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综合能力(通用12篇)
分析综合能力 篇1
近几年, 随着新疆对口支援政策的实施, 为新疆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很多的机遇。本文以新疆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搜集了连续三年的财务数据, 就其盈利能力进行统计分析, 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为投资者提供可靠的业绩信息, 引导投资者理性投资。
一、新疆上市公司基本情况
上市公司因为有充足的资本、较高的研发水平、较大的产业规模, 产业吸附作用较强, 极易形成主导产业, 对地方主导产业的形成作用较大。截至2011年底, 新疆上市公司达37家总市值达到了3174亿元, 占全区GDP的93%, 其分布在八个地州市, 业务涉及农业及食品加工、电力、能源、矿产、石油等各行业。这些上市公司凭借资金、技术、人才、产业规模等优势, 已成为新疆经济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乌昌地区拥有上市公司22家, 是全疆经济发展最快、规模最大、发展最有潜力的地区。
二、新疆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统计分析
(一) 指标体系构建
盈利能力是经营者和投资者非常关注的热点问题, 反映公司盈利能力的指标有很多, 本文构建的评价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指标体系如表1。
(二) 统计分析过程
1、样本数据的选取。
本文选取2009-2011年37家新疆上市公司为样本数据, 为了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避免异常数据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从样本中剔除处于ST状态的公司和2009年后上市的公司, 最终得到适用于本文分析的30家新疆上市公司, 所选取的财务数据源于新浪财经网。 (见表2)
2、销售净利率。
从图1可以看出, 在2009-2011年间, 新疆上市公司销售净利率的平均值与中位数同方向变化, 且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状态, 说明新疆上市公司整体平均水平与中等水平有相同的变化趋势。2010年平均值和中位数都上升到最大值后又下降, 销售净利率不能保持在稳定的状态, 说明企业管理者应在扩大销售额的同时注重改进经营管理, 提高盈利水平。
3、销售毛利率。
从图2可以看出, 在2009-2011年间, 新疆上市公司销售毛利率平均值比较稳定, 而中位数在2010年显著上升后下降。平均值与中位数呈反方向变化, 说明新疆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平均水平大于中等水平, 销售毛利率大于中位数的上市公司与中位数的差值, 大于销售毛利率小于中位数上市公司与中位数的差值, 也说明平均值受极大值影响较大, 部分效益好的上市公司对销售毛利率的贡献较大。从平均值看, 销售毛利率相对稳定, 说明上市公司产品销售初始获利能力较强但低于新疆上市公司的中等水平。
4、净资产收益率。
由图3可知, 从平均值来看, 新疆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波动很大, 整体水平低于中等水平, 说明代表盈利能力净资产收益率的极小值对平均值的影响较大, 造成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的整体水平没有达到所有上市公司应有的中等水平。在2010-2011年间, 从平均值可以看出新疆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下降很大, 远远低于该地区中等水平。
5、总资产收益率。
由图4可知, 新疆上市公司的总资产收益率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平均值与中位数呈现同方向变化, 说明上市公司的总资产收益率的整体水平与中等水平相当。在2009-2010年间, 从平均值来看, 总资产净利率的整体水平与中等水平相差不大, 说明该年资产的利用效率较高企业在增收节支和节约资金使用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6、每股收益。
由图5可知, 新疆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平均数值先上升后下降, 且下降的幅度与上升的幅度相同。在2009-2010年间, 新疆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的平均值较中位数高, 而后又低于中位数, 部分公司每股收益较低对盈利能力的影响较大, 说明在该年新疆上市公司总体获利能力较不稳定。
三、新疆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存在的问题
通过上述对新疆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综合分析, 我们可知:
第一, 新疆上市公司销售收入虽然保持增长状态, 但增长幅度不大, 同时净利润却在不断的盈亏波动之中。这就表明新疆上市公司的部分产品已经被市场淘汰, 或者是产品销售对路不适, 或售后服务欠佳, 或已被竞争产品替代, 而导致销售利润没有随着增加。
第二, 目前新疆有为数不少的上市公司存在多元化经营问题。比如新疆天业主营为化工产品, 同时经营胡萝卜加工、种植、投资、贸易房产等。新疆上市公司这种行业情况导致企业的经营行业跨度较大, 而纵深或者说企业的链条不够长, 并且上市公司几乎都不同程度的介入房地产、投资、贸易等, 经营上趋向雷同。
第三, 新疆上市公司规模在不断扩大, 但其盈利能力质量有待提高。目前, 部分上市公司经济实力不强, 企业管理层的素质与能力、企业管理风格与经营理念有待提升与优化。企业业务人员和技术人员的素质与创新能力, 科研投入, 专利等知识产权的拥有情况及客户群等都是影响盈利能力的关键因素。只有具备了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 企业的盈利能力才能长期存在下去。
四、政策建议
第一, 新疆上市公司应大力发展科技,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新疆的上市公司主要从事的还是简单的加工制造, 自己的核心品牌为数不多, 科技含量低, 产品竞争力不强。政府与企业应加强合作, 增加科技投入, 加快产品研发, 开发新的产品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以提高企业利润率, 增强上市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加强交流合作, 争取与其他省份科技合作, 以及走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改变企业与企业相互独立的局面, 在竞争力增强的同时提高盈利能力。
第二, 提高主营业务利润和营业利润在利润总额中的比重。企业应扎根主业, 集中力量发展其优势产业。新疆上市公司总体质量较差, 盈利能力不强, 因此应该把精力放在自身主营业务的做大做强上, 加大主导产品的研发资金投入, 提高产品技术含量, 进而提高盈利能力。进行多元化经营决策之前, 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比较优势, 选择进入能够发挥企业特长的经营领域, 突出自己的经营特色, 保持盈利稳定持久的增长。
第三, 推动优质企业改制上市, 提高新疆上市公司的整体素质。在促进企业上市, 扩大上市规模同时, 更要重视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质量。相关部门应主动协助培育优质产业, 引导、鼓励、帮助和推动那些优质产业;且要在新疆资本市场保持稳健发展的良好势头的大背景下, 进一步发挥市场功能, 充分利用资本市场, 提升企业经济实力, 提高上市公司的整体素质, 提升综合竞争力。
摘要:本文以新疆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 采用一定的财务分析方法, 就其盈利能力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找出了新疆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新疆,上市公司,盈利能力
参考文献
[1]曾繁宜.南京地区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综合评价[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9, (7) :73-74.
[2]李燕, 练思静.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0, (8) :19-23.
[3]张云华.每股收益与上市公司盈利能力[J].财会实务, 2009, (4) :57-58.
[4]张忠芳.谈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析——以西山煤电为例[J].中国商界, 2009, (10) :179-181.
分析综合能力 篇2
1、物业管理与社区文化的关系:互为促进、互为作用、互为约束
2、物业管理作为社区管理主体的功能:①满足需要功能②管理功能③组织功能④协调功能⑤稳定功能
3、物业管理企业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①是构建社区文化氛围的基础②能及时把认同的文化要素形成规范和制度③在社区文化形成过程中起引导作用
4、物业管理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①物业管理保证了物业本身功能充分发挥②促进了城市管理的社会化和专业化程度③为业主创造了安全舒适的人居环境④还促进了城市精神文明建设
(资料:2008年底物业服务企业在管面积达125.46亿平方米,这种全面推进改善了人居环境提高了城市管理水平,促进了社会资产保值增值。2007年对全国4600家物管企业调查显示,协助公安部门处理治安案件53920起,协助有关方面处理突发事件30207起,参加抢险救灾68905人次)
(2008年末我国物业服务企业58406个,从业人员250.12万人)
5、物业管理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努力方向:①不断提高物管的覆盖面②研究拓展物业管理的服务范围③切实规范物业管理各方行为
6、物业管理企业对保险公司的选择条件:①保险公司的实力②工作效率与服务态度③保险成本。
7、投保决策:①详细调查②确保所需的保险③保险费和保险金的确定④选择信誉好的公司⑤分析保险条款
8、物业服务企业如何处理与行政部门的关系:服从、协助、借助、支持行政部门的管理,要做好定位。
9、物业管理的行政管理工作内容有:①行政立法②执法监督③协调服务④宣传引导
10、建立、维持和发展人际关系的方法①提高知识素养,增强交往实力(掌握与角色相关、与生活密切、与交往对象相关的知识,宽展兴趣爱好)②牢记对方的名字③尽量迎合对方的兴趣④真诚而又巧妙的批评(与人为善态度、选择场合、把握时机、语气委婉、对事不对人、一事一论、倾听解释)⑤真诚地赞赏和欣赏对方(掌握好内容、方式、频率的适度)
11、物企加强与业主沟通的方式①主动上门了解②宣传园地③多彩活动④有效处理投诉
12、处理危机公关①制定沟通政策②做好准备工作③与记者建良好关系④妥善回答⑤掌握好时间
13、物企开展公关活动方法①创造利用新闻②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③编制宣传材料④加深公众印象方法
14、如何加强物企公关能力建设①明确目标②教育培训员工③开放透明④增加“出镜率”⑤提危机处理能力
15、在居住环境管理中运用心理学①首因效应②近因效应(如果第一印象失败就要用此效应,改善服务质量等)③晕轮效应就是“成见效应光环”一叶障目④情感效应即移情效应
16、服务中的心理策略①情感化服务(包括功能服务就是解决实际问题,其次是心理服务如态度、言语、人情味、微笑、幽默)②个性化服务(特约性服务和主动服务)
17、对业主投诉的处理①了解原因(是员工不尊重不负责等主观原因还是没有履行合同等客观原因)②了解业主心理(求尊重求发泄求补偿)③处理(端正态度真诚对待、做好分类、聆听并记录、判断性质是咨询性还是普通投诉还是紧急投诉)④注意技巧(熟悉物业及工作内容、把握好时间尺度、给接诉人处理权、沉着冷静、以迂为直学会变通)
18、物企如何运用市场营销管理理论发展企业:①进行市场细分准确市场定位②根据目标市场定位确定发展目标③加强收集本行业的最新资料和情况,了解掌握房地产市场、法律法规、竞争对手客户需求等信息,为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19、如何进行物业管理决策①明确企业要解决的问题②设定可能达到的各种方案③对各项方案进行优选④由决策人员综合各项指标及判断,进行决策④制定每年指标采取品牌宣传战略。物业管理决策主要是解决物业管理的方向性的问题
20、物企经营战略制定①明确自身宗旨和总发展目标②分析外部环境找机会③分析内部优势和不足④结合外部机会规避不利因素发挥自身优势制定未来发展方案⑤选择出战略方案⑥革新改造机构重塑文化合理调配资源⑦在实施过程中加以控制。
21、创新在物业管理中的应用①理念创新②手段创新③模式创新④制度创新
例谈初中物理综合能力题的分析 篇3
关键词:物理;能力;分析
近几年来,中考物理试题的综合能力题加大了对物理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考查,如何复习这类题目,既能激发学生学到知识,又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一、阅读短文,从文中获取信息
例:在电视《新闻联播》节目中,曾播放了“神舟六号”“神州七号”飞船成功升入太空的壮观场景。当“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点火后离开发射台升空的瞬间,只见火箭底部涌出庞大的白气团,其实这不是火箭喷出的废气。我们知道,当火箭刚点火发射时,高温的火焰向下喷到发射台的地面,此时任何物质遇到如此高温的火焰都要熔化。为了保护发射台的台底,航天工程师在发射台底建造了一个大水池,就巧妙地攻克了这项技术难关。现根据你所学的物理知识,提出两个物理问题,并作出解释。
只要意识到这些关键词都隐含着物理知识,就不难提出相应的物理问题了。
1.火箭是怎样升空的?
2.白氣团是怎样产生的?
3.为什么要在台底建造大水池?
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与经济技术、社会生活、科技生产密切相联,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突出科学探究和科学素质的培养,体现探究过程和方法
例:小丽在研究一定质量的气体压强时,想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将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保持不变,它的压强会不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呢?针对这一问题,经过思考后,她提出了两种猜想:
1.这些气体体积不变时,温度越高,压强越大;
2.这些气体体积不变时,温度越高,压强越小。
究竟哪种猜想是正确的?小丽进行了如下实验:
在烧瓶中装入一定质量的某种气体,烧瓶的一端连接在压强计上,将烧瓶放入水中,通过温度计可以测得水的温度,也就是瓶中气体的温度。给水槽中的水加热,通过不断调整压强计以保持瓶内气体体积不变,通过温度计和压强计,每隔一段时间记录瓶中气体的温度及相对应的压强值。经过一段时间,实验数据如下:
小丽对上述数据进行了归纳分析,看出了在两种情况下,气体的压强和温度的体积关系。经过思考,得出了一个初步的结论。
1.小丽得出的结论是: 。
2.在夏天,小宇将自行车胎中的气打得足足的,准备出去游玩。路上遇到了同学小明,于是他将自行车停放在烈日下与小明聊天。正聊得高兴时,猛听到“砰”的一声,车胎爆裂了,这是怎么回事?请你用刚才探究的结论解释一下。
3.小丽探究出的结论在日常生活中有何应用?
4.以上探究实验运用了哪一种物理研究方法?
5.小丽经历了怎样的探究过程?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体现学生学习过程的主体性,让学生充分体会探究成功的喜悦,从而养成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创新灵活应用型。
例:给你一个透明玻璃杯、一支铅笔、一块塑料薄片、足够的水。请你选用这几种器材,设计三个物理小实验,并指出它所属的物理现象或与之相关的物理知识。1.器材:玻璃杯、水、铅笔。现象:将铅笔插入装有水的玻璃杯中,看到铅笔往回折。实验名称或目的:光的折射。2器材:玻璃杯、水、塑料薄片。现象:将塑料薄片盖住装满水的玻璃杯,然后用手按住再倒过来,抬手后塑料片不掉下来。实验名称或目的:大气压的存在。3.器材:玻璃杯、铅笔、塑料薄片。现象:将塑料薄片放在玻璃杯上,再放上铅笔,突然抽出塑料薄片,铅笔仍在玻璃杯上。实验名称或目的:惯性现象。
本题是一道综合的开放性题目,既可用表格形式作答,也可用文字叙述的形式作答,因此,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意识和灵活应用的能力,要注意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
四、关注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型
分析综合能力 篇4
关键词:地理,培养,综合分析,能力
当前, 高中文科生几乎都有一个普遍的感受:地理太难了, 难以想象, 难以理解, 难以琢磨。考试时经常是殚精竭虑却无从作答。地理成绩差几乎成了文科考生迈进高等学府的直接“拦路虎”。我从事高三地理教学多年, 对此身有感触。要解决学生地理成绩上不去的问题, 一直是我教学中首要关注的焦点。依据多年的教学实践, 我认为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 一点一滴、扎扎实实地从基础方面对学生进行扎实的地理基本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在教学中, 我通常是通过以下方法手段来达到这个目标的。
一、建构地理知识结构,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结构。
首先要从建构地理知识结构入手,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结构。对于任何学科, 最重要的就是教给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结构。所谓基本结构, 指的就是本学科的框架与组成、知识的逻辑关系、形成学科的方法与手段。在地理教学中不仅要讲清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 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这些概念、原理和规律的内在联系, 形成知识结构, 建构知识结构的过程就是形成知识整体的过程, 也就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过程。这是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重视对学生的地理空间想象能力及图象运用能力的培养
地理空间想象能力是地理学科培养的重要能力之一, 也是地理教学中要重点突破的一个难点所在。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及图象运用能力较差, 成了提高学生学习地理兴趣和能力的“瓶颈”。在实际教学中, 要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图文转换”的思维训练。对此可通过以下途径培养提高。
1、运用感性材料, 使学生获得空间的感性知识。
学生普遍感到材料分析题难度大, 失分率高。考试时往往不知如何入手。对此问题的处理, 则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进行点滴渗透培养。
2、利用知识经验, 培养学生地理想象能力。
在平时的教学中, 需要经常性的引导学生将已经熟知的地理事象转化成具体图形, 或者将熟知的图形进行空间想象。课本中此类图形较多, 应用也较方便。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帮助极大。
3、通过图象的运用, 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俗话说:“熟能生巧”长期坚持, 学生自然能从中受益。
三、以概念教学为基础, 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
概念是地理教学的基础, 地理教学中会出现大量的专业地理术语和概念, 我们很难想象一个连基本概念都搞不清楚的人能够学会并精通地理知识。地理概念本身又是教学中的难点, 地理概念是对地理事项的总结和概括, 包含极强的与其他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这也是地理成为让学生头疼的学科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只有处理好地理概念与整个地理知识之间的关系, 明确学习地理应将概念学习作为一个重点, 在概念的教学中逐步领会地理各事物的逻辑关系。才能为学习地理打下一个坚实基础。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
因果推理是学生常用的逻辑思维模式, 迁移性极强。在平时的地理概念教学中可经常使用。
步骤如下:
第一步, 教师可在教学中先提出概念, 学生可能会感到内容复杂、头绪繁多。
第二步, 然后要求学生找出概念中的组成因子。 (完成此项工作, 学生基本上能够把握概念的构成要点。
第三步, 教师提因, 学生求果。也可逆推, 提果导因。 (学生通过连续的因果推理过程, 掌握概念要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第四步, 教师通过指点, 帮助学生强化推理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推理线索。初步掌握这种学习方法。
第五步, 最后让学生独立完成推理过程。学生巩固了学习方法, 掌握了概念。在地理概念的以后学习中可反复巩固使用。逐步形成推理与综合分析能力。
例如, 在自然带一节内容学习时, 学生普遍感到自然带概念比较复杂, 难以理解。很难用一句定义或语言加以概括。在教学中, 我首先让学生阅读教材中围绕所介绍的事物的空间分布, 指导学生自己找出事物的空间分布、形成条件、因子构成、地理意义等具体内容。找出构成因子, 综合分析各因子与主导因子的关系作用。让学生复习回忆前面相关的内容。引导学生综合分析各要点在概念中的作用, 并分析得出下列要点:
一是, 自然带出现是以纬度和海陆位置差异, 分别有一定热量与水分组合为前提条件的占有一定空间的大陆带状形式;二是, 地表、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三是, 气候为主导, 植被、动物、土壤为标志, 地形为基础;四是, 带内充分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带间充分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通过这一概念的分析学习, 充分调动了学生分析问题的积极性, 提高了学生对材料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
四、以地图为载体, 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 是地理的第二语言, 解决实际问题的好帮手。不同的地图承载着不同意义。同时它也是高考命题的理想切入口, 也是检验学生观察、判断、分析、综合能力的理想工具。在地理教学中要时刻注意对地图的判读、分析、和填绘。教会学生如何读图, 如何分析图, 如何从图上发现有用的信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读图分析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活动, 更是一个创造思维的过程。过程思维的程度取决于我们对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和地理特征的掌握。它是指充分联系已有知识对所给问题进行“放电影式”的步步推理, 排斥, 总结在头脑中的映现过程。过程思维犹如“心算”一般, 它对于抽象思维和综合能力要求较高, 也有一定难度。但是只要扎实理解和掌握最基本的知识, 紧紧扣住诸地理要素间相互联系的特点, 过程思维对于提高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五、把握高考考试动向, 有针对性的在高三复习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应试能力。
现在的高考越来越重视学生综合能力考查。主要考查学生以下能力: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试题重视考生对发现、收集和理解文字资料, 图表、画面、符号等能力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 试题加强对所获得信息迅速与相关知识内容建立准确而有效联系能力的考查;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 试题突出对思维过程, 把握事物本质特征和使用简明、准确的学科术语叙述能力的考查;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注重对综合运用地理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论证探讨问题能力的考查。
针对高考的这一特点, 我们有必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各项综合能力。特别是在高三的复习教学中稳步提高。在复习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专题复习的类型。
主要分为学科内主干基础知识专题、重点能力专题、区域和社会热点问题专题。这三者的关系是:基础主干知识前提, 重点能力是核心, 热点问题是拓展和延伸。专题复习阶段的训练最好能把学科内的小专题训练与文科综合能力训练相结合起来, 相互穿插进行, 成螺旋式上升。
2、突出专题复习的特点
(1) 考点系统整合, 着眼于主干知识重组。
所谓主干知识是指能够承载反映地理学科能力和价值观主体内容的重点知识, 是能反映地理学科空间的区域性、人文与自然及区域之间的综合性, 实践基础上的应用性等特色的重点内容。这些内容包括:地图及应用, 时间的计算, 大气的运动, 天气与气候, 海水的性质和运动, 河流的补给, 地质构造, 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农业, 工业, 商业, 交通区位, 具体“世界意义”和“中国意义”的区域地理常识性知识。我国某些区域的发展问题。
(2) 突出学科特色, 构建应用能力体系。
地理学科的最突出特点是空间性和区域性。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就是地理学科的主要能力之一, 它包括空间定位, 空间想象和空间联系能力。同时地理读图分析能力也非常重要。如等值线图的判读, 日照图, 日期图等。同时要注重“实际”联系“理论”的能力。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能力, 一是“审题能力”, 即如何获取和解读信息;二是“迁移能力”, 即如何“调动和运用知识”;三“是表述能力”, 即如何运用术语, 简洁准确地描述和阐述事物。学习“有用地理”, 突出培养应用能力。
(3) 分门别类, 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
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每块内容思维方法是不同的, 自然地理重视自然规律和原理。人文地理强调区位理论和人地协调理念。区域地理重点是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重点是区域定位, 难点是主干知识的承载点、热点问题的地理背景、国土整治的重点区域。
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传授方法, 方法比事实更重要。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重点应是教给他们好的有效的学习方法。
总之,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也不是一日一时之功, 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的去探索、付出。希望我们的学生都能在学习中受益。
参考文献
[1]陆舜希主编, 中学地理教学法, 1997
[2]刁传芳, 中学地理教材教法, 1994
分析综合能力 篇5
2018国家公务员面试重难点:综合分析能力
在公务员面试的结构化考试中,综合分析能力的考察往往成为考生通往成功之路的一项最大的阻碍。其中,对于一些社会现象类的题目,也由于很多考生缺乏相关知识背景,而变得更难理解和掌握。如何掌握综合分析能力,决胜面试,是所有考生所面临的问题。把握综合分析的基本思路,学会一定的技巧十分重要。中公教育专家在此进行详细讲解。
一、答题思路
1、提出观点:对社会现象进行概括、点出问题本质,表明自己的态度。
2、论证观点:对社会现象的背景、现状、影响进行论证。核心要围绕提出的观点,要有针对性。
3、落实观点:对积极的现象要论证其带来的启示;消极的现象要分析其原因并根据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二、真题展示
随着“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等网络词语的流行,有人建议将网络热词收入辞典,有人认为网络是网络、词典就是词典,不能混为一谈。对此,你怎么看? 【参考答案】
网络语言的流行,反映出当前很多人的思维方式、彰显网民的个性与魅力。我认为可以将有意义并且广为人接受的词语收入辞典,但应慎重,不能操之过急。
更多公职类考试信息和资料 yn.offcn.com
每年网络上都会风行诸多的流行词汇及用语,互联网传播具有高交互性、社交性等特征,为人气热刺的孕育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环境,对于网民的个性与魅力,我们也应尊重。包括成语在内的汉语言文字,尤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在这个反战过程中,它必然会面临推陈出新的问题。也就是淘汰一些已经不再被人使用,已经失去生命里的词语,同时吸收一些新出现的、得到社会广泛认同与使用的新词语。也只有这样的吐故纳新,才能保持语言文字持续的生命力,赋予它不断往前发展的动力。
但这并不意味着对于一些刚刚在网上出现的新词汇就要马上被收入辞典。太多的实例足以证明,成功的网络语言,重在震撼心灵,激起回响。比如,“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情怀式宣泄,可谓深深戳及了生活中许多人内心的最柔软部分,又缘于“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现实掣肘,于是乎迅速引发一片叫好。假如时移世易,事过境迁,人们再想从“词典”里去探寻和感受这句热词的心情心境,恐怕就不太容易了。辞典作为一种工具书,除了要具备创新意识的同时,也必须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严肃性和权威性。而这些受到部分网友欢迎的新词汇,目前所缺乏的,正是稳定性、严肃性和权威性。所以,我们对于新兴网络热词是否入选辞典,我们应严格审查。判断一个新词汇有没有资格入选辞典,第一要看他是否全面通用,第二,要看它是否经历了历史和事件的积淀。一言以概之,网络语言的生动活泼、创意无限,不见得非要用“收进词典”与否来表明
更多公职类考试信息和资料 yn.offcn.com
对它的重视。而另一方面,把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网络新词收入词典,也是丰富汉语言的一条重要途径。
三、专家解析
这是面试中一类非常典型的观点类综合分析,题干中网络流行语是否要收入辞典给出了两种观点,让考生就此来谈看法。这就需要考生在答题中做到以下几点:
1.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但要注意观点要围绕题干中所给的观点出发。
2.分析网络流行语快速流行的原因及特点,以及收入辞典中的词需要具备的特质,进而来论证自己的观点。3.对新兴词汇入选辞典提出具体的建议和要求。
更多国家公务员考试信息关注云南中公教育官网
分析综合能力 篇6
一、统计分析
新课标全国卷Ⅰ、Ⅱ已使用8年,新课标全国卷Ⅰ适用于河南、河北、山西、江西、陕西;新课标全国卷Ⅱ适用于青海、西藏、甘肃、贵州、内蒙、新疆、宁夏、吉林、黑龙江、云南、广西、辽宁、海南。单独命题的北京卷是第6年使用,天津卷是第7年,重庆卷则是第10年使用,北京卷、天津卷、重庆卷只适用于各自地区。
1.试卷结构(表1)
2.知识能力
说明:“四项能力”要求分别为A表示获取和解读信息;B表示调动和运用知识;C表示描述和阐释事物;D表示论证和探讨问题。
☆自然地理与地图(表2)
☆人文地理(表3)
☆区域地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表4)
☆选做部分(表5)
3.热点情景
☆统计梳理(表6)
☆解读分析
2015年全国及京津渝五套试卷突出关注重大社会热点,时代、生活气息浓郁。
热点共性:①素材选取多为重大社会议题,如城市问题,资源、能源问题;②近期社会热点,如高铁出海、中非合作、路带建设、京津冀一体化、电子商务等着重考查;③极端天气中的台风、沙尘暴问题连续、多地出现,显示其成为天气、气候这一主干知识的重要素材,应引起重视。以上共性,显示高考命题对社会热点并不回避,而是主动挖掘命题素材,体现高考命题选材鲜活的一面。
热点差异:①全国卷Ⅰ对热点考查以隐形考查为主,如城市问题、水源问题、工程建设,此特点与2014年一脉相承,需引起重视;②京津卷热点多选本地重大热点事件,有较强的地域性特点,如北京的重大会议、活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等;③重庆卷对国际议题关注较多。
4.图表呈现
☆三年五套图表类型及数量统计(说明:复合图拆分统计、去重合计)(表7)
☆选图、用图规律、趋势解读(表8)
☆深度剖析、引领教学
纵观近三年、横比此五套试卷,全国卷Ⅰ在选图、用图上具有鲜明的特色,成熟度高。鉴于2016年起绝大多数省区将采用全国卷,深度剖析其选图、用图规律,具有极大参考价值。
(1)新颖景观图开篇。切合社会热点、考查背后原理成为趋势。如2014年选取太阳能电站景观图,2015年选取城市雨水花园景观图。
(2)区域选图重特色。如2014年选取新疆吐鲁番附近区域、错那湖附近区域、中东沙特区域,2015年选取纽芬兰岛、美国大盐湖、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这些区域要么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要么区域的事物有较大变化,均可提供丰富的命题素材。
(3)光照图淡化。以置于区域图中结合经纬网等信息考查为主。
(4)图表信息挖掘深。2015年全国卷Ⅰ在用图数量、方式上具有一个区别其它区域的鲜明特色,即选择题一图均是三问(最后一题,题量所限除外)。其它则多一问、两问。一图三问,考查的角度、内容更多,对图表信息挖掘更深入。如图1城市雨水花园结构图,分别考查了目的、作用、功能等;图2纽芬兰甘德机场图则考查了区位及变化原因,并跳脱开去考查了地球运动知识。图3渤海年均气温图考查了海冰的厚度、资源分布及开发等内容。这要求在迎考复习中,对于图示的判读练习不可浅尝辄止,要尽可能深入、全面地挖掘图表信息,这也是高考命题区分度的要求。
二、总体特点
1.依纲靠标,紧扣主干,自然人文人地协调
从五套高考试题考点统计来看,考点主要集中分布在自然地理与地图、人文地理、区域地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没有离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紧扣主干知识。全国卷Ⅰ、Ⅱ、天津卷涉及地球和地图内容。全国卷Ⅰ继续弱化地球运动知识的考查,而其它四套试题中均涉及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难度设计高低不一,天津卷和重庆卷难度较高,但整体趋向难度降低。对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内容考查的比例,全国卷Ⅰ的选择题是36∶8,综合题是40∶16,整体是76∶24,自然地理内容是人文地理内容的三倍多。全国卷Ⅱ的选择题是28∶16,综合题大致是28∶28,整体是56∶44,自然地理内容比人文地理内容稍多。北京卷的选择题是24∶20,综合题是14∶42,整体是38∶62,人文地理内容是自然地理内容的近两倍。天津卷的选择题是32∶12,综合题是17∶49,整体是49∶51,基本均衡。重庆卷的选择题是20∶28,综合题是25∶27,整体是45∶55,人文地理内容多于自然地理内容。综上所述,全国卷Ⅰ、Ⅱ自然地理内容多于人文地理内容,北京、天津、重庆卷人文地理内容多于自然地理内容。
2.彰显特色,以点带面,学科主线不偏不倚
综合性。地理所研究的对象或现象不是孤立的、片面的,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构成地理环境的综合性,即整体性。如自然地理要素有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人文地理要素有资源、能源、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城市、人口等,整个体系是一个内在联系完整的有规律的综合体。一种要素的变化会影响其它要素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整个景观的变化,而任何一个要素和部分的发展变化也要受到整体的制约。这一特征在综合题中体现尤为明显。如全国卷Ⅰ36题,考查大盐湖盛产卤虫的原因,又分析卤虫产业的发展,并提出了对卤虫捕捞业的展望。
区域性。地理综合体千差万别,地理学科的内容离不开各个具体的区域,任何区域都有自己的特征,区域和区域之间存在着地理环境及经济结构的地域差异,表现出无可替代的区域特征。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就是研究不同范围、不同层次的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的,学习地理时,要从区域性出发,突出地区和国家的主要特征,综合某地区的各自然地理要素和经济人文方面特点,与其它地区相比较而显示其特性。全国卷Ⅱ36题选定区域是非洲尼日利亚,考查了铁路网特点及作用、布局特点、沿海气候及其对铁路建设的影响、铁路建设对我国工业部门的影响等。
空间性。地理所研究的对象和现象都具有一定的存在空间,且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空间是一个具有长、宽、高的三维空间,空间性指空间位置、空间分布、空间联系三个不同而又有联系的概念。培养空间想象力是学习地理极重要的方面。学习一个区域,首先要了解这个区域的空间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政治地理与经济地理位置;继而弄清地区内部地理事物如地形、河流、湖泊、气温、降水、植被等的空间分布及其原因,以及经济资源、工业部门、主要农林牧产品、交通运输线的空间分布规律及配置原因。
动态性。现存的地理事物是过去发展的结果和未来发展的起点,应随时留心它的时空变化。分析比较各区域地理环境的异同并放到一定的空间中研究,是地理学习的思维特点。如全国卷Ⅰ10~11题,考查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变化,推测淤积和侵蚀的先后顺序和黄河流域降水、入海年径流量、植被覆盖率、农业灌溉面积等变化。
试题用自然和人文两条腿走路,充分体现了人地关系这一主线,深刻落实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不偏不倚。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全国卷Ⅰ37题青藏高原冻土层对铁路建设、运营的影响及对策;43题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徒步旅游可能遭遇的风险;北京卷36题崇礼作为雪上项目主赛场的气候条件、张家口发展新能源的地理条件;天津卷13题南方丝绸之路选线的影响因素。
3.关注社会,稳中求新,生活有用终身发展
地理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能力。高考试题更是引导师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关注社会热点,联系生活体验,反映时代特征,彰显人文关怀,这是地理学科价值的最终体现。如“一带一路” 国家战略,天津卷13题以“南方丝绸之路”为载体考查交通运输选线的影响因素,铁路、公路建设对我国西南地区的积极影响及地震次生灾害的成因;北京卷40题选取丝绸之路上尼罗河沿岸和我国南疆的绿洲农业,考查农作物的分布及其优势自然条件。如“京津冀一体化”,北京卷36题以北京与河北张家口为依托,考查交通运输的变化及其影响、产业合作与发展(葡萄酒),共办赛事(冬奥会)、区际联系(能源调整)。天津卷12题围绕“合作”分别考查古都的分布及形成基础、河北钢铁工业调整的目的、天津旅游发展的条件。再如北京卷6~8题取材APEC会议期间的放假旅游,考查景区门票优惠政策的影响、旅游资源多样性分析和放假期间各地的地理现象;11题以“城市牵挂”切入考查武汉人口迁移的流向和地域差异,给人感觉生活就在身边。全国卷Ⅰ1~3题考查“雨水花园”的结构和功能,全国卷Ⅰ、Ⅱ的选做题考查旅游、灾害和环境保护,更体现出人文关怀以及对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应用。
三、教学启示
解读全国及京津渝五套试卷,可见如下特点非常突出:一是内容上回归区域的趋势加强;二是图表考查深度增加;三是以景观图为载体,重视其背后原理的探究;四是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热点成为命题的重要情景;五是复杂的或局部的光照图等已基本不再考查。这种命题规律、趋势,对今后的教与学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师生应适应这种变化,顺应这种潮流。
1.回归区域
从五套试卷的统计看,区域图占绝对比重,且有进一步增强的趋势,而统计图、等值线图、光照图等趋于减少。图表是载体,区域图增多意味着对区域的关注增多,也表明高考命题的趋势是进一步重视将自然、人文地理及可持续发展知识落实到具体区域中考查。
☆重点区域重点研究
(1)重点区域及选取标准。从全国及京津渝5套试卷看,所考查区域多为常见的重点区域,如全国卷的美国西部地区(大盐湖)、北大西洋海域、青藏地区、北非西海岸地区、美国五大湖区域、河套平原地区,京津卷的京津地区,重庆卷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等,这些区域都是历年考查的重点。
解读以上区域,可见高考命题对于区域选择有两个特点较为突出:一是所选区域地理要素集中,便于综合考查;二是所选区域地理环境独特,便于深入考查。进一步具体分析可发现高大的山地、典型的河湖、复杂的海域、独特的岛屿是命题人青睐的重中之重。
(2)区域复习方法及策略。首先是整合。即要梳理考查过的重点区域,分析其考查方式。以此为依据,推及哪些区域可能考查、如何考查,又如何应对。对于已经考查的区域,还有哪些点是没有考查而将会考查的。梳理、整合是为做到胸有成竹,而不是见招拆招,疲于应对。
其次是解剖。可能考查的区域众多,不能一一兼顾,故需择其最典型的区域进行深入解剖式复习,在“透”字上做文章。
☆关注区域特色地理事物
区域的特色农产品、独特生物等是区域地理环境的反映,是命题的重要抓手。以全国卷为例,从2013年尼罗河的鲈鱼、西南地区的速生桉,到2014年科隆岛上的企鹅、鼠蜥,到2015年大盐湖的卤虫等,即为体现。
宏观上不割裂自然、人文及可持续发展的联系,注重以区域为载体,整合式复习。把自然、人文及可持续发展的地理知识、原理放到区域中去运用、检验,回归地理学科区域性的本质属性。具体上,对重点区域要进行小切口、精研究(所选区域要小、要典型,研究要深、要透)的解剖式复习,对区域要吃透、挖深。
2.深挖图表
作为选拔性考试,高考为提高试题区分度,在图表考查上呈现出拓广度、挖深度的特点。这要求在日常教、学、练中,不迷信成品题的权威,不止步于对一图一题的理解,不满足于对题目的正确解答。对高质量的图表,多站在更高的高度上,跳脱出原题设定的试题情景,进一步挖掘试题信息及可能的命题方向,方能跳出题海、决胜高考。
2014年全国卷Ⅰ的太阳能电站、Ⅱ的握手楼,2015年全国卷Ⅰ的城市雨水花园、青藏铁路热棒等均为景观图。这些新颖的地理景观,要么深刻反映当地自然、人文地理环境特点,要么背后隐藏着地理原理,是地理环境、地理原理的直观体现、映照,是地理命题的重要抓手、切入点。在教与学中,要善于寻找、剖析此类景观,探寻其反映的地理特征、蕴含的地理原理、规律等,学会运用所学去迁移解读。
3.关注重大热点
从五套试卷看,高铁出海、中非合作、一带一路、重要会议等,多卷多次考查。这些事关国际民生的重大热点,深刻反映人类对自然的改造、生产生活的发展、变化等,为高考命题提供了丰富的情景。
对热点的关注,一要注意科学筛选,选取与地理学科特点(区域性、系统性、边缘性)紧密相关,能深刻反映区域自然、人文、可持续发展特征的重大热点。二要注意以地理眼去审视、剖析热点。不可过多关注热点本身,应以热点为切入点,将热点落实到具体区域中,剖析区域的自然、人文特征,明晰热点事件、现象发生的背景、成因、影响及应对措施等。将书外之热点与书中之原理紧密结合。
4.淡化复杂光照图判读
从五套试卷看,对地球运动的考查,题量、题型、考查方式基本成熟。单纯的光照图判读基本回避,将地球运动知识置于选择题区域图中的最后一题,多结合经纬度等信息,以时间为切入点,考查时间计算、经纬网图判读等。
前几年全国卷命题,多出现难度较大的局部光照图判读,也使得光照图判读成为教学重难点。局部光照图判读需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对文科考生而言,难度较大,往往使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畏难情绪,且影响对自然、人文、可持续发展主干知识的学习。今后教学中要结合高考命题的最新特点,淡化复杂光照图的判读,对地球运动的知识,教学时可将重点转向:关注生活化、情景化的内容,探寻其背后的地球运动原理应用;熟练掌握时间计算的方法、技巧并关注新事物、新景观等。
分析综合能力 篇7
一、授之以法, 方法先行
在培养学生历史分析综合能力的过程中, 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分析综合的方法是一条有效的途径。那么, 究竟教给学生哪些基本的方法呢?首先应教给学生分析综合这五类知识的方法。
(1) 对于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首先, 要把握三个基本要素, 即时间、地点与人物。其次, 是弄清原因, 一类指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思想等方面
及的学科性质, 分为政治学概念、文化概念、哲学概念以及历史哲学概念等。
(4) 对于历史发展线索, 要知道如何去理清。运用时间轴线, 运用串线法再现重大历史事件或重要国家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抓住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或整理所学历史知识, 都可以理清历史线索。
二、辅之以例, 示范躬行
教师在介绍相关的方法时, 对于学生来说肯定是抽象的、不易理解的, 因此在介绍方法的同时, 必须辅之以学生熟悉的历史问题, 这样学生才能够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事例结合起来, 与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同化, 从而真正消化吸收。如在向学生介绍如何认识一个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时, 需要分析综合, 这时可采用辩证分析法, 可以这样举例:哥伦布航海, 发现了美洲大陆, 那么他是英雄还是恶魔呢?引导学生去思考, 在思考中学生便弄清了什么是辩证分析法。
三、激之以趣, 训练践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让学生乐于思考, 还必须激发他们的兴趣。好的历史课有四个特点:兴趣、体验、探究、反思。“将有意义的问题以‘有意思’的方式提出”, 我想就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如在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 萨拉热窝事件中杀斐迪南大公的普林西普, 你是支持他还是反对他呢?让学生在训练中学会辩证法分析综合。在学习“三国鼎立”时, 可以向学生提问:从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是历史的前进还是历史的倒退呢?让学生学会逻辑判断。在学习了秦始皇和汉武帝后, 可以向学生提问:“千古一帝”的秦始皇与“独尊儒术”的汉武帝, 前者把秦朝推向灭亡, 后者把西汉推向盛世, 那么他们之间有没有共同之处呢?让学生学会在比较中异中求同。
四、固之以基, 知能双行
有道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要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综合能力, 学生必须有良好的历史知识基础。历史的基本进程正是由具体史实构成的, 为了更好地分析历史事件、现象及人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意义, 就必须了解历史的全貌和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内容, 这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基础。所以在教学中要加强基础知识的教育, 教师应该具体、生动、形象地讲述历史史实, 通过对大量的具体史实的学习, 使学生能够真正了解历史发展的生动进程, 积累丰富扎实的基础知识。只有在抓好基础知识的前提下, 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才成为可能, 可以这样说, 知识与能力是在同一过程中获取和提高的。
分析综合能力 篇8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社会竞争激烈,就业结构不断变化.在这样人才竞争激烈的大背景下,应届毕业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逐年增长.为了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选拔要求,使其综合能力与社会接轨,“如何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成了高等学校教育研究的新课题,同时也成为了独立学院教育研究的重点课题.本文通过对独立学院大学生综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模型的科学计算,构建出可以全面、公正、客观地评判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帮助其树立核心竞争力,更好地走出校门,融入社会.
二、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原理
(一)层次分析法的原理与步骤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的、层次化的分析方法.其基本原理是:根据评价目标的实际需求,通过制订科学有效的方法将评价总目标分解成多个评价因素,并根据各个因素间存在的联系分组构造层次评价体系,将综合问题层次化;然后将同一层次中的评价因素通过两两比较的方法确定它们的相对重要性程度,构造判断矩阵,求出各评价指标要素之间的相对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最后计算各层次评价指标因素的组合权重,得到一个量化的数值,从而得到各评价因素相对于评价总目标的先后顺序[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如下:
1. 构建层次结构图;
2. 根据标度理论,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3. 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计算一致性指标
计算一致性比例
当CR<0.1时,通过一致性检验;否则对判断矩阵A进行修改.
4. 计算判断矩阵的权重[2]
(二)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原理与步骤
模糊综合评判法[3]是一种以模糊数学为理论基础的综合评判方法.它根据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问题转化为定量问题,即用模糊数学理论对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评价总目标做出一个综合的评价,具有结果清楚、系统性强的优点,能够较好地解决抽象的、难以量化的问题,适合用于各种非确定性问题的解决.
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当考虑因素很多,造成权数分配难以确定或各因素的权值都过小时,可将评价指标划分层次,采用二级甚至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法.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法的步骤如下:
2. 对每一个因素集Ui,分别进行综合评判.设V={v1,v2,…,vm}为评语集,Ui中各因素相对于V的权重分配是
若~Ri为单因素评判矩阵,则得到一级评判向量
3. 将把每个Ui看作一个因素,记为
K的单因素评判矩阵为
三、独立学院大学生综合能力评判的实证分析
(一)独立学院大学生综合能力评价体系与评价等级的建立
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综合能力评价是一个多目标、多层次的调查评价问题.随着对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各大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方式及目标都发生了变化,学习成绩已不再是衡量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唯一要素.相反,更多地倾向于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身心素质等方面的综合发展,以此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选拔要求,促进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为此,独立学院更需要构建一套科学、完善的综合评价体系[4].
本文以江苏泰州某独立学院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过程依照全面性、准确性、可行性以及以人为本的原则,构建出一套大学生综合能力评价指标.建立如图所示的指标体系.
(二)指标权重的确定
根据相对重要判断尺度,通过两两指标间的重要程度比较,依次构造各层判断矩阵A,A1,A2,A3,A4.
并分别对其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如下:
均通过一致性检验.
同时,运用和法公式计算得,
一级指标权重为
二级指标权重为
(三)独立学院大学生综合能力模糊综合评价
根据大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标准,划分评价等级,给出评语集
V={很好,较好,中等,较差,差}.
对各个子因素集进行一级模糊综合评判,以子因素集U1为例.
通过专家调查打分来确定模糊综合评判矩阵
同理,可以得出以下结果:
由此可得二级综合评判为
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取数值最大的评语作为综合评判结果,可以得出,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整体处于中等水平,仍有较大的进步空间,尤其是在人际交往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心理素质方面需要加大培养力度.
四、结论
本文首先通过调查研究各高等院校对大学生能力考察的衡量指标,结合独立学院的实际情况,确定独立学院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层次指标体系,然后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最后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独立学院大学生能力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多层次评价.通过本文的调查、建模和分析,得出结果: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处于中等水平,仍有较大的进步空间,尤其是在人际交往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心理素质方面.因此,在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有着高要求的当今社会,独立学院除了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更需要在今后的教育模式和计划中进一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心理素质,促使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以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参考文献
[1]赵焕臣,许树柏.层次分析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
[2]李玉秀.应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J].文史博览(理论),2011(6):77-84.
[3]司守奎,孙兆亮.数学建模算法与应用[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6.
分析综合能力 篇9
港口的运营能力是利用港口的基础设施, 通过增加货物的吞吐量来达到增加利润的能力。通过对港口运营能力的评价, 有助于港口挖掘自身潜力, 改善自身的管理水平, 提高经济效益, 还可以找出与港口贡献度最大、竞争力关联性最强的因素, 从而为提升港口运营能力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1 综合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的选择
1.1指标的确定
影响港口运营能力的因素有许多, 一是反映港口企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因素, 二是反映港口企业基础设施利用率方面的因素, 三是反映港口企业营运能力增长方面的因素。本文共设置了15个指标, 其中港口企业基础设施保障方面的因素主要选择了生产性码头长度 (x1) 、生产用泊位数 (x 2) 、泊位年通过能力 (x 3) 、泊位集装箱年通过能力 (x 4) 、万吨级泊位数 (x5) 五个指标;港口企业基础设施利用率方面主要选择了货物吞吐量 (x 6) 、集装箱吞吐量 (x7) 、外贸货物吞吐量 (x8) 三个指标;港口企业运营能力增长方面, 选择了年通过能力环比增长% (x 9) 、集装箱装卸能力环比增长% (x10) 、生产用泊位个数环比增长% (x11) 、生产用万吨级泊位个数环比增长% (x12) 、吞吐量环比增长% (x13) 、外贸吞吐量环比增长% (x14) 、集装箱吞吐量环比增长% (x15) 7个指标[1,2]。
1.2 评价方法的选择
港口竞争力评价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标杆测定法、TOPSIS法、模糊评价法、聚类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等[3]。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来进行综合评价。
因子分析是指研究如何以较少的信息丢失将原有的的众众多多变变量量浓浓缩缩成成少少数数几几个个有有实实际际解解释释意意义义的的因因子子[[44]]。。因子分析最早由英国心理学家C.E.斯皮尔曼提出。因子分析可在许多变量中找出隐藏的具有代表性的因子。将相同本质的变量归入一个因子, 以较少的几个因子反映所有资料的大部分信息。它确定的权数是基于数据分析得出指标之间的内在结构关系, 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而且主成分之间相互独立, 减少信息交叉, 有利于分析评价。本文借助于SPSS20.0来进行因子分析。
2 辽宁六大港口运营能力的评价
2.1 数据的搜集
本文搜集的数据中, x 1~x 8是2012年的截面数据, x 9~x15是辽宁省6个港口的2012年与2011年对比的数据, 是2012年的环比增长速度, 具体数据见表1。
资料来源:辽宁统计年鉴交通运输部门统计表
需要说明的是, 在政府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中, 缺少盘锦、葫芦岛两个港口的吞吐量环比增长速度、外贸吞吐量环比增长速度、集装箱吞吐量环比增长速度3个指标的具体数据, 这两个地区的这3个指标是以“其它港口”形式出现的, 因此本文中采取的是均值替代法, 以辽宁省总体平均的数据来代替的盘锦、葫芦岛这三个指标的数据。
2.2 SPSS相关分析
1) 提取公共因子。将数据输入后, 经过运算, 得到特征值与方差贡献值, 见表2。
通过表2可以看出, 前3个特征值大于1, 同时这3个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了98.537%, 说明提出的3个公共因子可以解释原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
2) 计算因子载荷, 得到各因子综合得分。见表3。
根据公式:, 计算6个企业的综合得分, 其中, 3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54.095%、34.760%和9.719%。321321+´+´=lllFACFACFACF
最终通过计算, 得到各综合因子得分, 并进行排序, 结果见表4。
通过上面的分析计算可以看出, 辽宁6个港口, 在运营能力方面的综合排序为:大连港、丹东港、营口港、盘锦港、葫芦岛港、锦州港。
3 加强辽宁各港口运营能力的几点建议
3.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港口基本运营条件
从因子分析的结果来看, 第一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达到了54.095%, 对运营能力的贡献最大, 对提高港口营动能力起得作用最大。在这个方面, 大连港和营口港实力最强, 盘锦港和葫芦岛港相对较弱, 需要加强建设, 增加生产性码头长度及泊位数等基础设施建设。
3.2 挖掘区位优势, 加快港口运营能力的发展
港口运营能力的发展, 对增强港口的综合运营能力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因子2的方差贡献率上来看, 其方差贡献率为34.76%, 占三分之一。在这一方面, 丹东港做得最好, 这也是丹东港在基本运营条件不如营口港等港口的情况下, 能排名第2的主要原因。
3.3 多方寻找出口途径, 增加外贸货物出口量
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前提下, 加强对外联系, 发展对外业务, 增加外贸货物出口量, 也是增加港口运营能力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在这一方面上, 盘锦港做得最好, 也是其综合排名在锦州港前的主要原因。
摘要:文章采取因子分析的方法, 通过对辽宁6大港口相关运营能力指标的分析, 找出影响港口运营能力的核心因素, 并加以改善, 从而达到提高港口企业运营能力, 增强其竞争力的目的。
关键词:港口,运营能力,因子分析,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林春凉.福州港竞争力评价初探.物流工程与管理[J].2011, 33 (8) :16-18.
[2]王子龙, 韩增林.环渤海地区主要港口竞争力评价[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2, 28 (3) :214-217.
[3]吕梁.港口综合竞争力评价模型与方法及其实证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 2011.
分析综合能力 篇10
一、理论教学多方法、重教材
1. 教材选用要合适
笔者多选用高职高专药品类专业教材,区别于本科院校的药物分析,基础理论简化,侧重于知识的运用,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适应高等职业技术类学校。
2. 教学模式要多样
在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增加多种教学方法,针对学生普遍反应的药物分析知识“杂而散”的现象,在所授内容上围绕各类药物强调“鉴别———检查———含量测定”三要素,做到既全面,又突出,既让学生掌握常用的技术、规律和方法,同时又有选择地结合不同类别药物的分析特点逐渐深入。笔者在课堂中曾经做过以下尝试,在部分章节中开展项目化教学。例如:将原本独立的阿司匹林原料药与片剂的相关实验,按照项目化要求整合。学生从原料药的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实验开始,首先完成原料分析,并进行结论判断,再进一步对相应片剂进行分析实验,最终进行成品制剂的结论判断。通过上述整套的项目化实训,让学生学会比较原料与制剂的分析方法上的异同点,原料与制剂各项目的要求差异等内容,且项目化分析课例的过程更接近实际检验工作,模拟真实生产检验工作思路,为学生更好地适应将来工作做铺垫。
3. 多媒体形式可多用
课堂采用多媒体形式,包括常见的图片、动画、声音和录像形式。目前,教学常用的录像影音往往是来源于不同大学的资料,内容陈旧或与校内的仪器条件不同,这就使得理论课堂中所展示的内容与实际实验操作有区别,这对刚接触药物分析的学生来讲,容易产生疑惑与误解。因此,在理论课堂上逐渐增加由本专业老师在校内实训室内的操作录像,让学生在动手之前,在理论课上就能基本熟悉场景和仪器,从而更好地适应同期开展的实训操作。
二、实验实训多渠道、重操作
药物分析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授予学生如何进行药品质量控制。而在以往的药物分析实训中,学生通过教师讲解与实训教材中的具体实验步骤,“依葫芦画瓢”,往往整个实验完成后,并没有充分思考的过程。造成的结果是,即便今后遇到同类型的药物,也不会活学活用。因此,笔者尝试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训改革,以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1. 加强学科联系,调整实训项目
让学生更好的体会药物分析是贯穿整个药品环节的重要技术手段。例如,阿司匹林原料药和阿司匹林片的分析实验中,原料药和片剂以往都是购自相应的厂家,而现在,学生在药物化学课程中合成制备的阿司匹林原料以及在药剂课程中压制的阿司匹林片剂被留样,作为药物分析实验时的待测样品。通过实验结果,让学生直接了解质量控制是如何围绕药物生产、流通、使用的全过程。这种实验思路,有效的整合了实训教学内容,建立了仿真药品生产流水线,打破了各专业课程间的壁垒,加强了课程间的练习与交叉。学生在学习各个专业课程时,也就同时在经历药物的生产、流通全过程,将跨学科的相关知识点实现了有机连接,获得了单科教学难以达到的效果,也加强了学生理解并进行药物分析的能力。
2. 丰富设备类型,开阔学生眼界
笔者所在学校十分重视实验实训,常见的仪器设备,都能保证每名学生使用一台仪器,但仪器的类型及更新换代则往往无法兼顾。因此,在原有仪器设备的基础上,增加了不少不同型号的同类仪器,便于在动手实践过程中,学会比较和使用不同厂家和类型的仪器,避免了学生进入新的岗位时,由于同类仪器型号的不同,茫然无措的境况。例如,本校在原有的紫外分光光度计UV-751、752型基础上,又新增了T6系列紫外分光光度计、UV7504C型紫外分光光度计。有些新设备新仪器暂时无法购置的情况下,专业教师也会在课堂上,尽可能的通过图片或其他动画资料来补充介绍一些相关信息。
3. 结合技能鉴定,编写实训教材
《中国药典》已更新到10版,部分药物的分析方法有所调整,而教材中的内容有时会滞后于实践;很多实训教材中的分析对象为剧毒或国家管制药物,如苯巴比妥,购买困难,实训可行性不高;实训教材中的新知识和新技术含量低,如分析方法多为化学分析和紫外测定,而《中国药典》历版更新显示了目前药物分析逐渐加重了高效液相色谱方法的运用,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校鼓励教师到企业实践,或邀请药物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结合药物分析技能的国家鉴定要求,共同编写实训教材,将实践理论真正融入教材,促使学生毕业后更好地与岗位接轨。
三、技能大赛多参与、重推广
1. 鼓励学生参赛,提升技能水平
“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学生通过技能比赛有了一个自我展示的空间,能够凸显学生的实践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了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药物分析技能大赛这个活动中来,我校慢慢从最初的仅选拔极个别优秀同学训练并参赛,到现在的在校内开展药物分析兴趣班或选修课,鼓励大部分同学参加,并尽可能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到不同级别的药物分析竞赛中去,如校园科技竞赛、市级选拔赛、联职院竞赛,乃至省级、国家级比赛,提升了职业学校全体学生的整体技能素质。
2. 激励教师参与,促进师资水平
药物分析专业教师既要参加竞赛,同时也在整个大赛过程中,对参赛学生进行辅导,这就对教师的理论和技能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最初的摸索、熟悉各级大赛命题思路,到现在的开设针对大赛的专项训练,教师的动手操作也得到了加强。在激励机制上,我校在教师岗位设置中,增加了技能竞赛获奖的加分项。教师自我完善的内在要求与外界激励机制相结合,推动了教师积极参与到竞赛中来,全面提升了教师水平。
3. 引入先进仪器,服务平常教学
筹备大赛提倡的各种先进的分析方法和仪器设备,短期是为参加大赛服务,但同时,相应的仪器设备也被运用到了平时的教学中去。各级别的技能大赛所要求参赛单位购置的仪器,往往是目前工作岗位上实际使用的。因此,通过大赛的促进,让学生有机会了解并学习先进的设备,为今后更好的适应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杭太俊.药物分析学教学特色的彰显[J].药学教育, 2005, 21 (3) :30-31.
分析综合能力 篇11
一、试卷结构和内容的比较分析
1.试卷整体结构比较
四套试卷均采用政治、历史、地理三门课程合卷考试的方式,地理的分值均为100分,题型均采用选择题+综合题的形式。为体现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多样化和选择性的要求,选修模块均有所体现。选择题以题组形式为主,注重图表的设问;综合题均为学科内综合,没有政治、历史、地理互相渗透的综合题。具体比较如表1。
从试题的数量来看,浙江、安徽、辽宁均为11道选择题,分值为44分,福建卷为12道选择题,分值为48分。学科内综合,浙江、安徽卷均为2道题,分值为56分,福建为2题52分,辽宁卷为3题56分。从试题的顺序来看,浙江、安徽、辽宁卷的地理试题沿袭文科综合考试的习惯,分布在历史、政治之前,均为文科综合的第一部分,而安徽卷为文科综合卷最后一部分。从选做题的角度来看,只有福建卷、辽宁卷设置了选做题目,从3道题目中任选一道,考查选修内容。浙江卷和安徽卷把选修内容融入到必考试题中。福建卷选做题每题为15分,辽宁卷选做题每题10分。
2.图表使用情况比较
地理图表是地理考查的重要载体,图表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试题考查的方向。四份试卷均注重图表的考查,图表以原创为主,有一定的新颖性和时代感。试卷均强调通过对图表的解读,综合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具体比较如表2。
3.试题考查内容比较(见表3、表4、表5)
二、试卷主要特点
1.立足主干知识,强调能力立意
四套试卷地理试题均以学科的核心主干知识为考查重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比例大体相当。主干知识点主要包括地球运动、地形、气候、河流、植被、自然带、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自然灾害、环境保护等。考查的每一个知识点均从题目创设的情境出发,强调知识的运用和学习能力的体现。如福建卷选择题考查气候生产潜力、河流的日蒸发量和日蒸发总量等,综合题则以长三角区域为载体,通过给出图表,从地形、河流、土地利用、环境问题、发展第三产业等多层次多角度考查主干知识。安徽卷重点考查地球运动、气候、地球上的水体、地貌与地质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粮食问题、工业区位因素、人类活动与可持续发展等知识,其中自然地理占52分,人文地理占48分。辽宁卷试题自然地理重点考查地形、气候、水文等主干知识;人文地理重点考查工农业生产活动及其可持续发展等知识。浙江卷重点考查气候的成因分析、水资源的特点、农业开发的条件、自然灾害的分布及成因、产业转移等知识。考查主干知识的方向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和考试说明的要求,遵循了命题的基本原则,引领了地理课堂教学的方向。总体看,试题的设置恰到好处地体现了对学生能力考查的要求,重点考查三方面能力:一是面对新问题时的知识调动和运用能力;二是图文资料有效信息的提取与分析能力;三是在新情境下知识的迁移及应用能力。
2.依托图表信息,彰显地理特色
2012年大部分试题学生都可从所给图文中获取有用信息,然后调动和运用已有知识储备,判断得出结论或描述论证问题,而不是书本知识的简单再现。综合题以区域空间为背景,从自然和人文的不同角度加以设问,重点考查地理现象的背景分析与原理应用,突出空间性和综合性,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特色。如福建卷试题通过呈现区域地图、统计图表、专题地图等10幅图像和一张表格,考查考生是否能穷尽图中所有的信息。安徽卷试题涉及图表共9幅,主要考查了坐标图、扇形图、平面示意图、经纬网图、等值线图、区域分布图及构成表,试题的情景问题设置紧紧围绕图表展开,切入点明确。试题要求学生能根据图表叙述地理事象和特征,并进行分析、判断、归纳和总结,甚至不少问题的解答无需太复杂的地理知识,可直接从图中找到答案,如选择题第26题,学生只需在图中比较出“距地面6米以内,风经过不同结构的森林时风速”便可正确回答。浙江卷综合题图表信息量大,纬度、间歇河、自流井盆地、铁矿出口航线等都成为学生答题最重要的信息点。
3.关注社会热点,追求人地和谐
地理学科除运用地图突出考查学生应用信息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思维品质及能力外,还十分强调学与用的有机结合,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及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倡导学以致用。
特别关注对“核心地理观点——人地关系”的考查。考查学生是否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如安徽卷选择题第28题,考查该州实施“北水南调”的地理背景(地对人的影响),综合题第34题第(1)小题分析其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人对地的影响),第(2)小题针对图示区域洪涝灾害隐患,列举宜采取的主要措施(如何实现人与地的协调),35题第(2)小题如果在洱海西岸大规模建设住宅,可能对地理环境产生哪些不利影响(人对地的影响)。试题更多地是包含着对“如何实现人地关系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考查,体现实现可持续发展应该具备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地理试题多以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和热点为背景,有利于中学教学正确把握学科导向,如福建卷第37题,结合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扩大文化、软件和信息服务、商贸流通、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出口,进行综合考查;选修海洋地理中的滨海旅游及沿海地区海洋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主要威胁;环境保护中的城市垃圾及危害,旨在引导考生关心时事,联系生活,学以致用。地理选材的多样性,能从更多角度考查学生运用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好地体现新课程理念。
三、各卷突出亮点
· 安徽卷
安徽文综地理卷总体平和,考查内容不偏不难不繁不杂,不设“陷阱”,图新颖但不刁难,较大程度关注学生的基本地理素养,既有现代地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也包含人文精神的浸润和熏陶,在答题中能够体会到地理与生活生产的密切联系以及地理学对生活和生产的指导意义。
1.本土素材的有效利用
安徽卷试题大量取材于本土资源,亲近感强,有利于学生学习水平的正常发挥。将地理学关注的重要问题渗透到高考试题中,鼓励学生用地理学的基本原理、规律,分析评价社会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同时试题不是拘泥和纠缠于社会热点本身,而是从热点问题切入,挖掘其中与中学地理教学内容相关的结合点,通过情景,让考生在解题过程中形成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习惯,用地理原理分析问题的视角,启迪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如2010年卷“1962—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变化的总体趋势”、 “气候变化对安徽省地理环境的影响”、“安徽省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纺织服装加工基地,此产业转移对安徽省未来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的影响”;2011年卷“安徽省的进出口贸易状况”、“从产业转移角度,分析部分在沪皖籍从业人员返乡创业的原因”;2012年卷“2000—2010年,安徽省粮食产量总体呈上升态势的主要原因”及“安徽省2010年蔬菜瓜类播种面积变化较大的最主要影响因素”。
2.内容的稳定与设问的创新
2010—2012年安徽卷每年都考查太阳高度和太阳方位、产业转移等知识点,保持了命题内容的稳定性,但设问角度却具有创新性。地球运动考点贴近生活实际,能够激发学生对生活现象的探究。2010年考查太阳高度和太阳方位,以“甲楼阴影遮挡乙楼”为出题点,让人眼前一亮;2011年考查太阳高度及光照面积,以“某地住宅建筑冬夏正午日照示意图”为出题点、2012年考查太阳高度和方位,以“我省平原地区某中学的操场和行道树示意图”为出题点;产业转移考点贴近热点时事,激发学生对社会现象的关注。2010年“产业转移对安徽省未来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的影响”;2011年“从产业转移角度,分析部分在沪皖籍从业人员返乡创业的原因”;2012年“分析武汉钢铁厂部分生产能力转移对武汉、防城港两市发展可能带来的积极影响”。对同一知识点的不同设问拓展了学习的思维空间,对地理课堂有很好的引领作用。
· 福建卷
1.关注地理学科的应用价值
区域地理是实现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最好结合点,也是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生存和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展示地理事物和地理信息的最好平台,是考查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分析、评价、阐释和解决实际地理问题能力的最好载体。2012年福建卷涉及的区域图有5幅,占所有图像的50%,其中很多图表综合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相关知识,彰显了地理的“区域性、综合性、图像性”等学科特色。试题的文字、图表等背景材料大多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和热点问题,通过试题设计,考查与之相关的地理核心知识、原理规律和思维方法,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关注全球产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倡导学以致用,体现了地理学科强大的应用价值。
2.关注生活中的实际案例
福建卷试题能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坚持能力立意,贴近生活,贴近时代,通过真实与鲜活的材料创设新情景,着力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贯彻学科素质与能力培养的原则,注重考查考生多层次和多角度应用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试卷十分关注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如不同时间段的日照竿影朝向,要求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常识,注重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中国对美国的投资情况、中国企业到美国投资家电制造业的主要影响因素等设问的创设,体现出地理学科对生活中真实情境的综合考查。中国城市生活垃圾中不可回收物成分构成的地区差异、城市垃圾的危害,这些都体现了课堂教学需要关注生活的新观念。
· 浙江卷
1.兼顾模块比例,考点覆盖面广
浙江试卷的一个显著特点即考点分布比较均衡,兼顾了必修、选修各模块的比例,《考试说明》中六个部分考试内容均有一定分值体现。从试题看,不仅每个模块都有考查,必修部分每章都有考核,综合题围绕区域从多个角度进行考查,特别注重考查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如36题第(3)小题两地水资源的差异,要求学生从两个角度进行比较,一是具有哪些相同点,二是有哪些差异?比较的角度主要从水资源数量的多少、水资源的补给方式、水资源的分布特点等几个方面,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要求。在有限的试题中,适当考虑知识的覆盖面不仅有利于客观、科学、全面地测量学生地理学习状况与能力水平,也对中学地理教学起到一个很好的导向作用。
2.强化区域比较,设问指向明确
设问指向明确有利于避免复习教学中的死记硬背,也有利于阅卷时评分标准的把握。浙江卷36题第(2)小题考查气候特点的差异仅从多雨的季节差异角度考查;37题第(2)小题深圳化工产业和造纸厂的产业转移,考查产业转移仅从环境承载力和交通运输的角度考虑,但是需要学生对英德和汕尾进行全面的比较和分析后才能顺利解答。37题第(3)小题从自然条件的角度考查农业开发中的有利条件;选择题第5题洪涝灾害仅从地形和气候的角度进行分析等。试题不同程度体现了实践性、探究性、开放性的命题思想,鼓励学生发散思维。从答案看,开放性、探究性又设置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之内,既便于阅卷中的公平、公正,又达到体现新课程理念的目的。
· 辽宁卷
1.重视新情境新问题的创设
辽宁卷命题不拘泥于某一版本教科书的具体表述,积极寻找和创设新的信息展示平台,选取的命题素材均来自教科书之外的地理著作,注重运用“新情景、新材料”创设地理“新”问题,但考查的知识点却又都落脚到地理学科的核心知识内容上,可以说是意料之外的情景材料,情理之中的主干知识。辽宁卷的地理试题,难度较大的地球运动部分没有命题,试卷的整体难度有所下降,从而使命题者可以更多地思考设置的问题如何能考查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反思人类自身的生产生活活动,树立正确的人地观与发展观。如第37题,配以秘鲁沿海区域图,以生长期耗水量较大芦笋为背景,设置沿海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芦笋种植用水的来源、是否应该大力发展芦笋种植三个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地考查了农业生产的具体问题,整个问题的设置始终渗透了浓浓的“人文味”,且通过第(3)小题的开放性问题设置,将学生人文素养的考查推至极点。人文地理选择题中很多选项迷惑性很强,有一定难度和区分度。课标卷在知识点的考查上不强调知识的覆盖度,命题的知识点非常集中,主要集中在工业、农业等。
2.重视深度思维能力的考查
选择题成组呈现可充分利用问题情景,方便多角度设问及问题的深入,学生思考问题时间可增多;非选择题部分阅读量较少,设问简明扼要。试题在建构与情境设计上,均采用各种原创性的图表为信息载体,全卷共有9 幅图表,涉及区域图、等值线图、统计图与表、剖面示意图、景观图以及重要的文字信息,从多角度考查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提取信息能力、图表解读能力、分析探究能力以及语言阐述能力,完全符合新课程要求。“无图考图”在试卷中也有充分体现。很多试题的信息虽然只以文字或表格形式呈现,但在分析与解答问题时常常题不离“图”,需要通过阅读文字表格获取信息后,再把所得信息呈现在脑中的“地图”上,进而得出地理特征。
四、相同内容出题角度比较
1.气候内容的考查(见表6)
2.地球运动知识的考查(见表7)
3.产业转移和集聚内容的考查(见表8)
五、学生易错的试题及原因分析
1.审题失误、答非所问、虚而不实
审题失误主要表现在问域不明确和已知条件不明确两方面。所谓问域即问题给定回答的最大范围,问域不明确就会犯答非所问、转移论题的逻辑错误;已知条件不明确是指审题中对题目中的行为动词(分析角度)、限定词(限定作用)、关键词(相关的基本原理、规律)判断失误,如不能准确理解命题意图、答案不完整、出现知识性错误、答案虚而不实等。如安徽卷34题第(1)小题“描述图中两个区的区位特点,并分别分析其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部分考生面对这个小题时,还没弄清楚这两个区的耕地面积是如何变化的,是增多还是减少,就去分析变化的原因,导致思维困惑,无处下手。34题第(2)小题:“针对图示区域洪涝灾害隐患,列举宜采取的主要措施”。限定词要求考生要针对图示地区不同的情况列举不同的措施,“总——修建水库及分洪、蓄洪工程,加固大堤,治理河道,以法治水,加强洪涝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体系建设,参加水灾保险等;分——山区:退耕还林,植树造林;湖区:退田还湖;城市:完善排水系统;农村: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但考生往往只看到“洪涝措施”,主观地认为只要把平时记忆中的洪涝措施写下来就可以了,笼统含糊地回答洪涝对策,没有针对性,采分点丢失。
2.概念模糊、原理不明、表述不清
机械记忆、模糊记忆,理解不透彻,张冠李戴会导致失分严重。要特别注意对地理概念内涵的深刻理解和对相近概念进行比较分析。如2012年安徽卷35题第(1)小题要求写出图中A地、B地的地貌名称。“地貌”很多考生会想到“地形”,就依据五种基本地形来回答,导致答题错误。一般来说,“地形”是一个区域内的地表形态,它侧重于根据地面的形态来分类。从一个地区的高低起伏、开阔闭塞、地貌组合等因素综合起来显现的特征进行分类,可分为五种基本地形:平原、高原、盆地、丘陵、山地。而地貌侧重于从成因上划分,每种营力为主形成的地貌,都有其特定的地表特征、演变规律,主要分为流水地貌、岩溶地貌、风力地貌、冰川地貌、海岸地貌等大类。又如,浙江卷36(3)比较澳大利亚两地水资源的差异,部分学生不能理清应该从哪些角度进行比较,导致思维混乱。
六、对地理教学的启示
1.围绕主干知识,夯实教学基础
高考命题的能力立意,并非否定知识的重要性,恰恰相反,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更高。主干知识是地理学科脉络,包括核心概念、基本技能、主要规律和原理,同时还包括学科的基本思想与基本方法。教学中教师要以主干知识为框架,统领和链接具体知识点,对知识点之间的纵横、演化和分布的联系进行总结,要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深化规律和原理的应用,使学生经过学习后能在脑海中形成明晰的、整体的、内在联系的知识结构,提高知识迁移、调用等地理思维能力。
自然地理部分偏重原理、规律的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人文地理部分偏重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区域地理部分偏重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图像图表的判读技能、基本概念、规律和原理的理解运用,重视以区域为基本单元的地理分析方法,学会用基本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原理和方法认识区域,比较区域差异,评价区域发展条件。教学中要帮助学生逐步构建符合自己学习特点的知识体系框架,形成知识网络图。高考地理主观题得分低的一个主要问题在于学生掌握的知识与考题之间的联系建立不够准确、不够完整,这是“教—学—考”这一链条中必须焊实的一个断点。
2.重视概念教学,掌握比较方法
教学中常常会发现一些题目简单但错误率较高,究其原因是学生对基本的地理概念理解不透彻。 一方面,学生在学习地理之前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有很大差异,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前概念”也不尽相同,这些“前概念”有些是正确的、科学的,有些是错误的、片面的,它们会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学生的头脑中,导致学生学习困难;另一方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科书和教学上的误导也有很大的关系,有的教师一味地让学生死记硬背地理概念,这种状态下的概念教学是纯语言并脱离原理和规律,造成学生厌学情绪上升,对地理概念理解不够,甚至产生模糊的认识。
地理概念是深入学习地理规律和原理的重要基础。在进行概念教学时,必须从大量同类事物的不同例证中发现事物的关键特征,才能形成概念。在这个过程中也要不断区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因此,正确的概念学习就要关注有关概念形成的条件,如在讲解水土流失、土壤盐碱化、沼泽、风化作用等概念时注意对本质特征的区别以及概念形成的条件。对于复杂的地理概念,教学要从感性材料和情境出发,如学习热力环流的概念时,可以通过地理小实验创设热力环流的情境,学生观察、探讨、质疑过后,相信学生不仅清楚什么是热力环流,对其实质也有了清晰的认识。
3.关注社会热点,学会区域分析
近年高考试题中,较好地渗透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师生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要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并通过多种方式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同时有意识地将所学地理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教师应紧密关注生活、国内外重大新闻时事,精心选择学生熟悉的地理事件、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作为素材。不断激发其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关注身边的地理问题、地理现象的学习习惯,缩小地理学习与高考试题情景之间的距离,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区域地理不仅是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的载体,也是高考地理学科考查学生地理学科能力的切入点和平台。在复习区域地理时,从区域位置、区域特征、区域资源开发、区域环境治理等方面归纳,并利用地理规律和原理对区域特征作准确的分析,比较不同地区的区域特征,求同求异。注重书中特殊案例的学习和特殊国家的自然特征、人文状况的学习,以达到知识的牢固掌握和灵活应用。要教会学生结合生活环境中所观察到的地理现象探究地理规律和原理,学会自主学习。要引导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从地理视角多角度地审视生活中的环境变化和发展问题,了解人地关系、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
4.强化审题环节,提高答题效果
一般而言,高考题中所给的任何一个文字都是有用的,切不可轻易放过,对于量较大的文字材料,也应该认真阅读,找出这段信息到底是为了说明哪些问题,其中哪些信息是解题必不可少的。选择题审题时首先要注意明确题干方向,其次要注意分析题干的明示条件或暗示条件,再次注意关键词,即题眼,这样才能准确理解材料意思,使思路迅速展开。答题中要认真准确理解每一个选项,搞清楚各个选项的确切含义,掌握各个选项之间的细微差别,选项错误一般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因果有误、前后矛盾、概念不清、表述错误等。在前两步基础上,认真思考和仔细分析题干与选项间的内在联系,先把那些虽然本身正确但与题干无关的选项排除,根据题干的要求对各个选项逐一排除。
分析综合能力 篇12
根据目前初中物理的教学要求, 电学部分所涉及的实验主要有电流与电压关系的测定、电流与电阻关系分析、伏安法测电阻以及小灯泡功率测试等方面的探究。
初中物理电学的实验对于学生的实验能力具有综合的要求, 要求学生能够按照指定电路图进行电路的连接, 能够进行故障诊断, 进行相应的设计, 对学生的分析设计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具有一定的要求。实验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因此根据基本电路的设计与分析, 对电学知识进行综合的复习对于提升学生的电学知识能力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通过基本电路, 构建初中物理电学知识模块
初中物理电学所涉及的知识能力较多, 学生要全面掌握有一定的难度, 通过基本电路实验过程中所需的知识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实现基础知识能力的有效掌握, 在实验中实现各类重点考点的提炼。
本文中采用的基本电路涵盖了初中物理许多的基本知识点, 首先是能够掌握初中电学中电流表、电压表等基本测量仪器的使用注意事项, 使用方法以及基本原理, 同时可以了解滑动变阻器的原理以及对电路工作状态的影响, 可以了解电路中电流、电阻、电压之间的关系等。
构建的知识能力模块图可以对初中物理需要考查的知识进行整体的了解, 使学生能够对电学知识具有连贯以及整体的理解。同时便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让学生了解电学的学习目标以及相关知识内容。围绕基本电路对初中物理的电学核心知识能力模块构建如图1所示。
二、以基本电路为原型, 全面掌握初中电学中的各个实验
图2所示电路为整个初中物理电学实验的灵魂, 其中包含的电路原理, 实验规范, 对电流、电压、电阻关系的分析思维, 能够将初中物理电学实验的知识能力线性呈现。
1. 根据电路原理图进行实物电路连接
根据电路原理图完成实物图的连接是初中物理电学中极为重要的实验技能, 通过本实验可以锻炼学生本项实验技能。具体而言可以让学生掌握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图的基本方法, 找出两者之间的相互对应关系, 掌握电流表、电压表等仪表的正确连接方式, 掌握量程的估算方法, 理解电路不同连接方法对实验结果可能带来的影响。
实物图的连接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实验基本技能, 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进行实验探索, 总结出方法原理的基本能力。
2. 依据基本电路, 复习电学实验
基本电路可以进行电流、电压关系的分析测试, 学生掌握电流、电压两个变量关系分析时, 应该保持其他的物理量、实验条件的确定。通过改变滑动变阻器的阻值, 对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以及流经电阻的电流的数据进行记录, 分析电流以及电压之间的关系;同时还可以进行电流、电阻相互关系的分析及未知电阻的测量 (如小灯泡电阻的测量) 。
在实验过程中, 学生能够掌握基本仪表的读数方法、数据记录的方法、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实验中基本故障原因的分析以及故障解决等多个基本的实验技能。通过上面基本电路引出的测量型实验, 让学生认识到电阻测量可以通过工具直接测量还可以采用间接的方法进行测量。让学生弄懂间接测量的实验原理并正确使用器材, 掌握必要的实验技巧, 再通过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结论。最后能够评估实验的得失, 获取实验的经验值, 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会查找实验中电路的故障问题, 使知识得到补充和完善, 更重要的是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和解决问题, 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通过基本电路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于基本电路的深度掌握, 学生能够通过基本电路中的各项知识能力进行各类知识能力的创新。学生可以突破固有的认知方式以及知识结构, 创造性地进行新问题的解决。通过基本电路的学习, 让学生可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效果。
例如, 通过基本电路的学习, 学生可以进行以下的创新探究, 比如, 目前的实验器材有电源一个、导线充足、电流表一个, 阻值已知的定值电阻R0, 要求根据上述器材进行一个未知电阻Rx的测量。
学生可以自主进行测量电路的设计以及电路测量方案的确定。根据基本电路的知识可以得知:U=IR。本题中电压未知, 同时也没有电压表, 但是电源电压是确定不变的, 因此设计测量方案如下, 首先将电源、定值电阻R0、开关、电流表进行串联, 读出此时电流表的读数为I1, 断开电路, 将定值电阻换成待测电阻Rx, 读出此时电路表的读数为I2。根据基本电路得到的欧姆定律 (忽略电源以及电流表内阻的影响) , 可以得到:U=I1R0=I2Rx。从而可以间接测算出未知电阻的阻值。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分析, 如果仅有一个电压表而无电流表应该如何进行测量方案的设计, 如果仅有一个电阻箱该如何进行。
通过以上的问题, 学生可以通过基本电路的深度掌握, 找出间接测量等效方案。对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创新设计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可以利用一题多变、不同解决方法等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发散性思维。
四、通过基本电路, 培养学生进行实际考题解决的能力
伏安法测量电阻是目前初中物理考试的重点知识之一, 考题中一般会涉及实物电路的连接、数据的记录、测量结果的分析等方面的内容。只要依靠基本电路的知识点的掌握, 可以轻松完成本方面实际的考题。
比如, 中考试题中出现的伏安法测电路的考题, 首先要求学生进行实物图的连接, 只要掌握测量的原理以及基本仪表的接入方式, 难度较低。同时要求分析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意义, 本考点也属于基本实验技能, 通过基本电路的分析, 学生理解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有效降低误差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实验中将待测电阻换成小灯泡进行测量, 属于考题中难度较大的题。考题中给出了滑动变阻器在不同位置时, 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以及流经小灯泡电流要求分析小灯泡电阻的变化趋势, 学生只需要根据基本电路中得出的电压与电流的关系进行电阻的计算就可以完成电阻值以及变化趋势的确定;同时要求分析小灯泡电阻值发生变化的原因, 总结分析因为当电流变大的时候, 小灯泡钨丝的温度升高, 阻值变大。
本试题属于中等偏上的难度, 围绕基本电路、仪表进行了电路实物连接能力考查、归纳演绎能力考查、实际问题具体分析以及运用科学术语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原因分析以及结论总结等多个方面的能力。各种能力都在基本电路中有所涉及。
五、结论
初中物理电学教学过程中, 通过基本电路可以实现相关知识能力的有效构建,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初中物理教学的特点。以基本电路的深度分析为主线, 将原来分散的知识点进行线性展开, 对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教学方案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学生未来更高阶段的学习、未来从事自然科学的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许颖华.初中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08.
[2]华雪侠.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教学行为的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 2008.
[3]阎金铎, 田世昆.中学物理教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4]许敬川.对一道经典电学实验题的勘误[J].物理通报, 2014 (04) :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