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活动计划方案记录(共11篇)
教研活动计划方案记录 篇1
计生会议记录
2011年1月21日
学习地点:街道会议室
学习内容:学习计生相关政策法规
参加人员:街道计生协会组织成员15人
主持人:张志菊
稳定低生育水平是今后一个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
1、随着21世纪的到来,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将进入一个新的重要发展时期。
2、人口过多仍是我国首要的问题。
3、未来十年是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关键时期。
4、人口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
计生会议记录
2011年2月2日
学习地点:街道会议室
学习内容:宣传计划生育居民自治公约
参加人员:计生协会理事、委员
主持人:张志菊
一、家事国事天下事,计划生育自己事,群策群力群管理,计划生育要自治。
二、结婚依法去登记,非婚生育要取缔。遵守生育登记制,怀孕及时到街道
三、法律法规要遵守,群众积极来参与。街道工作要及时,服务办证到家里。扶贫帮困来互动,三查随访要仔细。
计生会议记录
2011年3月22日
学习地点:街道活动站
学习内容:人口与计划生育
主持人:张志菊
参加人员:街道全体干部、街道计生协会会员共70人
我国的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
就:
1、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历史性转变。
2、降低了人口抚养比率,促进了经济发展。
3、生育率下降减轻了社会负担,促进了社会发展。
4、计划生育减轻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5加强生殖保健服务,提高了生殖健康水平。
6、建立了有效的行政管理,技术服务和群众工作“三位一体”的管理与服务体系,为广大群众提供优质宣传技术服务。坚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基本经验,稳定低生育水平。坚持稳定现行生育政策。坚持综合治理人口问题。倡导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
计生会议记录
2011年4月12日
学习地点:街道活动站
学习内容:人口与计划生育
主持人:张志菊
参加人员:街道全体干部、街道计生协会部分会员23人
一、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分布,开发人口资源,维护人口安全,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良好的人口环境。
二、控制人口数量,促进生态平衡。
深化生殖健康理念,维护公民基本权利:生殖健康主要包括计划生育。母亲安全、儿童优先和预防性病,爱滋病方面内容。
三、婚育新风进万家,尊老爱幼人人夸。
四、近亲结婚忧愁,少生优生负担少。
计生会议记录
2011年5月16日
学习地点:接到会议室
学习内容:人口与家庭
参加人数:育龄妇女、社区计生员20人
主讲人:金教授
家庭教育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该怎样爱孩子,为孩子做些什么,怎样成为孩子的榜样,金教授为大家详细讲解了热点问题。高尔基说过:爱孩子是连母鸡都会的事。那么我们会吗?孩子听吗,高兴吗?家庭教育是个古老的话题,包罗万象,尤其是孩子的青春期怎样渡过。家庭教育要具有感染力、灵活性、针对性。怎样与青春期的孩子沟通,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解决矛盾要以情为首,理解、关爱孩子的精神世界。
计生会议记录
2011年6月15日
学习地点:街道活动站
学习内容:计划生育工作的宣传教育
参加人员:协会委员、组长
主持人:张志菊
计划生育的宣传教育工作要有突破、要改革、创新。宣传教育工作改革创新是宣传教育工作与时俱进的重要体现;是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是贯彻落实中央《决定》的重要措施;是实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两个转变”的重要举措。
其指导方针是:以人为本、创新思维、整合资源、务实高效、群众参与、因地制宜。
其主要内容:要围绕新任务开展宣传教育工作;要拓展宣传教育内容;要拓展宣传服务对象;要改进宣传教育的方式方法;要改善和规范宣传环境;要改进群众参与的形式;要继续加强基层人口学校建设,提高培训的针对性;要改变宣传品制作上和封闭状态和发行上的垄断状态;要创建立方体化的宣传教育载体网络;要整合社会力量努力做到“五个纳入”;要加强宣传教育理论创新工作;要继续加强人口理论的宣传教育;要进一步加强青春期教育;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重要作用;要改进宣传教育工作机制;要创建宣传教
育新格局。
计生会议记录
2011年8月14日
地点:街道文化广场
内容:文化进街道
参加人员:街道、社区计生工作站全体成员
璀璨的夜晚,炫丽的灯光,歌声阵阵,笑声喧天,一片沸腾。精彩的节目吸引了广大群众。平日里冷清的广场热闹起来,平日里难得一见的邻里聚在一起。健美操、少儿歌舞、戏曲等等,台上台下互动节目,更加渲染了气氛。街道群众自编自演、以唱达情、以舞抒意,让街道文化动感起来,让
先进性教育更加深入人心。
晚会结束了,很多居民久久不愿离去,纷纷表示:在家门口就能看到这样的文艺演出,太好了。这才是真正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百姓的关怀。把计生文化进街道和创建文明城市做文明市民结合在一起,组织以计生文化、街道文化为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系列活动,是我们的宗旨。实现同地而居、同求安宁,文明共建、共促繁荣、共创文化街道。是我们不变的方向。
计生会议记录
2011年9月15日
学习内容:人口与计划生育
学习地点:街道会议室
参加人员:协会委员、组长
就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坚持用科学地发展观来指导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人口计生工作要牢固树立四个观念:一是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二是要牢固树立节约资源的观念;三是要牢固树立保护环境的观念;四是要牢固树立人与
自然相和谐的观念。
为此,胡锦涛总书记要求:一要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人口;二要创新计划生育工作的思路和机制;三要高度重视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问题。要做好以上三件事,要进一步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具有很强的公益性。
计生会议记录
2011年10月20日
学习内容:流动人口与计划生育
学习地点:街道会议室
参加人员:协会委员、组长
为入外来提供咨询服务。流动人口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进步的主力军,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社会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催化剂。对流动人口不能排斥和岐视,不能总盯着一些负面因素而看不到主流趋向,要加强管理,完善服务、促进流动人口良性循环。
流动人口现象分析及对策;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目标管理应坚持的原则是什么;怎样制定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目标;如何实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目标管理工作;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考评的原则是什么,有哪些方法。
教研活动计划方案记录 篇2
一、启动“国培计划”教研员班的原因
为落实全国教师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深化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切实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需要在金面推进素质教育进程中,在新课改实验过程中,有一支开拓创新、专业睿智、爱岗敬业的教研员。《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3年“国培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师厅[2013]2号)指出,2013年“示范性培训项目”重点加强教师培训团队研修、特殊教育教师和体育学科教师培训。在2013年的示范性紧缺薄弱学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中,给予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300名体育教研员的专项培训。在此背景基础上,我们构建了北京教育学院小学、初中体育教研员培训班。
要成为受学校、教师和学生欢迎的教研员,在不断改革与探索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走规范化、专业化、科学化之路。结合《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的精神,围绕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标准》,构建以“探索教研创新,提升教研能力”为主题的培训,旨在培养一批有思想特色、教研特色、专业特色的教研员。
二、培训对象的分析
培训学员来自全国21个省、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有99名小学体育教研员、100名初中体育教研员。其中,男教研员占80%,女教研员占20%;平均年龄41岁,担任教研员6年以下的占52.8%,担任教研员10年以上的占16.5%;本科学历教师占74%,高级职称占85%以上。
据调查,近三年,学员曾参加过的培训经历如图1所示,其中有近20%的学员参加过国家级培训,大多数学员参加过省市级和区级培训,同时还有1/3的教研员从未参加过相关培训。表1是学员结合自身情况,对各项业务能力做的培训前的自我评价。
三、培训目标的定位
(一)总目标
培训以“探索教研创新,提升教研能力”为主题,教研创新包括教研内容和方式的创新,教研能力包括教研活动的策划设计能力、组织能力、评价能力和业务指导能力。培训以提高教研能力为核心,旨在培养一批有思想特色、有教研特色、有专业特色的教研员,促进小学、初中体育与健康学科教研员队伍的建设。
(二)具体目标
1.学习和了解教研领域的趋势动态,引领学员掌握体育学科前沿知识,丰富教研创新理论与实践研究行动,拓宽初中体育教研领域的新视野。
2.围绕教研内容和方式的创新,深入北京名优学校和教研部门驻地体验与贴身学习,寻求创新的有效途径与策略办法。
3.结合教研活动的实践经验和问题反思,提高策划设计能力、组织能力、评价能力和业务指导能力。
4.培养一批有思想特色、有教研特色、有专业特色的教研员,培养一批能带动体育教研、师资培训的管理者、执行者和开拓者。
四、培训内容的设置
根据培训对象和培训目标,设置教研员专业发展、教研内容创新、教研方式创新、实践转化课程四个模块,共计60学时(见表2)。
五、培训方式的运用
(一)专家引领。聘请在教研领域有较高造诣的专家、在培训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和在实践领域已经形成教研思想和管理风格的教研员,开设专题讲座,做教研员的研究指导导师,提升学员的理论水准。
(二)同伴互助。参训学员都有一定的任职年限,都积累了一定的教研工作经验,而且对教研和管理也都有一定的思考。因此,培训班要充分开发学员资源,为学员搭建交流经验、分享思想和相互促进的平台。
(三)自主反思。作为教研员,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学习愿望,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同时又是异地研修。因此,本培训突出学员自主研修的主体地位,强化学员在指导下通过自主反思来获得发展。
(四)深度体验。在行动中研修是此次培训的主要方式。因此,本次培训注重参与式培训,注重现场学习和行动研究,通过行动体验使教研员感悟首都教研工作的特点,理解教研管理的实质,掌握教研管理的技能技巧,提高教研管理的能力。
六、跟踪指导采取的举措
训后跟踪主要追踪学员对培训内容和成果的应用情况,即评估学员在培训后的培训成果应用、行为变化以及该项目的影响力。具体措施包括:
(一)问题跟进追踪。编制训后调查表,重点了解培训后期调查问卷中学员对培训成效、存在问题方面的想法和意见,进一步收集学员的改进建议。
(二)发展影响追踪。根据学员研修记录和发展计划档案,采用1对1的方式,由研修班学科负责人和班主任在研修结束后半年内进行一次电话回访和抽样访谈,了解学员发展和辐射影响情况。
(三)深入实践追踪。项目组组织专家教师、项目管理团队成员,利用督导、调研等途径,按照10%的比例深入部分学员所在学校,访谈所在单位领导和同事,了解学员训后的变化与成长。
(四)网络即时追踪。利用教育部搭建的“个人空间”、班级QQ群、体育与艺术学院三师网(www.sanshi.net.cn)平台,建立与学员的长效联系,为学员提供学、教、研、训方面的资源支持,为学员在实际培训工作中的问题答疑解惑。
七、培训绩效的考核
(一)学员成果
1.每个学员结合自身教研或专业成长中最想解决的问题,选择1个问题撰写一份教研创新微案例。
2.每人结合贴身学习实践,完成一份特色教研活动方案或教研工作反思。
3.每人撰写约800字左右的培训感受和总结。
(二)项目成果
1.一套体现培训理念和特色,体现全国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研员研修水平的成果文集。
2.一个适合在全国促进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研员专业发展的培训资源库。
3.一份2013年全国小学、初中体育与健康教研员高端研修绩效自评报告。
(三)考核方式
1.通过编制培训前后期调查问卷,编制培训成果检测表,通过任务驱动、方案执行、档案管理、多方反馈、深度访谈等形式进行质量监控。
2.培训采取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学员自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教研活动计划方案记录 篇3
为积极顺应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培养学生二十一世纪的技能,使学生在基础知识、实验技术熟练的基础上,体现交流沟通、团队合作及责任心,人际关系与协作,问题的识别表述与解决,好奇心创新与思维能力等方面有长足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特长,重点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科学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力求对综合实践课程有所突破和创新,使综合实践活动在内容、形式上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进行真实的体验,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基于这些认识,我们以科学教育理念为支撑,以综合实践活动课为依托,以信息技术、机器人、航模等创新实践活动为载体,进行探索和实践。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和目标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需求,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其《综合纲要》中也明确指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以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为前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开发校本课程资源的过程,为此,结合我校机器人、航模、学生电脑作品制作、集邮等特色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研究适合我校的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综合实践活动系列校本教材为我校重点开发的资源和课题实施的有效载体,能力生根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的研究为我校探索研究的目标。
在课题研究、探索过程中,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 、行 、创、 根”的思维品质和综合实践的能力植根于学生一生的成长之中为目标,通过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与实验,探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下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规律、基本方法和基本途径。围绕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性质和特点、目标与要求,通过校本课程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实践运用,总结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题成果,逐步建立和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法,为我校和兵团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和实际操作方法。
课题的开发、研究、探索和实施是以:自主性、实践性、综合性、创造性为主要特征;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 、行 、创、 根”的思维品质为核心理念;以综合实践的能力植根于学生一生的成长之中为目标;以兴趣和好奇心为出发点,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实践体验,探究性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来开展。
三、研究内容与操作要点
(一)研究内容:按照实践研究的操作程序,分步骤从以下四方面进行研究。
1、围绕我校的办学特色:航模、机器人创新实验、学生电脑作品制作、集邮、科技小制作,采取以综合实践活动为平台,信息技术、机器人和航模为载体,把各特色相关学科有效的进行整合,融合为一个大的平台,进行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长短结合、化零为整,从而提升学校的办学特色、提升学生的信息、科学和创新素养开展研究。
2、把信息技术、机器人、航模以模塊化的形式纳入综合实践课活动课程体系,开发《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材
3、在大量实践基础上,形成充分利用校本课程资源的活动案例。
4、以学生的兴趣出发,进行小学六年级、初中八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走班形式的探索实践。
(二)操作要点:
1、运用新视角。关注学生的兴趣、关注前沿科技发展的趋势,以活动实践操作的角度切入进行课题研究和课程的开发实践。
2、注重学生好奇心的培养,好奇心是创新的源泉;注重学生的亲手操作、亲历情境、亲身体验;注重“做中学”和“学中做”,强调通过设计、制作和试验等活动获得技术实践体验。
3、立足于活动实践,以信息技术、机器人、航模教育为平台培养青少年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组织、协调、管理能力,最终实现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校本教材的编写、活动的设计和开展要紧密围绕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 、行 、创、 根”的思维品质来进行,并将其能力植根于一生的成长之中为目标
5、做好专任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和素养。
6、规范课题管理。课题实验是一项科学、严肃、认真的事,要有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具体的实施过程和措施,要有科学地检验和总结。建好实验队伍、合理分工,责任到人。在实验过程中抓规范管理,做到有要求、有落实;及时了解新信息、吸纳新经验;定期研讨、总结实验情况,确保实验按程序进展。
7、选择和高校及国内外知名相关企业合作,为课题的开展实施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8、重视学生活动成果。学生的每个活动成果必须用电子成长档案袋的形式进行保存,记录学生的成长历程。
9、重视课程评价。对实践效果进行检测,包括对学生的评价,也包括对教师的评价,还包括对课程设计本身和实施效果的评价。评价校本课程的成败应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学生素质是否因此而有所发展?教师素质是否因此而得到提升?建立的校本课程是否可以继续循环滚动?自己的经验是否可供他人学习和借鉴?
教研活动计划方案记录 篇4
学校体育兴趣小组活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着“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丰富开展学校的业余文化生活,充分利用体育的多功能特征,为健康服务。
二、工作目标:
1、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和体育能力。
2、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勇敢、机智、果断、顽强的意志品质。
3、学习篮球的基本规则和裁判法。
三、参加人员及地点:
人员:高
一、高二年级篮球爱好者 地点:多媒体教室、篮球场
活动时间安排:期末考试结束后一周时间(40分钟)
四、主要学习内容:
1、篮球的发展,篮球的竞赛规则。
2、裁判员的职责及裁判员的手势。
3、篮球比赛的计录及编排
4、裁判员的实践
篮球兴趣小组活动计划
指导思想本着“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丰富开展学校的业余文化生活,充分利用体育的多功能特征,为健康服务。工作目标
1、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2、提高学生的体质,3、健康水平和体育能力。
4、培养运动员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勇敢、机智、果断、顽强的意志品质。
5、学习篮球裁判。参加人员及地点人员: 各班的篮球兴趣爱好者 指导教师:郑老师
活动时间安排:期末考试结束后一周时间(40分钟)
具体工作安排第一节:篮球的发展,篮球的竞赛规则;第二节裁判员的职责及裁判员的手势;第三节篮球比赛的计录及编排;第四节裁判员的实践体育兴趣小组活动记录
体育兴趣小组活动记录(1)
学习目标:
1、通过结合实例讲解篮球比赛规则,让学生初步了解规则。
2、通过学习,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篮球理论知识,合理运用规则进行比赛。
3、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篮球的兴趣。
学习内容:篮球规则概述 学习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上一节体育室内课,上课的内容是什么呢?我要通过一个谜语来告诉大家。
用谜语:“十人两个筐,个个抢瓜忙,明知筐没底,漏掉也要装。”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篮球”。教师活动:
1、引言:无规矩不成方圆,篮球比赛之所以精彩就是因为篮球比赛有一定的规则,如果篮球场上没有规则,我们看到的将不是一次精彩的比赛,而是一场激烈的混战。
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篮球的基本规则。谈到规则,首先要了解它的起源和发展。
2、篮球起源和发展
3、篮球的基本规则
4、观看比赛录像
学生活动:
1、认真听教师讲解,做好笔记。
2、观看比赛,了解什么是犯规和违例。
二、小结 教师活动:
1、篮球规则
1)、篮球的起源和发展 2)、篮球的场地、器材 3)、球队、篮球的比赛时间 4)、篮球的基础规则(违例、犯规)
5)、违例(球出界、非法运球、带球走、时间上的违例、拳击球和脚踢
6)、球、球回后场
7)、犯规(推人、拉手、打手、阻挡、带球撞人、非法用肘、非法掩护及技术犯规等。)
体育兴趣小组活动记录(2)
学习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篮球规则
2、使学生能够按规则要求掌握篮球技、战术
3、通过学习后能使学生真正体会篮球运动的乐趣和对篮球运动的欣赏。
学习内容:篮球规则裁判员基本手势 学习步骤:
一、提问导入:
我们同学都很喜欢篮球,篮球比赛当中裁判员是必不可少的,大家看的篮球赛,裁判员吹最多的哨子是什么性质的呢?有没有注意到裁判员的手势?
举例:打手、阻挡等(教师示范)学生回答:……
好,那我们今天学习篮球规则的篮球规则裁判员基本手势。师:首先我们了解下篮球裁判手势,同学们能说出多少手势呢?手势在比赛中的作用和意义。
学生回答…… 教师活动:
1、篮球裁判手势在篮球比赛中的意义
2、篮球裁判手势的种类 1)得分手势 2)计时手势 3)管理手势 4)违例手势 5)犯规手势
3、队员的号码手势力
4、罚球手势 学生活动:
1、体育委员整队,检查出席人数。
2、认真听讲,学习裁判手势。
3、回答教师的提问,示范裁判手势。
二、自主选组、自主练习教师活动:
1、讲解分组要求,组织学生分组。
2、提出场上裁判的要求
3、观看和指导学生进行裁判手势及跑动路线。
4、向小组长了解每一组的完成情况。
5、小结整节课的学习情况。学生活动:
1、仔细听好分组要求,自主选择伙伴,选好组长。
2、认真了解篮球裁判的要求。
3、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进行裁判,体验裁判的跑动路线及裁判手势。
4、小组长交流自己一小组的裁判情况。
体育兴趣小组活动记录(3)
1、通过学习篮球比赛的记录和比赛编排,让学了解篮球比赛规则。
2、通过学习,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篮球理论知识,合理运用规则进行比赛。
3、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篮球的兴趣。
学习内容:篮球比赛的记录和编排 教师活动:
1、比赛前的准备工作
2、比赛得分的记录
3、记录员的职责
4、计时员的职责
5、赛后的工作
6、比赛的编排 学生活动:
1、认真听教师的讲解
2、自己进行7个队的单双循环的编排。
3、认真做好比赛的记录工作。教师活动: 小结本节课
体育兴趣小组活动记录(4)
1、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篮球规则
2、使学生能够按规则要求掌握篮球技、战术
3、通过学习后能使学生真正体会篮球运动的乐趣和对篮球运动的欣赏。
学习内容:裁判员实践 学习步骤: 教师活动:
1、组织学生集合、队列练习。
2、组织学生进行准备活动。
3、组织学生柔韧练习。学生活动:
1、体育委员整队,检查出席人数。
2、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进行准备活动。
3、听口令练习队员的号码、犯规及违例的手势。
二、尝试练习,体验成功 教师活动:
1、组织学生比赛,分配每组裁判。
2、组织学生在组长的组织下尝试裁判工作。
3、提示学生在裁判时的注意事项。
4、组织学生进行比赛,并作好小结。学生活动:
1、组长分成小组进行比赛和裁判工作。
2、每个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有序在进行尝试练习。
3、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调整比赛和裁判人员。
4、总结自己小组的情况。
篮球兴趣小组活动总结
这学期我们的篮球兴趣活动有序的进行,通过这段时间的练习,我们的学生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兴趣上也增加了很多,同时也让我看到了学生的另一面。
一、活动情况
1、由于我校的篮球兴趣时间为课外活动时间,时间少,因此对于学生来说时间是很紧张的,但是由于学生的兴趣很足,加上以前对篮球的理解,本学期我们开展了篮球裁判法的教学,增强学生的积极性。
2、不管是什么工作,没有质量的保证,结果是不会有良好的成绩,只有一步一个脚印,才有效果的。我在小组训练之前有总的学习计划,而且每课都做好计划。学生也很积极。为了教学不枯燥,采用了多媒体教学、观看比赛,参与比赛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3、经过学习,我发现学生对篮球裁判的各项基本手势的掌握是比较好的,但动作的标准和规范性需要长时间的磨练,反复的练习。
二、存在不足与下阶段打算 不足:
1、由于我校是第一次开展篮球裁判的培养工作,所以学生的总体水平很差,要想学生一下子上来需要时间,需要教师慢慢地辅导学生。
2、学生的学习压力导致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各种体育锻炼。下阶段打算:
1、加强自己的业务素质,多积累经验,运用良好的训练方法、手段。
教研活动计划方案记录 篇5
活动目的:
这是针对学生刚刚学习完《落花生》一课后所开展的一次主题班会活动。这次活动的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和感悟,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活跃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勇气和表达能力。
活动时间:2007年10月25日
活动地方:五(3)班教室
活动流程:
一、准备阶段
学生选择自己把持的一方观点,共同查找资料,分工合作,讨论辩论策略,推选代表参加辩论赛。教师从旁指导和帮助,并安排好主持、计时员和评委的工作。
二、开展阶段
1、主持宣布辩论会开始;
2、双方一辩陈述自己的观点(各3分钟);
3、自由辩论(双方累计用时各5分钟);
4、观众自由陈述观点(10分钟);
5、双方四辩总结陈词(各3分钟);
6、主持宣布比赛结果;
7、教师总结并颁奖获胜一组和最佳辩手。
活动规则:
1、自由辩论发展必须在两队之间交替进行,首先由正方一名队员发言,然后由反方一名队员发言,双方轮流,直到时间用完为止。
2、各队耗时累计计算,当一方发言结束,即开始计算另一方用时。
3、在总时间内,各队队员的发言次序、次数和用时不限。
4、如果一队的时间已经用完,另一队可以放弃发言,也可以轮流发言,直到时间用完为止,放弃发言不影响打分。
5、辩论中各方不得宣读事先准备的稿件或展示事先准备的图表,但可以出示所引用的书籍或报刊的摘要。
6、比赛中,辩手不得离开座位,不得打扰对方或本方辩手发言。评分项目:
1、团体评分表
参考标准满分正方得分反方得分
立论陈词1
5自由辩论30
总结陈词15
语言表达15
团体配合15
临场反应10
扣分项(照本宣读、答非所问等)
最后得分
2、辩手评分表
参考标准正一正二正三正四反一反二反三反四 语言表达
逻辑思维
辩驳能力
临场反应
整体意识
教研活动计划方案记录 篇6
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学生的自我管理,如何让学生认同自我管理,把班级当成家一样,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同时,以往的班级同学之间,是竞争关系,所谓竞争,必然会产生矛盾冲突,长此以往,同学之间就会产生隔阂,不利于班级凝聚力的形成,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也会产生不好的影响.我们都说,家是避风港,在外面不管受了多少委屈,在家里就是安全的.让学生对班级产生家的意识,是班级管理艺术性、长效性的体现.基于此,我们长期开展了“我的班级是个家” 的特色活动.
活动目的:
1、使同学之间彼此更加亲近.
2、让每一位同学在班级之中有归属感、认同感.
3、在班级中形成相亲相爱、互相帮助的友好氛围.
活动构成:
让学生对班级产生家的认同,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渗透,需要同学慢慢去感知,需要大量的活动去促进学生产生这样的认识,所以,这一特色活动分为多个步骤组成:
1.在班级学生中建立的qq群,希望建立一个师生对话的无障碍平台,学生可以用网名和我交流,谈个人谈班级,也可以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同时,为了正确引导学生用好这个平台,我限制的学生上下群的时间,并且在群共享里面上传了班级的一些通知、文件等,还有数学、英语等学科资料.
2.将班级学生分成5个学习工作小组(不按座位分,自由组合),选出组长,确定组名,在班级内部引进小组竞争制.每个小组承包一个月的班级板报设计,每个小组负责一天的班级卫生打扫,每个小组之间比成绩,小组成员之间学习互助.
3.建立学生个人成长档案,记录学生平时的点滴,跟踪了解学生,便于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定时组织班级学生座谈(可以以群聊的方式)了解学生心声,收集学生的诉求,了解学生对老师的意见和建议.
4.在班级布置方面突出家的氛围,我让全班30名同学每人带一张照片,摆放在班级橱柜上,让同学意识到,这里就是我的家.
活动成效:
教研活动计划方案记录 篇7
一、现场教学情况记录
活动目标
1.运用图谱帮助幼儿感受乐曲的结构, 解决旋律中的难点。
2.感受歌曲的柔美, 能用连贯、优美的声音演唱, 并能渐慢、渐轻地结束歌曲。
活动过程
(一) 感受歌曲旋律
1.听歌曲旋律。幼儿听旋律一遍, 师:我们一起来说说有什么感觉?想到了什么?
2.用单声词哼唱歌曲旋律。幼儿试着用“嗯、啊、啦”来哼唱歌曲旋律。
(二) 学习歌曲
1.教师示范歌曲。师:你听到了什么?幼儿回忆, 教师演唱。
2.幼儿听音乐默唱。
3.幼儿轻声跟唱。师:把开关开小一点, 我们来试试, 记得用轻柔、优美的声音来唱。
(三) 处理歌曲
1.引导幼儿唱出结束句中的渐慢渐弱。
2.能尝试分半伴唱的方法来演唱歌曲。
3.和客人老师合作演唱歌曲。
附歌曲:月亮婆婆喜欢我
二、教师介绍自己的设计过程并分析现场教学效果
教师:《月亮婆婆》这首歌曲旋律非常柔美, 所以我以欣赏作为切入点, 让孩子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感受它所包含的情感, 并用语言来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和同伴分享。由于歌曲中第三句、第四句、第五句歌词相同, 但旋律变化较多, 为了帮助幼儿唱准节奏和音高, 我采用了分句图谱来帮助幼儿记住其变化。但今天的教学中发现图谱对幼儿学习虽然有些帮助, 但情感的表现还不够到位。在试教时我们也尝试用整幅画面的图片来组织教学, 幼儿情感有了, 但节奏和音高掌握不好。在情感目标和技能目标上不能做到同时达成。
三、教研组成员热烈讨论, 提出困惑并自己想出解决的方案
组员1:教师的基本素质好, 范唱音色美, 有感染力。但图片缺乏美感, 过于理性, 使歌曲的情感内涵被淹没了。
组员2:教师分析得很到位, 能找准教学难点, 并运用一定的策略来解决。
组员3:这是一首连贯、优美的歌曲, 使用开口音衬词“啦”伴唱不是很合适, 选用闭口音衬词“嗯”“呜”来伴唱, 可能效果会更好。
组员4:大家谈的这几点, 我也有同感, 但这个活动中最大的难点是如何唱准音高和节奏, 大家有什么解决的策略?
组员5:执教老师使用的是图谱, 有一定的帮助, 但对于这首情感内涵非常丰富的歌曲好像还缺点神韵, 太理性的解决方法不是很适合这个年龄的孩子。但我们也一时想不出好的解决方法, 希望专家给我们一点帮助和指导。
四、专家参与讨论, 并给予操作性的指导
专家:大家对这个活动分析得很透彻, 也能抓住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内容, 现在主要的困惑就是如何处理感性和理性的关系?我们教学的策略是理性的, 但运用策略的过程应该是感性的, 是孩子能接受的, 可以帮助孩子去学习、去感受的。图谱是一个解决的策略, 但在这样一个非常感性的歌曲中是否合适呢?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孩子的年龄特点告诉我们, 他们的情感体验是动作在前, 语言在后的。我们可以尝试用动作来帮助解决渲染情感的问题, 再感觉一下, 动作能否帮助解决技能的问题, 也许这样结合会让情感和技能相互交融、和谐发展。
五、组员进行现场尝试, 体会策略使用效果
策略使用所解决的问题:
1.歌曲情感的渲染:匹配的身体动作中有许多双手抱肩、抚摸脸颊的动作, 能给幼儿一种温暖、幸福的情绪体验, 就像是婆婆抚摸着自己, 有种亲情的感受。幼儿在教师的情绪渲染下, 会不由自主地把这种情感融入歌唱的过程中。
2.音准的把握:第二乐句中“摸”是个突显的高音, 幼儿不易一下子找准音, “双手自下而上抚摸脸颊”, 给孩子一个心理的预示, 在做动作时就会知道这是个往上走的音。
如何在科学活动中运用记录方式 篇8
一、探索记录的方式,获得知识的提升
在科学活动中,我们用的最多的也是常见的以照片的形式记录幼儿探究的结果。然而对于年龄比较小的幼儿来讲,记录的形式也是需要深层的挖掘与不断的探讨的。那么我们对于幼儿园的幼儿应该以什么样的形式来记录,以下就是一些尝试。
1.小小的符号,大大的妙用
符号,对于幼儿来讲是比较抽象的一个词。其实符号囊括很多种,图画就是一个很好的手段,以符号来代替文字容易理解。在活动中会出现“猜想、结果”等词语,幼儿对于文字是无法理解的,记录表就失去了意义。我们设计的符号也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通常会让幼儿来讨论,你觉得应该用什么样的图标来表现呢?幼儿在讨论中就提出了许多建议:问号、耳朵、脑袋、小手、眼睛……我们确立“?”作为幼儿自主寻找答案的标记。实验中的操作通常会用一个小手来表现。实验后的记录则选择了一只眼睛的图案,“我实验后的发现”。大班最后的探索改变则选用了小手的图案。这些形象生动的图案,解决了幼儿不识字、认字量少的问题。
如在《好听的声音》的活动,提供了回形针、沙子、豆子等基本的工具,鼓励幼儿大胆猜想在不同颜色的罐子里听到的是什么声音,用不同的符号表示听到的声音的不同。幼儿在探索的过程中,亲身感知并积累有关的表象,在交流讨论中,都能把听到的物体发出的声音用大圆圈和小圆圈表示出来。在记录纸则是画成罐子的形状,也是从形状上一个创意,突破以往比较单一的形状。通过让幼儿进行猜想,最后进行集体记录,发现罐子的秘密。
2.小小的图标,大大的妙用
记录最重要的就是一个“真”字,在设计记录表时也要遵循这一点。因此提供图标时,应尽可能与实物相近,利于幼儿记录。在活动《纸包宝宝大揭秘》的探索活动中,很多纸是幼儿没有接触过的,在活动中如果认识图片,那就不容易观察、探索。活动前,幼儿将实物剪下直接张贴在记录表上,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也是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的一个表现。如在《神奇的魔术罐》活动中,“餐巾纸”“自粘纸”“报纸”这些物体,如果直接张贴在记录表上,在活动中幼儿就容易关注到这些纸上面。如果用照片这样的形式来替代文字和实物那也是一个很实用的方法。不同的形式的体现在活动中的作品和用意也是不同的。
二、触摸科学的温度,感受记录的过程
记录一定要伴随着探索过程进行,在幼儿充分探究的基础上,记录最关键、最有意义的环节和现象。经常帮助他们一起记录一些他们难以表达的东西;鼓励孩子将自己的记录与同伴进行交流;引导孩子在失败的记录中寻找原因,在成功的记录中得到启示。在我们的特色区域活动《玩色》中有“神奇的紫甘蓝”这一活动。有配色这个活动,特别是在两种材料的探索过程中,幼儿通过玩玩、想想、猜猜的过程,感受颜色的变化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就采用猜猜的、玩玩的引导方式,启发、鼓励幼儿参与观察并记录科学发现。由于小班幼儿的绘画能力和表达意识不强,他们不但不会自觉记录,还会不听老师要求操作。于是就利用彩涂色等方法引导幼儿记录,简单易行,能支持和促进幼儿的探究活动。
三、徜徉有趣的记录,吸吮科学的奥秘
很多时候,一个简单的活动如果加入了记录表这个形式,那不管是在孩子能力还是解析活动的能力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会看记录表会用记录表的孩子在能力上要远远比没有尝试过这种方法的孩子能力要强很多。如科学活动《有趣的褪色》,过年的时候我们看到了很多红色的物品,小兔子不小心将一张红色的纸掉进水里,水就变成红色的了,小朋友们对这个现象很感兴趣,于是我抓住这个教育契机,设计了此活动“水变红了”。目的就是让幼儿在参与观察和操作活动中,发现生活中有的东西在水中有褪色的现象。为幼儿设计了这样一张记录表格,将物品直接粘贴在表格上作为标记,同时,为幼儿提供了拓印棒,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发现哪样东西会褪色,就用拓印棒在这个东西的标记下面印个印。
其实对于每个年龄段的幼儿来讲,记录表的形式也有很大的不同。小班幼儿更注重的是图标的年龄性与形象性。幼儿的年龄本身比较小,在图标和形式的选择上还是需要老师给予更大的使用性。对于中大班的幼儿来讲,记录表应是更注重幼儿的层次与提高,在记录的方式上能够多样化。科学的记录是幼儿提高活动的重要环节,也是幼儿发展的重要和关键。教师要遵循孩子的能力,不要为了记录而记录,那就失去了整个活动的真正价值,我们要让科学活动更符合孩子的思维能力发展,让记录成为孩子成长的过程。
教研活动计划方案记录 篇9
活 动 记 录
活动主题:怎样听课和评课 活动时间: 2012年12月19日
活动地点: 兴义市七舍镇小学多媒体教室 参加人员: 七舍小学数学组全体教师 主 持
人:陈兴艳 记 录 人:陈兴艳 活动过程:
一、目前我们在“听课、评课”中存在的问题
1.有些教师匆匆忙忙走进听课教室: “您知道××老师今天的上课内容吗?” “不知道。”
2.有的教师抱着学生的作业本走进听课教室: “批着作业怎样听课?”
“记下主要的环节就可以了。”
3.坐在教室里,老师们有这样的对话: “您知道××老师今天的上课内容吗?” “知道,讲的是《平均数》。”
“《平均数》是几年级的?” “好像是四年级的。” 4.课后,有这样的研讨:
“今天××老师讲课的主要环节清楚,重点突出,教态自然!” “今天××老师的课很成功!”
评课过程中“四化”现象:
1.评课过程形式化
评议会上发言者少,旁观者多,评课场面冷冷清清,评课有形式没内容。
2.评课内容表面化
评课教师盯住教师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较少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表现和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合作、交流活动,对课堂现象不能深入透视,不能触动现象背后的教育理念,这种表面化的评课对上课及评课教师的帮助都不大。
3.评课结论两极化 一是,虚假、讲好话的评课方式,评课出现多讲优点,少讲问题,皆大欢喜的极端现象。二是否定、伤自尊的评课方式。
4.评课效果零散化
表面上看,评课从目标、内容、方法、技术手段,教师内在素质、外在表现,方方面面全方位涉猎,但由于缺乏对问题的深入研究,缺乏集中的主题,只能就现象谈现象,就经验谈经验。
二、从听课、评课说起
1、虽然“听”用耳,观用“眼”,似乎两者都有局限,但“观”作“观察”解,那就不仅包含“听”,还具有比“听”更为丰富的内涵。因为“观察”的心理学意义是指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活动;同时,观察也是一种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可借助仪器、记录,并且包含考查、分析等研究活动。也正是在提倡研究课堂的科学方法意义上,近年来,一些教育理论工作者与一线教师合作开展实践研究,试图将国外的课堂观察理论与技术予以本土化,用以构建听课、评课的新范式,从而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可以认为,这是“观课”观的技术化、模式化发展。
2、在语言学家列奥·施皮泽看来,“词的变化就是文化的变化和灵魂的变化”;在数学教师看来,词只是概念的外壳,甚至可以认为只是一个抽象的符号,关键是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三、怎样听课
1、教师听课应该按下面三个步骤来进行。●课前要有一定的准备工作。
●听课中要认真观察和记录。
●听课后要思考和整理。
2、不仅要关注教师的教,更要关注学生的学:
●对于教师的教,听课时重点应该关注的是:
●课堂教学确定怎样的教学目标(学生要学习哪些知识?学到什么程度?情感如何?)。目标在何时采用何种方式呈现;
●新课如何导入,包括导入时引导学生参与哪些活动;
●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结合了哪些生活实际?
●采用哪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设计了哪些教学活动步骤?
如:设计了怎样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如何探究;安排怎样的活动让学生动手动口操练,使所学知识得以迁移巩固;设计怎样的问题或情景引导学生对新课内容和已有的知识进行整合等。
●使哪些知识系统化?巩固哪些知识?补充哪些知识?
●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技能?达到什么地步?
●渗透哪些教学思想?
●课堂教学氛围如何。
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听课时应该关注:
●学习活动中学生经常做出怎样的情绪反应;
●学生是否乐于参与思考、讨论、争辩、动手操作;
●学生是否经常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
●下课时学生的反应(如不想下课,下课后积极与老师、同学交流)等等。
●学生是否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3、听课者应定位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而不是旁观者。听课者要有“备”而听、并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和授课教师一起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主要是指听课者参与学习活动的组织、辅导、答疑和交流),并尽可能以学生的身份(模拟学生的思路知识水平和认知方式)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以获取第一手的材料,从而为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一堂课奠定基础。
4、把学生的发展状况作为评价的关键点。
教学的本质既然是学习活动,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学习者学习活动的结果势必成为评价课堂教学好与坏、优与劣、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素。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如果思维得到激发、学业水平得到充分(或较大程度)的发展与提高、学习兴趣得到充分(或较大程度)的激发并产生持续的学习欲望,则可以认为这就是一堂很好的课。
四、怎样评课
●从教学目标上分析 :目标制订、目标达成 ●从处理教材上分析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从教学程序上分析 :教学思路设计、课堂结构安排
●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 :优选活用、方法多样、改革创 新、手段运用
●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板书、教态、语言、操作
●从教学效果上分析 :教学效率高、学生受益面大、有效利用40分钟
中班手工活动方案计划 篇10
中班手工活动方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纸杯娃娃的基本构造;
2、初步掌握分割、组合等基本制作方法;
3、能设计自己喜欢的娃娃,并能按照设想制作。
过程与方法:能在设计、制作过程中相互评价、反思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行适当的改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设计制作,享受制作的乐趣,感受合作的力量和乐趣,体验创造魅力;
2、通过废弃纸杯再利用渗透环保意识和环保能力;
3、通过对作品的评价交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纸杯娃娃的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分割、组合等基本的制作技巧并有所创新。
教学准备:调查表、几个一次性纸杯、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交流信息,引入课题
1、师:上周老师布置大家去收集废弃的纸杯并调查了家里一周使用一次性杯及处理方法的情况,现在请大家交流一下。
2、学生交流,师随机评价,补充资料(课件出示)
3、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师:我也带来了一个大纸杯,(出示实物)它哭了,哭得可伤心了,为什么呢?原来它的主人用它喝茶后,说它没用处就把它扔了。同学们,难道它只能被扔掉或卖掉,真的没用处了吗?赶快想个办法帮帮它吧!
(2)学生出主意,开阔思路,教师随机评价。
(3)揭示课题:
师:原来只要动动脑,动动手,纸杯能做出这么多东西啊!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用纸杯做个娃娃。老师从书上、网上找了几个纸杯娃娃,你瞧:(出示课件)
二、表达交流,自主设计
1、师示范:老师看了这些图片,也想用这些纸杯来个超级变变变,看清楚了,我要变了。
2、自主设计娃娃的样子。
3、表达交流
三、讨论制作,合作加工
师:(过渡)接下来请同学们发挥你的聪敏才智,发挥你的想象力,利用这些废旧纸杯创造出更多漂亮精致的娃娃。不过,动手之前看看友情提示。
1、友情提示
(1)先设计后制作;
(2)组内进行合理的分工;
(3)完成之后,给作品起一个名称,写在评价表上;
(4)要特别提醒大家的是:操作时一定要注意安全,当心别把手弄破;
(5)老师这里有一个废品回收站,你不用的材料可以分类放到回收站,如果有需要也可以到回收站进行资源共享。
2、分组活动:
(1)教师一同参与,要注意到后面几组的同学,适当指导,提醒学生要注意多交流,积极尝试,及时鼓励敢于创新的学生,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老师看到大多同学都已经完成,就组织参观作品。
四、反思评价,延伸拓展
师:同学们的手真灵巧,都已经做好了。
1、组织学生评价
师:接下来,我们请每组选派代表上来介绍作品,介绍时要把作品名称和作品特色说清楚。其他同学当评委评一评:设计上,制作上等。
相机鼓励:不错!你们的作品很有创意!你们合作得很好!相信下一次你们会有更好的作品。你们的作品真精致啊!你说得多好呀!今后继续努力!
2、整理课桌,回收废品
出示眉开眼笑的大纸杯:你们看,这个纸杯有什么变化?为什么?(能被再次利用)
3、组织学生评估
师:(过渡)刚才大家在制作过程中表现都很好,下面请你们完成评估表。
4、拓展延伸
1、做好后,这些娃娃还可以怎样进行美化,改进?
2、小结:今天这堂课,同学们利用一些废旧纸杯加上自己的聪明才智,制作出了精美的小制作。其实,我们身边有许多的废弃物都潜藏着被再塑造的条件,只要通过大家的慧思巧手,它们都可以化腐朽为神气。(出示废品制作的作品的图片),课后去试试看,用你的作品来装饰自己的家。
五、组织大家下课后相互参观作品。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设计了“交流信息、引入课题——表达设想、自主设计——讨论制作、合作加工——反思评价、延伸拓展”等教学环节,并力求突出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多渠道收集信息能力。
2、充分利用交流评议,实现互动学习,促进技术思维。
具体包括:
(1)设计图的交流评议
(2)作品的交流评议
(3)问题和体会、发现的交流评议
3、多途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3)通过课前调查、作品展示拓展学生思路
(4)设计过程中鼓励创新
(5)作品交流注重特色介绍
(4)课尾的拓展延伸
中班手工活动方案2
中班美术活动:手工太阳花
活动目标
1、给纸杯涂色,锻炼幼儿的涂色能力。
2、按规律给纸杯剪“花瓣“,锻炼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3、粘贴眼睛、嘴巴等器官,发展幼儿的审美能力。
4、培养幼儿废物利用的意识。
活动准备
纸杯、蜡笔、剪刀、胶棒若干,即可贴(眼睛、嘴巴若干),音乐磁带《我是一朵小花》,“太阳花”作品一幅,背景图画一幅。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请幼儿欣赏作品,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画面内容:花园里开满了五颜六色的“太阳花”,有红的、有黄的、有白的、还有粉的。提问:花朵好看吗?你们知道那么漂亮花朵是怎么做的吗?
小结:我们要善于发现周围许多废物都有再利用的价值。
二、幼儿操作,教师讲解示范。
1、小朋友任意挑选自己喜欢的纸杯给它涂上颜色。
2、在纸杯上剪出各种有规律的图案。如:长条、尖条、圆条等。
3、把剪好的纸杯放在桌上打开就变成一朵美丽的“太阳花”了。
4、给纸杯花贴上眼睛和嘴巴就变成可爱的“太阳花娃娃”了。
中班手工活动方案3
活动意图:
1.鱼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动物,幼儿对鱼的外形特征已有足够的了解。
2.泥工可以锻炼幼儿手指的灵活性、还可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活动目标:
1.在观察的基础上让幼儿学习塑造物体的主要特征。
2.巩固团、搓、压、捏等技能。
活动准备:
1.各色的橡皮泥,泥工板,剪刀、蓝色卡纸、牙签。
2.PPT
3.教师制作的范画一副。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以儿歌《三条鱼》的律动导入,引起幼儿活动的兴趣。
(二)基本部分:
1.出示图片,引起兴趣。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小客人,是谁呀?(小鱼)让幼儿进一步感受鱼的特征,并重点引导幼儿观察鱼的形状、色彩以及身上的花纹等。观察后让幼儿描述鱼的外形特征。小结:鱼的外形特征主要是身体较大,比较扁,有尾巴,身上有鱼鳍和鱼鳞。
2.今天老师也带来了鱼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出示PPT你们发现鱼宝宝是用什么做成的吗?
3.“今天,老师要变魔术,一起来念口诀:魔术魔术变变变!”教师手藏身后,变出一条鱼宝宝)(出示范例)激发幼儿制作的兴趣。这是老师做的小鱼,小朋友想不想也做一只小鱼呢?
4.教师示范制作鱼选择一块橡皮泥捏软,做鱼的身体。另选一样不同颜色的橡皮泥一分为三做鱼的尾鳍,背鳍和腹鳍。用白色和黑色橡皮泥做鱼眼睛。做鱼的身体时先把泥搓成椭圆形,再压扁分别贴上尾鳍、背鳍、腹鳍和鱼眼睛。再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搓成长条做出鱼身上的纹理就可以了。最后用你喜欢的颜色做出泡泡,用绿颜色做水草。
(三)幼儿制作:
1.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橡皮泥、剪刀、工具、泥工板。你可以制作与老师不一样的鱼,比比谁的鱼最漂亮,和别人的不一样。
2.教师巡回指导。
(四)展示、评价作品,结束活动。
将作品摆放在展示台上,师生共同进行评析,鼓励幼儿自己介绍作品,并评出好作品。
中班手工活动方案4
活动设计背景
一次,我看见一个小朋友拿着几个小盒子搭来搭去就像玩积木一样,玩的很开心,但盒子不能像积木一样互相扣合很是苦恼,所以我就利用不同大小的盒子和双面胶带来完成这次活动。
活动目标
1锻炼幼儿双手协调能力,掌握粘,扣合等组合方法。2激发幼儿独立思考,在老师帮助下完成作品。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在玩盒子时,着重动手粘出不同形态。
难点:如何更好引导幼儿独立思考。
活动准备
1不同大小的纸盒(如食品包装盒,药盒)2双面胶带3水彩笔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有趣的东西,小朋友想不想玩呢?展示小盒子。今天我们就和这些小盒子玩个游戏吧!这些小盒子可有趣啦,就像百变金刚一样,但是他们希望和小朋友一起玩,让我们现在就开始吧。做出一些基本展示,如楼梯,房子,引出幼儿兴趣。
二:基本部分
1把不同的盒子分发给小朋友,自由的摆出造型,并加以启发与指导。在摆的同时发现问题,摆好了,可一碰就散了,怎么办呢?
2出现问题解决问题,拿出法宝双面胶,把他们粘牢。引导幼儿摆出自己想象的造型帮助他们组合粘牢。
3盒子造型很酷,可觉得还是不够漂亮,小朋友有什么办法让我们的小盒子更好看呢?给他们涂上漂亮的颜色好不好。分发水彩笔,让幼儿给自己的作品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4小朋友的作品都完成了,我们小朋友高兴吗?可我想知道我们小朋友的作品都叫什么呢?谁愿意跟老师说说呢?给幼儿发挥空间,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创作想法与实施过程。
三:结束部分
把所有的幼儿作品放到展示台上,让幼儿进行互相欣赏。
四:活动延伸
回家后收集不同盒子,在家长的帮助下,做出更好的盒子作品。
五:活动反思
幼儿对这一活动很感兴趣,也非常喜欢动手操作,但大多停留在模仿阶段,自主创新能力薄弱,需要更多实践。
中班手工活动方案5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活动,知道迎春花是春天最早开的花。了解迎春花的名称特征及其用途。
2、学习制作迎春花,在室内布置初春的景色。
3、乐于参与制作活动,提高动手能力。
活动准备:
柳条枝(或绿色皱纹纸)黄色皱纹纸、小枝条、浆糊等材料。
活动过程:
一、观察迎春花
让幼儿自由自在地观察讲述迎春花,教师参与观察并且给予指导。
提问:这是什么花?迎春花长的是什么样的?它的叶子长得是什么样的?
提问:你们知道迎春花的花朵长在什么地方?迎春花有几片花瓣?枝条长得怎么样?枝条上除了花朵还有什么?它为什么叫迎春花?
小结:迎春花的花朵长在枝条上,有5片花瓣,枝条弯弯地垂向地面。枝条上开了很多花朵,它和别的花不一样,是先开花后长叶子,枝条上除了花还有花叶,叶子是绿色的,细小的。因为它是春天里开的最早的花,所以叫它迎春花。
二、制作迎春花
我们来把迎春花请进我们的教室。
当幼儿说到可以折一些来时,可以教育幼儿不能采花,花儿要给大家欣赏。
介绍制作迎春花的方法:把5~6瓣花瓣用浆糊粘在一起再贴到枝条上。制作的时候要小心,不要把花瓣掉到地上。
幼儿制作
三、布置我们的教室
教研活动计划方案记录 篇11
【关键词】幼儿园科学活动;记录;指导策略
记录是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环节,它在帮助幼儿获得科学信息,建构科学概念,促进探究能力发展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幼儿园科学活动记录的现状分析
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过程中引导幼儿学习做观察记录,是有效发挥幼儿主体性,转变幼儿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做记录可以使幼儿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获得探究的乐趣,主动建构知识。然而,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老师很少对科学活动中的记录进行系统研究,对它的价值性认知不足。
二、采取适宜策略,解决关键问题
1.重视记录结果中蕴含的教育价值
在关于“磁性”的活动中,教师先向幼儿出示了各种不同的物体和磁铁,请幼儿猜想磁铁是否都能吸起盘子里的物体,并请他们把自己的猜想记下来。正当幼儿纷纷表示自己对记录方法的想法时,教师话锋一转,出示了自己设计好的记录表,并向幼儿讲解记录的方法和要求:如果猜想能被磁铁吸住的,就在记录表中写有“猜想”的格子内打上“√”,不能吸住的就打“╳”。然后你们去试一试,看看到底哪些东西能被磁铁吸住,哪些不能。如此交代之后,幼儿便开始猜想→记录→操作→记录,然后教师请他们说说自己的猜想与操作结果分别是怎样的,最后根据幼儿记录的情况进行总结。就教师对幼儿记录结果的分析来说,教师没有发现其中蕴含的教育价值。在上述活动中,虽然教师只规定了打“√”或“╳”这种方法,但不少幼儿仍采用自己独特的记录方法。如有幼儿用了↑、↓、⊙等记录符号,经了解得知,他用“↑”表示有的磁铁磁性比较强,“↓”表示有的磁铁磁性弱。如果教师重视该幼儿的记录方法,认真仔细地分析幼儿的记录结果,耐心地了解幼儿的想法,就会发现幼儿的记录已不仅仅磁铁能否吸住物体的问题,还说明了不同的磁铁磁性不同的问题。这个幼儿的观察很细致,记录很真实,可惜教师只关注自己原先的设计,对幼儿个性化的记录方法和结果视而不见,因而未能及时捕捉教育契机,发现幼儿记录结果蕴含的教育价值。
2.记录的内容紧扣幼儿年龄特点
不同年龄班幼儿有关观察记录的经验与能力不同,教师在引导幼儿认识科学内容和表达科学经验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到幼儿的年龄差异。例如同样是“观察自然角中的植物”,教师要求小班幼儿记录的内容是“种子生长过程中主要的生长变化”,这些内容要求明确,易于小班幼儿操作。幼儿发现“今天,黄豆的种子发芽了,它的芽是绿颜色的”“黄豆长出叶子来了,叶子像桃心”等。到了中班,我们根据“在对比观察中感受植物各部分的不同,初步了解植物生长中的多样性”的目标,指导幼儿对不同植物的叶子、茎、花、果实等进行对比记录。为了引导中班幼儿发现植物生长中的不同状况,我们选取差异明显的植物来种植,并引导幼儿观察和记录。大班幼儿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有所增强,能认识到事物之间简单的逻辑关系,因此,大班“自然角中的种植”活动的目标是“能关注到植物生长的外部条件,通过对比观察和记录,幼儿获得了“植物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这一科学经验。
3.记录的组织形式灵活多变
不同年龄班幼儿学习自主性程度的差异也直接影响科学记录的组织形式。由于小班幼儿没有自觉记录的意识和管理记录工具、材料的能力,他们不但不会自觉记录,还会将个人记录本画得乱七八糟。教师不仅要时时叮嘱幼儿记录,还要手把手地教他们记录,更要防止幼儿将记录本弄丢、弄坏。集体记录是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共同观察和记录一个具体的事物,因此这种方式更适合小班幼儿。在组织小班幼儿记录小蝌蚪变青蛙的记录过程中,我们采用个人、集体呈现的形式,即在墙面的低矮处设置一面大的展示墙,教师指导每个幼儿及时将自己的发现加以记录,并张贴在展示墙上。这样既反映了小蝌蚪变化的情况,又减轻了幼儿的记录负担。中班幼儿有了一定的学习自主性,但缺乏自觉性和持久性,需要有人提醒和带领,因此我们较多地采用小组记录方式,同时结合集体记录。如在记录小蝌蚪变青蛙时,我们将幼儿分成红、黄、蓝、绿队四个小组,每个小组由一个小组长负责记录本的管理、记录及经验汇报。这种方式不仅能及时有效地记录信息,还能分享记录的信息和记录经验,锻炼幼儿的合作能力。大班幼儿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较强,能持续地关注事物的发展变化并自觉记录,而个人记录是幼儿自主自觉的记录形式,因此我们在组织大班幼儿记录时,以个人记录为主,结合集体记录。
没有了记录,幼儿就失去了精心反思、梳理实践过程的机会,失去了强化已有经验与认识的过程。记录使幼儿认识的主动建构真正成为现实,使结论和观点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教师要认真分析幼儿的心理认知特点,采取适宜的指导策略,使幼儿的科学活动记录留下科学探究的足迹,使记录变得生动而有意义,成为幼儿自我学习、自主学习的有利工具。
【参考文献】
[1]韦钰,等.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刘占兰.幼儿科学探究中的记录问题《幼儿教育》.2007.11
【教研活动计划方案记录】推荐阅读:
“六个一”教研活动实施方案和计划更改12-13
教研活动听课记录07-02
中学教研活动记录07-03
教研组教研活动记录本09-13
1校本教研活动记录05-27
高等数学教研活动记录06-12
政治组教研活动记录07-06
初三英语教研活动记录08-29
艺术教研活动总结记录09-02
中班教研活动记录内容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