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2024-07-28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提纲范文(共6篇)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篇1

古代文学

概论

1、什么叫文学史?

文学史是人类文化成果之一的文学的历史。

2、文学史研究有几个层面,最外围是文学创作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

第二个层面是文学创作的主体即作家,包括作家的生平、思想、心态等。第三个层面是文学作品,这才是文学史的核心内容。

与文学创作密切相关的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鉴赏。

与文学创作密切相关的还有文学传媒。

2、文学史研究有几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最外围是文学创作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

第二个层面是文学创作的主体即作家,包括作家的生平、思想、心态等。第三个层面是文学作品,这才是文学史的核心内容。

与文学创作密切相关的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鉴赏。还有文学传媒。

3、中国文学史的分期

三古、七段的具体划分如下:

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

第一段:先秦

第二段:秦汉

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

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

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840)

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919)第一编 先秦文学 绪论

1、中国文学的源头

散文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 诗歌可以追溯到《诗经》、《楚辞》和汉乐府;小说可以追溯到神话传说,《左传》、《史记》等历史散文,以及诸子散文中的寓言故事; 辞赋可以追溯到《楚辞》。骈文中对偶的修辞手法,在这个时期也已出现; 就连戏曲的因素在《九歌》中也已有了萌芽。

第一章 上古神话

第一节中国神话的产生和记录 面对难以捉摸和控制的自然界,人们不由自主地会产生一种神秘和敬畏的感情,人们由此幻想出世界上存在着种种超自然的神灵和魔力,并对之加以膜拜。这就是神话产生的根源。虽然上古巫史不分,但文献仍算丰富,除了《山海经》等书中记载神话比较集中之外,其余则散见于经、史、子、集等各类书中。

第二节中国神话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

一、创世神话 中国古代的创世神话,盘古

伏羲

二、始祖神话

女娲抟黄土作人,姜嫄踩足印受孕

三、洪水神话

鲧禹治水

四、战争神话

炎黄争雄

共工 刑天

后羿

夸父

第二章

诗经

第一节《诗经》的编定和体制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产生的地域,约相当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

第一节《诗经》的编定和体制 《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

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国是地区、方域之意。十五国风160篇,即这些地区的地方土乐。国风中,豳风全部是西周作品,其他除少数产生于西周外,大部分是东周作品。

“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雅分为大雅31篇,小雅共74篇。颂是宗庙祭祀之乐。

第二节《诗经》的内容

1、史诗

被认为是周族史诗的是《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五篇作品。《生民》写始祖后稷的神异诞生和他对农业的贡献。《公刘》写公刘率领周人由邰迁徒到豳定居。

《绵》写古公亶父率周部族再次由豳迁至岐建城立国,并叙及文王的事迹。《皇矣》写太王、王季、文王伐崇伐密胜利的经过。

《大明》写王季生文王,文王生武王,武王在牧野大战。

2、写君臣亲朋欢聚宴享的燕飨诗 《小雅·鹿鸣》 《鄘风·相鼠》

3、怨刺诗 : 《魏风·伐檀》 《魏风·硕鼠》 《邶风·新台》 《陈风·株林》 《鄘风·墙有茨》 怨刺诗小结

怨刺诗主要保存在“二雅”和国风中。如大雅小雅中的怨刺诗,反映了厉王、幽王时赋税苛重,政治黑暗腐朽,社会弊端丛生,民不聊生的现实。国风中的怨刺诗,或讽刺不劳而获,贪得无厌者,或揭露统治者的无耻与丑恶,辛辣的讽刺中寓有强烈的怨愤和不平。大雅中的怨刺诗,大多出自身份和社会地位较高的作者,针砭朝政,情绪愤激,但讽刺有一定的节制,带有更多的规谏之意。

4、战争诗

《小雅·南有嘉鱼之什·六月》

《小雅·鹿鳴之什·采薇 》

5、徭役诗:

《唐风·鸨羽》 《卫风·伯兮 》

6、情诗:

《周南·关睢》

《邶风·静女》 《郑风·子衿》

《氓》

《王风·黍离》

7、农事诗: 《七月》

第三节《诗经》的艺术特点

1、赋比兴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凡句中有“如”字的,皆是比喻。如:“中心如醉”、“中心如噎”(《王风·黍离》),以“醉”、“噎”比喻难以形容的忧思;“巧言如簧”(《小雅·巧言》)、“其甘如荠”(《邶风·谷风》)等。

《诗经》中的“兴”

“兴”的运用情况比较复杂,有的只是在开关起调节韵律、唤起情绪的作用,与下文在内容上的联系并不明显。如《小雅·鸳鸯》:“鸳鸯在梁,戢其左翼,君子万年,宜其遐福。” 《小雅·白华》以同样的句子起兴,抒发的却是怨刺之情:“鸳鸯在梁,戢其左翼。之子无良,二三其德。”这种与本意无关,只在诗歌开头协调音韵,引起下文的起兴,是《诗经》兴句中较简单的一种。《诗经》中更多的兴句,与下文有着委婉隐约的内在联系。或烘托渲染环境气氛,或比附象征中心题旨,构成诗歌艺术境界不可缺的部分。《郑风·野有蔓草》写情人在郊野“邂逅相遇”:

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情景交融、物我相谐 《秦风·蒹葭》

诗章重叠

只变换少数几个词,来表现动作的进程或情感的变化。如《周南·芣苡》 叠字叠韵的运用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小雅·伐木》),以“丁丁”、“嘤嘤”摹伐木、鸟鸣之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依依”、“霏霏”,状柳、雪之态。这类例子,不胜枚举。

双声叠韵也使诗歌在演唱或吟咏时,章节舒缓悠扬,语言具有音乐美。《诗经》中双声叠韵运用很多,双声如“参差”、“踊跃”、“黾勉”、“栗烈”等等,叠韵如“委蛇”、“差池”、“绸缪”、“栖迟”等等,还有些双声叠韵用在诗句的一字三字或二字四字上。如“如切如磋”(《卫风·淇奥》)。

第四节《诗经》的地位和影响

《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如果说,“风雅”在思想内容上被后世诗人立为准的,比兴则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诗经》所创立的比兴手法,经过后世发展,成了我国古代诗歌独有的民族文化传统。

第三章 历史散文

第一节 从甲骨卜辞到《春秋》

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

商代铭文记事简单,形式一律。如:“丁巳,王省夔京,王易小臣俞夔贝,惟王来征夷方,唯王十祀有五,肜róng日。” 记言叙事文之祖:《尚书》《春秋》

《尚书》

《尚书》在时间跨度上与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相近。《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商书·盘庚》是可靠的殷代作品,也是我国记言文之祖。它记录了盘庚要迁都,被普遍反对,为说服众人而发表的训辞。

《周书》主要是诰与誓两种文体,记周公言论最多,《洛诰》、《无逸》、《立政》是告诫成王之言,《大诰》是对诸侯的训令,《多士》、《多方》是对殷民的训诫,《康诰》教训康叔如何治理殷民,《君奭》是周公与召公的谈话。《周书》的《金縢》和《顾命》以记事为主。《春秋》

孔子编定的《春秋》,记事系统,具有自觉的记事意识和写作义例。它记载了自鲁哀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722-前481)的历史,对这一时期的史事作了简洁的大纲式的叙述。具备了明确的时间观念和自觉的记事意识。但其记事虽简而有法,却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叙事散文。如隐公元年载:“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有,但事件的因果、过程,人物的行为、性格,都无从知道,仿佛一则新闻标题,而不像一篇文章。《春秋》笔法

《春秋》维护周礼,反对僭越违礼为,贬斥邪说暴行。这种倾向在行文中不是议论性文辞,而是在史事的简略记述排比中表现出来。《春秋》常以一字寓褒贬,在谨严的措词中表现出作者的爱憎。比如杀有罪为“诛”,杀无罪为“杀”,下杀上曰“弑”。同样是打仗,却分带一定非正义性的打叫“攻”,战胜为“克”,大打小叫“伐”等不同说法,含义也迥然不同。第二节《左传》的叙事和记言 相传《左传》作者是左丘明。《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722),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468),基本与《春秋》重合,还有个别战国初年的史料。今人一般认为此书大约成书于战国早期,编定者是一位儒家学者。《左传》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并站在儒家立场上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作出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道德伦理评价,为人们提供历史的借鉴。

《左传》的思想特点

1、叙因果关系道德化。常从是否合礼着眼。如城濮之战。

2、有民本思想,同时多处批评唯宗唯神观念。如《曹刿论战》、《僖公五年》

3、歌颂正直有为人物,揭露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批判统治者残暴荒淫行为。

前者:颖考叔、董孤、子产、弦高、申包胥、赵宣子、管仲、鲍叔牙、晏子、曹刿等。

孟子曰:“春秋无义战。”

后者:郑庄公、庆父、晋灵公、陈灵公、齐襄公、卫懿公、骊姬等。

4、并非全像《春秋》那样一味唯礼是从,而是承认变化的合理性。

有姺、邳,周有徐、奄。自无令王,诸侯逐进,狎主齐盟,其又可壹乎? 《左传》笔法

1、《左传》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以“君子曰”、“君子是以知”、“孔子曰”等来对事件或人物作出道德伦理评价。如: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2、倒叙与预叙手法的运用,也是其叙事的重要特色。

倒叙,在叙假道于虞以伐虢后倒叙晋献公欲以骊姬为夫人占卜不吉而从筮。预叙,如秦晋崤之战中蹇叔王孙满在战前已预知了必然失败的结果。

3、叙事具戏剧故事性,大量描写细节。如介之推母子间的对话、华元食士忘其御羊斟等。

4、多次用梦的手法,表现人物事情的复杂性。①假梦以施诡计。②借梦交代原因 初,③藉梦以显畏惧。④祖先荫庇。

5、神秘化。占卜、梦境、天象的神秘暗示。《僖公二十八年》、《成公十七年》

6、特别善于描写复杂的战争。

①对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特别是战前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活动,交代详细;如城濮之战,起因是楚晋争霸

②常着眼于战争胜负因素的分析,如战争的性质、目的、意义及交战双方各方面的对比。如秦晋殽之战。正义在晋,意义晋在固霸,秦在争霸。

7、记言文字“文典而美”,“语博而奥”。如《僖公三十年·烛之武退秦师》。部分记言文字具有尊礼儒雅面具下含义丰富的应对辞令特色:《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左传·襄公十一年》、《左传·僖公四年》、《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8、追叙真人实事,遥体人情,记录详细,代言而入情合理。钱钟书在《管锥编》中指出这种写法“非记言也,乃代言也”,并说:“史家追叙真人实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盖与小说、院本之臆造人物、虚构境地,不尽同而可相通;记言特其一端。”

介之推母子对话说明了这一点。第三节《国语》的文学成就

《国语》是一部国别史,全书21卷,分别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事,是各国史料的汇编。《周语》侧重论政记言。《鲁语》主要针对一些小故事发议论。《齐语》记管仲和桓公的论政之语。《晋语》共九卷,侧重记述晋文公的事迹。《郑语》主要记史伯论天下兴衰的言论。《楚语》主要记楚灵王、昭王时期的事迹《吴语》独记夫差伐越和吴之灭亡,《越语》则仅记勾践灭吴之事。《国语》的特点

《国语》记言多于记事,表现出叙事技巧和情节构思上的特点,有时也能写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有的情节生动曲折,极富戏剧性的叙事,如《晋语》前四卷写晋献公诸子争位的故事,精彩纷呈。其中有虚拟的情节,如骊姬夜半而泣(《晋语一》),谗太子申生,骊姬夜泣及其谗言,滑稽的小插曲,《国语》中还写了重耳子犯相骂的对话,幽默有趣,写出了重耳流亡集团的内部冲突。

第四节《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战国策》主要记载了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作者是战国后期纵横家,最后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表现了纵横家思想和人生观。在政治上他们崇尚谋略,强调审时度势,肯定举贤任能,在人生观上则是追求功名显达,富贵利禄。不过,也有“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之士。《战国策》的思想价值,在于它反映了战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反映出士人精神的张扬。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1、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纵横之士如苏秦、张仪,勇毅之士如聂政、荆轲、高节之士如鲁仲连、颜斶等等,都个性鲜明。

2、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来描写人物。

3、在语言艺术上的空前成功。游说之辞和叙述语言,都长于铺张渲染。第五节 先秦叙事文对后世的影响

1、先秦叙事散文的体例、思想、写作艺术等对后世史传文学的创作有直接启发。

2、先秦叙事散文在散文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左传》、《国语》、《战国策》等,成为后世散文写作的楷模。

3、先秦叙事散文的叙事艺术,对我国古代小说的产生发展及其独特的艺术个性的形成,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褒贬分明,教化作用,“君子曰”,叙事结构。第四章 先秦说理散文

第一节先秦说理文体制的逐步成熟

1、语录体和韵散结合体:《论语》《老子》

2、语录体向专题论文过渡:《墨子》《孟子》《庄子》

3、专题论文:《荀子》、《韩非子》 《论语》

《论语》是孔子门人对孔子言行的记录,是先秦礼乐德治思想最集中的体现,表达了孔子对现实热切的关怀,它所昭示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论语》文约旨博,言简意赅,极有韵味。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思想、语言、文体等各个方面对后世影响巨大。权威的注本有何晏《论语集解》、朱熹《论语集注》,今人杨伯峻《论语译注》。《老子》

《老子》以韵文为主,韵散结合的形式,是先秦说理文的另一形态。但仍属语录体。书中表现出了作者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愤世嫉俗的情感。其文章犹如一组辞意洗炼的哲理诗,采用大量的韵语,排比、对偶句式,行文参差错落,犹如鱼龙曼衍,变化多端,像诗,也像歌谣,常比喻来表现深刻的哲理。如第六章云:“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以形象的比喻表现玄妙的哲理,文气跌宕流暢,句式连环相对。《墨子》

《墨子》站在小生产者的立场,倡导一种平等简朴、和平、宗教型的社会生活方式。《墨子》发展了文章的逻辑性,文风朴实无华。《墨子》中反映墨子的主要思想和代表其说理风格的是《尚贤》、《尚同》、《兼爱》、《非攻》等10论。这些篇目的标题都概括了论述的中心思想,文章结构完整,层次清楚,不再是三言两语的独白或对话。《墨子》尚未完全摆脱语录体的影响,大量的“子墨子曰”,表明这些仍是墨子后学对墨子讲学之辞的记录。只是这些语录,段与段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是在围绕同一个论题加以论述,因而就再不是语录的简单联缀,而是有内在逻辑的论文,说理文体制在《墨子》中形成了。第二节《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1、气势浩然、词锋犀利、感情充沛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

2、结构上,巧妙设问,缓缓道来,引人入彀。如王顾左右而言他。

3、在论辩中常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折枝,梃与刃、五十步与百步、禽兽、紾臂得食、逾墙得妻。第三节《庄子》哲思的诗意表现 《庄子》33篇,分为内

7、外

15、杂11三个部分。

庄子是思想家,道家思想在他那里发扬光大。在他手上成了愤世嫉俗而又超世逍遥、万物齐

一、明哲保身主义。

庄子又是个诗人,他的很多寓言都充溢着瑰玮諔诡的诗意。

1、庄子的寓言

庄子“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天下》)。寓言即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

《逍遥游》有三个层次:第一、从“北冥有鱼”到“圣人无名”,是写从有待到无待的境界。第二、至“窅然丧其天下焉”,说明“无己”、忘掉一切才能达到逍遥的境界。第三部分,论述什么是真正的有用和无用,说明不能为物所滞,要把无用当作有用,进一步表达了反对积极投身社会活动,志在不受任何拘束,追求优游自得的生活旨趣。

2、庄子的哲思

杯水芥舟,朝菌蟪蛄(《逍遥游》),蜗角蛮触(《则阳》),曲尽小之情状。而骷髅论道(《至乐》),浑沌因日凿一窍,七日而死(《应帝王》),蜗角之中,触蛮相争,伏尸数万(《则阳》),曹商使秦,舐痔破痈,得车百乘(《列御寇》)。而像“儒以诗礼发冢”(《外物》)对儒家诗礼的揶揄,也与圣知之法为大盗守的批判相一致(《胠箧》)。《庄子》里恢诡谲怪的形象

硕大无比的鲲鹏,吸风饮露的神人,解牛如奏乐的庖丁,无用之用的支离疏,七窍皆无的混沌,望洋兴叹的河伯,侃侃而谈的骷髅,争地而战的触氏和蛮氏,德充形残的兀者王骀、叔山无趾、哀骀、申屠嘉、支离无唇、瓮盎大瘿。《荀子》

《荀子》说理清晰,论辩透辟,逻辑周密,善于譬喻,长于铺排,在先秦诸子说理文中别具一格。其总体风格,郭沫若以“浑厚”二字概括之。《荀子》大量运用许多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譬喻,深入浅出,生动巧妙地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使深奥的理论浅显易懂。如《劝学》几乎都是引类譬喻重叠构成,并且譬喻的运用变化多端,或正反为喻,或并列为喻,辞采缤纷。还喜欢用大量排比句法,或以韵语描写、抒情,增强了气势,调谐了音节,更富于说服力和感染力。《韩非子》

《韩非子》以论辩的透彻,逻辑的严密,成为先秦说理散文论辩艺术的集大成者。其最具文学意味的还是数量居先秦散文之首的寓言故事。像《内储说》、《外储说》、《说林》、《喻老》、《十过》,都是寓言专集。《韩非子》的寓言故事主要取材于历史事迹和现实,很少拟人化的动物故事和神话幻想故事,没有超越现实的虚幻境界和人物。第五章屈原与楚辞

第一节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 楚国的文化为“信巫鬼,重淫祀”(《汉书·地理志下》)。如楚怀王亦是“隆祭祀,事鬼神”(《汉书·郊祀志下》),把破秦的希望寄托在鬼神身上,最终为秦所败。贵族阶层崇信巫祭,现在出土的材料多有证明。而在南方土著聚居的“南郢邑、沅湘之间”,更是巫风浓烈,“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王逸《楚辞章句·九歌序》)巫文化对楚国审美风气的影响是明显的。楚地的艺术很兴盛,而这些艺术很多与祭神有关,充满了奇异的浪漫色彩。如王逸所记载的庙堂壁画,楚“凤夔人物帛画”,刻画在器物、帛画上的楚舞造型,以及出土的编钟等,都富有飘逸、艳丽、深邃等美学特点。第二节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屈原,名平。出生于楚威王元年(前339)。属楚国公族。曾任楚怀王左徒,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对内主张举贤任能,对外主张联齐抗秦,深得楚怀王的信任。上官大夫靳尚出于妒忌,诬陷屈原,怀王于是“怒而疏屈平”。曾谏楚怀王杀张仪,又劝谏怀王不要往秦国和秦王相会,都没有被采纳。楚怀王死于秦后,顷襄王即位,屈原再次受到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靳尚的谗害,被顷襄王放逐。终投汨罗而死。关于楚辞

宋黄伯思《翼骚序》云:“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故“楚辞”是指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在形式上与北方诗歌有较明显的区别。进一步说,楚辞的直接渊源应是以《九歌》为代表的楚地民歌。《九歌》原为祭祀时之巫歌,后经屈原中工而保留下来,而《离骚》等其他作品则是在这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南方祭歌那神奇迷离的浪漫精神,也深深地影响甚至决定了楚辞的表现方法及风格特征。关于《离骚》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首长篇抒情诗。全诗共三百七十多句,近二千五百字。“离骚”二字,司马迁认为是遭受忧患的意思,《离骚》的写作年代,一般认为是在屈原离开郢都往汉北之时。《离骚》反映了屈原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和他热爱宗国愿为之效力而不可得的悲痛心情,也抒发了自己遭到不公平待遇的哀怨。全诗缠绵悱恻,感情十分强烈,他的苦闷、哀伤不可扼止地反复迸发,从而形成诗歌形式上回旋复沓的特点。《离骚》的内容结构

《离骚》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从开头到“岂余心之可惩”,首先自叙家世生平,因此具有“内美”。但由于“党人”的谗害和君王的动摇多变,使自己蒙冤受屈。在理想和现实的尖锐冲突之下,屈原显示了坚贞的情操。后一部分极其幻漫诡奇,在向重华(舜)陈述心中愤懑之后,屈原开始“周流上下”,“浮游求女”,但这些行动都以不遂其愿而告终。《离骚》的主旨

一般认为,《离骚》的主旨是爱国和忠君。”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等。诗中用了一些婚姻爱情的比喻,可以解释为屈原的忠君。只有通过国君才能实现自己的兴国理想。所以,屈原的忠君是他爱国思想的一部分。屈原的爱国之情,是和宗族感情连在一起的。如他对祖先的深情追认,就是一种宗族感情的流露。屈原的爱国感情更表现在对楚国现实的关切之上,从希望楚国富强出发,屈原反复劝戒楚王向先代的圣贤学习,吸取历代君王荒淫误国的教训,不要只图眼前的享乐,而不顾严重的后果。如列举了夏启、羿之例,向楚王提出了警告。他对那些误国的奸佞小人也是充满了仇恨,对宗国命运的担忧,发而为一种严正的批判精神,这是《离骚》中非常值得珍视的地方。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篇2

关键词:新升本科院校,古代文学,毕业论文

《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 由于涉及的作家作品众多, 不少学生毕业论文在选题时都以古代文学作为方向。因此如何让古代文学毕业论文质量提升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这在新升本科院校中显得极为突出。

一、新升本科院校古代文学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的原因

(一) 课程本身因素

从文学诞生之日起, 对于文学的研究就已经开始出现, 而千百年来对于古代文学研究的热度也从未消退, 研究古代文学的学者更是各朝各代名家辈出, 有些名家甚至是用尽自己毕生精力去研究某部作品或某位作家, 所以现在的古代文学研究成果已是硕果累累。但这种现状对本科生来讲却是相当尴尬。本科生学习古代文学是两年时间, 就这门课程本身来讲, 两年的时间实在是太短, 不少重要知识点在老师讲解过程中是走马观花, 学生的吸收更是大打折扣, 很多学生根本就没有接触过真正的学术研究。

(二) 学生自身因素

由于高考扩招使大学入学门槛明显降低, 所以学生在进入大学时综合素质已是良莠不齐。在进入大学之后, 很多学生又往往把课余时间都花费在英语等过级考试上, 对于自己的专业课却出现不同程度的忽视, 老师要求读的一些专业书根本无暇顾及, 长此以往, 学生连教材中的基本知识点都无法记住, 学术研究更是无从谈起。

(三) 指导教师因素

新升本科院教师从事的科研活动较少, 因此特别是年轻教师对于学术活动了解不够, 不能及时把握学术前沿, 这些也都成为制约教师无法较好指导毕业论文的关键性因素。再加上文学院的学生偏爱选择古代文学方向作为毕业选题, 所以古代文学老师常常出现一个人要带十几个学生的情况, 这样老师既要保证完成教学任务, 还要指导学生毕业论文, 往往最后力不从心, 在给学生指导时由于精力达不到而存在一些漏洞, 造成一些学生浑水摸鱼, 毕业论文蒙混过关。

(四) 学校体制因素

一般学校将毕业论文安排在第八学期, 而这一学期往往是学生考研、就业的重要学期。参加考研的学生一味关注自己的考研而无心做毕业论文, 多是草草应付了事。就业学生存在的问题更多, 很多学生为了找工作往往最后一个学期就离开学校, 手头资料严重缺乏, 因此毕业论文的水平更令人堪忧。另外, 学校对于毕业论文的不及格率缺少严格规定, 有些老师为了不影响学生毕业, 把原本应该不及格的毕业论文升为及格, 这样毕业论文作为评定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就失去了意义, 这些体制上的因素也成为制约毕业论文无法做好的原因。

二、提高新升本科院校古代文学论文质量的建议

(一) 健全学校管理体制

不少学校对于毕业论文也有一系列的规定, 如《关于印发〈毕业论文 (设计) 工作条例〉的通知》《毕业论文撰写要求》等一系列规定, 但很多老师并没有严格按照学校规定来执行。面对这样的状况, 学校应该进一步完善相应的规定, 细化毕业论文工作条例, 并且对于其中的一些步骤进行严加审核, 防止不认真的学生和老师钻空子。另外学校应该推行盲审政策, 在答辩前组织本校专家或是兄弟院校专家进行匿名评审, 盲审通过之后方能参加答辩, 这样给学生及指导老师无形中增加一些压力。

(二) 提升教师的专业指导水平

由于新升本科院校的科研水平普遍不强, 因此提升教师的学术水平成为重要任务。学校应该鼓励青年教师到知名高校进修、访学, 感受名校的学术氛围。只有教师的学术视野开阔才能够有足够的水平给学生介绍本方向的学术动态, 指明现阶段依然存在的学术空白点, 探讨更有意义的科研选题, 提升学生在学术领域的水平, 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做好毕业论文。

(三) 加强学生自身水平的提高

加强学生论文写作的基本功应是学生入校起就应该强化的基本功。学校应开设论文指导课, 增强学生对论文写作课的重视, 平时多布置一些小论文, 及时指点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防止出现题目过大、过于老套、无研究价值这样的问题, 用这种方式来加强学生自身水平的提高。

三、小结

做好本科生毕业论文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 本文仅重点探讨新升本科院校文学院古代文学方向论文就发现诸多问题, 而这些问题是需要学生、教师、学校的共同努力才能解决的。只有经过各方的互相协调、配合, 毕业论文的质量才会有提高, 才能推动学校综合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应强.文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1]张应强.文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2]张慧典.地方本科高校毕业论文质量问题及对策[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9 (6) :123-126.[2]张慧典.地方本科高校毕业论文质量问题及对策[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9 (6) :123-126.

[3]段志富, 干玲玲, 黄海燕.高校毕业论文开题情况分析[J].科级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 (31) :159-160.[3]段志富, 干玲玲, 黄海燕.高校毕业论文开题情况分析[J].科级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 (31) :159-160.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提纲 篇3

——《众神狂欢 论古希腊神话的特征及其对西方文化精神的影响》

汉语言文学刘贺

论题观点来源

古希腊神话是西方文学史上的一块瑰宝,其艺术特征、审美取向以及所表现出的精神风格都深深的影响了它后期的文学、艺术发展,它所蕴含的“人”的思想观念和张扬个性、放纵原欲的思想内涵,也对希腊民族性格特征的养成奠定了基础。在几年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过程中,个人对于外国文学史 部分中,古希腊神话部分较为感兴趣,其后若干年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古希腊神话文学的影响和其中的精髓贯穿了整个西方文学史的发展历程,因而,开始查阅更多的相关资料,进行研究论述。本文所有的内容论述是建立在2007年版 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古希腊的传说和神话》基础之上,结合其他历史资料进行补充说明。

论文基本观点

本文从古希腊神话的起源开始进行阐述,结合其本身的地域性、文化性、民族性、传统性来分析在其逐渐形成的过程中参含的文化传统,通览整部著作,我们能清晰的感受到这其中“神、人同形同性”这一明显的特征,神的族谱、神的阶层、神的欲望、神的阶变 等等,这其中,它所蕴含的思想性、故事性、文化性等特征,影响了

西方文学史的发展脉络。最著名的就是西方文学史中的主题母胎。《哈姆雷特》中的乱伦恋母情结,已被弗洛伊德考证、如《罗密欧与朱丽叶》般纠结辗转的命运主题,更是屡见不鲜。“悲剧意识”,“悲剧情思”更是影响了三大著名戏剧家家的创作。埃斯库罗斯、索福克洛斯、欧里庇得斯的不朽名作《俄瑞斯忒亚》、《俄狄浦斯王》

《美狄亚》,精简的故事内容,严谨的故事结构,至今被奉为经典。

论文的结构

论文分为引言、希腊神话及其艺术特征、对西方文化精神的影响、尾篇等四部分。

一、引言

1.1神话的起源

二、希腊神话及其艺术特征

2.1希腊神话概况

2.1.1 人物及其相互关系

2.1.2 神的故事

2.1.3英雄传说

2.2希腊神话特征

2.2.1思想特征

2.2.2艺术特征

2.2.3文化特征

三、对西方文化精神的影响

3.1希腊神话与古罗马神话

3.2西方文学作品主题的母胎

3.2.1 乱伦母题

3.2.2 命运母题

3.3对后世文学作品的影响

3.4对西方其他艺术门类的影响

四、尾篇

北师大毕业论文

主要参考文献

《古希腊的传说和神话》H•A库恩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论希腊神话的人本主义思想》潘勇著来自互联网

《外国文学史(上)》郑克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浅议希腊神话永久性魅力》张金玲 著来自互联网

《历史中的英雄》威尔•杜兰特著中信出版社321页2005年版《博士论文》马克思 著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列宁全集》列宁著

古代文学的毕业论文 篇4

关键词:《论语》;孔子;诠释;经典

几乎每个民族都十分注重对自己的经典(canon)进行不间断的诠释,这不仅仅对探寻与承继前代先贤的圣德和智慧,以挣脱当下的困顿;更重要的是传承各具特色的民族精神,并在各自传统中进行人的教化、塑造。

自从诠释理论传入中国后,很多学者都借之以理解《论语》,甚至将以西方现代诠释学理论作为理解《论语》的基础,或者在解读过程中或隐或现地附和诠释学方法。

但西方现代诠释学的方法是否适宜于《论语》的理解?这里将从诠释学的不同路向开始,分析这一问题。

“现代诠释学真正研究的是诠释学三要素――作者原意、文本原义、与读者领悟之意――之间的关系。

”与此相应,西方诠释学理论大致可分为三种路向:作者中心论诠释学;读者中心论诠释学和文本中心论诠释学。

下面分别阐述借它们理解《论语》之得失。

作者中心论诠释学以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为代表,他们认为,文本存在的意义在于表达作者的原意,理解就是要排除读者的一切先入之见,去把握作者的原意。

为此,在传统的语义学和考古学方法之外,“解释者通过把他自己的生命性仿佛试验性地置于历史背景之中,从而可能由此暂时强调和加强某一心理过程,让另一心理过程退后,并从中在自身中引起一种对陌生生命的模仿。

”[2](P90)理解旨在揭示文本背后隐含的作者的生命体验和精神状态,通过对消解读者的个体性和历史性,来重建作者的个体性和历史性,以此正确地理解文本的“原意”。

从以上论述可知,作者中心论诠释学认为文本与作者的思想是一致的,或文本完满表达了作者的思想;如果读者通过语义学或考古学的“客观的”方法,辅以“心理移情”的“主观的”方法,就可以理解文本的“原意”亦即还原作者的思想。

但如果我们以此来直面《论语》时,困难便出现了:《论语》文本是孔子在具体场景中的话语的记录,这些记录又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的记录,在记录中不免加入了记录者本人的话语选择倾向,使得记录形成的话语不会也不能完满地表达孔子的思想和智慧。

因此,旨在分析孔子具体话语的语法学和考古学的方法都将无法窥见孔子的全部思想,甚至会起到的阻碍的反作用;而旨在借助场景还原的方式去体验孔子心理过程的心理学实验方法,所体验到的也仅仅是我们所理解和认识的孔子与弟子们对话的具体情境,以及我们当下以某种方式所感受到的孔子当时的心理状态,仍然无法摆脱当下对话的具体性和有限性,通达孔子的思想和智慧。

从诠释学自身的发展史来看,作者中心论“为了保证理解的客观性,或者说为了保证对文本中的‘作者原意’的把握,几乎完全消解了读者的个性。

在‘作者中心论’的视域中,读者实际上成了‘无个性的’、‘无差别的’抽象存在物。

”[3](P64)实际上,在运用作者中心论来解释《论语》的过程中,情况却恰恰相反,读者以消解个性去理解《论语》的具体话语时,其结果是读者拥有了文本中的“个性”,而这个“个性”又是被有所倾向的记录着的孔子只言片语所限制着、束缚着,进而遮蔽了“无个性”的圣人智慧。

海德格尔开启,并由伽达默尔为代表的读者中心论诠释学认为,理解不是此在的行为方式,而是此在的存在方式;理解不是去追寻文本与作者的“原意”,而是读者依据自身的历史性使文本的意义得以创生和流动。

这样,读者以及读者带有历史性的先入之见就具有了合法性并成为决定文本意义的关键,读者与文本的时间距离就不被看作成是必须被克服的东西,而是理解的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可能性。

所以,基于读者历史性的“视界融合”,读者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既是对此在的昭示性理解,也是对文本意义的创生。

但借此理解《论语》,则会出现以下问题:首先,伽达默尔给予读者的历史性以合法根据,但“视界融合”和文本意义的创生仍然是以承认读者能很好地理解传统和文本为前提的,否则,任意性的诠释虽然呈现了读者的历史性和个体性,但却以损害文本思想的`深刻性为代价。

其次,诠释学认为时间距离可以“使得文本逸离了它们赖以形成的那个短暂的情境,在历史中获得了一种普遍的意义,使它们自身所拥有的特殊性上升为普遍性”,[4]这一点对于《论语》来说,也是无法真正实现的,因为《论语》本身就是对短暂情境对话的描述,时间距离的作用仅仅在于:以新的短暂情境代替旧的,而不能从根本上逸离当下性,而这种新的短暂情境的出现,则会造成更加“坏”的结果,即逸离了《论语》对话的当下性,使得具有极小适应性的对话成为了“普遍的”教条,更加遮蔽了孔子的思想和智慧。

再次,在对《论语》的理解中,此在的存在意义不仅不能得以显现,反而会导致此在的没落,因为,读者中心论认为,理解即是存在,读者以自我的历史性对《论语》的解读所得到的是唯我的意义,但这种意义却是基于对《论语》具体话语的自我认同,这种具体话语如果脱离了当下情境且不能上达为智慧的话,则只能起到对自我存在的进一步束缚和遮蔽。

例如《论语·子罕》篇中有一则故事:孔子赞扬弟子仲由说:“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随后孔子便引诗经一句:“不忮不求,何用不臧?”意思是说,不嫉妒、不贪求,为什么不好呢,然而,子路听后便“终身诵之”,孔子便道:“是道也,何足也臧?” 批评子路如果一直固执于这一句诗句,却是好不了的。

以利科尔为代表的文本中心论诠释学是西方诠释学发展的第三个路向。

其认为,作者中心论和读者中心论都在作者、文本和读者的关系上偏执一端,因此要在三者之间达成一种协调,对“作者原意”的追求不能放弃,对读者在文本解读中开启的“创生意义”也要予以考虑,利科尔认为,“文本”就是使三者能够协调的中介点。

利科尔把文本界定为“任何由书写所固定下来的任何话语”,并与“作为口语形式出现的话语”区分开来。

读者在理解文中的过程中,既要尊重文本自身的客观性,因为文本是作者表达自己意图的媒介;又要充分发挥读者的主观性,因为脱离了作者语境的文本必然要建立读者的语境才能得到理解。

利科尔通过反思作者中心论和读者中心论诠释学而建立起来的文本中心论诠释学,给解读《论语》的困难性问题提供了很多启发。

大学古代文学史毕业论文 篇5

文学史一词的复杂性,是近年来学界每有讨论的问题。就这个词的全部含义来讲是指文学自身的纯客观的生成与发展的历史,一些学者称为文学史的“本体”,还有一些学者称为文学史的“原生态”。在我们对文学史进行直觉性的想象时,我们意识到这种文学史的“本体”或“原生态”是存在的,并且它有一种纯客观的性质。科学的文学史研究,把向文学的真实的历史逼近作为研究的一个终极目标,并且也将此作为判断某一文学史研究成果的价值高下的一个标准。但是,“原生态”和“本体”事实上只存在于直觉的想象与逻辑的思辨中,实际存在于人们的认识与阐述中的文学史,最直观的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种种以“文学史”为题的著作,它们事实上是通过一种认识体系构建出来的。文学史的这种性质甚至在它处于史料状态时就已经体现出来了,这些史料即保存至今的文学作品和一些文学史的文献,都是经过自然与人为的选择的结果,都是经过叙述的。另外就产生文学的历史文化背景来看,我们所依赖的也多是历史学家的成果。所以,真正意义上的原生态,早已成为历史的东西,无法复原。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所把握住的文学史,无沦是零星的还是系统的,无不是进入我们的自身的认识领域的东西,即构建出来的东西。文学史越系统、越宏观,它的构建的性质也就越突出。

中国古代文学史理论的叙述首先得提及孔子。孔子的《春秋》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私人撰写的史书,司马迁认为《春秋》是孔子根据鲁史旧文“约其辞文,去其烦重”整理而成,主要记载政治事件和人物活动。《春秋》对文学史论的贡献至少有二。一是它按年、时、月、日记载史实,后世编年史基本上沿袭此法,这对后人撰写编年体文学史、作家年谱、文学大事记等类型的文学史著影响久远。二是《春秋》于客观记事之中“寄其微言大义”,故有“春秋”笔法之说,对后代学者撰写文学史影响极大。有当代学者认为:“新文学史既然是史,又与现代政治有那么密切的关系,研究中就必有禁忌,因而要有精神准备,在史德遇到考验时,能够站稳脚跟。古时所以创造了‘春秋笔法’,就因为在不让讲真话的时候,可以隐蔽地讲真话’,川。孔子的《论语》提出“十世可知”即以往知来、以见知隐的历史观,“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印的进化论思想,“不以人废言”即的治史准则,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理论的重要内容。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川,“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明,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已成为历代文学史研究的原则与方法。

魏晋南北朝是文学自觉的时代,文学相对于其他学术或学问独立出来,确立自身的价值和范围,初次形成清晰独立的文学概念,出现了较为完整、自成体系的文学思想和观念。魏晋南北朝也是文学史研究自觉的时代,主要标志有三个。

一是史书中立《文学(文苑)传》。范哗的《后汉书》在《儒林传》外别立《文苑传》区分出儒学与文章之学的不同。萧子显在《南齐书》中立《文学传》,并在传后撰写一篇长论,叙述属文之道及文章体变。此后《文学(文苑)传》便成为多数正史沿用的通例。

二是出现研究文学史的专论。挚虞的《文章流别论》对文学体裁专门考察其源流,分别其特征,概略而全面、条理化地勾划出文体发生发展的历史线索,是一篇文体史研究专论。钟嵘的《诗品》探讨五言诗体的源流变化,把品诗与辨流结合起乘,在对作家品评时都把每位诗人放人这种诗体、题材和表达方式的继承源流关系之中。《诗品序》史论结合,既系统阐发他的诗歌理论,也概述了五言诗的发展历史。钟嵘品评作家作品的优劣虽然也有不少涉及社会因素,但大多是以审美因素为标准,他提出并推祟诗歌创作的“滋味”,以为“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显示出钟嵘的文学史观的审美倾向。

三是出现了专门的文学史论。《文心雕龙》中的《通变》、《时序》是论述文学发展的文学史论专篇。《通变》被作者归之于“剖情析采”的创作论,实际上是从文学自身演变的历史来探讨文学发展规律,作者概述历代文风的衰变之后,从文学创作自身寻找原因:“竞今疏古,风味气衰也”,争相模仿现代的而忽略借鉴古代的,是造成文风黯淡文气衰落的原因,如何解决文学发展中出现的这类令人优虑现象,刘娜认为:“斟酌乎质文之间,而隐括乎雅俗之际,可与言通变矣”。文学的生命力在于革新,“通变则久”,但革新之时必须注意继承,一方面要“变”,一方面要“通”,这样,文学的发展才能充满活力,‘旧新其业”。《时序》论述文学发展与时代社会的关系,是一篇严格意义上的完整的文学史论。刘叙述了“蔚映十代,辞采九变”的文学发展历史,考察了文学演变与历史社会状况的关系。如文学受政治教化的影响:“歌谣文理,与世推移,风动于上,而波震于下者也”。又如,文学受包括学术风气与文化氛围的世情的影响。屈原、宋玉等人的瑰异文思与艳丽文辞“出乎纵横之诡俗”;建安文学由于当时“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的;东晋由于清谈风气的影响,时势虽极艰难,文辞却写得平静宽缓,“诗必柱下之旨归,赋乃漆园之义疏”。刘聪在《时序》中还涉及到影响文学发展的其它因素,见解应该说是相当深刻的。

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学科建设既要确立它自己的独立地位,还要确定它本身的系统的内容。作为一门学科,中国古代文学史应该有更深的层次。它应包括断代文学史、各体文学史、文艺批评史和文艺思潮史等。此外,中国古代文学史还应当有自己的辅助性学科。初步想来,至少应有如下几项:

(1)文学史文献学。它是为文学史研究提供资料的,是整个文学史研究的基础,包括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整理和校勘作晶、作家传记材料和其它背景性材料等第一手文献,二是对有关古代文学的研究成果以及已有的文学史研究成果进行摘编和分类,以备索引和参考。

(2)文学史方法论。它属于文学史研究的基础理论,从理论上总结以往的文学史研究的经验与教训,注意文学史研究最新成就在方法上的特点,并评介不同学派的研究方法,引进国外文学史研究的最新思潮,不断探索既体现人类思维和现代科学理论的新成就,又适合于中国国情和古代文学史实际的研究方法。对文学史学科特点的探讨,也属于方法论的范围。

(3)文学史编纂学。它专门研究文学史著作的叙述方法与编纂体例。诸凡记传体、编年史体或“分体合编”式、“时代为纲作家为序”式等不同体例,都要分析其优劣、比较其高下,然后为已有的研究成果找到最适合的叙述方法。

综上所述,文学史有其不可靠性。如前所说,而许多原始记录已经不复存在,文学史是人写的,而且是被不同时代不同的作者所创作。人无论希望自己立场多么公正只要是人都会有自己的主观思想,并且会受到当时的社会文化所影响因而无论是再好的史学家,其所记录的历史都会带有其主观意向,都会与真实的历史有偏差,而且在历代传抄学习中,因所读之人与成书时的时代不同,知识程度不同,以及普遍存在的误读现象,可以说“文学史”即为“人学史”。

然而,因为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的,前人写的文学史终究是给后的人所看,前人有的主观意识在后人身上同样能找到,前人所做过经历过的事情后人未必就不会去做去经历。相反,许多后人所做的事情在前人那都能找到相同或相似的记录。正如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朝代如何更替,在中国可追溯的近三千年历史中,中国文坛几乎每个朝代都会发生文艺复古运动,每次复古运动之后又会有更激烈的新思想新文化爆发。因而文学史又有其可靠的一面,毕竟前人还是留下了不少文字作品,白纸黑字还是有根可寻的。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篇6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

欢迎来到黑龙江教育信息网,黑龙江教育信息网是中国教师招聘第一门户网站,提供中小学教师黑龙江教师招聘、黑龙江省教师资格证、笔面试辅导、最新教师考试讲座等全方位教师考试信息,预祝广大考生顺利通过教师资格考试。

2014年黑龙江省教师资格考试信息汇总考点四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

1.“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可分为风、雅、颂三类,大量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春秋》,孔子编著,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

4.《左传》,春秋末期的鲁国史官左丘明编著,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5.《国语》,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由各国的史料汇集而成。

6.《论语》: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7.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8.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其著作《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称为“二十四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9.《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中最长的一篇,也是中国诗歌史上罕见的长篇叙事诗。后人把它与北朝的《木兰诗》和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

10.《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五言诗的最高成就,标志着中国文人五言诗的成熟。11.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有“三曹”和“建安七子”。代表作品有曹操的《短歌行》、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白马篇》《洛神赋》等。其中《燕歌行》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首七言诗。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应场、阮瑀、刘桢。

12.陶渊明,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代表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13.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品为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志怪小说的代表作品为东晋干宝的《搜神记》。

14.王勃,“初唐四杰”之一,其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

王维、孟浩然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王维的代表作品有《鸟鸣涧》《山居秋暝》等,孟浩然的代表作品有《过故人庄》《宿建德江》等。

16.高适、岑参是边塞诗派中成就最高的两位作家。高适的代表作品有《燕歌行》《别董大》等,岑参的代表作品有《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

17.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梁甫吟》《静夜思》等。

18.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世称“诗圣”。代表作品主要是“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19.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代表作品有《琵琶行》《长恨歌》《卖炭翁》等。

20.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人称“小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其代表作品有诗歌《山行》《清明》《过华清宫》等,古文《阿房宫赋》。

21.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代表作为“无题诗”。

22.柳永,字耆卿,婉约派代表词人。代表作有《雨霖铃》(寒蝉凄切)等。

23.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代表作有《声声慢》(寻寻觅觅)、《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

24.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被称为“千古词帝”。代表作有《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浪淘沙》(帘外雨潺潺)、《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等。

25.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开豪放一派先河。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等。

26.辛弃疾,字幼安,别号稼轩。代表作为《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7.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代表作有《关山月》《示儿》《书愤》等。

28.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合称“三苏”)、欧阳修、曾巩、王安石。

29.关汉卿,元代杂剧作家,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元曲四大家’’之首。代表作有《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等。

30.白朴,字太素,号兰谷。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杂剧家。代表作有《梧桐雨》《墙头马上》等。

31.马致远,字千里,晚年号东篱,元代著名的戏剧家、散曲家。代表作有《汉宫秋》等。

32.元代四大爱情剧:关汉卿《拜月亭》、王实甫《西厢记》、白朴《墙头马上》、郑光祖《倩女离魂》。元杂剧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白朴《梧桐雨》、马致远《汉宫秋》、纪君祥《赵氏孤儿》。

33.《三国演义》,明代小说家罗贯中所作。这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水浒传》,作者施耐庵。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是英雄传奇小说的经典之作,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35.《西游记》,由明代小说家吴承恩编撰而成。这是明代神魔小说的经典之作,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36.《金瓶梅》,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作者署名兰陵笑笑生。《金瓶梅》代表着明代长篇世情小说的最高水平,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一起被称为“明代四大奇书”。

37.“三言二拍”:“三言”是明代冯梦龙所编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白话短篇小说集的总称。“二拍”是明代凌蒙初所编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两部白话短篇小说集的总称。

38.《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红楼梦》是章回体长篇小说,代表了清代白话小说的最高成就,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39.《聊斋志异》,清代小说家蒲松龄所作。本书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之巅峰。40.《儒林外史》,由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也称章回小说),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

41.《牡丹亭》,作者为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它与《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或称“临川四梦”)。

上一篇:家庭房屋结构图及火灾逃生路线图下一篇:高老头读书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