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概论期末复习

2024-08-24

新闻学概论期末复习(精选6篇)

新闻学概论期末复习 篇1

新闻学概论期末论文

院 系专 业年 级学 号学生姓名

计科院 电子商务 李扬扬

2012

2012914107

新闻学与纪录片

摘要:记录片是不同于电影、电视的一种重要的电视艺术形式,它的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纪实。这就难免限制了纪录片的创作,认为它只能是忠实的记录事物原本的面貌从而失去发挥创造的空间,使得记录片的可观赏性大大降低。然而,2012年的《舌尖上的中国》让观众看到了一部与以往不同的、生机勃勃的记录片,它一经播出就收到强烈反响,收视率直追BBC的记录片。看到《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让人不禁思考:它为什么能成功?是否可以成为今后记录片的学习的榜样?

关键词:选材 叙事方式 电影制作手法

国产记录片的各种类型的电视艺术形式中一直是比较弱势的,在年轻的观众中尤其如此。虽然记录片的创作者们一直在努力,将他们认为的最好的记录片展现在观众面前,但总是曲高和寡,能够静下心来看记录片的人并不多。然而《舌尖上的中国》的播出却打破了这个僵局,它的热播不仅在那些本来就爱看纪录片的观众中,也吸引了无数原来很少或几乎不看记录片的观众。这一点在年轻的观众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对于可以说是在各种电视电影、综艺节目的浸淫中长大的年轻观众,纪实性质的记录片显然不能引起他们的什么兴趣,而《舌尖上的中国》通过网络传播和口碑传播却在这群追求娱乐和趣味的年轻观众中引起了普遍关注。笔者身为一个大学生,对于那段时间《舌尖上的中国》在大学生之间的流行感受直接而明显,大家见面不是问“你看了XX新出的电影没?”而是问“你看了《舌尖上的中国》吗?”。《舌尖上的中国》和以往的记录片比起来,它是令人震撼的,不仅创造了记录片收视率的新高,也创新了记录片的叙事方式,它是记录片追求自我发展向前迈出的重要一步,是记录片发展史中不可忽略一章。它和以往的记录片有很大不同,正是这些区别于以往记录片的特征造就了它的高收视率,促成了它的成功。

一、独特的选材

中国因其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纪录片的选材往往选择宏大主题,从大处着眼,高屋建瓴。而莫谈国事的传统则限制了纪录片题材的选择,因其纪实性,纪录片必须反映事件真实的面貌,有关国计民生、时政经济之类大家普遍关心、关注的现实问题没有人敢碰,这类的纪录片都是国外的制作团队在做且数量很少。现实类的记录片数量不多,少数的一些又缺乏文化内涵,缺乏历史的厚重感。而《舌尖上的中国》则把现实和传统文化很好的衔接起来,它是一部讲美食的纪录片,同时又是一部讲美食文化的纪录片,它讲了中国各地的“吃”,同时也讲了各种“吃”背后的历史、地理、文化的渊源,使观众在理解各地特色食物的同时也对当地的历史地理文化背景、风俗民情有一个简略的了解。

在对主题的表现上,《舌尖上的中国》摒弃了一般的讲美食的套路,它呈现在观众面前的不是一个个高端厨房、厨艺大师,不是各种令人叹为观止、可望而不可及的厨艺比拼,而是深入生活,拍摄普通人的饮食,将各地具有代表性的、普通大众都在吃的食物通过一个个人物故事展现在观众面前,并通过人物与食物的故事的讲述传达出根植于传统文化、深深地刻印在民族性格中的普通中国人对于自然、社会、人生的朴素的生存与生活哲学。在《自然的馈赠》中,单珍卓玛和妈妈每天天不亮就要上山找松茸,然后赶在早市的时候拿到市场去卖,松茸是卓玛家这样的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松茸出土后,卓玛们立刻用地上的松针把菌坑掩盖好,只有这样,菌丝才可以不被破坏,为了延续自然的馈赠,藏民们小心翼翼地遵守着山林的规矩。在东北打渔的渔民们遵守着一条古老的、约定俗成的约定,冬季捕鱼时用6寸网眼的渔网,稀疏的网眼只能网到5年以上的大鱼,这样未成年的小鱼就被人为地漏掉了。这些正是朴实的人们在依赖自然的同时又爱护着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既是道家与天地和谐共生的文化传统的体现,又符合了当下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

二、新颖的叙事方式

相信凡是喜欢看记录片,凡是看过《舌尖上的中国》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这是一部和以往的记录片完全不一样的片子。它的“不一样”不在于它选择了美食这个有吸引力的话题,也不在于它精美的画面效果,因为前者还有《中国美食探秘》可供选择,后者则有《大国崛起》的范例在先。它的“不一样”在于和以往的记录片不同的叙事方式。

在以往的记录片中,叙述者是全知的,主题的表达、事件的发展转折等等主要是靠解说词,画面处于辅助解说词的从属地位。观众观看时必须注意听解说词,否则就无法单从画面了解什么。例如以道家文化为主题的《问道楼观》,其构成为解说词+动画画面+少数真人表演画面,整部片子几乎都是长镜头,节奏缓慢,而其中的画面几乎不承担意义,只是作为解说词的背景。《舌尖上的中国》则一反这个传统,不仅仅重视记录片的听觉表达,也重视视觉表达。在拍摄前,摄制组做了充足的准备,在借鉴BBC拍摄大纲的基础上制订了《舌尖上的中国》的拍摄大纲,之后每集的工作人员做了大量的实地调研,根据大纲的要求选择材料和不同的故事。每一集都是由一个个不同的人物故事组成,从人物的生活来认识食物。解说词在其中起到介绍背景、衔接画面的作用。而叙述者几近于隐身,因为“他”似乎是和观众一起在观看,就像和朋友一起看电影时他耳边轻声说着他对这部电影的了解。不同于以往科教式的记录片叙事方式,观看《舌尖上的中国》时,观众的观看感受来自于对人物、画面的直接感受,而不是叙述者或主持人告诉观众的间接感受。

三、电影制作手法

不同于一般纪录片理性的述说方式,《舌尖上的中国》走的是情感路线。它把美食放在人与人、人与食物、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中来讲述,引发人们心底对于食物以及与食物相关的那些逝去的温馨美好的记忆,激发观众情感上的共鸣。早在拍摄前制作拍摄大纲时,每集的构成框架和方向就作了规定:每集至少有8-10个不同地点的故事,每集要有4-5个人物带情景和关系的故事,要考虑每个故事中人们吃饭的目的要尽量不同,兼顾节日、风俗、当地文化和美食的话题„„每个分集编导根据自己的主题和这个总框架,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去寻找适合拍摄的材料。拍摄好之后,通过剪辑将这些故事综合起来。而后期碎片化的剪辑让这些素材在地理上跨越东西南北,时间上有一种假意的跨度,使得多个故事井井有条、杂而不乱,且能前后照应、有头有尾。这就降低了对观众文化素养的要求,让那些低学甚至无学历的观众也能看懂,从精英走向平民,从小众走向大众。

精致的画面和快速的叙事节奏也是《舌尖上的中国》的亮点之一。随着影视技术的发展,观众对于拍摄出来的画面效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好的画面效果才能吸引更多的眼球。《舌尖上的中国》借鉴了BBC拍摄纪录片的经验,为了拍出画面细腻影调丰富、具有电影感而富有影像张力的画面,剧组除了使用先进的拍摄设备,还在大量的拍摄实验之后对不同的设备和环境的组合以及一些基本的拍摄手法做了规定。例如第四集中东北的故事使用偏暖的调子表现夕阳与田野暖意的感觉就要采用6000或者7000的色温去拍摄,在野外与菜园中要尽量贴近食材并以食材的角度拍摄其周边的环境。通过实践检验后的拍摄效果果然令人满意。同时,快节奏的叙事增加了片子的信息量,满足了人们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信息的要求。

四、对将来记录片制作的启示

记录片作为一种电视艺术形式,其风格和形式可以是多样的。不管在选材和叙事方式上,还是其他方面,都要勇于创新,向国内外优秀的记录片学习,敢于突破传统的创作套路,推陈出新。同时,其作为一种电视艺术形式,就应当具备一般电视艺术作品的特点。在坚持纪实性原则的基础上,记录片的表现形式、表达方式等可以借鉴一些优秀的电视电影作品的创作经验,向它们学习,拍出观众喜闻乐见的记录片。

参考文献:李薇《舌尖上的中国—中国纪录片国际化叙事的标杆》

郭泽德《舌尖上的中国—的传播学解读》

高洪波《舌尖上的中国—的国际传播特性解析》

琳、田霖《舌尖上的中国--一场纪录片创作的实验》

2014年概论期末复习提示 篇2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那些理论?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是什么?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3、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

4、在经济建设中为什么要加强生太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是怎样的关系?

5、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是要实现GDP的高增长吗?为什么?结合我国30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谈谈你的感想?

6、你认为要怎样才能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7、怎样才能做到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做到,即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又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

8、我国在現阶段还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这与社会主义的本质相矛盾吗?为什么? 9、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中遭到的严重挫折,说明了什么?谈谈你的感想。10、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什么?党的宗旨是什么?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是什么?

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性是什么?

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地位是什么?

14、你是怎样理解新社会阶层的,有什么特点?

15、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什么?

16、社会主义本质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

17、新民主主义革命对象的是什么?

1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治的关系?

《语文教学概论》期末复习2 篇3

一、简答论述

1、中学语文教师基本素养

语文教师的素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品德素养与智能素养。

一、语文教师的品德素养

从职业的角度看,作为语文教师主要的品德素养是职业道德素养。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的形成。

语文教师的职业道德主要包括:如何对待语文教育,如何对待学生,如何对待同行。

1、热爱语文教育事业 从教师本人来看,一方面,理应享有一般人的物质与精神追求,另一方面,也应务必认识到从事工作特殊性(教书育人)。

2、热爱学生

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热爱学生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也有利于双方教学活动的顺利进展。关于“热爱学生”要注意的两个问题。

(1)“热爱学生”的对立面就是“体罚学生”(2)“热爱学生”与“严格要求”两者是并行不悖,但是“严格要求”并“苛刻要求”

3、尊重同行

二、语文教师的智能素养

1、知识结构、中文专业知识:文学、写作、汉语。

教育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与语文教育学 广博的其他学科知识:历史、地理、哲学等等。

2、能力结构

(1)读写能力(尤其是写的能力)(2)口头表达能力(3)文字书写能力(“三笔”,尤其是粉笔)

(4)处理教材能力(把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进行教学设计等方面的能力)(5)组织教学能力(6)指导应试能力(7)教育科研能力

总之,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品德素养与智能素养两者不可或缺。一个语文教师,有良好的品德素养,而没有良好的智能素养是不可能成为一优秀教师的;同样一个语文教师,有良好的智能素养,而没有良好的品德素养也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

2、古代语文教育在汉宋时期的教材状况?

1、语文教材基本定型 语文教材主要有四类:(1)识字类

(2)韵语知识读物 它又有两类。

①教育类:教小孩洒扫应退、为人处事,如《小儿语》《弟子职》《太公家教》《昔时贤文》等。②掌故类:教小孩名物掌故、各种知识,如《名物蒙求》《幼学须知》等。这两类韵语知识读物,既是识字教材,又是从识字向读写发展的一种过渡。(3)经史类

经史类主要有“四书”、“五经”和《资治通鉴》。“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在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后,才有“四书”之称。以后历代都作1

为科举考试的初级标准书。

“五经”:《诗》《书》《易》《礼》《春秋》。汉代集这五部经书为“五经”,以后历代沿用。《资治通鉴》,作为语文教材是较深的一部书,一般作为查考之用。

(4)文选类

主要是《昭明文选》,它南北朝时梁昭明太子萧统编选的。它不仅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而且在古代语文教学中也是极好的教材,它选的多数是名家名篇,它按文体分类编排。这种选文编排法沿用至今,而且乃占主导地位。近年也出现了按内容编排的方法,目前采用的几套初中语文教材,其选文都是按照内容进行编排的,它们分为:家庭生活、学生生活、自然景物、古人生活等方面的内容系列。

这一时期,语文教材还有知识书、工具书,以及时文文选。

3、古代语文教育在阅读方法上给我们的启示?

我国古代语文教育的成熟期是元到戊戌变法前阶段,这个时期对语文的阅读方法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1)重视朗读。强调读书不仅有“眼到”,而且必须“口到”,崔学古就认为朗读应该“毋增、毋减、毋复、毋高、毋低、毋疾、毋迟”。

(2)重视熟读、背诵。唐彪说:“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朱熹也指出:“学者观书,先须读行正文,记得注解,成诵精熟,如自己做出来底一般,方能玩味反复,向上有透处。若不如此(则)非为己之学也”。

程端礼则具体说到了背诵的方法:“每大段内必分作细段,每细段必看读百遍,背诵百遍,又通背读二、三十遍”。

(3)重视精读。重视精深地理解文章,强调逐字逐句地细细研究。程端礼说:“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续作下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4)重视圈点评注。唐彪说:“读书而无评注,即偶然窥其微妙,日后终至茫然,故评注不可已也”。王充则更强调其重要:“若所读之书都是干干净净,绝无一字,可知是不用心也”。

(启示自己发挥)

4、在近代语文教育发展上最重要的两件事?(待定)

1、第一阶段(戊戌变法到“

五、四”运动前)

(1)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影响下,清政府于1903年宣布废除科举制(但最后一次科举考试是1904年),把各地大小书院改为高等学堂、中等学堂和小学堂,在中等学堂设置国文科,与中等学堂设置的史学经学等分开。从此语文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这样有了正式的中学语文教育。

2、第二阶段(五四到1949年建国)(1)白话文进入了中学语文教学

当时五四运动提倡白话,提倡平民教育。1920年民国教育部把国文科改为“国语科”,并在《国民学校令》和《国民学校施行细则》中规定:“国语要旨,在使儿童学习普通文学,养成发表思想之能力,读本宜取普通体语文”。这样从法律上规定了白话文在中学语文中的合法地位。从此白话文进入了语文教学。5“语文”的含义:(个人整理)

叶圣陶说:“„语文‟一名,始用于一九四九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前此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统而一之。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诵习课本,练习作文,固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

“语文”,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门课程,指的是祖国语言的教育,即作为中华民族通用语的汉语言的教育。既包含口头语言的学习,又包含书面语言的学习;既包含语言形式的掌握,又包含语言内容的理解;既包含着一个民族的语言系统和规则(即狭义的语言)的学习,又包含着按照这一语言系统和规则所进行的言语行为(读、写、听、说)的训练以及按照这一语言系统和规则形成的言语作品的学习。

6、语文课程的性质?

1、它是学科教育学

“语文教育学”不同于一般性的“教育学”。一般性的“教育学”是把所有的教育现象作为研究对象,它不针对某一具体学科;而“语文教育学”只针对语文的教育现象进行研究。

语文教育现象包括:语文课程、语文教材、语文课堂教学、语文教师、语文研究方法、语文教育的历史等等。

2、它是一门应用理论学科 “语文教育学”是“理论”,是拿来“应用”的“理论”。其深层的含义应该是:在语文教育中“能用”的,最好是“好用”的理论,不然这样的理论就毫无意义了。

另外,“理论”要来源于语文教育的实践,要历经语文教育的实践检验。

7、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言语基本能力的训练(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言语基本能力在“课程目标”中分列为: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其实就是听说,“综合性学习”是“听说读写”的综合,或是言语能力与其他能力(即其他学科能力)的综合)。

(2)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它不是教学内容的主体部分,但它是语文教学内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主要是听说读写方面的知识,拼音知识,字词的形音义,语音语调语速,修辞,文学常识等。

(3)语文实践活动。这很有益于言语基本能力的真正提高。管种实践能力是语言的真能力,言语基本能力的训练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使用。

(4)文化素质的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这是言语能力的训练、应用过程中自然而然包含着的。这是其他学科共同肩负的责任。

8、《语文课程标准体》(初中)提出的语文课程新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现在的初中通行的三套教材都有设置“综合性学习”,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探究精神。

3、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它包含了三个层面的意义:课程不是唯课本(课本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语文课程的范围等同于生活范围(大语文:生活有多大语文就有多大。生活中所有东西都可以作为写作的对象),从用的角度来学语文。

9、《语文课程标准》(初中)阶段包含的内容?

1、识字与写字。

“能熟练的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法”“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在使用硬笔熟悉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搞高书写的速度” “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11、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性的主要手段

这一问题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考虑:教材、教师与学生(1)教 材 从内容上看。

首先,教材中的内容要学生可以体验的。内容可以体验,学生才可能产生情感的共鸣。其次,教材中的内容要学生想知道的。从形式看,主要是语言要形象、生动、准确。(2)教 师

①教学要生动、有趣。

②教学方法要多变,避免程式化。③多跟学生交往。

总之,教师要立足于教学,要严格要求学生(课堂管理、完成作业等环节),尽可能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④教师的人格魅力。

专业:教师很有知识,很有能力,很会教书(能帮他考好中考或是高考)等。做人:教师诚恳、友善,对学生公平,对教学负责任等。(3)学 生

①努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反对填鸭式的教学,反对把学生当作收音机,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课堂要让学生思考问题、讨论问题。

总之,学生的主体性:是在老师帮助之下的学生在学。②尽可能让学生体会学习成功的喜悦。

12、语文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问答法

3、讨论法

4、点拨法

5、练习法

6、诵读法

7、研究法:通过研究的方式学习语文,获取语文的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方法。现在的“综合性学习”采用就要是这种学习方法。

8、读书指导法: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和课外读物获取知识,培养独立阅读能力的方法

9、示范法(教师范读,文字的书写、作文的写作与与批改(教师写下水作文、对学生的作文进行面批等))(教师有意与无意)

13、语文的教学过程:

语文教学教程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指导学生积极学习语文,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培养思想品德的过程,是教师教授和学生学习语文的整体统一的过程。

语文教学过程有:学段的语文教学过程(初中、高中)、学年和学期的语文教学过程、单元的语文教学过程、课题的语文教学过程、课时的语文教学过程。

14、语文课导入的常见方法:

一、情感导入

二、情景导入

三、旧知识导入

四、故事导入

五、音像导入

六、背景导入

此外还有:题目导入、作者导入、试验导入等。

15、说课包含的内容:

1、说“课标”“考纲”“教材”“学情” 阐述“课标”所讲课的基本要求。阐述“考纲”所讲课的基本要求。

阐述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阐述课文的基本特点。就要教学的内容分析学生的状况。

2、说教学目的(1)教学目的

(2)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3、说教法与学法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法。语文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点拨法、练习法、诵读法、研究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

说课时就对所采用的主要的教学方法进行说明。

4、说教学过程(1)总体设计

谈谈自己怎样去整体设计课文,在时间怎样进行整体安排。(2)第一课时的教学安排

①导入(说明为什么这样导入)②作者和背景介绍

③课文本身的教学(总是分成几个步骤)

④小结、布置作业(说明为什么布置这样的作业)

在“说教学过程”注意应标明每个环节的具体用时(几分钟)。

在“说教学过程”中务必对怎样达到教学目标,怎样突破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进行说明。

在“说教学过程”中还务必对教学中可可能再现的问题进行预测,对各环节时间的调整也可以进行一定的说明。⑤说板书设计

16、板书的要求和常见体式:

1、直观性(浓缩性)

板书的内容一定要做到少而精,把授课的主要内容展现有黑板上。

2、艺术性

(1)整体布局要合理

标题定位要准确。上下、左右要留有空间。疏密有致。(2)字的大小要适中

标题字要稍大,其他字稍小,字学生要能看清楚。(3)要美观

首先,字要工整;其次,设计要全理;再次才是漂亮、雅致。

3、同步性

要求板书与教学的内容保持同步。讲课讲到哪里,板书就写到哪里。教师通过板书也能展现自己在教学其他方面的能力。

板书对教学本身有直接的影响,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讲授内容的理解,也间接地影响了学生的书写能力。板书的几种常见体式

(一)从形式上看

1、条款式(1)并列式(2)总分式

2、图表式(1)图式(2)表式

(二)从内容上看

1、情节式

2、外貌式

17、阅读的作用、能力、方式:

对学生来说,阅读的作用与目的主要就是:提高能力。能力:(1)文字的认知能力: 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整体把握能力、信息的提取能力(3)欣赏能力

阅读要能根据不同的需要,而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1)朗读与默读(有声与无声)

朗读的基本要求:首先,它不同与“朗诵”。后者是艺术,带有表演的性质,它要求脱稿。

其次,朗读有特殊的作用。它是有声的,只有读出才能领略其中的音韵美。另外,一些语言上的错误或不妥之5

处,往往只有读出来才容易发觉。默读的基本要求:感知文字符号要正确。

要有一定的速度。要学会抓住重点。(2)精读与泛读

两者对问题理解的深浅度是不同的,两者阅读的速度也是不同的。

19、评课的主要内容:

1、教学目标、重点与难点 教学目标教的设置与实现。教学重点的确立与解决。教学难点的设计与突破。

2、讲课内容

内容设计的合理性(与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进行对比)。

内容采用教学法的合理性。

3、课堂情形

学生的主体地位

师生互动情形

课堂气氛

4、教师素质

(1)教态(2)语言(3)板书4)课堂组织能力(5)处理教材能力 20、作文训练和讲评的常见方式

训练方式:

1、命题作文

2、材料作文(文字材料、图片材料、音响材料和实物材料)

3、情景作文(老师让学生进入一定的情景,学生就这一特定的情景进行写作,这一特定的情景可以由老师来创设)

4、自由作文(学生自己拟题,自己去写)作文讲评方式:

(1)综合讲评。就全班学生作文的内容和表达进行全面的概括性的讲评。(2)专题讲评。针对学生作文中的一两个主要问题进行讲评。(3)典型讲评。选取一两篇优秀作文或是进步大的作文进行讲评。(4)学生讲评。学生可以评自己的(谈写作经过、谈体会),学生也可以评他人的。

二、理论运用:(主要按照以下模式)

说明性文体主要是说明文

(一)说明文概说

1、说明文基本特点:说明性与客观性

2、说明文分类

(1)事物说明文,例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

(2)事理说明文,例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死海不死》

3、说明文主要教学内容(1)说明对象的特点

(2)说明对象、说明顺序

(3)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据、分类别、打比方、下定义、画图表、摹状貌、作诠释)(4)说明词语的准确性

(二)说明文的教学程序

1、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朗读或默读全文

学生学习课文生字词

知道课文的说明对象(也就是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课文局部学习

学生理解主要词句的意思(主要是分析能力)

认知局部说明对象的特点(主要是概括能力)学习文中采用的说明方法

3、课文整体把握

学生认知课文总的对象特点

整篇课文的说明顺序

教学目标 : 1、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能够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说明。2、能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和安排好说明顺序。教学重点 :目标 1、2 教学难点 :说明文的说明语言 教学用具 :幻灯片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由现代生活中的图案说起,引起学生对说明对象的仔细观察的兴趣。

二、创设教学情境 : 1 .先请学生对语文书封页进行欣赏、观察,然后小组讨论; 2 .提问学生,语文书封页象征含义及图案构成; 3 .学生评议; 4 .教师统一意见,给予评析。

三、展示一枚邮票,巡回演示,分组讨论 : 1 .认真观察,弄清画面的构成,注意其中每一处细节,抓住其特征,弄懂它的象征含义。2 .注意安排说明顺序,或自上而下,或从左到右,或由外到内。3 .注意说明文结构,分清主次,重点突出主体部分。4 .说明语言有主动与平实之分。

四、各小组成员畅所欲言,教师巡视

五、教师抽签提问,其他学生评析

六、教师归纳

七、学生动手列出写作提纲

八、教师展示一、二 提纲欣赏

九、教师总结

十、布置课后作业: 要求学生完成一篇 500 字左右的说明文

《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一般到特殊;整体到局部;由简到繁;由主到次;由概括到具体。列数字;举例子;摹状貌;作比较。层递式

《桥之美》桥之美,美在于桥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概括到具体。举例子;列数字;摹状貌。总分总式。

《苏州园林》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由概括到具体;由主到次;由整体到局部;由大到小。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引用;分类别。总分总式。

《故宫博物院》规模宏大;形体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空间顺序;(由南到北)(由中间到两边)。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承接式。说明文主要教学内容(1)说明对象的特点

(2)说明对象、说明顺序(一般到特殊;整体到局部;由简到繁;由主到次;由概括到具体;由大到小,由现象到本质;由表及里)

(3)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据、分类别、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画图表、摹状貌、作诠释)(4)说明词语的准确性

(二)说明文的教学程序

1、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朗读或默读全文

学生学习课文生字词

知道课文的说明对象(也就是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课文局部学习

学生理解主要词句的意思(主要是分析能力)

认知局部说明对象的特点(主要是概括能力)学习文中采用的说明方法

3、课文整体把握

学生认知课文总的对象特点

整篇课文的说明顺序

二、教学目标

根据《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对“阅读和写作的要求”及“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将本课教学目标拟订如下:

1、知识目标

学习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巩固对上一单元教授的说明方法的掌握

2、能力目标

通过本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在写作说明文时不仅能恰当地运用说明方法,更能合理地使用说明顺序,使文章引人入胜。

3、德育目标

了解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祖国灿烂的园林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1)了解苏州园林总的特点。

(2)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和说明顺序。

2、难点:教学时可让学生理清文章的总体结构,了解分述部分是按分项并列的形式来逐一说明的,弄清课文第三至第六节和第七至第九节这两层次是怎样的关系

17.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17.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2006-09-17 17.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阅读课文,了解花儿这样红的原因,掌握常见的说明方法。过程和方法目标:品位作者生动的语言,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认识自然,热爱自然,激发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花儿红的本质。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3、分析文章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难点:课文设计的知识面广,说明的事理有一定的难度,要学生仔细理解。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有关说明文的知识:

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说明事物或阐释事理为主要内容,它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特点、功能或者解释事物的含义、原理、关系、演变等。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画图表、引资料等。

2、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先后顺序、空间物位关系顺序、事物的逻辑关系顺序。逻辑顺序又主要是由概括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由特点到用途。

3、说明文的语言特点是准确。

三、学生阅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结构。阅读的时候用笔划出生字,等阅读完以后来检查。

四、共同研讨课文的结构:

全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可以分为三部分:主体部分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原因时候按照内因和外因可以分两个层次。

五、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布置作业。2课时

一、复习导入 8

二、分析第一部分(1自然段):

赞叹红花的鲜艳美丽,并由此提出“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问题。

1、本段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答: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生动的描绘红色花儿给人民带来的喜悦,给春天带来的美丽色彩,是人们在喜悦中引起对红色成因的追探。

2、问句是设问吗?为什么?

答:不是设问,因为作者没有直接回答。作者只是用问句提出问题,引出下文。

三、分析第二部分(2-10自然段): 具体说明花朵呈现红色的各种原因。

第一层(2-7)说明花朵呈现红色事实由它内部的种种条件和因素决定的,而首要因素是“物质基础”。(1)第2段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用了作比较的方法,具体说明酸性花青素对花朵呈现红色所起的决定作用;还有举例子。(2)这段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答:主要用了从现象(花呈现红色)到本质(花青素使花呈现红色)的说明顺序。(3)

3、4段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用了举例子的方法,以成色、黄色只含胡萝卜素,白色的花不含色素为例说明她们不呈现红色是因为她们没有花青素。(4)第5段是从哪方面来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 :答:是运用物理中的光学原理来解释懂的。

(5)学生来说明6、7段分别是哪些方面来说明的,并作具体的说明。

2、分析第二层(8-10段):(1)昆虫在“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上起什么作用?(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说明花红的原因?答:是从人工选择方面说的。(3)10 段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答:用了作比较和举例子的方法。

四、分析第三部分(11段):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原因作概括。

五、概括总结全文:本文用从不同角度说明事理的方法,把比较抽象的科学知识说得既具体又明晰。本文用了分类别、作比较、举例子得说明方法。

六、布置作业:完成练习册

七、板书设计: 物质基础

花儿 物理学原理 内部因素 为什么 胜利需要 这样 进化观点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指导 篇4

一、课程考核的有关说明

本课程的考核对象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考核教材使用陈庆云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公共政策概论》。

本课程主要考核学生对《公共政策概论》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等的了解与掌握程度,考核要求分为“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每一层次都有具体的考核要求:“了解”要求学生对所给的问题有全面和一般的认识;“理解”指在“了解”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给定的问题有完整的理解;“掌握”指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给定的问题能够准确记忆,并针对考题做到灵活运用。

《公共政策概论》的期末考试采取闭卷方式。试卷均采用百分制。卷面成绩按80%的比例折算计入课程总成绩。试题类型包括名词解释、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含案例分析),分别占卷面总成绩的20%、10%、10%、28%和32%左右。

二、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导论

考核知识点

1.中外学者对公共政策的界定

2.利益分配的动态性

3.公共政策的本质理解

4.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主要功能

5.公共政策分析要素

6.公共政策研究产生的历史背景

7.政策科学的诞生与发展

8.后工业社会的政策分析

考核要求

了解:中外学者对公共政策的界定;公共政策研究产生的历史背景理解: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主要功能;政策科学的诞生与发展

掌握:利益分配的动态性;公共政策分析要素;后工业社会的政策分析

第二章公共政策主体

考核知识点

1.公共政策核心主体

2.准公共政策主体

3.公众参与与公共政策

4.公共政策主体的能力的涵义和内容

5.提升政策主体能力的必要性和途径

考核要求

理解:公共政策核心主体;准公共政策主体;公众参与与公共政策

掌握:公共政策主体的能力的涵义与内容;提升政策主体能力的必要性和途径

第三章公共政策系统与决策体制

考核知识点

1.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2.公共政策系统的内部关系

3.决策权力的内容

4.公共决策体制的结构

5.公共决策体制的类型

6.公共决策体制的特征

7.政府在公共决策中的地位

8.执政党在公共决策中的地位

9.其它社会组织对公共决策的影响

考核要求

理解: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内部关系;决策权力;公共决策体制的结构、类型、特征

掌握:政府、执政党在公共决策中的地位;其它社会组织对公共决策的影响

第四章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决策

考核知识点

1.确定公共决策问题

2.确定决策目标的标准

3.拟定公共决策方案的原则

4.方案设计者的主观条件与创造性思维的作用

5.决策方案设计的程序

6.决策方案的具体内容

7.决策方案的评估

8.选择决策方案应遵循的原则

9.决策方案选择的方法

10.决策方案选择中共识的形成11.决策方案的合法化

12.提出调整方案

13.选择调整方案

考核要求

了解:决策方案设计的程序;决策方案选择的方法;决策方案选择中共识的形成理解:确定公共决策问题;确定决策目标的标准;方案设计者的主观条件:与创造性思维的作用;决策方案的具体内容;决策方案的评估;决策方案的合法化;提出和选择调整方案

掌握:拟定公共决策方案的原则;选择决策方案应遵循的原则

第五章公共政策过程中的执行

考核知识点

1.政策执行的理论

2.政策执行研究的基本模型

3.政策执行组织及其成员

4.政策对象

5.政策环境

6.联合行动的复杂性

7.政策执行过程中的资源

考核要求

理解:政策执行的理论;联合行动的复杂性;政策执行过程中的资源

掌握:政策执行研究的基本模型;政策执行组织及其成员;政策对象;政策环境

第六章公共政策评价

考核知识点

1.公共政策评价的内涵及作用

2.公共政策评价的产生与发展

3.公共政策评价的类型

4.公共政策效果评价

5.公共政策评价的标准

6.公共政策评价的基本程序

7.公共政策评价方法

8.我国公共政策评价所面临的障碍

9.我国公共政策评价目前存在的问题

10.推进中国公共政策评价的途径

考核要求

理解:公共政策评价的产生与发展;公共政策评价的类型;公共政策评价的标准、基本程序和方法

掌握:公共政策评价的内涵及作用;公共政策效果评价;我国公共政策评价所面临的障碍;我国公共政策评价目前存在的问题;推进中国公共政策评价的途径

第七章公共政策的思维方法

考核知识点

1.“公共决策思维”和“公共决策思维方法”

2.公共决策思维方法的特点

3.一般思维类型

4.公共决策思维类型

5.头脑风暴法

6.德尔菲法

7.类比法、隐喻法与群体生态法

8.巴拉姆驴子思维法

9.理想方案思维法

10.简单矩阵思维法

考核要求

理解:“公共决策思维”和“公共决策思维方法”;公共决策思维方法的特点;一般思维类型;公共决策思维类型;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类比法;隐喻法与群体生态法;巴拉姆驴子思维法;理想方案思维法;简单矩阵思维法

第八章公共政策与系统分析

考核知识点

1.系统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2.系统的概念

3.系统方法及其特点

4.系统分析及其产生背景

5.公共决策系统

6.系统分析与公共政策

7.系统分析学派和结构功能分析学派

8.系统分析的基本要求

9.系统分析流程

10.系统分析的主要作业

11.决策支持系统

12.系统分析应注意的问题

考核要求

了解:系统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系统分析及其产生背景;系统分析流程理解:系统的概念;系统方法及其特点;公共决策系统;系统分析与公共政策;系统分析学派和结构功能分析学派;系统分析的基本要求;系统分析的主要作业;决策支持系统

掌握:系统分析应注意的问题

第九章知识经济时代的公共政策

考核知识点

1.知识经济的概念与由来

2.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

3.知识经济对公共政策理念的影响

4.知识经济对公共政策体制的影响

5.知识经济对公共政策过程的影响

6.知识经济对公共政策方法和技术的影响

7.知识经济对公共政策内容的影响

8.知识经济对公共政策执行的影响

9.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的新特点

考核要求

了解:知识经济的概念与由来

理解:知识经济对公共政策理念、体制、过程、方法和技术、内容、执行的影响;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的新特点

掌握:知识经济对公共政策理念的影响;公共政策对发展知识经济的影响

第十章公共政策案例及其分析

考核知识点

1.公共政策案例的特点和类型

2.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涵义及意义

3.公共政策案例学在中国的发展

4.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目的、角度和立足点

5.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框架

6.实例分析:燃油税,如何走出消极等待的政策困境

考核要求

理解:公共政策案例的特点和类型;公共政策案例学在中国的发展;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目的、角度和立足点;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框架;实例分析:燃油税,如何走出消极等待的政策困境

掌握: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涵义及意义

第十一章公共政策的理念转型及其挑战

考核知识点

1.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公共政策

2.公共政策的逻辑起点:公共问题

3.公共利益与公共政策

4.公共文化与公共政策理念的转型

5.公共决策面临的现实挑战

6.当代公共政策的基本走向

考核要求

理解:公共问题是公共政策的逻辑起点;公共政策的逻辑起点;当代公共政策的基本走向

新闻学概论期末复习 篇5

1、设计工作要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

2、工艺专业是主体专业。它的主要任务是确定工艺流程、进行工艺设备的选型和布置和向其它专业提供设计依据和要求。

3、工厂设计的任务:按期提供质量优良的设计文件,使得工厂建设或技术改造得以顺利地进行,并为投入生产创造有利条件。

第一章:基本建设程序和前期工作

1、基本建设的程序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一)基本建设前期工作阶段。通常包括:环境影响评价;安全与评价;可行性研究;项目申请报告;设计文件编制。

(二)施工阶段。包括内容:1.建设准备;2.组织施工。

(三)竣工投产阶段。包括内容:1.生产准备;2.竣工验收和交付使用。

2、政府对于投资项目的管理分为审批、核准和备案三种方式。对于政府投资项目,实行审批制;对于企业不使用政府性资金投资建设的项目,则区别不同情况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

3、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4、实行审批制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报送可行性研究报告前完成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批手续;实行核准制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提交项目申请报告前完成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批手续;实行备案制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办理备案手续后和项目开工前完成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批手续。

5、建设单位委托持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综合)资格证书”的单位,承担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并按环保部门的要求提供环境影响报告书。

6、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建设项目,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审批。对环境可能造成轻度影响的建设项目,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由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7、可行性研究:为了防止和减少投资失误、保证投资效益,企业在进行自主决策时,应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对项目的市场前景、经济效益、资金来源、产品技术方案等内容进行分析论证,作为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

8、项目申请报告:是企业投资建设应报政府核准的项目时,为获得项目核准机关对拟建项目的行政许可,按核准要求报送的项目论证报告。

9、项目申请报告应重点阐述项目的外部性、公共性等事项,包括维护经济安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优化重大布局、保障公众利益、防止出现垄断等内容。

10、编写项目申请报告时,应根据政府公共管理的要求,对拟建项目从规划布局、资源利用、征地移民、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综合论证,为有关部门对企业投资项目进行核准提供依据。

11、厂址选择一般分两个阶段进行,即选择建厂的地区位置和选择建厂的具体厂址。

12、设计资料的分类:(1)设计依据资料(2)设计基础资料(3)设计技术资料。

13、设计基础资料:(一)气象(二)地质、地震(三)地形地貌(四)交通运输(五)水文和水源(六)原材料、燃料(七)动力供应(八)通讯(九)厂区附近情况(十一)概、预算(十二)技术经济(十三)改建、扩建工程(十四)协议及证明文件。

14、设计阶段分三个阶段进行: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

15、施工图与初步设计图的区别?

施工图与初步设计图纸的不同之处是:施工图的平面、剖面图较完整、详细,尺寸标注详尽,必要时还应附有局部放大图。施工图有设备安装图和非标准件图,而初步设计则没有。施工图设计一般没有说明书,只在图纸上对施工和安装中的注意事项作必要的说明。但如果施工图对初步设计有比较大的修改和变动,应对变动部分、变动原因和新设计方案的确定等问题予以说明,并作出修正概算和修正设备表。

第二章:工厂总平面布置及运输设计

1、总平面布置的工作中的主要措施?1)按功能划分厂区。①主要生产区 ②辅助生产区 ③仓库、堆场区 ④动力区 ⑤厂前区。2)合理组织人流、物流。3)选择建筑形式。4)布置紧凑。5)考虑扩建与改建。6)防火卫生要求。

2、工厂的组成 :

(一)主要生产车间(二)辅助生产车间(三)动力设施(四)仓库设施(五)行政管理和生活福利设施(六)运输设施。

3、水泥厂主要生产车间:1)石灰石破碎车间2)粘土烘干车(3)生料粉磨车间4)熟料烧成车间5)混合材烘干车间6)水泥粉磨车间7)水泥包装车间。

陶瓷厂主要生产车间:1)坯料制备车间2)成型车间3)焙烧车间4)上釉及彩饰车间(5)检查和装配车间。

玻璃厂主要生产车间:(1)原料车间(2)熔制、成型车间(3)切裁及包装车间。

4、风向玫瑰图是根据各地气象台多年对风向频率统计资料绘制的,呈多边形,以夏季主导风向为依据。表达的意义:1)所示风向由外边吹向中心;2)向心线最短的风向,表示最小频率风向。

5、厂区的建筑系数:指建筑物、构筑物和堆场的面积总和占全厂面积的百分数。反映厂内建筑的密度。工厂的建筑系数,一般在22~30%之间,工厂扩建后,一般在27~35%之间。

6、厂区的利用系数:指建筑物、构筑物、堆场、铁路、道路、地下管线的总占地面积占全厂面积的百分数。反映厂区面积有效利用的程度。

7、竖向布置设计任务?是对厂区的天然地形进行改造,使之适合企业的建设和生产经营要求;合理地确定建筑物、构筑物、铁路和道路的标高,使相互之间的关系协调,满足生产和运输技术的要求;合理地组织场地排水,确定排水措施,保证及时排出厂区的积水,不受雨水和洪水的危害。

8、竖向布置的方式:1)连续式竖向布置2)重点式竖向布置3)混合式竖向布置(区段式竖向布置)。

第三章:工艺计算及工艺设备选型

1、物料平衡计算是以生产规模、产品方案、工艺流程、工艺参数及生产班制为基础,对工厂生产过程中各工序物料量的一种近似计算方法。

2、物料平衡计算的作用(目的)?

1)计算从原料进厂至成品出厂各工序所需处理的物料量,作为确定车间生产任务、设备选型及人员编制的依据。2)计算各种原料、辅助材料及燃料需要量作为总图设计中确定运输量、运输设备和计算各种堆场、料仓面积的依据。3)计算水、电和劳动力的需要量,确定原材料、燃料等的单位消耗指标,作为公用设计和计算产品成本等的依据。

3、工艺设备,按照性质可分机械设备和热工设备;按照用途又可分主要设备和辅助设备。

4、工艺设备选型和计算的任务?

根据配方、生产性质、产量大小和工艺流程选择设备的型式,然后确定设备的规格大小,最后根据各工序的加工量和设备的生产能力进行计算,确定所需设备台数。设计的顺序是先选定主要设备,辅助设备的选择往往要结合工艺布置来进行。

5、主机平衡:水泥厂主机设备的选型计算称为主机平衡。主机平衡即在物料平衡计算(年平衡量或周平衡量)和选定车间工作制度的基础上,计算各车间主机要求的生产能力,为选定各车间主机的型号、规格和台数提供依据。

第四章:工艺设计及车间工艺布置

1、工艺设计的主要任务?

确定生产方法、选择生产工艺流程;确定生产设备的类型、规格、数量,选取各项工艺参数及定额指标;确定劳动定员及生产班制;进行合理的车间工艺布置。

2、工艺设计时初步设计时的步骤?

1)确定各车间生产任务。2)选择生产工艺流程及主机设备。3)确定主要工艺参数、定额指标及车间工作制度。4)物料平衡计算。5)设备选型及计算。6)车间工艺布置并绘制工艺布置草图。7)计算设备的电力安装容量以及蒸汽、压缩空气和其它动力需要量,计算人员数量和运输量。向土建等专业工种提供资料。8)根据土建设计,绘制正式工艺布置图。9)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计算。10)编写工艺设计说明书。

3、确定工艺流程的依据?

1)原料的组成和性质2)产品品种及质量要求3)工厂规模及技术装备水平4)建厂地区气候条件5)半工业加工试验。

4、生产车间工艺布置的任务:确定车间的厂房布置和设备布置。

5、生产车间工艺布置的要求?

生产车间工艺布置包括厂房布置和设备布置。

(一)进行车间工艺布置设计时重点考虑的问题:1.最大限度地满足工艺生产、设备维修的要求;2.充分有效地利用本车间的建筑面积和建筑体积;3.为本车间将来的发展和厂房的扩建留有余地;4.劳动安全与工业卫生设计符合有关的规范和规定;5.与总体设计相配合,力求做到与相关车间的连接方便、布置紧凑、运输距离短;6.避免人流和物流平面交叉;7.充分注意建厂地区的气象、地质、水文等条件对车间工艺布置的特殊要求;8.征求和了解其它专业对车间工艺布置的特殊要求。

(二)厂房布置:厂房布置包括平面布置和立面布置。1.厂房的布置方式。有集中式布置和分散式布置两种形式;2.厂房的平面布置。确定厂房的面积和柱网布置(跨度和柱距);3.厂房的立面布置。即空间布置,确定厂房的层数和高度。

(三)设备布置:把车间内的各种设备按照工艺流程要求加以定位。

6、物料的储存期:某物料的储存量所能满足工厂生产需要的天数,称为该物料的储存期。

7、物料的储存的目的?

保证工厂的连续生产,避免由于外部运输的不均衡、设备之间生产能力的不平衡,或由于前后段生产工序的工作班制不同,以及由于其它原因造成物料供应的中断或物料滞留堆积而堵塞,保证工厂生产连续均衡地进行和产品均衡出厂,以及为了满足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和产品检验的需要及均化或预均化工艺的要求。

8、确定物料储存期长短的主要影响因素?

1.物料供应点离工厂的远近及运输方式;2.物料成分波动情况;3.地区气候的影响;4.均化工艺上的要求;5.质量检验的要求。

9、物料的均化目的?

可以提高物料成分的均匀性。物料成分均匀性的提高,不仅可以提高产品质量,稳定生产工艺过程,而且可以利用劣质原料和燃料,扩大原料资源,延长矿山使用寿命等。

10、四段均化环节?

1)原料矿山按质量情况计划开采和矿石搭配使用。2)原料在堆场或储库内的预均化。3)粉磨生料过程中的配料控制与调节。4)生料入窑前在均化库内进行均化。

第五章:工艺设计所需的其它专业知识

1、水泥厂用电具有下列特点:(1)用电量较大。(2)负荷较均衡,供电要可靠。

2、回转窑水泥厂的电力负荷,大部分属二级负荷,少部分属三级负荷和一级负荷。立窑厂的电力负荷属二级负荷。

新闻学概论期末复习 篇6

一、判断题

1.(√)社会是人类是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与自然界有重大区别的特殊领域。2.(×)人们交往是社会的产物,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合。3.(√)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

4.(×)为了表达他们的理想、方向,孙中山谢了“天下为公”、“大同书”的座右铭。

5.(×)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学说和活动,可以被认为即使社会主义运动的先驱,也是社会学者们学科产生的先驱。

6.(√)社会学的研究是从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相互关系和社会行为入手的。

7.(×)社会需要是人们在一定的情景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生理反应。8.(×)需要的产生并是完全主观的,有其客观性。

9.(√)驱力所指偏重于生理方面的要求,而需要则不仅是生理方面的需求。10.(×)生理需求是人的行为动力,是人们活动的积极的动力源泉。11.(×)社会需要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

1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则从宏观上阐明了人的社会需要是人们社会活动的动力源泉。13.(√)社会交往是个人成长的条件。

14.(×)社会关系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人们通过交往而形成社会关系,进而形成社会。15.(×)人际交往是其他一切交往的基础。

16.(√)符号相互作用论是一种解释人们相互作用的发生、作用方式与特征。17.(×)情景定义时社会学家布卢默用来解释人们社会互动机制或过程的概念。18.(√)人际关系是个人之间交往形成的关系,它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具体体现。19.(×)人的社会化过程,是人单方面接受环境影响和教育的消极被动过程。20.(×)个人的需要是个人进行各种活动的外因,环境和教育是个人发展的内因。

21.(√)规范先于个人存在,一个人要参与社会生活必须学习这些规范,才能同他人交往。22.(×)社会制度是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

23.(√)通过人的社会化过程。其最终目的是向社会输送合格的社会角色人选。24.(×)再社会化的现象,一般是指犯有越轨行为的成年人。25.(×)群体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26.(√)社会群体不但是由人组成的群体,而且是社会性的群体。

27.(×)社会人团体是指人们通过相互交往形成的、由某种相互关系连接在一起的共同体。28.(×)社会群体是它反映人们最简单、最初步的社会关系,是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29.(×)初级社会群体包括:机关、政党、军队、学校等。30.(√)初级社会群体一般靠非正式的控制来维持。

31.(×)组织环境是对组织存在和发展具有影响的内部事务。32.(√)目标是社会组织力争达到的未来状态。

33.(√)社会组织的运行时其各要素有效搭配达到目标的过程。

34.(√)组织目标在时序、层级上的分解和相互交织就使组织目标成为一个系统。

35.(×)科层制是泰罗提出的行政管理模型。它是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

36.(×)科层制的最大优点是能更有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37.(√)社区是由聚居在一定的地域内、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生活共同体,即地域性社会共同体。38.(×)必须有一定的社会群体为基础组织起来的,进共同生活的人群。39.(×)社区的文化特点都是由这个社区的历史传统决定的。40.(×)农村社区的主要产业是农业。

41.(√)城市社区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大多数从事工商业的人口组成的人类生活的共同体。42.(×)衡量城市化程度的指标是城市规范化。43.(×)社会分化的原因一般由于社会分工的需要。

44.(√)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叫作社会分层。45.(×)社会分化是社会分层的一个重要形式。46.(×)阶级起源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47.(×)阶层的划分是按照一定的社会集团在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作标准的。48.(×)阶级的划分还包括人们的社会地位的高低、政治权利的大小以及其他因素在内。

49.(√)社会制度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社会需要而产生,他们对社会生活都具备一定的社会功能。50.(√)制度是一定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的产物,制度是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51.(×)在阶级社会里,社会规范不可避免地要打上阶级的烙印。

52.(×)社会是一个系统是由各种不同要素组成的综合体。包括组织系统和设备系统。53.(×)社会制度都包含着一整套行为规则即规范系统。54.(×)制度是抽象的,是看得见的、摸得着的。

55.(√)人们的正常生活、社会的正常运行需要一定的社会秩序。56.(×)制度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约束人们行为的方式。

57.(×)正式控制是使用不怎么成型的规范来约束人们的控制方式。

58.(×)外在控制就是社会成员用内化了的社会价值规范来约束好指导自己行为的过程。59.(×)道德是以行为评价为中心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60.(×)道德靠人们的内心信念来促使人们自觉遵守社会的行为规范。61.(×)人文环境失调包括社会关系失调、人际关系失调两个方面。62.(√)人类生存的环境是地球表面附近所有物质实体的总和。

63.(×)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大都经过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而转变为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64.(√)人口问题的实质是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不相适应。

65.(×)工资是通过劳动取得收入维持劳动者本人及其家庭成员生活的活动。66.(√)就业是劳动者自身社会地位肯定的过程。

67.(√)社会保障也叫社会安全,是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予以保障的制度。68.(√)社会保障的目标是保证社会成员的安全,以维持社会稳定。

69.(×)狭义的社会工作对象包括全体社会成员,当他们陷入生活困境需要帮助时,就成了社会工作的对象。70.(×)广义的社会工作对象主要是:因各种原因而陷入困境的贫弱者,主要是老弱病残、流离失所、无依无靠的人。

71.(×)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72.(√)社会工作的历史渊源。专业社会工作由先前的慈善事业发展而来。73.(√)社会变迁是一种牵涉到社会整体、社会系统的变动。74.(×)人类要善于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的社会发展服务,要保护资源、开发资源、管理资源三种措施统一考虑。75.(×)制度文化就是人们行为的规范、做事的方法、行动的蓝图。76.(×)按照流动的方向划分,有个人流动、家庭流动、社会群体流动。

77.(×)按照流动的主题划分,有水平流动、垂直流动。其中垂直流动又有向上流动和向下流动的区别。78.(√)社会流动会引起社会结构的变化,大多数人流动的方向和频率反映着社会变迁的方向和程度。79.(×)政治独立了,等于国家真正独立了。80.(×)第一次产业革命兴起于19世纪。

81.(×)第二次产业革命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82.(×)依附理论的代表人物荷兰著名经济学家丁伯根,主张只有脱离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联系才能摆脱“不发达”状态。83.(√)继依附理论之后,一又出现了所谓世界体系论。它是由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社会学家沃勒斯坦首先提出的。84.(×)美国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在奥地利的一次学术讨论会上首次使用“后工业社会”的名称,提出了他对未来社会的设想。

85.(√)全球发展理论中,在研究现代化问题有一个突出的机构就是罗马俱乐部。86.(√)要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87.(×)调查研究的实施阶段要提出调查研究的设想,制定调查研究的详细方案。

88.(×)准备调查阶段要完全收集资料、整理资料两项内容。这是一个调查人员直接向调查对象索取、收集第一手资料的过程。

89.(×)选题要考虑的制约条件必要性是指进行这一课题研究的意义,它包括理论意义这个方面。90.(×)预测性判断是关于社会现象状态的推测判断。

91.(×)描述性假设是关于社会现象变动原因或内部关系结构的推测性判断。92.(×)解释性判断对社会现象发展趋向的判断。

93.(√)全面调查也叫普查。是在较大范围内对被调查对象所包括的全部单位进行的逐一不漏的调查。

94.(×)典型调查时选择某一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收集与它有砉所有资料,对之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和细致分析的研究方式。

95.(√)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在其名著《实证哲学教程》中首次提出“社会学”这个名词以及建立这门新学科的思想体系。

96.(×)斯宾塞对如何重建当时社会秩序较为关注,主张应当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97.(√)美国社会学是当今世界各国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它的社会学最早是从欧洲传入的。98.(√)冲突学派的理论观点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以达伦多夫为代表的辩证冲突论和以科瑟尔为代表的功能冲突论。

99.(×)在方法论上导出芝加哥学派侧重“硬”科学的内省方法,而依阿华学派则强调采用“软”科学的方法。100.(×)民俗学方法论,其代表人物是A.舒茨,它的重点是分析行动者的思想和随之而引起的行动的关系。

二、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一词源于(A中国)

2.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C劳动)

3.孔德在哪部著作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4.中国社会学的起始人是(B康有为)

5.马克思研究人们的经济关系从(C商品)入手一样。6.文化是指(D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7.需要层次论是谁初次提出的?(D马斯洛)8.“工作安定”属于哪种需要。(B安全的)

9.(B社会需要)与人的劳动、实践相结合,相辅相成,推动者社会的发展。10.“镜中自我”是谁提出来的。(B库利)11.以下哪种活动属于社会交往。(A朋友谈心)12.根据交往的(C性质),可以将社会交往划分为竞争、合作、冲突和顺应。13.(A社会关系)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14.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是(D米德)

15.一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校医院人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B角色丛)

16.一个人同时担当了集中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而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为(B角色冲突)17.以下哪一种活动不是集体行为(C春游)

18.一切(D交往)都是在人类劳动创造的财富的举出上进行的。19.(C物质交往)首先是人们在生存过程中的交往。

20.“人生在世,吃穿二字”的人生观是哪种人生观(A享乐主义)21.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时儿童思维发展的哪个阶段(B具体运算)22.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B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2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学知识,这种现象是(D继续社会化)24.(A需要与环境)和教育的结合,便是人的社会化,人的成长好发展变化的实质。25.社会规范是(C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它约束人们的行为,调整人们的关系。26.与正式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是(B人际关系密切)27.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A核心家庭)

28.人的(B社会化)的初始是在初级社会群体中进行的。

29.社会学家(B库利)首先提出来的,有时也被翻译成“守属社会群体”或“基本社会群体”。30.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A交换关系)

31.管理学家(C麦格雷戈)从人性的角度对以往惯例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X理论”和“Y理论”。32.霍桑实验得出的著名结论是:人是(社会人)

33.注重对人的管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从而具有强烈的“任务本位”和机械主义色彩,这种管理理论属于(B古典管理理论)

34.(A家长制)是手工业作坊的管理方式,是与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早起社会组织状况有关的。35.社会组织目标是(C经济组织)存在的根据。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社会组织的运行过程包括(B内部行为)规范化、相互协调及管理监督等活动。我国的社区研究是从以(B吴文藻)为首的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师生开始的。农村社区成员是以(C血缘)关系为主要纽带的。中国城乡发展的理想目标为(D城乡协调发展)

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B逆城市化)人文区位学的分析框架是由(A芝加哥学派)提出的。

必须有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进共同生活的人群(B社区)城市居民的(D组织程度高)和组织结构复杂。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人物是(A柏森斯)提出社会分层三个标准的是哪个社会学家。(C韦伯)

我国消灭剥削阶级采取的政策是(D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政策)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之间产生的被社会认可了的区别(B社会分化)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D社会分层)整合作用是指(C社会各部分协调称为一个整体)

有人借改革,假公济私,有所谓“你有你政策,我有对策”,这种现象称为(制度化逃避)社会制度的设备系统包括(D实用性设备)和象征性设备。(B社会制度)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现实条件的产物。(C社会制度)是相对稳定的、规范化的社会结构之一。提出社会失范论的是(C迪尔凯姆)

手段——目标论认为人们的五种行为方式中,“只认同文化目标,但不遵从制度化手段”,这称为(C创新)手段——目标论认为人们的五种行为方式中,“放弃文化目标,但遵从制度化手段”,这称为(V形式主义)把越轨行为的原因归结为社会结构各个部分间的不整合、不一致,是哪一种越轨行为的理论(A社会失范论)通过表彰模范行为来弘扬正气的社会控制属于哪种类型(C积极的控制)社会控制的目的是使人们遵从(C社会行为规范)建立在既定的社会规范之上的(C社会控制)

使用比较成型、比较正规的规则来约束人们的控制方式(C正式控制)什么问题正成为世界性问题,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C环境问题)我国的基本国策是(B计划生育)

人口问题的实质是人口再生产与(A物质资料再生产)不相适应。

在劳动或工作岗位上,劳动者不能充分发挥其能力,这是(D隐性失业)对贫穷的定义更具有操作性好描述性的解释是(A经济学定义)

人口的急剧增长超过了(A资源)好环境承受的限度,会引发多种社会问题。社会问题直接给(A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以威胁,以致造成痛苦。社会问题的特征是(C普遍性)、特殊性、复杂性和破坏性。人口问题本质上是(B发展)问题。

社会保障的实质是通过(B国民收入)再分配来缓解各种社会问题。社会保险是(B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

谁工作是指(A推行和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工作)

社会问题防治的战略思想有全球性思想、全局性思想和(D长期性思想)社会保障是(C预防型)的,保障水平有高有低。社会保障属于(A分配范畴),是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社会主义的(A人道主义)是我国社会保障的哲学、伦理学基础。

本世纪40—50年代,西方社会学界盛行的社会变迁理论视(C社会均衡论)“社会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直线式发展”,这是(A社会进化论)的观点。“世界文化发展的历史总是像钟摆一样,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是社会变迁哪种理论的说法。(A文化类型说)

一位工厂的工程师调到大学里任讲师,这种流动称作(D水平流动)

(C社会变迁)是社会结构方面发生的社会制度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角色模式变动的过程。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众,人们生活表现的类型化了的活动形式好特征(B生活方式)

按照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理论,社会变迁的根本原因是(A社会生产力的增长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85.以下不属于社会变迁的内容的是(A自然环境)86.《第三次浪潮》一书的作者是(B托夫勒)

87.不发达国家只有脱离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联系才能摆脱不发达状态,这是(C依附理论)的观点。88.社会趋同论最早是谁提出的。(B丁伯根)89.“后工业社会”论是由谁提出的。(A贝尔)

90.(A依附理论)的代表人物费兰克,主张只有脱离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联系才能摆脱“不发达”状态。91.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体系由理论与技术结合、方法体系和(C方法论)92.社会调查研究的体现分析性、科学性好(D目的性)特点。

93.通常社会调查的主要类型有普遍调查、典型调查、个案调查好(C抽样调查)94.(A访谈法)是指调查员同调查对象接触,通过有目的的谈话收集资料的方法。95.(C观察法)是调查者通过耳闻目睹收集好积累具体、生动资料的方法。96.孔德主张应当用(B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

97.孔德提出了世界历史演化过程中,人类智慧的发展可以分为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好(D实证)等阶段。98.孔德提出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和(D历史法)几种研究方法研究人类社会。99.韦伯认为取得这种权威的人是根据制定规则的合法性而发布命令(B法理权威)

100.韦伯认为这种权威是建立在领导者的要求好信徒的信仰上并由德高望重的老年人来执行这种权威(C传统权威)

三、多项选择题

1.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ABC)的学说和活动,被认为既是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

A圣西门 B傅立叶 C欧文

2.社会学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研究社会的(BCDE)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B结构 C功能 D发生 E发展

3.社会学把社会(ABC)的关系放在运动与变化的过程中去进行研究。4.社会学把社会(ABC)的关系放在运动与变化的过程中去进行研究。

A整体 B内部 C外部

5.社会学是从实际调查研究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也是从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其(AC),并立足于科学研究之林的。A理论 C学说

6.理论社会学又称纯粹社会学,它的研究主要包括(ABCDE)

A社会发展动力 B社会因素 C社会过程 D社会组成 E社会控制 7.需要是一种社会(AB),通过人的自觉能动性体现出来,表现了需要的社会性。

A心理现象 B客观事物

8.需要也是通过社会文化的(BC)规范来满足的。

B思想 C行为

9.人最基本的需要体现人体生理上的主要要求,包括(ABCD)需要。

A食品 B衣服 C居住 D喝水

10.包括防备生理(ABC)上的灾难和意外事情的发生,以及工作安定、有保障等。

A损伤 B疾病 C经济

11.社会上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有个(AC)的地位。

A稳定 C牢固

12.一个人希望充分实现其(AB)的潜在能力,做他最适宜的工作,完成他自己的别的需要得到相对满足之后,才有可能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A天才 B才能

13.根据交往的性质,可以将社会交往划分为(ABCD)

A竞争 B合作 C冲突 D顺应

14.根据交往的形式划分为(BC)

B直接交往 C间接交往

15.根据交往的主题划分为(AE)

A个人交往 E群体交往

16.符号相互作用论强调人类交往中的(ABC)的重要性的理论。A象征 B符号 C意义

17.人际关系以个体之间的角色关系分有(ABC)

A夫妻关系 B师生关系 C同学关系

18.人际关系以关系的情感特征分有(ABE)

A亲密关系 B疏远关系 E敌对关系

19.个人的需要是个人进行各种活动的内因,(BD)是个人发展的外因。

B环境D教育

20.通过自己的劳动实践好高级神经活动作用,转变为人的(ACD)规范的过程。

A思想 C心理 D行为

21.人的环境,大致上包括(CD)等方面。

C自然环境 D社会环境

22.社会化的基本过程包括(ABCE)阶段。

A感知运动B前运算C具体运算E设计运算

23.(CDE)都是对人进行社会化,都是让人学习社会文化,价值与行为规范。

C继续社会化D再社会化E特殊社会化

24.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即要受(CD)的限制,更要受社会关系的制约。

C生理限制D心理限制

25.初级社会群体它反映人们(AE)的社会关系,是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A最简单E最初步

26.初级社会群体形成的条件(CDE)

C规模小D面对面的互动E持久互动关系 27.初级社会群体包括(AC)等

A家庭C邻里

28.次级社会群体包括(ABDE)等

A政党B军队D学校 E机关

29.社会群体的特征具有(ABC)的成员关系。

A直接B明确C持久

30.按代际层次和亲属关系分(ABCE)

A主干家庭B联合家庭C隔代家庭E核心家庭 31.社会组织的类型从功能角度划分(ABCDE)等

A经济组织B政治组织C文化教育组织D军事组织E行业协会组织 32.社会组织的要素包括(ABCDE)等

A成员B目标C规则D权力E设备

33.社会组织目标的制定由诸多因素制约包括(BCDE)等

B环境需求C组织资源D组织能力E上下指令 34.社会组织的存续要实现对(AB)平衡

A内部B外部

35.(ABCD)是社会组织管理模式的演进过程

A家长制B古典管理理论C行为科学管理理论D现代管理理论

36.行政管理是组织内部(BCD)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

B职位分层C权力分等D分科设层 37.按社区所发挥的功能划(ABCDE)

A经济社区B政治社区C军事社区D文化社区E宗教社区 38.按人口好地域分划分(ACE)

A巨型社区C中型社区E区微社区 39.按形成方式分(BD)

B自然社区 D法定社区

40.按社区的结构及其综合表现划分(BC)

B农村社区 C城市社区

41.农村社区的主要产业是农业,包括(ACDE)A田种植业C林业D牧业E渔业

42.城市社区的结构划分为(CDE)结构。

C区位D产业E组织

43.社会分化的基本因素可以分为(AC)

A生物因素 C社会文化因素 44.解释社会分层的理论有(BCD)

B功能论C需要论D天才论

45.由于(ABC)等不同关系,就形成了不同的级别或社会等级。

A阶级B地位C权力

46.(BCDE)分工以及他们的社会价值和等级,则构成了社会分层的基础。

B财富C声望D权力E职业的分工

47.阶层的划分还包括人们的(AD)高低的大小以及其他因素在内。

A社会地位D政治权利

48.在我国剥削阶级灭亡后,进行阶层分析更能准确地理解(CD)人们之间的关系和矛盾,更能完善地解决有关的社会矛盾。

C不同阶层D不同集团

49.本原的社会制度包括(AE)

A经济制度E家庭制度

50.派生的社会制度包括(BCD)

B宗教制度C教育制度D政治制度 51.社会制度的特征包括(BCDE)

B普遍性C变异性D稳定性E阶级性 52.构成社会制度的要素(ABCD)

A概念系统B规则系统C组织系统D设备系统 53.社会制度的功能包括(ABCD)

A满足生活需要B提供社会化C社会整合D传递社会文化

54.当社会中某种制度得到人们的认可,顺利推行时,就表示某种(AB)得到公众认可。

A社会规范B价值观

55.正式控制是使用比较成型、比较正规的规则来约束人们的控制方式包括(ABC)

A法律B条例C规章

56.非正式控制是使用不怎么成型的规范来约束人们的控制方式包括(DE)

D舆论E群体压力

57.社会控制的功能(ABC)

A维护社会秩序B维持正常生活C促进社会发展 58.作为社会规范的宗教,主要表现为(AB)

A教规B宗教仪式

59.社会群体以何种方式,何种手段去(CDE)其成员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越轨行为。

C预防D约束E制裁

60.违背习俗的人常常会受到周围大众的嘲笑(AB)

A攻击B孤立

61.人文环境失调包括(AB)等方面。

A社会关系B环境关系

62.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失调表现在(BD)等方面。

B原生环境D次生环境

63.人口的急剧增长超过了(BC)承受的限度,会引发多种社会问题。

B资源C环境

64.社会关系的失调表现欲(ABCD)几个方面

A利益冲突B价值观冲突C结构失调D社会解组 65.人口素质既包括人的(ABC)

A身体素质B文化素质C精神素质 66.事业现象受(ABCDE)等多种因素影响。

A社会B经济C人口D技术进步E季节 67.社会保障的特点(ABCD)

A经济保障B社会性C合法性D人道主义

68.社会保险是(AB)通过立法,在劳动者或全体社会成员因某种原因发生因难时,向其提供物质帮助,保证其基本生活需求的一种保障制度。A国家B社会

69.社会救助是(AB)向贫困者提供最低水平生活需求的物质援助。

A国家B社会

70.社会福利是指当社会成员因(ABCD)而丧失劳动能力而出现生活困难时,向其提供的服务。

A年老B疾病C生理缺陷D生理缺陷

71.社会工作包括以(AB)为对象的个案工作

A个人B个别家庭

72.以群体的方式开展工作的(C)工作和以一群人共同生活的(D)为工作对象的社区工作。

C团体D社区

73.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关系,经历了(BCDE)不同的阶段。

B依赖关系C顺应关系D掠夺关系E和谐关系 74.自然环境是各种自然要素,(ABCDE)植物等复杂的综合体。

A地形B气候C海洋D陆地E土壤

75.文化是这个群体人造的生活环境,包括群体生活中所有(A)的和(E)的产品。

A物质E非物质文化

76.人口数量的变化有(CDE)组成因子

C出生数D死亡数E人口迁移数

77.文化可以分为(ABC)互相关联的组成部分

A物质文化B规范文化C认知文化

78.柏雷托主要研究均衡理论,他认为任何社会系统主要有(ABCD)特征

A生产力水平B政治权力分布C意识形态D社会不平等 79.信息手段的进步,缩短了人的(BCDE)的关系将更加密切

B空间距离C人的关系D人的观念E人与自然

80.人们利用近、现代的科学技术,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的(AB),以及改造自己以适应这些条件,达到社会繁荣发展的过程,叫做社会现代化。A物质条件B精神条件

81.社会现代化的包括(ABCDE)文化、科学技术、思想道德现代化等内容。

A经济现代化B政治现代化C城乡社区现代化D群体组织现代化E人的现代化 82.贝尔说:“后工业社会”的概念是一个广泛的概括包括(ABCDE)内容

A经济方面B职业分布C中轴原理D未来的方向E制定决策

83.对西方发达国家社会现代化研究的令人瞩目的成果是提出(BC)的理论。

B信息社会C后工业社会

84.社会现代化必须以(ABC)为后盾

A近代文化B现代文化C现代科学技术 85.社会调查研究的一般程序包括(ABCDE)

A选题阶段B准备阶段C调查阶段D总结阶段E报告阶段 86.社会调查研究的体现(ABC)特点

A分析性B科学性C目的性

87.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体系(ABC)

A理论与技术B方法体系C方法论

88.必要性是指进行客体研究的意义,它包括理(BC)方面。

B理论意义C实际意义

89.选题要考虑的制约条件即(CD)

C必要性 D可行性 90.可能性即进行客体研究的可行性,是指(AD)是否允许进行该项调查研究。

A主观条件D客观条件

91.研究假设的形式包括(BCD)

B描述性假设C解释性假设D预测性假设

92.抽样调查是从研究总体中抽取部分对象进行调查包括(ABCD)等方法。

A简单随机抽样B等距抽样C分层抽样D整群抽样 93.确定调查方式、方法(ABCD)

A全面调查B抽样调查C典型调查D个案调查

94.孔德对主张应当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提出了世界历史演化过程中,人类智慧的发展可以分为(BCD)

B神学C形而上学D实证

95.孔德提出四种研究的方法,即(ABCD)

A观察法B实验法C比较法D历史法 96.斯宾塞发表的大量著作有(BCDE)等 97.韦伯将权威分为(ABC)几种类型

A法理权威B传统权威C神召权威

98.迪尔凯姆的理论核心是关于社会事实的概念。他把社会事实分为(AC)等类型。

A物质C非物质

99.霍曼斯在其交换理论中提出了成功命题和(ABCDE)普遍性命题

上一篇: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收中职毕业生技能高考考试实施办法下一篇:伦敦艺术大学作品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