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研究(共5篇)
我国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研究 篇1
二十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研究(2)
内 容 摘 要
本文将二十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过程分为六个时期,安排五章内容,最后是总结语。
第一章: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萌芽期(1901-1919)。中国政府第一次在教育法规文件中将音乐课列入学堂的课程之中,是1907年3月8日清学部正式颁布的《学部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学部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在此章程中,规定了音乐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涵养其德性”,即强调音乐教育对德育所起的促进作用。1912年9月,民国政府将蔡元培提出的德、智、体、美四育并举的教育方针作为政府的教育宗旨,特别是首次将美感教育列入学校教育宗旨之中,这在我国教育史上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创举。音乐教育是美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美育强调的是情感教育,将情感教育作为音乐教育的主要教育目的,这比清末时期的学校音乐教育目的“涵养其德性”具有更丰富的内涵。这一时期,美育进入教育法规文件,成为学校音乐教育的指导思想,这是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的一大进步。王国维、蔡元培等教育家、思想家的有关提倡美育的思想在当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促进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学堂乐歌的兴起和发展是我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起源与发展的主要标志。学堂乐歌的发展,使音乐课成为学校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为后来的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作为美育的主要内容的音乐教育,从此在学校教育中占有一定的位置。学堂乐歌的开展,引进了欧美、日本近现代学校的音乐教育体系,使中国学校音乐教育走上了系统化、规范化的道路。自学堂乐歌开始,爱国主义成为学校音乐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学堂乐歌开启了学校音乐教育中学习西乐的先河;许多中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通过学习西方音乐来创作中国的新音乐;新音乐的发展,为后来的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增加了新的内容和拓展了新的领域。清末民初这一时期的学校音乐教育对我国民间传统音乐教育重视不够,这是有其历史缘由的。
第二章: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初创期(1919-1949)。从1919年至1949年新中国建立之前,教育部颁发的一系列学校音乐教育法规是我国现代学校音乐教育法规建设的基础。随着学校音乐教育法规的颁发实行,学校音乐教材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这一时期,一批在外国留学回国的以及国内音乐院校、高师音乐系科培养的音乐家、音乐教育家对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音乐教育刊物和音乐刊物的出版发行,为音乐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提供了园地,促进了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学校音乐教育从来都是与社会政治运动密切相关,并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抗日战争时期,学校音乐教育在宣传民主和科学精神、宣传抗战、发动群众、鼓舞斗志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此时期由于中国整个经济基础薄弱,政府拨给学校的音乐教育经费很少;所以学校里普遍缺乏音乐教学设施和器材,现有的音乐教学设备简陋陈旧,尤其是农村学校;但阻碍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的最重要因素还是缺乏合格的音乐师资。由于师范音乐教育发展缓慢,所培养的音乐师资远远无法满足中小学的需要,所以音乐师资缺乏是该时期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的一大难题。此外,高师音乐教育的法规建设和师范音乐教材的建设是整个师范音乐教育发展中较为薄弱的一个环节。
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苏区、抗日根据地、解放区的学校音乐教育将为革命战争服务摆在第一位,这是历史的需要,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特别是学校音乐教育中的歌咏活动,起到了团结人民、鼓舞斗志的作用。音乐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这是革命根据地学校音乐教育的最大特点。重视课外音乐活动的开展,通过各种艺术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和组织能力,以为革命战争的宣传工作服务,这是革命根据地学校音乐教育的又一重要特点。还有一个特点,即音乐教育为大众服务,办学从实际出发,并逐步向正规化演进。这3个特点是革命根据地学校音乐教育得以发展的重要支柱和合理内核。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根据地的学校音乐教育还不够完善,一是缺少合格的音乐师资;二是物质条件欠缺,没有足够的音乐教学设备;三是缺乏科学性、系统性的音乐教材;四是由于战争时局动荡,正常的教学秩序经常无法维持。但是,不管办学条件多么差,革命根据地的学校音乐教育还是以它独特的办学方式为革命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第三章: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建设期、曲折发展期(1949-1966)。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所制定的“实施智育、德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确立了美育在学校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学校音乐教育得到了健康的发展;1950年至1956年期间教育部颁发的一系列学校规程及教学计划、音乐课程标准、音乐教学大纲等法规文件,对我国学校音乐教育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学习苏联音乐教育的理论,借鉴苏联学校音乐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经验,对促进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在学校音乐教学中,注意音乐审美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机结合。积极开展课外音乐活动,群众歌咏活动十分活跃。这一时期是新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建设期,由于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学校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是它的主流。另一方面,由于我国音乐教育基础薄弱,各地音乐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许多问题;如音乐师资缺乏及师资的专业水平低,教学经费短缺、教学设备缺乏,乡村地区与城市地区的学校音乐教育有较大的差距,音乐教学参考资料不足,音乐教材的水平还有待提高,音乐教育理论研究薄弱,等等。此外,在学习苏联经验方面,由于全盘照搬苏联的办学经验,也产生了忽略我国当时的国情状况,在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脱离教学实际的现象。
从1957年至1966年是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曲折发展期。由于我国教育方针中不将美育包括其中,学校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被逐渐削弱,特别是1958年至1960年的“大跃进”运动和“教育革命”运动,受“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思想影响,师范音乐教育被削弱,中小学音乐课时被削减,有的学校音乐课被取消,音乐课的教学目的被局限在狭隘的为政治服务的范围,音乐课的审美功能被淡化。这一时期,虽然美育不被重视,但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学校音乐教育在困境中还是有所发展。音乐教师的数量有所增加,教学质量有所提高,在校舍、教学设备、教学资料、教学研究等方面的建设都有所加强。
第四章: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停滞期(1966-1976)。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10年期间,美育被否定,作为美育主要内容的学校音乐教育与我国整个教育事业一样,在极“左”路线干扰下,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教学秩序处于混乱状态;许多音乐教师被当成“牛鬼蛇神”、“地、富、反、坏、右”分子而惨遭迫害和批判,音乐教学设备、教学设施在红卫兵“打、砸、抢”运动中受到严重损坏。学校音乐教育和音乐活动成为政治教育和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的工具,教学内容只限于“毛主席语录歌”、歌颂文革的歌曲、“革命样板戏”唱段及少部分经过改编的革命历史歌曲,古今中外优秀的音乐文化被当成“封、资、修”的产物横遭批判和否定,音乐教育的教学目的被扭曲,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完全被忽视。中师、高师音乐系科自七十年代初恢复招生后,由于招生制度不完善,所招收的学生大多文化程度和音乐水平偏低;将政治运动作为主课的办学指导思想,使专业教学不被重视,正常的教学秩序经常被频繁的政治活动所冲击,专业教学时间不能得到保证,没有正规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课程设置不完备,教学设备与教学资料缺乏,师资力量薄弱。因此,与文革前中师、高师音乐系科的办学相比,教学质量大大降低。
由于文革中政治活动的需要及学校文化课时的减少,使课外音乐活动得到广泛的开展,随着“革命样板戏”的推广,带来了京剧音乐的普及,这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对民族音乐有所认识。此外,社会上群众性歌咏活动的广泛开展,也推进了学校歌咏活动的发展。中师和高师音乐系科在“开门办学”中经常性的演出活动,以及配合宣传文化大革命需要的文艺演出与革命样板戏的普及活动,使学生有较多艺术实践的机会,艺术实践的能力经常得到锻炼。
第五章: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繁荣期(1977-2000)。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学校音乐教育逐步得到重视和恢复。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很快,学校音乐教育出现了从未有过的繁荣局面。美育和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全面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得到确立。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和努力下,学校音乐教育工作逐步得到了加强,改变了“文革”中中小学音乐课程可有可无或被取消的状态,重新将音乐课和课外音乐活动列入教学计划,并增加了课时,制订了教学大纲,编写了全国通用教材;课外、校外音乐活动在许多地区蓬勃开展。国家教委成立的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和艺术教育委员会对指导全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起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八十年代中期之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教委相继成立了主管学校艺术教育的机构和艺术教育委员会,并配备专职艺术教育管理干部和音乐教研员,这使各省各地区的学校音乐教育有专人负责,从而形成了由上至下的音乐教育管理网络。
1989年11月,国家教委颁发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年)》是我国第一个全国学校艺术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它的颁发说明我国学校艺术教育已进入“依法制教”的新阶段,它提出了从1989年至2000年我国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总体规划》下发之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非常重视《总体规划》的执行和落实,全国学校音乐教育呈蓬勃发展的新局面。中小学音乐课开课率有较大提高;音乐师资培训工作进展加快,音乐教师整体素质
普遍有所提高;在学历教育方面,各高师音乐系科逐年扩大招生数量,并以各种形式培训中小学音乐教师,提高其学历程度;在音乐教师学历合格率方面,九十年代中期较八十年代初有了较大的提高;音乐教育科学研究取得丰硕成果;课外、校外音乐活动的蓬勃发展推动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音乐教学设施、器材设备投入有所增多。这一时期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我们还必须看到,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在许多方面与培养一代新人的要求、同改革开放的形势不相适应,基础薄弱,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农村山区地区;许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对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还缺乏应有的认识,重智育、重升学率、轻美育的思想和现象还相当严重地存在;师资队伍数量不足,业务水平亟待提高;农村中小学、城市中学初三年和普通高中音乐课开课率仍然偏低;音乐教学管理落后,科研工作有待加强;将音乐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应用于音乐教学实践的工作较为薄弱;音乐教育设施和设备亟需完善和建设;小学、中学和大学之间未能从音乐的教学大纲、教材、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建立一种相互衔接的关系,即未能在这三者之间建立起既体现不同教学阶段特点,又保持教育连贯性特点的音乐教育体系;中小学音乐教育在许多方面无法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学校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教育还是一个薄弱环节。
这一时期,师范音乐教育也有了很大发展。国家教委颁发的一系列师范音乐教育法规文件使我国师范音乐教育走上正规化、科学化发展的道路,此时期的教材建设、教研和科研、师资队伍建设、研究生教育、教学设施器材建设等诸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中等艺术师范学校和中师音乐班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小学急需的专职音乐教师。高师音乐系科扩大招生规模,实行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音乐教育人才。可以说,此时期是我国师范音乐教育发展的最好时期;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高师音乐系科在办学模式、课程设置上受专业音乐学院的影响,师范性突出不够,忽视对学生音乐教育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对学生的学会学习能力、独立钻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素质方面能力的培养;一些课程的教学内容陈旧,教材质量有待提高;对音乐教育理论课和音乐教育实践重视不够;有些院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质量不高;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存在着不相适应的现象;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不多,特别是对师范音乐教育改革有重大指导作用的科研成果很少;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离岗现象严重,造成音乐教育人才资源浪费;由于扩大招生规模,降低了专业和文化考试的录取线,有相当数量的新生的专业和文化素质偏低。这些问题有的正在解决,有的有待于在今后的教育改革中逐步得到解决。
总结语:从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六个时期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哪个时期政府将美育纳入教育方针,并在具体的措施、经费上给予足够的保证,哪个时期的学校音乐教育就得到健康发展。
二十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各个时期的发展,都与该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从二十世纪初引进欧美、日本近现代学校的音乐教育体系,到五十年代学习苏联学校音乐教育经验,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在二十世纪初至五十年代中期学习外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办学经验,为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规范化、科学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八十年代之后,学校音乐教育在根据我国国情,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音乐教育体系方面
有了一定的进展,这体现在学校音乐教育法规、音乐教材、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诸方面的改革。二十一世纪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应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音乐教育体系为奋斗目标,以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我国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研究 篇2
根据《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显示:截至2013年12月31日, 全国共有体育场地169.46万个。其中, 教育系统管理的体育场地66.05万个。《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截至到2003年12月31日, 全国各类体育场地85.00万个, 教育系统场地55.80万个。由此可见, 无论是《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 还是《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 教育系统管理的场地个数都占全国场地总个数的1/3以上, 而且教育系统的体育场地相对对外开放的较少。因此, 如何充分利用学校体育场馆, 对于缓解我国体育场馆不足的现状十分有利。
我国最早有关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81年卢元镇的《试析大众体育的成因和特点》一文。文章研究了美国学校体育场地和设施开放的情况, 认为我们应该研究效仿并进行开放。
目前, 我国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开放的时间、开放服务对象、管理模式、立法、开放的项目、影响因素和解决对策上。
1 对外开放时间
我国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时间上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一种是课余时间向社会开放, 包括周一至周五的课外时间以及节假日、双休日和寒暑假;另一种是只在双休, 节假日和寒暑假期间的部分时间段开放, 周一至周五均不开放。
2 开放服务对象
我国学校体育场馆开放服务的对象主要来自于该学校或者周边学校的学生、附近社区居民以及公司社团等。
3 管理模式
在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的管理模式上主要有以下几种:以学校的体育教学机构作为管理主体;学校成立专门的体育场馆管理中心作为管理主体;学校聘请校外专门管理机构作为管理主体;社会俱乐部作为管理主体等。
4 立法
(1) 国家政策法规。
在国家的政策法规中, 《宪法》《体育法》《关于公共体育场馆向群众开放的通知》《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全民健身条例》《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全民健身计划 (2011—2015)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等分别对学校体育场馆的开放提出了要求。
(2) 各个省市政策法。
部分省市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法规, 进一步规范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相关政策法规主要有:《上海市市民体育健身条例》《河北省体育设施管理条例》《山西省体育设施条例》、北京市各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指导意见》、福建省各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做好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试点工作有关问题通知》《武汉市体育场馆、设施向公众开放学校评估标准》《广州市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管理办法》等。
5 开放的项目
在开放的项目上, 我国学校体育场馆的开放以田径场、篮球场、体育馆、羽毛球场、乒乓球台、游泳池为主, 部分学校开放网球、轮滑、健身房、排球场等。
6 影响因素
影响我国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方面。
(1) 相关政策法规没有足够的保障。
在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的过程中, 学生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管理问题、维护经费等等, 都没有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足够保障。
(2) 学校管理责任不明、管理水平不高。
体育场馆开放后, 面临的复杂管理过程:包括学生的管理、校外人员健身活动的管理以及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等。由谁来管理, 怎样管理, 由谁负责, 怎样负责, 都在探索和摸索之中。
(3) 场地前期规划不足。
由于受到资金、规划和建设目的等方面的限制, 学校体育场馆的建设的最初目的只是为了满足本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 并未规划今后开放、开发之用;在设计上大部分学校将学校的体育场馆融入学生学习区和生活区之中, 并没有分离出来, 对外开放势必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4) 设施的数量、质量和维护的经济成本问题。
部分学校由于资金等问题, 本身在体育活动场地、设施的数量、质量上都难以满足正常的教学需要。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后, 场馆的建设和养护更需要投入大笔的资金, 场地的损耗、日常的维护、管理人员的工资以及一些意外伤害等等这些资金由谁来支付是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所面临的现实经济问题。
(5) 学校安全和运动安全存在隐患。
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后, 社会人员的进入, 将会给学生的学习和课外活动带来不便;还有一些意外的人身伤害、社会人员打架斗殴以及对学校体育设施恶意地损耗, 从而导致意外财产安全。同时, 社会人员的运动安全也缺乏足够的医务监督和体育技术指导。
(6) 校领导的重视程度。
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如安全、管理、经费以及意外伤害等等这都是领导所担心的, 部分学校领导本身并不想让本校的体育场馆对外开放。
7 解决对策
解决我国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问题的对策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加强立法和政策上的支持, 引进保险制度。
应针对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进行专门立法, 或在《教育法》《体育法》中增加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规定, 提高开放的强制性及义务性。尽快出台相关配套立法及管理细则, 以利于法律的执行。引进保险制度, 政府为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提供保险保障。
(2) 采用多元的管理模式或引进专业管理团队。
根据学校的特点结合实际情况, 学校在体育场馆开放的管理过程中选择适合本校的管理模式。可以学校自己来管, 也可以委托给专门机构管, 也可以和机构合作进行管理。
(3) 对现有的场地设备进行升级和改造。
改造、改善和提高现有学校体育场馆基础设施, 通过一馆多用, 充分发掘利用本校固有场馆资源的多方面功能。整合学校体育资源, 提高社区居民的健身效率和使用率, 扩展健身场馆容量。
(4) 经费上给予保障。
国家应对开放体育场馆的学校给予补贴, 应允许学校在体育场馆开放中获得部分收益。学校体育场馆的收费可以用到场馆的管理与维护中, 对于承包经营的, 在税收上应适当减免。
(5) 建立安全防范机制规避风险。
各部门应互相协作, 共同做好医务监督和体育技术指导的宣传工作, 建立应急机制, 预防并能及时消除可能造成人身伤害的治安和疾病的隐患。组建监督和评估小组, 负责对场地、器材及开放效益进行评估督导, 不断总结经验, 推广典型示范的做法, 使学校体育场馆开放工作不仅取得社会效益而且取得经济效益。
(6) 引进激励机制, 建立健全规则制度。
将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工作纳入“示范学校”“重点校”文明社区及单位考核的考核体系和总体评价指标体系中, 定期进行评估。对创新工作做法、形成先进管理模式和产生显著社会效益的学校给予物质精神双重奖励。
参考文献
[1]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S].北京:国家体育总局经济司, 2005.
[2]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OL/EB].http://read.sportpaper.cn/zgtyb/html/2014-12/26/content_320724.htm, 2014-12-26.
[3]杨风华, 肖楠楠.从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的供求中探讨公共利益实现路径[J].湖北体育科技, 2014, 33 (2) :101-104.
[4]孔庆波, 崔瑞华.居住分异背景下社区体育场馆布局的非均衡发展[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3, 29 (1) :11-15.
[5]刘新光, 刘新征.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向社会开放现状与管理模式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9 (1) :78-81.
[6]吴碧红, 施文忠, 戴伟民, 等.“海西”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发展对策研究——以福建地区为例[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0 (8) :88-90.
[7]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4.
[8]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4.
我国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研究 篇3
【关键词】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
On the Opening of School Sports Venues to the Public
WU Jun-ling1, XU Chun-meng2, YANG Hui-chao2
(1. Capital Univers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Beijing 100191;
2.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44)
【Abstract】With the steady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people’s life standard improves dramatically and physical fitnes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people’s life. However, in most places of China, the public have limited access to sports facilities, especially school sports facilities.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and analyzes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opening of school sports facilities to the public from the angle of laws and regulations. It holds that the lack of policy support is the major factor which prevents the school sports facilities from opening to the public. Therefore, pertinent laws and policies should be made to guarantee the opening of these facilities to the public.
【Keywords】school sports venues, open to the public
1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背景
1.1社会与经济背景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逐步发展,人们的文化物质生活水平发生重大变化,体育健身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目前我国大部地区体育场馆资源向社会开放程度不够,特别是学校体育场馆较少向社会开放,从而制约了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1〕根据《全国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公报》提供的数据,在中国现有的850080个体育场地中,教育系统有558044个,而占全国体育场地65.6%的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率仅为29.2%。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科学、合理地安排好学校体育场馆的资源配置,使之更好地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这不仅是学校体育改革遇到的一个问题,更是关系到全民健身、社会发展的问题。
1.2政治与法律背景
2002年7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努力改善群众体育锻炼条件,筹建群众体育活动场地,为社会居民提供必要的体育设施以及相关的体育服务,学校体育设施也要尽力向社会开放。”国家在《2001一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也提到发展体育事业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我国特殊国情服务为宗旨,把增强人民群众的体魄、提高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作为体育发展的根本任务,明确提出公共体育设施必须对社会开放,在收费方面要顾及广大居民群众的承受能力,强调学校等单位要与社会共享体育场地设施。〔2〕《体育法》第十二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为公民参加体育活动创造必要的条件,支持、扶持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2009年发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各种国有体育场地设施都要向社会开放,加强管理,提高使用率”,进一步加大学校体育场地对社会开放的力度。〔3〕特别是国务院今年2.15发布的《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的通知,更提出学校场地设施开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实现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的法制化、规范化是当前体育发展的艰巨任务。
从上可见,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是贯彻国家的相关政策,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及履行法定义务。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有利于构建完善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有利于构建学校和社区的和谐关系,发展社区体育事业;有利于提高国有资产的投资效益,充分场馆功能。
2学校场馆对外开放所存在的问题
2.1相关政策法规问题没有给予足够的保障
《宪法》、《体育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关于公共体育场所应进一步改善经营管理积极向群众开放的通知》、《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等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赋予了公民去学校体育场馆锻炼的权利,学校体育场馆有了对外开放的义务和责任,以及锻炼者在场馆锻炼受到安全伤害事故有要求体育场馆给予赔偿的权利。而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后,什么样的人都能进入学校,这对学生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都是极大的挑战;一些锻炼的市民带着狗进来、乱吐痰、乱扔垃圾、说脏话,也会给学校的管理带来难题;此外,学校的体育设施被校外的人弄坏了,维修费等问题无疑增加了学校管理及维护的成本,健身具有一定的风险,如果有人在锻炼中发生意外,赔付的责任更是让学校担心的问题。这些问题得不到保障和解决,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就难以坚持下去。
2.2体育场馆消费市场环境不成熟
目前学校体育场馆对外经营的社会氛围尚未形成,体育场馆的管理者、养护者以及消费者的市场主体尚不成熟。从需求来看,一方面高校体育场馆需要大量的养护资金,另一方面广大的社区体育需求高质量的体育消费场所,彼此还没有达成共同的默契。经营者和体育消费者的意识和观念还有待转变。在开放期间锻炼者与学校之间出现的问题、责任、权利及义务归属不明确,特别是对学校场馆的权益没有保障与资金政策支持,使学校体育场馆丧失对外开放的积极性。
2.3学校管理机构不完善
有学者调查显示:大学城大多数的体育场馆不能实现自力更生,运转资金依然主要是依靠上级行政部门拨款,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大学城体育场馆管理机构不完善,管理职责不明确,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缺乏经营管理理念和专业的管理人才,有些场馆甚至没有专门的场馆管理机构,从而制约了大学城体育场馆的总体协调能力以及城内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周边社区之间的资源共享经营能力,阻碍了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步伐。
2.4场馆设施维护成本高
学校体育场馆是一个学校较大的投资项目,对社会开放以后将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场馆损耗、日常养护、场馆管理人员工资、意外伤害等都需要大笔的资金给予保障。体育场馆养护需要大笔经常性投入,尤其是器械、场地的使用不当会大大缩短场馆、器材的寿命,怎样规范、引导群众科学安全地使用是一个长期需要注意的问题。
2.5安全纠纷问题让学校担忧
在学校场馆对外开放的过程中,首要的是安全问题。虽然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时间基本上是和学生在校时间错开的,但是对外开放后,让原本相对安静的校园承受大量社会人员的出入,增加了创建平安校园的压力,给师生的安全带来隐患。进校锻炼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使得校内设施被损坏及财产被盗的事情偶有发生,安全管理成了一大难题。潜在的安全隐患、难以甄别锻炼人群,显然给学校安全管理带来了很多问题,增加了学校安全管理的成本。
来校活动人员的安全问题更是值得学校关注。锻炼者如果在校区因使用器械不当等因素出现身体受伤、致残等事故,赔付的责任认定更是让学校担心的问题。再加上由于目前的商业保险不对游泳馆等高风险场所上保险,校园内一旦出了事故只能由自己承担,这更增加了学校的费用负担。
3解决问题的举措
3.1加强立法和政策上的支持,保障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
学校体育场馆的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霍建新委员在2010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委员会上曾呼吁,〔4〕“应制定学校开放体育场馆的相关经营许可登记、收费许可、发票购买和税收等指导意见。探索建立行之有效的协调机制,明确体育、教育、税务、工商、公安、民政、学校、社区等相关方的职权责,明确开放中教学秩序、校园安全、场馆使用损耗、税收、大型活动举办等问题的各方分工及处理机制,努力开创政府主导,学校和社区积极参与,各部门齐抓共管的格局”。这也就是说,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需要政府统一协调,由社区统筹安排,与有关学校具体协调,做出相应安排。要制定有关的配套法律与政策,从而使学校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要给予学校场馆对外开放的相关扶持政策,减轻对外开放的经济压力,使学校体育场馆积极对外开放,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促进全民健身和社会健康和谐的发展。
3.2建立专业体育场馆管理机构,运用科学的经营管理模式
学校体育场馆自身条件是决定能否对社会开放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具备一定条件和能力向社会开放的学校,应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上积极完善、努力争取将现有的体育场地设施尽可能地向社会开放,更多地服务于全民健身运动。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通过有序、有度、有法、可持续的开放,真正方便群众健身,提高场馆的利用率,应是学校努力的目标。
目前,我国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管理模式不容乐观,学校体育场馆资源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切实加强领导,努力探索和建立一套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协调配合机制、开放补偿机制、安全保障机制、社会舆论监督机制,从而促进开放工作长效机制的形成,提高高校体育场馆对外服务质量。为此,必须成立专门的、由高素质管理成员组成的管理团队,健全管理机构,实行明确的管理分工负责制,各司其职,明确职责,做到责权利分明,同时还必须搞好内部的协调配合,才能营造有利于开放的良好氛围,推动开放工作健康有序、可持续地开展,提高服务的质量。
3.3加强制度建设,优化高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软件环境
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服务目前还没有比较完善的管理措施,要加强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的管理,充分发挥场馆资源的利用率和作用,行之有效的配套管理规章制度是必不可少的。因此,高校可以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制订出规范、合理、系统的政策,包括管理者要遵循的规章制度和锻炼者应该遵守的规章制度、开放时间及开放价格的规定;租赁者的权利义务的明确;对场地显在的和潜在的不安全因素管理的制度等等,以做到出事后有法可依,为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服务提供有力的依据和保障。
3.4探索社区与高校共建新途径,引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激励机制
利用社会力量组建社区体育俱乐部,在课余和假期,学校体育场地由社区体育俱乐部经营、维护,校方仅向俱乐部派出代表。社区俱乐部的工作人员由学校周边居民区的退休人员担当,由于学校体育场地的开放是为了满足普通居民的健身需求,并不以营利为目的,俱乐部工作人员的工作性质多带有志愿者色彩,因此,政府或社会团体应给予俱乐部一定的经济支持。
同样,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势必造成体育场馆、器材损耗速度的加快,也会给学校增加维护资金的负担。为了减轻开放学校的负担,鼓励更多的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各地区应把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纳入政府的体育事业发展计划,凡向社会开放的学校每年给予2-8万元的补贴。同时建立考核评估制度,制定一系列评估指标,奖优罚劣,奖勤罚懒,把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纳入学校评优评先的考核目标之一。结合学校体育场馆规模和向社会开放的实际情况,排在各地区前三位的学校给予2-10万元不等的奖金,奖金从体育彩票公益金中统一划拨。
3.5政府监督,多部门联合监管,加强安全管理工作
学校自身首先应成立专业的安全管理部门,加强学校门卫的安全和责任意识,对进入学校活动的人员必须凭本人有效身份证件等办理通行证后方可进入校园;机关、企事业单位须使用学校体育场馆的,可凭单位介绍信组织人员集体进入校园。同时,加强宣传和引导,促进社区居民合理利用学校体育设施,尽可能减少因使用器械不当等因素出现身体受伤、致残等事故。公安部门应协助向社会开放体育场馆的学校制定安全管理办法和安全预案,对学校附近治安比较乱的加强警力巡逻,确保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时的校园秩序,使学校体育场馆安全,有序地对外开放。
3.6 引进保险机制,解决开放场馆的后顾之忧
在对制约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各种因素调查中,安全问题是其主要因素。只有解决好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安全保障问题,才能进一步鼓励、推动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达到学校体育场馆资源与社会共享最大化。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之前应制定好安全管理办法和安全预案,对在学校体育场馆中开展活动人员可能造成的意外伤害办理商业保险,对开展活动时段因场馆设施和管理等原因引发的人身伤害事故,由保险公司赔偿经济损失。同时相关部门要协助当地媒体及时消除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所带来的对学校声誉的负面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解决学校的后顾之忧。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是贯彻国家的相关政策,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及履行法定义务。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有利于构建完善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有利于构建学校和社区的和谐关系,发展社区体育事业;有利于促进全民健身和社会的发展。现阶段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还面临诸多困难,存在着建设维护资金短缺对外开放相关政策法规没有给予足够的保障、体育场馆消费市场不成熟、学校管理机构不完善、场馆设施维护成本高、安全纠纷等让学校担忧等问题。
4.2建议
国家应建立学校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的相应法规及政策,加强立法和政策上的支持,建立专业的体育场馆管理机构,逐步完善管理体系。坚持因地制宜、灵活开放和优先保证教学的原则,完善成本补偿机制、安全保障机制、奖励激励机制、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和创建完善的管理模式,运用科学的经营管理模式加强制度建设,优化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软件环境、探索社区与学校共建新途径,引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激励机制,政府监督、多部门联合监管,加强安全管理工作,引进保险机制等措施。使学校体育场馆积极安全、合理有序对外开放,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促进全民健身和社会健康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办公室.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Z〕.中外群众体育信息,2005,3.
〔2〕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3.
〔3〕《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
〔4〕霍建新委员:学校体育场馆开放遭遇身份尴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委员会,2010.1,http://zhengwu.beijing.gov.cn/zwzt/zx2010/wysy/t1101870.htm
我国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研究 篇4
新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充满了曲折和艰辛,其大约经历4个发展阶段:
第1阶段(1949~1957年)为初创阶段。这一阶段建立了学校体育的管理体制,并制定了一些相应的管理条例和规定。如1959年全国开始统一实行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国家体委颁布了“准备劳动与保卫祖国体育制度”,并开始在各级各类学校中推行。此外还建立了体育人才培养体制,全国先后成立了8所体育学院和11所体育学校,并有38所高等师范院校设立了体育系、科,培养了大量体育师资。这一时期我国的学校体育整体上受苏联的影响较大,学校体育为政治与生产、国防服务的目的性较强,但是却在一定意义上填补了我国建国初期学校体育的某些空白,为学校体育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第2阶段(1958~1965年)为过渡阶段。在“大跃进”的影响下,这一时期的学校体育也受到了“左”的思潮的影响,加上3年经济困难的影响,学生体质普遍下降。但在党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指导下,学校体育的发展又步入了正轨。这一时期学校体育在指导思想、体育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第3阶段(1966~1976年)为畸形发展阶段。本阶段学校体育的发展一方面整体上遭到了极为严重的破坏,但另一方面,相对于学校教育的其他方面,体育课和课余体育训练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重视,客观上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学校体育作为政治和军事斗争的一种工具性特征,“军国民体育”在此阶段有所抬头,体育课曾一度被改成“军体课”。
第4阶段(1977以后)为新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是我国体育发展的新时期。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校体育开始朝着制度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体育法》的颁布,确定了学校体育的法律地位,开创了学校体育发展的新纪元。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理论研究、设施、场地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在此阶段取得了很大成绩。我们逐步缩小了与发达国家在学校体育方面的差距。新中国50年的学校体育,直到最近20年才步入了正常、健康的发展轨道。应该看到,这一时期的学校体育出现了两种不均衡发展的态势:首先是在发展的时间跨度上,各个时期、各个阶段的学校体育发展的不平衡;其次是在发展的空间跨度上,每个阶段不同的地域学校体育的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特别是近20年来,随着各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差距的加大,这种差异表现得也越来越明显。
2、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的特征
2.1、学校体育思想
近代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轨迹有比较明显的阶段特征,总体上可分为:1)初步形成阶段,以严复等人为代表,其思想核心是“通过体育强健身体”及“德智体三育并重”;2)“军国民体育思想”阶段,以蔡元培等人为代表,其思想核心是通过体育达到“强兵”、“富国”及“以民为兵”的目的;3)“自然体育思想阶段”,其强调体育应以儿童的自然和天性和兴趣出发,采取符合自然的体育形式和内容,主张体育要使儿童的“个性自然发展”,并扩大了学校体育的教育功能和目标;4)全盘苏化阶段。该阶段全盘照搬了苏联的学校体育思想模式,把以体育运动技能传授为主的“三基”目标作为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并强化了学校体育为竞技运动服务的功能;5)多元化阶段。这一阶段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多元格局,先后出现了“体质教育思想”、“体育与竞技相结合体育思想”、“终身体育思想”、“技能教育思想”、“全面发展体育思想”、“培养能力体育思想”以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等等。近代百年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呈现出两个基本特征,其一是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社会性,体现了时代和社会对学校体育的期望,肩负着时代和社会的使命与责任;其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学校体育本质的认识更加科学、合理,学校体育思想也更加体现了学校体育的规律。
2.2、学校体育内容与形式
学校体育内容的发展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第1是军事训练内容阶段,内容主要涉及军事体操和军事技能的活动;第2是竞技运动内容阶段,内容有球类活动、田径、游泳等;第3是复合阶段,内容覆盖了人类所创造的所有体育文化内容,既有竞技运动的,又有娱乐和休闲的;既有实践性的,也有包括健康、保健、安全、环境等方面在内的理论性等。学校体育内容的发展与3个因素有关:其一是与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学校体育思想,就有什么样的学校体育内容;二是与体育文化自身的发展有关,体育手段的日益丰富和多样化,为学校体育内容的选择创造了条件;三是与社会的发展和人的体育需要有关,这也是未来学校体育内容发展的基本方向。学校体育的形式也经过了由单纯的体育课、到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再到体育课与课外和校外体育活动相结合的过程,同时体育课也由单一形式发展成为体育课与体育活动课、理论课和实践课、必修课和选修课等多种形式。
3、学校体育50年的主要成就
综观50年来,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关怀和教育方针的指导下,在各级管理部门和广大学校体育卫生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取得了巨大成就。
(1)学校体育思想、观念发生根本变化。从为“少数学生的体育”变成为全体学生的体育;从为了锦标或是为体育而体育转变成为增进广大学生健康、增强广大学生体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的体育。学校体育卫生工作者的思想觉悟、人生观、世界观发生了根本变化。学校体育的方针、理论、内容、方法都发生了根本性质的变化,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体系。
(2)初步形成“两课、两操、两活动”的学校体育和“体质调研、健康教育、防治疾病”的卫生保健的新格局。各级学校体育课、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得到保证并认真开展。全国学生体质调研形成制度,健康教育受到重视。以上变化首先反映了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党、政府重视和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这些根本因素,同时也反映了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对增强学生体质起着积极有效的作用。
(3)学校体育卫生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不断加强。从建立各级机构,配备干部,制定条例、法规、标准、大纲、目录以及相关政策,使管理工作法规化、规范化,形成了管理运转机制和推动工作的动力机制,学校体育卫生工作走上法治的轨道。
(4)学校体育卫生队伍数量有很大发展,质量显著提高。师资队伍由原先人数严重不足,素质较差的状况,50年来发展到全国有体育师资37万多人,卫生保健人员约6万人,基本上能适应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需要。
(5)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有很大发展。据国家体委1984、1997年调查统计,学校各种体育场地从294475个增至41583个,13年中增长了40%。各地采取规范化与多样化、高质量与普及并举,按规定的体育场地设备目录的达标比例逐年增大。电脑软件在体育教学管理、运动会管理、学生体质数据管理、体育信息管理中已经广为应用。
(6)体育课程教材建设及体育卫生科研有很大发展和提高。从1956年只有一套全国通用的大纲,到1992年已经有教育部教材审定委员会审议通过的九年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和3个供实验用的大纲,以及6套试用体育课本。1996年制定了供高中实验用的大纲和课本。50年代和70年代先后颁发过两部实施高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和教材。科研实体从无到有,全国已有8个中央和省市级学校体育卫生科研机构和8所高等院校设立了学校体育研究机构。全国138个体育系、科也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学校体育卫生研究。1986年以来,先后建立了4个学校体育、卫生保健专业委员会或研究会。1997年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内专设了体育、卫生、美育学科规划组,体育卫生科学研究受到领导重视,一些比较重要的研究课题被列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加强了体育卫生科研工作的指导和评估。改革开放以来,科研成果显著,多项成果获得国家级、部委级奖励或列为重要推广应用项目。如《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两本专著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学校体育大辞典》获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深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获第二届全国教育科学奖二等奖等。
(7)课余体育训练、运动竞赛取得很大成绩。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发展到25473所,培养后备人才试点校289所,办大学高水平运动队的学校59所,少年业余体校2000多所,培养输送了大批体育人才和体育后备人才。50年来先后成功举办了5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和7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先后派遣体育团队参加国际大、中学生体育比赛,取得了优异成绩。
(8)开拓了学校体育的国际交流。我国在参加国际学校体育学术活动、国际学生体育比赛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我国的影响和威望日益增大。7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成为国际大中学生体育联合会的成员,还担任了国际中学生体育联合会主席国之一和亚洲中学生体育联合会主席国。在世界大、中学生体育联合会会议研讨、交流,体育比赛,学校体育国际学术会议,专家研讨、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4、学校体育50年的基本经验
(1)党和政府的重视和领导,是发展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根本保证。这主要体现在明确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社会主义方向,把体育卫生工作纳入教育方针并使之在教育的大齿轮上运转,为发展体育卫生工作,加强立法,制定方针、政策、法规,抓紧抓好学校体育卫生队伍建设和改善发展事业的基本条件,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管理等方面。
(2)学校体育、卫生的改革和发展,要与我国政治、经济的大背景以及与教育、体育的改革、发展相适应。
(3)提高认识,摆正位置,认真贯彻教育方针。学校体育卫生工作要立足育人,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本。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体育的功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效。
(4)坚持不懈地加强体育卫生队伍建设和场地、设施建设。50年来的经验反复证明,发展必要数量的体育卫生队伍,不断提高队伍的素质,是学校体育卫生事业发展的关键。重视学校体育、卫生的设施、设备建设,保证体育卫事业必要的经费投入,是发展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物质保证。
(5)建立和完善以法治体的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运行机制和不断调动广大学生、家长、管理部门、社会各有关方面积极性的动力机制。
(6)要坚持科学锻炼身体,质量第一,讲究实效,不能违反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盲目追求高速度、高指标。
(7)要处理好学校体育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中的几个关系。要注意解决好体育与卫生、普与提高、继承优秀民族传统与吸收外国先进经验、统一性与多样性等方面的关系,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认识和处理好这些关系,才能促进学校体育卫生事业的持续发展。
(8)加强学校体育卫生的科学研究、教学研究,重大的改革与发展项目要进行科学试验,充分发挥科研的先行作用。
摘要:以文献资料的研究方法,对建国以来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进行研究。通过梳理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阶段、特征、成就和经验,为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整体认识和依据。
关键词:学校体育,发展,体育教学
参考文献
[1]谭华.体育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2]李永亮.中国学校体育50年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经验[J].体育学刊.2004.7
我国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研究 篇5
2. 论文报送日期:2013年5月5日至6月20日, 逾期不予受理。
3. 凡未在全国性学术会议报告或公开发表过的论文均可报送。
4. 论文要求:
(1) 重点突出。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 (中发[2007]7号)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 (国办发[2012]53号) 和教育规划纲要为指导, 突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重点。
(2) 方法科学。研究方法设计科学, 运用合理, 注重新型研究方法, 倡导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并重, 理论探索与实验研究并重, 总结经验与指导实践并重。
(3) 成果创新。研究成果具有开创性, 客观把握学校体育现状, 揭示科学规律, 正确分析问题, 提出有效对策。
(4) 文体规范。立意清晰、论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严谨、结构完整、资料真实、引证和图表规范。
(5) 每篇论文不超过5000字, 并提供不超过600字的论文摘要, 每篇论文署名作者不得超过5人。每篇论文收专家评审费150元, 请通过银行转账或邮局汇款 (请注明论文评审费) 。
银行转账:
收款单位:重庆市学生体育协会
开户行:工行两路口支行
账号:3100 0213 0902 4918 223
邮局汇款: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桂花园路10号
收款人:重庆市学生体育协会
邮编:400015
5. 报送办法:
报送资料:《论文申报书》一份, 匿名论文三份, 同时发送《论文申报书》电子版至:191242551@qq.com (纸质文本必须与电子版一致) 。
报送地址:重庆市渝中区桂花园路10号, 重庆市学生体育协会, 王德惠 (收) 邮编:400015
电话:023-60339729, 13752839910
体育专业委员会秘书处联系人:王金玲
电话:010-58805205, 18911528200
邮箱:tyyjh2000@163.com (注意:不受理论文申报)
6. 评审、奖励、参加会议办法等未尽事项另行通知。
中国教育学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体育与卫生分会体育专业委员会
2013年3月21日
【我国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研究】推荐阅读:
我国对外贸易研究08-08
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调查表01-10
我国学校德育研究06-21
社区、学校体育资源共享体育场地开放协议书01-13
“学校体育运动设施是否应该免费向社区成员开放”辩论赛有关通知08-16
我国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现状研究综述09-28
我国优势竞技体育项目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08-20
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研究09-18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探究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