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鲁迅研究复习资料

2024-09-03

自考鲁迅研究复习资料(精选6篇)

自考鲁迅研究复习资料 篇1

辽宁汉语言文学07565自考鲁迅研究复习大纲

1童少年时期对封建思想、封建思想文化封建教育的批判

对宣扬封建道德观念的的《二十四孝》极为不满(老莱娱亲、郭巨埋儿)对封建家长制度、封建教育制度,对迷信、封建落后的陋习的不满。后来于五四文化运动时期对于封建传统的猛烈扫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南京求学时期受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

达尔文进化论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都依照生存竞争,自然淘汰的规律发展着、严复结合当时的中华民族危亡的客观情势,由此发出“学习西方,与天争胜,自强保种”的救国思想。鲁迅接受了这一观点:新的必胜旧的,将来必胜过去,青年必胜老年。这就构成了鲁迅进化论信仰即社会发展观的基本特点,而特别强调只有通过斗争才能取得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解放。

3日本留学时期思想经历

在哲学上提出了“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强调主观精神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发扬人物内在精神,强调少数天才和英雄人物在创造历史中的作用。宣扬主观唯心主义与唯意志论的看法(暂时迷误)个性解放毕竟属于资产阶级思想范畴带有历史唯心主义色彩,却建立在革命民主主义场上,与尼采不同。4辛亥革命前后的主要思想状况

对辛亥革命热烈欢呼到严重失望,并没有单纯地沉湎于忧愤之中,他对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进行了认真的反思①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软弱、妥协。②中国革命任务的艰巨性、长久性③严重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在苦闷和寂寞中继续奋进、战斗(辛亥之后,**不止)缅怀古代先贤。从历史遗产中汲取精神力量,重视反抗精神。(对中国传统文化糟粕的批判,积累了充足的资料。从学术意义上看。也给研究中国字体史和文学史做了必要的准备)

5五四时期的政治思想

在政治思想上,基于强烈的民主主义要求,彻底的反对封建主义,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就把斗争的矛头直指向封建主义。揭露“吃人”的本质,并根本否定。②1919年10月《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抨击了封建的的“孝”道观念,对三纲愤怒声讨。③鲁迅对保古派的批判,主要着重在对“二重思想”(新旧并存中体西用)的挞伐上,充分体现了鲁迅反对封建主义的彻底性。

6五卅前后能用阶级观点分析社会问题

首先表现在他对青年的看法上。其次鲁迅阶级论的思想因素的增长,还表现在他对某些日常生活现象的分析上(对中国菜的分析)。还十分明确地认识到了武装斗争的重要意义,尤其重视“国民性”的改造问题。对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本时期文艺思想的主导倾向是现实主义,艺术应当是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

7厦门时期认识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必然性

肯定了无产阶级专政是历史的必然,在厦门期间,用阶级观点来观察和分析问题,表现得更加明显、更加全面了。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不同的解释,因为阶级属性和社会地位不同的缘故)

8广州时期“已经基本跨入了无产阶级世界观的门槛”的几个重要标志,第一,进化论的“思路”已彻底“轰毁”。第二阶级分析已经成为经常使用的解剖刀(中国文化)。正是从阶级斗争观点出发,认识到被压怕的人民必须重视武装斗争。第三在头脑中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已占主导地位。鲁迅认为,实践是一切知识的来源。此外还正确阐述了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对辩证法的掌握也更加熟练了。第四更加相信和热爱中国共产党。第五深刻认识到了国民党右派的反动本质。

世界观根本转变的几个重要原因

① 严酷的阶级斗争现实的教育,使鲁迅认识到进化论这一思想已经不中用了。

② 中国共产党的影响、教育、信赖促进了他共产主义世界观的确立。

③ 马列主义理论的学习,使鲁迅掌握了新的思想武器。④ 鲁迅世界观的转变,也是他严于解剖自己的结果。

9《呐喊》、《彷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呐喊》和《彷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我国的文坛,标志着中国文学现代化时代的到来。它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革命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开拓了中国现代小说的表现形式,给中国现代小说创作提供了艺术圭臬。它最早显示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实绩,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0重点掌握《呐喊》、《彷徨》的思想成就;形象及典型意义。

一控诉封建宗法社会及其吃人礼教的罪恶(《狂人日记》所描写的狂人,从表面上看,他有着变态心理、敏感多疑、逻辑混乱、语无伦次等病理症状。通过狂人形象的描写,以象征、比喻、暗示的手法,深刻揭示了封建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表达了作者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立场和深广的忧愤。可以说,这一篇以文学形式写成的反封建的战斗宣言。二是关切贫苦农民的前途与命运。《社戏》和《故乡》一样也带有鲜明的自述的性质。作品洋溢着欢乐情绪和强烈信念,表达了作家对农民命运和农村前途的热烈关切。还有《**》等,解释了农村劳动者的苦难三剖析落后的“国民性”阿q精神胜利法,通过这些看客群像的描写,对国民精神的糊涂和麻木,进行了深刻地揭露和批判。四反映被压迫的劳动妇女问题。祥林嫂这个“回头人”出嫁的悲剧,深刻地反映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残酷迫害,从而表明了只有彻底地推翻旧制度和旧礼教的反动政治,才能使祥林嫂那样的劳动妇女们得到真正的解放。《离婚》爱姑形象的塑造,有力地说明了被压迫人民必须克服自身的思想弱点,才能进行更坚决、更彻底的反抗斗争。《明天》单四嫂子守寡丧子的不幸遭遇中,对万恶的旧制度发出了强烈的抗议。五描写各类知识分子的人生道路。《孔乙己》《白光》陈士成都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肥皂》里的四铭《高老夫子》里的高尔础,则是两个封建卫道者形象。《在酒楼上》里的吕纬甫、《孤独者》里的魏连殳、《伤逝》里的子君和涓生,都是作者着力描写的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新知识分子形象。

六、歌颂劳动人民的崇高品德《一件小事》和《社戏》中热情地赞扬了农民和农民孩子的优秀品质。七总结旧民主主义革命历史经验教训①革命必须彻底推翻封建势力②革命必须依靠广大群众③革命必须铲除封建意识形态

11鲁迅的《狂人日记》与果戈理的《狂人日记》的不同之处;《明天》结尾的深刻寓意。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虽然借鉴了果戈理的同名小说,“意在暴露家族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却比果戈理的忧愤深广,也不如尼采的超人的渺茫”。它以“表现得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揭开了中国新文学的第一页。《明天》的结尾有着深刻的寓意:作品“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轻失手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

12《呐喊》、《彷徨》在典型人物塑造方面的艺术成就。

一典型人物塑造的特色①《呐喊》、《彷徨》特别注重“穿掘”典型人物的灵魂。

②重视揭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二典型人物塑造的途径都经过典型人物的过程三典型人物塑造的技巧①人物的命名艺术(手法丰富多样,具有鲜明地政治倾向性,成为人物性格有机构成部分,体现鲜明民族风格)②人物的出场艺术:“先主后宾”与“先宾后主”。注重对人物亮相的描写③人物对比的艺术在敌对阶级的人物思想性格的对比中,来扁他剥削阶级的反动本性(阿q正传)。在同一事物的不同反映中,来刻画人物性格(一件小事)。用同一人物形象前后性格的变化进行对比(故乡杨二嫂闰土)四典型人物描写的方法①肖像描写:“画眼睛”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多次展现(祝福祥林嫂)。鲜明表现作者对人物的评价。心理描写:通过动作行为表情披露心理状态(药)。进行大段心理剖析(高老夫子)。“我“直接倾吐的方式(一件小事)。②选取富于典型意义的的行动来刻画人物性格。行动描写含蓄凝练,意在言外。对话描写高度个性化,简洁凝练。③细节描写注重真实性与景物描写显示驱使人物行动的环境,显示人物心情和性格特征。

13阿q形象及其典型意义,艺术特色。

阿q是辛亥革命前后落后雇农的典型形象。精神胜利法是阿Q的主要特征,具体表现在(一)①不正视现实②妄自尊大③自欺欺人④健忘麻木⑤自轻自贱⑥凌弱畏强⑦讳疾忌医。

(二)①具有相当浓厚的封建传统观念和正统思想,也是阿Q的一个重要性格特征。②具有劳动人民勤劳、质朴的特点和自发的革命要求。阿Q形象具有深刻典型意义。小说通过对阿Q的形象和悲惨一生的描述,鞭挞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等落后、麻木的精神状态,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总结了辛亥革命没有发动和依靠劳动人民而终于失败的历史教训,从而实际上提出了农民问题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重要性。对整个社会各阶层都具有普遍教育意义。艺术特色:①真实地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一篇现实主义的杰作。②运用白描手法,传神地勾勒出人物的性格特征。③采用叙述体的结构④运用了杂文式的笔法,小说以漫画式的夸张进行叙述和描写。⑤此外,语言精练、质朴、准确、鲜明。

14前期杂文的主要思想特色

《热风》第一本杂文集批判国粹主义,早期进化论思想和个性解放思想,开始接受马列影响的印记。《坟》介绍科学进步,抨击洋务派复古派和资产阶级改良派,抨击封建传统观念(孝道、男尊女卑)和封建道德、文化。封建主义的广泛批判。反映了鲁迅前期思想中唯物主义因素的增长。《华盖集》、《华盖集续编》揭露帝国主义者,北洋军阀政府及其帮凶文人们的罪行,标志着着鲁迅的杂文已从过去广泛的社会批评转到了激烈的政治斗争。《而已集》反革命政变的控诉,揭露虚伪本质。第一批判传统封建道德文化。第二揭露封建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第三提倡“韧”性战斗精神。第四重视剖析落后的国民性,积极探讨国民性问题。

15后期杂文的主要思想特色

鲁迅的后期杂文创作,数量最多,造诣最深,影响最大。第一鞭挞国民党政府的投降卖国政策。第二声讨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第三反击国民党的反革命文化“围剿”。第四歌颂列宁、斯大林领导的社会主义苏联。第五批评革命文艺内部的错误思想倾向。《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此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集外集拾遗补编》。

16掌握鲁迅杂文强大的逻辑力量,杂文特点

总能一下子就抓住问题的关键,一针见血地揭示事物的本质,把道理阐述的简明深刻,无懈可击。善于利用对方的自相矛盾之处,来痛加驳斥,使论敌无以辩驳。

善于创造典型。特点:①强大的逻辑力量②鲜明的形象性③辛辣的讽刺④战斗的抒情⑤文体风格的多样化。

17《朝花夕拾》的主要思想特色

回忆录性质的散文集,表现对亲友和师长的崇敬、怀念之情。②批判封建思想、对封建制度对青少年的毒害。③揭露思想文化战线上资产阶级文人的反动嘴脸。④作者以炽烈的感情和浓重的笔墨,揭示了一个时代的各个侧面

18《朝花夕拾》在人物性格上的刻画上,善于运用白描和画眼睛的手法

抓住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一些特点,以简练的笔墨,清新明快的语言,勾画出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19《野草》的主要思想特色

一、歌颂坚韧顽强、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精神。

二、用于严肃地进行自我剖析。

三、对黑暗冷酷的社会现实和各种丑恶的社会现象,进行无情的揭露和批判。

20《野草》的象征手法的运用

具有象征性的人物形象(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颇具象征色彩的故事(过客),具有象征意义的自然景物(秋夜),象征意义的故事(死火、腊叶)、利用宗教材料表示象征意义(复仇其

二、失掉的好地狱),通过梦境来象征现实(死后)。

21诗歌的主要思想特色,艺术特色

一、抒发高远的革命志向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莲蓬人),揭露反动派的黑暗和残暴,谴责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暴行,描写人民群众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残害下苦难生活,热情讴歌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及坚韧的战斗精神。艺术特色:1多种表现形式与表现方法的完美结合(比喻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渲染、反复强调)2活用典故。3形象而凝练的语言艺术特色

23故事新编(八篇)的主要思想特色

第一发掘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歌颂“中国的脊梁”.第二批判文化思想战线上的复古逆流,刨坏种的祖坟。《补天》是第一篇历史小说。第一层寓意是批判封建的孝道观念。第二层思想寓意是对以瞒和骗为特征的封建阶级旧文学的批判。《铸剑》歌颂了被压迫人民对残暴的反动统治者的永不妥协的复仇精神《奔月》。

24《故事新编》中“油滑之处”的插入所起到的积极与消极作用。

积极:增强小说的现实性与战斗性,使历史题材小说创作与现实革命斗争紧密地结合起来。是我国传统戏曲中“二丑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在表现形态上也是不拘一格的。消极:将宏大的结构破坏了。造成了小说时代风貌的某些不协调。

25对文艺真实性问题的独到见解

首先要做到描写客观实在的真实,主张“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要求作家主观的真情和所反映的客观事实真相的统一。

26文艺功利观的主要特点。

首先表现在他对反对为艺术而艺术,主张为人生而艺术。“立人”主张。认为文艺是一种宣传工具,文艺要为革命服务。

27对悲剧概念的阐释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鲁迅对悲剧概念的这个解释,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的。“几乎无事的悲剧”的美学命题的提出,是鲁迅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发展的又一突出贡献。“英雄悲剧”和“平凡悲剧”

28对作家修养问题提出的几点重要意见

第一要求革命文艺工作者必须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并注重世界观的根本

转变。其二要求革命文艺工作者必须深入生活实践。其三要求革命文艺工作者注重文艺本身的特殊规律,加强艺术技巧的学习。其四要求革命文艺工作者必须批判继承中外一切优秀的文化遗产。

自考鲁迅研究复习资料 篇2

一、《机械设计基础》自考课程的日常教学

1、分析自考学生的文化基础

大多数自考生由于各种原因而未参加高考, 有的只读了高二、高一便外出打工, 后来感到知识的重要性而参加自考;有的深感考大学的希望渺茫而直接到职业院校就读, 一边学习专业技能, 一边参与自考以提高学历。因此, 自考生的文化基础普遍较差, 自信心不足, 但求知欲却较强, 大多希望通过自考提高学历来改变命运。

2、针对自考生文化差进行文化补习

教师应利用课余时间给自考生补习高中数学、物理这两门与《机械设计基础》自考课程有相关知识的内容, 尤其要使考生牢牢掌握运动学、力学、平面几何、函数等相关知识。

3、狠抓课堂教学质量, 重点突出“三基”的教学

《机械设计基础》自考课程是全国统一教材, 该书后面附有考试大纲。为此, 教师在课堂授课时应仅仅围绕教学大纲中心内容, 重点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公式作详细讲解, 力求语言简洁通俗易懂。如零件、构件、机构、机器、机械、运动副、自由度等常见考点概念, 常用机构原理、受力分析及基本尺寸的设计计算公式等, 这些往往是计算题和分析、设计题的解答的理论依据。

4、认真贯彻两条主干线教学

《机械设计基础》自考课程的研究对象为常用机构和通用零部件。教师讲授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间歇运动机构、机械三大传动等常用机构时, 应贯彻“组成—分类—特点—应用—失效形式—设计计算公式—注意事项”这一条主线;讲授联接件、联轴器、离合器、轴、滑动轴承、滚动轴承、弹簧等通用零部件时, 应贯彻“定义—类型—牌号—材料—失效形式—设计准则”另一条主干线。除此之外, 轮系、机械的调速与平衡、机械系统设计综述这三章也应掌握其分类、基本概念、公式等, 这往往是选择填空两大题型的考点范畴。

5、重视课堂练习质量

教师应在授课时预留十五分钟给学生讲解与本次课知识有关的习题, 尽量挑选难度适中且符合自考题型的题目, 并规范解题步骤。

二、《机械设计基础》自考课程考前复习要点

1、全面复习课本有关考点基础知识使学生对基本概念、原理、公式等做到理解记忆并进一步加深巩固知识。

2、采用“合并同类项”类比法复习效果将更好

如: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的优缺点比较、传动比、传动效率、失效形式、设计准则、各轮的结构形式、材料加以对比复习;又如:直齿圆柱齿轮、斜齿圆柱齿轮、直齿圆锥齿轮、蜗杆传动的受力分析中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类比教学 (主动轮圆周力与其圆周速度反向, 从动轮则相反;斜齿轮和蜗杆采用主动轮左右手定则判断轴向力等) 。

3、通过做历年自考真题带动学生复习的激情

因为学生对平时的理论教学、作业、复习课本理论知识常感到枯燥无味, 他们希望自己能顺利通过自考, 那么唯有做历届国考真题才是他们最感兴趣的, 从做题中找到自信心和薄弱环节, 从而进一步做到对症下药地重点攻关, 这样复习时将起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成效。

4、教师应在全面复习基础理论的同时加强重点题型的训练 (如:计算题、分析题、设计题) 尽快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这三种题型的解题步骤和方法。

《机械设计基础》自考科目历年国考试卷中填空选择两大客观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分值占五十分;另外, 计算题考点范围为平面机构的自由度的计算、齿轮传动的基本参数计算、滚动轴承的当量载荷的计算、轮系传动比的计算, 共占二十四分;分析题考点范围为齿轮传动的受力分析、螺纹连接的强度条件分析, 共占十二分;设计题考点范围为轴的结构设计 (以改错形式出现) 、凸轮机构、连杆机构等的简单设计, 共占十四分。

因此, 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对以上知识考点的重点复习, 学生便能明确目标, 抓住主要矛盾, 避免少走弯路。

三、结论:

综上所述, 针对自考生文化基础薄弱这一不争的事实, 教师在日常教学和考前复习中, 应紧紧围绕自考教学大纲要求, 狠抓基础理论教学, 给学生以正确的自学方法, 同时在考前总复习中重点复习有关自考题型中的知识考点题目, 真正体现“狠抓基础、重点突出”八字方针, 这样学生便能行之有效地学习, 效果将更好, 提高了学生考前自信心, 必将为考生顺利通过自考奠定坚实的基础, 提高学生的自考通过率, 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摘要:为了全面提高中华民族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不拘一格造就和选拔人才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国家鼓励社会有志青年自学成才, 通过自学考试以获取国家承认的学历。而《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类和近机类专业自考必修课。本文重点从“自考”角度出发, 对该课程的教学与复习进行了有效探讨分析, 希望给教师的辅导和学生的自学起“抛砖引玉”之功效。

关键词:机械设计基础,自考课程,教学,复习

参考文献

[1]丁洪生:《机械设计基础》,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8月。

[2]《机械设计基础》自学考试大纲,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 1999年10月。

王元化对鲁迅和鲁迅研究的反思 篇3

一、1930年代末衷心爱戴鲁迅的青年学子

1937年卢沟桥事变。8月8日,日军开进北平,到处是准备逃难的人群,一位青年学子全家也夹杂其中。当时听说日军要抓知识分子,书籍和钢笔只得扔下,可是他实在舍不得自己画的鲁迅像和两册《海上述林》,就瞒着家人塞入箱里。这位青年学子就是后来在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上产生重要影响的学者、思想家王元化先生。那时,他仅仅十七岁。

两年后,1939年10月,重庆读书出版社出版了景宋、巴人等著的《鲁迅的创作方法及其他》一书。在这本以名家为主的论集中,出现了一个生疏的名字:洛蚀文。这是王元化最初的笔名,名下是一篇很长很有理论深度的论文《鲁迅与尼采》,这是中国鲁迅学史上第一篇从学理上系统探讨鲁迅与尼采关系的学术论文。之前,1938年8月29日广州《黄花岗》旬刊二卷四期刊出的张震欧的《鲁迅与尼采》,虽然首次开辟此课题,但是仍嫌浮于感想,过于简单,而这篇论文却是长篇大论,相当深入地分析了鲁迅与尼采的关系。该文讨论的中心,是“鲁迅在他的世界观里是不是吸取了尼采主义?和他们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从阶级性和意识形态问题以及对待人性、理性、个性主义、妇女的不同态度,论述了鲁迅与尼采的根本区别。文章思辨性很强,材料也很丰富,不足之处是在强调鲁迅与尼采的区别时,忽略了鲁迅所受尼采的深刻影响,使该文显得有些生硬和偏颇。然而作者王元化当时还是一位十九岁的青年,诚如该书编者在《编后》中所说:“他以这样的年龄,而能有这么严正的精神来治学,真是可敬。虽然在这篇论文中,对于尼采的个性解放,在某一历史阶段上的革命性,估计不充分,多少有点机械的味儿,但对于鲁迅先生的思想的分析,却非常的正确。”

之后,王元化受到当时在学术思想界处于权威地位的胡风等人的重视,开始活跃在中国文坛,用方典、函雨等笔名发表了很多鲁迅研究和文艺理论文章。

1949年建国以后,他以更加充沛的热情投入写作,1950年10月10日在《纪念鲁迅先生》一文中说:“从他自己的作品也可以看出,他的热爱一直是贯注在那些被侮辱被损害的卑微灵魂的身上。即使像《阿Q正传》这篇被人歪曲成作者‘心里藏着可怕的冰块’的讽刺小说,如果我们理解他那‘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基本命意和唤醒昏睡麻木的自觉的企望,那么无论如何也不能够用‘冷嘲’和‘滑稽’这种曲解胡说去侮辱作者的。”

总之,从1930年末到1950年代初,王元化对鲁迅一直抱着极为崇敬的态度,正如他自己所说:鲁迅先生引导他从青年时代跨进革命文学,他一直是衷心爱戴鲁迅的青年学子。而这时他从立场、观点到语言,都不是自己独具的,而是从领袖毛泽东那里套用来的,顶多不过是做了一些诠释罢了。

二、1980年代提出“综合研究法”

1955年王元化被打成“胡风分子”,十年“文革”中又遭受迫害,沉默了二十余年,直到1980年代才重新出山,对鲁迅和鲁迅研究又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其中,最著名的是1981年7月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鲁迅研究室编辑的《鲁迅研究》第四辑上的《关于鲁迅研究的若干设想》。笔者有幸做过这篇重要论文的责任编辑。

在这篇论文中,他提出了很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但最主要的是主张鲁迅研究要运用“综合研究法”,并引用恩格斯的“分工的奴隶”一语和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的“各照隅隙,鲜观衢路”、“各执一隅之解,欲拟万端之变,所谓东向而望,不见西墙也”,对鲁迅研究者提出这样的希望:“我们的研究者最好从拘于一隅的狭窄范围走出来,就力之所及争取做到博一点,至少对于和自己专题有着密切关联的学科,也花功夫去钻一下,这不仅有好处,也是必要的。试问,研究我国现代文学的某一作家,能够不去了解他的时代、社会和环境么?——这就需要有一些政治、经济、历史的知识。能够不去了解他和前代或外国作家的继承或借鉴关系,和同时代作家的交互影响以及对后代所发生的作用么?——这就需要有比较全面的文学创作和理论的知识。能够不去了解他在作品中反映出来的时代思潮、思想根源和美学观点么?——这就需要有一定的思想史和美学的知识。我以为,这些知识都是文学理论研究者不可缺少的。鲁迅研究并不例外,甚至还应该特别注意这一点。鲁迅曾经说过,专家多悖,博学者多浅。倘使抛开上述应有的知识,孤立地研究鲁迅和他的作品,不但难免于悖,而且也往往流于浅薄和空疏。因此,我倡议鲁迅研究尽量采用综合研究法。”

谈及如何写作鲁迅传时,他又建议:

像车尔尼雪夫斯基写的以别林斯基文学活动为中心的《果戈理时期俄罗斯文学概观》那样,从我们现代文学史的波澜起伏的背景上,理出鲁迅的思想脉络和他在每一历史阶段留下的战绩,那也是很有意义的。不过,这就需要对鲁迅的对手,如早期代表国粹派的《甲寅》杂志,陈西滢和他所属的新月派,当了过河卒子的胡适,提倡语录体小品文的林语堂和以苦茶名斋的周作人为代表的所谓京派,以及在另一领域内,并非敌对而属同一革命营垒的创造社、太阳社,直到晚年时左联内部的“两个口号”之争,都进行系统的探讨,占有充分的材料,才能作出公正的史的评述。如果只根据鲁迅本人的文章来品评,明于此而昧于彼,那就会使他的许多针对性的观点难以索解,甚至变成无的放矢的空话。这是鲁迅生前所担心的。似乎我们至今还没有充分掌握鲁迅对手的资料,把双方的观点摆出来,作出实事求是的深入评述。今天我们可以用清醒冷静的头脑公正地去评价过去我们文学史上那些功过是非了。不能以单纯的顶礼膜拜之情,更不能以意气用事的褊狭之见来代替科学的论断。让我们采取车尔尼雪夫斯基在《果戈理时期俄罗斯文学概观》中论述别林斯基与波列伏依、森柯斯基、歇唯辽夫的论争时,以及在论述别林斯基所属的斯坦凯维奇小组和赫尔岑所属的奥格辽夫小组之间发生分歧时,那种忠于历史、尊重事实、公正无私的良史直笔吧。

今天重温王元化1980年代所提出的“综合研究法”,仍然感到耳目一新。对今后的鲁迅研究依然有着深远的启示作用。

三、1990年代对鲁迅局限性的反思

进入1990年代以后,王元化最为突出的思想贡献是对“五四”以来的历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而反思“五四”,就不能不涉及鲁迅,由此他也对鲁迅的局限性做出了震撼人心的反思。

(一)关于激进主义:王元化说:“我是先思考激进主义,才对五四作再认识的反思的。所谓‘再认识’就是根据近八十年来的经验教训对五四进行理性的回顾。五四有许多值得今天继承吸取的东西,也有一些不值得再吸取的东西。”王元化未把“五四”视作“激进主义”的滥觞。相反,他确认,“保种图存”的国族焦虑与近代改革的屡屡挫败,致使中国大地自二十世纪初(1903年)便风行无政府主义。作为最早传入我国的西方革命思潮,无政府主义实质便是“激进主义”,为了改变现状,主张走极端,即使诉诸暴力,只破坏,不建设,也在所不惜。他注意到深受无政府主义浸润的文化人士除刘师培外,“当时一些和平稳健人物,如蔡元培、马叙伦,甚至太虚和尚”也系此列。此风弥漫到“五四”,启蒙家亦未能免疫。胡适坦承他曾为当时梁启超所谓“破坏亦破坏,不破坏亦破坏”之愤词而感动。陈独秀更是将政治激进之正义喻为“货物买卖,讨价十元,还价三元,最后结果是五元。讨价若是五元,最后的结果,不过是二元五角。社会上的惰性作用也是如此”。这就让人联想起鲁迅的另一番话,说为了能在黑屋子开扇窗,你偏说要掀屋顶,反倒奏效。这叫“矫枉必须过正”。诚然,后人难以体认先驱在鞭策民族进步时曾肩负何等黑暗,但历史遗训也在提醒读者:纵然把“激进主义”归咎为国史的诡异所编导的悲剧,国人也千万不宜将此史实层面的无奈,夸耀成史识层面的智慧,“以致形成以偏纠偏,越来越激烈,越来越趋于极端”,“一直延续到数十年后的政治批判运动中”。

(二)关于“遵命文学”:王元化在1998年12月10日日记中写道:读鲁迅,得以下二条”语录:一曰“我所遵奉的是那时革命的前驱者的命令……”并说:“从《二心集》开始,鲁迅虔诚地接受了瞿秋白、冯雪峰等的影响”,“他的不少文字带有特定意义上的遵命文学色彩。例如,他对第三种人的批判,对文艺自由的论争,对阶级性的分析以及对大众语和汉字拉丁化的意见等等,都留下了这样的痕迹。”

(三)关于对“第三种人”即“中间地带”的批判:“第三种人”即夹在国共两党之间的中间派。王元化说,鲁迅“参与批评文艺自由与‘第三种人’运动”,源于“当时第三国际提出了‘反对中间派’的口号”,“同时把中间派作为主要打击对象,认为中间派比反动派对革命的危害还要大”。

(四)关于进化论问题:王元化认为“天择物竞”理念经严复《天演论》之译介,曾激励了国人自强的民族尊严,但把一个享有世界声誉的、内涵特定的生物学学说,“抽象化”为“新的要比旧的好”这一“思维模式”,这就不是“通俗”,只能说是“庸俗”了。然而,“五四时代几乎没有一个思想家不信奉这种进化论”,包括鲁迅。虽然“鲁迅在二十年代下半叶说,他过去认为青年必胜于老年,大革命的血腥屠杀才使他纠正了相信进化论的偏颇”,“不过这种反省只限于指出进化论缺乏阶级观点;至于‘新的必胜过旧的’这种观点”,“实质上并未改变”。鲁迅从“进化论”到“阶级论”,其转向在瞿秋白看来,或许政治意味甚浓;但若着眼于思维模式,则鲁迅的“阶级论”,不过是把“庸俗进化”,从原先的人类代际关系域搬到社会政制轮替域罢了。换汤未换药。所以王元化在私函中,会不无嘲讽地用两个醒目的引号,来转述鲁迅的名言:“无产者之所以有‘未来’,由于他们是‘新兴’阶级缘故。”

(五)关于“个体”与“集体”问题:早在1988年,王元化就曾疑惑:像鲁迅那样伸张个性的思想家,怎么也会在《二心集》期间淡化“五四”所提出的自我意识、人性、人道等普世理念呢?1990年代以后,他进一步认为:鲁迅这样有“革命家”情结的左翼人物,当他面对既拥有军事“实力”,又具备道义感召力,且已经给出荣誉席位,诚邀他一起奋斗、一起夺取政权的红色营垒,条件则是请他收起他曾高扬的“个性解放、人性、人道”,他因而将自己视为理应融入“集体”的“个体”,犹如一掬水汇入江湖之后,所必然会作出明智的自我微调。因为此“集体”不是别的,正是“集团”、“组织”、“阶级”或“多数人”诸冠名的总称。

(六)关于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王元化在1998年12月10日日记中写道:“读鲁迅,得以下二条”语录的第二条就是:“帝国主义和我们,除了他的奴才之外,哪一样利害不和我们全相反?……”他不同意这种“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的绝对化的思维方式。

(七)关于不宽容论敌的问题:王元化指出,鲁迅一旦自以为掌握的是真理(即“真理在握“),必不容怀疑,更不容别人反对,甚至“就会以真理的名义,将反对自己和与自己有分歧的人,当做异端,不是去加以改造,就是把他消灭掉”。这显然是不妥的。

(八)关于废除汉字问题:2006年10月25日我访问王元化先生时,他当面跟我说过:“关于文白之争,鲁迅说过对反对白话的人要用最黑暗最黑暗的咒语诅咒等很激烈的话,唐弢说如果看看当时的情景,知道当时反对白话的人说得更激烈,就会感到鲁迅骂得并不厉害了。但是,到底是怎么样的情况呢?反对白话的人是不是真的那么激烈、恶毒,鲁迅的说法是不是百分之百的准确,没有一点过激的呢?其实,当时主张白话的人,有很多的说法,像钱玄同就认为中国书不能看,中国人讲的话也坏透了,不准讲中国话,一律讲世界语,或者讲外语。这种主张实际上并不能说明白话都是合理的,像这样的论调几十年反复地讲,没有分析。”王元化主张今天应该对此进行反思。

四、王元化反思的价值与意义

王元化关于“五四”和鲁迅局限性的反思,问世后立即在中国思想界掀起轩然大波,反对意见轰然而起。主要意见是认为他被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那场风波吓坏了,退缩进保守主义的营垒,对五四运动和革命历史采取了否定的态度。

我认为:王元化的这些反思,是中国近现代思想史最重要的收获之一,也是中国“鲁迅学”史上的重要篇章,是中国知识分子精神觉醒的重要标志。

首先,对鲁迅局限性研究,绝对不是贬损或者否定鲁迅,而是将鲁迅研究提升到科学的境界。王元化说:“从历史评价方面来说,鲁迅不能免掉‘五四’时代文化的局限。但哪个时代没有它的局限?没有局限的社会不是真实的社会,没有局限的人不是一个真实的人。”

王元化对鲁迅局限性的研究,是为了还原真实的“五四”时代,把鲁迅还原为一个真实的人,而不是对之进行否定和歪曲。

鲁迅早就借用郑板桥的诗,告诫要给他写传记的日本学生增田涉说:“搔痒不着赞何益,入木三分骂亦精。”他从来没有认为自己是什么“神仙”和“圣人”,而如王元化所说:“鲁迅在他的早期著作中曾说过,他的身上背负着两个古老的鬼魂,一个是韩非的峻急,一个是庄周的随便。”承认自己只是历史发展链条的“中间物”,希望青年超越自己,而自己攻击时弊的文字,“须与时弊同时灭亡”。所以,鲁迅不仅不反对后人指出他的局限性,而且是盼望能够这样做的,只是须入木三分,而不要“搔痒不着”。事实上,1990年代以来,不仅是王元化,一些对鲁迅有着长期研究的功力极深的研究家,也在致力鲁迅局限性的研究,并做出了令人信服的实绩。例如林非先生的《鲁迅和中国文化》,就指出鲁迅对明末黄宗羲的民主思想未曾注意,本身存在小生产者影响的问题。所有这一切,并非是对鲁迅的贬损,恰恰是鲁迅研究进入科学化的标志。

其次,王元化对鲁迅局限性的分析是有思想的学术,又是有学术的思想,绝不像有些人那样是不学无术的空想或者缺乏思想的挑剔。1994年王元化在《学术集林》卷一《编后记》中说:“我一直希望多一些有思想的学术和有学术的思想。倘不是在非常时期,知识分子毕竟应在知识领域中发挥作用,而不应抛弃自己的本来职责。记得少年时读到鲁迅在抗战前夕所写的一篇文章,他说他所能做的仍是运用手中那支笔,这笔是五分钱买来的,名字叫做‘金不换’。这句话很能代表我今天的心情。我们只是想做一些我们认为有意义而别人没有做的事。”他对鲁迅局限性的分析,正是在履行知识分子的职责,是进行探幽烛微、指点迷津的学术分析。例如对为什么鲁迅既反专制,又赞成秦始皇的分析就是这样的,他指出:“这是由于秦始皇在六国纷争后,终于完成了全国统一的大业。这在当时看来,对中国是最为重要的。鲁迅就曾对秦推行的书同文、车同轨,表示了赞许。我曾经用历史走错了房间来解释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一些倡导自由平等的人,往往会从他们以幻想绝对的集体主义为终极目标的主张中,导致专制主义。这是他们想不到并违反初衷的。”从谨严的学术分析出发,辨析一些难解的思想问题,就比空谈要有说服力。

再次,王元化在分析鲁迅局限性的同时,比以前更为有力肯定了鲁迅的价值。这是在他的文章和谈话中随时随处可见的。例如在谈研究《文心雕龙》的体会时说:“我喜欢《文心雕龙》跟鲁迅对刘勰这部书的推崇是有关系的,鲁迅书中有五处论述到《文心雕龙》,都是极其精辟的。比如,《文心雕龙·辨骚篇》有‘才高者菀其鸿裁,中巧者猎其艳词,吟讽者衔其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四语,鲁迅说刘勰在这里所要阐述的是那些《离骚》的模仿者,‘皆着意外形,不涉内质,孤伟自死,社会依然,四语之中,含深哀焉’。鲁迅用短短数语就道出了其中的涵义。他说刘勰这四句话,隐寓着悲哀:那些模仿者没有一个人看出屈原的深刻思想。他们不知屈原的成就不仅在文学上显示出华彩,而且更重要的是对社会所发出的正义呼号。我原来是读过《文心雕龙》的,当时就看不出这里面有这么沉痛的意思。读了鲁迅的简短评语后,再读《文心雕龙》就有深层体会了。此外,《文心雕龙》另一篇文章《程器篇》中说‘将相以位隆特达,文士以职卑多诮,此江河所以腾涌,涓流所以寸折者也。名之抑扬,既其然矣,位之通塞,亦有已焉’。鲁迅对此评价说‘东方恶习,尽此数言’。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对中国文化有极其精深的见识。现在为什么不在这领域进行很好的开拓呢?”他对鲁迅的敬仰之情,跃然纸上。

五、余言

当然,王元化晚年对鲁迅和鲁迅研究的反思,也非尽善尽美。例如他在谈中国知识分子个性消亡一事时说:“‘五四’在中国思想史上曾发生重大作用,可是后来却成了历史的讽刺,个性消亡了,变成了为政治服务的工具,变成了螺丝钉,独立精神、自由思想荡然无存了。许多人是到了三十年代“左”倾化之后,才放弃个性解放精神的。像鲁迅这样伸张个性的思想家,也是在那时候说自己属于遵命文学的。”这一看法有片面性,诚如夏中义先生所说的:

鲁迅也未将自己全部、彻底地上缴,此即笔者屡屡慎用“若干”、“暂且让渡”及“自我微调”诸字眼之故。否则,鲁迅也就不必在1931年如此惊动国人应“温故知新”:“温故”,是被誉为“民族英雄”的朱元璋当了明太祖后,“杀汉人比蒙古人还厉害”;“知新”,则是上海的工人赚钱开小厂,“对付工人反而达到绝顶”。结论:“记载说明至今为止的统治阶级的革命,不过是争夺一把旧椅子。去推的时候,好像这椅子很可恨,一夺到手,就又觉得是宝贝了。”

鲁迅为何能在《二心集》留下如此“另类”文字?也许是他对史实暨现实的惊人透视力所致,也许是当他给“第三种人”摆脸色看时,也有自己人会给鲁迅摆脸色看。这是最令晚年鲁迅忧伤的。鲁迅将此喻为从营垒朝其背后射来的箭。“忧伤”不是“忧患”。家国之“忧患”是可以大书特书感动天下的,营垒之“忧伤”则不宜向外人道,只是郁闷,或仅在日记与私函偶然流露一二。钱理群对此做过很好的研究。那是一扇可洞悉晚年鲁迅心境的幽邃小窗。笔者只想说,鲁迅晚境所忍受的刻骨忧伤,其实是钱理群的北大导师王瑶(1914—1989)以及王元化,都曾领教的。他们都曾是奋勇追随左翼的热血者。但很快,他们与鲁迅相仿,当他们把献身的赤诚交给“我们”时,“我们”却在太长的时间,仍不将他们视作真正的“我们”。这太让人寒心。这表明,封给鲁迅的那顶“革命家”帽子,无论生前、身后,只是一个名分,是政治清誉,并非组织上、思想上的刚性认同。这样也好,不至于太遮蔽了鲁迅的本色。

世界上的事情是复杂的。鲁迅和许多向往“无阶级社会”和民主、自由的真诚的文化人,在为了大局而牺牲自己个人的见解、兴趣、利益和欲望的时候,却偏又遇上了新的“皇帝”和“奴隶主”的冷脸和鞭子。他们在失望之中,又透出“心境的幽邃小窗”。这就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两难处境。

鲁迅原本就是一个活在人间的人,一个在特殊时代和特殊境遇中熔炼而成的天分很高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但后来被政治浪潮推上了“神坛”,变成了“神”;随着1980年代以后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他又逐步还原为“人”;又伴随着鲁迅研究的科学化,一步步对他进行科学的历史的分析,他开始成为一个“历史的人”。所谓“历史的人”,实质上就是显现了他出现的历史环境、历史原因和产生的历史作用、功绩以及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

自考鲁迅研究复习资料 篇4

1.为什么研究新闻作品必须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

2.为什么新闻作品研究者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3.对改革开放以来,新闻报道在形式和内容上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变化、新创造、应该本着什么原则进行研究?

4.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新闻学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5.为什么研究新闻作品应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6.怎样才能做到实事求是?

7.为什么在评析新闻作品时,首先要从政治上,对它做出评析?

8.什么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的“新闻本源观”?为什么必须坚持这个观念?

9.什么是新闻的真实性?

10.解释“新闻”之“新”的含义?

11.怎样理解新闻的重要性?

12.怎样在新闻中体现“新闻必须用事实说话”?

13.新闻语言的特点是什么?

14.什么是新闻作品结构?

15.怎样看待改革开放以来新闻写作的发展变化?

16.研究新闻作品为什么要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

17.怎样联系时代背景研究新闻作品?

18.你怎样理解时代对新闻作品的形式上的影响?(举例)

新闻文体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的阅读心理和阅读习惯,对新闻文体有不同的要求。

例如导语,在近代报刊创立之初,消息没有什么特殊的结构形式,只是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将新闻事实记录下来,这样,最终要、最新鲜、最有新闻价值的内容的布道突出。到19世纪中期,美国爆发南北战争,人们急于了解瞬息万变的战争情况,许多报纸为了抢发新闻,争取读者,争取利用电报发稿,把主要新闻事实放在开头部分,快速传播出去,于是出现了导语。早期的导语,时、地、人、事、因要素俱全被称为第一代导语。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节奏的加快,20世纪30年代后,又出现了突出最有新闻价值,最能激起人们兴趣的部分要素的第二代导语。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闻写作突破了“倒金字塔”式的结构,向自由式、灵活多样的形式发展,导语也越来越多样,出现了间接导语、退缓式导语、复合式导语等许多新形式。

以通讯为例,19世纪30年代,我国境内开始有了近代中文报纸。早期报纸上以传递信息为主的“报道”,大都是几十字、百把字的短稿,采取客观的口吻,简短概括的介绍人物和事件,极少有详尽的文字叙述,似今天的简讯之类。随着社会对信息日益增长的需要,人们对那些重大事件、有趣见闻等,已不满足于简略的报道,而要求有详尽的记述,因而逐渐出现了通讯这种体裁。早期的通讯以纪实性通讯和旅游考察通讯居多,后来人物通讯和故事通讯也大量出现。50年代大量出现工作通讯和深度报道。

19.以通讯这种文体的变化为例,谈谈文体变化与时代需求的关系?

(举例)

以通讯为例,19世纪30年代,我国境内开始有了近代中文报纸。早期报纸上以传递信息为主的“报道”,大都是几十字、百把字的短稿,采取客观的口吻,简短概括的介绍人物和事件,极少有详尽的文字叙述,似今天的简讯之类。随着社会对信息日益增长的需要,人们对那些重大事件、有趣见闻等,已不满足于简略的报道,而要求有详尽的记述,因而逐渐出现了通讯这种体裁。早期的通讯以纪实性通讯和旅游考察通讯居多,后来人物通讯和故事通讯也大量出现。50年代大量出现工作通讯和深度报道。

20.为什么要把新闻作品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考察?

一篇新闻作品,从采集、制作到面向社会公开传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好坏优劣,既受内部构成因素(如题材内容、表现形式等)的影响和制约,也受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在实事求是地研究新闻作品本身的同时,拓宽思维空间,把视野扩展到与之有关的其他方面,如采制者、采写过程、传播效果等,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加以考察,是完全必要的。

21.什么是研究新闻作品的宏观、微观把握?

在这个整体系统中,新闻作品是研究的中心和主体;而新闻作品本身又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一篇新闻作品,它的内容与形式,局部与整体,局部与局部,是互相依存、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作用的。研究新闻作品,既要胸怀全局,从作品的整体上考察它的思想内容和总倾向,又要深入剖析其各个局部,揭示它们是如何为表现整体的内容和全局的主旨服务的。这就是研究新闻作品过程中的宏观和微观把握的问题,只有这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准确而又深刻地把握其整体功能和社会效果,评判其得失优劣。

22.研究新闻作品为什么还需了解作者?(举例)

新闻作品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作者的头脑,经作者制作加工而成的精神产品,它不可避免地要打上作者的烙印。作者的政治度、思想观点、生活阅历、业务修养,乃至他的兴趣爱好等,都能反映在作品中。尽可能多地认识作者,尽可能深入地了解其采写实践,对全面深刻地研究新闻作品是大有裨益的。

例如意大利著名女记者法拉奇,桀骜不驯、藐视权贵的个性和永不满足的的进取精神,她在每次采访前都做认真、细致、严谨的准备工作,因此能够面对众多世界政治风云人物,不卑不亢,主动进击,写出一篇篇独树一帜的政治访问记。

23.研究新闻作品为什么还要考察它的客观传播效果?

因为新闻作品不是藏诸名山、束之高阁的古玩字画,不是象牙塔中的玩赏品。它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同时有迅速及时地反作用于社会生活,影响人们的社会时间,具有独特的社会功能。所以,评价一篇新闻作品的好坏优劣,应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充分重视它的客观传播效果。

24.考察新闻客观效果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研究者在考察作品的社会效果是,要有大局意识、全局观念,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考虑到各种不同情况,顾及到社会效果的各个方面,既要充分重视其主要方面,又不忽视其次要方面,多作分析、比较、衡量,以求得客观公正的评价。

2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何不同?

感性认识阶段,就是通过对新闻作品的阅读,从其形式到内容的直接印象的具体感受阶段。

理性认识阶段,就是对新闻作品的分析、判断的阶段。是感性认识阶段的飞跃、继续和深化。

由此可见,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不同之处在于,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单个性、生动性,而理性认识则具有抽象性、深刻性、整体性。它主要不是依赖感官,而是依靠主体的理论思维能力对感性材料进行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思索与判断,从而达到对作品的深层次理解。

2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辨证统一表现在哪能些方面?

1)二者是相互渗透,对立统一的心理活动。

2)首先表现于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

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读者对作品的认识序列,是先有感性,然后才发展为理性。

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

3)感性和理性的辨证统一,其次表现于它们相互渗透。

一方面,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也难免有感性认识的东西。

27.新闻作品研究过程需要遵循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要遵循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由个别到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即由个性到共性,再由共性到个性。

28.新闻作品的个性特点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1)

从鲜明的时代特色中发现新闻作品的个性。

例如:50年代魏巍的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就是抓住了志愿军英雄们炽烈的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特征。

(2)

从作品中的人与事的特殊性中发现新闻作品的个性。

例如:华山同志所写的《生命的支柱》就是大胆地叙写了张海迪想自杀的情节及她又如何战胜了悲观的自我,这一矛盾的特殊性,而被认为是所有报道张海迪的通讯中最成功的一篇。

(3)

从表现形式的求新性中发现新闻作品的个性。

例如:郭玲春同志所写《金山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的消息,突破了长期以来追悼会消息千篇一律的老套子,从“新华体”的束缚中解脱了出来,是新闻界公认的令人耳目一新的消息。

(4)

从作品语言运用的特色中发现新闻作品的个性。

例如:毛泽东同志当年为新华社写的《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新闻,以其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展现了我军当时渡江的雄伟气势。

29.新闻作品研究是怎样的思维活动?它的主客观条件是什么?

新闻作品研究是客观作用于主观的特殊的思维活动。不言而喻,它必须要有客观条件——新闻作品,还要有主观条件——研究者本身的各方面的修养。这就说明,研究新闻作品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主观性。30.研究新闻作品在思维方式上应注意的几点是什么?

(1)

坚持观察的客观性,反对主观地评析作品。

(2)

坚持观察的全面性,反对片面地评析作品。

(3)

坚持观察的深刻性,反对表面地评析作品。

31.新闻作品研究的思维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思维是人的认识的高级阶段,研究新闻作品的成功与否,往往与所采取的思维形式有密切关系。我们在研究活动中应采用恰当的有效的思维形式。在此基础上,也应认识和掌握人的思维特色有创造性思维、立体思维、宏观思维、求异思维等。

32.评析新闻作品为什么要力求达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答案同30题。

33.在新闻作品研究中,运用创造性思维、求异思维、宏观思维和立体思维有何意义?

(1)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勇于探索未知领域,敢于提出新见解、新问题的进取性思维方式,它充分体现了人类思维本身具有的能动性。

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特点就是不断探究新情况,研究新问题,使自己不断有新发现。我们在新闻作品研究中同样离不开创造性思维,以求对新闻作品作出具有独到见解的评析。

(2)立体思维是相对于平面思维而言的。立体思维也叫空间思维或全方位思维。

对于一个认识对象,进行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和探索,力图真实地反映这个事物的整体以及这个整体和其周围事物构成的立体画面,是立体思维常采用的思维方式。我们在新闻作品研究中,也可运用立体思维。

(3)宏观思维是指思维突破、超越所观察的事物本身,从更大的时空范围去展开纵向和横向的思索。

当今我们正出在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的大潮,正猛烈地冲击着一切旧事物、旧观念、旧习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事物、新观念也应运而生。要善于把宏观和微观结合起来。所谓“胸中有全局,手中有典型”。

(4)

求异思维是一种朝着不同方向,沿着不同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它常常冲破思考的习惯范围,激发非习惯的联想,从而引出更多深刻的信息。

它往往在一般人觉得不是问题的事物上看出主要问题,往往在没有现成答案的问题上找出新的答案。我们在新闻作品研究中可恰当采用求异思维,也能使新闻作品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5)总之,以上几种新的思维方式,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常常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34.评析新闻作品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评析新闻作品要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1、分析新闻作品内容,对其主题进行分析。(怎样分析主题见35题)

2、分析新闻作品形式包括:对新闻结构的分析,对新闻表现手法的分析,对新闻的语言的分析。(具体解释见36题)

35.如何分析新闻主题?

新闻主题是新闻作品的中心思想,是新闻作品内容的核心。记者认识和提炼新闻事实的思想结晶,是新闻作品内容所具有的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的体现。

(1)

分析新闻主题,要注意把握它的舆论导向和社会意义,看其是否正确和深刻。

(2)

分析新闻主题,还要注意它是否鲜明和集中。

(3)

分析新闻主题,还可以与新闻作品所选择的角度联系起来进行研究。

(4)

分析新闻主题,还要注意的是,新闻主题寓于一定的事实之中,通过叙述一定的事实来说明和表现主题。用事实说话是新闻报道的基本特征。它寓理于事,以事明理。

(自己针对每一条举例说明)

36.怎样分析新闻作品的表现形式?

(1)

首先要对新闻结构进行分析。根据新闻作品的具体内容,安排一个既能恰当反映新闻事实,又能充分显示新闻主题,并易于读者理解的结构形式。

例如《醒来,铜陵!》,全文布局有序,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完整紧凑。通讯先提出问题,然后分析问题,最后指明如何解决问题,一环扣一环,层层递进,紧扣通讯的主题。

(2)

对新闻表现手法的分析

常见的基本表现手法有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设置悬念等。

叙述:顺叙、倒叙、插叙

描写:现场描写、人物描写(白描手法)、细节描写

议论抒情不可滥用,要掌握得恰到好处。

说明:对比手法。

(3)

对新闻语言的分析

看它是否准确严谨,是否鲜明生动,是否简练明白。

37.对新闻作品的综合性分析有哪几种方式?

一是分析同一题材同一体裁的不同新闻作品。

二是分析同一题材不同体裁的新闻作品。

三是分析某一类专业报道的新闻作品。

四是分析某一位记者的新闻作品。

38.外国新闻作品常见的报道形式有哪些?

1消息(电讯)、2特稿、3解释性报道、4调查性报道

39.简述外国新闻作品的主要写作特点。

1、注重新闻报道的接近性,拉金读者与新闻的距离,引起读者的关注。

接近性之所以成为新闻价值的要素,归根到底是由于具有接近性的事实同受众厉害相关,引起了他们的注意和关心,激发起他们的兴趣。

2、重视使用背景材料,增加新闻作品所揭示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3、着力将新闻报道写得生动易懂,有现场感,使新闻作品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4、注重进行式报道,即使将新闻报道出去,对读者较为关心的事件,采用后续报道、跟踪报道等形式,揭示其发展变化的过程,给读者以完整的印象。

5、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表现力。

40.为什么要加强新闻研究作者必须有政治素养?政治素养的体现是什么?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党的喉舌,是强有力的舆论工具,必须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准确全面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新闻事业的这种性质和作用,常常通过具体的新闻作品体现和发挥出来。所以,从事新闻作品研究和从事新闻采写一样,都有着鲜明、强烈的政治性。

新闻作品研究者应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在政治上和党中央保持一致。对党的基本路线,对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要能深刻领会和掌握,坚持正确的舆论引导,坚持研究工作的正确方向。

41.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根本原则是党性原则?它们的具体体现是什么?

党性原则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根本原则,它贯穿于新闻活动的各个环节。新闻作品研究者必须自觉加强党性修养,不断增强党性观念。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是无产阶级的阶级性和马克思注意的革命性、科学性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它要求我们在研究评述新闻作品的时候,政治上,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政治方向,自觉同党中央保持一致,遵循和贯彻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思想上,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新闻作品进行正确的观察、分析和判断,并作出科学的结实和阐明;组织上,要服从党的领导,遵守党的组织原则和新闻宣传工作的纪律。

42.新闻作品研究者为什么要加强理论素养?加强理论素养为什么首先要学习马列主义?

当代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标准是什么?为什么?

为什么说理论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政策水平?

为什么说新闻作品研究者要较全面的专业素养?专业素养由哪几方面体现?

对新闻作品研究者来说,掌握和熟悉新闻采写任务知识有何重要意义?

什么是新闻敏感?它表现在哪些方面?

为什么强调新闻工作研究者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

什么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新闻作品研究者应具备哪些基本素养?为什么要具备这些素养?

06092工作分析自考复习资料 篇5

第一章 工作分析的历史与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

1、工作分析最初产生于()的工业企业中,当时被称为岗位研究,后来又被应用于政府文官管理中,被称为职位分类。

A.美国 B.德国 C.日本 D.英国 2、1747年在编纂百科全书的过程中实施了一次工作分析,历史上首次大规模实施工作分析的人()。

A.美国狄德罗 B.德国狄德罗 C.中国管仲 D.英国亚当斯密

3、系统的工作分析最早出现于()。

A.1747年 B.1914—1945年 C.19世纪末20世纪初 D.20世纪50年代

4、工作分析,作为一项管理工具,是在美国科学管理之父()的科学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A.狄德罗 B.宾汉 C.巴鲁斯 D.泰勒 5、1950年,提出来职能职业分类计划理论的是()。A.狄德罗 B.赛迪•范 C.巴鲁斯 D.泰勒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

1、工作分析的思想起源于社会分工思想,许多中外学者都论述如()。A.管仲 B.苏格拉底 C.荀况 D.柏拉图 E.亚当斯密

2、工作分析面临的挑战有()。

A.工作分析者面临的挑战 B.组织体系面临的挑战 C.工作面临的困难 D.社会环境的变化 E.组织经营环境的变化

三、填空题(每小题1分)

1、(工作分析)被誉为人力资源系统的基石的是。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

1、简述工作分析的发展趋势。1)工作分析的战略化;

2)工作分析信息来源的扩大化; 3)工作分析技术的信息化; 4)对客户进行工作分析;

5)角色说明书取代岗位说明书。第二章 工作分析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

1、主要职责在重要性与数量上相当的一组职位的集合或统称称为()。A.职务 B.职组 C.职位 D.职系

2、同一职系中职责繁简、难以、轻重及任职条件充分相似的所有职位集合称为()。A.职务 B.职级 C.职位 D.职系

3、工作分析的一个最关键的主体,也是是工作分析中的‘天然的’最佳主体()。A.工作分析小组 B.工作任职者 C.工作分析对象的直接领导 D.专家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

1、某一时间内某一主体所负担的一项或数项相互联系的职责集合称为()。A.职位 B.职务 C.职业 D.职组 E.岗位

2、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工作组成,是职责繁简难易、轻重大小及所需的资格条件不同,但工作性质充分相似的所有职位集合称为()。A.职位 B.工作族 C.职系 D.职组 E.岗位

3、若干工作性质相近的所有职系的集合称为()。A.职群 B.工作族 C.职系 D.职组 E.岗位

三、填空题(每小题1分)

1、(职责)由一个人负担的一项或多项相关联系的任务集合的是。

2、在人力资源的各个环节中,(工作分析)是最为基础的工作,同时也是非常复杂、繁琐和极具挑战的工作。

3、(工作分析内容)的确定是进行工作分析的一个最重要和最基本的要素,它是工作分析人员进行工作分析的依据。

4、工作分析的客体就是(工作岗位)。

5、(工作分析)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首要环节,也是整个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奠基工程。

6、(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在某工作生活中所经历的一系列职位、工作或职业。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

1、工作分析

工作分析也叫职务分析,是指在组织中通过采用标准的程序和科学的管理办法,经过系统的岗位调查,收集有关工作职务的信息,包括职务的目的、任务或职责、权利、隶属关系、工作条件、任职资格等全面的信息,进行分析与整理,进而制定出岗位规范、工作说明书、岗位分类图等各种人力资源管理文件,为组织的人员甄选、员工培训与开发、薪酬设计、劳动关系、工作设计等一系列基础职能活动提供客观依据的系统过程。

2、工作要素

工作要素是指工作生活中不能够再继续分解的最小动作单位,是形成职责的信息来源和分析基础,并不直接体现于岗位说明书中。

3、任务

任务是指一系列为了不同的目的所负担完成的不同的工作活动,既工作活动中达到某一工作目的的要素集合。

4、职业

职业是指不同时间、不同组织中,工作要求相似或职责平行(相近、相当)的职位集合。

5、职位分类

职位分类是指将所有的工作岗位,按其业务性质分为若干职组、职系(从横向上讲),然后按责任的大小、工作难易、所需教育程度及技术高低分为若干职级、职等(从纵向上讲),对每一职位给予准确的定义和描述,制成为职位说明书,以此作为对聘用人员管理的依据。

6、工作分析小组

工作分析小组又称专家组,在工作分析过程中扮演着指导者和培训师的角色,主要职责是为整个工作分析提供指导、规划、设计工作分析的程序、步骤,安排工作分析时间,提供工作分析所需要的各种表格、范例等,而不是直接从事工作分析。

7、工作分析的主体

工作分析的主体是指承担工作分析实践中的具体操作实务和信息的收集等工作的人,简单地说就是来进行工作分析的人。

五、简答题(每小题6分)

1、工作分析在企业管理方面的意义。

1)工作分析是企业树立“核心人本价值观”,有效激励,进行现代化管理的客观需要; 2)工作分析是企业战略传递的桥梁,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3)工作分析有助于实行量化管理;

4)工作分析有助于职业化管理,实现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与标准化; 5)工作分析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 6)工作分析是企业重组不可缺少的部分。

2、工作分析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

1)工作分析为人力资源规划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2)工作分析对人员的招聘、选拔与调整具有指导作用。3)工作分析有利于人员培训与开发工作的进行。4)工作分析为绩效考核好晋升提供了客观标准。5)工作分析有助于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6)工作分析有利于职业生涯规划和管理。

3、工作分析的特征:

1)工作分析是以岗位为基本出发点的;

2)工作分析是一个系统的调查、分析、评价的过程; 3)工作分析要求企业全员参与; 4)工作分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4、工作分析的主要程序。1)工作分析的时机选择; 2)工作分析的实施步骤; 3)工作分析工具的选择; 4)工作分析的结果运用。

六、论述题(每小题10分)

1、试述工作分析的目的。

1)促使工作的名称与含义在整个组织中表示特定、一定的意义,实现工作用语的标准化; 2)明确工作要求,以确定适当的指导与培训内容; 3)确定员工录用与上岗的最低条件;

4)为确定组织的人力资源需求、制定人力资源计划提供依据; 5)确定工作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利于合理的晋升、调动与指派;

6)获得有关工作与环境的实际情况,利于发现导致员工不满、工作效率下降的原因; 7)为制定考核程序及方法提供依据,以利于管理人员执行监督职能及员工进行自我控制; 8)辨明影响安全的主要因素,以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将危险降至最低; 9)为改进工作方法积累必要的资料,为组织的变革提供依据。

2、工作分析的原则。

1、科学原则;

2、系统原则;

3、动态原则;

4、目的原则;

5、参与原则;

6、经济原则;

7、岗位原则;

8、应用原则;(论述 并进行相应补充P30)

3、对工作分析的认识误区。

1)过于重视工作分析的技术,轻视工作分析过程中的管理理念; 2)单纯重视工作分析的结果,轻视工作分析的过程; 3)无视企业的具体特点和个性需求,生搬硬套; 4)只重形式不重应用;

5)只注重对企业现状的描述而忽略对企业未来发展的前瞻性调整。第三章 工作分析的主要方法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

1、既适用于短时间可以把握的生理特征的分析,又适用于长时间才能把握的心理特征的分析的工作分析方法是()。A.问卷调查法 B.访谈法 C.工作日志法 D.观察法

2、工作分析中广泛运用、效果最好的方法之一,工作分析中最通用的一种方法,它是以书面形式,通过工作任职者或其他相关人员单方面信息传递来实现的工作信息收集方式。这种工作分析方法是()。

A.问卷调查法 B.访谈法 C.工作日志法 D.观察法

3、适用于短时期的外显行为特征的分析。这种工作分析方法是()。A.问卷调查法 B.访谈法 C.工作日志法 D.观察法

4、分析对象是管理职位和督导职位,由任职人员自己完成。是一种以工作为中心的工作分析方法,是外国近年来最新的研究成果。这种工作分析方法是()。A.问卷调查法 B.MPDQ C.PAQ D.FJA

5、适合于工作样本数量少时使用的工作分析方法是()。A.问卷调查法 B.访谈法 C.工作日志法 D.观察法

6、针对管理层的工作分析的工作分析方法是()。

A.问卷调查法 B.MPDQ(管理职位描述问卷法)C.PAQ D.FJA

7、一般来说,成本较高的工作分析方法是()。

A.资料分析法 B.问卷法 C.工作日志法 D.访谈法

8、适用于人事调查和薪酬调查制定为目的的工作分析方法是()。A.问卷调查法 B.MPDQ C.PAQ D.FJA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

1、结构化问卷收集信息的过程中要注意一些相关的操作要点()。

A.问卷设计 B.问卷试测 C.样本选择 D.问卷发放及回收 E.问卷处理及运用

2、观察法的优点是()。

A.全面性 B.手段多样 C.效率较高 D.成本较低 E.易于操作

3、工作分析的系统方法主要包括()。

A.问卷调查法 B.访谈法 C.职位分析问卷法 D.管理职位描述问卷法 E.职能工作分析法

4、职位分析问卷,简称PAQ,收集的信息包括()。

A.智力过程 B.工作产出 C.人际关系 D.工作背景 E.其它职位特征

5、在选择工作分析方法时,企业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A.工作分析的目的 B.成本 C.工作性质 D.待分析工作样本的数量 E.分析对象

三、填空题(每小题1分)

1、工作分析的基础性方法主要是用于收集工作信息,主要包括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资料分析法、观察法和(工作日志法)。

2、(工作评价因子)用来评价管理类工作相对价值的维度,既用来衡量某一管理工作职位相对其他工作职位而言对组织的贡献度有多大。是指管理职位描述问卷的管理工作维度中。

3、最早起源于美国,是一种以工作为导向的工作分析方法,它以工作者应发挥的职能为核心,对工作的每项任务要求进行详细分析,对工作内容的描述非常全面具体。这种工作分析方法是(职能工作分析法)

4、当工作分析用于招聘时,就应选用关注任职者特征的方法;关注薪酬体系的建立时,就应选用的方法。(定量)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

1、观察法

观察法又名观察分析法,一般是由有经验的人,通过直接观察的方法,记录某一时期工作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有关的工作因素,达到分析目的的一种方法。

2、工作日志法

工作日志法是为了了解员工实际工作的内容、责任、权利、人际关系及工作负荷,而要求每个员工都要将自己所从事的每一项活动按照时间顺序以日志的形式进行记录,以实现工作分析目的的一种工作分析法。

3、资料分析法

资料分析法是一种普遍通用的方法,它是通过对现有资料的收集,借助资料分析工具,直接提炼有用的工作分析信息的一种方法。

五、简答题(每小题6分)

1、访谈法的运用原则。

1、与主管人员密切合作;

2、必须尽快地与被访谈者建立起融洽的关系;

3、访谈时尽力避免谈论“人”;

4、设计一份具有指导行动问卷或提纲;

5、在进行群体访谈时必须由主管人员在场;

6、对没有规律的工作方式的内容进行一一列举;

7、在访谈完成之后,要对资料进行核查和核对。

2、简述访谈法的优点。

1、易于控制多方面的信息。

2.可获得完全的工作资料以免去员工填写工作说明的麻烦。3.可以进一步使员工和管理者沟通观念,以获取谅解和信任。

4.可以不拘形式,问题内容较有弹性,又可随时补充和反问,这是填写问卷办不到的。5.收集方式简单,易于操作,适用于对文字理解有困难的人。

3、简述访谈法的缺点。

1.一旦被访谈者对访谈的动机持怀疑态度,则回答问题时就会有所保留,或工作访谈者技巧不佳等因素而造成信息扭曲。2.分析项目繁杂时,费时又费钱。

3、工作分析者的观点影响到对工作信息正确的判断。

4、占用员工工作时间,妨碍生产。

5、面谈者易从自身利益考虑而导致信息失真,比如,把一件容易的工作说得很难或把一件很难的工作说的比较容易。

4、简述资料分析法的优缺点。优点:

1、成本较低。

2、工作效率较高。

3、能为进一步工作分析提供基础资料和信息。缺点:

1、缺乏灵活性。

2、一般收集到的信息不够全面,尤其是小型企业或管理落后的企业,往往无法收集到有效、及时的信息。

5、观察法应用的要求。

1、注意所观察工作应具有代表性。

2、观察人员在观察时尽量不要引起被观察者的注意。

3、观察前应确定观察计划。观察计划中应含有观察提纲、观察内容、观察时刻、观察位置等。

4、观察时思考的问题应结构简单,并反映工作有关内容,避免机械记录。

5、在使用观察法时,应用适当的方式将工作分析人员介绍给员工,使之能被员工接受。

6、观察法的缺点:

1、干扰工作正常行为或工作者的心智活动。

2、无法感受或观察到特殊事故,如果工作本质上偏重心理活动,则观察的成效有限。

3、要求观察者有足够的实际操作经验。

4、不能得到有关任职者资格要求的信息。

5、不适用于工作循环周期长,脑力劳动等工作。

7、职位分析问卷法的实施步骤。

1、明确工作分析的目的。

2、赢得组织的支持。

3、确定信息收集范围与方式。

4、培训PAQ分析人员。

5、与员工沟通整个项目。

6、收集信息并编码。

7、分析工作分析结果。

8、职位分析问卷法的优缺点。优点:

1、PAQ法可以直接用于不同的组织、不同的工作,使得比较各组织见的工作更加容易,也使得工作分析更加准确与合理。

2、PAQ得出的每一种(或每一类)工作的技能数值与等级还可以用来进行工作评估和人员甄选。

3、同时考虑员工和工作两个变量因素,并将各种工作所需的基础技能与基础行为以标准化的方式罗列出来,为人事调查、薪酬标准制定提供了依据。缺点:

1、通用化或标准化的格式导致了工作特征的抽象化,所以不能描述实际工作中特定的、具体的任务活动。

2、由于保证收集数据的有效性、准确性和通用性的要求,需要很高的时间成本。同时需要问卷的填写人受过专业训练的工作人员,由他们对任职者和直接主管进行工作内容的访谈,然后再填写PAQ问卷。

六、论述题(每小题10分)

1、试述访谈的准则和规则(访谈技巧)。

实践中,已经形成了下面一些访谈的准则和规则:

1、事先清晰地说明访谈的目标和方法;

2、在访谈前,确认访谈是不是得到所要信息的最合适的工具;

3、选择适当的回答者以满足所寻求的信息的性质、资料收集的方式和研究的其他要求;

4、为达到访谈的目的需要取得回答者的支持;

5、控制访谈,使访谈指向一定的目标;

6、控制个人举止,行为等其他会影响结果的因素;

7、记下意外的重要信息,尤其是正式访谈计划中没有想到的或新的信息。

2、试述问卷调查法的优缺点。优点:

1、利用问卷调查表采集信息,采集的信息准确、全面。

2、信息采集快速、简便、经济。

3、员工比较容易接受。

4、它弥补了工作分析者水平不一的弱点。

5、通过员工自己填写本岗位的工作分析调查表,可对本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权限、工作流程、任职资格等进行一次梳理,进一步增强对本岗位工作的认识和责任感。

6、问卷调查法的信度和效度比较高。缺点:

1、问卷设计质量不高时,会严重影响分析的结果。

2、员工缺乏表达能力的情况下,这种方法也不理想。

3、某些员工出于种种原因在填写问卷时可能会夸大其词,这时所得到的答案不能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况。

4、员工对工作分析技术不太清楚,在填写问卷调查表时不知如何填写,往往需要多次反复填写与修订才能达到要求。

3、工作日志法的优缺点。

工作日志法是由工作者本人按照标准的工作日志格式,及时详细地记录自己工作内容与感受,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以实现工作分析目的的一种方法。工作日志法的优点:

1、信息靠靠性很高;

2、适于确定有关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工作关系、劳动强度方面的信息;

3、所需费用较少,对分析高水平与复杂的工作,显得比较经济、有效。

4、适用于管理或其他随意性较大,内容复杂的岗位分析。

工作日志法的缺点:

1、将注意力集中于活动过程,而不是结果,且容易干扰员工工作。

2、使用这种方法必须做到,从事这一工作的人最此项工作的情况与要求最清楚。

3、整理信息的工作量大,归纳工作繁琐。

4、员工可能会夸大或隐藏某些活动,填写者因不认真可能会漏填某些内容,可能带有主观色彩,从而影响到工作分析结果。

4、运用工作日志法的注意事项。

1、对于组织中的核心关键岗位,其职责或是重大,或是稳定性差,则工作日志法不宜作为主导方法。

2、工作日志所获得的信息十分繁杂,后期信息整理工作量极大。因此,在工作日志填写表格设计阶段要设计结构优化程度较高的填写表格,以控制任职者填写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差和不规范之处,减少后期分析的难度。

3、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职位分析人员应采取措施加强与填写者的沟通交流,削弱信息交流的单向性,如事前培训、过程指导、中期辅导等。避免造成信息缺失、理解误差等系统性或操作性错误。

4、在工作日志填写过程中,职位分析人员应积极为任职者提供专业帮助与支持,同时也可以组织中期讲解、职位分析研讨会等形式跟踪填写全过程,力图在日志填写阶段减少填写偏差。

5、管理职位描述问卷法的优缺点。优点:

1、MPDQ是用于评价管理工作的职位分析工具,适用于管理层的职位分析,有很强的针对性。

2、经过职位分析专家长期的广泛深入的实证研究和修订,MPDQ具有较高的区分度,并能将数据信息转化为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可以使用的信息报告和表格。

3、由于MPDQ收集信息的广泛性,使其可以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职能领域进行综合应用。

4、通过计算机程序,MPDQ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主观因素的影响,同时其最终报告大量以图表形式出现,信息充足,简单易懂,提高了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缺点:

1、MPDQ的各个分析维度是在对国外管理人员的实证研究基础上形成的,缺乏根据中国管理人员自身特点的修正。

2、由于管理工作的复杂性,难以用MPDQ分析所有类型的管理工作。(3)成本比较高,投入比较大。

第四章 工作分析的前期准备工作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

1、构成业务流程的最基本要素为()。

A.活动 B.活动间的逻辑关系 C.活动承担者 D.活动的执行方式

2、业务流程的基本要素中,决定流程的关键因素的是()。

A.活动 B.活动间的逻辑关系 C.活动承担者 D.活动的执行方式

3、下列不是常用的岗位调查方法有()。

A.资料分析法 B.现场调查法 C.工作参与法 D.工作日志法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

1、岗位的组成要素有()。

A.工作 B.岗位主持人 C.岗位职责与职权 D.环境 E.激励和约束机制

2、岗位设置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A.业务流程 B.技术水平C.客户需求与员工能力 D.成本压力 E.竞争对手的做法

3、定编定员的方法有()。

A.效率定编定员法 B.设备定编定员发 C.工作岗位定编定员法 D.比例定编定员法 E.职责分工定编定员法

4、根据岗位的性质和责任的差异,可将岗位具体分为以下几类()。A.决策岗位 B.管理岗位 C.专业岗位D.执行岗位 E.生产岗位

三、填空题(每小题1分)

1、(管理幅度)是指在一个组织结构中,管理人员所能直接管理或控制的部署数目。

2、人们在共同工作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以情感、喜好等情绪为基础的松散的、没有正式规定的群体是(非正式组织)

3、非正式组织是正式组织的对称,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管理学家梅奥在“(霍桑实验)”中提出的。

4、人们按照一定的规则,为完成某一共同目标,正式组织起来的人群组合体是指(正式组织)

5、微观工作环境具体可分为自然环境和(安全环境)两方面。

6、按照跨越组织的范围划分,根据业务流程的各活动承担者层级不同,可将业务流程分为个人间流程、部门间流程和(组织间流程)

7、根据(组织活动性质)不同,可将业务流程分为运营流程(基本流程)和管理流程(辅助流程)。

8、根据业务流程实现功能的不同,可将其分为(战略流程)、经营流程、和保障流程

9、业务流程设计的程序:明确目标、收集信息、确定业务流程和(业务流程检验)

10、业务流程优化的内容可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原有业务流程本身的优化,流程的延伸和(流程实现方式的转变)

11、岗位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岗位分析的前提、岗位调查、(岗位设置)和将岗位分析结果形成人力资源管理文件。

12、岗位设置的新趋势有岗位扩大化、(团队化工作方式)、弹性岗位设置。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

1、环境分析

环境分析是指对每一个岗位完成工作的条件以及对员工的要求的分析,也称为工作背景分析。

2、组织分析

组织分析是指通过分析研究,明确现行组织机构设置和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缺点,进而为组织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打下基础。

3、岗位分析

岗位分析是对各类工作岗位的性质、权责,岗位间关系,岗位工作环境及承担该岗位任务的人员所应具备的资格条件等进行系统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形成工作说明书等人力资源管理规范的过程。

4、技术环境

技术环境是指组织所处环境中的科技因素以及该要素相关的各种社会现象的集合,它包括国家的科技体制、科技政策、现有科技水平和科技发展趋势、发展速度等。

5、组织

组织是动态的组织活动过程和相对静态的社会构造实体的统一,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和相互调节整合的社会技术系统。

6、组织架构

组织架构是指组织整体的结构,是在组织的管理要求、管控定位、管理模式及业务特征等多因素影响下,在组织内部调动资源、搭建流程、开展业务、落实管理的基本要素。

7、岗位

岗位是指未完成组织中某一项或若干项任务而设立的,具有特定劳动对象及一定职务、权限和职责的工作位置。

8、岗位调查

岗位调查是以岗位为对象,采用科学的方法,收集各种与岗位有关的信息的过程。岗位调查是工作分析的基础工作,它为编制工作分析文件和其他组织管理工作提供资料和依据。

9、岗位设置

岗位设置是指组织战略目标及岗位任职人员需要,配合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的设计,按照一定的原则性将组织内性质相同的工作任务进行分类,合并为一个岗位,最后通过确定组织总的岗位数量来进行定员定编的动态过程。

10、定编定员

定编定员是在组织发展战略的指导下,采用一定的科学程序和方法,根据对组织的结构设计及职能的分解,对岗位数量和结构等进行合理设置,从而确定组织编制和配备岗位执行人员的系统过程。

五、简答题(每小题6分)

1、宏观工作环境中的外部环境。

1、外部环境是指组织所处的社会环境,主要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技术等方面,简称PEST。另外,还包括自然环境。

2、外部环境包括一般外部环境和特定外部环境。一般外部环境包括人口统计、社会文化、法律、经济、科技、国际环境等,对组织的影响是间接的,长远的。而特定外部环境主要包括供应商、顾客、竞争者和利益团体等,对组织的影响是直接的和迅速的。

2、构成组织内部环境的因素。

内部环境是指组织边界以内的影响人力资源管理的因素,是组织能够加以控制的因素。

1、组织战略目标

2、组织文化。是指组织运作和管理过程中所创造的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组织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组织制度、文化环境、组织产品等具有组织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其中价值观是组织文化的核心。

3、领导者风格。领导者及领导者的风格:所谓领导者,是指居于某一领导职位,拥有一定领导职权,承担一定领导责任,实施一定领导职能的人。所谓领导者风格,是指领导者的行为模式。

4、员工

5、正式与非正式组织

3、简述组织的特征。

1、组织是人的集合体。

2、组织具有目的性。

3、组织体现分工、协作与权责的关系。

4、组织具有层次性、结构性、过程性和复杂性。

4、简述岗位的特征。

1、岗位是客观而非主观的。

2、岗位的设置是以“事”为中心,即“因事设岗”。

3、为实现岗位自身的功能,需要合理的人员配备。

5、简述岗位调查的意义。

(1)岗位调查是业务流程优化的基础。(2)岗位调查是组织架构优化的基础。

(3)岗位调查为工作分析提供基础信息和资料。(4)岗位调查为组织管理相关决策提供依据。

6、简述岗位调查的内容。岗位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

(1)岗位的设置目的、岗位在业务流程中的地位和作用。(2)岗位职责和权限。(3)岗位之间的关系。(4)岗位的资格和条件。(5)岗位工作环境。

7、岗位调查的原则与方法。原则:(1)根据工作分析的目标选择岗位调查方法。(2)根据岗位的不同特点选择岗位调查方法。(组织的实际情况选择岗位调查方法。(4)多做方法结合。

常用的岗位调查方法有资料分析法、现场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工作参与法和访谈法。

8、简述定编定员的原则。(1)以工作为中心。(2)以现状为基础。(3)工作效率原则。(4)科学性原则。(5)合理性原则。

(6)岗位、人员比例关系协调原则。

9、在安排各类岗位以及人员的比例是必须处理好的几个关系。(1)组织直接与非直接生产岗位的比例。

(2)生产工人内部基本工人岗位与辅助工人岗位的比例。(3)基本生产工人和辅助生产工人内部工种之间的比例。(4)管理人员与全体员工的比例。(5)服务人员与全体员工的比例。(6)男女员工的比例。

六、论述题(每小题10分)

1、试述岗位设置的原则。

在岗位设置的过程中,除因事设岗这一基本原则外,还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最低岗位数量原则

2、有效配合选

3、岗位间关系协调的原则

4、有效管理幅度的原则

5、能级原则

6、科学化、合理化和系统化原则

7、客户导向原则

8、监控原则

9、一般性原则。

第五章 工作分析的流程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

1、工作分析的首要问题,也是工作分析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是()。A.明确工作分析的目的 B.确定工作分析的内容 C.确定整体工作安排 D.定试点工作计划

2、工作识别项目中最重要的项目,它用几个词来对工作进行定义,这个定义要指出工作大致领域和工作性质,以期把一项工作与其它工作区分开来的是()。A.工作代码 B.工作地点 C.工作名称 D.工作描述

3、我国的《职业分类大典》将职业分成大类、中类、小类和细类四个层次。其中大类有()A.8个 B.18个 C.50个 D.66个

4、是指在对工作执行人员所具有的基本知识技能的分析是指()A.必备经验分析 B.必备知识分析 C.必备能力分析 D.必备心理素质分析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

1、工作描述的目的是全面认识工作,主要内容包括()。

A.工作任务 B.工作责权 C.工作关系 D.劳动强度 E.工作活动和程序

2、工作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

A.工作标识 B.工作任务 C.工作描述 D.工作环境 E.任职资格

3、任职资格分析主要包括()。

A.必备知识分析 B.必备经验分析 C.必备能力分析 D.必备心理素质分析 E.必备身体素质分析

三、填空题(每小题1分)

1、工作分析的结果主要有三种,即工作描述、工作规范和(工作说明书)

2、工作分析的结果最终表现为(岗位/工作说明书)

3、工作分析流程可以分为四步:工作分析计划、(工作分析设计)、工作分析信息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成果运用和反馈。

4、企业的劳资关系中最重要的是(经营者和员工代表)的关系。

5、工作分析是对工作的制约与被制约关系、协作关系、(升迁与调换关系)等进行分析。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

1、简述组建工作分析小组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1、在对工作分析人员进行选择和匹配时,要对整个组织的工作分析获得有一个通盘的考虑。

2、在成立专门的工作分析小组的同时,还要明确小组成员各自的职责。

3、工作分析小组的人员数量视情况而定。

2、简述资料分析的主要内容。(1)岗位名称分析。

(2)岗位描述分析(工作任务分析、工作权责分析、工作关系分析、劳动强度分析)。(3)工作环境分析(工作的物理环境、工作安全环境分析、工作的社会环境分析)。

(4)任职资格分析(必备知识分析、必备经验分析、必备能力分析、必备心理素质分析、必备身体素质分析)。

第六章 工作分析结果及应用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

1、任职者所从事的工作在组织中承担的责任、所需要完成的工作内容及要求是()。A.工作概要 B.工作关系 C.工作职责 D.工作权限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

1、工作说明书的编制规范()。

A.准确清晰 B.逻辑合理 C.简要易懂 D.完整细致 E.动态统一

三、填空题(每小题1分)

1、在编写工作关系时要遵循两个原则:经常性和(重要性)原则。

2、人的心理在遗传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环境熏陶和教育所具有的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力,主要包括能力要求和个性特质要求,是指(心理素质)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

1、工作描述

工作描述是指用书面形式对组织中岗位的工作名称、工作目的、工作活动和任务、使用的物品和材料以及工作环境等所做的描述。

2、工作规范

工作规范又称岗位规范或任职资格,是指任职者要胜任某项工作所必须具备的资格与条件。

3、工作说明书

工作说明书是一份对某项职业的工作内容加以叙述的文件,并说明要在这个职位工作的任职者应执行什么工作、如何执行工作及所执行工作的状态。

4、工作权限

工作权限是指根据该职位的工作目标和工作职责,组织赋予该职位的权限范围、层级与控制力度。

五、简答题(每小题6分)

1、简述工作描述编写需注意以下几个重要方面。

1、工作目标分析到位。

2、工作职责界定要清晰。

3、关键要素挑选要准确。

4、核心能力描述要突出。

2、工作说明书编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职责界定不明,任务交叉没有理顺。

2、描述不规范,用于不准确。

3、宣传不到位,员工不理解。

4、定位不清晰,高层不认同。

5、管理不及时,缺乏实用性。

6、工作规范与工作描述缺乏内在联系。

六、论述题(每小题10分)

1、试述工作描述的基本内容。

一般来说,工作描述的内容通常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核心内容,即任何一份工作描述都必须包含的部分,核心内容包括工作标识、工作概要、工作关系、工作职责、工作权限、绩效标准以及工作环境。另一部分为可选择内容。包括职责的量化信息、工作负荷等。

1、工作标识。工作标识又称工作识别、工作认定,是识别某一工作之所以为其的基本要素,即某一工作区别于其他工作的基本标志。主要包括工作名称、工作编号、工作地点、工作身份等。

2、工作概要。工作概要又称工作目的,是指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工作的总体性质、中心任务和所要达到的工作目标。

3、工作关系。工作关系描述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该工作职位在组织中的位置;二是任职者与组织内外其他部门或个人之间所发生的联系。在编写工作关系时要遵循两个原则,经常性和重要性原则。

4、工作职责。工作职责是指任职者所从事的工作在组织中承担的责任、所需要完成的工作内容及其要求。工作职责描述,是工作描述的主体。

5、工作权限。工作权限是指根据该职位的工作目标和工作职责,组织赋予该职位的权限范围、层级与控制力度。

6、绩效标准。绩效标准又称为业绩标准、业绩变量,是在明确界定工作职责的基础上,对如何衡量每项职责完成情况的规定。

7、工作环境。工作环境界定的内容是指经常性工作场所的自然环境、安全环境和社会环境。

2、试述工作规范的基本内容。

一般来说,通过工作描述的每一项工作任务、工作职责所需要的资格和条件作出回答,并加以综合整理,就可以得出工作规范的总体内容。具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身体素质的要求。

2、资格证书的要求。3.教育程度的要求。

4、知识要求。

5、工作技能要求。

6、心理素质要求。

7、经历要求。

8、道德要求。

3、试述工作说明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1)人事制度的建立和健全。(2)人力资源规划。(3)定编定员。

(4)人员招聘、配置。(5)绩效考核。(6)薪酬管理。(7)员工培训。(8)工作设计。(9)职业生涯管理。

4、试述工作说明书编制注意事项。工作说明书编制注意事项:

(1)对工作分析的结果取得一致认同。(2)定位清晰,高层认同。

(3)格式统一,用语准确,内容得当。(4)及时沟通。(5)编制工作描述的具体注意事项(权、责、利一致;与组织结构设计、职能分解和职位设置保持一致;职责范围清晰)

(6)编制工作规范的具体注意事项(工作规范应结合本组织实际情况加以确定;工作规范应以工作描述为依据来拟定;不要与有关法律规定相抵触)(7)总结与修改。第七章 岗位评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

1、组织最小的构成单位是()。A.工作 B.职位 C.岗位 D.员工

2、一个岗位所要求的需要去完成的工作内容以及应当承担的责任范围是()。A.岗位编号 B.岗位职责 C.岗位 D.岗位名称

3、使用较早同时也是操作最简单、非定量的岗位分析方法是()。A.分类法 B.排序法 C.要素计点法 D.因素分析法

4、一般适用于岗位资料清晰、完整,排列大量岗位时运用要素通用和工资决策明确无误的企业的岗位分析方法是()。

A.分类法 B.排序法 C.要素计点法 D.因素分析法

5、知识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岗位中与应负责任并重。这在“职务形态构成”的类型中属于()A.上山型 B.平路型 C.下山型 D.山坡型

6、知识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应负责任更重要。这在“职务形态构成”的类型中属于()A.上山型 B.平路型 C.下山型 D.山坡型

7、主要适用于评估管理岗位的相对价值的岗位分析方法是()。A.排序法 B.因素分析法 C.要素计点法 D.海氏三要素评价法

8、通常可选取总岗位%作为标杆岗位。(单)A.5—10 B.8—10 C.15—20 D.10—15

9、整个岗位评价活动的基础环节是()。

A.准备阶段 B.评价阶段 C.专家组培训阶段 D.总结阶段 整个岗位评价的关键环节是()。

A.准备阶段 B.专家组培训阶段 C.评价阶段 D.总结阶段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

1、海氏三要素评价法认为岗位价值影响最大的付酬因素有()。

A.知识技能 B. 解决问题的能力 C.应负责任 D.态度 E.工作环境

三、填空题(每小题1分)

1、岗位评价一般包括四项基本指标,即责任指标、岗位性质指标、(知识技能指标)与工作环境指标。

2、岗位评价主要有一下五种方法:排序法、分类法、要素计点法、因素分析法与(海氏三要素评价法)

3、区分某一岗位与其它岗位的首要因素是(岗位名称)

4、岗位评价可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阶段、专家组培训阶段、评价阶段、总结阶段。(填)

5、五种岗位评价方法的第一步 都是收集岗位资料并进行(岗位分析)

6、分类法多用于薪水制的岗位中,特别是(政府部门)和服务业。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

1、岗位评价

狭义的岗位评价是指通过系统地设计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应用特定的评价方法对组织中所需的岗位数量进行设计,进而运用特定的方法逐一对岗位进行分析,最终确定薪酬体系设计、员工的招募与培训等。

2、要素计点法

要素计点法是定量化的评估方法,是指选取若干关键性薪酬要素,界定每个要素的水平,同时给各个水平赋予一定分值即点数,然后将各个岗位按照这些关键性要素进行评价得出每个岗位的总点数,由于实现还需确定不用总点数的等级关系,因此最后只需将各个岗位按照总点数划入相应的等级即可。

3、分类法

分类法又称为等级描述法,是指建立一个具有不同级别标准的岗位级别体系,然后将每一个岗位与标准进行比较,进而将其纳入合适等级的岗位评价方法。

4、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世界上是对排序法的一种量化改进,是指选取多种报酬因素,按照各种因素将标杆岗位进行排序,并确定相应货币值,然后排列剩余岗位的方法。

五、简答题(每小题6分)

1、简述岗位评价的特点。

1、对岗不对人。

2、岗位评价不是衡量各岗位的绝对价值,而是衡量各岗位在企业内部的相对价值。

3、岗位评价不考虑该岗位上任职者个人的工作能力或在工作中的表现。

4、岗位评价所选定的评价要素应该是共同的、容易理解的、普遍适用于所有被评价岗位的。

5、岗位评价不是一种标准,而是一种方法论,是一项可以合理而公正的评定岗位价值的人力资源管理工具。

2、岗位评价的原则

1、评价因素针对性。

2、评价因素互斥性。

3、统一性。

4、及时反馈纠偏性。

5、保密性。

3、岗位评价的作用

(1)岗位评价是在工作分析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客观衡量标准,对岗位的责任、能力要求、努力程度与工作环境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定量的评价。(2)确定公平合理的薪资结构。(3)岗位评价还可以是员工与员工之间、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对报酬的看法趋于一致和满意,各个工作与企业对应的报酬相适应,使企业内部建立一些连续的等级,从而使员工能够明白自己的职业发展和晋升途径,便于员工理解企业的价值标准,引导员工朝更好的效率发展。

4、岗位评价指标确定的原则

(1)评价指标应该反映公司的价值观。

(2)评价指标应在一定程度上普遍适用于所有岗位。

(3)评价指标尽管可能相互关联,但不应再其含义上有所覆盖,否则将会导致对于某些指标的重复计算。(4)评价指标应该获得管理层与员工的共同认可,否则会失去其可信度而不为员工所接受。

六、论述题(每小题10分)

1、试述影响岗位评价方法的主要因素。岗位评价每种方法皆有其优点和缺陷,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企业。一个企业在选择岗位评价方法之前必须进行彻底的考察与分析以确定在合适的方法。通常在进行此类决策时需要考虑以下一些因素:

1、法律依据与社会背景。

2、企业岗位结构与岗位数量的多少。

3、企业管理方式与文化特征。

4、劳资关系。

5、现有岗位评价资源的多少。

6、时间成本与费用成本。

7、评估人员的选择与培训。第八章 工作设计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

1、在工作设计的发展过程中,19世纪初到20世纪40年代属于的时期是()。A.工作丰富化及其特征再设计时期 B.工作轮换和工作扩大化时期 C.工作专业化时期 D.运用社会技术系统方法时期

2、在工作设计的发展过程中,工作轮换和工作扩大化时期所处时期是()。A. 19世纪初到20世纪40年代 B.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 C. 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至今

3、组织活动中最基本的要素是()。A.岗位 B.人 C. 职务 D.工作

4、强调对任职者的心理意义以及激励潜力产生影响的那些工作特征的理论是()。A.工效学原理 B.工作特征模型理论 C.生物工艺学 D.人际关系学说

5、工作设计中的任务在工作设计中应该把技术因素与人的行为、心理因素结合起来考虑的理论是()。

A.工效学原理 B.工作特征模型理论 C.社会技术理论 D.人际关系学说

6、通过采用分工来提高工作效率,这主要是20世纪早期的工作设计方法是()。A.知觉运动型工作设计法 B.生物型工作设计法 C.机械型工作设计法 D.激励型工作设计法

7、在设计工作时,通过采取一定的方法来确保工作的要求控制在人的心理能力和心理界限之内,从而降低工作队信息加工的要求来改善工作的可靠性、安全性以及使用者的反应性的工作设计方法是()。

A.知觉运动型工作设计法 B.生物型工作设计法 C.机械型工作设计法 D.激励型工作设计法

8、主要强调按照任务专门化、技能简单化以及重复性的基本思路来进行工作设计,从而使得工作本身不再具有任何显著的意义的工作设计方法是()。A.知觉运动型工作设计法 B.生物型工作设计法 C.机械型工作设计法 D.激励型工作设计法

9、对工作内容和责任层次进行基本改变,向工人提供更具挑战性的工作,最传统的一种工作设计方法是()。

A.工作专业化 B.工作轮换 C.工作扩大化 D.工作丰富化

10、将员工轮换到另一个同样水平、技能要求相近的工作岗位,以减少员工在一个岗位上的枯燥感,同时也扩大员工掌握技能的新范围,有利于员工在此过程中找出自己真正的兴趣的工作设计方法是()。

A.工作专业化 B.工作轮换 C.工作扩大化 D.工作丰富化

11、是指提高工作的挑战性和任务的同一性,同时赋予员工更多的职责、决策权和控制权的工作设计方法是()。A.工作专业化 B.工作轮换 C.工作扩大化 D.工作丰富化

12、通常情况下。层次与组织规模成,与管理幅度成。规模越大的组织层次越多,管理幅度越大的组织层次越少,反之亦然。()

A.正比,正比 B.反比,正比 C.反比,反比 D.正比,反比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

1、某一时间内某一主体所负担的一项或数项相互联系的职责集合称为()。A.职位 B.职务 C.职业 D.职组 E.岗位

2、是从人、机、环境系统的角度出发,研究人在生产劳动中的工作方法、动作、环境、疲劳规律、研究人、机、环境各个要素的相互关系,探讨工作效率、安全、健康、舒适的工作方案的学科是()。

A.工效学 B.人力工程学 C.工程心理学 D.生物工艺学 E.人际关系学说

3、工作设计的影响因素有()。

A.岗位因素 B.工作因素 C.员工因素 D.组织因素 E.环境因素

4、工作内容包括()。

A.工作的广度 B.工作的深度 C.工作的完整性 D.工作的自主性 E.工作的反馈性

5、工作职责主要包括()。

A.工作的责任 B.工作权利 C.工作方法 D.相互沟通 E.协作

6、工作设计的理论主要包括()。

A.科学管理原理 B.工效学原理 C.人际关系原理 D.工作特征模型理论 E.社会技术理论

7、现工作丰富化有以下几种设计途径()。

A.组合工作任务 B.构建自然的工作单位 C.建立员工—客户关系 D.纵向扩展任务 E.畅通反馈渠道

8、工作特征模型包含核心维度是()。

A.技能多样性 B.任务完整性 C.任务重要性 D. 自主性 E.反馈性

9、在工作实践中产生的激励型工作设计法有()。

A.工作专业化 B.工作轮换性 C.工作扩大化 D. 工作丰富化 E.工作最小化

三、填空题(每小题1分)

1、工作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工作内容、工作职责和(工作关系的设计)三个方面。

2、工作团队大体有三种类型:问题解决型 多功能型和(自我管理型)

3、(人际关系运动)兴起于霍桑实验,梅奥等人建立了人际关系学说,提出了与泰勒科学管理思想不同的观点。

4、(工作专业化)方法在流水线生产上应用最为广泛。

5、实扁平式结构适合于注重研究与开发、灵活型的组织。(锥形结构)适合于传统行业的组织,组织层次较多,管理幅度小。

6、在工作设计中,最常见的错误就设计的工作量(不足)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

1、工作设计

工作设计又称岗位设计,是指为了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兵满足个人需要而进行工作内容、工作职能和工作关系的设计。

五、简答题(每小题6分)

1、工作设计中常见的错误。1.工作量不足。

2、工作量过大。

3、缺乏实用性的工作内容。

4、多人参与同一工作。

5、“几乎包含一切”的工作。

6、无法完成的工作。

六、论述题(每小题10分)

1、试述工作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工作设计的具体目的,在其不同的发展阶段有所区别。但是,通过满足员工与工作有关的需求来提高工作效率的这一思想贯穿了其发展过程的始终,该变量员工与工作之间的关系。

1、工作设计的最大意义在于它改变了员工和工作的基本关系。

2、工作设计也推动了员工对工作的积极态度,工作设计不是试图改变员工的态度,而是假定在工作得到了适当设计后,员工积极的态度也会随之而来。

3、工作设计重新赋予工作以乐趣,通过重新设计工作,“工作也是一种乐趣”将成为员工的新发现。

4、工作设计有利于改善人际关心,员工的工作热情也会随之提高

5、工作设计使职责分明,研究表明,职责分明的工作设计大大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进而提高了工作绩效。

2、试述工作专业化的优点

1、工作专业化把专业化和单一化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看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人的操作效率,增加组织的经济效益。

2、由于把工作分解为很多简单的高度专业化的操作单元,因此对工人的技术要求低,可以节省大量的培训费

用,并且有利于劳动力在不容岗位之间的轮换,而不致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

3、专业换对工人技术要求低,可大大降低生产升本,因为只需要脸颊的劳动力来完成工作设计所规定的岗位要求。

4、由于机械化程度高,有标准的工序与操作方法,加强了管理者对工人生产的产品数量和质量的控制,以保证生产的均衡.第九章 工作分析效果评估

一、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

1、工作分析效果评估方案的制定的主要内容有()。

A、确定工作分析效果评估的目标 B、确定工作分析效果评估的主体和客体 C、选择评估标准 D、确定评估方法 E、收集工作分析效果评估信息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

1、效度的测量方法常用的有:内容效度、概念效度、(效标关联效度)等。

2、工作分析效果评估资料的收集方法可分为四种:(历史资料研究法)、观察法、调查法和实验法。

3、使用相同研究技术充分测量同一研究对象时,得到相同研究结果的可能性是指工作分析效果评估的(信度)

4、评估某工作分析系统能真实反映所分析工作内容以及任职者要求的进度是指工作分析效果评估的(效度)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

1、工作分析效果评估

工作分析效果评估是指企业对工作分析为企业战略发展、管理水平提高和人员素质提升等方面带来的效益、成果的一种价值判断,是对工作分析整体实施过程的效果进行综合性评估。

2、工作分析效益评估

工作分析效益评估就是指如何运用“少投入多产出”的原则对工作分析的结果进行评估,通过对工作分析过程投入和工作分析产出的综合评估,掌握工作分析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情况。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

1、工作分析效果评估的作用。

1、工作分析效果评估为人员的招聘录用提供了明确的标准。

2、为人员的培训开发提供了明确的依据。

3、我科学的绩效管理提供了帮助。

4、为制定公正合理的薪酬政策奠定了基础。

5、对员工职业慎呀规划与发展的作用。

2、工作分析效果评估的意义。

1、可以判定企业进行的工作分析活动是否符合企业发展目标。

2、可以促进工作说明书的实施运行,改善工作说明书执行不力的状况。

3、可以为企业有效开展人力资源工作提高决策依据。

3、工作分析效果评估的主体:

1、任职者

2、上级同级和下级

3、咨询专家 4.高层管理人员

5、人力资源管理部门

4、工作分析效果评估的标准。

1、目的的明确性 2.方法的科学性。3.信息的客观性。

4、静态评估与动态评估相结合的原则。

5、结果评估与过程评估相结合的原则。

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

1、试述工作分析效果评估标准制定原则。

1、目标一致性原则

2、可测性原则

3、明确性原则 4.可接受性原则

5、高效度原则

6、时效性和前瞻性原则

自考鲁迅研究复习资料 篇6

学习领导科学的重要方法? 领导职能,就是领导的职责和社会功。是要。

1、实证方法(又称调查研究方法),领导本质的体现。领导者树立法治观念的基本要求?

2、历史方法,1、领导职能是确定合理的组织机构,实现

1、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树立法

3、比较方法,领导科学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律至上的观念。

4、案例方法,2、领导职能是领导活动科学化的依据。

2、自觉抵制特权思想,树立法律面前人

5、系统方法,3、领导职能的实现情况是检验领导活动结人平等的观念。

6、借鉴方法。果的依据。

3、自觉维护人民合法权益,树立人权保学习领导科学的意义? 第四章 领导观念 障的观念。

1、学习领导科学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领导者的基本观念

4、自觉坚持依法领导,树立依法用权的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需要。

1、政治观念(领导者对政治现象和政治本观念。

2、学习领导科学是深化全面改革的需要。质的意识和看法)领导者树立市场经济观念的基本要求?

3、学习领导科学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2、人本观念(以人为本)

1、认清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的需要。

3、权力观念必然性。

4、学习领导科学是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挑性质、内容及行使等方面的系统认识、看

2、熟悉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了解市战的需要。法态度)场经济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

简述领导科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4、法治观念(是人们对国家法律制度的3、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

1、现代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性质、地位、作用等问题形成的认识和态

4、明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2、科学技术的发展。度)和任务。

3、现代社会分工发展与深化的结果。

5、市场经济观念(是指领导者对市场经领导者树立改革创新观念的必要性?

4、人类领导思想成果长期积累的成果,是济要有正确、深刻的、全面的认识)

1、树立改革创新观念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人类领导艺术长期凝练,提高和升华的结

6、改革创新观念(是指人们对改革创新必然要求。

果。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

2、树立改革创新观念是应对时代变革的客现代领导发展的基本趋势?

7、政绩观念(是对领导干部或政党机关施观需要。

1、决策工作专门化。政作为取得的成绩形成的总体看法和基本

3、树立改革创新观念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2、领导主体集团化。观点)设的迫切要求。

3、领导方式民主化。领导者树立政治观念的必要性?

4、树立改革创新观念是保证领导事业发展

4、领导方法科学化。

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不竭动力。

第二章 领导与领导者、被领导者 的政治观念。领导者树立改革创新观念的基本要求?

一.被领导者的特征?

2、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需要正确的1、认识改革创新的性质和目的。

1、服从性,2、受动性,3、对象性,4政治观念。

2、明确改革创新的价值和作用。源泉性,5不担任领导职务或担任较低领

3、密切党群干群关系需要树立清醒的政治

3、坚定改革创新的立场和方向。

导职务。观念。

4、始终保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精神

二.领导者的特征?

4、坚持执政党的性质和宗旨要树立正确的状态和思维方式。

1、拥有职权,2负有责任,3 政治观念。

5、善于选择合理的改革策略和方法。4富于创新,5多重角色。

5、做好对外工作,有效抵制和平演变,需领导者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念的基本要求?

三.被领导者的地位和作用? 要坚定的政治观念。

1、明确什么是政绩。

1、被领导者是领导者的对应面。领导者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的基本要求?

2、明确为了谁创造政绩。

2、被领导者起着产生与选择领导者的根本

1、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不移的3、明确看待政绩的标准。

作用。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为最终

4、明确怎样创造政绩

3、被领导者对领导效能起决定作用。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第五章领导决策

四.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

2、要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坚定的站在科学决策的原则?

1、相互信任的关系。工人阶级、人民大众的立场上,甘当

1、客观原则,2、相互促进的关系。人民公仆,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2、信息原则,3、相互支持的关系。真心实意的为人民谋利益。

3、预测原则,4、相互转化的关系。

3、坚持正确的政治观念,自觉的用马列

4、程序原则,5、相互监督的关系。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

5、可行原则,五.领导认识的特征? 义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用科学发展

6、选优原则

1、原则性。

2、超前性。

3、综合性。

4、观与和谐社会理论统领党和国家各决策在领导工作中的地位?

创造性。

5、系统性。项工作的全局。

1、任何领导工作都离不开决策。

六.领导实践的特征

4、坚持严肃的政治纪律,保持敏锐的执

2、决策是贯穿领导过程始终的活动。

1、权威性,2、依附性,3、目标性,4、政鉴别力和政治敏感性。

3、决策是领导者履行各项职能的基础。组织性,5、协调性,6、超脱性,7、服务领导者树立人本观念的必要性?

4、决策的正确与否关系到领导事业的成性

1、坚持以人为本是由领导工作中的主要矛败。

七.领导的类型。盾决定的。科学的决策程序主要包括的环节? 历史进程:自然式领导,家长式领导,管

2、坚持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社会对领导者

1、明确问题,确立目标。

理式领导,公仆式领导。的本质要求。

2、集思广益,拟定方案。

行为特征:原始简单领导,集权式领导,领导者树立人本观念的基本要求?

3、分析评估,选择方案。

民主式领导,公仆式领导,专家式领导。

1、强化为人民服务的理念。

4、实施方案,反馈修正。

领导关系:层级式领导,单线式领导,星

2、坚定先人后事的立场。科学决策必须符合的四个基本标准? 式领导,轮式领导,网络事领导。

3、坚持依靠关键人才的原则。

1、具有明确的决策目标。

第三章 领导的职能和原则

4、树立人尽其才的观念。

2、决策的执行结果能够实现确实的目标。领导的基本原则?(一般原则)

5、鼓励人才竞争的意识。

3、现实决策目标所付出的代价要小。

1、统一领导原则。领导者树立权力观念的基本要求?

4、决策执行后的副作用要小。

2、分层领导原则。

1、对权力内容的正确认识。在决策过程中,领导者应该在哪些方面发

3、系统整体原则。

2、对权力来源和性质的正确认识。挥好智囊团的作用。

4、权责一致原则。

3、对权力行使原则的正确认识。

1、对决策问题进行科学预测。

5、民主公开原则。

4、对权责关系的正确认识。

2、对决策方案进行具体的设计,并对其进

6、集体领导与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

5、对用权监督的正确认识。行详细的分析评估。

领导的总原则?领导者如何设立正确的权力观念?

3、对决策问题的有关方面进行咨询。

1、党的基本路线原则。

1、对权力内容的正确认识。

4、对决策的实践情况进行反馈分析。

2、民主集中制原则。

2、对权力来源和性质的正确认识。科学决策方法中的德尔菲法?

3、实事求是原则。

3、对权力行使原则的正确认识。其具体做法是采用匿名通信和反复征询意

4、群众路线原则。4对权责关系的正确认识。见的形式,通过书面的方式向专家们提出领导的一般职能? 领导者树立法治观念的必要性? 所要预测的问题,得到专家们不同意见的1、引导,2、指挥,3、组织,4、1、树立并增强法治观念是贯彻依法治国的答复后,将意见集中整理和归纳,然后又

5、监督,6、教育。前提条件。匿名反馈给专家,在吃征询意见和反馈,四.领导的基本职能?

2、树立并增强法治观念是切实依法行政的被征询的专家在互不知晓,彼此隔离的情

1、科学决策,2、选才用人,3、思想政首要条件。况下不断交流意见,经过多次循环,最终治工作。

3、树立并增强法治观念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得到一个比较一致的预测结果。必要条件。(下有)渐进决策模式的特点?

1、在决策问题的分析上,它认为人们的分析能力有限,不能对决策有关的全部问题以分析

2、在决策目标的确立上,它认为难以一下子直接建立起一种明确清晰的决策目标,而是大致方向,并睡着这个方向灵活的调整目标。

3、在决策方案的设计上,它不要求直接制定完整的方案,而是对原有的决策做部分修改的小的方案。

4、在决策发难的最终选择上,它认为方案的最终选定不是依靠科学理论和方法来进行选择,而是现实政治力量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结果。第六章领导用人 人才使用的原则。

1、量才用人,职能相称的原则,2、扬长避短,各尽所能的原则。

3、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则。

4、合理搭配,整体效能的原则。

5、五湖四海,宽以容才的原则。

6、合理流动,适才适用的原则。

7、爱护人才,关心帮助的原则。

8、重视培养,用养结合的原则。人才使用的制度。

1、人才的任免制度和培养制度。

2、人才的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

3、人才的交流制度和回避制度。

4、人才的职务升降和回避制度。

5、人才的任期制度和退休制度。人才的特点。

1、创造性。

2、历史进步性。

3、社会性。

4、专业性。

5、相对性。选才用人对于现代领导的重要意义。

1、人才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带头者和推动者。

2、人才是事业之本,是否正确的选才用人关系到社会进步,国家兴衰和事业的成败。

3、人才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精神的栋梁,正确的选才用人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起着关键作用 第七章领导的思想政治工作 论述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

1、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2、结合业务工作一道做的原则。

3、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

4、表扬和批评相结合的原则。

5、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相结合的原则。

6、言传与身教相结合的原则。

7、循循善诱新向金阶奏罢兵的原则。

8、思想政治教育和加强行政管理,严格组织纪律相结合的原则。思想政治工作中,所运用的榜样示范法? 榜样示范法是指以先进典型为榜样,以先进人物的先进思想和先进事迹为范例来教育工作对象,以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的一种方法。要做好以下工作。

1、要培养和树立榜样。

2、要宣传榜样,组织工作对象向榜样学习。

3、是应通过榜样的先进事迹报告会等具体形式,使思想政治工作多样化,形象化,增强感染力,起到更好的效果。试述思想政治工作对领导工作的主要性?

1、思想政治工作是领导者在领导工作中用以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调动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的一种重要手段。思想政治工作,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要调动人们工作的积极性,要调动积极性就要根据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活动的规律以及人际关系的变化规律来做思想政治工作。

2、思想政治工作是领导过程中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即使经济工作的生命线,也是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第八章领导体制 七.领导者素质的重要性? 三.提高领导艺术水平的途径。第十三章领导绩效

一.领导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领导者素质是实施有效领导的基础。

1、恪尽职守,保持领导艺术的先进性。一. 领导绩效的特点?

1、科学划分领导权限,2、领导者素质是领导力的基础。

2、运用现代技术,1、客观性

2、要使领导制度建设法制化。

3、领导者素质决定着领导绩效的高低。

3、加强素质修养,2、综合性

3、要规范党政关系。

4、领导者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

4、总结实践经验,3、动态性

4、要使领导组织机构合理化。八.领导集体素质结构优化的途径? 四.领导对批评惩处的技巧?4、具体性 二.领导体制改革的原则。

1、转变观念是优化领导集体素质结构的前

1、客观具体,2、掌握尺度,3、把握

5、公共性

1、法治原则。提。时机,4、区别对待,5、就事论事,6、基础性

2、公正原则。

2、搞好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是优化领导集体

6、掌握火候,7、范围适当,8、先抑

7、继承性

3、系统性原则。素质结构的基础。后扬,9、允许申辩,10、勉励进步 二.领导绩效的基本内容?

4、效率性原则。

3、加强领导集体自身建设是优化领导集体五.疏导的技巧?

1、用人绩效。

2、决策绩效。

3、办事绩

5、民主性原则。素质结构的根本。

1、正面疏导。

2、批评疏导。

3、效。

4、时间绩效。

5、整体贡献绩效。三.领导体制的作用?

4、改革完善领导干部管理制度是优化领导

4、感情疏导。三.领导绩效的作用?

1、领导体制是领导活动有序开展的制度保集体素质结构的保障。六.领导者劝说的技巧?

1、领导绩效是领导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障。第十章领导方法

1、对症下药

2、领导绩效是衡量领导工作成败的重要尺

2、领导体制是实现领导目标的重要手段。一.运用领导方法的基本原则?

2、共同语言 度。

3、领导体制从根本上制约着领导主体。

1、目的性原则,2、创造性原则,3、具

3、分散注意

3、领导绩效是评价,选拔、任用领导干部

4、领导体制从根本上决定着领导绩效。体性原则,4、高效性原则。

4、以诚相见 的主要依据。

5、领导体制关系到组织的前途和命运。二.领导方法的特征?

5、动之以情

4、领导绩效是领导发展的驱动力。四.领导体制的特征。

1、客观性,2、动态性,3、条件性,46、选择时机 四.领导绩效考评的意义。

1、根本性,2、系统性,3,规范性,4目的性,5、失效性,7、以退为进

1、领导绩效考评有助于明确领导活动的正稳定性,三,领导方法的重要意义。

8、幽默风趣 确导向。五.简述影响领导层次与领导幅度之间关

1、领导方法在领导活动中处于中介地七.简述处理突发性事件的艺术?

2、领导绩效考评有利于强化领导者及其领系的主要因素。位。突发性事件的特征:突发性,不确定性,导活动的监督。

1、工作任务的性质。

2、科学的领导方法可以提高领导绩效。危害性,扩散性,聚焦性。

3、领导绩效考评有助于推动领导制度的创

2、工作内容的难易程度和近似 程度。

3、科学的领导方法是现代领导的必备

1、敏锐洞察,迅速确认事件的性质。新。

3、组织成员素质水平。条件。

2、以人为本,全力救治伤亡人员。

4、领导绩效考评有助于改善领导作风。

4、领导者能力状况。(总之不能良好的掌握领导方法就不能取

3、主动出击,迅速控制事态。

5、领导绩效考评有助于提高领导素质。

5、组织文化的凝聚力。得良好的领导绩效)

4、果断决策,把握全局。

6、领导绩效考评有助于发现和培养人才。

6、领导信息系统和技术的先进程度。四.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5、打破常规,把握全局。五.领导绩效考评的原则 领导层次:是指组织系统中自上而下的实

1、独特性

6、加强沟通,主导舆论。

1、客观公正的原则。施指挥与监督的权力级差数量。

2、求异性

7、整合资源,协力行动。

2、民主公开的原则。领导幅度:又称领导跨度或领导宽度,是

3、灵活性

8、重视善后处理,力戒重蹈覆辙。

3、全面系统的原则。指一个领导者直接指挥的下属数量。

4、敏捷性 第十二章领导作风

4、注重实际原则 一般来说,同一组织系统中,领导层次和

5、突发性 一. 加强领导作风建设的途径包括。

5、科学规范原则 领导幅度成反比例关系。

6、跳跃性

1、加强理论学习。六.领导绩效考评的具体方法? 六.怎么样全面理解我国领导体制中共产

7、综合性

2、注重教育培训。

1、调查研究法。党领导的核心作用。

8、联动性

3、完善规章制度。

2、名义测验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五.辩证逻辑思维方法?

4、强化考核监督。

3、目标对照法。

1、各级领导机关受同级党的领导机构领

1、(初级)比较抽象和概括的方法。

5、优化环境氛围。

4、比较考评法。导。

2、(中级)分析综合和归纳演绎的方法。二.领导作风的基本内容?

5、专家考评法。

2、一切大政方针的制定和实行必须由同级

3、(高级)抽象与具体,历史与逻辑相统

1、思想作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

6、统计分析法。党的领导机构批准。一的方法。俱进。

7、自我述职法。

3、党的领导机构成员在特殊情况下,兼任六.坚持群众路线?

2、学习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8、模拟考评法。行政机关的主要领导人,一保证党对行政

1、从群众中来,群众的意见为领导意见。

3、工作作风:密切联系人民群众 七.领导者个体绩效考评的内容。机构的领导。

2、都群众中去,化领导意见为群众实践。

4、组织作风:坚持和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1、德的考评(道德品质)七.我过领导体制的主要问题。

3、一切为了群众,5、生活作风:廉洁奉公。艰苦奋斗。

2、能(业务技能,领导水平,工作效率)

1、领导权力过于集中。

4、一切依靠群众,科学的组织群众。三.不良领导作风的主要表现?

3、勤(事业心和工作态度)

2、组织机构的设置不尽合理。七.基本领导方法的内容

1、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2、官僚主义和

4、绩(工作业绩)

3、领导体制建设滞后。七.领导的思维方法? 形式主义作风,3、宗派主义作风,4拜金

5、廉(规范用权,廉洁奉公)

第九章领导者的素质

1、辩证逻辑思维方法。主义和享乐主义。八.领导集体绩效的考评内容。

一.合理的领导集体素质结构?

2、系统性思维方法。四.领导作风的特点?

1、决策绩效考评。

1、梯次的年龄结构。

3、战略性思维方法。

1、从属性,2、用人绩效考评。

2、合理的知识结构。

4、创造性思维方法。

2、外在性。

3、办事效率考评。

3、互补的能力结构。八.领导工作方法?(基本领导法)

3、时代性。

4、组织的整体贡献绩效考评。

4、协调的气质结构。

1、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好调查研究。

4、行业性。九.领导绩效考评的基本方法。二.领导集体素质结构的特征?

2、按辩证法的全面性要求办事。

5、稳定性。

1、领导考评和群众评议相结合,1、整体性,2、相关性,3、适应性,43、坚持群众路线。五.要密切联系群众要做到?

2、平时考评与定期考评相结合。稳定性,5、目的性。九.现代科学领导方法?

1、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

3、定性考评与定量考评相结合。三.领导集体素质结构优化的原则?

1、系统论。

2、信息论。

3、控制论。

2、保持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十.领导考评中坚持全面系统原则要做到。

1、主动性,2、互补性,3、精干性,4十.系统论方法的步骤?

3、端正对人民群众的态度。

1、显绩考评与潜绩考核相结合。目的性。

1、提出后系统化的目标。

4、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

2、政治和业务相结合。四.领导者应具有的能力素质?

2、找出系统优化目标的构成要素。

5、为群众办事实办好事。

3、眼前和长远相结合。

1、科学决策能力。

3、进行系统方案的优化结构设计。

6、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4、局部和全面相结合。

2、知人善任能力。

4、组建实施机构并分解目标任务。六.坚持和执行民主集中制要解决的问题

5、主观和客观相结合。

3、激励能力。

5、根据总体部署展开具体实际。

1、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上级和下级的关

6、目的和手段相结合。

4、沟通能力。系。

7、领导者个体考评和领导集体考评相结

第十一章领导艺术。

5、创新能力。

2、各级领导干部加强集体领导问题。合。

一. 领导艺术的特征?

6、危机管理能力。

3、加强组织纪律问题。

8、把考评和奖惩结合。

1、经验性与科学性的统一。五.提高和培养领导者个体素质的基本途

4、健全并执行好组织规章制度问题。

2、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径。

5、大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问题。

3、规范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1、重视学习,在读书中提高。

6、正确处理好民主和集中的关系问题。

4、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2、注重实践。在社会实践中锻炼。七.领导作风的意义。

5、明晰性与模糊性的统一。

3、不断自省。在总结反省中完善。

1、领导作风是实现领导性质的根本保证。二.领导授权艺术的要点?

4、健全制度,在制度规范中进步。

2、领导作风是领导影响力的重要体现。

1、围绕目标,明确要求。六.领导者素质的特点?

3、领导作风是影响人民群众积极性和创造

1、综合性,2、动态性,3、层次性,42、因事择人,视能授权。性的重要因素。

3、把握尺度,适度授权。自致性。

4、领导作风是优化党风和社会风气的关键

4、尊重分工,逐级授权。环节。

5、民主监督,公开授权。

6、强化责任,可控授权。

简答 要求有理四化建设的新观念应当大力提高经济效益,推动生产力的发展。46党政监督的内容 1简述领导科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倡。32劳动者的含义 各民主党派对处于领导地位的共产党的各现代社会生产的巨大发展,现代科学技术16简述信息及其特点。体力/技能/劳动者的积极性 级党组织、各级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和审土匪猛进,人类领导思想成果长期积累,信息就是各种新的知识、消息、情报的总33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方面,判机关的监督/共产党各级党组织对各级2怎样才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领导科学。称/特点:可扩充性、可共享性、时间性。必须使广大群众认识哪些问题 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和审判机关的监督/指必须坚持以马列主意、毛泽东思想、邓小17领导者树立依法治国观念的基本要求。…是党的生命,是完成党在各个时期任务正的共产党的自我监督

平理论为知道,必须从我国四化建设的实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必须强调法律的前提/…是根据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我47西方国家的企业领导体制三个发展阶际出发,必须继承、的权威,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必须把立国实际情况制定出来的/…是代表人民群段 必须有分析地借鉴国外和古代的领导思法、守法、执法紧密联合起来/不许正确处众的根本利益 家长式领导到管理阶层的兴起阶段/从硬想。理当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34社会主义教育过程中必须使受教育者专家领导发展到软专家集团领导的阶段/3如何才能做好一个被领导者。18领导观念更新的基本方向。认识到哪些问题。从集权制到集中于分散相结合多级领导的要服从领导,要支持领导,要监督领导。由自然经济封闭性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社会主义是可以学的社会主义/近现代史阶段 4简述领导的职能。放型转变/由人治型向法治型转变/由经验证明中国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智能走社48领导者素质的特点 是确定河里的组织结构实现领导科学化的型向科学型转变。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更优越,综合性、动态性、层次性 重要标志,是领导活动科学化的依据,是19简述经验决策的特点及其局限性。表现在生产力上/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是一49领导者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检验领导活动结果的依据。特点:这种决策方式一般来说是个人的决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有中国共产的意义 5简述领导协调的两种形式。策活动,主要依靠决策者个人的素质做出党的领导,我们一定会战胜困难取得最后这是最起码的要求,只有坚持正确的方向,通过积极的促进来达到心的平衡,通过严决断;这种方式本质上讲是以决策者的经的胜利。才能情形地正确把握党的路线、方针、政肃的纠偏来维护正常秩序。验为基础的。/局限性:依靠个人有限的经35在民主和法制的教育问题上,要注意哪策的实质,排除各种错误思潮的干扰,保6简述明主集中制的基本内容。验、智慧,很难做出精准的分析判断,这些。证任何情况下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个人服从组织 少数服从多数 下级服从上样的决策盲目性很大;再则他也缺乏连续树立民主和法制的观念/划清社会主义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定地依靠工人阶级级 全党服从中央/各级领导机关除排除机性和规范性,个人的主管随意性极大,随主与法制同资本主义民主法制的界限/明和广大劳动群众、积极稳妥地把改革开放关外均有明主选举产生,各级代表大会产着领导者的更替,对牧歌问题的决策可能确民主与法制的辩证关系/充分认识学法、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前进。生本机委员会,各级委员会均向本级代表随之改变。守法、用法的重要性。50领导者法律素质的要求 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上级组织要经常听20科学决策的特点 36领导体制的内容 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具有法制意识/严格取下级组织和群众的意见及时解决/各级强调建议科学的决策体制,注重集体共同是指政党、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社执法、依法行政、依法管理 组织都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决策/强调将决策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会团体,以领导权限划分为基础所设置的51领导者知识素质的要求

合的制度/上下级组织相互沟通,互通情上从传统的依靠经验进行决策转变为依靠机构和各种领导制度体系的综合,他是领广播的文化知识修养/合理的知识结构/获报,相互支持,配合和监督。科学分析进行决策。导关系的制度化、体系化。取新知识的能力 7同意领导有哪两方面意思。21科学决策的基本标准。37领导体制的特征 52领导者的组织指挥能力表现在那些方组织体制应该坚持统一领导的原则/人员具有准确的决策目标/决策的执行结果能时代性、规范性、系统性、阶级性。面 序列应该坚持统一领导的原则。够实现确定的目标/实现决策目标所付出38领导体制的二重性 设计并建立合理高效的组织和规范,建立8领导者要怎样执行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的代价小/决策执行后的副作用相对少。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社会属性决定领导体一个完善灵活、精简高效的组织指挥系统/合的原则。22现代决策的构成及特点。制的性质,自然属性受制于社会属性并为善于通过组织和规范进行综合协调/善于要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克西主意的基本原理以决策的中心系统为核心,以决策的信息它服务。应用组织力量来达到目标 和观念/要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党和国家系统为外围,决策的智囊系统居于二者之39一体制与分离制优缺点 53领导者应具备哪些品德素养

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及精神文件/加强调间的组织结构形式。/一决策中的多谋与善一体制优点权力集中、责任明确易于提高崇高的道德情操和高尚的人格/勤政为民、查研究 断的相对分工;二决策的制定和执行的相工作效率、便于统筹全局和指导监督,缺公正廉洁/坚持真理、弘扬正气/ 9简述群众路线原则对各级领导的要求。对分工。点权利过分集中、不利发挥主动性和积极54领导集体素质结构特点

树立任命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和创造者的观23领导者进行科学决策必须遵循的原则 性、不利监督制约/分离制优点权利分散、整体性/相关性/适应性/稳定性/目的性 点/树立全心全意为人名服务和为社会服客观原则、信息原则、预测原则、程序原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互相监督制55领导者素质的重要性 务的观点/树立一切向群众负责的观点/树则、可行原则、选优原则、外脑原则。约,缺点易产生各自为政、各行其事、影是发挥领导功能、完成领导任务和提高领立相信和依靠群众的观点。24人才在特点 响整体全局利益。导绩效的重要基础/是发动、团结和帅率群10简述集体领导原则对各级领导这的要创造性、历史进步性、社会性、专业性、40一长至和委员制优缺点 众开拓进取的保证/是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求。相对性 一长制优点权利集中、责任明确、术的源泉/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兴旺发达正确区别一般问题和重大问题/集体领导25选拔人才的原则 防止推诿扯皮、减少不负责任现象,缺点的关键

必须御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上级领导不察言与观行相结合/考察历史与考察现实个人知识、智慧、经理有限、难免有失误56领导集体素质结构合理化的重要意义 能借口集体领导。相结合/发现人才的长处与认识人才的短可能独断专行、滥用职权/委员制优点集思有利于实施系统的集体领导/有利于实施11简述分工负责对各级领导者的要求 处相结合/组织考察与群众评议相结合。广益、避免专断和滥用职权/缺点权利分长造型的领导/有利于实施高效能的领导/必须明确每个领导成员的职责和全力范26荐选制的优缺点 散、责任不明、难免意见不统一、久议不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兴旺发达 围,并确定政治、工作和法律职责/制定合优点:能够把人才推荐和人才选拔两方面决。57领导者政治素质的基本要求 理的考核标准/把考核结果和相应的奖惩的主管能动性有机的结合起来同时能够有41层次制和职能制优缺点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要有政措施结合起来/分工负责必须以相互支持效地保证所选拔人才的质量/缺点:选拔的层次制优点智慧统一、权利集中、整齐划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要有高度的政治和配合为前提。人才范围受到限制,缺乏硬性客观标准,一,有利于培养通才,缺点负责面广、事责任感 12简述正确认识和确定领导的一般职能缺乏程序化和法制化的有效机制。物复杂、容易草率处理事物、中间层次太58改造客观世界的方法 的意义 27人才使用的原则 多,难以指挥/智能制优点分工精细、各司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领导骨干和领导的一般职能规定这领导活动的方向/量才用人、职能相称/扬长避短、各尽所能其职、效率高、利于提高整体专业化水平/广大群众相结合/抓中心环节、牵牛鼻子、一般只能制约着领导活动的效能/正确认/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合理搭配、整体效能缺点专业性强依赖性大,分工过细、机构弹钢琴/出安民告示和典型引路/抓两头带识和确定领导的一般只能有助于增添一些/五湖四海、宽以容才/重视培养、用养结合 臃肿,人浮于事、手续繁多、效率低。中间 适应新形式情况的领导职能 28委任制的优缺点 42如何处理层次制和职能制的关系 59我国古代家长式个人专职体制下的领13简述当代领导基本职能的含义和内容。优点:权力集中、责任明确、指挥统一、处理好横向的管理幅度问题/处理好纵向导方式类型

决策,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领导工作行动迅速,效率高、任命程序简单明了/缺的领导层次问题/合理划分智能本门之间清静无为、垂拱而治方式/严刑峻法、重点的成败与得失/用人,在当代他是制度机制点:的职责权限 立威方式/思威并用、宽猛相济方式 与领导者个人互相作用的结果/思想政治会出现感情用事和一言堂的人治现象。43领导体制的特征 60现代西方社会的几种领导模式 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既是领导者的一般只29考核人才的目的 人民的主人地位/共产党领导的核心作用/领导性格理论/领导行为立领/领导权变理能也是贯穿于领导活动始终的一向基本职为了全面真确地了解掌握人才的思想政治中央集权式的统一领导与管理 论/师傅型、智慧型和育才型领导模式 能。情况,及其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分清被44怎样理解共产党领导的核心作用与人61社会主义领导方式与类型 14简述领导观念 和领导行为指间的辩证考核者的功与过才能更合理使用人才/更民群众主人地位的一致性 领导指挥方式:命令式、说服式、激励式、关系。具实际情况有计划的加以培训,或给予必从共产党的方面看,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模范带头式/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关系:自决一方面,领导观念产生于一定时代的领导要的奖励和惩罚,促使他们更加尽职尽责民服务的宗旨一级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型、参与型、放任型/领导活动侧重点:任时间/一方面领导观念一旦形成,绝不是消的搞好本职工作。则体现着党是为人民当家作主二产生、存务中心型、人员中心型、人事并重型 极的被动的,能成为支配领导行为的巨大30干部“四化”间关系 在的,党的一切活动从本质上说都是为了62完善我国社会主义领导方式应注意的力量/符合客观实际、反映客观事物发展规不能互相替代/四者是同一的整体,革命化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从人民当家作主的发问题

律正确观念,能有效地知道实践,是领导是干部的首要条件/只有革命化,没有干部展进度看,只有坚持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注意领导者的表率作用/注意教育说服式活动取得成功;的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也不能适应社才能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党的领导被的领导哦啊方式/注意民主集中是的领导会把实践引向错误,导致领导活动挫折货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四化标准削弱,任命群众的主人地位同样被削弱 方式 失败。包含了德才同一。45加强完善民主监督制度建设的重点是63领导艺术与政客权术的区别 15怎样正确对待过去的领导观念。31简述思想工作作为经理工作的生命线什么。目的不同/手段不同/结果不同 对仍使用的观念要继承发扬/对已成旧的的表现 加强对宪法和法律事实的监督/加强对党 观念应当及时抛弃/对本来正确却被人们他对我国经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起保证和国家方针政策贯彻的就爱难度/加强以

歪曲的观念应当拨乱反正/对能反应时代作用/它能够有效地促进生产经营单位提对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监督

64领导者理事艺术的要点

掌握原则性和灵活性的辩证统一/抓住中 心和统筹全局的../领导积极性与广大群众 积极性的../明晰性和含糊性的../创造开拓 与和谐平衡的../宽与严的..65为什么说领导者改进领导作风应该从 改善其素质修养做起

领导作风是领导者思想文化修养的综合反映/是领导者素质修养的外在表现/是领导 作风的内在基础。只有素质修养优秀其领 导作风才可能有良。

66怎样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作 风

要有科学理论的指导/要深入实际/要正确 对待科学/对待上级的知识和决议一定要 联系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加以贯彻执行。67坚持和发扬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作风的 必要性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和共产 主义事业是艰巨而宏伟的事业,需要发动 亿万人民通过若干代人的艰苦努力,经过 若干发展阶段才能实现的/我们正在进行 的现代化事业结构复杂、因素众多、变化 迅速、需要十分谨慎的进行/坚持…是实现领导集团内部以及领导者与领导者之间和 谐融洽的重要条件。68领导效能考评的原则

讲政治的原则/统一规范的原则/贡献为主 的原则/客观公正的原则/民主公开原则69领导者一班具备哪些工作作风

改革创新、开拓进取/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勇于负责、机敏果断/严于律己、为人表率70领导者应坚持和发扬的生活作风有哪 些

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清正廉洁、为官从俭 /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仪表整洁、行为端庄71批评别人应注意问题

要有正确的立场和处罚点/要有勇气、无私 无畏、敢于批评/要注意政治、着眼于大方面、抓住主要矛盾/注意方法、讲求实效72领导效能三个基本要求及其关系

即领导能力、领导效率、领导效益/三要素 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领导能 力是效率和效益的前提和基础,领导效率 是领导能力在实现领导目标中的体现,领 导效益是领导活动的最终结果

73坚持统一规范的原则应该做好哪些事情

确定考核目标/要有严谨、科学的考核方法 /要建立健全严格的考评制度

74坚持客观公正原则应做到哪几点

考评者要为人正直、作风正派/考评的标准 要统一,过程要公平/考评的结果必须以事 实为依据

75坚持民主公开原则的要求

领导效能考评要走群众路线/要接受群众 监督/考评结果要公开

77坚持贡献为主的原则必须处理的几个 关系

局部与全局/当前与长远/数量与质量/效率 与效果。

78被领导者的特征

服从性/受动性/对象性/源泉型/不担任职务或担任职务较低

79领导职能在活动中地位

是确定黑的组织机构,实现领导科学化的 重要标志/是领导活动科学化的依据/是检 验领导活动结果的依据

80科学的决策必须符合的基本标准

具有准确的决策目标/能够实现确定的目 标/实现决策目标所付出的代价小/决策执行后的副作用相对少

81决策能力包括哪些方面

分析问题能力/逻辑思考能力/创新能力82国家公务员有哪些情况应予以免职转换职位任职的/离职学习期限超过一年 的/因健康原因不能呢个坚持正常工作一 年以上的/退休的/其他原因职务发生变化的1领导科学与其他学科关系 导效能的高低

与马克思注意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15我国领导体制改革必须遵循的原则 而且也必须指导领导科学,但是不能也不党的领导原则/民主管理原则/法制原则/合应该代替领导科学/与管理科学的关系:领理划分权限原则/活力与效率原则 导科学是从管理科学派生出来的,二者各16我国领导体制改革内容

有特点、各有丰富的内容,都可以成为相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对独立的一门科学/和党的建设学说:党建提高工作效率/建立健全民主决策的制度学说研究内容更集中,二领导科学研究范和程序/加速组织认识制度改革/完善民主围更广阔 监督制度 2领导的综合影响力的内容及其构成 17培养与提高领导者素质的途径和方法 权利是基础和前提/品德是重要因素/领导天赋条件、遗传因素,更具自己的性格特哦啊者还应具备相应的才能/领导者还要征有一时地强化和培养自己的素质和修养有渊博的知识 /努力学习、加强修养/时间锻炼时领导者成3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 长的最根本途径/制度规范、严格管理是外相互信任关系/相互促进关系/相互支持关在动力合压力 系/相互转化关系/相互监督关系 18领导者集体素质结构优化的途径 4“领导就是服务”内涵 转变观念/改革和完善领导干部管理制度/他要为社会的经济基础服务,又可归结为开发人力资源,搞好后备队伍建设 为人民服务/强调“领导就是服务:就必须19基本领导方法的现代化发展

正确处理指挥员与勤务员、主人与公仆、调查研究方法的现代化/科学预测的发展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 运用/积极疏通和拓宽党政领导同人民群5在领导活动中坚持民主公开原则的原因 众联系的渠道

能够较好的体现出社会主义领导的本质就20领导者怎样才能有效的提高用权艺术是服务/有助于领导据侧/是群众对领导实的水平

行民主监督的前提/是提高形状效率的一谨慎用权/用权要将实效/要相宜授权 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21领导者作风的基本要求 6领导的基本原则的内容、应当体现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应统一领导/分层领导/系统整体原则/权责一当是理论与实践、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应当致原则/民主公开原则/集体领导和分工负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统一的反映/责相结合的原则 应该是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在现实生活中的7必须实行权责一致的原因 美好体现

权责一致原则要求领导者都应具有一定的22改进领导者作风的必要性及其方法和植物、权利、途径

努力做好事有人管、管事有权、只有经常地、积极主动递培养优良的领导利益与成绩相关。/职权分离就会是领导出作风,坚决及时、不断地纠正各种不正之现工作“虚位“/职则分离式官僚主义产生风,才能养成并保持和发扬领导者应有的于泛滥的基础/职利分离使领导工作缺乏优良传统和作风/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投身必要的动力/所以说在领导活动中必须实实践,接受监督/从严要求,从我做起/健全行权责一致原则。制度,严肃纪律 8现代化大经济观念的内容 23领导效能在领导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目前的社会主义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是领导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评价领导题,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市场经济,其活动优劣的综合尺度/是建设社会主义现内容包括系统观念、市场观念、代化事业的迫切需要/ 信息观念、效益观念等等… 24领导效能考评的意义 9决策活动的基本特征 有助于增强各级领导者的责任心/有助于针对性、目标性、实时性、选择性、优化整个领导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对各级领导性 者的选拔、培养与作用/有助于增强领导活10决策活动中领导者主要职责是什么 动的透明度。考虑决策目标的确立/组织决策方案的制 定/负责决策方案的抉择/领导决策方案的实施

11试析我国人才选拔制度

选拔制度有选举制、考选制、荐选制/选举制:他只能在一定范围内采用,财力、时间。/考选制:指通过公开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他只使用与选拔初、中级人才/荐选制:通过推荐的办法来选拔人才的制度,他缺乏程序化和法制化,“人治”的特点较为明显。

12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是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教育广大群众,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主要包括:理论教育、政治教育、公民素质教育

13领导体制内容

领导组织结构:现今为止,有四种模式,他们往往不是单独存在,而是相互交叉于交融/领导的层次与跨度:领着紧密相连,领导层次多则跨度小,领导层次少则跨度大/职责与权限的划分:他是领导体制的核心内容/组成要素:其包括5个要素,他们各自发挥着不用的作用/配置与管理制度:这是领导体制中除机构和权限划分以外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14领导体制在领导活动中的作用

上一篇:怎样提高学生数算能力下一篇:面试指南之面试后必做的五件善后工作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