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法分析法

2024-07-31

综合法分析法(共12篇)

综合法分析法 篇1

综合法分析法

学习目标:

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教学重点:会用综合法证明问题;了解综合法的思考过程.教学难点:根据问题的特点,结合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选择适当的证明方法.高考题:1.(2012安徽理19)

(Ⅰ)设x1,y1,证明xy111xy;xyxy,logablogbclogcalogbalogcblogac.(Ⅱ)1abc,证明

2、(2010全国卷1文数)(10)设alog32,bln2,c52则

(A)abc(B)bca(C)cab(D)cba 1教材分析:分析法和综合法是思维方向相反的两种思考方法。在数学解题中,分析法是从数学题的待证结论或需求问题出发,一步一步地探索下去,最后达到题设的已知条件。综合法则是从数学题的已知条件出发,经过逐步的逻辑推理,最后达到待证结论或需求问题。对于解答证明来说,分析法表现为执果索因,综合法表现为由果导因,它们是寻求解题思路的两种基本思考方法,应用十分广泛。变形”是解题的关键,是最重一步。因式分解、配方、凑成若干个平方和等是“变形”的常用方法。

分析法和综合法是思维方向相反的两种思考方法。在数学解题中,分析法是从数学题的待证结论或需求问题出发,一步一步地探索下去,最后达到题设的已知条件。综合法则是从数学题的已知条件出发,经过逐步的逻辑推理,最后达到待证结论或需求问题。对于解答证明来说,分析法表现为执果索因,综合法表现为由果导因,它们是寻求解题思路的两种基本思考方法,应用十分广泛。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教学,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但由于学生的基础较差,知识遗忘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进度,使课堂上进度比较紧张。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实际水平,让学生提前预习,以保证课堂教学进度。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直接证明的基本方法----综合法,了解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培养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本节的教学应该是比较成功的。

考点预测:1.高考题多以选择题和填空为主,是高考常考内容;

2.主要考察综合法。

授课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基本不等式的形式?

2.讨论:如何证明基本不等式ab(a0,b0).2(讨论 → 板演 → 分析思维特点:从结论出发,一步步探求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

二、讲授新课:

教学例题:

综合法证题

1、已知a,b,c都是正数,且a,b,c成等比数列,求证:a2b2c2(abc)

2证明:左-右=2(ab+bc-ac)

∵a,b,c成等比数列,∴b2ac

acac 又∵a,b,c都是正数,所以0bac≤2

∴acb

∴2(abbcac)2(abbcb2)2b(acb)0

∴a2b2c2(abc)2

abba例

2、已知a,bR,求证abab.本题可以尝试使用差值比较和商值比较两种方法

进行。

证明:1)差值比较法:注意到要证的不等式关于

a,b对称,不妨设ab0.ab0

aabbabbaabbb(aabbab)0,从而原不

等式得证。

2)商值比较法:设ab0,aabbaa1,ab0,ba()ab1.bb ab故原不

等式得证。

注:比较法是证明不等式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用比较法证明不等式的步骤是:作差

(或作商)、变形、判断符号。

3、若实数x1,求证:3(1x2x4)(1xx2)2.证明:采用差值比较法:

3(1x2x4)(1xx2)

2=33x23x41x2x42x2x22x

3=2(x4x3x1)

=2(x1)2(x2x1)13=2(x1)2[(x)2].2

413x1,从而(x1)20,且(x)20, 24

13∴2(x1)2[(x)2]0, 24

∴3(1x2x4)(1xx2)2.分析法证题

例1.设a、b是两个正实数,且a≠b,求证:a3+b3>

a2b+ab2.

证明:(用分析法思路书写)

要证 a3+b3>a2b+ab2成立,只需证(a+b)(a2-ab+b2)>ab(a+b)成立,即需证a2-ab+b2>ab成立。(∵a+b>0)

只需证a2-2ab+b2>0成立,即需证(a-b)2>0成立。

而由已知条件可知,a≠b,有a-b≠0,所以(a-b)

2>0显然成立,由此命题得证。

(以下用综合法思路书写)

∵a≠b,∴a-b≠0,∴(a-b)2>0,即a2-2ab+b2

>0

亦即a2-ab+b2>ab

由题设条件知,a+b>0,∴(a+b)(a2-ab+b2)>

(a+b)ab

即a3+b3>a2b+ab2,由此命题得证

2、已知a,b,c,d∈R,求证:ac+bd≤(a2b2)(c2d2)

分析一:用分析法

证法一:(1)当ac+bd≤0时,(2)当ac+bd>0时,欲证原不等式成立,只需证(ac+bd)2≤(a2+b2)(c2+d2)

即证a2c2+2abcd+b2d2≤a2c2+a2d2+b2c2+b2d

2即证2abcd≤b2c2+a2d2

即证0≤(bc-ad)2

因为a,b,c,d∈R,所以上式恒成立,综合(1)、(2)可知:分析二:用综合法

二:(a2+b2)(c2+d2)=a2c2+a2d2+b2c2+b2d2=(a2c2+2abcd+b2d2)+(b2c2-2abcd+a2d2)

=(ac+bd)2+(bc-ad)2≥(ac+bd)2 ∴(a2b2)(c2d2)≥|ac+bd|≥ac+

分析三:用比较法 证法三:∵(a2+b2)(c2+d2)-(ac+bd)2=(bc-ad)2≥0,∴(a2+b2)(c2+d2)≥(ac+bd)2 法

∴(a2b2)(c2d2)≥|ac+bd|≥ac+bd,即ac+bd≤(a2b2)(c2d2)例

3、设a、b是两个正实数,且a≠b,求证:a3+b3>a2b+ab2.证明:(用分析法思路书写)

要证 a3+b3>a2b+ab2成立,只需证(a+b)(a2-ab+b2)>ab(a+b)成立,即需证a2-ab+b2>ab成立。(∵a+b>0)

只需证a2-2ab+b2>0成立,即需证(a-b)2>0成立。

而由已知条件可知,a≠b,有a-b≠0,所以(a-b)2>0显然成立,由此命题得证。

(以下用综合法思路书写)

∵a≠b,∴a-b≠0,∴(a-b)2>0,即a2-2ab+b2>0

亦即a2-ab+b2>ab

22由题设条件知,a+b>0,∴(a+b)(a-ab+b)>(a+b)ab

即a3+b3>a2b+ab2,由此命题得证.课堂小结

分析法由要证明的结论Q思考,一步步探求得到Q所需要的已知P1,P2,,直到所有的已知P都成立;

比较好的证法是:用分析法去思考,寻找证题途径,用综合法进行书写;或者联合使用分析法与综合法,即从“欲知”想“需知”(分析),从“已知”推“可知”(综合),双管齐下,两面夹击,逐步缩小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距离,找到沟通已知条件和结论的途径.1、a,b,cR,求证

abc)

2、设a, b, c是的△ABC三边,S是三角形的面积,求证:c2a2b24ab.略证:正弦、余弦定理代入得:2abcosC4absinC,即证:2cosCC,即:CcosC2,即证:sin(C)1(成6

立).新学案31页6、7,33页3、4.作业:教材P52 练习2、3题.

综合法分析法 篇2

一、分析法概述

对分析法的运用主要就是把整体的内容分解为若干个部分, 是一个从整体到局部, 从复杂到简单的过程, 再针对各个部分进行分析和探究.在数学中的一些证明题中, 逆推法就是一种分析法, 它的过程就是从一种结果追溯到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 不断地追溯上去, 一层一层地分析.还有, 在求多边形的面积时, 通常我们都是把多边形分解成若干个三角形再进行计算, 这也是分析法运用的一种形式.分析法的运用也可以把一个完整的过程分解成若干个有序的步骤, 在我们所学习的列方程解应用题中, 就可以把解题过程分解成几个步骤, 如假设, 找等量关系并列方程, 解方程, 检验.通过完成每一个步骤来解决这个问题, 可以让整个过程变得更加清晰, 容易理解.

二、分析法的应用

分析法的运用范围很广, 在一些几何类的证明题中, 分析法的运用具有非常明显的特征.下面我将举例来说明分析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该如何运用, 具体说来, 就是要从数学题的特征和结论出发, 一步步不断探索, 最终达到与题设和已知条件相关联.

例1如图1所示, 点P是圆O外的一点, PQ切圆O于点Q, PAB和PCD是割线, ∠PAC=∠BAD.求证:PQ2=PA2+AC·AD.

分析过程:根据已知条件, 我们可以很容易得出PQ2=PA·PB.

然而, 要证明PQ2=PA2+AC·AD,

就需要证明PA·PB=PA2+AC·AD,

再将式子进行变形, 也就是要证得:AC·AD=PA·PB-PA2, 即:AC·AD=PA (PB-PA) , 又因为PB-PA=PB,

因此, 只需要证明AC·AD=PA·AB,

这样, 通过逐步地分析就把问题转化成了我们所熟悉的求三角形相似的问题.

那么再根据已知条件, 证明这两个三角形相似.连接BD, 因为∠PCA是圆内接四边形ABCD的一个外角, 所以∠PCA=∠ABD.又因为已知中已经给出的∠PAC=∠BAD, 所以△APC∽△ADB.再把整个过程反过来书写, 命题得证.

例2如图, 在△ABC中, AB=AC, ∠1=∠2, 求证:AD平分∠BAC.

这是一道比较简单的证明题, 但分析的方法还是一样的.

分析过程:要证明AD平分∠BAC, 就要得到∠BAD=∠CAD.

由于这两个角在不同的三角形内, 因此, 就要证得△ABD≌△ACD, 已知条件中已给出了AB=AC, AD又是公共边, 那么只要证得BD=CD即可.要得到BD=CD, 必须要该三角形的两个底角∠1=∠2, 而这刚好就是已知条件.通过这样的分析, 思路明确了之后, 写出来就很容易了.

三、综合法概述

综合法与分析法可以说是两种相逆的方法, 但却又是两种有着密切联系的方法.综合法运用的具体过程就是要把事物中的不同部分, 各个方面以及相关的要素综合起来, 从整体上来考虑.也是根据已知条件推导出结论的一种思维方法.比如我们在学习有理数的概念时, 就需要把正整数, 零, 负整数, 正分数, 负分数, 综合起来研究并形成有理数的概念, 这样我们对有理数的概念才能有更加深刻和清晰的理解.综合并不是把各个部分进行简单机械的拼凑, 而是要找出各个部分之间的相关性和规律性.就比如说有理数, 它包括很多个部分, 而这些不同的部分之间的相同点就是它们都不是无限不循环的数, 这也是相对于无理数而言的.总的来说, 综合法的应用过程是从已知条件出发, 根据已知条件再进行适当的逻辑推理, 最后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四、综合法的应用

下面我们同样以一道证明题来展示综合法的具体运用.

例3如图, 在△ABC中, AB=AC, ∠BAC和∠ACB的平分线相交于点D, ∠ADC=130°, 求∠BAC的度数.

综合法的分析过程:

从已知条件入手, 把每一个已知条件发散出来, 不断地得出更多的条件.

根据AB=AC, 以及AE是∠BAC的角平分线, 可以得出∠DEC=90°, 又因为条件中的∠ADC=130°, 所以∠ECD=40°.

再根据CD是∠ACB的角平分线, 可以得到∠ACB=80°.

又因为AB=AC, 所以∠ABC=80°, 则得到∠BAC=20°.

其实, 在通常的使用过程中, 分析法和综合法是交叉使用的, 这两种方法是相辅相成的, 既是相逆的过程, 又是统一的过程.分析也要综合性地去分析, 综合也需要先分析再综合.通过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这样的一个思考和推理过程, 才能更加全面、客观地对事物产生正确的认识.分析和综合不仅是运用于解题方面, 在教学中也一样, 教师要不断地分析和综合, 才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分析能让学生把各个知识点学通学透, 综合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归纳出完整的知识系统.正确地使用好这两种方法, 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的质量.

摘要:分析法与综合法这两种方法是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中比较常用到的, 它不仅可以用于概念的分析和学习过程中, 还可以用于解答数学问题的过程.在本文中, 我将为大家谈谈初中数学学习中所常用到的分析法与综合法.

数学中的分析法与综合法 篇3

分析是在思想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部分,把复杂事物分解为简单要素,把完整的过程分解到各个阶段,并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在数学中,分析就是从结果追溯到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的一种思维方法.例如,为了求多边形的面积,我们可以把多边形分解为若干个三角形,分别进行研究,又如,对于列方程解应用题这一完整过程,可以分解为设元、列方程、解方程、检验等四个阶段分别予以考察,在数学解题中,分析是首先且大量要用到的一种思维方法,因为对于求知的整体事物,要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它、理解它,首先就得恰当地分解它、简化它.具体地说,分析法是从数学题的特征结论或要求出发,一步一步地探索下去,最后达到题设的已知条件.

例1:如图,P是⊙O外一点,PQ切⊙O于Q,PAB和PCD是割线,∠PAC=∠BAD.求证:PQ■=PA■+AC·AD.

证法(分析法):由于易知PQ■=PA·PB

要证:PQ■=PA■+AC·AD

只需证:PA·PB= PA■+AC·AD

即证AC·AD= PA■-PA·PB

即AC·AD= PA(PA-PB)

又因PA-PB=AB

只需证AC·AD=PA·AB

即AC/PA=AB/AD

这就将问题转化为证明△PAC与△ABD相似.

连接BD,因∠PAC是圆内接四边形ABCD的一个外角,故∠PCA=∠ABD.

又∠PAC=∠BAD,故△PAC∽△DAB,由此命题得证.

综合是在思想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个要素、各个阶段联结为整体进行考察的思维方法,在数学中综合就是从原因推导到由原因产生的结果的一种思维方法.例如,把正整数、零、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联结起来考察,对有理数就能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把有理数和无理数联结起来研究,则对实数就可以有更深刻的理解.综合不是把事物的各个部分简单地拼凑在一起,而是着重于找出其互相联系的规律性.具体地说,综合法是从数学题的已知条件出发,经过逐步的逻辑推理,最后达到待证结论或需求问题.

例2:已知a , b ,c, d为正实数,且a■+b■+c■+d■=4abcd, 求证:a=b=c=d.

证明:(综合法)

由 a■+b■+c■+d■=4abcd

得 a■+b■+c■+d■- 4abcd=0

从而转化成 (a■-b■)■+(c■-d■)■+2a■b■+2c■d■-4abcd=0

即(a■-b■)■+(c■-d■)■+2(ab-cd)■=0

易知a■-b■=0 , c■-d■=0,ab-cd=0

又a,b,c,d为正数

故有a=b, c=d,ab=cd

即a=b=c=d.

分析和综合是最基本最常用的思维方法,也是其它各种思维方法的基础,但它们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分析是综合的基础,首先分析,而后综合,在综合时仍需分析.人的认识就是循着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的辩证过程,一步一步加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数学的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对数学材料不断地进行分析和综合的过程,只有加强分析才能使学生学得深入透彻,不致于囫囵吞枣、一知半解;只有注重综合,才能使学生学得完整系统,不致于断章取义、以偏概全.

2.2.1综合法和分析法 篇4

§2.2.1 综合法和分析法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 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三、教学难点: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合情推理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所得的结论的正确性是要证明的。数学结论的正确性必须通

过逻辑推理的方式加以证明。本节我们将学习两类基本的证明方法: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二)新课:

1.综合法的概念:

综合法的特点:用P表示已知条件、已有的定义、定理、公理等,Q表示要证明的结论,综合法可表示为:PQ1(Q1Q2)Q2Q3.....QnQ

例1:已知a,b>0,求证a(b2c2)b(c2a

2)4abc

2、在△ABC中,三个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且A,B,C成等差数列, a,b,c成等比数列,求证△ABC为等边三角形.注:解决数学问题时,往往要先作语言的转换,如把文字语言转换成符号语言,或把符号语言转换成图形语言等.还要通过细致的分析,把其中的隐含条件明确表示出来.

3、已知a,bR,求证aa

bb

ab

ba

.注:比较法是证明不等式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用比较法证明不等式的步骤是:作差(或作商)、变形、判断符号。2.分析法的概念: 分析法的特点:分析法可表示为:QP1(P1P2).....(Pn1Pn)PnP

例4:求证725。

3.分析法和综合法结合的应用:在解决问题时,我们经常把综合法和分析法结合起来使用:根据条

件的结构特点去转化结论,得到中间结论Q‘;根据结论的结构特点去转化条件,得到中间结论 P‘

.若

由P‘可以推出Q‘

成立,就可以证明结论成立.下面来看一个例子.

数学选修1-2第二章推理与证明编号:3姓名:班级:评价:编制人:许朋朋 赵阳领导签字:

例5、已知,k

(kZ),且 sincos2sin①sincossin2②

tan

21tan2

求证:

1

1tan22(1tan2

)。

(三)课堂小结:

综合法和分析法的特点:

(四)当堂检测

1.分析法又叫执果索因法,若使用分析法证明:设a>b>c,且a+b+c=0b-ac<3a索的因应是()A.a-b>0

B.a-c>0C.(a-b)(a-c)>0

D.(a-b)(a-c)<0

2.设a>0,b>0,a+b=1.求证:(1)111a+bab≥8;(2)a+1a2+b+1b2≥252.3.若a,b,c为不全相等的正数,求证:lga+bb2lg+cc+a

2+lg2>lga+lgb+lgc.,求证(a-b)2a+b(a-b)2

4.已知a>b>08a2-ab<8b.(五)布置作业:

1、a,b,cR,求证

abc)

2.设a,b,c为一个三角形的三边,且s2=2ab,s=1

(a+b+c)

综合法分析法 篇5

【知识要点】

综合法:从已知出发,通过一系列正确的推理,得出结论的证明方法。(由因导果)分析法: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寻找使命题成立的充分条件。(执果素因)分析法书写格式:

题目:已知A,求证B。

证明:要证B成立,只要证B1成立;要证B1成立,只要证B2成立;只要证A成立。而A是成立的,所以B成立。

注意:

1.在具体处理问题时,常常是先用分析法分析,再用综合法证明,二种方法结合使用。

2.如果采用分析法证明时,要注意书写的要求。

【基础训练】

1.判断下列推理是否正确:

(1)若a¹b,要证明a2+b2<1+a2b2,由于2ab

(2)要证|a+b|?|a||b|,只要证(|a+b|)?(|a|2|b|)。()

2(3)要证a

2.某工厂第二年增长率为a,第三年增长率为b,这两年的平均增长率为x,则()

a+ba+ba+ba+b(A)x³(B)x>(C)x£(D)x< 2222

1a+b

3.若a>b>1,P=Q,则()(lga+lgb),R=lg22

(A)R

骣骣骣111 4.设a,b,c为正数,且a+b+c=1,若M=-1-1-1,则()c 桫桫桫ab

(A)0?M

【精选例题】 11(B)#M881(C)1?M8(D)M³8

例1.设x?R,0a<1,求证:logaax+a-(x2)

解法指导:用综合法证明,也可采用分析法证之,要证logaa+a

只要证logaa+a(x-x2)

18(x-x2)骣1

2a<1,所以只要证a+a2-x2>2a。证明:因为a>0,所以ax>0,a-x>

0,所以ax+a-x匙,骣1÷11又因为x-x2=-çx-÷+,0

4ì1ïïx=2a,由于ï2不成立,所以上式等号不能成立,íï2ïïîx=-x18

22所以所以logaax+a-x

1例2.设a,bR,c0,求证:|ab|2(1c)|a|2(1)|b|2。c

解法指导:可以采用先分析后综合的方法处理。11方法一:原不等式a2b22aba2ca2b2b2ca2b22ab cc

12ab。因为c

0,所以ca2b2)2)2c方法二:用分析法写(略)。

1125例3.设x,y是正数,且xy1,求证:(x)2(y)2。xy2

11解法指导:如果用基本不等式x2,y2,则只能得出左边大于4的结论,而xy

得不出要证明的结论。这时可以考虑用分析法处理。证明:原不等式x2

(12xy)(11117117222y(xy)1x2y22 x2y22117)。22xy2

(xy)21117,所以(12xy)(122)成因为设x,y是正数,且xy1,所以xy44xy2

立。故要不得证不等式成立。

思考:还有其它方法吗? 11111因为2(x)2(y)2(x)(y)125。xyxyxy22

变题1:设x,y是正数,且xy1,求证:(证明:(略)111)(1)9。22xy

1125变题2:设x,y是正数,且xy1,求证:(x)(y)。xy4

1125xy125证明:要证(x)(y)成立,只要证:xy,xy4yxxy4

因为 x,y是正数,所以只要证4(x2y2x2y21)25xy,又因为xy1,所以只要

33332332

证4(xy12xy1)25xyxyxy20(xy)220 488

(xy)2***332

,所以(xy)22()220。又因为xy8848844

【能力训练】

一、填空题 222

21.已知a,bÎR+,则下列不等式:

(1)a+b+(a骣1b)ç+çç桫a1÷2+2

÷吵b÷a+b;(4)2ab a+b其中恒成立的是______________。

bb+m2.设a,b,mÎR+,若<成立,则a,b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____。aa+m

二、选择题

3.(2004年辽宁)对于0

11+111+a ①loga(1+a)loga(1+)③a

④a1+a>a1+

1a其中成立的是________.4.(2005年山东)0a1,下列不等式一定成立的是()

(A)log(1a)(1a)log(1a)(1a)2(B)log(1a)(1a)log(1a)(1a)

(C)log(1a)(1a)log(1a)(1a)log(1a)(1a)log(1a)(1a)

(D)log(1a)(1a)log(1a)(1a)log(1a)(1a)log(1a)(1a)

三、解答题

5.设g(x)=a b),求证|g(a)-g(b)|<|a-b|.6.设n>0,求证

:

7.若a,b,c均为大于1的数,且ab=10,求证:logac+logbc 4lgc.118.已知命题:如果a>0,b>0,a+b=1,那么+ 4.ab

(1)证明这个命题为真命题;

(2)如果a>0,b>0,c>0,a+b+c=1,推广上述命题,并加以证明;

综合法分析法 篇6

(二)教案

教学要求: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教学重点:会用分析法证明问题;了解分析法的思考过程.教学难点: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证明方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基本不等式的形式?

2.讨论:如何证明基本不等式ab2(a0,b0).(讨论 → 板演 → 分析思维特点:从结论出发,一步步探求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

二、讲授新课:

1.教学例题:

① 出示例1:求证3725.讨论:能用综合法证明吗? → 如何从结论出发,寻找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

→ 板演证明过程(注意格式)

→ 再讨论:能用综合法证明吗?→ 比较:两种证法

② 提出分析法: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找使它成立的充分条件,直至最后,把要证明的结论归结为判定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已知条件、定理、定义、公理等)为止.框图表示:

③ 练习:学案练习第1题

要点:逆推证法;执果索因.④出示例5:见教材P49.讨论:如何寻找证明思路?(从结论与已知出发,逐步探求)

2.练习:学案巩固练习第2题:设x > 0,y > 0,证明不等式:(x

提示:先讨论方法 → 分别运用分析法、综合法证明.1222331y)(xy)

33.用综合法和分析法评析课本P41的例6

4.小结:分析法由要证明的结论Q思考,一步步探求得到Q所需要的已知P,P12,,直到所有的已知P都成立;

比较好的证法是:用分析法去思考,寻找证题途径,用综合法进行书写;或者联合使用分析法与综合法,即从“欲知”想“需知”(分析),从“已知”推“可知”(综合),双管齐下,两面夹击,逐步缩小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距离,找到沟通已知条件和结论的途径.(框图示意)

三、巩固练习:

1.设a, b, c是的△ABC三边,S是三角形的面积,求证

:cab4ab222.略证:正弦、余弦定理代入得:2abcosC4ab即证:2cosCCsinC,

6,CcosC2,即证:sin(C.)1(成立)

综合法分析法 篇7

根据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和对课标、新教材的学习理解,笔者以为:方法与思想的渗透是长期的、逐步进行的,教材本身就采用了平时渗透、适当集中教学的编排。低年级段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渗透主要分成了三步曲:

一、初步的分析与综合的渗透

在教一、二年级学习数的分与合,以及两位数的组成时,蕴含了最初步的分析与综合的思想。比如,一年级计算9+8,基本方法是“凑十法”,但有学生说:“8+8=16,9比8多1,所以9+8=17”,这是比较的方法;也有学生说,“如果是10+8,结果是18,9比10少1,和应是17”,这是假设的方法。这些方法、策略,既然在一年级已有初步的萌芽,作为教师应当及时浇水施肥,促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再比如:(1)102班比101班多2人,103班比102班多3人,哪个班人数最多?103班比101班多几人?(一年级)(2)30米的绳子,剪了5次,每段一样长,每段多少米?(二年级)这样的题,教师画一个图,就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数量关系,适当引导学生,还可以发现其中蕴涵的规律。教师如果有渗透的意识,就可以有意识地、巧妙地把这些教的手段,逐步转化为学生学的方法、学的策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

二、逐步的分析与综合的渗透

在认识多边形的时候,将图形进行分割、拼补、移位,继续渗透分析与综合的思想。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有趣的七巧板》时,我觉得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能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培养创新意识和数学能力;再者这也是渗透解决问题策略的有利机会,因此我在设计教学时一上来就直接让学生利用七巧板拼出我们学过的多边形。结果发现有的学生真的很快拼出了学过的图: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五边形……于是我问这些位学生:“你是怎么做到了呢?”

生1:“七巧板一共有7块,我把5块三角形,1块正方形,1块平行四边形分开来;还有5块三角形的大小不完全一样,2块最大的三角形大小是一样的,2块最小的三角形大小也一样的,然后再去拼我要的多边行就快多了。”

我继续提问:“这位同学可真聪明,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呀?”

生2:“我先用两块拼成正方形,再改拼成三角形和四边形。”

此时我不觉惊叹孩子们的智慧,如果是老师直接传授的这样的方法,对学生来讲就没有什么深刻的印象。而学生自己寻求解题的方法,不仅有效而且及时地渗透了综合法和分析法思路,并且自己和同伴找出方法的记忆更深刻。

三、孕育综合法与分析法

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目的不仅仅在于找到问题的答案,更重要的在于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会思考,体会问题里的数量关系,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路。教师应鼓励学生用多样的方法解决问题,通过交流体验方法的多样性,但不对学生提出一题多解的要求。

纵观一到三年级的解决实际问题编排特点,或结合计算教学时运用,或安排在计算之后运用,都没有单独设立“解决问题”的单元性内容。在低年级的教材中,一般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实际问题,由直观形象逐步引向抽象思考,并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多维思维,不断拓宽学生的思路。怪不得前苏联心理学家克鲁切茨对天才儿童研究发现,许多天才儿童是借助画图解决问题,而数学上能力较差的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不依靠形象图形,最主要的是他们不知道如何依靠。因而,对学生进行画图方法的指导显得犹为重要。

综合法分析法 篇8

化学教学一般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观察具体物质和现象,先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通过实践活动去运用化学知识,解决认知矛盾,发展认识能力。在这个认知过程中,需要逻辑思维方法的指导进而得出结论。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1]。分析法是把对象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层次、因素,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要素分别加以认识的一种思维方法;而综合法是在分析的基础上,把事物的各个方面在思维中结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进行考察、研究的逻辑方法。分析强调的是对个体的研究,而综合强调的是对整体的研究。但在实际的教学研究中两种方法是相互依存、彼此渗透、互为补充的。教师若能将分析法与综合法很好地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不仅可以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还可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的基本知识构成,是化学学科学习的基础,也是认识化学物质、解决化学问题的必要调节机制之一。但长期以来,很多教师感到元素化合物教学内容庞杂,不好教。学生普遍感到元素化合物内容繁多杂乱、记忆困难,出题点变幻莫测[2]。 针对这一现象,本文从元素化合物知识特点出发,利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分析内容特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二、知识的呈现体现分析与综合的辩证统一

(一)共性与差异性相统一

不论是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还是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都存在着共性和差异性。在整个知识结构中安排这一内容,就是让学生对两部分的差异性进行分析思考,综合归纳出它们之间所存在的共性,从而实现从整体上把握它们的主要性质。其中,分析的目的就是揭示其中的各个不同点;综合的目的是归纳出这几个部分当中的相同点,得出具体的结论。例如,在学习金属与氧气、与水、与酸等反应以后,运用综合法找出金属的共性。同时让学生分析比较钠、铝、铁分别与氧气、与酸、与水的反应,明确它们之间存在差异,并将该差异与金属活动性联系起来。通过对上述知识的分析,让学生了解到金属的一般化学性质和不同金属之间的差异性,对金属性质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对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同样可以采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进行学习。如通过分析浓硫酸的氧化性、酸性、脱水性、吸水性,综合得出浓硫酸的性质,加深学生的理解,方便记忆。

(二)隐性与显性相统一

化学教材所呈现的知识有外显的,也有内隐的,这些都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3]。从某种程度上讲,分析法是显性的,而综合法是隐性的。通过对显性知识的分析,学生能跳出对知识的单一认识,多角度分析知识,综合得出较为科学的结论,避免机械记忆。如对于元素化合物知识“Na2O2与CO2、H2O的反应”的显、隐性知识的学习见表1。

(三)集中与分散相统一

元素化合物知识采取的是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编排方式[4],集中体现的是整体性,是综合法的运用,而分散即将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这又是分析法的内涵。集中与分散相统一,具体体现在人教版必修1、必修2两本教材的编写上。在必修1中,教材选取了钠、铝、铁、铜四种金属元素和氯、氮、硫、硅四种非金属元素。由个别到一般,实际上是为必修2中元素周期律的学习打下基础。反过来,元素周期律的学习是对前面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深化。这时集中已学知识与现学知识加以分析,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的认识,所以在教学中要有集中的观念。集中与分散相辅相成,在分散学习时,要循序渐进,由点到面,由分析到综合,先研究一个个物质,然后再慢慢上升到类,最后再形成规律。

三、运用分析法与综合法进行教学

(一)基本定律、主要规律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分析与综合

科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往往需要分析与综合,甚至可以说,分析与综合是科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思维模式。例如,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在发现元素周期表的过程中运用到了分析与综合的科学方法。他分析了以往化学家对相似元素的全部分类法,意识到这些方法只关注到孤立元素自身的性质而具有片面性,最后综合考虑了元素原子量以及元素间的关系进而发现了正确的元素周期表[5]。 对于人教版“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认知发展规律的形成和发展需要用到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具体见表2。

(二)应用分析与综合确定教学方法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一般来说,选择、确定教学方法时,应该考虑的问题有:教学目标;教材内容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本身的素质;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6]。 教师对上述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分析,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整合优化,最后综合得出最优的教学方法。如图1所示。

如对于“硫和氮的氧化物”教学方法的确定[7]。通过分析教材,知道本节内容是继学习了常见非金属氯、硅之后而设计的非金属化合物,以大气污染的两个典型代表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为切入点,了解硫、氮的氧化物带来的危害,体现知识与社会、生活、健康、环境的联系。那么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水平上,通过对这两种化合物的学习,萌发了学习的“自主性”,产生对学习的渴望。这时,教师应创设良好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交流、合作和探究,一方面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另一方面完成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综合以上的分析,可确定本节课的教学方法——讨论探究法。

(三)分析与综合指导学生解答化学习题

分析法与综合法是中学化学解题思想中最基本的两种方法。分析法是从题目的特征结论或需求问题出发,利用我们已有的知识一步一步地探索下去,最后到达题设的已知条件,这是“执果索因”。综合法是从已知条件出发,利用我们已有的知识经过逐步的逻辑分析与推理,最后到达特征结论与需求问题,这是 “由因导果”。

【例题】 亚氯酸钠(NaClO2)是一种重要的含氯消毒剂,主要用于水的消毒以及砂糖、油脂的漂白与杀菌。图2是过氧化氢法生产亚氯酸钠的工艺流程图。

已知:①NaClO2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适当条件下可结晶析出 NaClO2·3H2O。

②纯ClO2易分解爆炸,一般用稀有气体或空气稀释到10%以下是安全的。

(1)发生器中鼓入空气的作用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吸收塔内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碱性溶液中NaClO2比较稳定,所以吸收塔中应维持NaOH稍过量。判断NaOH是否过量的简单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滤液中得到NaClO2·3H2O粗晶体的实验操作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析】 本题通过化工生产亚氯酸钠工艺的一部分来考查学生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对此,学生需要分析的内容有基本化学反应、技术意识、经济效益以及环境问题。综合这几点来确定解此类型题目的基本步骤是:

①从题干中获取有用信息,了解生产的产品。

②分析流程中的每一步骤,从几个方面了解:A.反应物是什么?B.发生了什么反应?C.该反应造成了什么后果?对制造产品有什么作用?抓住一个关键点:一切反应或操作都是为获得产品而服务。

③从问题中获取信息,帮助解题。

了解流程后着手答题。对反应条件的分析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对反应速率有何影响?

②对平衡转化率有何影响?

③对综合生产效益有何影响?如原料成本,原料来源,能源成本,对设备的要求,环境保护(从绿色化学方面作答)。

从上述例题可以看出,将科学方法中的分析法与综合法运用于化学习题中,有利于学生学会“由厚变薄”的学习方法,培养总结概括、抓住重点的能力,同时,学生要独立地、较好地完成这类作业,必须要全面地复习有关知识,因此有利于学生夯实基础,完善认知结构。

四、分析法与综合法的教学功能

(一)有效达成新课程三维目标

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分析与综合,注重一种过程,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即促进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传统的教学通常把所见到的化学现象与化学习题分开,学生在做习题时很大程度上是套用已有的模型、模块。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之中缺乏真实感,不利于能力的提高。教师在习题教学中要加强方法的指导,先以分析法为主寻求解题思路,再用综合法有条理地表达解题过程。整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一个系统的综合治理工程,传统的教学模式并没有使学生真正理解知识。大负荷的训练、应试没有使学生在认知结构上发生质的变化,教师的教学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这种教与学的方式下每况愈下。分析法与综合法作为重要的科学逻辑方法,是获得科学知识的手段和工具,能够有效地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和行为,改变学生完全依赖教师的学习习惯和行为。

综上所述,分析法与综合法在化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教学功能,尤其在教师分析教材知识呈现上、教学方法的确定上、学生解题的指导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或多或少都运用到了分析法与综合法,只是大多数教师没有对这两种科学逻辑方法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科学逻辑方法的学习和培训,在遇到一些教学问题时,不妨考虑一下能否用到分析法与综合法,很有可能起到简化问题、“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47.

[2] 王磊,郭晓丽,王澜,等.元素化合物认知模型及其在复习教学中的应用[J].化学教育,2015(5):15.

[3] 王后雄.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188.

[4] 王磊.普通高中化学课程分析与实施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48-49.

[5] 盛根玉.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的历史考察[J].化学教学,2011(5):66.

[6] 胡志刚.化学微格教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74-75.

综合法分析法 篇9

幼儿大班发展情况综合综合素质测试分析 2014年4月12日、13日、14日三天,我班对大班的幼儿分别进行了综合素质测试,测试标准是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幼儿在五大领域中的发展目标要求和幼儿园各年龄段课程落实的具体要求;内容包括孩子的常规习惯养成、情感态度、能力发展情况、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等;形式活泼、多样,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方法采用了启发谈话法、操作展示法、作品分析法等,全面了解了幼儿的发展情况。

测试由校领导主持,平行班教师相互观摩、学习。通过测试发现各班孩子发展情况良好,如师幼关系融洽,参与、表现的兴趣浓厚,动作发展协调,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文明礼仪已初步养成等。但是孩子的发展也存在不均衡的现象,如每个班都有个别孩子不善于表现,口语表达不完整,词汇量较少等,针对各班存在的普遍问题,我们将及时召开专题研讨会,不断调整数学策略,使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更加适合幼儿的个体特征,力争使全体幼儿都能得到全面发展。

综合实践质量分析 篇10

2009-2010学年上期四年级综合实践试卷分析

本期担任四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本期综合实践平时成绩占70%,期末占30%,本班有学生48名,及格:100%。平均分:86.8。

本次考试内容:

一、填空

二、判断题

三、问答题 情况分析如下:

一、填空。有4个小题,对于人具备的八种智能,个别学生还没有熟识,填错。另发布求助信息时要注意“沉着”,个别学生粗心写成“沉重。”

二、判断题。有4个小题,3题完成不好,学生对于重庆火锅品牌不知道,因此,在完成此题时,不能准确判断,对生活中的缺乏。

三、问答题。

1、写出制作火锅底料的原料、步骤。此题由于班级的孩子进行实践活动,在课堂上,制定方案,并在课堂上实际操作,印象深刻,完成起来轻松,除个别学生,在表达上语句欠通顺,其它的步骤过程都很清楚。

2、写一篇自我介绍的小短文。对于六年级的孩子来说,介绍自己应该是个不难道的题,多数学生能抓住自己的个性特点和自己的长项叙述,条理清楚。但是也有少数几个差生,介绍的内容不完整,自己的特点也没有抓住要点,完成不够好。

通过这次考试,检查了学生学习情况,也看到个别学生的差距,不重视本学科的学习,今后还应多角度去开展教学活动,丰富孩子的课外知识。

新工:刘霞 2009、1

重庆市大渡口区新工小学

2009-2010学年上期四年级综合实践试卷分析

本期担任四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本期综合实践平时成绩占70%,期末占30%,本班有学生48名,及格:100%。平均分:86.8。

本次考试内容:

一、填空

二、判断题

三、问答题 情况分析如下:

一、填空。有4个小题,对于人具备的八种智能,个别学生还没有熟识,填错。另发布求助信息时要注意“沉着”,个别学生粗心写成“沉重。”

二、判断题。有4个小题,3题完成不好,学生对于重庆火锅品牌不知道,因此,在完成此题时,不能准确判断,对生活中的缺乏。

三、问答题。

1、写出制作火锅底料的原料、步骤。此题由于班级的孩子进行实践活动,在课堂上,制定方案,并在课堂上实际操作,印象深刻,完成起来轻松,除个别学生,在表达上语句欠通顺,其它的步骤过程都很清楚。

2、写一篇自我介绍的小短文。对于六年级的孩子来说,介绍自己应该是个不难道的题,多数学生能抓住自己的个性特点和自己的长项叙述,条理清楚。但是也有少数几个差生,介绍的内容不完整,自己的特点也没有抓住要点,完成不够好。

通过这次考试,检查了学生学习情况,也看到个别学生的差距,不重视本学科的学习,今后还应多角度去开展教学活动,丰富孩子的课外知识。

综合绘画教学现状分析 篇11

在当代中国,传统的油画、国画的划分仍具有普遍意义。但在西方,综合材料绘画已经成为毫无争议的主流,画种的概念几近消失,我们熟悉的毕加索、布拉克、基弗、塔皮埃斯、克利等作品中都可见大量的综合材料的运用。克利曾在他的一幅作品后亲笔写下绘画步骤和材料,其中包括了纸板、油色、瓷漆、水彩、蛋彩、纱布、石膏等多种材料。

综合材料的运用使得画家更自由和准确的表达成为可能,它将注定成为这个时代最具活力的艺术语言表达方式,也是这个多元化艺术时代的重要特征。综合材料绘画比较传统的绘画,更倾向于抽象或半抽象,与中国传统的“意象”有颇多相通之处。对它的研究和运用打破了传统绘画的局限,不仅可以有效地融合东西方的不同材质,同样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西方现代艺术,并与我们独特的民族文化相融合,拓展更宽阔的艺术思路。

一、综合绘画的教育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美术教育模式受到苏联影响,对现实主义艺术的片面重视使得非具象绘画在中国一直处于尴尬的境地,而倾向于抽象性的综合绘画也因此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艺术家的学院背景浓重,而学院的教育往往是落后于艺术的发展现实的,它往往不具有前瞻的远见,而是对发展较为成熟的现实的反映,因此也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与西方的画派的演变和更迭不同,国门打开后,新鲜的思潮不断涌人,西方国家几十年的流派演变在这个没有任何现代艺术基础的国家同时显示出了繁华和混乱。尽管主义众多,但目前写实主义仍然是真正的主流,大多数艺术家和观众深层的审美态度并没有改变,对再现的迷恋和对“手艺”的赞赏仍然占据了主流。

当我们更加深入理解了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的精髓后,对现成品的运用和对材料的研究开始列入日程。

目前,在各大美院和普通高校的美术院系中,综合绘画日益得到重视。中国美术学院率先在1994年设立了综合绘画工作室,2000年成立综合绘画系,2003年更名为综合艺术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也于1994年设立了材料技法工作室,1997年更名为材料表现工作室。其它美院也先后设立了命名各异的系所。即使是普通高校中的美术院系也大部分开设了相应的课程。在各级各种画展中,我们也开始看到各种综合绘画的出现,甚至还在有的画展中有了一个单独的展览单元。尽管如此,我们仍然不能将中国的综合绘画作为一个具备了与传统的国画、油画、版画具备平起平坐资格的画种。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复杂的,也有深刻的历史和社会原因。但除去这些因素,鉴于当代中国艺术家们普遍的学院背景,高校教学对于综合绘画的教授效果也理应受到质疑。

(一)师资的局限

综合绘画要求教师具备学科交叉融合的知识结构,并且对综合技法具备研究和实践能力,兼容并蓄的美学观。这对于大多数高校教师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现实是,大多数高校中的教师毕业于传统的油画或国画专业,形成了一定的审美惯性,对于学生的创作不能做到从形式美感到材料美感的准确判断,并具备给予实质性的指导和帮助的能力;而由于知识结构和人生阅历的不同,使得师生往往站在自己的角度,理解他人总是困难的,这时,教师的指导不是有益的。反而成为学生无所适从和矫饰的诱因。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作品的判断又大多带有明显的个人色彩,使得学生的创作被阉割,呈现机械和呆板的面貌。

(二)学生的局限

首先,中国的现状是:社会美育严重缺失。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我们的博物馆没有承担起这个艰巨的责任,而民间力量是如此微薄。其次,现有的录取体制是以学生的“基本功”即写实的能力作为主要的标准的,对绘画手头功夫的看重和以考取学校为目的的功利的基础美术教育,使学生缺乏对美的基本的感知能力。再者,对写实主义的长期推崇,对现代艺术的发展脉络的无知都让学生无法真正在美学上认同以抽象为主的综合绘画的价值,那么结果只能使得课程演变为令人生厌的作业。即使学生真正理解了综合艺术的价值,大多数学生也并不具备进行相关创作的能力。综合绘画的产生有深刻的哲学思考作为背景,如果对西方绘画流派的演变一知半解,对其哲学和美学的演变没有深刻的领会,这时的创作只能是个人对于材质的简单实验,并不具备真正的意义。长时间对于材料的漠视使得学生对于各种材质的物质属性和精神意义都不甚了了,如何运用合适的材料来准确地表达自己,并使作品具备形式的美感和材料的美感将是困难的。

(三)课程设置的局限

除去美院直接设置的综合绘画院系,高校中往往安排四周左右的时间来进行综合绘画的学习,显然,依靠四周时间使学生抛弃根深蒂固的审美习惯和绘画习惯,建立一种全新的创作理念,学习现代绘画的语言构成,并实验和熟练使用各种从未接触过的材料来进行绘画活动,这简直是不可能的。综合绘画并不仅仅是材料由单一到多样的过程,它同时是观念的深刻变革。它的前期课程应当包括了艺术史、绘画材料学、构成,并和色彩学、构图学有深刻的联系。这就要求在相关课程的讲授中有效地将这些课程整合,并在教学中贯彻关于绘画面貌多样性的内容。

(四)硬件设施的局限

高校中的美术学院,尤其是大多数并不在一线城市的高校。相关材料都是难以搜集的,例如绘画中常见和常用的各种胶。而统一购买的结果就是抹煞了学生的个人化的材料偏好。但依靠学生的自身又无法达到对少见材料的占有,综合绘画作品往往就成为了一堆化工原料、纸质、布头、碎玻璃和各种颜色的简单堆砌。综合高校中的美术院系也无法依靠自身力量完成相关设备的建设:电气焊工具是金属类材料所必需的:使用专用设备才能进行玻璃的吹制和加工;有些化工产品更有严格的操作规定。希望院系为一门课程设立如此众多的设施是不现实的。

二、改善之道

综合绘画的出现、发展和成熟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它是对传统绘画的丰富和反叛,也是对现代社会人们生存现状的反映。一个画种的发展绝非一日之功,西方对材料的研究自中世纪就已经开始,但我们可以将西方的发展成果进行总结,并以民族的立足点,通过改善高校综合绘画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从而使得相当数量的美术从业者了解它,并壮大综合绘画的创作队伍,提高欣赏能力。

综合法分析法 篇12

一、关于城市轨道交通功能目标的分析

1 轨道交通的运行是建立在高度安全的调度管理机制的基础上, 围绕轨道交通的安全运行, 将轨道交通各个系统进行集成和互联, 提升轨道交通监控自动化水平, 从而满足现阶段轨道交通工作的开展, 保证其安全性及其高效性。通过对综合监控系统的应用, 可以提升轨道交通运行的整体安全性, 有利于提升乘客的舒适性, 从而做好灾害情况下的乘客疏散等工作, 提升其及时性及其高效性, 从而进行灾害情况的损失降低。

这离不开机电设备综合监控平台的设计, 进行轨道交通系统的统一性的编制, 进行软硬平台的统一管理, 实现多专业的系统集成、资源共享、信息互通, 提高运营管理效率。并以灵活的操作员角色配置功能给运营调度操作提供方便。充分发挥系统集成的优势, 通过网络的开放性和互联性, 实现系统信息资源的共享, 确保相关系统间安全、可靠、快捷的业务关联与事件联动功能, 快速、高效地应对火灾、阻塞和其它事故等突发事件, 提高服务质量。

2通过建立共享数据库, 实现各相关子系统数据的统一管理, 提高数据利用层次, 为进一步的数据挖掘和运行优化提供条件。这可以进行自动化系统的结构的简化, 提升系统的整体可靠性, 保证其安全性的提升, 进行系统运行及其维护成本的控制。以减少综合投资。通过统一的综合监控信息平台, 可以提供设备档案管理、系统维护管理的基础信息和基本网络条件。

二、关于综合效益应用的分析

1为了保证运营管理手段的高效性、方便性, 可以进行综合监控系统的建立, 保证其相互独立性, 保证其统一性及其协调性, 保证调度指挥系统体系的健全。保证各个子系统的积极调度管理, 做好作业的协调工作, 保证系统之间调度程序的紧密性, 从而为调度员进行全面资讯等功能的提供, 满足轨道交通运营指挥工作的要求。

通过对综合监控系统的应用, 可以实现不同子系统的数据处理, 进行数据的分析及其报表管理工作, 进行调度管理功能的体现, 从而进行各种事件的有效反映及其处理, 保证管理自动化程度的控制, 提升系统的整体安全可靠性。这里可以进行硬件平台及其软件平台的应用, 做好专业的信息综合数据库应用环节, 保证各个总控室的操作环节的优化, 更好的进行数据库的访问, 进行不同应用程序结果的分析, 保证不同专业的信息沟通, 保证系统资源的良好共享。

2 一般来说, 综合监控系统的整体主干网系统规模是巨大的, 这就使网络系统具备良好的管理性, 通过对网络设备的管理平台控制, 更有利于进行网络设备状态的分析, 这离不开网管平台的监控, 这需要进行网络管理平台的处理工作, 进行网络管理效率的提升。网络系统具备较强的功能, 其能够进行故障的诊断, 有利于进行过滤设置等, 为了满足管理及其维护的需要, 可以进行集成程度高、模块化、通用性产品的应用。

总的来说, 其可扩展性是非常强的, 但是在该系统的应用过程中, 需要进行符合国际标准的通用产品的应用, 这种系统的应用过程中, 可以进行开发式、分布式计算机系统的应用, 软件进行模块化系统结构的应用, 保证功能及其容量的扩展, 从而有利于软件的运营及其维护。

通过对综合监控系统的分析, 可以得知其具备自检的功能, 进行了系统工程师工作站及其诊断工具的应用, 系统内部进行电子日记模式的应用, 记录了系统不同部分的工作结果, 如果发生了故障也能进行自动报警, 并且能够进行系统故障的自动记录, 从而有利于系统的维护。这种数据库的接口设计让系统具备更强的扩展能力。

在综合监控系统的应用过程中, 进行成本的控制是必要的, 从而满足计算机网络设备的工作需要, 这需要进行系统软硬件的统一配置, 保证独立监控系统的信息有效交换, 做好共享资源及其系统冗余备份的有效配置, 进行系统前期建设环节的优化, 满足后期运行维护工作的要求, 保证了独立监控系统各个子系统的协调性。

3 这也需要进行综合监控系统的可操作性的优化, 一些ISCS系统进行了工业控制级产品的应用, 其连续运转时间是比较长的。进行了双机冗余设计工作的开展, 进行了硬件设备的应用, 进行了系统平均修复时间的降低, 提高了系统的可操作性。各项指标要满足综合监控系统各种功能的需要。综合监控系统提供良好的人机交互式操作界面, 便于调度人员操作。随着时代进步, 对运营安全和管理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 运营过程中被监控对象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

结语

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的应用, 对于信息采集及其处理实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离不开运营过程中的监视环节、控制环节、操作环节、管理环节等的协调, 从而提升运营的安全性及其可靠性, 这对于资源的共享及其信息共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就需要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 做好资源共享数据、信息共享数据的有关工作, 综合监控的价值以及综合效益会越来越大。

摘要:综合监控系统建立一个统一的运行平台和集中监控体制, 这需要进行乘客、环境、设备防灾及其安全性的分析。做好安全行车及其调度指挥环节, 从而进行应急处理方案的应用, 保证其丰富信息的提供。提高轨道交通监控自动化水平, 保证轨道交通运行的高效性, 满足轨道交通服务工作及其管理工作的需求。

关键词: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GB 50157-2013, 地铁设计规范[S].

上一篇:公司章程标准版下一篇:科学设置岗位规范聘任管理[人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