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力》读后感

2024-09-20

《领导力》读后感(共11篇)

《领导力》读后感 篇1

教练式培训,让你的员工动起来

在员工眼里,管理者即为他的领袖者,从员工入职公司的第一天,这个人已经深深印入员工的心里,并在心里默念:这个人将是我未来一段时间的领导,他将带领我从工作总获得价值,他将是我职业的领路人和导师,我愿意相信他能带着我成长。可见,一个好的领导,对员工来讲有多么的重要!

作为项目的管理者,员工的领导人,你能看到员工期盼的眼神而选择视而不见吗?你能坦然的告诉你的员工这已经是目前最好的业绩了吗?你能确定你真的已经尽责并帮助员工成长了吗?你能大声的告诉自己我是一个好领导吗?

是的,面对员工期盼的眼神,培养下属,让员工快速成长是每个管理者重要的工作职责。目前,培养下属一般存在的几个方便的障碍:

1、总是以没有时间找借口。常常听到有管理者抱怨,不是不想培训下属,而是时间不够。真的是没有时间吗?这样下去的结果是:下属越是能力不足,管理者越是不敢授权,结果会造成领导很忙,员工帮不上忙的现象。在企业中,培养员工属于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往往被管理者忽略。因此,解决此类问题在于认清培养下属的重要性,并依据重要性按顺序排入组织目标。

2、自己做比别人快相对于企业中的多数任务,管理者的熟悉度和掌握度都比员工高,因此,管理者总是缺乏耐心指导或不放心交给下属完成,结果事必躬亲,下属无法得到培养,更缺乏参与感,无法感受到组织对其信任。改善此问题主要在于管理者可以先就次要任务,或下属已经可以承担的任务逐步交给下属,完成任务的转移。

3、教了徒弟饿死师傅中国人自有留一手的习惯,但是在现在社会中,不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就能把工作干好,因为不赶快把下属培养好,师傅的饭碗也可能会丢。因为组织的效能无法充分发挥,势必造成组织目标无法达成。

4、死活教不会,这里有两个可能,一是下属不具备可栽培性,二是指导技巧不足。前者招聘时应把好关,或者可以运用测评工具进行评估和淘汰;提高测评出员工的潜在素质,以便择优录取;后者则需要管理者进行自我提高;

5、与其流失,不如罢手?有时候培养下属,结果成了对手的人才,人才流失或是停止培养人才,人才流失虽然有时候会带来伤害,但不能因噎废食,拒绝用人或停止培养人才,这会造成为了正确的理由而做出错误事情的危险,就好像农夫遇到天灾便不再耕作,船员遇到狂风则不再捕鱼一样。

因此,培养下属很重要,但如何培养则是需要管理者思考的。在我看来,培养下属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机会教育

机会教育是指针对下属随时出现的问题予以现场指导,它是培养下属的一种有效方法。如果下属哪个地方做的不对、做的不好,你必须及时纠正他的错误并督促他在以后的工作中改进。作为一名管理者,宛如排兵布阵,行军打仗。要带好自己的队伍,不讲究策略是不行的。故在对下属进行机会教育需要把握好技巧。

二、即时激励

仅仅靠绩效、薪酬是远远不能达到激励的效果。要培养好自己的下属,还应深究激励的一些技巧。比如如何去肯定下属工作的价值,以激发员工内在的主观能动性,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手段。所以,对于部门负责人来讲,员工干的卖力,干的有成效,更多的时候要去表扬,要去鼓励。你的赞扬、你的微笑必须设定一个标准,站在公平的立场上去让下属知悉工作的方向,工作的使命。

三、适时授权

适时授权是一条双赢的决策,不要老是放不下心。一名优秀的管理人员,不仅要精于业务,更要精于组织成员的分工。如果每件事情都要亲自处理,往往会给下属造成依赖感,缺乏独立思考和办事的能力,从而导致自己累的要死,而下属闲的发慌。所以,你要去信任自己的下属,适当的时候让他们尝试一些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将会大大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否则,你永远也不知道他能够走多远。

四、参与式管理

参与式管理崇尚地是一种双向的互动管理模式。管理不是单纯的管理行为,更不是颐指气使。所谓管理者,他更多应该是一种担任教练、辅导员的角色,让每一位成员都积极参与进来、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并做到多尊重他们的意见,多体贴他们的生活。若下属在参与管理中出现了一些小错误,也不该严厉的去批评他,多以建议及商量的口吻效果会好的多,也能增强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一个好的领导,一定是一个好的教练,下属在他的带动下,不仅仅得到操作技能上的补充,而且能够得到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的改善,甚至能够得到修身养性、为人处世和情绪控制能力的提高,教练式的培训方法它能让新手直接进入正轨,发挥下属的潜能,协助员工快速成长,并能有效激励员工,提升组织业绩,在我看来,作为管理者,不仅可以用教练式方式培养下属,更应该用教练式的管理保持组织的活力和竞争力。

《领导力》读后感 篇2

一、邓小平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

政治体制改革是在不改变国家根本政治制度前提下, 对国家政权组织、政权组织的相互关系及运行机制调整和完善。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一样, 国家政治现代化包括国家政治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政治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政治治理体系现代化是随着实践发展, 不断改革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 使社会各方面的制度更加完善、更加合理, 社会各项事务的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思想主要包括领导体制、干部人事制度、行政法规等, 是对国家政治制度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1. 党政分开, 处理好党和政府的关系

按邓小平的话“我们各级领导机关都管了很多不该管, 管不好, 管不了的事”。党应主要负责制定国家发展的路线、方针、政策及监督保障政府工作的正常运行, 其他的都应该交给政府, 不能单纯地让政府接受党的命令。党和政府的职能必须划分, 明确各自职能权限, 并逐步走向制度化。在我国, 很长一段时间内普遍存在党政不分, 以党代政现象。这种现象对提高党的政治领导水平具有制约作用。比如, 党委包揽分钱分物, 批项目这类政府部门的日常事务, 并直接出面干预。不仅没有发挥政府的作用, 也没有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党作为领导者, 应该充分发挥领导者作用, 做好领导者应该做的工作;同时, “党要管党”, 党政不分使党无暇顾及自身建设, 党应该把自身建设摆在首要位置, 不能因为一些繁杂事务荒废了自身建设。繁杂事务应充分发挥政府、人大、社会组织和各类群众团体作用;以党代政也不能有效发挥党“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党作为领导者, 要做好总揽全局工作, 社会成员是一个有机联系整体, 他们之间既有共同利益, 也存在一定矛盾。这些矛盾政府会处理, 但也需要党协调;以党代政也不能真正履行党的监督职能。—党包揽政府工作, 使自己既是领导者, 也是执行者, 自己不能监督自己。在中国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党必须加强自身建设, 使自己经受住实践的考验和人民的检验。

2. 简政放权, 解决好中央和地方关系

邓小平指出:“我们历史上多次过分强调党的集中统一, 过分强调反对分散主义、闹独立性, 很少强调必要的分权和自主权, 很少反对个人过分集权。过去在中央和地方之间, 分过几次权, 但每次都没有涉及党同政府、经济组织、群众团体等之间如何划分职权范围的问题”。邓小平强调必要的分权和自主权, 在现在的政治体制改革中, 也应明确这一点。邓小平说过, 机构臃肿必然促成官僚主义发展。为提高办事效率, 必须大力精简机构。实行权力下放, 保证在中央统一领导下, 逐步划清中央和地方职责。中央主要负责提出大政方针, 进行监督, 而地方主要处理自己的事务。权力下放并不意味着地方可以为所欲为, 也不意味着中央失去对地方的领导权。权力下放必须把握好一定尺度, 既让地方有充分的自主权, 也要保证中央的监管权。

3. 完善干部制度, 改革人事制度

邓小平强调:“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要坚决解放思想, 克服重重障碍, 打破老框框, 勇于改革不合时宜的组织制度、人事制度, 大力培养、发现和破格使用优秀人才, 坚决同一切压制和摧残人才的现象作斗争”。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勇于改革不合时宜的制度, 让制度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让人接受制度的管理, 有助于实现人的现代化。邓小平提出“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 关键是要健全干部的选举、招考、任免、考核、弹劾、轮换制度, 对各级各类领导干部 (包括选举产生、委任和聘用的) 职务的任期, 以及离休、退休, 要按不同情况, 做出适当明确的规定”。邓小平亲自带头, 领导层实行退休制就是最好的表率。本文认为对干部谈不上什么弹劾, 但对干部的选举、招考、任免和考核过程必须透明化、公开化, 让群众有知情权和监督权, 干部至少要有接受群众考验和接受实践检验的过程。邓小平还强调:“任何领导干部的任职都不能是无限期的”。领导干部任职不能无限期, 应该把更多优秀、有责任心的年轻人提拔起来, 让他们来为国家发展做出应有贡献。邓小平作为中央高层领导亲自带头实行领导干部退休制, 实现了领导职务不再终身制的转身。他提出设立中央顾问委员会作为过渡形式, 逐步解决高级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问题。他出任第一任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 即意在从他做起开退休先例。这在历史上是前无古人的, 有助于实现干部队伍年轻化。邓小平是政治体制改革中的一个里程碑, 他把退休作为一种制度固定下来, 在党的历史上首次把退休作为一种制度提高到国家改革高度。30多年来, 我国干部制度和人事制度逐步完善和发展, 但对干部的考核水平还有待提高。不能总是等到问题出现后才发现干部有问题, 才去解决问题。干部应经得起实践锻炼, 经得起人民检验, 经得起时间考验。

4.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邓小平指出:“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 民主法制传统很少。解放后, 我们也没有自觉地、系统地建立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各项制度, 法制很不完备”。法制不健全, 是源于传统社会遗留的弊病。中国传统社会一直都是人治, 对制度的构建比较欠缺。例如, 毛泽东时期单纯的把官僚主义看做作风问题, 只是通过整党整风、加强党员干部理论学习及对党员干部进行意识形态及理想信念教育来解决官僚主义问题, 并没有把成功经验以制度或法律法规形式固定下来, 没有找到官僚主义产生的体制根源。而邓小平较早意识到“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 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 但组织制度、工作制度的问题更重要。不是说个人没有责任, 而是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作, 不是光靠改革就能解决的, 还需要不断创新, 适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调整和改变。民主和法制必须配套进行, 民主是法制的基础, 法制是民主的保障。只有实现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才能真正做到依法治国。只有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才能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以国家政治现代化为视角, 解读政治体制存在的问题

国家政治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是强调从管理向治理的转变, 即领导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 要以法律制度为依据管理国家事务;二是强调从独自治理向共同治理转变, 即在国家政治活动中, 社会组织、事业单位和个人等行为主体, 都可参与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项事务的管理中来, 以实现资源的最有效配置和公共利益最大化, 是一种多元式的发展。站在国家政治现代化角度来看, 当今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存在以下问题:

1. 权力过分集中, 缺乏有效监管

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政治权力问题。邓小平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提出, 过去苏联模式政治体制的基本特征和“总病根”是权力过分集中。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进一步指出“权力过分集中, 妨碍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实行, 妨碍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妨碍集体智慧的发挥, 容易造成个人专断, 破坏集体领导, 产生官僚主义”。由于权力过分集中, 造成了权力结构畸形、权力运行紊乱、权力监督失效。长期以来, 我国都是人管制度, 而不是制度管人, 许多领导之所以会腐败, 根源就在于制度建设不到位, 没有制度的约束, 个人权力无限地膨胀。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会导致腐败, 比如, 建设领域潜规则泛滥, 开发商、转包商、寻租掮客绳聚左右, 以及各种官场潜规则的耳濡目染之下, 人性脆弱的底线往往容易被突破。

2.“四风”问题

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指出“兼职过多, 工作难以深入, 特别是妨碍选拔更多更适当的同志担任领导工作。副职过多, 效率难以提高, 容易助长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者不深入基层和群众, 不了解实际情况, 不关心群众疾苦, 遇事不负责任, 只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不按客观规律办事, 主观主义地瞎指挥等;形式主义则表现为弄虚作假, 不求实效、作表面文章, 以赢得上级肯定和领导满意。在市场经济的诱惑下, 党和国家干部队伍中还存在着严重的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比如, 思想空虚、精神萎靡、贪图安逸、不思进取, 讲排场、比阔气, 铺张浪费、挥霍公款、骄奢淫逸、腐化堕落。

3. 公共权力缺乏约束, 滋生形形色色特权现象

特权现象是指权力不受法律和制度约束。特权思想是政治和经济上超越法律制度之外的权利行为欲望。凡是手握公权者都有产生特权欲望的可能。我国现有的权力结构和权力配置的重大缺陷, 就是不适当地把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集于一身, 必然会造成对权力垄断, 形成权力的“巨无霸”, 更利于特权者把法律赋予的公共权力私有化、经济化、关系化。随着国家加大反腐力度, 我们欣喜地看到许多大老虎相继落马, 可人们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并没有随之提高, 腐败仍在高位区。

三、以政治体制改革推进国家政治现代化

邓小平深刻指出“要克服党和国家各项具体制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 根本的问题是改革制度”。并明确指出, 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 总的来讲是要消除官僚主义,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涉及范围之广, 触及利益之多, 敏感程度之深。以政治体制改革推进国家政治现代化要注重制度设计、政治体系完善和策略推进。

1. 健全和完善权力运行的制度体系

一是要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 完善党内法规制定体制机制, 形成配套完备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 公开权力的使用流程, 让权力的使用公开化、透明化。运用党内法规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到实处, 促进党员、干部带头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二是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 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规范权力运行的流程。实行权力清单制度可有效杜绝腐败现象的发生。权力运行体系是一个很庞大的系统, 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有序进行。国家治理的过程就是社会权力运行的过程。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就是按照现代法制和民主政治的要求, 建立起配置合理的权力架构, 规范社会权力运行、维护公共秩序的一系列制度和程序。

2. 健全和完善权力运用的法规体系

国家政治治理现代化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权力明确、能力有限的政府。政治治理的主体是政府, 它需要完善的法律体系做为支撑。一是要完善权力结构, 实现“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侵权, 通过法律规范清晰明确权力运行的轨迹, 可以大大减少个别人或者少数几个人“拍脑袋”决策导致的权力滥用;二是强化反腐的法规威慑, 坚持有腐必惩、有贪必肃、措施严厉、下场可悲, 使领导干部畏惧战栗, “不敢腐”;三是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法规体系, 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3. 健全和完善权力运用的监督体系

我国现行权力监督体系, 就专门机构来看, 在执政党有纪律检查委员会系统, 在国家有检察和反贪系统, 在政府有监察系统。一是强化内部监督。通过党内法规、政府权力治理法规, 形成预防监督、过程监督和结果监督的完善的监督体系;二是强化外部监督对权力的制约, 充分发挥各类媒体、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等全方位监督, 让权力运行的每一个过程清晰可见;三是完善政绩考核体系, 以民众满意度作为选拔官员基本标准, 以重塑领导干部的权力观、价值观, 真正实现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总之, 国家政治现代化为政治体制改革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而政治体制改革的现代化为实现国家政治现代化奠定了基础。不管政治体制怎样改革, 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都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政治体制改革牵涉的利益群体多, 十分敏感, 要在党的领导下有序、有步骤地进行, 继续坚持渐进式的改革之路。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政治体制改革是实现国家政治现代化的关键, 国家政治现代化正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深刻阐述了制度建设对中国政治发展具有重要性, 并指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存在问题和改革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国家政治现代化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1975-1982[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3.

[2]莫志斌.论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对实现国家政治现代化的重大价值: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J].观察与思考, 2014 (8) :3-8.

[3]姚红.论政治体制改革与国家治理现代化[J].重庆行政 (公共论坛) , 2014 (3) :23-25.

《领导力》读后感 篇3

在本书中主人公黛比将指点导师之子布莱克如何开展职业生涯。事业已有建树的黛比使布莱克明白领导者的成长和个人的成长间的密切相关。

“你我工作能力的高低将取决于我们是否决心成长,”她说,“作为领导者,你是时刻准备迎接新挑战,还是把昨天解决问题的套路照搬到今天的新问题上?”

布莱克在现实世界遇到公司的挑战就向黛比求助。黛比与布莱克循序渐进地探讨了GROW(成长)模式的四种方式。领导者无论工作上还是工作之余必须按照这四种方式来自我挑战,展示自身才华,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的潜能。

《横向领导力》读后感 篇4

打铁还需自身硬。

如果你只是期望找到几个能帮助自己在职场如鱼得水的技能和方法,这本《横向领导力》完全可以满足你的需求。

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罗杰・费希尔,是美国谈判、沟通领域久负盛名的权威专家,哈佛大学教授,“哈佛谈判项目”主任,同时供职于冲突管理咨询公司和剑桥冲突管理咨询集团,为众多的政府部门、企业和个人提供商业谈判咨询服务。曾出版全球畅销书《沟通力》《谈判力》。赖于作者长期的研究和工作经验,这本《横向领导力》在职场上相当具有实用性。书中也列举了不少实际的例子和具体的方法供读者参详和学习。

在方法性的阐述中,作者很系统地总结了“横向领导”――怎样巧妙地影响他人的5个步骤,即:目标整理术,思考整理术,计划修正术,激励管理术,反馈的艺术。

其中目标整理术部分,清晰地阐述了目标在工作中的重要功能和性质,目标必须是一个形容词而非名词,这样我们才能量化地考校自己是否达到的目标。更重要的是,只有让团队都参与到目标的制定中来,大家才会去全力以赴地完成目标。

思考整理术,是教读者如何专注高效地推进工作,其“数据”“分析”“方向”“下一步”思维模式,简单而实用。

计划修正术,是指导读者如何将思考的内容实践的方法,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结合实际情况修正计划,才能使得计划更加趋于完美。篇中的计划修正术的“正弦曲线图”,一目了然,指导性非常强。

激励管理术,是如何在工作中调动团队积极性的方法。这一部分作者教我们通过重新定义工作,使得工作更具趣味性和挑战性,最大化地点燃团队的热情。

反馈的艺术,是使我们工作进一步提升的窍门。作者通过“肯定”“建议”“分享”三个环节,让我们明白如何不断的在团队内部有效的互相反馈,继而不断提升团队的工作效率。

可以说这本书已经不仅仅是在讲职场上领导他人的艺术,而是在传授我们在任何团队活动中都能够起到重要作用的技巧。每一个章节,每一个部分,作者都能从人与人之间交流的细微的心理变化来分析最终得出合理的结论,使的整本书更加有强大的说服力。相信每一位读者,只要能够照着书中列举的方法和技巧去做,一定能够大幅度改善自己在职场上的生存状态。

但是,如果对这本书,你只是读到这里,只是领会到这么多,那么很可惜,你就正好错过了整本书最重要也是最真理的思想。

让我们先撇开书中大篇幅介绍玩转职场技巧的部分,回到整本书最前面的引言部分,你会看到这么一段话:

“横向领导方法包含三个基本步骤。第一步是培养和锻炼独自工作的个人能力。第二步是对你与他人有组织地工作这个战略目标获得清晰的理解。第三步是学习一些‘参与式’领导方法。”

对,第一步,这才是最重要的部分。作者没有落入一味摆弄技巧的窠臼,而是在整部书的开头,就告诉了读者,即使掌握了能够促进整个团队工作效率的技巧,终究自身的个人能力才是最重要的!而实际上,作者在阐述上述的5大步骤的时候,每一部分,都会先告诉读者如何在自己身上先实现这一能力的塑造和提升,然后才着手展开,告诉读者如何在自身技能成熟的前提下,巧妙地影响团队中的其他人。

我一直认为,人在职场上的能力,亦或是实力,有硬实力与软实力之分别。独自完成工作的知识和技能,就是硬实力的表现,而舌灿莲花的表达和为人处事的技巧,则属于软实力。现如今的社会,太多人吹嘘所谓“软实力的妙用”,表面上是机智和技巧的心得,实际上是功利和浮躁的表现。殊不知,软实力的确能决定你能上升的空间,硬实力却是决定你起点高度的关键。一个人就算再能说会道、左右逢源,然不通实务,一屋不扫,依然会是一事无成。

《领导力21法则》读后感 篇5

决定读这本书,是因为它前言中的一句话,“是什么原因让人们下定决心跟随一位领袖?为什么人们对一位领袖心怀鄙视、抗拒服从?却会对另一位领袖死心塌地地跟随到底?”看着革命电影长大,一直很崇拜我们的开国领袖之一周恩来总理,翻开这本书我想找到恩来总理吸引我的原因,不是泛泛地讲他有多敏而好学,有多爱民如子,有多殚精竭虑,和他在中国外交史上的丰功伟绩。我更想了解,是什么因素成就了他那迷人的领袖气质和个人魅力。

看过这本《领导力21法则》让我茅塞顿开,因为这本书的作者约翰C马克斯维尔告诉我:“领导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天赋,而是一种通过后期的学习、积累,依托于丰富的知识和阅历,逐步提升的思维模式。”也就是说,如果我够努力,我肯学习,那么我也可以距离总理更近一些,我也可以学到他那迷人的气质。

那么,究竟如何培养这种领导力呢,抛开教条的法则,我将全书归纳为以下这21个方面来理解:1.品格的塑造、2.个人魅力的锻炼、3.全力以赴去努力、4.良好的沟通、5.干练才能成就不凡、6.勇气能增加成功、7.培养辨析能力、8.提升专注精神、9.学会慷慨、10.学会主动寻找、11.学会倾听、12.点燃你的激情、13.保持积极的心态、14.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15.和易于相处的人际关系、16.要有责任感、17.增加你给他人的安全感、18.学会自律、19.有仆人精神、20.虚心求教学习到老、21.拥有远见炽识。

在这里我想着重谈谈以下几点:

一、品格的塑造。

品格是人性的良善更是领导力的基石。我们常说患难见真情。面对危机常常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品格。你能为单位做些什么?能为团队做些什么?你会自觉做好你的工作吗?你会在工作中抱怨个不停吗?从每一件细微琐事足以反映出你是否具有领导力的品格。品格与个人魅力又相辅相成,只有好的品格,才能带来令人心悦诚服的个人魅力。只有对于生活积极乐观,对于他人尊重谦和,对于工作踏实敬业的人,才会拥有“以别人为重、先顾全他人需要”的领导魅力。

二、全为以赴的努力才能创造奇迹。

这让我想起一部奥斯卡获奖影片《至暗时刻》,电影描述了1940年的英国,当纳粹势力席卷整个西欧时,面对一群毫无准备的公众,一个不信任自己的国王,温斯顿.丘吉尔必须面对他最黑暗的时刻——是成为第三帝国的傀儡,还是不畏强权为自由而战!其实,当时对于那场战争的结局,谁也无没预料,但最终丘吉尔还是选择站在了英国国会下议院的讲台前,发表了那场著名的演说,“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在法国作战,在海洋中作战,在空中作战,在海滩作战,在敌人的登陆点作战,在田野和街头作战„„我们将不惜一切代价保卫本土,我们绝不投降„„”只有全力以赴才能披荆斩棘,无论被击倒多少次,它总能支持你再爬起来,如果你的目标值得一试,你就要挺胸抬头全力以赴!正是这份努力和坚持成就了伟大领袖丘吉尔,和敦刻尔克战役的胜利,从而带来英国的自由解放!

三、卓越的沟通能力。

把你的知识和理念分享给团队成员,鼓舞他们有条理的付诸行动,这都需要良好的沟通能力。条理清晰,言简意赅,兑现所言是最行之有效的团队沟通方式。特别是我身处总务部,从食堂管理到校园建设,所涉及的内容复杂多样,这就更需要合理调配时间,分发工作任务,监督工作进程,及时汇总工作情况,上传工作报告。良好有效的团队沟通,是工作能高效顺畅运转的基础,也是我的不懈追求。

四、主动寻找工作,才能把工作做到最好。

总务处就是要保障学校各项设施、设备的正常运转。小到厕所里的排水箱、教室里的电灯维修,大到很多电教设备,如教学屏幕的采办„„再到校园卫生、食堂翻新、和校园亮化工程的建立„„我都尽我所能的去把他们做到尽善尽美,为了加快校园的维护、维修工程进度,即便是休息日,我依然时常驻守在学校,电话也24小时开机,确保随叫随到。

很多个周末,看着儿子捧着足球一脸渴望的瞅着我,我却只能狠下心来走出家门来到单位继续工作。每个晚上踏着校园里那一盏盏明亮的灯光,目送下了晚自习的学生和老师们平安的回家,再苦一点,再累一点也值得。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揭示了阅读的神奇和成果的多元。就像学者们读《红楼梦》,易学家看到了浅;道学家看到的是淫;理学家看到的是逆;哲学家看到的是乱;社会学家看到的是短;文学家看到的是满。每个人的学识、阅历、工作环境不同,感受就各异。

做为一名基层管理者,阅读这本《领导力21法则》也令我受益匪浅,让我思考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基层领导。就像书中第21条法则“传承”所说的:拥有远见的领导者,他所看到的成功并不是自己取得了多大成就,而是他培养了一群领导者来完成他的愿望!

就像恩来总理带给中国的,并不仅仅是个人事业的成功,而是激励了千百万中国人沿着他所遵从的革命方向坚定前行。

领导者的卓越领导力来自哪里 篇6

一、来自学习

学习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我们党是一个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党。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党的领导人都反复强调, 全党同志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坚持和加强学习, 努力成为学习的模范。对于领导者来说, 学习既是一种手段, 也是一种能力, 更是一种境界。学习不仅关系领导干部自身的发展进步, 而且关系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每个领导者都要深刻认识领导工作与学习的密切关系, 深刻领悟学习力决定领导能力, 学习是塑造卓越领导力的基本规律。学习力越强, 知识牵引力、处事的应变力和执行力就越强。古人云:“良将用兵如良医治病, 病万变药亦万变。”要把握这个“变”, 适应这个“变”, 就不得不加强对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的学习。领导者只有全面地更新知识, 才能更好地提升领导力。

领导干部是一个组织职责的行使者, 工作千头万绪, 能否把学习坚持下去, 对个人的成长、事业的发展都极为重要。学习对于每个人都是一种需要, 对于领导者更是一种境界。持之以恒地学习, 不仅有利于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 也有利于更好地改造主观世界。要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精神追求, 自觉培养读书学习的良好习惯, 真正使读书学习成为工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使一切有益的知识和文化入脑入心, 沉淀在自己的血液里, 融入到自己的工作中, 做到永不言弃、永不言败。事实充分证明, 认真学习, 领导思想就会充实, 追求就会远大, 就会摆脱低级趣味, 就会成为一个卓越的人。领导干部要做学习的表率, 在不断学习中陶冶情操、提升人格、增长才干, 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本领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努力使自己成为学习型领导、知识型干部, 才能更好地承担起党和人民赋予的重任。

二、来自实践

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马克思说:“十部纲领不如一个具体的行动。”无论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 还是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改革发展时期, 领导者不实践, 不发生领导活动, 就不可能产生领导力。领导力体现在具体工作中, 如决策指挥、调查研究、协调工作、组织计划、行政管理等。然而, 领导力又通常存在于风险和不确定因素中。越是有风险就越需要卓越的领导力;越是有变数越需要领导者发挥作用。如果领导者在风险和不确定因素面前茫然失措, 领导不力, 就可能引发社会的混乱, 领导力就名存实亡。这就决定了领导者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 组织和带领人民群众去改造客观世界。

实践是干事业的基础。邓小平同志指出:“不干, 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不是天生的, 而是在不断实践中获得的。毛泽东指出:“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 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 即生活于 (实践于) 那个事物的环境中, 是没有法子解决的。”对于领导者来说, 真理是领导方法和领导经验的来源。同时, 实践也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 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也是判断工作得失的唯一标准。党的事业, 只有靠实践才能不断推进, 改革开放的大业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才干是干出来的, 是磨出来的, 是逼出来的。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干部的成长需要时间的历练和磨砺, 只有经历实践的风雨, 领导经验才会不断丰富, 党的根基才会更牢固, 领导力才会不断提升。

三、来自认可

一个领导者, 不管他想获得某种权力, 还是已经拥有某种权力, 他都必须获得大多数人的支持和认可。只有这样, 才能使自己的领导力体现出来。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是我们党的群众观点, 是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胡锦涛同志指出, 群众认可是对干部最大的褒奖。领导干部为官一任, 希望改变现状、干出政绩, 本来无可厚非。但在现实中, 有的领导干部“眼睛向上看”, 整天揣摩上级意图来决策行事。这种工作立场和态度, 导致离群众越来越远, 以至于生搬硬套、违背群众意愿, 直至与群众发生对立, 彻底违背了党的宗旨。卓越的领导者要以人民满意、百姓认可为标准, 要追求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先进和优秀。

赢取众人的信任和认可, 是领导者体现自己领导力的基础。领导干部的政绩要请群众评判, 群众认可了, 他就支持你的决策, 也会参与决策, 政绩才有价值。如果一切为了群众是目的, 是为什么要这样做;那么一切依靠群众就是手段, 就是如何去做、采取什么方式去做。但是, 领导的所作所为与群众所思所想南辕北辙, 甚至针锋相对, 就决不能体现领导力, 甚至要一败涂地。无数事例表明, 只有群众认可, 决策才有底气, 工作才有动力;只有群众认可, 政绩才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的检验。

四、来自追求

中国共产党人的事业是为人民谋幸福的事业。得民心者得天下, 没有民心, 天下不安稳, 事业也不可能兴旺发达。《易经》说:“举而措之天下之民, 谓之事也。”真正的事业, 是为“天下之民”的事业, 否则只是职业。职业是为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存。“职业”与“事业”, 虽一字之差, 却有着境界上的层次区别。作为领导干部, 自应超越单纯职业的观念, 把工作当事业做, 将理想追求、价值追求共同汇入对事业的追求中, 时时处处以祖国的事业、人民的利益为重, 自觉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领导者要追求生命更深层次的事业, 那就是党的事业。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希望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 这样的崇高追求需要领导者的历史自觉。领导干部是人民群众的表率, 一定要把事业当追求, 切实带领人民群众推动科学发展。

在对事业的追求中, 必须抛弃官架子, 除去官腔官调, 俯下身子, 身先士卒, 在干事创业中带领群众、凝聚群众, 更好地发挥领导作用。尽管每个人的人生追求不尽相同, 但作为领导干部, 把事业当作追求, 把工作看成是党和人民对自己的一种责任, 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是责任, 也是使命所然。始终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才是党的事业需要的好干部, 才是为人称道的好领导。

五、来自超越

马克思说:“特殊的人格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 而是人的社会特质。”有什么样的自我意识, 就会有什么样的自我人格。卓越的人格才能真正把握正确的行为价值取向。领导干部超越自我是时代的召唤, 事业的要求, 群众的期盼。在新的历史时期, 各级领导干部担负着改革建设发展的重任, 但有些领导干部理论素养和思想水平偏低, 决策、组织及实施的领导力疲软。作为新时期的领导, 要立足高起点, 确立辩证否定观, 要以一流业绩作为检验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 要勇于否定自我, 在自我否定和扬弃中实现自我超越。“有为才有位, 有位更有为。”要始终牢记党和人民的希望寓于职位责任之中。要坚持用全面、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通过对阶段性工作审视, 权衡利弊和得失, 来科学地总结, 揭示本质, 把握关键, 进而顽强奋斗, 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 去不断开拓工作新局面。事实上, 作为领导干部, 只有不断超越, 才能从广大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才能在开拓事业中使生命发出耀眼的火花。

领导力读后感 Word 文档 篇7

这本书是我2013年的个人学习提升计划之一,当我整理完这本书的读书笔记,准备写读后感的时候,我发现领导力并不完全取决于领导者的人格魅力,而是取决于五种行为方式:

首先领导者必须“以身作则”,说到做到,为下属他人树立榜样。领导之“领”就体现在“以身作则”上面,唯有如此,才能赢得下属的尊重和认同,才能赢得追随者。怎样才可以做到以身作则:首先我们在公司里时刻做好榜样作用,从厂纪厂规、制度到仪容仪表、言谈举止、工作态度等方面都应以身作则,例如:上下班不迟到、不早退,也叫以身作则,不穿拖鞋,不可衣衫不整、不可以大声大喧哗、也叫以身作则。古人又云:“上梁不正下梁歪”作为一名管理员,你自己都不会带头以身作则,下边的工人也会跟着学你,所以说,作为一名合格的管理人员,一定要要明白“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要少用语言,多用实际行动来带动员工、影响员工、教育员工。

再次要问领导往哪儿“领”?就需要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一起“共启愿景”,去追求令人激动的未来。如果没有愿景,组织的事业就无法得到员工真正的忠诚。一个卓越的领导者必须首先明确自己对未来愿景的认识,然后才能争取其他人接受共同的愿景,也就是说,“在你感染其他人之前,你首先要感染你自己。愿景必须是共同的。共同愿景是指由组织中个人愿景互动成长而形成的,组织成员普遍接受和认同的共有的愿景。共同愿景就如企业的灵魂,唤起人们的希望,使组织中的每一个人都为实现愿景而勇于奉献自己的一切。再其次,领导与变化是互动的,是相互依存的,所以“挑战现状”就是领导者成功的秘诀所在。领导者善于大胆出击,也许有一些特别的机会,但他们更多的是去寻找机会,接受挑战。领导者成长的机会就在于能否战胜挑战。挑战可能是一个全新的产品、一种前沿的服务、无论挑战是什么,所有的案例都是从现状出发进行改革。没有人在保持现状的前提下实现了目标。

领导不是个人的事情,必须“使众人行”,使众人有能力,有作为。那么必须要有一个高效的团队,要想打造高绩效团队,领导必须关注团队所有的人和事,释放积极的信号,积极的影响团队其他人的信念;用心倾听团队他人的想法和意见;学会共情,与团队所有同甘苦,共患难。才能真正的赢得整个团队的心,使整个团队结牢靠的凝结在一起。最后是“激励人心”,使众人行就需要给众人以动力,激励众人之心,使人的潜能变成显能,变成组织的效能。作为一个领导者,激励是你和你的员工对话的一种方式,一种语言,一种信息的传达。但激励并不是你用多么美妙话去陶醉他人,也不是用多么高昂的话去振奋他人,领导对其团队的员工所作的激励就是人与人的交流,心与心的沟通。摆架子,放空话,张冠李戴,这种激励只会失去员工对领导的信赖,人心涣散,员工与领导背道而驰,最终团队成为了团伙。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我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自己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学习是进步的阶梯,活到老,学到老,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

《教师领导力》理论学习读后感 篇8

《教师领导力》理论学习读后感

东莞市石碣镇中心小学  邹冰凌   教师领导是当前学校领导的新兴课题。我们工作室的主持人阮美好主任选取了《基于教师教学领导力的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探索研究》作为工作室的研究课题,研究角度新颖,它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立足一线,操作性强。根据工作室的工作部署,我学习了《教师领导的理论及实践之探析》等论述。理论学习为我们工作室成员明确了自己的子课题研究方向,颇有点茅塞顿开的感觉。 《教师领导的理论及实践之探析》一文的作者是逢甲大学赖志峰助理教授,他选择了台湾地区一所体制外的国民小学为研究对象,针对教师作为领导者、教师领导的情境、技巧、作为和效果等五种重要成分来进行探究教师作为领导者的定位、教师领导所处的情境、教师领导应具备的技巧、教师领导的具体作为、教师领导所产生的效果。 赖志峰助理教授将“教师领导”的概念界定为:“教师是领导者,不论是否具有正式行政职位,透过参与学习社群、提升领导能量、合作与对话,对于教室与学校整体产生影响,引导同侪改进教学实践,提升教学质量及学生学习成效。” 阮主任在她的《基于教师教学领导力的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探索研究》开题报告中,将“教师教学领导力”定义得更准确明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自身的专业权威以及所具有的非权利性要素(如教师本身的知识、能力、情感、人格魅力等)相互作用,形成的对‘被领导者’(活动中的其他成员)的一种综合性影响力。它实际上是教师在解决相关教学问题时所发挥的影响力与引领作用。” 通读了教师领导力的相关论述之后,我体会最深的是对于教师领导力的概念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我是这样理解教师教学领导力的:从宏观层面上看,教师作为领导者,作为学校中的`一员,作为教师加强研修,不断提高专业素质的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他的领导力会直接影响到其它教师改进教育实践的行为和学校的发展方向。从微观角度来看,一个教师的领导力,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比如方向是否准确,环节设计是否恰当,训练点是否落实,最终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是说,它对于学校的发展,教师队伍的建设乃至班级的教学效率都是很重要的。 至于“有效教学”,其实就是课堂教学效率的问题,我国小语界几十年的教学改革,无不围绕“有效教学”而开展,从每次的教学大纲的修订到课程标准的推行,都是在与时俱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促进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提高。新课改伊始,全国上下处在亢奋期,出现了很多南辕北辙的现象乃至本末倒置的行为,不可避免走进了种种误区,课程改革推行八年多之后,我们逐步恢复了理性,到了课程改革的调整期,怎样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再次成为人们议论和探索的焦点。在国际社会期待通过提高学校效能促进经济发展的浪潮下,学校希望教师通过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来提高教学水平,使他们能够将所掌握的教育教学知识有效地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更大程度的提高教学的效率。就如阮主任在她的开题报告中提到:虽然教师领导力和有效教学两者的相关性研究缺乏实证支持的情况下,仍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成为结伴同行的两个概念。   将“教师教学领导力”和“有效教学”紧密结合,开展相关研究,目光远大,其意义更是非常深远。这一次的理论学习,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指明了方向。我的研究课题《人教社课标版小学语文导学系统的实践研究》是以语文教材的导学系统作为研究立足点的,“导学”涉及到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学会读书等等七个方面,归根到底,也是老师的领导力影响下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问题。今后,根据工作室部署,我将继续加强理论学习,以正确的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努力完成自身的教学研究工作。 “一个人能走多远,要看他有谁同行;一个人有多优秀,要看他有谁指点;一个人有多成功,要看他有谁相伴。”有了理论的指引,有阮主任这样对事业执着追求的同伴带领,今后,我前进的脚步应该会迈得更快、更大一点。

 

企业领导力初探 篇9

一、领导力必须借助健全、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来实现

企业领导体制是掌管企业最高权利的组织形式及运行制度, 是关于企业领导层职责分工、权力划分及工作机构设置等规定, 是企业内部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正确地规定企业领导体制, 对提高生产力和经营水平, 加强企业管理,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领导体制是否科学, 直接关系到企业目标能否完成, 企业能否取得经营成果。例如, 有一个好的领导体制, 决策正确, 企业就能获得发展机会或转危为安。相反, 由于领导体制不健全, 不科学带来的决策失误或管理漏洞, 会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 甚至带来灭顶之灾。

建立健全、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绝非易事, 要考虑企业领导体制的结构问题, 也就是考虑领导体制内部职责权限的划分、领导机构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领导层次和幅度以及管理队伍的建设等问题。结构不同, 体现的领导力不同。例如, 股份制采取的是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三权制衡的机制, 股东的权益通过所持有的股权得以体现, 公司经理是经董事会授权成为公司经营权行使的主体, 是企业领导力的实施者。而在集团化的企业中, 领导班子实行集体决策, 形成了企业决策的核心。

领导体制是否科学关键取决于它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和客观规律, 企业的领导力是否有充分体现, 产生很高效能。因此, 科学化的企业领导体制建设应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即恰当的权力分配、合理的机构设置、严格的工作制度和健全的法制以及很强的适应能力。

二、从全局出发战略与目标规划, 是领导力发展的源泉

企业生存和发展是有目标的, 企业能否发展, 最紧要的是看企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战略优势地位。华为公司制定了一系列基本经营宗旨和目标, 始终坚持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生存之本。这一战略定位, 即设定了企业总目标, 成为鼓舞人心, 吸引、凝聚和整合组织所有利益相关者为之努力的愿景。以目标为导向, 将远期目标与近期目标结合, 阶段目标与总体目标结合, 部门目标与企业总目标结合, 形成一个可操作、可观察测量的具体的价值指标体系, 建立决策———指挥中心, 执行———协调系统, 监督———保证系统, 反馈———调节系统, 目标———激励系统, 实施这“一个中心, 四个系统”的结构, 采取一切激励手段,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使企业的领导力得到发展和增加。

三、发展现代企业领导力, 最重要的是激发人的活力

在现代企业生产经营中, 人是最活跃的因系, 人的能动性发挥的程度直接与经济效益紧密相关。政策要靠人去执行, 任务要靠人去完成, 目标要靠人去实现, 人的素质水平直接与企业的管理效率密不可分, 人是决定因素。现代企业领导力发展的趋势就是建立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有效激励机制。人本管理最重要的特征表现为“四力”原则:动力原则、合力原则、尽力原则、智力原则。

人总是有一定能力的。人要生存、发展必须依靠人自身的能力。人有适应性, 但更本质的是能动性, 人有识识并掌握客观规律, 能动地变革现实的基本意志和愿望。。所谓人本管理的动力原则就是指在发展企业领导力的活动中充分发挥人的能力和人的能动作用时需要有强大的动力。常见的是三类基本动力“物质动力、精神动力和信息动力。物质动力是基础、精神动力是支柱, 信息动力是达成目标的手段和能力。联想公司曾提出一个十分响亮的口号“堂堂正正做人, 勤勤恳恳工作, 理直气壮拿钱”。它所折射的是战略薪酬的激励机制, 指出人们在“理直气壮”获得“金钱”价值之外, 更要注意人的内在价值和人生目标的结合。这个企业恰如其分地综合运用了人本管理中动力原则, 成为领导力发展的典范。

企业的业绩不是单靠经营者自己或部分管理者的力量就能取得, 它反映着全体员工是否在各自岗位上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的结果。所谓尽力原则, 就是要创造一个让人人都能快乐工作, 让每个人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工作的环境, 也所谓企业知人善任, 用当其时, 用当其能, 人尽其才, 人尽其力。

人本管理的智力原则体现为一种致力于开发人才, 精心培养后备力量的智慧。企业发展一靠科技进步, 二靠提高全员素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教育、重视智力开发, 构建学习型企业, 是发展企业领导力的时代要求。博世公司在发展企业领导力时, 重视公司的长期需求, 直接针对公司的战略问题, 以公司确定的领导胜任特征为中心开发企业领导力培养计划, 适用于各级管理人员, 成为公司培养优秀领导人的生产线。而MATH WORKS软件公司, 开发了包括行为学习, 高层管理者支持并参与, 团队领导人轮岗等发展企业领导力的培养计划, 成功地将变革为跨职能的团队组织, 解决了企业经营效率低下的问题。这些企业在用好人和发展企业领导力方面找准了切入点和结合点, 为企业经营创造佳绩奠定了基础。

读《领导力》后感 篇10

花了比较长的时间读完了领导力,发现这是一本比较深奥的书,需要细细理解和琢磨,而且要经常反复的去读,在读完一遍之后总结出领导的5个不变原则

以身作则。作为领导,要以身作则,光有一个头衔是说服不了众人的,从个人行为及技能去赢人别人的尊重,卓越的领导者们都知道,如果想赢得尊重、获得认同,实现更高的目标,他们必须为其他人建立行为规范,要以身作则。这个兵法中所说的,将帅要身先士卒,本质上无异。

共启愿景。每个人都有目标,有梦想、有愿望、有憧憬。作为领导者,对于未来要有更清晰的描绘,能够预料到事情发展的方向。不过光有愿景是不够的,没有追随者的领导不是真正的领导。领导者要让别人接受自己的愿景,还要激活其他人的希望和梦想,要不断告诉他们,这个梦想符合大家的利益。

挑战现状。领导者是革新和变化的开路先锋,也是这一过程的风险控制者。他们既要让人们认同自己的行为,又不能强迫人们接受风险。在这一过程中,团队发挥着前所未有的力量。单单依靠一个人,是不可能让一个伟大的梦想变成现实的。

使众人行。卓越的领导者除了要以身作则之外,更要学会让其他人行动起来。他们培养合作精神,建立信任的氛围。在今天的组织中,我们所说的合作,不能仅限于一小群忠心耿耿的人,它包括了同事、经理、顾客和客户、供应商、市民等等,这些所有与愿景有利害关系的人。加假如领导者的领导是建立在一种信任和自信的基础上,追随他们的人们将接受风险,进行改变,赋予组织和行动以活力。通过这样的关系,领导者才能把追随者也转变成领导者。

激励人心。这一原则和以上四点有着密不可分你的丝丝联系,在上述四点中,从每一点都可以看出激励人心的重要性。曾经担任过百事可乐的首席执行官安迪·皮尔逊认为,驱动一家公司走向成功的是人心,这种成功需要领导者留心、上心,承认别人的贡献,奖赏他人的努力。根据调查显示,大多数人把“拥有一个关心他人的老板”,看的比获得金钱或者福利更加重要。

《沉静领导》读后感 篇11

一名优秀的领导,一定像书中主人公一样,要拥有克制、谦逊、执着三个优秀品质。

首先,沉静领导,他们处事不是英雄式的强硬态度,而是始终坚持原则和保持自我克制。

正是坚持原则和自我克制,他们才能争取更多的时间思考、分析,对事物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同时,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坚持原则和自我克制,不是软弱、更不是纵容,而是坚持真理、谨慎、智慧和耐心的体现。

其次,沉静领导第二个不平凡的优秀品质是谦逊。

一名谦逊的领导,在团队中,备受尊重,更有亲和力。事业成功之时,他会说是团队的力量,总认为自己的功劳如沙滩里的一粒沙;事业有挫折,他一定会勇于担当。正是秉承着谦逊的心态,他们更能忍受挫折,更能发现、挖掘团队成员的优点和才能。

第三,沉静领导一定是执着的领导。

执着是理性的坚持,而不是盲目的固执。正如中国领导者所说,“只要路走对了,就不怕遥远。”这需要多么坚定的执着力。

当然如何做一名优秀的领导,如何领导众人朝一个方向前进,用自身行为影响他人,带领团队走向成功,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不断修炼自己、挖掘潜力。除了像书中主人公那样,做一名沉静领导必备的“克制、谦逊、执着”之外,我个人认为,还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

1、加强学习。

在读完此书后,我深信,一名优秀的领导干部如果不坚持学习,那么领导力水平将永远停滞不前、无法跟上时代步伐。因此,必须坚持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保持政治先进性;必须学习行业前沿的专业知识,提升核心业务能力。

2、善于思考和创新。

当今世界,变化日新月异。如果始终保持墨守成规、固步自封的态度,那么只能等待失败和灭亡。我们必须要做到做任何事,总要思考:“怎样改进才能比过去更好?”我坚信,21世纪,成功不仅需要努力和勤奋,更需要冷静思考和创新。

3、加强执行力建设。

当前,我局的管理办法齐全、先进,但在执行过程中,各单位、各项目存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概括来说,就是执行力不到位。结合此书的内容,我个人觉得要提升执行力,必须要注重两个维度:一是执行要快。也就是说,落实上级要求、规定等要立即执行,要有政治敏感性,杜绝拖延、杜绝教条,要有思路、有想法。二是执行要彻底。很多单位和个人在执行上级决定时,贯彻不到位、不彻底,它反映出执行者的决心、态度不坚定。在今后工作中,我们要加强执行力建设,是做一名优秀领导的关键。

4、细节决定成败。

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尤其在安全生产过程中,忽略一个小小细节,就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安全来源于警惕,事故出自于麻痹。”一些项目,由于前期工作做的不细致、不深入,导致后期连连出错。因此我们今后工作中,目标要细致、措施要得当、要求要严格、责任要明晰。在个人生活中,要始终把握细节,不能忽视小节,要有“小事”早晚要变成“大事”的危机感。

总而言之,我在读完此书后,深受教育,就如何做一名优秀员工,如何做一名合格领导,有了更清晰的思路。我将根据对照检查出的多处不足,认真思考、及时弥补,向一名优秀的领导干部方向不断前进。

《沉静领导》读后感

感谢集团组织了这次赴清华大学的学习,使我有机会聆听清华名师授;感谢清华老师的好书推荐,让我有幸在今夏的夜晚读到了由小约瑟夫·巴达拉克(美)著、清华大学杨斌教授译的《沉静领导》一书。

《沉静领导》无疑是一本好书,虽然作者谦逊地称之为“这是一本随笔性的书”但在我看,她犹如夏浪里的一缕清风,给人一股崭新的清爽气息;她又如一位良师益友,同你娓娓道在工作中碰到难解之题时的化解之道。不同于以往我所读过的极大部分管理书籍类的枯燥和说教,她以一个个生动的案例诠释沉静领导的智慧和魅力,尽管是那么的朴素和低调。遇见她,一如译者初次在书店之遇见,“待捧起书,便放不下”

作者更是对沉静领导的特点作了极为精辟的注释:“沉静型领导有别于普遍受称颂的英雄式领导。过去我们认为成功的领导者,处理任何事情都该轰轰烈烈,让部属感到佩服不已。事实上,真正伟大的领导者,是在许多细微的事情上,做出了与众不同的抉择。”“换言之,领导者总是能在极为复杂、无法完全掌握与控制的情况下,做出不惊天动地的事。可说是平凡至极,但却能让人肃然起敬。”

作者指出:“克制、谦逊和执着”是沉静型领导的三种美德。“中主人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都兼具了这些品质和美德。”克制与谦逊是刹车系统,而只装了刹车系统的车辆是不会跑得太远的。反过,执着是一个加速器,但是只有加速器的车是危险的。克制、谦逊和执着这三种品质,对每一种都需要高明的驾驭,而沉静型领导者之所以会成功,则是因为他们做到了所有这一切。“

作者又是严谨的,即便全书通篇在讲沉静领导之道,他亦不忘在导言中提醒读者:”沉静型领导者清醒地懂得,有些局面需要直接、强悍、勇敢的行动,有的甚至呼唤英雄主义的行为。因此,清楚什么时候运用和如何运用这些策略工具,明白它们的局限和风险同样是非常重要的。“诚然,万事都有两面性,如何把握度仍是沉静领导需要学习的领导之道。

读完此书,感慨万千。回想自己刚走上领导岗位之初,也碰到了中主人公碰到的一些问题,很多时候常常会凭着自以为是的满腔热血、一身正气,去针锋相对地处理一些矛盾和问题,有时虽然表面上得以解决,但很多时候却往往会留下后遗症。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渐渐悟出克制和必要的迂回是多么的重要,用这样的方法处理问题反而常常是事半功倍。作为领导者,谦逊和执着更是不可或缺的品质。

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尤其在当今知识日新月异的新经济形势下,每个人都有认知的盲点,只有虚心学习,多听取不同的意见,多向同事学习、向朋友学习、向同行学习,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方可担得起领导之责。而执着的重要性,更毋庸置疑。尤其象天鼎这样的工业企业,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无论在产品研发还是客户开拓,抑或是在项目的坚持上,领导者若不带领广大员工发扬”咬定青不放松“的执着精神,企业恐将一事无成。

本书另一处也让我深受感动。译者本人,即便是学贯中西,但仍然秉持着谦逊、事实就是、严谨的优秀品质。他在描述自己面对不能断定的事情的时候,用语非常谨慎而谦逊。在译者序《平常心领导力》中,无论是提到”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一语的出处,还是提到”子贡拒金,子路受牛“的典故时,都会说:”这句话我没有考证过······“,或者说:”我也是从别人处听的,真伪、版权待查,姑且借用一下。“这种谦逊、求实、严谨的治学态度何尝不是我们要学习的领导之道?

”沉静领导之道就像润物无声的水、滴水穿石的水、造就千姿百态钟乳石的水,默默地改变着世界。"专推介四中钱小军博士如是说。

是啊,沉静之美,润物无声!

《沉静领导》读后感

年轻的心,是澎湃的。年轻的我们,往往崇拜英雄式的领袖,崇拜英雄式的风格。这本是无可厚非的。然而,最近,沉静之美、沉稳之美却越来越吸引我的视线了。这要从《沉静领导》这本书说起。

细细品读之后,我感到,对于领导者而言,沉稳是一种魅力,沉静更是一种境界。

书中提到的“沉静型领导”有别于广泛受称颂的英雄式领导,过去我们认为成功的领导者,处理任何事情就该轰轰烈烈,让下属感到佩服不已。事实上,真正伟大的领导者,是在许多细微的事情上,做出了与众不同的抉择。作者将沉静思考型领导者定位为现实主义者,认为一个领导者如果能面对真实世界、实事求是,就已从解决问题的阶段,提升到规避问题发生的阶段,因为他们的态度,使得他们面对所有“大小事”都能处理得与众不同。或者说,领导者总是能在极为复杂的情况下,做出一些平常而又不同寻常的事情,也许看似平凡至极,但却能让人肃然起敬。

纵观古今中外,我们不得不承认,英雄式的领袖人物,对于推动历史进步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然而,我们同样不得不承认,真正推动世界进步的力量则来自于那些无数“远离群众视线的沉静领导人”每天所做的“正确决策的累积”。后者没有浪漫的英雄主义,不作大胆和英勇的决定;他们有利他和利己交错的混合动机,他们采取谨慎的步骤来解决复杂的问题,以保护组织、同事、部署以及自己;他们虽然重视信任,但也了解信任的脆弱;他们对理想没有过高的期望,但是也不会愤世嫉俗,怀疑一切……总之,沉静领导人似乎是一群懂得平衡与妥协的现实主义者。“沉静领导之道就像润物无声的水,滴水穿石的水,造就千姿百态的钟乳石的水,默默地改变着世界。”

“领导不语,沉静而御”是作者的观点,这一观点和中国的中庸之道很有神合之处,比如,作者说到“沉静领导人”的三种美德———“自我克制”、“谦逊”、“执着”,这和“中庸之道”大师孔子所推崇的最高境界———“通权达变”颇有相似之处。

作者还谈到如何争取时间。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而宝贵,有人说,好的领导者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果断明确的决定。但是该书作者提醒领导者,当你的直觉对你的决定有些许迟疑时,就必须慎重思考,因为正确的决定,比争取时间重要得多。另外,领导者也必须了解到,有时候不做决定,它本身就是一个很坚实的决定。

读完这本书,让我有了一种全新角度的思维和视野。原来,卓越的领导者往往并非公众英雄,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很耐心,很谨慎,循序渐进。他们不动声色的做着正确的决策和工作,为组织,为人民。他们没有锋芒毕露,却是“真英雄”!

上一篇:去极端化教案: 安全教育下一篇:心结的高三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