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活动记录第1次

2024-09-21

教研活动记录第1次(共8篇)

教研活动记录第1次 篇1

党支部活动记录(第次)

会议(活动)名称: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主题活动 时间:2017年10月12日(星期四)上午9:30 地点:办公室

参加人数:3人

缺席:0 主持人:A

记录人:C 参会人员:A、B、C 会议内容:

A:根据市局机关党委《关于将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纳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的通知》要求,我们今天全体党小组成员开展一次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主题党日活动,按照要求各党员可根据学习情况,挑选最有体会、最有感触、或对自己最有启发的章节诵读,同时简要谈谈自己的体会、感触或启发。下面我们让李珠来挑选一段诵读下并谈谈她对这段的体会。

C:145页(采访组:„„都会觉得很知足。)。作为知识青年,总书记有文化,有思想,敢担当,能做事。任梁家河村支书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建设沼气池,解决了当地缺柴烧的问题;还办了铁业社、代销点、缝纫社以及磨坊等,切实解决了村民们的生产生活问题。当年与习近平一起劳动、生活的知青和村民们,讲述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梁家河村民说,“无论近平当年是我们村的支部书记,还是现在全党的总书记,他的心一直都在我们老百姓中间。”这些为民为公的情怀值得现今所有的党员学习。B:通过学习,我心里对习总书记充满了崇敬和爱戴之情,他以实际行动践行群众路线,带领和团结广大群众奋战在脱贫攻坚的一线,作为一名基层的党支部书记,要把政治自觉与行动自觉结合起来。坚决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绝对一致,进一步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树立正确价值观、成长观、政绩观,努力践行好干部标准,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懈奋斗。

A:最后希望通过学习,下一步,我们将严格落实省市精神,将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与加强自身管理相结合,学习习总书记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积极参与党内生活,严格对照党章党规,查找自身不足,边学边改,边改边做合格党员。《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让我们更深刻的了解到一个党员一步步脚踏实地的学习进步历程,深刻体会到了总书记在知青岁月里的那段艰苦历程,面对困难他选择了顽强的拼搏和无私奉献。最后希望通过学习

教研活动记录第1次 篇2

由北京心血管病中青年工作者论坛主办,中国医学论坛报、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杭州赛诺菲安万特协办,嘉诺健康传播承办的北京心血管病中青年工作者论坛(BCY) 2009年度第1次学术会议6月28日在北京举行,论坛的主题是“心与脑对话”;学术热点研讨包括抗凝抗血小板药物在心脑血管病的应用;交叉学科碰撞:心内科+神经内科——思想的碰撞,智慧的交流;临床实践指导:精选典型病例,解读指南精要,总结诊治原则,分享抢救经验。北京数10名专家作精彩的发言并回答有关问题。

教研活动记录第1次 篇3

本次沙龙活动于6月18 日上午9点开幕,湘潭大学教授李江宇主持会议,中国力学学会秘书长冯西桥和湘潭大学副校长高协平分别在开幕式上发言。冯秘书长首先代表中国力学学会向此次沙龙的承办方湘潭大学表示了感谢,并简单介绍了中国力学学会青年学术沙龙的情况以及沙龙对于青年学者间学术交流与合作起到的重要作用。高校长首先对各位代表的到来表示了感谢,并向大家介绍了湘潭大学的情况,高校长表示很高兴湘潭大学能够承办此次沙龙活动,希望各位代表能够在湘潭度过一个愉快的周末,并祝沙龙活动越办越好。

本次沙龙共有一个主题报告和三个专题报告,分别由国防科技大学的于起峰院士、湘潭大学的周益春教授、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赵建福教授、湘潭大学的李江宇教授主讲。于起峰院士首先做了题为“光测实验力学的国防应用与研究”的主题报告。考虑到在场的代表来自不同的专业,于院士先简单介绍了摄像测量和传统的摄影测量方法的区别,进而介绍了三维摄像测量的原理。随后,他分别介绍了用于机翼、风电叶片、甲板基准的静对静的折现光路相机链测量;用于靶场和监测火箭姿态的静对动的测量;用于单机侦察的动对动的测量;以及用于目标锁定和测量速度位移的动对静的测量。最后,于院士还分享了他个人对于科研创新的体会,包括如何找项目、如何树立从工程到技术再到科学的观念。整个报告深入浅出、内容充实,在开拓大家视野的同时提出了很多启发性的问题,引发了各位参会代表的热烈讨论。

周益春教授的专题报告题目为《薄膜材料及其器件力学教育部创新团队介绍》。周教授主要介绍了创新团队的背景、队伍、带头人等基本情况,重点论述了团队的研究方向和标志性成就,同时还突出了其中获得资助的研究工作,最后他从创新团队的发展方向和学校给予的支撑条件两方面进行了总结。

赵建福教授随后做了题为《微重力多相热流体动力学研究》的专题报告。他首先介绍了微重力环境以及该环境下物理量的特征变化和带来的影响,同时点出了国内外获得微重力环境的方式和手段。之后重点讲解了不同重力下气液两相流的特征,包括流型图、转换模型及重力无关性准则,最后给出了气泡液滴迁移的实验图片和数值模拟结果。报告从大家并不熟悉的微重力环境展开,吸引了在场代表的注意力,开拓了大家在新领域的视野,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李江宇教授在最后做了题为《纳米尺度力电耦合力学》的报告。他首先介绍了力电耦合现象在多铁、储能、生命等方面的应用,然后重点介绍了压电力原显微技术和共振放大及双频跟踪技术对于铁酸铋纳米纤畴结构的分析情况,利用这种技术可以实现压电刻印技术,为新技术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最后,他还阐述了利用针尖诱导相变方法得到的最新的研究成果。

教研活动记录第1次 篇4

课例实践活动总结

本次初中数学科组教师在围绕区级课题研讨开展了一次课例交流活动。在这次活动中紧紧围绕 “自主学习方法探究与指导”这一子课题,推荐由周玉容老师的“二次函数所描述的关系”示范课例课并深入细致的探讨。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学习、研究、探索、分析、总结、实践,积极主动进行课题研究。通过这次活动的开展,提高了数学组教师课题研究、策略探究的能力。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活动前,数学组的全体教师对这次活动高度重视,进行了认真的讨论与研究,通过集体备课活动,体现了集体“互帮互助”精神。教师都对教学设计作了精心准备,备教材,备学生。正是积极的态度,充分的准备,向上互助的精神使得这次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这次活动中,课题组成员刘勇老师对这一节课做了点评,课后全体教师又及时地进行了课堂教学反思,努力找出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并给出中肯的建议。

通过这次活动的开展,数学组的老师们受益匪浅,启迪深刻。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本教研组教师要继续本着努力优化课堂教学方式的课题思路,进一步完善课堂研究方案。相信本教研组数学教学水平会更上一个新台阶!

教研活动记录第1次 篇5

标题: 教育社会学课题组第二次小组讨论

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2010年05月09日23:33:01 星期天), 站内信件

时间:5月6日 6:30——8:00

地点:理教

参加人员:黄笛、柳智宇、李林芳、彭义来、徐艺峰、杨小斌、曹彦丽。主持:黄笛

记录:曹彦丽

关键词:第二次小组讨论、确定题目。

一.本次讨论,新加入徐艺峰、杨小斌二位同学。

二.本次讨论由黄笛同学主持,以下是自由讨论时间。

彭义来:针对第一次讨论中“资源的配置情况”的题目,进一步阐述了“资源”的定义,确定调查对象为教师和学生两个群体,调查不同的群体占有资源的不同情况。

李林芳:提出了新的观点。对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成效比较关注。作为江苏省新课改后的第一批高考考生,对新课改的实施有直接感受。同时,认为新课改后的课程与大学课程的衔接仍旧存在很大问题,新课改在一定程度上并未为学生进入大学做好课程上的准备。此外,本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也有很多不符合期待,不是自己最感兴趣的。李林芳代同学发言:关注学生的身份认同,学生这一群体区别于其他群体的特点,学生这一群体所具有的权利与责任等。

柳智宇:结合数学系的实际情况,总结了同学们的普遍心态表现为冲突和矛盾,充满了焦虑感和不安全感,主要表现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人生成长中的诸多迷茫,学校期待与学生自身发展的矛盾。比如,有些同学沉迷于游戏,有些同学没有目标盲目考研、出国,这种选择其实都是一种逃避。

这次社会调查,就是通过调查同学们的诸种心态,剖析产生这种心态的原因,尝试积极解决这种矛盾,为同学们的成长、人生规划提供更丰富的选择。

曹彦丽:简单介绍了《北京大学生存心态及其再生产》一书的写作框架。

徐艺峰:从自己的成长历程谈起,认为每个新生在进入学校后都是一个重塑自我的过程,学校在这个过程中指导不够、介入不够。课程设置也不合理,同学们缺少机会和途径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黄笛:针对小徐提出的课程问题,做了补充。

杨小斌:介绍了国际关系学院的情况,从院系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生心态等方面都给予详尽的解释。

通过杨小斌同学和柳智宇同学对两个院系的介绍,我们发现,院系不同,同学们所遇到的困扰和心态也有所区别。这为我们寻找合适的调查样本提供了经验,拟选择物理系和中文系作为调查样本。

黄笛:总结。学生群体的人生目标、规划形成的原因?多大程度上受到学校培养目标的影响?

题目的确定:研究课题和方向越来越集中,关于题目的确定,大家也畅所欲言,一些备选题目如下。

小徐:北大学生的自我建构

小柳:北大学生的人生定位与群体失落

小杨:“神”的失落:北大学生的自我建构过程

教研活动记录第1次 篇6

(1)主持人发言

保持党的先进性是自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一直都十分重视的问题,因为党能否保持先进性,关系到党能否存在和发展,关系到党的事业的成败。作为入党积极分子如何以实际行动来体现一个党员的先进性呢?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2)组员讨论阶段 :首先要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身边的党员同志为榜样,认真践行共产党员先进性,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必须要从思想上、行动上按照党员先进性标准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2:第一,要进一步增强个人的党性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把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落实到行动上,就是在不同环境、岗位始终保持和发挥应有的模范带头作用。第二,要从自己的点滴做起,兢兢业业工作,认认真真学习,进一步提升工作和学习“标杆”。

3:对的,要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一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在思想上始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坚定理想信念、遵守组织纪律,在思想政治上始终保持先进性。忠实履行岗位职责,认真做好本职工作,争当先进模范。

4:作为入党积极分子要有优良的思想作风,实事求是、光明磊落、不搞弄虚作假、不搞阳奉阴违。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将结合先进性教育活动,进一步从严要求自己,坚决克服官僚主义、教条主义;工作作风务求谦虚谨慎;生活中确保做到时刻警惕自律,言行一致,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5:我觉得。思想上的先进性是最重要的.人的任何行为都是有自己的思想指使的.所以要想一个人做出的行动体现先进性,就必需先让思想得到提升.人的思想一旦形成是很难改变的,但并不是不能改变.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来树立我们正确的世界观,思维观.如果能在思想尚未成形之前就给予先进思想的灌输,那么形成之后将是获益匪浅的!6:光谈思想,没有行动,就等于是个废品.对社会没有任何危害也没有什么贡献.所以自己要将思想转变为实际行动,这也是个很艰巨的转折.由于这些行动是由先进思想指使的,所以行动的先进性也是理所当然了.7:要想提高思想的先进性就必须通过学习,这大家都是心知杜明的.学习可以是学习书中的先进知识我先进思想外,我们还可以到现实中学到经验,就可以不断来武装自己.只有这样才能体现积极分子作为党的后备力量的先进性。

8:我们只有把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联系起来,才能使自己的人生显得充实亮丽而有意义。我们要勇于打破旧的框架,积极探索,开拓创新,实事求是。我们要在时间中发现真理、检验真理。这样才是按照党员的标准体现党的先进性。

9:我还要补充一下,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把坚持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同努力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任务结合起来,积极投身于全面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坚定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10: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在工作中,时刻以党员的标准来衡量自己,以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投身改革开放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思想、政治、组织、作风建设,按照党的章程和党内法规办事,严格遵守党的纪律

11:进入21世纪,科技迅速发展,世界进入了一个瞬息万变的高科技信息时代。在这种高速发展的趋势影响下,青年一代积极追求自我和人生价值的实现,在同学中做出表率带头作用,引领同学积极乐观地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事业中,正确地发挥党的先进作用。12:自重、自醒、自警、自立,经常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坚持真理,纠正错误,努力增强解决自身矛盾的能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政策理论水平业务技能,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3)总结

教研活动记录第1次 篇7

3.22.1审定编号:

国审豆2009022。

3.22.2选育单位:

周口市农业科学院。

3.22.3品种来源:

豫豆24号×豫豆11号。

3.22.4特征特性:

生育期107天。株高79.4 cm, 有限结荚习性。株型收敛, 主茎15.4节, 有效分枝1.6个。单株有效荚数36.9个, 百粒重22.5 g。籽粒圆形, 黄色, 微光, 褐色脐。接种鉴定, 抗花叶病毒病3号株系, 高感花叶病毒病7号株系;高感大豆胞囊线虫病1号生理小种。粗蛋白质含量40.37%, 粗脂肪含量20.59%。

3.22.5产量表现:

2004年参加黄淮海南片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170.4 kg, 比对照中豆20号增产4.5%, 极显著;2005年续试, 平均亩产170.0 kg, 比对照增产6.6%, 极显著;两年平均亩产170.3 kg, 比对照增产5.5%。2006年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159.7 kg, 比对照增产4.6%。

3.22.6栽培技术要点:

6月上中旬播种, 每亩种植1.6万株。亩施底肥磷酸二铵10~15 kg或施有机复混肥35~40 kg。

3.22.7审定意见:

适宜在河南南部、山东济宁、江苏及安徽淮河以北地区夏播种植。

3.23浙鲜豆5号

3.23.1审定编号:

国审豆2009023。

3.23.2选育单位: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

3.23.3品种来源:

北引-2×台湾75。

3.23.4特征特性:

生长期 (从播种至鲜荚采收) 91天。株高34.9 cm, 主茎节数9.3个, 分枝数2.0个, 单株荚数25.1个, 单株鲜荚重42.2 g, 标准荚数396个/kg, 荚长×荚宽=5.1 cm×1.3 cm, 标准荚率70.3%, 百粒鲜重66.0 g。感观品质鉴定属香甜柔糯型。鲜荚绿色, 种皮黄色。接种鉴定, 抗花叶病毒病3号株系, 中感花叶病毒病7号株系。

3.23.5产量表现:

2006年参加国家鲜食大豆春播组品种区域试验, 亩产鲜荚757.5 kg, 比对照AGS292增产7.3%, 极显著;2007年续试, 亩产851.0 kg, 比对照增产5.3%, 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804.3 kg, 比对照增产6.2%。2008年生产试验, 亩产鲜荚784.8 kg, 比对照增产6.2%。

3.23.6栽培技术要点:

3月下旬至4月中旬播种, 南方地区播后最好采用地膜覆盖, 大棚和小拱棚栽培时可适当提早播种, 每亩种植1.2万~1.5万株。播前结合整地每亩施入复合肥50 kg作基肥, 开花结荚期每亩施尿素5 kg。注意及时清沟, 防止积水受涝。

3.23.7审定意见:

适宜在浙江、江苏、安徽、北京、上海、南昌、长沙、武汉、成都、南宁、广州、昆明、贵阳、海口等省市作春播鲜食大豆品种种植。

3.24衢鲜3号

3.24.1审定编号:

国审豆2009024

3.24.2选育单位:

浙江省衢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3.24.3品种来源:衢夏引4号×上海香豆。

3.24.4特征特性:

生长期 (从播种至鲜荚采收) 89天。株高78.2 cm, 主茎节数18.5个, 分枝数1.7个。单株荚数35.2个, 单株鲜荚重77.1 g, 标准荚数356个/kg, 荚长×荚宽=5.4 cm×1.4 cm, 标准荚率61.7%, 百粒鲜重67.4 g。感观品质鉴定属香甜柔糯型。鲜荚绿色, 种皮黄色。接种鉴定, 中感花叶病毒病3号株系和7号株系。

3.24.5产量表现:

2007年参加鲜食大豆夏播组品种区域试验, 亩产鲜荚785.0 kg, 比对照品种新六青增产14.6%, 极显著;2008年续试, 亩产748.6 kg, 比对照增产3.7%;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766.8 kg, 比对照增产9.0%。2008年生产试验, 亩产鲜荚628.4 kg, 比对照增产3.4%。

3.24.6栽培技术要点:

6月上旬至7月上旬夏播, 每亩种植1.0万株左右;7月上旬至7月下旬秋播, 每亩种植1.2万株左右。亩施复合肥30 kg作基肥, 苗期每亩追复合肥10 kg。注意防治蚜虫、斜纹夜蛾、豆荚螟和豆秆潜叶蝇等。适时采青上市, 可分期分批或一次采收青荚上市。

3.24.7审定意见:

适宜在浙江、江苏、江西、武汉、安徽铜陵地区作夏播鲜食大豆早中熟品种种植。

3.25通豆2006

3.25.1审定编号:

国审豆2009025。

3.25.2选育单位:

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3.25.3品种来源:南农86-4×南农大黄豆。

3.25.4特征特性:

生长期 (从播种至鲜荚采收) 100天。株高76.3 cm, 主茎节数15.7个, 分枝数2.1个。单株荚数46.0个, 单株鲜荚重96.6 g, 标准荚数400个/kg, 荚长×荚宽=5.4 cm×1.4 cm, 标准荚率69.4%, 百粒鲜重65.9 g。感观品质鉴定属香甜柔糯型。鲜荚绿色, 种皮黄色。接种鉴定, 中感花叶病毒病3号株系, 感花叶病毒病7号株系。

3.25.5产量表现:

2007年参加鲜食大豆夏播组品种区域试验, 亩产鲜荚832.1 kg, 比对照品种绿宝珠增产12.1%, 极显著;2008年续试, 亩产798.6 kg, 比对照增产8.8%;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815.4 kg, 比对照增产10.5%。2008年生产试验, 亩产鲜荚812.5 kg, 比对照增产17.0%。

3.25.6栽培技术要点:

6月中旬至7月上旬夏播, 9月下旬至10月上旬采收青荚, 每亩种植0.8万~1.0万株;7月下旬至8月上旬秋播, 11月上旬成熟, 每亩种植1.5万~2.0万株。施肥以有机肥和磷钾肥为基肥, 亩施复合肥50 kg;初花期视苗情追施尿素58 kg。病虫害防治注意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3.25.7审定意见:

适宜在上海、江苏、江西、武汉、安徽铜陵地区作鲜食夏大豆品种种植。

3.26天隆2号

3.26.1审定编号:

国审豆2009026。

3.26.2选育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3.26.3品种来源:中豆32×中豆29。

3.26.4特征特性:

生育期109天。株高52.7 cm, 底荚高度14.4 cm, 主茎节数13.0个, 分枝数2.4个。单株荚数27.1个, 百粒重17.5 g。种皮黄色, 种脐褐色。接种鉴定, 抗花叶病毒病3号株系和7号株系。粗蛋白质含量42.69%, 粗脂肪含量21.20%。

3.26.5产量表现:

2006年参加长江流域春大豆品种区域试验, 亩产160.5 kg, 比对照品种湘春10号增产5.4%, 极显著;2007年续试, 亩产171.2 kg, 比对照增产13.5%, 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5.9 kg, 比对照增产9.4%。2008年生产试验, 亩产173.7 kg, 比对照增产17.6%。

3.26.6栽培技术要点:

4月上旬播种;地膜覆盖可于3月中下旬播种, 每亩种植2.0万~2.5万株。重施基肥, 亩施用饼肥25 kg、复合肥25 kg, 可用硼、钼、锌肥于播前拌种;花荚期可根据苗情每亩追施尿素5 kg。

3.26.7审定意见:

适宜在重庆、湖北、安徽三省市的沿江地区和江苏、江西南部、湖南北部、浙江杭州及四川自贡地区春播种植。

3.27中豆38号

3.27.1审定编号:

国审豆2009027。

3.27.2选育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3.27.3品种来源:油91-12×油91-6。

3.27.4特征特性:

生育期112天。株高73.7 cm, 底荚高度17.0 cm, 主茎节数16.3个, 分枝数4.8个。单株荚数62.5个, 百粒重19.1 g。种皮黄色, 种脐淡褐色。接种鉴定, 中抗花叶病毒病3号株系和7号株系。粗蛋白质含量46.25%, 粗脂肪含量20.11%。

3.27.5产量表现:

2006年参加长江流域夏大豆早中熟组品种区域试验, 亩产181.4 kg, 比对照中豆8号增产6.4%, 极显著;2007年续试, 亩产162.7 kg, 比对照增产8.6%, 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2.1 kg, 比对照增产7.4%。2008年生产试验, 亩产179.9 kg, 比对照增产16.3%。

3.27.6栽培技术要点:

5月下旬至6月上旬播种, 每亩种植1.0万~1.2万株。重施基肥, 播种整地时亩施饼肥20~25 kg, 复合肥20~25 kg, 过磷酸钙25 kg, 播种前可用硼、钼、锌肥于拌种。苗期追施尿素或磷酸二铵5~8 kg, 初花期用磷酸二氢钾、钼酸铵等进行叶面喷肥。

3.27.7审定意见:

适宜在安徽南部、重庆、湖北作夏大豆品种种植。

3.28南农33号

3.28.1审定编号:

国审豆2009028。3.28.2选育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3.28.3品种来源:

南农86-17×淮豆2号。

3.28.4特征特性:

生育期127天。株高83.1 cm, 底荚高度24.7 cm, 主茎节数18.3个, 分枝数4.2个。单株荚数61.3个, 百粒重23.7 g。种皮黑色, 子叶黄色, 种脐白色。接种鉴定, 中感花叶病毒病3号株系和7号株系。粗蛋白质含量44.96%, 粗脂肪含量18.63%。

3.28.5产量表现:

2006年参加长江流域夏大豆品种晚熟组区域试验, 亩产181.2 kg, 比对照南农88-31减产2.4%, 不显著;2007年续试, 亩产193.6 kg, 比对照增产8.5%;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87.4 kg, 比对照增产2.9%。2008年生产试验, 亩产172.6 kg, 比对照增产1.0%。

3.28.6栽培技术要点:

在6月中下旬播种, 每亩种植1.0万~1.5万株。适当施用磷、钾肥, 播前每亩施用氮磷钾复合肥50 kg, 视苗情追施尿素5~10 kg, 花期可少量施用氮肥。注意防治病虫。

3.28.7审定意见:

适宜在江苏中南部、浙江杭州、江西吉安、四川南充地区作夏播大豆种植。

3.29郑9525

3.29.1审定编号:

国审豆2009029。

3.29.2选育单位: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3.29.3品种来源:

郑100×驻美金。

3.29.4特征特性:

生育期126天。株高62.7 cm, 底荚高度12.8 cm, 主茎节数13.4个, 分枝数2.9个。单株荚数44.7个, 百粒重21.7 g。种皮、子叶黄色, 种脐淡褐色。接种鉴定, 中感花叶病毒病3号株系和7号株系。粗蛋白质含量45.00%, 粗脂肪含量17.73%。

3.29.5产量表现:

2007年参加西南山区春大豆品种区域试验, 亩产183.6 kg, 比对照滇豆86-5增产7.7%, 极显著;2008年续试, 亩产182.2 kg, 比对照增产1.1%;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82.9 kg, 比对照增产4.3%。2008年生产试验, 亩产144.1 kg, 比对照增产9.1%。

3.29.6栽培技术要点:

西南山区在4月下旬至5月中旬播种, 亩用种5 kg, 亩保苗1.0万~1.5万株。每亩施钙镁磷肥40~50 kg, 或磷酸二铵40 kg做基肥, 初花期追施尿素5~10 kg。

3.29.7审定意见:

适宜在贵州、云南中部、湖北鄂西地区春播种植。

3.30安豆5号

3.30.1审定编号:

国审豆2009030。

3.30.2选育单位:

贵州省安顺市农业科学研究所。3.30.3品种来源:ZYD05689×ZDD15633。

3.30.4特征特性:

生育期125天。株高53.5 cm, 底荚高度9.2 cm, 主茎节数13.8个, 分枝数3.0个。单株荚数39.4个, 百粒重23.7 g。种皮黄色, 种脐淡褐色。接种鉴定, 中感花叶病毒病3号株系, 高感花叶病毒病7号株系。粗蛋白质含量45.00%, 粗脂肪含量18.57%。3.30.5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西南山区春大豆品种区域试验, 亩产202.7 kg, 比对照滇86-5增产18.9%, 极显著;2008年续试, 亩产204.8 kg, 比对照增产13.6%, 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03.8 kg, 比对照增产16.2%。2008年生产试验, 亩产166.7 kg, 比对照增产26.2%。

3.30.6栽培技术要点:

4月中旬至5月中旬播种, 每亩种植1.0万~1.5万株。重施底肥, 播种前每亩施腐熟有机肥1 000 kg以上。苗期第一复叶伸展后, 即可亩施尿素5 kg。开花前每亩再追施尿素5~10 kg, 促进结荚和鼓粒。

3.30.7审定意见:

适宜在贵州、湖北恩施、四川凉山、云南红河和昭通地区春播种植。

4 马铃薯

4.1 中薯12号

4.1.1 审定编号:

国审薯2009001。

4.1.2 选育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4.1.3 品种来源:

W953×FL475。

4.1.4 已往审定情况:

2007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4.1.5 特征特性:

早熟鲜食品种, 生育期70天左右。植株直立, 生长势较强, 株高47 cm左右, 分枝少, 枝叶繁茂。茎绿带褐色, 叶绿色, 复叶大, 花冠白色。结薯集中, 块茎椭圆形, 表皮光滑, 芽眼浅, 黄皮、黄肉。区试平均商品薯率76.8%。[人工接种鉴定:植株抗马铃薯X病毒病、中抗马铃薯Y病毒病, 块基中度感晚疫病。块茎品质:干物质含量17.6%, 淀粉含量10.3%, 还原糖含量0.44%, 粗蛋白含量2.04%, 维生素C含量18.3mg/100 g鲜薯。

4.1.6 产量表现:

2006年、2007年参加中原二作组品种区域试验, 两年平均块茎亩产1 825.3 kg, 比对照东农303增产16.8%。2008年生产试验, 块茎亩产1740.2 kg, 比对照东农303减产2.0%。

4.1.7 栽培技术要点:

(1) 采用优质脱毒种薯, 播前催芽, 选择灌排方便地块播种。 (2) 中原二作区1~3月份播种, 4~6月份收获, 生长前期注意防霜冻病。 (3) 一般每亩种植5 000~5 500株。 (4) 施足基肥, 出苗后加强前期管理, 早施少施追肥;及时除草、中耕和培土, 促使早发棵和早结薯。 (5) 生长期及时灌溉和排水, 防止因施肥浇水过多而徒长;收获前一周停灌, 以利收获贮存。 (6) 及时防治晚疫病。

4.1.8 审定意见:

适宜在中原二作区的辽宁、山东济南、河南和北京种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928号, 该品种 (审定编号:国审薯2007001) 还适宜在冬作区的福建、广西、广东、湖南种植。

4.2 中薯13号

4.2.1 审定编号:

国审薯2009002。

4.2.2 选育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4.2.3 品种来源:

夏波蒂 (Shepody) ×中薯3号。

4.2.4 已往审定情况:

2007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4.2.5 特征特性:

早熟鲜食品种, 生育期72天左右。植株直立, 生长势较强, 株高65 cm, 分枝少, 枝叶繁茂。茎绿带褐色, 叶绿色, 复叶大, 花冠白色。结薯集中, 块茎扁长圆形, 黄皮黄肉, 表皮光滑, 芽眼浅。区试平均商品薯率71.8%。经人工接种鉴定:植株高抗马铃薯X病毒病、抗马铃薯Y病毒病, 块基中度感晚疫病。块茎品质:干物质含量19.2%, 淀粉含量11.2%, 还原糖含量0.19%, 粗蛋白含量2.26%, 维生素C含量18.6 mg/100 g鲜薯。

4.2.6 产量表现:

2006年、2007年参加中原二作组品种区域试验, 两年平均块茎亩产1681.6 kg, 比对照东农303增产7.6%。2008年生产试验, 块茎亩产1786.8 kg, 比对照东农303增产0.7%。

4.2.7 栽培技术要点:

(1) 选用优质脱毒种薯, 播前催芽, 中原二作区1~3月份播种, 4~6月份收获, 生长前期注意防霜冻病。 (2) 每亩种植5000~5500株。 (3) 施足基肥, 出苗后加强前期管理, 早施少施追肥。 (4) 及时除草、中耕和培土, 促使早发棵和早结薯。 (5) 及时灌溉和排水, 收获前一周停灌, 以利收获贮存。 (6) 防治晚疫病。

4.2.8 审定意见:

适宜在中原二作区的辽宁、山东、河南和北京种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928号, 该品种 (审定编号:国审薯2007002) 还适宜在冬作区的福建、广西、广东、湖南种植。

4.3 中薯15号

4.3.1 审定编号:

国审薯2009003。

4.3.2 选育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4.3.3 品种来源:

夏波蒂 (Shepody) ×中薯3号。

4.3.4 特征特性:

中晚熟鲜食品种, 生育期93天左右。植株直立, 生长势较强, 株高55 cm左右, 分枝较少, 枝叶繁茂。茎绿带褐色, 叶绿色, 花冠白色, 天然结实中等。块茎长椭圆形, 淡黄皮, 淡黄肉, 芽眼浅, 表皮光滑, 薯块整齐度中等。匍匐茎短, 区试商品薯率52.8%。经人工接种鉴定:植株抗马铃薯X病毒病, 中抗马铃薯Y病毒病, 块茎高感晚疫病。块茎品质:干物质含量23.1%, 淀粉含量14%, 还原糖含量0.32%, 粗蛋白含量2.37%, 维生素C含量14 mg/100 g鲜薯。4.3.5产量表现:2007年、2008年参加华北组品种区域试验, 两年平均块茎亩产1 344.3 kg, 比对照紫花白增产5.4%。2008年生产试验, 块茎亩产1 334.8 kg, 比对照紫花白增产6.2%。

4.3.6 栽培技术要点:

(1) 选用优质脱毒种薯, 播前一个月出库 (窖) 催芽, 4月中下旬或5月上旬播种。 (2) 每亩种植3 500~4 000株。 (3) 适当增施有机肥, 合理增施化肥。 (4) 及时中耕培土, 有条件的地块及时灌溉。 (5) 在7月中下旬至8月下旬期间及时防治晚疫病。

4.3.7 审定意见:

适宜在河北北部、陕西北部、山西北部、内蒙古中部种植。

4.4 同薯22号

4.4.1 审定编号:

国审薯2009004。

4.4.2 选育单位: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寒区作物研究所。

4.4.3 品种来源:

晋薯11号×晋薯7号。

4.4.4 特征特性:

中晚熟鲜食品种, 生育期99天左右。株高57 cm左右, 植株直立, 生长势强。茎叶绿色, 花冠白色, 天然结实性少。块茎圆形, 淡黄皮, 黄肉, 薯皮光滑, 芽眼深度中等。区试平均单株结薯3.7个, 平均商品薯率68.8%。经人工接种鉴定:植株抗马铃薯X病毒病、中抗马铃薯Y病毒病块基, 中感晚疫病。块茎品质:淀粉含量11.8%, 干物质含量20.7%, 还原糖含量0.95%, 粗蛋白含量2.1%, 维生素C含量13.2 mg/100 g鲜薯。

4.4.5 产量表现:

2007年、2008年参加华北组区域试验, 两年平均块茎亩产1 566.8 kg, 比对照紫花白增产24.7%。2008年生产试验, 块茎亩产1 539.2 kg, 比对照紫花白增产22.4%。

4.4.6 栽培技术要点:

(1) 选用优质种薯, 一般在5月上中旬播种, 播前催芽。 (2) 每亩种植3 500株左右。 (3) 施足基肥, 出苗后适时追肥, 有灌溉条件时可在膨大期灌溉。 (4) 及时除草、中耕、培土。 (5) 在7月中下旬至8月上中旬期间及时防治晚疫病。

4.4.7 审定意见:

适宜在山西北部、内蒙古中部、河北北部、陕西北部种植。

4.5 青薯6号

4.5.1 审定编号:

国审薯2009005。

4.5.2 选育单位: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

4.5.3 品种来源:

固33-1×92-9-44 (73-21-1×De-siree) 。

4.5.4 特征特性:

中晚熟油炸薯片加工品种, 生育期115天左右。株高59 cm左右, 株型直立, 生长势强, 分枝少, 枝叶繁茂。茎、叶绿色, 花冠紫色, 天然结实性差。薯块圆形, 白皮白肉, 芽眼浅。区试平均单株结薯4.3个, 平均单薯重137.5 g, 平均商品薯率84.7%。经人工接种鉴定:植株中抗马铃薯X病毒病、中抗马铃薯Y病毒病, 块茎高抗马铃薯晚疫病;区试田间有晚疫病发生。块茎品质:淀粉含量12.8%, 干物质含量23.2%, 还原糖含量0.30%, 粗蛋白含量2.38%, 维生素C含量16.9 mg/100 g鲜薯。

4.5.5 产量表现:

2007年、2008年参加西北组区域试验, 两年平均块茎亩产1 741.9 kg, 比对照陇薯3号增产18.0%。2008年生产试验, 块茎亩产1 484.0 kg, 比对照陇薯3号增产3.6%。

4.5.6 栽培技术要点:

(1) 播前结合整地重施基肥。 (2) 4月中旬选用优质脱毒种薯播种。 (3) 每亩种植密度, 水地4 000株左右, 旱地4 500株左右。 (4) 苗齐后除草松土, 开花前及时灌水、施肥、培土。 (5) 及时防治晚疫病。

4.5.7 审定意见:

适宜在西北一季作区的青海东南部、宁夏南部、甘肃中部种植。

4.6 陇薯7号

4.6.1 审定编号:

国审薯2009006。

4.6.2 选育单位: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所。

4.6.3 品种来源:

庄薯3号×菲多利。

4.6.4 特征特性:

中晚熟鲜食品种, 生育期115天左右。株高57 cm左右, 株型直立, 生长势强, 分枝少, 枝叶繁茂。茎、叶绿色, 花冠白色, 天然结实性差。薯块椭圆形, 黄皮黄肉, 芽眼浅。区试平均单株结薯5.8个, 平均商品薯率80.7%。经人工接种鉴定:植株抗马铃薯X病毒病、中抗马铃薯Y病毒病, 块基轻感晚疫病。块茎品质:淀粉含量13.0%, 干物质含量23.3%, 还原糖含量0.25%, 粗蛋白含量2.68%, 维生素C含量18.6 mg/100 g鲜薯。

4.6.5 产量表现:

2007年、2008年参加西北组区域试验, 两年平均块茎亩产1 912.1 kg, 比对照陇薯3号增产29.5%。2008年生产试验, 块茎亩产为1 756.1 kg, 比对照品种陇薯3号增产22.5%。

4.6.6 栽培技术要点:

(1) 选用优质脱毒种薯, 播前催芽, 4月中、上旬播种。 (2) 适当稀植, 一般每亩种植3 500~4 000株, 旱薄地2 500~3 000株。 (3) 重施基肥, 早施追肥, 氮肥不宜过量。 (4) 及时培土, 起高垄。 (5) 收获前割秧, 促使薯皮老化。 (6) 及时防治晚疫病。

4.6.7 审定意见:

适宜在西北一季作区的青海东部、甘肃中东部、宁夏中南部种植。

5 小麦品种

5.1 绵麦48号

5.1.1 审定编号:

国审麦2009001。

5.1.2 选育单位:

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5.1.3 品种来源:

绵阳01821/贵农19-4。

5.1.4 特征特性:

春性, 成熟期与对照川麦107相当。幼苗半直立, 生长势较旺, 分蘖力强, 成穗率较高。株高93 cm左右, 茎秆弹性较好。穗层较整齐, 穗长方形, 长芒, 白壳。白粒, 半角质, 较均匀, 饱满。平均亩穗数26.2万穗, 穗粒数36.4粒, 千粒重46.6 g。抗倒力较好。接种抗病性鉴定:白粉病免疫, 慢条锈病, 中感赤霉病, 高感/中抗 (抗性分离) 叶锈病。区试田间试验部分试点表现条锈病、白粉病较重。2006年、2007年分别测定品质 (混合样) :籽粒容重784 g/L、770 g/L, 硬度指数52.8 (2008年) , 蛋白质含量11.49%、13.42%;面粉湿面筋含量23.0%、25.4%, 沉降值20.6 mL、30.0 mL, 吸水率55.7%、56.6%, 稳定时间2.8 min、3.4 min, 最大抗延阻力168 E.U、182 E.U, 延伸性15.5 cm、16.8 cm, 拉伸面积35.9 cm2、39.2 cm2。

5.1.5 产量表现:

2006-2007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冬麦组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403.2 kg, 比对照川麦107增产6.8%;2007-2008年度续试, 平均亩产370.6 kg, 比对照增产8.5%。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370.3 kg, 比对照增产5.5%。

5.1.6 栽培技术要点:

合理密植, 每亩基本苗14万~16万苗。注意防治条锈病、白粉病, 多雨年份注意防治赤霉病。

5.1.7 审定意见:

适宜在西南冬麦区的四川、重庆东部、云南中部和北部、陕西汉中和安康地区、湖北襄樊地区、甘肃徽成盆地川坝河谷种植。

5.2 云麦53号

5.2.1 审定编号:

国审麦2009002。

5.2.2 选育单位: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玉溪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5.2.3 品种来源:

96B-254/96B-6。

5.2.4 特征特性:

春性, 成熟期比对照川麦107早熟2天。幼苗直立, 分蘖力偏弱, 植株生长较旺。株高89 cm左右, 叶片下披。穗层较整齐, 大穗, 穗长方形, 长芒, 白壳。白粒, 籽粒半角质, 较饱满。平均亩穗数21.0万穗, 穗粒数41.9粒, 千粒重49.6 g。抗倒力中等。接种抗病性鉴定:白粉病免疫, 慢条锈病、叶锈病, 中感赤霉病。区试田间试验部分试点表现条锈病、白粉病较重。2006年、2007年分别测定品质 (混合样) :籽粒容重788 g/L、764 g/L, 硬度指数59.8 (2008年) , 蛋白质含量13.34%、13.46%;面粉湿面筋含量28.8%、25.6%, 沉降值16.4 mL、18.2 mL, 吸水率59.3%、59.7%, 稳定时间1.1 min、1.3 min, 最大抗延阻力50 E.U、40 E.U, 延伸性15.8 cm、11.5 cm, 拉伸面积8.1 cm2、5.5 cm2。

5.2.5 产量表现:

2006-2007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冬麦组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399.9 kg, 比对照川麦107增产5.9%;2007-2008年度续试, 平均亩产362.9 kg, 比对照增产6.3%。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376.2 kg, 比对照增产7.2%。

5.2.6 栽培技术要点:

适时播种, 最佳播种期10月20-25日。合理密植, 每亩基本苗14万~15万苗。注意防治条锈病、白粉病。

5.2.7 审定意见:

适宜在西南冬麦区的云南、重庆、四川盆地及川西南地区、贵州北部、湖北襄樊地区种植。

5.3 宁麦16号

5.3.1 审定编号:

国审麦2009003。

5.3.2 选育单位: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

5.3.3 品种来源:

宁麦8号/宁麦9号。

5.3.4 特征特性:

春性, 成熟期比对照扬麦158晚熟1天。幼苗直立, 苗叶色淡绿, 分蘖力较强, 成穗率中等。株高87 cm左右, 叶片略披, 株形略松散。穗层整齐, 穗纺锤形, 长芒, 白壳。红粒, 籽粒半角质, 较饱满。平均亩穗数30.1万穗, 穗粒数42.5粒, 千粒重41.2 g。抗倒性中等偏低。春季抗寒性与对照相当, 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抗赤霉病, 慢叶锈病, 中感白粉病、纹枯病, 高感条锈病。区试田间试验, 部分试点表现叶锈病、白粉病、纹枯病较重。2006年、2007年分别测定品质 (混合样) :籽粒容重800 g/L、786 g/L, 硬度指数58.0 (2008年) , 蛋白质含量13.28%、13.00%;面粉湿面筋含量28.0%、28.0%, 沉降值36.9 mL、33.5 mL, 吸水率53.1%、53.1%, 稳定时间7.2 min、6.7 min, 最大抗延阻力570E.U、460 E.U, 延伸性15.2 cm、13.2 cm, 拉伸面积116.3 cm2、82.2 cm2。

5.3.5 产量表现:

2006-2007年度参加长江中下游冬麦组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443.9 kg, 比对照扬麦158增产5.9%;2007-2008年度续试, 平均亩产451.3 kg, 比对照扬麦158增产4.6%。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421.6 kg, 比对照增产11.5%。

5.3.6 栽培技术要点:

适时播种, 适宜播期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合理密植, 土壤肥沃的高产田每亩基本苗12万苗左右, 肥力中等的田块每亩基本苗15万苗左右。注意防治锈病、白粉病、纹枯病。

5.3.7 审定意见:

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江苏和安徽两省淮南地区 (皖西地区除外) 、湖北中北部、河南信阳、浙江中北部中上等肥力田块种植。

5.4 生选6号

5.4.1 审定编号:

国审麦2009004。

5.4.2 选育单位: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

5.4.3 品种来源:

宁麦8号/宁麦9号。

5.4.4 特征特性:

春性, 成熟期比对照扬麦158晚熟2天。幼苗直立, 苗叶色深绿, 苗期叶片细长上举, 分蘖力强, 成穗率中等。株高79 cm左右, 株形紧凑。穗层欠整齐, 穗纺锤形, 较小, 长芒, 白壳。红粒, 籽粒粉质, 较饱满。平均亩穗数33.3万穗, 穗粒数38.6粒, 千粒重39.2 g。抗倒性中等偏强。春季抗寒性与对照相当。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抗赤霉病, 慢叶锈病, 中感白粉病、纹枯病, 高感条锈病。区试田间试验部分试点表现白粉病、纹枯病、叶锈病较重。2006年、2007年分别测定品质 (混合样) :籽粒容重800 g/L、784 g/L, 硬度指数54.3 (2008年) , 蛋白质含量13.10%、13.10%;面粉湿面筋含量26.6%、26.3%, 沉降值24.0 mL、23.5 mL, 吸水率53.1%、54.0%, 稳定时间2.2 min、2.1 min, 最大抗延阻力110 E.U、152 E.U, 延伸性12.7 cm、16.3 cm, 拉伸面积15.0 cm2、35.2 cm2。

5.4.5 产量表现:

2006-2007年度参加长江中下游冬麦组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437.6 kg, 比对照扬麦158增产4.4%;2007-2008年度续试, 平均亩产433.6 kg, 比对照增产0.5%。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400.4 kg, 比对照增产5.9%。

5.4.6 栽培技术要点:

适时播种, 适宜播期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合理密植, 每亩基本苗15万苗左右。注意防治锈病、白粉病、纹枯病。

5.4.7 审定意见:

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江苏和安徽两省淮南地区、湖北中北部、河南信阳地区种植。

5.5 许科1号

5.5.1 审定编号:

国审麦2009005。

5.5.2 选育单位:

河南省许科种业有限公司。

5.5.3 品种来源:

97-042/漯麦4号。

5.5.4 特征特性:

半冬性, 中晚熟, 成熟期比对照新麦18号晚熟2天, 与周麦18号同期。幼苗半匍匐, 分蘖力较强, 成穗率一般。株高88 cm左右, 株形稍松散, 旗叶短宽、上冲、深绿色, 茎秆粗壮。穗层厚, 穗大穗匀, 码密, 结实性好。穗纺锤形, 长芒, 白壳。白粒, 籽粒半角质, 饱满度较好。平均亩穗数36.8万穗, 穗粒数37.0粒, 千粒重45.8 g。冬季抗寒性一般, 耐倒春寒能力一般。抗倒性较好。后期较耐高温, 叶功能好, 耐热性较好, 成熟落黄好。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感叶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 高感条锈病、纹枯病。2008年、2009年分别测定品质 (混合样) :籽粒容重781 g/L、776 g/L, 硬度指数64、67, 蛋白质含量12.96%、12.99%;面粉湿面筋含量28%、26.4%, 沉降值23.4 mL、24.4 mL, 吸水率59.2%、60.4%, 稳定时间2.8 min、3.4 min, 最大抗延阻力154 E.U、169 E.U, 延伸性14.0 cm、13.4 cm, 拉伸面积32 cm2、34 cm2。

5.5.5 产量表现:

2007-2008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600.6 kg, 比对照新麦18号增产10.1%;2008-2009年度续试, 平均亩产548.3 kg, 比对照增产9.2%。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514.3 kg, 比对照增产7.8%。

5.5.6 栽培技术要点:

适宜播期10月上中旬, 每亩适宜基本苗15万~20万苗。注意防治条锈病、叶锈病、纹枯病、赤霉病、蚜虫等病虫害。高水肥地要掌握好春季追肥浇水的时期, 以控制植株过高, 防止倒伏。

5.5.7 审定意见:

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 (信阳、南阳除外) , 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灌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

5.6 洛麦21号

5.6.1 审定编号:

国审麦2009006。

5.6.2 选育单位:

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5.6.3 品种来源:

洛麦1号/周麦13号。

5.6.4 特征特性:

半冬性, 中晚熟, 成熟期比对照新麦18晚熟1天。幼苗近直立, 叶黄绿色, 分蘖力中等, 成穗率较高。株高90 cm左右, 株型紧凑, 旗叶短宽、上冲, 长相清秀, 株行间透光性较好, 茎秆较粗。穗层厚, 穗大穗匀, 结实性好。穗纺锤形, 长芒, 白壳, 白粒, 籽粒粉质、大小较均匀, 腹沟深, 饱满度一般。两年区试平均亩穗数36.4万穗, 穗粒数36.4粒, 千粒重44.8 g。冬季抗寒性一般, 耐倒春寒能力偏弱。抗倒性中等偏弱。耐旱性较好, 熟相较好。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抗赤霉病, 中感条锈病、纹枯病, 高感叶锈病、白粉病。区试田间试验部分试点颖枯病偏重发生, 高感条锈病。2007年、2008年分别测定品质 (混合样) :籽粒容重768 g/L、775 g/L, 硬度指数60 (2008年) , 蛋白质含量14.29%、14.02%;面粉湿面筋含量33.1%、30.4%, 沉降值28.7 mL、26.7 mL, 吸水率58.5%、56.8%, 稳定时间2.4 min、2.2 min, 最大抗延阻力174E.U、163 E.U, 延伸性16.4 cm、16.4 cm, 拉伸面积42 cm2、40 cm2。

5.6.5 产量表现:

2006-2007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537.3 kg, 比对照新麦18号增产3.4%;2007-2008年度续试, 平均亩产584.2 kg, 比对照增产7.5%。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496.8 kg, 比对照增产5.5%。

5.6.6 栽培技术要点:

适宜播期10月上中旬, 每亩适宜基本苗12万~15万苗。注意防治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颖枯病、蚜虫、红蜘蛛等病虫。高水肥地注意控制播量, 掌握好春季追肥浇水的时期, 防止倒伏。

5.6.7 审定意见:

一次失败的小班记录引发的反思 篇8

1、15名孩子忙于挑选不同食物,拿了食物往兔子三瓣嘴里塞,然后马上换食物,反复的动作,让小兔子惊慌失措。

2、22名孩子已经找不到记录的表格和图片材料,有的开始嚷着:“我的青菜不见了”,“老师,我没有苹果了”、、、、、、场面陷入了一片混乱。

3、约有8名幼儿一边喂养,一边记录,但不能实现记录和行动的同步,但还是问题百出,有的喂了青菜贴苹果,不能够真实记录;有的喂了三种贴一种,不能完整记录;有的粘贴过程有困难,无法及时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

活动的失败,让我陷入了深深的反思,我也对该活动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一)目标定位偏颇。

这次整个过程孩子的兴趣由始至终都没有离开过喂这一行为,尽管教师用了简单化的表格图表和一系列图片,但目标和实际在此活动中还是严重脱节。

(二)记录不能发挥真正价值,其提供不能成为孩子学习的有效载体。

教师提供了大量的图片,本意是让孩子用粘贴的方式帮助记录实践操作结果。但很显然孩子对喂这一操作过程远远比粘贴图片记录兴趣浓厚,这是受小班幼儿直觉行动思维的影响。其次,大量的图片让孩子应接不暇,无从着手,恰巧影响了孩子的喂养和记录。图片成为了孩子记录的一个累赘。所以,在此案例中,提供人手一份的图片显然是不合理的。

(三)活动时间安排不合理。

任何生物都有其生存的规律,小兔子也不例外。但是在本案例中,却严重违反了兔子的生理规律。一个劲在一段时间内多个孩子围着一只兔子进行喂食,不管是兔子需要还是不需要。这样的活动使孩子对小动物的情感、爱心大打折扣,失去了教育的意义。

第二次活动策略的调整与实施:

策略一:目標的调整

1、积极参与喂养活动,乐意亲近小动物。2、通过喂养、交流等活动,增进与小动物的感情,知道保护小动物。3、初步感知集体记录的形式,了解兔子的食性。

策略二:活动后的讨论

我组织孩子们进行讨论“小兔子不要吃东西,这是为什么呢?” 孩子们有的说小兔子吃了太多的东西,我们又喂它吃青菜,又喂它萝卜;有的说是小兔子吓坏了;也有的说是因为早餐还在肚子里;我趁机引导,“那我们什么时候喂它最合适”。很快孩子们达成了共识:跟小朋友吃饭一样,早饭、中饭、晚饭再加上点心。根据孩子们的意见,我们共同制作了一张小兔子喂养的时间规定表。

策略二:调整表格,教师记录;

重新设计了一张记录表格,表格的第一栏为孩子所猜测的兔子爱吃的食物图象,第二栏是空白幼儿探索后用来做标记的。

策略三:变集体活动为区域、日常活动;

把本来意在一次集体活动中进行的活动变为分散的活动区活动和日常生活活动,建议孩子随时根据情况喂养兔子并记录。

每天在不同时间段有七、八个孩子到区域中去喂兔子,有的耐心的把食物送到兔子的三瓣嘴,有的在一旁等待,有的收拾整理着食物,也有的围着表格讨论。

策略四:变主要形式的记录为辅助形式的记录;

把原来人手一份记录材料,调整为一张大表格张贴在喂养角,幼儿根据自己喂小兔子情况及意愿在表格上相应的图片下贴上小圆点。

一周下来,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认同自己预测的“小兔爱吃蔬菜、水果、树叶等植物”,对争议最大的主食面包的功能也得到了基本认同兔子喜欢吃。但对于预测中大部分孩子认为的兔子不喜欢吃的肉类食物却出现了新的争议。不知不觉中孩子增进了与小兔子的情感,小兔子也成为了班中的一员

一系列的情况,也让我对小班的科学活动开展有了深刻的反思与思考:

1.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处理好记录价值与记录形式的关系。

教育价值观是涉及到教师教什么?幼儿将获得什么的问题。在喂小兔子吃食这一活动中,怎样的记录有利于小班孩子学习显然成为了记录价值的争议点。在本案例1中,教师通过表格设计、粘贴记录等(特别强调记录)记录形式,提供了大量的图片,旨在让幼儿解决兔子到底爱吃什么这一问题,结果当然事与愿违。而案例2中教师让记录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最主要的是让孩子在喂喂兔子、观察兔子中感受小动物的可爱,萌发爱护小动物、保护小动物的愿望,正是在这样的情感激荡和支配下,知识的学习潜移默化的渗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师应遵循动植物自身的生理规律,处理好教育形式与教育内容之间的关系。。

教育最终的目的是实现社会、自然的和谐,也就是生态的平衡。但在案例1中出现了严重的不和谐。首先请幼儿在一段时间内喂小兔子吃食物严重违反了兔子的生存规律,破坏了生理需要,这也就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其次,一次教育希望实现长期教育的目标,破坏了教育的持续性和长远性,这也是一种不平衡这些不平衡在案例2中得到了改变。首先,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充分考虑生态学的原理,特别是生态平衡,协同进化等机制。让孩子们根据兔子的实际生理需要去喂养,实现教育最终为社会和谐、自然和谐服务;其次,充分考虑教与学之间的生态化、平衡化,给予幼儿充分自由的时间,在活动区时间、晨间来园、午间活动、傍晚离园等时间让孩子自由选择。

(三)教师应充分尊重孩子的年龄特点,处理好年龄特点与学习方式之间的关系。

上一篇:中医透皮技术下一篇:《抬头看云》语文阅读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