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华应龙老师的课有感

2024-09-27

听华应龙老师的课有感(共4篇)

听华应龙老师的课有感 篇1

错的好

教研室:杨勇

我们常常听到的公开课,总是有种强烈的感觉,那就是学生的表现太完美了,几乎不会出错。从事一线教学的我们其实很清楚,这课在“公开”之前已经上了好多遍了。最后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无非是程序化的按部就班,抑或是极少瑕疵的精彩表演。真实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犯错不可避免,面对学生出错,我们总是想尽办法避免。而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却是这样做——面对学生出错,他会大喊一声:“错得好!”

作为全国小学数学名师,华应龙一直致力于探索人文化的小学数学教育,打造“尊重、沟通、宽容、欣赏”的课堂。他的教育教学思想中,最核心的就是“化错教学”。

听到这一新颖的提法,我们肯定是一头雾水。错就是错,难道还能把错的说成对的?错误也能成为我们表扬学生的理由?差错也是一种教学资源?华应龙老师告诉我们:“化错教学”是指把课堂教学中的差错化为教学资源,相机融入后续的教学过程中,“化腐朽为神奇”,变“事故”为“故事”。“化错教学”的要义在于教学过程中随机融入,自然生成,而不是事先刻意安排;敏锐发现差错背后的意义,揭示其内在的矛盾、张力,巧妙彰显其积极意义,而不是简单地否定学生的错误;充分挖掘并利用差错资源的多方面价值,培养学生直面错误、超越错误的求真人格,学做真人,将教学活动引向深入,引向心灵深处,而不仅仅是促进认知的发展。

差错不是绝对的,具有相对性,人们判定“错”与“对”受特定的时空、特定价值标准的制约,不同的文化环境有不同的对错观。立场不同,观点不同,方法不同,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可能就会有所不同。“对”与“错”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有差错,才有真正的学习,才有实质性学习活动发生。有化错,才有我们期待已久的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创新活动的发生;有化错教学,才有学生快乐健康地成长。

具体而言“化错教学”包括“容”--“融”--“荣”三个步骤。第一,错是错,要温暖地“容”;第二,错不是错,要智慧地“融”;第三,错还是错,要自豪地“荣”。这也是“化错教学”的三重境界。

第一步:错是错,要温暖地“容”。一错当头,能否容纳,取决于一个人的见识和胸怀。善待差错,不是鼓励出错,不是要纵容学生不负责任,“草率行事”,而是要鼓励学生探究的勇气,激发学生挑战的精神,保持学生创新的激情。允许差错存在,实际上是学生认知在自然展开,是给予学生自主处理新问题,学会在复杂情境中进行辨析、判断、推理的机会。

第二步:错不是错,要智慧地“融”。把错误作为一种资源,从外在表现入手,引导其暴露思维过程,分析其内在机制,将教学活动引向深入。明白人明白的算理是一样的,不明白的人却各有各的困惑。教师必须明白学生的困惑所在,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对待学生的思维成果,不是着眼于对还是不对,而是应着眼于有没有价值。当阳光亲吻乌云,将错误的尝试最终引向正确的结果,使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学生体悟到的就是“失败是成功之母”。

第三步:错还是错,要自豪地“荣”。这是对出错过程的回眸,是对差错的育人价值的欣赏。不是以出错为荣,而是以能包容差错、融化差错为荣。一名学生出错,对于整个班级的学习进程来说是很光荣的贡献,对于学生自己来说是一段很荣幸的经历。如果在我们的课堂里,您听到学生踊跃地介绍与众不同的想法,听到有学生大气地站起来说:“刚才,我是这么错的……”学生直面差错,甘愿分享的场景是多么的美妙。他们不怕失败,敢于创新,因此我们能够“听到学生思维真实的声音”。而我们就会认识到差错的价值并不在于差错本身,而在于师生从中获得新的启迪。

华应龙老师说:人生自古谁无“错”,没有化错何来创新。有些错误总是要犯的,犯的越早损失越少。“化错教学”让我们重新审视学生在课堂中的错误,认识到充分利用好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差错,对于鼓励学生探究,激发学生挑战与创新的激情具有意想不到的作用。我相信,只要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好化错教学,差错定能成为一颗颗珍珠,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放射出夺目的光芒!

听华应龙老师的课有感 篇2

一、关注学生审题意识

华老师在这节复习课上, 首先关注的是学生的审题意识.

片段一: (学生每人一张试卷)

1. 请认真地把试卷读完, 然后在试卷的左上角写上自己的姓名.

2. 脱式计算:1.25×32×0.25.

3. 解方程:6.8+3.2x=26.

4. 甲乙两地相距300千米,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 平均每小时行60千米, 4小时后离甲地多少千米?

5. 带着小狗的小明和小兵同时从相距1200米的两地相向而行.

小明每分钟行55米, 小兵每分钟行65米, 小狗每分钟跑240米, 小明的小狗遇到小兵后立即返回向小明这边跑, 遇到小明后再向小兵那边跑.当小明和小兵相遇时, 小狗一共跑了多少米?

6. 如果你已经认真读完了7道题目, 就只要完成第1题.

这样的测试有意思吗?那就笑在心里, 等待5分钟的到来, 好吗?

7. 小红的房间长4米, 宽3.

2米, 她爸爸准备把南墙刷上彩漆, 这面墙上窗户的面积是2.8平方米.算一算:小红爸爸至少需要买多少千克彩漆? (每平方米大约用彩漆0.4千克)

(5分钟后)

师:完成好这张试卷的举手?

(有一、两只小手举起)

师:没写完的同学有什么话要说?

生:他们怎么做得那么快啊?

生1提示:你把题目要求再读一读?

学生们认真读完题后恍然大悟, 原来“机关”在第1题和第6题上.

师:你们有何感受?

生1:做题之前要看清要求, 仔细审题.

生2:我们要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 这样也许会事半功倍.

生3:我们以后做题、做事要有耐心.

学生在作业、练习之前, 我们老师总是不厌其烦地提醒学生要认真读题, 看清题目要求再做, 可效果总是不佳.华老师精心设计试卷时, 不是首先考查学生的解题能力, 而是走出复习的窠臼, 首先关注学生的审题习惯.在练习过程中, 学生在华老师精心设计的“圈套”中无奈地笑了, 但我想留给他们的思考也是深刻的, 这比简单地说教要强得多.

二、关注课堂资源的生成和利用

片段二:在交流第5题的感想时, 很多学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随后华老师又问:“还有不同意见吗?”“有!应该再用2400×2=4800 (米) ”, 一位男孩坚定地说.见大家不明所以, 他补充道:“题目上说‘带着小狗的小明和小兵’, 问题是‘小狗一共跑了多少米’可以理解为求一只小狗跑的路程, 也可以理解为求两只小狗跑的路程.”这样的解释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 而且很显然, 老师并未预设到这种“生成”, 他激动地询问了这名学生的名字, 并及时作了点评.

小男孩的坚定, 使课堂在那一刻精彩纷呈.而对突如其来的生成资源, 华老师毫不吝啬地送出了自己的掌声, 那一句句平易近人的评价, 热情的赞扬, 给这个小男孩的是激励, 给其他学生的是信心.

我们不可能让所有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获得同步的发展, 但是我们能为每一名学生提供不同的发展机会和可能.每一名学生都有丰富的知识体验和生活积累, 都有各自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各人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这本身就是一种课程资源, 华老师正是充分地利用这一资源, 满足每一名学生的发展, 激发每一名学生的智慧潜能, 努力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关注评价的价值

当学生齐声说“错了, 错了”时, 华老师连忙摆手:“别说‘错了’, 说不定有对的道理呢?应该说‘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华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不仅作出了恰当的评价和正确地引导, 而且鼓励了更多学生大胆地求异思维.

当一名学生说第7题没有答案时, 大家满脸震惊, 而后又恍然大悟, 华老师及时予以评价, 给学生以正确引导:“我很佩服这名同学, 一是佩服他发现了一个大家容易忽视的环节, 二是佩服他能在大家的声音高、特别一致时, 有勇气站起来表明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华老师给学生的是勇往直前、大胆思考、勇于表达的勇气, 同时也从侧面提醒学生不能人云亦云, 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

“错得好, 说得更好!只要我们有收获, 有长进, 那么刚才的错误就有了价值!”华老师这段精彩的评价, 可以让学生知道, 有错误并不可怕, 只要常反思, 有长进, 错了, 也是有价值的.

读华应龙《我这样教数学》有感 篇3

一堂好的数学课应该是这样的

首先,好的数学课必须是让学生感兴趣的。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发现了某一兴趣,坚持做远比培养别的兴趣简单的多,舒服的多。作为一名老师,要想真正让学生在这短暂的40分钟内不走神的听你讲课,那就必须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在华老师的课上,我们能深刻感受到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他通过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和灵活多样的教学过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沉浸在学习乐趣之中。

其次,好的数学课不避讳出现差错。那些近乎完美的课不见得是好课,甚至是淡而无味的课。而真正有味道的却是那些有差错的课。华老师的课确实由于融错而精彩,老师和学生共同面对这些差错,从差错中悟出道理,有所收获,使一节课变得有味道。

然后,好的数学课是引发人思考的课。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的学习需要思考。好的教学要让学生主动探索,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发展,“跳起来摘果子”才更有味道。要使课堂教学富于思考意义,教师就应为学生创设有助于思考的空间。

最后,好的数学课是自然流露的课。课堂教学本质上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有计划,有预设,但实际的教学应当是自然地随着教学进程的推进,根据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不断调适和展开。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绝不是按照事先准备好的语言叙述出来,而是教师对现场情况作出判断后,根据自己实践性知识和学生的具体表现所作出的自然的反应。这种自然的流露既不能脱离教学的总体目标,也要与现场的情境、进程形成互动,它是一种教学机智、一种合理的教学决策,是老师实践性知识的集中表现。

听华应龙老师的课有感 篇4

——读华应龙《我这样教数学》有感 华应龙老师是全国特级教师、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他的数学课有其独特的光彩和风格,有丰富的思想和深层的意蕴,为众多的学者同仁所推崇。我有幸在前几年浙大举行的《千课万人》全国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研讨观摩活动中聆听了几节华老师的数学课,感受颇深,让我和现场的教师们一致奉为经典,“相见恨晚”。从此华应龙老师成为我最敬佩的数学名师之一,随后购得一本他撰写的课堂实录《我这样教数学》拜读,深有所感。

本书引用了12个比较精典的课例“角的度量”、“多位数减法练习课”、“中括号”、“长方体的认识”„„等,把我们带入了数学的神秘神奇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世界里。每个例子都配以课前慎思、课堂实录、课后反思及专家评析,内容相当丰富。特别难能可贵的是他将课前的思考准备设计,遇到的困难和困惑,解决的过程详尽地、无私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使我们能重新经历华老师的备课过程,更能从中获得有益的养分。

很多像我这样的普通教师可能会问,华应龙这样的特级教师们为什么会有如此多让人眼前一亮的教学思路和创意,有各种独特而吸引学生的教学语言和上课风格,还有随机应变善于抓住各种机会进行教学生成的课堂应变能力,以及丰富多彩的人文素养和闪光的思想精华。读了本书,或许我们会找到一些答案。

华老师是热爱数学的,同时也热爱生活,一直从现实的生活场景中开展教育想象,获得灵感,因而总是充满着激情,充满着想象力和

创造力。比如,他竟然把打篮球和自己成长联系到一起,把篮球当作自己的导师,而且产生了一种美好而遥远的想象——庞加莱猜想。生活处处有智慧,如何认识生活对待生活,实质是如何认识自己对待自己,期间会产生智慧。

华老师的年历上,“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一觉醒来,踏踏步,暖暖身子,继续看书,沉浸在教育教学的王国。”由此可见,他的数学智慧,也是不断学习、思考、发现以及时间中一点点地积累而成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他告诉我们,坚持是一种比天赋和聪明更重要的品质。

对于生活,华老师充满热爱、激情,不断地刻苦开垦、耕耘;对自己,有着清醒的认识;对学生,他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认识和发现。他认为儿童本身就是充满创造性、优越性的存在,“一切奇迹都可能在课堂上发生”,“人皆可以为尧舜”,这是基于儿童心灵的发现,基于儿童最伟大之处——可能性的发现。因此,他总是理解包容孩子们在可能中出现的差错,从中发现其正确的思路和值得肯定的地方,并常常作为一种宝贵的课堂资源加以利用,生成正确的有用的思路或解决方法。

华老师对人的认识是智慧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也是一种智慧。他认为教育教学应该像农民种地一样,要像农民一样不误农时,因物因地制宜,要像农民那样耐心等待,不做揠苗助长、贻笑大方的事,要像种树一样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要像农民一样不责怪庄稼而是反思自己。他把学生整整推到教学的核心地位,“让学习像呼吸一

样自由”,做到因教而学,从整体上把握解决问题的整个系统,先见森林而后见树木。他认为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学习就应该像呼吸一样自然,“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

上一篇:激励与约束下一篇:劳动使生活美好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