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孩子为什么不举手

2024-05-18

课堂上孩子为什么不举手(共7篇)

课堂上孩子为什么不举手 篇1

课堂上孩子为什么不举手

钟桂莲

课堂作为学生的天地,应是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可无论在讲课或听课中,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有的学生能够积极地去解答,而有的学生却在那里默不作声。这让很多教师感到困惑,课后我也不断地在思考这个问题: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部分孩子不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之中呢?我大致概括了以下几种原因:

一、从众的心理

有些学生在教师提出问题之后能够积极的思考并且能够想出问题的答案,但是一看到其他学生都在那里默不作声,自己也失去信心,怕出丑,从众心理让他们加入到大多数人行列之中。

二、问题的难易程度

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可能会根据所学内容对问题进行拓展与延伸,如果老师的问题相对较难,会导致部分学生不能够对问题进行及时的梳理,加之时间紧,部分反应慢的学生就有可能还没有思考成熟,而教师有可能会因时间关系,只关注那些头脑灵活思考积极的孩子了,无形中损伤了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这同时也给我们教育者提了一个醒,课堂上一定要给孩子们留有充分的思考时间。

三、胆怯的心理

有些学生对教师的问题进行思考后不敢举手回答,问其原因大部分学生会说,不知道自己想得对不对,不敢回答,害怕回答错了,同学们会笑话他。其实这不仅是孩子不举手回答问题的原因,更是孩子缺乏自信心的表现,细心的教师就应该积极地抓住这点对这部分学生进行正确的鼓励与引导,让他们找回自信。

四、环境的改变

这里所说的环境的改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上课位置的变动。学生有可能对刚刚变动的新环境不太熟悉,比如到多媒体教室去上课,去了以后就会对周围的事物产生新鲜感,或者是周围有什么吸引眼球的东西,导致孩子们上课的精力不集中,结果对老师的问题就有可能有所忽视。这也是孩子上课不举手的一个原因。再者是教师的改变,尤其是换老师上课,由以前比较熟悉的老师换做成一个比较陌生的老师上课,新老师的脾气、性格等学生不是很熟悉,回答的正确与否,不知道教师会作出如何反应。这也会导致部分学生虽然很想回答问题,但由于教师的改变又会有一些胆怯的心理。

五、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我这里所说的外界因素主要指的是家庭因素。家庭因素包括许多:比如父母吵架、离异或者是家中发生了灾难等,这都有可能对孩子产生影响,导致孩子产生过重的心理负担,所以上课分神,精力不集中,这也是导致孩子上课不举手回答问题的原因之一。

六、自身身体的因素

比如学生在上课时突然发生了肚子疼、头疼、发热等症状而又不愿意给老师说,虽然表面上在听课,但由于身体不适,学生也不能积极地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这就要求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要仔细观察孩子们的表现,以便及时做出调整。

以上是我几年来对学生进行观察、了解所得。当然影响学生课堂发言积极性的因素还有很多,作为教师要不断调查研究,及时掌握学生动向,以便课堂上能有的放矢,更加有效地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让我们的课堂变成人人参与的课堂,变成百家争鸣的课堂,变成更加精彩的课堂。

课堂上孩子为什么不举手 篇2

要回答这个问题, 请先看一下我们上课在干什么?手机、小说和周公, 我们起码会与其一亲密约会。当老师一个问题扔过来时, 咱正身在曹营心在汉。所以, 多半问的是东家鸡, 回答的是西家的狗。因为我们神游, 所以我们沉默。

再看一下我们回答问题前的心理挣扎。我要不要回答?这样大家会不会觉得我太爱表现了?这是多数人的心理状态, 也是多数人的风格——“低调”。我们习惯了在QQ群里、在论坛里潜水, 而网络上的习惯也转移到了课堂。此外, 怕犯错, 也是我们拒绝回答的原因。但是, 无数想法观点正是在言语的交锋中产生, 真理也是越辩越明的。旧时大学里学生与老师据理力争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其实, 对于一个问题, 你有你的观点, 我有我的看法, 这很正常, 无关对错。林语堂在谈到中国人性格时有这么一句话, 思想上过分的稳健会剪去人们幻想的翅膀。而我们的谨慎, 我们的力求“完美”, 也减少了我们与老师交流的机会, 以及新观点的涌现。

我们沉默的大多数原因是我们不知道说什么。在一个问题面前或许我们并不缺乏站起来的勇气, 但是我们站起来要说什么, 却是我们所惧怕的。对于一个问题的答案往往需要个人的理解, 而回答的缺失, 正是我们自我表达的缺失。

这世界给了我们太多的方便, “有百度, 无难度”的口号已是人尽皆知。我们在如此方便的社会渐渐忘却思考, 忘却了自我表达。大学里最珍贵的人才是能够发现问题的人, 问题的来源是思考, 是对一事物拥有自己独立的看法。但现实是这世界有太多事物, 如网络等在代替我们思考。似乎有无数张嘴在替我们说话, 但没有一句是我们自己的话。别人的观点我们怎么好意思说出口, 这是赤裸裸的剽窃。所以我们沉默, 所以没话可说。

课堂上孩子为什么不举手 篇3

确实如此,每个班里都有那么几个孩子,男孩女孩都有。老师请大家把书翻开第几页,他跟没听见似的,如果单独点他的名字,他才翻眼看看你,慢慢悠悠地行动,等你回过头来,发现他还是没有把书翻开,而是开始在书边画小人。

用很多老师的话说:“他根本就不夹你。”

对于这类孩子,很多老师因为杂事缠身,最终只能暂时放弃,只要不影响大家,等待他慢慢长大吧。

有一次,小X就跟我说:“老师,您别管小Y了,说他他也不听,让他自生自灭吧。”

我笑着说:“你倒是会想办法。”

他有点儿不好意思地说:“不是我想的,我一二年级的时候老师就不管我。反正我不听。”

想想都觉得可怕。

这里先不去分析老师对不听指令的孩子,这样的处理方式,是不是合适,先分析一下孩子这种根本不听指令的习惯,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还是要回到家庭。

有那么一阵子,在我们家,小九就是听到大人的指令没有反应。

姥姥说,该吃饭了,去洗手吧。

装听不见。

妈妈说,该睡觉了,快去洗脸刷牙洗脚。

充耳不闻。

爸爸说,该去轮滑了,准备穿衣服。

勉强回答:等会儿。

姥爷说,快来,有你爱吃的蛋糕。

跑的比兔子都快。

可见,对指令无积极反应,并非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没听到家长的指令,而是那个指令他不想执行,所以故意装听不见。

我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时,就开始观察,看看他到底是在什么样的状态下形成了这一坏习惯。

很快,我们就发现了问题。家里管他的人多,这个喊他一句去做这个,那个说他一声去做那个,你也说,我也说,最后导致他谁的也不听。

因为大家说完之后,就去忙别的了,没有追踪,没有反馈,他发现只要他装没听见,或者随便答应一声,就可以糊弄过去,也没有人再管他是不是马上行动了,这个空子可以钻。

无独有偶,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学生家长跟我描述的他家的情况。他的孩子也是一个典型的“无反应”孩子。在课堂上总是比别人慢N拍,有了指令总是拖着,不到最后关头不去执行,不到deadline不交作业。

在他家里,就是爷爷奶奶都管他,爸爸妈妈也管他,你说一句,我说一句,孩子都疲了,甚至爷爷发现孩子不听指令,还经常对孩子发火,可是发完火,孩子仍然没有行动,爷爷又去忙别的了。最终导致孩子成了滚刀肉,随你雷霆万钧,我自岿然不动。说得急了,假装动一动,再回过头来,还是不干。

在家里遇到孩子听到家长指令没有任何反应的时候,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家庭里管孩子的人千万不要多,超过一个人照顾孩子的学习起居,孩子就会感到有压力。

左一个指令右一个指令,让孩子听着脑袋都大了,也不知道该听谁的。甚至有的家长指令还相互矛盾,导致孩子根本无所适从,最后干脆谁的也不听。

最好只有一个人负责孩子的督促和管理。当孩子出现“充耳不闻”的情况时,父母可以走过去摸摸孩子的头,再说一遍,让他注意听你的话。

一般情况下,孩子都会马上做出反应。

如果孩子屡禁不止,仍然对父母的指令置若罔闻,家长就要和孩子坐下来制定一套君子协定。让孩子能及时回复,哪怕不是马上按家长指令做,至少也应该跟家长说清楚自己在干什么,几分钟后去做父母要自己做的事情。

在给孩子指令的时候,要有几分钟的余地。

以前的我经常要求孩子马上行动,不管他当时在干什么。但是我发现效果非常差。孩子轻则反抗,重则哭闹不已。

分析起来也很简单,因为孩子正沉迷于他手头的事情,家长的指令下来要求孩子像机器人一样,马上执行命令怎么可能呢?

于是,我试着给孩子缓冲期,告诉他再过五分钟,我们就要做某某事了,给孩子一个心理准备。这样孩子就能自然而然地按照指令行动了。

但是五分钟之后,父母还是必须跟进,父母再次下达指令告诉孩子,五分钟到了,我们马上要开始做另外一件事情了。

孩子如果能及时行动,马上要大大表扬,表扬孩子守信用,守时等优秀品质;如果孩子没有及时行动,想继续拖延,比如说“再给一分钟”之类的,就需要父母温柔坚持,严格执行了。

再回到学校。

教师也应该对学生“充耳不闻”承担一定责任。

尤其是在低年级,不能急着做事,课堂上最重要的是要关注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的注意力都能集中到老师这里,集中到课堂上来。

一旦有人出现游离课堂,离开组织的现象,必须马上提醒或者帮助他们回到同学身边来。

如果在低年级学生注意力和执行力养成阶段,培养训练不能有力地贯彻到底,那么这些常常游离于群体之外的学生,不仅会让坏习惯加剧,还会把这个坏习惯传染给身边的同学。

千万不要因为“课堂时间有限”,而放弃管理一些孩子的注意力,执行力,不然他们会让你加倍付出时间代价。

有时候,快就是慢,慢就是快。

就是这个道理。

孩子不爱学习是为什么 篇4

在孩子还没有入学的时候,在我们还没有要求孩子学太多东西的时候,你是否发现,宝宝会看到广告牌,问你这个字怎么读,那个字怎么念?这时候宝宝是主动的想学习想知道一些东西,而你是否会发现,宝宝在你不知不觉中已经学会了很多东西。生活中我们要抓住宝宝的好奇心,可以在他好奇想知道的时候,多告诉他一些相关的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学到很多知识。

当孩子不爱学习时,家长要看看孩子为什么不爱学习了,是不是喜欢玩手机游戏,是不是喜欢看动画片?如果是这样的原因,家长要好好和孩子沟通,拳脚不是办法,只会让孩子更叛逆。而且虽然我们自认为是对孩子好,但我们也没有权利打孩子,没有权利觉得他的未来。

在孩子的教育中,我们作为家长首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我们不是孩子的主宰者,我们只应该告诉引导孩子我们总结的经验,给孩子讲道理,但每个人的想法不同,家长不能把自己的理想强加给孩子,不要把所谓的学习看的太重。

现在虽然是提倡素质教育,但实际孩子的压力并没有减轻,家长也付出很多时间给孩子辅导,报各种培训班,所以家长要多理解孩子,要好好和孩子沟通,告诉他们家长的压力,也让孩子慢慢理解家长的做法,让孩子更理智的控制自己去学习。

孩子为什么不喜欢学习?怎么办 篇5

马彦军

在如今天知识经济时代,人们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非常希望孩子能学习成绩优异。然而,天弗人愿,许多孩子不仅不刻苦学习,而且出现厌学现象。这些困扰着所有的家长和孩子。

孩子为什么会出现厌学情况?怎么办?

事实上,每个孩子天生有很强的求知欲,在成长过程中,一些事件破坏了他们的求知欲。

1. 是什么导致孩子厌学?

在学习过程中,所受到的否定和批评远远大于肯定和表扬;家长过多帮助孩子学习,使孩子的责任感缺乏,形成依赖,缺少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教育者过分的关注监督,使孩子紧张导致脑部供血、供氧不足,记忆力降低,思维缓慢;家庭情感氛围低沉,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逃避到不良交往或虚拟的游戏世界里等。

孩子在成长过程,这些因素的影响,在潜意识里形成:“学习=痛苦、批评、责骂„„”或“我笨,我学不好”„„等定义,而注意力又无法长时间集中于学习,形成恶性循环。甚至有些孩子会出现反社会行为来获取成就感,或者出现躯体症状来掩饰学习上的问题。

2. 怎么办?

从头脑理论上来讲,人的意识(决心、意志、逻辑等)占人脑的功能12%,潜意识占人脑功能的88%,由于潜意识形成对学习不愉快的感受,当我们下决心要努力学习的时候,会被潜意识所拒绝。所以,我们常常会看到一部分孩子,经常立志表决心,却不能坚持。所以,要想改善孩子们的学习,就要从潜意识入手。

近年来,我们临床通过催眠,来唤醒孩子的潜能,唤醒他们的求知欲,重新定义潜意识里对学习的感受。那么,催眠是如何帮助孩子的?

①训练注意力,在催眠过程中,老师引导当事人进入越来越舒服的状态,整个过程,当事人会把所以注意力集中在教师的引导和对自己身心的觉察中,反复的训练培养他们把注意力长时间集中在重要的事件上;②在催眠放松的情况下,改善脑电生物功能,改变脑部供血、供氧不足的情况,提高记忆、思维能力;③释放负情情绪,在催眠状态下,引导当事人觉察自己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并将之释放;④改变定义联系反应,进入潜意识,用舒服、轻松、愉快情绪体验替代过去形成的不愉快的情绪体验;⑤目标例外一小步,帮助当事人理清思路,整理正向目标,寻求过去经历中的成功经验和有效方法,推动其向良性轨道发展,提高自我赋能感。

潜意识的改变,将使当事人自然的进入学习状态,无需意志去控制,达到自发的专注状态。

课堂上孩子为什么不举手 篇6

有这样一类父母,跟孩子交流时习惯性的被无视,即使父母说得对也听不进去,说错了更会被驳斥甚至顶嘴,这样的父母尊严个人根本无从体现。孩子们为什么不懂得尊重父母?显然这跟父母和孩子之间日常生活中的相处方式有关,许多时候是父母自己砸了自己的招牌。父母需要平等的和孩子相处,但也要保持孩子对父母的敬畏之心。

记得自己小时候,如果哪个小屁孩不听父母话甚至敢跟顶撞父母肯定会招来一顿痛骂或皮肉之苦,只要父母朝自己一瞪眼,我立马老老实实该干啥干啥去,现如今我们当然反对父母靠武力来让孩子屈从。

可现在,我在越来越多的场合看到这样的场景:孩子大声跟父母说话,有的父母则更严厉训斥回应,也有的则俯首笑脸相迎,这在老人眼里大人小孩都不像话,用他们的话就是“老的没有老的样,小的没有小的样”。那么现在的孩子怎么了?问题出在哪里?难道孩子的叛逆期不讲道理是正常的?尼奇认为有一点是肯定的,孩子的成长身上有父母的影子,下面几种情形会让孩子不尊重父母:

不会接纳孩子的负情绪

从心理角度来讲,孩子发脾气是发泄他自己的`不满情绪,这时候父母一定要接受孩子的情绪,哪怕孩子发脾气的理由是错误的,父母要分析孩子发脾气背后表达的需求,根据情况给予引导,借此对孩子进行是非教育。

负情绪宜“疏”不宜“堵”。哭闹是孩子发泄情绪的本能,如果发作前期不能控制住,不妨让孩子先宣泄一下情绪。父母要保持冷静的心态,等孩子情绪稳定点再和他讲道理,千万不要因为怕在外人面前“丢面子”而使用强制手段。

因为我们要学会一个耐心倾听的父母,孩子乱发脾气,是他不知道如何正确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孩子小时候缺乏有效的情绪控制和合理的情绪表达能力。他用发脾气的行为方式来告诉父母他的不满、失望、恐惧等等,寻求父母的注意、帮助。因此最不合格的父母就是以发脾气解决孩子的发脾气。

记得女儿上幼儿园时的一个晚上,女儿与老公玩得好好的,突然大哭起来,先是哭爸爸欺负她。哭着哭着,她突然极伤心地说:为什么我的工作总是做不好?这样我才慢慢问出来她在幼儿园受挫的事。倘若我不耐心,可能会烦她不讲理,就问不出后来的事情。

一切为了孩子的观念

在中国当父母的有句老话很流行:我们活着不都是为了孩子么?因为中国人家庭观念很浓,父母无条件为孩子做一切,特别是现在一家大多就一个孩子,家庭条件也好了,只要孩子开心又不是犯大错误的事父母都可以去做,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吃一点亏。现在许多孩子的大事小情父母或者爷爷奶奶全都包办,稍不满足就朝着大人发泄,慢慢的,就养成了孩子自我为中心,发号施令成了习惯。

父母自身问题的折射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和孩子,孩子的语言行为许多都是从模仿开始,因此如果大人的一些做法不当,很容易就能在孩子的行为折射出来。平时自己遇到不顺的时候就发脾气,夫妻间也经常吵架,遇到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就认为无理取闹,如果父母一味否定,甚至贬低、打击甚至打骂孩子,长期以来孩子认为这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唯一方式,他也就学会了。

父母经常让孩子失望

现在有的父母在孩子面前经常做一些许诺,比如:答应孩子周末假期去哪儿玩?孩子伤心难过时候或某些节日时答应给人家买好吃好玩的,但最后大人以种种理由没有去兑现承诺,这让孩子非常失望,负情绪积累就会发火表达不满。还有的父母无视孩子感受在别人面前说他们的一些毛病,或者无休止的在孩子面前拿以前错误来教育现在的错误,让孩子觉得自己全是错导致情绪的冲动。时间一长就会经常与周围的小伙伴发生冲突,不自觉的被排斥,孩子就会产生心理障碍,慢慢会觉得孤独,会使孩子的心理产生阴影。

课堂上孩子为什么不举手 篇7

对于新的词汇、新的兴趣、新的焦点话题、孩子谈话的兴奋点,父母都很茫然,久而久之,两代人想坐到一块聊天,就变得非常困难,孩子宁肯跟网友、陌生人聊得火热,袒露内心隐私,也不愿意跟自己父母好好沟通。

家长应该要如何与孩子相处?

重视孩子的每一次分享

当孩子第一次和父母分享自己在外发生的事情时,如果家长忽视或者不感兴趣,就会大大降低孩子们今后的积极性,积少成多,和父母交流的想法就会逐渐消失。

当亲子间必不可少的沟通交流越来越少,父母越来越不了解孩子,孩子也越来越不亲近父母。而这种亲子间的疏离是悄悄产生的,虽然外表看似正常, 但实际孩子内心已经产生了变化。父母因为忙碌的工作和人际交往,在他们还没意识到问题产生的时候,孩子已经疏远了父母。

所以说,当孩子在跟你分享、倾诉时,家长一定要重视,并给予正面的回应。

一个骄傲竖起的大拇指,一句“你真的很厉害”,一个安慰的拥抱等,都是积极有效的回应。用你的感情来帮助孩子强化正面的情绪,疏导不良情绪,会给孩子带来好的体验。

学会赢得孩子的信任

有这样的父母,遇事总爱从孩子身上找原因,对孩子缺乏基本的信任。比如孩子说自己在外被欺负了,他们这样回答:“为什么只欺负你?不欺负别人?你肯定有问题。”

有的家长常常说一套做一套,先是温柔地告诉孩子,你什么都可以跟我们说,不管发生什么,爸妈不会责怪你的。但是当孩子真的告诉他们的时候,他们往往又会暴跳如雷。前后不一的态度会让孩子感到恐惧,不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索性都闷在心里。

有的父母不把孩子的隐私当回事,将孩子看做自己的附属品。“小孩子啊,哪有什么隐私啊?”为了随时掌握孩子的情况,他们想办法去查看孩子的隐私。当孩子反抗时,他们会说:“我都是为了你好!”殊不知,这种压抑只会让孩子越来越想脱离父母。

尊重孩子、信任孩子、遵守承诺,是做一个好父母的基本,也是获得孩子信任的前提。

建立和孩子之间的信任,父母要学会尊重孩子,将他看做独立的个体,用理性、耐心和包容对待孩子。父母要花时间陪伴孩子,花心思去理解孩子的思维方式,而不是想办法去查看孩子的隐私。

学会正确批评孩子

有些家长对孩子很凶,当孩子碰到事情的时候,先是训斥甚至打骂,然后才去替孩子处理问题。

孩子面对着这样的父母,就会战战兢兢。而孩子又缺乏足够的判断力,不知道某件事的发生会不会给他带来一顿训斥和打骂。在这种心理恐惧下,孩子们只好选择遇见任何事都不跟家长说。

所以当家长批评孩子时,一定要注意一点,就是无论怎么教训他,都不能破坏“你和他是一边的”这个底线。

遇到问题就事论事,让他明白错在哪里,并告诉他犯错了并不代表不是好孩子了,只要懂得改正,爸爸妈妈仍然爱你。

上一篇:手机木马分析趋势报告下一篇:天津印象800字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