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与写作复习资料剖析

2024-08-17

新闻采访与写作复习资料剖析(精选8篇)

新闻采访与写作复习资料剖析 篇1

考试题型:

1、名词解释

2、简答题

3、案例分析题

4、采访的实践应用(撰写标题、导语、采访提纲的设计)

二、复习范围:

第一讲 导语

1、世界上最早开设新闻专业教育的高等学府:密苏里大学

2、记者节的建立:2000.11.8,中国第一个记者节

3、新闻采访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1新闻采访学是以新闻采访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2新闻采访学是以记者的新闻采访实践活动作为研究对像的科学 3新闻采访学是研究记者采访规律的科学

4、我国新闻采访学这门学问开始形成于何时?以哪本著作为标志?

新闻采访学是新闻传播学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我国从新闻学教育诞生时就十分重视这一课程。1918年,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时,邵飘萍负责教授的“应用新闻学”就包括了新闻采访的内容,他的新闻学著作《实际应用新闻学》和《新闻学总论》中较多章节是新闻采访学的内容。现在,我国各个新闻传播类专业中,新闻采访课都是必不可少的,绝大多数的培养方案都把这一课程列为必修课。《实际应用新闻学》:邵飘萍著,1923年出版,我国第一本新闻采访学专著,是我国新闻采访学开始形成的标志。

5、什么是记者?如何理解记者的素质?

记者是新闻机构中从事新闻材料的采集、拍摄、制作、编辑和报道的专业人员。是一种责任重、影响大的非常特殊的社会角色。政治素质:指记者的政治方向和政策修养。

业务素质:敏锐的观察能力,生动的表达能力,健全的思维能力,出色的社会活动能力和运用各种工具的能力

心理素质:好奇心理,竞争意识,冒险精神,坚强意志

身体素质:新闻采访既是高强度的脑力劳动,又是高强度的体力劳动。

6、为社么说记者是新闻报道的主力军?记者怎样发挥作为新闻报道主力军的作用?

采集新闻并加以报道,这是记者日常的首要任务,新闻媒体每天要向受众传播新闻,而新闻是要靠采访者报道的,作为记者,是媒体新闻的主要提供者。记者只有源源不断的提供新闻,才能保证新闻媒体正常发布新闻。否则,媒体就会停止运行,因此记者是新闻报道的主力军。怎样发挥:

1、要重视新闻采写,以消息为主

2、要重视重大新闻,让媒体每期都有重点

3、要勇打大仗、硬仗,使媒体有新闻亮点。

4、要不断出新、好新闻,使媒体更有竞争力。

5、要带好新入记者,让媒体采写的队伍壮大。

7、在新闻采访中怎样用事实说话?

精选事实,以小见大;正反并举,对比衬托;目击实录,再现场景;要言不繁,画龙点睛;适时引语,借口说话 课件版

1、精选事实,表明信息来源

2、多细节,少议论;

3、多解释,少晦涩;

4、插叙场景、背景和人物形象。

小结:坚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思想性、时间性、坚持用事实说话。这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也是每一位即将从事新闻工作的记者必须遵循的原则

第二章 标题(撰写)

1、新闻标题的功能、新闻标题的种类、新闻标题的结构。新闻标题的功能

1)对报纸上的新闻进行划分与组织 2)揭示新闻内容 3)评价新闻内容 4)吸引读者阅读

5)美化版面并表现报纸风格 新闻标题的种类

新闻标题的结构

1)单一型的结构——只有主题,没有辅题。一行题居多,也可两行、三行,字号无区别(必须是实题、必须完整)

2)复合型的结构——既有主题,又有辅题。均为多行题,主辅题字号有大小之分 第三讲新闻体裁

1、快讯、新闻简报、急电

突发新闻的播发形式包括快讯、新闻简报和急电。

快讯:一般是一句话新闻,点明新闻的要义即可,突出的是时效性。新闻简报:

在快讯的基础上对新闻的主要要素做出交代;在重要性上仅次于快讯。在新闻简报播发之后,记者通常会紧接着编写后续报道 急电:

在重要性上,急电在通讯社对重大新闻的发稿系列中次于快讯和简讯,一般也要有后续报道紧随其后。

2、详讯、综述、特稿 作用是什么

详讯要求在交代新闻要素的基础上,对这些要素进一步“解释疑惑”。

综述把不同而又相关的事件或事件的不同侧面综合起来单独成篇的新闻体裁。这两类消息主要体现在一定的时间内,所播发稿件包括时间和空间等要素在内的内容上的完整性,深刻性。

在新闻价值元素中,特稿更强调人情味,讲究对新闻深层内涵的挖掘,具有趣味性。第四讲 导语

直接式导语、延缓式导语

核心段

直接性导语——是一种最常用的导语形式,即导语中开门见山、简明扼要地突出表现最新鲜、最重要的事实,或最有个性特色、最具有新闻价值的内容。

间接性导语——又称延缓性导语,是相对于直接性导语的种常用的导语形式

百度版:

直接式导语:在第一段直接叙述事件的主题,导语中开门见山、简明扼要地突出表现最新鲜、最重要的事实,或最有个性特色、最具有新闻价值的内容。例:华盛顿电众议院今天投票弹劾克林顿总统

直接式导语包括:关于何事发生或者说了什么;事件何时发生;时间地点;信息来源;

延缓式导语:常用于写特稿和新闻特稿这些不是关于正在进行或者突然爆发的事件。延缓式导语以一个事例、一则趣事来设置某种情境唤起某种情绪。延缓式导语就是回避时间要素,突出新鲜有趣东西的导语,写法迁回曲折,重在增强新闻的可读性。课件翻译版

直接式导语也称为概括性导语,是最常见的导语。一个概括性导语传达了最重要的信息--把作者的信息传达给作者,同时也明确了这个故事是新闻。它包含了WH,消息和angle,尽可能最简短的概括一个故事,通常不超过35个词,只包含最重要的WH,即:何事,谁,有时包括何时,为什么。一般只有一段,但是可能更多,比起阅读一长段,阅读两小段更容易。

延缓式导语用小处吸引读者注意,因此它们延迟真正的导语真正的内容——6WH

核心段:核心段落:也称中心段,核心段解释报道要点——报道的主要内容 核心段落的写法——新闻角度

第五讲

新闻报道的结构

倒金字塔式结构

也称“倒三角”结构,是消息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结构方式。它以事实的重要性程度或受众关心程度依次递减的次序,先主后次地安排消息中各项事实内容,犹如倒置的金字塔或倒置的三角形,因而得名。它多用于事件性新闻。特点:

1、打破了记叙事件的常规,它不是根据事情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来安排层次段落,而是根据事实的重要程度来决定段落顺序。

2、它按重要性程度来安排材料,决定段落层次的顺序。要求把最重要或最精彩的新闻事实放在消息的开端(导语)中,其他事实按照先重后轻、先主后次的顺序来安排。

3、它的导语常是部分要素导语,它包含了最重要的事实,又往往具有相对独立性,可独立成章,变成“简明新闻”或“一句话新闻”。

4、对事件过程的叙述往往较简略,每段文字都很简要。

5、各段落间往往有逻辑上的联系。第二段是第一段的具体化和补充,而第三段是上一段的进一步补充

金字塔结构

从导语开始,即按照时间顺序叙述。导语一般要提到报道的主要内容,同时埋下伏笔。这种结构在简短的文章中效果较好。

沙漏式结构

特征:沙漏型结构在开始时与倒金字塔型结构很相似,在报道的开头给出最重要的硬新闻信息,然后按照时间顺序叙述其余的部分或全部报道。

适用范围:新闻事件一般有戏剧性的情节,如刑事报道、事故报道和灾难报道均属此类。犯罪、灾难新闻中,经常使用这种结构。

第六讲

新闻采访论

1、什么是新闻采访

新闻采访是记者和其他新闻工作者为报道新闻,围绕采集新闻事实材料而进行的一项调查研究,是新闻材料的采集与对采访对象的访问的合称

2、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1.采访决定写作 2.采访最重要 3.写作的反作用于采访:写作是采访的归宿和目的;写作会使采访更有目的性。

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先决条件 在工作顺序上,先有采访,后有写作

在二者的分工上,采访解决的是新闻的“原料”问题;写作解决的是加工、制作的工艺问题;

3、新闻采访的一般特点

1为了传播的目的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具有新闻性、广泛性、时新性、可感性、公开性;2为了了解事实真相进行的社会交往;

3一种经常充满了偶然性、机遇性和艰苦性、危险性的工作; 4一项政治性与社会性并重的职业活动

为了传播的目的而进行的调查研究

新闻性:记者只调查有新闻价值的事。

广泛性:记者的调查研究包罗万象;只要有新闻价值,又不违纪犯法,记者都有权力去调查。时新性:新闻要在竞争中实现其价值,必须迅速、及时。

可感性:新闻具有可读、可听、可视性,因此记者的调查研究不仅要摸清事实,还要撷取生动、形象、典型的事例和细节。

公开性:记者的调查成果要传播到受众群体中,这就使得记者的每次调查都要受到社会的检验。

为了了解事实真相进行的社会交往 新闻采访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它是肩负一定使命的交往

它是采访对象的关系是平等的、自由的它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事实真相

一种经常充满了偶然性、机遇性和艰苦性、危险性的工作

偶然性:有较高新闻价值的事实是否发生,发生了是否能被记者迅速获悉,获悉了记者是否有条件去采访,都充满了偶然性。

机遇性:几种偶然性的最佳结合被记者抓住了,这就是机遇性。

危险性:经常活跃在各种矛盾尖锐交锋的领域,活跃在充满各种不可预测因素的环境中,因此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比如说战地记者。

一项政治性与社会性并重的职业活动

记者的工作是有领导、有组织、有纪律的,多数情况下带有一定的政治目的,不可能不受一定政治思想、意识形态的左右。

但新闻工作的性质又决定了记者必须有广泛的社会基础,要广泛地与各行各业的人接触。

1、第一手材料 记者亲自感知,不经过任何中介转换而获取的材料。

2、第二手材料 记者从当事人或目击者那里获得的材料。

第七讲

寻找新闻线索

1、怎么发现新闻线索

1、多数新闻线索要靠记者自己捕捉。这也依赖于长期积累而后形成的敏感。

2、联系人。记者应当建立属于自己的情报网。拥有广泛信息来源的记者能够获得多方面的信息,甚至获得一些独家新闻。

3、利用已有的报道,寻找新的线索。①揣测新闻背景,捕捉反常态的蛛丝马迹

②注意相关事物的联系与影响,追踪发掘相关的新闻线索 ③寻找报道中的破绽,追踪新闻真正核心。④预测新闻发展方向,追踪进行补充报道 ⑤ 变换角度,突出未被人们重视的事实。

4、新闻线索一是来自发布新闻的政府有关机关,或者是编辑部送给记者的新闻线索。

② 党委政府部门或单位组织获取线索,特别是公安、消防、医院等部门; ③ 从新闻线人那里征集新闻线索; ④ 过各种会议收集线索; ⑤ 于从各种媒体获取线索; ⑥ 从新闻发布会上获取线索; ⑦ 从日常生活中捕捉线索。

(1)记者采访始终要有抓第一的采访意识。(2)记者自己寻找

(3)抓苗头性的事物,预测新闻的发生。(4)旧闻发现新意(5)变换报道角度

渠道:政府机关,编辑部;通讯员,读者;记者发现,挖掘;增强发现力

2、新闻敏感在发现新闻线索中起什么作用?怎样培养新闻敏感?

新闻敏感是记者发现和判断新闻价值的一种综合能力。新闻敏感不仅帮助记者感知、发现,而且也能帮助记者在具体的新闻工作中透过现象捕捉真正的内涵。1)见微知著,迅速抓住新闻线索,进而发现有价值的新闻 2)用以挖掘新闻素材,鉴别有传播价值的新闻 3)有利于选取最佳报道角度 4)能预见后面的新闻

闲谈中捕捉信息;采访中触景生情;温故知新;多问多想 怎样培养:

② 键在于提高政治敏感; ②增强责任感是基本途径; ③养成随时随地采访的职业习惯; ④广泛地积累知识、积累思想。

3、新闻采访的提前准备工作?如何策划好新闻采访?

作好采访准备:熟悉和研究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对所采访问题一般情况的了解,对所访问的问题有关知识的准备,拟计划与提纲,物质上的准备。对于一些比较重要的采访,还要准

备好间接资料——即与采访有关的同一类型、同一方面的资料。还要先从被采访者的朋友、亲人处获得一些一手资料。物质准备也要充分,必须证件,以及采访笔、本、照相机,录音笔等。

作好采访准备: ① 明确采访的目的; ② 熟悉、研究采访对象; ③ 学习、充实有关知识; ④ 制定采访计划;

⑤ 做好采访心理上的准备; ⑥ 做好采访事务方面的准备。

熟悉和研究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对所采访问题一般情况的了解,对所访问的问题有关知识的准备,拟计划与提纲,物质上的准备。对于一些比较重要的采访,还要准备好间接资料——即与采访有关的同一类型、同一方面的资料。还要先从被采访者的朋友、亲人处获得一些一手资料。物质准备也要充分,必须证件,以及采访笔、本、照相机,录音笔等。

如何策划好新闻采访:

1、确定报道形式。各类新闻文体各有特点,要根据采访主题及效果选择报道形式。

2、确定报道思想,采访要表达什么理念?要达到什么目的?

3、策划采访项目:选好采访的时机和地点。采访要尽量不能打扰方为对象的工作、学习、生活习惯等;关键的采访对象的确定,重点事实的确定等。第八讲

采访技巧

1、常用的采访的问题方式:开放式问题、闭合式问题

开放式问题:为了引出引语、详细阐述或更长的回答。闭合式问题:是为了引出简短的、具体的、事实性的回答。

2、提问的方法:正问法、反问法、追问法、侧问法、设问法

正问法:它是指记者在提问时直截了当地从正面提出问题,使对方一听就明白要回答什么。反问法:指的是记者提问时,采访对象由于某些原因不肯回答,就从相反的方面提出问题,促使对方思考,迫使对方非答不可。有时,记者也提出比较尖锐的问题激发对方,促使对方谈出真情实况。

追问法:就是循着对方谈话的线索,紧紧追问下去,问个“水落石出”,问到一个满意的结果为止。

侧问法:也叫迂回法。它指的是记者提问时,不宜从正面提出问题,而从侧面入手,经过迂回,绕绕圈子,然后才问到正题上,比较委婉、含蓄。

设问法:就是为了强调某种结论或某种看法,有意先提出问题,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索,然后再进行回答。

3、采访中的观察与倾听

观察是记者采访时的一个重要手段,记者细致的打量采访对象以及采访现场,以便获得全新的、在交谈话语中可能无法获得的信息。观察不仅是简单的看,而是要将场景结合自己的思维,获得更多细节,更多事实。采访时所要观察的内容非常广泛,不仅观察人、物,还要观察采访情景、采访态势和一些问题。观察的最终目的是要求记者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从细节联系全局。倾听是采访时获取信息的重要方法,也是一种重要的交流技巧。倾听不是一般含义的听,而是要用其他感官来认真参与到交谈之中。倾听的技 巧注意运用目光语、身体和表情语,形成倾听气氛,注意运用沉默,注意发出一些表示“正在听你说”的声音,用一些或安慰、或鼓励、或疏导、或总结的话语来融合谈话气氛,引导谈话方向。

定向观察与机遇观察;宏观与微观;直接与间接 倾听的技巧:

保持安静;做出反馈;注意遗漏的话题;用眼睛倾听;要客气礼貌;排除个人情绪干扰;培养倾听时的好奇心

4、采访的特殊方法:勾推法

是指记者在采访时暂时避开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先对其周围的人进行采访,了解其周围情况,随后再对新闻事件当事人进行采访的行为,这是一种全面采访的方法。第九讲 如何做好人物专访

1、什么是人物专访

人物专访是记者请新闻人物就专门性的问题进行解答的一种方式,是记者带着目的对有关人士进行专门的采访,是以记者同人物的谈话为主取得直接材料并穿插背景材料而成的一种特殊通讯。

2、如何做好人物专访

确定主题;熟悉资料;了解背景;设计问题;拟定提纲;提问技巧;观察倾听;注意细节

1.时间、地址的预约;

2.如有变动,第二方案的制定;

3.采访内容的拟定,包括问题的准备;

4.事前对采访对象的背景了解和资料收集;

5.事前对中大历史(包括康乐园和石牌)要有一定了解;

6.对于是否可录音和照相要事先询问被采访者;

7.采访进行时对主题的把握(尽量不要离题)、时间的控制;

8.采访时要与被采访者形成互动;

9.采访时注意自己的表情和语速、说话的清晰和明了;

10.采访时遇到不清楚的地方要及时提问,绝对避免主观编造和添加;

11.采访后可询问是否可以提供相关资料;

12.赠送一定的礼品表示感谢;

13.将完成的采访稿寄回给被采访人,请其过目并可适当让其修改;

14.将最终出版物寄送一份给被采访人并再次表示感谢

强调新闻性: 作为新闻报道的一种方式,人物专访同样必须具有时效性。现实针对性:专访题材必须较集中,能够反映出当前人们最关心的新闻问题。人物专访行文特点:文字简洁、内容充实(可读性)

3、总结采访的原则

把握细节;直击矛盾;掌握技巧;礼貌结束;突出主题;细心整理

问题定位;准备充分;提问技巧 ;采访问题顺序的设置

第十讲

通讯与特稿

1、特稿——华尔街日报体(DEE写作法)

以某一独特具体的事例如人物故事、场景、细节的描述开头,经过过渡段落,进入对新闻主体事实即一般的总体面上的事实或事理的叙说,然后再回到开头的具体事例或新的具体事例的叙写,有时也以总结、悬念的方式收结。

2、什么是通讯,其特点是什么?

通讯是一种比消息详细而深入地报道新闻事实的新闻体裁。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特点:

(1)严格的真实性。(2)报道的客观性。(3)较弱的时间性。(4)描写的形象性。(5)议论色彩较浓。

3、通讯与消息的区别

1)从通讯容量大、事实详细,一般篇幅长;消息容量相对小些,事实概括,一般篇幅短。2)从报道对象看,通讯选材相对较严,消息选材范围宽。3)从结构上看,通讯灵活多变,而消息相对稳定。

4)从表达上看,通讯以叙述描写为主,表达比较灵活自由,而消息以叙述为主。从报道时效上看,通讯不如消息快。

第十一讲 隐性采访

1、隐性采访是什么

隐性采访又称为秘密采访或暗访,是指新闻记者在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前提下 , 运用摄像机或照相机等工具,秘密地采获新闻事实的方法。

2、为什么需要隐性采访?有哪些类型?

为什么:

1、媒介的竞争促进了隐性采访的发展。隐性采访可以相对快地抓到生动有力的新闻

2、“纪实” 风格成为新闻人追求的目标

3、记者为了避免被侵害和威胁,在面对具有挑战性、危险性的采访时,采用保护性的隐形采访是必要的。

4、当信息不对称时,记者为得到真实可靠的信息而采取偷拍偷录来记录事件,这是其他采访方式无法取代的。

5、记者是代表人民行使舆论监督功能的媒体,有责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采用各种获取信息的手段进行采访报道,行使监督权。而隐性采访则有助于记者更好地履行其社会职责。类型:

1、隐瞒身份

2、隐瞒目的3、隐蔽手段

3、怎样正确处理隐性采访与显性采访的关系?

一是要注意显性采访的访前准备工作,在准备时加入隐性采访的时机。二是要把显性采访和隐性采访有机结合起来采用提问和观察法。三是注意留存隐性采访证据,适时报道亮点。

4、运用隐性采访这种方式应注意哪些问题?

1、隐性采访应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应尽量以社会公共事务为内容;

2、隐性采访的地点应安排在公共场所,一般不得在采访对象的私人居所进行,以免侵犯对方的隐私权;

3、隐性采访一般应以公共人物为对象,或者以身负公共性职务的人为对象。注意不侵犯采访对象的肖像权;

4、隐性采访时切忌人为导演、人为制造事件。坚持让报道的事实自然出现,自然演进。记者参与犯罪、诱惑犯罪,或人为地推动事件的发展更是不能允许的;

5、隐性采访的目的是为了正义,正义的事业须采用正义的手段。不能因为目的的正义而不择手段。隐性采访既要坚持目的的正确,也要坚持手段的正确。用“正义的恶去反对非正义的恶”,在法律和道德上都是不允许的;

6、我国法律明文禁止非公安机关采用间谍器材窃听窃照。因此,在隐性采访偷拍偷录时一定不能采用间谍器材。

新闻采访与写作复习资料剖析 篇2

1 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的定义

1.1 新闻采访的定义及其特点

新闻采访是采访者对客体事物的认识过程,是采访者运用自己的新闻观点、知识积累和思维方式,通过亲自观察、倾听,经过思索而做出分析判断的过程。新闻采访要求采访者具有新闻敏感、应变能力和采访技巧,即能够在错综复杂的客观事物中敏锐地发现新闻,在稍纵即逝的机遇中迅速地捕捉新闻,在各种困难的条件下巧妙地挖掘新闻。由于新闻广泛的传播性,干预了人们的生活,因而新闻采访必须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点。也只有新闻采访的实践性,才能确保新闻的真实性。

1.2 新闻写作的定义及其特点

所谓新闻写作,就是以新闻采访为前提,对新闻信息进行后期整理加工,向社会大众客观真实的反映正在发生且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过程,具有客观事实、广泛传播、新闻价值的特征。

2 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内在关系

新闻采访决定新闻写作。采访是新闻写作必经的“第一道工序”。离开了采访,新闻写作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采访的深度和广度,决定着新闻写作的深度和广度。俗话说,“七分采,三分写”,从字面意思就可以知道,“采”多于“写”。只有新闻记者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才能收集到丰富生动、题材新颖的新闻题材,才能为后期的写作提供素材。有了前期采访的准备,后期的精心加工和认真思索组稿,才会有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供受众共享。二者的关系是唯物辩证,相互作用的关系。

2.1 新闻采访决定新闻写作

唯物主义认为,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新闻是客观事实的报道。因此,只是在材料丰富的基础上,才能写出好的新闻作品。记者如果下乡采访时马马虎虎,回到单位写稿时才发现有的材料没有采访,就想当然乱写一通,闭门造车。这种行为严重违背了新闻必须尊重客观事实最基本的原则。不仅没有客观正确的反映新闻事实,更没有很好的达到传播效果。

比如,就在2014年央视报道了广东东莞黄毒猖獗的新闻,记者在掌握大量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乔妆成嫖客进入各大酒店暗访,拍摄到了许多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充分论证了该地黄毒严重的事实。新闻报道后,引起地方和中央的高度重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扫黄浪潮,净化了社会风气和社会环境。试想,如果没有央视记者的乔装暗访,就没有这篇好题材新闻报道,就不会让政府引起重视。

2.2 新闻采访制约新闻写作方式

由于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前提,在某种程度上,写作受制约前期采访的深入与否,题材收集是否全面。记得有个同事在采访当地公安消防大队在一个山洞解救被困老人时,由于救援时间长、道路崎岖、路途遥远,随行采访的记者缺乏吃苦精神和新闻敏感,采访中只是随意拍摄了消防战士救援的一些前期准备工作就回单位。当编辑修改稿件时,发现该新闻题材新颖,可以充分展现驻地官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这一根本宗旨时,需要记者提供一些消防战士不畏艰难,全力以赴救援被困老人的一些细节。由于记者不在现场,没有捕捉到这些感人情节,最终这篇只能以资讯(短消息)的方式进行报道,导致新闻报道方式单一、内容粗浅,没有到达很好的传播效益。

有的资深记者,在采访类似时间新闻时,会以观察为主的视觉新闻或现场特写,或以访谈为主的专访,多角度、多层面、多形式的进行报道,把新闻事件中涌现的感人事迹展现得淋漓尽致,对受众的冲击力较强。不仅满足了受众对事件信息量的需求,提高了报道效果和品位,也在社会弘扬了中华民族团结向上,敢于奉献的良好风气。

2.3 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相互产生影响

从新闻实践看,采访实际上是写作的第一道工序,不做任何采访就关起门来写稿,那就是不懂得记者的起码常识。在采访中,记者必须用脑子读生活这本书,用脑子“写”新闻稿。例如,有的记者不仅在采访中想到在写作中要用哪些事例,怎样结构,用什么样的标题,而且把主要的用词都想到了,到写作时,胸有成竹水到渠成。有的急稿,记者没等起完草稿就挂电话发稿,就是因为在采访中已经有了腹稿,否则他就无法“出口成章”了。

2.4 新闻写作是新闻采访的归宿和升华

新闻采访的成果只有通过新闻写作传播开去,才能真正实现它的价值。从认识论的观点看,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先从感性开始,然后上升到理性。采访与写作的关系,也是如此。一般来说,记者在采访阶段所搜集到的材料,大部分还属于感性的东西,是花粉还不是蜜,只有等到写作阶段,通过对材料的全面分析研究,比较鉴别,去伪存真,才能由表及里,最后上升到理性,加工成新闻。这实际上是一次认识上的飞跃,是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对于这一点,刘少奇同志在《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中明确指出:新闻稿件首先是真实,不要过分,再就是全面、深刻。应该说,不深刻就不会全面,提不到理论高度,是不会全面的,那只是零碎的、现象的、无系统的。全面就是要综合、要总结、要提高到政策理论的高度。提不到理论高度,就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3 提高新闻采访和写作水平的途径

3.1 培养政治敏锐性和新闻敏感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我们的新闻工作是党的整个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不言而喻,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党性原则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灵魂,这就决定我们在新闻采访和写作中,要把党性放在第一位,培养政治敏锐性,这样的新闻传播才符合国家的国情和意志,才能真正维护国家的利益,为人民大众服务。另外,善于发现新闻线索,是写好新闻写作的基础。新闻界前辈把新闻敏感形象地比喻为新闻“鼻”和新闻“眼”,意思是说,记者靠灵敏的嗅觉和锐利的眼光来判断一件事是不是新闻,新闻敏感是记者必须练就的业务技能。

3.2 要善于、勤于学习

新闻采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实践性强,我们只有认真学习理论知识,用科学的理论知识武装好自己的头脑才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才能更好的去指导实践。同时,只有在前人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总结,才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达到趋利避害,少走弯路的效果。一个不肯学习,又不勇于实践和善于总结的人,怎么能会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成为一个优胜者。

3.3 将创新理论观点进行拓展应用

想要发掘新闻采访写作视角,就必须具备独特性与创新性,特别是要营造与读者心理相呼应的良好平台,使得新闻事件达到一定震撼性。这就必须加入求异思维的应用。求异思维的应用能够加大新闻采访者的思考方位,在实施全方位思考的同时,创造出他人所联想不到的新闻价值点,特别是在题材选用方面,更加需要标新立异,最后做到自己的“独家报道”。而在写作手法的应用方面,同样可以追求异于他人的风格,现如今的新闻采访写作必须要标新立异,在尊重客观事实的情况下,善于借用多种写作手法,描写、抒情、叙事、议论等,尽量写出新闻事件的独到性,最后形成自己不同于他人的风格。在细节的刻画方面,更是可以进行求异思维,通过对新闻事件细节的描述,在细节讲述中运用个性化语言。不过所讲述细节不能盖过主要内容的风头,不然报道会有失客观真实性。

只有在新闻采写和写作中,具备了这三种基本素质,记者在采访中才能深入客观,写作中才素材丰富、主题突出,传播方式灵活多样,效果显著。由此可见,采访决定写作,写作对采访具有能动作用。在具体的新闻传播活动中,只有将学习新闻理论和研究新闻采写的具体方法结合起来,做到原理和方法并用,持之以恒参加采写实践;做到读书、学习与实践、训练相结合。这是提高采写能力的唯一有效途径,才是采写能力提高的根本保证,自己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新闻传播者。

摘要:新闻采访是新闻记者和通讯员,为从事新闻传播而进行的采集和分析新闻事实材料的特殊调查研究活动,是新闻传播的首要环节,直接决定新闻传播的成败。而新闻写作是新闻采访的结果和归宿,是信息传播产生效应的最终体现,二者是唯物辩证的关系。

关键词:信息传播,新闻采访,新闻写作

参考文献

[1].裴显生.方延明.新闻写作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新闻采访与写作复习资料剖析 篇3

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教育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中明确指出,独立学院应确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独立院校的学生应比普通高校的学生具有更强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比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具有更扎实的理论基础,更强的学习和适应能力。

一独立学院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教学现状

(一)教学大纲的制定与实际相脱离

目前,大多数的独立学院还存在照搬或套用“母校”原有的课程大纲的问题,造成独立学院在学生培养上目标没有实效性,与实际相脱离。在具体的课程安排中由于受制于培养计划中理论与实践课时的分配,或是课酬计算上的差异,绝大部分为理论课时,缺乏实践课时,造成教师花大量的时间在理论教学上,想要设计相关的实践环节,要么只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布置一些练习,要么以作业的形式让学生课后自主练习,缺乏有效的指导,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作用有限。

(二)教师结构不合理,自身实践能力缺乏

新闻采访与写作在新闻业务中属于龙头地位,课程本身就强调实践操作能力。但在实际教学当中,教师往往偏重于理论的灌输,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教师队伍结构有关,独立学院除自主招聘的青年教师外,教师来源主要有三大类:

一类是从各地返聘回来的离退休老教师,这类教师学术水平较高,许多都是教授、副教授职称,教学经验丰富,但存在教学方法落后,知识更新较慢,与学生交流少等问题,而且据笔者了解到的情况,聘用的老教师所教的很多是一些基础性的课程,并没有凸显出专业优势,在独立学院年轻教师较为薄弱的科研方面,也没有很好地发挥帮传带的作用。

一类是“双师型”教师,从当地企业或者行政部门聘用的优秀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丰富的社会实践,但初登讲台,教学技巧,教学能力都存在问题,容易出现“肚里有货倒不出来”的情况。

一类是外聘教师,聘用其他兄弟院校的专业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能整合优势资源,但外聘教师对学院没有归属感,很多是抱着赚钱目的,与学生交流较少,有些外聘教师责任心也不强。

本应该是独立学院教师队伍核心成员的青年教师,很多是从学校到学校,既没有教学经验,又缺乏实践经验,导致许多教师在讲操作性的问题时都会心里没底,课堂讲授中只能是从理论到理论,开设的实训课程,也因为老师自身的能力有限,指导流于表面,成了学生自己摸索,老师简单点评,无法达到有效提高专业技能的目的。

(三)教学内容设计较为落后,教学设备严重不足

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大多数新闻采访与写作教材偏重于纸质媒体,重点介绍如消息、通讯等文体的写作,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的相关教材也与新闻报道实践有一定的差距,这与媒体实践更新周期短,而教材出版有一定的滞后性有关。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所传授的内容与所选的案例,存在陈旧、与实际脱离的问题。除此之外,目前独立学院使用的大都是与一本、二本相似的教材,没有专门针对独立学院特点编写的教材,难以在教学上凸显出“应用型本科”的特色,使得学生学得很吃力,教师教得也很吃力,难以提高教学质量。

独立学院实验室的建设,相关硬件设备的投入,不能获得政府财政性的资助,只能是举办方单方面投入,其数量远远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五六个甚至十几个学生使用一套设备的情况时有发生,无法保证每个学生的专业技能都得到均等的训练。

二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教学改革

(一)结合独立学院实际,制定有效的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人才培养方案的落脚点,解决的是怎样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问题,独立学院教学大纲的制定应从办学定位、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出发,对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进行合理的分配。

课时的分配应基于培养计划的修改,使老师能有时间亲自带领学生进行实际的新闻采访与写作,手把手的教,遇到的问题能现场解决,让学生有一种实际解决问题的经历。

(二)优化教师队伍,提升教师实践指导能力

著名教育家梅贻琦认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高素质的教师是高质量的教育的基础,独立学院应增强自身的吸引力。管理层应解放思想,转变思路,认识到教师队伍的稳定,素质的提高是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优越政策,提高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吸引高素质、高职称人才,优化教师队伍。

推动专职教师向“双师型”转化。聘请社会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来担任教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青年专职教师实践性不强的情况,但这类人员教学能力较低,身兼两职不能专心于教学,而且流动性也大。与其依靠外部的力量,不如注重内部力量的提升,将现有的专职教师向“双师型”转变,定期选派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师到企业,到相关机构参加实践,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

(三)不断完善教学环节

独立学院的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教学不能像重点高校与普通高校,也不能像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目标不同,教学方法也应不同。在长期新闻采访与写作的教学过程中,如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及时消化所学知识并运用于实践,相关专业老师进行了多种方法的试验,现将一些经验总结如下:

1培养学生关注分析新闻的习惯

塔尔德在1890年出版的《模仿的法则》一书中认为,社会上的一切事物不是发明就是模仿,而“模仿是最基本的社会现象”。学习新闻采访与写作课先要有关注新闻,分析新闻的专业意识,在关注分析的过程中进而模仿优秀记者的采写技巧。endprint

在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的教授过程中,课前都安排有每日新闻分享的环节,按学号每堂课由两位同学来分享最近他们所关注的新闻,养成关注新闻的习惯。学生比较积极主动,有些班两位同学组成了播报小组,扮演新闻主播,并辅助以多媒体手段,带领班级同学一起浏览最近的新闻。在挑选新闻时每组有不同的角度,有对新闻稿进行过再创造,有在最后加入自己的评论,这一环节成了分享的舞台,也成了学生发挥自我,提高自我的舞台。

2开展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的方法是教师以教学案例为基础,在课堂中帮助学习者达到特定学习目的的一整套教学方法及技巧。案例法需要提供一个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案例只是用一组具体的事实供学员进行练习,以体验实际管理者所处环境的不确定性和所需进行的智力思维和分析。在给定的情境中发生的事件的结果如何,通常是要由学员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做出判断和决定的。通过一个用案例法教授的课程,学生应该感到有过实际解决问题的经历。

案例教学中教师改变了以往专家、权威的形象,而成为了一个设计者和主持者,利用案例给学生“模拟真实生活中的职业情境”,在老师的指导下练习处理真实或现实问题,让他们可以学着像从业人员一样进行思考和行动。案例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采访与写作技能,但案例的挑选与案例库的建立是一个费时费立的工程,相对于独立学院的教师而言存在一定的困难,中国人民大学在全国率先创建了新闻传播学案例库,并将一些案例免费与大家共享,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我们的案例教学提供了方便,但在此基础之上,也应该有意识的搜集、建立自己的案例库。

3重视课堂互动

互动教学一直是受学生欢迎的一种形式,在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的课堂上,老师也有意识地多安排一些互动环节,多给学生发挥的空间,在课堂上与同学、与老师交流互动。如在讲到如何获得采访机会的时候,设计一些知名的人士,思考如何让他们接受你的采访,学生讨论得非常热烈,给出的答案也丰富多彩,老师给予一些点评,并举一些著名的记者如何获得采访机会的例子。如在讲到采访问题的设计时,围绕一个话题,如你的高三经历,各自设计话题,相互进行采访,记录下精彩的问题及回答,最后总结、发言,老师给予一定的点评,其他同学在旁听的过程中对照自己,认识到存在的问题。

4模拟教学

在新闻采访与写作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模拟一定的情境,学生扮演一定的角色,进行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实践训练,是在长期教学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较为有效的方法。如模拟新闻发布会,曾经采取过两种方式。一种是全班同学共同参与一个模拟新闻发布会,老师给出一定的选题,如毒胶囊事件,挑选出特定的学生担当主持人、新闻发言人,新闻发言人涉及到国家的相关部门,根据角色不同前期准备相关的资料。其余同学分组模拟各类媒体,包括平面媒体,广播、电视等,前期根据自身的媒体定位与特色,设计相关问题,开展了一次规模较大的模拟新闻发布会。另一种是将全班分成若干个组,每组自已选题,分配角色,如开一次小型的新闻发布会,其余同学可充当其他媒体,进行提问。开完发布会还要及时地进行新闻稿的写作,后期老师对学生的表现,问题的优劣,进行点评。两种方式效果都较好,学生参与性较高,而且可以综合地对新闻采访方式、问题设计,提问技巧,新闻稿写作等进行训练,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韩东宁.独立学院教学方法以改革与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2009(S1).

[2]肖华山.独立学院教育教学利弊分析及其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S1).

新闻采访与写作考试复习提纲 篇4

1.新闻线索:

新闻线索,也称采访线索、报道线索,是指可能成为新闻的或具有一定新闻价值的某种事实所传播的讯息和信号。

“消息来源是记者生命的血液”——麦尔文·曼切尔

(一)新闻线索的渠道

1.发比新闻的党政机关、社会单位,或编辑部提供的新闻线索 2.基层广大通讯员和群众提供的新闻线索 3.来自记者的发现、寻找和挖掘

(二)新闻线索的核实

在采访中,严格核实新闻线索的真实性,是对记者的职业要求,也是记者的必备素质之一。做好新闻线索的核实工作,是堵住假新闻源头的重要一环。

2.新闻要素

包括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who)、事件(what)、原因(why)、结果(how)等新闻六要素、新闻事实的价值、意义的认识作为要素之一。

在新闻要素中,事件要素居于核心地位,其他如时间、地点、人物要素皆围绕发生了何事而展开,构成了新闻报道的第一层次信息;原因与结果新闻要素构成了第二层次信息。

3.新闻价值:

是客观事实所具有的足已构成新闻的特殊素质的总和。新闻价值构成要素:(1)不变要素:真实性、时新性

(2)可变要素: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

(一)不变要素 1真实性

2时新性:包括时间性和新鲜性两层意思

(1)时间性—时效性

(2)新鲜性—有可能不是接近发生的,但是却很新鲜

(二)可变要素 3重要性

新闻事件和当前的生活和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有密切关系

思想性、指导性、针对性是无产阶级新闻价值的核心因素 4 趣味性

资产阶级新闻价值的核心因素是趣味性 5 显著性

指新闻人物和事件具有引人注目的特质 6 接近性

包括空间和心理距离

4.新闻真实性

(1)要求每个细节都真实

(2)新闻真实是客观真实而非主观导演的真实

特点:事实性真实、过程性真实、有限度真实、即使性真实

5.新闻敏感

这种职业敏感又被形象称为“新闻鼻”、“新闻嗅觉”或“新闻眼”。是新闻工作者迅速而准确地的捕捉客观世界的变动信息,并衡量其新闻价值大小的职业反应能力。是新闻工作者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将新闻职业意识内化而成的本能反应。意义:

(1)它指向一种专业能力,即感知和判断某一信息是否具有新闻价值或具有的新闻价值的能力、(2)新闻敏感对具体事实的认知,关乎新闻报道质量的核心能力。

(3)新闻敏感是一个尺度,具有不同新闻敏感的记者,对新闻事实的感受能力是不同的。内涵:

(1)明确新闻事实在全局中的位置(2)判断新闻事实与受众的关联性(3)透过新闻事实看到背后的变化或问题(4)确定新闻报道的角度和细节(5)预判按照规律可能出现的新闻 培养土金

(1)用心培养政治敏感(2)学会了解普遍事实(3)不断充实知识结构(4)对市场与受众的把握

6.政治洞察力

7.新闻职业道德

新闻职业道德是新闻工作者在长期的新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新闻规范和准则,是社会道德对新闻记者这一职业所提出的特殊要求。

概念:新闻媒体承担着守望社会社会价值的人物,承担着引导和培养人的功能,作为新闻媒体从业者的记者是这些人物和功能的具体承担者。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决定了新闻记者的品质以及新闻能力。内容:

(1)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2)坚持正确舆论向导(3)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4)发扬优良作风(5)坚持改革创新(6)遵纪守法

(7)促进国际新闻同行的交流和合作 原则

(1)忠于事实,坚持真理(2)遵守规范,服务社会(3)引导舆论,严守机密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一)严格遵守行业规范

(二)提高记者的责任意识,加强自我约束与管理,维护新闻的公信力(1)明白角色规范,知道哪些基本职业价值需要坚守(2)确立分享观念,明白传播是实现信息的对称,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全面(3)把握社会期待,认识到记者是观望着、监测者而非参与者,在舆论监督时应该以事实为依据,并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

在职业道德的建设中,首先应加强思想道德的学习,让记者自觉认识到新闻工作的重要性与重大责任,从而明白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根本属性,明确党性原则与媒体功能。

8.采访前的准备(采访提纲)

(一)确定采访目的和角度

(二)熟悉和研究采访对象

首先,熟悉采访对象。无乱是人和事,与之相关的材料都应去收集、分析。

其次,注意熟悉和研究与采访对象有关的专业资料和背景资料。

(三)制定详细可行的采访计划

1.采访对象2.采访内容3.采访方式、可能遇到的问题与应急措施等。

(四)做好必要的物质准备

(五)预约采访

9.新闻热词

“新闻搭车:是指即当公众把注意力集中到枪击案主体新闻事件时,与此地域相关的、以往难以受关注的问题集中爆发出现在公众视野,举报人会趁社会注意力和各方面力量聚集的时刻寻求解决自身问题。

百度百科版本:就是举报人借当地某一新闻事件走红的时机,对与该事件无关的事件进行举报,以引起媒体和舆论的关注,希望就此解决多年举报无果的自身诉求。典型案例如庆安枪击案引发的十余起举报贪腐事件。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

新闻采访与写作 篇5

马航MH370离奇坠南印度洋真相须查清

北京时间3月24日,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宣布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370航班在南印度洋坠机。马航同一天告知该航班乘客的家属,飞机上没有生还者。马来西亚方面是在澳大利亚、中国先后在南印度洋发现疑似飞机残片的情况下,做出上述宣布的。

这一悲痛消息令人难以接受。目前中国科考船“雪龙”号已在前往疑似出事海域的路上。马航MH370失联牵动全球密集关注十几天,在得知该客机中途折返后,人们曾燃起客机并未坠海、而是被劫持的一线希望。环球时报的社评指出:“事情显然并未到此结束。客机为什么飞向没有着陆点的南印度洋,在那架飞机上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些关键性问题至今没得到回答。而这一切是必须完全搞清楚的,为了告慰那些逝去的无辜者和他们的家属,也为了今后进出马来西亚乘客的安全”。马政府自从MH370失联后,所发布的信息往往否定、否定在否定,要不然就是相互矛盾、吞吞吐吐。此次马国总理发布的飞机落入印度洋的结论,给人的感觉明显是缺少证据。本应飞往中国的客机莫名其妙掉头飞向南太平洋,而且几乎明摆着飞到那里去坠毁,这超出人们对空难的全部了解和想象。这上面有154名中国人,我们有权力要求马来西亚政府还原事情发生的真相,并将它们全盘公布于大众。这起空难是机上人员造成的,还是有外力的参与造成,我们需要知道。希望马来西亚政府克服“国家安全”或政治等其他顾虑,不隐瞒任何相关信息。当前没有什么事情比围绕MH370空难的重重疑团更能损害马来西亚的信誉。马方应组织力量尽早确定飞机的准确坠毁位置,并打捞飞机残骸,找到黑匣子,确认飞机失事的原因,以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失事客机上的中国人属最多,但是在调查展开以后,中国社会已少有人朝事故是针对中国的阴谋方向联想。我们国家一直将马来西亚看成友好国家,我们现在要求得到真相,这一点也不过分。这是我们失去154名同胞情况下的基本权利和应得到的尊重。同时,希望我国政府以及有突出情报能力的国家一起协助、督促马来西亚方面整理信息,将事件的善后工作最大限度的透明化。这是一起罕见并且离奇的空难,但它决不该作为一个谜团走进世界空难史,它应该变成清晰的事故原因和历史教训被载入史册。

新闻采访与写作 篇6

1、新闻采访的涵义与特点: 涵义:新闻采访就是以快速进行大众传播为目的,以观察与访谈为主要手段的信息搜集和调研活动。

特点:公开性、时效性、平等沟通、特别关注信息的新闻价值。

2、新闻采访的性质:

新闻采访是一种信息搜集活动; 新闻采访是一种公益社会活动; “社会交换活动说”不成立。

3、新闻采访的三大任务:发现线索、研究问题、搜集材料

4、新闻采访的地位与作用: 七分采访三分写作;

采访影响新闻的真实性与价值; 采访影响记者写作的激情和状态。

5、新闻采访的基本原则:客观、公正、真实、全面、平等

6、记者的职业历史与职业角色

中国的最早记者是宋代的小报记者,清末记者地位提高,民国初年记者的职业化。记者的职业角色:

拉斯韦尔:社会环境监视着、信息的传播者、社会文化的传承者 中国:社会活动家、宣传家

记者的职业意识:新闻意识、受众意识、公器意识

职业理念是记者对新闻规律有了深刻领悟和深究把握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带有神秘感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追求。

7、记者的职业修养:良知、勇气、勤奋、知识:人文社科、能力:专业素养

8、职业能力:敏于发现、勤于思考、长于沟通、精于表达、甘于艰辛

9、新闻发现的本质涵义:媒体对客观事实所蕴含的新闻传播价值先于世人的正确理解、评估和认识。

10、采访对象的特点:

复杂性:所有的社会成员都是潜在的采访对象 独特性:每一个采访对象都是独特的,具有唯一性

信源性:控制着信息传播的主动权,对信息的解读具有专业性和权威性。

11、采访对象的类型分析

一、根据与事实相关程度:1.当事人 2.目击者 3.知情者 4.相关部门 5.市民:社会反映 6.专家:权威解读

(1)当事人的特点及其在采访中的地位:

掌握着亲历的第一手信息;与报道内容有直接的利害关系;接访不易,愈是重大接访愈难。

采访特点:价值高、难度大、时间紧、竞争激烈,需勇往直前、坚忍不拔,但要注意自身安全,同时防止给采访对象带来伤害。(2)目击者的特点及在采访中的地位

与报道一般无利害关系,视角客观;容易消失,不易寻找。采访特点:价值高、时间紧

二、社会角色

根据社会角色分类:(1)政府官员

有权有势,见识广,善表达,应对和反控能力强。工作繁忙,没有充裕时间采访。拥有大量的权威信息,是重要的信息来源。

特点:难度大、要求高、时间紧、需做精心准备,有时需以利害相晓而不是动之以情。

(2)专业人士

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信息解读权威、工作繁忙、没有充裕的时间接访、专业背景、个性风格差别大

特点:要求高、时间紧、需做精心准备,采访时要熟悉相关专业知识、动之以情。(3)普通老百姓

朴实、见识窄、疑虑多、易紧张,有充裕的时间接访,不善表达。特点:记者要做到平易近人、真诚可靠

三、采访对象的心理行为

根据采访对象的心理行为分类:

个性心理分:理性外向型、感性外向型、理性内向型、感性内向型 心理行为分:配合型、应付型、回避型、阻挠型

12、新闻采访主体与对象关系论

一、主动与被动

二、团体与个体

三、13、两个主体关系的处理

一、不予采访对象争吵和辩论

二、不与采访对象做过多陈述

三、不直接否定采访对象的说法

四、与采访对象保持合作态度

五、不伤害新闻来源、保护新闻来源

14、新闻事实的特点:变动性、新鲜性、真相性

采访要求:抢时效、核实

15、新闻事实的类型

一、突变型:难以预料、具有集中性(时间、空间)、时效性强、显著性强、竞争激烈

采访紧张,对记者身体、业务等素质要求较高,注意打扫战场及后续报道

二、渐变型

三、计划型

四、陈旧型

16、观察采访的地位

优势:有利于保证材料的真实性和权威性;有利于获取更丰富的细节材料,使报道更具有现场感和生动性;有利于激发创作激情,可以不依赖采访对象,独立运用。

劣势:对现场的依赖性强,由于观察立足点的限制,容易导致观察的片面性,甚至失误。

17、观察的方法:旁观性、隐形、参与性、体验性、定向性观察与随机性观察

18、注意:

注意选择观察角度、变换与转移; 注意选择观察对象,层次与变化; 注意其他方式的印证; 注意配备辅助工具

19、访向的地位 优势:有利于迅速地掌握多方面的材料,有利于借助通讯工具迅速获取远距离的材料,有利于获取深层次的材料、劣势:容易对采访对象形成干扰,对采访对象的配合依赖性强,材料的真实性需要多方核实。

20、开放式提问:给采访对象以宽广的表达空间,不提出具体明确的硬性选择要求。

21、闭合式提问:给采访对象的表达空间很狭小,有十分明确的选择性要求,一般是二选一

另一种分类方法

1、直接是提问:开门见山、单刀直入、直截了当

2、间接式提问:迂回曲折、旁敲侧击、转弯抹角

22、技巧

1、寻找共同点切入

2、真诚适度的肯定

3、问题叙述得当、方式恰如其分、必要时应先做铺垫性陈述再提问

4、可以采取辅助性技巧,如欲言又止、结结巴巴、倾听的姿态、疑问的目光、沉默等

23、体验采访 地位:以报道对象的角色身份,直接介入待定的事实,以获取对事实的深切感受,从而获得深刻生动的报道材料,这是一种独特的采访方法,尤其是适用于报道平凡而又陌生的生活事实。

优势:能化平凡为神奇,使一般的生活事实产生十分生动的报道材料,能级大地激发记者的创作激情,能赋予报道极强的贴近性和人情味。

劣势:容易产生肤浅和片面的感受,容易使报道丧失客观性,只适用于非权力角色和非高度专业化职业角色的生活事实 注意:采访的深度、采访的客观性、采访的合法性:角色的合法性、行为的合法性

24、暗访的地位:记者不公开自己的身份或采访目的的采访方法,是采访正在进行中的非法活动或隐秘事实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优势:可以有效的获得尚未败露的非法活动或隐秘事实材料

劣势:困难多、风险大、容易损害甚至侵犯公民的合法权利,容易涉讼

25、问卷调查的地位:现代化大规模收集信息,具有科学性、现代性 优势:适合大规模大范围搜集资料,适合民意等隐性信息 问题:问卷设计要严密

样本选择要合理

新闻采访与写作复习资料剖析 篇7

关键词: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文学类院系,教学误区

过去, 新闻传媒作为党的喉舌, 大学的新闻传播学在我国是高考限制招生的专业。随着新闻媒体的市场化改革, 高校扩招, 新闻专业招生的限制令逐步放开, 各级院校纷纷办起了新闻传播专业, 其中绝大多数开设于文学类院系。《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作为新闻传播专业的核心职业能力课程, 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该专业的专业水准和办学水平。但在教学过程中, 该课程出现了一些问题, 也是目前我国文学类院系的新闻传播专业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在文学类院系开办的新闻专业中, “文人思维”往往深刻地影响着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教学, 师生容易出现将新闻与文学相混淆的现象。从目前我国的学科分类上来看, 新闻学与汉语言文学同属于并列的一级学科, 并无附属关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媒介结构、功能和经营方式的变化, 新闻学需要转向大众传播学, 这不单是个理论问题, 更是一个实践问题。而目前中国大陆许多文学类院系由于师资大多数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出身, “文人思维”过于浓厚, 缺乏新闻专业的理念, 结果在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很大的偏差。

一、对新闻传播专业的名词术语望文生义

文学类院系缺乏对新闻专业应有的学术尊重, 对新闻传播学的名词术语望文生义, 教学方法不当。新闻传播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学科, 体现在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中, 则表现为含有较多的名词术语, 如“新闻专业主义”、“提问方式与形式”、“暗访”、“通讯”等。要做到对新闻学专业名词术语理解准确, 仅凭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知识去理解是远远不够的, 需要对《中外新闻史》、《新闻学概论》、《新闻英语》、《传播学》、《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等课程有系统、深入的研究学习, 还需要有丰富的新闻采写实践经验, 否则就容易产生望文生义的错误。中国大陆一些文学出身的教师在教新闻采写课程的时候, 觉得“通讯”篇幅长, 重文采, 文学大有用武之地, 因此大肆鼓吹“新闻与文学合流”, 说这是今后新闻传媒发展的趋势, 要求学生加强新闻的篇幅和文采, 甚至还把这样的观点写在新闻与采访的课本里, 这是违背新闻传媒发展的实际情况的。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 作为政治经济生活重要情报的新闻信息, 在国家和普通民众的工作和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以新闻为本位”是当今世界各国新闻媒体发展的趋势。尤其是微博的普及, 一句话的消息具有了很强的传播力, 以互联网和手机等以个人为终端的数码通讯工具正以更快、更精悍的形式取代纸质媒体上长篇累牍的新闻报道, 互动的分众传播将取代单向的大众传播。而那些文学出身的教师无视新闻媒体发展的趋势, 对新闻的理解只从自己的学科背景出发, 把新闻写作当成文学写作课来教, 结果学生写出来的新闻作品与文学作品无异, 投到校外的新闻媒体得不到认可。由于自己也是一知半解, 现学现卖, 这些老师在教学中刻意回避对新闻专业名词术语的讲解和使用, 这就导致学生去报考记者证以及参加新闻媒体的招聘笔试时, 很难通过。

二、忽视新闻类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

文学类院系的新闻相关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比如, 把《新闻写作》归为《应用写作》课程的一部分, 以为培养学生的新闻采写能力只靠《新闻采访与写作》一门课程就能完成。事实上, 新闻采写能力作为新闻专业的核心职业技能, 是需要多门课程立体地、系统地学习才能培养起来的。中学语文课本里有部分内容提及新闻文体的相关知识, 但那还过于肤浅, 甚至对学生造成了一定的误导。初学者把新闻写作与文学写作混淆不清的根源是在于作者没有十分明确新闻报道的目的, 以及这种目的与其他文体的区别。大概说来, 新闻报道的目的主要分三类。一是告知读者是什么, 二是告知读者为什么, 三是向读者宣传一个道理, 对他们产生一些积极的影响。按照这三个目的, 可以把新闻报道的体裁分为客观性报道、述评性报道和宣传性报道三大类。客观性报道包括消息、专访、调查等体裁。消息为简讯、事件性消息、非事件性消息、描写性消息, 主要在《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中教学。随着受众的信息鉴别、分析、判断能力日益提高, 新闻专业主义以客观真实的标准向受众提供高纯度的信息是新闻传媒发展的必然趋势。述评性报道包括新闻述评、特稿、深度报道、专题报道、特别报道、特别关注等, 主要在《新闻评论》课程中教学。宣传性报道主要在《宣传与舆论》课程中教学。因此, 把宣传性报道归为新闻体裁有悖于新闻专业主义的要求。

三、忽略新闻职业思维方式的培养

文学类院系中办新闻传播专业, 往往忽视了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主要是对逻辑思维与概括能力、质疑能力的培养。有些大学新闻学院的学生是文理兼招的, 这样能够让文科生与理科生取长补短, 能适应多种内容的新闻报道。而那些设在文学类院系下的新闻专业则不同, 学生全是文科生, 感性思维和借题发挥有余, 但逻辑思维和概括能力不足。加上老师的照本宣科和学生过度依赖互联网, 导致知识面窄、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不会多问几个为什么、人云亦云的情况很普遍。采写新闻需要质疑, 但如何质疑, 还要遵循新闻职业道德客观公正的标准。因此, 对新闻专业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质疑能力是新闻媒体招聘记者的基本条件, 缺乏质疑能力, 就谈不上新闻敏感, 便难扑捉到新闻。每个职业都有特定的职业素质, 正如一个不善于辨别色彩的人不能成为一个画家、一个不懂节奏的人不能成为一个音乐家一样, 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也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新闻记者。大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关键时期, 3~4年的耳濡目染足以形成一个人终身的思维方式。但在文学类院系的新闻专业培养目标中, 很大程度的忽视了对新闻职业思维方式的培养, 这或许值得引起我们对文学类院系办新闻专业的合理性的反思。

总之, 由于高校院系设置的滞后性, 在文学类院系中开办新闻传播专业, 是我国普遍存在的现状。但把新闻和文学混淆的现象, 则在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课程中体现得尤其明显。如果继续违背新闻传播学的发展规律和脱离新闻工作的实际情况来办学, 将出现“失之毫厘, 谬以千里”的后果, 影响传统老牌文学类院系的办学效果和声誉。因此, 开办新兴专业的文学类院系应当创造一个尊重科学、尊重专业的教学科研环境, 不能为了上课而上课, 人为地割裂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毕竟全日制的大学课程学习有别于成人自考教育, 不是考过一门就丢一门。对于主管教学的院系领导而言, 应大胆任命专业科班出身的老师担任教研室的管理和教学工作, 保证学科的严肃性和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系统性。

参考文献

[1]李良荣, 李晓林.新闻学需要转向大众传播学[J].新闻大学, 1998, (3) .

[2]刘承武.从新闻专业主义角度谈新闻报道体裁分类[J].传媒观察, 2010, (6) .

新闻采访写作课教学改革初探 篇8

关键词:采访写作 作品 教学 改革

讨论新闻学教学改革,首先要对这门学科有一个准确定位。新闻学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大学中新闻学后备人才的培养重心是:实战与实践。

源于这个认识,我认为在《新闻采访写作》课上实施教学改革时,应尽量采用实践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自身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高质量的采访报道能力和团队合作力。在《新闻采访写作》课上,不是以教师为中心,而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做课堂主角。因此,我们的课堂既有教室里,也有教室外。教学的方式有:讨论式教学法、作品剖析、实践教学、案例教学、写作训练。

一.讨论式教学

在课堂上采用讨论式教学法的好处是,通过讨论学生不再单一的接受教师知识的传授,通过提问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充分消化、吸收所学的理论知识,达到深入浅出的教学效果,而且还能提高学生新闻写作能力,帮助他们捕捉新闻事件中最生动、最鲜活的素材,可听、可见、可感的事实。

课堂讨论时要鼓励大家各抒己见,诚实开放。在课堂上当教师想要讲解一个重要的理论知识的时候,可以先不说出它的正确定义。先让学生自己讨论,自己来定义,不能用教科书上的解释。学生广泛开展讨论,但是不能偏离教学的主题。当学生对教师的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进一步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要敢于和学生的观点发生思想碰撞。老师也可以故意和书本上的某些理论知识唱反调,提出不同意见,然后引发学生讨论。最后老师再总结正确答案。讨论的关键在于鼓励学生思考、联想、对比,敢于打破常规。

在讨论中让学生明白写新闻就是讲故事,讲生动的故事。只是新闻故事不同于文学作品中的故事,文学作品可以虚构,但是新闻必须真实,不能虚构。讨论分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学生围绕新闻六个要素展开讨论。谁?发生了什么事?怎么发生的?读者最想要知道什么?读者需要知道什么?导语怎么样写才能立刻吸引读者?第二阶段怎样的讲述形式才能更吸引人?可听、可见、可感、可闻的素材有没有?富有冲突性、戏剧性的直接引语有没有?你要采访什么人?提出什么样的问题?第三阶段写作练习,通过写作验证第一、二阶段成效。检验学生是否清晰地掌握了新闻价值判断与新闻写作的关系。第四阶段互评练习,通过讨论,学生自己先点评自己的习作,然后请其他同学问他几个问题,你的报道主题是什么?你对你的导语满意么?你的直接引语具有典型性么?让学生提出修改方案,教师可以适当点评,经过比较,选出最好一种修改方法。在整个讨论过程中,学生要做笔记,教师也要做笔记。纪录学生的观点、问题和表现。

二.作品剖析

在课堂上,师生共同解刨分析各种新闻作品。教师选出一件新闻作品,比如一条三分钟的电视新闻报道,再把它解剖成十几个小部分,逐一分析。分析它的报道主题、报道角度、报道框架、提问技巧、新闻背景、信源来源、语言表达等。总结出同类报道题材的鲜活共性采写规律,避免单调、乏味的写作套路。要求学生每天阅读中外新闻,每周末精选出本周阅读到的优秀中外新闻作品,剖析这些作品的优点,有哪些值得借鉴的采写规律。学生阅读时应该用不同颜色的笔对新闻作品中重要的内容、精彩之处、疑难之处标出来。学生可采用不同的标注记号:点、圈、划线、批注、评论等。这种标注方式,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积累知识,而且方便课上师生点评。在这种案例教学中,通过阅读和点评,一方面使教师更深入地了解学生,更有针对性的启发引导学生;另一方使学生既复习巩固已有旧知识,发现新知识,倾听他人见解,纠正自我理解偏差。

教师和学生共同评析学生自己制作的新闻作品,比如让学生拍摄制作一条三分钟的电视新闻报道,再解剖成小部分,逐一分析,先由学生提出意见,每个学生都要提出至少一条意见,写在纸上;然后随机抽取六个同学在课堂上阐述见解;请被点评的学生评出哪些意见对自己最有用;教师最后做点评。教师做点评时要褒贬都有,做的好的地方要及时地给与肯定,做的不好的地方要提出改正意见。教师做点评时要尽可能具体细微,主要用意是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勤于思考。最后让学生修改作品。

三.实践教学

学生在校园学习理论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在实际工作当中能灵活运用。不能付诸实践的学习都是无效的。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把课堂延伸到社会各个角落。例如:有一次我带领学生去采访一位在公园门口以卖草编为生的老太太。她的儿女都不愿意赡养她。当天晚上回来后,我立刻召集学生上课讨论,进行细节练习。问题有:老太太有多大年龄?老太太的头发是什么样的?手掌是什么样的?皮肤什么样?脸上皱纹多么?老太太中午吃午饭了么?吃的什么饭?是买的还是从家带来的?老太太一天能买多少草编?平时是几点出摊,几点收摊?她说的最令你难忘的一句话是什么?这些细节都可能成为吸引读者眼球的重要素材。学生在实践中训练找故事的敏感,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写作要素和新闻要素,这些实践会在他们心底形成采访范式,在他们每一次采访实践时,在他们未来的记者生涯中,都会在脑海中不定地问自己:“关于这个新闻事件,我的读者想要什么?我的读者需要什么?如何让事件有故事味?穿插什么样的背景信息?最好的直接引语是什么?新闻报道的意义在哪里?

教师可利用学校现有新闻传播实验室设备指导学生实践。学生们与教师每周一上午开选题会,共同讨论本周报道题材。教师带领学生或者学生自己组织社团用摄影摄像器材在校内、校外拍摄新闻影像。在从事新闻学教学三年多来,我指导学生完成了:学生春季运动会、新春联欢会、校庆、康百万庄园、太极拳发源地陈家沟、青龙山慈云寺、台湾行等一系列学在路上的新闻采访课。同学们在实践中领悟新闻采访写作学的核心原理,学生们表示,新闻采访写作是一门让人痴迷、兴奋、能发挥个人潜能、同时培养团队意识的课程。

四.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用最新、最近发生的新闻事件去解释分析新闻报道中的理论原理。为什么要选用最新、最近发生的新闻事件?这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在每周常规教学时间以外,要大量阅读国内、外各大媒体的新闻报道,力求在课堂教学上选用的新闻案例都是新鲜的。对学生来说新奇的案例比老旧的案例更有吸引力,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我们选用的案例大部分都是最新鲜的新闻事件,如韩国岁月号客轮沉没,天津港爆炸,马航HM370飞机失踪等。在讲新闻报道均衡性原则时,教师选用了天津港爆炸,分析解剖中外媒体的新闻报道,让学生比较清晰深刻的掌握什么叫报道的均衡性,如何在报道中做到均衡。

学生以真实的新闻案例为主题,展开提问、采访与写作。模拟训练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丰富了课堂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增加了学生的采访经验。模拟教学的方式多种多样:召开记者招待会、人物专访、危机事件采访、突发事件采访等。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有时是采访者,有时是被采访者。无论学生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他们都不敢松懈。学生在模拟训练之前要做大量功课,查找阅读各种与模拟主题相关的资料,与自己扮演角色相关的资料。模拟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采访技能与提问技巧,更重要的是训练他们调查研究的能力。学生在这种角色转换的训练中也坦言,作为记者就是千方百计地想要采访对象回答自己的问题,而作为采访对象要面对记者连番轰炸似地拷问,尤其是当问到一些不好回答的危机问题、情感炸弹问题、涉及到被采访者隐私的问题时却想回避回答或者拒绝回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更好的体会到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与职业规范,在未来的记者生涯中终身受益。比如,“屠呦呦获诺贝尔奖”中学生扮演这位女科学家回答记者提问。模拟训练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丰富课堂内容,增加了学生采访经验。

五.写作训练

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记者,写作基本功要扎实。教师要求学生每天坚持微博写作,字数140字。美国推特是最早推出微博的网站。2009年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教师将学生写作练习的字数限制在140字以内目的在于用尽可能少的字讲最多的内容。写作训练对学生来说是极大的挑战,在有限的字数内讲清楚事实对于他们来说并不容易。一条140字的微博信息需要反复修改,删减,剔除肥肉,保留最精华的部分。

微博是一种微笔记、微日记、微旅行记。微博的写作动力是好奇心驱动的,微博可以用来写读书笔记、旅行笔记和纪录思想点滴。用微博形式写的新闻同样需要具备五个W(谁who、时间when、地点where、发生了什么事what、为什么会发生why)。微博上必须具备人物、故事、画面、引语、背景、解释等要素。好的微博的判断标注是它是否具有故事性、知识性、生动性、可读性和思想性。学生用140字纪录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和感受,但必须是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和人物。也可以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上看到的新闻中寻找题材,发现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或人物,就认真思考,找出一个新的报道角度、或者加上背景介绍、或者评价分析改写后再发表。140字并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转载,不仅供日常生活的消遣娱乐,而且是能引起读者对当今社会深入思考。总之分为两类内容:一、写作者亲身经历或者亲眼看到的事件。二对新闻媒体已经报道的事件通过增添新闻背景、新闻语境或者新闻分析重新整理改写。

通过教学改革,提高了新闻采访写作课的教学质量。教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踊跃参与。课堂是开放、自由的。学生们在课堂上或者在社会实践中,大家都是相互合作、相互欣赏、相互鼓励,更好地发挥创造力。

参考文献

1.《我要什么样的新闻学课堂》.李希光.

2.《教你如何策划微博》.李希光.

上一篇:政府出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下一篇:行政程序与行政法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