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三岁决定孩子一生?

2024-10-07

为什么三岁决定孩子一生?(共12篇)

为什么三岁决定孩子一生? 篇1

3岁决定孩子一生?3岁孩子教育关键时期勿忽视!

美国研究:3岁决定孩子一生

小孩子容易撒谎、偷东西等行为,这在3岁半之前属于过动症引起的正常现象,如果超过3岁半仍然存在这样的行为,那么今后加剧的可能性就会非常高。作为父母,谁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健康成长,但是由于小孩本身就存在特有的残虐以及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行为,这让大多数父母感到头疼。

据RecordJapan网站11月12日报道,美国密歇根大学与全球多家大学组成的研究小组对儿童行动与大脑活动的关联性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3岁是影响儿童今后变好变坏的一个关键期。

据了解,人的大脑底部有一个名为杏仁核(Amygdala)的区域,属于边缘系统的一部分,因为形状类似杏仁而得名,主要功能为掌管焦虑、急躁、惊吓及恐惧等负面情绪,故有“情绪中枢”之称。一旦杏仁核的反映过剩,就很容易引起冲动、攻击性的行为,而该区域反映过剩与否主要受遗传基因以及环境因素影响。

儿童很难控制自己的感情,因此他们的杏仁核极其容易出现反映过剩,进而引起躁动,但是,只要父母陪伴其身边多注入一些关爱,就会抑制住杏仁核反映过剩。

最关键的是,儿童的年龄一旦超过3岁至3岁半,其反映过剩不但无法得到控制,反而还会进一步加剧,误入歧途甚至走向违法之路。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在3岁半之前,父母需要给子女多一些关爱。

为什么3岁决定孩子一生?

常言说:“3岁看大,7岁看老。”这句话并非空谈,科学研究显示,在成长的过程中,一个孩子3岁之前的生长发育会影响其一生的发展变化。身为家长,只有把握好3岁之前的黄金期,孩子才会按照其自身的生长发育特点,发挥出潜能,健康成长。

3岁看老的科学依据

科学研究显示,3岁之前是一个人大脑发育的重要时期。一个人出生时脑重量只有370克,第一年年末时,婴儿脑重就已经接近成人脑重的60%;第二年年末时,约为出生时的3倍,约占成人脑重的75%;到3岁时,婴儿脑重已接近成人脑重的范围,以后发育速度就变慢了。所以孩子在出生后2~3年内,无论在生理和心理方面,良好的育儿刺激对大脑的功能和结构都有重要的影响。

为证实3岁在一个人一生中究竟起到多大作用,1980年英国伦敦精神病研究所教授卡斯比同伦敦国王学院的精神病学家们进行了一项别具一格的试验观察。

研究者以当地1000名3岁幼儿为研究对象,先是经过一番调查分析,然后将他们分为5种类型:充满自信型、良好适应型、沉默寡言型、自我约束型和坐立不安型。到2003年,当这些3岁孩子都长成了26岁的成人时,卡斯比教授再次与他们进行了面谈,并且对他们的朋友和亲戚进行了走访。调查结果如:

充满自信型28%活泼热心,为人外向型性格。性格开朗、坚强、果断,领导欲较强。

良好适应型40%自信、自制,不容易心烦意乱。到26岁时,他们的性格与幼年时期相比没什么变化。

沉默寡言型8%性格沉默,言语较少。他们要比一般人更倾向于隐瞒自己的感情,不愿意去影响他人,不敢从事任何可能导致自己受伤的事情。

坐立不安型10%行为消极,注意力分散等。与其他人相比,这些人更易于对小事情做出过度反应,容易苦恼和愤怒。熟悉他们的人对其评价多为:不现实、心胸狭窄、容易紧张产生对抗情绪。

自我约束型14%自我约束力强,不轻易被外界干扰。长大后的性格也和小时候一样。

这些3岁幼童的言行竟然准确预示了他们成年后的性格,让卡斯比教授十分惊讶。他对自己的试验结果进行总结,并在2005年发表了报告演说,这一报告在国际育儿学术界引起了轰动,为“3岁看老”的说法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卡斯比教授指出,一个人对3岁之前所经历的事情会像海绵一样吸收。这意味着孩子性格形成和能力培养的关键期就在3岁之前,这个阶段的孩子跟随什么样的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就将会形成相应的性格。和其朝夕相处的成人所说的每一句话,所做的每一个动作都可能会深深地烙在他们的心灵深处。

由此可见,在孩子3岁之前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和幼儿园老师担当着不可推卸的重任。父母和老师只有深谙育儿之道,抓住3岁这一关键期,才能赢得孩子未来的成功和胜利。

3-6岁,通常被人称为“潮湿的水泥”期,这是孩子性格形塑最重要的阶段,孩子85%-90%的性格、理想和生活方式都是在这段时间形成的。俗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人的很多性情在很小时候,就初见倪端了。年轻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快乐、自信、受欢迎的人。只不过这些特质不会只是因为父母的“希望”,就会出现,更多情况下,是需要家长关注和进行培养的。

以下的几个信号是提醒父母们对孩子要进行帮助和干预了。

害羞!

很多害羞孩子的父母都有这样的经历,在家的时候,孩子声音洪亮、手舞足蹈、能唱能跳,可一旦来了生人,孩子就好像变了个人。最尴尬的情形莫过于,死活不肯跟长辈打招呼,或者如果好心的叔叔阿姨想逗一下,更是立即成为蜷缩的刺猬了。事实上,害羞的孩子并不是时时刻刻都害羞,他们的害羞大都只表现在陌生环境中或者陌生人面前。我们现在已经知道,无论什么气质的孩子都可以成材。害羞的孩子通常气质安静,并遵守规则。但不可否认的是,害羞的孩子对陌生环境和事物感到紧张和恐惧,他们的“安全区域”小,因此适应慢,花费时间长;由于缺乏公众表现的机会,因此较少得到学校和同伴的关注;由于不爱争取,常常会失去很多机会;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快速、激烈的竞争年代,害羞的孩子也可能产生自卑心理,从而对自我形象产生怀疑„„这些都是父母需要关注的。

改进办法:害羞的孩子首先要知道自己并不是那么“与众不同”,跟那些在公众面前表现活跃的同伴相比,他只是需要更多的时间进入状态,好像在搭积木时,他会比活跃的表哥搭得快。虽然他愿意到外面玩,却很不希望别人“注视”他,被放在“聚光灯”下的感觉,只能让他更不自在。

他要知道在某些情况下,如何争取并把握住自己的权利;他还需要了解公众表现的具体方法和技巧,这些方法不能只是空空而谈,需要详细体会到能够指导他每一个尴尬的困境。

坏脾气!

一位妈妈这样描述她的烦恼:“我三岁多的孩子常常大发脾气。当他不愿意做某件事情时,他就会赖在地上,手舞足蹈。如此我很不愿意带他出去,因为他常常大发脾气。每次他发脾气,哄劝、呵斥、打骂、教训等各种各样的方法,我都尝试过,尽管当时花费力气和时间能把他‘安抚’或者‘镇压’下去,可是这种事情一次次发生,弄得我筋疲力尽。”

情商(EQ)在80%的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成功。而情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情绪管理能力。情绪控制是需要父母们花费很多心思教育的内容。对于那些性子本身就急躁的父母而言,教导孩子管理情绪无疑更加困难。通常的情况是,坏脾气孩子的父母一方很有可能就是坏脾气。警惕孩子知道如何激怒你。如果你是个急脾气的人,孩子就很容易从你那引发一场战争,两人相互大叫,没有赢家。如果你忽略他发脾气或者走开,其实很清楚的传递了这样的信息:

发脾气是不可以接受的。这也是孩子学习规则重要的一部分。父母需要牢记的是:如果孩子有一次通过发脾气达到了不合理的目的,他就会再发脾气,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用这种手段。改进办法:其实,人人都会生气、伤心、沮丧和失望。不同的是,情绪管理能力强的人,是会用健康地方式表达出情绪。尖叫、地上打滚、哭喊、摔东西、骂人、踢打都是坏情绪的表达方式,却不是健康的。总的说来,你需要清晰地传达这样一个信息:生气可以,但是以消极、发脾气或者造成伤害的方式发泄怒气是不可以接受的。因此,孩子需要知道,如果不用地上打滚等发脾气的方式表达,还能怎样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烦恼与压抑?在专门的儿童情商训练机构中,健康的情绪表达方法被大力倡导

。“安全发泄岛”、“情绪垃圾箱”、“气球操”等被广泛使用。孩子知道,当自己特别生气的时候,可以被带到自己的房间,可以通过打枕头、把头埋在被子里进行发泄;还可以把不开心的事情画下来,扔到情绪垃圾箱;还可以做“呼吸气球操”,以使自己平静下来,以更健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我不行”!

这是爸爸妈妈听到孩子说得最揪心的话。退缩的孩子让人感觉沮丧。毕竟自信心是人最重要的特质。一个人如果没有自信,他就根本不会开始去做事,即使在别人的促使下开始了,一个小小的困难就能绊倒他,因为他从来没有相信过自己是可以的。从发展心理学的观点看,3-6岁是保护儿童自信心的关键期,自信心在这段时间建立地怎么样,对小学甚至成年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苦恼的父母经常用尽各种表扬、鼓励的方式,孩子还是“挫折过敏”,“我不行”、“我不去”、“做不了”常常挂在嘴边。近来研究人员发现,挫折承受力弱,居然是家庭误用“赏识教育”的结果。很多父母(老人)为了鼓励孩子,动辄将“真棒”、“最聪明”、“最厉害”挂在嘴边,一点点好的表现都夸赞不已。但是,孩子在外获得的信息与此反差极大。他很容易就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自己不但不是最棒的,在某些方面,还差得很远。自信心从此一落千丈。经历教育往往比语言教育来得深刻。关注过多,也是造成挫折承受力弱的又一原因。备受关注的孩子通常敏感,怕出错,非常在意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在没有十足把握的情况下,不敢轻易尝试。

改进方法:自信心是从经历中获得的。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能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家庭培养孩子自信心最简单和有效的方法。最重要的是,家长应多去表扬孩子的努力,而不是当下的某个结果。不要说:“你今天表现很好”,而是说:“因为你今天努力控制住自己,上课不乱跑,所以我要表扬你”。清楚地让孩子知道,父母更重视自己努力的过程,能使他们有信心地面对困难。在情商训练营中,“失败的样子”、“给努力一个A+”都能传递给孩子关于自信的重要观念和实用技巧。

不合群!

3-6岁的孩子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在人际交往上,他们还不理解友谊真正的含义。“好朋友”也仅是建立在玩具、零食等物件上的。但是,家长却仍然可以看到,有些孩子在一起玩得很融洽,似乎天生就是“社交高手”。在这些孩子身上,大都能发现这样的特质:愿意分享、有爱心、愿意帮助他人、遵守规则、主动。而另一些则是“另类人物”。有的孩子很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有的孩子不断地“故意”“撩”别人,让同伴反感;还有的孩子游离在人群之外,很难参与游戏。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开始学习成为一个“社会人”,如果他们在人际方面有困难,是一定需要大人帮助和支持的。通常孩子不合群有以下原因:最常见的是,这个孩子的行为常常触怒他人。跟大人一样,儿童也不喜欢霸道、自我中心或者破坏性的行为,他们不喜欢跟不遵守游戏规则的人玩。有注意力问题的孩子通常也会有人际交往的问题,因为他们理解游戏规则有困难,也容易在游戏中稍有不如意时发脾气。此外害羞的孩子也会存

在不合群的问题,他们很容易被别人嘲笑。

所以父母务必认真对待小孩子的所作所为。父母的抚育和教育方式,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对一个人的性格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要看孩子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成长以及在什么样的老师指导下学习和发展,若是父母、老师和社会的友人给予正确健全的身体力行的影响,其未来的发展走向就比较乐观,反之亦然。标题:3岁看老!哪些性格3岁前必须纠正?

(更多相关文章请关注优米舒官网)

什么能决定孩子的一生 篇2

想起以前曾经读过的什么“十岁之前的教育决定一生”“七岁之前决定孩子一生”等类似文章和书,都是“决定”如此严重的字眼,真让我们做教师、做家长的又惊恐又忐忑,觉得相见恨晚,于是仔细研读,并付诸实践,期待真的能点石成金,让孩子的美好人生从小注定。

可是,有更多的孩子在我们读到这本书时早已长大了,而我们在教育中也真的没有做好或是做完善,那么,他们的人生便注定了失败的结局吗?如此,他们还要不要努力,我们要不要去教育引领呢?

回答当然是否定的。就如读书从来不会晚一样,教育也从来没有止境。读历史,固然良好家教成才的人很多,而早年失教,后来改过自新、大有成就的人也比比皆是。

无论理论多么无懈可击,实际上,我们的教育永远不可能完美无缺,我们的孩子也永远不可能不犯任何错误。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有些小问题小毛病都在所难免,可能会因此遇到一点挫折,一点失败,但是肯定不会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并且,挫折和坎坷同样也是最好的教育。我们又何必那么介意呢?

一个我曾经的同事,后来成为省市优秀教师,她给家长做家教讲座,无比精彩,结束时家长们都起立鼓掌。然而,她自己女儿的教育却并不尽如人意。她不懂得教育规律,不会运用教育方法吗?当然不是的,她曾教出了无数优秀学生。然而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他们的成长和生活环境更是千差万别,所以哪怕是无懈可击的教育观点和方法都无法涵盖每个人,只能参考。

真的,别太夸大早期的教育和影响,没有什么是能够决定一生的。所有的那些问题,不过是对我们的人生产生不同的影响而已。真的没有必要那么草木皆兵,把一切正确的教育观点奉为法宝。不太尽如人意的,我们努力完善;有所欠缺的,我们尽力弥补。告诉我们的孩子,也告诉我们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一时失误不要紧,只要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用心用力,每个孩子的人生都会有美好光明的前景。

好父母决定孩子一生 篇3

息烽二中 杨少荣

孩子让父母操心,操心的是如何去培养教育孩子!

不注意管孩子,心头肉就变成了心头刺,无比开心变成了无尽闹心,无上骄傲变成了无地自容,甚至感觉生不如死!做父母也需要 “资格证”!

不懂得孩子,就培养不好孩子!

爱孩子是一种本能,连老母鸡都会做!

但是如何去爱,却是一门伟大的学问!

我们没有受过任何“职业训练”,完全“无证上岗”,我们理所当然认为凭着满腔爱和热,就可以无师自通地当好父母,于是,许多家庭冲突、人生悲剧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同时,作为一名母亲,我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从事亲子教育20多年的经验心得,我还要告诉你的是:

父母完全可以成为孩子最好的老师!

每个孩子内心都有一扇门,你只要找到进入孩子内心的那把钥匙和通道,奇迹就会发生。

每一个孩子身上都潜藏着优秀的DNA和密码,关键在于父母会不会挖掘和引导!

我们绝对完全可以做到:

即便不能给孩子优越的条件,但完全可以塑造他的优秀性格!即便不能给孩子高贵的出身,但完全可以培养他的良好习惯!人过40岁后,大家比的就是孩子了,我们完全可以在40岁后以孩子为荣。的确,没有任何一项事业比创造优秀的孩子更伟大!

您的任何成功都不能弥补在孩子教育问题上的失败!

我们只有一个孩子!我们一辈子只当一次父母!

孩子就是我们生命的全部!我们的一切!

一个孩子成功了,就是100%成功!

一个孩子失败了,就是100%失败!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不要等到孩子已无可救药,才捶胸顿足、后悔不已!

希望那种小时把孩子养成“宠物”,长大逼成“废物”的悲剧不再重演!孩子是我们这辈子最大的投资!最重要的事业!

与其拼死拼活给孩子挣财富,不如把孩子培养成财富。

教育名言:

方向比努力重要;能力比知识重要;健康比成绩重要;生活比文凭重要;情商比智商重要。

—北京大学教授 于丹

个人奋斗的两条原则:坚忍和执着

—杨昌济

一个学生进校读书的目的:修学储能,先博后渊。

—杨昌济

不怕穷了家业,只怕蠢了儿女。

—蔡和森母亲

简朴乃修身之本。

—孔昭绶

生活中作任何选择都是要负出代价的,最重的是要能对作出的选择承担压力,要有心里准备。

—蔡和森母亲

知识改变命运;勤劳创造人生;

习惯成就未来;细节决定成败。

爱是一种责任。

—上海滩、许文强

穷人缺的是野心,如果老天安排你做一个穷人,你不能任命,你一定要做一个人上人。

好父母决定孩子一生 篇4

张桦,曾经是一个网吧的沉溺儿童,叛逆,不服教,是一个大家眼中无望无救了的孩子。街坊邻里提到张桦都频频摇头叹息,说起他的过去,只能用俩字:“不堪”来形容。

8岁调皮捣蛋,不爱学习,甚至经常捉弄自己的邻桌女生,而被老师警告,甚至遣送回家;12岁,恶习不改,每到一个学校,就是捣乱,因为成绩差,拖了班级的后腿,被勒令退学,继而转学,来来回回,折腾了不下三次。最后,他的母亲欲哭无泪,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这个现实,自己孩子难道天生就是烂坯子的料。因为张桦的妈妈是个硕士,她不能允许自己的孩子不学无术,这样在将来,是生存不下去的。

一直到初三,老师甚至不愿意让张桦参加中招考试,因为张桦总是逃学逃课外出去网吧打游戏,当张妈妈把张桦从网吧揪出来时,张桦第一次对自己爆了粗口,甚至面对自己的指责,还一句一反驳,最后打了张桦一巴掌,张桦竟然还想动手„„儿子的一切行为,让张妈妈心痛的无以复加。老师们说,你孩子太差劲儿,人很聪明,就是不学,就是神仙下凡也难以教会她。张妈妈脾气也拗,自然不肯服输,于是就让儿子休学,她开始关起门来自己教。对学校的唯一要求就是允许,张桦参加学校的一次次考试。

一边上班,一边要兼顾儿子的学业,对张妈妈坦言,那段时间想死的心都有。特别是看到儿子在试卷上画乌龟,在自己的橙汁里面放安眠药想要毒杀自己的时候,一个人,关起门,嚎啕大哭起来。可是,日子总有过去的时候,就像,雨后一定会有彩虹的出现。

第一次月底考试,张桦的成绩已经都在50分左右徘徊,张妈妈欣慰的笑了。而与此同时,张桦的改变也让周围的人彻底的改观,有礼貌,变的成熟稳重,像个小大人,甚至会帮张妈妈去市场买菜、摘菜、做饭。张妈妈无不自夸的说,“昨晚,非要说是什么孝敬节,还给我洗脚了哪”„„

第二次考试,张桦的成绩已经赶上了中上游,此次有老师表示了好奇,特地进行家访。张妈妈到底对儿子做了什么,张桦的成绩一路走红,稳扎的前进。

第三次考试,张桦已经每门功课都在80分左右了,老师们开始给张妈妈联络,让张桦回校吧,张妈妈表示了迟疑„„并委婉表示,让我想想吧。

第四次考试,张桦出人意料的考了班级的第三名,得到这个成绩后,张妈妈喜极而泣,同时也曝光了自己一直以来不为人知的秘密。

孩子不争气,做父母的忧心忡忡,张妈妈一边想着儿子的种种恶劣作为,开始反思自己的点滴,甚至参加了“好父母培训班”,在这里,也接受了著名亲子教育专家陆慧萍的建议:每一个孩子都可能在未来是一个成功者,关键在于做父母的会不会善于挖掘和引导。

张妈妈说,参加培训班后,不断的反思并深刻意识到了自己,在教育子女方面的种种过失,不得不承认,自己有时候脾气火爆,不够沉着、冷静,非常固执、偏拗都会影响到孩子。说到这里,张妈妈惭愧的低下了头。

后来,张妈妈就从小事做起,言传身教,每天,改变一点点,从自己做起。她和张桦一起分析行为习惯中的好的坏的,并列表挂在墙上,好的要保留发扬,去掉那些无意义的糟粕。行为和习惯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改变,因为好的行为和习惯会决定孩子一生的命运。张桦学习不拖沓,当天任务当天完成,他甚至还主动报名了篮球班锻炼体能、钢琴版磨练优雅的气质,他不在对什么都是三分钟的热度,而是坚持、持之以恒;性格也变得开朗热情起来,朋友也多了,做事情有条不紊的,而且条分缕析„„提起现在的张桦,张妈妈流着泪微笑。

3-7决定孩子的一生 篇5

3-7-10岁,决定孩子的一生

一、0岁~3岁:发展大脑本能

这段时期锻链大脑潜能的关键在于培养大脑功能的基础──本能。而要打造长大以后也很活跃的大脑基础,重点就在训练脑神经细胞具备最基本的本能。3岁之前的儿童脑部,会陆续出现生存、求知和找同伴的本能。这些本能也会让幼儿的大脑出现各种特征,例如:想竞争,想要模仿、想自己做一些事,或是想成为妈妈或兄弟姊妹等周围人们的同伴。

比方说,告诉孩子:「把玩具收好。」讲完后却毫无动静,不妨改说:「我们来比赛谁收拾得快!」孩子听了就会开始整理。叫孩子:「快跑!」孩子却依旧慢吞吞,不如提议:「看谁先跑到那边。」孩子就会产生斗志往前跑。这些都是生存本能产生了想竞争的特性后,进一步引发的反应。此外,儿童虽然不喜欢填鸭式地硬塞太多知识,对于学一点点新东西却会觉得开心,这就是因为求知本能产生了想要模仿、想自己做一些事的特性。

要锻链脑神经细胞的本能,就要善用这类「想要○○」的特性,妈妈在成为同伴的同时,也累积一起「竞争」或是「多了解一点」的体验。

0岁~3岁这个阶段不用要求成果,不要想着孩子有没有会做很多事?或是有没有比别人强?重要的是让孩子能抱着愉快的心情对话,并且经常夸奖孩子。

二、3岁~7岁:戒除大脑坏习惯

「待会再做」这句话代表的是「并不想做」的心情。换句话说,老爱讲「等一下」的小孩,大脑没办法培养主动想做的心情,就不会启动自我酬偿系统;自我酬偿系统不作用,思考力和记忆力自然无法充分发挥,加上没有贯彻到底的企图心,最后会变成一事无成的脑袋。

当孩子说出「等一下」时,先想想为什么孩子不想马上去做。若是因为有其他想做的事,比方说:因为正在打电玩,所以听到要收拾房间就回答「待会再做」,这种状况下,可以问孩子:「现在赶快收拾,吃完饭就可以尽情打电动,你觉得先做哪件事比较好呢?」这种因应方式就是促进自我酬偿系统作用启动,让孩子主动说出:「我现在先整理。」

此外,如果孩子本来就不喜欢整理房间,不妨花点心思设计出类似比赛的方式,和孩子同乐,以去除「讨厌」这种情绪为先决条件。总之,请仔细观察孩子,并且妥善引导,别让孩子养成凡事都要「等一下」的拖延习惯。

3岁~7岁适度进行「修剪」,彻底打好脑神经传导回路网的基础非常重要,这并不是教授知识与技巧的时期。这个阶段要把目标放在扎稳基础,打造念书和运动都能兼顾的大脑,将心力放在改掉影响锻链大脑功能、本能及心的「脑部坏习惯」。

三、7岁~10岁:培养大脑的主动好习惯

7岁~10岁之后,是适合真正进入学习的阶段。不过从锻链大脑潜能的角度来说,有一点是父母亲务必要注意的,那就是绝对不要对孩子说「快去念书」这种话。

这个时期儿童的大脑,属于接受越多父母的指示、命令,表现就会变得越差,因此具有丰富人生经验的大人,必须妥善指引一条明路,而主要关键就是「丢出好的问题」。建议在这种状况下可以利用好的问题,将「要这样做才对!」的命令改成选择题,以「你想要怎么做呢?」来询问,让孩子能自己选择。

比方说,如果孩子不擅长自然科,父母光说「自然科要多用功一点!」或是「有不懂的地方就问老师啊」,这样还是没办法激发孩子的动力。不如改用这种方式:「妈妈小时候也很怕自然科呢!不过,我只要一有不懂的地方就去问老师,几次下来之后,自然科就成了我的拿手科目。那你自己接下来想怎么办呢?」

话说到这里后,明白地把答案说给孩子听也无所谓。或者可提出两种方式,问孩子「你想选哪一种?」重要的是让孩子自己说出「我也要这样!」「我会这么做!」如果想让孩子也思考解决方法,就说:「说不定还有更好的方法,先想一想,明天再说吧!你是妈妈的小孩,一定想得出好办法。」试着用这种提议来激发孩子的自尊心。等到孩子努力想出来之后,别忘了大力称赞:「真不愧是妈妈的小孩!」藉由这种方式养成孩子自我学习的好习惯,才能算培育出真正的好头脑。

7岁~10岁之后的大脑潜能锻链重点,在于运用自我酬偿系统的功能,要提升自我酬偿系统的功能,妥善引导孩子的关键,就是「丢出好的问题」。

锻链大脑潜能的10个方法

日本脑力开发权威林成之博士根据多年研究,特别归纳出10个锻链孩子大脑潜能的方法,让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激发孩子的大脑功能全面运作,不但能够有效提高孩子的判断力和理解力,还可以提升思考力与创造力!

1.培养对事物感兴趣与喜爱的能力

想要充分刺激大脑的功能,必须抱着对所有事情都感兴趣的积极态度,培养出凡事都想尝试的主动性和乐观、开朗的个性,这样一来,接触新信息时就会产生「好像很有趣,我可能会喜欢」的想法。

另一个重点就是:去喜欢学校老师这类指导者。每个人都一样,面对自己讨厌的人,我们通常提不起劲听他说话,不管对方讲了什么都听不进去。一旦讨厌某位老师,就会连带讨厌他所教的科目,由于对讨厌的内容不易理解、不易思考也不易记忆,讨厌的老师所教的科目也不可能有好成绩。

因此,当孩子回家抱怨被老师骂了、说老师的坏话时,父母亲千万不能跟着回应:「对呀!」反而应该开导孩子:「不过老师也有这些优点哦!」帮助孩子渐渐喜欢上老师。

2.聆听他人说话并真心感动

大脑中中有掌管感情的尾状核,在情绪活动下会提高判断力和理解力。当我们听别人说话或接触到新知识而有所感动,觉得「好厉害哦」,就能促使大脑的能力充分发挥。

凡事都不屑一顾的轻蔑态度对于大脑是非常糟糕的。所以要告诉孩子:「说不定会听到有趣的事情哦!」、「也许能学到还不会的新知识。」帮助孩子养成对每一件事情都认真倾听的习惯。

跟孩子一起听其他人说话时,就算是我们早就知道的事,也要对孩子说:「好棒哦!」、「很有意思耶!」让孩子培养感动的能力。

3.培养抛开得失、全力以赴的率真个性

这里所说的率真,指的是抛开得失、全力以赴的态度。主动决定要做,并且设法完成──如果没有这种态度,自我酬偿系统就不会产生作用。倘若只是计较得失,老想着不用太拚也没关系,大脑就无法充分发挥潜能。不偷懒、全力以赴地面对任何事情,这才是让大脑能力发挥到极致的好习惯。

4.绝口不说「没办法」、「太辛苦」、「办不到」等否定字眼

做事遇上困难或是觉得很辛苦时,我们总会脱口而出一些否定字眼,象是「没办法吧」、「太辛苦了啦」、「办不到耶」。说出这些否定的话或是有这类否定的想法,都是大脑在表现自我保护的本能。

一旦想着「没办法」、「做不到」,大脑就会为信息贴上负面标签,思考力与记忆力都会降低。如果老是负面思考,就算原本做得到的事情也会变成做不到,或是得花上更多时间。

重视大脑潜能发展的父母不该让孩子听到否定字眼。此外,要经常鼓励孩子,对孩子认真的付出表示赞美,别让孩子陷入负面思考。

5.一口气朝着目标前进

想让自我酬偿系统充分发挥作用,很重要的一点是处理事情时要迅速下判断、执行,并且一口气朝着目标前进。这么一来可以避免「这样真的好吗?」、「搞不好会失败」等想法进入大脑,带来不好的影响。

激发大脑能力所需要的全力以赴和埋头苦干是不一样的。我们不该教孩子只知认真地埋头苦干,而是要教他们订立目标、全力以赴,然后一口气达成。

6.不要有「大概懂了」的半调子态度

自我酬偿系统会受到自己作决定、希望由自己达成的情绪所驱动。换句话说,一旦认为已经完成目标了,自我酬偿系统的功能就不再充分运作,思考力等大脑

功能也会随之降低。

比方说:跑步时要是想着「就快到终点了」,会让速度变慢;念书时若觉得「大概都懂了吧」,思考力就会降低;一想到「看来这件工作就快结束罗」,效率会突然变差,结果拖很久都没做完。

只要脑中一浮现「大致好了」、「差一点」的想法,就要马上命令大脑别再想了!养成以完美为目标的态度,加上越到最后越有「接下来才是关键」的想法,在锻链大脑潜能上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7.对于重要的事一再复习并反覆思考

大脑有个特性,就是会在瞬间对新信息产生反应,因此,无关紧要的记忆或只有部分、残缺不全的记忆,会因为接收新信息而被抹去,之后就被渐渐淡忘。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记得今晚吃什么,却记不起来四天前的晚饭吃了什么,或者想事情出了神而忘了原本要做的事。

想要在学习时牢牢记住内容,必须当大脑一开始接收信息时就贴上正面标签,然后仔细思考。此外,为了不让记忆只留下一部分,反覆地复习是很重要的。如果只想着「大概记住了」,大脑的功能就无法完全运作,所以必须持续复习到完全记住才行。

8.承认自己的错误和失败

在大脑自我保护的本能过度作用下,人会有防止自己受伤或被人责备的强烈念头,这么一来就会变得无法承认自己的失败,或者无法面对未能达成的目标。不承认失败会让大脑功能的运作产生大问题,因为大脑原本就需要想达成的明确而具体的目标,才能够发挥作用,要是没有决定何时完成、什么事、怎么做,大脑就没办法努力。

在锻链大脑潜能的过程中,大人除了要对孩子的成就不吝赞美,同时也要正视孩子做不到的事,并且引导孩子一起加以克服。

9.培养尊重别人的能力

想在社会上占有一席之地,让人生过得充实,就得了解其他人的想法,彼此心意相通。从锻链大脑潜能的角度来说,就是培养出能和他人的大脑「同步发火」的头脑。

同步发火的能力是以真诚的对话、站在对方立场着想、尊重等几个条件为基础,其中,「尊重」是从小就必须养成的习惯,而重点在于父母亲本身也要培养尊重他人的能力。

要是身边的大人老是瞧不起人或嘲笑人,孩子自然也不会懂得如何尊重。父母亲不妨这么做,尽可能地留意旁人的优点,并且跟孩子一起讨论:「他很厉害

吧!」、「那个人真了不起耶!」帮助孩子学习如何欣赏别人,进而尊重别人。

10.以「类似问题」来训练判断力

反覆思考有助于逐渐提升思考的深度,意思就是经过一再的思考,可以仔细体会「说不定看来相同,其实却有微妙差异」、「搞不好是一样的」等感受。换句话说,如果没有辨别微妙差异的能力,就无法产生新发现或独特思想。

例如:眼前有两件红色的物品时,不要只用一句「这是红色的」简单带过,不妨问问孩子:「你喜欢哪种红色呢?」如果有两颗苹果,可以问:「你想吃哪颗苹果?为什么呢?」

你的一蹙眉决定孩子的一生 篇6

那天,我去朋友家串门。她有一对双胞胎女儿,两岁半,非常可爱。朋友高声唤着:“大朵,小朵,快去给阿姨拿水果。”小朵闻言乐颠颠地跑去餐厅,拿来两个橘子:正在玩玩具的大朵拾起头看了一眼妹妹,就又低头继续玩了。朋友拍拍大朵的头,皱眉说道:“你这小懒鬼,总是没妹妹跑得快。”我担心大朵受冷落,便走过去,蹲下身对她说:“大朵,给阿姨唱首歌吧!”谁知,朋友马上说:“大朵不会唱,让小朵唱吧。小朵快来,给阿姨表演一个。”小朵马上亮起嗓子,唱道:“两个小娃娃呀,正在打电话呀……”“好哇!小朵真棒!”朋友带头鼓掌,小朵唱得更起劲了。可我却发现,大朵的表情很落寞。

趁着两个孩子不在旁边,我问朋友:“两个小家伙的性格好像有些不一样?”“是啊,小朵乖巧、灵活一些;大朵反应慢,不爱说话。”“你对她们的态度好像也不一样?”朋友笑了:“怎么会?手心手背都是肉,一样的喜欢。”她告诉我,小朵从小跟他们夫妻俩睡,她经常教小朵一些儿歌;大朵一直跟爷爷奶奶睡,老人沉闷一些。言外之意是:不同的养育方法导致两个孩子的性格不一样。

我问她:“小朵唱了儿歌,你肯定会扬起眉毛表扬她:而大朵不会唱,你会是什么表情?”朋友想了想,说:“你是说,我的态度影响了她们的性格?”我说:“当然有一定的关系。小朵受了表扬,自信大增,表现得越来越好;大朵看到你皱眉,知道自己不受欢迎,小小的自尊受到伤害,于是她将自己包裹起来,不再多说话,也不想有更多的表现。”

朋友听见这句话,再看了一眼远处的两个孩子,沉默良久。

一个孩子会不会唱儿歌,对他未来人生的影响微乎其微,但是,却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性格发展,而性格决定命运,一个孩子的人生也许从此就改向了。这可能是很多父母都没有意识到的:你的扬眉或皱眉,会决定孩子的一生。

每个孩子终其一生都在寻求父母的认同,特别是年幼的孩子,他们会根据你的态度选择人生方向。

想起曾经看过的一期“非常6+1”电视节目。一个5岁的小男孩贝贝,每天帮妈妈买菜,他会讲价,会看秤,还会挑拣菜的新鲜度;他清楚地记得妈妈的生日,知道妈妈最喜欢黑色的衣服、穿36码半的鞋;他知道妈妈最爱吃的水果是葡萄……实在是一个懂事、细心、能干的好孩子。主持人李咏问他:“贝贝,你能不能告诉叔叔,长大了想干什么?”贝贝大声说:“我长大了想当女孩!”全场愕然。就连见多识广的李咏也瞪大了眼睛,以为自己听错了,又问一遍:“你说你长大了想当什么?”“想当女孩。”这次,贝贝显得很平静。李咏转向观众席:“我想问问贝贝的妈妈,你知道孩子的这个想法吗?”贝贝妈站起来,有些难为情:“他偶尔淘气的时候,我会说‘你要是个女孩子就好了’,没想到,他竟然当真了。”

我想,妈妈这句话绝对不止说了一两遍,否则孩子不会如此上心。可想而知,每次贝贝听到这话时,他那玻璃般的心会受到怎样的伤害。

幸好,妈妈接下来说了这样一句话:“贝贝,妈妈想告诉你的是,不管你是男孩还是女孩,妈妈都爱你,妈妈都为你骄傲!”贝贝似乎对这句话期待已久,马上大声说:“妈妈,我也爱你!”全场掌声一片。

妈妈无意中的一句感慨却让5岁的孩子铭记于心,当做梦想去规划,这可能是我们这些为人父母者始料不及的。

我也想起自己教育孩子的疏忽。儿子两岁时,我带他出去玩,碰到一个朋友,她也带着两岁多的女儿。我说:“小姑娘好漂亮,眼睛真好看,睫毛又长又翘。”儿子拽拽我的衣袖,眨巴着眼睛,说:“妈妈,你看,我的眼睛!我的睫毛!”我和朋友都笑起来:“小男生也这么爱美啊!”儿子难为情地低下头。儿子四五岁时,很多人看到他,就会夸奖:“小家伙真漂亮!”、“小伙子真帅啊!”儿子马上不高兴地噘起嘴:“我最讨厌别人这么说!”弄得别人很尴尬。我私下和他沟通:“别人夸你,你应该说声‘谢谢’。”儿子理直气壮地说:“我没觉得这些是好话,男孩子不要漂亮!”我有些不解,他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有一天,我才突然明白:小时候,我嘲笑他卖弄自己眼睛的表情,让他受到了伤害。他知道,妈妈不喜欢他那样,所以,他拒绝别人对他外貌的一切评价。

我经常听到很多父母抱怨:孩子从来不让我看他的作文:他从小爱画画,现在怎么都不肯提笔了;他坚决不同意我进他的房间……孩子到底是怎么啦?

要知道,在和孩子的朝夕相处中,你的每一句话、每个表情都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影响。因此,父母应该尝试自我反思:是不是我曾经对他的作文或绘画品头论足或者直接予以否定,是否对他的房间摆设予以指责?也许,你现在根本想不起来这些了,但你不经意的表情已经刻在他心里:爸爸(妈妈)不喜欢我这样。

作为家长,你当然有权利和责任对孩子的成长进行引导,告诉他们: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做是错的。但是,这种引导一定要建立在保护孩子自尊的基础上。

有段时间,儿子坚决不允许我看他的作业本。我心里明白,肯定是他做错了很多,害怕我批评:我也明白,我曾经的批评伤害了他。但现在,他越是这样护短,我就越是着急,我必须知道他到底是哪方面的知识没掌握,这样才能及时补上。我和儿子进行了一次坦诚沟通,为自己不适当的批评道歉,同时也保证,这次不再批评,主要是解决问题。和我拉钩后,儿子才将信将疑地把作业本拿出来。果然是错题一堆,我心里的火一下子就冒了出来,真想皱着眉毛狠训他一顿!我不断地提醒自己:控制情绪!控制情绪!我耐心地给他分析错误,然后引导他把错误改正,还花了一个小时,将最近一个月的错题都进行了总结归纳。儿子很高兴,我也很庆幸,总算是实现了自己的诺言——不情绪化地解决问题。有了这次良好的互动,儿子再也不藏作业本了,因为他知道,妈妈看作业,不是要批评他,而是要帮助他。

是的,要让孩子有这份自信:不管我怎么做,妈妈都是喜欢我的。有了这份安全感,他就不会再躲藏,不会去有意地迎合,而是按自己的意志自由地成长。心理学家说: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精神胚胎,这个胚胎中藏有无穷的生命能量,给他充分伸展的自由,他们就会出人意料地茁壮成长。

好父母决定孩子一生读书笔记 篇7

假期中我学习了由著名的亲子教育家陆惠萍老师讲的《好父母决定孩子一生》。看完之后,感触颇深。

陆老师在书中提到最多的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看完之后我总结出来的就是一种习惯,父母的习惯直接的影响孩子。习惯好坏影响一生成败!多一个好习惯就会多一次成功的机会!多一个好习惯,就会多一份成功的信心。好习惯是决定孩子一生命运的关键!

这一字、一句无一不渗透着深奥的道理!良好的习惯不仅是对于孩子还是我们大人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同时,我也敢到了作为小学教师的我们的身上的重担的重要性,我们平时知道锻炼小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也知道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但是通过对两位老师讲座的学习,我才更清楚、更明确的知道了我为人师、为人母应该在培养孩子的道路上应该怎么样做,同时也反思了自己在哪方面不足从而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需要怎样的完善自己,同时,也系统的教我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从怎么样一步一步的更好的培养儿子的良好的习惯。好的习惯将会伴随孩子的一生,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做人或者处世中均能体现。它以一种无比顽强的姿态贯穿于生活的每个细节,从而主宰着人的一生。对于孩子来说,要成就学业、事业,要拥有美好的人生,必须养成良好的习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生活的一切都会变得顺其自然!

有的时候生活就是一种习惯,当我们把生活变成了习惯,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简单,变得丰富多彩。比如,当我们把生活变成习惯,我们就不会把垃圾扔进垃圾桶看成是一种麻烦:当我们把生活变成了习惯,我们就不会把孝顺父母看成是一种累赘;当我们把生活看成是习惯,我们就不会把珍惜劳动果实看成是一种多余————培根也说:“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可见习惯在人的一生之中起着多么大的影响。

但习惯也有好习惯与坏习惯之分。一个具有良好习惯的人容易受到别人的尊敬;一个具有良好的习惯的人使别人更愿意与他相处;一个具有良好习惯的人会有更好的人际关系--------所以,一个具有良好习惯的人不会抱怨社会,不会抱怨人生,不会认为生活枯燥无味。因此我们要培养好习惯,改正坏习惯。

培根认为培养良好的习惯应该是教育的内在要求。他说:“毫无疑问,幼年时期开始的习惯是最完善的,我们称之为教育。教育其实是一种早期的习惯。”我国的教育学教叶圣陶先生则直截了当的说:“教

育无非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的道德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卫生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小学教师的我们主要是从最基础的事做起,培养他们良好的卫生、常规习惯、学会与小朋友和平相处、关心父母、礼貌待人------

孩子就像一块没有雕琢过的玉石,作为父母,作为老师你应该怎样做。陆惠萍老师讲到: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那么父母的言行习惯直接会被孩子复印所以我们父母老师千万不要增加孩子的错误记忆。弟子规中有这样一句话“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能也”父母做的好才可以提高父母对孩子的内在感觉所以“教”的意义就是上所做下所孝。没有哪一位父母希望把自己的孩子雕琢成一堆垃圾废物,相反,都希望他们是举世闻名的雕塑品。父母要将爱的细节感染孩子,要将爱的行为传达给孩子所以,要想把自己的孩子雕琢成哪种作品,就从培养孩子的好习惯,纠正我们的言行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行动起来吧!

播下一个行动,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将收获一种命运!

为什么三岁决定孩子一生? 篇8

在本书的开篇第一个标题就是:一个父亲胜过100个教师。看到这句话,吸引了我读这本书,书中对父亲是这样说的,“父亲是什么?是一个名词,也是一个称谓;是一个家长,也是一个教育工作者;是一棵大树,也是一座山峰„„”,我看这本书由此想到了现在家庭教育的缺失,尤其是父亲教育的缺失,据我所了解,有些父亲不太热衷参与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总认为是母亲的事情,父亲们还认为家庭里父亲教育不太重要,一切有学校教育在担待。的确,学校负有对学生不可推卸的教育责任,可是殊不知,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就是自己的父母,特别是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可是非常之大。如书中所提到的,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养成,如果父亲做事有条理,守规矩,小孩自然也就养成有条理,守规矩的习惯。同时父亲的果断,刚毅等等,这些意志品质都会影响到小孩的一生,所以想到很多小孩从小没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在家庭难以受到正面的影响,到了学校之后,教师在这方面就会辛苦很多,因此,教师在教授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有时还要担当小孩缺失的家庭教育之责。如在铸造孩子优秀的从格魅力方面,培养孩子注重礼貌,锻造团结协作的精神,特别是小孩的情商与智商的同等地位。其实关于孩子情商的培养这一点,不仅很多家庭教育忽视了,学校教育也忽视了。智商可能我们大家都注意得比较多,但情商却往往不太注意培养。情商(EQ)也就是情绪智力,是近年来心理学家们提出来的与智商相对应的概念。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以往认为,一个人能否在一生中取得成就,智力水平是最重要的,即智商越高,取得成就的可能性就越大,学生学习成绩也就越好。但现在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情商水平的高低对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也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有时甚至超过智力水平。人们总以为智商的高低可以预测孩子学业成绩的优劣,其实,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很多,高分低能现象非常普遍。被学校认定为组织纪律、学习成绩都差的“双差生”,有很大一部分走出校门后,在事业上的成就不比学校认定的好学生差,有的甚至能更好的适应社会。

书中提到“双差生”这个问题的确引起了我的思考,也就是说学校教育现在学生情商培养方面是有缺失的地方,为什么会出现“双差生”,是什么标准把这把孩子定义为“双差生”,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让所谓的“双差生”不再有,很多时候是我们在成功教育方面做得不够,不能够同学生分享他们的每点每滴的成功,使学生从小就受到太多的挫折,体会不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他们就开始抱有自暴自弃的心理,从而最终被学校定义为“双差生”,我们在对孩子的评价体系上存在诸多的缺陷,不能以一个孩子父亲的心去体会、去看待学生,所以才会产生我们所说的“双差生”,其实在学校对学生应该建立多方面的评价,有的孩子成绩不好,但他在其他方面,比如活动方面,组织能力方面,在动手方面可能有他的优点,而这些东西往往被过于强化的文化成绩的评价给掩盖了,所以孩子体会不到成功。还有孩子的一些冒失的行为可能是为了掩饰学生心理中深层的一些东西,但我们学校教育往往忽略了,给贴上一个不守纪律的标签,所以孩子最终成“双差生”。

书中还提到的关于孩子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其实现在的学校教育,由于考试的因素,由于标准答案的因素,使得学生在上小学开始,创造性的思维就受到禁锢,往往一冒出点创新思维的火花就被老师给浇灭了。而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创新意识主要是指自然界和社会中的各种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我想创新的核心就是要有好奇心。这里我想到了媒体报到的关于国外一名家长告幼儿园的故事:讲的是一个小孩上幼儿园不久,他奶奶指给他看户外一些圆形的东西,结果小孩回答都是字母O,小孩的奶奶因此把幼儿园告上了法庭,说幼儿园的教育有问题,把她的小孩的创造力给泯灭了,圆形的东西本来能够代表很多东西,不仅仅是字母O 啊!像这样的教育在我们国家的学校教育可比比皆是,如此下去,一个国家的未来堪忧!

读《十几岁决定孩子的一生》有感 篇9

看完这本书,我的感触很深,这书叫《十几岁决定孩子的一生》,此书的主人公是被称为“世界总统”的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1944年,他出生于韩国,在小学时,一次外交部的长官来演讲后,就开始追求自己的梦想:“成为走遍世界为国家做事的人”,潘基文开始对那些歪歪扭扭的英语感兴趣、痴迷,他平时爱看英语杂志,与外国人对话,不断地自学英语,经过通宵达旦地学习英语,水平大幅提高,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潘基文从小立志,废寝忘食地奋斗,最终达到自己的理想的彼岸。我们平时也看到身边有一些人没有自己的目标,日子得过且过,生活就过得很平庸。或没有向自己的目标努力,没有恒心,做事往往半途而废。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我的一位姑姑考入了英国的著名学府牛津大学,我很羡慕,她激励了我学习。

我的梦想是考入牛津大学,我想学化学,考入牛津大学必须能说很流利的英语,所以,我现在每天看英语语法书,为了实现我的梦想,我定了个计划,吃早餐时听英语录音;多背单词,加强记忆力;多参加英语角,多开口讲。除了学英语外,我还有意识地多看课外书,觉得自己有时想偷懒不能坚持时,就在自己的书桌上写些鼓励自己的名言来提醒自己,我想这些都是对自己有益的。

为什么三岁决定孩子一生? 篇10

世界上最容易和最难的事情是什么?是当父母。因为我们不必经过任何培训,不必经过任何的考试就能成为孩子的父母,所以当父母很简单;同时当父母又很难,正因为我们父母没有经过任何的培训和考试,我们缺乏必要的技能和知识去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在这里我想有限的篇幅无法教会你怎样教育孩子,但是至少我们可以阐述一些原则性的问题。

步骤/方法 1.小事不管大事必管:孩子必须有自己的自由的时间,自己安排自己的事情,这是他的自由,没有自由的孩子长大以后缺乏主见,独立性差。在给孩子一定的自由的同时,我们也得有自己的原则,那就是那些重要的事情上,孩子必须学会服从。比如上学这件事,这是没有商量的事情,不管孩子怎样哀求,都必须遵守这个规则,如果他逃学就要受到严厉的惩罚。

2.奖惩结合:只奖励不惩罚孩子,孩子就不知道什么叫规矩,长大以后就没有法律意识,容易酿成犯罪。如果只惩罚孩子而不奖励孩子,孩子就会缺乏动力,长大以后容易迷失自己,也容易丧失人生的意义,他们会经常的反问自己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奖惩结合,是最佳的教育方式,在奖惩结合的基础上要更加的强调奖励。因为惩罚并不能让不良的行为消失,只是暂时的压抑不良行为。无论是奖励还是惩罚,都应该是及时的,如果不及时,奖励和惩罚都是没有效果的。

3.体罚与批评要把握分寸:目前体罚孩子是否正确仍然是一个存在争议的话题,我个人的观点是,是否体罚孩子要看孩子的年龄大小,对于四五岁以下的孩子,体罚是必要的,因为批评教育是无效的,他们甚至都无法完全理解父母的话。而在孩子长大以后,体罚变得无效了,这就要父母讲道理了。体罚只能增加他们的暴力意识。

4.把握游戏期与学习期的界限:在孩子上小学以前都可以叫做学前期,学前期的孩子都是以玩为主的。即便这时候你给孩子报了很多班,在上课的时候,主要的形式也是玩。所以,在这个事情你要求孩子学很多知识是不现实的也是没有用的。在上了小学以后,孩子的兴趣会逐渐的转变,学前期的那些游戏已经不能吸引他们,学习就逐渐具有了兴趣。这时候你的孩子就会勤奋起来。所以,你要分清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做不同的事情。

5.智商与情商的并重:智商与成就之间的关系是0相关,也就是说,他们之间没有关系。智商很高的孩子不一定获得很高的成就。我提到这个研究结果的 目的就是期望父母们不要过多的看重自己孩子的智商,智商不是那么的重要。而情商是不是比智更重要呢?其实也不能这么说,对于一个情商很高但是智商很低的人,如果提高他的智商,他就会获得很大的发展,对于一个智商很高但是情商很低的人,提高情商就能帮助他获得成功。所以,获得情商与智商的平衡似乎比只强调一种要更重要。

6.好父母决定孩子一生教育孩子方法一: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孩子总是渴望优秀,但只有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才能成为优秀的人。这是孩子必须明白的道理。我们会适时地对孩子每一阶段的优点和进步进行总结,并不断地鼓励她发扬优点,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孩子的自信心自然会不断增强。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充分的自信心,孩子就会觉得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并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7.好父母决定孩子一生教育孩子方法二:创造一个合适的学习环境孩子回家温习功课时,最好不要轻易打扰或者监督,因为这样延续下去只会消磨掉她们的自觉性同时也滋养了她们的逆反心理。为孩子买或借阅一些课外书,其中有一些是与学习有关的,而另一些是他自己选择的,写完作业后可以看,这样既可以巩固以前学过的字,还可以认识一些没学过的字。每周六或周日定期带孩子到图博中心阅读一些儿童读物,要鼓励她们多看书,多接触新鲜有益的事物。因为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新鲜有益的事物能拓宽她们的见识,启迪她们的思维。这些对孩子的全面发展是很有帮助的。

8.好父母决定孩子一生教育孩子方法三:培养学习习惯,训练独立作业。“安静、专注”是优良性格的一个基础,也是搞好学习的前提。所以孩子在学习前,我们总是提醒孩子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包括喝水、找本子等。学习时段一开始,就必须专心学习,既不允许离开座位,也不允许干任何杂事,大人也不能打扰孩子。一个学习时段结束后,可以起来活动一下,并眺望远方缓解眼睛的疲劳。另外我们还让孩子自己掌握时间,独立完成作业。比如星期天大人与孩子一起根据学习任务合理安排时间,由孩子自己独立完成,大人只对学习结果进行检查。久而久之,孩子自然就形成了安静、专注的习惯。

9.好父母决定孩子一生教育孩子方法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俗语说得好:留金留银,不如留给孩子一个好习惯。培养孩子自立能力,自己的事

情自己做,让她们从小就养成自立、自觉的好习惯,这些都是家长有意识的培养而养成的,如可以尝试让她们干些家务活,多多体会劳动的乐趣与必要性。教育孩子团结友爱,关心他人,学会团结,不但能增强生存能力,还能减少前进的阻力。

10.好父母决定孩子一生教育孩子方法五:健康是一切的前提在孩子的成长阶段,适量的体育锻炼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不要让孩子把所有时间都花在学习上,尽可能的抽出时间进行运动及益智游戏,这有助于孩子身体、智力及情感的全面发育,让孩子充分快乐地运动,是生长发育和营养素被吸收的重要因素。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改善人体的血液循环,增强身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并能使骨骼变得更加粗壮和坚实。

为什么三岁决定孩子一生? 篇11

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不是天生的,也需要后天的培养和锻炼。父母需要给孩子机会锻炼自我管理能力,从小事做起。

【亲子现场】

案例1:

小米明年就要上高中了,可是不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上,她都是个让妈妈很担心的孩子。到现在,小米都没有洗过一次衣服,学习计划、作业检查一般也都是妈妈代劳。妈妈觉得孩子必须要学会自我管理,这样才能适应高中生活。

因此,妈妈刻意将生活中的小事交给小米自己完成,她让孩子自己洗衣服、叠衣服,在学习上,妈妈也不再插手,目的就是为了使孩子养成自己管理自己的学习的好习惯。最初,小米是无法做到管理自己的,但妈妈给她讲清了其中的要害关系以及今后她将面对的生活,小米意识到了管理自己的重要性。在妈妈的帮助下,上高中之前,小米慢慢学会了自我管理,对此,妈妈很欣慰。

案例2:

李惠的爸爸常年在外地出差,教育孩子的任务就落在了妈妈身上。妈妈一直认为对孩子有所亏欠,因此对李惠关爱备至。

从小时候起,妈妈就宠着李惠,帮她穿衣服、洗刷,吃饭都是把碗端到她的面前,孩子心安理得地接受着妈妈的宠爱,变得很任性,只要妈妈不按照她的意思做,她就会哭闹不停,一点儿也不知道控制自己的脾气。

李惠上学了,她让老师和同学都感到头疼。大家一起吃香蕉的时候,她竟然不知道香蕉是要剥皮之后才吃的;别的同学不小心碰着她了,她就会哇哇大哭,让老师束手无策。此外,李惠的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也比其他同学要差。

妈妈了解到李惠在学校的表现之后,开始反思自己对她的教育方式了。

【专家剖析】

自理能力是孩子从依赖走向独立的前提和基础,是孩子学会照顾自己衣食住行的必备能力,这会帮助孩子逐渐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成为真正独立的人。

一份调查问卷显示,98%的父母担忧孩子的自理能力差,这已经成为父母的心病。但是这个心病大多数是由父母自己制造的。

父母常在爱的名义下,为孩子做好所有的事情,处理好一切困难。有的孩子心安理得地接受,事事依赖父母;还有的孩子,内心已经萌发了自己照顾自己的意识,却苦于父母的压抑,无法施行,而因此产生逆反心理。孩子小时候,父母剥夺孩子的自理权利,等孩子大些了,却抱怨孩子懒、不会自理,这对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

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足够了,这是教育的误区。读书固然重要,但是孩子总要进入社会,任何书本知识都无法代替自理、自立的能力和热爱劳动的美德。因此,父母在孩子进入社会之前,就应该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会认识到需要学会自我管理,可是孩子的社会经验少,缺乏自我约束的意识,在自我管理方面会表现得不尽如人意。父母应该认识到,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的发展,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被动到主动,从低级到高级,从不自觉到自觉,自我管理能力和水平也随之提高。

孩子如果具备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就会更好地适应新环境,还可以促进孩子动手能力的发展,更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起自信,养成独立的优秀品质,所以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是父母进行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

如何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

方法一: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意识

要想提高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首先要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意识。有了明确的意识,孩子才会自觉遵循,把自己的需要和自我管理结合起来,像对待吃饭睡觉那样,对待成长过程中的自我管理。

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在二战中和二战后,都是世界的风云人物,他的愿望是从政、做首相,为此,他进行了长期的准备。他曾担任《晨邮报》的记者,到南非战场采访,并且积极写作,靠撰写文章赢得名声,参与上流社会的社交,结识权贵,发表演讲,树立政治威望„„他凭借自己良好的自我管理意识,并且付诸实践,等待时机,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愿望。父母要帮助孩子认识到自我管理是促进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思想、言论和行动的意识,自觉地管理自己,将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最大。方法二:掌握科学的自我管理方法

科学的自我管理方法的形成需要父母的引导和帮助,然后在实践中孩子才会慢慢掌握。父母可以为孩子介绍自己或成功人士的自我管理的经验,让孩子学习和效仿,帮助孩子探索适合自己的自我管理新方法。下面是3种行之有效的自我管理方法。

系统科学的自我管理方法。此方法是将孩子的成长作为一项系统的工程去研究、设计和管理,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进行分析,使孩子的成长更加符合教育和成长的规律。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也会做出错误的决定,影响孩子的发展。向孩子解释系统的自我管理方法,遇事就可以多进行逻辑推理,找出最佳方案,少走弯路。

行为科学的自我管理方法。行为直观地体现在每个人身上,受孩子思想的支配而表现在外面,人们评价孩子也往往通过他的行为,从行为进行评估和纠正,可以帮助父母把一些不正确的思想消灭于萌芽状态,帮助孩子实现思想和行动的统一。

预见未来的自我管理方法。预见未来的自我管理,是源于对客观事物正确认识基础上的科学预见,帮助孩子预见某种决定或行为的后果,能够大大提高孩子成长道路上的自觉性,减少盲目性,使孩子的人生获得主动权。

帮助孩子掌握科学的自我管理方法,孩子就会学习用科学的方法来管理自己。父母要让孩子结合实际情况,运用合适的方法,帮助孩子管理自己。

方法三: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生活

父母在生活中总是为孩子包办代替,这会使孩子形成“只要我不愿意做的事情,父母就会帮我去做”的意识。因此,父母要通过各种形式让孩子知道,自己已经长大了,要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更要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有能力管理自己的生活。在信心的鼓舞下,孩子会很好地管理自己的生活。

王辉小时候,妈妈总是会为他做好很多事情。他想自己试着穿衣服,妈妈不同意;他想自己吃饭,妈妈硬要喂他。王辉。觉得自己可以做好生活中的这些小事,他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妈妈,妈妈欣喜于孩子的想法,于是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

他第一次穿衣服时,竟然将扣子系错了,妈妈看到很想笑,但是她觉得这是孩子的第一次,于是好好地表扬了他一番,见到熟人就跟别人夸奖一下:王辉会自己穿衣服了。王辉听到夸奖以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热情更高了。

明年他就要上幼儿园了,妈妈对他一点也不担心,她相信孩子自己会好好照顾自己的。孩子能否管理好自己的生活,是自我管理能力中最重要的。如果孩子连自己的生活都无法管理,那么,就很难相信他会在其他方面更好地管理自己。

只要孩子可以做的,父母就不要代办。衣服脏了,教给孩子如何去洗;孩子的房间乱了,教给他自己去整理,父母可以在小事中逐渐锻炼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方法四: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各方面都很不成熟,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总会表现出情绪不稳定,偶尔会大喜大悲,偶尔会焦躁不安,而善于管理自己情绪的孩子,在这方面的表现就不会这样,他们会合理把握自己的情绪,知道应该如何控制和释放自己的情绪。

父母可以和孩子达成一定的协议,比如当孩子因为父母不给他买某件东西而大哭大闹时,可以用事先约定好的语言或目光暗示孩子,孩子看到后,就会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行为,用文明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愿。

有个小男孩脾气很暴躁,有一天,爸爸给了他一袋子钉子,告诉他,每次发脾气或者和他人吵架时,就在家里的篱笆上钉一根钉子。第一天,男孩钉了37根钉子,以后的几天,他稍微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了,每天钉的钉子也变少了,并且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并不难。

终于有一天,他一根钉子都没有钉,他高兴地把这件事情告诉了爸爸。爸爸对他说:“以后只要你一天没有发脾气,就可以拔下一颗钉子。”日子一天天过去,最后钉子都拔光了。他高兴地带爸爸来到篱笆边,爸爸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孩子,你做得很好,但是你看看篱笆上的钉子洞,这些洞永远也不会恢复了。就像你和一个人吵架,说了些难听的话,就好像是在他人心里留下了一个伤口,无论你怎么道歉,伤口总是在那儿。你的朋友是你宝贵的财产,所以不要去伤害他们。”

父母只有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孩子才能逐步纠正发火、骂人、说脏话等不良习惯。孩子在说脏话的时候,可能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但是已经成为习惯了,所以改正起来很困难。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父母要教育孩子正确对待与他人的摩擦,以宽容的心态来原谅他人的过失。

同时,父母还要帮助孩子找到适当的宣泄方式,如:鼓励孩子把不开心的事情告诉父母或是其他人,以缓解内心的不快,还要教孩子不要轻易流露出自己的情绪,要学会用合适的方式来暗示自己。

此外,父母还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乐观、幽默的性格,以此来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

方法五: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学习

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父母就要教给孩子在学习中应注意的事项,以及在学校里应该注意的常识,比如要爱护和整理书包、课本、文具,怎样使用文具,并且要教孩子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制作简单的教具等。

每天一回到家,姜菲就打开电视,看完电视再去做作业,常常做作业到很晚,这天,姜菲做作业都到十点了,还没有做完。

妈妈觉得这样下去,会严重影响她的身体和学习,于是为她制定了严格的规定,她先看电视,后做作业,就以减少她的零花钱为惩罚。在严格的规定下,姜菲自觉地克制自己,回家后先认真做作业,然后再看电视,有时候作业多了就不看电视了。姜菲慢慢地学会了管理自己的学习。

父母要给孩子学习的自由,不要代替孩子做作业或是帮助孩子检查作业,父母那样做,孩子就会认为那是父母的工作,自己就不会检查作业了,对学习的兴趣也会降低。父母要让孩子学会自己学习、自检作业,锻炼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孩子的幸福感由什么决定 篇12

人什么时候会幸福呢,是跟你自己比较的时候,不管你在什么状态都要肯定自己,你的幸福观决定孩子的幸福感。定了目标去努力,往往能为了目标而自我肯定。自我肯定,你就会开始觉得这样的幸福。你的幸福观决定孩子的幸福感!

01、幸福跟家庭环境有关系

在任何一种父母有负面情绪的家庭环境中生长起来的孩子,幸福指数一般非常低,因为他从小到大都没有在一种积极的、阳光的心态下长大,所以我们可以先回顾一下,检点我们自己。

当我们遇到一件事情的时候,不管是有钱状态还是没钱状态,不管是工作顺利状态还是不顺利状态,你首先产生的情绪是对内的还是对外的,是否认外部的还是否认内部的?

首先,任何把原因归到外部的,或者是把任何原因归到自己无能的,这些都是不幸福的来源。而你的幸福观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幸福感。

毫无疑问,我比较幸福,虽然生长在一个农村家庭,我的父母都是积极应对身边一切事情。我很少听到父母去抱怨,他们总是勤劳地把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

而实际上,在我们整个村子里,我家的生活一直是非常不错的。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一般一个人家是养3头猪,我们家一年养6头猪。虽然当时猪也卖不了几个钱,因为当时要还苏联的债,都运到苏联去了,但是这还是意味着我们家的收入比一般的人家要高出一倍,因为农村当中,唯一能拿去换现金的东西就是猪。粮食是换不了现金的,粮食是国家定额征收。

这种生活状态,让我从小意识到:如果你要变得更好,你就要加倍努力,和外界的环境没有任何关系。我们经常抱怨社会,抱怨中国这儿不好、那儿不好。我有一些朋友到了美国,也天天抱怨美国。

我可以断定,他们跑到丹麦——全球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照样会抱怨这个不行、那个不行。所以说,不管你在哪里、受到怎样的熏陶,最重要的是保持积极心理,提醒自己要阳光起来。

02、幸福是需要经营的

大量的父母用了百分之百的力气在把自己孩子的前途给毁掉,因为他都不知道孩子从小到大应该培养。

我是搞教育的,我发现中国有很多父母因为孩子的问题不幸福。从小到大,孩子没有教育好。其实教育一个孩子的过程是经营一个家庭幸福的过程。

当一个父母发现自己孩子有出息,或者说自己的孩子是好孩子的时候,父母的幸福指数立刻就增加了。

引导孩子多读书

很少有父母会引导孩子读书的好奇心,因为他们自己都不读书。读书是能给孩子带来幸福的很重要的一环。3岁开始到10岁,孩子就应该养成的读书习惯。

而现实中很多父母把孩子带到一个世俗的空间,去比较很多不该比较的事情,让孩子养成一些世俗的比较习惯,成绩不如别人自卑,衣服不如别人自卑,长相不如别人自卑。

除了社会因素以外,父母也起了很大作用。如果你结婚生孩子了,你又不会带孩子,那孩子就会变成你的噩梦,想要的幸福也是比较渺茫的。

中国人不幸福的根源不在于不信宗教,中国人不幸福也不是因为没有钱,中国人的.平均生活状态,除了一些边远地区的人,还是不错的。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当你没法生存下去的时候,财富和幸福是密切相关的。当你到一定程度之后,幸福已经不和财富正相关了。

我个人感知的幸福是这样:如果给我一个四十平米的房子,只要满足我下面两个条件,我就能幸福地生活。第一个条件是在房间里有一堵墙的书;第二个条件是必须让我每个月能赚两三千块钱,可以去看一场自己喜欢的电影,吃一吃喜欢的饭,这个饭绝对不是鲍鱼鱼翅,而是兰州拉面,家长之友《你的幸福观决定孩子的幸福感》。

我个人有资格告诉大家:你个人的幸福和财富的叠加是没有关系的。到一定程度,你的幸福一定是来自于和财富无关的东西。

否则我的幸福指数应该是很高的,而我的幸福指数不一定比在坐的各位高,甚至还要低一些。我有钱了,但是我没时间;我有钱了,但是我受制于很多外在因素的制约。

03、不和别人比,和自己比

但是想回过来,我还算是比较幸福的。这倒不是因为娶到个好老婆,生了个好孩子,而是我从小到大养成了一个习惯,这个习惯是不去跟别人,尤其是和周围的人进行比较。

我们很多人不幸都来自于什么呢?看见邻居生活的好就不幸福;看到你的同事变成局长,自己还是个处长,你就不幸福;看到边上的人长得比你好,你就想去划两刀;看到同事成绩比你好,你就恨的不得了。这种比较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心理上的伤害。

一个人要不要比较呢?要比较,但是最可怕的就是永远和身边的人比,而且比的永远是自己的不足。如果人比出自信来,比出快乐来,那就可以比较。

而中国人永远是比到最后,比出自己的万般不是,比到最后崩溃的状态。所以我下决心,让我在生活当中不和别人攀比。

多和自己比

人什么时候会幸福呢,是跟你自己比较的时候,不管你在什么状态都要肯定自己。定了目标去努力,往往能为了目标而自我肯定。自我肯定,你就会开始觉得这样的幸福。

你不要管街上的人走多快,永远有人比你走得更快,也永远有人比你走得更慢。你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状态下,往前走就好了,说不定慢慢就走到幸福的前面去了。

再以我刚才提到的马云为例。马云进入杭州师范的时候,跟我一样的状态,三年高考,第三年才考上,而我还是考上的北大本科,而他考上的是杭州师范的专科,但是马云进步得比我快。我到了北大,一下子就栽到了深深的自卑中间。

比来比去,从文艺到体育到学校活动到跑步,没有一个同学我能比得过。到大三的时候,我得了肺结核就更加自卑。到了大四的时候,好不容易留到了北大,教了两年书。

大家看《中国合伙人》里的窝囊样儿,就是我当时在北大教书的样子。好在后来慢慢教出来了,慢慢学生喜欢我了,后来才有了自己的生活、爱情和事业。

自信很重要

人自信是很重要的。马云比我厉害多了,马云到了师范学院第一个礼拜,找了一圈没找到比他更难看的,郁闷了两个礼拜。第三个礼拜他就站起来了,他说过一句话:一个男人的成就与他的长相成反比。长得越难看,成就越高。

后来,我反复在百度、Google上找这句话是谁说的,结果百分之一百都是马云说。他自己编出这句话,给自己一个心理暗示。他在大学的时候给自己定了三个目标:第一个目标,必须从专科变成本科,当时是很难的事情;第二个目标,大学四年,必须能当学生会主席;第三个目标,必须把杭州师范大学最美的姑娘娶回家。

你看,我长成这样都不敢定这样的目标。这个例子给大家说明什么概念呢?这个概念就是你得设定自己人生奋斗的目标。

我后来做新东方的时候就意识到这一点,就不断给自己、给新东方设定目标。别人做得多大多小跟我一点关系都没有,给自己设定目标、自我肯定,事情慢慢就做起来了。

所以,我们要肯定自己,关注自己个人的成长,关注自己兴趣的提高,关注自己经验的积累,关注自己未来的生命目标,一点一点去努力。

上一篇:在数的认识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论文下一篇:我的野生动物朋友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