发展。只有随着社会的发展,根据语言的演变情况,及时把新词新义吸收到语言中来,才能使语言更加丰富,使用起来才会更生动、更贴切、更新颖。成语作为语言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也会不断提高它的表达功能,也会处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之中。成语经过漫长的发展和演变过程,逐渐成为脍炙人口、言简意丰的语言形式,融入到人们的现实生活,成为人们的一种主要的语言表现形式,深得喜爱。《庄子》中的二百多个成语大部分已被人们耳熟能详,可以说,《庄子》在古代成语的形成中,有着巨大的作用。当然,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诸子也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其中涌现出大量成语。因此,单就成语的成就方面来说,《庄子》与诸子作品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成语的意义发生变化,甚至和本义背离,是语言发展的正常趋势,显示出成语为了适应时代需要而不断自我完善,适应社会,逐渐具备了服务社会的功能。

三、《庄子》成语的寓言性意义

寓言的表现形式虽然短小,但意义突出,含义深远。《庄子》采用寓言阐明道理,反映出生活朴实的思想,表现出作者卓越的艺术才能和幽默风趣。

(一)人生观的独特意义

“逍遥游”是庄子思想的最高境界,其最终目的是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绝对超脱。庄子生活在兵荒马乱的战国时代,残酷的现实使他感到有种不可抗拒而又无法摆脱的强大力量在束缚着他,这就是“命”。因此,从庄子哲学思想上可以看出退隐、不争、率性的表象,庄子的作品在更多的情况下是表现出了某些消极的东西,如逃避现实,寻求解脱。人们便在庄子的哲学中找到了思想的安乐窝,这也反映出了人们对命是无可奈何的,所以人们只能够安命无为,因此就出现了“捉襟见肘”、“上漏下湿”、“涸辙之鲋”等成语。但是,庄子在安命无为的同时又向往自由自在的逍遥生活,所以他不是宿命论者,他幻想“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这是庄子人生观的重要内容,即在顺应客观必然性的基础上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庄子》内篇之首篇《逍遥游》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庄子在文中列举了鲲、鹏、蜩、学鸠等动物形象和列子等人物形象,指出这些形象都不能达到真正的“逍遥”。庄子力图在乱世中保持独立的自我,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的思想和他“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庄子认为只有神人、至人、真人、圣人才能真正得道。庄子虚构了一个绝对逍遥的神人形象,形成了“不食五谷”、“吸风饮露”、“绰约多姿”这些成语。

庄子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可是,在他的内心深处则充满着对当时世态的悲愤与绝望,他不知道人应该以何种方式生存,人难以按正常人生活,也不能按正常人去思维,失去了对事物的正常看法和正常心态,不难看出庄子是一个对现实世界有着强烈爱恨的人。同时,庄子认为人应该懂得,生出万物的“道”就是自然而然地发生的这个道理,它才是人类生活的根本原则。庄子追踪人生苦难的终极原因,发现灾难归根结底都来源于人类自身那无穷无尽的欲望,就像“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所揭示的现实一样。因此,他希望拯救这个社会,希望在精神领域帮助人类从苦难的深渊中挣脱出来。在今天,庄子的这种思想也依然表现出可取性。庄子的人生哲学中强调最多的是“道”与“德”的问题,他深刻地体会到了做人的道理和处事原则,表达了对现实人格的扭曲而走向畸形的关注和忧虑,从而实现人性的复归。很多成语如“洋洋大观”、“无所不在”、“每况愈下”、“化腐朽为神奇”等通过对“道”的解说和赞颂表现出这些主体观点。

(二)崇尚自由的精神意义

庄子最终把“道”作为个体人生的安顿之地。当然,庄子并非将“道”视为人现实的栖居之所,而认为是人所渴求达到的心灵的自由状态和精神上的超越境界。庄子向往那种摆脱了一切社会文化规范约束的自由境界,他精心编织了理念世界中的“自由王国”,这种心态和境界并非纯属虚构,它有现实的基础,自然便成为庄子人生活动的主旋律。庄子提倡的个体绝对精神自由,其主要思想就是宁静致远,无为而治,绝对自由的遨游于天地之间,这种思想集中体现在《逍遥游》中,也可以说是对当时现实社会和人们实际存在状态的一种醒悟和反思,表现出对丑恶现实和世俗价值观念的深刻批判,对人类存在的自由精神意义的全面反思,使庄子的思想获得了超越时代、超越自我的宏大思维视野,并对人类承受的酷烈命运之根源及其摆脱途径的寻求。尤其是,在《庄子》中,自由精神主要表现为精神上的自由和逍遥。庄子生活的时代,适逢社会处于大动荡、大转性的战国中期,庄子作为一个贫寒之士,他无力与现实抗争,更无力去扭转社会所造成的悲惨结局。因此,只好对社会的丑恶现象予以无情的鞭挞、辛辣的讽刺,通过深刻揭露和无情批判,促使人们能够觉醒,从而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现状。同时,庄子没有也不可能正确认识社会变革、历史发展的规律,使他不可能也没有得到一种现实的自由。所以,他寻求了另外一种自由之路,那就是精神的自由自在,去追寻自由无拘的生命本质,去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真、善、美。这样,庄子的“道”便鲜明地内化为追求个体自由的人生境界。在“曳尾途中”、“捉襟见肘”、“鹏程万里”等成语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庄子极力希望摆脱物质的束缚,渴求精神自由的心态。

总而言之,庄子寓言成语化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历经几千年的广为传承和不断提炼出来的精华,是凸显庄子率性而独特的人格魅力的重要方面,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和精湛的文化哲理性。就寓言转化为成语的现象而言,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庄子对统治阶级的揭露批判,在古代社会是空前绝后的,具有强烈的民主倾向和人民性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批判现实和启蒙运动的文化源头。作为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应该重视内在德性的修养,应该尊重事物自身发展的规律,遵从万事万物都具有平等的性质,人要融入万物之中,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不要忘了人生意义和价值所在,不要忘了人文精神的追求,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刘项梅.庄子死观初探[J].华东师范大学,2008.

[2]韩国庆.庄子自我学说浅探[J].西北大学,2008.

[3]崔大华.庄学研究[M].人民出版社,1992.

[4]孙晓玲.论传统道家思想对林语堂的影响[J].青岛大学,2007.

成语寓言故事 篇4

有一次,他给梁惠王宰牛,梁惠王见他宰得又快又好,惊奇地问道:“你的技术怎么能够达到这个地步的呢?”厨师回答:“我开始学宰牛时,眼里只看到整个牛,不知道从哪里下刀才好。

以后经过摸索,我才逐渐掌握了牛的身体结构,哪里有肌肉,哪里有筋脉,哪里是骨头,哪里是骨节间的缝隙,心里都弄得清清楚楚了。这样,我再宰牛就顺骨缝进刀,慢慢转动那薄薄的刀刃,宰起来就觉得不费什么力气,里面还挺宽余呢(原文是‘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所以我的刀子用了十九年,宰了几千头牛,还好像是新磨出来的一样。”

厨师又说:“即使这样,遇到那些筋骨交错,非常难办的地方,我还是非常重视的。不过,当我宰完一头牛之后,我提起刀来,向四周看看,那时候我真是感到痛快,感到心满意足啊!”

寓言成语故事 篇5

有一个大户人家的子弟夜里在深山行走迷了路,看见了一个岩洞,就想暂且进去休息一下。可刚进洞就看见已故去的一位同宗的前辈呆在里面,吓得不敢做声,但这位前辈招手相邀十分殷切。想他一生慈善,不会有什么坏心,这子弟就上前拜见。

前辈的形态和语调与生前没什么差别,略问了些家务事,互相感慨一番后,这位子弟问前辈说:“您的墓地在另一个地方,可为什么要在这里呢?”前辈慨叹地说:“我在世时没有什么过失,读书时只是循序渐进,做官时本份供职,也没有什么建树。想不到在下葬几年以后,墓前忽然树起了一块巨碑,上面刻的字除了我的姓名官职外,大都言过其实,有的甚至是凭空捏造,乱吹一气。我一生朴实无为,自己已经很不安了,如今又引得游人读了碑文后时常发出讥笑的声音,周围的群鬼也不时聚在一起观看,更是嘲弄不已。我实在受不了如此多的闲言碎语,于是就躲避在这里,只有等每年祭扫之日,到原墓地去看看子孙罢了。”这位子弟婉言劝慰前辈:“有道德、守孝道的人没有此等碑文不足以使家族荣耀。即便是大学问家蔡邕也不免写些虚美之词,大文学家韩愈也曾笑谈自己靠写溢美碑文赚过一些酒钱。古来已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您老又何必如此耿耿于怀呢?”前辈严肃地说:“是非曲直,都在人的心中,别人即使可以虚言,自问却很羞愧。何况虚言实在没有什么益处,光宗耀祖主要在于子孙发迹,我等又何必再用这些虚词来招人嘲笑呢?”说完,拂袖离去。

这个寓言故事显然是虚构的,其意在警示活人:只有实事求是地客观评价故人,才能使人心安理得,精神也才可长存。要知道,心中的丰碑一定比竖起的巨碑更重要、更长久。

寓言和成语的区别 篇6

什么是寓言?

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例如: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南辕北辙、亡羊补牢、拔苗助长、守株待兔、刻舟求剑、农夫和蛇、画蛇添足、掩耳盗铃、东施效颦、被同伴驱逐的蝙蝠、疑病乱投医。

什么是成语?成语的来源?

所谓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成语大多由四字组成,它往往用精练的语言表现出丰富的内容。成语在功能上不一定要有积极的寓意。比如“百步穿杨”、“沉鱼落雁”这些,只是具备一种描述、形容的作用,并不需要给人启发。

很多成语故事本身就是一个寓言故事,但不能因此就说成语故事就是寓言故事。

来源:

①历史故事。如,草船借箭,程门立雪,滥竽充数、百闻不如一见、不为五斗米折腰等。

②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剑,买椟还珠。

③神话或其他传说。如开天辟地、点石成金、南柯一梦、海市蜃楼、夸父逐日、八仙过海、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精卫填海、叶公好龙、井底之蛙、天衣无缝、涸辙之鱼、女娲补天等

④古典文学作品。如,不由分说,【出处】三国演义第十三回:「李傕随后掩杀,郭汜兵退,车驾冒险出城,不由分说,竟拥到李傕营中。

分享

什么是寓言?

即有所寄托的话;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

什么是成语?成语的特点和来源?

所谓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成语大多由四字组成,它往往用精练的语言表现出丰富的内容。

特点:①结构的相对定型性。②意义的整体性。③时间和空间的习用性。④形成的历史性。⑤内容和形式的民族性。

来源:①历史故事。②寓言故事。③神话或其他传说。④古典文学作品

特点区别:

寓言故事的特点是 形象生动,人物活灵活现,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文学体裁的一种。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它的结构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无生物。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

成语故事必须以一个成语作为题目,以它为中心的有教育意义的故事.与寓言故事有相似之处.成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提炼出的语言精华.成语的语用特点主要是:言简意赅、内涵丰富、音韵和谐、寓意深远.我班已建立班级博客圈,欢迎来访^_^0 推荐

成语故事很大部分是历史典故,是发生过的事情,然后人们用一个成语将这些事情总结、浓缩为一个简短的句子或短语,以方便地表达整个故事和故事要讲述的内容,在功能上不一定要有积极的寓意。比如“百步穿杨”、“沉鱼落雁”这些,只是具备一种描述、形容的作用,并不需要给人启发。

寓言故事是根据事实或者编造的故事向人们讲述一个道理,给人以启发。并且大部分寓言,是为了讲述一个道理而编造的,并没有真实的根据。

在收编成语故事的时候,有时候人们也会把寓言收编进去,并且历史本身就带有很多值得人们思考的道理,因此,很多成语都能带给人一些道理。

说白了,成语固有合适寓言故事的分类主要是在讲述故事的目的上有不同,成语故事的目的是补充成语没有完全表达的内容,使成语更容易理解,寓言故事的目的就是讲述道理,两者不矛盾,只是分类不同。很多成语故事本身就是一个寓言故事,但不能因此就说成语故事就是寓言故事。

寓言 篇7

唱完最后一首歌

我就可以走了

我跟我的马, 点了点头

拍了拍它颤动的肩膀

黄昏朝它的眼里奔来

犹如我的青春驰入湖底

我想我就要走了

大海为什么还不平息

2. 伐木者

伐木场的工人并不聪明他们的斧头

闪着寒光只砍倒

一棵年老的朽木

伐木场的工人并不知道伐木场

需要堆放什么

斧头为什么闪光

朽木为什么不朽

3. 朋友

朋友离去草地已经很久

他带着他的瓢, 去了大海

他要在大海里盗取海水

远方的火焰正把守海水

他带着他的伤

他要在火焰中盗取海水

天暗下来, 朋友要一生才能回来

4. 寓言

他们看见黄昏在收拢翅羽

他们也看见自己坠入黑洞

仿佛脚步停在了脸上

他们看见万物在沉没

他们看见呼救的辉煌闪过沉没无言的万物

他们仿佛长久地坐在废墟上

一切都在过去要在寓言中消亡

但蓝宝石梦幻的街道和市井小巷

还有人在躲闪好像对黑夜充满恐惧

又像是敬畏白昼的来临

5. 王冠

把金子打成王冠戴在蚂蚁的头上

事情会怎么样如果那只王冠

用红糖做成

蚂蚁会怎么样

蚂蚁是完美的

蚂蚁有一个大脑袋有过多的智慧

它们一生都这样奔波穿梭往返

忙碌着它们细小的事业

即便是空手而归也一声不吭马不停蹄

应该为它们加冕

为具有人类的真诚和勤劳为蚂蚁加冕

为蚂蚁有忙不完的事业和默默的骄傲

古代成语寓言故事 篇8

螳螂伸出两只像砍刀一样的前臂,打算把知了逮住吃掉。它正要捉知了的时候,却不知道黄雀就在它的后面。

黄雀伸长脖子,想啄死螳螂吃掉它。它正想啄食螳螂时,却不知道榆树下面有个拿着弹弓的小孩,把皮筋拉得长长的,正在瞄准它。

孩子一心想射杀黄雀时,却不知道前面有个深坑,后面还有个树桩子。

寓言神话成语故事 篇9

三国时,蜀汉的丞相诸葛亮是一个既有能力又有衷心的贤臣,得到皇帝刘备的重用。

刘备临终前,曾将自己的儿子刘禅托付给他,让他帮助刘禅治理天下。刘备甚至诚恳地留下遗言:如果刘禅不好好听你的话,做出危害国家的事,你就取而代之,自己做皇帝。诸葛亮非常感动,表示要好好地效忠少主刘禅。

刘备死后,诸葛亮竭尽全力帮助刘禅治理国家。有人劝他自封为王,但他严厉地拒绝了。他对身边的人说:“我已经受先帝委托,担任了这么高的官职。如今讨伐曹魏又没什么成效,你们却要我加官晋爵,这是不忠不义的事情啊!”

诸葛亮为人处世公正合理,不徇私情。马谡(sù)是他非常器重的一位将军,在攻打曹魏时,因为大意轻敌,失守街亭这个地方。诸葛亮因为马谡已经立下军令状,所以忍痛杀了马谡。马谡临刑前上书诸葛亮,说自己虽然死去,在九泉之下也没有怨恨。诸葛亮自己也为失守街亭主动承担责任,请求后主批准他由丞相降为右将军。他还特地下令,要下属坦率地批评他的缺点和错误,这在当时是十分罕见的。所以,后人在写史书时,就用“开诚心,布公道”来形容这位贤臣。

开诚布公:比喻对人态度诚恳,坦白无私。

寓言神话成语故事:涤亲溺器

诗曰:贵显闻天下,平生孝事亲。亲自涤溺器,不用婢妾人。

这首诗说的是黄庭坚奉母尽诚的事。这是《二十四孝》中的第二十四则故事。

黄庭坚,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他二十三岁就中了进士,苏轼是这样赞他的:“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说他文章瑰玮超然,当世无可比拟;而他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之美德,又可媲美古人。涤亲溺器,也就是说他亲自为母亲刷便桶,这在一般老百姓看来似乎也没有什么,但是一个人身居高位,刷一次便桶容易,难的是刷一辈子便桶。这还要从他小的时候说起。

黄庭坚的父亲黄庶为人刚正,饱读诗书,曾中过进士,但一生未能发达,仅是州府的幕僚,后来到康州任了一官半职。康州地偏民困,**不断。黄庶不畏艰难,鞠躬尽瘁,最后积劳成疾,中年卒于任所。母亲李氏,是着名藏书家、诗人李常的妹妹,出身于仕宦读书世家。父亲在临终前把年仅十三岁的黄庭坚叫到床前,对他说:“为父命不久矣,我儿长大了,不要只顾着读书,要好好照顾母亲,好好跟随舅舅。”黄庭坚含泪答应了。父亲不久便去世了,这让平素活泼好动的黄庭坚一下子陷入了沉默,常常一个人躲在藏书室里翻书度日。舅舅李常把他当亲儿子一样对待,耳提面命,尽心栽培。他看出端倪,便悄悄走进藏书室找了个机会安慰他。黄庭坚哀伤地说:“以前我只顾戏耍和读书,从来没有想过人会死去,父亲大人待我恩重如山,我却再也见不到他,再也没有机会帮他做事,为他尽孝了。”李常说:“尽孝不是感恩戴德忘乎所以,也不是做什么了不起的大事,而是在平素点滴中学会关照至亲,在务正业的同时见缝插针利用闲暇满足家人所需,这两件事并不矛盾。”黄庭坚想起父亲的遗言,忽然意识到自己只顾着自己哀伤,忽略了此刻比他更哀伤百倍的母亲,于是便往母亲房间跑去。

父亲死后,母亲思念成疾,身体抱恙,常常卧床休息。他走进母亲的卧房,发现母亲正在吃药,药汤极苦,母亲直皱眉头,恰巧贴身丫鬟告假回家探亲,母亲吃完药端起茶杯想抿一口水,杯里却是空的,杯沿上还有茶垢,她看了一眼就放下了。父亲在任时为官清廉,生活节俭,家中并不曾雇用过多的仆役婢女。黄庭坚立即自动请缨,跑去为母亲清洗茶杯并沏好茶。母亲看着干净的茶杯,喝着黄庭坚泡的茶,甚感欣慰地笑了。黄庭坚看看便桶还没有倒,又跑出去倒了。这一切做完后才去学堂。

到了晚上,黄庭坚又来了。这次他是有备而来,他带了把刷子,来给母亲刷便桶。母亲爱干净,可便桶往往不能及时清洁,好脾气的母亲不愿为难婢女,他决定不劳烦别人,亲自做好这件事情。

当他人到了中年,身为朝廷官员,公务十分繁忙,每天忙完公事回来,第一件事仍是去探望已经年迈的母亲,端茶递水,精心照料并陪伴,每天晚上依然为母亲刷洗便桶,从不让他人代劳。

有一次,有人问黄庭坚:“您身为高贵的朝廷命官,家里又有仆人,为什么要亲自来做这些杂细的事务,甚至还亲手做刷洗母亲便桶这样卑贱的事情呢?”

黄庭坚回答说:“孝顺父母是我的本分事,同自己的身份地位没有任何关系,怎能让仆人去代劳呢?再说孝敬父母,是出自一个人对父母至诚感恩的天性,又怎么会有高贵与卑贱之分呢?”

涤亲溺器:形容人非常孝顺。

寓言神话成语故事:狡生梦金

以前有一个非常狡猾的书生,经常耍点小聪明用些诡计骗人。他的老师为人十分严厉,只要学生有一点过错,就捉来一顿毒打,决不宽恕。

有一天,这个书生恰巧犯了学规。老师格外生气,赶紧派人捉拿他,自己则一脸盛怒坐着等他。过了一会,书生被带来了。他跪在地上,其他什么话也不说,只是说:“学生我刚才得到了一千金,正在处理,所以来晚了一些。”老师一听书生得了这么多金子,怒气顿消,关切地问:“你的金子是从哪里来的?”书生回答:“是从地里挖出来的。”

老师接着问:“你打算怎样处理这些金子呢?”书生答道:“我家中原先很穷,没有什么资产。我就和老婆算计,用五百金买田买地,二百金买房子,二百金买家具买仆人奴婢。还有一百金,其中一半用来买书,从此发愤读书;另外一半要送给先生您,用来感谢您平日里对我的教育,这样就把一千金全都安排完了。”

老师听了大喜过望:“你果真有这样的想法吗?那我怎么担当得起。”说着就叫仆人摆上丰盛的酒宴。老师请书生坐下来,还主动给他敬酒。酒席之间两人说说笑笑,十分亲切融洽,与平日里大为不同。正喝得半醉之时,老师突然问道:“你刚刚火急火燎地跑来,金子放好没有,是不是已经放进箱子,上好锁了?”

书生起身答道:“学生刚把金子的.用途计划好,就被我老婆一转身给撞醒了。醒来哪里还找得到什么金子,还用得着箱子装吗?”

老师惊奇地问:“你刚才说的金子,是在做梦呀?”

书生回答说:“的确是在做梦。”

老师没得到金子有些不高兴,可与书生的感情已经融洽了,不好再发怒,只好慢慢地说:“你倒是有高尚的感情,就连梦里得了金子也不忘记老师。何况真正得到金子呢!”于是,他接着又给书生劝酒,酒足饭饱之后还把他送出门去。

这个狡猾的书生,就凭着梦中的金子,来对付老师的怒火,不但免了一顿毒打,还得到一顿丰厚宴席。可见以一点点金钱做幌子就可以让人受骗,若是实实在在的金子,人们怎么能不被金子拉下水呢?

寓言神话成语故事:丑妇效颦

春秋时代,越国有一位美女名叫西施。她的美貌简直到了倾国倾城的程度。无论是她的举手、投足,还是她的音容笑貌,样样都惹人喜爱。西施略用淡妆,衣着朴素,走到哪里,哪里就有很多人向她行“注目礼”,没有人不惊叹她的美貌。

西施患有心口疼的毛病。有一天,她的病又犯了,只见她手捂胸口,双眉皱起,流露出一种娇媚柔弱的女性美。当她从乡间走过的时候,乡里人无不睁大眼睛注视。

乡下有一个丑女子,不仅相貌难看,而且没有修养。她平时动作粗俗,说话大声大气,却一天到晚做着当美女的梦。今天穿这样的衣服,明天梳那样的发式,却仍然没有一个人说她漂亮。

这一天,她看到西施捂着胸口、皱着双眉的样子竟博得这么多人的青睐,因此回去以后,她也学着西施的样子,手捂胸口、紧皱眉头,在村里走来走去。哪知这丑女的矫揉造作使她原本就丑陋的样子更难看了。其结果,乡间的富人看见丑女的怪模样,马上把门紧紧关上;乡间的穷人看见丑女走过来,马上拉着妻、带着孩子远远地躲开。人们见了这个怪模怪样模仿西施心口疼在村里走来走去的丑女人简直像见了瘟神一般。

这个丑女人只知道西施皱眉的样子很美,却不知道她为什么很美,而去简单模仿她的样子,结果反被人讥笑。看来,盲目模仿别人的做法是愚蠢的。

寓言神话成语故事:高山流水

春秋时期,俞伯牙擅长于弹奏琴弦,钟子期擅长于听音辨意。有次,伯牙来到泰山(今武汉市汉阳龟山)北面游览时,突然遇到了暴雨,只好滞留在岩石之下,心里寂寞忧伤,便拿出随身带的古琴弹了起来。刚开始,他弹奏了反映连绵大雨的琴曲;接着,他又演奏了山崩似的乐音。恰在此时,樵夫钟子期忍不住在临近的一丛野菊后叫道:“好曲!真是好曲!”原来,在山上砍柴的钟子期也正在附近躲雨,听到伯牙弹琴,不觉心旷神怡,在一旁早已聆听多时了,听到高潮时便情不自禁地发出了由衷的赞赏。

俞伯牙听到赞语,赶紧起身和钟子期打过招呼,便又继续弹了起来。伯牙凝神于高山,赋意在曲调之中,钟子期在一旁听后频频点头:“好啊,巍巍峨峨,真像是一座高峻无比的山啊!”伯牙又沉思于流水,隐情在旋律之外,钟子期听后,又在一旁击掌称绝:“妙啊,浩浩荡荡,就如同江河奔流一样呀!”伯牙每奏一支琴曲,钟子期就能完全听出它的意旨和情趣,这使得伯牙惊喜异常。他放下了琴,叹息着说:“好呵!好呵!您的听音、辨向、明义的功夫实在是太高明了,您所说的跟我心里想的真是完全一样,我的琴声怎能逃过您的耳朵呢?”

二人于是结为知音,并约好第二年再相会论琴。可是第二年伯牙来会钟子期时,得知钟子期不久前已经因病去世。俞伯牙痛惜伤感,难以用语言表达,于是就摔破了自己从不离身的古琴,从此不再抚弦弹奏,以谢平生难得的知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寓言神话成语故事:摇头摆尾

有一对表兄弟相处感情很好,表兄叫临济,表弟叫元安,两人年龄只相差1岁,是很要好的朋友。这表兄弟两人的性格很不一样,临济遇事冷静,不爱虚夸张扬,性格内向、稳重;元安却好说好动,喜欢表现自己,性格外向、轻率。

这一天,元安到临济家做客,临济设酒席款待他。表兄弟两个边喝边聊,兴致很高。不知不觉,酒至半酣,元安十分得意地对临济说:“表兄,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你一定会替小弟高兴的。”临济关切地问:“表弟有什么喜事,快说来愚兄听听。”元安说:“小弟前日已得县令赏赐,就要被提升了。”看着元安那副高兴的样子,临济并没有一丝笑意,也没有一句表示祝贺或恭维的话。元安原本以为会得到表兄的赞赏,可是临济的表现却使他很失望。

看看天色已晚,元安这才想起应该回家了。他起身告辞时,临济却一把拉住他,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小弟,听我告诉你一件事吧。有一条赤尾鲤鱼,样子十分好看,它自己也甚是得意。这一天,鲤鱼摇着头,摆着红色的尾鳍,向着南方游去了。可是它这一去,连它自己都不知道会游到那儿。如果游到宽阔的河里,那还算幸运;如果是游到了别人家腌鱼肉的缸里,那岂不是死路一条吗?”

临济一番话,元安立刻深感惭愧,自觉不如临济。

寓言可以这样教 篇10

一、确立综合式的教学目标, 明确“教什么”

寓言篇幅短小、生动有趣、耐人寻味, 它以—个短小的故事, 揭示一个深刻的道理。在制订教学目标时, 我们以综合式的发展理念为指引, 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中实现本课内容与多种资源的整合, 可以是课内与课外, 可以是同类对比, 还可以是知识延伸。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综合多种艺术元素, 触类旁通, 可以进行表演、画图、讨论、交流等, 实现教学方法的多种整合;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实现依理悟情, 联系生活实际, 指导生活。

二、综合多种教育资源、教学手段, 优化教学过程, 明确“怎样教”

1.多则寓言的类比学习。类比教学法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有效途径;通过知识点之间的类比,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让学生学会联想, 学会在新、旧知识间找到相似和相异的地方。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 学会建构起同类知识的知识体系,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课内与课外的整合。寓言大部分都有一定出处, 源自于一些名著或经典。学习一则寓言只是沧海一粟, 我们可以课本中的寓言为引, 引导学生品读原著, 这样不仅能让学生纵观整个故事情境, 更好地把握寓言主旨, 更能拓宽学生的视野, 丰富学生的知识体验, 使课内外知识得到有效的整合。

3.教学与艺术的多元整合。

(1) 综合戏剧元素。把寓言排成课本剧, 体现了新课改要求的小学语文教学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的宗旨。指导学生排课本剧首先要让学生入情入境, 学生只有反复朗读才可以更好地了解寓言内容。课本剧要求学生把书面文字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转换成适合于舞台的口头语言、形体语言, 变抽象的课本知识为生动形象的舞台演出。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的创造能力很自然地得到了培养。

(2) 综合美术元素。如在执教《南辕北辙》时, 我特意设计了让学生画路线图的环节, 融入美术元素, 让学生的动手能力、空间想象力、审美能力都得到了培养。通过画路线图也直观地让学生知道乘车去楚国的人由于走错了方向, 所以越走离目标越远的道理。

(3) 综合科学元素。

①综合医学元素。如在执教《扁鹊治病》时, 我设计了让学生当医生给蔡恒公写病历本的环节;学生通过填写病历本不仅直观地、全面地了解了蔡恒公病情的发展情况, 同时蔡恒公讳疾忌医, 不敢正视自己的缺点与错误, 不善于听取他人正确意见的形象也突显出来。

②综合科学元素。如在执教《揠苗助长》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让学生观看禾苗从泥土中拔出来的动画, 学生从动画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禾苗从泥土中拔出来根会断开;顺势出示水稻生长阶段图, 渗透农业科普知识, 生动形象地让学生懂得了水稻生长发育的规律, 同时也使其深刻地认识到寓言中农民拔苗助长的做法是错误的, 违背了事物发展的规律。那么学生很自然地就体会到世界万物都有自己发展的规律, 我们要尊重它们发展的规律, 不能随意地破坏, 否则就会事与愿违。

三、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指出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执教《坐井观天》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小小辩论会”, 让学生辩论小鸟和青蛙的观点哪个对。辩论会一开始, 学生马上就打开话匣子争论不休, 有很多同学支持青蛙的观点, 他们认为青蛙在井底, 没有在井外生活过, 所以只能看到井口大小的天, 因此青蛙说的是实话, 说的有道理。通过辩论, 不仅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体验, 还培养了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他们的思维也会变得更开阔。

四、教学与生活相综合

我在寓言教学过程中注重课堂与生活相结合, 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来谈所得。如在执教《纪昌学射》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从纪昌的身上你学到了什么?生活中你打算如何做?”这样引导学生把书本上抽象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不仅可以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还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真正领悟到寓言的深刻涵意。

综合式寓言教学研究让我们多角度地去思考, 更广泛地综合各中有利资源和教学手段, 尽可能地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摘要:综合式寓言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自由平等互动, 以生成多元化教学情境、多样化教学方法、多维度教学内容, 要求教师多角度地去思考, 更广泛地综合各种有利资源和教学手段, 尽可能地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有寓言故事成语 篇11

在山的北面,住着一位叫愚公的老汉,年纪快九十岁了。他家的大门,正对着这两座大山,出门办事得绕着走,很不方便。愚公下定决心要把这两座大山挖掉。

有一天,他召集了全家老小,对他们说:“这两座大山,挡住了我们的出路, 咱们大家一起努力,把它挖掉,开出一条直通豫州的大道,你们看好不好?”

大家都很赞同,只有他的妻子提出了疑问。她说:“像太行、王屋这么高大的山,挖出来的那些石头、泥土往哪里送呢?”

大家说:“这好办,把泥土、石块扔到渤海边上就行了!再多也不愁没地方堆。”

第二天天刚亮,愚公就带领全家老小开始挖山。

他的邻居是个寡妇,她有一个七八岁的小儿子,刚刚换完奶牙,也蹦蹦跳跳地前来帮忙。

大家干得很起劲,一年四季很少回家休息。

黄河边上住着一个老汉,这人很精明,人们管他叫智叟。他看到愚公他们一年到头,辛辛苦苦地挖山运土不止,觉得很可笑,就去劝告愚公:“你这个人可真傻,这么大岁数了,还能活几天?用尽你的力气,也拔不了山上的几根草,怎么能搬动这么大的山呢?”

愚公深深地叹口气说:“我看你这人自以为聪明,其实是顽固不化,还不如寡妇和小孩呢!不错,我是老了,活不几年了。可是,我死了还有儿子,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子子孙孙,世世代代,一直传下去,是无穷无尽的。可是这两座山却不会再长高了,我们为什么不能把它们挖平呢!”

听了这些话,那个自以为聪明的智叟,再也无话可说了。 山神知道了这件事,害怕愚公一直挖下去,就去向上帝报告。老愚公的精神把上帝感动了,他就派两个大力神下凡,把两座大山背走,一座放到朔方东边,一座放到雍州南边。从此以后,冀州的南面,汉水的北面,就没有高山阻挡了。

管理寓言故事:冠雀 篇12

寓意:这故事是说那些贪小便宜而招来巨大灾难的人。

管理点评:贪小便宜是人之常情,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对于贪小便宜的行为,既不要从道德层面横加指责,又不要唾弃,而应该加以利用。企业员工贪小便宜,经常将企业的原材料、零件、半成品、产品、样品、劳保用品、办公用品顺手牵羊带回家,对于这种贪小便宜的情况,那么就要用制度来规定,采用罚款、开除等处分措施,或者采用安检来防止这种贪小便宜的盗窃公司财物的行为,对于这种情况,只能打击,不能姑息养奸、纵容包庇员工。对于员工贪小便宜的行为,可以在激励与奖励方面作文章,以小恩小惠来使员工积极工作,让员工得些小甜头、小利益,来让他们提高工作效率,做出好业绩。

当然,用什么样的小恩惠来激励员工,那么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了,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顾客贪小便宜,这是好事。不让顾客得点小便宜,顾客怎么会欢天喜地的重复购买企业的产品与服务?不让顾客沾点光,顾客如何会成为忠诚客户?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利益与好处是驱动人们行动的力量。没利益的事情,没好处的事情,谁会给你卖力,谁会给你卖命?你真当人是傻子,真当人都个个伟大得大公无私?那你就太不懂人性了。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价值的尺子,付出多少,得获得多少。付出多,获得少,人就会不满,牢骚满腹、抱怨连天。付出少,获得多,人就会有种占便宜的心态,洋洋得意并且有时喜形于色。吃亏的事情,大部分人都不会干,怕自己内心评价与他人评价自己是个傻瓜。占便宜的事情,大部分人都会干。为什么现在社会诈骗犯这么猖獗,受骗上当的人多?原因之一就是那些骗子们抓住一些人的贪小便宜的思想而施展骗术的。有些骗人钱财的股票公司、期货公司、基金公司给予一些小便宜让受骗人得。结局是,你得骗子公司的利息,骗子公司得你的本金。当然,我们做企业的,不能搞假冒伪劣的产品与服务去坑害顾客,但是,我们可以搞卓越与优质的产品与服务,并且附加一些利益、价值、好处让顾客得。顾客尝到甜头,就会成为回头客,重复购买企业的产品与服务,或者向他人推荐企业的产品与服务,再或者在朋友圈与亲人圈对企业的产品与服务进行口碑宣传。

寓言故事成语-狼 篇13

鹰视狼步 象鹰那样看东西,象狼那样走路。形容为人阴险狠毒。

引虎拒狼 亦作“引狼拒虎”。比喻引进另一种恶势力来抗拒原来的恶势力,其祸患将更甚。

引狼拒虎 见“引虎拒狼”。

引狼自卫 犹言引虎自卫。

鹰视狼顾 形容目光锐利,为人狠戾。

鹯视狼顾 “鹯”念zhān。谓如同鹯狼视物。形容目光贪婪。

鹰睃狼顾 见“鹰视狼顾”。

鹰挚狼食 比喻凶狠地攫取和吞没。

枭视狼顾 如枭盯视,如狼频顾。形容行动警惕,有所畏忌。

贪脏狼藉 谓贪财纳贿,行为不检,声名败坏。

声名狼藉 声名:名誉;狼藉:杂乱不堪。名声败坏到了极点。

使羊将狼 将:统率,指挥。派羊去指挥狼。比喻不足以统率指挥。也比喻使仁厚的人去驾驭强横而有野心的人,这要坏事。

鼠窜狼奔 形容狼狈逃跑的情景。

豕窜狼逋 狼狈逃窜貌。

豕突狼奔 豕:猪;突:猛冲。象猪那样冲撞,象狼那样奔跑。形容成群的坏人乱冲乱撞,到处搔扰。

鼠心狼肺 形容心肠阴险狠毒。

如狼牧羊 如同狼放养羊一般。比喻官吏残酷地欺压人民。

如狼似虎 象狼和虎一样凶狠。比喻非常凶暴残忍。

如狼如虎 见“如狼似虎”。

前门拒虎,后门进狼 比喻赶走了一个敌人,又来了一个敌人。

前怕狼,后怕虎 比喻胆小怕事,顾虑太多。

驱羊战狼 喻以弱击强。

前门去虎,后门进狼 比喻赶走了一个敌人,又来了一个敌人。同“前门拒虎,后门进狼”。

狼号鬼哭 形容哭声凄惨

狼心狗肺 形容心肠像狼和狗一样凶恶、狠毒

狼子兽心 比喻凶暴的人用心残忍,有如野兽

粒米狼戾 谷粒撒得满地都是。形容粮食充盈

狼贪虎视 象狼一样贪婪,象老虎一样睁大眼睛盯着。比喻野心很大。

狼吞虎咽 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的样子。

狼烟四起 狼烟:古代边防报警时烧狼粪腾起的烟。四处都是报警的烟火,指边疆不平静。

狼奔豕突 豕:猪;突:猛冲。象狼那样奔跑,象猪那样冲撞。形容成群的坏人乱冲乱撞,到处搔扰。

狼心狗行 心肠似狼,行为如狗。比喻贪婪凶狠,卑鄙无耻。

狼眼鼠眉 形容人相貌凶恶。

狼狈为奸 比喻互相勾结干坏事。

狼贪鼠窃 如狼那样贪狠;似鼠那样惯窃。常形容敌人贪狠卑鄙。

狼狈不堪 困顿、窘迫得不能忍受。形容非常窘迫的样子。

狼子野心 狼子:狼崽子。狼崽子虽幼,却有凶恶的本性。比喻凶暴的人居心狠毒,习性难改。

狼狈万状 狼狈:窘迫的样子;万状:多种样子。形容极其困顿、窘迫。

狼狈周章 仓皇惊恐。

狼奔鼠窜 狼群鼠辈到处流窜。形容人四处奔跑逃窜。

狼奔鼠偷 形容坏人到处扰乱。

狼奔兔脱 形容仓皇逃窜。

狼飡虎食 同“狼餐虎咽”。

动物寓言故事成语 篇14

只见东野稷驾着马车,前后左右,进退自如,十分熟练。他驾车时,无论是进还是退,车轮的痕迹都像木匠画的墨线那样的直;无论是向左还是向右旋转打圈,车辙都像木匠用圆规划的圈那么圆。鲁庄公大开眼界。他满意地称赞说:“你驾车的技巧的确高超。看来,没有谁比得上你了。”说罢,鲁庄公兴致未了地叫东野稷兜了一百个圈子再返回原地。

一个叫颜阖(he)的人看到东野稷这样不顾一切地驾车用马,于是对鲁庄公说:“我看,东野稷的马车很快就会翻的。”

鲁庄公听了很不高兴。他没有理睬站在一旁的颜阖,心里想着东野稷会创造驾车兜圈的纪录。但没过一会儿,东野稷的马果然累垮了,它一失前蹄,弄了个人仰马翻,东野稷因此扫兴而归,见了庄公很是难堪。

鲁庄公不解地问颜阖说:“你是怎么知道东野稷的马要累垮的呢?”颜阖回答说:“马再好,它的力气也总有个限度。我看东野稷驾的那匹马力气已经耗尽,可是他还要让马拼命地跑。像这样蛮干,马不累垮才怪呢。”听了颜阖的话,鲁庄公也无话可说。

愿景、大数据和洞穴寓言 篇15

借用美国哲学家威廉詹姆斯的话来讲,领导者的愿景就是领导者的伟大之所在[1]。愿景的定义有很多种,但是其核心就是发现未知事物的能力[2]。愿景可能是渐进的,并且可以瞥见如何改进现状,在最极端的极端情况下也有可能具有破坏性并由此带来新情况。

2 大数据

既然愿景如此重要,有没有什么工具可以用来扩大愿景呢?大数据就是一个经常用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工具[3,4]。大数据在这个方面具有显著的诱惑力,它被认为可以洞悉最复杂的问题。如果将组织的愿景建立在大数据的基础之上,该组织就可以建立在客观基础之上而不用“听天由命”。也许更重要的是,大数据预示的是基于数据的概率,也就是未来发展趋势的概率,且这个概率会被认为相当高。如果被知道了这个发展趋势,人们就会认为可以控制它。

上述的情况让人难以抗拒。能够自由地使用数据来发现曾经被没注意的事物的能力和把握不可预测的、新出现的复杂现实情况的能力当然令人向往。为此,就应该将愿景完全寄托于大数据吗?在任何情况下,大数据都能改善领导者的愿景吗?

3 洞穴寓言

大数据真的像人们所想的那样有效呢?或者说,领导者们应该接受大数据的诱惑吗?这个问题和柏拉图的洞穴寓言[5]中的囚徒们的问题相似。寓言中的囚徒生来就被锁在一个洞穴里面,不能回头,他们只能看到面前的墙壁。在他们身后有一堆火,将他们的影子投射到他们面前的墙壁上。和一般人一样,这些囚徒对事物的感知全部来自于他们获取的数据,也就是墙壁上的影子。

有一个囚徒被释放后,看到了“更大的世界”。他从冰冷的抽象中走出来,到了温暖的太阳下。等他回到洞穴,他把所看到的事物告诉给那些仍困在里面的囚徒。他声称他们以前错误地认为那些影子,那些暗淡抽象的东西,就是现实事物本身。这个囚徒和他的所见立刻就遭到其他囚徒的排斥。就像组织里被立即解雇一样的情况发生了,这个囚徒搬出了洞穴去其他的地方寻找机会了。

4 愿景

通常,人们都期望向那个获得自由的囚徒看齐。根据柏拉图的语言,这个囚徒看到了真理。本质上来讲,人们到底在向哪里看齐呢?过于依赖大数据的愿景其实是基于抽象的。大数据也许可以被用来抓住人们的经验并利用这些经验。但是一个明智的愿景首先应该建立在实际经历上,然后再参考大数据提供的静态的快照。简单来说,基于大数据的愿景存在的危险在于它可就是来自于“影子”。

如果愿景建立在“影子”之上,人们就会做出各种假设,例如认为领导能力就是知识。进一步来讲,领导者和下属之间的区别在于领导者是专家,即具备知识,而下属是可怜的愚昧者。从这个愿景的这个角度来看,领导水平可以通过领导者的知识水平以及领导者服众的水平来衡量。按照这个观点的定义,领导就是控制和命令。大数据是一个可以帮助领导者控制未来的工具,知识是影响下属来实现控制未来的目标的工具。

由于愿景的定义比较模糊,领导者和下属之间的区别经常不只是在于具备的知识的多少。组织中地位较高的人并不只是知道得更多,在某种程度上来讲,他们更重要。也许是受愿景固有的不确定性的影响,从抽象中获取的信息的应用可能会超出预期或者最初的参考框架。

就算是从“影子”得到的愿景,关于组织内部或者领导者的环境中分离的假设还是很明显的。认知者被认为和被认知对象分离开来,领导者被视为独立的,不同于下属。从人们最自然的本性来,这个愿景表明人们都是所处位置的“囚徒”。每个人都各自独立。自上而下的领导框架与前面所述的愿景中显示的寓言中潜在的异化的假设是一致的。对知识的追崇似乎是一贯的,那些与外面的世界隔绝的人唯一与外界交互的模式就是获取知识。通过这样的远景投影后,领导行为可以比作阅读一本展开在人们面前的“宇宙剧本”,而不是编写和修改剧本。

5 小结

大数据在领导工程和从业者中大受欢迎,这表明了什么呢?是应该向获得自由的囚徒看齐呢,还是向仍然锁在原地的囚徒看齐呢?

参考文献

[1]William James.A Pluralistic Universe[M].Biblio Life Press,2008.

[2]雷强.浅谈愿景领导理论[J].理论探索,2010(5).

[3]孙强,张雪峰.大数据决策学论纲:大数据时代的决策变革[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4]刘明辉,江允英,张帆.大数据时代的领导变革[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4(7).

上一篇:拆迁居民意愿调查报告下一篇:新酒店开业营销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