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目标(精选12篇)
公共政策目标 篇1
一、引言
过去十年间, 为了管理并稳定通货膨胀预期, 各国央行开始采取新的货币政策———通货膨胀目标制。中国央行货币政策采取“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多目标制货币政策工具形式也表现为多样化。稳定物价在很多国家是首要的任务, 但是在我国一旦经济出现问题, 首先牺牲的就是物价指数。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以来, 为了保持经济的增长, 我国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 导致了我国物价指数急剧上涨。我国货币政策有没有可能实现单一目标成为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开始对我国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可能性进行了相关的探讨。
二、通货膨胀目标制
1. 通货膨胀目标制特点
通货膨胀目标制不同于传统的货币政策, 货币当局根据心理学中公众普遍存在的锚定效应直接设立通货膨胀目标值或目标区间, 不再运用中介目标对货币政策进行调整。央行操作过程的关键在于提高对未来通货膨胀和公众通胀预期预测的准确程度。首先货币当局设立明确的通货膨胀目标值或目标区间作为公众通胀预期的一个名义锚, 其次根据经济系统和相关模型预测未来的通货膨胀率, 最后根据预测结果调整货币政策。如果预测的通胀率大于设定的通胀目标值或目标区间的最大值, 货币当局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如果预测的通胀率低于设定的目标值或目标区间的最小值, 货币当局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而如果预测的通胀率接近设定的目标制或在目标区间范围之内, 货币当局就保持原来的货币政策不变。
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有很多, 如消费物价指数、零售物价指数和生产者物价指数。政策由于消费物价指数具有很多其他指标不具备的优点, 因此大部分国家都选用了消费物价指数作为政策中参考的通货膨胀指标, 部分国家采取扣除能源、食品等的核心物价指数作为参考指标。
2. 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实施效果
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后的几年, 几个国家的通货膨胀率有了明显的改变, 平均通货膨胀率和通胀率标准差都显著变小。下表为采取通货膨胀目标制前后通货膨胀率及其波动率对比。
数据区间内的几年中, 世界上通胀率普遍由高变低, 仅以表中数据的下降无法完全证明通胀率的降低是采取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结果。但是, 可以通过直接测算通胀预期值来判断政策的效果。瑞典和英国两个国家都有完善的国债市场, 国债市场中存在收益率与预期通胀率联动的债券, 通过这些债券与一般市场中收益率的差值可以测算出预期通胀率的变化。结果证明, 在通货膨胀目标制实行后, 经过短暂的政策公信度认知期, 公众预期通胀率开始下降并开始保持着稳定。这一政策实施的结果证明, 采取通货膨胀目标制对于稳定并降低通货膨胀预期, 治理通货膨胀具有重要的影响。
通货膨胀目标制利用所有的信息来进行预测, 进而决定货币政策的选择。设定通货膨胀名义锚并严格遵守承诺使得货币当局的政策增加了透明度, 增加了公众对货币政策的理解, 有利于公众形成稳定的通货膨胀预期。
三、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
根据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2009年演讲时对货币政策目标所作的诠释, 即中国的货币政策历来作为宏观调控的一部分, 围绕四个目标来设定:第一是低通货膨胀, 第二是经济增长, 第三是保持较高的就业率, 第四是保持国际收支大体平衡。要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 把握好实现币值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四大目标间的平衡, 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但是回顾十年来我国的货币政策可以发现, 中国货币政策目标基本上是“促进经济增长为主, 兼顾通货膨胀”, 在目标之间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之间的选择权衡。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汇率政策改革之后, 我国进入双顺差的时代。为了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 央行被动的买入流入的大量外汇, 增加人民币的发行。虽然我国保持了人民币币值的稳定, 但造成了经济中货币流动性的大量增加和物价指数的剧烈波动和上涨。
2001年到2012年期间, 相对于国民收入, 我国物价指数波动明显。从央行采取的货币政策来看, 除2008年初为了治理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而采取“从紧”的政策, 2009—2010年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而采取“适度宽松”的政策外, 其余9年均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稳健是一个比较模糊的用语, 稳健的政策可以偏紧也可以偏松, 需要根据央行所要达到的政策目标来定。这就表明了我国一直采取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 没有明确的目标, 根据不同阶段的最主要的矛盾给与不同目标以不同的关注度。
这也正是自2000年来我国陷入“两难困境”的真实写照, 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又要避免通货膨胀, 这对于货币政策而言经常是冲突的。要保持或加快经济增长需要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 而控制通胀需要减少货币供应量, 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
从图中可以看出, 在08年金融危机爆发期间我国通货膨胀下降, 之后我国采取积极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结果就是通货膨胀指数节节攀升, 但我国的GDP在2008、2009年依旧保持9.6%、9.1%的增速。从中可以推测我国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即保持经济的增长, 当经济增长有一定的保障时, 才开始着手治理通货膨胀。
我国GDP已经连续三十年高速增长, 其中积累很多结构性的问题亟待解决, 在金融危机后, 政府指出要正确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作为宏观调控的重点。这也就预示着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仍然是在多方目标之间寻求平衡, 但通货膨胀这个目标依然被至于不重要的地位。
四、通货膨胀目标制在我国
我国正处于深化改革的关键阶段, 在改革不合理价格体系的期间, 需要承担一定的通货膨胀。央行必须在当前的目标优化和未来的目标优化之间寻求平衡, 这是改革必经的过程。通胀目标制在我国得以实行的条件还有很多没有达到, 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实施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1. 经济体制
政策的实施需要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 保证货币政策顺畅传导。
2. 操作条件
通货膨胀目标制在确定政策目标后, 要有多层次且有效的政策工具进行调节, 达到预定的目标。
3. 央行的独立性
由于政府总目标和央行目标之间存在的差异性, 政策的实施需要一个相对独立的央行报账政策的顺利执行。
4. 政策的透明度和政府的公信力
通货膨胀目标制最终需要稳定公众的通胀预期, 如果政策不够透明或政府不能够遵守承诺, 公众的预期就会左右摇摆, 加剧经济的波动。
而根据我国的现实状况, 上述要求都不能很好的满足。通货膨胀目标制在我国的顺利实施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首先的问题就是通货膨胀指标的选取, 由于我国的消费物价指数不包括房地产等价格, 我国的消费物价指数并不能够综合和准确的衡量实际的通货膨胀指标。其次, 我国正处于改革深化期, 一些领域的价格改革还没有完成, 而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要忍受相当的通货膨胀。此外, 我国仍实行较为稳定的汇率制度, 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实施需要与汇率制度相协调。
五、小结
本文介绍了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特点, 根据我国近几年采取的货币政策分析了我国的政策目标, 根据政策实施需要满足的条件分析了我国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过程中我国采取通货膨胀目标制需要完善的条件, 得出了目前我国并不适合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结论。我国仍处在改革转轨阶段, 货币政策考虑多目标是必要的, 必须在当前目标优化和未来目标优化的程度之间做权衡, 动态分析和解决问题。央行需要采取其他措施锚定公众通货膨胀预期, 稳定通货膨胀。
摘要:在大部分国家都实行通货膨胀单一目标制的情况下, 我国仍坚持多目标的货币政策框架。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经过一段时间实践后通货膨胀的记录得到改善, 我国多目标的货币目标依然冲突不断。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 我国再次选择了首要保持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 结果造成了我国2011年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但由于我国正处于改革期, 通货膨胀目标制并不适合我国的情况, 央行要采取其他措施来锚定公众通货膨胀预期。
关键词:货币政策目标,通货膨胀目标制,通货膨胀
参考文献
[1]龙成学.通货膨胀目标制在我国的适用性分析[J].当代经济.2009 (11)
[2]卞志村, 毛泽盛.货币政策规则理论的发展回顾[J].世界经济.2005 (12)
[3]奥特马·伊森, 陈巧娥.通货膨胀目标制:前景及问题[J].中国金融.2004 (05)
[4]胡昆.通货膨胀目标制:我国货币政策的一个可选框架[J].海南金融.2007 (01)
[5]孙丽.不同类型通胀目标制:框架划分及其转型规律[J].上海金融.2005 (11)
[6]谢罗奇, 胡昆.西方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实证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J].暨南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03)
[7]谢平, 程均丽.货币政策透明度的基础理论分析[J].金融研究.2005 (01)
公共政策目标 篇2
为深入贯彻落实《公共机构节能条例》、区委、区政府关于公共机构节能工作有关精神,大力加强节约型机关、节约型单位建设,进一步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发扬勤俭节约优良传统,结合我委实际,现制定工委节能工作目标如下:
一、到2010年底,能源资源消耗以“十一五”前三年平均能耗数据为基数,年耗电量及耗水量降低15%以上。
二、到2010年底,要完成低效照明产品淘汰目标,全部更换成节能灯具。节能灯具使用率达到100%。
三、到2010年底,要对落后用水器具全部更新改造,节能水龙头及节能洁具使用率到达到100%。
四、到2010年底,公务用车节油率要在“十一五”前三年油耗平均数据为基数降低15%以上。
五、狠抓公共机构节能措施落实,稳步推进既有办公建筑节能改造。
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节能减排公益宣传。
七、依照《公共机构能源消耗统计制度》,真实准确、完整、及时上报公共机构能源消耗统计数据及相关资料。按照规定,每季度第一周上报上季度报表资料,及时上报率100%。
钢铁:政策出台明确发展目标 篇3
2、 行业供需形势继续好转。
近期,工信部发布《钢铁产业调整政策》(征求意见稿),提出2025年之前的发展目标。
《政策》指出,将在2017年解决产能严重过剩问题,产能利用率达到80%,这意味着2015-2017年仍有近亿吨产能需要淘汰,超过预期。
政策同时指出,2025年前十家钢企市占率不低于60%,形成3-5家全球范围内的超大钢企,支持优势钢企强强联合、实施战略重组、鼓励跨国并购。这预示着未来或将出现大钢企之间的联合重组。
本次政策也提高了钢企的环保标准。政策提出,到2025年污染物排放、工序能耗全面符合国家和地方标准,伴随新环保法对行业环保要求的提升,预计吨钢环保投资将达到400元以上,吨钢环保运营成本将达到200元,比目前标准提高50%。由于大中型企业环保成本普遍高于中小企业,新标准有利于大中企业提升竞争力。
同时,河北省近期印发《河北省新增限制和淘汰类产业目录(2015年版)》,规定淘汰450立米及以下高炉、40吨及以下转炉,禁止新建、扩建产能(等量置换除外),有助于形成产能退出,预期利好钢材供给端。
此外,在稳定住房消费的基调下,楼市有望逐步企稳回暖,带动钢需回升。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改革红利营造牛市氛围,加上产业传统旺季来临,钢铁行业供需形势将继续好转、盈利将加速回升。其中,钢坯价格近期累计大幅上涨60元至2050元/吨,市场信心转好。
推荐宝钢股份、鞍钢股份、久立特材、大冶特钢、八一钢铁。
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问答 篇4
一、何时启动补贴
当大豆实际市场价格高于目标价格时, 不启动补贴;当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 国家对农民进行补贴。
二、补贴对象是谁
补贴对象为试点省 (区) 大豆实际种植者, 包括农民及企事业单位等。
三、目标价格怎么确定
目标价格由国家确定, 试点期间1年1定, 2014年大豆目标价格为4 800元/吨。
市场价格分省确定, 为采价期内该省 (区) 大豆平均收购价格, 采价期为当年10月至次年3月。
四、补贴方式有哪些
试点省 (区) 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确定补贴方式, 具体可选择按实际种植面积、产量或销售量补贴。
五、补贴资金怎么发放
补贴资金纳入粮食风险基金专户管理, 与专户内其他补贴资金分账核算、单独反映, 不得相互混用。启动补贴时, 中央财政根据目标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差价和国家统计局调查的试点省 (区) 大豆产量测算补贴资金总额, 一次性拨付给地方。试点省 (区) 要及时下拨补贴资金, 并采取“一折通 (一卡通) ”的形式将补贴资金于次年5月底前兑付到位。
学校公共卫生教育目标 爱上 篇5
一、总目标
小学健康教育是以学习健康知识、促进健康行为、养成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习惯为核心内容的教育。在教育中应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立足于提高学生预防疾病和自我保健的意识,逐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为让学生成长为体质健壮、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社会个体奠定基础。
二、分目标
一年级:了解我们的身体,学会正确的坐、立、行姿势;学会保护眼睛和牙齿的基本方法;了解预防疾病的方法;养成一日三餐定时定量、不挑食、不偏食和按时睡眠的良好习惯。养成与人交往和沟通的习惯;初步了解基本的健康知识和技能,知道个人习惯对健康的影响,做健康娃娃。了解道路交通和各种游戏的安全常识,了解生活与游乐场所、设施潜在的安全隐患,增强安全意识。知道爱护公共卫生和花草树木,初步树立环保意识。
二年级:了解身高与标准体重的关系,学会测量的方法;了解眼、耳、口、鼻的基本结构和作用,懂得保护的基本方法;知道充足的睡足和课间休息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知道饮水卫生,不误吞东西。学会谦让和友善。掌握常见学习用具的正确使用方法。知道私自下河的危险和求助、求生的简单技能;能正确使用和拨打110、119、120 电话。
四年级:了解和认识健康食品,防止暴饮暴食,知道病从口 入的道理;了解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沙眼、“红眼病”、冻疮、近视眼的预防知识;了解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学会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做到快乐游戏、理智游戏。不断认识自我,正视自己的缺点,懂得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会避免雷击的方法,能识别交通安全标志,掌握基本的交通规则。
五年级:初步认识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学会测量脉搏和体温;纠正不良的坐、立、行姿,预防脊椎弯曲;纠正不正确的刷牙方法,预防龋齿;了解感冒、流感、中暑、食物中毒的症状,掌握其预防方法;了解人体需要的营养素和合理营养的基本要求,预防贫血。增强自我调控能力,正确面对和接受别人的建议和批评。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坚持每天体育锻炼1 小时。注意户外活动的安全,掌握狗咬、蜂蛰等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六年级:掌握季节性流行病、传染病如乙脑、流脑、肝炎等的正确防治方法;学会处理小外伤、烧烫伤;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与水、火、电、气和谐相处。知道吸烟的危害,拒绝吸烟并劝解家人不要吸烟;掌握网络卫生常识,养成文明上网习惯,防止网络成瘾。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会公平竞争,正确面对挫折。了解自然险情的危害,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确定合理的学习目标,掌握缓解压力的方法;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
第一课 塑我英姿
一、教育与训练目标:
懂得坐立行走要文明,初步学会坐立行走的规范动作,初步养成坐立行走的文明习惯。
二、教育与训练要点:
1、文明的坐立行走能使我们健康地成长。
2、坐立行走的规范。(坐:抬头挺胸,眼平视,两膝并拢坐端正;立:头正身直手放下,两脚并拢像棵松;走:教室里轻轻走,走廊上慢慢走,转弯口减速走,上下楼梯*右走。)
三、教育与训练准备:
1、骨骼生长畸形投影片或图片。
2、小故事“血的教训”。
3、坐、立、走常规儿歌及挂图。
四、教育与训练过程:
1、看投影片导入。出示投影片或图片,一位可爱的小男孩,由于从小不注意坐立姿势,骨骼慢慢地变了形,最后成了一个骨骼畸形的人。
2、讨论演示明理。
(1)讨论:为什么原来是那么漂亮健康的小男孩会变成骨骼畸形的人呢?
(2)教师在黑板上板画,演示。小朋友就像一棵棵小树苗,如果小树苗长得很正,经过浇水施肥,小树苗就会长得健壮挺拔,长大成为一棵有用的大树。如果从小不注意保护,小树就会弯曲,长大了就成了一棵歪树,再也不能变直。小你喜欢哪一棵大树呢?
(3)归纳:坐立行走都有一定的要求。按照这些要求去做,有利于我们健康成长,也是我们小学 生讲文明的表现。
3、学儿歌,指导训练。
(1)“坐”的规范。A 怎样才是正确的“坐”姿势呢?(看图观察讨论)B 学习儿歌:(要点中的:坐)C 请一位小朋友拿着凳子到讲台上,按儿歌要求坐,全班学生评议。全班学生边念儿歌边训练,教师巡视纠正。
(2)“立”的规范。A 怎样才是正确的“立”的姿势呢?(看图观察讨论)B 学习儿歌:(要点中的:立)C 请几位学生上讲台前,做立的姿势,其余学生念儿歌。要求立的学生像小松树那样挺拔。请大家评一评,谁像小松树。D 游戏训练:“谁是小松树?”
4、故事明理,讨论导行。
(1)教师讲述小故事:“血的教训”。
(2)讨论为什么他们会互相碰撞? 归纳:学校是我们学习、生活的地方,为了安全,大家都要学会文明走路。
(3)学习儿歌:(要点中的:走)
(4)创设情景训练。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室模拟转弯口、上下楼梯训练,让学生边读儿歌边训练
5、小结:今天我们懂得了坐立行走要文明,并且学会了儿歌。希望大家把儿歌记在心里,按儿歌的要求去做,做一个文明的小学生。
五、教育与训练巩固和延伸:
1、上课预备铃响时,请学生念坐的儿歌,教师要及时提醒学生学会坐端正。
2、当学生起立回答问题时,教师要及时白欧阳站立姿势正确的学生,及时纠正不正确的姿势。
3、课间可请学生值日,看看谁学会了文明走路。
4、与家长联系,培养学生在家坐立行走的好习惯。
第二课 做好眼保健操
教学目的:
教会学生做眼保健操,培养学生坚持每天做眼保健操的习惯 教学重点: 教会学生正确地做眼保健操。
教学难点: 做眼保健操的正确方法,准确穴位,适宜力度。教具:眼保健操图解一张,眼保健操录像带一盒,电视、录像机一台。课前准备:
A:教师准备:电视机、录像机、录像带、挂图、投影机、幻灯教具。
B:学生准备:剪好指甲,洗干净双手。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复习旧课,引出新课 教师问:上一课我们学过了《保护视力》,同学们想一想,读书写字的“三个一”是什么? 提问举手学生,由学生自己回答。教师问:那么保护视力要做到的第五点又是什么? 学生答:坚持做好眼保健操(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教师问:我们每天都坚持(上午、下午各一次)做眼保健操两次,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眼操作用,概括这一套眼保健操是自我按摩推拿原理和体育医疗综合而成的。通过用手指罗纹面按摩眼部周围穴位,增强眼周围血液循环,消除大脑疲劳和眼球内过度充血,并达到消除眼睛疲劳的目的。
1、怎样正确做眼保健操? 板图: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人的头部像,叫学生到黑板上点上六节眼操的穴位。根据学生出来点穴位,教师再作纠正。观看录像《眼保健操》,了解做眼操的正确做法,教师边看边讲解眼操注意事项和正确穴位。
2、让四位学生出来示范,穴位、动作是否正确。
3、全班集体跟音乐一齐做眼保健操,教师边辅导,边纠正。学生齐背眼保健操每节的动作名称。
4、课堂练习。出示幻灯,让学生填空。做眼保健操用手指的()来按摩穴位。按摩穴位的力度以感觉()为宜。眼保健操通过自我按摩()的穴位。做第四节眼保健操拇指按的穴位是()。做眼保健操有()和()的作用。提问,让学生回答。(1)眼保健操每节动作名称是什么?(2)做眼保健操要注意哪些问题?
5、教学小结: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每天两次眼保健操要认真对待,按准穴位提高质量。
第三课 学会刷牙
教学目标;1.了解刷牙的重要性。
2.学生学会挤牙膏。掌握挤牙膏的技巧。3.学会正确的刷牙方法。掌握刷牙的动作要领。教学重点: 掌握挤牙膏的技巧和掌握刷牙的动作要领。教学难点:掌握刷牙的动作要领 教学准备 : 黑饼干,牙膏,牙刷,PPT 课件教学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导入新课。兄弟生来白,队伍排两排,嚼饭又切菜,活儿干的快,你若猜不出,张口它就来。(牙齿)
二.揭示课题。游戏。吃黑饼干。检验牙齿。简单讲解刷牙的原因。板书课题《学会刷牙》。
三.教学怎样刷牙。
1.教给学生挤牙膏的技巧。教师演示,学生跟学。(1)先要学会拧牙膏盖。(2)挤牙膏的时候,先从牙膏的下面开始,动作要轻。(3)要掌握好牙膏的量。挤满整个牙刷头。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4)把牙膏挤到牙刷上面。
2.教给学生刷牙的技巧。(1)上牙从上往下刷;(2)下牙从下往上刷;(3)里里外外都要刷;(4)咬合面要来回刷。
老师首先让学生看视频,初步学习正确的做法,再让学生跟着老师的讲解一步一步做;接着让学生拿着没有牙膏的牙刷面对 着镜子自己练习刷牙。老师辅助学生练习。最后再让学生剂牙膏,接水,使用正确的牙刷方式来刷牙。
四.课堂练习。五.课堂小结。
第四课 看书写字有规矩
教学目标:
知道养成正确的读写姿势才能保护视力,初步学会正确的读写姿势,初步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在路上看到了一只小花猫,哭得很伤心,老师把它带来了。你们想知道小花猫为什么哭吗?(出示小花猫手指木偶,讲故事)
二、听故事明理 小朋友,我以前像你们一样,也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可是,我读书、写字不注意姿势,有时躺着看书,有时走路看书;写字时,身子趴在桌子上。时间一长,我就成了近视眼,整天戴着眼镜,真不方便!别的小花猫能跑能跳,天天能捉到小老鼠,美美地饱餐一顿,而我一跳眼镜就要掉,老鼠从眼前跑过也看不清,天天饿肚皮。一出汗,热气就沾在镜片上,什么都看不见。我真后悔啊!小朋友,你们可不要像我一样,要从小注意读书、写字的姿势啊!同学们,老师今天就要教给你们正确的读书、写字姿势。读书、写字的姿势正确了,对我们学知识、长身体都大有好处。(出示活动课题)
三、演示导行
(1)出示读书姿势投影片或挂图 请同学们看投影(或挂图)。读书的时候,我们应该像图上的小朋友一样,身体坐直,头放正,肩放平,再把书拿起来,眼睛离书本一尺远。(边说边指点挂图)教师示范,学生跟着做。(教师示范分解动作,速度稍慢,边示范边讲解)
①身体坐直。②头放正。③肩放平。
④把书拿起来,眼睛离书本一尺远。(注意:眼睛离书本一尺远,可跟学生解释,“尺”相当于你们文具盒的长边那么长,只要把文具盒放在眼睛和书之间量一量就可以了。)教师巡视,纠正。请同学上讲台示范。出示儿歌,教师领读: 小朋友,爱读书,读书姿势要做到: 身直、头正、肩要平,眼离书本一尺远。过渡:同学们,我们在学校学习,不仅要读书,还要写字。哪个同学会写字?(请一位平时写字姿势不好的学生上讲台做写字姿势)大家说说他做得对吗。写字姿势很重要,姿势不正确,字就写不好,时间 长了,视力就会变差,身体也会长不好。
(2)请学生看写字姿势投影片或挂图 看挂图,正确的写字姿势就跟挂图上的小朋友那样,做到身体坐正,书本放平,手离笔尖一寸,眼离书本一尺,胸离桌边一拳。(边说边指点)教师示范分解动作,速度稍慢,握笔动作要详讲,做完稍停片刻,让学生看清楚。
①人坐正,身体坐直。②把书本放平。
③拿起笔(握笔)手离笔尖一寸。“一寸”是多少呢?“一 寸”相当于老师两个手指并拢时的宽度。对同学们来说,差不多三个指头并拢那么宽。(试量一下)握笔时,把拇指和食指放在离笔尖一寸的位置上,中指抵在下面,笔杆靠在虎口的位置(教师演示)。另外,无名指和小指钩起来,垫在中指下面。(重复两次)
④眼离书本一尺。把文具盒竖起来,放在书本与眼睛之间量一量就可以了。
⑤胸离桌边一拳。握紧左拳,拳心向下,放在桌边和前胸的中间。师生一起边说边做。学生训练,教师巡视,一一纠正,并请姿势较好的学生上讲台示范。出示儿歌,教师领读: 写字姿势要端正,身体坐正书放平,一寸、一尺和一拳,学好知识身体健。过渡:同学们写字时,一定要按正确的姿势去做,学好知识,保护眼睛,成为祖国有用的人才。让我们把今天学的读书、写字的儿歌连起来再念一遍。
四、巩固和延伸
1.回家把儿歌念给家长听,并做给家长看。2.同桌竞赛,互相提醒。
3.教师、同学、家长观察一星期,评出读写姿势正确的好学生,戴小红花。
第五课 按时接种疫苗
教学目的:
使学生懂得预防针可以预防多种传染病,使之消除对打针的恐惧心理,做到按时打预防针。教学准备:挂图 电化教学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同学们,你们都打过预防针了,谁能说一说打预防针的感觉呢? 表扬勇敢地打预防针的同学。
二、为什么我们要打预防针呢? 打预防针可以预防多种疾病:卡介苗可以预防结核病;白百破制剂可以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脊髓灰质炎糖丸疫苗可以预防脊髓灰质炎;麻疹疫苗 可以预防麻疹。所以我们要勇敢地打预防针。
三、打预防针要注意什么?
1、有些疫苗只需要接种一次就可以达到预防的目的;而有些则需接种3 次,并不断强化。至于那些人该届中,那些人不该接种,一定要遵从卫生部门的安排。
2、打预防针前要洗澡或洗胳膊,保持皮肤清洁。
3、切勿空腹接种,以防晕针。
4、打预防针后,一般3 天内部做剧烈运动,不吃辣食物。
5、打针处发痒时不要用手抓,以免感染。
四、讨论:为什么要打预防针?
第六课 饮水有益健康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多喝水有益身体健康,在日常生活中有良好的饮水习惯。
2、帮助学生控制不良行为,多喝白开水,少喝饮料。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
课前准备: 白开水、饮料、故事《白开水获金奖》、笔,图片、动物手偶小狗,小猫。教学过程:
一。观察、讨论:
1、出示图片一盆茂盛的花和一盆枯萎的花,让学生观察、比较两盆花有什么不同?
2、讨论:花为什么枯萎了?(枯萎的花是由于长时间缺少水分的滋养)引导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离不开水。
3、讨论:人为什么要喝水,不喝水行不行,为什么?(人的身体和植物一样离不开水,缺水就会生病甚至死亡)
二.选择: 请学生观察白开水、可乐、果汁、奶这些饮品,让幼儿自己选择,喜欢什么喝什么?
三.听故事: 听老师讲故事《白开水获金奖》,使孩子知道白开水才是最好的饮品,懂得多喝白开水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少喝饮料,多喝白开水。
四.表演:观看老师用手偶进行的情境表演《小狗和小猫》,然后提问:小狗为什么肚子痛啊? 让学生知道,生水里面有许多细菌不能喝,口渴了要喝白开水。
五:活动扩展:
1.日常生活:养成学生起床后喝水,口渴时及时喝水的好习惯。
2.控制和减少孩子喝饮料的次数,让孩子了解多喝白开水的益处,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饮水习惯。
第七课 营养早餐不可少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探索使学生对常见早餐有个大致的了解。
2、通过对早餐这一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早餐的重要性,知道不吃早餐对身体不好,从而提高学生免疫能力。
3、通过学习增进家庭的亲密感情。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绘画常见早餐。难点:了解早餐的重要性。教学过程:
(一)我最喜欢吃
1、我们小朋友都以自己喜欢吃的东西,要是让你随便吃,您能吃多少?
2、学生自由发言,可适当引导,如你喜欢吃冰激凌吗?你能吃下多少?你喜欢吃巧克力,炸鸡腿,糖醋排骨吗?
(二)营养宝塔
1、小朋友吃想吃很多很多喜欢的东西,这样合适吗?哪些东西应该多吃,哪些应该少吃?
2、教师出示健康饮食金字塔挂图。每天应该吃的东西就像一座宝塔,下面的东西应该多吃,上面的东西应该少吃。
3、吃的最多的应该是什么?(米饭,馒头,面包和面条,还有玉米,土豆和蕃薯,这些粮食做的食品可以让我们有力气)
4、可以吃的第二个多得是什么?(蔬菜水果也要多吃一些)
5、比蔬菜水果要吃的少一些的是什么?(牛奶鸡肉鸡蛋鱼肉都要吃一些,可是不能吃的太多)
6、吃的最少的应该是什么?(巧克力这样的甜食和油炸的东西都应该少吃)
(三)我的营养早餐食谱
1、看了营养宝塔,我们知道哪些应该多吃,哪些应该少吃,不能一个劲的吃喜欢吃的东西,不吃其他东西。
2、我们为自己设计一份健康的早餐食谱好吗?
3、将纸折成三折,使它看起来象菜单。把早餐食谱(如水果,牛奶馒头)画在第一面,把午餐晚餐的食谱依次画在第二面和第三面上。
4、在折拢食谱的封面上,画上自己喜欢的图案,以便美化装饰。
5、选取几则比较典型的食谱,引导学生讨论他们设计的是否合理,是否有利于健康。经大家检验合格后教师在食谱封面加盖健康印章。
6、我们把自己设计的食谱放到我们的健康加油站,欢迎大家经常光顾,使自己永远健康。
(四)展示我的食谱
1、展示优秀的食谱表。
2、学生评选最健康食谱表、最美食谱表。
教学反思: 充分让学生体会到早餐的重要性,不吃早餐对身体不好。
第八课 卫生习惯早养成
教学目标:
1、了解一些有关生活中的饮食、爱整洁和坐、立、走的知识。
2、初步养成良好的饮食、整洁合坐立、走的知识。
3、初步形成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的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懂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的重要意义。教学难点:增强了学生要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意识。教学过程: 我们都知道要做一个讲卫生的好孩子!你是一个讲卫生的好孩子吗?你是怎么做的?说一说。
一、吃好对我们成长的重要。
1.一个小调查:你最爱吃的事物有哪些?不爱吃的事物有哪些?使学生懂得怎样搭配饮食更有益健康。
2.使学生懂得怎样进食更合理。
二、使学生知道怎样才能让自己更整洁 1.讨论:怎样才叫做整洁? 2.照镜子比一比,你自己整洁吗? 3.不攀比,只要穿干净,穿整齐。:
三、正确的坐、立、走姿势 看书上面的图, 学一学他们的姿势
1.请同学表演你平时的坐、立、走。请同学评论。2.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坐、立、走姿势。学生练习正 确的坐、立、走姿势
3.再请同学来表演,同学们评论。加深认识。
公共政策目标 篇6
按照中央1号文件要求和国务院部署,2014年启动新疆棉花、东北和内蒙古大豆目标价格补贴试点。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财政部、农业部于4月5日和5月17日先后向社会公布了2014年棉花、大豆目标价格水平,棉花每吨19800元,大豆每吨4800元。
目标价格政策是在市场形成农产品价格的基础上,释放价格信号引导市场预期,通过差价补贴保护生产者利益的一项农业支持政策。目标价格改革试点的主要内容:一是在全国范围内取消棉花、大豆临时收储政策。政府不干预市场价格,价格由市场决定,生产者按市场价格出售棉花、大豆。二是对新疆棉花、东北和内蒙古大豆实行目标价格补贴。种植前公布棉花、大豆目标价格。当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国家根据目标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差价对试点地区生产者给予补贴;当市场价格高于目标价格时,不发放补贴。三是完善补贴方式,目标价格补贴额与种植面积、产量或销售量挂钩。
目标价格是如何确定的
试点阶段采取生产成本加基本收益的方法确定目标价格水平。之所以采用这一方法,是要立足当前农业生产实际,统筹兼顾保护农民利益和更多发挥市场作用。一是可以更好地保护农民利益。生产成本加基本收益的方法,可以较好地适应现阶段我国农产品生产成本刚性上升的实际情况。无论市场价格和生产成本如何变动,都可以保障农民种植不亏本、有收益,防止生产大幅滑坡。二是有利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市场活动天然有风险。农民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在通过市场获得收益的同时,必然也要承担市场波动的风险。在大多数行业,市场风险都是由市场主体全部承担的,考虑到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国家应该对少数重要农产品生产给予适当保护,但也不能由国家承担全部市场风险。因此,目标价格只保证农民获得基本收益而不是全部收益,当市场价格下跌时,农民也要承担部分收益下降风险。这也是为了真正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农民合理调整种植结构,提高农业生产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为什么要开展目标价格改革试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推进农产品市场化改革,陆续放开了大部分农产品价格,2004年全面放开了粮食市场和价格。放开农产品价格后,为保护农民利益,稳定农业生产,2004年以来,国家对主产区稻谷、小麦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2007年以来,先后对主产区玉米、大豆、油菜籽、棉花、食糖等实行临时收储政策。当主产区市场价格低于最低收购价格或临时收储价格时,由国家指定企业直接入市收购,引导市场价格回升。
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实施以来,国内粮食价格稳步上升,棉花、油料、食糖价格总体高位运行,有效地调动了农民种植积极性,保持了主要农产品生产基本稳定,粮食产量实现“十连增”,农民收入实现平稳较快增长,为稳定物价总水平、保持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将国家对农民的补贴包含在价格之中,是一种“价补合一”的直接价格支持政策。这种政策能够有效实施的前提条件是国内市场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格。近两年来,一方面,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大幅走低;另一方面,国内主要农产品价格在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的支撑下高位运行,国内价格由以往低于国际市场转为高于进口成本。由于上述前提条件的变化,实施直接价格支持政策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特别是产业链长、受国际市场影响大的棉花、大豆等农产品矛盾突出。2013年,我国棉花、大豆临时收储价格分别为每吨20400元和4600元,而进口完税成本分别约为每吨15580元和4060元,比国内临时收储价格分别低4420元和540元。由于国内价格大幅高于进口成本,市场主体不愿入市收购,国家收储压力急剧增加,棉花收储量超过总产量的90%,上下游价格关系扭曲,市场活力减弱,不利于整个产业链的持续健康发展。
开展目标价格改革试点,探索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与政府补贴脱钩的改革,目的就是在保障农民利益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将价格形成交由市场决定,以促进产业上下游协调发展。一是政府不干预市场价格,企业按市场价格收购,有利于恢复国内产业的市场活力,提高国内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二是将政府对生产者的补贴方式由包含在价格中的“暗补”变为直接支付的“明补”,让生产者明明白白得到政府补贴,这有利于减少中间环节,提高补贴效率。三是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生产结构的作用,有利于使效率高、竞争力强的生产者脱颖而出,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规模化程度,激励农业技术进步,控制生产成本。
公共受托责任与国家审计目标 篇7
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依法行使管理国家事务行政权力的机关, 依法拥有行政权和履行相应的行政职能。政府实现其职能需要有充足的经济资源作保证。为此, 需要有相应的体系对政府履行行政职能过程中耗费的资源、取得的成效加以监督和报告, 以如实反映各级政府和部门履行政府职责和实现政府职能的情况, 监督、评价政府工作, 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和政府职责配备, 建立高效的政府, 实现政府的政治效应。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 在政治市场上行为主体并不会因为他们处于政治市场中就会改变其在经济市场中表现出的“经济人”特性, 相反, 这种“经济人”特性将使他们受到权力、职位、社会名望及其相关物质利的驱使, 从而谋求个人效用最大化, 有可能使公共选择的结果偏离公共目标, 所设置的公共机构不能够代表公众利益, 不能发挥应有的公共职能。依据公共选择理论, 为了防止或尽量减少政府机构或政府官员以牺牲委托人利益而做出有利于自身最优福利实现的公共选择, 有必要形成一种机制、利用一种手段对政府的公共选择以及运行中资源的耗费、公共选择的运行效果进行监督和报告, 使政府行为和政府目标受制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便于人民监督和评价, 以最大限度地缩小政府机构或政府官员与公众之间的利益分歧, 使政府职能和目标以及政府的公共选择达到帕累托 (Pareto) 最优。因此, 建立廉洁、勤政、透明、高效的政府离不开规范、有效的国家审计的核算和监督, 有效的国家审计是廉洁和高效率的政府管理和控制的基础, 中外理论界和政界普遍认为构建健全而透明的有效界定受托治理责任的国家审计是良好的公共治理的基石。
由此看来, 国家审计产生于公共受托责任关系 (Public Accountability Relationship) , 并随着公共受托责任关系的深化而不断得以发展的。自从1983年9月15日我国建立国家审计制度以来, 关于国家审计目标的讨论, 一直成为国家审计的学术界与实务界非常关注的话题。国家审计目标 (National Audit Objective) 是国家审计活动的既定方向和预期效果。国家审计目标理论在整个国家审计理论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它是研究国家审计的专业胜任能力、独立性、审计规范和审计报告的基础。虽然我国已经开展了财政财务审计、财经法纪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等业务, 并提出了合规、真实和效益的三大审计目标, 但是, 就研究现状来说, 审计、会计界在“国家审计目标”的认识上还存在诸多分歧, 或者存在研究空白。本文拟从公共受托责任的角度阐述国家审计目标的内涵及实质。
二、公共受托责任与国家审计目标:一致性考量
根据委托代理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 建立高效政府的关键在于形成有利于政府资源合理利用的责权利明确的良好布局, 而这有赖于相应的政府会计体系和预算机制, 而对会计及预算机制进行评估和监督, 国家审计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监督体制。在民主国家里政府是通过人民民主选举产生的, 政府事实上是接受人民的委托治理国家, 政府的受托责任是一种广泛的受托责任。在政府职能的实现过程中, 作为代理人的政府与委托人 (国家立法机构或全公民、选民等) 目标的部分不一致性及信息不对称性就导致了代理人的道德风险 (Moral Hazard) 和逆向选择 (ReverseSelect) 。它的具体表现, 一方面政府机构或政府官员及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作为代理人所付出的努力不足以匹配其获得的报酬;另一方面政府机构或政府官员及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作为代理人做出的经济决策是为了增加自己的利益, 而不是充分考虑到委托人 (国家或全体公民等) 的利益。委托代理理论认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组织能否可靠地界定受托责任, 当受托人的代理责任能够清晰、准确、及时地加以界定并奖罚分明时, 相应的委托代理风险就会大幅度降低。
审计缘起于私有制的产生和“两权分离”的出现, 它是对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产生、维系和发展实施的一种经济监督、鉴证和评价。审计的产权本质也是受托责任, 受托责任是审计产生与发展的根源。随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兴起, 委托人的范围不断扩大, 并将代理人也包含于利益相关者之中。此时, 为了处理好各方的利益冲突, 因而提出了审计利益协调论。实际上, 审计仍然是受利益相关者之托进行审计。可见, 审计本质的利益协调论是对利益相关者利益冲突的现实回应, 它仅仅是受托责任论发展的高级形式。因此, 审计目标就是在会计的基础上“再次”认定和解除利益相关者的受托责任。
国家审计目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审计机关 (SNAI) 若干时期的总体职责与预期效果, 它体现国家审计的本质。国家审计产生于公共受托责任关系, 并随着公共受托责任关系的深化而发展的。根据公共受托责任关系理论和国家审计关系理论, 公共资金 (或公共资源) 的委托者、受托者和国家审计机关及人员构成一个完整的国家审计关系链。国家审计目标在于独立地提供公共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鉴证信息。保证公共受托责任全面有效履行, 并向委托者报告公共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并保证国家审计报告等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 这是国家审计机关及人员的审计责任之所在。
三、新型的国家审计目标:突出受托经济责任
政府的公共受托责任不同于企业的经营受托责任, 它源于民主社会制度的建立。根据受托客体的不同, 公共受托责任包括公共权力受托责任和公共资源受托责任, 其中, 公共资源受托责任是国家审计赖以存在的基石。换言之, 政府的公共受托责任对国家审计产生了需求。
贯穿于国家审计的受托经济责任是一种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国家审计不但因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产生而产生, 而且因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发展而发展。什么叫公共受托经济责任?1985年5月, 最高审计机关亚洲组织第三届大会发表的《关于公共受托经济责任指导方针》的东京宣言中, 给其赋予如下的定义:“公共受托经济责任, 是指受托经营公共财产的机构或人员有责任汇报对这些财产的经营管理情况, 并负有财政管理和计划项目方面的责任。”受托管理公共资源的机构或人员, 由于其资源或资金主要由国家或地方提供, 由此便产生了与这些提供资源或资金有关方面的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由此可见, 在国际上, 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公营企事业单位, 只要存在受托经营管理的公共财产, 就必须要承担公共受托经济责任, 就应该由政府审计机关对其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审计, 以保证其履行公共受托经济责任。显而易见, 国家审计与公共受托经济责任是紧密相联的。
在我国, 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同样存在着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社会财富归全民所有, 并不等于人民亲自去经营管理, 而是将属于人民的公共财产, 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委托给人民选举出来的各级政府去经营管理, 各级政府也可以将公共财产委托给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受托经营管理者去经营管理。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 是各级政府的最高权力机关, 各级政府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按照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国民经济计划和年度预算所反映的人民意志去经营管理。这时,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同级人民政府便发生了公共财产的委托和受托关系;各级政府在接受人民委托后, 不言而喻应对人民负有公共受托经济责任。这就必须按委托人的要求认真履行其所负的受托经济责任, 完成人民的委托, 并向人民报告其执行结果。各级政府是否切实地履行了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并不是由各级政府自己说了算数, 而必须由政府审计机关通过审计公正地对其履行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做出评价, 进而确定或解除其所负的受托经济责任。因此,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 我国政府负有公共受托经济责任, 我们对此应有足够的认识。公共受托经济责任是政府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可以说, 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的公共受托经济责任意识强, 政府审计工作就容易进行, 政府审计的作用就能得到充分发挥;相反, 公共受托经济责任观念薄弱, 或缺乏公共受托经济责任观念, 政府审计工作就很难进行, 政府审计的作用就得不到充分发挥。因此, 公共受托经济责任不但是一切审计人员必须明确的概念, 而且是以人民利益为宗旨的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必须明确的概念。
摘要:国家审计目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审计机关若干时期的总体职责与预期效果, 它体现国家审计的本质。国家审计产生于公共受托责任关系, 并随着公共受托责任关系的深化而发展的。根据公共受托责任关系理论和国家审计关系理论, 公共资金 (或公共资源) 的委托者、受托者和国家审计机关及人员构成一个完整的国家审计关系链。国家审计目标在于独立地提供公共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鉴证信息。保证公共受托责任全面有效履行, 并向委托者报告公共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关键词:公共受托责任,国家审计目标,基本缘起,一致性,受托经济责任
参考文献
[1].蔡春著.审计理论结构研究.西南财大出版社, 1994
[2].王瑜.受托责任·协调·独立—审计本质的新思考.审计与经济研究, 1996 (5)
公共政策目标 篇8
一、“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我国政府公共财政政策目标
1. 经济发展目标
财政政策的经济发展目标是利用政府税收和支出水平的变化, 来影响和改变社会总需求水平, 达到充分就业、适度通货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经济结构优化等宏观经济目标, 最终实现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总目标。
财政政策的首要经济发展目标, 就是调节失业率, 解决就业问题。保守的观点认为失业率在2%~3%以下算是充分就业, 激进的观点认为只要失业率低于5%就可以算是充分就业。财政政策的扩张和收缩, 直接影响社会总需求的增加和减少, 从而引起价格的上升和下降, 财政政策的实施必须考虑到如何保持适当的通货稳定。财政的扩张和收缩会引起价格、利率和汇率的升降变化, 引起商品和劳务进出口量的变化, 从而将引起外汇收支平衡状态的变化, 进而影响国家经济均衡发展, 所以财政政策要把国际收支均衡作为一个战略目标。经济结构的优化及经济增长, 是现代经济社会的必然要求。物质丰裕、政治民主、社会进步都有赖于国家财富的积累, 其根本的办法就是要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
2. 社会发展目标
多年来, 社会发展目标政策一直没有被放在恰当位置和得到应有的重视, 是经济社会发展失衡的重要原因。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 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之所以发展迟缓, 应该说已经不是经济基础过于薄弱的问题, 而是政策安排特别是政策目标的取向不合理、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一方面表现为政府对社会事业财政投入不足, 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领域的供需矛盾尤为突出。资源分配不均是财政政策目标缺失和GDP过度崇拜引发的。长期以来, 我们的财政政策基本上是“生产建设型财政”, 大量的财政资金用于经济建设项目, 而对社会事业发展支持明显不足。中国在过去的发展中, 过分地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GDP与政绩直接挂钩, GDP的增长率实际上被当作评估地方官员政绩的标准, 省区、地市、县市、乡镇四级地方政府领导的行为主要由政绩支配。GDP崇拜已经成为一股巨大的思维惯性, 及政府的行为惯性, 使政府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能更多关注公共事务和社会事业, 不能把社会进步目标放在政策的核心, 一些部门和地区会继续用经济政策来替代社会政策。
现在, 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在研究宏观经济政策时既强调经济目标, 也重视社会目标。比如斯蒂格利茨认为宏观经济目标必须与政府的其他目标 (如收入分配与减少贫困) 联系起来加以考察, 宏观经济目标的成功实现需要具有重要的附带效应——减少贫困。国内学者陈共也把生活质量提高、减少贫困作为财政政策的主要目标。贾康、白景明认为财政政策不仅要关注经济增长方面的进展, 而且也要关注以经济增长为依托的社会的全面进步。总之, 越来越强调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已是大势所趋, 经济社会的兼容是财政政策目标的必然选择。
二、政府公共财政政策改革思路
1. 政府公共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发展的思路
公共财政政策履行发展职能, 必须坚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把促进发展作为财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财政政策在促进经济发展进程中需要注意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财政政策要致力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
我国财政体制、财政政策及财政支持经济发展方式正在发生重大转变。围绕财政支持经济结构调整这条主线, 积极探索在公共财政体制框架之下支持经济发展的新方式。主要内容包括:
(1) 在财政投资领域上, 逐渐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投资, 转变为重点投资于基础设施、公益设施等为企业发展奠定基础条件上来。
(2) 建立财政投融资体系, 改善和提高政府调控资源配置的效益。建立科学有效的财政投融资体系的关键是要统一管理政府投资, 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 尽快形成政府投资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公共项目和风险投资项目, 社会投资主要用于竞争性领域的投资新格局。同时完善财政投融资运作方法, 采取多种手段引导社会投资, 改善政府调控手段, 放大政府资金带动功能, 使企业真正成为投资主体, 承担全部责任和风险, 从机制上根治重复建设和盲目投资。同时, 完善税收法规, 通过税种税率的设置体现和落实国家产业政策, 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在结构优化中提升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
(3) 改革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方式。财政政策要逐步改变减免税收、税费包干、所得税返还等减税让利的传统做法, 重点要放在规范市场竞争秩序上, 为各经济主体创立一个公平、公正、统一的市场竞争环境。
(4) 继续发挥国债对经济增长和结构优化的促进作用。国债投资要着力用于以下方面:一是继续支持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确保重大项目的投入和建设。比如, 南水北调、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以及一批水电枢纽工程。二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增加对农村公共品投资, 解决农村公共投资严重不足的问题。三是促进技术进步和企业技术改造。四是继续为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投入重点将以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为主, 侧重于解决西部开放中面临的交通、能源、通讯、农业、水利等方面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投资不足的问题, 优化投资硬环境, 化解区位劣势, 为西部地区的崛起打好基础。
(2) 财政政策要致力于解决“三农”问题
发展农业, 不能单纯依靠市场机制, 政府特别是财政政策必须有所作为, 将“三农”发展中属于政府职责的事务逐步纳入各级财政支出范围。按照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 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突出位置予以大力支持。由过去的农村支持城市、农业支持工业向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转变。调整公共财政资源的分配格局, 逐步实现公共财政覆盖农村并向农村倾斜, 要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
(3) 财政政策要致力于解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坚持政府与市场双管齐下, 以市场化办法为主的战略思路, 着重解决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西部老后地区的发展问题。
针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财政政策, 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 以支持大中型国有企业分离企业办社会的职能;二是在条件成熟时适时推出东北老工业基地八个行业实行生产型增值税转为消费型增值税的改革试点工作, 促进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加大对西部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提高中央财政性建设资金用于西部地区的比例, 推进退耕还林草等, 继续支持西部大开发。财政要通过安排农村税费改革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向中部地区等粮食主产区倾斜、中央财政新增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主要用于中部地区等粮食主产区、一般性转移支付和调整工资转移支付对中部地区给予照顾等措施, 支持中部地区崛起。
(4) 财政政策要致力于解决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的协调统一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要以保护环境为条件, 只有环境系统源源不断地为经济系统提供物质和能量, 才能使经济增长成为可能。二是保护生态环境离不开经济发展。良好的环境质量只有在适宜的经济结构和经济秩序条件下才能达到, 反之则必然出现滥垦滥伐、过度放牧和捕捞等现象, 导致生态失衡、资源枯竭。同时治理污染和保持良好的环境需要技术和资金, 这就必须依靠经济实力的支撑。
2. 政府公共财政政策促进社会发展的思路:
目前,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 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现象比较严重。为此, 在科学发展观视角下, 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应该注重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 财政政策要致力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制。逐步提高政府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支出比重, 继续增加“两个确保”和城市“低保”的资金投入, 稳步推进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社会失业保险并轨。同时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 在财力充裕地区开展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试点, 在农民自愿基础上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对异地务工的农民工, 按属地原则纳入务工所在地的社会保障体系。
其次, 财政政策要致力于公共卫生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公共卫生属于典型的公共产品, 政府财政应该调整支出结构, 加大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快建设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 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各级政府要加快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 对地区内农村贫困人口实施医疗救助计划, 并且要把卫生扶贫纳入当地的扶贫计划, 作为财政转移支付的重要内容。
再次, 财政政策要继续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过去几年, 我国教育事业总规模稳步发展, 各级教育入学机会进一步增加, 各类学校毕业生升学比例不断提高, 中、高层次教育规模继续扩大, 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但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滞后经济发展, 很不协调。为此, 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加大财政支持教育的力度;优化教育投资结构, 我们将来一段时间里, 教育支出的重点应该放在基础教育上;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教育的投资力度。
最后, 财政政策要致力于解决贫富悬殊问题。目前我国居民收入实际基尼系数已经超过0.5, 属于世界上收入分配不平等比较严重的国家。贫富差距的扩大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 对我国社会稳定和安全形成了巨大的威胁。财政政策是缩小贫富差距的有效选择, 具体做法可以选择完善个人所得税制, 发挥税收调节收入差距的作用, 条件成熟时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进一步加强对高收入者个人所得税的征管, 适当降低工薪阶层个人所得税;地方政府财政要为当地贫困人口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加大财政对再就业工程的投入。
3. 实现财政政策目标关键是要最大限度的增加就业
一方面, 从劳动需求方面来看:在经济不稳定出现衰退时, 政府可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增支减收来刺激厂商投资, 从而引起总需求增加, 进而带动劳动需求增加。在经济稳定时, 政府则可通过稳健的财政政策努力做好以下三项工作:
(1) 加强对小型企业创办和经营的扶持。支持自我创业有利于减少失业。一个社会愿意当老板的入越多, 自我就业的人越多, 失业率自然就低。支持小企业经营也有利于增加就业。小企业占一国总产出的比重不大, 但吸收的劳力却占一国总就业中的比重非常大。
(2) 加强对服务业的支持。由服务业规模经济效应不明显, 大多也属劳动密集型生产, 资本难以替代劳动, 可吸收大量劳力, 而且服务业的产品需求较为稳定, 受经济周期的影响较小, 因而对稳定一国就业特别是减少周期性失业效果更好。
(3) 加强制造业资本的就业。制造业减少资本闲置短期就可吸收更多的劳力, 而且从长远看, 由于资本就业率高, 提高了资本的收益率, 如此又会导致未来更多的投资, 从而吸收更多的劳力。
另一方面, 从劳动供给方看:政府可通过财政收支, 保证劳动的有效供给, 具体表现为:一是提供免费的职业培训和教育, 使劳动者掌握一门符合市场需求的就业技能;二是向劳动者提供就业信息, 建立免费的劳动力市场。要加强供求双方的信息沟通, 使技能与岗位相适应, 从而最大程度的减少结构性和摩擦性失业。
摘要:公共财政政策既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 也是其履行政府职能的基本工具。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国家实施政府职能的重要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 注重统筹兼顾, 注重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这一指导思想下, 我国的公共财政政策目标就要求应该从过去的只注重经济增长或经济发展目标为主逐步转为经济、社会目标并重, 注重可持续发展。因此, 本文认为, 在“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 我国的政府公共财政政策目标应该包括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两个方面, 既要追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也要追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关键词:公共财政政策目标,经济发展目标,社会发展目标,改革思路
参考文献
[1]陈伟 张中旺:《我国财政政策目标的重新定位——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考察》[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经济论坛, 2006 (1)
[2]熊毅:《财政政策目标设定的理论分析和现实选择》[J].改革, 2006 (2)
[3]熊毅:《后危机时代中国财政政策的选择》[J].学术研究, 2010 (9)
[4]夏杰长:《财政政策目标重新定位及其改革思路》[J].经济学动态, 2004 (10)
农产品目标价格试点政策有弹性 篇9
去年, 根据中央的部署, 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启动大豆目标价格试点, 新疆进行了棉花目标价格试点。韩俊介绍, 试点后, 对试点的评估、跟踪一直在进行, 现在试点中遇到的问题在设计方案时都想到了, 解决这些问题也有预案。比如棉花, 市场价为每吨1.3万元~1.4万元, 目标价格是每吨1.98万元, 相当于每吨棉花财政要补贴6000元左右。
“制定目标价格改革试点的最大变化是棉花、大豆的价格向市场的均衡价格回归, 市场真正开始发挥价格形成的决定性作用。”韩俊分析, 目标价格试点有利于控制库存的过快增长, 避免产生巨额的潜亏。统计数据显示, 2013年我国棉花的库存已达到1148万吨, 占全球棉花库存量的60%, 财政负担非常重。
韩俊进而指出, 农产品价格的天花板并非钢板一块, 这个天花板是可以调控的, 可以降下来的, 现在棉花天花板是降下来了。
“菜篮子”工程的目标与政策导向 篇10
“菜篮子”工程弱化的原因
“菜篮子”工程没有得到切实落实的要害问题是:近几年来一些城市发展目标脱离了群众根本利益, 其中一些城市的“形象工程”和“土地财政”弱化了“菜篮子”工程的投入建设。
“菜篮子”工程建设是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的为民办“实事”的城市工程, 为什么经过了20多年的建设还没有收到明显的成效呢?笔者认为是“菜篮子”工程建设在目标的确立与政策的导向上产生了偏差。
首先, 在目标实施的过程中不能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菜尤其是大宗蔬菜是中国消费者的民生中的核心品类之一, 菜价不稳人民的生活就不稳, 社会的经济生活和政治局面就不稳, 这个建国以来的根本城市的政府领导必须牢记!因此要把“菜篮子”建设作为城市政府执政为民常年的、常态的“实事”的工程, 一刻都不能放松。
其次, 重农副产品的基地建设轻农副产品的现代流通渠道建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流通对于生产的先导性作用越益显现。中国的农产品生产一直没有改变几十年来“多拉多啦, 少啦少啦”的局面, 核心的问题就出在没有好的适应“农村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流通政策与流通形式, 从这个意义上说, “三农问题”很大程度上可归结为流通问题。
再次, 缺乏符合城市生鲜农产品流通客观规律的目标导向。世界城市生鲜农产品流通的实践告诉我们, 城市生鲜农产品流通主导的零售形式是连锁超市, 因为第一, 这种现代的商业业态可规模化对接农业包括“小农业”;第二, “农超对接”的流通方式符合生鲜农产品本身要求的渠道短、环节少的鲜度要求与价格控制要求;第三, 组织化程度高的连锁超市对生鲜农产品的安全控制;第四, 符合城市化进程中现代化城市的形象、卫生与安居的要求。
切实落实“菜篮子”工程的建议
为了使城市“菜篮子”工程的建设得到切实的落实, 提出以下的政策建议:
第一, 各级城市政府应将“菜篮子”工程建设的“菜地”保有量列为市长负责制考核的“红线”指标, 由人大来实行监督与考核。
第二, 在大中型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建立以连锁超市为主导, 以标准化菜场为补充的生鲜农产品销售体系。
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政府制定政策推进“农改超” (农贸市场改成超级市场) 和“农超对接”来逐步实现。由于菜场经营者的个体经营者特性, 当政府对市场进行调控之时, “菜场”将成为这种调控的盲区。中国城市“菜篮子”建设工程的“菜场”派和“超市”派之争虽然还可继续, 但“超市”派已经有了成功的实践案例, 而“菜场”派尚不能在中国找到成功的案例。因此, 在城市生鲜农产品销售主渠道政策导向的问题上政府部门尤其是市长一定要树立坚定的目标与信心, 要将超级市场革命进行到底!
第三, 为支持各级地方政府更好地实施“菜篮子”工程, 中央政府应调整税收政策。
超市卖菜现在碰到两个现实的难题:一是到农户田头直接采购农民不可能提供发票 (能够提供发票的农村合作社还处在萌芽发展之中) , 如按现行规定由农村乡一级组织开具农副产品收购证明作为税收抵扣依据在操作中是不可行的, 且又不能在跨地区的异地得到税收的抵扣;二是超市卖菜要向国家交纳13%的增值税, 但超市卖菜的成本要远远高于农贸市场。国家这两项关于蔬菜流通的税收政策必须要进行调整了, 实际上只要将农业税的免税政策延伸到蔬菜的超市销售环节就解决了问题的关键。据测算, 我国一年征收超市等现代零售业态卖菜的税收大约在200亿左右, 今天的国家财政完全有财力来实施这一税收减免政策。第四, 健全以法律为依托的“菜价”调控机制。
世界零售业巨头群聚在中国市场, 由于投资主体的国内外差异。国外企业与国内企业在利益目标、市场责任承担与决策权限上的差异, 客观上存在“菜价”调控对象与实施单位的外资企业“缺位”的真空现象。如何完整无真空地实施“菜价”调控措施需要法律制度的保障, 外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不能只要市场利益而不承担市场责任。在当前国家市场干预法律制度尚不健全的条件下, 类似“菜价”调控措施的政策落实要以本土企业为依靠, 同时政府的支持政策也应向本土企业倾斜, 如正在实施的国家对连锁超市的“农超对接”支持政策等。
中国货币政策目标锁定扩大内需 篇11
灵活的汇率制度等安排“缓冲”美国消费增长减缓影响
传统上,亚洲经济被认为与经合组织(OECD)息息相关,与美国的关系更是如此。换个说法,美国如果打了个喷嚏,亚洲就会感冒。当越来越多的关注集中在负债的美国消费者和过热的房地产市场时,投资者不断问我们一个问题:如果2006年美国消费减缓,那么亚洲经济会如何?
在2005年即将结束的时候,我们调整了对2006年亚洲地区的经济预测。尽管考虑到美国消费者支出减缓的影响,我们预计,除日本以外的亚洲地区GDP增长速度仍将达到7.6%,与我们对该地区2005年的预测(7.7%)基本一致。
我们预计2006年美国消费增长幅度为2.2%,而这一数字在2005年是3.5%、2004年为3.9%。虽然这一减缓不容忽视,但起码到目前为止,还不能说美国即将迎接消费不景气的到来。如果美国的消费支出比预计幅度出现更大的下滑,我们就有机会质疑那个传统的观点——亚洲经济发展的循环是完全依赖美国进行的。我们看到,亚洲经济已出现些许“缓冲”,这些“缓冲”将一定程度上减弱美国对亚洲经济的影响,足以让亚洲经济取得阶段性的扩张。
越发灵活的汇率制度是亚洲拥有的“减震器”之一,除了足以应对区域外的众多变化,灵活的汇率政策也促使亚洲地区实行更为独立的货币政策来刺激内需的扩大。亚洲最大的三个经济体——日本、中国和韩国,他们各自的货币政策在浮动的资产价格中依然保持稳定,而稳定的金融环境更有利于内需的增长。日本、中国和韩国三国的GDP之和占了亚太地区GDP总量的80%。倘若亚洲各国的贸联系更加紧密,这三个国家内需的大将对亚洲其它国家产生积极的溢出效应。亚洲各国内需的扩大将逐步实现全球经济的“再平衡”,同时它也能减缓美国消费不景气带来的冲击。
与1990-1991年美国消费不景气时相比,如今的亚洲经济已发展得更为成熟。亚洲各国的内需旺盛,因此有足够的空间通过拉动投资和消费来缩小储蓄和投资之间的差额。而且,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亚洲地区各国间的贸易联系就越发紧密。外商直接投资和商品供应链的增加,以及日益以中国为圆心的发展趋势使得地区贸易活动不断增加。在中国,3-4年前,以加工和装配为主的出口和以内需为主的进口之间的比例为2:1,如今这个比例几乎为1:1。中国内需的扩大使得日本和韩国的出口都受益匪浅。
中国放宽货币政策扩大内需以拉动经济持续增长
一些人始终认为,中国经济增长必将在短期内放慢速度。而我们依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表示乐观。中国的经济增长动力依然十足,而且内需的扩大会持续拉动经济增长。
高盛“中国活力指数(GSCA)”仍然是我们首选的用于预测中国经济增长的工具,由于政策原因,2004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突然放缓,但自2004年第三季度以来,高盛“中国活力指数”已由之前的10.9%上扬并稳定在12.5%。
更为重要的是,高盛“中国经济景气先行指数(CEMAC-GS)”从2004年中开始又重新加速。这次反弹恰巧与中国央行放宽货币政策相符。从2004年第三季度起,也就是美联储开始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后,中国的基础货币供应量增长从零上涨到了14%。同时由于货币政策的放宽,短期利率下跌了200个基点,而M2的增长则提高了4.5个百分点,达到了18%的水平。
在我们看来,中国放宽货币政策既有战术上的也有战略上的考虑。从战术角度讲,低利率为人民币的再次升值减少了压力。从策略上而言,货币政策的放宽是为了弥补人民币再次升值可能对贸易领域带来的影响。尽管自今年7月22日以来,人民币对美元仅仅上升了0.33个百分点,但不能忽视的是美元本身也依据有利于贸易的原则而升值了。因此,人民币实质上的升值幅度要更大一些,超过了4%。所以,用放宽货币政策来扩大内需的做法不无道理,我们的理解就是中国的政策制定者把放宽货币政策的目标锁定在了扩大内需上。
基于出口增长速度大幅下降的预测,我们将中国出口增长从2005年的25%下调到了2006年的15%。尽管出口放缓的幅度较大,我们仍预计中国2006年的GDP增速将达到9%,略低于2005年9.4%的水平。这样的调整也是由于内需的上扬而作出的——预计中国消费支出增长将从2005年的6.9%升至2006年的8.3%。
地方国有旅游企业的公共利益目标 篇12
中国旅游业正处于黄金发展期。2009年11月25日《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 提出放宽旅游市场准入, 优化旅游消费环境、推动旅游产品多样化发展等五项意见。目前, 中国人均GDP已经达到3 000美元, 这是世界旅游界公认的旅游业爆发性增长阶段。在经济效应的刺激下, 地方政府充当着景区开发的主体, 各区域争先恐后地开发景区, 一时间景区供给表现出数量的激增。中国旅游景区的大规模开发给国家和区域带来了显著的综合效益。大量国有旅游企业在地方政府的支持和投入下, 重组了地方优质的景区资源, 参与到市场竞争中。
地方旅游企业在积极发展地方旅游业, 为地方财政作出巨大贡献, 并竭力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目标的同时, 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1) 作为全民所有的自然山水和世界遗产地被地方政府和旅游企业作为谋利的主要工具, 收取高额的门票, 将大多数工薪阶层挡在景区门外。 (2) 旅游企业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对景区资源过度开发, 使得景区面临不可持续发展的局面, 造成了旅游发展的代际不公平[1]。 (3) 地方政府和旅游企业在开发景区的过程中, 忽视了作为主要利益相关者的社区居民的利益, 对于当地贫困人口生存状态的改善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地方国有旅游企业在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 应承担的公共利益目标是什么;如何实现旅游企业的公共利益目标?
二、地方国有旅游企业对公益目标的忽视
1. 景区门票被旅游企业作为赢利手段。
中国世界遗产地和风景名胜区作为公共产品, 承载着社会福利方面的非经济功能, 不以盈利为主。门票作为一种行政收费, 不是赢利手段, 仅仅是一种管理的工具。旅游资源被政府或者政府委托的企业经营并获取利润, 公众对于自己应有的权益没有认知或者认知不够, 没有意识到公共利益被侵犯。政府和国有旅游企业将本应属于公众的利益逐步转化为本部门或者特殊利益团体的利益。景区高价的门票, 旅游景区被政府和开发商以投入为由垄断经营, 而社区居民没有分享到利润, 还被迫承担景区开发的外部性[2]。20世纪90年代以来, 国家实行允许景区门票退税的政策, 把门票当做经营性收入允许景区自留, 以弥补国家财政供给的严重短缺。显然, 高额门票也因此不仅成为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弥补财政缺口的重要来源, 也成为关键的营利点。但是人们很少去质疑, 为什么国外的国家公园是开放式的, 而中国的国民为了接受由国家公园提供的“欣赏、了解自然文化价值”的旅游产品要支付高额的门票费。
2. 通过特许经营权获得垄断利益。
特许经营是特许人和受许人之间的契约关系, 受许人的经营是在由特许人所有和控制下的一个共同标记、经营模式和过程之下进行的, 并且受许人从自己的资源中对其业务进行投资。 (1) 本文所指的特许经营权是由政府机构授权, 准许特定企业使用公共财产, 或在一定地区享有经营某种特许业务的权利。地方国有旅游企业通过支付给地方政府一笔特许经营费, 获得对某一公共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甚至是垄断开发的特权。以桂林市为例:桂林市政府对漓江旅游资源实行有偿使用, 漓江游船数量由桂林市政府严格控制, 每年增加量很少, 2001年起新增游船经营权采取拍卖方式。凡参与漓江游览航线经营的游船, 经市政府批准以招议标方式取得有偿经营权[3]。桂林旅游发展总公司是经营漓江游船的最大企业, 约占7 000个客位指标, 市场份额35%左右, 在漓江游览业务中占据相对垄断地位, 由于拥有唯一的外事接待码头———竹江码头五十年的土地使用权, 公司游船在外事接待方面占据绝对优势, 市场份额始终保持80%以上。与游船的高票价和企业的高利润形成对比的是:漓江竹排泛滥成灾, 渔船、圩渡船违规经营严重。民间的这种违规做法侵犯了企业和政府的利润, 因此被政府用强制手段加以制止和处罚。沿江的居民和世世代代打渔为生的船民, 在漓江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不但没有获得应有的补偿, 还受到了法律的制裁。沿江乞讨的行为被认为不顾人格国格。漓江两岸百姓为漓江发展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但漓江的发展成果他们几乎没有享受到[4]。
3. 国有旅游企业高管的行政代理人身份与经营者身份的博弈。
国有旅游企业的高管基本由政府指派, 实行年薪制, 比同等行政级别的政府官员拥有更多的职务消费和薪水。根据1999年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的决定, 规定了“年薪制”、“经理人员持股制”等以经理人员绩效为基础的激励制度。但因为国有产权所有者缺位, 这些激励制度, 实际上往往成为代理人的自我激励。实际上是一种无约束的激励[5]。以北京首旅集团为例。集团内各成员企业的经营权被集中在一批为数不多的经营者手中。这些经理在行政上隶属于北京首旅集团, 是在北京首旅集团内工作的“国家干部”, 他们都必须服从集团公司的领导并对其负责, 这样就使得集团的权力非常集中。北京首旅集团的公司经营者大都是原北京市旅游局的政府官员, 是集团改制过程中政府委派的。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并不是像现代企业的初衷那样是通过出资者依据经营才能选择, 而是通过行政代理人的行政考核来选择。政府官员通过身份的转化, 获取了政治管理权收益和经济收益, 并且在经营国有旅游企业的过程中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通过分析地方国有旅游企业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途径可以发现, 地方国有旅游企业通过其先天与地方政府的紧密关系, 在经营过程中与地方政府形成共谋, 垄断地方旅游资源, 将本应作为公共资源收益于大众的旅游景区当做谋利的工具。
三、如何实现地方国有旅游企业的公共利益目标
爱尔维修认为, 任何政府都是为了公民共同的幸福, 除了多数公民的幸福外, 断然不可能抱有另外一种目的。亚里士多德把国家看做是最高的社团, 其目的是实现“最高的善”, 这种最高的善在现实社会中的物化形式就是公共利益[6]。
1. 所有权相对应的利益分配的改革。
国有旅游企业具有盈利目标和公共利益目标双重目标。在法律的层面这两个目标是同一的, 但是实际上二者之间是不平衡的。国家在制定各项政策时是有所偏重的。在论及国有企业时, 学者们谈论的是国企经营、成本控制、市场竞争以及委托代理关系中的技术问题。而国有旅游企业存在的非技术问题, 是国有旅游企业在现有的产权模式下能否代表所有者利益, 能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合理存在的性质问题。讨论的是制度性问题方向性问题。缺少有效的制度来体现所有者的权力, 使得所有者法律上拥有所有权, 实际上却无法行使相关权力。要想使公众利益得到保障, 国有旅游企业改革的关键不是所有权的改革而是所有权相对应的利益分配的改革。
2. 政企分开。
在旅游资源管理中, 政府的各级各个管理部门都在扮演着两个截然不同的角色:一是资源性资产的管理者, 二是国家行政管理者。作为国有资源性资产的管理者、政府是资源的“代理人”, 应当管经营、管收益;作为国家行政管理者, 应当管规划、管保护。因此要真正做到政企分开, 政府部门的行政人员不能进入旅游企业任职, 政府不再行使对企业管理人员的行政任命权, 而是由企业根据市场经济的特点, 在社会上通过竞争引进管理人才。而对于国有旅游企业的社会公益目标可以通过建立一定的考核制度, 按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公益责任对旅游企业的管理人员实行绩效考核来实现。
3. 建立景区门票价格听证制度。
国有景区的社会公益性主要是通过景区的可进入性, 即门票的定价来体现的。现实中这类景区出现的上述性质定位与门票定价失衡的原因主要是国家、公众和企业利益目标的不一致。国有景区的最根本的利益是社会利益, 是国家利益;最迫切的利益是地方经济发展, 当地居民脱贫致富问题;最需要完善规范的是经济利益体制, 是开发商的经济回报问题[7]。要实现公共旅游资源的根本利益, 决不能将门票的定价权下放到地方政府或者旅游企业手中, 而是应该建立景区门票价格的听证制度。将涉及公共旅游资源的各个利益主体的代表组织起来, 通过社会媒体的监督, 在公开、公正、公平的基础上, 充分听取各方意见, 综合各方利益诉求, 设定合理的价格门槛。
四、结论
世界遗产地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其所有权归全民所有, 国家代表全民行使所有权, 但是国家级政府在集中力量搞经济建设的过程中, 分不出精力和资金对这些资源进行管理, 因此根据属地原则, 将这些景点的管理权委托给地方政府。一方面对这些景点进行维护需要资金, 而国家没有专项拨款, 或者拨款金额不够, 地方政府必须扩大财源;另一方面经济形势的发展, 使得旅游作为第三产业在地方财政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 各个地方政府都在创造条件发展旅游, 政府直接办企业, 其目的就是为地方财政服务。因此, 地方国有旅游企业从诞生起就以获得经济利益为主要目标。而公共旅游资源应该承担的公共福利目标被地方政府和国有旅游企业所忽略, 这与联合国的发展计划是相违背的。本文提出从三个方面促进地方国有旅游企业公共利益目标的实现:所有权相对应的利益分配的改革, 这项制度的建立对帮助改善景区周边社区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起到切实的作用;政企分开, 这将触及一部分在企业中担任高管的政府公职人员的利益, 因此推行起来较困难;门票价格听证制度, 这是目前较容易操作的项目, 应该积极推行。
参考文献
[1]王绪, 马德山.旅游景区开发与环境保护博弈分析[J].现代物业:中旬刊, 2010, (2) :58-60.
[2]杨晶晶.中国景区门票价格上涨的博弈分析[J].现代商业, 2010, (11) :130.
[3]厦门市水路旅游客运管理规定考察小组.桂林漓江旅游客运管理考察报告[EB/OL].http://commande.fyfz.cn/blog/commande/index.aspx?blogid=66104.
[4]周方健, 陈园月.关于漓江管理问题的调查报告[EB/OL].http://blog.ifeng.com/article/2945797.html.
[5]陈加颖, 张晓梅.西方委托代理理论在国有资产管理上的应用探究[J].经济师, 2010, (3) :48-49.
[6]胡建淼, 刑益精.公共利益概念透析[J].法学, 2004,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