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生活观后感

2024-07-01

组织生活观后感(精选11篇)

组织生活观后感 篇1

信仰——人生的力量

 纪录片《信仰》观后感

6月24日,在党组织的引导下,我们观看了由中央组织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的大型理论文献纪录片《信仰》,成为党员干部热议的话题。许多观众在收看了这部纪录片后纷纷感慨:“这是一部激人奋进的党史教育片,它带给人们的是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动,一种招引人们奋发向上的力量,更是一份责任,一份国家强大富有而宏伟的责任”。

《信仰》分“只要主义真”、“壮志换新天”、“时代先锋行”三集,每集50分钟,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的理论纪录片。该片以党的90多年光辉历程为背景,通过讲述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优秀共产党员坚持理想信念、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感人故事,以人带事,以事说理,深刻阐述了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是一部兼政论片、文献片、纪实片之长,融思想性、教育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经典电视片,是对广大党员、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点教育片。

纪录片中,在与敌人斗争困难重重的危情时刻、在建设2012/6/26

初期贫困潦倒的山间乡村、在百废待兴建设祖国的每时每刻,都有共产党员走在前、冲在前、奉献在前壮丽身影,生动再现了共产党人矢志不渝地坚守理想信仰的崇高精神,感人至深、催人奋进,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信仰》虽然只有短短三集,却运用了许多鲜为人知的镜头资料,是我们党克服重重困难走向胜利的缩影,是帮助我们重新认识历史的宝贵教科书,每一个共产党员都是一面鲜红的旗帜,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用信仰的力量去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要时刻准备用生命去捍卫中国共产党这面旗帜,要让这面旗帜始终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有了信仰,还要坚守,正是有无数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坚守自己的信仰,才换来今天的幸福生活。聆听着片中的入党誓词,再次心潮澎湃,历经各种时期,党的誓词也在不断修改,但毛泽东主席添加的“永不叛党”一句从未更改。绝大多数共产党人在用生命捍卫自己的信仰。方志敏曾写过:死,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他在《可爱的中国》一书中说道:中国一定有个可爱的光明的前途。正是由于像他这样对信仰的坚守,他心中的光明前途现在已经出现。当然,不是所有的共产党人都能坚守自己的信仰,像陈公博、张国焘等人,他们终将被历史所唾弃。

中国共产党创造历史奇迹靠的是什么?就是信仰。湘江战役陈树湘断肠而死,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陈毅的“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表达了对信仰的忠诚,张思德的为人民服务,刘胡兰的“怕死不是共产党员”,无不是对信仰的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利益奋斗的共产党得到了人民的拥护。

从苏维埃到民族解放,从新中国到五星红旗,无数革命先烈前赴后继去实践自己的信仰,共同的信仰让人们凝聚起来,为信仰而奋斗,就是为未来而奋斗。

我深信,在信仰的照亮下,在旗帜的指引下,我们将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因为有一种力量在召唤着我们,有一种信仰在指引着我们!今天,我们在党旗下成长,学习,生活,我们也有一种信仰——人生的力量:为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人生,我们的祖国而奋斗!

组织生活观后感 篇2

在对上述的问题进行探讨之前, 我们不妨先去了解下吉登斯眼中的“全球化”。吉登斯认同积极派关于全球化的看法, 认为全球化是一种“在其中”的现象, 影响着我们生活中的亲密的个人方面, 从工作到政治领域, 全世界都能感受到它产生的结果[1]40。与大多数人一样, 他也看到了全球化的非良性后果, 然而, 其在看待全球化所带来的不平等问题时, 却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 那就是不断扩大的不平等以及与之相关的生态环境危险, 并不能只归罪于富人, 因为全球化只是一定程度上的西化, 世界正变得无中心化, 不受任何大公司和国家集团的控制, 同时非西方国家对西方国家的影响也日益凸显。我们不难看出, 吉登斯在书中对全球化的思考和认识, 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应该是其关于现代性及其所带来后果的思考。这里我们似乎可以得到一个这样的结论:全球化就其实质而言, 是现代性的一个后果。我们对全球化的讨论从某种程度上说, 就是对现代性产生的一方面后果的探讨。

一、传统该何去何从

吉登斯认为, 在全球化的影响下, 今天我们的世界正在出现两种基本的变迁:在西方国家, 不仅公共制度而且日常生活都在远离传统, 同时, 世界上其他一些仍然维持传统的社会也正变得非传统化。吉登斯认为, 这是正在出现的全球社会的核心和关键。同时, 其也谈到我们的传统也常常屈服于现代性, 经由重新包装变成了遗产或者是在商店中可以随意购买到的粗劣工艺品或者小玩意。这里, 不免让我想到了我们被受冲击的传统节日。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以及全球化一体化进程的加剧, 我们的传统节日日渐淡化, 而外来节日则逐渐抬头, 大有盖过传统节日的势头。在现代中国, 各种“洋节”一年比一年过得火热, 时尚青年追逐新潮, 迷恋于“洋节”, 他们热衷于“圣诞”、钟情于“情人”、嬉戏于“愚人”等节日。我们不禁担忧起来, “洋节”随着文化全球化的进程而“乘虚而入”并“节节升温”, 使得我们的传统节日受到很大的冲击, 并有着逐步丧失的可能。从本质上看, 这种“洋节”的流行和升温并未给我们的社会带来益处, 这种盲目和跟风, 其实是年轻人对现代生活压力的一种释放, 是对沉重现实生活的暂时脱离, 也是文化大融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侵蚀, 它使得我们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记忆日趋苍白, 细节有所淡化, 热情逐渐消退, 我们渐渐失去了很多我们的传统, 于是我们出现了吉登斯所谓的传统的另一面———成瘾和强制的出现。人们可能沉溺于工作、锻炼、饮食、爱情甚至性, 其原因只是在于传统的衰退和缺失。

于此, 吉登斯认为, 社会需要传统, 传统是必须的, 我们应该坚持, 因为它给生活以连续并形成生活[1]42。这些都给了我们很多重建我们传统文化的启示:中国的传统节日因为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 所以才能流传百年。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 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世代相传最重要的载体, 它代表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神。

二、情感渐失, 我们将去向何处

在本书的第三章中, 作者在谈到家庭的问题时, 为我们提供了怎么思考我们自己以及我们如何建立与他人之间的联系等很有价值的分析。同时, 他也比较了传统家庭和现代家庭的不同。他认为, 传统家庭首先是一个经济单位, 且从一开始就存在着很明显的男女不平等现象, 两性生活的主要目的就是生儿育女、传宗接代。而现在家庭却发生很大变化, 婚姻不再是一种经济关系, 而是一中礼仪方式的认同, 其中亲密的关系和情感联系更成为我们婚姻的基础, 有助于对脆弱关系的加强。

吉登斯提到“现在尽管婚姻还仍旧是一种通常的状态, 但对于多数人来讲, 婚姻的含义却有了或多或少的本质变化。婚姻意味着夫妇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 而且实际上对这种稳定是一种保障, 因为有一种公开声明的含义。但是, 不再是两个人生活在一起的主要根据和保障。”的确, 以情感联系和亲密关系为基础的现代婚姻比起坚固的经济联系似乎真的脆弱许多。就目前中国来看, 随着“80后”时代的到来, 闪婚闪离的现象屡见不鲜, 一纸婚书变得廉价, 婚姻已逐渐失去了它捍卫关系稳定的作用, “银婚”和“金婚”也已慢慢成为我们的生活中的“神话”。伴随着“丁克”家庭的出现和增多, 原本是夫妻感情和关系纽带的孩子, 也被“革职”。

同时, 吉登斯认为现代社会“感情联系和亲密联系正在取代以往的人们生活的联系纽带。”对于这点, 笔者考虑到这本书的出版时间以及一些现实的状况, 认为吉登斯的结论似乎言之过早了。如果他的书出版在2011年的今天, 那么书中的这部分内容将会被改写。因为进入21世纪以来,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人们之间的交往和联系已经超越或者远离了情感关系, 变得越来越趋于理性化。人们之间的联系更多的是一种建立在经济利益基础上的关系, 现在社会中的“杀熟”现象就是很好的例证。在我们现在的社会中, 熟不意味着亲密的关系, 熟更不意味着可以彼此信赖。我们在采取行动的时候, 往往考虑的只是我们自身的利益。这里, 韦伯的目的合理性行动可以给我们很恰当的解释。那就是, 人们的行动是从理性的角度出发, 行动的目的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只要目标达成了, 任何手段都是合理的。这样无疑会带来一个后果, 那就是我们彼此之间感情或者说情感的联系日趋淡化, 整个社会也日渐陷入严重的信任危机。我们打着“熟人”、“亲戚”的幌子, 为了自身的利益, 毫不留情地斩断彼此之间亲密的关系, 取而代之的是我们的冷漠和麻木。全球化或者说是现代性让世界渐渐失控, 同时也让我们自己渐渐失控。我们争取更多的财富, 更大的利益的同时, 却丢掉了我们最宝贵的东西, 那就是情感甚至是人性。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深刻反思的。

三、应对全球化, 民主又该何去何从

在本书的最后一章, 吉登斯谈到了民主问题。他认为民主具有两面性, 一方面民主制度正在全球普及, 但是另一方面在其他国家都要效仿的成熟的民主制度中, 却出现了民主制度的削弱再扩散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 民主应该何去何从?我们是否就应该认为在民主似乎只是流于形式的时候, 民主制度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呢?对此, 吉登斯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 那就是民主国家需要依靠民主本身, 也就是作者所谓的民主化的民主。民主应该超越国界, 在全球化的时候需要的是全球化的响应。同时, 他认为民主化的民主并不仅仅与成熟的民主社会有关, 它也有助于在民主不够发达和完善的地方建立民主制度。比如说在中国, 专制和集权的阴影由来已久, 仅仅依靠自上而下的方式并不能建立一个更开放、更民主的社会, 还需要自下而上的公民文化的回复。对此, 吉登斯认为用市场经济代替可能原来更稳定的国家经济并不能达到这个目标, 他将完善的民主比做三条腿的凳子, 政府、经济和公民社会, 三者应该达到平衡。同时, 在这个综合体中, 我们不能忽视媒体的作用。他强调, 全球信息社会的出现是一个巨大的民主推进力量, 同时电视和其他新闻媒体通过将政治观点平民化和个性化, 几乎摧毁;他们自己所打开的公众的对话空间[1]73。对于现阶段出现的民主削弱在扩散现象, 吉登斯也也给出了自己的解释, 那就是民主不仅需要特定的环境, 而且需要长期的培育。没有什么东西不经历斗争, 在任何层次上的民主斗士值得为之奋斗的, 而且最终都会达到。我们失控的世界不是不需要政府的管理, 而是需要更多, 当然, 只有更民主化的体制才能够做到这一点。可见, 对于我们的世界, 我们的未来, 吉登斯把希望投向了民主, 或者说是把希望投向了我们的制度。的确, 我们的世界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 它正在产生很多从前为存在过的东西, 它们以不固定的偶然方式出现, 同时带来一系列的影响。我们中许多人都感受到我们力量的狭小和微弱, 很多的时候我们都是无能为力的, 诚如吉登斯所认为的, 我们所体验到的无能为力并不是个人失败的标志, 而是反映出我们制度的无力。我们要做的就是重构我们曾有过的这些制度, 或者建立全新的制度。全球化不是我们生活的附属物, 它是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

四、关于本书的另外一些思考

读过吉登斯的《失控的世界》, 书中的几句话给我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吉登斯说:“对待未知的风险, 我们首先做的是要正视它的存在, 然后是要乐观积极的对待风险。虽然风险总是要规避的, 但是积极的冒险精神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经济和充满创新的社会中最积极的因素。生活在全球化的时代里意味着我们要面对更多的, 各种各样的风险。我们可能应该变现的更为积极些, 而不能过去谨慎。”于此, 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生活中我们也要面对很多的风险, 很多的无法预知。然而, 面对风险, 很多时候我们选择的是逃避而不是挑战, 是推卸而不是担当, 殊不知在远离风险的同时, 我们也将机会隔离。其实, 风险并没有那么可怕, 也不是不能应对, 如果我们能够正视风险, 并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风险, 积极地应对面前的挑战, 勇敢地承担我们的责任, 机会与命运的游戏中我们一定会成为最终的赢家。

摘要:国与国之间贸易合作的发展, 不仅加强了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 同时也使各国在政治和文化上相互靠近, 成为了一个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地球村”的概念更是传递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当代英国著名学者安东尼.吉登斯在其《失控的世界》这本书中以短小精练、朴实易懂的篇幅和语言带领我们从文化和政治的角度重新认识和了解全球化, 为我们分析了不断增长的全球依赖性是如何在传统、家庭、民主等方面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生活于其中的每一个人, 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认清自己和认清这个世界的有益视角。

关键词:社会学,吉登斯,社会传统

参考文献

组织生活观后感 篇3

关键词:音乐社会学;社会阶级;音乐趣味

通读此文,我们不难发现,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阐述才是这篇文章的核心,笔者查阅资料后也证实了这一点,该文出自于《音乐与社会学观察:艺术世界与文化产品》一书,中文版由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于2011年出版,作者是彼得·约翰·马丁,而他正是一位社会学家,而非音乐学家。该文属于《音乐与社会学观察》一书的第二部分《来自不同阶层的声音:不平之鸣》,该文前一章主要探讨了社会阶层、文化与音乐会等内容,为此文作关键铺垫,即我们要站在社会学角度去观察当时人与音乐的关系。

一、文章大意简述与分析

在导言部分,作者首先表达了文章的观点——质疑认为音乐具有某种内在意识形态信息以及认为音乐形式和社会组织模式之间存在可确认的‘结构一致性’的观点。作者解释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个特殊时期以及这样一座城市,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剧变,导致城市人口剧增,社会环境复杂,商业化程度大大增高,而这样的变化其中并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音乐趣味和他们的社会地位有着内在联系,实际上则复杂得多,并且作者批评了把“社会阶层”和“音乐趣味”具体化、意识形态价值观和音乐惯例之间的对应关系这样简单的观点。

作者解释道:为了理解音乐建制的发展,我们不应该将其视为社会“结构”中更具基础性的变化之不可避免的结果,而应将其视为真实的人们在特定历史语境中进行群体活动的结果。很显然,作者更倾向于后一种“系统产生于行为”的观点。

有了上述矛盾的出现,问题该走向具体化了,第三部分——曼彻斯特的音乐会生活。

作者顺带提到了这样一个社会学观点,即“公共空间”,在无干扰、自由宽松的社会环境中,有着富裕的资本家的赞助,人们可以更好的追求自由的音乐,这是城市音乐建制发展的重要因素。

绅士音乐会参与者的行为要在意欲展示社会差别这个语境下解释,仅用美学角度解释并不足以说明问题。音乐会的赞助者们有意无意的选择了一种类似于旧秩序中贵族赞助者的态度,即资本家们展示自己支付音乐家酬劳的能力来表现自己雄厚的经济实力。另一方面,参与者们希望通过聆听音乐会来展示自己虚伪的“音乐追求”,从而表现出他们的社会地位的崇高。这些情况都说明了一点,他们实际上是想通过参与绅士音乐会来获得一个展示自己社会地位的排他性的平台,并由此展示自己的素质,音乐会成了这些人将自己与乌合之众区分开来的手段。

哈勒通过自己独特的音乐追求努力改变人们对严肃音乐的态度,即让更多的公众接受这种音乐。哈勒把原本排他的绅士音乐会变成包容的对公众开放的音乐会,这种情景反驳了认为音乐层次、等级之间有密切对应关系的观点。哈勒的音乐会迅速成为内容丰富且流行的社会仪式,但这种社会仪式并不能简单的与社会精英、严肃音乐相联系。

哈勒自身崇拜“严肃”音乐观念,并且他希望更多的人群能够接受他的音乐。冈恩认为:哈勒为古典音乐创造了一批公众,并向他们灌输新兴的“晚期浪漫主义音乐美学”,最终建立起严肃音乐的意识形态。同时作者解释道:我们不应将人们对古典音乐的逐渐接受理解为潜在的社会结构力的不可避免的结果,而应理解为一种“社会活动”,一种群体的、多方面的、受意识形态驱动的努力去确定某种音乐风格的艺术。这种观点映证了上述社会学观点:曼彻斯特严肃音乐的兴起并不是中产阶级价值观不可避免的表现,而是一些群体积极行为的结果,他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事促进了音乐事业的发展,即系统产生于行为。

社会上的一些艺术音乐话语影响着人们对于音乐趣味的选择和判断,而艺术音乐话语有赖于学院派机构的确认,这些机构有效的固化了有关于音乐才能、正确训练方式以及表演惯例的特定概念,即这种新的话语改变了大多数人的音乐观甚至是音乐生活,这种现象受到参与者大众的支持。

音乐会的发展不应通过“结构对应性”来解释,也不应通过人们制造“差别”的一般化愿望来解释,而最好应该通过分析处于特定环境中的真实的人们的行为活动来解释。作者认为中产阶级或资产阶级不能视为具体的实体,他们的构成人群也很复杂,一个概念并不能说明全部人,而其中有些人的努力,是为了建立“严肃”音乐和主流社会群体之间的联系。

二、我对文章的解读及读后感

“首个工业城市”说明了什么?“工业城市”的出现以及它的音乐生活在本文讨论的一系列音乐社会学问题上有什么必要性?欧洲工业革命带来了社会剧变,城市人口剧增,社会结构乃至社会性质发生改变,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直接改变的就是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被称为“世界上首个工业城市”的曼彻斯特非常具有时代代表性,而正是在这個时期,人们的自由思想蔓延到音乐领域,蔓延到人们的“音乐生活”里,新兴的社会阶级中不同的人群,例如资本家、出版商、乐器制造商等等,都为了达到自己某种目的而或多或少的参与进了音乐会中,新兴资本家为了展示其经济实力和追求崇高地位、音乐商人们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甚至每个家庭的父母也为了让下一代(不仅是男性了)接受更全面良好的教育而学习音乐。而查尔斯·哈勒的事业又逐渐让一种新的音乐观念在大众之间传播并接受。这些因素都集中体现在了18、19世纪的新兴工业城市中,因此可以回答我前面所提出的问题,即它非常有必要。

我认为,该文的研究并不仅仅是为了反驳“结构一致性”的观点,更多的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文化发展的角度向我们说明了西方音乐文化在这个关键节点上的传承方式。该文以21世纪新音乐学所重视的文化领域出发,以社会学理论方法进行研究,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全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和新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并揭示了新音乐学的研究思路和未来的方向,值得我们去深思和学习。(作者单位:西南大学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 彼得·约翰·马丁,音乐与社会学观察:艺术世界与文化产品,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

向往生活观后感 篇4

《向往的生活》黄磊、何炅、彭昱畅、张子枫四位为固定嘉宾。

节目的效果激起了我对于日后生活的向往,内心语无伦次的感触导致我全都说不出来,那就引用古人的诗句寒暄一下我的心思所想吧: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从第一季追到第四季这也算是我追剧史上最至高无上的精神与坚持了吧!

每当看到这个节目,动辄我的食欲大增!甚至垂涎于里面的饭菜。

从黄大厨带着第一季饭菜的闪亮登场,到慢慢发现他内外兼修,再到最后的天道酬勤,他所拥有的名声,这一切的一切都不是空穴来风。

有时候会想为什么别人都能拥有自己想得到的东西,很久很久的时间流逝我明白了。

当你一无所知并且没有成就的时候,那就不要去想所谓的“个人尊严与个人价值”因为毫无意义!

如果你努力,总有一天会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如果你继续浑浑噩噩下去那你永远都是在一旁怯怯观望他人的成就!

之所以爱这个节目完全是因为,里面的布景结构,做饭时温馨的场面,三五好友的谈笑风声,田间里的欢声笑语,以及晚饭后的深情对白深深的打动了我.当然,我把他们这种生活称之为“仪式感”

仪式感是很重要的,不是为了节日要礼物,而是为了提醒我们不要忘了爱与被爱。

而节目里的他们就是在互相爱着对方,不论这种爱是节目效果还是真实存在的,我都认为我看到的场景都是独有的!

黄磊的厨艺,何炅的体贴,彭立畅的温暖,张子枫的笑容,刘宪华的可爱都是属于生活中的仪式感。

我觉得这种仪式感是简约浪漫的,是有人间烟火,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就是我一直想要的仪式感)

记得有一集他们在谈论价值观说法各有千秋,但也都很富有哲理意义。

当然这些价值观的感受都是别人的,说者轻描淡写,那听者也不用太语重心长。毕竟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你只需要拣选你觉得有意义的的去听!

因为所有的事情,必须得以身试法,自己去找到自己的答案。如果自己坐那里干想或者全部听别人的意见和建议,都是瞎掰!

我参加过很多结婚典礼,婚礼上的布置都是隆重奢华的,珠光宝气的,却没有一点“人情味”都是冷冰冰的!

我觉得对于我的价值观 就是简约浪漫的!简约=有意义

一个国家都可以分崩离析,更何况一段婚姻呢

(前几年美国对叙利亚发动的战争,新闻里的报道使我几经哽咽)

为了不让日后的生活和话题干涩,那么就需要仪式感来维持!

用一句司空见惯的话来说,美景(爱人)虽然好,看上千遍,也开始变得“隐形”

所以,不要对仪式感排斥,更不要丢弃和遗忘。

记得曾经在日记里写到,我希望以后结婚交通工具是 80 年代的双杠自行车,不需要宝马,奔驰,法拉利。

这些外在的“虚荣”我不需要,毕竟结婚是我们两个人对于未来的一切做出的承诺。

对于住处我更乐意在农村有山有水的地方住,养些猫猫和狗狗,满院子种上花和蔬菜水果。

这个愿望只能说等我以后退休了才能实现。

因为一旦结婚,就是一个家庭,要为了自己孩子去到“大城市”生活,给予孩子最好的教育。

的生活观后感 篇5

录像为三部分,每部分讲的都是我们生活里的大变化。好的,现在就让我来给你们讲讲其中的一部分。

有一部分是讲修建青藏铁路。以前,由于我们国家经济不好,青藏铁路也因此没修好,给人民带来了许多不便。我们国家经济变好了,青藏铁路也因此修好了。给许多人民带来了方便。法国的记者在一篇报道里说,我们中国人把不可能的变成了可能。自从铁路修好后,西藏中学学生说:“交通跟经济方便了。”铁路修好了,暑假要回家的就有300多个学生,人民都非常感谢政府、国家。国家的经济提升了,我们就方便多了。

再说一说佛山修路吧。佛山修了345.7公路。长度约从月球到地球四个半的来回。由于国家经济好,我们人民也就跟着过好日子了。

《生活大爆炸》观后感 篇6

一年多前,第二季14集的时候我写了一篇Sheldon的孤独, 那时我以为我看到了Sheldon最柔弱的内心,他像一个异类,站在一群凡夫俗子间,孤独又高傲。四个男人中我最心疼也最喜欢他,为他每一句的嘲弄都找到一个借口,无限宽恕他的特立独行,一如既往,就差那么一点点就至死不渝了。可偏偏21集让我偏袒了一次Howard,这个从第一季开始就让我觉得猥琐不已的犹太男等了四季终于有了一次全面反击的机会,不妙的是,看到三人在沙发上眉飞色舞地决定整Sheldon的时候,我异常地兴奋,恨不得拉快进赶快看到Sheldon被修的囧样,脑里闪过无数个损招,真真实实地倒戈了。

倒戈的原因很简单,我心疼Howard了,这四人虽然幼稚度有高有低,但就被Sheldon挤兑的程度来说,Howard能排上第一。首先学历‘低’,连未婚妻都拿来消遣,Sheldon心中丈量的尺更不用说,直接就把Howard压成二等研究员了;第二,学术能力,常常就被Sheldon自动排挤出了学术讨论,明确,直接;第三,家里有个河东狮母,皮厚如犀牛,常常让Howard在友人面前尴尬,当然这点没有在21集中出现,不构成Howard不自信的直接原因。

若单单只是这几点压根就不会让我看到Howard的自卑,前四季都尽看到Sheldon的各种打压,见怪不怪了。偏偏是这次的反击让我有种小人物造反的精神,作为一个小人物,我一直有大反转情结,拯救不了世界也希望有一天能昂着头听对手表达仰慕之情,从精神层面上来说,那将是无上的喜悦。所以我跟Howard一样兴奋,最乐于看到Sheldon吃惊,忍气的样子,简而言之就是产生的报复的快感。可是报复到头都是一场空虚,开始是越强烈的念头,到了结尾就越觉得无趣,倒不是这个过程中报复的力度减少了,而是在这过程中Howard发现了自己的丑恶,以及变丑恶的根源--想得到Sheldon的肯定,到头来发现还是自己的不好,气一下子就漏光了。Sheldon说话直来直,常常分不清对别人的讽刺和别人嘴里的讽刺,身边的人照单全收,一一原谅;Howard恶作剧整Sheldon,未婚妻一语道破性质的不同,Sheldon是不知者不怪,Howard却是有心为之,手段还是如此地幼稚。 人不是只有酒后吐真言,觉得无趣透了,伤心透了也会道出心声。Howard一直就不明白为什么他有了那么多认为很了不起的成就,Sheldon还是看不起他,他只想要一句赞赏,只要一个肯定。看到这里,你们都不会揪心吗?这就像一个久久得不到家长肯定的孩子,用怯生生但又渴望的眼神望着父母,认真地问,你们为什么不喜欢我?也像学生时期的我们在毕业前鼓着勇气跟别扭了整个学生生涯的同学摊牌,什么都不要,只想听到从ta口里说’我不讨厌你‘。表面平静,但心里已经歇斯底里地OS很多遍了。Howard的自卑是可以复制的,每个人成长起来的某个阶段,我们都会或多或少地在意别人的眼光和赞扬,越是朋友,越想得到。Howard的自卑不深,却牢牢地钉在心上,他会自嘲,却更希望能听到一句:“你真棒!"

组织生活观后感 篇7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型, 高校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 学生党员数量也逐步增长, 根据教育部有关部门的统计, 截至2012年底, 学生党员已达290.5万名。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 自2001年国家出台了高校毕业生“暂缓就业”政策以来, 暂缓就业学生党员的队伍不断扩大。由于这一群体分布广泛且流动性强, 如何有效的开展组织生活成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新问题。

1 暂缓就业学生党员组织生活存在的主要问题

组织生活是党组织对党员进行教育、监督、管理的有效途径和主要形式。暂缓就业学生党员大部分是进入大学以后才被培养发展成党员, 这一群体入党时间不长、党内生活和党性锻炼少, 应该是党组织重点教育和磨练的对象。但是暂缓就业学生党员分布广泛且流动性强, 在开展组织生活时存在一些问题:

1.1 时空限制导致组织活动难开展

暂缓就业学生党员毕业离开学校, 在不同的地方寻找工作机会, 或是准备考研究生, 或是出国留学, 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党的组织生活很难开展。暂缓就业学生党员只是组织关系留在学校, 党员并不在学校, 客观上存在组织关系和党员相分离的事实。如果执意要求他们回学校参加组织生活, 这对他们来说, 组织生活成了一种“负担”, 更会影响他们参加组织生活的积极性。

1.2 组织生活内容和形式单一

现有的组织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沦为发展党员和发布通知的专项会议, 内容和形式单一, 缺乏新意, 对党员缺乏吸引力, 党员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暂缓就业学生党员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是就业, 而基层党组织对此没有给予高度重视, 不能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就业方面的困惑和困难, 致使暂缓就业学生党员感受不到来自组织的关怀, 渐渐地就变得组织观念淡薄, 不主动联系党组织, 长期不参加组织生活。

1.3 管理者缺少人文关怀

目前高校对于暂缓就业学生党员, 一般是按毕业年份设置党支部, 并由院系辅导员担任支部书记, 对暂缓就业学生党员进行教育和管理。但是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和学习任务繁重, 往往忽视了对暂缓就业学生党员的管理, 或是采取简单的、生硬的管理方式, 不能及时了解就业压力给他们带来的失落与迷茫的心理状态, 缺乏对这一特殊群体的人文关怀。

2 暂缓就业学生党员网络组织生活的创新模式

传统的管理方法受到时空等因素的限制, 致使当前高校暂缓就业学生党员开展组织生活面临诸多问题, 探索暂缓就业学生党员组织生活新模式迫在眉睫。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 使网络成为高校暂缓就业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可利用的一大优势资源和交流平台, 因此,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积极创新组织生活形式和内容, 必将大大提高暂缓就业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的质量。

2.1 创新暂缓就业学生党员网络组织生活形式

2.1.1 建立暂缓就业学生党员数据库

结合党员管理信息系统, 建立暂缓就业学生党员数据库, 及时掌握暂缓就业学生党员的基本情况, 使党务工作变被动为主动。在学生党员毕业前就对其党建信息和联系方式进行详细登记, 建立暂缓就业党员档案, 并将这些基本资料输入党员信息管理系统。

2.1.2 创建党建网站, 开辟网上学习园地

高校可以为暂缓就业学生党员创建特色鲜明的党建网站, 或者在原有的党建网站上开辟暂缓就业学生党员专区, 把党建知识与暂缓就业学生党员所关心的时政信息相结合, 并号召暂缓就业学生党员在网络平台上共同学习红色经典, 讨论红色影片和突出党员先进事迹, 交流党课学习心得, 研究党的方针政策, 通过这些暂缓就业学生党员更容易接受的方式, 让他们更好地通过网络进行学习, 用理论武装自己, 努力提升自身党性修养[1]。

2.1.3 利用QQ群、微博、微信小组等形式开展组织生活

QQ、微博、微信等交流工具在大学生当中使用范围相当广泛, 其功能模块强大且不用考虑系统开发和维护的问题, 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有力平台。以QQ群为例, 党支部负责人在每次党课、学习党内文件、汇报思想、总结报告工作等活动之前, 把会议时间、地点、参会人员等情况在QQ群中进行公告, 并将学习内容整理成电子版, 上传到QQ群中, 供广大党员下载学习和提前准备发言, 认真做好学习笔记。与传统方式相比, QQ群为暂缓就业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愉快的会议环境。由于没有会议地点的硬性要求, 只要能上网, 时间安排合理, 大家都能在QQ上“现身”。这种寓机动灵活于常规工作的会议模式, 不仅解决了支部成员因时空限制难以集中的问题, 更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了大家的兴趣, 有效减少了缺席情况的发生。到了指定的时间, 大家在群里报到后开始在主持人的引导下报告自己的学习情况、心得体会, 并在不同的心得体会中产生辩论和交流, 营造出热烈的“会场”气氛。QQ群所营造的组织生活为学生党员提供了一个人性、自由的空间。没有了师生间的隔膜, 也没有面对面造成的拘谨, 保证了组织生活的高质和高效。由于面对文字且有时间进行思考, 讨论和交流更有深度和思想性[2]。

2.2 丰富暂缓就业学生党员网络组织生活内容

2.2.1 加强党的基本知识的学习

部分暂缓就业学生党员接受党的培养、考察、教育的时间较短, 对党的基本知识学习不够甚至很缺乏, 结果有的因未按时申请转正而被延长考察期, 甚至个别因没有按时缴纳党费而自动退党。因此, 暂缓就业学生党员迫切需要加强党的基本知识的学习, 在找到新的工作单位时, 及时办理党员组织关系的转接手续, 以便更好的在新的基层党组织中参加组织生活。

2.2.2 组织热点问题讨论和专题学习

暂缓就业学生党员离开学校进入社会, 经历了更多的事情, 对党的性质、党员义务和责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对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腐败之风体会也更加强烈。针对重大敏感问题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 支部组织生活有必要开展相应的讨论和研讨, 除了解决暂缓就业学生党员的困惑, 还可以因势利导进行引导和教育。

2.2.3 提供就业指导服务

良好的支部组织生活不仅是宣传和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基地, 管理和教育学生党员的渠道, 同时也是党员个人成长交流的平台。这就要求组织生活要与暂缓就业学生党员实际相结合, 可通过以下途径帮助他们解决就业困难问题:一是掌握暂缓就业学生党员的思想动态, 引导他们认识自身的优缺点, 在择业时做到扬长避短, 还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 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二是基层党组织可通过与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联手, 通过QQ群、微信、微博等平台, 为暂缓就业学生党员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 增加学生就业的机会;三是组织个性化的求职技能培训, 通过QQ群、微信、微博等平台或直接邀请成功人士座谈经验等方式为暂缓就业学生党员提供各方面的就业指导和服务, 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只有高度重视暂缓就业学生党员的就业问题, 想方设法帮助他们尽快就业, 才能让他们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 从而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3]。

2.3 加强网络信息监控和制度化建设

2.3.1 加强网络信息监控

网络中包含大量未经过滤和选择的负面信息, 可能会冲击刚刚步入社会的暂缓就业学生党员的基本信念。例如, 一些传销组织往往会利用暂缓就业学生党员急于寻找工作机会的心理, 宣扬不健康的价值观, 腐蚀暂缓就业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 使其陷入其中不能自拔, 甚至引诱其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 各级党务工作者要加强网络信息监控, 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及时了解暂缓就业学生党员的思想动态, 鼓励他们通过正确的途径实现就业。

2.3.2 培养党员“意见领袖”

在网络信息时代, 暂缓就业学生党员可以便捷的通过QQ、微博、微信等平台获取和传递信息, 这种信息传播特点容易导致各种热点或焦点问题的激烈讨论, 进而形成网络舆情影响暂缓就业学生党员的思想发展动态。一个正面的舆论领袖可以引导暂缓就业学生党员保持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 反之, 则有可能引发浪潮, 甚至可能造成群体事件的发生。可见, 学生党员“意见领袖”对网络舆情的发展方向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 高校学生党支部在开展组织生活过程中要善于把思想先进、能力突出的学生党员培养成支部“意见领袖”, 让他们积极参与网络时代出现的各种热点或焦点问题讨论, 并做好对其他党员的思想引导工作, 提高学生党员主流意识, 增加党支部组织生活中教育信息的主导性[4]。

2.3.3 加强制度化建设

在努力推进暂缓就业学生党员网络组织生活的形式和内容创新的同时, 必须要注重党支部工作机制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 没有健全的规范的工作制度, 形式和内容创新不能取得长期的效果。因此, 对于创新的组织生活形式和内容必须及时制度化并在同类组织中进行推广。

摘要: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 暂缓就业学生党员的队伍不断扩大, 如何有效的开展组织生活成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新问题。网络具有覆盖面广和交互性强的特点, 是高校暂缓就业学生党员组织生活可利用的一大优势资源和交流平台。本文分析了目前暂缓就业学生党员组织生活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对暂缓就业学生党员网络组织生活的创新模式进行探索。

关键词:暂缓就业学生党员,网络,组织生活

参考文献

[1]杨锦滔, 喻朝曦.网络环境下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创新研究[J].今日中国论坛, 2013 (Z1) :125-126.

[2]阳洪霞.QQ群——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有力平台[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 (3) :37-38.

[3]谭敬康.对高校暂缓就业毕业生党员管理和教育的探索[J].学理论, 2009 (10) :125-126.

去组织,自组织,云组织 篇8

互联网发展到今天,新技术、社会化媒体、大规模业余化,使得群体的连接成本大幅下降。交易成本巨幅下降,使得去组织化成为可能。

在今天这个时代,大公司为什么必然会衰败?基业常青为什么将不复存在?因为《基业常青》这本书讲的是工业时代,而我们已经进入一个颠覆式生存的时代,工业时代的思维方式、商业逻辑已然失效。

我坚定地认为,如果你从产品着手,然后附以社群,用自组织的方式往下去运转,你一定可以在未来大有作为,这就是我对互联网思维的理解。

基业常青不可想象

热力学第二定律也叫熵增定律。牛顿把宇宙当做一台封闭的机器,它跟外界系统是没有办法交换能量的,但是这个机器的零件和零件之间会摩擦,会把一些功消耗掉,那些本来在这个机器里边的热量,变成不能做功的东西,就叫熵。

宇宙是一个封闭系统,宇宙的熵和混乱度将逐渐增大,终将达到最大值。宇宙将会走向热寂,所有的生命都将走向消亡。

把这个道理用到企业的组织上去,我们大多数公司是基于牛顿世界观而设置的科层式组织结构。公司就是机器,人就是零件,今天的公司就是个封闭系统,是有边界的。一个封闭的、有边界的系统就符合熵增定律。

如果组织是个封闭系统,组织当然就有熵,并且也会不断增加。因此,封闭的组织一定有自己的生命和界限。熵增定律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大公司为什么必然会死亡。

比如,AT&T在美国早期的时候是个垄断型的公司,它垄断的历史长达60多年。后来AT&T的领导地位被IBM所取代,但IBM的领导地位仅持续了25年就被微软所取代,微软不过辉煌了15年就被谷歌所取代。我们坚定地相信谷歌会在更短的时间内被另外一个移动互联网公司所取代。

王东岳讲过一句话,“任何一个组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定会变得涣散化、官僚化、失效化,并最终走向消亡。”

再来看手机行业。早些年在模拟手机时代,摩托罗拉是手机行业的霸主,但在1996、1997年的时候被诺基亚取代,诺基亚成了新的机王。

而14年以后,诺基亚又被苹果所取代,在智能手机时代输了。苹果在坚守一个iOS系统,其实三星从收入、销售量上来讲已然超过苹果,而三星的地位又被中国手机在大面积地侵蚀着。

可能你会说,苹果手机现在做得不错,但我认为苹果正在走向消亡,为什么?就是回到根本的道理上去,这件事情是人力所不可逆转的。

我曾问腾讯一个高管:腾讯怎么能够保证没有大组织病?他沉吟了良久跟我说,“我觉得这个问题无解。”所以今天这个时代你想做基业常青,想把公司做100年,那是不可想象的一件事情。

在失控中开放

但是,在悲观之余,科学家发现了希望的火苗。在大的宇宙里边,生命居然有自进化的现象。生命为什么会从低级一点点进化成高级,而不是往死亡里走呢?

因为生命是一个开放系统。生命也会有熵,但生命可以跟外界系统进行交换,把自己不能做功的熵跟外界系统进行交换,然后从外界系统里获取自我生长所必需的一切,这是本质的原因。

不要管外界是多么封闭,你只要自己开放出去,你的生命就会比系统里的其他生命要长一点。整个生命世界最基本的方式是自组织的,不需要经典物理里边的他组织,就可以自己组织起来。万事万物生来就拥有的一个属性就是自组织。

那公司是否可以是自组织形态呢?有的公司正在做这方面的尝试,比如腾讯。腾讯也曾走过弯路。它在搜索上学百度,投资了10亿元做腾讯搜索,但始终没有超过百度搜索。它又去学习阿里巴巴的电商,也没有超过阿里巴巴。

但是今天你会发现,腾讯从2013年开始做了几件很有趣的事:它投资搜狗,把自己的搜索送给了搜狗,然后在搜狗里边持有股份;它把它的电子商务送给了京东,换京东的股份。这不就是把自己的熵去跟别人交换,换取一个新生力量的能源吗?

腾讯的搜索对腾讯没什么意义,但对于搜狗有意义。腾讯的电商对腾讯没什么意义,但对京东有意义。如果腾讯跟京东没有做这个交易,今天的京东能估值400亿美元吗?砍一半吧。

Facebook为什么会花190亿美元去买只有55个人的WhatsApp?因为Facebook非常明白一个道理,自己是基于PC互联网成立起来的一个社交网站,它有自己的熵增,并且无论如何不能在自己的体系里边发展出针对移动互联网的即时通讯软件,所以它用自己的钱或者自己的有效做功的能量去换一个新生力量。

你认为它换的只是WhatsApp吗?不,它换的是自己面对移动互联网的未来。如果从这个角度考虑的话,这190亿美元还贵吗?不贵了吧。

我们通常坚信,为了保证生存,必须建立与外界隔绝的界限。传统公司的组织,为了安全和控制,外部有界限;公司有科层和分工,内部有界限;甚至权力也有界限,不同级别的领导,拥有不一样多的信息与资源。

归纳起来,往根子里挖一下,过去的组织里边不就是界限这两个字吗?所以它是封闭的,是有边界的。但是,界限不仅仅是用来区分彼此的,也是沟通与交换的场所。从封闭到开放,首先是打开外部边界。

王煜全的“积木式开放创新”也是打破企业外部界限的方式,将长板做到极致,将短板开放出去跟别人连接。比如小米,它最长的积木是它的社群,它花10亿美元做电视内容,投资优酷几千万美元,投资爱奇艺3亿美元;金山花10亿美元做all in云服务,投资世纪互联2.96亿美元。

罗振宇有个U盘理论,“自带信息,不带系统,随时插拔,自由协作”。U盘理论不就是开放式创新吗?把自己插到别人身上去,你做强了之后别人插你,无论是你插别人还是别人插你,不都是开放的吗?想什么都自己做的时代过去了。

马化腾说,“构建生物型组织,让企业组织自身在失控过程当中拥有自进化、自组织能力。”

nlc202309011403

他提出生物型组织的灰度法则,一共有七个度:需求度、速度、灵活度、冗余度、开发协作度、创新度和进化度。生物型组织的这七个度,正是我们今天所强调的自组织方式。

今天,任何一个组织都必须具备自组织的能力,否则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

从产品着手,附以社群,用自组织运转

机械论的简化思维是指整体由部分组成。在这个思维的指导之下,传统组织是怎么构成的?有销售部、市场部、生产部、人事部、财务部等,然后各部分组合起来成为公司。

我们再看一个咨询公司,通常咨询公司背后的世界观是不是这个思维?麦肯锡到你的公司去咨询,会分成几个课题组,然后有人研究生产,有人研究销售,有人研究市场,有人研究组织文化。它认为整体可以分解为部分,这是机械时代的一个简化的思维。

而自组织的简化意味着,复杂的背后是极简的原则。但自组织的简化与机械论的简化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简化方向,比如,人是从胚胎形成生命的,但我们不能把胚胎分成不同的细胞再组合起来。自组织的极简,是指在复杂事物现象背后有一个简单的基本原则。

这跟我们讲的精益创业背后的逻辑完全是一样的。精益创业就是从一个极简的东西开始着手,然后获得认知,然后反馈进去,再获得认知,再反馈进去,再获得认知……正如张小龙讲:产品是演化出来的,不是规划出来的。

精益创业特别重要的原则是:第一,开始要极简。先找到一个最重要的东西,从那个地方着手就行了。第二,一定要有反馈,然后根据反馈去获得认知,再走下一步。所以精益创业就是自组织。

用极简的方式来推导一下我所谓的互联网思维。如果复杂的商业现象是多维的,把它从多维降到一维空间,剩下唯一的维度就是产品。给产品插上一副什么样的翅膀,可以使之升华为一种高维文明?也就是说,如果再加一个维度是什么呢?是社群。你看,就这么简单。

把产品和社群合起来,就是产品型社群,它的运作方式是自组织,产品的自组织方式是精益创业,社群的自组织方式是失控。

比如小米,没有KPI。但雷军说,“不,我们不是没有KPI,我们有两个KPI,第一个是用户是否为我们的产品尖叫,第二个是用户是否会推荐给他的朋友。”

有一篇文章写张小龙说:张小龙用一种没有管理方法的方法塑造了一个团队,他们是当今中国互联网最骄傲的一群人。这个团队拥有相同的价值观,这个价值观就是张小龙的价值观。

张小龙拥有的是什么样的价值观呢?第一,要简单;第二,只在产品细节上争论,不关心竞争对手。换句话说,在这个中国最牛的产品团队里边,他们唯一的指导原则也是两个字——产品。

傅盛说过这样一段话:“这个时代,简单是一个让人看不到甚至看不起的地方,却能迸发出巨大能量,这种能量很多时候会超出我们的想象。”

你看,这里是不是都有自组织的影子?

事实上,在今天动态的外部环境下,组织为了更有效地运营,就必须保持灵活性和非结构化。自组织系统采用过程型结构,它能够组织成任何一种形态。

过去,个体对个体的直接交易成本太大,所以有了组织。但是,机构必须耗费资源以管理机构。企业的管理成本一旦超过它所能降低的交易成本,公司的扩大越过那个点,将会导致自身崩溃。过去的组织像一个钟,像机器,今天的组织像云。云有什么特征呢?十片小云只要简单组合在一块儿就是大云,而大云的任何一个组成部分都可以成为另外的云;云并不结构化,它的外形可以随时发生变化;云的任何一部分对云本身来讲既重要又不重要,而且云的每一块都是平等的,你把云倒过来它还是一片云。

组织不是我们的目的,生存才是,随形变化,就是云的逻辑。

《机智的医生生活》观后感 篇9

看《机智的医生生活》又是一次治愈的享受过程,医患题材多难啊,可剧就这么轻轻柔柔的讲述了一群可爱、闪闪发光的医生们的故事,有欢笑悲痛也有冷漠无情,与现实相比剧中的人物和故事虽然是美化过的,但也没有逃避生命中必然面对的选择和主题,剧将亲情爱情友情里那些或明媚或暗淡的一面一一呈现,每一个人物,每一段故事,都在最大程度的挖掘生命中最真善美的部分,去消弥那些现实中的裂痕和对立,也似乎时时刻刻的提醒看剧的人,一定要关注那些面对真实人生的力量啊!追剧的过程不是那种让人想着急的确认接下来会讲什么新故事,而是平和安静的欣赏故事里正在发生的一切。

剧里的友情,优秀的五个主人公从同窗变同事,友情的延续是最令人羡慕的`样子,并肩作战,互相支持,关系紧密,但也各自保有着自己的生活和爱好,人到中年依然可以在彼此面前展现最真实的自己。虽然日常工作忙到吐血,但会在饭点为顾不上吃饭的那个人准备好吃的,周而复始不知四季更替的日子里,也会找共同的时间相聚,只为了继续践行那些年少时的共同爱好。

剧里的爱情线,是多线cp,每一对男男女女,心动时的可爱样子都命中人们心中柔软的部分,跟对方表白“不接受也没关系,表白只是让你知道我的心意”,对方恐婚“跟你在一起不是为了结婚,而是在一起就好”,人到中年的表白“再不表白,怕再也来不及”……每一对都很明确,爱意不是为了给对方带来负担的。

病患的故事里,妇产科医生轻轻安慰多次流产的孕妇,流产不是病,也不是你的错,我们一起努力保住这次的宝宝吧;肝胆外科医生告诉需要肝移植病患的家属,不要太在意丈夫家人的道德绑架,不想捐献也没关系,这是你的权利,不要有任何负担;儿科医生面对感谢自己的接受了器官移植的病患家属,说最该感谢的不是医生,而是这位捐献了器官的天使;那些接受了别人器官捐献并成功活下来的病患家属,也会坦诚,虽然自己的至亲活了下来,但也真真实实的对那位离开人世还捐了器官的人感到歉疚……

还有,这次wuli七封终于有了官配哈哈哈哈,虽然不是娜静~

西部孩子的生活观后感 篇10

那些西方孩子,有的没有课桌,站着听课。再看看我们,我们有各种桌椅,但是有时候听课不好听,有时候会小动作惹老师生气。我们应该感到羞耻!

第二张图,有一张只有两条腿的桌子。如果桌子太重,估计桌子会掉下来。我们的桌子都是新的,但有时我们不爱护它们。我们随意地在桌子上涂鸦。本来很新的都是小人。以后我会好好珍惜我的书桌。

在第三张照片中,有一个小女孩,穿着单薄的衣服,坐在一张桌子旁,桌子上有一个铅笔盒。文具盒虽然破了,但她也很珍惜这个文具盒,可能是别人捐的。我们的文具有我们想要的一切。如果不好,我们会不开心。我们的文具盒用了几天,看到别人长得好看,就把文具盒扔掉,换上新的。一学期要更换几个铅笔盒,简直是铺张浪费。我真的很惭愧!

体验生活 感悟生活 回归生活 篇11

回归生活世界,让学生过有意义的生活是本次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如何让思想政治课堂呈现出生活化的景象,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呢?下面,以《市场交易的原则》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三部曲。

一、教学片段回放

导入新课:

探究一

情境:播放足球比赛中背后铲球的视频片段。

师:为什么要对背后铲球这种行为进行处罚?生:因为这种行为违背了足球比赛的规则。师:不处罚会怎样?生:使比赛无法顺利进行。师:无规矩不成方圆,不只是足球比赛,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规矩,都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市场交易活动也不例外。但市场交易活动的规则又是依据一定的原则制定的,这个原则就是市场交易的原则。市场交易的原则有哪些,在市场交易活动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和探讨的内容。

……

探究二

情境:有一天,你到一家水果店买苹果,售货员随手拿出用塑料袋装好的苹果和梨,说:“单买苹果不卖,要买就是一袋”,而塑料袋里的梨大部分有毛病。

师:在这种情况下你会怎么办?(买还是不买?)为什么?生:不买,因为我要的是苹果不是梨,况且梨有问题。师:这说明我们要完成一笔交易,首要的条件是什么?生:双方自愿。师:所以,自愿也就应该是市场交易活动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

……

师:兰州市场上有没有违背自愿原则的交易行为?生:有。师:举例说明。生:强买强卖、捆绑销售、搭售等。师:这些行为对市场交易活动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生:会损害对方的利益,造成买卖双方之间的矛盾,使交易不能顺利实现……

探究三

情境一:一位衣着普通的顾客走进一家高档皮服专卖店,看了一会,用手摸了摸一件皮服的质地,店主呵斥:买不起就别乱摸,这可是上万元一件。顾客从衣袋里掏出一大沓人民币:这里是两万元,买得起这件衣服吗?店主立即满脸堆笑,连声道歉……顾客气愤地走出了店门。

情境二:某商场门前顾客川流不息,服务小姐彬彬有礼,“欢迎光临”、“谢谢您的光临”……柜台前,服务员面带微笑:“您想要点什么?”……顾客们点头示意……

师:读完这两个情境同学们有何感想?生:要想把生意做好,使交易活动顺利完成,买卖双方必须要相互尊重。师:相互尊重说明了什么?生:买卖双方在地位上是平等的。师:所以,在市场交易活动中还须遵循什么原则?生:平等。

……

师:兰州市场上有没有违背平等原则的交易行为?生:有。师:都有哪些?生:销售者以貌取人,把顾客分为三六九等,消费者对销售者没礼貌,不尊重销售者……师:这些行为对市场交易活动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生:会扰乱市场交易秩序,不利于市场交易活动的进行,不利于兰州商贸物流中心的建立……

探究四

情境:星期天,邻居家张叔叔在市场上买了两条鱼,重三斤,每斤10元,共花去30元。他在市场出口处的公平秤上一称,他的“三斤”鱼变成了2斤7两,于是他去和卖鱼的师傅理论,要求卖鱼的师傅找回他3元钱,不料卖鱼的师傅却破口大骂:“就3两你也来复秤,斤斤计较,还是个男人吗?”

师:张叔叔为什么要去找卖鱼的师傅理论?生:因为他买的鱼分量不够。师:你认为张叔叔该不该去理论,为什么?(请结合价值规律有关知识予以说明)生:应该。因为材料中的交换行为,违背了等价交换的原则。师:商品交换为什么要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生:只有等价交换,才是一种公平的交易,交易才能长久地进行下去。师:从这,我们就可以看出,市场交易活动还须遵循什么原则?生:公平。

……

师:兰州市场上有没有违背公平原则的交易行为?生:有。师:都有哪些?生:缺斤短两、坑蒙拐骗等。师:这些行为对市场交易活动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生:会扰乱市场交易秩序,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引发买卖双方之间的矛盾……

探究五

情境一:北京同仁堂,举世闻名的老字号,历经三百年的风风雨雨,在今天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金字招牌仍毫不退色,2007年品牌价值29.6亿元,为老字号之最。

堂训:

求真品,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

讲堂誉,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

情境二:三鹿是几十年的老厂,在国产奶粉行业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2008年9月因在奶粉中掺杂三聚氰胺被媒体曝光,最终宣布破产。三鹿奶粉厂的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幸福乳业生产合作社”,发展至今,倾注了几代人的心血,出现这样的结局,给人们留下了颇多的思考。

师:同为在本行业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企业,为什么同仁堂历经数百年不衰,而三鹿却在一夜之间倒闭呢?生:因为同仁堂诚实守信,三鹿弄虚作假。师:请举例说明。生:同仁堂的堂训集中体现了同仁堂恪守诚实信用的原则,三鹿在奶粉中掺杂三聚氰胺就是一种弄虚作假的行为。师:从这,我们就可以看出,在市场交易活动中还须遵循什么原则?生:诚实信用。

……

师:兰州市场上有没有不诚信的交易行为?生:有。师:都有哪些?生:掺杂使假、以次充好、假冒伪劣等。师:这些行为对市场交易活动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生:会扰乱市场交易秩序,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危害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三部曲

1.体验生活

知识构建理论认为,学习是建立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通过驱动自己学习的动力机制积极主动地构建知识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根据教学内容,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从而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发学生对生活的关注和思考,促使学生浓厚学习兴趣的产生,进而为教学的开展做好感性铺垫。

本案例所创设的五组教学情境,都围绕着学生的生活展开,情境的内容要么是他们喜欢的如足球比赛;要么是他们经历过的如购买水果、购买衣服、购买鱼;要么是他们所关注的如三鹿奶粉事件;要么是他们所熟悉的品牌如同仁堂。在熟悉的场景中,学生得到了对生活的体验,其生活经验被激活,学习兴趣被激发,为教学的进一步展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感悟生活

在体验生活的基础上,教师通过问题的设置,思路的指引,引导学生分析情境,通过师生对情境的共同分析,将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反思升华为知识,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揭示出生活现象中包含的学科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路被教师设计的问题所牵引,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成了课堂的主角;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得以实现,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和谐,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师生将共同体验到探究的快乐、合作的快乐、成功的快乐;学生分析、判断、归纳、解决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以及参与合作的意识将会得到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将得以形成。

在本案例中师生通过对五组情境的共同分析和探究,揭示出了生活情境中包含的经济学原理,归纳出了市场交易原则的含义、市场交易的四个原则及遵守市场交易原则的重要意义,将对生活的感悟升华为情感,培养了学生分析、判断、归纳、解决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以及参与合作的意识,初步完成了本课所要实现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3.回归生活

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而知识只有在实践运用中才能被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体现其价值。同时也能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知识的乐趣和意义,增强学习知识的信心与动力,提高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因此,学生通过感悟得出的结论、获取的知识应重新回到现实生活中去,分析生活现象,指导生活实践。

在本案例中,通过设计的四个类似的问题即让学生分别分析兰州市场上违背四个交易原则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对市场交易活动的影响,使学生刚获取的知识得到应用,把学生关注的目光重新转移到自己身边的社会生活,对市场交易的原则及遵守市场交易原则的重要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增强了学生维护良好市场交易秩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一步得到落实。

上一篇:G半夏 qq个性繁体伤感网名下一篇:《一起画学校》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