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次阅读题附答案(通用11篇)
第八次阅读题附答案 篇1
第八次阅读题附答案
古时候,欧洲的苏格兰遭到了别国的侵略。王子布鲁斯带领军队,英勇地抗击外国侵略军。
可是,一连打了七次仗,苏格兰军队都失败了,布鲁斯王子也受了伤。他躺在山上的一间磨坊里,不断地唉声叹气。对这场战争,他几乎失去了信心。
布鲁斯躺在木板上望着屋顶,无意中看到一只蜘蛛正在结网。忽然,一阵大风吹来,丝断了,网破了。蜘蛛重新扯起细丝再次结网,又被风吹断了。就这样结了断,断了结,一连结了七次,都没有结成。可蜘蛛并不灰心,照样从头干起,这一次它终于结成了一张网。
布鲁斯感动极了。他猛地跳起来,喊道:“我也要干第八次!”
他四处奔走,招集被打散的军队,动员人民起来抵抗。经过激烈的战斗,苏格兰军队赶跑了外国侵略军。布鲁斯的第八次抵抗成功了。
1.选字组词。
招召
待
号()
()开
()集
低抵
()挡
()档
()抗
()头
2.比较下列句子,回答问题。
对这场战争,他失去了信心。
对这场战争,他几乎失去了信心。
“几乎”一词在句中有什么作用?
3.布鲁斯王子在磨坊里看到了什么?看到这些,王子又有什么表现?
4.读短文,填空。
(1)布鲁斯王子是? ? ??国人。这篇短文讲的.是他抗击侵略军一连失败 ? ? ?次,后来看到 ? ,布鲁斯重新振作,终于 ? ? ?的故事。
(2)这则故事可以用一个成语概括,是 ?[ ? ]
A.百战百胜
B.草木皆兵
C.百折不挠
5.读了这篇文章后,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1.招待
号召
召开
召集
抵挡
低档
抵抗
低头
2.“几乎”指没有完全失去信心,没有彻底灰心,还有重新振作的可能。(意思对即可)
3.布鲁斯王子看到一只蜘蛛经过八次的努力,才织好一张网。他被蜘蛛的精神感动,振作了起来。
4.(1)苏格兰
七
蜘蛛结网失败七次仍然努力,终于结成了网
打败外国侵略军
(2)C
5.“略”
第八次阅读题附答案 篇2
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项目,到目前为止已经持续开展了八次。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从2010年9月开始全面启动,共执行样本城市51个,覆盖了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本次调查采集有效样本19418个,其中,未成年人样本占总样本的28.6%,农村样本占总样本的26.7%。数据经过加权后,可推及全国11.75亿居民。
一、我国18-70周岁国民对阅读作用的认知程度较高,国民综合阅读率达77.1%,传统纸质媒介阅读率稳健增长,数字阅读接触率强劲增长。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对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77.1%,比2009年的72.0%增加了5.1个百分点。我国国民对阅读作用的重要性认知程度较高,69.1%的国民认为当今社会阅读对于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来说“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如图1所示。
2010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32.8%,比2009年的24.6%增加了8.2个百分点,增幅为33.3%。通过对数字化阅读方式的进一步分析发现,我国18-70周岁国民中分别有23.0%的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比2009年的14.9%增加了8.1个百分点;3.9%的国民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比2009年的1.3%增加了2.6个百分点;18.1%的国民通过网络在线阅读,比2009年的16.7%增加了1.4个百分点;2.6%的国民使用PDA/MP4/电子词典等进行数字化阅读,比2009年的4.2%降低了1.6个百分点;1.8%的国民用光盘取读,比2009年的2.3%降低了0.5个百分点。各类数字化阅读方式中,电子阅读器的接触率增长幅度达到了200%,增幅最大。
图1:我国国民对阅读重要性认知
二、我国18-70周岁国民对图书、报纸、期刊的阅读量较2009年均有增加,电子书阅读量超过6亿本。
2010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人均阅读图书4.25本,比2009年的3.88本增加了0.37本;人均阅读报纸101.16期(份),比2009年的73.01期(份)增加了28.15期(份);人均阅读期刊7.19期(份),比2009年的6.97期(份)增加了0.20期(份)。
按本次调查可推及18-70周岁国民8.40亿计算,2010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共阅读过图书35.70亿本,阅读过报纸849.74亿期(份),期刊60.40亿期(份)。
为研究的需要,2010年的调查问卷中增加了对电子书阅读量的考察。数据分析发现,2010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人均阅读电子书0.73本,按本次调查可推及18-70周岁国民8.40亿计算,2010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共阅读过电子书6.13亿本。
三、我国18-70周岁国民人均每天接触报纸和图书的时长有所增加,期刊接触时长有所减少,人均每天上网时长和手机阅读时长有大幅增加。
2010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每天接触的传统纸质媒介以报纸的接触时间最长,人均每天读报时长为23.69分钟,比2009年的21.02分钟增加了2.67分钟;人均每天读书时长为16.78分钟,比2009年的14.70分钟增加了2.08分钟;人均每天读杂志时长为13.66分钟,比2009年的15.40分钟减少了1.74分钟。
2010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人均每天上网时长为42.73分钟,比2009年的34.09分钟增加了8.64分钟,增幅为25.3%;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10.32分钟,比2009年的6.06分钟增加了4.26分钟,增幅为70.3%。
2010年的调查问卷中增加了对电子阅读器阅读时长的考察。数据分析发现,2010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人均每天电子阅读器阅读时长为1.75分钟。
四、我国网民中六成以上在上网时从事与阅读相关的活动。
2010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上网率为49.9%,比2009年的41.0%增加了8.9个百分点,增幅为21.7%。我国18-70周岁国民以电脑上网为主要渠道的占到47.5%,另有16.6%的国民通过手机上网,0.3%的国民通过电子阅读器上网。
我国18-70周岁网民上网从事的活动中,选择比例最高的是“网上聊天、交友”,占71.3%;其次是“阅读新闻”,占63.6%;第三位的是“在线听歌、下载歌曲和电影”,占52.8%。
我国18-70周岁网民中有66.3%表示上网从事与阅读相关的活动,除网上阅读新闻外,还有15.4%的网民上网搜索图书信息,10.4%的网民阅读电子书,7.8%的网民网上阅读电子杂志,6.0%的网民阅读电子报。
对我国网民倾向的阅读形式的研究发现,63.8%的网民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1.7%的网民倾向“从网上打印下来阅读”,34.4%的网民更倾向于数字化方式的阅读,这其中包括21.4%的网民倾向“网络在线阅读”,10.2%的网民倾向“在手机上阅读”,还有2.8%的网民倾向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
五、我国18-70周岁国民对图书和期刊的价格承受能力均有增加,16.4%的读者阅读电子书后还会购买该书的纸质版本。
对我国国民能够接受图书价格的量化分析发现,我国国民能够接受一本200页左右的文学类简装书的平均价格为12.75元,比2009年的11.17元增加了1.58元。
对期刊价格承受能力的分析发现,我国18-70周岁国民平均可接受一本期刊的价格为6.12元,比2009年的5.35元增加了0.77元。
在阅读过电子书的18-70周岁国民中,能够接受一本电子书的平均价格为1.33元。16.4%的读者阅读电子书后还会购买该书的纸质版本。在接触过数字化阅读方式的国民中,有53.8%的读者表示能够接受付费下载阅读。这一读者群体能够接受的一本电子图书的平均价格为3.45元。
六、手机报和手机小说是我国国民手机阅读的主要内容,农民更爱手机阅读。
2010年进行过手机阅读的群体中有52.0%是农村居民。从年龄结构上考察发现,手机阅读群体63.3%集中在18-29周岁这一年龄段,27.7%集中在30-39周岁这一年龄段,6.8%集中在40-49周岁这一年龄段,2.3%集中在50周岁以上年龄段。在21-25周岁之间的集中度最高,有近四成(39.3%)的手机阅读群体集中在这一年龄段内。一半以上(51.7%)的手机阅读群体集中在26周岁及以下的年轻人中。
手机阅读群体中有近六成(59.0%)通过手机“听音乐”,51.8%进行“手机QQ、飞信等”交流活动,6.2%通过手机发送“微博或博客”。
进一步分析这一群体通过手机进行的与阅读相关的行为时发现:排在第一位的是“阅读手机报”,占到55.3%;其次是阅读“手机小说”,占到43.1%;再次是用“手机浏览网页”排第三位,占到28.1%;阅读“与学习有关的信息”的占到10.5%。对手机小说偏好类型依次为武侠类排在第一位,言情类排在第二位,青春类排在第三位,玄幻类排在第四位,穿越类排在第五位。
七、电子阅读器阅读群体人均每天电子阅读器上阅读时长在40分钟以上。
2010年我国有电子阅读器阅读习惯的群体中,平均每天在电子阅读器上的阅读时长为40.76分钟。其中30-39周岁群体的阅读时长每天超过1小时。
对有电子阅读器阅读习惯的群体,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花费情况的分析显示,67.6%的电子阅读器阅读群体2010年为电子阅读器阅读付过费,年均付费金额为44.92元。
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的群体中,接近80%的读者习惯在电子阅读器上看电子书,19%的读者看报纸,13.8%的读者看电子期刊。
八、我国18-70周岁国民接近六成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较少,同时有六成以上国民希望当地有关部门举办阅读活动。
2010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对个人阅读数量评价中,只有0.9%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多,7.1%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比较多,55.1%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少或比较少。对个人阅读情况表示不满意的比例占23.5%,对个人阅读情况表示满意的仅占18.8%。
72.8%的18-70周岁国民认为,与去年相比自己的阅读量没有变化,7.5%的国民认为与去年相比“自己增加了纸质内容的阅读”,12.1%的国民认为“减少了纸质内容的阅读”;5.7%的国民认为“自己增加了数字内容的阅读”,4.4%的国民认为“减少了数字内容的阅读”。
仅有5.2%的18-70周岁国民回答身边举办过阅读活动或阅读节,有73.8%的国民表示身边没有阅读活动或阅读节,另有21.1%的国民表示不知道身边是否举办过阅读活动。66.0%的国民希望当地有关部门举办读书活动或读书节。
九、我国18-70周岁国民版权认知度为75.0%,盗版出版物购买率为15.9%。
如图2所示,2010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的版权认知度为75.0%,比2009年的74.6%增加了0.4个百分点。我国18-
70周岁国民购买盗版出版物的比率为15.9%,比2009年的16.1%降低了0.2个百分点。
图2:版权认知度历年变化
十、0-17周岁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82.7%,未成年人年均图书阅读量超过了成年人。
对0-17周岁未成年人的图书阅读率的分析发现,2010年我国9-13周岁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最高,为92.1%。14-17周岁为83.0%,0-8周岁为74.3%。综合以上各年龄段,我国0-17周岁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82.7%,比2009年的79.0%增长了3.7个百分点。
表1:各年龄段人群图书阅读率
《六国论》阅读题附答案 篇3
阅读下面《六国论》中文段,完成问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人未尝赂秦 未尝:不曾
B.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不免:免不了
C.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是故:因此
D.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革灭:消灭
2.对下列各句加粗的词语的词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②是谁之过与
③李牧连却之
④却匈奴七百余里
A.①②词义不同,③④词义相同
B.①②词义不同,③④词义不同
C.①②词义相同,③④词义不同
D.①②词义相同,③④词义相同
3.下列各项中的句子是转折关系的一项是( )
A.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C.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D.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参考答案:
1.B
2.A
《文学新人》阅读题附答案 篇4
①打开一本书,如果你不能在60天内看完,那么对不起,你必须跟这本书说再见。阿根廷独立出版人埃特纳日前发明了这种不等人的书,这是一本拉美文学新人的作品集,用某种新型墨水印制而成,一旦接触到空气和阳光,字迹就开始逐渐变淡,两个月后会还原成白纸。
②埃特纳策划这本书的初衷不在于发动一场出版和阅读革命,他只想让这本书里汇集的拉丁美洲的文学新人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被大家关注,短到在他们被遗忘之前,能让执文学权杖者和别的出版人看见他们,让他们在接下来的第二本书里延续微弱的文学生命鉴于文学新人的出头之难,处女作中潜藏的文学生命的确太过微弱:它的印数不会多,市场不会大,关注的人极为有限,时刻面临被无数新的出版物覆盖和再也露不出水面的可能。如果他们的第一本书不能在短期内被关注,就很难有机会出版第二本,文学之路可能就此画了句号。
③所以,这本不等人的书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对文学新人不被阅读的焦虑,不是书不等人,而是文学新人等不了人。作家在起步之初有时候就这么脆弱,他可以沉默着写,但他扛不住写作之外的世界对他报以更大的沉默。如果他的第一拳就打到棉花甚至空气上,他通常怀疑的不是棉花和空气,而是自己的手。一定有人说,文学是长跑,成大事者,必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换句话说,要耐得住不被阅读的沉默。可是,不在乎是否被阅读的大师确有人在,无视读者的文学新人还很少见。大师们不管怎么不在乎,读者也会蜂拥而至,若新人不在乎,那可能就真的门可罗雀了。
④第一本书传播的重要性如果直接移植到中国,也许会遭受异议:中国有数目惊人的文学期刊,只要写得足够好,总有地方发表,只要在众多期刊里周游列国,保持足够高的出镜率,总可以从新人成长为名家,大可不必在第一本书的树上吊死。但现在,一个不容忽视的趋势是,随着体制改革的推进,传统的专业作家与业余作家格局业已解体,大众文化的兴起使得文学越来越边缘化,文学期刊日渐式微,读者量小,关注度低,它对作家的培养功能和选拔功能都在受到质疑。与此同时,新媒体的介入,市场运作的成熟,使得不管是文学大家还是文学新人,都不能无视更广阔更有生机的出版市场的存在了。写作可以更方便更直接地进入市场,而不再必然需要文学期刊这一传统媒介。
⑤不等人的书用心之良苦,暗含的是被阅读与作家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虽然靠逐渐消失来要挟别人读,更多的像是行为艺术或者促销噱头,并不足取。作家的可持续发展的确需要一个良好的接受环境,需要有更多的阅读回应,有效性的阅读甚至可以反作用于创作的再生产,但归根结底,可持续的动力还是来自内心,来自作家自身对于文学的坚持甚至信仰。这是自己内心竖起的标杆,并不必须仰赖外部世界的耐心。
⑥在这个意义上,60天即消失的书不是一个写作者的志向所在。文学新人需要被阅读,但也要追问,你能提供什么样的作品、什么样的艺术创造给人阅读?你所期待的是抢在消失前的一次性、即时性阅读还是更长久的、可持续性的阅读?作为一个写作者,我当然希望更多的人看见我的文字,但同时也希望自己能写出值得别人一读再读的文字,哪怕要等得更久。每一次打开,所有的文字都在,整整齐齐地排列在那里,沉实,坚定,它们给我的信心和内心的安妥,胜过最终化为空无的著作等身,以及所有的荣誉。
(9月18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7.下列有关不等人的书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这种不等人的书,是一本由阿根廷独立出版人埃特纳日前发明并策划的拉美文学作品集,用某种新型墨水印制而成,一旦接触到空气和阳光,字迹就逐渐变淡,不久后会还原成白纸。
B.埃特纳策划这本书的并不是想要发动一场出版和阅读革命,他只想让这本书里汇集的拉丁美洲的文学新人能尽早,早到在他们被遗忘之前,让文学泰斗和别的出版人看见他们,让他们在接下来的第二本书里延续微弱的文学生命。
C.鉴于文学新人的出头之难,文学新人的作品中潜藏的文学生命的确太过微弱,印数不多,市场不大,关注人员有限等因素,埃特纳策划这本书是为了让这些文学新人可以尽快得到关注。
D.这本不等人的书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对文学新人不被阅读的焦虑,不是书不等人,而是文学新人等不了人。
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家在起步之初有时候是脆弱的,他可以沉默着写,但他扛不住写作之外的世界对他报以更大的沉默。如果他的第一本书没有受到关注,他往往容易丧失信心,甚至怀疑整个社会的阅读市场发生了某种偏移,从而影响到他的再度创作。
B.作为大师,他们对自己的作品有着独特的感受力,他们对于自己作品的评价并不来源于读者,因此对于自己的作品是否被阅读并不在乎,然而文学新人很少能做到这一点。
C.现在,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随着体制改革的推进,传统的专业作家与业余作家格局已经解体,大众文化的兴起使得文学越来越边缘化,文学期刊日渐式微,读者量小,关注度低,它对作家的培养功能和选拔功能都在受到质疑。
D.作家的可持续发展的确需要一个良好的接受环境,需要有更多的阅读回应,但归根结底,可持续的动力还是来自内心,来自作家自身对于文学的坚持甚至信仰。这是自己内心坚守的事物,并不必须仰赖外部世界的耐心。
9.下列不属于作者观点态度的一项是( )
A.60天即消失的书不是一个写作者的志向所在,文学新人需要被阅读,但也要追问,你是否可以提供更好的、更有深度的作品给读者阅读 。
B.作为一个写作者,作者当然希望更多的人看见自己的文字,但同时也希望自己能写出值得别人一读再读的文字,哪怕要等得更久。
C.不等人的书用心之良苦,暗含的是被阅读与作家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但是更多的像是行为艺术或者促销噱头,不太可取。
D.新媒体的介入,市场运作的成熟,写作可以更方便更直接地进入市场,而不需要文学期刊这一传统媒介。
参考答案
7、A, 解析:这种不等人的书,不是拉美文学作品集,而是拉美文学新人的作品集。
8、D,解析:A这些作家不是怀疑整个社会的阅读市场发生了某种偏移,而是怀疑自己。第三段中指出:他通常怀疑的不是棉花和空气,而是自己的手。B作为大师,他们对自己的作品有着独特的感受力这里讲所有的大师全归进去,以偏概全。第三段中不在乎是否被阅读的大师确有人在并不是指所有的大师。C趋势不等于已成事实。第四段中只是强调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趋势。
成语《鱼目混珠》阅读题附答案 篇5
古时候,有个名叫满愿的人,收藏着一棵极为罕见的大珍珠。许多人好奇地想jiànshí( )一下这颗珍珠的模样,可是满愿从来不肯让人看。
每当人们对满愿表示羡慕时满愿的邻居寿量总是轻蔑(miè)地对人们说有颗珍珠算什么我也有而且比满愿那颗还要好可是,他也像满愿一样,从来不肯让别人看他的珍珠。
人们虽然从来也没见过他们珍藏的.珠宝,但对此都shēnxìnbǜyí( )。于是,大家对两位珍珠的主人羡慕不已。
后来,他俩忽然同时患(huàn)病。医生看过他们的病后,告诉他们说,他们得的是一种病。治这种病需要用珍珠的粉末配制一种药。两人听了,救病心切,都把自己shēn cángbúloù( )的珍珠拿了出来。人们听说他们拿出了珍珠,当然不肯放过这个放过这个yìbǎoyánfú( )的机会,纷纷赶来观看。只见满愿那颗珍珠晶莹圆润,十分迷人。而寿量那颗呢,原来不过一颗稍大些的鱼眼睛!
1、再文中括号内写出标有拼音的词语。
2、给画“_____”的句子加上标点。
3、根据解释在文中找出合适的词。
(1)觉得新奇而感兴趣。( )
(2)非常稀少,难得遇见。( )
(3)丝毫也不怀疑。( )
(4)认为有价值而妥善保管。( )
参考答案:
1、见识深信不疑深藏不露一饱眼福
2、, :“ ! , 。”
第八次阅读题附答案 篇6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湖州歌九十八首(其三十八)①
汪元量
青天淡淡月荒荒,两岸淮田尽战场。
宫女不眠开眼坐,更听人唱《哭襄阳》②。
【注】
①南宋灭亡之后,诗人和宫女们作为俘虏被元军押解北上,此诗写于押解途中。
②《哭襄阳》:元军大举攻宋时,襄阳首当其冲,宋将吕文焕坚守六七年之久,但宰相贾似道坐视不救,致使襄阳失守。此曲为襄阳失守以后在民间流传的一支哀歌。
(1)诗中前两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是通过哪些意象表现的?(4分)
(2)《哭襄阳》一曲在诗中有何作用?试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4.(1)描绘了一幅惨淡荒寒、满目疮痍的`悲惨景象,(2分)是通过(青)天、(荒)月和淮田(战场)三个意象表现的。(2分)
龙须酥里含相思阅读题附答案 篇7
②小卖部是村里最令我心仪的地方。高高的木柜台里站着一位阿姨和一位好看的大姐姐,大姐姐穿一件白底红花的上衣,爱笑,露出一排糯米般的牙齿。白皙的脸颊上有一对酒窝,春意荡漾。一双大眼睛水汪汪的,泊着一对黑葡萄。两条乌黑乌黑的大辫子,直垂在腰际,麻花辫子的发梢上扎一对粉色蝴蝶,腰身细细的,她每一次转身的样子极好看。
③奶奶说,称一斤酥饼、一斤点心,我就听得心花怒放。
④酥饼被大姐姐用夹子整齐摆放在棕色的粗纸上,再称上一斤白皮的点心,点心上缀着小红点,如同白胖胖的小娃儿额上贴的小红点,无限喜气。酥饼圆圆的,点缀几颗黑色的芝麻,像一张长着雀斑的小脸,可爱,可亲。
⑤她铺好两张棕色的粗纸,粗纸上隐隐有麦秆,粗糙,原始,朴素。一层层的酥饼堆放成四方的宝塔形,然后在粗纸外包一张方方正正的红纸,大红底子上写着黑色的“福”字,透着俗世生活的喜庆和美好。姐姐头顶挂着一卷的草绳,草绳就在她白蝴蝶般的手指中飞快地缠绕着,灵巧而神奇。在我眼里,她像是个魔术师,一瞬间就包好了点心。我的头刚高过柜台,手扒着柜台,踮着脚尖看着点心,嗅着一股淡淡的.甜香,忍不住直咽口水。
⑥奶奶掏出雪青色的手帕,小心翼翼地一层层打开来取钱。大姐姐收好钱,也不数,她头顶横着一根铁丝,上面常年挂着一个铁夹子,她将钱夹在铁夹子上,手臂一挥,只见一道优美的弧线,“呼啦”一下,夹子就到了阿姨的头顶,整个过程酣畅淋漓,洒脱流畅,一气呵成,那么美。
⑦我拽着奶奶的衣襟,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姨奶奶家不远,就在邻村。田野里玉米长得比人还高,像一道绿色的屏障。玉米吐着金黄的胡须,豇豆开满淡紫色的蝴蝶花,像一群爱说笑的小丫头,凑在一起,叽叽喳喳说个不停。黄瓜爬上架子,穿着嫩黄色花裙的花儿招惹来一群群的蜜蜂围着它们跳舞。
⑧我跟着奶奶的小脚,盯着她手里的两包点心,包点心的粗纸隐隐渗出油来,越看嘴里越馋。心里盼着快到姨奶奶家,就可以一饱口福了。我一边走路,手一刻也闲不下来,一会儿拔一朵淡粉色的打碗碗花,一会儿摘一朵紫色的豌豆花。奶奶看见我摘打碗碗花,就训我,小祖宗,快扔掉,摘了会打掉饭碗的。
⑨现在,在街上的西饼店里,形态各异的点心规规矩矩躺在精致的盒子里,盒子上扎着粉色的蝴蝶结,像是穿着纱裙的公主。可是,我却无限怀念包着粗纸写着“福”字的点心,有一点俗,却俗得那么美。它像一位小家碧玉,不施粉黛,朴素,干净,温馨。
⑩一天,在一家西饼店看见一盒龙须酥,洁白的银丝盘结在小盒子里,犹如老妇人头上的发髻。盒子上竟有两个字:相思。买来咬上一口含在嘴里,丝丝缕缕,长长短短都是相思。它香甜酥软,甜得有些腻人,而且香料的味道太重,远不及我童年吃过的点心。含着它,就看见奶奶颤颤巍巍迈着小脚,走在田间的小路上。路的两旁是一望无际郁郁葱葱的庄稼,虫声叽叽,花草缤纷。她手里提着两包点心,风吹起她满头的银发,我望着,望着,看她渐行渐远,再也看不见。泪湿了眼角。
12.根据要求,完成以下两小题。(6分)
(1)说说第⑨段加点词语“规规矩矩”的作用。(3分)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⑦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3分)
13.“龙须酥里含相思”,“我”在思念什么?结合全文,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3分)
14.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并回答问题。(5分)
【链接材料】
“这孩子,说话真是暴躁。”老太太低声嘟哝着,从腰里摸出一个肮脏的手绢,层层地揭开,露出一沓纸票,然后将手指伸进嘴里,沾了唾沫,一张张地数着。
她终于将数好的钱交到母亲的手里。母亲也一张张地点……
——选自《卖白菜》
链接材料与选文第⑥段都是写付钱,两者描写方法上有相同之处,但其作用并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相同之处(描写方法)(1分):
不同之处(作用)(4分):
参考答案:
12. (1)“规规矩矩”是写现在西饼屋的点心被过度包装后的精致、华美(1分),与“我”记忆中童年时的点心的朴素、干净、温馨形成鲜明的对比(1分),表达了“我”淡淡的哀愁与失望(1分)。
(2)画线句采用比喻(1分)、拟人(1分)等修辞,充分表达了“我”去姨奶奶家马上就能吃到酥饼点心的喜悦心情(1分)。
13. ①思念包着粗纸写着“福”字的酥饼、点心。(1分)②思念迈着小脚、陪我成长的奶奶。(1分)③思念温馨、甜蜜、幸福的童年生活。(1分)
14.相同之处都采用动作描写(细节描写)。(1分)
不同之处:《卖白菜》中“摸”“揭”“数”等一系列动词,表现了挑剔、精明的老太太付钱时的谨慎。“母亲也一张张地点”也表现了母亲收钱时的小心。这些动词刻画了那个时代人们的贫穷。(2分)
第八次阅读题附答案 篇8
住所的对面是个很大的菜市场,一向喜欢安静的我有时会过去凑凑热闹,站在路边看来来往往的人,听小商小贩们南腔北调的吆喝。
一个星期天的早晨,我又溜达了出去。习惯地走到那个我经常去的地方,却忽然发现有些异样,仔细观察了一番,才发现两个摊位中间的空地上多出了一个卖黄瓜的摊子,一个衣着朴素的中年妇女正从身后的三轮车上大把大把地往摊子上摆黄瓜。这肯定是从乡下赶来的,我的脑子里闪过这样的.念头。不一会儿工夫,她的黄瓜就整齐地摆在简易的地摊上了,那些黄瓜顶着小花,又细又长,浑身带刺,与附近的几份相比,真算得上佼佼者了。
“黄瓜多少钱一斤”,一个穿着时髦的年轻妇女问。
“一块钱一斤”,中年妇女回答道。怎么和别人一个价,我有些不可思议,她明明可以多卖钱的。
“那称两斤吧”
年轻妇女拿起黄瓜,往地上丢了两元钱,大摇大摆地走了。这种付钱方式太不礼貌了吧,我下意识地感觉到。
她的生意很好,没出半个小时,她就卖出去了四五份。那些买黄瓜的有年轻的,有年长的,个个穿着体面,但令我吃惊的是,他们付钱的方式如出一辙:从钱包里掏出钱,漫不经心地数一数,丢在黄瓜摊子上,有的甚至还丢到了摊子外面。
再看看其他的摊点,他们都有高高的摊位,卖主都是从买主手中接过钱,或许是她的摊位太低了吧,他们还不习惯这种买菜方式。
那个拄双拐的年轻人来了,我对他的印象很深刻,因为他只有左腿,借助双拐来走路,摇摇晃晃的。他的篮子挂在右拐上,每次里面的菜都不多,他瘦弱的身体大概实在承受不了太多的重量。
走到黄瓜摊前,他停了下来,问明价格后要了两斤。“这黄瓜真嫩,好久没买到这么好的了。”他的脸上洋溢着满意的笑容。
“自家种的,又吃不了,就拿来卖了。”中年妇女一边回答,一边把黄瓜给他装进右拐上的篮子里,然后低头收拾摊子。
年轻人掏出两元钱,并没急着丢出去,他挪动一下右拐,用手臂夹紧,身子向右微倾,然后把左拐拿到右边,又挪动几下左脚,站稳身子。过了好一会儿,他用右手握住双拐的中间,很吃力地弯下身子,用左手把钱递了过去。中年妇女正聚精会神地在地上摆黄瓜,他的身子至少弯过90度角才轻轻地把钱放到她的手上。
看到这一幕,我的眼泪快流出来了,为他的这一弯腰。这一弯腰需要费尽他多少力气呀,这一弯腰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境界呀!对于一个人的尊重,对于一个普通农民的尊重,这一弯腰,使多少豪言壮语失去了意义,让多少表面文章变得苍白无力。
轻轻地弯下腰,这对一个普通人来说平常得再也无法平常了。但有时,轻轻地弯下腰是一种境界、一种修养、一种美德。
轻轻地弯下腰吧!
【问题】
1.(2分)用“||”将文章分为两个部分并在下面横线上说明理由。
2.(2分)品析下面的句子,简要说说句中“这一幕”指代的内容。看到这一幕,我的眼泪快流出来了,为他的这一弯腰。
3.(2分)文章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4.(3分)从文中的这个故事看,“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5.(3分)除了标题,文章两次出现“轻轻地弯下腰”,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参考答案】
1.从“他的身子至少弯过90度角才轻轻地把钱放到她的手上”之后分开。理由:前叙后议(前面叙述故事,后面点示哲理)
2.残疾年轻人弯腰艰难地把钱递给卖黄瓜的中年妇女
3.时髦的年轻妇女等人如出一辙的付钱方式与残疾年轻人弯腰艰难地把钱递给卖黄瓜的中年妇女的付钱方式形成鲜明对比(1分),更突出了残疾年轻人尊重他人的美德(1分)。
4.“我”是一个善于观察(2分),懂得尊重他人的人(1分)。
第八次阅读题附答案 篇9
(1)当时,我也不知道自己处在什么位置,卫星导航仪也停止了工作,战友呢?全走散了。但这并不是最可怕的。
(2)低着头,使劲擦干满脸的汗水,我发现一件奇怪的事情,自己脚下没有影子。无论我怎么转身,身后除了黄白的沙漠,什么都没有。这是不合常理的,头顶明明有一轮红日,怎么就照不出自己的影子呢?我焦急地爬上前方的沙丘,想着没了任何阻挡,影子大概就回来了,可是,没有,连一丁点儿都没找到。
(3)我眯着眼看了下天空,用手做了个角度比,结果反复论证了撒哈拉沙漠的可怕,阳光明明不是垂直角度,我的影子却被一种无形的力量窃走了,而且,再往远处看,几乎每一座沙丘都有自己的影子,而我没有。
(4)作为一个空降兵,戎马一生,我一直为自己感到自豪,经历数百次行动,没有败绩,然而这次,我失去了信心。早就听说撒哈拉北部有许多神秘的部落,他们掌握着神的旨意,可以用无形的`武器把敌人杀死。
(5)他们一定把我当敌人了,所以才会把我的影子收走。这让我有点后悔,波森和卢迪太冲动了,竟然扫荡了一群手无寸铁的土著人,如果当时自己阻拦,或许结果就不一样了。当时我的眼里似乎看到了牛扒、火鸡还有威士忌,和队友们在一起狂欢。难道,我是在臆想,是沙漠臆想症?
(6)无论如何,我必须找到自己的影子,所以,尽管烈日炎炎,而自己身上只剩下一袋干粮,没有水,也没了武器,我还是拼命地往前走,多年的野战经验告诉我,这里应该离绿洲不远了,而有绿洲的地方,就有希望。
(7)当年西点军校的课程的确没有欺骗我,在脚底下隔一里地挖一个洞,不仅可以缓解脱水,还可以通过湿润度判断绿洲的方向。我成功了,赶在夜幕来临之前。
(8)夜幕不仅掩盖了我的行踪,还暂时驱走了我对影子的恐惧,找到一间奇怪的房子,竟然是用一架飞机的残骸建造的,但我已顾不了那么多,绕过去,继续寻找,我想要的只有水。
(9)当然,这是沙漠臆想症的一种明显特征,其实除了水,我更需要休息,否则,我也不会在第二天一大早发现自己毫无防备地躺在地上,而不远处正有几个羸瘦的小孩指指点点。他们全身黑亮,在朝阳的照射下,留下几条瘦长瘦长的影子。恐惧再次袭来。
(10)我强作镇定地向他们打招呼,但他们却毫无反应,如幽灵般迅速退后了十来米。难道他们发现我没影子了?他们把我当作魔鬼了?我很担心,但还是试着从包里把干粮拿了出来,向他们招了招手,并大声喊道:“别怕,这些东西,全给你们,很好吃。”他们似乎动心了,尤其是那个黑人女孩,要不是稍大的一个男孩拉着她的手,我想她早就奔过来了。这让我觉得有点感动,觉得孩子们需要自己,于是,便把手里的包放在地上,并跳了跳、转了转,向他们表示,身上什么都没有,我愿意做他们的朋友。
(11)他们终于向我奔来,严格来说,是向食物奔来,压缩饼干、牛肉干以及半条火腿瞬间一扫而光。那一刻,我想自己是幸福的,尽管仍然没有找到自己的影子,但心里却已不再那么恐惧。
(12)然而,我再一次错了,当一阵轻机枪扫射,波森、卢迪和其他几个战友冲过来时,那几个孩子已经倒在血泊里。我没法阻挡这样的悲剧发生,波森队长告诉我,这是最安全的方式,而且对我发誓,他们都看到这群黑人抢我的食物。我无话可说,只是甩开波森的手,静静地走到那群孩子身边。
(13)如今已过去十年,我和自己唯一的女儿住在一起,每当恐惧袭来,我都会叫她到身边,静静地看着她的眼睛,因为唯有在她的双眸里,我才能找到自己的影子。
(14)所以,尽管那次撒哈拉之行是我军旅生涯的一个污点,但我并不后悔。
(15)感谢上帝,让我女儿能在机枪扫射下生还。
11. 小说第5节划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交代了“我”影子丢失的原因——未阻止战友对土著人的扫荡。为后文战友出现、屠杀孩子的情节作了铺垫。
12. 赏析文中划波浪线的两个句子。(4分)
(1)他们全身黑亮,在朝阳的照射下,留下几条瘦长瘦长的影子。
运用肖像描写,“朝阳下”“全身黑亮”写出了孩子们充满活力的美好形象,与下文的惨死形成对比;“瘦长的影子”再次引出我对自己没有影子的恐惧。
(2)我无话可说,只是甩开波森的手,静静地走到那群孩子身边。
运用动作描写,“只是甩开”传达出“我”对屠杀的无奈、愤怒,“静静地走到”是“我”对生命逝去的痛惜、自责。
13. 文章中有一些看似“闲笔”其实不闲的地方。说说第2段中对“沙漠”、“红日”的描写及第8段中对“房子”的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4分)
“黄白的沙漠”和“红日”写出了烈日暴晒下沙漠酷热干旱的环境,烘托了主人公影子丢失的焦急恐惧、茫然无助的心境。(2分)“破房子”用用军用飞机的残骸建成,暗示了战争的灾难,为下文写与穷孩子的相遇作了铺垫。(2分)
14.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4分)
15. “影子”有什么象征意义?综观全文,分析本文以“谁偷了我的影子”为题的好处。 (6分)
答案:影子象征着人性和良知。(1分)
好处:(1)以问设题,产生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1分)
(2)高度概括小说情节。小说以“我的影子”为线索,叙写了“我的影子”消失、寻找、找到的过程。(2分)
《第八次》教案 篇10
《
11、第八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具体语言材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布鲁斯王子屡战屡败、不懈斗争的精神。
3、通过游戏环节切身体会只要坚持不懈,终有成功的可能。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弄清课文所揭示的道理。
2、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自己通过努力做成的一件事。难点: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自己通过努力做成的一件事。教具准备:
小黑板、VCD等其他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引导、谈话、游戏。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一、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上“√”
欧洲(zhōu zōu)磨坊(mò mó)结网(jie jié)侵略(qīng qīn)几乎(jǐ jī)抵住(dǐ dī)
二、精读训练
过渡:昨天我们已初步接触课文,这节课我们通过精读训练来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弄懂“第八次”究竟要讲的是什么。
(一)学习第一段。
1、齐读第一、二自然段。
2、出示“抗击”。(师引导理解)师:想想抗击是什么意思?
师:这里说的是谁抵抗外来的侵略? 师:他为什么要抗击外国侵略军?
师:可是,打仗有可能会牺牲、掉命,他不怕吗? 师:你从哪里知道他不怕呢?
3、理解“英勇”,强调他的爱国行为。师:什么是英勇?
(1)重读:“……,英勇地抗击外国侵略军。”
师:为抗击外国侵略军都不顾自己的安危了,从中可以看出他对自己的国家怎么样?
4、可是,结果怎样?(一连打了七次仗,都失败了。)(1)引读:“一连打了七次仗,……都失败了。”(引导从读中感悟。)
师:这时候,他的心情怎么样?(唉声叹气,失去信心。)
5、理解“几乎”。强调不是完全失去信心。
师:这里能去掉“几乎”吗?(不能。)为什么不能? 师:同学们试着用两种句子读一读。看看有什么不同。(1)出示句子:“他几乎失去了信心。” “他失去了信心。” 师:嗯,是的。那样的话就把原来的意思改变了。变成是他已经没有信心再抵抗,再保护自己的家园了。而用上几乎,是指他差点儿,将近失去信心,仍是留有一点信心的。(板:几乎:差点儿、将近)
(二)学习第二段
过渡:就在布鲁斯王子七战七败,几乎失去信心的时候,他看到了什么?
1、小组读第3自然段。
2、引导理解第3自然段内容。师:他看到了什么?(蜘蛛在结网)
师:小蜘蛛在结网的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大风一次次把网吹破。)
师:你从哪儿读到的?(大风吹来,丝断了,网破了。)(1)齐读:“一阵大风吹来,丝断了,网破了。”
师:小蜘蛛面对这些困难,它是怎么做的?(蜘蛛重新扯起……都没结成。)
(2)齐读:“蜘蛛重新扯起……都没结成。”
师:一连结了几次?(七次)结果呢?(都失败了。)师:小蜘蛛放弃了没?(没有。)
师:你从哪儿读出来了呢?(指名回答,师相应板书。)师:结果如何?(终于结成一张网。)
(3)出示“终于”。引导理解,引出有志者事竟成。师:怎么理解终于呢?(好不容易,反复多次。)师:所以,从终于这一个词当中,可以看出小蜘蛛对待事情怎么样?(认真,坚持,努力。)
师:所以,我们要相信只要坚持总有一天一定能成功。有志者事竟成。
3、学习第四自然段。
过渡:小蜘蛛结网的过程被布鲁斯看到了,他的心情怎么样?(感动极了。)
师:他为什么会感动?(想到了自己的失败和小蜘蛛的结网过程很像,又想到如果自己能坚持下去也许也会成功。)
师:所以,他下定决心,要怎么做呢?(我也要干第八次!)(1)指导朗读:“我也要干第八次!”指名读,交流修正(要有力度、自信)。指名读。齐读。
(三)学习第三段
过渡:我们来看看布鲁斯的第八次抵抗怎样了呢?
1、齐读第5自然段。
师:第八次抵抗结果怎样?(成功了。)
师:他怎么做到的?(一方面对自己树力信心;另一方面重新招集军队,动员人民起来抵抗。)
师:所以,他最后能取得什么呀?(成功。)
师:但是想想看,之前都有了七次的失败,他的人民,他的军队也几乎失去了信心,你说他会怎么动员,叫他的人民和军队重新起来抵抗呢?(向他们说蜘蛛结网的故事,说不能不如动物。)师:还要告诉他们,不抵抗就看不到希望了,只有努力,才可能看到希望,看到成功。
三、活动激趣,深化主题。
过渡:接下来我们放松一下,玩个游戏,游戏名称是《小青蛙》。
1、出示游戏规则:伴随着音乐节拍,学小青蛙做71个蹲起动作,如果完成任务,可以大声喊出“耶!我成功了。”
(1)播放音乐进行游戏。(2)激发感想,感悟主题。
师:从这个活动当中,你想到了什么?(虽然腿很酸累,但坚持下去就可以获得成功。)
四、课堂口语交际。
说说自己有过哪些失败的事,后来是否通过努力获得成功?
五、总结全文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你懂得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
完成同步练习册的第11课习题。
七、教学板书:
11、第八次
布鲁斯 七次失败 唉声叹气 失去信心 蜘 蛛 七次失败 从头干起 终于成功 第八次 终于成功
(课后有做修改)
《
11、第八次》课后反思
这是一篇外国历史故事。七战七败、丧失信心的布鲁斯王子受到蜘蛛结网的启发和鼓舞,振作精社,经过第八次战斗,终于赶路了侵略军。故事告诉我们,遇到困难不要轻易放弃,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会取得成功。
虽说这又是一堂存在缺憾的课,但也正因为这一堂课,让我有了一次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它让我反思个人的教学教法、个人的专业素养、课堂上的应变以及个人心理素养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是否达到一个优秀教师应该具备的综合条件。那么,有不足就说明还是有很大的成长空间,所以我相信只要自己心存信念,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进取。那么,在今后的课堂上我相信自己一定能做到游刃有余。下面从两点简明扼要地总结自己上完这一堂课的一点感想。
一、好的方面
1、定下的三个教学目标都很好的完成了。从学生的课堂反应上来看,效果是明显的。
2、通过活动环节来强化主题思想这一教学手法,我认为是比较适合中低龄段的儿童的学习方法。让他们在玩中学,在玩中悟,比老师直接说理的方法来得更直接,更有体会。这是我的一个新尝试,在往后的课堂教学中,我认为可以依据情况多考虑使用这一教学方法。
3、在“课堂口语交际”环节,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相互交流“自己有过哪些失败的事,后来是否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具体事例。学生表现活跃,但大部分学生由于不够自信,没能获得广泛交流。
二、不好的方面
根据同事及科组领导针对这一堂课给我提出的建议和指点,我一一悉心收听,都做下了笔录。有赞的方面,也有要改进之外。下面我将列举几点需要改进的方面:
1、唉声叹气的“唉”字,有学生两次都没读准确,应该板书让学生齐读,及时给予纠正。
2、成功不一定都指大的概念,应该根据学生情况往小处贯穿,最好引到实际学习当中,如:写作业没写好,要怎么做?
3、学生读得少,师说得多,有一种强压施教感。一定要让学生多读,从读中去感悟。
4、最好是粉笔板书,不能贴纸片。特别是在公开课当中,如果用贴纸片来替代粉笔板书要是大扣分的。
5、文章没有轻重之分,没有抓住重点段落的关键词进行引导教学。
6、学生评价方面没有做好。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整节课要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让学生在对话中有体验、有感动、有领悟、有思索。一堂好的语文课还应当解放学生的“眼、口、手、脑”,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让学生在欢乐中学习语文,在学习语文中得到欢乐、得到满足,让课堂始终充满情趣和童趣。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谈谈自己的阅读感想;
2、感悟课文,体会布鲁斯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懂得“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根据课文中蜘蛛结网的故事画几幅连环画。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看图复述,突现重点。
1、师述:昨天,老师让同学门根据蜘蛛结网的故事画几幅连环画,都带来了吗?谁愿意上台来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
2、指名学生展示作品(使用实物投影),并看着作品复述故事。
教师从旁发问:你为什么不说“网破了,丝断了”?为什么不说“断了结,结了断”?为什么将“终于”读得那么重?……
3、师述:你的画真棒,能谈谈自己的成功经验吗?
4、播放课件无声动画(蜘蛛结网)指名学生为动画配音。
【设计意图:其一:蜘蛛结网的故事在这篇课文中有着非常特殊的地位和意义,它是承接了课文起因与结果的桥梁。那么,这个故事便是课文教学很好的抓手和切入点,教学伊始,直奔此重点,然后以“点”辐射全文的教学,能使整个教学过程简洁、流畅。其二:小学生都喜欢画画,都有很强的表现欲,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让他们画故事、展示自己的作品,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整节课开了一个好头。其三:“画故事”是对课文的再现,根据图画以及动画复述故事又是对课文的还原。这一学习过程巧妙地替代了课文讲析,同时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定会学得兴味盎然,学得深刻。】 师述:大家知道布鲁斯是在什么情况下看到蜘蛛结网的吗?
二、以点辐射,读悟课文。
(一)播放课件:出示失去信心的布鲁斯形象和相关文字:对这场战争,他几乎失去了信心。
1、布鲁斯对什么几乎失去了信心?“这场战争”指哪场战争?从书上找出相关句子来读读。(相机指导朗读:要读出布鲁斯的勇敢、爱国)
2、布鲁斯和他的军队这么英勇的抗击外国侵略军,为什么对这场战争他还要失去信心?
3、指图:这就是布鲁斯几乎失去信心的样子,谁来读课文中有关句子? 指名学一学布鲁斯“唉声叹气”?(注意:要突出“不断地唉声叹气”)
4、现在老师当一回战地记者采访布鲁斯王子:布鲁斯王子,我是报社记者,对您的遭遇我深表同情,请问此时此刻您的心情怎样?想些什么?
5、齐读大屏幕上的一句话:对这场战争,他几乎失去了信心。把带点的那个词去掉,行吗?为什么?
6、指名读第二自然段,齐读。师述:就在布鲁斯打了七次败仗,即将失去信心的时候,他看到了蜘蛛结网的情景。看到后,他的心情怎样?又有什么样的表现?
(二)播放课件:出示布鲁斯感动的形象和相关文字:布鲁斯感动极了。他猛地跳起来,喊道:“我也要干第八次!”
1、学生自由读屏幕上的话。
2、谁来演一演布鲁斯“感动极了”的样子?师生合作:老师读学生演。再次采访:尊敬的布鲁斯王子,此时此刻你的心情又怎样?想些什么?
3、学生寻找伙伴,配合表演。
4、老师读课文,学生站起来一起表演。
(师:老师听得出你们都充满了必胜的信心!)师述:布鲁斯第八次抵抗,结果怎样?
(三)播放课件:出示凯旋而归、充满自豪的布鲁斯形象和相关文字:布鲁斯的第八次抵抗终于成功了。
1、学生齐读屏幕上的一句话。
2、“终于”说明了什么?布鲁斯第八次成功不容易,从哪儿看出?
3、谁能“不容易”地读一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指名读。(教师随机评价指点)
4、学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的教学,主要以朗读、表演、采访等活动形式为主,目的主要是为了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到课本中、带入到人物中,让他们用自己的心去碰撞人物的心,把自己的情融入人物的情,亲身体验他们的喜怒哀乐,学生在情境中体会的情感一定会真实而又丰富,并且这也使课堂教学变得有声有色、有情有味。同时,这样的教学方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学生乐于接受,那么他们学得也就必然积极主动、生动活泼。】
三、引导说话,拓展思维
1、同学们,布鲁斯终于成功了,你想对布鲁斯说些什么?你又想对自己说些什么?(可以提醒学生:你在生活中遭遇过失败吗?你是怎么做的?今后又会怎么做?)
2、老师送同学们三句名人名言。
播放课件:伴着古筝乐出示名人名言:
有志者,事竟成。——范晔/不失去信心,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钱学森/不怕失败第七次,因为还有第八次。——颜老师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名言读一读。你也会说几句名言吗?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决。
老师质疑:如果布鲁斯的第八次抵抗又失败了,他会怎么做?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设计运用名言来对这篇课文的主题作总结和提炼。学生通过名言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课文的内容也促进了学生对名言的感悟,既巩固了“内涵”又拓展了“外延”。一句颜老师的名言更给这节课增添了不少情趣,这也暗示学生“名言”谁都可以说,大大激发了学生创造的热情,点燃了学生智慧之光,同时也让学生享受到创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四、课后作业,想象作文 播放课件:课后作业
自选一个话题写一段话。/
1、如果布鲁斯第八次又失败了,你想他会怎么做?发挥自己的想象,以“第九次”为题写一段话。/
2、以“第二次”、“第三次”……为题,写你在学习或生活中通过努力终于做成的一件事。
课文《第八次》教案 篇11
⒉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⒊凭借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布鲁斯王子屡战屡败的不懈精神。
【重点、难点】
⒈理清课文脉络,学习课文按事件发展的顺序的方法写一段话。
⒉弄清课文所揭示的道理。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外国历史故事,题目是“第八次”。
二、初读指导
⒈自学生字词。
⑴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⑵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⑶练习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招集抗击几乎失败动员劫掠信心成功
⑷学生自读课文。
⑸检查自学情况。
①出示词语,要求读准字音。
②指名解释下列词语,教师相机点拨。
⑹齐读生字词。
⒊各自轻声试读课文。
⒋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三、理清课文脉络
课文按事件发展的顺序可以分成三个部分:起因、经过、结果。将课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段(1~2)写布鲁斯王子带领军队抵抗外国军队,七战七败,自己也受伤,几乎失去信心。
第二段(3~4)写布鲁斯王子从蜘蛛八次节网获得成功的启发。
第三段(5)写布鲁斯王子重现组织力量,终于获得胜利。
四、指导写字:
⑴教师范写;⑵学生练写⑶评比。
五、作业:
⒈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和背诵课文。
⒉练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
听写生字词。
二、精读指导:
㈠学习第一段。
⒈读第1、2自然段,想想抗击是什么意思?
⒉布鲁斯王子为什么么抗击国外劫掠军?
说明了什么?重读英勇,强调他的爱国行为。
⒊结果怎么样?(写布鲁斯王子带领军队抵抗外国军队,七战七败,自己也受伤,几乎失去信心。)
从哪儿可以看出来王子没有了信心。
㈡学习第二段。
就在写布鲁斯王子,七战七败,自己也受伤,几乎失去信心时,布鲁斯王子看到了什么?
⒈出示:
一只蜘蛛正在结网,忽然,一阵大风吹来,丝断了,网破了。蜘蛛重现结网,又被风吹断了。就怎样重结了七次,直到第八次终于成功了。
⑴蜘蛛在结网遇到了什么困难?蜘蛛面对这一切表现的怎样?(布灰心)
⑵引读:直到第八次,他终于结成了一张网。
⑶终于说明了什么?你觉得蜘蛛怎么样?
⑷指导朗读课文,体会蜘蛛的顽强不屈的精神。
⒉布鲁斯王子从中受到什么启发?(感动极了)
⑴为什么布鲁斯王子会感动?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⑵指导朗读:我也要干八次!
⑶蜘蛛第八次结网成功了,布鲁斯王子第八次抵抗成功了吗?齐读第五自然段。
默读课文,说说布鲁斯王子终于成功的原因。
三、指导朗读课文,体会布鲁斯王子的感情变化。
唉声叹气--感动--恢复了信心--充满了信心。
四、总结全文。
⒈课文讲了个什么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⒉从蜘蛛织网这件事上,你看到了什么?从布鲁斯王子的事件上?
五、作业
⒈凭借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布鲁斯王子屡战屡败的不懈精神。
【第八次阅读题附答案】推荐阅读:
《兰草》阅读题附答案05-29
贝壳阅读题附答案07-01
卓筒井阅读题附答案07-02
文言文阅读做题附答案11-05
《母亲的眼泪》阅读训练题附答案11-06
基础判断题附答案05-17
初一奥数题附答案07-11
感谢阅读的阅读答案06-08
骆驼祥子填空题附答案07-26
丰碑阅读答案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