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工作读后感

2024-09-12

思想政治工作读后感(精选11篇)

思想政治工作读后感 篇1

正确的方法比执着的态度更重要

——读《带着思想来工作》有感

老总常说一句话“勤劳的双脚走在错误的道路上等于零”,也就是说:工作中,许多人常咬定“青山”不放松,绝不轻言放弃,却只能头破血流,事与愿违。事实上,变一下视线,换一种角度,找一下方法,将会“柳岸花明又一村”。思路决定出路,一个人在工作中取得的所有成就都是他自己思想所决定的最直接的结果。人与人的差别从根本上说首先是思想的差别,而思想上的细小差异就会给实际工作带来很大影响。没有找到正确的工作方法以前,越是埋头苦干,越换来失败。

职场中,很多人在固定的工作岗位上工作久了,思想模式就变得有些僵化和固定,造成创造力和思维日益减损,无法打破思考的固有模式,在狭小的领域里打转,框住了自己的世界。

而有些人则是以应付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不认真对待它,仅仅把它当作是谋生的一种手段,忽视了职业在生命历程中的重要性,因此永远也不可能感受到工作中的乐趣,自己的职业生涯也永远得不到好的发展。

有的人工作就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在工作中只是得过且过,完全没有用自己的头脑去处理问题。没有思想,就相当于没有灵魂,因此,用自己的灵魂去工作,才会有精彩的人生,因为有“智”者事尽成。在工作中,每一名员工都在想尽一切办法来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而最终的成功者将是运用智慧想出最得当办法的那部分人。

我们常常抱怨人手不够,工作太多,经常加班,却没有想到改进工作方法,经过实际调查了解,其实并不是人手不够,也不是工作实在多得做不过来,而是激励的方法不对,改变了激励的方式,即使减少了现有的人手,效率却比以前人多时更高更快。物流部今年的改革就是一个最有力的例子。

而行政人力资源工作也同样需要不断地开辟新思路,寻找新的工作方法,因为人的差异千差万别,而做人的工作,当然也不能一成不变。要分阶段、分时期、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地制定人力资源计划,实行不同的行政管理手段。

如果在工作中不积极开动脑筋,而墨守成规,不能打破旧规则,则综合管理部门就成了简单的“收发室”,完全起不到管理和促进的作用,管理的环境也就成了一潭死水,没有活力可言。

正如目前公司正处于推行职场管理制度的初期阶段,我们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员工在思想层面上虽然比较认同职场管理制度的条款,接受综合管理部的管理监督,但是以前的旧习惯已经养成,改变起来会伴随着思想上的痛苦与矛盾。因此在现阶段,必须坚持行政监督的力度,不能松懈,同时也要给予员工不断地鼓励和鞭策,让他们能将现在强制的条条框框最终慢慢转变成一种习惯。公司由“人管人”向“制度管人”转化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而目前首要的第一步,就是从根本上改变员工的思想,让他们意识到制度的执行,不论对公司、对个人而言都是有益的,完全有必要执行。随着公司不断地发展,组织架构、部门的结构不断地完善、充实,人力资源规划、管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应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科学开发和培养人才,根据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岗位,根据不同人员的不同需求,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沟通、交流活动,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不断吸取行业内新资讯,为公司的管理提供新的思路、策略。

总而言之,工作中一定要坚持与时俱进,杜绝一成不变。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在工作中大展拳脚。

思想政治工作读后感 篇2

本书以汉、唐、宋、明、清这五个中国历史上最重要朝代的政治制度为例来讲述“中国历代政治”的得与失, 已基本可概括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之进程。全书条理分明, 共分为五章, 一个章节就是一个朝代。在每一章中钱穆先生都是从“政府组织”、“考试与选举”、“赋税制度”和“国防与兵役制度”这四个方面来介绍该朝代的政治制度, “纯从历史事实上来比较它的好坏, 根据当事人的意见来说明它的得失”。先生在这本书中不仅仅是在讲这五个朝代的政治制度, 而且是在该朝代的“人事”基础上去讲此朝的制度。笔者认为这里“人事”指的就是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现实。人事比较容易变动; 而制度由人创立和制定且比较稳定, 可以规定人事、限制人事。用事实说话使得钱先生的笔触更加深入, 语言也更有说服力, 这是本书内容上的一大亮点。

钱穆先生在前言中就已经开宗明义地指出: 要讲一代的制度, 必先精熟悉一代的人事。在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现实中去分析该朝代的政治制度才更有真实性, 也更有价值。政治制度是现实的, 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而定, 还要保持其灵活性和与时俱进性。就拿“九品中正制”这一制度来讲, 当时实行确实是有其优越性和必要性, 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但到后来, 因为其施行的时间、空间关系都有了很大的不同, 却还是照样沿用原来的制度框架, 终于就出了大问题。

任何一项制度, 决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一项政治制度之间都是互相配合才得以形成一整套的政治体系。断续的政治制度或者是没有延续性的政治制度在历史中也是推行不了的。反观现今, 许多学者极力呼吁模仿外国所谓“民主自由”的政治制度, 岂不是有将历史隔断的嫌疑。又或者想推翻现实来迁就一项前景不明的制度, 然后明其名曰“革命”。其实革命的本质, 应该是推翻制度来迁就现实, 而绝非是推翻现实来迁就制度。而任何一种制度的创立, 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 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 哪怕这种用意和需要在当时就未必为人所知, 更不用说后世人。多少年之后, 时代变迁, 制度也早已不存在, 单凭后代人的主观臆想去不切实际地推论, 也是脱离了该制度的初衷的。

钱穆先生说, 某一制度的创立, 决不是凭空忽然地创立, 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 其前身已经渐渐地在创立; 某一制度的消失, 也决不是无端忽然地消失, 早在此项制度消失之前, 已经渐渐地在变质。政治制度有其稳定性, 但是也不排除其根据“人事”不断变动的可能。只有用这样的心态和分析方法, 才能更加全面地去把握各项制度的来龙去脉, 否则仍只是一条条的具文, 决不是能在历史上有真实影响的制度。

在钱穆先生观点中, 他认为政治制度是现实的, 因而是与时俱进不断变化的。任何政治制度, 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 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每一种政治制度都必须根据现实情况不断改进, 但无论如何变化, 一项制度背后的本质精神所在, 也就是这项制度的主要用意所在, 却是可以持久不变的。我们若是一方面去完全否定传统政治制度背后的一切理论根据, 一方面又刻意忽略现实环境里面的一切客观真实的要求, 那我们此刻的理论, 必然是是蔑视现实空想的理论, 而我们所期望的制度, 也是不切现实的制度。

任何制度的存在都是有利也有弊的。并不是欧美国家现行的政治制度就只有民主自由、理性和法度, 也并不是我们的传统政治只是专制黑暗、无理性、无法度。一切合理的、有法度的制度都是在不断地改进、不断地生长, 现行的合理的制度必然是吸取历史经验的教训而不断完善才成为如此的面貌, 而现如今与现实格格不入的政治制度也必然是经过了无数次历史检验而被证明的不合适。钱穆先生提出了“历史意见”这样一个概念说的就是如此。一项制度在其实施期间就应该知晓该制度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实际影响, 也应该事先了解当时各方的意见。万古长青的制度不存在, 同样也没有亘古不变的政治制度。“历史意见”有其合理之处, 但我们不应该仅凭“历史意见”来忽略现如今的“时代意见”, 更不能用现在的“时代意见”去随意抹杀当时的“历史意见”。就好像我们此刻所处的时代, 已经是需要民主政治的时代了, 如果现在我们再去呼吁要求一个皇帝, 肯定就会显得格格不入。但我们也不该单凭我们当前的意见来一笔抹杀历史, 认为从有历史以来便不该有一个皇帝; 或者是认为但凡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只要有了一个皇帝便是坏政治。这些结论都是不可取的。将一项政治制度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综合考虑是分析政治制度利弊的必要手段。钱穆先生认为这两者之间, 应该有精义相通, 并不只是以一种矛盾与冲突的方式存在。

钱穆先生还提到了当我们讨论某一项制度的时候, 重视其“时代性”的同时也应该重视其“地域性” ( 或者称之为“国别性”) 。也就是某一项政治制度在某一地区或者某一国家得以顺利推行并取得一定成效并不代表该制度在另一地区或另一国家会取得同样的效果和成绩。政治制度的存在是极具灵活性和适应性的, 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现实社会里, 既不可能所谓“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政治制度, 当然也更没有“行之百世而无弊”的政治制度。

读完这本书, 当我再去回顾中国历史上的历代所谓的传统政治制度时, 脑海中浮现的不再只是简单粗暴地概括为“专制政治”; 同样, 分析中国传统政治制度时, 不再去刻意将中国的传统政治制度与欧美国家政治制度进行比较, 更多地考虑中国历史的特殊性会使得分析过程更加理性客观。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积淀我们不应只看到封建政治制度的流弊, 历史长河中沉积下来的也有许多宝贵的政治经验。比如我们的政治制度也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不断改进的; 中国传统政治也使得我们的社会逐步地趋于平等的等等。一个朝代的政治得失也应用一种客观公正的心态加以对待, 若因对满清政治制度的不满意而连带对历朝历代政治制度一并不满意, 若因对传统政治制度不满意继而迁怒于整个历史传统文化, 也是万万要不得的。读史使人明智, 以前人之鉴指导今人之事才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西方政治思想简史》读后 篇3

在我国社会科学领域中,西方政治思想史研究仍然是一块耕作比较粗放的土地,长期的搁置使西方政治思想史的研究不够深入和全面。有关专著不多见,更谈不上上乘之作了。比较有份量的却是一九六二年法律出版社翻译出版的费季金、凯切江主编的《政治学说史》(三卷)和一九七九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翻译出版的K.A . 莫基切夫主编的《政治学说史》(二卷),但均系翻译苏联的译著。近年来,我国学者的一些专著开始陆续问世,使人感到振奋。《西方政治思想简史》,虽然只是简要地勾划出西方政治思想的轮廓,但仍不乏开创性意义,值得一读。

我国对西方政治思想的介绍和研究由来已久。中国人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兴趣与十九世纪中期以后改良派的变法维新运动密切相关。当时之中华,列强侵凌,政治腐败。早期改良派痛感于此,立志振兴中华。随着“船坚炮利”政策的失败,改革家们把目光转向了窳败昏昧的政治统治。王韬、马建忠、薛福成、何启、胡礼垣等人挥笔书文,写了《泰西各国采风录》、《庸书·议院》、《盛世危言·议院》、《新政真诠·新政论议》等文,着力介绍西方政制。他们不太注重西方的政治理论,恪守“纲常名教”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观念。改良运动达到高潮时,康有为、谭嗣同和梁启超等人则注重介绍西方政治思想,宣称西方资产阶级民权思想符合“圣人之道”,“微言大义”,要求藉以改革中国的封建政治体制。梁启超曾主办《新民丛报》介绍西方政治思想,流传甚广,影响巨大。这便是“新”国必“新”民的主张。严复在这方面贡献颇大,一八九五年,他在天津《直报》上发表《论世变之亟》、《救亡决论》、《原强》和《辟韩》,畅谈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一九○二年,梁启超作《亚里士多德之政治学说》和《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等文。严复又于一九○三年译密尔的《论自由》(严译穆勒《群己权界论》)、一九○六年译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严译《法意》),并著有《政治讲义》(一九○六)一书,介绍西方思想。连同梁启超辑译的《近世欧洲四大家政治学说》(一九○二),这两本书是我国研究西方政治思想较早的专著。此后,西方政治思想史方面的专著和译著逐渐增多起来。

到一九四九年,国内这方面的系统著作已有不少,主要有高一涵编著的《欧洲政治思想史》(上海商务,一九二六)、萨孟武著《西洋政治思想史》(上海新生命书局,一九三三)、孟云桥著《西洋政治思想史》(国立编译馆,一九四六)、吴恩裕著《西洋政治思想史》(中国文化服务社,一九四七)和浦薛凤著《西洋近代政治思想史》(重庆商务,一九四四)。有影响的译著有浮列尔(Farrell)著范用铎译的《政治哲学导论》(上海商务,一九二二)、波洛克(Pollock)著张景琨译的《政治学史概论》(上海商务,一九二八)、高桥清吾著姜辅刚译《政治思想之变迁》(上海真美善书店,一九三○)和美利阿姆(Merriam)与鲍尔思(Ba—rnes)著张虹君译《近世政治思想史》等等,可谓不少。

今天看来,这些著译大都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了,作者们的观点也不尽正确。新的历史时期和时代精神要求我们写出符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更好的著作。西方政治思想史包含着西方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和总结,是了解和批判当今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依据。因此,需要我们认真研究,付出更大的努力。

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上下几千年,大小数十人,这就给西方政治思想史的体系安排提出了一个难题。《简史》基本上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编排全书体系,着重介绍了古代希腊罗马、西欧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这三个时期的各派政治思想,其中每个历史社会形态中又注意了形成、发展等不同阶段,结构清楚,线索明快。这样的编排把某一时期某一政治思想放到了当时的历史环境之中,有利于了解它的历史意义和作用,使人对它有个正确的评价。恩格斯说过:“唯物史观是以一定历史时期的物质经济生活条件来说明一切历史事变和观念、一切政治、哲学和宗教的。”(《马恩选集》,第二卷,第537页)

综观各类西方政治思想史著,大致有分期、分派和分人三种写法,还有分书法和分专题法。

分期法依照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各种社会形态的更替来安排全书的体系,以历史发展为基础,围绕这根轴铺开内容。以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指导研究的著作大都采用这种方法。凯切江和费季金、莫基切夫均以分期为主。但是过份强调分期性容易抹煞各个时期重点人物的特殊性,使他们的政治思想得不到重点介绍。分派法把各种在原理上、主张上或在方法论上前后有关的政治思想排列在一起。目前这种方法在西方比较流行,普莱罗的《政治思想史》、邓恩的著作、伯基的《政治思想简史》等都采纳了分派法。例如,普莱罗把从古至今的西方政治思想分成七个派别:古代公民道德、中世纪僧侣主义、君主专制主义、自由主义、政治和思想的反动、社会革命和立宪民主。每一大派下又分小派。此种方法可以使人看清一个流派的来龙去脉、兴盛衰亡的历史演变过程。但是,它有容易使人忽视各种政治思想赖以生存的历史背景的缺点。分人法以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政治思想家为主体,着重介绍他们的政治思想。过去孟云桥、浦薛凤、高一涵和萨宾都运用了这种方法。分书法不多见,即以介绍每位思想家的著作为主,如浦薛凤就采用过。分主题法是比较研究的方法。这种方法倘若运用得当,又有正确的观点,将会富有成果。

上述几种方法,互有短长,我们应有机地结合这三种方法,取长补短。笔者认为这样一条原则是可行的:分期为纲、分人为体、分派为线。这个原则突出分期法,因为各种政治思想都有时代性,各种政治思想反映了人类社会的不同形态的特征和趋向。根据历史发展的线索研究政治思想可以使人们更清楚地看到政治思想与历史发展之间的关系,正确评价它。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应集中研究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因为他们的思想突出地体现了一定时期一定阶级的意识形态。最后,除了与一定历史时期和社会存在的关系之外,意识形态是一种延续性的东西,产生是一个过程,消亡也是一个过程,有时甚至经久不散,源远流长。因此也应注意分派法,探索历史上一种流派的前后关系、内在逻辑和发展演变,找出它的连贯性,使我们的研究趋于全面。

如果用上述原则对照一下《简史》,不难看出《简史》有意注重了分期,分人和分派三个方面。不过分期方面的议论稍嫌浓密,而分派的探究稍嫌薄弱。《简史》在追溯许多政治思想的渊源上做了努力,如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托马斯·阿奎那、马基雅维利、洛克、卢梭、黑格尔和尼采等有关章节中。总体说来,《简史》的体系不失为一付较好的框架,使全书内容得以合理地展开。

《简史》着重分析了西方从古希腊至十九世纪末期约五十位政治思想家的学说和主张,为我们展现了西方政治文明发展的一幅图景。

从《简史》的内容来看,选择时大致依照这样一些条件;某种政治思想或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发展起到一定的能动作用,或如实全面和有效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或具有延续性的影响。一种政治思想代表一定阶级的政治主张和愿望,它被一定的阶级所接受,并被运用来指导政治实践,以达到这个阶级的目的。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洛克、孟德斯鸠、卢梭的思想对美法资产阶级革命都起过推波助澜的作用。研究它们不仅研究本身有价值,而且会为理解历史和现实提供良好的基础。“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并不是只有经济状况是原因,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而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这是在归根到底不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相互作用。”(《马恩选集》,第四卷,第506页)其次,有些政治思想是历史的翔实描述,反映了人类历史重要阶段的政治发展和政治实践,有的还在理论上加以论证。亚里士多德就考察过一百五十多个城邦,可惜著作没有传下。他的《政治学》也以考察和描述为基础,而后才提出自己的论证和理想。最后,有些政治思想在意识形态上具有历史的价值,对政治思想史的发展有着延续性的影响。它们可能不能直接付诸实践,如黑格尔的以“客观精神”和“理念”为基础的政治思想,但黑格尔的政治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当然,它们往往综合表现在一种政治思想内。《简史》对这些政治思想一般都做了分析和评价,但也有疏漏,如古希腊柏拉图之前的政治思想,对了解西方政治思想的发端就很重要,《简史》却没有涉及。

由于是“简”史,所以该书有些部分不免过于简化,未能揭示思想家学说的体系和逻辑结构。有些地方甚至出现舛错。例如,在谈到卢梭政治思想时,《简史》称卢梭把“理想的共和国”称之为“公共的大我”,把“公共的大我”称为“公意”(第159页)。其实卢梭并不这样认为。虽然卢梭认为社会契约的订立使订约者们结合成了一个集体的人格——公共的大我,但“公共的大我”并非“公意”。“公意”在“公共的大我”的形成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见《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一九八一年版,第24—25页),但“公共的大我”中存在着公意、众意和个别意志。卢梭十分强调个别意志对“公意”形成的重要意义(见《社会契约论》第二卷第三章)。因而不能说“公共的大我”便是“公意”。“公共的大我”必须“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这样的错误,其他有关著作中也有,这说明我们的研究还欠深入。在一些人物的生卒年代和一些政治学著作的著作年代上,《简史》也有一些疏误。

除此之外,我们还应注重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和整理有关的原始材料。国外学者近些年来十分重视方法问题。美国政治学学会一九七七年曾召开过专门会议,提出了建立“新政治理论史”的口号。此后许多学者批评传统方法,出现J.波科克(J.G . A.Pocock)和昆廷·斯基纳(Quentinskinner)为代表的“新历史”派(参见《美国政治科学季刊》一九八二年第六期)。英国牛津大学麦克林(Mc—Lean)曾用数学上的博弈论研究霍布斯的自然状态与社会契约理论,提出了超博弈模式,读来颇有新鲜之感(参见《政治研究》一九八一年第九期)。我们也应有选择地采用一些现代科学方法,使我们的研究臻于完善。例如系统理论对这个政治学的研究就很有裨益。苏联学者库兹明曾经指出,系统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运用系统性原则,可以把研究对象置于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从总体上研究其组成、结构体系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揭示其规律性。

思想政治工作读后感 篇4

广泛动员,反响热烈。以“党建+”为依托,积极构建一个覆盖全面的党员志愿服务平台。将“红七月”定为党员志愿服务月,更好地发挥志愿者在服务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市委组织部发出号召,全市5679名在职党员一呼百应,经过在职党员自荐、各党委择优推荐、市委组织部综合研判后,最终在党员志愿者中选取适合“一对一”助力困境学童的骨干力量,最终确定100名在职党员志愿者与100名困境学童共同参加“在职党员与困境学童益起上学”活动。现已成功启动,吹响了爱心助学集结号。

精准对接,以实为先。以“规范化”为重点,形成一套务求实效的党员志愿服务工作机制。在职党员志愿者与困境学童进行爱心结对,“一对一”助力困境学童,每学年组织开展志愿活动不少于三次,每次活动做好台账管理,确保活动可查可看;建立在职党员志愿者服务档案,如实记录每名党员志愿者的基本情况;定期开展优秀党员志愿者评选活动,并将党员志愿服务与党员教育管理相结合,把党员每年参加志愿服务满30小时作为优先参加党内评先评优的量化指标。自7月17日活动启动以来,在职党员志愿者与困境学童共对接81对,在职党员志愿者们有的驱车往返200公里为学童送去温暖,有的带上自己的子女共同做志愿服务进行爱心传递。

思想政治工作读后感 篇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论文

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

2013年1月

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

《矛盾论》是毛泽东继1937年7月完成《实践论》之后,为了克服党内存在的严重教条主义思想,于同年8月完成的,曾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作过演讲。毛泽东的《矛盾论》精辟地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核心问题--矛盾的问题,矛盾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特别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就是共性和绝对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对立统一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的精髓,不懂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收获成功。

也许是出于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也许是源于自小接收的教育理论——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也许是高中的思政课堂上,曾多次听老师提到毛泽东的《实践论》。故在老师说看一篇马列恩毛全集,写一篇读后感时,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毛泽东的《实践论》。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在读完《实践论》全文之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实践论》不仅深刻而又系统地论述了认识与实践密切关系,同时也对一些与实践相关的问题给予了精辟独到的见解,使我深受启发。

关于人们在面临新的实践活动的信心问题。通常人们都不愿在没有把握、不清楚情况的时候去进行某种实践。在《实践论》的论述中,谈到了一个人的勇气与信心跟他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有没有规律性的了解直接相关。这对于我们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大学生在学习、研究以至将来的工作都会面临各种机会与挑战,而对于面临的实践活动我们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我们的信心。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机会从来就不是少,而是机会来了我们没有信心和能力抓住它。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关于正确、深刻的认识来源问题。《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比如说游泳、骑自行车,一个人因为不会而不去游、不去骑,总在一旁看别人做,那么他永远也不可能会。又比如说我们学英语,因为说得差而不说,总是把话放在心里念,那么我们就不可能说好英语。许多事物,必须我们亲身实

践才能得到真实的、正确的感知,正所谓“实践出真知”。以旁观者的心态,是不能学到东西的。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收获成功。

综上所述,我个人认为,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来看,我们就要不断的经历一个“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在这个不断进行的过程中,认识才能不断深化,理论才能日趋完善,并形成真理指导实践。

读了这篇《实践论》仿佛又重新上了一堂思政课,感触颇多,既是对历史的一种感悟,也是对当今社会的一种思考,更是对我们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态度、学习态度的一种深思,一种领悟。

学习《矛盾论》,就是要树立正确的宇宙观,用科学的观点来看待万事万物,看待事物的发展变化;用科学的观点去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毛泽东说:“这个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用什么方法去看世界,用什么方法去分析问题,最后得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重视的问题。在现阶段,要提大学生的基本道德素质和全面提高科学文化

素质,增强科技创新的能力,就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武装每一个大学生的头脑。要学会用这个规律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工作、学习中要从纷繁的矛盾中找到主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要用辨证的观点看问题,看到矛盾的发展变化,看到矛盾的特殊性,实事求是地对特殊矛盾进行具体分析、具体解决

《思想力》读后感 篇6

《思想力》一书的核心看点源于它的真实。书里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了思想力在创业过程中的重要性,既有睿智的审时度势,又有预见性的胆略和气魄。陈玉松所做的健康事业珍奥核酸的成长过程,说白了,就是陈玉松的思想闪烁智慧的光辉,寻求与珍奥契合点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陈玉松立足科学,用高科技说话,与行业尖端科学家商榷,以大手笔写意着人生创业的乐章。将一个科学发现还原到产品本身,借助企业的动力,打造人类的健康事业。从经营产品,到经营企业,再到经营文化,创立品牌,陈玉松一步步坚实地向前迈进。他的脚步从未乱过,每一步都走得踏实有力。假如不是思想力使他扎根健康大地,情系消费者,他早就会轰然倒下,除了一声巨响之外,绝望地打道回府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陈玉松辛苦创业的过程经历了几次大的危机。当时的梳酸媒体**至今仍被许多不明事实真相的人津津乐道,人们似乎忘记了后来多位科学家站出来为珍奥说话,澄清事实真相的过程,只记住了别有用心的人恶意制造出来的伤疤,忘记了珍奥被误解后已经痊愈,并且在为人类的健康事业继续服务的事实。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必须被纠正的。核酸作为人类的基因工程,对人类的健康起着积极的作用,陈玉松用他的大气度,更确切地说,用产品的科学性打赢了这场战争,成为了健康的主导者,也用自己的真诚打开了市场的大门,将企业不仅仅做到全国各地,更将健康的触角延伸到了国外,为更多的人送去健康。

在陈玉松的境界里,思想力已从一个想法演变成了标本,它不再只是一个概念化的东西,它已实实在在地变成了一门科学,一门促进企业发展,使企业文化有依托的科学。借助思想力,陈玉松的文化思维模式极具特色和个性化,使得他与众不同,也使得他成了众人纷纷效仿的对象。现实生活中,楷模的形成总是伴随着成功和欢笑,陈玉松用思想的源动力打造出来的思想力,是在经历无数的辛酸磨难后的成功和欢笑,更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不可估量的力量。

有时候,陈玉松的大策略大文化会让人产生距离之感,想想也有道理,这就像人们面对一个做出很大成就,取得很大成功的人,往往会有一种神秘感。这也说明陈玉松的起点比别人高,站得比别人远,看问题比别人深刻。假如不是这样,思想力从何体现和说起呢?这正说明了他的思想具有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事实确实如此,珍奥公司已成为无数公司模仿的企业,思想力已成为众多专家研究的思想,成为了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的教学案例。成为了中国健康产业第一部实战宝典。陈玉松曾经说过:“事实上,更多的时候我们在生活的路上走得不好,不是路太狭窄了,而是我们的思想太狭窄了,所以最后堵死我们的不是路,而是我们自己的思想。世界上所有的路都在思想里,一切的成功都出自思想力。”

思想政治工作读后感 篇7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是群众工作, 是建立在广大员工群众接受的基础上。

一、思想政治工作“市场”萎缩之所在

(一) 忽视、轻视、不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现象, 使我们主动让出了“市场”

尽管我们一直在强调,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 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但是面对企业经济体制改革、经营机制改革、用人用工制度改革等一系列变革, 一些企业的领导人淡化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 合并了企业政工部门, 削减了政工干部, 使思想政治工作名存实亡。精简机构、精简人员, 是企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是势在必行的, 但是不能一刀切。人员可减, 阵地不能丢。目前一些国有企业, 不但减掉了政工部门, 而且连兼职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都不设, 显然是人为地让出了“市场”。

(二) 不想做、不愿做、不会做思想政治工作, 使思想政治工作丢掉了“市场”

由于重行政、轻政工现象的存在, 由于一些企业行政政工干部待遇不等, 致使一些政工干部不去想怎样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也不愿意从事政工工作。一些经验丰富、年富力强的政工干部闹着转岗, 有的已成功转岗。一些能力较差、年龄偏大的政工干部虽坚守在政工岗位上, 但受能力所限, 出现了“不会做”、“不作为”的问题。

(三) 党内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产生的离心力, 使思想政治工作失去了“市场”

党内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存在, 使群众失去了对党的信任, 很多人只相信实实在在的利益, 不相信空洞的说教。一说到开会和政治学习, 人们就会说, 我每天看电视、听广播, 什么都明白, 用不着给我上政治课。

(四) 忽略了抓根本, 影响了“市场”

有些人把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仅仅理解为“解决人的思想问题”, 把工作对象局限于“有思想问题的人”, 没能抓住用先进的思想宣传教育和用科学文化知识武装全体员工这个根本。在工作中“头痛医头、脚痛治脚”, 这个问题解决了, 那个问题又出来了, 显得思想政治工作软弱无能, 久而久之, 人们就不看重思想政治工作了。

(五) 方式陈旧, 不能为员工群众喜闻乐见, 萎缩了“市场”

虽然已经进入了二十一世纪, 但是一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手段还停留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老三样”上, 即开会、谈心加板报。社会在发展, 人类在进步, 如果思想政治工作的手段跟不上时代的节拍, 自然就会使它的“市场”萎缩。

二、如何重新占领“市场”

(一) 要从思想上真正重视思想政治工作

这里所说的真正重视, 不是人们所说的“天天讲、时时讲”, 更不是“会上说重要, 实际工作中不要”。而是要从心里真正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复杂性, 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经营企业的同时经营好思想政治工作。所谓经营思想政治工作, 就是要像经营企业那样, 做到“四同时”。通过量化考核使行政干部看到思想政治工作在生产经营中发挥的作用, 使政工干部体验到自己工作的成效, 既能提高政工干部在企业的地位, 又能使政工干部增强信心。

(二) 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干部要看重自己、看重自己从事的工作,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 政工岗位上的干部越来越少, 这是形势的需要, 并不等于思想政治工作不重要或者不应该要。应该看到, 几十年来我党在思想政治工作领域所取得的成效, 应该把思想政治工作当作一门科学去研究。思想政治工作本身是一门科学, 是一门党性、阶级性、群众性、实践性很强的科学, 是一门涉及到多种科学知识的综合性科学, 同时也是以理服人的应用科学。为使这门科学发扬光大, 政工干部要加强学习与实践, 努力把工作做得更好。政工干部不能妄自菲薄, 要看重自己的工作在企业生产中的作用, 理直气壮地从事这行工作。

(三) 把优秀的人才选拔到政工干部岗位上来, 增强开拓“市场”的能力

随着机构的精简、人员的分流, 专职负责思想政治工作的干部越来越少。为了选拔人才, 政工干部也要实行竞聘上岗制度。要按照“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原则竞争上岗、优胜劣汰、明确职责、自我承诺、强化考核。把那些热爱政工事业、思想品德好、业务能力强、知识面广、年富力强的同志推向政工岗位。

(四) 加强正面引导, 赢得员工群众的信任, 从而赢得“市场”

鉴于党内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对员工群众所造成的不信任, 对思想政治工作产生的不良影响, 我们要通过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来引导教育员工, 使他们看到腐败现象虽然在我们党内存在, 但并不能代表我们党。而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员、干部还是大多数。尤其是要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去影响、去感化员工, 使之情愿接受思想政治工作的宣传与灌输, 使思想政治工作赢得“市场”。

三、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 使员工群众乐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方法有很多, 这里强调指出的是: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 应用现代科学方法把思想政治工作做活做好。当前正在兴起的科技革命热潮, 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中的又一次伟大变革。这一变革向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挑战也为其提供了机遇。我们要正视现实, 争取主动, 在积极发展信息科技的同时, 努力通过互联网、有线电视、广播、厂报、宣传画廊传递健康向上的思想文化信息, 潜移默化地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如, 政治理论学习课改为电视教学, 那么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在黑板上搞宣传, 如果改为电子画廊, 在屏幕上打出要宣传的内容, 一定能吸引很多人。另外, 通过创办企业报刊, 宣传公司的重大事件、先进的生产管理方法、先进人物事迹等, 使员工能及时了解公司大事, 拓宽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渠道, 从而并收到实效。有些企业把员工从事生产的场面、典型人物的事迹, 用摄像机拍摄下来, 利用有线电视或在会议室播放, 使员工得到的是动感的教育。可见只有使用员工群众乐于接受的手段, 寓教于乐, 是拓宽思想政治工作“市场”有效办法。

思想政治工作读后感 篇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为我们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紧紧把握员工思想变化的新趋势,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思潮,健全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式,可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可以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水平,为实现科学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和强大动力。

一、力求在内容上创新

加强和改进员工思想政治工作,把员工团结好、教育好、引导好,必须坚持工作内容创新。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决定着社会意识的性质和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其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因此,我们必须以信仰、理想信念和道德教育为重点,针对员工的现实生活、文化需求、价值取向以及思想活动的新情况、新特点,实事求是地确定内容,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与时俱进地更新学习教育的内容。当前,要深入开展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内容的学习教育,以“三德”教育和“三律”活动为抓手,深化“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科学内涵。通过抓经常性教育打牢思想基础,抓阶段性教育解决员工思想问题,使员工对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有明显的提高,“以民为本,文明服务”的宗旨意识更加牢固。

二、力求在工作思路上创新

当前,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化趋势日益明显,为应对这一变化我们应转变工作思路,由单纯灌输向灌输与渗透相结合拓展,由偏重对员工的思想教育向解决思想问题和员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相结合拓展,由注重组织做好员工思想政治工作向组织与全社会共同重视做好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拓展。通过广泛开展“员工合理化建议”活动,重视员工的价值,肯定员工的作用,发挥员工的潜能,吸取员工的建议,最大程度地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达到团结和谐发展的目的。

三、力求在方法上创新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和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社会生活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日趋明显,在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必须坚持方法创新。要注意运用心理学、社会学、大众传播等最新研究成果,努力使员工思想政治工作做到潜移默化、情理交融、润物无声,有力地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

四、力求在手段上创新

面对汹涌的信息和知识创新浪潮,员工思想在多元文化、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中形成顺应时代发展的人生观、价值观,从整体上得到提高和改进。员工思想政治工作手段必须适应新的任务要求,实现创新。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传媒技术优势,加快员工思想政治工作载体的更新。发挥网络在掌握员工思想动态和教育引导员工中的作用,积极占领这一新的员工教育阵地,加大网上正面宣传的影响力,团结、吸引、凝聚员工。

五、力求在活动形式上创新

30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了中国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的全面开放,这种宽松、开放的社会环境是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当代员工生长生活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人性得到充分张扬,这是一个巨大的社会进步,同时也对员工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新的挑战。要充分发挥工青妇的组织活动优势和开风气之先的传统,结合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创新活动形式。把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的着眼点放在提高员工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上,注重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使广大员工在参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打破思想政治工作原有的单一形式、单一渠道的格局,充分发挥社会化宣传阵地的作用,“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积极探索和创新各种寓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为一体的活动形式,利用多种手段、多种方式、多种场合开展员工思想政治工作,促进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坚持员工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使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发挥巨大作用,树立一个稳定、团结、和谐、发展的新形象。

《政治经济学》读后感 篇9

我就我们这本书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吧,我们这本书是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为模板,是引领我们进入经济学的学习的启蒙课本。

今天,政治经济学并不是经济学的同义词,甚至两者的含义有很大不同。应用于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分析方法,源自芝加哥和维吉尼亚州学院产生的公共选择学说等等。由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迅速发展,已经超出了以往模型的范围,人们开始愈发重视政治经济学,并加强了对于其理论的研究。后来随着全球经济与政治关系的进一步加深,政治经济学终于正式成为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并在各相关大学开设专门学科.政治经济学是研究各个阶级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经济学。由于政治经济学不可能以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对象(虽然有的政治经济学也标榜自己以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对象),所以政治经济学作为范式是前经济学。对称经济学,是用对称的方法,五度空间的方法,系统论的方法,对人类经济活动中的各个因素与结构及其相互关系作逻辑的、历史的、现实的分析,从中揭示人类经济活动的一般规律的经济学。只有以对称哲学为哲学基础、以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对称关系为自己的对象、出发点和建构体系的基本原则的对称经济学才是科学的经济学。对称经济学是政治经济学的终结,科学经济学的开始。

首先我明白了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物质资料的生产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出发点,为什么马克思会把物质资料作为研究出发点呢?无疑这是有其原因的,首先物质资料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我们都明白,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通俗一点说,人离不开物质,举个例子吧,我们如果7天不进食或者3天不喝水就会死亡,我们在生活中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物质,早晨从我们睁开眼睛,我们就开始和物质紧密接触了,洗脸刷牙用的牙刷、牙膏、毛巾、漱口杯、、、接着是吃早餐,那些食物、、、骑车去学校用的自行车或者乘坐的公交又或者爸爸开的小轿车,到学校后我们的课本、笔、课桌、椅子、黑板、、、忘了说了,我们起床前一直躺着的床也是的、盖着的被单、、、这仅仅是举了我生活中所遇到的物质的一小部分,没有这些难以想象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

另一个原因是物质也是人类发展的基础,举一个简单例子,在没有温饱的时代,你会想着如何去发展自己的未来吗?当然不会啦,只有当人们的物质与得到满足的时候才会想着精神方面的发展。

综合以上观点,马克思把物质资料的研究作为出发点是有根据的、科学的。我们真的要佩服马克思了,这些在我们看来是常识的东西,他能把它拎出来并进行非常深刻思考,也许这就是智者与平凡人之间的差距吧!马克思的研究方法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2)科学抽象法: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到具体 3)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

4)对现代科学和经济方法的借鉴

国家间政治读后感 篇10

读“国家间政治”有感

斯坦利·霍夫曼写道:“如果我们的学科有奠基之父的话,他就是摩根索。”1确实摩根索对于国际关系学,犹如牛顿对于经典物理学。他们都属于学科开创式的人物,他的著作《国家间政治》也被认为是国际关系学最经典的作品之一。权力是现实主义最重要的变量,就犹如物理学里的力。我想通过《国家间政治》来谈摩根索对权力及其限制的理解。

一、政治权力的内涵

第三章摩根索开篇就谈什么是政治权力,并直接给出了答案:“政治权力是实现国家目的的手段,并强调国际政治就是追逐权力的斗争,一旦人们试图通过国际政治的手段去实现自己的目标时,他们就必定参与角逐权力的斗争。”2随后给出了权力的本质:“当我们谈到权力时,我们指的是人对其他人的思想和行动的控制。所谓政治权力我们指的是公共权威持有者的相互控制关系以及他们与一般公众之间的控制关系。”3他强调政治权力是一种心理关系,是权力主体通过影响权力客体的意志而对权力客体行动的支配力量。权力的来源有三方面:对利益的期待、对损失的恐惧、对领袖或制度的景仰和爱戴。权力是《国家间政治》的核心概念,为了消除误解,特意作了四种区别:

1、权力与影响力:权力具有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客体的强制力;影响力只具备说服力,它的客体可接受,也可以不接受,以美国国务卿和总统为1 Stanley Hoffmann·Janus and Minerva-Essays in Theoryand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M ]·Westview Press,1987·

2汉斯。摩根索著《国家间政治》(第七版)徐昕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版55页同上56页

例。

2、权力与武力:权力强调主体与客体间的心理联系,作为威胁的武装力量是权力的物质因素,但一旦成暴力,就变为军事力量。

3、可用的权力与不可用的权力:主要强调核时代,在核国家间,核武器成了一种不可用的权力。

4、权力有合法和非法之分:前者指的是其使用得到道义和法律的许可,后者则相反。

二、国家权力的构成要素

国家权力即是国家追求的目的,也是手段。在以国家权力鉴定国家利益的国际政治中,对于国家权力的认定是前提条件。

摩根索将国家权力的要素,分为:相对稳定的要素和不断变化的要素。地理:它显然是构成国家权力的最稳定因素。地理因素包括地理位置、领土面积和地形地貌等方面。不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地理因素的重要性相对下降了。

自然资源:自然资源:它构成国家权力的另一相对稳定的因素。自然资源主要指的是粮食和原料。一个在粮食上自给自足或基本上自给自足的国家对于粮食缺乏的国家具有巨大优势。原料也是如此。

工业能力:原料只不过是一种潜力,要转化为国家权力就需要有一定的工业能力来配合。现代战争已使重工业的全面发展成为国家权力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不可避免的是,先进的工业国必然是强国;工业的发展必然使一国的国际地位提高。

战备:地理、自然资源和工业能力对于国家权力的重要性是通过备战获得的。备战状况取决于技术、领导以及武装部队的数量和质量。人口:主要是分布和趋势,一般而言人口规模与国家权力成正比。

民族性格:民族性格与国家士气一样难以捉摸,但它们对一国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有着长期影响,而且经常是决定性的影响。这种民族性是客观存在的,它使一国区别于另一国,而且使一国具有高度的自我复原能力。因此,对民族性不作准确估计将会导致判断失误和政策失误。

民族士气:它指的是一国在战争或和平年代支持其政府外交政策的决心程度。但国民士气是不稳定的,它有起伏变化,有时濒临崩溃。因此不能依据民族性推断出在某一紧急状况下一国的士气。一般来讲,一个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政府会有更多机会衰得公众对其目标和政策的支持。

外交的素质:其他要素是合成国家权力的原料,而外交质量将这些不同因素结合为一个整体,给它们指明方向,赋予它们以意义。因此,人们可以认为,外交是国家权力的头脑而国家士气则是其灵魂。

政府的素质:好的政府必须做到:要使人力、物力资源与政策谐调一致;要在资源之间进行平衡;获得公众对其外交政策的支持。

三、权力斗争的类型

摩根索认为全部政治,无论是国内政治还是国际政治,都揭示出三种基本的模式:保持权力、增加权力,显示权力。与之对应的是三种国际政策:现状政策、帝国主义政策、威望政策。

现状政策:是保持权力,不改变对自己有利的权力分配。

帝国主义政策:是企图通过改变现状,使力量分配对自己有利,获得比实际上更多的权力。它的三大诱因:战争的胜利、战争的失败及虚弱。他的三个目标是:世界帝国、大陆帝国及地区优势。他的方法主要是经济的军事的和文化的。

威望政策:是获得威望的政策。这一政策的目的不是为了威望本身,就是作为维持现状政策或帝国主义政策的手段和工具。

四、国家权力的限制

在无政府的国际社会中,国家间的权力政治是否像霍布斯形容的“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摩根索的回答是否定的,因为权力斗争有均势、国际道德和世界舆论,国际法的限制。

权力均衡

权力均衡的含义:寻求某种态势的政策;实际存在着的态势;近乎均等的权力分配;任何类型的权力分配。摩根索强调国际权力均衡是一项社会普遍原理的特定表现,是国际社会稳定的基本因素,国际权力均衡的不稳定,不是该原理出了问题,而是无法摆脱国际社会特定的环境。权力均衡的不足原因是:权力均衡的不确定性,不现实性,功能的不足。

国际道德、世界舆论和国际法

靡根索认为人类从来就试图控制权力。他写道:“从《圣经》到现代民主国家的伦理学和宪政安排,这些规范体系的主要功能一直是要将权力欲控制在社会能够容忍的范围内。”4 在所有具有较高文明的社会里有三种行为规范或规则在起作用,那就是道德、习俗和法律。然而在国际社会中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另一种景象。摩根素认为过高估计或过低估计国际道德对国际社会的影响都是错误的。在他看来,国际道德并不是子虚乌有的东4 同上231页

西,但影响的作用有多大则不确定。近来国际道德呈现衰败的趋势,主要原因是外交事务中民主的决策者和执行者取代了贵族决策者和执行者;民族主义的行为准则代替了普遍的世界标准。就世界舆论而言,摩根索指出:“世界舆论显然应是跨国界的,至少在某些重大国际问题上使不同国家的成员达成一致意见的舆论。但事实上一国对国际事务的舆论基本上是由国家控制的。国际法是一个客观存在。到19世纪,国际法才有了较大的发展。国际法没有国内立法那样有效,并未能有效地限制国际舞台上的权力之争。总的看来,它还是一个相当不成熟的法律,其原因在于它几乎全不是权威机构制定的法律,而这又是国际社会性质所决定的。

五、总结

思想政治工作读后感 篇11

身的工作效能,保证企业稳定和谐和高效地发展,成了每个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需解决的问题。

一、提高政工工作效能的重要意义

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工作的生命线,为一切工作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很重要内容,就是解决员工工作中出现的思想政治问题,并动员和引导广大员工,积极学习、掌握现代化技术,不断改进生产工作,保证和加速企业生产的发展,尤其是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已经渗透到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安全等工作的方方面面。政工提高工作效能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了。

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提升企业团体的思想认识水平,改善企业领导、职工之间的关系,形成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助推企业又快又好地发展。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员工是企业经济的主体,二者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肩负着重要任务,如何调和二者,建设一个和谐健康的企业团体,关键在于政工工作者。这就要求政工工作者在不断丰富自身知识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高自身工作的工作效能。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国的重要政治优势,也是企业健康发展的思想保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依然是企业员工团结一致,迎接挑战,克服困难,夺取胜利的有力保证。所以,政工队伍只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这一重要优势,才能保证企业工作的正确方向,才能保证企业的各种决策落到实处,才能及时排除和战胜各种困难, 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动力和保证。因此,政工工作者努力提高工作效能就成了政工工作的题中之义了。

二、政工工作在新形势下面临的问题

在新时期中,我国的经济体制、经济结构、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日趋多样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由静态、狭隘、封闭逐步向动态、系统、开放转变,人们的眼界变得更宽,思维变得更活跃,思想变得更复杂。这就导致了许多问题:一是理想信念淡化;二是传统美德淡化;三是敬业精神淡化。主要表现为:经济意识强烈,政治意识淡薄;重视自我实现,集体观念淡漠,注重实惠,忽视崇高,注重索取,忽视奉

献。此外,由于长期以来思想政治工作普遍存在领导责任、部门责任、岗位责任不明确,行为不规范等问题,表现出一些新的动向:在纵向上全局性、政策性、导向性和超前性不足,横向上协调、处理好党政工团的关系欠佳,政出多门。工作重复布置、重复检查、重复劳动,缺乏考核机制和量化标准,无法衡量工作状况。面对这种错综复杂的新情况、新问题,广大政工工作者应对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形势、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改进,不断加强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和主动性,提高工作效能,为企业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与思想保证。

三、提高政工工作效能的途径

要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首先要提高政治素质,作为一个思想政治工作者,良好的政治素质是进行工作的必备条件;其次要提高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将工作实效落实到位;最后是要不断学习、提高文化素质,开拓新的视野,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要坚持使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工作。党的十八大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组织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途径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所以,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因时求变,勇于探索,积极实践,才能逐步提高思想政治工的效率。

要在日常生活中深人群众,多与职工进行交流,并以日记的形式将交流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下来,如此做法既能形成政工工作者自己的职工思想信息资料库,又能帮助政工对自身工作进行反思和总结,摸清职工思想变化的规律和工作的规律,并对问题进行较为深入透彻的分析,只有这样才能较确切地把握职工的思想动态,了解职工不同的思想特点,及时掌握和反映职工的所想所需,及时发现各种问题,锻炼政工工作者对问题的察觉能力、思考能力、应变能力、帮助政工工作者以最快的速度解决相关问题。

要紧跟时代,开发现代化的思维方式,创造性地运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实践证明,思想政治工作在新形势下,需要时刻紧跟时代的步伐,培养现代化的思维方式,才能实现工作方式、方法的现代化,才能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要有战略思维,即善于从全局、长远、根本的角度来思考思想政治工作;要有创新思维,即善于开拓性、预见性和超前性的思考思想政治工作;要有立体思维,即善于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各个层次来辩证地思

考思想政治工作;要有效益思维,即思考思想政治工作时善于捕捉信息,用最快速度取得最佳效果。

要培养创新意识,在不断创新中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社会在发展,人的思想也在发展,改革给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阶段的主要热点问题,过了一段时间可能就不是主要热点了。所以,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把握时机不能滞后,不仅要解决眼前的问题,还要有超前意识发现未来的问题,不然,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就会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局面。因此,政工干部在实际工作中要运用创造性思维,不断发现新问题,研究新情况,探索新方法,只有具备了这种创新能力,才能适应新的形势,切实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要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新角度,根据不同对象的不同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应对不同问题。政治思想工作切忌教条化、经验主义,政工工作者决不能满足于现成结论,要从理论和实践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把思想政治工作人格化、情感化、审美化、具体化、形象化和多样化,既注重知识性,又增加趣味性,把知识性和趣味性渗透到思想政治工作中,形成多角度、多层面、多渠道的工作模式,这样就会使思想政治教育变得生动有力,深入人

心,大大提高工作效能。

要锻炼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善于抓住事情发展的苗头,防微杜渐。政工工作者要观人于细,察事人微,及时发现苗头,并弄清问题的来龙去脉,及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 要在实践中防止两种倾向:忽视小问题的存在,总认为它们无关紧要,殊不知一切事都是由小到大从量变到质变,逐渐发展起来的,政工应该有防微杜渐的能力,把不良的思想和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小题大作,大惊小怪,对一些问题认识不足,没经过调查和分析,便横加批评指责,这样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把事态扩大,造成更坏的后果。可见,敏锐的观察力是保证政工工作高效完成的必要条件。

政工工作还要生动活泼,寓教于乐。所谓寓教于乐就是把思想教育与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结合起来,在坚持思想性、政治性等的前提下,把知识性、科学性、艺术性、趣味性融为一体,使职工在文化娱乐中受到感染、教育。要本着员工自愿的原则,积极培养员工的业余爱好,增强参加各种有益活动的自觉性,并在对群众身心健康有益,又能够保证员工正常休息时间的情况下,积极开展各种文娱体育活动,陶冶员工的情操,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思想认识水平,政工工作者也能在这种活动中增进对员工的了解,获取员工的信任,使政治思想工作得到员工的支持,让政工工作得以顺利进行,提高工作效率。

上一篇:2023-2024学年度下学期政教处工作计划下一篇:第八次阅读题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