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公共政策

2024-07-14

林业公共政策(通用10篇)

林业公共政策 篇1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林业生态建设与保护的重大决策, 进一步提高林业财政工作水平, 根据《2012年财政部干部教育培训计划》, 财政部农业司与干部教育中心及国家林业局计财司联合举办了林业财政政策培训班。借此机会, 我就完善林业财政政策和做好林业财政工作谈几点看法。

一、 现行林业财政政策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近年来, 中央财政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 支持林业重点工程, 开展林业补贴试点, 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扶持林业产业发展, 推进林业体制改革, 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 提升抗灾减灾能力, 逐步构建了现代林业发展财政政策框架体系和经费保障机制。“十一五”以来, 中央财政现代林业发展保障投入达 5 829亿元。具体来看,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 支持林业重点工程,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

一是支持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以来, 有效保护森林16.19亿亩, 工程区森林蓄积量净增7.25亿立方米, 森林覆盖率增加3.7个百分点, 促进森林资源从恢复性增长进一步向提高森林质量转变。“十一五”以来, 中央财政累计投入763亿元, 其中2012年投入140亿元。二是支持退耕还林工程。该工程主要解决重点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 工程实施以来共造林4.15亿亩, 其中退耕地造林1.39亿亩, 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2.76亿亩, 工程区森林覆盖率提高3个多百分点, 涉及面达25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 2 279个县、3 200多万户的1.24亿农民。“十一五”以来, 中央财政累计投入 2 289亿元, 其中2012年投入270亿元。三是支持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十一五”以来, 中央财政共计投入156亿元, 其中2012年投入12亿元, 主要用于对工程区域内实行退耕农户的粮食补助、现金补助、禁牧舍饲补助及基建投资。从总体上遏制了沙化土地的扩展趋势, 明显改善北京周边生态环境。四是支持“三北”防护林等建设工程。“十一五”以来, 中央财政共计投入180亿元, 其中2012年投入34亿元, 支持包括长江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太行山绿化、珠江防护林等工程建设。其中, “三北”防护林工程造林3.67亿亩, 工程区森林覆盖率提高一倍, 治理沙化土地27.8万平方公里, 控制水土流失面积38.6万平方公里。

(二) 建立林业补贴制度, 努力实现“双增”目标

为实现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 000万公顷, 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的目标, 中央财政创新支持方式, 先后启动了森林抚育补贴、造林补贴、林木良种补贴试点工作。一是开展森林抚育补贴试点。“十一五”以来, 中央财政累计安排森林抚育补贴试点资金129亿元, 其中2012年安排53.5亿元。抚育任务量达到 4 874万亩, 通过对中幼林实施间伐、修枝、除草、割灌等, 改善了林分结构, 提高了森林质量和林地生产力。二是开展造林补贴试点。中央财政累计安排造林补贴试点资金34.35亿元, 其中2012年安排25.4亿元。通过在非工程地区安排造林补贴资金, 进一步提高了全社会植树造林积极性, 加快了我国造林绿化步伐。三是开展林木良种补贴试点。中央财政累计安排林木良种补贴试点资金8.48亿元, 其中2012年安排4.48亿元。通过对国家级重点林木良种基地和育苗单位给予补贴, 加快了我国林木良种化进程。

(三) 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一是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中央财政于2004年设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 用于国家级公益林的保护和管理。补偿标准为每年每亩5元, 从2010年起, 对属于集体的国家级公益林的补偿标准从5元/亩提高到10元/亩。“十一五”以来, 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补偿基金432亿元, 其中2012年安排109亿元, 纳入补偿的国家级公益林面积达13.85亿亩。二是设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为配合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施, 中央财政在均衡性转移支付下设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十一五”以来, 中央财政累计安排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 1 104亿元, 其中2012年安排371亿元。通过明显提高转移支付补助系数, 加大对青海三江源、南水北调中线及天然林保护工程等生态功能重要区域涉及的451个县的转移支付力度。

(四) 扶持林业产业发展, 积极推动“绿色经济”

一是积极推进木本油料产业发展。2011年, 中央财政统筹整合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农业综合开发、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等十项资金共28亿元, 2012年预计达到37亿元, 支持优质种苗培育、基地建设 (新造、抚育和低产林改造) 、新品种和新技术推广、龙头企业种植加工以及金融支持等环节, 较大程度推动木本油料产业发展。二是支持林业科技推广。“十一五”以来, 中央财政共安排国家林业局部门预算内林业科学技术研究资金、林业科技推广示范专项资金35亿元, 其中2012年已安排6亿元, 进一步支持了林业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转化为林业生产力。三是引导信贷和社会资金投入。“十一五”以来, 中央财政累计安排林业贷款贴息资金42亿元, 其中2012年安排9.7亿元。通过将社会资金有效地引领到林业领域, 缓解了林业建设和产业发展的资金压力。四是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国家在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和关税方面, 对林业产业实行了减征、免征等税收优惠政策。此外, 为使成品油价格改革不对林业生产产生大的影响, 中央财政还安排相应补贴, 以保障林业生产生活用油。

(五) 推进林业体制改革, 焕发林业生机活力

一是支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2007-2010年, 中央财政对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省市, 安排集体林改工作经费35亿元。截止目前, 全国已确权的集体林面积占所有集体林的97%, 已发证面积占已确权面积的87%。二是改革育林基金征收管理办法, 安排育林基金减收转移支付资金。2009年6月, 财政部、国家林业局修订的《育林基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规定, 从2009年7月1日起, 育林基金征收标准由林产品销售收入的20%降至10%以下, 具备条件地区可将育林基金征收标准确定为零。为缓解育林基金征收标准降低后地方财政的收支压力, 2010-2012年, 中央财政共安排育林基金减收转移支付资金42亿元, 其中2012年安排14亿元。三是启动国有林场改革试点。近年来, 中央财政就国有林场改革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并提出了相关意见。目前, 中央财政正配合有关部门研究国有林场改革试点方案。

(六) 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 加强保护区能力建设

一是支持林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十一五”以来, 中央财政累计安排林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补助资金及基本建设投资共31.06亿元, 其中2012年已初步安排2.5亿元。通过支持保护区能力建设, 加强监测和救助能力, 有效地支持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二是加大对湿地保护的投入力度。从2010年起, 中央财政设立了湿地保护补助资金, 用于加强国际重要湿地、国家湿地公园等建设。此外, 逐步加大了湿地保护工程的投入力度。截止目前已累计安排12.8亿元, 其中2012年已初步安排2亿元。

(七) 强化灾情预防控制, 提升抗灾减灾能力

一是支持森林防火。“十一五”以来, 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边境森林防火隔离带补助费、森林防火补助经费、森林防火基本建设资金共68亿元, 其中2012年已初步安排12亿元, 进一步健全了森林防火组织体系, 提高防火应急水平。二是支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十一五”以来, 中央财政安排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补助费及林业有害生物基本建设经费35亿元, 其中2012年已初步安排5亿元, 进一步支持基层林业管理单位做好疫情监测、检疫防灾、防治基础设施等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三是支持抵抗旱涝和冰冻等自然灾害。“十一五”以来, 中央财政共安排林业救灾及灾后恢复重建补助资金10亿元, 用于受灾林地、林木及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清理, 灾后林木的补植补造、因灾损毁的林业相关设施修复和设备购置等。四是安排森林保险保费补贴, 提高林业经营者抵御风险能力。2009年开始, 中央财政陆续在江西、湖南、福建、浙江、云南、辽宁等省开展森林保险保费补贴试点, 并扩大补贴区域, 提高补贴比例, 2009-2012年共安排森林保险保费补贴资金16亿元, 其中2012年安排7亿元。

二、研究制定林业财政政策需要正确把握的几个问题

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对林业发展越来越重视, 以及林业发展面临着更多新使命、新要求、新任务, 需要进一步完善林业财政政策, 使其更好地为林业发展服务。结合对现行林业财政政策的梳理及思考, 研究制定林业财政政策需要正确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一) 遵循林业发展规律

研究制定林业财政政策必须要遵循两个规律, 即林业发展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

1.遵循林业发展的自然规律。

林木生长过程本身, 是通过光合作用, 将二氧化碳和水分、养分转化为木质木材, 同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林木高大的树冠覆盖, 减少了土壤表层水分的蒸腾。林木较长的生长周期, 减少了对林地表层土壤的频繁扰动, 进而形成较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 可以大大减少水土流失。一是从时间上看林木生长具有长周期性。从种植到形成比较稳定的生态系统, 获得较好的生态经济效益, 需要几代人长期持续不断的培育才能实现。任何过分强调经济利益, 特别是以追求短期利益为目标的体制机制设计, 都不利于林木生长及生态公益效益的发挥, 甚至造成森林资源的破坏性利用。因此, 对林业的投入扶持政策必须稳定。二是从空间上看林业生产的广域性和区域性并存。首先林业生产具有广域性。尽管我国幅员辽阔, 气候、地形等条件差别很大, 但林业作为生态建设与保护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各地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不少地区的主要领导把造林绿化摆在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因此, 林业财政政策要以广覆盖、普惠制为目标。其次, 林业生产的区域性很强。我国不同地区适生的树种在生长周期、性状等各方面差别很大, 各地也有传统的优势树种和林业产业, 在林业生态建设所处的阶段也不一样。因此, 林业财政政策要注意突出不同地区的特点, 对某些地区予以倾斜支持。三是林业发展的其他某些自然规律。除了林木生产以外, 林业发展还包括野生动植物保护、荒漠化防治等诸多内容。这些方面也有其特定的自然规律, 需要在制定林业财政政策时准确理解。

2.遵循林业发展的经济规律。

无论是产出经济产品还是生态产品, 林业发展还具有明显的经济规律。一方面林业产品具有显著公共性。以生态建设为中心的现代林业主要提供生态产品, 而生态产品大多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 如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生态防护林体系、绿化带、森林防火等。即使是商品林在未采伐前也具有公共性, 这些公共产品对维护社会的生态环境是必需的, 但通过市场机制又难以保障供给。另一方面林业发展具有显著的效益外部性。林业生产的基本内容是森林经营和森林利用。以经营为例, 经营者付出巨大劳动和投入后, 产出首先是空气、水源等被全社会利用的产品。这些产品的经济价值难以衡量, 经营者不能凭此进行市场交换, 也无法成为收入, 因而经营者为自身谋取的利益远远低于为他人和为社会所创造的利益。以利用为例, 经营者采伐森林后生产出木材等物质产品, 尽管通过市场交换可以获得销售收入, 但森林生态效益却随之消失, 这一损失也由全社会来承担。上述两种情况均造成了较大的外部效益溢出, 且难以经过市场价格得到表现, 因此, 各级财政要逐步加大对林业生产的投入力度, 并且投入的主要内容是对其公共性的补助和外部性的补偿。

(二) 把握制度基本要求

林业的各方面发展, 涉及到权属、资源、区位等多方面因素, 因此做好林业财政工作不能在真空中和实验室里, 而要把握好国家各项制度的要求。

1.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核心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中国国情。完善林业财政政策、做好林业财政工作, 必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 不仅分析林业发展的状况要有历史的眼光、有辩证的态度, 而且制定扶持林业发展的政策要从实际出发, 从解决问题入手。近年来, 各级林业和财政部门出台了若干项很好的政策和做法, 但与林业发展的需求相比还很不够。

2.把握公有制占主导地位的要求。

公有制占主导地位, 是我国各项基础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处理好林业发展中的不同权属关系, 是林业能够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近年来, 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 集体林地已经基本承包到户, 集体林已成为受法律保护的农民个人财产, 因此集体林地和集体林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经济功能相应更加突出。作为保护和管理国有森林资源的国有林场, 要强化其在林业生态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突出其保障生态安全的重要功能。国有林场管理的8亿多亩国有林地及其上面的几十亿立方米木材蓄积, 是国家代表全体人民占有管理的重要的公共资源和资产。国有林地和森林资源对全体公民而言十分珍贵, 坚持其国家所有、公共享有的特征非常必要, 改革过程中应该保全这部分资源和资产, 任何人不能随意处置国有林地和森林资源, 尤其不能以改革的名义私分林地, 或确权给小集团、部分人, 导致本属公共所有的资源资产的流失, 更不能通过私分和变卖等方式将其私有化。

(三) 提高政策设计质量

政策设计是一门严谨的科学, 同时也是一门艺术。要把政策设计好, 仅仅有理念、目标和要求是不够的, 需要设计者充分调研、不断学习, 还要考虑政策设计的系统性、利益分配的合理性、政策边界清晰、简便易行。从公共政策学的角度来看, 政策的设计过程, 就是在既定的政策目标和价值体系下, 以最佳途径和环节达到最佳政策效果的过程。政策设计的科学品格, 体现在四个方面, 即:理论假设与实践经验相一致、用理论思维整理材料、理论结构具有逻辑完备性和逻辑一致性、注重简单性原则。根据上述四点要求, 纵观当前林业财政政策, 设计质量方面有三点需要进一步提高:一是要加强政策的系统性。经过“十一五”高速发展后, 我国林业发展的某些系统性问题进一步凸显。这就要求在政策设计时注意相关政策的避让与衔接, 即各项政策之间既不能重复, 也不能脱节。这对政策设计者们而言是一项要求很高的工作。“十一五”时期, 中央财政在加强政策的系统性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如建立补贴体系, 实现了林业生产的全覆盖;制定出台多项措施, 统筹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但这与我国林业发展的需求和全社会的期望相比仍有差距。今后, 中央财政将继续把加强政策的系统性作为提高政策设计质量的重点之一。二是要加强政策的简便性。林业财政政策既面对千家万户, 又贯通各级政府, 政策体系要简单易懂、方便易行。在研究时可以有复杂的论述和推理, 但是出台的政策措施应当好理解、好执行。如果出台的政策标准繁多、计算麻烦, 干部和群众们难以理解, 则不能说政策是成功的。三是要建设政策的评估机制。现在各项政策很多, 哪些实现了预期效果, 哪些产生了别的效果, 没有进行过全面、基础、量化、客观评价, 很多是靠领导的评语或是社会的反响。以后在研究出台新政策之前, 首先要反思现行政策, 要对照当初的政策目标梳理评估, 在此基础上, 再结合新情况、新问题开展研究。政策执行时, 要不断监督, 及时纠偏。执行完后, 要马上检验, 保证时效性。

三、完善林业财政政策, 做好当前几项林业财政重点工作的基本思路和要求

(一) 抓紧研究支持荒漠化防治的财政政策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 (国发[2005]29号) , 2005年以来, 国家启动了一批沙区的生态建设重点工程, 包括退耕还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以及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等。据2011年公布的第四次全国荒漠化沙化监测结果, “十一五”期间, 全国沙化土地年均减少 1 717平方公里, 实现了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净减少。但是, 我国土地沙化问题仍然十分突出。监测结果显示, 全国仍有173.11万平方公里的沙化土地, 占国土面积的18.03%。我国沙化土地主要分布于“老、少、边、贫”地区, 沙化导致生态恶化, 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并危及生存。目前我国具备治理条件的沙化土地仅52.3万平方公里, 仅占全国沙化土地面积的30%, 而面积广阔的暂不具备治理条件的沙化土地目前尚未采取任何防治措施。

林业“三个系统一个多样性”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基础。森林生态系统是地球之“肺”, 湿地生态系统是地球之“肾”,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之“免疫系统”, 荒漠化生态系统是地球之“癌”。四者互为因果、缺一不可, 不能厚此薄彼。长期以来, 国家高度重视对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并投入了大量资金, 对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也逐步走上了正规。因此, 完善林业财政政策的当务之急是抓紧研究支持荒漠化防治的财政政策。

(二) 关于支持国有林场改革

推进国有林场改革是贯彻中央文件精神, 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改善林区民生, 促进国有林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国有林场改革不是为了单纯的甩包袱和搞活林场经济, 而是要通过完善和创新体制机制, 使广大的国有林场职工得到实惠, 使这部分珍贵的国有林地和森林资源在我国林业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国有林场改革的根本目的所在。因此, 推进国有林场改革的总体思路应该是, 从当前以及今后国有林场在我国生态建设中的地位、作用出发, 将现有国有林场全部界定为公益型事业单位, 明确其主要职能是保护和培育国有森林资源, 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木材安全。根据公益型事业单位改革要求, 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 分离办社会职能, 重新核定事业编制。在此基础上, 经费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即国有林场人员经费和机构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 国有林场抚育采伐、森林旅游等经营收入上缴同级财政。

推进国有林场改革, 要把握好以下四个原则:1.要坚持公益性质, 明确国有林场改革方向。2.要坚持生态优先, 充分发挥森林生态效益。3.要坚持以人为本, 促进国有林场可持续发展。4.要遵循自然规律, 确保林场经营体制与林木生长规律相契合。根据上述思路和原则, 推进国有林场改革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实行事社分开, 分离林场办社会职能。二是理顺管理体制, 合理设置内部管理机构。三是创新经营机制, 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四是调整产业结构, 提高国有林场自身效益。五是加大投入力度, 实施积极扶持政策。六是实行科技兴场,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七是严格依法治林, 加大林业违法案件查处力度。

(三) 关于造林补贴

近年来, 开展造林补贴试点并逐步扩大补贴规模是完善林业财政政策的重点工作。实施造林补贴, 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实现林业“双增”目标的迫切需要。2009年9月22日, 胡锦涛总书记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承诺了我国林业发展“双增”目标, 即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 4 000万公顷, 森林蓄积量增加13亿立方米。二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增加农民收入的有力措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农民获得了林地等生产资料, 加上木材等林产品价格持续上涨, 农民普遍感到造林有利可图。三是克服造林绿化“重造轻管”的有效保障。一直以来, 我国部分地区存在“年年造林不见林”的问题, 主要原因是“重造轻管”的弊端难以有效克服。实施造林补贴政策, 有利于将造林绿化的主体从政府转变为社会, 将“拿钱替政府造林”转变为“自己造林政府补贴”, 切实增强社会造林主体的权利和责任意识。四是各国增加森林资源的普遍做法。造林活动具有初期投入大、收益周期长及效益外部性等特点。在森林资源增加阶段, 各国政府普遍实行了造林补贴政策。造林补贴政策在四个方面实现了政策创新:实行了普惠制, 凡是有需求的造林主体都可以申请;扩展了补贴地域, 林业重点工程覆盖不到的地区, 均可成为补贴造林地块;造林主体自主决定是否造林、造什么林、怎么造林, 没有指令计划;财政负担合理, 补贴标准以引导和激励造林活动为目标, 不负担全部成本。

随着经济社会的逐步发展和林业财政工作的不断深入, 我们对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的弊端的认识逐步全面。克服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的弊端, 也是我们大力推动造林补贴工作的重要原因。因此, 下一步, 中央财政将逐步扩大造林补贴规模, 建立健全造林补贴政策, 使其成为我国造林绿化主要扶持政策。

(四) 关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

近年来, 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在我们日常的调研、检查等过程中, 要求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的呼声也很多。对于全国人大代表以及各地干部群众的反映, 我们高度重视, 不仅积极倾听各方面的呼声, 而且认真研究政策措施。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逐步提高补偿标准。合理的生态补偿标准究竟是多少?我们认为, 集体或个人的林地被区划界定为国家级公益林的, 其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并没有发生变化, 国家只是规定在一定时期内不允许对公益林木进行采伐, 林地承包经营权人在每年获得国家补偿的情况下, 不仅仍然拥有公益林林木所有权, 而且可以利用公益林地发展林下经济, 增加收入。退一步讲, 即使对国家级公益林进行租赁, 其租赁价格分摊到轮伐期内每年当中, 每亩也只有几十元。此外, 区划并管护好生态公益林, 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不能单纯地强调经济利益。当然, 就整体而言, 目前对生态公益林的补偿标准还是偏低的。下一步, 要做好三项工作:一是高度重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二是进一步提高补偿标准。三是开展绩效评价试点。

2.研究推进多渠道筹集补偿基金来源。当前森林生态效益生态补偿基金的来源渠道单一, 也是补偿标准偏低的重要原因。近年来, 部分省区在多渠道筹集补偿基金来源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福建省制定了《江河下游对上游地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方案》, 以城市工业和生活用水量为依据, 综合参考生态公益林数量及其对流域的贡献大小、地方经济发展水平, 按每年每吨用水量承担生态补偿金0.1元、0.05元、0.06元三种标准测算, 承担期限三年, 所筹集资金用于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目前该省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已达到每年每亩12元。广东省从2010年起统一省级以上公益林补偿标准, 并逐步提高标准, 2010年为每亩14元、2011年为每亩16元、2012年为每亩18元。目前来看, 这种补偿主要限于流域间、省域内的生态效益补偿。下一步,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 (中发[2008]10号) 提出的“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以及“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鼓励、引导和探索实施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开发地区对保护地区、生态受益地区对生态保护地区的生态补偿”的要求, 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抓紧研究和推进多渠道筹集资金的生态补偿机制的具体政策。

(五) 关于支持发展林下经济

发展林下经济是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的重要措施和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手段。近年来, 各地区充分利用林下自然条件、林地资源和林荫空间, 大力发展以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相关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等为主要内容的林下经济, 取得了积极成效。如广西、江西、北京、甘肃等省已正式出台促进林下经济发展文件。安徽、北京、广西、甘肃等省制定了全省林下经济发展规划。辽宁、江西、广西、福建等省设立林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 其中:广西2011年安排1亿元, 辽宁每年安排 5 000万元, 江西省2011年安排 1 000万元, 福建省2012年安排 3 000万元。在各地积极推动下, 林下经济发展呈现快速增长势头, 2011年全国林下经济产值已达 2 081亿元。

为加快林下经济发展, 经国务院批准, 2012年7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 (国办发[2012]42号) , 明确要求“加大投入力度。要逐步建立政府引导, 农民、企业和社会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 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林下经济优势产品集中开发, 发展改革、财政、水利、农业、商务、林业、扶贫等部门要结合各地林下经济发展的需求和相关资金渠道, 对符合条件的项目予以支持”。对此, 中央财政高度重视, 并采取了多种措施贯彻落实。下一步加大对林下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要探索解决准确划分部门职责、确定政府的扶持边界、注意区域特点等问题。

林业公共政策 篇2

原标题:林业惠农支农政策

一、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

补贴对象及范围:全区自治区级以上公益林所有者。

补贴标准:权属集体和个人的公益林,从2013年起每亩补助15元,其中:兑现给公益林所有者的管护补助14.75元/亩,支付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公共管护0.25元/亩。国有公益林每亩补助10元。

办理程序:①自治区级财政部门下达资金到各级财政部门;②各级林业主管部门根据公益林管护合同登记造册;③各级林业和财政主管部门审核;④各级财政部门下达资金到各级林业主管部门;⑤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将管护补助资金汇入公益林所有者“一卡通(一折通)”账户。

申领所需材料:公益林管护合同(权属集体的还需提供村集体管护补助支出使用方案和村集体当年管护补助支出公示材料)。

政策依据: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 林业厅《关于印发的通知》(桂财农〔2010〕157号)。

咨询电话:0771-6783979(自治区林业基金管理站)。

二、退耕地还林补助政策

1.退耕地还林原有政策补助

补助期限:还生态林补助8年,还经济林补助5年。

补助对象:土地承包经营权人(退耕农户)或退耕还林者。退耕农户自行退耕还林的,补助对象为退耕农户;退耕农户委托他人还林或者与他人合作还林的,其利益分配等问题由双方协商解决,合同约定。

补助标准: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粮食现金210元;每亩退耕地每年生活费补助20元;一次性给予种苗造林补助费每亩50元。

退耕地还林任务,国家从2007年起暂不安排。

2.退耕地还林完善政策补助

补助期限:完善政策补助期限,是在原有政策补助期满后,继续对退耕农户直接补助的期限。还生态林补助8年,还经济林补助5年。

补助对象:退耕农户。

补助标准: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现金105元;每亩退耕地每年20元生活补助费,继续直接补助给退耕农户,并与管护任务挂钩。

办理程序:原有政策补助期满后,经自治区和国家阶段验收合格的,原有补助到期次年起兑现补助资金。县级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每年对阶段验收合格的退耕地还林保存和管护情况进行检查验收,经验收合格的,给予验收合格证明;县财政或林业部门向持有验收合格证明的退耕农户一次兑付该生活费补助和管护费补助。

咨询电话:0771-6783943(自治区退耕还林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退耕还林工程配套荒山荒地人工造林、封山育林补助政策

补助对象:全区所有实施退耕还林工程配套荒山荒地人工造林(乔木)、封山育林业主。

补助标准:从2011年起,一次性给予退耕还林工程配套荒山荒地人工造林(乔木)种苗和造林费补助每亩300元,封山育林一次性给予补助每亩70元。

办理程序:①退耕农户或者其他造林业主向所在县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配套荒山荒地人工造林(乔木)或封山育林申请书;②县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上级下达的计划任务组织编制配套荒山荒地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作业设计;③县人民政府或者其委托乡级人民政府应当与造林业主签订退耕还林合同;④造林业主按照作业设计和合同的要求完成人工造林或封山育林任务;⑤县级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对退耕还林建设项目进行检查验收,经验收合格的,给予验收合格证明;⑥县财政或林业部门向持有验收合格证明的造林业主一次性兑付人工造林种苗和造林费补助、按合同分五年兑付封山育林补助。退耕还林需要的种苗,可以由县级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区实际组织集中采购,也可以由造林业主自行采购。集中采购种苗的,应当征求造林业主的意见,并采用公开竞价方式,签订书面合同,退耕还林验收合格后,种苗采购单位应当与造林业主结算种苗造林补助费,超过国家种苗造林补助费标准的,不得向造林业主强行收取超出部分的费用。

咨询电话:0771-6783943(自治区退耕还林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四、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后续产业造林补助

补助对象:退耕农户。

补助标准:按不同林种、树种一次性给予补助,其中:用材林每亩补助420元、水果类经济林每亩补助720元、食用香料类经济林每亩补助480元、中药材厚朴每亩补助600元、中药材金银花每亩补助300元、低效林改造每亩补助300元、退耕还林工程(包括退耕地还林和配套荒山荒地造林)补植补造每亩补助50元。

办理程序:①退耕农户向所在乡级人民政府提出申请书;②县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上级下达的计划任务组织编制实施方案和作业设计;③县人民政府或者其委托乡级人民政府应当与退耕农户签订合同;④退耕农户按照作业设计和合同的要求完成任务;⑤县级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对专项规划建设项目进行检查验收,经验收合格的,给予验收合格证明;⑥县财政或林业部门向持有验收合格证明的退耕农户一次性兑付补助。退耕还林专项规划需要的种苗,可以由县级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区实际组织集中采购,也可以由退耕农户自行采购。集中采购种苗的,应当征求退耕农户的意见,并采用公开竞价方式,签订书面合同,验收合格后,种苗采购单位应当与退耕农户结算种苗造林补助费,超过国家种苗造林补助费标准的,不得向退耕农户强行收取超出部分的费用。

咨询电话:0771-6783943(自治区退耕还林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五、新一轮退耕还林补助

国务院批准的《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总体方案》明确了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补助政策,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不再强调南北方地域差别和林种、树种等区别,全国统一按照“乔木、灌木、草本”三种标准实施。即退耕还林栽植乔木的每亩补助共1500元(包括两次森林抚育补贴共200元)、栽植灌木的每亩补助共1000元、还草的每亩补助共500元。在工程实施的第1、3、5年进行检查并兑现补助,第1年检查工程完成情况,第3年检查保存情况,第5年检查抚育及成林情况。

中央安排的退耕还林补助资金分三次下达给省级人民政府,即我区退耕还林(乔木)补助标准:每亩第一年800元(其中种苗造林费300元)、第三年300元、第五年400元。同时,《总体方案》还明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政策宣传、检查验收等工作所需经费,主要由省级财政承担,中央财政给予适当补助。

咨询电话:0771-6783943(自治区退耕还林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六、森林抚育补贴试点政策

补贴对象及范围:当年有该项目计划任务的县(市、区)。实施森林抚育的国有林、集体林或个人林所有者,具体补贴对象视国家当年下达的计划任务而定。

补贴标准:补贴100元/亩。

办理程序:①林权所有者提出书面申请;②乡镇林业站或县级林业部门核实林分和面积;③符合条件的纳入项目设计范围;④预付40%的抚育补贴资金;⑤抚育后提出验收申请;⑥经自治区级验收合格;⑦出具验收清单给财政部门;⑧由财政部门拨付余下60%的补贴资金。

申请材料:①补贴申请书。②验收申请书。

政策依据;《财政部 国家林业局关于开展2010年森林抚育补贴试点工作的意见》(财农〔2010〕113号)。

咨询电话:0771-6783935(自治区林业厅营林处)。

七、珠防林工程项目补贴政策

补贴对象及范围:当年有该项目计划任务的县(市、区)。当年实施该项目的造林主体。

补贴标准:荒山造林补助300元/亩。

办理程序:①造林主体提出书面申请;②乡镇林业站或县级林业部门核实地类和面积;③符合条件的纳入工程项目设计范围;④经县级林业部门验收合格;⑤出具验收清单给财政部门;⑥由财政部门兑现造林补助。

申请材料:造林补助申请书。

政策依据:每年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和林业厅联合下达的工程项目计划文件。

咨询电话:0771-6783935(自治区林业厅营林处)。

八、海防林工程项目补贴政策

补贴对象及范围:当年有该项目计划任务的县(市、区)。当年实施该项目的造林主体。

补贴标准:荒山造林补助300元/亩。

办理程序:①造林主体提出书面申请;②乡镇林业站或县级林业部门核实地类和面积;③符合条件的纳入工程项目设计范围;④经县级林业部门验收合格;⑤出具验收清单给财政部门;⑥由财政部门兑现造林补助。

申请材料:造林补助申请书。

咨询电话:0771-6783935(自治区林业厅营林处)。

九、油茶造林补助政策

补贴对象及范围:当年有该项目计划任务的县(市、区)。当年实施该项目的造林主体。

补贴标准:中央补贴300元/亩,自治区给予适当补助50元/亩。

办理程序:①造林主体提出书面申请;②乡镇林业站或县级林业部门核实造林面积;③符合条件的纳入项目设计范围;④造林主体造林后提出验收申请;⑤经县级林业部门验收合格;⑥出具验收清单给财政部门;⑦由财政部门兑现造林补贴资金。

申请材料:造林补助申请书。

政策依据:每年下达的油茶造林项目计划文件。

咨询电话:0771-6783930(自治区林业厅油茶办)。

十、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项目补助政策

补贴对象及范围:当年有该项目计划任务的县(市、区)。

补贴标准:中央每年下达资金计划安排,自治区适当配套。

补贴方式:工程建设实行报账制,以工程检查验收结果作为支付工程资金的依据。按照工程建设进度,根据单项工程检查验收结果和有关财务凭证予以报账。根据实际情况,工程实施可预拨部分启动资金,待报帐后再拨付其余款项。

政策依据:《关于印发及项目验收办法的通知》(桂发改农经[2009]1106号)

中国林业发展的经济政策研究 篇3

【关键词】中国林业;经济发展;林业经济;政策研究

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林业发展的关系研究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为林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同时经济的健康良好发展能够为林业的发展注入更多的资金,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为林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同时林业的健康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木材和稳定的生态环境。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林业发展相互联系,社会经济的良好发展对林业的稳定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也具有消极的影响。例如,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和城市化进程中,对林业资源的过多开发和利用则会导致林业资源的减少和生态环境的恶化。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生态文明绿色创新发展理念的倡导,我国经济发展更加注重林业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进一步开发林业经济的价值,尤其是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有利于解决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和偏远乡村贫困问题。因此必须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和林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处理好生态建设与林业产业发展以及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关于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森林资源总量在不断减少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特别是对于森林资源的需求,在木材建筑、生产加工等的各个环节对木材的过度利用、乱砍乱伐等现象造成了木材资源的大量减少和生态环境的破坏。虽然我国长期实行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的保护政策,但是林业资源是一项长期的投资需要很长时间才能产生经济效益。植树造林工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在此过程中,树木种类缺乏多样性,森林经济效益仍处于低效益的发展阶段。

(二)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林业企业发展缓慢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林业企业发展缓慢,究其原因,主要是林业经济结构发展不合理,林业市场发展不平衡造成的。我国的大部分林业企业存在着经营规模小、管理方式分散较为简单以及重复建设等等问题。其次是林业经济在地域发展方面的不平衡,在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同,东西部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产业结构需要不断优化调整,进一部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才能保证林业企业经济的正常健康发展。

(三)我国林业管理改革有待加强

我国合理的森林资源的经营管理制度尚未形成,森林资源面临的乱采滥伐、管理不善的危险依然存在。特别是与林业产权制度相关的森林采伐限额制度、税费制度、农村金融制度等改革进程缓慢。中国林业发展的经济政策研究制度改革滞后,林权改革执行面不高、政企职责不分造成了我国林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集体林权的落实不到位,企业经营管理不善,从而影响了我国森林产权制度改革的成效和进一步建设发展。

(四)林业经济基础设施发展缓慢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林业基础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相比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林业经济的基础建设,我国林业经济建设基础较为薄弱、起步较晚、建设速度缓慢、基础较弱等等差距。由于受到市场经济发展的限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我国在森林防火、防虫、治安保护体系方面的建设还不完善。林业信息检测以及相关装备设备的利用上还较为落后,必须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和设备技术才能弥补林业经济发展的不足。

三、我国林业发展的相关经济政策研究

(一)制定林业经济发展的相关科学政策

政府必须在林业政策方面制定相关的科学、合理的政策。通过实地的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进行相关性的数据收集汇总然后形成系统的可行性的林业经济发展的报告。政府在相关政策的出台上要充分考虑投资方和经营方的利益,寻求最大限度的实现双方之间的经济利益的和谐发展。在政策方面要充分利用各地的优势资源,发展实施地域特色的林业经济体系。

(二)政府加强对林业发展的支持

政府要加强对林业发展的支持,建立明晰和落实产权制度。同时,不断探索产权制度改革的新思路,对于新造林地要明确产权制度,逐步落实产权制度。在资金方面,要加强对林业经济发展的支持。通过对森林采伐限额政策的出台进行资金补贴、林业税费政策的部分减免在政策资金方面,给予林业经济发展的大力支持。政府以及林业企业要加大对招商引资的力度,充分利用当地的特色产品和地域优势等吸引广大资金的投入。加大对当地林业经济的宣传力度,将资金和各种优势资源投入到林业经济生产经营过程中,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进一步加快林业经济结构改革

为了进一步提高林业经济发展,我国要加快林业经济改革,调整林业经济结构,实现林业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在企业产权以及经营管理方面加快相关制度的落实。放宽林业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为林业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宽松的环境。不断提高林业企业发展的效率和生产力,督促林业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和调整,提高林业企业在市场经济竞争环境下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不断开拓林业企业发展的新空间、新市场,制定林业企业经济结构调整发展的综合战略,实现林业企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与结构转型。

(四)加强林业发展在科学技术方面的优化升级

在林业经济发展方面,要进一步加强林业发展的科学技术的优化升级,通过高科技的支撑不断建立林业发展高效率的循环经济体系。加强林业经济的科技工作研究,提高林业经济的科技创新力度和科技研发能力。同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将学术研究成果投入到生产经营中,通过利用科学技术指导林业经济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培养林业经营者和开发者的科技创新意识,促使在生产、投资、经营等各个环节将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创新转变为林业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不断建设林业经济发展的科学产业链模式和体系,加强林业资源信息的交流和共享,保证信息的时效性与科学性。

综上所述,从当前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具体政策和实践情况来看,林业经济发展的许多体系还有待完善。因此,在研究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政策研究方面要不断寻找林业经济发展的相关规律,并结合当地林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探寻解决林业经济发展的相关问题,不断取得进步和优化。在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环保经济的理念下,最大限度的追求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充分发挥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积极影响。致力于最终实现林业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走出一条林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结合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庄莉.中国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2013年06月01日版.

林业产业政策要点 篇4

1.林业产业是涉及国民经济一、二、三产业的复合产业群体, 具有基础性、多样性、生态性、战略性。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林业产业发展迅速, 为农民增收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 林业产业基础薄弱、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素质不高、效益不好、市场发育不全等问题还相当突出, 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林业物质产品、生态产品和文化产品的需求。为了加快和规范林业产业发展, 充分挖掘我国林业产业发展的潜力, 发展现代林业, 推动生态建设, 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根据国家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宏观要求, 特制定本政策要点。

2.加快林业产业发展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瓶颈约束效应日益凸显, 发展循环经济, 以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已成为重大战略取向。林业产业是规模最大的循环经济体, 森林资源的可再生性和林产品的可降解性, 为经济社会发展可持续利用森林资源展示了光明前景。加快发展林业产业, 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意义十分重大。

3.加快林业产业发展是维护国家木材安全的根本途径。森林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 木材是国际公认的四大原材料 (钢材、水泥、木材、塑料) 之一。我国木材和林产品需求急剧增长, 目前每年进口木材类产品折合原木达1亿多立方米, 进口额高达200多亿美元。世界各国的实践证明, 经济越发达, 对木材和林产品的需求量越大。而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又对保护森林资源提出了强烈要求。森林资源的稀缺性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木材的刚性需求的矛盾日益尖锐。加快林业产业发展, 立足国内解决木材和林产品供应问题, 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

4.加快林业产业发展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战略举措。我国现有林地42亿多亩、可利用沙地8亿多亩、湿地近6亿亩;有木本植物8 000多种、陆生野生动物2400多种、野生植物3万多种, 发展林业产业潜力巨大。林业产业内容丰富, 产业链条长, 就业空间广。加快林业产业发展, 可以为农民提供最适应、最直接、最可靠的就业机会, 充分释放林地、沙地、湿地资源和物种资源及劳动力资源的巨大潜力, 对于增加农民收入、破解“三农”难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

5.加快林业产业发展是全面推进现代林业建设的主要内容。林业具有巨大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现代林业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林业, 是运用现代技术开发林业的多种功能, 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多样化需求的林业。只有加快林业产业发展, 才能充分发挥林业的经济功能, 为建立完善的生态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提供重要保障。加快林业产业发展, 不仅将产生巨大的生态、社会效益, 而且将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 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的多种需求。

一、目标和原则

6. 政策目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施以生态建

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 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 逐步建立起门类齐全、优质高效、竞争有序、充满活力的现代林业产业体系, 充分发挥林业的多种功能, 大力提升林产品的供给能力, 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产品与服务的多样化需求。

7. 基本原则。

———坚持宏观引导。以产业政策和产业发展规划为导向, 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 逐步缓解林业物质产品、生态产品和文化产品总需求与总供给、消费结构与产品结构之间的矛盾。

———坚持生态优先。鼓励发展循环经济, 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降低资源消耗, 减少环境污染, 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

———坚持因地制宜。既坚持产业规划布局的统一性, 又发挥各区域比较优势, 实现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

———坚持多元化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 打破部门、区域和所有制的限制,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 形成多层次、多元化共同发展林业产业的新格局。

———坚持科教兴林。鼓励自主创新, 推动产业技术进步, 提高林业产业技术含量和整体素质。

———坚持对外开放。统筹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

二、林业产业发展的重点与领域

8. 鼓励扶持促进林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技术、装备和产品, 以及需要重点发展的林业产业。

———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地、保护区建设, 林木种质资源采集、保存、鉴定、开发和利用;林业基因资源保护;林木良种选育和林木良种基地建设。

———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按照国家批复的《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规划》, 加快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 支持国有、集体、民营单位和个人参与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 鼓励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以外的具有规模、集中连片的定向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鼓励森林抚育, 提高森林质量。

———珍贵用材树种和珍稀树种的培育。采用先进技术, 提高管理水平, 促进大径级珍贵用材林和珍稀树种的培育。

———名特优新经济林基地建设。以木本粮油、干果为重点, 以调整鲜果品种结构和提高产品质量为主攻方向, 推进经济林发展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品牌型、外向型转变。重视野生经济林 (灌木) 树种保护、改良及开发利用。鼓励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参与野生经济林 (灌木) 树种的保护, 并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品种选育、改良和开发利用。

———经济林果品储运、保鲜、分选、包装、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技术及现代物流配送产业。鼓励采用现代技术手段, 促进干鲜果品、木本油料、调料、香料、药材等资源的开发。

———花卉和林木种苗产业。合理利用野生花卉、林木种质资源, 选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品种, 发展基地生产, 提高品质和生产力水平。重点发展鲜切花、高档盆花、食品花卉、化工花卉及观赏植物和高标准绿化种苗。

———林业生物质能源林定向培育与产业化。大力培育和开发我国优良乡土能源树种, 积极引种国外优良能源树种, 建设速生高产和高热值、高含油的能源林示范基地。积极发展生物柴油、生物质致密成型燃料、生物质发电和供热、燃料乙醇等生物质能源产品的开发利用技术, 引导、扶持一批林业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企业, 提高生物质能源的产业化水平。

———生物农药和植物生长剂生产技术及产业化。根据南北方人工造林和林分经营管理目标, 开发专用生物肥料;重点开发松材线虫病、松毛虫、枯梢病和蛀干性害虫等广谱高效生物农药, 加紧对高效高毒毒株的筛选, 研究利用生物工程技术重组构建工程菌, 提高杀虫生物农药的质量和产量;开发广谱和高效植物生长调节剂, 逐步实现林业生产绿色、有机、无公害目标。

———制药技术开发和产业化。保护野生药材资源, 鼓励发展人工种植药材基地。加强植物活性提取物及植物源新药的开发, 促进紫杉醇、青蒿素、喜树碱、印楝素、石斛碱、银杏黄酮和银杏内酯等特色资源加工产品的规模化生产。

———竹藤基地建设及竹藤新产品生产技术研发。发展竹浆造纸、竹胶板、竹地板、竹装饰材、竹集成材、竹家具、包装箱、建筑模板与竹木复合材料及竹炭、竹醋等精深加工产品;开发利用竹笋等竹副产品。

———生态旅游业。在不破坏生态功能的前提下, 依法推进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狩猎场为主的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加强风景林营造和更新改造, 提升景观质量和生态文化内涵, 打造特色生态旅游品牌。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人文、社会、经济等条件, 发展与壮大第三产业。

———野生动植物驯养、繁育利用。在严格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和严格执行有关法规、国际公约的前提下, 鼓励野生动植物基因资源保护、种源繁育和基地建设, 促进由利用野生资源为主向以利用人工资源为主转变。建立规范的驯养繁殖 (培植) 及利用管理制度和严格的市场管理制度, 对经济利用度大的物种, 推行资源论证、拍卖和限额制度。引导、扶持一批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示范产业和产业群。

———木浆造纸业。按照国务院批准的《关于加快造纸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及其他相关造纸产业发展政策, 促进林纸一体化建设, 继续推进《全国林纸一体化工程建设“十五”及2010年专项规划》的实施, 形成以纸养林、以林促纸、林纸结合的产业化新格局。鼓励发展商品木浆项目, 依靠国内市场供应木材原料的制浆项目必须同时规划建设造纸林基地或者先行核准其中造纸原料林基地建设项目, 不得以未经核准的林纸一体化项目的名义单独建设或圈占造纸林基地, 承诺依靠国外市场供应木材原料的制浆项目要严格履行承诺。鼓励现有林场及林业公司与国内制浆造纸企业共同建设造纸原料林基地。

———人造板制造业。以品牌产品、龙头企业为核心, 重点改造、扩大现有人造板骨干企业的生产规模, 引导和促进小企业的联合与重组, 逐步培植一批大型人造板骨干企业和产业集群。鼓励国有、民营大中型人造板企业建立自有原料林基地, 推动林板一体化发展。

———林产化工产品精深加工。在巩固松香、松节油等传统主导出口产品的同时, 大力发展松香、松节油和以松香为原料的香料产品、药品、五倍子单宁酸、紫胶等其它林化产品的精深加工产品。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提高木材水解、木材热解系列产品的档次。鼓励国有、民营大中型林化企业建立自有原料林基地, 推动林化一体化发展。

———木材功能性改良、木基复合材料和非木质材料林产品开发及综合利用。不断完善人工木材的改性技术, 提高木材的硬度、强度、密度、环保、耐腐、抗虫及阻燃等性能, 替代优质木材。

———次小薪材、沙生灌木、三剩物的综合利用和废旧木质材料、一次性木制品的回收利用。严格执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木材节约和代用工作意见的通知》 (国办发[2005]58号) 的有关规定。

———林产品深加工及资源综合利用的设备制造。鼓励原始和集成创新, 高起点引进林产品深加工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 促进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以提高生产能力、监控检测、自动化控制水平为重点, 提高设备装备水平。

———森林资源开发与利用国际合作。支持企业到境外设厂、开发森林资源;合理利用外资, 引导外资投向《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鼓励类和《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中的林业领域。

———林业重点生态工程示范区及其配套项目建设。鼓励发展草原围栏及舍饲圈养、固沙、保水、改土新材料、沙产业。

———山区基础设施和林业综合开发。综合利用和开发山区优势资源, 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 促进低效林改造和山区特色产业化。

9. 限制以优质林木为原料的一次性木制品与木制

包装的生产和使用以及木竹加工综合利用率偏低的木竹加工项目。限制新建单线规模在5万立方米/年以下的高中密度纤维板项目、单线规模在3万立方米/年以下的木质刨花板项目以及1000吨/年以下的脂松香生产项目。

1 0. 根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有关政策、

法规, 淘汰现有林业生产能力中落后的工艺、技术、装备及产品等。加快淘汰并禁止新建未达到国家环保标准的小型人造板企业、直火法等土法生产松香的小企业、湿法生产纤维板及未达到国家质量标准的林产品。严格禁止超过生态承载力的旅游活动和药材等林产品采集活动。禁止在严重缺水地区建设灌溉型造纸林基地。禁止砍伐天然林特别是热带雨林、季雨林营造大规模工业原料林基地。

三、区域发展政策

1 1. 逐步形成以东南沿海地区、南方用材林区、黄

淮海平原地区等为主导的用材林产业带;以华北平原、西北、东南沿海地区为主导的重点干鲜果品经济林产业带;以南方和西南地区竹资源集中分布区为依托的竹产业带。

1 2. 发展以东南沿海和西南等地区为重点、大中城市为依托的花卉产业。

1 3. 促进各区域依法开发特色生态旅游产业。

1 4. 促进以华北平原、东南沿海地区、南方用材林区、东北林区的林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的发展。

1 5. 建设以口岸进口原料为依托, 以精深加工为重点, 以国内和国际市场为导向的林产品加工集群。

16.重点扶持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和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生态工程以及国有林场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相关木本粮油、森林药材、森林食品等森林种植业, 森林养殖业和森林采集业。

17.积极支持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森林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结合国家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 优化林区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 进一步收缩木材采运业, 鼓励培育速生丰产用材林特别是珍贵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加快现有人造板、家具、木制品生产企业重组整合, 鼓励上规模、低消耗、高效益、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利用地缘优势发展林产品加工基地和对外贸易。

18.因地制宜发展沙产业。结合生态工程建设, 在恢复植被、改善生态的前提下, 充分利用沙区多种生物资源发展特色生态产业。

19.结合各地实际发展生物质能源, 建立林业生物质能源林生产基地, 推进产业化和规模化。

四、组织政策

20.扶持培育一批有特色、有市场竞争优势、产业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大中型龙头企业, 采取扶持、改造、组建等多种形式培植林业龙头企业, 定期发布林业龙头企业目录, 提高林业产业的规模化经营水平, 带动相关中小企业发展, 形成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有序竞争的格局。

21.鼓励企业以市场为导向, 以资本、技术为纽带进行联合重组, 通过股份出售、转让等多种形式逐步推进产权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22.通过市场和政策引导, 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营造有利的发展环境, 促进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23.培育一批具有特色的品牌企业和品牌产品, 尤其是具有原产地特色的产品企业和品牌, 进一步加大保护和宣传力度, 切实发挥其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24.鼓励竞争, 反对垄断, 消除地方保护政策, 促进区域性林产品交易市场发展, 建立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林产品与服务市场体系。

25.扶持培育林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 提高林农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整合和完善现有林业专业协会, 建立区域和全国性林业产业的行业协会, 充分发挥其在政府、企业和农户之间的桥梁作用。支持发展适应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多种类型的农村林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 创新农村林业经营体制。

26.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 消除束缚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在资源利用、资金和信贷支持、税费负担等方面一视同仁。鼓励多种所有制企业投资或参与林业产业发展, 引入国际先进的林业技术和管理经验, 提升我国林业产业技术和管理水平, 提高林业产业质量。

27.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及综合配套改革, 逐步建立起“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落实、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顺畅规范、监管服务到位”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

28.按照专业化协作的原则, 加快国有森工企业的改革、改造和重组。

29.鼓励打破行政区域界限, 按照自愿互利原则, 采取联合、兼并、股份制等形式组建跨地区的林业产业实体,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获取规模经济效益。

五、技术政策

30.按照产业化、集聚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标准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 不断优化产品结构、企业结构和产业布局, 提升林业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综合竞争能力。

31.重视全局性、战略性和对林业产业带动力强的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信息技术、关键性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推进产业化。

32.完善林业标准体系, 加强植物新品种保护。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国际市场对我国林产品出口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33.建立健全林产品质量检验监测体系, 加强林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建立健全林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体系, 实施林产品质量监测制度, 加大对人造板、竹藤、林木种苗、花卉和森林食品等林产品, 特别是涉及人类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林产品及非木质林产品的监督力度, 确保林产品质量安全。

34.鼓励和促进林业企业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和ISO14000环境质量等认证。积极推进森林认证体系和林产品认证体系建设。

35.鼓励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和节地、节水、节能、节材技术, 积极发展先进的污染治理技术及装备, 确保企业生产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36.企业建设造纸林基地要符合国家林业分类经营、速生丰产林建设规划和全国林纸一体化专项规划的总体要求, 必须符合土地、生态、水土保持和环境保护等相关规定。

六、扶持政策

37.严格执行国家已出台的各类林业税费减免优惠政策。林业产业按国家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根据国家有关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 对企业从事农、林项目的所得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以三剩物和次小薪材为原料生产加工的综合利用产品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的通知》 (财税[2006]102号) , 在2008年底前, 对以三剩物及次小薪材为原料生产加工的综合利用产品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十一五”期间进口种子 (苗) 种畜 (禽) 鱼种 (苗) 和种用野生动植物种源税收问题的通知》 (财关税[2006]3号) , 对进口种子 (苗) 、种畜 (禽) 、鱼种 (苗) 和种用野生动植物种源免征进口环节增值税。对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企业和单位有关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政策, 在2010年12月31日前, 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企业和单位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 (财税[2004]37号) 规定执行。对属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鼓励类投资项目的进口自用设备, 除国发[1997]37号文件《国内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所列商品外, 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鼓励有条件的林业企业“走出去”, 并在资金、信贷等方面给予支持。国家有关税收政策发生调整变化, 林业产业按新的税收政策执行。

38.完善并实施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扶持政策。鼓励林业企业提高开拓国际市场能力, 凡符合国家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使用方向和使用条件的林业企业予以积极支持。鼓励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筹集扩大再生产资金。支持符合条件的重点龙头企业在国内资本市场上市。

39.国家对用于国内建设的速生丰产用材林、珍稀树种用材林等基地建设及其森林防火、生物灾害防治和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利用、林木良种选育、繁殖、推广、使用, 给予积极扶持。结合国家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 对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森林工业产业调整和林业龙头企业发展予以政策倾斜。

40.改革育林基金管理办法, 合理制定育林基金的征收标准, 逐步将其返还给林业生产经营者, 用于发展林业生产, 基层林业管理单位因此出现的经费缺口纳入财政预算。探索研究建立林业信托基金制度。

41.政策性银行应在业务范围内, 积极提供符合林业特点的金融服务, 适当延长林业贷款期限, 对林业项目给予积极支持。国家开发银行对速生丰产用材林和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项目, 根据南北方林木生长周期不同, 贷款年限为12—20年;珍贵树种培育根据实际情况而定;经济林和其他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项目, 贷款年限为10—15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对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期限一般为1—5年, 最长为8年;对速生丰产用材林、工业原料林、经济林和其他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项目贷款一般为5年, 最长为10年, 具体贷款期限也可根据项目实际情况与企业协商确定。考虑到林木生产周期长, 贷款宽限期可适当延长, 具体由银行和企业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商业银行林业贷款具体贷款期限根据项目实际情况与企业协商确定。

42.研究建立面向林农和林业职工个人的小额贷款和林业小企业贷款扶持机制。适当放宽贷款条件, 简化贷款手续, 积极开展包括林权抵押贷款在内的符合林业产业特点的多种信贷模式融资业务。

43.加大贴息扶持力度。中央财政对林业龙头企业的种植业、养殖业以及林产品加工业贷款项目, 各类经济实体营造的工业原料林贷款项目, 山区综合开发贷款项目, 林场 (苗圃) 和森工企业多种经营贷款项目, 林农和林业职工林业资源开发贷款项目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贴息。基本建设贷款中央财政贴息资金对总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和总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转产项目给予适当支持。地方应根据实际情况, 给予适当支持。

44.积极发挥信用担保机构作用, 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林业信贷担保机制, 各级政府应因地制宜支持开展林业担保工作。

45.积极研究探索建立政府扶持的林业保险机制。会同有关部门, 研究开展各级政府对林业种植业和养殖业保险实行保费补贴的试点工作, 以降低林业保险成本, 增强林业产业项目抗风险能力。

46.建立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流转交易平台, 推进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流转。鼓励林业贷款借款人以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作为抵押物向银行申请贷款, 落实森林资源资产抵押登记办法。

47.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分类经营的要求, 完善森林资源采伐管理制度, 对人工商品林特别是工业原料林的采伐管理进一步依法放活, 其采伐限额和采伐年龄依据经营者依法编制的森林经营方案确定, 以充分保障其经营自主权和林木处置权。

48.加强产业开发的科技支撑, 扶持新兴产业发展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和中试、推广。鼓励以生物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促进企业科技创新, 促进产学研结合;并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生产工艺, 大力推广实用技术和科技成果。

七、服务政策

49.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 不断提高产业服务能力和水平, 疏通企业与政府沟通的渠道, 规避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风险, 为产业发展创造有利环境。林业主管部门严格履行《行政许可法》所赋予的行业管理职能, 实施木材、竹材经营加工、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经营利用等行业市场准入制度, 加强对大中型林业加工企业原料 (林) 基地建设评估, 利用外资营造工业原料林基地必须保持在一定比例之内。

50.鼓励为经营者提供市场和生产要素信息服务的平台建设, 强化政府政策信息服务功能。

51.支持和引导林业咨询机构、规划评估和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各种专业合作组织, 为生产者提供从原料、生产到销售、消费等的全过程服务。

52.探索研究建立木材资源多渠道供给的保障机制, 降低国际贸易及自然灾害等风险对我国林业产业发展的影响。

53.建立实用技术培训体系, 强化对林业产业从业人员和林农的技能培训, 积极推进技能资质证书制度, 提高林业生产经营者的整体素质。

54.健全林业法律法规, 提高林业产业发展规划的科学性和指导作用, 强化科学管理、依法行政能力。对涉及国家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履行国际公约、有重大环境影响的产品, 依法进行管理与控制。

林业经济管理政策探讨 篇5

林业经济管理政策探讨

林业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又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根据林业经济管理的.动力机制、保障机制,对林业的经济管理政策进行了探讨,指出要加大林业的科技投入、建立扶持政策.

作 者:王广建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刊 名:科技与管理英文刊名:SCIENCE-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年,卷(期):4(3)分类号:F316.2关键词:市场经济 生态环境 林业经济 管理政策

我国政策性金融支持林业发展研究 篇6

一、政策性金融特性与基本功能分析

政策性金融是指在政府支持和鼓励下, 以国家信用为基础, 由国家作为融资主体, 运用各种特殊的融资手段和融资渠道, 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限定的业务范围、经营对象, 以优惠性存贷利率或其他条件直接或间接地为贯彻和配合国家特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而进行的一种特殊性资金融通行为或活动。政策性金融机构是进行政策性金融活动的主体, 是由政府或政府机构发起或出资, 以某种特定政策性金融业务为其基本业务活动的金融机构, 包括政策性银行和政策性非银行金融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 而是为贯彻、配合政府特定的社会经济政策或意图, 在法律限定的业务领域内, 直接或间接地从事某种特殊政策性融资活动, 从而充当政府发展经济、促进社会稳定发展以及进行宏观调控的管理工具的一种金融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资金投放可以间接地吸引私人金融机构资金进行符合政府政策意图或国家长远发展战略目标的主导产业或重点产业的放款, 具有填补性、引导性、选择与补充性功能。

一是填补资金空缺。依赖市场配置资源方式, 资金会向利润较高行业流动, 就不可避免地会形成“盲点”, 对于技术、市场风险较高、投资回收期长、收益低的行业和项目、成长中的龙头企业等, 商业性金融机构一般不愿意或无能力为其提供资金。而这些行业、项目对于产业发展乃至宏观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这些项目必须要依靠政策性金融机构来弥补。

二是诱导性功能。政策性金融机构以直接资金投放导致间接地吸引私人金融机构从事符合政策意图或国家长远发展战略目标的高风险新兴产业或重点产业的放款, 充分发挥其首倡性、引导性功能, 以较少的政策性资金投入吸引更多民间商业性资金。在这个过程中, 政策性金融机构首先倡导性先行投资, 并吸引商业性金融机构随之投资的诱导机制, 政策性金融机构再转移投资方向, 并开始另一轮循环, 这就形成一种政策性金融对商业性金融投资取向的倡导和诱导机制, 从而达到资金扩充的目的。

三是选择功能。选择功能是指政策性金融机构在对其支持的产业投资是有选择的。政策性金融的资金配置原则是为实现政府的林业产业政策目标和社会发展目标提供金融支持, 而商业金融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作为其资金配置的原则, 因此, 在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资金投放的领域会有所不同。商业性金融资金投放领域主要是那些回报率较高、有利于行业竞争、收益稳定、微观经济效益好的项目与行业和地区;而政策性金融的资金投放领域主要是那些符合国家宏观产业政策和社会效益好, 但自身效益低, 不能承担正常贷款利息的项目, 或者是投资周期长、数额较大、资金回笼慢、宏观经济效益好、商业金融又不能给予有效支持的项目, 如林业综合开发、重要的林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 国家会依据经济发展状况和外部环境的变化相应地调整产业政策, 配合政府的产业政策意图, 发挥政策性金融的作用, 实现社会发展目标。

四是补充功能。补充功能是指政策性金融对融资领域、行业或部门具有明确的反向选择性, 即它只有在市场机制不予选择或滞后选择或无力选择、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将得不到充足资金和应有发展时, 金融机构通过特定的业务活动, 补充和完善以商业性金融机构为主体的金融体系功能。表现为对市场风险较高的领域进行倡导性投资, 以间接的融资活动或提供担保对投资回收期长、收益低的项目进行融资补充, 并针对商业性金融机构以短期贷款为主的特点而补充提供中长期资金。政策性金融的主要活动领域, 例如农业、林业、中小企业以及某些基础性产业, 正是商业性金融不愿或不予选择的领域, 政策性融资活动对这些领域的正常发展, 特别是对产业结构调整、地区均衡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积极作用。但是, 政策性金融的选择是建立在商业性金融选择的基础之上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及客观环境和条件的变化, 政策性金融的选择会随商业性金融选择变化而相应地调整与变化, 政策性金融市场逆向性选择是结果, 商业性金融依市场机制的正向选择为前提, 并且是一个不断变化和调整的动态过程。

从我国林业产业基础性地位与林业的弱质性的角度来看, 政策性金融支持林业产业化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其在林业产业化中的作用如下: (1) 有利于促进林业产业化战略目标的实现。林业产业化发展可以有效地解决林业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深层矛盾, 即主要是林农分散经营与市场的矛盾, 林农经营规模狭小与实现林业现代化的矛盾, 林业社会效益高与自身效益低的矛盾。促进林业向优质高效方向发展, 扭转林业比较效益低的局面, 推动林业产业结构的优化, 提高林业的规模化、专业化水平, 有利于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组合。 (2) 有利于提高政策性和商业性金融的运作效率。作为弱质产业的林业, 完全依赖商业金融来实现自身的发展是不现实的, 这不可避免地使服务于林业的商业性金融部门承受过多的压力、过高的金融风险, 不仅不能满足林业产业化发展需要, 同时也不利于国有商业银行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由政策性金融承担政策性业务, 能有效弥补财政支持职能的不足, 使国有商业银行按照企业化经营原则运作。通过林业政策性金融投入可以带动商业性项目贷款, 起到“以小搏大”的作用。

二、政策性金融支持林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根据政策性金融功能描述, 政策性金融的最终目标是通过自身活动促进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只不过其活动是为了弥补金融资源配置领域中市场机制的不足, 克服“市场失灵”现象。政策性金融的校正和引导作用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实现:一是通过差别化的金融货币政策, 如利率政策、信贷倾斜政策、中央银行的信贷配给和行政指导等对不同产业、行业和企业的发展进行鼓励或限制, 或直接干预民间金融机构的信贷活动, 引导资金投向:二是通过政府建立若干官方或半官方的政策性金融机构, 向商业性金融机构不愿或无力提供资金的基础产业、重点产业、新兴产业进行投资和贷款, 发挥对市场机制的矫正补充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策性金融活动主要通过政策性金融机构来开展。

在金融资源配置领域, “市场失灵”的区域是商业性金融机构不能或不愿投资的领域。“不能”表明该领域是无利可图的, 投资该领域显然不合市场理性, 如防护林、沙漠化治理等公益林项目:“不愿”表明该领域前景不明朗, 投资风险大, 商业性金融无力承担, 如林业科技创新项目等。商业性金融不会主动去选择“市场失灵”领域, 但由于该领域的发展对整个经济与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必须通过政策性金融活动来选择这一“市场失灵”领域 (直接投资) 或通过降低风险来引导商业性金融进行选择 (引导投资) 。

图1中的第①种渠道财政性质较浓, 虽然政策性金融机构也会承担一部分, 但不是其主要部分:第②和第③种渠道主要是通过政策性金融的引导来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它充分体现了政策性金融是计划与市场的巧妙结合体, 而且政策性金融毕竟只是对市场机制的补充, 在整个资源配置体系中不占主导地位, 势必要借助商业性金融的力量, 达到“以小博大”的效果。因而这两种渠道是政策性金融的主要内容, 其中的作用机理就是引导——虹吸——扩张机制。引导——虹吸——扩张机制是指政策性金融通过其活动引导其他金融机构 (主要是商业性金融机构) 以更大的规模进行投资, 从而达到一种扩张初始投资的整体效果, 促使特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如图2所示, 政策性金融机构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对林业进行投资, 以此表明国家下一阶段的投资重点或发展目标, 从而引导商业性金融机构的投资方向。如果政策性金融机构具有足够高的资信度或者具有足够强大的资金实力, 就会使商业性金融机构及其投资者认同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所要表达的国家的战略目标和政策意图, 从而调整其投资预期, 建立投资信心。如果商业性金融及其投资者具有完善的内部机制, 那么, 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利益激励机制的作用下, 大量的商业性金融资源就会源源不断地被吸引到国家产业政策所鼓励的林业领域。

随着林业产业发展前景的日益明朗, 商业性金融将最终超过政策性金融机构投资所占的份额, 成为投资主体, 到此也就完成了虹吸过程。之后, 林业产业相关领域所得到的金融资源将大大超过初始阶段政策性金融机构所投入的金融资源。在这一过程中, 通过一定数量的政策性金融资源投入的引导可带来数倍于甚至数十倍于这个数量的商业性金融资源的投入。政策性资金对林业产业化的投入, 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林业产业化主体自身的实力, 改善其信用状况, 同时可以产生告示效应, 改变投资者的心理预期, 刺激其他性质资金的进入, 从而逐步形成一个良性的资金循环机制, 推动产业化的发展。如图3所示。

政策性金融引导——虹吸——扩张机制能否顺畅地发挥作用需要诸多的条件。主要包括引导过程中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决策机制、资信能力和资金实力, 虹吸、扩张过程中商业性金融机构的运行机制、实力及法律制度环境等。我国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运作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存在政府干预, 决策机制缺乏一定的市场理性, 在执行政府政策意图的同时, 也给自己带来较大的金融风险: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资信能力 (主要是指其特殊的资信能力和对其他商业性金融机构的引导能力) 比较缺乏, 难以发挥引导作用;资金实力相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来说也只是杯水车薪, 不仅无法满足我国政策性贷款的需要, 也无法有效建立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资信能力;商业性金融质和量两方面的欠缺及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导致政策性金融最终的扩张力量有限, 进而对政府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有限, 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有限。

目前,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作为支持林业发展的政策性银行, 相对于我国林业投资的需要来说支持力度显然不足, 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其引导——虹吸——扩张机制的作用, 这既有其自身原因, 也有商业性金融机构的配合及宏观经济条件和市场环境的问题。因此, 必须进一步健全市场经济体制, 建立和完善金融市场, 为政策性银行筹集资金广辟来源和渠道, 合理地界定政策性银行与政府部门、中央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关系, 提高政策性银行运行效率, 有效发挥政策性金融引导—虹吸—扩张机制的作用, 加大现有政策性银行对林业发展的融资支持力度。

三、林业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的功能定位

林业政策性金融支持实质是财政融资的表现形式, 它克服了财政融资的无偿性效益低下的特点, 又吸取了信贷融资有偿性效益高的特点, 因此应遵循 “政策性、安全性、保本性”的经营原则。政策性金融一方面具有较好的方向性, 可以较好地体现国家的产业政策, 支持一般商业银行不愿涉及的低盈利、高风险但社会效益较好的林业项目:另一方面它又要讲究经济核算和经济效益, 从贷款的审查、贷款的发放、贷款的管理等环节对信贷资金实行风险回避。首先, 政策性金融在运营方向上必须密切配合政府的宏观林业政策及其调控手段与重点, 也就是说, 政策性金融必须以政府制定的林业产业政策及其发展战略为导向, 立足于林业发展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 成为政府实施宏观林业调控的基本机制。其次, 在资金运营和资金配置方面, 遵循资本配置的经济效益规律, 严格制定贷款条件和还贷条件, 如信用评级、期限、利率、对象、项目、担保方式等。为了保证政策性信贷的安全性和偿还性, 确保信贷资金的回流, 还应对于某些专项信贷实行封闭运行和封闭管理, 严格信贷监管。再次, 林业政策性金融运行, 在实践中必须防止两种极端倾向:一是防止政策性金融的商业化倾向, 二是防止政策性银行的非银行化。为有效防止这两种极端倾向的出现, 政府除了要对政策性金融的运营进行严格规范之外, 更重要的是要为之创造一个能够形成“激励相容”的法律制度环境。要完善和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支持林业的引导效应, 提升林业政策性金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地位, 就必须首先明确其应有的金融支持功能。这些支持功能应主要包括以下6个基本方面:

1.宏观林业调控。

林业政策性金融是国家实施林业宏观调控的基本金融手段和途径, 因此政策性金融必须全面贯彻国家林业产业政策, 通过合理调控林产品市场运行, 促进林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政策性金融支持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这种阶段性取决于政策演进的阶段性, 也取决于林业发展的阶段性。因此, 随着林业产业政策的不断调整以及林业产业自身的发展进程, 林业政策性金融支持的对象、范围和支持形式等, 都将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

2.产业保护和扶持。

政策性金融中的“政策”含义是:金融机构的全部信贷金融活动都必须建立在国家法律和法令基础上, 国家给予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政策”是其有效实施对林业产业进行保护、引导、扶持的基本准则与原则, 这些准则和原则构成林业政策性金融支持的服务对象选择和边界。

3.林业技术支持。

林业产业化发展有赖于现代高新技术的广泛运用, 技术化是现代林业的基本特质。林业新技术、新成果、新产品的推广与运用, 仍有赖于政府的政策引导和大量低成本资金的“催化”。林业政策性金融通过多元融资途径和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例如林业风险投资等) , 有效促进现代高新技术在林业生产中的运用, 从而不断提升我国林业的技术水平。

4.配套支持林业商业性金融。

由于林业生产的长周期、低比较利益和低投资收益率的特点, 决定了社会商业性金融林业投资的产业局限, 造成包括林业技术设施和林业准公共产品生产领域建设资金的严重短缺。在这种情况下, 通过合理配置并引导资金进入这些领域, 就成为林业政策性金融的一项基本职能。政策性金融通过合理的信贷资金注入,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些领域建设资金的缺口, 从而体现政策性金融的配套支持作用。政策性金融区别于商业性金融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的非盈利性和非竞争性, 必须严格规范地执行国家林业支持政策, 因此, 其资金运营和资金配置通常会形成相对集中机制, 在信贷结构设计方面, 它具有专门性和专项性。对于专项性信贷实行封闭运行和封闭管理, 以保证信贷资金的有效使用和顺利回流。

5.财政支持林业的替代或补足。

财政支持林业是我国林业金融支持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但财政支持林业在投入规模、投入结构和投入产业选择等方面, 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同时由于国家财政资金支持的无偿性, 往往形成一定程度的资金利用率趋于递减, 影响了国家财政支持林业的效应。林业政策性金融融合国家财政优势与金融优势与一体, 通过信贷运营方式, 既合理有效地实现了对国家财政的转移支付、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以及各项林业财政补贴的替代, 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国家财政支持林业投资的补足。

6.政策性林业产业化融资。

林业政策性金融能够通过其合理有效的金融运行机制, 组织低成本资金, 在相对较低的金融风险水平上, 实现多元化的融资。例如, 通过发行金融债券从资本市场融资, 建立林业产业投资基金;面向社会融资, 向社会保障系统和国家邮政储蓄系统的有偿借贷融资, 以及在可能的条件下向国际资本市场融资等。在这一过程中, 政策性金融遵循金融市场规则, 遵循资本市场原理, 可以获得充足的资本来源。

四、林业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发展路径

政策性金融支持林业发展过程中, 要充分运用各种政策性融资活动支持林业发展, 同时又要补充、纠正商业性金融在林业金融领域作用的不足和偏差。为解决林业中小企业间接融资问题, 可以考虑建立政策性金融机构, 从贷款担保以及咨询服务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支持林业产业的发展。首先, 发放政策性优惠贷款是扶持林业产业发展的最直接的方式;其次, 由政策性金融机构 (信用担保公司) 为林业产业的负债融资进行担保, 提高借款企业的资信度, 帮助其获得金融机构的普通贷款, 还可作为中间人帮助林业企业吸收社会投资。同时, 政策性金融机构还应为具体企业提供相关咨询服务, 帮助它们不断开拓新的融资渠道, 解决产业发展中的资金问题。我国林业政策性金融体系的建设极具紧迫性和必要性, 参照西方国家的经验和我国的实际情况, 加强现有政策性银行融资支持力度, 设立林业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 组建国家和地方生态保护基金 (生态公益林发展基金) , 是加强发展林业政策性融资的战略选择。

1.加强政策性银行信贷融资支持力度。

目前, 国家开发银行作为具有国家信用的法定开发性的政策性银行, 建立了为林业办理国家政策性投融资业务的分支机构, 积极构建风险约束机制, 完善优惠的信贷政策投资。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是拨改贷的投资方式, 不但增强了企业的资金效益观念, 大大提高了资金的利用效率, 而且还可以强化银行对林业投入效率的监督机制。二是银行贴息贷款可以启动更大规模的资金投入,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营林业的发展。

2004年和2005年, 国家开发银行提供80亿元的贷款, 用于林业产业重点项目建设。可见, 政策性贷款已经在我国林业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由于政策性金融在设计中未能充分地考虑商品林生产经营特殊性, 使得优惠信贷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其不合理的贷款政策突出表现在:政策性贷款的期限和利率不合理, 现行的政策性贷款执行还不到位。根据林业项目贴息贷款管理办法的规定:速生丰产林贷款期限为7年, 毛竹、经济林贷款期限为5年。但从实际放贷的情况看, 一是贷款期限不适应林业生产需求。大部分贷款期限在1年—3年, 普遍存在贷款期限偏短的问题, 贷款项目尚来产生经济效益或在试投产阶段就到了还款期, 给项目单位造成了极大的还贷压力。二是贷款利率偏高。据调查, 各基层银行在贷款的发放中普遍存在着利率上浮的现象, 浮动幅度约在10%-30%之间, 利率上浮直接加重了项目单位的利息负担。

目前, 许多林业发达的国家在林业信贷上都对私有林主给予利率和贷款期限上的优惠。世界经济强国美国在促进林业发展方面也有自身的一些特殊政策, 他们主要为小林主发放长期、低息的贷款。智利为私人造林发放平均每公顷145美元的贷款, 3年—12年偿还。西班牙和土耳其提供长期无息贷款, 西班牙由农业信用银行发放造林贷款, 上限为造林投资总额的70%。越南则实施了免除头5年土地使用租金, 第2个5年租金减半的激励政策。新西兰政府对林农和地方团体发放低息贷款, 贷款的标准按新规定为197.68美元/公顷。林业发达国家对营造私有林项目的政策性信贷扶持, 从贷款的期限来讲, 最短的也有12年, 长的甚至达到50年, 这充分考虑了商品性用材林培育长周期的特性。从贷款的利率看, 平均2%—3%, 最低的仅有0.25%。

国外对私有林政策性信贷的实践, 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我国政策性贷款渠道进行改革的关键是:针对传统的用材林生产初期投资大, 营林生产周期长, 生产周期内较低利润率的特点, 建议以政策性抵押贷款为主导, 由专门的机构如具有国家信用的国家开发银行来操作, 除了桉树等速生短轮伐周期的树种外, 一般商品用材林的贷款期限应该在15年以上, 利率则保持在2%—3%, 金额有一定的数量规模。同时, 地方政府应加大财政贴息力度。这样才能既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的资金特点, 体现国家产业政策扶持的意图, 又符合用材林的特点。

政策性银行的信贷资金具备规模大、期限长、来源稳定特点, 非常符合大型林业项目融资的需求和生产经营的特点。国家开发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要调整职能定位, 拓宽业务范围和资金来源, 发挥政策性银行的导向作用, 在信贷投入上大力支持林业产业化发展。我国目前已经有一些地方开展了政策性抵押贷款业务, 比较典型的如福建省的永安市, 他们以当地的国有资产投资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借款主体统借统还, 各林业中小企业及林农, 作为最终用款人使用并偿还贷款本息, 当地农村信用社联社为委托贷款行办理贷款的发放和结算业务。这种方式适用于开发银行, 同时需要地方政府的支持。毫无疑问, 政策性银行信贷的实施, 不仅直接为商品林经营者提供了部分紧缺的资金, 同时, 通过政策性金融传导作用的充分发挥, 有利于带动商业性信用的投入。从远期目标来考察, 根据我国生态保护和林业产业发展的需求, 我国政府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 商品林经营资金的来源应该坚持以政策性贷款为主, 即主要通过利用贴息或低息的贷款, 支持速生丰产林及经济林的建设。包括林业项目贴息贷款、治沙贴息贷款、林业综合开发贷款等。

2.建立政策性林业信用担保机构。

建立政策性林业信用担保机构是林业政策性金融支持的基本内容之一。通过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 可调动商业性金融对林业贷款融资的积极性。林业信用担保机构组建可采取两种模式:一是政府组建, 市场化运作。该模式以政府出资为主、市场筹资为辅组建信用担保机构, 突出林业导向, 按照市场规律运作, 但不以赢利为主要目标, 保持保本微利的经营原则。二是混合组建, 市场化运作。这种模式是以政府和其他专业性商业担保公司为主要的共同出资人, 同时吸收其他市场主体投资组建信用担保机构, 它具有商业担保和信用担保的双重特征。实行合作经营, 先由政府根据政策标准和市场原则推荐担保对象, 然后由商业担保公司按市场化要求进行担保。这种模式的担保机构在实现社会效益目标和政府目标的同时, 也把追求自身效益放在重要位置。这两种模式都能体现政府财力的支撑作用及其组织协调作用, 也能较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使担保机构实现权、责、利的有机统一, 较好地解决出资人和代理人问题, 有效发挥担保机构的功能作用, 使更多林业企业受益。

我国在建立政策性林业担保机构时, 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一是政府出资组建担保基金, 银行提供配套专项贷款;二是由政府和企业共同出资组建担保机构。在选择林业信用担保的运作模式时, 要把最终防范信贷风险的重点放在企业第二还款来源的控制上, 尤其要控制为其提供担保的质量。林业信用担保最优模式的总体分析框架如下:建立由市、省、国家三级机构分层次组成的林业信用担保体系, 担保业务以地市为主, 再担保业务以省、国家为主。组织形式可分为事业法人的信用担保中心和企业法人的国有独资或控股的有限责任公司两种, 其运作方式应坚持市场化原则。同时, 充分发挥保险的特殊功能, 通过开设保险公司或与保险公司合作, 对辖区内面向林业企业提供担保的担保公司发展担保信用保险, 在更宽的范围内以更大的倍数间接支持林业中小企业。

为解决担保实力不足问题, 可建立信用投资风险基金和担保基金, 分不同地区或城市以股份制形式来设立和管理。基金来源可以通过财政拨款、基金会员交纳会费、向社会公众和法人单位募集资金、发行债券等多元化渠道筹集, 同时启动地方政府在财政预算中安排补偿资金、对担保基金在运营中形成的收益实施税收返还等运行机制, 促使基金滚动发展。对受保企业的收费, 一定要按照合理的担保比例和额度收取, 力求担保费用与贷款利息之和维持在企业能承受的合理区间。同时, 充分发挥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 推进国家与地方财政出资建立的担保资金配套, 担保资金与银行贷款的放大机制。

综上所述, 我国应逐步建立以政府为导向, 信用保障、金融支持、多渠道多形式参与和风险控制为主要特征的林业信用担保的市场化运作机制, 充分发挥担保基金的杠杆效应。同时, 对基金营运过程中形成的各项收益, 政府在税收方面给予减免扶持, 使其逐步走上滚动积累、自我放大的良性循环之路。

3.设立国家和地方生态公益林投资基金。

生态公益林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需要通过建立生态保护基金来保障资金需求。从中国目前基金运行状况看, 主要有政府性基金、纯公益性的基金会和商业型投资基金。三种模式各有利弊, 结合国内基金和转型国家基金的经验, 国家生态公益林基金可设计为一种集三种基金优势的混合型基金, 资金来源包括政府财政拨款、国际援助等;成立专门的投资管理公司, 按照商业化原则运用投资资金。基金的投资方向主要侧重于生态环境效益, 资金使用方式根据项目的性质采取资助赠款、低息贷款或利息补偿等。

从国外的实践经验来看, 生态保护基金已经形成了由政府政策性生态保护基金、民间非盈利性生态保护基金组成的完整体系, 而且也形成了长期生态保护投资基金、短期项目信托基金等不同投资风格的基金品种。针对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基金目前的被动状况, 政府首先应该转变供给与经营思路。在供给方面, 加快制度供给, 建立审批程序, 推动国民成立与运作基金, 形成多种体制多品种的林业基金市场, 实现其在市场竞争中的分工。在经营方面, 加快改革基金政策性拨款经营方式, 全面建立经营林业资本的基金资本化经营机制。这样, 既可以满足民间资本的投资偏好, 广泛吸收丰富的民间资本来参与林业资本供给与经营, 实现林业资本经营市场化与资本化, 又可以辅助政府生态保护基金运作机制的改革, 实现政府的适度退出和政府投资资本的循环经营。

政府对林业提供金融支持的活动和体系要求秉承效率性原则, 这是构建林业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的必然要求。在市场经济中, 不仅企业要遵循资本运作的规律, 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也要按照效率标准来进行。对效率的强制要求是市场经济的首要优势。上述林业政策性金融发展路径, 是在充分研究各国经验和我国实际的情况下得出的, 更重要的是它是在效率性原则指导下得出的科学结论。

参考文献

[1].王运喜.国外农业政策性银行的运行经验及借鉴[J].参考与借鉴, 2004 (9)

[2].张永龙.中国农业转型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2004

[3].白钦先, 徐爱田, 王小兴.各国农业政策性金融体制比较[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6

[4].中国人民银行课题组.对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调查[J].金融研究, 2006 (5)

[5].甘绍群.“三农”问题与农业政策性金融研究[J].金融与保险, 2004 (6)

[6].刘锡良.中国转型期农村金融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6

天保政策的实施对林业的积极作用 篇7

天然林保护工程以从根本上遏制生态环境恶化, 保护生物多样性, 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以对天然林的重新分类和区划, 调整森林资源经营方向, 促进天然林资源的保护、培育和发展为措施, 以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满足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对林产品的需求为根本目的。国有林区在海原县经济和生态环境建设中均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海原县国有林区多处山区, 这些地区较为荒僻, 发展极为缓慢。随着天保工程的实施, 林区的开发建设, 使林区社会逐步繁荣, 经济逐步发展, 并带动相关事业的发展, 确立了国有林区在海原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基础产业的地位。对划入生态公益林的森林实行严格管护, 坚决停止采伐, 对划入一般生态公益林的森林, 大幅度调减森林采伐量;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力度, 大力开展营造林建设;加强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调整和优化林区经济结构;以改革为动力, 用新思路、新办法, 广辟就业门路, 妥善分流安置富余人员, 解决职工生活问题;经历了第一期天然林保护工程, 又在天然林保护工程政策的二期开展阶段以来, 宁夏海原县的林业建设情况大为改善, 南华山保护区林业建设尤为突出。

2 天保工程对海原县现行林业的指导方向

2013年海原县在南华山山区水冲寺苗圃试种了蒙古扁桃、沙枣、野山桃、野生山楂和樟子松等品种的树苗, 其中蒙古扁桃、沙枣、野山桃和樟子松的种植已经成功, 可以实现大面积的种植和和培育, 野山楂和文冠果的种植情况还有待观察。海原县在南华山山区作为天然林保护工程政策施行的典型地区, 其效果显著的实践活动对我国林业政策的制定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继2013年南华山区试种成功后, 2014年海原县在南华山管理处在中央林业制度的指导下又引进了油松、国槐、香花槐等新品种树苗。同时, 为了增加林业质量, 贯彻天然林保护政策, 海原县在南华山管理处还扩大了水冲寺苗圃的建设范围, 力图在天保政策和现行林业政策的引导下成为国家新一代的种植基地和示范地区, 促进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 天保政策取得的成绩对林业政策的积极作用

海原县南华山地区仅仅是我国推行天然林保护工程政策的主要地区之一, 在其它地区同样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成绩, 比如黄河中上游地区成功培植了云杉和国槐以及马尾松等品种。不仅仅在树木种植方面, 其他方面诸如退休保障和人均收入等效果也十分明显, 在我国天保工程施行的十多年中, 通过对天保区进行管护、抚育、封育、补植补造等多种途径, 使林业职工增收, 同时可用天保资金缴纳雇佣人员五险, 一方面天保资金成为林业产业的发展基础与支柱, 另一方面天保资金成为林业雇佣人员的经济保障, 天保工程的实施使林业产值较以前提高了20%, 护林员和相关管理人员的收入提高了近3成, 退休后的生活也得到了保障, 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天然林保护工程政策实施的效果对我国现行林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据我国林业局近十年间出台的政策统计显示, 在天然林保护工程政策取得了明显效果后, 我国林业政策中林木资源保护和造林政策以及森林加工政策的比重逐渐增加, 使得管理人员的福利保障和管理制度不断的健全和完善。天然林保护工程政策的实施, 对促进海原县林业政策向着可持续发展的脚步前进, 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配置。

4 结论

综上所述, 我国现行的林业政策受天然林保护政策的影响, 逐渐趋向于自然资源的保护方面, 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进程。本文以天然林保护工程政策对林业产生的积极作用为出发点, 对天保工程的理论、实践和取得效果分别对现行林业政策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 能促进海原县现行林业政策的完善, 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发展。

摘要:天保工程是我国生态建设的重要举措, 对南华山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与建设提供了政策和资金支持, 本文阐述了天保工程的实施, 给海原县和南华山自然保护区建设发挥的积极作用, 分析探讨了天保工程的理论、实践和取得效果分别对现行林业政策的影响。

林业公共政策 篇8

一、抓宣传发动, 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氛围

2007年9月, 省政府召开了全省林业产业大会, 21个市 (州) 和27个扩权试点县 (市) 的政府分管领导、林业局长, 省委农办、发改委、经委、财政、商务、人事、税务等省级有关部门和省农行、农发行、开行、招行等9家金融机构以及20个林业产业重点龙头企业的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上, 全面学习了《林业产业政策要点》, 郭永祥副省长就贯彻落实《政策要点》做了重要讲话。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全省林业产业大会精神, 并结合各地实际, 召开产业大会, 宣传《林业产业政策要点》和林业产业发展的大好形势。目前, 全省广大群众和涉林企业参与林业产业发展的积极性普遍高涨, 呈现出竞相迸发的喜人局面。

二、抓政策出台, 创造良好的产业发展条件

通过认真分析省情、林情, 省政府于9月底及时出台了《关于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意见》, 要求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站在助农增收、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实现富民强省全面小康目标的高度, 进一步提高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认识, 把加快林业产业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切实做到思想认识到位、组织领导到位、规划部署到位、政策落实到位、资金扶持到位和工作责任到位。在项目审批环节上, 对自建基地满足用材30%以上的加工企业优先审批, 对新建年产10万立方米以上的加工项目优先办理经营许可, 对以林木花、果、叶、皮等为原料的企业, 优先办理经营加工许可。在采伐利用政策上, 对在房前屋后、自留山、自留地中生产的木材不纳入木材生产计划管理, 对龙头企业、农户等造林主体利用非林业用地培育的工业原料林不受采伐限额和木材生产计划限制, 凭《土地证》、《承包合同》等办理采伐许可证。在税费减免上, 除全面落实林产品种植、加工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外, 对符合条件的养殖企业享受西部大开发企业所得税政策, 对新建的各类林产品专业市场、集贸市场3年内按低限标准征收市场管理费等。目前, 全省各地都出台了相应的文件, 制定了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并将发展林业产业纳入政府目标考核内容。

三、抓规划布局, 明确产业发展思路和重点

按照发挥优势、彰显特色、分类指导、分区突破、可持续经营的原则, 确定在我省川西平原区重点发展木竹精深加工、家具制造、林产品贸易和种苗花卉等产业;在川南地区重点发展林竹原料培育、竹材制浆造纸及林产加工、经济林果等产业, 积极打造竹产业经济带;在川东北地区重点发展木本油料、木本药材、林下种养殖、原料林培育与加工、生态旅游等产业, 打造川东北核桃产业带;在川中丘陵区重点发展名特优新经济林、乡村生态旅游及木竹精深加工等产业;在川西北地区重点发展原始林区及高原和湿地生态旅游、林下资源开发、森林食品、野生动物观光及狩猎等产业;在川西南地区重点发展亚热带水果、生物质能源等产业。根据布局, 我厅及时修改完善了特色优势工业原料林、竹业、特色优势干果、油橄榄、麻疯树生物能源林和特色优势木本药材等六大规划, 强力推进林竹培育业、林下种养业、林果加工业、木竹加工业、竹木制浆造纸业、生物质能源产业、野生动植物驯养繁育利用业、生态旅游业等八大特色优势产业, 力争到2010年全省林业总产值达到1 200亿元, 农民从林业上获得的人均收入达到600元。

四、抓资金争取, 缓解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

产业的大发展, 必须要有足够、稳定的资金保障。针对我省林业产业发展资金严重不足的现实, 省政府在《意见》中明确要求各级财政部门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支持林业产业发展的资金要逐步有所增加;金融单位要为林业产业发展积极提供信贷支持。为落实这些政策, 我省各级林业主管部门主动与同级财政、发改委、扶贫办、金融机构等联系, 争取在林业产业项目和资金上予以扶持, 目前已取得了实质性进展。2007年, 省财政厅安排林业产业资金2500余元, 从2008年起, 每年安排3000万元用于发展林业产业;省扶贫办也将从今年起与我厅一道在贫困县、村实施林业产业扶贫工程。各地也加大了资金扶持力度, 雅安市政府在《关于加快纸浆原料林基地建设的意见》中规定, 2008-2010年市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用于竹基地建设;成都市财政2007年安排1700多万元资金支持工业原料林建设, 2008-2010年对新建原料林每亩补助80元, 补助资金总额上不封顶。省农行、农发行、兴业银行等金融机构, 积极落实与我厅联合签订的合作协议, 南江县米仓山森林公园林区公路建设、升达林产公司原料林基地培育、乐山三江生化公司流动资金贷款等融资项目已经落实, 全年落实林业产业信贷资金累计达21亿元。

五、抓发展环境, 维护生产经营者合法权益

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是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关键性措施。2007年, 在全省林业产业大会上, 省人事厅、林业厅联合表彰了10个林业经济工作先进县和林业企业20强, 进一步激发了全省各地发展林业产业的积极性。目前, 我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加快林业分类经营改革、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发展非公制林业等方面狠下功夫, 并在行政审批、项目安排、资金扶持、信贷投入、能源调度、市场信息和人才管理等方面尽量给予林业企业和林农更多的支持, 切实落实林木采伐利用、产业化经营、科技支撑和财税金融扶持政策, 真正做到该免的免、该减的减、该降的降、该退的退。坚决取消一切不合理收费, 严禁搭车收费, 坚决制止乱收费和压价坑农行为。积极推广资阳市创立的“金融+担保公司+龙头企业+保险公司+业主 (林农) +苗圃+专业队”的“七方合作”模式, 建立多种形式的林业担保机制。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推进林业保险工作试点, 降低林业产业发展风险, 切实维护林业产业企业、金融机构、林农的利益, 优化林业产业发展环境。

六、抓体制机制创新, 激发林业产业发展活力

为增强我省林业产业服务水平, 我厅在编制十分紧张的情况下, 继成立林业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产业化办公室后, 又争取省编办恢复成立了产业处, 落实了4位同志专职管理和指导全省林业产业工作, 成立了四川省林产工业协会;各市 (州) 、林业产业重点县也相继落实了林业产业管理机构和人员, 基本形成了林业产业工作有人管、有人抓、有人干的局面。为争取更多的资金投向林业产业, 我省探索建立银企合作机制, 制定了《关于加强林业有偿资金借用还管理的意见》, 召开银林、银企座谈会, 储备、推荐林业优势项目。与此同时, 我省各地积极创新, 增添了林业产业发展活力。成都市形成了“科-企-农”一体化的林业产业基地建设模式, 仅宝山集团、国栋建设、高宇集团等企业2007年就投资2000多万元, 营造工业原料林25.5万亩;泸州市探索建立贷款担保新机制, 市政府注资1000万元组建兴泸农业信用担保公司, 为竹业龙头企业、生产经营大户提供贷款信用担保, 破解了长期困扰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内江市在全省率先开展麻竹保险试点, 2007年特大洪灾后, 竹农及时得到了保险赔偿, 解除了后顾之忧, 有力促进了当地麻竹产业的发展。

通过高层推动、部门联动、上下互动, 我省林业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据初步统计, 2007年, 全省新增木竹原料林、麻疯树生物能源林、特色优势经果林等400余万亩, 新增人造板生产能力100多万立方米, 林业产业总产值达660亿元、农民人均从林业上获得的收入将超过400元, 分别比2006年增长30.2%和22.3%。

林业公共政策 篇9

一、建立支持林业发展公共财政体系的理念是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 是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发展观。大力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是林业部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头等工作目标。建立支持林业发展公共财政体系对林业部门实现这一目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它是社会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需要。

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立现代林业, 首要任务是要建立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林业产权制度的改革, 使林业开发中经济利用和生态发展的矛盾更加显现, 维护生态环境良好任务艰巨, 意义重大。建立以公共财政体系为主的林业投入机制, 将从制度上保证国家对生态建设和维护的投入, 有利于提高国家生态建设质量和保障国家生态安全。

2.它是增加就业、帮助林农增收致富的重要举措。

兴林富民是林业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集中体现, 也是发展现代林业的根本宗旨。林业是一个基础性产业, 从种植、管理到销售, 从木竹生产到林副产品加工到森林旅游, 不仅产业链长, 而且产业覆盖面广。建立支持林业发展的公共财政制度, 增加对林农的生产补助, 加大林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盘活了林业资源与资产, 拓展了林业经营范围, 不仅能够直接增加林农收入, 提高林业经营效益, 还能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从事林业, 增加农村就业率。

3.它是现代林业三大体系建设的重要保障。

长期以来, 我国林业建设被部门化, 建设目标上或“重产业、轻生态”, 或“重生态、轻产业”, 林业的社会、生态、经济三大效益得不到体现。建立现代林业, 不仅要建立完善的生态体系, 确保国家生态安全, 满足社会对森林等生态产品的需求, 而且要建立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 提高林业对经济社会的贡献率, 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建立支持林业发展的公共财政政策, 给予林业从生产经营到基础设施建设、从税费减免到各种补助补贴和补偿, 把林业从基本生产到部门行政管理纳入公共财政支出范畴, 将从根本上改变过去以林养林的局面, 保障现代林业建设的资金需求。

二、支持林业发展的公共财政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对林业“多予少取”

建立支持林业发展的公共财政体系主要是要构建支持林业发展的涉林财政、税收制度, 对林业财税政策实行“多予少取”, 强化林业行政管理、林业重点工程管理, 加大扶持力度, 把国家有关的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财政、税收优惠政策延伸到林农、延伸到国有林场、延伸到服务林业的其他部门。

1.要减轻林业税费, 对林业产业的税收政策应是“多予少取”。

林业是国家的一项基础产业, 更是整个社会的公益事业。林业税收目标的定位, 要从扶持林业发展的根本要求出发, 应公平适度, 应有利于生态保护, 有利于促进森林经营和林业的产业化经营。目前我国涉林负担税收主要有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等, 政策性收费有育林基金等规费, 税赋相对较重。林业产权制度改革, 已大幅度降低林业规费。因此, 下一步应在税目设置、税率优惠、税收基础等方面进行适当改革, 为林业提供优良的发展环境。如在林木生产经营上, 对于从事林业经营的公司和私人, 其用于清理采伐迹地、营林、育林的收入可免征所得税, 收入中用于购置林业生产所必须的易耗资产的, 用于改善林业生产条件的, 用于林区道路建设等方面的部分也免征所得税。对林产品初加工所得、对国有贫困林场、苗圃的全部所得其所得税实行免征。再如森林火灾、病虫害等自然灾害是森林培育的天敌, 危害大、损失大, 为此应该给予森林保险营业税等相应的政策优惠。通过这些优惠政策, 降低林业经营门槛和经营风险, 提高社会成员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 保护森林生态资源, 兴林富民。

2.要建立支持林业发展的公共财政支出政策。

公共财政对林业的支出应包括以下方面。

(1) 人员与机构支出:

林业行政机构支出有人员的工资总额、日常公用经费、固定资产购建和大修理支出等。这些是所有行业行政管理机构履行其职能所必需的费用, 理所当然地由公共财政支出供给。随着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 森林公安、森林防火、木材检查站、林业工作站等林业事业机构, 由于其公益性管理与服务职能日益增强, 其支出也应全部由公共财政供给。

(2) 林业基础性支出:

林业基础性建设, 包括营造林建设、林区道路、防火设施等林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森林资源保护。这些基本上都属于非盈利性项目的建设, 应作为公益事业的一部分。长期以来, 林区基础设施建设一直由林业部门承担, 地方政府在这方面投入较少。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政府应将林区的交通、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纳入相关行业发展规划, 纳入公共财政建设项目范围内, 以改变林区生产生活条件, 增强林区自我发展能力。而对个别能产生经济效益的建设项目亦可辅之以银行贷款和其他形式的投资。

(3) 林业生态建设支出:

林业生态建设是为促进、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而发生的, 属于社会公益事业。如我国的“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公益林补偿等。对于生态工程所发生的种苗、营造、抚育、管护、基础设施及其他建设费用, 应主要由公共财政负担。今后公共财政对林业生态建设的支持要根据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 进一步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对纳入补偿范围内的国有林与集体林的补偿标准要有不同程度提高;要设立公益林森林抚育财政专项资金, 以提高公益林森林质量, 确保公益林生态功能;要设立政策性森林灾害保险机制, 防范森林培育、经营风险。此外还应根据生态系统多功能要求, 建立以公共财政支出为主的湿地生态保护与补偿机制、野生动物保护与伤害 (农作物、人等) 赔偿机制等。

(4) 森林培育补助支出:

森林培育补助支出是林业生产经营中基本支出。多年来, 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三农”, 国家公共财政对惠农、支农、强农的支持力度明显, 极大的增强农民基本生产能力, 改善了农村状况。与种田的农用支出相比, 种树的林用支出得到的惠农补助、补贴却要少。因此, 落实国家“惠农、强农”政策, 建立支持林业发展的公共财政, 有必要对林农使用优良种苗、林业机械化设备和林地改良进行补贴;对林农的木本粮油生产、生物质能源林、珍稀树种及大径材培育给予更加优惠的补贴扶持;此外, 对林业科学创新研究也应增加扶持项目和资金。

三、 建立支持林业发展的公共财政体系的基础是深化林业改革

1.加快森林经营分类工作。

科学划分公益林与商品林, 既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需要, 亦是公共财政支出的基础。我国目前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仅针对生态公益林, 由于公益林补偿额度的局限性, 森林分类在一些地方进展困难, 影响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实施, 尤其是集体林中那些有明显经济效益山林, 纳入公益林补偿机制, 其经济效益会有损失。同样, 国有林场的森林分类经营也十分重要, 只有科学地把生态公益林场从商品林中区划出来, 才能对国有林场的公益林进行有效经营和管理。

2.进一步完善林权制度改革及其配套改革。

林业公共政策 篇10

1 我国林业产业发展现状及基础

1.1 林业产业资源丰富

我国地大物博, 拥有丰富的林业产业资源, 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县因其丰富的自然林业资源, 被视为四川省一块宝贵的林业产地。据相关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所得到的资料显示, 凉山州的林业用地约为401.1万hm2, 占幅员的66.4%, 其中包括有林地228.7万hm2、疏林地4.2万hm2、灌木林地115.3万hm2, 还有一些未成林的造林地12.6万hm2、无林地40.3万hm2, 森林覆盖率达到了42.98%, 有林地覆盖率达到了37.86%。凉山彝族自治州总的各类林木活立木蓄积达2.63亿m3。

1.2 林业产业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

最近10几年来, 我国林业产业的发展速度迅猛, 一些相关主要农产品的年生产量在不断增加。竹材产量、人造板产量、木材家具和木地板产量都较之前有了大幅度增长。由于人们对于林业产业相关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与其相对应的木材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县依靠当地的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 增加了以杨树、桤木、桉树、云南松和华山松等为主的速生丰产林和以青花椒、花椒、核桃、板栗等为主的特色经济林等。

1.3 新型林业产业的不断开发和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伴随着林业产业所带动起来的一些相关新型产业也在迅速崛起, 如野生植物的开采和利用, 由于其稀少的数量而被大家视为瑰宝;一些森林食品和药材的开发生产受到了广大人们的追捧和喜爱。开发商通过调查研究, 围绕着一种资源开发出了一系列的相关产品, 形成了一个大的产业链, 从而带动一些新型林业产业的不断发展。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木里县就有杜仲皮、黄檗皮、厚朴皮等森林药材被开采出来, 油橄榄、油桐籽、五倍子等经济林果实、林药林化以及森林食品等新兴产业都因此得到了快速发展。

2 我国林业产业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2.1 由林业大国转向林业强国

近年来, 我国的林业产业发展迅猛, 需求量的增加、开发商的重视以及国家政策的帮助, 我国由林业产业大国转变为林业产业强国是我国林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新阶段, 对生产结构和消费水平都将会产生重大影响, 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将会不断提高, 高质量的生活是人们所向往和追求的。而林业产品的自然特性:天然、环保、可循环等都是消费结构变化所带来的必然追寻趋势。长久生活在大城市中的人们越来越向往自然的生活环境, 对大自然的追寻成为促进林业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

2.2 林业产业的综合利用率低

虽然目前的林业产业正在迅速发展, 但在发展的同时, 其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受我国林业加工产业水平的影响, 一些林业产出大省对于林木的处理还处在一个粗加工的阶段, 这就导致林木的使用率会降低, 并且粗加工后林木废弃物的后续处理也会增加开发商的生产成本, 既增加了林木加工负担, 又造成了一些木材资源的损耗和浪费。对于林木需求量的扩大, 导致人们一些急功近利的行为, 使得林业的发展受到冲击。在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县, 由于不合理的森林采伐, 人们毁林开荒, 对矿石过度开采, 使得山体中、下部都变成了裸露的岩石、稀树的干草 (原) 地和退化坡耕地。导致该地域的地力衰退, 环境也变得脆弱, 造成的危害极难恢复。虽然有利可图, 但是我们的开采者必须重视这个问题, 只有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才能够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收益, 为了眼前的利益而不顾后期的危害, 人类最终也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2.3 林业产业的管理体系缺乏有效保障

林业产业的开发依赖于有效的管理, 目前我国对于林业产业的开发建设实行的是一种综合管理方式, 但是却没有一个完整的实施部门, 这就导致在管理人员履行其职责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部门与部门之间相互推卸的现象, 从而影响综合治理的工作进程, 不能够得到良好、快速地实施。对于每个国家来说, 林业产业的开展都是一项极其巨大的工程, 而长时间的推脱责任最终导致的结果是我国对于林业产业的保护将难以得到预期的效果。如果不能够建立一个合理有效的林业产业管理机制部门, 林业产业的发展必定会受到其影响。

3 促进我国林业产业发展的有效政策

3.1 树立生态文明发展理念

在当前的发展形势下, 必须响应国家的号召, 树立生态文明发展理念, 让林业产业的发展能够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积极改善森林的生态环境, 提高森林的覆盖率, 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必须遵循自然的原则发展林业产业, 不得违背自然环境的现实承受力乱砍滥伐。

3.2 依靠科技发展林业产业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林业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 才能够促使林业产业的发展。由粗加工转向精细加工, 依靠科技发展, 增强林木的利用率, 减少损耗和浪费, 降低生产成本, 扩大生产规模, 为消费者生产出更多高质量的林业产品。林业产品的高效进步, 进一步提高了其国际竞争力, 为我国林业产业的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3.3 完善林业产业管理

林业产业的发展是一项系统长期的过程, 其复杂性不言而喻, 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机制, 对林业产业的生产发展加以管理监控, 提高其产业的发展进度。当出现问题时, 有关部门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 促进林业产业的高速运转, 为我国林业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成为我国林业产业发展的坚实后盾。

4 结语

受到全国各地不同地形、地势和地貌以及不同气候等自然环境条件的制约, 再加上目前有关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项目多、任务重, 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建设工程, 急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尤其是关于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科技人才的极度缺乏和各个区域内关于基础生态科学的研究涉及较少, 使得林业产业的工程建设存在盲目性。对于林业产业的发展, 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不断地调整森林资源结构, 加强改革和完善林政的投入与管理, 加快优化升级林业产业结构, 建立一个比较完备的林业产业生态体系, 着力加强构建林业产业能够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2] 徐斌, 张德成, 胡延杰等.世界林业发展热点与趋势林业经济, 2013 (l)

[3] 王琳.林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宁夏农林科技, 2012 (5)

[4] 刘家顺.中国林业产业结构与政策研究亟待调整[J].中国林业产业, 2006 (5)

上一篇:港口水泥混凝土道路下一篇:配置设计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