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活动讲话稿(精选4篇)
知青活动讲话稿 篇1
知青回乡探访接待活动讲话稿
尊敬的知青前辈们、亲友们:
大家晚上好!
今天,藉知青下乡50周年之际,我们怀着喜悦的心情,在这里隆重聚会。在此,我谨代表XXX村,向在座的各位知青前辈们、亲友们表示最真诚的问候和最诚挚的祝福!
各位知青前辈们,50年前,毛主席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号召,你们告别父母亲人,来到昔年的XXX村,开始饱尝酸甜苦辣的知青生活。上山下乡,插队落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你们在XXX村干农活,吃农饭,同舟共济;冒酷暑,战严寒,同甘共苦,与XXX村的父老乡亲结下了深情厚意。
任时光流逝,也隔不断当年知青的情怀。自从你们结束了知青生活,任何时候,都时刻记挂和关注XXX村的状况,多次集体回来探望我们的乡亲。今天,你们重聚在这里,因为在你们心里还怀念着XXX村这个第二故乡。曾几何时,你们背负着鲜明的时代特征,领略了农村的风和雨,付出了宝贵的青春,留下了艰辛的汗水。你们是XXX村的功臣,为XXX村的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光阴似箭,五十年后的今天,XXX村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年贫瘠的农田、高低不平的泥泞小路都不见了,变成了现在宽敞的道路、整齐有序的现代住宅和标准化的厂房物业。如今,在 XXX村的土地上,我们投资兴业,建成了包括第一工业园以内的五个工业园区,有900多家工商企业进驻,个体工商户约2000家,10多万人口聚居,工业、商业气氛日渐浓厚,集体经济藉此迅速发展,村民收入也随之增加。至2017年底,集体总资产达X亿元,集体总收入达到x亿元。
经济壮大的同时,多年来,XXX村环境面貌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为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我们建成了占地面积3.5万平方米的大型户外文化广场和休闲公园,还有XX公园和工业区户外文体广场等休闲户外场所;重修了“一大”旧址、禅院等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同时,加大投入提升市政环境水平,先后完成了创业路等环村道路的升级改造,社区的环境日趋完善优美,人文气息浓郁。
除了加强“硬件”建设,我们也注重改善“软件”,我们的教育、医疗卫生、福利待遇水平,都随着集体经济发展而提升。我们关注弱势群体和老龄事业,60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享受“生果金”、“生日金”和老人社保退休金,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能得到扶贫基金的援助;我们注重教育,制定了学业奖励办法,对学业成绩突出的居民子女给予奖励;我们努力提高居民福利,居民收入逐年递增;毕业生和零就业家庭能得到优先的就业安排,等等…少有所学、老有所依,居民生活的幸福指数持续向上。
现在,XXX村经济稳步增长、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向上、居住环境改善,群众福利逐年提高,呈现出一派安居乐业的景象。XXX村有今天的发展,是XXX村居民辛勤劳动的成果,更有知青前辈 们的一份功劳。在此,我代表XXX村感谢历届知青前辈们,感谢你们曾经为XXX村付出了青春和汗水,陪伴我们度过了艰难岁月。我们真诚希望知青前辈们借助知青返乡联谊活动常回家看看,追忆如歌岁月,互诉阔别情怀,畅谈美好未来。
最后,衷心祝愿各位领导、知青前辈、各位来宾身体健康!家庭幸福!
谢谢大家!
知青聚会活动主持词 篇2
大家好!
经过大家20多天的酝酿和努力,嘎什根渔场知青户友32年再聚首座谈会,今天终于在渔场举行了,首先让我们以最热烈的掌声对这次聚会能够胜利举行表示最热烈的祝贺!
参加今天知青聚会座谈的当年知青有:户长李兴田、户长王荣娟、包钢、李振辉、黄金和、王秀忠、常江、潘波、董桂森、王军、杨美英、连秀华、刘富梅、王玲、吴亚丽、李继华、于国霞、周淑艳共18人,当年渔场19名下乡知青只有于进水同学因身体原因不能参加此次聚会,其余的知青全部到场参加了这次聚会。在这里让我们祝于进水同学身体早日恢复健康!
正因为有了大家的支持才使此次知青聚会得以顺利进行,在这里让我代表镇赉分局的知青对远道而来的知青朋友表示最热烈的欢迎!
应邀参加这次聚会的还有渔场前任场长张云龙老先生、现任场长张百臣同志、当年下乡时的老乡孙茂林、薛喜良、张玉民、李凤春;有我们应邀的老同学瞿淑云,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对他们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对为我们这次聚会提供方便条件、准备就餐的渔场领导和乡亲表示最真挚的谢意!对为这次聚会提供无偿住宿的瞿淑云同学表示最深深的谢意!对为这次聚会献计献策并能积极参与此次活动的知青朋友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另外,我们还邀请了瞿淑云同学的爱人王建新先生为我们聚会活动无偿提供车辆和为我们做义务驾驶员,邀请了专业摄影师王玲同学的爱人安东先生为我们此次聚会活动拍摄这一激动的时刻,邀请了专业录像师孟繁华先生为我们聚会全程录像,让我们再次用掌声对他们的友情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
全体知青朋友们,32年前,我们响应毛主席的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的号召,告别父母,亲人,来到嘎什根公社渔场插队,开始了与学生 完全不同的知青生活。
今天,我们18位当年的知青,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相聚在渔场,一起重温往日的峥嵘岁月,再叙知青情谊。
首先我提议,为给这次聚会增加气氛我们大家共同唱首歌《知青朋友来相会》
知青活动讲话稿 篇3
在春节前夕,记者随爱心组织走访了在京的困难返城老知青(主)谢谢你们没有忘记我
本报通讯员 吕国兴 本报记者 赵昂
“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曾在北大荒插队,如今一家人蜗居在不到20平方米房子里的北京老知青李宝岭和当年的“荒友”叙旧时,还记得务农时的口诀,往事历历在目。但是,他的眼睛已经落下了终身残疾,当年插队打石头石不慎把一只眼睛弄伤,1975年回到北京后生活困难,爱人有心脏病。
像李宝岭这样的困难返城老知青还有许多,很多人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工作和住房,被疾病缠身,甚至被亲友淡忘。在春节前夕,记者随北京知青爱心家园走访困难的老知青,记录他们的故事,也记录那些一直在帮助困难知青的好心人。
知青爱心家园慰问老知青李宝岭
(小)每一个故事都令人心酸
当接过知青爱心家园送来的慰问品和慰问金时,李宝岭抓住爱心人士的手说:“非常感谢你们这些知青二代,没有忘记我们。”
李宝岭的困境在返城知青群体中并非孤例,原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67团的姚鼎今年62岁,2011年因车祸成为植物人,生活不能自理,卧床1年多,一直由他的爱人照顾,家中还有90多岁的老母亲需要照顾。姚鼎的医药费至今已经花去30万元,肇事者无力偿付所有医药费,于是家里四处筹钱治病,如今他们家里已经负债累累。
知青爱心家园走访姚鼎
老知青苏秀英与她的爱人皆患有癌症,治疗数年之后,丈夫走了,原本小康之家被病痛折腾得倾家荡产。为了治病,积蓄花光了,车子卖了,房子也卖了。人走了,财散尽,一场病魔,一家人自此阴阳两隔。
而1955年出生的于金旺家,则更令人震惊,沿着狭窄潮湿而又斑驳破旧的楼梯来到地下室,于金旺拄着拐杖为记者一行人打开了门。映入记者眼帘的是更加狭窄的过道,门的左边是不到4平方米的厨房,过道终点两边各有一扇小门,分别住着两户人家,总共算起来,他的家只有六七平方米大。与记者同行的6个人,在这个狭小阴暗的屋子里竟然都站不下。
爱人与重病缠身的他离婚了,如今于金旺身患脑血栓、脑梗、前列腺以及严重糖尿病。导致行动不便,生活也不能自理,连为爱心人士开门,都需要拄着拐杖蹒跚而行。
像他们一样的困难知青还有很多,他们曾是豪情干云、开垦边疆的知识青年,但如今已逐渐走向人生的夕阳。与其它弱势群体不同的是,一少部分知青因特殊原因和遗留问题,没有稳定的工作,缺少相应的社会保障。
(小)我们曾睡在一个炕上
对于曾经睡在一个炕上的手足兄弟,对于曾在一个食堂吃饭,一个“地号”上挥汗锄地、挥镰收割的困难知青,许多返城知青一直在尽力帮助他们,尽管许多助人者的经济条件也并不宽裕。
“他们当年都是和我们一起,被一个火车皮拉到边疆的街坊、发小、同学„„我们不能丢下他们不管。”一直联络困难知青,组织知青联谊活动的原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32团知青巩徳有说,他一直在为知青的事情奔走忙活,但他本人却已经身患癌症。
据北京知青爱心家园执行会长田永清介绍,目前困难知青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插队期间因工伤,扑救山火等致伤致残;另一类是返城后遇到灾、病和家庭变故等原因致贫致困。
返城30多年了,不少知青仍然惦念着当年的友情,无私帮助着他人。原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37团的知青李秀人,每年为提供返城知青活动场地的租金就要负担二十多万,还一直组织着由老知青构成的北大荒艺术团。
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吴学先,是原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32团老军垦的后代,她长期致力于维护留守知青们的权益。吴学先告诉记者,这些知青,许多人都是当年都是自己上学时代的启蒙老师。功成名就的她一直惦记着留在北大荒的知青,她不仅为困难知青捐资,其提出的《用15亩免租金土地作为农场职工最低生活保障》的建议也被有关部门采纳,增加了全垦区职工们的收入。原政策规定所有包租的土地都是每年每亩上缴300元左右的租金;遇到灾害天气,每亩地300元租金都收不回来。建议被采纳后,15亩免租地每年可给每位租种地的农场职工减少4500元的开支,换言之就是增加4500元的收入。如今,吴学先正在为垦区困难老知青的住房问题奔走,因为许多困难老知青,还住在40年前的破旧房子里,需要更多人关注和为之呼吁。
原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六团的段胜武夫妇,为35团在北大荒被山火烧伤的知青安排旅游休假;47团的李军多年来一直照顾着一对患肾衰竭的知青夫妇;67团的汤黎明照顾着一位因车祸成植物人的知青„„
生活并不富裕的知青也在帮助其它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原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32团修配厂的上海知青陈锦元和杨荣华,工资不高,却用25万元积蓄在乡村
建学,资助2名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
春节慰问活动现场
(小)期待更多人关注
但是,仅仅靠知青们之间的互帮互助,依然力不从心。为了让困难知青能够安享晚年,知青的后代,北京丰德商田国际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卞立斌组织了爱心组织北京知青爱心家园,旨在帮助困难的老知青。
在今年春节前夕,他们不仅为困难的知青送去了慰问金和慰问品,还于1月30日组织了春节慰问晚会,而登台表演的也都是当年的知青,曾经在北大荒插队的相声演员赵炎也前去助兴捧场。而卞立斌在北京市昌平区建设的知青爱心家园园区,将于今年5月落成,届时将能接纳更多困难知青在这里安度晚年。
卞立斌本人出生在北大荒的农场,父亲是1964年去北大荒的北京知青,1989年他按政策只身回到北京,却遇到很多挫折,经过多年打拼如今有了自己的企业,他想让更多的父辈知青,能够感受到温暖。
北京知青爱心家园执行会长田永清告诉记者,据他们实地调查了解发现,由于一些遗留问题和种种客观原因,不少知青的户籍、社保和医保存在问题,使得他们的就医和养老面临困难。一方面需要更多人关注到年老知青的就医和养老问题,另一方面也需要有关部门尽快采取措施,对于户籍、社保和医保仍然存在遗留问题的知青尽快进行相应的帮扶,解决他们的困境。
有曾在黑龙江插队的老知青告诉记者,如今当年一起插队的人,大多已经60多岁,退休在家,即便是最小的也69届毕业生,明年也要相继退休,步入晚年了。曾经为边疆建设奉献过青春的他们,每次聚会,还会挂上当年的团旗,尽管许多人返城后历经坎坷,但大家都一直在心底里挂念着自己青春播撒过的黑土地。
“我们都已经老了,希望这个社会不要忘记我们。也许有一天,我们都不
在了,也希望你们还记得我们,记得我们所付出过的。”老知青们如是说。
老知青们在活动现场合影留念
感言
愿他们安度晚年 文/赵昂
在冰天雪地里中,他们用双手开垦出来的土地,至今仍然是重要的国家大粮仓,垦荒边疆的知青们,曾经用他们的青春、汗水,甚至鲜血,让这片土地更加绚烂。现在,他们老了。
我们应当正视,由于各种遗留问题,并不是每位知青都完整地走完了回家的路,很多人的人生就此转折,再也回不到曾经的轨迹,还有不少知青的子女,因为父辈的不幸而饱尝生活的艰辛与不易。
因为种种原因,仍有知青缺少社保和医保,面临住房困难。如今,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迈过退休门槛,年老体衰,家庭困难,急需帮助。当然,帮扶困难知青,仅仅只靠爱心人士的力量还远远不够,在呼吁社会各界帮助他们的同时,我们也期待有关部门能尽快加大对这类群体的社会保障力度,尽快解决一些存在户籍等遗留问题的知青的相应问题。
知青岁月:寻访老知青 篇4
郑启五
难忘的1969年,三万名厦门知识青年被一股不可抗拒的历史狂潮席卷至闽西山区的上杭、武平、永定(俗称“三县”)插队落户,这是建国以后厦门一次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在几乎每一个老厦门的记忆中都烙下了深深的印记。此后的年月里,这三万人的大军几乎都陆续调离了“三县”,其中大部分回到了故乡,成为目前厦门职工队伍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岁月的小河又悠悠流淌了二十一年,当年知青中年龄最小的我也已年近不惑!去年夏末,我做为厦门知青作家代表团的一员重访当年一代厦门青年挥洒过青春血汗的闽西山区时,百感交集,思绪万千!
清晨,当我们的小面包车在那连绵的群山中飞驰,目视近处的小树与荒草在山岗中摇曳,远处的炊烟桑冉冉飘升,突然一个问题抓住了我渴望中的喉咙——“在这梁野山下,平江两岸,是否还见得到当年的厦门插队知青?”我的心跳加速,呼吸也急促了起来。
当我们参观著名的上杭才溪乡时,我激动地获悉该乡的供销社主任就是当年的厦门知青,可惜他刚外出开会,未能谋面。
我们印有“厦门”字样的东小想上杭城关街头,有一位骑着自行车的不速之客迎了上来,与司机搭话。他匆匆离去之后,我才得知他是留在该县县办企业工作的厦门老知青。两次失之交臂,反倒使我寻访老知青的欲念越发地强烈了起来。我调离闽西山区已有十八年了,可我永远忘不了自己在闽西的生活历史,更渴望见见那些还留在“历史”中的同龄人。蜿蜒的柏油公路终于把我送回了记忆深处的武平县城,那水泥长桥,那中心广场,那广场中的毛泽东塑像,一切的一切,都太熟悉了!我从有关方面获悉目前尚留在武平县工作的厦门老知音还有二十余人,为该县当年接收的一万零四百名厦门知青人数的百分之零点五左右。他们基本上都是因为早年与当地青年通婚成家而留下的。
是夜,我顾不得长途旅行的劳顿,急不可待地来到了在县文化局工作的厦门老知青李世俊的家中,终于见到了一张陌生而又熟悉的面孔。尽管武平的同事们依然称他“小李”。但岁月已在他的眼角刻出了皱纹。一套功夫茶具使我们一见如故,随即便用厦门话长时间地交谈、在小家庭温馨的灯光下,一时免令人分不出窗外那幽幽长着微微拂来的是山民还是海风了!他的妻子贤淑面貌美,墙上贴满了独生子的三好生奖状。当我们握别时,只见他嘴角挂着一丝淡淡的微笑。
隔天,副县长陪我回访了我当年插队的十方镇处明村,我拜访了老房东、老队长之后,又私下继续寻访起老知青。我叩响了尚在该镇供销社工作的最后一个厦门老知青车阿朝的家门,不巧男主人因把儿子送回厦门老家过暑假不在,他在镇农械厂工作的妻子接待了我。原来男主人一直怀有调回厦门工作的念头,与他同情况的十余例都已先后调离。女主人表示自己有一手电镀手艺,也很愿意为特区建设出力,只是叹息“无门路”。我爱莫能助,怀着复杂的心情回到了县里。抢在县长接见的前夕,我又找到了一位在县商店站柜台的厦门老知青。他所在的店门正好面对着当年操管知青的县“四面办”旧址。他列举了离厦工作给家庭生活造成的种种困难后,情绪冲动地表示,自己当初是厦门出来的劳力,目前特区的发展理当考虑他回厦工作的要求。然而他又不愿影响本职工作而回厦门跑调动,结果日拖一日。目前经各方关照,他调回厦门所需的六个大印已经盖了五个,就盼着厦门劳动局最后那关键的一个了!
我不知道说什么好,但我知道厦门的劳动人事部门多年来为知青回城呕心沥血,完成了数万人调回的巨大工程,这是一座功德无量的丰碑!现在面对着这些未归的老知青中的一部分要求回厦工作的同志,是否能再次尽可能地亮起那温馨的绿灯?
从人口社会发展的进程进行宏观审视,人口的城市化是文
明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大规模的上山下乡运动逆社会发展的规律而动,而大动,反其道而行之,最终必将以知青大回城而告终结,取而代之的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大规模流动。在这个梦幻般眼花缭乱的复杂变更的过程当中,不断演绎着人与人、人与地、地与地之间错综的矛盾纠葛与情感交融,知青与农民的被动与互动中的特殊生存状态,书写出局部曲折的社会发展段落,成为20世纪60和70年代的中国社会发展史中不可或缺的构成。
【知青活动讲话稿】推荐阅读:
与知青有关的诗歌:献给知青的赞歌05-14
知青岁月:首次回家05-13
陈竺,从知青到部长07-02
读七年知青岁月有感06-04
老知青酒历史文化06-12
知青联谊会晚会致辞07-12
七年知青岁月演讲稿09-11
为了知青年代的纪念散文诗10-19
新知青产品经理助力成长计划学习目录06-16
知青希望小学英语教学工作计划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