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加》的教学设计

2024-06-13

《连加》的教学设计(精选12篇)

《连加》的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课本P26例1

教学目标 :

(1)探索用竖式计算连加两步式题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初步培养的抽象、概括能力,初步学会检验的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两步式题

教学难点:十位在计算时漏加进位数

教学过程预设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听算。(学生在堂上练习本上完成,只写得数。订正时1人汇报结果,其他同桌互改)

(1)7+3 7+2 7+6 8+7 4+7

(2)3+7+1 2+5+3 5+5+1 6+8+

1小结:师:刚才最后一题是什么算式?(连加)

师:一般情况下,“连加”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连加(板书课题“连加”)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理

1、教学例1。出示例题:(写在卡纸上出示)

汇景学校一、二年级参加开心一课的人数统计

项目手工小组羽毛球小组舞蹈小组

人数(个)28342

32.分析问题

(1)请你观察表格,并根据表格中提供的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2)出示问题: 三个小组一共多少人?

(3)要求三个组一共多少人,也就是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

(要求三个组一共多少人,也就是求把几和几和几合起来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计算)

3、解答问题

(1)你能列出算式吗?(28+34+23=)

(2)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来(学生在堂上练习本上独立完成)

(3)同桌交流算法,然后全班交流,展示学生有可能出现的各种计算方法,如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4)比较以上三种方法的异同:

相同点---最后的得数都相同,计算方法都相同: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算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不同点---书写的方式不同,方法一是分步写出竖式,方法二是综合起来写,方法三是三个数连在一起写

4、小结:这三种方法都是对的,在同学们自己做题时,可以选择一种自己最喜欢的,最省时而又准确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全班学生在堂上练习本上完成,其中两个学生上台板演)(注意关注学生出现的错例)

46+25+17= 37+28+19=

(1)订正

(2)如果出现错例要分析:错在哪里,怎样改正,以后要注意什么。

(3)小结:检查要做到“一步一回头”

2、解决问题:请你看图提出一个连加的问题,并解答。

小熊图猴子图企鹅图

21元33元28元

小汽车图足球图篮球图

47元24元30元

3、拓展练习

四、全课总结

五、课外作业

《连加》的教学设计 篇2

一、现状分析

试卷中有这样两道题, 学生典型错误:

两道题是三位数加法中的三个数连加, 教学中老师都重点指导学生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 从个位算起, 满十进一, 满二十进二等, 并且还安排了改错题、一定量的练习题。按常理推测, 两道题的正确率应当不低于80%, 可结果并不如意。经过统计, 29人中有11人出错, 具体为:

调查统计三个班级的答题情况, 学生能够比较规范正确地解答这两道题的比例最高为66%, 最低的只有36%。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二、调查了解

1. 对做错题和做对题的部分学生进行访谈。对做错题的学生提出两个问题:你会做吗?怎么做错了?

从学生的回答看, 回答都是“我会的”, 错误原因都是“忘了”、“没看清楚”造成的。

观察计算正确的学生, 72%以上的是因为规范的书写和验算的习惯。在访谈时, 有的学生说:“抄数字时回头看题目, 在计算时, 进位的时候加进位点, 不进位的时候不能加, 省得弄错了。”也有的学生说:“算完了, 我还要认真检查是不是对了。”当教师问起检查方法时, 大多数学生都用再算一遍的方法。

2. 对《三位数连加》的课堂教学进行对比分析。

从对比分析中可以看出, 不同的教学方法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

三、反思与改进

1. 为什么学生缺乏独立判断对错的意识、习惯和能力?

反思:从上述教学情况看, 主要原因在于课堂上学生真正独立判断对错的机会太少。具体体现:一方面是教师的讲解和要求太多, 挤占了学生独立判断对错的时间与过程。学生往往只能在教师的提问或特别提醒中进行计算。如, 学生在计算时将“个位满的十, 加到十位上, 也加到百位上了”, 这类错误就是依据教师再三强调的“满十进一”所造成的。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 学生的独立判断能力难以真正发展起来, 同时逐渐失去主动判断、主动思辨、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兴趣、意识和习惯;另一方面教师对计算注意点的解释高于学生自己感悟本身。如, A教师注重了对三位数连加每一个注意点的说明, 教师自身做了比较规范的示范, 也让学生进行了改错题的练习, 但却忽视了计算教学中的另一个重要作用———让学生在计算中学会计算, 以例题为载体,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对策:让学生知道算法, 更要理解算理。学生的计算能否正确, 关键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如, 计算106+245+412时, 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就是对“满十进一”理解不够清晰。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拨计数器”结合具体的实例理解“满十进一”的真正内涵: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十位满十向百位进一……同时还要理解这个进过来的“1”表示的实际意义, 并进到相应的数位上。上述教学提醒我们:第一, 错误一定要是发生在学生身上的真实情况, 这样才有分析价值;第二, 要有方法的引导, 可以正反两方面引导学生进行独立判断。要求学生独立判断, 用什么办法检查自己的计算是否正确?如果出错, 原因是什么?尝试用估算、验算等方法进行验算;第三, 要注意时机的把握。如果在例题刚教学完就让学生纠错, 无疑是强化了一些错误的内容。只有在学生掌握了计算方法后再进行集体纠错, 才能让学生在对比中明晰道理。

2. 学生为什么没有预见进程的意识、习惯和能力?

反思:学生对计算结果的“预见性”应当从日常课堂的计算中习得, 而我们的课堂对此却有很大欠缺。教师平时往往不注重教学内容的整合, 更谈不上让学生进行整合训练。如, A教师只是在学估算的时候用估算, 题目中没有要求估算, 学生就不用估算。只是让学生围绕教材中的具体问题要求学生计算三位数连加, 学生完全是按教师预先设计好的问题进行。长期下来, 学生接受的是“点状思维”训练。

对策: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预见”答案可能范围的能力。在动笔计算之前, 需要对算式的结果有个估计。计算教学正是培养学生“预见性”的很好时机, 教师不应该忽视。如, 计算392+98+97时, 可以引导学生先根据这些数的大小, 估计一下结果在什么范围内, 大约600, 但又不超过600。如果有学生出现类似上述错题的情况, 他们就能很快判断对错了。

《连加》的教学设计 篇3

一、现状分析

试卷中有这样两道题,学生典型错误:

两道题是三位数加法中的三个数连加,教学中老师都重点指导学生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满十进一,满二十进二等,并且还安排了改错题、一定量的练习题。按常理推测,两道题的正确率应当不低于80%,可结果并不如意。经过统计,29人中有11人出错,具体为:

调查统计三个班级的答题情况,学生能够比较规范正确地解答这两道题的比例最高为66%,最低的只有36%。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二、调查了解

1.对做错题和做对题的部分学生进行访谈。对做错题的学生提出两个问题:你会做吗?怎么做错了?

从学生的回答看,回答都是“我会的”,错误原因都是“忘了”、“没看清楚”造成的。

观察计算正确的学生,72%以上的是因为规范的书写和验算的习惯。在访谈时,有的学生说:“抄数字时回头看题目,在计算时,进位的时候加进位点,不进位的时候不能加,省得弄错了。”也有的学生说:“算完了,我还要认真检查是不是对了。”当教师问起检查方法时,大多数学生都用再算一遍的方法。

2.对《三位数连加》的课堂教学进行对比分析。

从对比分析中可以看出,不同的教学方法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

三、反思与改进

1.为什么学生缺乏独立判断对错的意识、习惯和能力?

反思:从上述教学情况看,主要原因在于课堂上学生真正独立判断对错的机会太少。具体体现:一方面是教师的讲解和要求太多,挤占了学生独立判断对错的时间与过程。学生往往只能在教师的提问或特别提醒中进行计算。如,学生在计算时将“个位满的十,加到十位上,也加到百位上了”,这类错误就是依据教师再三强调的“满十进一”所造成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学生的独立判断能力难以真正发展起来,同时逐渐失去主动判断、主动思辨、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兴趣、意识和习惯;另一方面教师对计算注意点的解释高于学生自己感悟本身。如,A教师注重了对三位数连加每一个注意点的说明,教师自身做了比较规范的示范,也让学生进行了改错题的练习,但却忽视了计算教学中的另一个重要作用——让学生在计算中学会计算,以例题为载体,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对策:让学生知道算法,更要理解算理。学生的计算能否正确,关键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如,计算106+245+412时,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就是对“满十进一”理解不够清晰。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拨计数器”结合具体的实例理解“满十进一”的真正内涵: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十位满十向百位进一……同时还要理解这个进过来的“1”表示的实际意义,并进到相应的数位上。上述教学提醒我们:第一,错误一定要是发生在学生身上的真实情况,这样才有分析价值;第二,要有方法的引导,可以正反两方面引导学生进行独立判断。要求学生独立判断,用什么办法检查自己的计算是否正确?如果出错,原因是什么?尝试用估算、验算等方法进行验算;第三,要注意时机的把握。如果在例题刚教学完就让学生纠错,无疑是强化了一些错误的内容。只有在学生掌握了计算方法后再进行集体纠错,才能让学生在对比中明晰道理。

2.学生为什么没有预见进程的意识、习惯和能力?

反思:学生对计算结果的“预见性”应当从日常课堂的计算中习得,而我们的课堂对此却有很大欠缺。教师平时往往不注重教学内容的整合,更谈不上让学生进行整合训练。如,A教师只是在学估算的时候用估算,题目中没有要求估算,学生就不用估算。只是让学生围绕教材中的具体问题要求学生计算三位数连加,学生完全是按教师预先设计好的问题进行。长期下来,学生接受的是“点状思维”训练。

对策: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预见”答案可能范围的能力。在动笔计算之前,需要对算式的结果有个估计。计算教学正是培养学生“预见性”的很好时机,教师不应该忽视。如,计算392+98+97时,可以引导学生先根据这些数的大小,估计一下结果在什么范围内,大约600,但又不超过600。如果有学生出现类似上述错题的情况,他们就能很快判断对错了。

计算课要让学生真正算起来,在计算实践中学会独立判断和预见进程,让学生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作者单位

溧阳市第二实验小学

连加教学设计 篇4

教科书第53、54页信息窗

7、及练习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实际情景中抽象出连加计算数学问题的过程,直观理解连加计算的意义。

2.掌握连加计算的方法,能正确地计算10以内的连加计算。

3.初步学习用连加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体会连加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

1.10根小棒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

找一个学生到讲台前出几道10以内数的加减法算式题让其他学生抢答。

二、新授,学习新知

1、出示53页信息窗7的主题图,让学生观察图,根据图意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原来有四只小兔,又来了三只,又来了两只,一共有几只小兔? 学生列式:4+3+2= 师生共同讨论研究8是怎么算出来的。

总结:先把前两个数相加的得数,再用得数和第三个数相加,就可以得出最后结果。

2、出示小朋友喂小鸡图。

同学们,小明是一个爱劳动的孩子。今天,她又在帮妈妈干活了,瞧!小明在干什么?(出示多媒体课件,小明在喂5只小鸡)请问:现在地上有几只小鸡在吃米?

[运用多媒体课件,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来开始上课,学生比较感兴趣,能很快地投入到学习的状态。同时也进行品德教育。] 引导观察。

请同学们看屏幕观察。(小明在喂5只小鸡,接着出示跑来2只小鸡,停顿一下,最后出示跑来1只小鸡)

[观察动画,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交流、汇报。

a.问:你从屏幕上看到了什么? b.同桌交流。

学生汇报。(学生可能说:小明在喂5只小鸡,跑来2只小鸡,又跑来1只小鸡,共有几只小鸡?也可能说有5只小鸡在吃米,跑来3只小鸡,共有几只?提醒学生,跑来的学生说出算式,5+2+1,教师问:这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过的算式一样吗?不一样。3只是一起跑来的吗?)

学生可能说◆一个一个地数出来的。

◆5只加上2只是7只,再加上1只是8只。◆共跑来3只,加上原来的5只,共是8只。

(不管哪种方法,学生只要说出理由,都给予肯定。)

[教师让学生说,但并不限制学生的说法,体现了现代教学思想的算法多样化,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c.教师总结计算顺序和方法。

板书5+2+1=8

三、应用拓展 动手操作:

a.教师谈话,拿出小棒,跟老师这样做:先拿出4根,再拿出2根,最后拿出3根。共拿出了几根?列算式说得数。

b.学生活动。请照老师的样子,和你的同位,来试一试:拿小棒、说算式、说得数。

[学生并不是简单重复老师的动作,而是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理解了“连加”的顺序,深化了新知。]

四、看图列式并计算。

a、出示水果图,学生认真看图列式,集体订正。b、出示停车场图,学生认真看图列式。集体订正。

五、巩固练习。教师课件出示算式题:

3+2+3=

3+6+1=

2+5+0=

4+0+5=

六、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教学反思:

10以内数的连加是在学生已掌握了10以内数的加减法后进行教学的,因此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在上本节课时学生能很容易的接受新知。

本节课我注重连加意义的引导:只有让学生充分理解连加是表示几个或几个以上的数合起来的意思以后才能够运用自如,所以在上课时我先紧扣加法的意义,讲透连加的意义,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建构知识,再形成自己对知识的表象,从而进行列式计算。我巡查了一下作业情况,结果受益良好,学生都能轻松掌握。本节课我还有两个教学目的就是还需要让孩子掌握连加的运算顺序和能让学生会看图列式计算。

在课上注重培养学培养学生说的能力:一年级的学生大多在语言表述上还不是很清楚,如何能让学生完整的说、有序的说是我一直都非常关注的问题。在这节课上我也让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在计算4+3+1时,先让学生思考该怎样计算并大胆说出怎样得出结果的。培养学生有序分析事物的能力,先算4+3=7(表示第一次的4只小兔和来的3只小兔合起来一共7只)再算7+1=8(表示先的7只小兔和后来又来的1只合起来一共是8只小兔)所以4+3+1=8(只)。在说的过程中如果有说的不完整的我也鼓励其它同学帮忙补充完整,这样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和积极发言的能力。

《万以内数的连加》的教学反思 篇5

计算课一直被认为是数学课里不好讲的一种课型,因为理论性强,内容枯燥,所以学生学习起来兴趣不高。但今年的汇报课,结合本组的教研专题,我上了一节计算课,感触破深。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首先,为了解决学生上计算课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我在对整个课堂的教学设计上动了一翻脑筋。课本中引入本节课的情境是捐书活动,但我考虑到,这个活动离学生现在的生活太远,是不是真能激发他们学习兴趣?于是我大胆改变了课本情境,在体育老师的帮助下我在班上组织了小组跳绳比赛,记录学生成绩。新授连加时,学生已迫不及待的想知道自己小组的得分,所以在学习中他们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而且整堂课的教学,我都以小组比赛的形式展开,每个同学的集体荣誉感都被激发出来,学习劲头很足。

其次,在教学设计上,我力求做到每个环节层次清楚、意图明确。复习部分的三个练习每一道题都既复习了前边的知识,又为本节课探究新知做了很好的铺垫。在新授部分的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发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大胆猜测独立试算,例如在估算和计算连加结果时我先让学生猜测能不能用前边学过的方法进行估算和计算,在他们猜测可以的基础上以小组讨论的形式组织学生自主探究算法,展示汇报,完成新授部分的教学。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还让学生学会了一种学习的方法。在练习题的设计上,我也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习题设计层次清楚,其中的森林医生一题,以反例的.形式再次强调竖式计算万以内数连加的正确书写格式。教学的最后,我设计安排一个商场购物的情境,让学生运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感受学习数学的必要性,及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我关注每个学生,使他们都能积极的参加到教学活动中。口答部分简单的计算题我尽可能让我们班的学困生回答,答对的我会给予肯定和表扬,这样使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在学习完万以内数连加的计算方法进行反馈练习时,我安排各小组为各小组计算得分,这样每个人都有事做,而且在听其它小组进行讲评时,由于关系到自己小组的得分,所以人人都很认真。

但是教学中仍有一些不足和需要自己改进的地方。数学教学要求教师语言要简洁,我在教学中自己讲的过多,其实有些要点学生完全能够自己说出来。其次在本节教学时间的安排上探究新知部分占用时间过多,个别练习没有时间完成。这是我今后教学中要注意的。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 篇6

1、利用课件情境,理解连加与连减算式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在教学例1时,课件先出示情境图中的一部分,让学生说说图意,并列出加法算式:4+2=6。然后在让出示完整的情境图,根据情境图,说说图意,提出数学问题——一共多少个南瓜?并在此基础上尝试让学生列出算式,有的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在前面加法的基础上列出算式——6+1=7,还有的学生根据图意直接列出连加的算式——4+2+1=7。这样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自然地引出了连加的算式,也能让学生体会到连加算式与两个加法算式之间的联系,教学反思《“连加连减”教学反思》。

紧接着我出示例2的情境图,直接让学生观察后说说图意,通过交流让学生仅可能地说完整,说准确。在此基础让学生列出算式,学生在例1的基础上自然地列出了连减的算式:8-3-1=4(类推)。

2、观察比较,理解意义,理清顺序。

在引出连加和连减算式后,引导学生思考:今天学生的算式与我们以前学生的算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从而发现连续相加我们可以称之为连加,连续相减我们可以说连减。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观察连加与连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的学生说都得算两次,也有的说等于号前有三个数,还有的小朋友说先算前面的再算右边的……通过交流让学生初步认识到连加与连减的运算顺序——从左往右计算。

3、尝试计算,理解算法,练习巩固。

在情境图的理解后列出连加与连减算式后,让学生进行尝试计算,很多小朋友根据图意很快的算出结果。于是我去除情境图,让学生思考,没有情境图,我们应该怎样计算呢?学生关注的重点集中到算式上来,让学生说说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让学生体会到连加连减算式,先算前面的再算后面的,这样运算的顺序与图意结合在一起,更能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从左往右计算。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 篇7

这次课我主要是想使学生在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同时,接触连加连减。购物是每个孩子都经常性接触的行为,孩子们可以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进行连加连减的列式计算,让运算顺序、计算方法,潜移默化的得到掌握,使比较枯燥、抽象的数字生活化、形象化,增加了趣味性。同时在教学活动中,由于学生选择商品的自主性较大,所以所列算式及计算过程也是不尽相同的,既强调了学生的自主性选择,又增大了全体学生练习的数量。最后的购物环节,可以用来复习、巩固、提高。

虽然是这样设计的,但是由于我的原因,(初次接触低年级教材、初次接触数学教学),所以有许多问题存在:教学的层次不是很分明,新授课与练习课的分界不太清楚。教学的节奏应该有张有弛,数学课求快,是我的一个误区,数学应该有快有稳,这样学生才能学的又清楚,又不十分紧张。由于我一直从事的是高年级语文教学,所以严谨的数学教学语言是我很大的一个弱点,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十分注意。还有个别环节处理的不够妥当,如:练口算时候用了开火车的方式,不利于面向大多数学生,类似的问题,应该多加注意。

总之,这次课上的不尽如人意,但是对于我来说是一次很宝贵的经验,希望下次还有类似的机会,可以让我们这些不太熟悉数学教学的青年教师,尽快对业务真正熟悉起来。

一年级上册《连加》教学设计 篇8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65页的内容及相应练习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实际情镜建立连加的数学模型,理解连加的含义,掌握连加的计算顺序,会进行10以内连加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在具体的情境中提高获取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形成团结协作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同时,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和掌握连加的计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口算卡答题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做过公交车吗?现在我就请几名同学为我们现场表演上车的情景。想看的小朋友坐端正。(音乐伴奏:示意5个小朋友上台表演,边唱着我是客车小司机咿呀咿呀。不一会有一个2个小朋友上车了)看到这个场面,你能编出一个数学小故事吗?

生:车上原来有5个小朋友,又上来了2个,问:现在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师:你说得真完整,真是个善于表达想法的好孩子。老师奖励一颗星。师:那要求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呢? 生:加法

师:怎么样列出算式呢?请你列出算式。生:5+2=7(师板书)

师:那5、2、7各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5是原来车上的小朋友,2是又上来的小朋友,7是一共的人数。师:同学们真厉害。接着往下看,公交车经过一站,又有人上车了:你能将上车的过程用原来。。先。。又。。编一个数学小故事?(板书原来。。先。。又。。)

生:原来有5个小朋友,先上来2个人,又上来1个人,一共多少人? 师:车上的小朋友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生:三部分

师:要求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用什么方法计算?现在请你们在3号本上试着列出来。

生:5+2+1=8 师:说说算式中的5、2、1、8各表示什么意思呢?说完之后示意8个小朋友下去。

师:看这个算式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加法算式有什么不同?你来给这个算式取个名字吧?(之前的加法是把两部分合起来,现在是将三部分合起来的加法)

生:连加

师:是呀,像这样三个数或三个以上的数加在一起,我们叫把它叫做连加。(板书:连加)

师:你会读这个算式吗?(先指名读,再全班读)

我们会读了这个连加算式了,那老师想知道你们是怎么计算5+2+1=8?同桌之间相互讨论。生:先算5+2=7再算7+1=8 师:是呀,计算连加时我们先把前两个相加,然后再把算出来的得数(强调是算出的得数)加上第三个数,这样的计算,也就是说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学生齐说计算方法。老师边说边将计算的顺序标标出来。

师:小朋友表现这么的棒,老师要给你们讲个故事,想不想听?想听的坐坐好。课件出示《丛林寻宝》边说边配图。

师:问一共有几只小动物去寻宝了?请你先把计算的办法写在3号本上,我点名回答。这道连加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谁来说说看。

结合宝藏,进行小结:这节课你都收获了哪些知识,跟我们分享一下。

2、逛超市。

师:听完了故事,咱们就用今天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的问题。同学们去过超市买东西吗?想买东西 坐坐好(出示几样物品,并标注价格,同时课件配图),如果给你10块钱,让你买3件物品,你想买哪几件?(动手在你的答题卡上勾出你要买的东西,并列出算式)师巡视后,再指明到黑板上买东西,老师写出算式,指3到5名)

四、课堂作业

连加连减教学设计 篇9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际生活中连续行为,建构连加、连减的运算模型。

2、知道 10 以内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会读算式,并正确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丰富的情景,通过观察、操作抽象出数的过程,积累数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建立连加、连减的数学模型。

(三)、态度、情感、价值观

会交流生活中具有连续行为的情景,通过看图说故事,培养儿童的数学兴趣,提高儿童数学交流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难点:建构连加、连减的运算模型。

三、教学设计

(一)复习引入

师:让我们先进行口算。听清要求,先用手势表示卡片上算式的结果,然后

继续听要求大声报数答案。

2+4(再加 3 )9-2(再减 5 )

6+1(再加 2 ) 10-4(再减4)

3+4(再加1) 8-2(再减3)

师:小朋友们算的真棒!都会正确的计算 1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有关加减法。

(二)探究新知

1.连加(依次媒体演示)

( 1 ) 师:听,什么声音?(图 1 )鸟儿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要爱护小鸟。(图 2 )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鸟台上原来有 2 只小鸟,飞来了 3 只小鸟,现在一共有几只小鸟。

2 + 3 = 5

师:(出示图 3 )观察的真仔细,睁大眼睛,看看又发生了什么事?

生:又飞来了 1 只小鸟,现在一共有几只小鸟。 5 + 1 = 6

师:现在我们把这三幅图连起来一块看。(演示)你能完整地说一说吗?在小组里轻轻说。

生:鸟台上原来有 2 只小鸟,飞来了 3 只,又飞来了 1 只,现在一共有几只鸟?

师:你能列式吗?

生:2+3+1=6

师:讲的真好!(示范读法) 2 加 3 在加 1 等于 6 。(学生跟读)

师:谁再来试一试。

师: 2 加 3 在加 1 等于 6 ,你是怎样运算的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生: 2 + 3 = 5 5 + 1 = 6 所以 2 + 3 + 1 = 6

2+3+1=6 5

( 2 ) 出示: 3 + 4 + 2

师:这个算式中也藏着一个小故事,哪个小朋友会编?

师:你是怎样算得?

生: 3 + 4 = 7 , 7 + 2 = 9 所以 3 + 4 + 2 = 9

师: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把三个数合起来。

师小结:像这样把三个数合起来的算式叫连加。计算时,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

( 3 )模仿练习

师:谁来算一算(卡片)

5+2+1=2+3+ 2 = 师:下面老师要求提高了,听清了,把先算的前两个数相加的结果记在脑子里,然后用手势直接表示最后的结果,行吗?

4+2+3 2+3+5 6+2+1

2.连减

师:学得真棒!小朋友们已经会算连加题了,猜一猜,有连加算式,那还会有什么算式?

生:连减。

( 1 )师:那么连减的算式又是怎样的呢?你能根据这 6 只小鸟编连减题吗?

学生自由编题,并列式。

师:你是怎样算得呢?

生:6-2-1=1 4( 2 )模仿练习

师:完整说过程

9-3-2= 用手势直接表示结果

7-2-4= 8-5-1= 9-2-4=

3.连加、连减对比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 篇10

《连加连减》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初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下面就《连加连减》教学过程设计,谈谈我的体会和思考。

1、创设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种重要教学策略。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创设恰当的课堂情境,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还能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由发展的主阵地。这堂课,我创设了小明喂小鸡的情境,一下子就把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很快就投入到学习的状态中。

2、动态感知,静态领会

为了让学生通过事情的发生,体会理解算式的含义,我把书上2道静态的例题,以喂小鸡课件的形式动态呈现,变成一个运动的过程,通过跑来2只小鸡,又跑来1只小鸡,让学生感受“添上、再添上”,通过小鸡吃饱了,跑走2只,又跑走2只,让学生感受到“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这样既让事情发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在看懂图意的基础上,列出算式,再用课件动态展示喂完小鸡后的情景,将连加连减这两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像动画片一样娓娓道来,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展示了知识的连续性,学生很快就列出了连加连减的算式,教学难点自然也就迎刃而解,这一新授环节处理的可谓得心应手。

3、体现算法多样化

我在教学做一做的两道题目时,学生出现了几种不同的算式方法:一种是先算左边和中间的小棒,再加上右边的小棒;另一种是先算出右边和中间的小棒,再加左边的小棒;还有一种是先算左右两边的小棒,再加中间的小棒。在解决这道题时,我提倡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用不同的算式来解决问题,充分尊重了学生主体意识,给学生更多展示自己创造性思维的机会。

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1、在理解图意时,我可以再放手一些,让学生大胆去观察、去表达,尽管学生有时表达得不到位,也给予充分的肯定,因为这是孩子们思维的萌芽,老师的肯定会使他们觉得自己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家,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

100以内数的连加 教学设计 篇11

教材第28页例

3、例4及“做一做”,练习五第5、7、8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能正确地笔算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算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观察、讨论、比较,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加减混合运算竖式的简便写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算理。

教法学法:

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教材第28页情境图。

提问引入。

(板书;加减混合)

二、探究新知

出示例3:老师出示“车上原来有67人”这个条件,到南山站下车的有25人,上车的有28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小组讨论:你打算怎么算?

请学生上台板演

及时评价学生的方法并比较各种计算方法。

完成“做一做”(点名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出示例4:72-(47+16)=

让学生分析、比较例3和例4两题的区别。

小组讨论,交流各自想法。

讨论小括号的作用,本题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讨论、汇报。

小结:“小括号”表示先算部分。

列竖式计算。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积累运用

口算教材练习五第8题

采取比赛形式,优胜者发小红花。

计算教材练习五第5题和“做一做”。

独立完成练习五第7题。

四、总结提升

板书设计:

加减混合

67-25+28=70(人)

72-(47+16)=9

一年级连加连减教学设计 篇12

一、复习加减法含义,引入情境

1、学生完成小练习,并反馈,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用加法、减法?

2、出示头像及图片,叙述:这位小朋友叫聪聪,他和妈妈去农家院玩时看到一群可爱的小鸡,于是他抓来一把米喂小鸡。

二、结合情境,探究新知

(一)探究连加

1、PPT4出示,有几只小鸡在吃米?认真看——播放动画。谁能把看到的说一说?指导学生说图意:原来有5只小鸡,先跑来2只,又跑来1只。(在这里要体现指导的过程,给孩子一些重点词汇:原来、先、又。)

2、能提一个问题吗?再讲一位同学把这件事完整叙述一遍。

3、你能试着解决这个问题吗?

反馈重点——弄清算理:为什么用加法计算?每个加数的含义。板书:连加

4、说清算法:8是怎么得到的?

师说明:一般情况下是先算前两个数,用得到的结果再加第三个数。

5、用图验证8是否正确

小结:像这样的情况,有三部分我们就把三部分合并起来,写成连加的算式,如果有4部分呢?5部分呢?有几部分就把几部分合并起来。

(二)探究连减

过渡:快看,这8只小鸡吃得多开心啊,这时,聪聪说没有米了。于是——动画演示小鸡跑走

1、出示主题图

谁能把看到的说一说。能提一个问题吗?

2、你先试着自己解决

反馈重点——弄清算理:为什么用减法计算?为什么从8里减?第二次为什么从6里减? 8-3-2 3是从8里走的 2是从6里走的 板书:连减

4、说清算法:3是怎么得到的?

师说明:一般情况下先算前两个数,用得到的结果再减第三个数。

5、用图验证3是否正确

小结:这样的情况,我们是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用剩下的再去掉一部分,写成了连减的算式,如果再去掉一部分呢?每去掉一部分,剩下的就越来越少了。

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样的算式?学生读题,你会写这样的算式了吗?

三、跟进练习

66页2、4 燕子 停车场 让学生说图意 说想法

四、应用拓展

1、摆一摆 能列连加算式 实投反馈 监控:连加要明显看出有几部分

2、动手画 能列连减算式 实投反馈

四、总结全课:这节数学课你学到了什么?(会写连加、连减算式 并且会计算)板书: 连加 连减

5+2+1=8 8-3-2=3 5

连加连减

教学目标:

1、知道连加、连减算式的含义和运算顺序,初步学习用连加、连减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说一说、摆一摆、画一画的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

3、初步感知连加、连减算式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教学重点:知道连加、连减算式的含义和运算顺序,初步学习用连加、连减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上一篇:一封给爸爸妈妈的感谢信下一篇:万能版简历自我评价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