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自考复习大纲

2024-07-31

公共政策自考复习大纲(通用5篇)

公共政策自考复习大纲 篇1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在这一矛盾基础上建立的封建性质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具有两方面的特性:一方面,它巩固和维系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和稳定。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封建社会有省转衰,地主阶级同农民阶级的固有矛盾日益显现出来,造成自身不可克服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周期性危机。

◇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中国封建社会有盛转衰的主要表现:政治上,中央集权强化,官制废弛,官僚整体性腐败腐化。经济上,土地兼并严重,地租高利贷加重,无地少地农民增加,农民生活困苦不堪。军事上,军力衰败,军备废弛。八旗军、绿营兵腐化无战斗力。思想文化上,厉行专制主义,大兴文字狱,万马齐喑。对外关系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几乎处于与世隔绝状态。

●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主要国家的确立以及殖民扩张对中国的威胁:1)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及其工业革命的发生。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世界进入了资本主义时代。美国、法国等相继确立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后发生了工业革命。高效率的大机器生产取代了原来的低效率的手工工场生产。2)资本主义与扩张的必然联系。资本主义商品生产需要原料和产品市场,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靠殖民主义的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侵略方式把一些国家变为其资本主义市场的一部分。中国成为其扩张对象的命运已在所难免,战争不可避免。△签订的不平等条约:1840年中英先后签订了《江宁条约》(即《南京条约》)《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1858年中与英、法、美、俄《天津条约》1860年中与英法《北京条约》,中俄《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1884年中法《中法条约》1895年《马关条约》1900年八国联军《辛丑条约》

△屠杀中国居民的惨案:1984年11月---旅顺,1900年8月---义和团(八国联军),1900年---(俄国)江东六十四屯 △教案:1870年天津教案 1899年山东义和团 △通商口岸:《南京条约》---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天津条约》---牛庄(后改营口)、登州(后改烟台)、台湾(后改台南)、淡水、潮州(后改汕头)、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

《北京条约》---天津

陆路方面为伊犁和喀什噶尔

△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1)资本帝国主义掌控中国经济和政治命脉,决定并支配中国。(2)中国封建势力已经与侵略者勾结一体,是列强压迫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3)自然经济虽遭破坏,但地主土地所有制仍存。(4)中国资本主义虽然产生并有一定发展,但始终软弱,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体。(5)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中国内部不统一。这与资本—帝国主义争斗和间接控制、与中国地方性农业经济基础上的地方割据、中国地域广大等有关。(6)中国人民政治权力和生活极端贫困化。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政治控制:控制中国内政;操纵中国外交;享有领事裁判权;把持中国海关;勾结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扶植、收买代理人。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控制中国通商口岸;剥夺中国关税自主权;对华倾销商品;对华资本输出;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形成对中国近代工业的垄断;迫使清政府举借外债,以还赔款;在中国设立银行;控制中国近代的运输业;给中国的农业经济造成严重破坏)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文化渗透:宗教渗透和侵略;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大肆宣扬“种族优化论”

☆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的产生及其两部分:它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影响与刺激下,主要有一些买办、商人、地主、官投资新式企业转化而来。分为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近代中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以及特点:来源上的特点:诞生在外国在华企业中,比中国资产阶级年龄和资格更老,社会基础和社会力量更大。中国工人阶级的自身特点:①受帝、封、资三重压迫,革命性更强。②人数虽少,却相对集中(地域上集中在沿海沿江的通商口岸城市、行业上主要集中在纺织、采矿、铁路、航运等行业),易于组织并形成革命的力量;③大多来自破产农民,与农民有天然联系,便于结成工农联盟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前一对矛盾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这两对矛盾的运动贯穿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决定着中国社会发展变化。两对矛盾的关系: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状态,如有时民族矛盾是主要解决的对象。如历次反侵略战争和义和团运动。有时呈现出阶级矛盾为主要矛盾,如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和辛亥革命。有时二者勾结一道,如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运动。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二者的关系:区别:主体、内容不一样。前者要改变民族受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要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统治秩序,解决生产关系问题;后者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落后的地位和状态,是要充分发展近代民族工商业,解决生产力问题。联系:完成第一大任务是为第二大任务完成创造条件。一方面,前者是前提条件,只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能废除列强强加的不平等条约,才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改变买办和封建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开辟走向现代化的道路。另一方面,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是使中国走向现代化,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1841年5月 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台湾人民的反侵略斗争:1867年美国 1874年日本 1895年马关条约日本 1895年10月日本

△为国捐躯的清政府爱国将领:1841年2月关天培(虎门)1842年6月陈化成(吴淞)7月海龄(镇江)1859年6月史荣椿、乐善(大沽炮台)1884年10月刘铭传2月冯子才(镇南关大捷)甲午中日战争(左宝贵、邓世昌、林永升、丁汝昌、刘步蟾)

△ 林则徐1839年将《地理大全》编为《四洲志》;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P18)及其失败的原因:是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根本原因是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二是经济技术的落后 ●第一次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前夕,先进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1)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维新思想产生:林则徐: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编辑《海国图志》,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期国家富强来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西放的先河。洋务运动中有马建忠、王韬、郑观应等的早期维新思想,主张变革封建专制制度。2)救亡图存与振兴中华的口号喊出: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严复《救亡决论》喊出了“救亡”口号,康有为亦要求中国人发愤自救。孙中山兴中会成立时喊出了“振兴中华”的时代最强音。3)近代以来志士仁人,就是在怀着强烈危机感和民族意识下,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大旗下,探索挽救中华民族的道路的。中国各个阶级的历史活剧就此上演。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金田起义:1851年1月洪秀全在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天京事变:1856年9月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被杀,翼王石达开出走败亡。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天朝田亩制度》的性质和主要内容:性质:《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战争特点的纲领性文件。同时也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内容:确立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规定农副产品的生产与分配

◇《资政新篇》的性质和主要内容:性质:1859年,“干王”洪仁玕回到天京提出《资政新篇》,是一个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内容P26 ☆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具体原因是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在对外问题上,对外国资本主义列强侵华实质缺乏理性的认识。经验教训:太平天国起义的发生和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力量,但它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

●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第一,它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第二,它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了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第三,太平天国严厉批判孔子及儒家经典,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第四,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第五,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也属于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它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

△洋务派:奕忻、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刘坤以自强、求富为目标。△总理各国事务衙门:1861年设立

◇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指导思想比较完整的表述是冯桂芬“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对西方列强具有依赖性。清朝统治集团中的顽固势力的阻挠也是原因之一。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1)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3)传播了新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4)引起了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变化。△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为代表的维新派 △“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开始仅103天 △“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瑞、杨深秀、康广仁

◇维新派宣传变法维新主张的活动:向皇帝上书,著书立说,介绍外国的变法,办学会、办报纸、设学堂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学堂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维新派自身的阶级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具体原因: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脱离人民群众。经验教训:戊戌维新是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戊戌维新的失败不仅暴露出这个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进行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要想实现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采用革命的手段。●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2)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3)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4)戊戌维新运动在改革社会风气方面也有不可低估的意义。第三章 辛亥革命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1985年春在香港成立总部誓词“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中国同盟会:1905年孙中山、黄兴在东京成立,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民报》

◇三民主义学说的基本内容: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民生主义的内容为“平均地权”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是中华民族资产阶级,骨干力量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清末新政及其破产P41 ●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要不要社会革命。意义:第一,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人民清楚认识到实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参加到革命的行列,第二,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三民主义思想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促进了革命力量的壮大。

△保路风潮:1911年5月

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

袁世凯与复辟帝制:1915年12月12日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二次革命”:1913年7月李烈钧又称赣宁之役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反对北洋军阀的战争,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北洋军阀的统治P50以及孙中山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1)发动“二次革命和组建中华革命党,孙中山逃亡日本在东京正式成立中华革命党。2)发动护国战争。为反对袁世凯称帝,1915年12月25日,蔡锷宣布云南独立。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取消帝制。3)发动护法运动:。● 1917年发动第一次护法运动。针对皖系军阀段祺瑞破坏《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 1920年发动第二次护法运动。针对直系军阀拒绝恢复民国和《临时约法》。

●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在中国的统治。2)辛亥革命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国的建立3)辛亥革命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4)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5)辛亥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局限性:1)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纲领2)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民众。3)没有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发挥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作用。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后改名为新青年)成为与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P58 ◇五四运动爆发的社会历史条件:P58新的时代条件,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的运动 ◇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局限:(1)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没有揭示封建专制主义得以存在的社会根源;脱离经济而把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失败的根本原因归之于思想文化,是错误的。(2)少数人在思想方法上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形式主义偏向(3)他们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地位,但是又脱离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革命实践,没有把运动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呐喊,其目标就难以实现。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提倡民主和科学。民主主要是指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科学主要指自然科学,提倡以科学的精神和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历史意义:1)它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同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沉重打击了封建专制主义。(2)它大力宣传了民主和科学,将人们从封建专制所造成的蒙昧中解放出来,开启了思想解放的潮流。(3)它为中国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准备了适宜的土壤,为以五四运动为开端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创造了思想文化上的条件。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1)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把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上。(2)是一场真正的群众性的革命运动(3)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和干部上的准备。(4)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1919年9月、11月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1920年2月上海—陈独秀

1920年10月北京—李大钊、张申府、张国焘

1920年秋至1921年春,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武汉

毛泽东、何叔衡—长沙

王尽美、邓恩铭—济南 谭平山、谭植棠—广州 △中共一大1921年7月23日上海规定党的纲领,名称,条件和纪律

△中共二大1922年7月上海规定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 ◇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历史特点:(1)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明确地同第二国际的社会民主主义划清界线。(2)注意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3)开始提出知识分子应当同劳动群众相结合的思想。◇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领导发动的工农运动:1922年1月香港海员,1923年2月京汉铁路,1922年9月安源路矿,1921年9月沈定一浙江萧山,1922年6月彭湃广东海丰,1923年3月毛泽东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及其活动P62 ☆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意义: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一方面是直接承继列宁主义而来,没有收到修正主义影响。中国共产党是按照列宁的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她所接受的是没有被修正主义阉割的马克思主义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是科学社会主义。另一方面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基础上产生的。中国工人阶级具有坚强的革命性,在这个阶级中不存在欧洲那种工人贵族阶层,没有社会改良主义的基础。意义:1)中国革命终于有了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2)中国革命从此有了一个科学的指导思想。3)沟通了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联系,把中华民族的解放运动同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相联结并成为其中一部分,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前途。

△中共三大1923年6月广州确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中共四大1925年1月上海

△国民党一大1924年1月广州对三民主义做了新的解释。◇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北伐战争:1926年5月叶挺独立团为先遣队,1926年7月9日正式开始直接目标是达到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国民革命的兴起:1924年7月广州沙面工人罢工

1924年7月广州开办农民讲习所 1924年5月黄埔军校成立

1924年10月冯玉祥北京政变 1924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 1925年5月14日上海罢工开始

1925年5月30日五卅运动 1925年6月19日广州、香港省港大罢工

☆北伐战争的胜利原因:1)国共合作的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特别是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北伐胜利的重要原因。2)北伐军得到广大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3)北伐战争得到苏联政府的多方面援助,特别是派出的军事顾问帮助北伐军制定了正确的军事战略战术。●国民革命的意义以及失败的原因:客观原因:●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的联合力量大大超过刚刚兴起的革命联合力量,敌我力量悬殊;● 革命统一战线内部出现剧烈分化,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分裂统一战线,制造反共政变,使革命力量遭到严重损失。主观原因:●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领导机关在大革命后期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了无产阶级对于农民群众、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武装斗争的领导权。教训:●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势力。中国人民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有了明显的提高,是迎接未来革命胜利的一次伟大的演习。●它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的政治影响,宣传了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使党经受了一次大革命的洗礼,积累了初步的经验。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东北易帜:1928年12月29日 张学良

△官僚资本:是蒋介石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主要是从金融方面开始的 ◇中间党派的社会基础: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邓演达---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 梁漱溟---乡村建设派

黄炎培—中华职业教育社

中国青年党 中国国家社会党

☆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建立庞大的军队与特务系统,大力推行保甲制度,进行文化专制主义

☆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1930年8月成员是一部分国民革命时期的国民党左派和一些国民革命失败后脱离共产党组织的人士。1931年8月邓演达被捕。1935年11月改为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

●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社会经济:1)帝国主义控制更紧:国民党政府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建立的,从1927年国民党政府成立到1937年,帝国主义的经济势力在中国得到进一步扩展,并且牢牢地掌握了中国的经济命脉。国民党内蒋介石集团从总体上看是以英美为自己的靠山。2)封建地主经济仍占优势。国民党统治时期,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优势地位的,仍然是封建经济。3)官僚资本迅速膨胀。

△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汉口,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一个历史转折点 △毛泽东与湘赣边界秋收起义:1927年9月9日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1月 △兴国土地法:1929年4月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

◇南昌起义的意义:

1、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实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中华民族解放事业而前赴后继的革命精神。

2、它成为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伟大开端。

3、它揭开了土地革命战争的序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的意义:(1)它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共产党领导的其他各地的起义武装树立了榜样;(2)它从实践上开辟了一条在敌我力量十分悬殊的情况下,共产党深入农村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代表了1927年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

◇红军反围剿作战的胜利:1930年10月到1931年7月,三次反围剿的胜利

◇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20世纪30年代初期,毛泽东还和邓子恢等其他同志一起规定了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阶级路线表述为:坚定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土地分配方法: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及条件:毛泽东1928年10月和11月,写作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文章,科学回答了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1)中国是一个几个帝国主义国家间接统治的政治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2)国民革命的影响。3)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这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两个客观条件。4)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5)共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和各项政策的正确贯彻执行。这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两个主观条件。☆“工农武装割据”阐述了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与根据地建设之间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人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辛探索P84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31年11月江西瑞金县,大会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赣南会议”: 1931年11月中央苏区党组织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后在福建展开反 “罗明路线”的斗争 △中央红军的战略大转移:1934年10月中旬,中国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开始撤离,开始长征。◇革命根据地的建设:P88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内出现左倾错误的原因:(1)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着的浓厚的近乎拼命的冲动,始终没有能够从指导思想上得到认真的清理。(2)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还不高,实践经验也很缺乏,王明又时时搬出马克思主义的词句来吓唬人,容易使一些干部受到蒙骗。(3)共产国际的干预以及对王明的全力支持,更使许多人失去了识别和抵制能力。

☆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主要错误:第一,在统一战线的问题上,将1927年大革命失败暂时退出革命阵营,在9.18后要求抗日与民主的民族资产阶级视为中国革命最危险的敌人,一味排斥和打击中间势力;第二,在革命的道路上,继续坚持以城市为中心,指令根据地的红军配合攻打中心城市;第三,土地革命问题上,提出坚决打击富农的主张;第四,在反“围剿”的军事斗争问题上,实行消极防御的方针;第五,在党内斗争和组织问题上,推行“残酷斗争,无情打击”方针 ●遵义会议的召开: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意义:遵义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领导,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红军长征的胜利及其意义:1)它粉碎了国民党“围剿”红军、消灭革命力量的企图,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2)通过长征,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了西北,这为迎接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新高潮准备了条件。3)长征保存并锤炼了中国革命的骨干力量。4)长征播撒了革命的火种。它向沿途的人民群众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各族人民才能翻身得解放。5)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华北事变1935年,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伪满洲国1932年3月针对东北 ☆日本在中国占领区的殖民统治:1895年台湾、伪满洲国1932年3月针对东北、1940年3月汪精卫南京 ●日本侵略者给中华民族造成的深重灾难:制造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与财富、强制推行奴化教育 △察哈尔抗日同盟军:1933年5月冯玉祥

《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1934年4月

△国民党第十九路军1931年1月蔡廷锴、蒋光鼐抵抗日军,11月蔡廷锴、蒋光鼐同李济深、陈铭枢在福州抗日反蒋。△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1937年9月23日

△八路军:总指挥—朱德 副总指挥—彭德怀 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 120师—师长贺龙、副师长萧克 129师—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 新四军: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 ◇《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1935年8月1日

瓦窑堡会议:1935年12月

◇中共中央致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电:提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五项要求;如果国民党将这五项要求定位国策,共产党愿意实行四项保证:停止武力推翻国民党政府的方针;苏维埃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特区实行彻底的民主制度;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一二九运动过程和口号: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在中国共产党救亡图存、全民抗战的号召和中共北平临时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举行抗日游行。意义:(1)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并吞并华北的计划。(2)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3)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其意义: 1936年12月12日 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从民族利益出发,确定促成事变和平解决的基本方针,并派周恩来等组成中共代表团赴西安谈判。经过和平谈判,终于迫使蒋介石作出了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等六项承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台儿庄战役:1938年3月 李宗仁

豫湘桂战役::1944年4月-1945年1月

△为国捐躯的国民党将领:北平南苑—佟麟阁、赵登禹 淞沪会战—谢晋元 枣宜会战—张自忠 缅北—戴安澜 ◇相持阶段到来后国民党的对内对外政策:(1)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决定成立“防共委员会”,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针。(2)对抗战在全局上逐渐趋向消极,保存实力;同时又限制、打击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制造了反共“磨擦”事件。(3)对外蒋介石将抗战到底的含义解释为“恢复到卢沟桥事变以前的状态”。这标志着国民党由片面抗战逐步转变为消极抗战。

◇中国战区与中国远征军:1942年初战区成立,1942年2月入缅甸作战 1942年4月解救英军

☆国民党正面战场溃退的原因:1)中日国力和军力对比的悬殊。2)蒋介石集团实行的是片面抗战的路线,将希望单纯地寄托在政府和正规军的抵抗上。3)国民政府在战略指导方针的失误。在战略战术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开展的大后方抗日民主运动和抗日文化工作:1)1938年初,周恩来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中国共产党人参加国民参政会;中共中央长江局、南方局先后具领导了大后方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1944年9月,中共参政员林伯渠在国民参政会上提出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2)中国共产党积极领导和开展国统区进步文化工作,推动和参与文化界抗战团体的组建和发展。3)国民党统治区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是全民族抗日战争中的一条重要的战线,对于激发大后方人民的爱国民主意识、坚持国共合作团结抗战、支援抗战前线、积蓄革命力量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洛川会议1937年8月22日通过了《抗议救国十大纲领》和《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提出了关于抗日的你本主张。抗议救国十大纲领,强调要打到日本帝国主义,关键在于已经发动的抗战成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敌后抗日根据地:八路军—晋察冀、晋西北、晋冀豫、山东、大青山 新四军—苏南、皖南、皖中 △为国捐躯的八路军、新四军将领:八路军—左权、赵尚志 新四军—彭雪峰

△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反共高潮:1939年冬至至1940年春第一次,1941年1月第二次,1943年春第三次 △三三制政权: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各占1/3。

精兵简政:由李鼎铭提出 △教条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内反复出现左右倾错误的思想认识根源 △中共七大:1945年4月23日-6月11日在延安举行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中国共产党强调,必须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是既统一,又独立。为此,共产党必须保持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必须坚持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冲破国民党的限制和束缚,努力发展人民武装和抗日根据地;必须对国民党采取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目的是保持并发展革命力量已经取得的阵地;实质就是力争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的领导权,使自己成为团结全民族抗战的中坚力量。这是把抗日战争引向胜利的中心一环。

◇大生产运动:1940年至1943年,抗日根据地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毛泽东提出了“发展生产,保障供给”的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的总方针,号召根据地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开展大生产运动。☆中国抗日战争的两个战场及其关系:(1)中国抗日战争形成两个战场。一个是主要由国民党军队担负的正面战场;一个是由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主担负的敌后战场。(2)两个战场是战略上的相互配合的关系。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在战略防御阶段,敌后的游击战是辅助国民党正面战场的。阻止了日军进攻、减轻正面战场压力、促使战争转入战略相持阶段。在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游击战争成为主要的抗日作战方式。日军逐步将主要兵力用于敌后战场,以保持和巩固其占领地。这种全面的消耗日军,便赢来了战略反攻。●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抗日力量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1)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坚持全面抗战的路线。1937年8月洛川通过《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是彻底的抗日纲领。(2)从民族大义出发,积极维护统一战线。提出了独立自主原则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等方针,并身体力行贯彻执行。(3)坚持持久战方法,并领导人民军队开展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争,牵制和消灭了日军大量的有生力量。毛泽东《论持久战》发表,抗日游击战战略的确定,八路军新四军抗战初期的英勇抗战和相持阶段到来后成为主要战场。

●毛泽东《论持久战》的主要内容: 1938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的讲演,其内容是分析了:1.特点:中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全部问题的根据就在这里。中日双方存在着互相矛盾的四个特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2.前途和规律:一方面,日本是强国,中国是弱国,这一对比,决定了抗日战争只能是持久战。另一方面,日本是小国,发动的是退步的、野蛮的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失道寡助;而中国是大国,进行的是进步的、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得道多助,最后胜利又将是属于中国的。3.进程和方针:科学地预测了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其中,战略相持阶段,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最关键的阶段。坚持持久抗战方针,中国将在这个阶段中获得转弱为强的力量,乃至最后取胜。意义:毛泽东阐明的持久战战略思想,抓住了中日战争发生的时代特点和战争性质,揭示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和坚持抗战、争取抗战胜利必须实行的战略方针,对全国抗战起了积极作用。●中国共产党关于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表述:“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1)进步势力主要是指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抗日战争的主要依靠力量。为了发展进步势力,就要冲破国民党的限制和束缚,放手发动人民群众,扩大抗日人民武装,创立抗日民主根据地,在全国发展共产党的组织和民众的抗日运动,这是整个策略的中心环节。2)中间势力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争取中间势力需要三方面条件:一是共产党要有充足的力量;二是尊重他们的利益;三是要同顽固派作坚决的斗争,并能一步一步地取得胜利。3)顽固势力是指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抗日派,即以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国民党亲英美派。针对其两面政策共产党须以革命的两面政策来对付他们,即贯彻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同顽固派作斗争时,应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以不破裂统一战线为底线。

●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述:1)指出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中国革命包括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五四运动以后已经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它的前途是社会主义。2)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纲领。政治上,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经济上,没收官僚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允许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富农经济的存在。文化上,发展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3)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经验,提出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三个基本问题,是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意义:1)新民主主义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2)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明,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

●延安整风运动主要内容: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其中,反对主观主义是整风运动最主要的任务。主观主义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内反复出现“左”、右倾错误的思想认识根源。意义:1.整风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在全党范围确立起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2.在整风运动基础上,1945年中共七大将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所创造的理论成果,正式命名为毛泽东思想,并规定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联合国制宪会议:1945年4月,参加联合国制宪会议在旧金山举行,中国解放区代表董必武参加,中国成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抗日战争的胜利意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4)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巨大影响,为最终战胜世界法西斯势力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显著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主要原因:1)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同近代以来历次反侵略战争最大的区别。2)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许多国家的反法西斯战士直接参加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贡献鲜血和生命。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2)中国人民的持久抗战,不仅遏制了日本的“北进”计划,迟滞了日本的“南进”步伐,而且大大减轻了其他战场的压力,为同盟国军队完成太平洋战场的战略转折和实施战略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3)开始以大国身份直接参与反法西斯战争的国际协调。中国国际地位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得到提高。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1)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抗战胜利的力量源泉。2)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这是抗日战争得以坚持和胜利的重要的思想保证。3)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不惧怕战争。中国人民进行反侵略战争,是为了捍卫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人类进步事业的重大贡献。第七章

为创建新中国而斗争

△重庆谈判:1945.8.18.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到重庆与国民党谈判,10月10号签订《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重庆政治协商会议:1946.1.10

校场口惨案:1946.2.10.下关惨案:1946.6.23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际格局:帝国主义收到削弱,打破了以维持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政治格局,形成了美苏两极的政治格局。

☆必须和能够打败蒋介石:战争爆发不久,毛泽东代表中共提出了这样的论断。(1)必须打败蒋介石:因为蒋介石发动的战争,只有用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中国才能解放和中华民族的才能真正独立。(2)能够打败蒋介石:因为蒋介石军事力量的优势和美国的援助,只是暂时的现象和临时起作用的因素;而蒋介石发动的战争的反人民性质,人心的向背,则是经常起作用的因素。人民解放战争所具有的爱国的正义的革命的性质,必然要获得全国人民的拥护。这就是战胜蒋介石的政治基础。●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国内的三种建国方案和两个中国之命运的较量:第一种是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这个建国方案背离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随着新中国的诞生,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也在根本上被推翻了。第二种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这个方案在中国行不通。因为:帝国主义不容许;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政治上的软弱性,使得它们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领导人民进行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从而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扫清障碍。民族资产阶级中的绝大多数最终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第三种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其政治代表是中国共产党。其建国方案是: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人民共和国。这一方案是引导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从而为实现国家富强开辟道路的科学的建国方案。

△新民主主义三大经济纲领: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与总政策:1948年4月,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提出,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句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指示》: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五四指示)△《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年7月至9月,在河北平山县

△土地革命的总路线: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五二O惨案:1947年5月20日 台湾人民二二八起义:1947年2月28日

△民主党派: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1948年1月1日—宋庆龄

中国民主同盟—1941年3月19日

中国民主建设会—1945年12月16日

中国民主促进会—1945年12月30日—马叙伦

中国农工民主党—1947年2月3日章伯钧—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1935年11月10日 中国致公党—1925年10月成立—1947年5月改组

九三学社—1946年5月4日—许德珩

台湾民主自制同盟—1947年12月1日—谢雪红

◇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标志:1947年6月底,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在鄂豫皖实施战略展开。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主力为东路,挺进苏鲁豫皖地区;陈赓、谢富治指挥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一部为西路,挺进豫西。三军相互策应,机动歼敌。国民党军处于被动地位。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由此揭开。特点:解放军在数量并未占优势(敌我军事比为三比二),便发起全国性战略反攻,人民解放军主力打到外线去。

◇国民党的政治经济危机:原因,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把接收变为劫收,打发胜利财,从而使更多的民众期望破灭;国民党统治集团违背全国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意愿,实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1)重庆国共谈判和政协会议期间,各民主党派作为“第三方面”,主要同共产党一起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内战、独裁政策,为和平民主而共同努力。2)在国民党当局撕毁政协协议、发动全面内战时,民主党派中的大多数同共产党保持一致,拒绝参加国民党一手包办的“国民大会”、反对国民党炮制的 “宪法”。

3)民主党派的许多成员积极参加和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民主运动。4)在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反攻并且取得节节胜利的形势下,1948年初,各民主党派都公开宣言,站在人民革命一边,同共产党一道为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而共同奋斗。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1)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在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口号中提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2)各民主党派热烈响应。● 各民主党派负责人、无党派民主人士接受中共中央邀请,陆续进入东北、华北解放区。● 1949年1月22日,李济深、沈钧儒等民主党派的领导人和著名的无党派民主人士55人联合发表《对时局的意见》,一致拥护中共提出的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联合政府的主张。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同全国各界人民代表一道参加建立新中国的各项筹备工作。

△战略决战:1948.9.11至11.2—辽沈战役 1948.11.6至1949.1.10—淮海战役

1948.11.29至1949.1.31—平津战役 △国共北平谈判:1949.4.1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4.23

全国进军:1949.4.21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主要内容:1)规定了全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2)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3)在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问题上,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要求。

☆《论人民民主专政》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建国主张:1)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2)主要是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联盟,因为这两个阶级占了中国人口的80%-90%。推翻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都主要依靠这两个阶级的联盟3)为建立新中国,必须利用一切于国计民生有利的城乡资本主义因素,团结民族资产阶级。但是民族资产阶级不能充当革命的领导者,也不应当在国家政权中占主要的地位。4)毛泽东指出: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及其《共同纲领》的主要内容:1949.9.21北平中南海怀仁堂1)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政权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2)新中国的基本的民族政策。《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3)新中国的经济工作方针。《共同纲领》规定:“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4)规定了新中国的外交工作原则。《共同纲领》规定:“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维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中国革命胜利的主要原因:1)党的领导:首先是由于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中国人民的利益。2)人民的广泛参加: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群众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民族资产阶级也逐步向共产党靠拢。没有广大人民和各界人士的广泛参加和大力支持,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3)国际的帮助: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赢得胜利,同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也是分不开的。基本经验:1)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统一战线中存在着两个联盟:一个是劳动者的联盟,这是基本的、主要的;一个是劳动者与非劳动者的联盟,这是辅助的、同时又是重要的。必须坚决依靠第一个联盟,争取建立和扩大第二个联盟。2)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作为主要形式。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3)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在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中国,建设一个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党,是极其艰巨的任务。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建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0年6月

三反运动:1951—1952年,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 △五反运动:1952年1月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材料、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 ◇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10月

◇没收官僚资本:P151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P156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各项民主改革:1)在已经没收的官僚资本企业中,建立工厂民主管理制度,工人阶级成为企业的主人。2)按照对私营工商业(原民族资本)的生产关系、劳资关系和产销关系,进行了全面调整。3)颁布新婚姻法,妇女解放和移风易俗。人民政府于1950年5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对新婚姻法的宣传和实施,引起了几千年来中国社会与家庭生活的深刻变革,推动了社会上移风易俗的改革。4)有步骤地开展了对旧教育制度和电影、戏剧等文化事业的改革,确定了思想宣传工作的方针和任务,制定了新中国文化教育的方针。

☆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基本转好的条件:土地改革的完成;现有工商业的调整,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俭。

☆国民经济迅速的恢复及其原因:1)中共中央和人民政府紧紧抓住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正确处理恢复国民经济同其他各项工作的关系。2)从当时的国情出发,制定了“不要四面出击”等正确方针政策,妥善处理公私关系、劳资关系等各种社会关系。3)刚刚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的建设,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用,及时有力地抵制了资产阶级的腐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1)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2)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广大中国人民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国家的主人。3)军阀割据混战的历史从此结束,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稳定,从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建设的时期开始到来了。4)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5)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它可以运用国家政权凝聚和调集全国力量,解放并发展社会生产力,造福于整个中华民族。

●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执政面临的新考验:1)能不能保卫住人民胜利的成果,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2)能不能战胜严重的经济困难,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3)能不能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4)能不能经受住执政的考验,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在哦你好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点:1.五种经济成分共存: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2.无产阶级的政治领导地位和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已经确立。3.中国存在着两种基本的矛盾:国际上是新中国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国内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资本主义因素,总体上社会主义因素在增长的过渡性社会。

☆新中国成立初期向社会主义过渡采取的实际步骤:1)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2)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引导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大部分走上了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道路3)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1.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要条件。2.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3.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4.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手工业合作化的组织形式: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步骤是从供销入手,有小到大,由低到高,逐步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生产改造。

△四马分肥:企业利润采取的方法即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股金红利四个部分。◇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过渡性经济形式:互助组、初级农业合作社、高级农业合作社

◇国家资本主义的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初级形式是国家资本主义企业仍由资本家经营,它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通过订立合同等办法,在企业外部建立这样那样的联系。高级形式是公私合营。◇第一个五年计划以及工业建设的成就:P166 ●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原则和方针:1)在中国的条件下,可以走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道路。在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后,就及时将“组织起来”作为农村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2)充分利用和发挥土改后农民的两种生产积极性,通过各种互助合作的组织形式,实行积极发展、稳步前进、逐步过渡的方针。3)农业互助合作的发展,要坚持自愿和互利的原则,采取典型示范、逐步推广的方法,发展一批,巩固一批。4)要始终把是否增产作为衡量合作社是否办好的标准。5)要把社会改造同技术改造相结合。在实现农业合作化以后,国家应努力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发展农业经济。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和平赎买政策的特点:1.有偿地而不是无偿地,逐步地而不是突然地改变资产阶级的所有制。2.在改造他们的同时,给予他们以必要的工作安排。3.不剥夺资产阶级的选举权,并且对于他们中间突出的代表人物给以恰当的政治安排。意义:1.对资产阶级实行赎买,这是列宁曾经设想并打算实行的方法。中国共产党把这种设想付诸实施并取得成功,资产阶级中的绝大多数人公开表示接受这样的方案。2.从根本上说,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符合于客观需要,也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件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情。●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1)近代中国两大历史任务的第一个任务,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主要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来完成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表明充分完成了前一个任务。2)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而奋斗是第二大历史任务。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中国是在没有实现工业化的情况下进入社会主义的。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人民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进一步推进工业化、现代化建设。而社会主义制度的全面确立,正是为了推进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事业。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一篇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它运用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规律,创造性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共八大路线,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整风运动:1957年4月27日

反右派斗争:P176 《论十大关系》:1956年2月到4月形成。

◇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共八大制度的路线: 大会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意义:中共八大为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制定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许多新的方针和思想是富于创造精神的。大会集中全党智慧总结提出的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成果,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党的事业的发展有着长远的指导意义。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整和完善,不断地得到解决。这实际上为积极促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石。

●毛泽东关于正确区分两类社会矛盾以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两类性质根本不同的矛盾,前者需要用强制的、专政的方法去解决,后者只能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去解决,决不能用解决敌我矛盾的方法去解决人民内部矛盾。

△“大跃进”运动:1957年冬季开始

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

庐山会议:1959年7月2日

△二月逆流:1967年2月 林彪反革命集团:P186 1970.9.13逃亡四人帮:江青 张春桥 姚文元 王洪文1976.10.6粉碎

◇20世纪60年代前期的国民经济调整:1960.11清理一平二调,纠正共产风,1961.1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1.3起草农业十六条,1961.9庐山会议纠正左的错误。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1966.5

文化大革命的结束:1976.10

1958年秋冬至庐山会议前期的纠左努力:P178 ☆七千人大会的召开内容: 1962年1、2月间,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中央、大区、省市自治区、地区、县五级的党政军领导干部七千余人与会,被称为“七千人大会”。毛泽东、刘少奇等对前几年的工作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并初步总结了经验。意义:这次会议对于恢复实事求是、民主精神和自我批评精神起了积极作用,在贯彻落实“八字方针”、推动形势迅速好转的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

●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路程:1.“大跃进”2.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发生的社会历史原因:1)我们党在迅速进入社会主义新的历史阶段之后,对于如何在一个经济文化不发达的国家进行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科学研究;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并没有完全搞清楚。2)由于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积累下了丰富的阶级斗争经验,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在观察和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遇到的新事物、新问题时,容易照搬过去的经验,把本不属于阶级斗争的问题看作是阶级斗争,仍然习惯于采取大规模群众性政治运动的方法去处理。这种脱离现实生活的主观主义的思想和做法,由于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中的某些设想和论点加以误解或教条化,反而显得有“理论根据”。这些都促成了阶级斗争扩大化错误的产生。3)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遭到严重破坏,致使党无法依靠制度的和集体的力量及时地发现并纠正错误。在中国共产党面临工作重心转向社会主义建设这一新任务因而需要特别谨慎的时候,毛泽东逐渐骄傲起来,逐渐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主观主义和个人专断作风日益严重,日益凌驾于党中央之上,使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集体领导原则和民主集中制不断受到削弱以至破坏。再加上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使党的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党内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现象滋长起来,这样也就使党和国家难于防止和制止像“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错误的发生和发展。

●科学分析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所犯的错误:1)中国共产党在犯严重错误的时候,其性质和宗旨都没有改变。● 在“大跃进”造成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时期,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依然具有巨大凝聚力。●在“文化大革命”的特殊年代里,中国共产党保持着统一,社会主义制度的根基仍然保存,经济建设仍在进行,国家仍然保持统一。2)党内外广大干部群众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对“左”倾错误的抵制和抗争,对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从未停止过。使得“文化大革命”的破坏性作用受到一定的限制。3)毛泽东在全局上坚持“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但也制止和纠正过一些具体错误。●保护过一些党政军领导干部和党外著名人士,使一些负责干部重新回到重要的领导岗位。●领导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对“四人帮”批评和揭露,使其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图谋未能得逞。●始终警觉地维护国家的安全,并开创了外交工作的新局面。●在“文化大革命”中,共产党保持着统一,社会主义制度的根基仍然保存,经济建设仍在进行,国家仍然保持统一都是同毛泽东的作用分不开的。

△两弹一星:1964.10—原子弹 1967.6—氢弹

1940.1—人造地球卫星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1971.10 △乒乓外交与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2尼克松访华,9月建交

●毛泽东等老一代革命家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贡献意义:1)在基本的指导思想方面,论述了必须实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基本思想,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阐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2)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提出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阶段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3)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采取“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战略目标,使中国的经济走在世界前列。4)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正确的观点。●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 ●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坚持工业和农业并举、重工业和轻工业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并举、大中小企业并举等“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正确解决好综合平衡的问题,处理好积累和消费、生产和生活的问题,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统筹兼顾,适当安排。5)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方面,毛泽东提出了许多正确的观点。如●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处理好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 ●要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各项权利,尤其是人民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权利; ●社会主义法制要保护劳动人民利益,保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保护社会生产力。6)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毛泽东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7)在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方面,毛泽东提出必须加强国防、建设现代化正规化国防军和发展现代化国防技术的重要指导思想。8)关于加强共产党自身建设,●毛泽东最早觉察到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战略的危险,号召共产党人提高警惕,同这种危险作斗争。●十分警惕党在执政以后可能产生的种种消极现象。提出:共产党员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意义: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阐明的这些重要思想,把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发展规律的认识大大地向前推进,为继续进行探索并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系统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四项基本原则:1979.3.30—邓小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国民经济调整: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P203 △经济特区:1980.5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1979.1.1 ◇平反冤假错案:1980.2十一届五中全会为刘少奇恢复名誉。1977.7十届三中全会恢复邓小平职务。P200 ◇统分结合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3.10废除人民公社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1)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邀评论员文章,在全国开始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一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自始至终得到邓小平等的全力支持。(2)意义:继延安整风之后又一场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纠正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实现历史性的转折作了思想理论准备。☆中国共产党第二个历史决议:1979.11科学的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1)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2)决议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活的灵魂作了概括。指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是贯穿其中的活动灵魂。决议强调:“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 意义:标志着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他表明,中国共产党是在政治上、理论上成熟的坚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贡献: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之前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实际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并且断然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全会公报全面分析了当前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指明了改革开放的方向。指出:▲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已经基本结束,今后应该按照严格区别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方针去解决,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程序去解决。▲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全会作出了一系列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决定:▲决定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应该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决定在党的生活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加强民主,明确党的思想路线,加强党的领导机构和成立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决定把立法工作摆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重要议程上来;▲决定保障人民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等问题。

△中共十二大:1982.9.1-9.11 中共十三大:1987.10.28-11.1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84.10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基本路线)◇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P207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986.9十二届六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中共十三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1990.3 ☆三步走发展战略:(1)部署: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2)实现“三步走”的战略的具体思想和政策●“台阶式”发展的思想,要求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争取每隔几年使国民经济上一个新台阶。●阐明了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辛勤努力先富起来,逐步达到共同富裕的政策。☆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1980.8(1)政治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解决官僚主义、权力过分集中、党政不分、事实上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等问题,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和资产阶级思想影响,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2)政治体制改革遵循的性质和指导原则: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必须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指导,遵循统一领导、循序渐进的原则,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3)政治体制改革的底线:必须坚持从本国国情出发,总结本国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绝不应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绝不能搞资产阶级自由化。

☆邓小平关于中国农业改革和发展两个飞跃的思想:(1)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会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是发展集体经济。(2)社会主义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农业最终要以公有制为主体。从长远的观点看,必然产生第二个飞跃,即农村经济最终还是要实现集体化和集约化。仅靠双手劳动,仅是一家一户的耕作,不向集体化集约化经济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是不可能的。最终还是要走这条路。△中共十四大:1992.10.12-10.18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1993.11 △中共十五大:1997.9.12-9.18 三讲教育:1998.11.21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

◇20世纪9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受的风险考验:P219 香港的回归:1997.7.1 澳门的回归:1999.12.20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1)1994年5月,提出:稳定是前提,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三者相互促进。(2)1994年9月,在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协调统一起,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邓小平南方谈话的主要内容:●强调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提出 “三个有利于”标准,即判断一切工作和改革开放是非得失的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强调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至少需要100年。●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中国共产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完整的概念,是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来的。同年5月,江泽民又进一步把“三个代表”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系统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也为中共十六大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中共十六大:2002.11.8-11.14 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05.10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战略任务: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2004.9十六届四中全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P22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原因: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的内涵:中国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己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永远做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来实现发展,同时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开展交流合作,努力实现互利共赢。中国与其他社会成员一道,为实现各国和谐相处、全球经济和谐发展、不同文明和谐进步的美好前景发挥积极作用,共同致力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科学发展观内容: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意义: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中共十七大的主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意义:●大会报告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历程和成功经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作了科学概括,阐明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进一步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和战略部署; ●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及其基本经验:(1)自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以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2)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3)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进入21世纪的全方位外交:同周边的睦邻友好关系日益加强。努力推动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友好合作关系进一步巩固。中美关系总体保持稳定和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继续深化,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内涵不断充实。中国政府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大力倡导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处理国际事务。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取得的十大成就:1.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2.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3.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取得重大进展4.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稳步推进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6.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贯彻7.祖国统一大业取得重大进展8.国防和军队建设迈出新步伐9.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10.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前进

●改革开放近三十年的深刻历史经验:(1)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沿着这条道路,大幅度提高了国家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3)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是我们事业能够经受风险考验、顺利达到目标的最可靠的保证。(4)实践充分证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是完全正确的。启示:(1)人口多、底子薄、人均占有资源少,中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必须居安思危,长期艰苦奋斗。(2)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面临着新的考验和诸多新的问题。

● 20世纪以来,中国更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革命和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人民,成功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幅度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并赋予中华民族复兴以新的强大生机。

这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决定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

2009年4月

一、单项选择题

1.1851年,中国爆发的一场伟大的农民战争是()A.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台湾高山族人民抗日斗争 D.义和团运动 2.1911年4月,资产阶级革命派在黄兴带领下举行了()A.惠州起义 B.黄花岗起义 C.护国战争 D.护法战争 3.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中华民国约法》C.《钦定宪法大纲》D.《总统选举法》 4.1914年7月,孙中山在东京正式成立了()A.兴中会B.中国同盟会C.中华革命党D.中国国民党 5.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的是()A.胡适B.鲁迅C.李大钊D.陈独秀

6.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是()A.戊戌变法运动B.保路运动C.新文化运动D.五四运动 7.1922年召开的中共二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A.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纲领B.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C.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D.土地革命总路线

8.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人运动第一个高潮的起点是()A.香港海员罢工B.安源路矿工人罢工C.京汉铁路工人罢工D.省港工人罢工 9.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A.三民主义B.新三民主义C.新民主主义D.社会主义 10.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制造了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的()A.中山舰事件B.整理党务案C.四一二政变D.七一五政变

11.国民党在全国的统治建立后,官僚资本的垄断活动首先和主要是从()A.重工业方面开始的B.商业方面开始的C.轻工业方面开始的D.金融业方面开始的 12.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召开的确定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方针的会议是()A.八七会议B.古田会议C.遵义会议D.洛川会议

13.1931年1月至1935年1月,中国共产党内出现的主要错误倾向是()A.“左”倾盲动主义B.“左”倾教条主义C.右倾保守主义D.右倾投降主义 14.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侵略中国的()A.九一八事变B.一二八事变C.华北事变D.卢沟桥事变 15.1933年11月,在福州发动抗日反蒋事变的国民党爱国将领是()A.马占山和李杜B.冯玉祥和吉鸿昌C.蔡廷锴和蒋光D.张学良和杨虎城 16.1941年3月,在大后方抗日民主运动中诞生的民主党派是()A.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B.中国民主建国会C.中国民主促进会D.中国民主政团同盟

17.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军队取得第一次重大胜利的战役是()A.平型关战役B.雁门关战役C.阳明堡战役D.台儿庄战役 18.1945年8月,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声明的是()A.朱德B.毛泽东C.彭德怀D.刘伯承 19.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了()A.《国共重庆谈判纪要》B.《国共重庆谈判协定》C.《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协定》 D.《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20.1948年4月,毛泽东完整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著作是()A.《新民主主义论》B.《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C.《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D.《将革命进行到底》 21.中国人民解放军在1949年4月21日发起的重大战役是()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 22.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颁布的时间是()A.1950年5月B.1950年6月C.1951年7月D.1951年8月

23.1951年底到1952年春,中国共产党在党政机构工作人员中开展了()A.肃反运动B.整风、整党运动C.“三反”运动D.“五反”运动

24.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实现()A.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B.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国家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5.新中国开始实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在()A.1950年B.1951年C.1952年D.1953年

26.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标志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D.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

27.毛泽东系统阐明农业合作化理论的重要文献是()A.《介绍一个合作社》B.《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C.《组织起来》D.《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

28.在中共八大上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的是()A.毛泽东B.陈云C.周恩来D.邓小平

29.毛泽东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正确处理()A.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B.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C.敌我矛盾D.人民内部矛盾

30.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时间是()A.1949年B.1966年C.1971年D.1978年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封建统治阶级中出现的洋务派代表人物包括()A.奕忻B.曾国藩C.李鸿章D.左宗棠

2.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主要有()A.兴办近代工业B.建立新式海陆军C.推行预备立宪D.创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 3.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影响较大的中间党派有()A.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B.乡村建设派C.中华职业教育社D.中国国家社会党 4.毛泽东提出的“工农武装割据”的基本内容是()A.统一战线B.土地革命C.武装斗争D.农村根据地建设

5.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人民民主力量明显增长的主要表现是()A.社会主义苏联的力量得到较快地恢复和巩固

B.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制度在多国建立

C.民族解放运动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蓬勃兴起

D.资本主义国家中共产党的影响显著增长,工人运动有了新的发展

6.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在国民党统治区爆发的爱国学生运动有()A.一二·u20061X运动B.一二·u19968X运动C.一二·u19977X○运动D.五·u20108X○运动 7.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构成人民民主专政主要联盟的阶级是()A.工人阶级B.农民阶级C.城市小资产阶级D.民族资产阶级 8.我国对个体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渡性经济形式包括()A.互助组B.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C.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D.人民公社 9.新中国在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着重建设的三大钢铁基地是()A.鞍山B.包头C.上海D武汉 10.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处理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关系的方针是()A.长期共存B.肝胆相照C.互相监督D.荣辱与共

公共政策自考复习大纲 篇2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自从1981年开始在京、津、沪试点, 特别是1988年国务院正式颁布《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1999年《高等教育法》正式实施以来, 自学考试经过不断的探索、改革和发展, 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我国终身教育建设、实现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形式”。

在新一轮战略发展中, 必须大力推进改革, 积极鼓励创新, 坚持科学发展, 不断增强自学考试社会适应性, 在日渐形成的终身学习社会中, 继续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自学考试科学发展过程中, 破解难题的关键仍然是质量。“质量是自学考试的生命线, 没有了质量和信誉, 自学考试制度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自考公共基础课程“英语 (一) ”和“英语 (二) ”, 涉及面广, 考试的反拨效应强, 对于考生英语学习的目的、方法等产生直接影响。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质量日益提高的今天, 十多年前编写的考纲和教材在形式和内容上不可避免地凸现出与时代不相适应的问题。

鉴于自学考试制度的特性, 考纲是编写教材、课程命题的依据, 也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的依据, 既行教学大纲之实, 统领课程定位、培养目标、教材编写、教学实施, 又司考试大纲之职, 掌控考试性质、考试目标、考试范围、考试命题,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考纲是课程、考试的中枢, 是自学考试质量的支柱。

“英语 (一) ”和“英语 (二) ”考纲所凸现出的与当今社会不相适应的问题表现在教学内容陈旧和构念效度的低下, 根源是构成两份考纲理论基础的语言观在十年后的今天尤显过时。

诚然, 对教学内容陈旧与否的判断以社会发展程度和人类认知水平为参照, 具有相对性。以十年前的社会发展程度和人类认知水平为参照标准, “英语 (一) ”和“英语 (二) ”教材内容也许具有一定的新颖性, 但是十年后的今天其新颖性已随时光的流逝而褪去, “关于语言、广告、记忆、月球、钻石、货币、保险、烟雾等事物的入门介绍性……内容已很难激发起当今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相反, 假如其新颖性能延续至今, 那么只能证明社会发展的停滞和人类认知水平的低下。大凡优秀教材平均每三年全面更新一次内容, 以确保其与社会发展程度和人类认知水平相适应。因此, “英语 (一) ”和“英语 (二) ”的教材出版至今已十年有余, 仍未经修订, 且不论支撑其编写思想的教学理念蕴涵多大程度的科学性, 仅就其内容而言, 已不适应当今学习者的需求。

更为重要的是, 构成“英语 (一) ”和“英语 (二) ”考纲理论基础的语言观不但不适应当今语言教学和语言测试的发展趋势,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束缚或阻碍相关课程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以及教育功能的正常发挥。

二、测试的科学性

对于测试、尤其是语言测试, 质量是永恒的主题, 而把握质量、提高质量的切入点是科学, 是测试的科学。学习测试的科学, 实践测试的理论, 尊重测试的规律, 探索测试的方法, 创新测试的道路, 从而实现科学的测试。

Bachman认为, 测试是一种测量学工具, 用来刺激应试者某种行为样本, 并据此推断其某些特质。李筱菊指出, 语言测试是对一组言语行为进行测量, 这组行为是表征目标能力的全部行为的一个抽样。测试的结果, 是为了可以对目标能力作出推论。

测试, 归根结底是为了使用。能够获取有效行为样本且成功推断目标能力的测试就是有用的测试, 有用的测试就是科学的测试。测试的实用性 (usefulness) 亦即科学性, 体现在测试质量的六个指标:信度 (reliability) , 构念效度 (亦称结构效度、理念效度, construct validity) , 真实性 (authenticity) , 互动性 (interactiveness) , 测试后效 (impact) 和可行性 (practicality) 。

一项测试即使足以反映考什么、怎么考、为什么这样考, 也不能证明考这些、这样考是有用的。换言之, 一项测试即使信度和效度均令人满意, 也未必是一项科学的测试, 因为信度和效度只反映测试和考纲之间的关系, 并不反映测试与实际的关系, 或考纲与实际关系这个涉及测试质量的根本问题。触及这个根本问题的是构念效度。以构念效度评价一项测试, 是测试学发展过程中的一大理论突破。语言测试中的构念, 是对一种能力的具体定义, 这种能力为一项测试或测试任务奠定基础, 也为解释由此获得的分数奠定基础。构念效度是一种程度标准, 即考试分数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反映意欲测量的能力或构念。简言之, 构念效度就是一项测试的语言观的效度, 就是该项测试的考纲的效度。

测试的科学性首先体现在构念效度上。对语言测试来说, 不同的语言观不但决定考什么, 而且决定怎么考, 而这两者直接关系到语言测试的信度和效度。这是开发一个语言测试项目在设计阶段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测试的科学性也体现在语言测试的内容规范 (test specification) 的制定过程中。语言测试的内容规范包括诸多因素, 如测试的目的、性质、内容、试卷构成等。语言测试所涉及的语言变量、交际功能、情景、交际活动等不能凭空臆断, 必须通过需求分析 (needs analysis) 来确定。测试的科学性还体现在语言测试项目的其他阶段, 如实施、命题、阅卷、成绩报告、考后研究等。

笔者以为:构念效度和内容规范直接影响语言测试的实用性, 不仅为测试的性质和目标定位 (决定考什么和怎么考, 回答为什么这样考) , 而且是检验语言测试质量的重要参照依据 (是否考了既定内容, 测试结果与测试目标是否相关、指向是否完全一致, 测试是否对教与学发挥积极推进作用) 。构念效度的重要性更体现在对测试指导思想的检验上、对考纲的评价上 (该测试是否有用) 。

三、“英语 (二) ”考纲构念效度

鉴于“英语 (一) ”和“英语 (二) ”考纲完全同质, 本文以“英语 (二) ”为例, 从考纲的语言观、阅读理解题型、考纲词表、测试后效等角度, 解析两份考纲的构念效度。

1. 考纲的语言观

语言测试与语言教学相互作用, 紧密相连。伴随着一种语言教学理论的兴起, 必然会出现一种相应的语言测试理论;同样, 语言测试理论的发展也促进语言教学理论的创新。

综观语言测试发展历史, Spolsky、李筱菊等提出语言测试三代体系说。第一代体系即传统测试 (traditional testing) , 亦称科学前语言测试 (pre-scientific testing) , 把语言看作一门知识, 测试语言点, 采用拼写、词法变位、条件翻译等记忆性试题和造句、翻译、作文等应用性试题。记忆性试题分离处理考点, 没有语境 (上下文) 或情景 (非语言环境) ;应用性试题有语境, 有时也有情景, 但缺乏真实性。试题主要围绕语言形式, 以语码为焦点。第二代体系即现代测试 (modern testing) , 亦称心理计量结构主义测试 (psychometric-structuralist testing) , 属结构主义体系, 把语言看作一套形式结构和符号系统, 测试操作这套形式系统的技能 (skills) 或对刺激作出正确反应的语言习惯, 采用语法填空、句子填空、句子辨错等试题, 以及多项选择题型 (MC题型, multiple-choice test item format) 和是非题型 (T/F题型, true-and-false test item format) , 主要题型是MC题型和语法填空等试题的结合。强调四项技能分离处理, 首倡离散项目测试 (discrete-point test) 。试题缺乏情景和语境或真实语境, 围绕语言形式, 以语码为焦点。第三代体系即后现代测试 (post-modern testing) , 亦称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测试 (psycholinguisticsociolinguistic testing) 或交际语言测试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sting) , 以交际能力为语言的内涵, 测试交际行为 (communicative activities) , 采用做事型试题, 综合处理四项技能和考点, 强调真实性, 以信息为焦点。

基于语言测试三代体系说, 参照李筱菊模型分析英语 (二) 试题, 鉴定其语言观所属体系。英语 (二) 试题八种题型:单词汉译英、填写语法形式、英译汉、汉译英、结构及文字表达、错误识别、完形填空、阅读理解。

从试题属性来看, 六种题型 (占75%) 分离处理语言技能和考点;两种题型 (占25%) 综合处理语言技能和考点。七种题型 (占87.5%) 以单词或单句为语境;以短文或语篇为语境的一种题型 (占12.5%) 。七种题型 (占87.5%) 不基于情景, 测试的语言缺乏真实性;一种题型 (占12.5%) 基于情景, 测试的语言具一定的真实性。六种题型 (占75%) 考查语言形式, 以语码为纲;一种题型 (占12.5%) 以信息为纲;一种题型 (占12.5%) 兼有语码和信息形式。分析结果:约80%的题型具有第一代体系即传统测试的特征。

从测试内容的决定来看, 八种题型均以语言点为纲, 具有第一代体系即传统测试的特征。

虽然四种题型 (占50%) 形式上接近第二代体系即现代测试, 但是按实质定性, 这些题型只起点缀作用。

2. 阅读理解题型

阅读理解题型是分析“英语 (二) ”考纲构念效度的重要观察点。首先, 阅读理解测试学习者输入性技能的综合运用, 在语言测试中具典型意义。其次, 《英语 (二) 自学考试大纲》中课程目标第一项就是培养“较好的阅读能力”, 阅读理解在“英语 (二) ”考试中具典型意义。再者, “英语 (二) ”考试基本属于标准参照考试 (criterion-referenced test) , 考纲中与阅读相关的内容则可认定为目标能力全部行为的描述, 这种描述的完整性和清晰度是考纲构念效度的佐证。

同时, 在从阅读理解题型角度审视“英语 (二) ”考纲构念效度过程中, 引入对比分析变量———PETS3考试, 以提高分析结果的效度。“英语 (二) ”考试和PETS3考试具可比性, 因为, 无论是PETS考试大纲的说明, 还是各地自考的规定, 都表明PETS3考试可替代“英语 (二) ”考试。更为重要的是, “PETS的测试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其“多级别标准的系统描述处于世界先进行列”。

以两项考试的阅读理解作对比分析。

“英语 (二) ”:阅读3段难度相当于指定教材后半部分课文的一般性材料, 语言技能涉及:词和短语的意义、句子表达的内容与内容之间的联系、文章主题思想和大意、句子和文章的内在含意及推理、文章作者的态度。未规定阅读量, 使用多项选择题型。

PETS3:题材按照“交际话题表”19项内容;考查考生理解书面英语的能力, 体裁为不同类型的文字材料, 包括私人和正式信件、传单、一般书刊、杂志上的文章, 以及一般性的技术说明和产品介绍;难度按照“级别标准”3项5条;语言技能涉及:理解主旨要义, 理解文中具体信息, 根据上下文推测生词词义, 进行有关的判断、推理和引申, 理解文中的概念性含义, 理解文章的结构及单句之间、段落之间的关系, 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或态度, 区分观点、论点和论据。分为A节3篇文章 (每篇约350词) , 测试获取总体与特定信息的能力, 采用多项选择题型;B节1篇文章 (约350词) , 测试理解主旨要义的能力, 采用搭配题型。

“英语 (二) ”考纲对目标能力全部行为的描述不完整、不清晰, 阅读语篇题材要求缺失, 体裁要求言之无物, 难度要求模糊不清, 阅读量要求形同虚设, 题型设置单一, 忽视微技能测试的具体要求, 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无法佐证“较好的阅读能力”是课程的第一目标, 给人以现代测试题型作点缀的印象。

3. 考纲词表

考纲词表的编制和词汇习得标准的设定与测试的构念效度高相关, 反映出科学前测试与现代测试、后现代测试的区别。

“英语 (二) ”考纲词表与PETS3考纲词表相重合率为81.6%, 两项考试可比。在18.4%不重合的“英语 (二) ”考纲词表部分, 其词汇的词频均相对较低。在比较研究中, 笔者注意到:“英语 (二) ”考纲词表没有收录916个PETS3词汇, 其中167个属PETS2词汇。结果表明:“英语 (二) ”考纲词表高词频的基础词汇收录不全, 低词频非常用词汇越级收录, 所设定的词汇习得标准缺乏应有的基础词汇支撑, 级别层次模糊, 难度鉴定不具可操作性。“英语 (二) ”考纲没有就词表编制和词汇习得作具体说明, 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具有第一代测试体系的特征, 这对于标准参照考试而言, 无疑是构念效度的一大缺陷。反观PETS3考纲, 词表编制原则和词汇习得标准清晰明了, “选择第三级词表时除参考了一些同层次的词表外, 还考虑了该级别语言的功能性使用, 这对于考生将要或已经从事的一些工作是必需的。此外, 考虑到交际的需要, 考生应自行掌握涉及个人好恶、生活习惯、宗教信仰以及本人工作或专业等方面的特殊词汇”, 体现了后现代测试体系的语言观。

4. 测试后效

针对测试、特别是社会化测试所可能产生的正面或负面影响以及可能引发的积极或消极反应, 学界区分测试后效 (impact) 和反拨效应 (washback或backwash) , 认为测试后效主要指测试对社会及教育体系的影响, 而反拨效应限于测试对教与学的影响。本文采用Bachman and Palmer观点, 测试的后效作用表现于两个层次、三个方面。测试在两个层次上具有后效作用, 即微观层次 (指受到某项测试使用影响的个人) 和宏观层次 (指社会或教育体系) 。测试的后效作用可从三个方面观察, 反拨效应;对应试者、教师等个人的后效作用;对社会和教育体系的后效作用。测试的后效研究应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元化方法, 是一项复杂的工程。

仅就涉及“英语 (一) ”和“英语 (二) ”后效的原则问题, 笔者认为:

(1) 两门课程应切实发挥国家标准的作用。“自学考试能够发展, 一直受到社会的欢迎, 就是因为自考的社会信誉比较好。我们不能采取降低标准和难度的方法来吸引生源, 要珍惜自学考试多年来形成的这个品牌”。

自考的标准即国家标准, 两门课程的标准也是一种国家标准。既然是国家标准, 就应该保持相应的科学性、权威性、严肃性, 而两份考纲在这方面有欠缺。

(2) 两门课程应重新定位培养模式。2002年全国考委五届二次会议为自学考试培养模式进行新的定位, “培养目标大体上同相应的普通高校、高等职业院校开设的相同专业一致”。

同为国家标准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普通高校非英语专业本科英语课程的教学性质和目标的定位是:“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 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 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特别是听说能力, 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 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综合文化素养, 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英语 (一) ”和“英语 (二) ”考纲对本课程的教学性质和目标的定位是:“使学习者能比较熟练地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和语言技能, 做到具有较好的阅读能力、一定的英译汉能力和初步的听、说、写及译的能力, 为获取专业所需的信息及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打下扎实的基础。”

不难发现, 两份考纲仍与二十多年前普通高校非英语专业本科英语课程文、理科分类教学大纲和文、理科通用教学大纲等相适应, 已明显落后于时代, 不合时宜。

(3) 两门课程应引入全新的考试大纲。真正以先进的外语教学理论和语言测试理论为指导, 以需求分析为依据, 借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设计模式, 编制适应时代要求的、科学的考试大纲。

(4) 两门课程应建立全新的课程体系。以教材编写为突破口, 结合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手段, 建立先进的教学平台, 突出个人自学、社会助学的特点, 最终形成有自考特色的英语教育体系。

(5) 两门课程应全面改革测试方法和测试手段。根据两份考纲, 听、说、写技能至今仍“暂不作考试要求”。这样的处理方式只会产生消极的反拨效应, 阻碍自考质量的提高, 因为“考什么就学 (教) 什么”是学 (教) 对于考的直接反应。没有了听、说、写, 学生习得的技能是不完整的, “聋子英语”“哑巴英语”等即便不成必然, 也绝非偶然。

四、结语

公共政策自考复习大纲 篇3

1课程代码:0000

2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

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和平与发展时期,世界范围的竞争主要是()

A.军事实力和科技实力的较量

B.先进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较量

C.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较量

D.经济实力和以高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2.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

A.准确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B.明确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

C.科学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D.首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

3.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

A.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提出来的B.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C.总结国外政党执政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D.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提出来的4.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在坚持()

A.与时俱进B.党的先进性

C.执政为民D.立党之公

5.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D.经济发展同人口多、资源贫乏的矛盾

6.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

A.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B.改革是目的、发展是手段、稳定是前提

C.改革是前提、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基础

D.改革是动力、发展是手段、稳定是目的7.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目标是(A.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C.实现四个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D.消除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8.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中,第三步的目标是()

A.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B.21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C.20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D.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 1 页)

9.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

A.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C.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B.讲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D.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10.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

A.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C.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1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建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因为只有这种价格机制才能()

A.反映价值和供求关系的变化,引导资源合理配置

B.保持价格与价值一致,实行等价交换

C.保证各种比例关系,实现经济协调发展

D.促进公平竞争,维护消费者权益

12.党的十六大指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在更大程度上发挥()

A.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B.市场体系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C.市场主体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D.市场规则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13.确定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

A.改革和发展的关系

C.改革和开放的关系B.计划和市场的关系 D.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14.为了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公平的双重目标,在个人收入分配领域,我们必须()

A.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B.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C.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D.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

15.党的十六大指出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是()

A.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健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C.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D.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

16.现阶段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

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B.赶上并超过发达国家

C.统一祖国,实现四个现代化

D.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7.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是()

A.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B.物质文明是内容,精神文明是形式

C.相互独立、互不相干

D.精神文明是内容、物质文明是形式

18.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

A.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C.最高人民检察院

19.政治体制是指()B.最高人民法院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 2 页

A.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B.政治制度的具体表现和实施形式

C.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D.政权的组织形式

20.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

A.依法治国B.自由、民主、平等

D.人民当家作主 C.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21.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

A.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D.必须使每一个公民都增强法制观念

22.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我们寄希望于()

A.台湾当局B.台湾人民

C.海峡两岸三通D.最终使用武力

23.我国努力争取与维护世界和平是()

A.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B.由社会主义制度决定的C.扩大开放的需要D.由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的发展趋势决定的24.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

A.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B.党的代表大会制度

C.民主集中制D.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

25.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里的“本”、“基”、“源”说到底就是()

A.生产力的变革和发展B.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C.革命理论的完善和创新D.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强大

26.中华全国总工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当选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的是()

A.李长春

C.王兆国B.吴官正 D.刘延东

27.党中央、中央军委决定,将在“九五”期间裁减军队员额50万的基础上,2005年前我军再裁减员额()

A.20万B.40万

C.60万D.80万

28.2003年8月4日侵华日军遗弃毒剂泄露事件,导致我国40多名公民受害,该事件发生在我国()

A.哈尔滨市B.长春市

C.牡丹江市D.齐齐哈尔市

29.8月27日—29日,中、朝、美、韩、俄、日第一次六方会谈在北京举行,会谈的中心议题是()

A.东亚无核化问题

C.南北朝鲜统一问题B.朝鲜半岛核问题 D.美朝和解问题

30.2003年10月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11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城市是()

A.上海B.曼谷

C.新德里D.马尼拉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个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创新是一个()

A.民族进步的灵魂B.政党治党治国之道

第 3 页

C.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D.国家日益强大的标志

E.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3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会使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直接因素有()

A.按劳分配

B.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对外开放

E.国家宏观调控

33.党的十六大提出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有()

A.促进经济增长B.增加就业

C.稳定物价D.保持进出口平衡

E.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34.市场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能有效地发挥作用,但也有“失灵”的地方,“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

A.市场解决不了经济总量问题

B.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地协调微观利益和宏观利益

C.市场机制无法消除垄断

D.市场调节带有盲目性和滞后性

E.市场调节不能实现社会公平

35.“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和实践()

A.是用和平方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伟大创举

B.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范例

C.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巨大的促进

D.能为我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国内环境

E.有助于我们利用港澳台特别行政区,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和渠道

36.我国民主党派的参政作用表现在()

A.参与国家政权,到国家机关担任领导职务

B.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

C.参加政府,成为执政党之一

D.参与管理国家事务

E.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

37.判断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是()

A.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B.是否有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C.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D.是否有利于促进社会分配的公平

E.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38.邓小平指出,建设一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必须实现干部队伍的()

A.革命化B.政治化

C.年轻化D.知识化

E.专业化

39.《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

()

A.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

C.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E.坚持以人为本 B.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 D.坚持统筹兼顾

第 4 页

40.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升空,发射前我国第一代航天员首次公开亮相,首飞航天员梯队成员有()

A.杨利伟

C.聂海胜

E.李继耐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本题满分共30分)在41、42、43、44、45、46、47七小题中任选五

道题作答,如果七道题全部作答,则46、47题无效。

41.简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42.简述发展生产力与实现共同富裕的关系。

43.简述邓小平关于经济工作要按经济规律办事的主要思想。

44.为什么说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环节?

45.简述香港、澳门问题和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

46.如何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47.简述加强党的建设的主要内容。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本大题满分共20分)在48、49、50三小题中任选两道题作答,如

果三道题全部作答,则50题无效。

48.试述邓小平是如何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

49.试述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什么要弘扬爱国主义以及如何弘扬爱国主义。

50.试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B.翟志刚 D.夏长法

公共政策自考复习大纲 篇4

第一章膳食调查和评价

第一节食物摄入量调查

一、能力要求

1、能设计回顾法和记账法食物量登记表

2、能用记账法进行人群食物消耗量调查

3、能用24小时回顾法进行食物摄入量调查

4、能进行标准人系数和人日数换算

5、能用记账法资料计算食物和营养素摄入量

6、能用回顾法资料计算食物和营养素摄入量

二、相关知识

1、回顾法和记账法表格设计要点以及记账法的使用范围及优缺点

2、食物消耗量记录要点

3、回顾法基本要求和技术要点

4、记账法基本要求和技术要点

第二节膳食调查结果的计算与评价

一、能力要求

1、能评价和分析膳食能量

2、能分析和评价膳食营养素摄入量

3、能进行膳食模式的分析评价和报告

4、能建立膳食调查数据库

二、相关知识

1、人日数换算要点

2、进餐人数登记要点和标准人系数计算

3、食物实际消耗量计算

4、能量和营养素摄入量、来源分布计算要点

5、数据库相关知识

第二章人体营养状况测定和评价

第一节人体体格测量

一、能力要求

1、能测量婴幼儿身长、胸围、上臂围和坐高

2、能使用皮褶计测量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皮褶厚度

二、相关知识

1、体格测量方法和意义

2、体格测量的标准化

3、卧式量板、量床使用方法

4、皮褶计使用方法

5、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解剖定位知识

第二节实验室指标收集和判断

一、能力要求

1、能对尿液样品进行收集、保存

2、能对粪便样品进行收集、保存和处理

二、相关知识

1、尿液样品收集和保存知识

2、尿液样品的种类和意义

3、粪便样品收集和保存知识

第三节营养不良的症状和体征判别

一、能力要求

1、能识别能量---蛋白质营养不良基本体征并进行评价

2、能识别维生素A、D、B2、C、钙、铁和锌缺乏体征并进行评价

二、相关知识

1、能量—蛋白质缺乏体征和分类

2、缺铁性贫血基本体征和评价

3、维生素B2缺乏体征和评价

4、维生素C、维生素A缺乏体征和评价

5、维生素D和钙缺乏体征和评价

6、锌缺乏基本体征和评价

第三章营养咨询和教育

第一节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咨询

一、能力要求

1、能进行烹饪营养、平衡膳食评估并提出建议

2、能进行健康生活方式询问和评价,并提出建议

3、能解答食品污染、食物中毒等问题

4、能进行身体活动和能量消耗评估

二、相关知识

1、不同膳食结构特点、存在问题和建议

2、健康生活方式概念

3、食物污染、中毒原因及其预防方法

4、运动与能量消耗基础知识

5、身体活动类型和水平判断方法

6、食品卫生检验常见指标和判断方法

第二节营养教育

一、能力要求

1、能进行平衡膳食营养教育

2、能进行维持体重和能量平衡教育

3、能撰写科普文章

二、相关知识

1、营养教育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沟通和宣讲技巧

3、科普文章编写原则和基本要求

第四章膳食指导和评估

第一节营养和食物需要目标设计

一、能力要求

1、能确定儿童和青少年营养需要

2、能根据儿童和青少年的营养需要选择食物

3、能确定儿童和青少年主食、副食供给量

二、相关知识

1、不同性别、年龄的儿童和青少年的营养需要

2、年龄组分类知识

3、儿童和青少年食物选择原则和特点

第二节食谱编制

一、能力要求

1、能编制儿童和青少年食谱

2、能编制幼儿园食谱

二、相关知识

1、学校营养餐营养要求

2、儿童和青少年配餐原则和方法

3、幼儿园食谱编制原则

第三节食谱营养评价和调整

一、能力要求

1、能对成人、青少年和儿童的食谱进行营养评价

2、能根据营养评价结果调整食物品种和数量

二、相关知识

1、食谱营养成分计算和评价原则

2、食品种类和蛋白质互补评价知识

3、能量营养素比例相关知识

4、营养素损失因子相关知识

第五章食品营养评价

第一节食品营养标签的制作

一、能力要求

1、能根据终产品营养特点,制定成分分析计划

2、能根据分析数据制作营养标签

3、能撰写产品标签说明书

二、相关知识

1、产品相关配方,标准要求和营养特点

2、营养成分定义和计算

3、数据修约

4、营养声称基本知识

5、标签说明书格式和相关规定

第二节食品营养价值分析

一、能力要求

1、能计算食品营养质量指数

2、能进行食品蛋白质营养评价

3、能进行食品碳水化合物营养评价

4、能进行食品脂肪营养评价

二、相关知识

1、食品营养质量指数计算方法和要点

2、蛋白质营养评价方法和必需氨基酸相关知识

3、碳水化合物和食物血糖生成指数评价方法

4、脂肪酸评价方法和要点

第三节食品营养资料编辑

一、能力要求

1、能根据食品的营养特点,撰写产品宣传资料

2、能设计市场需求调查表

3、能分析调查资料并撰写市场调查报告

二、相关知识

1、宣传资料的种类

2、产品消费群体定位和需求调查知识

3、调查资料的统计和报告格式要求

4、调查报告的基本要素和资料信息化

第六章社区营养管理和干预

第一节营养与健康信息的收集

一、能力要求

1、能收集社区目标人群的年龄、性别、职业等基本资料

2、能收集社区目标人群饮食习惯和体力活动水平等基本资料

3、能根据调查资料性质编制调查表

二、相关知识

1、调查方法和手段

2、健康信息表格设计原则

3、资料信息分类和收集方法

4、社区卫生工作相关知识

第二节营养与健康档案建立和管理

一、能力要求

1、能建立个人健康档案

2、能计算人群营养缺乏病发生率和患病率

3、能计算社区目标人群基本资料的百分比

二、相关知识

1、个人健康信息和档案主要内容

2、计量和计数资料概念

3、发病率、患病率的概念及计算

第三节营养干预方案设计和实施

一、能力要求

1、能设计社区营养干预方案

2、能设计普通人群科学运动方案

二、相关知识

1、社区营养干预内容和方法

2、干预方案设计原则和类型

3、成人运动指导方式和相关知识

第一章公共营养师职业道德

第一节职业道德基本知识

一、相关知识

道德与职业道德、社会主义职业道德

二、掌握内容

1、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

2、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

第二节公共营养师职业守则

一、掌握内容

1.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团结协作。

2.忠于职守,爱岗敬业,钻研业务。

3.认真负责,服务于民,平等待人。

4.科学求实,精益求精,开拓创新。

第二章医学基础

第一节人体解剖生理基础

一、相关知识

人体的结构组成及其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二、掌握内容

1、细胞的组成

2、人体基本组织的构成

3、人体九大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第二节食物消化吸收

一、相关知识

唾液、胃液、胰液、胆汁、肠液的基本知识

二、掌握内容

1、唾液腺、胃液、胰液、胆汁、肠液、胰液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

2、小肠的消化和吸收功能

第三节不同人群的生理特点

一、相关知识

不同人群分类的基础知识

二、掌握内容

不同人群的生理和心理发育和变化特点

第三章营养学基础

第一节营养学概论

一、相关知识

1、营养、营养素与营养学发展史

2、营养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二、掌握内容

1、营养及营养学的概念

2、膳食营养素的参考摄入量的内容

第二节能量及宏量营养素

一、相关知识

1、能量与宏量营养素基本知识

2、了解不同活动强度PAL值

二、掌握内容

1、能量的单位、来源以及能量的折算系数

2、基础代谢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影响因素

3、能量的需要量、参考摄入量和食物的主要来源

4、掌握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分类,必需氨基酸的定义、种类,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过程,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评价、互补、来源、供给量以及营养学意义

5、掌握脂类的理化性质、分类,必需脂肪酸的定义及类型,脂类的适宜摄入量、消化和吸收、生理功能、主要食物来源及其营养学意义

6、掌握碳水化合物的基本理化特性、分类以及生理功能,碳化物的主要食物来源、消化、吸收、生理

功能以及摄入量,血糖生成指数(GI)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第三节矿物质

一、相关知识

了解矿物质的分类及营养学意义

二、掌握内容

掌握钙、镁、、磷、钾、铁、锌、碘、硒的主要生理功能、食物来源、基本供给量以及缺乏时的主要症状

第四节维生素

一、相关知识

1、了解维生素的基本特性

2、了解维生素缺乏的影响和疾病表现

二、掌握内容

1、掌握维生素的分类

2、掌握维生素A、D、E、K、B1、B2、叶酸、B6、B12、尼克酸、C的基本生理功能、食物来源、参考摄入量和缺乏时的主要症状

第五节水和膳食纤维

一、相关知识

了解水和膳食纤维的营养学意义

二、掌握内容

1、掌握水的生理功能和需要量

2、掌握膳食纤维的的生理功能、参考摄入量与食物来源

第四章人群营养基础

一、相关知识

了解不同人群的营养特点

二、掌握内容

掌握不同人群(孕妇乳母营养、婴幼儿营养、儿童青少年营养、老年营养)的不同营养素需要量、参考摄入量、膳食指南以及膳食要点

第五章食物营养与食品加工基础

第一节植物性食物的营养价值

一、相关知识

了解植物性食物的营养成分和组成特点

二、掌握内容

1、谷类的的营养成分及其组成特点

2、豆类及其大豆制品的营养成分及其特点

3、蔬菜、水果类的主要营养成分和特点

第二节动物性食物的营养价值

一、相关知识

1、畜禽肉的合理利用

2、蛋类的组成特点

二、掌握内容

1、掌握畜禽肉的主要营养成分及组成特点

2、掌握蛋类的营养成分

3、掌握水产类的主要营养成分及合理利用

4、掌握乳类及其制品的分类及其主要营养成分

第三节调味品和其他食品的营养价值

一、相关知识

1、调味品的分类

2、熟悉食用油脂的组成特点和营养价值、合理利用

二、掌握内容

1、酱油和酱类、醋类调味品的特点及营养价值

2、酒的分类及其主要营养成分、禁忌成分和毒副作用

3、茶叶的分类及保健功能

第四节营养强化与保健食品

一、相关知识

食品强化和保健食品的的概念、分类意义

二、掌握内容

1、掌握对食品强化的基本要求

2、保健食品的主要功能原理和管理

第五节常见的食品保藏和加工技术

一、相关知识

1、物理、化学保藏的方法

2、了解食品浓缩技术和食品的微波加工技术

3、熟悉食品的膨化技术特点

二、掌握内容

1、食品保藏技术的的分类

第三节食物中毒及其预防和管理

一、相关知识 食物中毒的特点

二、掌握内容

1、食物中毒的概念及分类

2、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及发病特

3、河豚鱼中毒的症状

措施

2、维生素D缺乏病的发病表现

3、维生素B族缺乏病的发病表现

4、维生素C缺乏病的原因、发病表现

5、常见矿物质缺乏症的发病原因及表现

第五节膳食营养与慢性疾病预防

一、相关知识

1、肥胖的判断指标与膳食营养的关系

2、食品保鲜技术的分类

3、食品干燥技术的分类

第六章食品卫生基础

第一节食品污染及其预防

一、相关知识

1、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及卫生学意义

2、食品细菌性污染的指标及卫生学意义

3、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玉米赤霉烯酮、伏马菌 素和3-硝基丙酸污染的主要食品、危害及预防措施

4、物理性和化学性污染的途径及食品放射性污染 的来源

二、掌握内容

1、食品污染的概念和分类

2、常见细菌性污染的菌属、危害及预防要点

3、黄曲霉毒素的化学结构特性、危害及预防要点

4、展青霉素污染的主要食品、危害及预防措施

5、物理性污染的途径及食品放射性污染的来源

6、化学性污染的分类、途径及其防治

第二节各类食品的卫生要求

一、相关知识

植物性食品的卫生要求

二、掌握内容

1、畜禽肉的卫生问题

2、我国水产品的卫生管理办法

3、致病菌对奶的污染

4、亚硝酸盐食物中毒的来源 第七章膳食营养指导与疾病预防 第一节膳食营养指导和管理概论

一、相关知识

膳食营养指导和管理作用

二、掌握内容

膳食营养指导和管理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的应用

一、相关知识

用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为个体和群体计划膳食

二、掌握内容

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的常用评价指标 第三节膳食结构与膳食指南

一、相关知识

1、地中海膳食结构的特点

2、了解特定人群的膳食指南

二、掌握内容

1、掌握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基本内容

2、掌握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 第四节膳食与营养缺乏病预防

一、相关知识

1、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的发病表现

2、叶酸缺乏症的原因

二、掌握内容

1、维生素A缺乏病的原因以及发病表现、预防

2、骨质疏松的膳食营养防治

二、掌握内容

1、心脑血管疾病的膳食营养防治

2、糖尿病的饮食营养防治原则

3、痛风的膳食营养防治

第八章营养教育和社区营养管理基础

1、了解营养教育的相关实施步骤

2、了解社区居民营养与健康资料的收集

第九章相关法律、法规

公共政策自考复习大纲 篇5

本文由fenlee贡献

山西省农村信用社招聘工作人员 考试复习大纲 公共基础)(公共基础)第七章、第七章、人力资源基础

四、问答题(答案要点)问答题(答案要点)

61.什么是人力资源?它有哪些特点? 答:从宏观意义上看,所谓人力资源是指某个地区、某一时间点上能够推动整个经济 和社会发展的具有 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力的劳动者,是一种人口的观点。从微观意义看,人力资源是指某个组织中劳动者所拥有的创造财富的能力,是一种能 力的观念。企业通 过支付薪酬获得的是劳动者创造财富的能力,而不是劳动者的人身。(二)人力资源的特点 人力资源是进行社会生产的基本最主要的资源,与其它资源相比较,它有如下特点:(1)能动性。(2)两 重性。(3)时效性。(4)社会性。62.什么是人力资源管理?如何理解人力资源管理? 答: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以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和有关的事的相互联系为对象,通过组织、协调、抑制、监督 等手段,谋求人与事以及共事人之间的相互适应,实现充分发挥人的 潜能,把事情做得更好这一目标所进行 的管理活动。作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主要工作 涉及对工作人员的招聘、录用、选拔、任用、考核、奖惩、晋升、培训等方面的工作。人力资源管理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理解:(1)人力资源管理是协调关系,提高组织效益。(2)人力资源管理是通过组织、协调、控制、监督等手段进行的。

(3)人力资源管理 并不是使人消极地被动地适应。63.人事管理历史上出现了几种人性假说?各是什么含义? 答:人力资源管理的方针、政策和管理手段,是建立在对人性的假设基础上的。在人 事管理发展史上,曾 出现过三种不同的人性假设:(1)人天生是懒惰的。(2)人是“经济人”0(3)人是“社会人”(含义略)。64.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职能是什么? 答:人力资源管理的任务是,把企业所需的人力资源吸引到企业中来,将他们留住,并开发他们的潜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为实现企业目标服务。人力资源管理包括以下五项基本职 能:(1)获取;(2)开发;(3)协调;(4)报酬;(5)调控。65.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理有哪些? 答:(1)投资增值原理;(2)个体差异原理;(3)互补合力原理;(4)激励强化原理;(5)动 态适应原理。(内 容略)

66.职务分析有何作用? 答:(1)职务分析是工作再设计的前提。(2)职务分析可以使人力资源规划更科学。(3)职务分析为有效招聘提供依据。(4)职务分析可以有的放矢地设计员工培训方案。(5)职务分析为绩效评估提供标准 和依据。(6)职务分析有利于实现公平的报酬。

(7)职务分析有助于直线管理人员管理的有效性。67.职务分析包括哪些内容

? 答:职务分析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工作描述和工作规范。68.职务分析的方法有哪些,阐述其内容? 答:职务分析的方法有:(1)观察法;(2)问卷调查法;(3)访谈法;(4)关键事件法;(5)工 作日记写实法。69.人力资源规划程序分为几个步骤,如何进行? 答: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编制,一般要经过如下七个步骤:(1)准备信息资料;(2)人力资源需求预测;(3)人力资源供给预测;(4)确定人员净需求;(5)确定人力资源目标;(6)制订具体规划;(7)对人力资源规划的审核与评估。70.请阐述培训系统模型的循环过程。答:培训系统模型是一般由五个环节构成的循环过程。(1)培训需求的确定(2)培训目标的设置(3)培训计划的拟定(4)培训活动的实施(5)总结评估 71.员工招聘的渠道有哪些?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答:员工招聘的渠道有(1)内部选拔;(2)搜集网络信息;(3)公开招聘。72.薪酬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哪些? 答:薪酬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有:(1)内部因素。包括:①劳动者的劳动;②职务的高低;③技术和训练水平;④工作时间;⑤工作的危险性;⑥福利及优惠权利;⑦年龄与工龄。(2)外部因素。包括:①生活费用与物 价水平;②企业的负担能力;③地区与行业间通行的薪酬 水平;④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⑤劳动力市场的潜 在替代物;⑥产品的需求弹性;⑦风俗习惯。73.试述薪酬设计的程序。

答:薪酬设计的程序是:制定薪酬原则一一工作分析一一工作评价一一薪酬调查工资 结构设计一一 工资分等级定薪→一-工资方案的适时修正与调整。74.人员激励的类型有哪些? 答:人员激励的类型有:(1)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2)正激励与负激励;(3)内激励与外 激励 75.阐述期望理论的原理。答: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在1964年提出了期望理论。他认为,一个人从事某项活动的 动力取决于他对 这一行动全部价值的预期结果及其成功的概率乘积的总和。其公式为: 激励力量=2::目标价值×期望概率 目标价值也可称之为效价,即达到目标后的效用价值。期望概率是实现目标可能性大 小;激励力量即效 价和期望值的结合。弗鲁姆通过考察人们的努力与其所获报酬之间的因 果关系来解释激励过程。努力与报 酬及需要满足之间的关系是: 努力→绩效→报酬→需要 期望理论认为,激励是随着以下三种情况增大的:

上一篇:小小讨论会小学生作文下一篇:在公司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