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鹿为马的反义词

2024-06-11

指鹿为马的反义词(通用12篇)

指鹿为马的反义词 篇1

指鹿为马的反义词

指鹿为马的反义词

一、【反义词】循名责实

二、【基本解释】

【解释】: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示例】:东床已招佳婿,何似以羊易牛;西邻纵有责言,终难~。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七

【语法】:兼语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三、【英文翻译】

1. Calling a Stag a Horse

3. distort the truth

4. encourage sycophancy or practise it

5. make a fool of another person

6. distort facts

四、【短语造句】

1. 成语“指鹿为马”就是根据这个故事得来的。

2. 他反驳我说的.每一件事,甚至坚持指鹿为马。

3. 真理只有一个,不可以指鹿为马,也不可以白马指为黑马。

4. 既不能升官,又不能发财的时候。别人指鹿为马,就要跟着。别人指站为箱,就要跟着指站为箱。

5. 从中国历史上的赵高“指鹿为马” ,到建国以来的历次运动无一不表明。

6. 成语“指鹿为马”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我们用它来形容那些故意颠倒是非的人。

7. 环境科学家都支持设定行动的优先顺序;隆伯格指鹿为马,只不过因为他反对别人订定的顺序。

8. 演京剧学普通话-成语系列之《瞎子摸象》 、 《指鹿为马》 (本节目以普通话进行)

9. 由香港的小学生以京剧形式演出中国成语故事《瞎子摸象》 、 《指鹿为马》 ,每个剧目演出前均会由导师向观众作出导赏及简单介绍。

五、【详细解释】

《史记·秦始皇本纪》:“ 赵高 欲为乱,恐羣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於 二世 ,曰:‘马也’。 二世 笑曰:‘丞相误耶?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 赵高 。或言鹿, 高 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羣臣皆畏 高 。”后以“指鹿为马”比喻有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后汉书·窦宪传》:“深思前过,夺主田园时,何用愈 赵高 指鹿为马?久念使人惊怖。”《旧唐书·仆固怀恩传》:“陛下必信矫词,何殊指鹿为马?”《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东床已招佳选,何知改羊易牛;西邻纵有责言,终难指鹿为马。” 郭沫若 《蒲剑集·文化与战争》:“倒黑为白,指鹿为马, 日本 的社会秩序早就为这些文化刽子手所毁坏无遗了。”亦作“ 指马 ”。《三国志·魏志·鲍勋传》:“大军还 洛阳 , 曜 有罪, 勛 奏絀遣。而曜密表勛私解 邕事。

詔曰:‘ 勛 指鹿作马,收付廷尉。’” 唐 贺兰进明 《古意》诗之一:“ 秦 庭初指鹿,羣盗满 山 东。” 宋 苏轼 《上神宗皇帝书》:“内重之弊,必有奸臣指鹿之患。” 清 吴伟业 《读史杂感》诗:“国中惟指马,閫外尽从龙。”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馀韵》:“指马谁攻 秦 相诈,入林都畏 阮生 狂。”

指鹿为马的反义词 篇2

提到指鹿为马, 我们立刻会想到历史上第一个臭名昭著的太监赵高。在中国文化中, 这个成语一直含有贬义, 意指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然而, 如果说我们脱离“指鹿为马”的历史文化背景, 就词论词的话, 则这一词语却恰恰符合索绪尔对语言符号中能指与所指之间“任意性”关系的论断, 是对“指鹿为马”言语行为的肯定。本文试从这个角度出发, 探讨翻译中“指鹿为马”式的误译价值。

二、能指、所指与指鹿为马

索绪尔认为语言是由符号组成的, 而语言符号包括两部分:能指与所指。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不是必然的、确定的, 而是任意的、不定的。例如, 在汉语中称同辈女子为“姐妹”。“姐妹”这个所指与用来做它的能指的jiěmèi这串声音间没有任何内在的关系, 它也可以用任何别的声音来表达。而“姐妹”这个所指的能指在英语中用sister表示, 在法语中用soeur表示。对于同一个所指在不同国度用不同的能指表示也有效地说明了能指与所指之间关系的任意性 (索绪尔, 1980:100-105) 。同理, 对于一个动物的指称也具有任意性, “鹿”或者“马”与所指的那个动物之间并没有任何的内在联系, 说它是鹿就是鹿, 说它是马亦是马, 而之所以人们会把鹿称为鹿, 或者把马称为马, 仅仅是受约定俗成的影响。而约定俗成并非一成不变、不可动摇的, 如古代“哥”可以用来称呼父, “姊”可以用来称呼生母。“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客观事物是无穷无尽的, 但是语言中的词相对而言却是有限的。要解决这个矛盾, 即用有限的词表达无限的事物, 就只好先‘指鹿为马’, 即借用指称甲事物的词指称乙事物, 这是语言中产生多义词和词义在历史上演变的重要原因” (伍铁平, 1982:57-58) 。

对翻译这种特殊的交际行为更是如此, 因翻译涉及将一种文字转变成另一种文字, 在转换的过程中难免会受到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影响和制约, 在一种语言中存在的名称在另一种语言中就不一定会等值地存在, 这种情况下经常会出现“指鹿为马”式的翻译。如将“白象”译成“Bijoy”, 而非“white elephant”, 因为在西方“white elephant”意为“昂贵又无用之物”, 所以不得不“指鹿为马”式地用另一个词语替换, 表面上“白象”与“Bijoy”似乎毫不相干, 应属误译, 实际上“Bijoy”传达了“白象”的文化内涵。那么什么可以算作误译呢?

三、误译的名与实

误译, 顾名思义, 是错误的翻译。误译来自对原语的误解, 会造成对原语的误释, 继而引起对读者的误导, 因而译学界普遍把误译看成译文失败的范例, 是对原文的背叛和亵渎, 对误译多采取的是批判的态度。对宗教文学而言, 误译更是无法接受的, “罗马天主教会支持‘正确’的、约定俗成的《圣经》翻译。任何背离既定阐释的翻译都可能被视为异端, 遭到指责与禁止。部分译者的命运更为凄惨,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法国人文主义者艾蒂安多雷……因犯翻译错误, 而被执行了火刑” (杰里米·芒迪, 2010:34) 。

然而翻译毕竟不是精密的数学, 错误与正确并没有统一的、不变的划分。昨日错误的翻译今天有可能得到正名, 而今日正确的翻译明日也不一定会“稳居宝座”。因而, 误译或有错误之名, 但并非所有的误译在所有的时空中都有错误之实。

如“美国扁桃仁”在上世纪70年代引进中国后一直被译为“美国大杏仁”, 在之后的四十多年里, 人们没有对“美国大杏仁”的翻译表示过质疑, 那么在这几十年的时间里, “美国大杏仁”自然是正确的翻译, 可以说这个期间“美国大杏仁”的翻译有误译之实 (因让人误解美国大杏仁属杏仁的一种) , 但无误译之名。直至2012年11月, 我国各地新闻播报“美国大杏仁”实际上不是杏仁, 而应译作扁桃仁时, “美国大杏仁”在公众中才开始有了误译之名。

又如韩国首都Seoul汉语译名本是“汉城”, 这个译名符合该城历史文化发展的背景, 在中国人看来无疑是正确的翻译。但2005年韩国政府宣布将首都的中文译名改成“首尔”, 并希望中国政府采纳, 原因在于“汉城”的译名不符合中国所通用的将地名音译的规定 (实际上, 汉语对很多地名的翻译还受历史文化背景所限, 如San Francisco的汉译是“旧金山”) 。此例中, 在中国人看来是正确的译名, 在韩国人看来却成了误译, 如此, “汉城”于中国无误译之实, 于韩国却有误译之名。

误译中的误与不误不仅由语言本身决定, 而且受到接受环境的影响。在接收者看来可以接受的译文就不属于误译;反之, 如果接收者无法接收译文, 那么无论译文与原文形成了多么精准的对照, 也不能说是地道的译文。在18世纪, 当英国殖民者初到澳大利亚时, 看到了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kangaroo” (袋鼠) , 殖民者一时不知道这是何物种, 便指着袋鼠用英语向当地的土著居民询问“这是什么”, 土著人自然也是不通英语的, 答道“Kangaroo”, 殖民者于是就把这种动物称为“kangaroo”, 殊不知在土著人的语言中“kangaroo”的意思是“不知道”。这是最明显的一例误译。然而, 多年来英语并未对这个误译进行过纠正, 大众还欣然接受这种误译。误译一旦被根深蒂固, 就成了“正译”。

四、误译的价值

多年来, 翻译实践将误译的价值更多地限定在“从别人和自己的翻译错误中汲取教训, 从而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 (刘法公, 2004:2) , 而很少探讨误译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所具有的价值。

谢天振教授将误译分为有意误译和无意误译两种, 无论哪一种误译, 都具有研究价值。然而“对比较文学来说, 也许更具研究价值的是有意的误译, 因为在有意误译里译语文化与原语文化表现出一种更为紧张的对峙, 而译者则把他的翻译活动推向一种非此即彼的选择:要么为了迎合本民族的文化心态, 大幅度地改变原文的语言表达方式、文学形象、文学意境, 等等;要么为了强行引入异族文化模式, 置本民族的审美趣味的接受可能性于不顾, 从而故意用不等值的语言手段进行翻译” (谢天振, 2007:117) 。在裘禾敏看来, 这种有意误译叫做“创造性误译” (裘禾敏, 2010:64) , 它“不是翻译实践中的技术层面错误, 而是译者采用的处理文化因素、翻译背景知识等原文本之外因素的一种策略, 其从翻译目的角度出发, 不再仅仅关注翻译语言的表层转换, 而更注重译文对原作的深度忠实, 是翻译‘信’原则的深层体现” (周学恒, 2010:124) 。因而具有较高的翻译价值, 是值得肯定值得借鉴的误译。

中西对习语的翻译是有意误译的最佳范例, 这是因为习语翻译最能体现文化差异。在《圣经》中, 很多英语习语已被说英语的人们耳熟能详, 但对于圣经文学并未普及的中国来讲, 如果照直翻译难免就会招遭致误解, 因而也很难传递文化含义, 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采用“指鹿为马”的翻译手法。如“raise Cain”被译成“惹恼该隐”, 会让人不知所云;此时只能将其译成“大吵大闹”, 看似与译文风马牛不相及, 实则准确地传递出习语含义 (尽管已丧失文化内涵为代价) 。对于一些成语的翻译更是如此, 这主要是由不同国度的文化背景所引发的。“虎”在中国文化中是百兽之王, 是驱魔避邪的神兽。因此汉语中“虎”的文化象征意义十分丰富, 有大量与“虎”相关的习语, 如生龙活虎、如虎添翼、卧虎藏龙等。而在英语文化中, “狮”才是百兽之王, 是威武雄壮的象征。为准确把握文化意象, 在英译汉时经常用虎来译狮, 是典型的指“狮”为“虎”, 如将“a lion in the way”译成“拦路虎”, 将“beard the lion”译成“捋虎须”, 将“place oneself in the lion’s mouth”译成“置身虎穴”都是极好的例证。

钱钟书先生在谈林纾的误译时, 对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他说尽管林纾的译文中漏译误译随处都是, 但宁可去读林纾的译文也不愿意读哈葛德的原文, 因为“恰恰是这部分的‘讹’能起一些抗腐作用, 林译多少因此而免予全被淘汰” (钱钟书, 1981:30) 。而如果没有埃兹拉·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误译, 则在20世纪初的英美诗坛恐怕也无法开意象派诗体的先河。

五、结语

虽然在文化历史特定背景中“指鹿为马”是一个贬义词, 但是从索绪尔的语言符号中的能指与所指之间“任意性”的关系的角度讲, “指鹿为马”却是翻译中不可避免并且经常要用到的、值得肯定的翻译手法。当然并非所有的误译都是有价值的, 本文并非鼓励误译, 而是阐明不要对误译采取“一棍子打死”的态度, 不要一提到误译就批判, 误译也有自己的价值, 不仅仅是值得吸取教训避免错误的实践方法, 更是译学界值得研究的翻译现象。

摘要:指鹿为马本来是个贬义词, 意指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但是从索绪尔语言符号观的角度来讲, 指鹿为马式的误译在翻译研究中却有极大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指鹿为马,能指,所指,任意性,误译

参考文献

[1]费尔迪南.德.索绪尔著, 高明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

[2]伍铁平.语言中的“指鹿为马”[J].汉语学习, 1982 (5) :56-58.

[3]杰里米.芒迪著.李德凤等译.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0.

[4]刘法公.商贸汉英翻译评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5]谢天振.译介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6]裘禾敏.晚清翻译小说的误读、误译和创造性误译考辨[J].外国语, 2010 (4) :64-72.

[7]周学恒.从目的论看文学翻译中的有意误译现象[J].名作欣赏, 2010 (11) :122-124.

也谈“指鹿为马”的文化隐喻 篇3

中国文化有一大特殊现象,即有时一种消极反动的文化观点比积极健康的文化观点的影响还要大。五千年的文明史可谓博大精深,同时也良莠并存,文化的劣根性在民族灵魂深处滋长隆替、延绵不绝,影响着我们的人生态度与价值取向。去粗存精,品评历史,作一番反思,常会发现诸多有益的启示。举成语“指鹿为马”故事为例。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了“指鹿为马”的故事。公元前207年8月的一天朝会,赵高牵来一只鹿献给秦二世,并说这是马。秦二世以为赵高开玩笑,询问左右大臣。大臣们慑于赵高的淫威,有的说是马,有的沉默,也有个别的说是鹿。事后,赵高把说是鹿的大臣都杀死了。从此,赵高指鹿为马、颠倒黑白的伎俩层出不穷。

其实,赵高撒了个弥天大谎,马就是马,鹿就是鹿,客观存在的事实不容改变。但赵高的“真实的谎言”为何能大行其道?究其原因,还是权力给他撑了腰杆。知识与权力交锋,结果前者一触即溃,判断真与伪的标准不再是客观事实,而是唯权力马首是瞻,看谁拥有话语霸权。明哲保身的生存智慧让谎言得以广为流传,自然而然地会让一些人丧失判断力,甚至包括权力证书的颁发者——皇帝,连皇帝老儿都可忽悠一回,秦二世眼睁睁地看见鹿在赵高嘴里变成了马,便开始怀疑自己的眼睛,赵高乘机说他神经错乱,他也就信了,也就遵赵高之意,去上林苑斋戒,以求上天宽恕。

谎话不是什么时候说都能够得逞的,重要的是要寻求到权力的庇护,先有“言而无罪”的资本,再有“闻者足戒”的效果。赵高能够把“鹿”说成是“马”,与其个人奋斗成果不无干系。赵高是有一些能耐的,他的成长过程绝非一帆风顺。他是赵国人,出身低微,其母为官家的奴婢,据传乃其母与人野合而生,他的身心也饱受摧残,是一名被掳入秦的阉宦。由于他身体强壮,又粗通法律,很快得到了秦始皇的信任,被任命为中车府令。秦始秦出巡途中驾崩,他便与李斯勾结,密不发丧,矫诏令公子扶苏与将军蒙恬自杀,把胡亥扶上皇位,自己也功居中丞相,“戮死十二公子于咸阳市”,“诛十公主于杜”,杀戮功臣,排除异己,终于爬上了权力的顶峰。

在专制权力宝座之上的赵高丝毫没有安全感,于是他自编自导自演了这么一幕历史话剧,用一只鹿做试金石,来测试民意。民意调查结果分三种:鹿,马,非鹿非马(或似鹿似马)。

指鹿为马的是小人,小人唯利是图,善于察颜观色、溜须拍马,成为独裁的帮凶,虽然结果不错——大都得到提升,但一没情操二没气节,不提也罢。

指鹿为鹿的人后果不说也知道,一个不留,“嚓,嚓,嚓”,全都被杀光了,说真话的人必须为自己的勇气付出代价,尤其在别人考验你要你说假话的时候。

对于那些非鹿非马,似鹿似马的人,故事没有说到结果,想必他们是活下来了,可能还活得不错。他们没有表态,既没有说真话也没有说假话,没有留下任何把柄,日后东山再起的时候还可以反戈一击,先以不变应万变。这些态度暧昧沉默不语的人并非性格懦弱,他们玩弄的是生存智慧:打死我也不说,我虽然没有仗义执言,但也没有“为马作伥”,出卖良知,我本来就不想彪炳千秋,自然也不会遗臭万年,静以待变,得过且过。这种文化心理,流传千古,渐趋成为部分国人的一种生活心态:说真话干嘛,一切缘于生存,一切为了生存,好死不如赖活着。

生活、生存、欲望、挣扎,人的生存需求成为人的首要选择,当说真话的成本大于生存的成本时,常人当然要选择生存。所以,能够时时处处讲真话的人倒成了超人,因为他们讲真话是以牺牲自己的生存资本为代价的。

“指鹿为马”虽是个成语故事,但是起了很大的消极影响,它告诉我们一些道理:鹿是可以说成是马的;把鹿说成鹿,你就要被杀头;关键时刻,什么也不说,这样也是可以的。拓展开去,我们得到如下的心理暗示:说真话的都是要被杀的,说假话的大多能升官发财,如果不想惹火上身,干脆就闭嘴。

凭心而论,说假话的人也是为了生存,情有可原。但造假者也不要太猖狂,譬如硬逼人说假话的赵高,在把活生生的鹿变成马之后,确实潇洒了一些日子,但最后还不是被秦二世的儿子公子婴剁成了肉酱,结局也很悲惨。当然,这一结果,是赵高之流事先所不能料到的。

指鹿为马的主人公是谁典故是什么 篇4

赵高介绍:

赵高(?-前2),嬴姓,赵氏。秦朝二世皇帝时丞相,赵高本为秦国宗室远亲,任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事,“管事二十余年”。秦始皇死后,赵高发动沙丘政变,他与丞相李斯合谋伪造诏书,逼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另立始皇幼子胡亥为帝,是为秦二世,并自任郎中令。他在任职期间独揽大权,结党营私,征役更加繁重,行政更加苛暴。公元前2又设计害死李斯,继之为秦朝丞相。第三年他迫秦二世自杀,另立子婴为秦王。不久被子婴设计杀掉,诛夷三族。

赵高从一名宦官起家,依仗着秦二世胡亥对他的宠信,把秦朝的暴虐色政推向了顶峰,从而加速了它的灭亡。故陆贾叹曰:“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指秦朝灭亡)”而《战国策》的编者刘向更是直言不讳:“秦信同姓(即宗室,这里指赵高)以王,至其衰也,非易同姓也,而身死国亡。故王者之治天下在于行法,不在于信同姓。”

指鹿为马读后感 篇5

最近,我被一本厚厚的书给迷住了,而那本书就是《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华上下五千年》记录了从盘古开天地时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详细的展现在了我们面前,书中有数不清的英雄豪杰、文人志士,都在历史的长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我看的是《中华上下五千年》中的《指鹿为马》,而书中的主人公:赵高,我相信大家一定都很熟悉。在古代,赵高凭借着皇帝的厚爱,便在朝廷里胡作非为,他的势力滋长延伸,可是他为了知道朝廷中有哪些人是帮助他的,便想出里一招:指鹿为马。有一次,他在临国送来一只鹿时,便对着那头鹿说这是一匹美丽而强壮的马,有的人听了后也说了起来,可是还有一些人说这是一头鹿,就这样,赵高把那些反抗他的人,不是撤了官,就是抄了家……

从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凡事要观全局再做出客观、全面的认识和判断,而不是以偏概全,胡乱臆测。

指鹿为马之拍卖乱象何时休 篇6

拍卖会上存在赝品,这已不是什么新闻。近年来,拍卖会拍假纠纷层出不穷,最典型莫过于“吴冠中假画案”:2008年,上海买家苏敏罗以253万拍到一幅吴冠中先生的《池塘》,在找吴老先生鉴定时,吴冠中亲笔写下“此画非我所作,系伪作”。随后,买家一怒之下将拍卖方和委托方告上法庭。著名画家陈丹青此前表示,据他统计,从2005年到现在,市面上至少有24幅画是冒充的他的作品。

近年来,我国艺术品收藏市场疯狂发展,艺术品投资市场一片红火景象,拍卖品价格也屡创新高,令人咂舌。但繁荣背后掩藏的许多乱象和陷阱,让买家雾里看花,难辨真伪。许多无良之人更是抓住此“商机”制造赝品,在拍卖会上滥竽充数,以假乱真,让整个拍卖品市场混乱不堪。

拍卖市场的乱局,一方面是因为相关法律不健全。我国现行的拍卖法第61条明文规定:“拍卖人、委托人在拍卖前声明不能保证拍卖标的的真伪或者品质的,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因为此条款存在很多漏洞,致使一些拍卖行在明知是假的情况下仍然拍卖,而且很难对其追责。

另一原因是社会游资的炒作。因为近几年房地产、股市不景气,而收藏市场却一片繁荣,在此刺激下,大量游资进入该市场,他们收藏的目的不是为了欣赏,而单纯为了升值。而且,因为名作数量有限,伪作、赝品趁机大量出现,甚至还出现了指鹿为马式的赝品。

另外,一些鉴定专家甚至名家也难脱干系,许多拍假纠纷背后都有知名鉴定专家的身影,甚至还有专家明码标价为赝品开具是真品的证明。

以梦为马的美文 篇7

女孩有一个梦想,她梦想着自己能有一家咖啡店,一家只属于她一个人的咖啡店。

朝着这个梦想,女孩向朋友借了钱,在城市的某个角落里经营起了一家不大不小的咖啡店。

开业那天,来了很多人,都是女孩的亲戚朋友,每个人都送来了满满的祝福,女孩一脸的开心。

女孩本以为,自己从此可以一杯咖啡,然后在午后品着时光,看着窗外无尽的遐想。

可现实并非女孩想象的那样美好,那样惬意。接下来的日子里,女孩每天都忙的焦头烂额,不是进货就是下订单,而顾客却一天比一天少。

女孩开始觉得生活变的乏味,原来梦想的美好时光现在都变得遥不可及,而生活就这样一直持续着。

几个月后的一天,店里来了一个满身文气的男孩,男孩一身天蓝,背上还背着一个画板。

男孩进店看了看四周,目光落在了墙上的值班人员资料上。

最后,男孩选择在一个安静的角落里坐了下来。

女孩过去问:

“你好!请问需要点什么?”

“一杯咖啡,谢谢!”

男孩说着抬起头看了看女孩,正巧女孩的目光也落在男孩的身上。

那一刻,四目相对,男孩长长的刘海遮住了半截眉毛,女孩齐眉短发,一双灵动的眼睛格外闪耀。

男孩发现了自己的尴尬,忙收回了视线。

在女孩准备离去的时候,男孩说道:

“咖啡店平常都很忙吗?”

这一问让女孩不知所措,

“额……,也没有啦!这家店是新开的,所以……没有多少人来。”

女孩刚一说完,转而又觉不对。

他是在讥讽自己吗?

这时,男孩对女孩说道:“你的店没有特色,我想我可以帮助你。”

女孩疑惑的看了看男孩。

男孩说:

“但是我有个条件,我要你用十一的故事来换。”

女孩笑了笑。

“可我不会太讲故事啊!”

“可是我只听故事!”

女孩想了想,说:

“那我试试,不过讲得不好可不要怪我哦!”

男孩冲女孩笑了笑。

第一天,女孩忙完事情后,为男孩讲了她大学同学的故事,那是一个深秋时节,女孩和同学一起去西湖旅游……。

男孩静静的看着女孩,听的入神。

女孩也好像沉浸在回忆里,很久很久。

第三天,女孩给男孩讲了自己第一次面试的尴尬场面。

第六天,女孩给男孩讲了她因为好奇弄坏了家里的收音机,和老爸冷战了一个多月的事。

女孩不知道为什么会给男孩讲这些故事,她是一个极不善于将感情轻易流露出来的人。男孩也只是静静的听着,有时也会插上一两句,听到可笑的地方,两个都笑的忘乎所以。

然后第七天、第八天、……。

女孩每每忙完工作,都会在幽静的咖啡店里,和男孩一人一杯咖啡,然后一起品着时光,回忆着过去。

而渐渐地,女孩开始发现自己有了某种冲动,某种从未有过却有似曾相识的冲动,女孩开始期待和男孩在一起的`每一刻时光。

第十一天很快来临,女孩忽然觉得自己已经没有故事给男孩讲了,女孩不安地看了看男孩。

男孩似乎并没有发觉女孩的窘态,仍旧一脸期待的看着女孩。

女孩开玩笑地说:

“我可能要欠你一个故事喽!”

男孩这才发觉,随机说道:

“没事啊,你什么时候讲都可以。”

接下来,男孩开始帮助女孩重新装修了咖啡店,渐渐的,咖啡店人也多了起来,最后,甚至有好几家公司上门提出了收购的想法,但都被女孩一一回绝了。

女孩觉的,咖啡店今日生意如此之好,全是男孩的功劳。

但只是这样吗?女孩想了想。

次日凌晨,男孩早早地跑到咖啡店里,一把拉起女孩的手,说:

“走,我带你去一个地方。”

男孩带着女孩来到了一座四十层的高楼上,这是这座城市中最高的楼。

两人站在天台,一起看着这座城市。

早上的城市,天还没亮透,城市里一个人都没有。

男孩问女孩:

“你看到了什么?”

女孩从来没看过如此安静的城市,没有行人,没有车辆,没有喧闹,没有繁华,似乎世界已在这一刻沉睡。

“我从没见过这样安静的城市。”

男孩说:“你看那里!”

女孩远远地斜望去,看见了一个人,行色匆匆的站在路边,似乎是在等车,偌大的城市,竟只有那一个人,多么的清晰,多么的简单。在路的尽头,忽然出现的两道光,伴随“滴滴”声,它穿过商店,路过餐厅,经过邮局,来到了路边,然后停了下来,那人忙碌的上了车,车子随后吐出两口白气,没有一刻停留,就直径开走了。

紧接着两个人,两辆车,三个人,三辆车,然后更多的人,更多的车,开始充斥着,拥挤着在这个城市里,喧闹声和喇叭声将世界从梦中吵醒。

女孩忽然回过神来,发觉紧张的一天又开始了。

男孩对女孩说:

“你看,这座城市就像一张白纸,你用画笔任意点出一个人,它就不会出现第二个人,也不会出现人以外其他的东西,你画的越多,装点的就越多,世界就开始变的复杂了。”

女孩终于明白男孩的良苦用心,原来,男孩是想告诉自己,不要把生活当作自己的累赘,享受生活,才能活出快乐!

男孩说着从背后拿出来一叠画纸,交给女孩。女孩打开一看。竟是这十几天女孩为男孩讲的故事,男孩一一都给画了下来。

“为什么要给我啊?”女孩问

“这些记忆本来就是属于你的。”

“那为什么要选择现在给我呢?”

“因为今天是你的生日啊!这最后的一个故事,就让我们一起来实现吧。”

女孩看了看男孩,男孩又看了看女孩,四目相对,每个眼眸里都泛着幸福的光芒,两个人相继都笑了,因为在那一刻,他们都相互找到了彼此!

其实,男孩很早就喜欢上了女孩,却没有胆量去向女孩告白,而女孩为了心中的梦想,累的焦头烂额却不知所以。幸运的是,他们都把自己的梦想作为前进的方向和动力,最后也都实现了彼此,幸福了彼此!

指鹿为马的反义词 篇8

八十年代后期已产生变奏音。后现代到来了。时代在转角,变得纷纭、繁复,多元和捉摸不定,诗人碰到后现代来临的复杂感受:抵御、或进入的艰难抉择……

“我要做远方的忠诚的儿子

和物质的短暂情人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不得不和烈士和小丑走在同一道路上”

“远方”指理想,“物质”指生存。古今没有一个诗人单写物质能获成功。为什么?!

诗人走的路上,已只剩三个人:烈士在前,诗人(人民)居中,小丑殿后。一笔勾勒出1980年代中后期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

在气质上海子是独立不羁的,但在精神上他受到北岛一代七十年代青春的深深影响,祖国命题,被他列为最高命题可为例证。

这首诗开篇与北岛的《回答》有异曲同工之妙:切入主题,一语中的,给八十年代作了提纲挈领式哲学综述。

这首诗不太长,但磅礴,气势,激情饱满,令人读后久久萦回。诗中都说了什么呢?对祖国的昨、今观感、对革新诗歌语言的理念、历史观、以及一个诗人梦想……

一首八十年代青春的祭歌。六十年代出生的,到了八十年代就进入准青春期。他们突遭精神空前狭小,物质空前膨胀,节节败退,左手试图抓那些抓不到的欲望,右手还托举着熊熊的理想火炬……海子的诗,就是这代人“青春的绝唱“。

海子与其他诗人迥异处,他用诗篇完成了诗人的一半,用生命完成了另一半。(至八十年代,现代诗已进入写作与行动连为一体),你不能生得轰烈,就要死得轰烈,总之你必须完成一次“诗歌行动”!!(4字为海子语)

现代诗人的典型,俄罗斯的布罗茨基、中国的北岛,都是积极参与70年代社会变革的。与北岛一代不同的是,80年代的海子不是提出疑问,给出答案式的;而是试探询问,留下许多甚尔神秘性的思索。他这一代已不相信“神造“历史,但对历史的浪漫性仍深著迷恋,那一个瑰丽的天空,还浮满拆解前的白云……

《祖国,或以梦为马》诗中有许多符号,如梦,马,粮食,日,雪山,周天子,稻田等,这些神秘符号是八十年代青春探路纠缠不清的例证。海子这首诗已上升哲理层面,如已开始探究贫困与财富的关系,人类困惑,矛盾种种,等。

指鹿为马的反义词 篇9

关键词:梦想;社会担当;职业自觉

台湾作家林清玄说过:“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面清明纯净的镜子,是一粒掉落在土地上的麦子,是一支在旷野里飞行的箭,是一棵等待春天发芽的树——每一个少年都是一个世界。”①一个有特色的学校,可以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受益终生。语文教学也是如此。语文教师有特色,才有光彩;有特色,才有魅力;有特色,才有价值。

一、以梦为马,做一个教育事业的追梦人

教育是富有理想的事业,从事教育的人一定要有理想。语文教育除了教学生能正确使用母语,还应当有更重要的目标,那就是在创造性地使用母语和发展母语文化的过程中,懂得爱,懂得美。如果没有这样的追求,语文学科也就不能称其为基础学科。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源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王栋生老师曾经说过这样一段

话:“我多次听到一些教师抱怨学生不读书,不认真对待写作,不重视语文学习,言辞激烈。他们所反映的,也许是事实。只是教师能不能对自己的教育观作些反思呢?有些教师,讲课时经常关照学生

‘这个一定要记住,会考到的,有的则苦着脸告诉学生‘这次我们班‘统测掉到年级第八名了,和学生谈话,动辄拿高考中考吓唬学生……这样的‘教学境界,能让学生爱上你任教的学科么?有位学生回忆,他的语文教师公开对学生说‘我来教书不过是为混口饭吃,致使每节语文课他都无法忘掉老师曾经的猥琐庸俗。——这类教师的‘反思,能有什么价值呢?教师没有职业理想,没有高尚的精神追求,不明白教育的意义,所谓‘专业成长也许只能是自欺欺人。”②

梦想来自社会担当。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正发生着激烈的变化,理想缺失,道德滑坡。我们在感慨生活的同时,总要反省一下,我们为这个社会到底做了什么?我们自己是否有理想?我们的信念是否坚定?作为一个小小的知识分子,我们的道德良知是不是只是停留在一时的闪念之中?我还记得学生在作文中写到的这样一段话:“一日我在回教室的途中听到两位老师在大谈‘社会重建问题,他们脸上笼着严肃之色,手挥着文件夹,像要排除一切不屑与干扰似的。他们虽不是诗人,却能‘以奴仆命风月,与花鸟共忧乐,能于庸见洪流中守住自己的风月花鸟,不会愚蠢地用一两个简单的网络用语去附和。他们的创见或真诚的见解可能只是涓涓细流,却可以充盈生活,不致让人在一汪死水里越游越空虚。”

梦想来自职业自觉。北大钱理群教授曾说,语文教育的目的在于“打好精神的底子”。从理论上来说,教育的要旨在于立人。第一个系统探讨教育立人的是鲁迅先生,鲁迅先生希望通过改造国民性来达到“立人”以至“立国”的目的。我们在教学中,是否把传道放在首位?通过我们的教学,学生到底能得到什么?能得到多少?开学第一课,我送给学生宋代张载的一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希望可以在学生的心中播下一颗“以国家为己任”的种子。在当下似乎一切都要讲“实惠”的教育体制下,考取大学,考取名牌大学,高职、高薪、高物质水平的生活成了学生的追求,可是我总固执地相信:学生在青少年时代读什么书,思考什么样的问题,将决定一生的精神高度。

二、博览群书,做一个灵魂的狩猎者

语文教师要成为一个考试“专家”容易,而要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杂家”实在困难,但语文教学恰恰需要的是“杂家”。教师,要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首先要做个真正的读书人。罗曼·罗兰说:“读书,就像迎着朝阳走路。”苏霍姆林斯基对教师的要求是:“读书,读书,再读书。”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任何人都要过一种精神生活,都有必要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那就必须读书。北宋诗人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的人面目可憎、俗不可耐,那么,长时间不读书的教师,无疑是一个可怕的教育者。不仅不能教好学生,反而会因为自己的落伍而妨碍学生的发展。教师要学会跟大师对话,学生才能对话;教师要有成为大师的胸襟,学生才有成为大师的气魄。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地丰富,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为学生的精神需要。

曾经有学生在随笔中诉苦,说很想读我推荐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但是铺天盖地的作业、家长的阻挠让他根本没时间读那样的大部头小说,于是他质疑读这样的书到底对考试有没有用。后来我送给他这样一段话:不读文学作品。具体地说,不读诗,不读小说,不看戏剧,会有什么样的危害?也许不一定影响语文高考,但是在未来的生活中,由于缺乏想象力,我们或许将成为没有创造力的一代,多读读小说,会让我们发现自己活在人世间,活在自然中,活在历史当中;在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有一个自己可以想象的、创造的世界,我们的思维可以纵横驰骋,而不是困在一个到处都插着路标的小小天地中。当今社会上许多平庸的、缺乏创造力的人,不管他身居何等位置,他所谓的激情只能是嘶喊,他的工作只能是一种简单的复制,即使他靠听话、流汗、运气得以有舒适的物质生活,他的生活绝对不会有诗意。如何让学生在功利的应试制度下,读一点好书,“诗意地生活在文学的世界里”,一直是我努力追求的目标。一次学生演讲林徽因的故事,看到学生对这个话题的热情,我顺势介绍了林徽因的作品,并和学生一起欣赏她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当要求给课本中一幅反战的图片加标题时,有学生拟出《在同一片蓝天下》,我对这个题目给予了肯定,并引出了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中因为看见了安静、肃穆、庄严、无尽高远的天空时,受伤的安德烈改变了他一生的想法。他的心灵和那个高高的、无边无际的天空和浮云之间所发生的一切相比,他觉得拿破仑是那么渺小,那么微不足道。从此安德烈开始思考生命,远离战争。借由学生拟出的标题,引导学生课后阅读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

德国作家谢林说:“当我的心不再颤抖了,我就拒绝拿起笔来创作。”走向讲台前,每位教师是否都该问一问:我的心还在颤抖吗?而没有了对梦想的坚守、对求知的渴望,心又怎么会颤抖呢?

尤其喜爱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一句话:“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做一个有个性的语文教师,将最美好的东西留在一个个清洁的灵魂之中。

注释:①林清玄.白雪少年.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08:7.

②王栋生.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06:65.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06.

[2]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09.

(作者单位 江苏省东台中学高中语文组)

以梦为马作文 篇10

梦想可以属于任何人,无论他富贵还是贫穷,身份高贵还是平凡普通,只要你愿意,就有资格寻找自己的梦想。陶相礼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只身来到城市打工,却把发明创造当作自己的梦想,无论别人怎样评价他当时看似疯狂的决定,他都努力地摸索着,不曾放弃。对于他来说,这个梦想是生活的目标;这份对梦想的执着,最终引导他取得成功。

有人或许会觉得发明创造太难,很多人都做不到,然而这样就不能寻求梦想吗?不是的,梦想可以是一轮烈阳,也可以是一盏灯火,不在乎它的大小,只在乎是否拥有。北京的哥;余波的梦想就是唱歌,他用歌声来表达自己的生活,让人们知道的哥都是怎样的。这个梦想很小,却点亮了他的每一天,当乘客夸赞他是在用心唱歌时,他感到了快乐和满足,他的生活因此而得到升华。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篇11

昨天,我们以一中分校的学子为榜样,进行了一些方面的“改革”措施。今天,是我们的新开始。我们需要迈好这关键的一步。

现在是早读时间!我急忙拿出语文书,投入到早读之中。大家都使出最大的力气,放声朗读。教室中真的称得上“人声鼎沸”了。我们也都不顾自己的“绅士”、“淑女”形象了,也不知动力在何处,但“无一人不学习”,显现出了一副必胜的气势,我们都在努力!每个人心中都存着那段话语。“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耕耘、收获始终是成正比例的!谢老师告诉我们,我们班上了“激情早读”表扬榜,还是唯一一个老师不在场的班级。听到这里,我心中充满了欢喜和自豪,我们会更加努力的!

第一节语文课,谢老师讲了文言文《狼》,和同学们做互动。令我们感到惊讶的是,暂时落后的同学也积极参与。我们都还没来得及做心理准备呢!只见他们大大方方走上讲台,用哄亮的声音讲注释,真的一点不比优秀同学逊色,倘若评选“激情课堂”的班级,选中了我们班,他就是功臣之一了吧!不仅如此,还有一些“暂时落后”的同学也屡屡受到表扬,这惊人的进步速度值得让每一个人称赞。长期坚持下去,他们又会与优秀者何异呢。愿他们持之以恒,努力成为优秀者,加油!

认苦作舟,以梦为马 篇12

我出生在东北农村,寒冬腊月,半夜两点,于一座年久失修的土房。土房有东西屋,每屋有南北炕,东西屋间是灶台。“隔着锅台上炕”说的就是这一格局。早前,土房里住着四户人家,四个灶台。但在我记忆里东屋只住着曾祖母、老叔祖孙二人。西屋只住着我的父母。

在大人的讲述里,幼年的我反应总是慢半拍,药整个吞下去以后,面部才渐渐呈现痛苦状,叹一声“苦啊”!针都打完了,才扯着粗嗓子连哭带嚎。没错,幼年的我体弱多病。我记得常常去的那家儿童医院,为我诊治、扎针的金英爱大夫与她的护士女儿。

幼小时针扎在头上。大些了在脚上扎,怕男孩子乱动,医生在我脚底板绑一个扁平的药盒。再大些扎在手上,但还是用小针头,还是在手心固定一个药盒。后来就不绑药盒了,甚至换大针头了。扎之前护士会夸我血管粗,好扎。我觉得她是在为自己打气,当然我也庆幸自己“好扎”,免得多受皮肉之苦。我眼睁睁看着针头瞄准、扎进血管,红色的血液倒流,再被透明的药液推回去。

那年,我可以满地跑了。父母借钱在土房西一百米的地方盖了间小小的瓦房。直到现在,我家一直住在这里。盖房子时院子里堆了许多松木杆。我高兴地爬上爬下,扎了满手的松木刺。晚上,母亲用烧过的缝衣针为我挑埋进肉皮里的刺,有的怎么挑也挑不出来。

窗子是死的,夏天屋里闷得要死。父亲把玻璃取下两块来,换上纱布。下雨天雨就斜斜的落进屋里,炕上地下全是雨水。风很大,会把窗帘鼓起来,需要父亲和我压住,母亲擦炕上的水。房子外没有刮大白,红砖裸露着。冬天就很冷。风渗进来,刺骨地冷。炕又不好烧,只有炕头父亲睡的一小块地方有热乎气。母亲就在炕沿上方挂一道绳,垂一条被子,使头部不致被风吹到。当然我们也把头埋在被子里睡。被窝里越来越多的二氧化碳使我感到温暖。

从小到大家里从不买肉。即便过年。有一年,外祖母让二舅给我们送来过年的肉和钱。平日,饭桌上只有一盆白菜。母亲做小半碗辣椒油,夹一筷头涂在白菜片上,便是人间美味。有时母亲把葱叶腌在酱油里。或带我到地头挖野菜,婆婆丁是不常有的,常有的是一种刺菜,回来洗干净,蘸酱吃。叶子边缘有刺,会扎到嘴。母亲叫它“刺菜”,可别人叫它“鸭子食”。

有一年,我家种黄瓜,我要摘一根吃,母亲说,一根黄瓜两毛钱,用一根黄瓜的钱买一根冰棍吃多好。我觉得有道理。当然,母亲并没有给我钱买冰棍。

我们穿母亲从朋友家要来的旧衣裳。别人的旧衣裳却是我们的新衣裳。母亲会告诉我这件衣服或是这双鞋子买的时候一定很贵,我就不管它不合身,不管它旧,高高兴兴穿去学校。

我三四岁就会给大锅烧火。有一次,火蔓延出来,我扑不灭,只好去报告母亲。有一次,柴禾续得太满,火喷出来,烧掉了我的眉毛。夏天,我在地头拔草、喷花、浇水、摘菜。冬天,我跪在地上编草帘子,在光照上爬上爬下盖草帘子,在光照里干琐碎的活计,下雪就除雪。能干,是对村庄儿女最高的赞扬。随着年龄增长,我分担家里越来越多的劳动。

小学高年级,母亲骑自行车带我去金大夫家打针。我穿着小得不得体的衣服。金大夫的孙子,眼睛大大的,下巴尖尖的,有点像外星人。我进屋时他在看《神奇宝贝》。我兴致勃勃地一起看。看彩色电视机、穿漂亮的新衣服、玩雷速登玩具赛车,是我对城里孩子的全部想象。初中时,三姨家旧的黑白电视给我们,我家有了第一台电视机。

我就读的小学是一所村小。全校一百多学生,十几名教职员工。小时候课本和作文选常常提到“手拉手”活动。我盼望通过这样的活动交到城里的小朋友,透过他们的眼睛看另一个世界,和他们通信,保持着友谊。然而,并没有这样的机会。

因为弱小,我偶尔被同学欺负,比如放学路上被男同学摔倒,男生女生都聚过来一起向我身上踢雪。比如路上积满雨水,高年级的同学故意跺脚使泥点溅满我的校服。现在想来大概是顽皮的小孩子在同我疯闹。只是我性格内向,所以感到屈辱。

我家有还不完的饥荒,父母有无法平息的争吵。我胆怯,在他们互相咒骂、厮打时既不敢动,也不敢发出一点声响。有一次,祖母问我,父母争吵时骂些什么话,我说父亲骂母亲“事逼”,母亲骂父亲“老驴逼”。祖母说,只要不骂老人就行。

八九岁,我学会偷家里的钱,一次次得手让我上瘾。开始是趁父母不在或睡着,偷翻他们口袋,抽出五块十块,去小卖店消费一番。一两次后父母即有所察觉,但他们的冷嘲热讽没能制止我。直到最后一次被母亲抓了现行,打了一顿。威胁要告老师,我才真的怕了。那一次,我生平第一次上学迟到。老师问我原因,我不会撒谎,照实说了,但是把结局改了一下,说我后来帮母亲找到了她弄丢的钱,证明了自己是清白的。老师大概明白是怎么回事,特意教育同学们不要拿父母的钱。

小学时常听同学谈论抽烟,比如怎样把烟吸进肺里再吐出来,怎样吐烟圈。回到家里,我翻出招待客人的香烟,抽出一根,点燃,抽了一口,呛得咳嗽。正好母亲从地里回来,我看见母亲,赶紧把烟扔到柜空里。母亲还是看见了或闻见了,揍了我一顿。因为我把烟扔柜空里有可能引发火灾。母亲想到这,又踢了我几脚。此后,我再不碰烟。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的母亲常常打我。有时候无缘由地,也会掐我几下。我讨厌她掐我,不如揍我。因为被掐很疼,又很屈辱。我还讨厌她偷看我写的情书。我讨厌她笑的样子,她笑时同她哭泣时一样,情绪失控。

小学低年级我患上尿不尽,饭后至睡前,隔几分钟要去小便一次。如同西西弗斯一次又一次将巨石推向山顶,我也一次又一次试图排尽体内的的尿液。痛苦万分,疲惫已极。母亲总会给我买三金片。一次三片,我吃!吃!吃!就像我感冒,总会注射复方头孢。就像童年没有割除的扁桃体,总在我上火时发炎!没关系,打青霉素红霉素,我对任何药剂都不过敏。

高年级时,有一晚,在睡梦中,突然被父亲的大叫惊醒,打开灯,看见父亲四肢绷紧开始抽搐,脚一下一下地撞击墙壁,眼睛瞪得溜圆,口吐白沫。后来又吐出血——是咬破了舌头。母亲吓哭了,叫了几声“大伟”,匆忙披件衣服,赤脚跑到祖父家。那一晚,祖父来了,惊动了四邻,一些有年纪的长辈也来了。祖父掐父亲人中,试图唤醒父亲。半小时后,父亲停止抽搐,闭上眼睛,呼呼大睡。

nlc202309040557

后来知道,父亲患了癫痫。村里人的说法,实病虚病都要治。“实病”要去医院治。父亲去了白求恩医院,开回来的药,吃了以后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呆滞,人际交往能力下降。后来又吃部队买回来的治羊癫疯的药,没有见效,又太昂贵,吃几个疗程就不再吃了。又在市里一家诊所接受电击治疗,被骗去几万块钱。现在,父亲每天吃“治颠灵”——一种“顶着药”,可延长犯病的周期,但不能去根。

“虚病”要找“大仙”或“半仙”看。他们或是农村远近闻名的巫婆,或是城市大隐隐于市的巫师。母亲本着“宁可信其有”的原则,通过各种渠道寻访他们,虔诚地拿出钱,供奉他们的香火,请他们做法,祛除父亲身上的邪病。我见过他们“做法”,先是念念有词,然后用一根烟或一碗酒引“仙儿”附他们体。之后就用“仙儿”的口吻为母亲答疑解惑,指点门道。母亲曾对巫医们深信不疑。然而沉重的经济负担并不能使母亲每月拿出一笔钱来祛除虚病。只有父亲又犯病了,母亲才惶惶不安地东凑西凑一些钱去请“大仙”们看看。

每天晚上,睡觉时,我和母亲神经都高度紧张,担心父亲犯病。父亲犯病时恐怖的样子使我们受到了惊吓。小学毕业,母亲出走,我就独自承受着这种担惊受怕。我家只有一铺炕,很小,我挨着父亲睡。父亲伸个懒腰或发出些声响,我都会紧张地打开灯,看看父亲是不是犯病了,看到他正安睡着,我才关了灯,安心地睡。父亲犯病的时候,恍如受到惊吓般的大叫会惊醒我。我赶紧下地,洗好毛巾,擦父亲吐出的白沫,看管父亲不使他咬到舌头,为父亲按摩抽搐的身体。

小学一年级时班上有三十几名同学,六年级只剩下十几名。有转学的,有不念的。不念的同学回家帮忙种地,或跟着亲人去远方打工。我的考试成绩,除了一次并列第三,每次都是第一名。高年级时,母亲在镇里给我报了个作文班。我去的第一天,老师介绍我“新来的丁鹏,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同学们七嘴八舌问我考多少分,我说了,他们说就这点分他们也能考第一。他们是镇里中心小学的学生。

我曾想过当一名数学家。小学时,我代表学校参加一个奥数比赛,成绩是倒数第三名。老师安慰我,说“还抓住俩呢”。我却很沮丧。我也曾幻想过当一名画家,但没有老师教,我又不能够无师自通,又做罢了。倒是那次作文班的缘故,我对写作有了最初的向往。

母亲出走后,父亲变得易怒、冷漠。他常常对我说的一句话是:“你妈都不要你了,你还觉着不错呢。”父亲打电话给外祖父,说不让我念了,让我下地干活。外祖父最终说服父亲,让我去了市里最好的私立学校读书,每年的学费是两千元。我成了父亲的负担,每次向父亲讨要学费、生活费,父亲嫌弃的态度都让我无地自容。

我理解母亲,对她没有怨恨。但不知为什么,我抵触和她通电话。她两三个月会给我打一通电话,我从不主动给她打。我与父母都无话可说,却疯魔地爱上了写作。与此同时,我早恋了。我暗恋班上一位品学兼优的女孩。从小升初考试到后来的考试,她一直保持年级组前十名的优异成绩。一个年级有十几个班。有一次,放寒假前的班会上,广播通知去教务处领奖状,她是班级第一名,被授予“三好学生”,我是第四名,被授予“优秀团员”。

曾祖母的大儿子,即我的大爷爷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曾祖母曾给我讲大爷爷夜里读书的故事。她说:“尚文呐!别点灯了,煤油贵啊!”大爷爷就熄了灯,在窗根底下借着月光看书。她说大爷爷就是因为这样才戴了很厚的眼镜。大爷爷英年早逝。后来三爷爷三奶奶也相继去世。曾祖母就带着孤儿——我老叔一直生活在那座土房里。曾祖母的炕上铺着席子。我不喜欢席子,因为常常弄伤我的脚趾。初中二年级,我的曾祖母去世了。

我家屋后是片稻田,稻田里坐落着几十座坟茔。没有碑,坟前用三块砖垒起一个小门,供灵魂出入。我的曾祖父、曾祖母、三爷爷、三奶奶就葬在那里。每年清明我和父亲去上坟。坟上长满荒草,父亲带着锹,将荒草从根部以上削去,再填上新土。有时会见到几处远远的新坟,黄土堆的,很高。坟上没有一点草。

初中,我幻想一位有势力的学长或校外的混混能罩着我,能避免我受同学的欺负。一次,一个高个子同学拽着我的衣领威胁把我从楼上扔下去,他向我要二十块钱,而我并没有钱。还有一次,我顶撞同桌,那个经常欺负人的男生。他数落我“有什么资本?”我没有资本,我父亲是老实巴交的农民,我是身体孱弱的学生,我长得又矮又难看,个性古怪,还日益不思进取,学习成绩一路滑坡。

我每天写下忧伤的诗行,广阔生活给予我的磨难和我对大千世界的爱同样罄竹难书。我开始深思人生的意义,梦想成为徐志摩一样的诗人,世人都爱我笔下的诗句,有女孩子喜欢我。直到有一天,我的班主任读到我的诗。放学后,他留下我。问我什么原因导致成绩下降。父母不幸的婚姻吗?看上了哪班的姑娘吗?想回家种地,娶媳妇吗?从头到尾,我一言不发。老师气得不再管我。但上课时,他还是忍不住问我为什么总是蹙着眉头?

中考成绩下来,我以两分之差没有考上市重点高中。语文老师在我的诗集上写下一句话:“你一定要考上大学,你会成为一名校园诗人。”

初中毕业,我继续读私立高中,学费每年一千六。父亲的账本记录着我的每一笔花费,父亲说我每年得花一万块。他说他是供了我了,我要是考不上大学,就回家种地。我仍然在那所“贵族学校”里穿着最寒酸的衣服,每天写朦胧没有长进的诗。而且,我开始起青春痘了。一副破败不堪的脸令我更加自卑。

我有两颗大板牙,而且是四环素牙,也让我自卑。小学同学嘲笑我是“牙擦丁”。到了初中,小姨教给我一个办法,笑的时候抿嘴,不让牙齿漏出来难看。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笑,也不会笑了。偶尔笑的时候很不自然,也是难看的。

高中文理分科,我以文科生第十六名的成绩被分到文科快班。班主任是一位公立学校退休后返聘到我们学校教数学的老头。有一次,他把我叫到走廊里,问我喜欢谁的诗,我说喜欢普希金的。他回到教室,对同学们说:“普希金的诗,记住一首就够了: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nlc202309040557

我很贫困,汶川地震的时候我捐了一百。老头很高兴。把六位捐了一百的同学名字写在班级后面的黑板报上。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我,说我有两个优点:一个是执着,一个是善良。

我偶然从外祖母家得到一本《革命伟人传》。我喜欢传记里的马克思和孙中山。马克思教育我要为全人类谋福利,孙中山告诉我“天下为公”。那段时间父亲从旧货市场为我买了十来本书,《卓娅和舒拉的故事》《母亲》《青年近卫军》……我看得津津有味。

一次,东北师大来实习的学生代替班主任主持班会。她让我们谈一谈自己的理想?我说要为全人类谋福利。她问我怎样实现这一理想?我说要成为一名哲学家。但当时我的成绩并不好,但是我在周记中写道:“我要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语文老师的批注是:“加油……”

不幸的是,我又暗恋上同班的一名女生。她很可爱,有一点娇气。她的一举一动,都令我着迷。有一回,我从走廊往教室走,看见她的男朋友,在走廊尽头的窗户旁吻了她。我手无足措地经过他们,并暗自失落了许多日子。这种失落,不同于每周调换座位,她的座位换得远了,我在教室后排不能望到她时那种失落,而是感到绝望。

高考成绩出来,我差七分没能上二本线。当我在纠结报一个三本还是专科的时候,父亲提醒我他早说过了,考不上就在家种地。有一天,我在光照上盖通风口,祖父在地里锄草。他说:“你看你爸那么累,你就别念了,在家帮他干活呗。”我死活不肯,惹恼了祖父。那段时间,因为坚持上学,我成了全家人眼中的逆子。

在母亲的劝说下,父亲勉强答应供我上大学。从此,母亲也开始汇钱给我。大学的学费是每年八千五百块钱。秋天,我拿着录取通知书,连背带提四五个大包小包,从老家梅河口市,坐三十几个小时硬座来到西安。我将两个实在拿不过来的行李寄存在西安火车站,又匆匆买了两个小时后开往兰州的火车票。没买到坐票,我一路站着。因为疲倦,站着都能睡着。

此去是向远在白银的五姨借四千块钱凑足学费。五姨和小姨合伙开了家火锅店,我帮着干了一个星期的活。走之前,五姨把我叫到小包间,她躺在凳子拼成的长椅上,说这个钱是借给我的,如果父亲还不上,就由我还。然后,教育我要省着花钱。我低着头,频频点头。

大一下学期,母亲邀我去她所在的城市过年。冬天很冷,母亲租的是一个月七十块钱的简陋民房,就更冷。那段日子,我们靠一个“小太阳”取暖。我怕费电,开一会儿,暖和过来了就关掉。水龙头在屋外,常常被冻住。出不来水,我就无法洗脸。有水的时候,水壶里烧的是浑浊如牛奶的碱性很大的水。母亲每天吃这种水。

母亲每天吃大把药,大概有多种疾病。有一次,我听她和二姨说:“等丁鹏结完婚我就自杀。我现在浑身都疼,活着太难受了。”我想起小时候母亲和我说过,如果把她卖到日本,日本人能给十万块钱,就能让我过上好日子了。说完母亲就哭,我也跟着哭。那时候大概真有这样一种买卖,我曾听二姨说过同样的话。

除了摆摊卖一些裤头和袜子,母亲也在朋友经营的旅馆当服务员。母亲对我说,有的客人特别坏,往暖壶里尿尿,母亲就要常常清洗那些暖壶。母亲用皮筋和布头为我做了一个钱包,皮筋像腰带一样把钱包固定在肚皮上。以防止我乘坐火车的时候,钱被别人偷走。

大学里,我学习成绩仍然不好,补考两门课,重修九门课。包括一门计算机、两门体育、四门英语、四门数学相关课程。我所学的是会计学专业,却把大把时间、精力放在业余写作上。我的习作开始在国家级刊物发表、获奖。有一个学期,我没有挂科,加上发表、获奖所加的学分,竟然总分排班级第三,获了奖学金。毕业那年,我加入了吉林省作家协会。

毕业后,我签到一家施工企业做财务人员。先是在吉林省桦甸市的棚户区改造工程上实习了三个月。实习期满,回到位于西安市灞桥区的机关工作了四个月。期间,利用周六日考取了驾照。年间,萌生考研的想法,开始购买考研所需的专业课资料。过年我没回家,在房租一百二十块钱一个月的出租屋里,背了七八遍考研单词。

三月,我被分配到安徽省阜阳市的项目上,做财务、招标、会议记录及其他领导指派的工作。在项目上工作没有假期,任务繁重。好在吃住都不花钱,而且工资一压就是五个月,我得以在七月底辞职时攒了一万块钱。

在职考研的压力,从三本会计学专业跨考北大现当代文学专业的难度,迫使我每天四五点钟起床,赶在八点上班以前学习两三个小时。中午吃过午饭,在办公室桌子上趴睡二十分钟,剩余时间都用来学习。晚上吃过晚饭,我会一直学到半夜十二点或一点。上厕所都是跑着来回。为克服疲倦,我喝大量的咖啡,不惜拧自己的手臂和大腿。我信奉《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的一句话:“当一个人战胜困难的决心足够强大的时候,全宇宙的力量都会帮他。”

得知我在准备考研,领导的态度是复杂的。下班后同事们往往聚在一起喝酒,而我独来独往,憋在办公室里一天不出来,同事们的态度也是微妙的。人生难免有遗憾,我没有忘记自己要干什么。七月,我说出辞职的想法,遭到家人的一致反对。后来,母亲说,要是辞职了,没考上怎么办?我说再考一年。母亲说,你要是有这个决心就辞吧,别给自己留遗憾。

七月二十二号,我向项目经理递交了辞职申请书,回到西安灞桥区的机关,办理辞职手续。同事问我:“听说你要考研?”“嗯。”“考哪?”“北大中文系。”“呵呵,加油……”

我在本科学校旁的城中村租了一个房间,每月三百。又在学校的考研自习室占了一个座位。早上五六点简单地洗漱完毕,在出租屋里背一个小时单词,在学校食堂吃过早餐,自习室差不多就开门了,然后开始一天的学习。晚上九点四十,自习室关门。带本单词书,回到出租屋背会儿单词,睡觉。暑假过后,自习室变成通宵的,我就学到深夜十二点或一点,一天学满十五个小时才回去休息。

夏天,教室装有吊扇,然而我的座位并感觉不到吊扇的风。在最热的几天,大汗淋漓中,我完成了英语十年真题四十篇阅读的英译中,通读了张少康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与董学文的《西方文学理论史》。我租的房子更是热得睡不着,即便睡在十块钱的凉席上,即便开着三十五块钱的小风扇,虽然我不舍得让它一直吹着。

nlc202309040557

九月临近考试报名,我了解到北大中文系开设了创意写作专业。因与我的兴趣更加契合,遂在报名时改报了此专业。疲倦的时候,我鼓励自己:“干完这一票,就可以一劳永逸地当个作家了……”我知道现实永远要从我们身上剥夺东西,而梦想是我们唯一拥有的东西。

到了冬天,出租屋又变得十分阴冷,我依旧盖着夏天买的薄被。电热毯是网上淘的便宜货,甚至感觉不到它的热度。我常常在夜半冻醒,打开手机一看,只睡了一两个小时而已,遂蒙头继续睡。早上也会被冻醒,就索性起床。走在路上,寒风凛厉,我是漆黑的路上活动的灯盏。这时百姓厨房尚未开门。偶尔买到包子,因为休息不好,连热乎的包子都咬不动。

我曾无数次想过放弃,因为厌倦、畏惧……但我选择坚持到底。

十二月二十七日,考第一门政治时,因为紧张,大题答错了位置。察觉后距考试不足一小时,我要重新誊抄两道大题到正确的位置,又有三道新题要做,时间十分紧张。有一瞬间,我觉得命运,那面目狰狞的巨兽重新阻塞了我的前路。泪抑制不住地流下来,觉得一年的辛苦全白费了。然而就是因为我付出了太多太多,所以不容我轻易放弃。我咬紧牙关答完了所有的题目。最后成绩出来,我如愿通过了初试。

三月二十日,我背着满满一书包发表的样刊及获奖证书,参加在北京大学人文学苑六号楼举行的2015级中文系研究生面试。叫到我的时候,我走进去,面对五位老师,深深地鞠了一躬。在十分钟的时间里,我回答了纸上列出的几个专业问题。将背过去的作品给老师大概看了一下,回答了对面五位老师的提问,甚至简单讲述了我的故事。拟录取名单出来,我的面试成绩是九十四分,第二。我如愿考取了北京大学!

考上了,我却感到沉重。一年四万的学费,不是我的家庭所能承受的。好在亲戚多,东凑西借也能凑齐上学的费用。我考上研究生的消息在村里传开,村里人颇有微词,包括我的家人。我回到家,每个人都问我:“读研究生有工资没?”“没有。”已经能够感受到对方的失望。“毕业能给分配工作不?”“不能。”对方的眼神变得微妙。“学费一年多少?”“四万。”于是大家都劝父亲不要供我读了。

因为申请助学金,父亲把他的病例和残疾人证复印件各给了我一份。父亲说以前白求恩医院的过期了,又花了五六百块钱在镇精神病院新办的,但是钱白花了,没有申请到低保。

生活时刻在我面前展开一道宽阔的河流。我常常无法横渡,只能认苦作舟,以梦为马。我盼望的卢一跃,带我到河的另一岸,盼望丰饶的苦难里孕育出生活的蜜和纯洁的颜色。

上一篇:沈圩小学召开职工代表大会下一篇:最遗憾的事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