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类书籍读后感

2024-06-01

教育类书籍读后感(精选10篇)

教育类书籍读后感 篇1

教育类书籍读后感《我的理想》

教育类书籍读后感读完之后,我不由得按着书中理想教师的“标准”去问自已:我是不是一个理想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要想做一名理想的教师,首位要做的便是要有丰富的学识吧,这是古往今来不变的真理。以前崇尚教师有一桶水,现在随着各种新的课程标准的推行,恐怕一缸水、一池水都是不行的了,而应该是一条河流而且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惟其如此,才能让孩子更有所学、有所获!否则,拿什么来教给孩子呢?这就要求:一要勤于读书,充实自我,使自己的知识海洋不断得到充盈,不会枯竭,才能源源不断地使自己充满活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

作为一名教师,我想能从这本书学习点经验,所以比较关心书中对于理想教师的描述。朱教授在书中描述: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总之,我读了教育类这书籍,感受很深,引起的我的思考,以前我是非常喜欢看教育类的书籍,但在这几年没怎么看过,是因为没有,可现有了,我就看看,不管是那么忙,我在休息时都会看看,从中学到一些经验,有些随机带到教学活动中去。了解当前教育的须要,特别是这位教授写的<我的教育理想>,我读的几次,感受很深,受益非浅。

港沿幼儿园陈海燕

教育类书籍读后感 篇2

关键词:色彩,儿童类书籍封面装帧设计,视觉心理,情感特征

引言

色彩是书籍封面装帧设计引人注目的主要艺术语言, 与构图和其他表现语言相比较更具有视觉冲击力和抽象性特征, 更能发挥其诱人魅力。它又是美化书籍, 表现书籍内容的重要元素。作为一名书籍装帧设计师来说, 除了系统地掌握基本的色彩理论知识外, 还应研究书籍装帧设计的色彩特征、了解地域特征、文化差异背景、人们的色彩爱好与习惯, 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

同样, 色彩在儿童的成长启蒙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本成功的儿童书籍装帧设计离不开色彩的装饰, 没有色彩, 孩子就无法识别和感受五彩缤纷的世界。所以, 色彩应用较之其他设计显得更为重要, 它是一切美术设计的基础。通过书籍设计的色彩培养他们的色彩感知,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提高孩子们的艺术欣赏水平, 引起愉快的体验, 获得美的享受, 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审美素质。重视儿童书籍的装帧设计, 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是书籍装帧设计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所以我们更应该研究孩子们的审美偏爱, 并根据它对儿童类书籍的装帧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

探究儿童对色彩的感知与儿童对色彩的偏好

书籍封面设计艺术与其他文学艺术形式一样, 起根本法则是内容决定形式, 形式为内容服务。除了受到书籍内容的制约外, 还要受到立意、构图、形象等形式的制约。同时, 书籍封面的色彩设计是在特定的条件下, 要求设计者在一个固定的空间里作颜色选择, 进行各种各样的色彩统一。设计师要表现书籍的主题和创意, 充分展示色彩魅力, 不能依靠设计者凭空想象, 须从属于书籍的题材、类别、档次、销售对象和地区。首先设计师要了解销售市场同类书籍的设计特点, 在进行市场调研和对内容理解的基础上确定对设计的定位, 在色彩运用中根据书籍的不同内容做到有的放矢。一般说来, 设计儿童类书籍的色彩, 要针对孩子单纯、天真、可爱的特点, 色调选择高调, 减弱对比力度, 强调柔和感觉;这是因为, 儿童认识世界往往是从色彩开始, 先入为主, 对色彩的喜好是孩子的天性, 。长期生活在绚烂的色彩世界中, 是他们对色彩具有一定的感知力。

儿童时期好奇心强, 喜欢艳丽绚烂的色彩, 各年龄阶段的儿童对色彩的感知不尽相同。幼儿时期的儿童能认识红、黄、蓝等基本颜色, 但不能区别色度, 不能把颜色和颜色的名称进行一一对应;中班儿童能认识紫、橙、黑、白等多种颜色, 逐渐能区分颜色的明度和纯度, 并偏爱各种色系;大班儿童色彩辨别能力强, 具备了比较丰富的运用色彩的表现能力, 对混合色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比较喜欢鲜艳的对比强的色彩。儿童对色彩的感受力很强, 丰富绚丽的色彩将有助于儿童愉快的感受。儿童都喜欢鲜艳的色彩, 偏爱那些描绘熟悉的物体、色彩明快的艺术作品。即艺术作品的内容和色彩是他们判断作品好坏的两个主要的标准。由上述阐述可知, 儿童类书籍设计应以鲜艳的色彩为主。

儿童类书籍封面装帧设计色彩的特点

书籍封面的主要功能为了向读者传达书籍的内容, 其中封面的色彩首先引起人们的关注, 激起视觉的兴奋, 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主要是因为色彩与人们的情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由于儿童类书籍具有知识性、趣味性的特点, 故此类书籍封面设计的色彩表现形式追求生动, 优秀的儿童书籍封面装帧色彩设计不仅使他们感受到美的享受, 同时能够培养他们欣赏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由于儿童类书籍封面设计内容广泛, 题材多样;无论运用抽象、夸张的绘画手法, 还是细致精美的装饰画, 其共同之处在于色彩的运用上大多以红、黄、蓝等鲜艳夺目的色彩为主, 画面整体明亮、鲜艳, 给人以活泼、跳跃、分外醒目之感。这是由孩子们的天性所决定, 也是儿童书籍封面设计与成人书籍封面设计的不同之处。这些充满形式美的画面设计, 不仅能使儿童爱不释手, 还能激励儿童保持学习的兴趣。从中可以得出, 儿童类书籍封面装帧设计色彩的特点具有以下几点:

(1) 在色彩体系中, 巧妙利用轻重倒置的色彩感, 达到活泼跳跃的动态感。以红、黄、蓝等明度均高的颜色为底色, 具有重感的色彩排列其中, 两者渐次混合刻意营造出可爱的卡通效果, 从而丰富了设计的手段与内涵, 给画面带来活泼跳跃的动感。

(2) 巧妙利用三原色的对比色, 红绿、蓝橙、黄紫对比搭配的方法, 选择多种颜色表现画面, 不要以生活中固定的颜色框架去局限思维。使整体画面色彩给人以更加丰富、鲜明、绚丽之感。

(3) 以鲜艳的色彩吸引儿童。由于儿童审美能力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所决定, 天真活泼的儿童喜欢鲜明的色彩。它会使儿童感觉积极兴奋, 感觉事物的美好;强而有力的色彩更加吸引儿童的阅读力和探知欲。例如:红色、黄色、蓝色、绿色使人联想到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的大自然, 这些色彩与儿童精力旺盛、热爱自然的心理特质相吻合。儿童喜欢强烈、张扬、艳丽的色彩, 因为它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在儿童书籍封面的设计上, 设计师要大胆利用丰富的色彩, 用强烈的对比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童书籍封面装帧的色彩设计是有意识地引导儿童去感知周围世界, 提高他们对美的事物的欣赏, 这是培养儿童敏锐审美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因为儿童在心理、生理等方面等方面均同成人有着显著的区别, 他们的审美需求同成人不同, 书籍封面装帧色彩的设计在满足不同类型读者的视觉需求的前提下, 还应注重打破传统思维设计的束缚。

另外, 儿童书籍装帧封面的色彩设计的主要功能是在购买者与书籍之间构建信息传达的视觉桥梁。书籍的封面是装帧设计师所精心营造的一方圆地, 小小书本自成一体, 封面及插图中人物的形象、版式材料色彩定位等的处理, 都能烘托出这本书特有的文化意境。优秀的设计师善于塑造整体气氛, 让儿童仅凭外观形态就沉浸其中, 如情入境去体验、想象书籍的内容。色彩设计所蕴涵的情感正是装帧艺术不可或却的灵魂。唐代诗人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 莫先乎于情。”我们重视色彩装帧, 是因为它能利用具体的形式来表达难以具体化的感情。儿童不是单纯接受知识的机器, 他们天真活泼、感情丰富, 不仅懂得选择美的形象, 也能体会到真挚的情感。

儿童类书籍封面装帧设计中色彩的定位

对于作为设计儿童类书籍的设计师来说, 在设计中首先要明确色彩的定位。书籍色彩的定位在突出视觉效果时, 要根据儿童的喜好特征与色彩的颜色搭配, 通过色彩定位来强化消费者对它的辨认视觉效果, 充分表现书籍的个性特征与功能, 利用色彩设计的创意达到色彩在儿童书籍表现中具有迅速诉诸感觉的效果。

根据儿童审美的喜好, 我们可以得出儿童书籍封面装帧的色彩设计定位有以下几点:

(1) (书籍类型设计定位) 根绝儿童书籍类型的不同进行色彩定位。

(2) (主导色定位) 以少为主 (一至四种色为宜) , 若使用两种以上的色彩, 可按色彩的明度进行划分。

(3) (辅助色定位) 不宜太多, 也不宜太少 (以四至八种色为最佳) 。

(4) (循环比较, 同气相求) 将主导色加上辅助色的各种组合方案与主要色彩搭配。

一般来说, 儿童书籍封面的色彩设计, 要针对儿童单纯、活泼、可爱的特点, 色调往往处理成高调, 减弱各种对比的力度, 强调柔和之感, 儿童的喜好成为设计的关键。研究认为, 多色彩、高亮度对儿童的视觉吸引力最大。因此, 在设计中, 大胆使用红、橙、黄、蓝、绿等强烈色彩, 会受到很好的效果。

红色, 是强有力的色彩。它给人以热情、充满活力之感。在许多以红色为封面的书籍设计中, 它起到了强调色的作用, 红色较鲜明, 极易引起人们的关注。不同的明度和纯度的红色给人以不同的心理感受。红色与黑色是较常见的色彩搭配, 黑色的沉稳与庄重、静寂衬托出红色的鲜亮。红、白、黑的色彩组合搭配产生出鲜明夺目的视觉冲击力。

橙色, 总是给人以快乐、幸福、欢快的感觉, 常用于儿童书籍中的童话故事、神话传说、幼儿认图等类书籍的封面设计。在儿童书籍设计中, 橙色也是较常用的一种颜色。通过色调的变换, 它既能表现出青春的活力, 又能给人以沉稳老练之感。

黄色给人以明亮的感觉, 它也是儿童类书籍封面设计中较常用的一种色彩。因为它能够营造出愉快的氛围, 由此得到大多说人的认可。在儿童书籍封面设计中, 大到整个画面色彩设计, 小到某个点的应用黄色几乎可以在每一个角落找到自己发挥的空间。

绿色是自然界中植物的颜色, 总能给人以希望、宁静之感, 是生命力的象征。同类色中的浅绿、黄绿色既有绿色的特点, 又蕴涵黄色的味道, 常用在儿童类书籍封面的设计中, 受到小朋友的欢迎。

蓝色给人以理性、宁静、充满智慧感。以蓝色作为画面的主色, 不同纯度、明度的蓝色组合, 能营造出凉爽、清新、青出于蓝的效果。因此, 蓝色多应用于儿童文学小说类书籍的封面设计。

除了以上几种在儿童类书籍封面设计中常用的色彩外, 还有几种色在儿童书籍封面中常用的色彩, 白色给人以纯真、洁白一尘不染之感, 多用于书籍的背景。黑色可于任何颜色搭配, 给人以安全、深沉之感。灰色比红色、橙色等视觉冲击力较强的色彩, 则显得较为低调, 它传达了一种中庸的氛围。有彩色与无彩色的组合, 集两种色系之精华于一体。在设计中, 通过面积大小不同的比较, 给人以多方面的视觉享受。无彩色的利用, 缓解了有彩色系的视觉冲击, 使两者更加协调, 使画面显得柔和精美, 给人以无限丰富的想象。相同的封面版式配以不同的色彩, 通过不同明度、纯度的表现, 以及不同的图案形象, 使书籍在保持其丛书系列系列感的同时, 又不失其活泼、丰富之感, 整体效果极佳。

结语

综上所述, 色彩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构成地位是不容忽视的, 它不但要达到和读者进行视觉的沟通, 更重要的是引起读者情感的关注。随着时代的进步, 儿童书籍封面装帧设计已呈现图文互动的趋势, 色彩的取舍, 不同明度、纯度的搭配, 色彩层次的变化, 更加受到儿童与家长的喜爱。一个优秀的书籍装帧设计师能将书籍作者的感情与自己的情感完美地结合起来, 融入设计中, 并以儿童理解的方式表现出来。只有童心依旧、情感细腻的设计者才能设计出受儿童欢迎与喜爱的书籍封面。

参考文献

[1]孔起英.论儿童的审美情感.南京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 (46) .

[2]布雷顿.儿童美术心理与教育.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4.

[3]张群胆.平面设计色彩配色应用.江西美术出版社.1996.

教育类书籍读后感 篇3

【关键词】书籍设计;五感;纪实类书籍;应用

·【中图分类号】J524

在数字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纸质书籍通过它自身设计中的“五感”美,依然展示着它自身存在的独特魅力,书籍设计的“五感”,是将人的各个感官所表达出来的感受考虑在书籍设计与审美范畴之内,纪实类书籍对书籍设计的“五感”要求也十分特殊,怎样将书籍设计五感融入到纪实类书籍的设计中也是一个相当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书籍设计五感与纪实类书籍的基本内容

(一)书籍设计五感的含义

一本好的书必定会考虑到读者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各方面的需求,读者在阅读一本书籍之时,需要用手触摸书籍的材质,用手看书籍的内容,用鼻子闻书籍散发出来的香气,用耳朵听书頁翻动的声音,用心去感受书籍传达的思想,总而言之,这一切都是读者与书籍融合的一个过程,而在此过程中怎样让读者获得美的享受,则需要书籍设计过程中对于“五感”精准的把握。

1、书籍设计中的视觉美

视觉是人们接触到意见东西时最直接的感觉,读者在拿到一本书时,首先会观察书的封面,封面就像一个产品的形象代言人,代表着该产品的形象与该企业呈现出来的精神内涵,封面通过独特的色彩与文字设计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一个好的封面往往能够准确捕捉到读者的视觉需求,完美的呈现整本书籍想表达的中心思想。而书籍正文内容的视觉感主要是通过文字的编排、字体类型、字号大小、文字行距以及图片的选取、编排来体现的。视觉贯穿整个阅读的始终,为书籍阅读的听觉、触觉、嗅觉、味觉打下了铺垫。

1、书籍设计中的触觉美

触觉是读者用手接触到书之后的感受,不同材质的书籍,读者所获取的感受是不同的,如材质粗糙的页面会让读者获得原始自然之感,而细腻光滑的页面则会让读者获取轻盈顺畅之感。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通过不同的方法对书籍的材质进行设计,有些将书籍表面设计得凹凸不平,希望读者能够通过手的触摸获取不一样的触觉感受,从而更好更快更直接的抓住读者眼球。总而言之,书籍材质与工艺对书籍设计是十分重要的,恰到好处的设计能更快吸引读者注意力,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2、书籍设计中的听觉美

听觉是读者听到书页翻动声之后的感受,不同材质的书籍翻动声音是不同的,从而带给读者的感受也是不同的,厚重的书籍材质会给读者带来沉稳之感,而轻盈的纸张则能该读者带来轻松愉悦之感。读者通过不同的感受获取不同的阅读心理,从而影响到自身的阅读兴趣与阅读情绪,有的读者将书页翻动的声音理解为音乐交响曲,而有点读者喜欢安静的享受阅读的快乐。故书籍的听觉效果也是影响读者阅读的一大主要因素。

3、书籍设计中的嗅觉美

嗅觉是读者闻到书籍散发出来的气味之后所产生的感受,书籍的嗅觉美主要通过书籍纸张与油墨的选取表达出来,中国人喜爱用“书香味”这一个词来形容书籍散发出来的气味,“书香”能够更好的促进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美的享受,这种气味不仅停留在读者的鼻尖,更深刻的则会长久驻足于读者的心间。一本具有良好嗅觉的书籍往往能够给读者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对读者的阅读世界能够产生较为长久的影响。而书籍的嗅觉设计往往是被大众所忽略的,因为它具有无形的特点,不够具体化,而它却是书籍设计中相当重要的一个部分。

4、书籍设计中的味觉美

味觉是读书阅读完书籍以后所获得的心灵感受。书籍味觉不同于平常所说的味觉,我们平常所说的味觉主要是通过通过舌尖的味蕾细胞去感受实物的味道,而书籍设计中所说的味觉则是读者通过阅读书籍从而对书籍的设计产生的整体印象。通过阅读书籍,读者从内容、材质、功能、色彩、图片等不同角度做出不同的味觉反应:单纯羞涩的情感内容让人产生酸甜之感,冲动炽热的情感内容让人产生火辣之感,色彩简约明亮让人产生清凉之感,而色彩鲜艳亮丽让人产生麻辣之感,不同的色彩、版式、内容,给读者带来的味觉感受是不同的,而味觉感受往往是较高层次的感受,是融合视觉、听觉、触觉、嗅觉而产生的。

书籍设计的“五感”是书籍设计的基础,它推动着书籍设计的进步与发展,书籍设计的“五感”不是单独存在的,只有将它们完整的融合到书籍的设计中,才能让读者在书籍阅读中获得独一无二的美的享受,从而更加吸引读者。

(二)纪实类书籍设计的理念

将事情或事件的现场文字或图片整理成书的书籍我们称之为纪实类书籍。它具有高度的现实性、陈述性、精准性等特点,这类书籍要求读者具有较高程度的理解力与领悟力。日记、历史文献、新闻报道、采访内容、现场报道的文字与图片等是该类书籍的基础内容,用真实的方式来表达或描述现实的人物或事件。由此可知,纪实类书籍设计是对纪实类书籍的设计,其内容包括字体、字号、行距、文字编排、插图、色彩、封面、材质等,纪实类书籍设计也将融合书籍设计的“五感”,从而设计出更具品味与吸引力的书籍。

二、书籍设计五感在纪实类书籍设计中的体现

书籍设计是一门信息传达设计,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进行信息传达,将想传达的信息用更轻松简单的方式传达给读者,一本书如果只有好的材质,而缺乏独特的设计,则会让人丢失阅读的美感,感受不到阅读的魅力,一本缺乏设计感的书只是材料与内容的简单拼接,不能够给予读者美的体验与感受。endprint

(一)确定选题方向时五感在纪实类书籍中的应用

纪实类书籍设计讲究无形变有形,它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书籍内容,它将无形的思想转换为有形的设计,从而将书籍思想更好的表达出来,赋予书籍无限的生命力,增强读者的阅读热情,使书籍通过自身的材质、版式、色彩等明确书籍的整体走向,表达书籍的中心思想,从而给书籍形成一个具体的定位,避免书籍设计呈现空洞、摇摆不定的现象,通过书籍五感的传达,让书籍不再依靠内容来呈现主体与定向。

(二)选取书籍材质时五感在纪实类书籍中的应用

书籍设计中不同材质的选取、不同的立体造型都会给读者带来不同的触觉感受。在书籍设计中根据书籍的类型、主题及内容选用不同的材质,能够让读者获得更加直观的感受。书籍材质的选取通过书籍设计“五感”中的触觉引出味觉,带给读者品味的空间,让其将获取的心灵感受更加舒畅的表达出来。

(三)设计书籍工艺时五感在纪实类书籍的应用

书籍设计五感与书籍设计工艺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书籍在设计过程中工艺选取不同,书体现出来的品质与品味也不同,一本设计工艺完美的書籍,能够给人带来高品质的享受,不同的工艺给读者带来的五感感受是截然不同的,读者通过书的工艺体会到五感,又通过五感来促进自身的阅读兴趣,理解与领悟书籍的精神与内涵,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图书工艺存在的价值。

(四)进行设计时应注意读者心理感受

书籍设计是一个整体概念,它最终服务的是读者,书籍设计五感从读者的心理出发,探索读者在书籍阅读中可能产生的感受,并通过书籍设计的五感,最终服务于读者,让读者在阅读的同时获得美的感受,在阅读时,读者的感知、记忆、联想、想象等因素也都会影响读者的阅读情绪,纪实类书籍内容一般而言较为现实,需要通过分析、理解、推理等方式来慢慢领悟,故在书籍设计五感运用之时,应充分考虑这一书籍阅读群体的心理需求与感受,从而有针对性的设计出符合这一阅读群体的书籍。

【结束语】

一本好书的特质在于书籍设计五感的完美表达,书籍能够唤醒人的灵魂,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一本好书必定是一本设计完美的书,而不是内容与材料的简单拼接,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由颜如玉”,而黄金屋与颜如玉需要我们通过一定的指引才能让人们寻得,而好的设计则能够起到引导的作用,通过极具吸引力的五感设计,充分体现出书籍独特的思想与内涵,让读者从中获取美的体验,抓住读者的感受,从而有针对性的设计出符合读者需求的书籍,书籍设计五感在纪实类书籍中的不同领域都有所应用,纪实类书籍设计与书籍设计五感是密不可分的。

【参考文献】

[1]宋雪梅.书籍设计的“五感”[J].视觉经验,2013(01):167.

[2]隋莹莹.“五感”对传统书籍设计的影响[J].现代装饰理论,2013(03):187.

[3]李莉.电子书设计中的“五感”之美[J].现代装饰理论,2013(02):103.

[4]曹巧一.《顺棋自然》书籍结构与开本设计新探[J].视觉传达,2013(02):90.

教育类书籍读后感 篇4

一、理论功底不够

理性认识源于感性认识,又高于感性认识,是事物规律性的集中反映。学习不只是一般知识的积累,而是手段和观念的改造,认识到先进的教学理念水平提高了,看问题的能力也会提高,工作能力也同样会提高。教学的效果会更加突出和明确,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保证优秀教师的先进性和明锐性。由于理论功底浅,常常只看到现象而看不到本质,缺乏入理的分析。再是形势在变,而头脑的观念和知识却没有大的变化。喜欢现在跟过去比,现在比过去好,今年又比去年进步了,于是沾沾自喜,盲目乐观,以至于工作中难以创新,难以升位,研究起点不高,横向比较―观察才发现差距越来越大,自己已经越来越落伍了。理论学习不够,对先进的教学理念知识学习不够经常化,主观上对学习比较放松。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理论学习太死板、太空洞、不实用,除集中学习和完成规定要求外,平时比较强调客观原因或忙于工作事务,而放松对自己的学习要求。久而久之必将影响素质的提高,影响到教学风格和处理事情的水平。切实加强先进的教学理念的学习,增强学习的自觉性,进一步明确今后发展的方向。澄清头脑中的模糊认识,深刻认识到只有目标方向明确,才能保持对先进的教学理念学习的坚定性。

二、专业知识缺乏,业务水平不高

科学教学的知识涉及到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等方面,而专业知识精、业务水平高是现行教育教学和信息时代的社会要求。在工作中有怕得罪人的“老好人”思想,并以严于律己,宽宏待人的为人准则思想的影响,常常会为别人着想,他这样做有什么理由,自认为不是什么原则性事,都会为别人开“绿灯”。实际上,这样做难免有失公平,没能及时制止不良现象。加强业务知识学习,努力提高综合素质。随着形势的发展,教学工作任务都将更为艰巨,对教学水平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因而必须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首先从实践中学,向广大的教师学习,学习他们先进方法和思想,即使是点点滴滴,同时勤于从书上学,学习自己工作的专业知识,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业精于勤,才使人信服。其次对于挫折和教训,吸取营养,不断改进和提高学习方法,以致完善自我,丰富人生。

三、教育方法单一,欠缺科学性

对待学生有时也是过去的严格要求,没有时代感。如学生常规差多起来的现象,感觉学生越来越难教等。在业务上满足于现状,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集中时间突击了解学习一下,使得自己放松学习,难以真正的“沉”下去。首先在教学上,不要沉溺于以往的一点成绩。要不断开拓创新,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实践,积极投身于素质教育实践中。要不断地学习,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一种思想境界来认识,来对待。新的时代带给人更多的是机遇和挑战。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教改的不断深入,对教育者的要求也更全面了。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站在更广阔的视野上,增强搞好教育工作的历史使命感。教学工作要勤钻研,细推敲,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其次增强对不良现象斗争的勇气,切实树立良好形象。

管理类书籍读后感 篇5

《管人的真理》是斯蒂芬·P·罗宾斯博士所撰写的关于人力资源guǎn lǐ方面的作品。斯蒂芬·P·罗宾斯博士,是guǎn lǐ学和组织行为学领域的世界顶极guǎn lǐ畅销书作者。他的书销量已经突破200万册,在美国的100多所大学和世界数百所大学及许多企业中被广泛采用,读者遍及全球。除本书以外,罗宾斯博士的《guǎn lǐ学》和《组织行为学》中文版在中国guǎn lǐ学界教师、MBA和企业guǎn lǐ者及公司白领中也是有口皆碑,且多年畅销不衰。罗宾斯博士的实践经验丰富,学识渊博,并非一般象牙塔中研究guǎn lǐ学的教授可以比拟。他曾就职于壳牌石油公司和雷诺金属公司,他先后在布拉斯加大学、协和大学、巴尔的摩大学、南伊利诺伊大学和圣迭戈大学任教,并在一些著名的跨国公司中担任咨询顾问。

罗宾斯博士酷爱体育运动,自1993年以来,他曾4次获全美室内同龄组50米短跑冠军,并创造了360米和200米两项世界纪录。他被选为1993年和1994同龄组田径先生。这样一位经历丰富的作者写出的这样一部著作,我在拜读后立即感觉他用浅显易懂的语言阐述了人力资源guǎn lǐ上的一些真理,而且选用的都是贴近实际生活的例子,对工作实践具有直观的指导意义。

从结构上讲,本书基本上是围绕人力资源guǎn lǐ的几大模块阐述的,从招聘开始,到激励、领导能力、绩效guǎn lǐ、沟通方式等,一一进行了说明,特别是对组织的过程、行为、意义进行了超越一般见解的论述。而且,本书还纠正了一些在在许多流行的guǎn lǐ书籍中未经证实的观点,以实践证据他们做了反驳。

我认为,本书的特点就是从行为而不是从guǎn lǐ理论上讨论人力资源guǎn lǐ,就像本书一开头汤姆斯.G.卡明斯(美国南加州大学马歇尔商学院guǎn lǐ与组织系主任、教授)所评论的那样,“guǎn lǐ实践和行为研究之间的鸿沟终于被跨越了”。

所以,我对本书的观点就是,本书更多的从实践操作层面对我的工作产生指导作用,和已经学习的人力资源guǎn lǐ相关教材的理论向配合,能在理论和实践双重范围发挥更好的作用。就招聘而言,本书所介绍的是如何在实际面试中寻找到符合组织需求的合适人才。按照教材上的说法,主要是招聘的概念和可采用的方法,包括外部招聘和内部招聘,并介绍可能从外部获得人才信息的渠道,以及相关优缺点的比较,但并没有介绍面试时需要注意的地方;这往往造成实践中收集到人才资料,却不知道如何通过面试这段短短的时间了解他除了技能以外的其他情况。而实际上就像本书真理1所说的那样“忘掉人格特质,行为才算数”,只有从面试人员以前的行为出发,才能考量他今后在新的组织里面可能会发生的行为,及对新组织的适应性。

此外,本书也对传统招聘理论做了验证。如传统招聘理论也提到面试时要做好“工作真实情况介绍(Realistic Job Preview)”,应当向应聘人员介绍本组织不利的一面外,否则易使求职者产生过高的期望。本书就对此做了进一步的详细举例说明,他列举了电信科技公司首席运营官特意说明加班很多的情况,从而保留下忠心耿耿、愿意做工作中任何事情的员工。而且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员工的离职率,减少不必要的成本。

对我更有启发的是,作者在本书中介绍了面试提问的方法,关键是使用一系列标准化的问题,避免引导性问题,并对应聘统一职位的人提出相同的问题,这样可以有一个公平的考量。而在现实工作中,面试有时往往有点随心所欲,面试人员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对应试人的第一印象等,提出不同的、不系统的问题,这样往往不能真正选择适合的人才。

有了合格的、符合企业需要的员工就足够了么?事实上远远不是这样,对员工的绩效考评与激励是人力资源中极为重要的环节,没有绩效考评和激励措施,员工就不可能高效工作,也不可能为企业创造更多效益。绩效和激励是人力资源guǎn lǐ教材中经常提到的,在本书中

也作为一个重点进行了阐述。教材上对绩效和激励讲述,重点在于绩效考评的内容、指标体系、考核方法、结果运用等理论问题,本书则是对绩效考评与反馈的手段、其与激励效果之间的关系做了具体说明。作者首先论证“为什么当今许多员工没有被激励起来”(真理12),对此提出了三个浅显的现象,关键还是员工对绩效考评的信任度,和员工报酬是否可以在绩效考评中得到切实反映。因此,作者提出,只有加强努力和绩效的关系、绩效与报酬的关系和报酬与实际想要的报酬之间的关系,才能使绩效发挥其应有的效用。

作者还提出了他对员工满意度对提高员工绩效的看法,他推翻了传统观念上所认为的快乐的员工就有好的业绩的看法,反而从自己写作体验的角度提出提供员工工作效率、增加员工工作成就感才能提高员工绩效的观点。这也是一般教材所罕见的经验。

就我的实践而言,上述论述对调整绩效考核体系具有明确的指导性意义。在一般的企业里,往往根据人力资源guǎn lǐ理论的阐述或者领导的要求,为考核而考核,甚至干脆有的企业根本就没有考评,即使有也往往是走过场,并没有使用公开公平的标准对员工的努力程度进行表彰;即使有表彰,也不一定是员工内心所期望的。因此,真正要让绩效评估要起到实际效果,一是要制定统一考评标准,二是进行多级、跨级别考核,三是探究不同年龄、资历层次员工的不同需求,将考评结果与其需求向结合。如此可以较好的激励员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此外,作者提出的真理17“专业工作者追求流畅的生活体验”给我一种全新的感觉,也为激励体制提出一个很好的设计方向。作者认为,guǎn lǐ者应将流畅看成一种激励专业员工的有效方式,因为工作本身有许多特性可以激发“流畅”的状态,工作可以带来挑战,让人精力集中,所以guǎn lǐ者可以把工作设计的更富有挑战性、创造性,让人全神贯注,员工能充分施展才能。

这条真理对我的另一个实践意义在于,将能帮助我更加理性、深入的对实践经验进行梳理和总结。我在实践中常常看到,员工并非仅仅以金钱就可以达到激励效果的,除了金钱、升职、精神奖励等激励手段外,员工在工作中感到快乐、在工作环境中感到人际关系的友好也是挽留员工和激励员工的重要手段。身边经常有朋友表示不愿意离开现有单位,即使新单位的收入更高,他也不愿意去,重要原因就是现有工作富挑战性、从中得到快乐和成就感,以及与同时交往的愉悦。作者的上述论述从理论高度总结了我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现象,也给我指出理论结合实践、实践升华理论的道路。

本书还有一个特点,是以浅白的方式说明了“领导的真理”,而这是书本、教材上几乎不会提到的。一般教材上都是对人力资源guǎn lǐ进行理论介绍,对领导的艺术是不会做正面阐述的;而领导能力在到达一定职位级别后,又是必须的。经常有例子,说是在自己的专业岗位上工作的非常好,一旦提拔到领导岗位就存在诸多问题,无法承担guǎn lǐ多人的职责、与下属、上级、平级之间的关系紧张等等。因此,领导能力是必须的。很多人认为,领导能力是天生的,我以前也经常由此想法,但拜读了本书后,我改变了这种观点。作者认为,领导能力是可以培养的,连一般人认为最难获得的“领导人格魅力”也是可以通过训练获得的。就像真理31所描述的“魅力是可以学会的”,作者描绘出有魅力的气质与行为,并针对魅力行为设计培养方法与步骤。而一个有魅力的领导是能让下属心甘情愿追随的。就如毛泽东主席,他的个人魅力使无数人愿意追随,即使他晚年返了错误,感受到他个人魅力的人仍然对他无怨无悔。当然,我们个人是不可能达到毛主席这样的高度的,不过还是说明魅力在领导力中的影响与作用。

管理类书籍读后感900字 篇6

管理学的普遍性和必要性让我们不得不去接触管理学,它让我们知道,我们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都要涉及到管理,它既深奥,又普遍。

深入地理解一下管理学,管理学的职能包括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首先,管理需要决策,而决策又包括计划和决定,这是做一切事情的基础和前提,只有把做事的方向和目标定好,才能有一个好的开头,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也与决策者的价值前提和追求目标有关。其次,组织,领导,控制是其他一切管理活动的保证和依托以及指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一个领导者只有具有组织,领导和控制的能力,才能组织他的员工有条不紊地工作,反之,得不到很好的组织,领导和控制,这个团队会因没有秩序和规章制度而混乱,从而引发一系列如不能准时完成任务,员工没有责任感和使命感之类的问题,最终导致团队溃散。而对于一个成功的管理者来说,没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是没办法在社会上众多企业中脱颖而出,并立于败之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其在管理循环中处于轴心地位,成为推动管理循环的原动力,在当今社会,创新愈来愈成为决胜的关键,管理者要做到在各项管理职能上都有自己独有的表现形式才是最好的。

将问题转移到怎么来管理上,针对管理的方法,我总结,共有三大类。第一类,就是通过行政,法律这些强制性的,严格性的`手段进行制约,其效果明显,范围广泛,但是其缺点也十分明显,如给员工造成工作呆板,没有余地,没有自由的后果,会影响企业的活力性;第二类,是通过对员工经济,物质上的控制而达到对其工作量和工作效率的控制,其效果也较明显,实施方便,但是长此以往,会对员工的价值观和金钱观产生消极的影响,甚者会影响整个企业的风气和名誉。第三类是教育方法,它是通过说服教育的方式把管理意志传达给被管理者,以求得到被管理者的响应和配合。这种从精神上改变员工工作态度的方法很深入,持久,而且方法柔和,脱俗,是我比较欣赏的方法,但是其效果也许没有前两类那样明显。

作为当代管理类大学生的我们,我们应该有能去感知认识当代国际国内的管理形式变化和发展。面对管理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和危机,我们应该能沉稳面对。例如在面对管理危机时,这不是一个当时准备统筹就可以解决的问题,而是要在企业刚开始形成体系的时候,便要想到和做好各种方案才可以在危机这种紧张时刻临危不惧,冷静正确的按部就班地处理,化险为夷。因此,在创业的开始,我们要想地尽可能全面,将发展可能面对的每一个可能都考虑在内,做到有备无患。这也是我读这段书本最深的感受。

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管理者,就要让自己努力成为“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文化人”,“创新人”。成为一个尽可能全面的人,还有一个最重要的能力,那就是要有足够的管理道德和社会责任,道德不仅体现管理目的,并对管理进行价值导向,决定管理理念与管理品质:其也是实现管理效益的手段与来源;也是管理者走向卓越必须的基本素质之一。而且,道德素质问题也成为全社会的焦点问题,只有坚持诚信管理,道德管理,你的公司将很快进入快速,乐观的发展的企业行列!

教育类书籍读书笔记 篇7

(一)《帕夫雷中学》有这样一段话:“一所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丰富精神生活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喜爱书籍,对书籍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一所学校可能缺少很多东西,可能在许多方面都简陋贫乏,但只要有书,有能为我们经常敞开世界之窗的书,那么,这就足以称得上是学校了。”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教师的读书习惯和阅读风气会影响学生,影响学风和校风”。“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有何种地位。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的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

书籍,特别是经过时间沉淀和筛选而被后人认可、接受的那些名著,是影响学生精神发展的最优秀、最重要和最有效的媒介。书籍是通往心灵的小路。阅读能在学生面前展现我们自身的心灵世界。没有这样的阅读,人就会受到精神空虚的威胁,因此无论什么都不能取代书籍的作用。好书是自我教育的老师。苏霍姆林提出:“我坚定的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并且表现为他能用最高的尺度——那些英勇的、终于崇高思想的人们的生活来衡量自己。

课堂以外有万水千山,阅读之中有万紫千红。快打开阅读这扇人文教育的窗口吧!优秀书籍是学生与古今中外优秀的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们进行对话的桥梁。只有通过这座桥梁,我们的学生才能走出原先较为狭窄的精神洞穴,放眼世界文明的无尘云影,领略中华民族的精神风采,从文本言语中去倾听伟大的心灵的搏动,感受言语世界的奥秘,同时打好语文和人文精神的底子!“少一点烟酒味,多一点书卷气,与其把时间浪费在麻将桌上或吃吃喝喝之上,不如用来读书吧!”热爱读书吧!读书能找回我们迷失的方向,能陶冶我们麻木的性情,开启我们智慧的大门。让书香伴随人生同行,让书香在我们心中永远飘荡。

教育类书籍读书笔记

(二)以前人们总认为:师德高不可攀,师德遥不可及。所谓的师德楷模大多是让我们自愧不如和望而生厌的“苦行僧”,更谈不上什么优美和阳光。读过《修优美师德做阳光教师》后,才知道师德可攀,我们的教育实践就是攀登的阶梯;师德可及,它与我们的生活朝夕相伴;师德可为,它给我们创造的灵感、操作的智慧;师德可赏,它给我们心灵的感动、美的享受。

真正的师德更多的表现是植根于普通的、具体的、甚至是有些琐碎的职业生活,能够回答以人为本的显现实生活世界的种种拷问。真正的师德尊重和张扬个性人格,充满创造性。即使同为对学生的爱,在不同的老师那里,却有不同的理解和表现:有对学生生命的尊重和关怀,有对学生过错的宽容和理解,有对学生发展的责任和义务。好老师是形形色色的,他们的“好”以不同形式体现在职业生活的不同领域。

正像前苏联一位著名美学家所说的那样:付出与获得平衡是最高的境界,称之为“优美”,略高于则是“崇高”,付出大大高于获得则成为不折不扣的“悲剧”。因为这其中有许多我们应该尽力避免的无谓和不必要的牺牲,过分弘扬和宣传这样的师德会让老师们对师德望而却步。只有优美的师德才是阳光的、亲切的、有趣而有效的,因而也是充满快乐的。

对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是:我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我要做一个阳光教师,我要以我的快乐去快乐我的学生,我要以我的阳光去阳光我的学生,我要以我的品德去影响学生的品德。

教育类书籍读书笔记

(三)“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慢,需要平静和平和;慢,需要细致和细腻;慢,更需要耐心和耐性……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尤其需要合理地对待学生的不足缺陷甚至错误……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作为教师的我们,今天该怎样理解“教育是慢的艺术”呢?

一、“慢”而不“怠慢”。我会经常遇到有一部分属于“问题学生”,他们在学习上基础较为薄弱,理解和接受能力差,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失去信心,自暴自弃;在生活及其他方面,早恋、打架斗殴等现象不时发生,给我们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增加了很大难度。作为教师,我们常常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缺乏足够的耐心和宽容。对此,我反复思虑着如何将他们引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如果对这部分学生“怠慢”,就意味着放弃他们,后果不堪设想;相反我认真思考,改变了自己的否定性思维。虽然他们的坏习惯很难改变,但并不是不可救药;虽然他们在学习方面起点比较低,但仍然可以有所作为;虽然他们进步的速度比较慢,但并不等于到达终点的速度就慢。我会想办法的列举古今中外的例子告诉学生“火车理论”:一个跑得慢的人搭上一辆快车,和一个跑得快的人搭上一辆慢车,最后,先到达终点的是跑得慢但搭上快车的那个人。我会鼓励、启发、引导、耐心、宽容、等待等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逐渐调整和理顺好自己的状态,再差的学生都有它的基础点,就从每个学生的具体基础点做起,自然生长点开始,逐渐延续增长,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自然就会产生兴趣,而继续续下去。

二、“慢”需要感悟。

我们老师在我们的教学中慢慢地去感悟,就像为人父母,育人的经验也是慢慢感悟出来的。一个好教师,应是偶有所得,有些独特的理解、独特的发现。教育是些潜移默化、潜滋暗长的东西。作为老师,尤其如我们成天和孩子打交道的老师,对待孩子,我们要有耐心,要学会倾听,要平等对待每个孩子,不能戴“有色”眼镜。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即使我们心中有不满,有怒火,都应该压制自己。静下心与孩子交流,打开孩子的心结。也许,你一句温暖的话语,改变的却是一个人的人生。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在于激励与唤醒”,在思想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首先我们要做教育中的有心人,平时,我们要更细致、耐心些,多一些等待、思考与克制。我们要脚踏实地,善于发现,做好观察记录,捕捉更多的瞬间。

三、“慢”需要等待

这个“慢”,要有足够的期待,足够的耐心,减少教育浮燥与功利。而作为一种慢的“艺术”,尤其需要合理地对待孩子的不足缺陷甚至错误。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点滴错误、点滴成绩、点滴感悟积累而至质变的过程。这个慢,也就是让孩子感受、体验过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个过程中充满着跌下去和爬起来。他一跌到,你就去惩罚他,而不是等待他、鼓励他自主地站起来,那他也许会耍性子,干脆不起来,等着你来拉扯他。对学生来说,错误是什么?错误是一种经历,错误是一种行为,错误是一种认识的暂缓,错误是一种履历性的成长资源。学会使用这种不可再生的资源,需要教师发挥慢的艺术。“教育不能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立竿见影’的背后可能就是反教育的行为,所有反教育的行为都立竿见影。”我以此作为一剂清醒剂,并时时告诫自己,欲速则不达,对待“问题”学生,要宽容,要等待,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简单粗暴。在具体做法上,这几年我改变了以往遇到他们“作乱”时批评、埋怨的做法,尤其注意当众保护他们的自尊心。然后以自己的热情和真心感染他们,以欣赏他们的优点为出发点,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为基础,拿起表扬的武器,营建“赞美文化”。告诉他们“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的道理,循序渐进地培养他们“向上”、“向善”的精神。

四、“慢”需要永恒的责任

一个人在校期间只是他人生的一个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他走下去,“活到老学到老”是生存的需要,毕业时的他,还有那么多的不完善,一个好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是至高的,师生之间的偶尔一个短信、一句问候、一次思想的交流和碰撞等等对一个人的激励、鼓舞、发展导向都是有很大作用的,我想这也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神圣之处吧?这也是我们对社会的责任吧。

管理类书籍读后感800字优秀 篇8

无为的领导精神也是我从书中学到的一种管理方式。提起无为,大家就会想起老子,因为老子主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当然,这里的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为而不争”,是无为的态度,无欲的心境记忆虚静的状态来达到无为的管理。这的确,无为不是一种具体的行为,如果一家企业有了全面而完善的规范制度,分工明确的指挥,领导人无须有所作为,企业的工作也是能够井然有序地开展的。上司无事,大家才有时间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上司无欲,大家便朴素过日子。这样的无为才是一个团队甚至一家企业所需要的管理方式。

除了这些以外,还有许多观点引起我的共鸣。例如“以不变应万变”是管理的最高智慧,“持经达变”是最有效的管理方式,实实在在。这句话完全应和了“纵横不出方圆,万变不离其宗”的道理,持经达变更是符合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很多时候,中国人更喜欢讲道理而不是条条框框来强加于人,西方国家倾向于法律法规的透明化、台面化,将一切请勿都要用法律包装起来,一点都不近人情,而国人讲求衡情论理,不死守法律条文。就像台湾的“立法院”天天打架,不立法,难道“行政院”就要苦等法律出炉后才执行吗?行政院明知无法可依,或者原有法令已经不合时宜,仍然天天上班,办理很多事情,所做的便是“有法中无法”。这没什么不对的,准确把握随机应变,而不是投机取巧,理法自然就合二为一了。

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9

走进《爱的教育》,我仿佛到了爱的天堂,是爱,拨动了心灵的旋律;是爱,让我们有勇气面对挫折,坎坷;是爱,给我们的生命增添了活力和关怀!

爱有很多种,有同学之间的友爱;有长辈对晚辈的父爱,母爱等。每种不同的爱都令人无比的温暖,“爱”是世间多么重要,多么美好的东西啊!

《爱的教育》中,老师对学生的爱深深打动着我,老师的爱是无私的,她们为我们辛勤的奉献着。人们都说:“同学们是小苗,老师是培育小苗的辛勤园丁,老师犹如一支蜡烛,用最温暖,最明亮的灯光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她们不图回报,默默的燃烧着自己!”

长辈对晚辈地爱是那样地令人感动,他们为了自己地孩子能和其他小朋友一样,在崭新地教室里一起学习,一起玩耍,为了自己地孩子,拼命工作,干各种各样地粗活,为了赚钱来养活自己地孩子,有地把自己累病了,年青地脸变得沧桑了,有地皱纹增多了,手也变粗糙了。但在孩子们地眼里,无私奉献地爸爸妈妈是世界上最美地人!所以我们一定要孝顺自己地父母,为他们端上一杯热茶,为父母捶捶背揉揉肩,父母都会感到非常地欣慰!

教育书籍读后感 篇10

篇一:教育教学艺术>读后感

读魏书生的书是一种享受,读魏书生的思想是对自身思想、灵魂的提升和升华,读了魏书生的书才知道什么是教书育人,什么是为人师表。从教几年来,所教学生形形色色,五花八门,什么样的都遇到了,作为教师的酸甜苦辣也尽一一体会,总结过去,甚感工作越来越难做,学生越来越不好管,工作压力越来越大,苦和累成了每天的必修课,有时真想不明白,为何有人对教育却还津津乐道,珍爱有加,师生关系如此融洽,每天工作得如此潇洒和轻松,自己的认真和负责为何就不能起到与别人相同的结果呢。

古人云: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搞教育同样如此,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教好书,育好人。孔夫子教育学生成效卓着,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他对颜回、子路、曾参等学生的性格特长、思想状况了如指掌,在知人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综观古今中外凡有成就的教师,教育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知人之明,能察觉学生思想深处的奥秘,能触摸到学生感情的脉搏,他们的心和被教育者相通相印,息息相关,只有这样的教学,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幸福和享受。反思过去,自认为责任心强的自己对自己的学生又了解多少呢,是否真和学生打成了一片,是否常与学生聊天、谈心,是否关心到了每一个学生,无论其成绩好坏,行为习惯好坏,是否走进了学生的心灵,学生是否真愿意同自己作心与心的交流,是否自己真成了良师益友。我想,以上这些除某些在每学期的>教学计划和>工作总结中偶有提及外,真正落到实处的还相差太远,每个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听话、懂事,上课认真听讲,下课认真完成作业,期末考试考个好成绩,如此,教师、学生、家长皆大欢喜,所以“很有责任心”的自己会在班上制定出许许多多的“不准”和“禁止”,有时还用相互监督的方法来检查不准和禁止的落实情况,结果却与想象中的相差甚远。总体看,班级的纪律似乎被管好了,可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却大大减退了,热情少了,积极性没有了,总体成绩也不见上涨,学生在课外活动时的好奇、好动、好玩、好积极思维的特点不见了,而作为教师的教学难度也就更大了,上课不活跃或太活跃,有问题也不问了,这种课上得实在难受,是谁让他们变成了这样子,是我们自己,无数事实告诉我们,要教育学生,首先必须了解学生,这就如同园丁养花,首先必须了解花的习性,医生治病首先必须了病人的病情一样。

在了解学生方面,我们往往是从学生学习态度、行为习惯的表现上简单的了解和简单的评价学生,长期以来,辩证法已在对待学生身上不起作用了。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科学理论,是在总结先进教师的工作经验和少年儿童的心理变化过程的基础上提示出来的教育规律和心理变化规律。教师凭借这些理论的显微镜,常常能发现许多经验认识不到的学生心灵上的闪光点。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特殊规律,而且要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普遍规律,不仅善于把精力花在偶然的个别事件的处理上,更善于把主要精力用在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上,从而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而自己在过去几年的教学生活中,多为一点论,把后进学生看得一无是处,师生互相埋怨,甚至和自己对着干,学了魏书生的有关理论,现在渐渐认识到了学生的心灵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好学生和后进学生的区别只在于头脑中是非,好坏排列的顺序及比例不同而已。正是因为后进同学上进心的幼苗小而枯黄,有的常常被压在石头下,才更需要教师的同情、关注和扶植。懂得了这些理论知识,我在具体教育过程中加以运用,果然效果明显,某些平时不听话的同学,调皮的同学经过一期的努力,都有了较大的进步,师生关系也有很大改善,与学生的友谊加深了。

俗话说得好,“要得公道,打个巅倒”,几年来,我常觉得教师在地位上就是与学生不一样,教师就要高一层,就是权威,所以教师说的,学生就得无条件的服从,无条件的执行老师的安排,不得顶撞和不满,如有违反,那就是对老师的无理,就是不听话。所以师生平等很难在现实中体现,殊不知,老师也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学生的今天就是老师的昨天,学生犯了错误时的心情,老师通过回忆自己当年犯的错误时的心情就能认识更真切一些。这就是魏书生说的“用回忆的方法去感知”。

我相信往后的教学生涯不再是枯燥无味,更不会是苦与累的集合,正如他所说,应该是一种幸福和享受,我会努力的。

篇二:走好人生第一步读后感

教育类书籍读后感 读完之后,我不由得按着书中理想教师 的“标准”去叩问自已:我是不是一个理想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要想做一名理想的教师,首位要做的便是要有丰富的学识吧,这是古往今来不变的真理。以前崇尚教师有一桶水,现在随着各种新的课程标准的推行,恐怕一缸水、一池水都是不行的了,而应该是一条河流而且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惟其如此,才能让孩子更有所学、有所获!否则,拿什么来教给孩子呢?这就要求:一要勤于读书,充实自我,使自己的知识海洋不断得到充盈,不会枯竭,才能源源不断地使自己充满活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

作为一名教师,我想能从这本书学习点经验,所以比较关心书中对于理想教师的描述。朱教授在书中描述: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

总之,我读了教育类这书籍,感受很深,引起的我的思考,以前我是非常喜欢看教育类的书籍,但在这几年没怎么看过,是因为没有,可现有了,我就看看,不管是那么忙,我在休息时都会看看,从中学到一些经验,有些随机带到教学活动中去。了解当前教育的须要,特别是这位教授写的<我的教育理想>,我读的几次,感受很深,受益非浅。

《走好人生第一步》——为3岁以下孩子的爸爸妈妈推荐的一本书

早期教育是非常的重要,不都是说“三岁决定人的一生”吗?但又是什么在三岁之前决定了孩子的一生呢?是早期的识字教育?早期的数学教育?还是早期的才艺教育?这些并非不重要,但却不是最重要的。这本书的副标题为:为孩子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矗这让我想起了圣经里的一句话:“凡听见我的话就去行的,好比聪明人,把房子盖在磐石上。雨淋,水冲,风吹,撞着那房子,房子总不倒塌,因为根基立在磐石上。凡听见我的话不去行的,好比一个无知的人,把房子盖在沙土上。雨淋,水冲,风吹,撞着那房子,房子就倒塌,并却倒塌得很大。”

你愿意你的孩子是那磐石上的房子,还是沙土上的呢?我想没有人选择后者,那么这本书会教给你,如何站在孩子的角度,读懂孩子的行为,并将孩子的行为引导到一个有效的目标上去。就像圣经里说的:“教养孩童,走他当行的路,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

篇三:爱的教育读后感

《爱的教育》——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这本书在漫长的岁月里,陪伴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成长。可以说,这是一本永远不会过时的书。这本书处处洋溢着浓郁的情感力量,它用爱打开了人的心扉,引导我们永远保持一颗勇于进取而善良真诚的心,爱祖国,爱人民,爱自己,同情人民的一切不幸与苦难。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但是你会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我们对此的态度可能不同,但它一定会引发了我们对于爱的一些思索。

《爱的教育》把爱比成很多东西,读《爱的教育》,使我步入了恩利科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小到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

《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这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这一个个小>故事,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从而使他们心存着一份爱。其实,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一定会发现,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也享受着许多别人的疼爱、关心与帮助。我很希望我们享受那份极为普通的爱的时候,也会付出爱心给一些需要帮助的人。爱,不分大小多少,小到一句问候,一个拥抱,大到爱心捐献,希望工程,社会保障„„这其中都包含了爱。但人们常常忽视了爱的存在,就如父母的爱,人们似乎都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并不需太多的付出与回报,甚至还无形中拒绝着父母的爱。这样的人走不了多远。

《爱的教育》以日记的形式讲述了“我”在一学期中所发生的事情,从恩利科的日记中可以看出他们班上的同学的优点,如科列帝的宽容、勤劳;沃提尼的善良;卡罗纳的正直;纳利的坚毅等等。同时也可以看出他们的不足,如沃提尼的嫉妒和爱慕虚荣;弗朗蒂的厚颜无耻、阴险、狡诈。我们可以从中学习他们的优良品质,也可以自我反省自身是否存在同样的毛病。

爱,像把金钥匙,打开了人们的心扉;爱,让我们奋不顾身地去帮助别人,不怕牺牲自己;爱,是多么伟大啊!

爱自己的亲人是应该的,也是容易的,但如果一个人只懂得爱自己的家人,除了家人之外的人一概不爱,那他就是一个可悲的人,他并不真正明白爱。我认为爱是博大的,无穷的,伟大的力量。爱是人间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升华。只有爱,能使人变成一个心灵纯洁的人,而教育,才能使爱永恒。我想,如果每个人都能体会到别人付出的爱,都能对别人献出爱,那么我们社会将变得幸福安宁,我们祖国将繁荣昌盛。

让我们打开博爱的门,让世界充满爱!

篇四:祖国本人终于回来了读后感

本人读了《祖国本人终于回来了》,让本人晓得了钱学森是本人国出色的爱国科学家。他早年留学美国,以优良的学习成果取得了博士学位,成为了航天工程和空气动力学的专家。他在火箭研讨方面获得了很大的停顿,被美国麻省理工大学聘为终身教授。在美国金钱,位置,声誉他都有了,可自重新中国解放以来,他立即决议回国并说:“本人是中国人,本人能够放弃这里得一切,但不能放弃本人的祖国,本人应该早日回国,为建立新中国献出自己的全部力气。”可是美国人使终不让他回国,还说他是特务。阅历了种种磨练,他终于回国了。

这件事让本人想起本人的喜好钢琴,本人的喜好钢琴是本人从7岁开端学的,从小到大,从生到熟,本人总是想:真烦呀,还有这么多变。可是,本人看完这篇课文以后,总有六个字在鼓舞本人,那就是:不丢弃,不放弃。这六个字不断让本人坚持下来。

本人太感激这篇课文,由于这篇文章让本人晓得了假如钱学森也像本人一样,那样本人国的航天技术就不会这么兴旺;让本人明白了自己应该用怎样的行动来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

篇五:英雄人物读后感

读了《英雄人物》这本书,本人领会到是当时中国的落后,和那些英雄儿女们深深的爱国之情。本人不由摸起了胸前的红领巾,由于它是国旗的一角,由于它是英雄儿女们鲜血染红的。

《英雄人物》这本书里有很多传奇英烈们,他们饱受困苦,坚持作战,把自己的终身奉献给了祖国,为的是把下一代教育好,把祖国明天建立好。这样的英雄事迹,使本人们想起了本人们那次的队列竞赛。

那天,天刚下过雨,操场比拟滑,可本人们还是继续竞赛。这次竞赛,本人们都不怎样有把握,由于平常锻炼的不刻苦,不认真。教师为全班同窗捏了把汗,同窗们心里都很着急。竞赛仍然慌张的持续着,轮到本人们班上场了。本人们都俯首挺胸,气势高扬,>口号喊的异常洪亮,响亮。本人们用划一的步伐和认真的态度,赢得了教官们的阵阵的鼓掌声。最终本人们博得了第二名的好成果。

严厉请求自己,做好每一件事,才干学好身手,发奋国强,长大才干把祖国建立的愈加强盛,愈加辉煌,这就是本人们的爱国情怀。

篇六:学习助手读后感

读完《学习助手》的文章后发现,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读完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在一年级就开始出现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了二、三年级甚至有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学生呢?”是这些学生太笨,是他们上课不专心听讲,还是从教师自身寻找原因?

因为曾经遇到过这样的学生,所以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弱势群体。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恩赐或施展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等待我们塑造的苍白魂灵。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些阳光给那些“落伍”得“无药可救”的后劲生。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走到他们跟前,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习题。学习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们光听别的学生流利的回答,记黑板上的内容,而要设法使他们独立思考,因为思考的过程已经包含对知识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们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哪怕获得一点点进步也好。

上一篇:中秋节慰问新闻稿下一篇:2018—2018学年六年级数学教师下学期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