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知青岁月演讲稿

2024-09-11

七年知青岁月演讲稿(通用11篇)

七年知青岁月演讲稿 篇1

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讲述了总书记在1969到1975年在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的经历。书中有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待在农村的时间最长,年仅15岁的习近平毅然决定放弃在北京优渥的生活条件,到陕西去当知青,到最苦最难的地方去磨炼自己,到最贴近农民的地方去施展自己的抱负。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他就是我们心目中的主席,扎根在土地里,枝繁叶茂在党中央,用自己高大的身躯,树立起中华儿女的榜样。

分享片段---近平是靠自己踏踏实实干出来的

近平离开中学走上社会的第一步就是在梁家河,虽然艰难困苦,但这段经历磨练了他的意志,也让他从走上社会之初就与最底层的中国农民同甘苦共患难,荣辱与共,由此培养了他一生都割舍不断的深厚感情——从心底里热爱人民,把老百姓搁在心里——这可是哪一所高等学府、哪一座象牙塔里都学不到的真东西。

那个年代,考试交白卷、得“鸭蛋”很光荣,但是近平没有受那种社会风气的影响。他热爱读书,“痴迷”读书,每时每刻都汲取知识。那时候,整个社会文化生活匮乏,黄土高原闭塞而荒凉,待在屋里就是昏暗的窑洞,出门就是漫山遍野的黄土。近平在劳动之余读书,也是一种充实自己、让自己不至于荒废时光的好办法。

无论一个人身处什么样的逆境当中,只要你能积极地面对生活,无私地为他人奉献,抱有远大的理想,那么你无论将来成为工人、农 民、学者、医生、教师,或者国家干部,都能为人民服务,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直至成为栋梁之才。

十年寒窗苦读,一朝考进医学院,五年大学生涯,三年规培之路。这是新一代医学生的真实写照,如今的我们已经离开了校园,开启了新的梦想,一摞摞的发黄医学书,一支支废旧墨蓝笔,一张张尘封的病历纸,一声声催命的电话铃声,一串串急促的脚步声,一场场激烈的病例讨论,这些都是我们的平常工作的真实写照。医路漫漫,唯有坚持,才能取得教授、专家那样的称号。

十一期间,不知道有多少住院医师在医院值班?漆黑的夜里不知道有多少医务人员在伏案工作,患者的入科教育,不知道你是否千叮咛万嘱咐患者不要熬夜,不要劳累,而如今的你想起这些话语会有什么想法呢?现实是什么呢?我们收起自己的矫情,擦干自己的眼泪,放下患者及其家属的不满,揉揉眼睛继续工作,你们都很坚强,工作再苦再累,也都在坚持,从来不向父母抱怨,不向社会妥协,牟足尽,一个个的向前冲,做不到总书记那样的坚持不懈,但我们也不差,坚持在医学的道路,快乐的穿梭在病房里。主任们常说,住院医师,只有在临床一线摸爬滚打、在病人身边学习才能尽快地成长起来。没有高强度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难以培养出合格医师,年轻医师没有下夜班,你们要多看、多学、多问、多做,这样才能早日成为值班医生。我们经常会听到轻轻松松是当不好一个医生的,不努力永远做不好医生,换句话说,技术不够硬,被患者抓住把柄,翻身的机会都没有。我们看过不少真实而负面的消息,我们抱怨过无奈过哭泣过,但仍发现自己没有改行的勇气,还是想继续做医生。医生的工作服务对象是患者,患者的救治需求随时可能发生,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就决定了医生工作时间不可能是“朝九晚五”。下班时间到了,医生仍会继续对病人进行治疗。对规培医师而言,规培期间是以学习者身份在工作,住院医师需要付出更多时间,才能有更多收获。如果因为待遇问题去“颓废”自己,对病人不负责,那样失去的很可能是自己的生涯。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七年知青岁月,总书记从一个懵懂迷茫的少年,成长为一个沉稳自信、奋发有为的青年,他从梁家河大队出发,从一个普通农村的村长迈向党中央,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艰苦的环境,容易使人沉沦,但是如果志存高远,自强不息,一定可以走得更远。永远不要停止为梦想而努力!

美国总统杜鲁门有一句著名的座右铭:“责任到此,请勿推辞!”青年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让我们以青春的名义,弘扬主人翁的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一名优秀的青年医师。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做事在行,忌言之凿凿,作之寥寥。

追逐,知青的岁月 篇2

忆惜,毛主席在1955年批示:“农村是一个广阔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由此掀起了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热潮。1975年9月的一天,我也随着市政府欢送大会,代表工程局首批知青,在工区父老乡亲的欢送下,在震天的锣鼓声中,加入了声势浩大的队伍。我们知青点共三十名男女学生,都是刚迈出中学校门,就背起简单的行囊,踏上了“接受再教育”的道路,掀开了“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蹉跎生活。我们被安排到一座贫瘠荒凉的山头上,从事着脸朝黄土背朝天日复一日的挖山筑梯田的劳作,两年光阴,难忘岁月。在这片土地上的勤劳和汗水,凝固成一段沉重而又难忘的青春记忆。

当年我们风华正茂,带着热情、单纯,心中还充溢着青春的激情与美好的向往,响应党的号召,到农村,到偏僻山区去。插队到户之初,我们向善良、纯朴、勤劳的村民,学插秧、割麦、犁田、挑尖担,与他们一起干农活、吃农饭、住农家、唱农曲、聊农趣,抗酷暑、抢双季,修水利、战严寒,并肩作战,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凡日子。没过多久,我们经历了几个月由学生到知青再到和村民打成一片的艰苦的角色转变,小白脸晒成黑包公,细白手炼出硬茧花,稚嫩的肩挑起了百斤担,再也不是手无肌力,五谷不分的学生。知青点房屋建好后,我们三十名知青又从各生产队收编到林场,从此大伙过起了集体生活,开始扛锄拿锹舞大锤,挖山筑田种橘树。父母亲单位为了协助加强知青管理,从企业中抽调一名优秀干部到知青点带队,与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她没有领导的架子,对人很亲切,与大家一起开荒种地,插秧、锄草、收庄稼,样样活抢着干。论年纪,她比我们大不了几岁,但她在我们心中却是一位可敬的大姐。她既是领导,也是同事还是知心朋友,更是学习的榜样。

“上山下乡”,过的第一关就是学插秧。经过两天培训,“左手拿一把秧苗,右手大食中三指合力抓两至三棵秧苗,锥形状插入田里,”动作要领己熟,迫不及待想下田实地操作,老场长特意选了块已整好的水田,让大家大显伸手。我们戴着草帽弯着腰,卷着裤腿站在刚能淹没小腿肚的水田里,像模像样一字排开,学着村民抓起抛入水田的小捆秧苗,一边插秧一边往后退。因为新奇我们很兴奋,精神倍增,相互间还掀起了插秧比赛,干得正如火如荼,突然听见一名女知青大声尖叫起来,大伙不约而同将目光聚焦过去,只见一条蚂蝗附在她的小腿肚上吸血,吓得她在水田里连哭带跳,胆大的男知青上前用手一拉,把蚂蝗扯掉,血迅速从腿肚内流了出来,过了会才止住,大伙都为她捏了一把汗。经过半天的忙碌,半亩水田秧苗终于被我们插完,老场长一声收工令下,大家个个拖着疲惫的双腿,艰难地直起了腰身,看着对方的劳动成果,脸上露出了笑脸。

第二天一大早又有人尖叫起来:“不好了,我们昨天插的秧苗一半漂浮在水面上了。”怎会这样?大伙连赶带跑想看个究竟,到秧田前一看,都傻了眼,好好的秧苗怎么都睡在水面上了,一时个个脸上像霜打的茄子“怏”了。随我们赶来的老场长,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用安慰的语气向大家说道:“知青们,不要灰心,这很正常,你们第一次插秧有一半能活已不错了,看似插秧简单活,也有技巧的,大家只要认真练,会熟练掌握的。”

不服输的知青们“憋”着气,展开了插秧练习,热心的村民们也手把手耐心细教,没有秧苗就拿扑克牌双手配合练,没有柔软的水田,就拿自己棉被当水田练。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天苦练,待知青队伍再度被拉到生产队插秧时,熟练的动作,横竖成线,间距均匀的秧苗,展现在大家眼前,村民们个个竖大拇指赞叹。

简单农活,想要做好也有难度,通过插秧一事对我们启发、教育很大,也使我们改掉了年轻人浮躁、眼高手低的毛病。我们还开展了虚心好学的行动,一份份表决心订上宣传窗,一篇篇心得体会粘上宣传墙,一个个找村民学农技成为时尚。与村民同住一个屋檐下,同耕一块土地,同享丰收喜悦的苦与乐,同奏锅碗瓢盆生活曲,成了我们充实生活乐趣的主导。生存环境差,用双手来改变。生活物资匮乏,养猪养鸡种菜来改善。正因为知青岁月的艰辛,才给我们留下了这永恒的回忆,也磨砺了我们积极向上、不屈不挠的性格。正是那段岁月的历练,使我们体魄变强壮,意志变坚强,精神变充实,才使我们在今后生活、工作中遇到困难,迎刃而解。

光阴似箭,少壮的当年,而今已年过半百,满头青丝渐染白霜。下乡时结识的玩伴们都已由平房改住小洋楼,儿孙满堂,享受着天伦之乐。岁月的洗礼使人成熟,也催人变老,但它抹不掉我们对知青点那段时光的怀念,隔不断我们与翟家大队村民凝结的深情友谊。而今重迈这块土地,追逐青春的岁月,寻找难忘足迹,那一山一水一木,都可追述起知青生活插曲,点燃起一段段刻骨铭心的往事,更让人眷恋难舍,因为我们把踏上社会的第一春奉献给了这片热土。

责任编辑:肖华

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篇3

近日,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了解了总书记青年时期的点点滴滴,有一种跨越历史、直击人心的触动与震撼,在那段日子里,青年习近平在艰难困苦中经历摔打、挫折、考验,做到了宠辱不惊、百折不挠、乐观向上,真正实现了人生的升华和超越。透过七年知青岁月,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总书记“知行合一”所带来的极其强大的心灵感染力、理论说服力、实践穿透力。这吸引着我、同样也吸引着广大青年走进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感悟总书记的青春奋斗故事给我们带来的深刻启示。

青年一代向总书记学习,就是要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理想信念。总书记指出,广大团员青年坚定跟党走,就是初心。不忘这个初心,是我国广大青年的政治选择,也是我国广大青年的人生航向。总书记曾经说过:“人生的道路要靠自己来选择。如何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关键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否则,环境再好照样会走错路。”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反复强调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在谈到青年成长道路问题时,每次必讲理想,而且都是第一位的要求。广大青年要把总书记的要求和他青年时代的实践结合起来学习,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真正牢固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青年一代向总书记学习,就是要永葆肯吃苦、不怕苦的奋斗精神。在七年知青岁月里,别人做事从“零”开始,青年习近平却要从“负数”开始,深深体味了最苦、最难的生活,并在苦难中完成了人生的一次升华。一步一步地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这“四关”。每过一关都是一份磨砺,都有一份收获,不断积蓄着人生升华与超越的能量。这种苦难的磨砺,既是物质上、身体上的,更是精神上、心灵上的。总书记从不谙世事的“知青”到自称“是个普通农民”“是黄土地的儿子”,体现的是思想深处对农村和农民感情的深刻变化,证明已经完全融入了人民群众之中、深深扎根在中国的大地之中。作为生活在新时期的青年一代,没有任何理由怨天尤人,必须像青年习近平那样,敢于吃苦、乐于吃苦、善于吃苦、不忘吃苦,在奋斗中创造属于自己的无悔青春。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篇4

通过阅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我了解到了习近平主席是一位“既一心为民办事又善于为民办事”的主席。习主席多次在农村中亲身实践,不断学习农农业、科技等知识。他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为百姓能够过上好日子而打拼,为中国数亿百姓们打造出了一片美好的生活蓝图。让百姓看到了未来国家发展的大好光景。

另一方面,习主席十分热爱读书读书,并且涉猎广泛。马克思主义经典、中外历史著作、中国古代文学、世界经典名著以及军事理论和国际政治。广泛的阅读不仅带给习主席思维的拓展、视野的开阔和心灵的滋养,更带给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惊人学识和兼容并包、胸怀天下的宏大格局。读书是一个不断丰富自我、提升自我的过程,读书会让我们受益终生。

学习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篇5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读《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则使我们看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人生经历和内心世界,让我们更能深刻地了解到他的真实生活。虽然我们这一代人无法亲身经历所谓的知青岁月,却能从书中的字里行间体会到当时生产和生活条件之艰苦,当然,也正是在梁家河七年的知青时光,沉淀出了习近平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这为我们所有身处基层的工作者拨开了迷雾,指明了工作的方向和目标。

在基层工作要耐得住“寂寞”,才守得住“繁华”。习近平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过在农村的“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和“思想关”这四关,文中的知青说部分也为我们详细说明了当时的情况,作为90后的我很难想象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习近平总书记如何在其中磨砺自己、不断学习进步的。现在我们作为基层的工作人员,生活和工作的环境比之好上百倍千百,我们就更应该扎根基层,树立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理念,为人民做实事。基层工作固然会繁琐,这就需要我们在工作生活之余不断提升自我价值、补充精神上的“钙”,在思想上做到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考验。

“立身以力学为先,力学以读书为本”,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思考才能有所得。书中反复提及到,梁家河的村民去接知青回村的时候,习近平两个箱子里面装的全是从北京带去的书本和他一空下来就读书的情景,都让我感受到了青年时期的习总书记对学习的热爱。正是这些在知青岁月中从没放弃过读书和思考的坚持和习惯,对习总书记后来的各个阶段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读书和学习重要性不言而喻,这就要求我们在年轻的基层工作者不断加强学习。增强自我的学习能力,将自己的所学都投入到伟大的基层工作事业中去。

“干字当先,干在实处”,以实事求是为准则,到基层磨砺意志和品格。不论是修沼气池、修公路、开办代销社和铁业社还是修筑淤池坝,这些举措都为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而这些举措都是习总书记在深刻了解了人民群众真实诉求和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之后才着手去推进的,也都体现了习总书记敢为人先,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思想。书中以七年的知青时光为例,为我们诠释了基层干部应有的担当和魄力,值得我们去不断学习和领悟。作为基层工作者,我们的使命是为人民谋福祉,这就要求我们充分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和人民群众真实的诉求,做到“实干”而非“蛮干”。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篇6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为我们描述了一个群众眼里总书记的青年。从习总书记成长经历中不平凡青春岁月的第三人视角,我看到了总书记淳朴、朴实的风范,看到了总书记爱好学习、坚持读书的习惯,看到了总书记治国才能的初现,更看到了总书记精神升华的过程。

下乡不是“阳春白雪”,插队也没有足够后勤保障,每一位知识青年,都得适应农村生活,过生活关,过思想关。总书记连同插队下乡的一批人,亲身体验了农村的艰苦,亲眼见到了中国最贫困、最原始的生活形态。总书记在哪一批知青中年龄最小,知青最长,在前途未卜的情况下,在未来十分不明朗的情境下,面对生活上的巨大困境,面对精神上的绝大落差,总书记给了我们最完美的应对答案:

一、深深扎根现实,融入农村群众

在知青岁月中,总书记没有瞧不起看起来脏兮兮的农村,没有瞧不起没见过“市面”的农民,总书记深深地融入了群众,融入了陕北的黄土沟壑。总书记挑过粪,放过羊,下过地,拉过土,他干活非常卖力饱尝人生酸甜苦辣,也一致深深地记挂着那些艰苦地区的人民群众,总书记一直保持着淳朴、朴实的风范,矢志不渝关心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坚持读书学习,丰富精神世界

总书记从来没有放弃过读书和思考,从《静静地顿河》到《中国通史简编》,从三遍通读《资本论》再到几十里地寻访《浮士德》,习近平视读书如吃饭、饮水,并且善于利用零碎时间埋头读书,到了晚上,还要在煤油灯下,读书到深夜。这是这样,读书、思考,不断地汲取精神的力量,也不断的丰富着总书记的精神世界。

三、树立崇高理想,脚踏实地工作

总书记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崇高理想,正如书中所说:“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近平没有消沉。他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下决心扎根农村,立志改变梁家河的面貌,一待就是七年。在这七年时间内,他靠自己的苦干实干做出了一番成绩。”总书记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被推举为村支部书记,带领梁家河村民垦荒筑坝、通过举办沼气等一系列措施,使梁家河村民的生活蒸蒸日上。《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还讲到,总书记在赵家河时便才华初显,对这个大队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有了影响。一位陕北老汉评价总书记,“近平一满(陕北方言,从来,全部的意思)不说空话,不说大话。他说的,都是我们想说的心里话;他做的,都是我们想做的贴身事。所以,我们都愿意听他讲话。”在这样的环境中,总书记保持了自己的工作精神,也体现了我们党的执政秘诀,不形式主义,不官僚主义,实事求是,真抓实干。今天,我们反对四风,所追求的正是这种一脉相承的为群众着想做事的工作精神。

这一切,共同促使总书记完成了精神上的升华。

我们每一个人,或许会在工作生活中,遭遇这样那样的困境,面对迷茫和未知的不确定,应该怎样办呢?我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就是最好的答案。

要保持坦荡胸怀,扎根现实,不自怨自艾,勇于面对,就从脚下做起,从身边做起,自我价值的实现不分场合;要不放弃学习,不放弃读书,总书记下乡带的最宝贵的就是满满一箱子书,还四处去搜书,疯狂阅读,书是迷茫时最好的朋友;要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咬定青山不放松,总书记始终怀有“为老百姓办实事”的抱负,到现在一生都在此在奋斗。我们要有崇高理想,自然会坦然面对理想中的小挫折,无论是生活中的困境,还是工作中的难题,都会自然化解,用精神上的升华,赋无穷尽的力量,突破困境。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篇7

1969年初始,一群朝气蓬勃的知青来到了这片黄色土地,仿佛为黯淡无光的这片景色添加了一抹生机与绿色,他们也开启了难忘的知青岁月。

在他们中间,年仅15岁的青年习近平总书记主动要求提前去当知青,来到了梁家河,一眼望不到边的黄土坡和自己心中的圣地相差甚远,满心的迷惘和彷徨,七年后离开时,充满了自信,坚定着自己的理想。在这七年间,艰苦的生活环境,陌生的生活习惯,遭遇的政治污蔑恰恰成就出了一位坚持自己最初理想的有志青年。梁家河的这一批知青,都受到了无数跳蚤的洗礼,大家以为跳蚤跳的很高,但也不至于跳上凳子,所以最后大家都蹲在凳子上吃饭,在大家认真打扫持续卫生和各个细节,跳蚤得以控制,但大家也对跳蚤有了很强的免疫力了。跳蚤的危害就此刻来说还是很大的,但是他们不是埋怨那里的环境而是用心乐观的应对。在饮食方面,缺油是最严重最主要的,同时各种粮食、蔬菜也并不是充足,加上每一天还要透过劳动赚工分,不得不说对于在环境、饮食、劳动这几方面的艰苦,如今的我们并不必须都能完全克服。对于当时的习近平同志,更是要抵抗巨大的精神压力,父亲被压迫,母亲在审查中生活,他自己还被污蔑为“黑帮弟子”。这来自各方面的巨大压力感觉能瞬间摧毁一个人,我想只有拥有强大的精神支柱,才能克服这一切,而青年习近平同志的精神支柱就是读书、学习、力求上进。如今的我们更要树立远大的理想,敢于吃苦,应对学习及生活中的压力,我们要勇敢应对,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根据受访者的描述,习近平同志对书籍可谓是痴迷,他具有很强烈的求知欲,喜欢钻研,有一颗踏实而平静的心,而这也是他能够抵抗巨大的压力支撑。无论是生活上还是精神上,在那个时代,对一个十几岁的少年都有些苛刻。在这个新时代的我们就应继续学习发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如今优越的条件下,多读一本书,多思考一个问题,我想在当时是青年习近平同志的梦想之一吧,所以当一齐来的知青都陆陆续续离开梁家河时,父亲的事也没有好转,青年习近平却下定决心要改变梁家河。我们如今的幸福都是前辈们用献血甚至生命探索实践创造出来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更好的爱护和传承呢。

他贴近农民,使自己与农民们打成一片,心中的迷茫渐渐清晰,立志扎根农村,服务农民。他仍然读书、钻研、也透过劳动锻炼自己的身体,顶着炎炎烈日,冒着倾盆大雨,身上的老茧都磨破了,仍然不放弃。他带领村民建沼气池,打水井,办铁业社等,是个有主心骨的人,并且在管理上也是廉洁公正。在各方面有了进展后,梁家河的生活经济文化交通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我想我们要从这些事迹中学会的是,做事要有长远的广阔的眼光,敢想敢做的魄力,并且这一切要建立在实践与理论结合的基础之上。

那时习近平同志真真切切感受着人民的需要,人民需要什么他就做什么,他在梁家河所做的一切都是具有超前好处的。他将这个信念执着至今,为全国人民谋幸福,是人民最亲最爱的父母官,心里时时刻刻装着人民的喜怒哀乐,用自己的行动提高人民的辛福指数。我们是幸福的,我们有温暖的房屋,不为吃穿发愁,还有舒适的教室学习,更有超多的书籍。而此刻能吃苦的人却大大减少,迷惘的人却越来越多。当代青年应真正理解,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成功都是透过努力取得的,但不努力必须不会成功。

不忘初心,我们不能忘记我们最初的理想,那是奋斗之动力,信念之源泉,有志者方能成大事;艰苦奋斗,逆境是最好的生长素,利用逆境让自己成长;方得始终,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在新时代的改革浪潮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们必须要学习青年习近平的伟大精神,严格要求自己,拼尽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七年知青岁月演讲稿 篇8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由中央党校策划组织的系列采访实录,从2016年11月底到2017年3月中旬在《学习时报》连载。这本书出版后,引起了我校广大教职工的强烈反响。这本书通过选取系列访谈这样一个独特视角,通过讲述人的回忆,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展示了青年习近平的高尚情怀和精神品质。这本书,是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励志成长的鲜活教材,是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提升素质的生动范本,对于深刻理解和认真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要把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7·26”重要讲话结合起来,推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在工作中走在前面,当好排头兵、先行。一是要把《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使用好。把它作为学员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党性教育的必备教材,重点学习践行总书记身上体现出来的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二是揭示大国领袖的成长规律,展示大国领袖的精神品质,进一步强化“四个意识”,使学员在思想政治上行动上与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忠诚核心,坚决维护核心。三是要把《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好。要先学一步,学深一步、学细一步。要按照中央党校的要求,把组织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纳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引导党校党员做到政治合格、执行纪律合格、品德合格、发挥作用合格,在学习践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上发挥表率作用要结合实际学习总书记的艰苦奋斗精神,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于创新、勇于进取,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中建功立业。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篇9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历史文化学院2016级历史学专业卓越教师实验班 王少佐 41603070

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我被习总书记青年时代的这段经历深深打动。我觉得,总书记的这段知青岁月向我们很好地诠释了顾城那句著名的诗:“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去寻找光明”。给我的启示是:面对人生困境,要坚韧地面对,自强不息积蓄力量,并且要将视野从自己个人放大到全体人民,将自身投入到为人民服务中去。

青年习近平在下乡插队之前,无疑碰上了人生的“黑夜”。父亲习仲勋被“四人帮”批倒拘禁,母亲被下放到外地干校,连他自己也被定为“黑帮子弟”,已经被确定要送往少管所,只是因为当时少管所已经满员才让他在家“等着”罢了!被逼无奈,虽然年龄不满,习近平也只好申请下乡插队,前往当时贫穷落后 的陕北农村,以躲过“四人帮”集团的迫害。

扪心自问,如果是我碰到这样的状况--原本为一名生活优渥的高干子弟,一朝家破人散,自己被迫前往条件艰苦的农村—我恐怕不马上崩溃就很不错,更不要说奋发图强走出困境了。我确实太过于脆弱,需要学习习近平主席在青年时代面对突如其来的人生困境时坚韧不拔的刚强精神。

但习近平没有崩溃,没有放弃希望,而是用“黑夜”赋予他的“黑色的眼睛”去寻找“光明”。他冷静地面对着自己人生的困境,自强不息提高自身各方面能力。在知识积累方面,青年习近平坚持阅读,广泛阅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历史、文学、军事政治等各方面的著作,开阔了自身的视野;在实践能力方面,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村担任大队书记时锻炼了自己的行政能力,为他以后从政打好了一定的基础。

了解到习总书记在青年时期的这段拼搏经历,我不禁黯然惭愧,因为回想从前,我将太多的时间花在了打游戏之类的没有什么价值的事情上。我下定决心,要像习总书记一样广泛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除了专业知识之外,还要广泛阅读文学、马哲著作,学习时政新闻、党团材料等;另一方面,我要在志愿服务、支教活动等社会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未来即使不能成为像习总书记一样的祖国栋梁,也至少要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颗牢固的螺丝钉!

青年习近平寻找的不仅是自己个人的“光明”,更是群众们的“光明”。

“待入尘寰,与众悲欢,始信丛中更有天”。青年习近平到达梁家河村后,在生活或劳动中与老乡接触,越来越多地了解到当时农村的落后与老乡生活的艰苦,逐渐把自己的精力从对个人前途的忧虑彷徨转移到为乡亲们谋福利之中去。在梁家河村担任党支部书记时,青年习近平踏踏实实做实事,带领群众植树造林、治坝打井、大办沼气,切实地提高了乡亲们的生活水平。为了多为乡亲们做些事,习近平甚至放弃了在1974年上大学的机会。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篇10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港澳台工作取得新进展、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全面从严治党成效显著。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号召,全党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能够带领党和人民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很大程度上来自他扎实的实践基础、深厚的经验积累和由此而来的深邃理论思考。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无疑是他人生经历中十分重要的起点。

从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一系列举措以及他自己对知青岁月的回忆来看,七年知青岁月为他治国理政思想树立了“以人民为本”的方向。在陕北农村,习近平与农民朝夕相处,建立起了同人民的血肉联系,树立了为人民办实事的理想。人民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立足点,为民、惠民、富民是治国理政思想的出发点。这绝非空谈,也绝非易事。梁家河的经历让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根基深深扎在中国最广阔的土地上,扎在最广阔的人民群众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农村扎根七年,从来没有忘记当年的农村朋友,他深深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和农村的真实情况。因此,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一系列举措都非常务实,着眼于解决一系列民生问题和发展问题。

梁家河的经历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实践的开端。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讲道:“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他最先提到的“实际”“实事求是”都是实践的具体体现。唯有实践,才能认识到实际;唯有实践,才能做到实事求是。

从最基层的村支书干起,从为人民办好事的具体实践做起,不断扩大实践范围,不断深化实践层次,不断在实践中务实自信心,并把这种自信心提升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我们现在是一名学生,但应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青年不是某个年龄段,而是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青春,是理想,是奋斗,是磨砺,更是成长。是不是青年,不能光看岁数,更要看走过的路,做过的事。

“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李大钊的一番话,是对青年人的勉励。今天的青年,站在“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的历史节点,更当努力思索,自己所追求的人生是什么样,自己所参与建设的中国未来就是什么样。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作者,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我们党同人民群众,一起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我们党同人民群众一道,赢得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我们党同人民群众,在科学发展的指导下,正逐步迈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党始终坚定不移的走群众路线,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实到实处。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的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的疾苦。

七年知青岁月演讲稿 篇11

近日,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系列采访实录《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通过采访者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再现了总书记在陕北黄土高原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河北日报刊发的系列报道《总书记在河北正定工作的难忘岁月》通过当年与总书记接触过的干部群众,全面回顾总书记在正定工作期间的生动实践,真实展现了总书记的为民情怀和崇高风范。

笔者自学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部分章节和《总书记在河北正定工作的难忘岁月》,感悟到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精神,也学习了总书记当年甘向群众拜师的诚恳态度、愿为群众办实事的务实作风,把人民群众放到首要位置,以最“接地气”的方式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为民情怀。

十九大召开在即,我们作为年轻的基层工作人员,要把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和《总书记在河北正定工作的难忘岁月》作为工作生活中的一部分,通过学习提高个人整体素质,增强“四个意识”和服务大局,喜迎十九大的胜利召开。通过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和《总书记在河北正定工作的难忘岁月》,我们要对照总书记的历练成长经历和艰苦奋斗精神,要忆苦思甜,珍惜老一辈人的辛苦的成果。同时要把《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习总书记为民的情怀和学习成果转化为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自觉行为。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利。立足岗位,做贡献。

近日,中央党校出版社应广大读者的强烈要求,将今年年初在学习时报上连载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汇编出版,受到热烈欢迎,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在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同步小康的关键时期,广大青年干部应该向总书记学习,做一名有追求,有理想;能吃苦,甘奉献;沉下身,接地气;爱学习,有思想;办实事,敢担当的有为青年。

做一个有追求,有理想的青年干部。“人生在世,追求二字。说的就是人要立大志、立长志,树立远大理想,确立人生目标”,“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作为我们青年干部,笔者觉得可以概括为四个追求,追求理想的实现、追求知识的提升、追求人格的完善、追求心灵的和谐。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从远的讲,是共产主义;从现实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现在讲,就是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作为青年干部,要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要有一个明确的认知,每一个人x岁之前,你可以选择,30岁以后,要尊重自己的选择。弄清楚自己想干什么,自己能干什么!我们的初心是什么!我们的追求是什么!作为青年干部,我们就是要追求理想的实现,为党和人民干事,而不是只追逐个人名利,要牢记习总书记的教诲

“当官就不要想发财、想发财就不要去做官”,做一个脚踏实地,追求理想的人。

做一个能吃苦,甘奉献的青年干部。青年时代选择吃苦就是选择收获,总书记在延安七年砥砺,在艰难困境磨砺,为我们树立了党性修养的榜样。笔者在一篇报道上看到:人和人之间的区别主要是取决于晚八点和晚十点,这句话很有道理,这个时间你在做什么、学什么就很重要,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大家都是一样的,都是同样学习以后进入到机关,经过五年或者十年以后又不一样了,这不一样是怎么造成的,就是晚八点到十点过程中取得的,年轻人工作中不要怕吃苦、不要怕吃亏,只有经过磨炼才能抓住机会。

做一个沉下身,接地气的青年干部。有些干部从参加工作起,一直在县直部门工作;甚至有些干部一直在同一个乡镇、同一个岗位上工作,这种单一的经历使一些干部经验相对缺乏,尤其是缺乏做好群众工作的经验和方法,更是缺少处理复杂问题和开展群众工作的能力。青年干部要做的是放下面子和架子,去接接“地气”。走进田间地头,深入农村一线、企业一线,甘当小学生,与群众拉家常、交朋友,拜群众为师,多向群众学习请教,深入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把群众的“小事”当成自己的“大事”来做,实实在在地帮助群众解决具体的困难和问题。

做一个爱学习,有思想的青年干部。古人说:“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学习对于青年干部来说,尤其重要。在当前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要求下,不少年轻干部还缺乏扎实的理论功底,缺乏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和艰苦环境的磨炼;不少同志既不会“出思路”也不会“善操作”,特别是和老一辈相比,在信念坚定、政治成熟、作风务实上还有不少差距。尤其是在当前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的迫切要求下如果不学习上级的政策文件精神,就跟不上工作的要求,就

会失职;如果不学习,就无所适从,就会有辱使命;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实现人生理想,就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做一名办实事,敢担当的青年干部。“为官避事平生耻”,担当大小体现着干部的胸怀、勇气、格调,没有担当就没有威信、没有底气、没有境界。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不仅要担当工作任务,还要敢于担当各种风险,敢于应对各种情况。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同步小康,考验的就是我们的担当、我们的魄力、我们的胆识,如果当了逃兵、临阵退缩、等待观望,就是历史的罪人。担当是青年干部最宝贵的品质、最需要的精神。青年干部无论何时都要对党忠诚,对人民忠诚,要求我们要为民谋事,为民谋福,要有“以担当诠释忠诚,以作为彰显价值”的无私奉献精神,为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同步小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上一篇:新生开学典礼工作方案下一篇: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学籍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