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潘小明老师的课有感(共3篇)
听潘小明老师的课有感 篇1
听潘斌老师讲座有感
2013年3月18日下午,我有幸聆听了我校潘斌老师关于小学教师博客写作与教科研所作的精彩讲座。应该说,该讲座言简意赅,发人深省。
讲座的开头,潘老师以一种风趣幽默的方式进行了自我介绍,这也沿袭了一贯以来他生动诙谐的教育风格。我教英语,但却聆听过潘老师的几节数学公开课。给我的感觉就是,他的课课前准备非常充分,至今还记得他的学生在操场手牵手,一起感受平方米的场景。他的教学风格可谓独到,将枯燥晦涩的数学课诠释得生动有趣,孩子们在学习的时候参与积极,踊跃展示,不得不佩服他精湛的教学能力与课堂驾驭能力。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相信他这种独到新颖的教学风格非一日之功所能练就,只有学习、尝试、钻研、改革才能如此。
有人说,教学与教科研是相同的,不错。如果,我们教师只知道教书,教死书,那恐怕一辈子都只是一个平庸的教书匠。但如果,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学习、总结、钻研、创新,敢于突破,那恐怕就是将教书艺术化了,所教的书本知识也会活化、升华。我想对于此点认识,我们广大的青年教师一定得有。因为这样,自己才能有一点自己的东西。
潘老师的讲座提到了一个重点—坚持。是的,坚持二字看似容易,做起来却并非易事。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惰性,做事都想挑轻松的,容易的事情来做,遇到难事便躲之、避之。潘老师说:“越怕的事,越要去做。”这话,恐怕让我们这些贪图安逸的人低下了头。有时候,怕这个字眼真的是很恐怖,我们没有勇气去面对。我至今都还记得我数次面对抉择的时候,都退缩了,现在想来,悔恨晚矣。但却于事无补。
前几年,我每天坐公交车往返于家与学校,说实话,那种滋味真得很难受。常伴自己的是孤独,是等待,是有时候一种莫名的失落与自责。怨恨自己是如此平庸,如此安逸。有人说,这就是你的性格,决定了你的命运。不错,还真的是很准。我想有时候,我所缺少的就是一种与命运扳手腕的决心与气势,这让我不知不觉地已沦为一名无梦想、无志向的阿Q了。有时候,我真得在问自己:你坚持了吗?
几年前,我坐公交的时候常与潘老师同路。后来,他骑过电动车往返家与校,时间也要四五十分钟,后来,他骑自行车,我原以为他不过能骑个三两天罢了,毕竟他都是快一把年纪的人了。但没想到,嘿,他一下子还真地骑了不少天。说实话,作为一个天天长途往返的人来说,这种辛苦与心酸并不是谁都能理解的。
我还记得一天下雨,当我的电动车在彩虹桥坏了的时候,我推着车走啊走啊,没走一步都很艰难,说实话,那时候我都快绝望了。看着黑漆漆的夜,昏黄的路灯,我是一步一步冒着雨将破了胎的电动车推回了家。回到了家,我看了下表:九点多了。是的,有时候,生活就是这样弄人,但这才是生活。现在想来,是苦,也是甜。
坚持,我需要,因为生活的需要。我想,你也需要,这也是生活的需要。生,容易,活,不容易。就让你我带着一份坚持,好好地去生活吧。
2013年3月18日
听潘小明老师的课有感 篇2
第二次走近于老师, 是在我校十周年校庆之际。那时, 领导邀请于老师来我校讲学, 我又多了一次向名师学习的机会, 近距离聆听了于老师的《林冲棒打洪教头》的课堂教学以及精彩的讲座, 感触很深, 受益颇多。
感受之一:于老师虽已七十高龄, 头发花白, 但仍躬耕于教坛, 而且打算“一直教到我不能教时才不教” (于老师作讲座时的话) 。于老师对教育事业的挚爱, 对语文课堂的眷恋, 使我感动, 令我敬佩!作为晚辈的我, 应向前辈学习, 热爱教育事业, 钻研教学业务, 潜心教学, 善待学生。
感受之二:于老师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可谓独具匠心, 他的点拨恰到好处, 他的朗读声情并茂, 他的激励鼓舞人心。他那富有表情的朗读深深激励着学生, 使学生能够融入文本, 去品读, 去体验, 去理解, 去感悟。在指导学生读书时, 我很少注重学生的表情朗读。学生虽然也能读通、读顺, 但面无表情。观摩了于老师的《给予树》和《林冲棒打洪教头》后, 我才感觉到指导学生表情朗读是多么的重要, 也领悟到了语文教学的境界:读中学, 读中感, 读中悟!
感受之三:于老师扎实的课堂教学、朴实的教学作风, 值得我好好学习。他执教《林冲棒打洪教头》的流程是:先简单导入, 一笔一画地板书课题, 强调个别字的写法;接着, 出示生字词, 让学生认读, 指导学生结合词语本意和课文内容准确理解“踉跄”的意思;再出示多音字, 指名读, 为理解课文扫除障碍;然后, 指导学生读书、思考;最后, 在检查和朗读指导中, 学生不知不觉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这一教学流程实用且有效, 虽看似简单, 信手拈来, 但独具匠心, 充满个性。于老师用最朴素、最简洁的手段, 紧扣一个“让”字展开教学, 使林冲的形象逐渐高大、丰满。在于老师的精心引导下, 学生诵读课文, 反复思考, 从语言、神态、动作中体会到了林冲的“四让”:礼让、忍让、谦让、宽让。
感受之四:课堂上, 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来思考。在这方面, 于老师的做法别出心裁。他通过“让学生把答案写在手心或想好了贴着老师的耳朵说”等方法,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于老师每提出一个问题, 都要让学生认真思考、深思熟虑后再回答。这样的课堂教学, 真正让学生学会了思考。回想我的课堂教学, 一个问题提出来, 就希望学生能立即举手回答, 要是没有学生回答, 就千方百计地提示, 有时干脆直接说出答案。这种方法不可取, 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高。在课堂上, 教师要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读书和思考, 从而使学生养成认真读书、深入思考的好习惯。
听张齐华老师的课有感 篇3
走进张齐华老师的数学课堂,我们会感受到“思想产生魅力,魅力启迪灵魂”的真谛;解读张齐华老师经营的数学课堂,你就会坚定当一名老师尤其是一名数学老师的信心。虽然我们跟他只有短暂的交流,但他精彩的学术报告、精典的学术问答以及高超的教学技艺着实令人叹为观止,钦佩至极。
一、数学内在的知识底蘊。
在张齐华老师的课堂中,处处彰显了文化数学这一新理念。在他的数学课堂上,我们随时能触觉到数学的源头、数学的精神。让我听课当天也如同一名小学生,充满了对授课内容的期待。在张老师的课堂里,数学内涵的文化特性,也折射了枯燥数据背后所散发的独特魅力,更增添了张老师数学课堂的一份轻松、开阔、浩瀚。
二、不做作、不矫情的语言艺术。
听张齐华老师的数学课是一种享受,不仅在场的听课老师有此感受,当天配合张老师上课的学生更是感觉妙不可言。张齐华老师的经典语言非常吸引人,无论是对知识的引领启发,还是对学生的鼓励赞赏,张老师都倾注满腔热情,用生动、形象、准确、富于情趣的语言,紧紧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深深地打动着学生的心。我认为:张齐华老师对学生的赞赏是由于赏识而胜于称赞,是心灵深处的自然流露,是内心情感世界的迸发,他的赞赏鼓励有别于我们平日公开课中的“你真不错,非常棒,你真聪明,你真能干,你说得真好!”等苍白语言的重复表达。张老师的语言既质朴又真诚,既独特又有神奇功效,这使得他的课堂处处洋溢着真情,时时闪耀着智慧的火花。用专家的话说张老师有语文老师的语言功底和扎实的文学修养,加之幽默、风趣、诙谐的禀性,致使他的许多语言都富有哲理,他的每句话都能说到听课者的心里。
三、不可或缺的课前谈话。
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学生肯定会有一定程度的紧张。如果把这种紧张的情绪带到教学中,肯定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所影响。张老师在课前精心设计了谈话内容。张老师从自我介绍入手,让学生发现老师说话快,告诉学生张老师是个急性子,让学生说说急性子的人有什么优点,学生是纯真的,他们把老师的特征毫无顾及地说出来,比如:没想到张老师这么年轻!没想到张老师这么帅!没想到张老师是个男的!没想到张老师戴眼镜等,张老师均以幽默、机智的语言回应学生,听后让人忍俊不禁、会心一笑。顿时学生,全场哗然。短短的一二分钟课前谈话,不仅快速地拉近了学生、教师、听课者的距离,打开了学生的自信之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学习潜能,也让人耳目一新,拍手叫绝。
【听潘小明老师的课有感】推荐阅读:
听胡老师的课有感06-03
听主维山老师的课有感05-10
听华应龙老师的课有感09-27
小明的礼物作文08-13
小明爱看电视作文09-12
王小明回到三国时期10-22
小明的爸爸爱打鸟05-19
聪明的小明二年级作文05-28
我和小明故事的续写09-14
赵老师的课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