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整体就业状况(共8篇)
社会整体就业状况 篇1
大 学 生 就 业 状 况 社 会 调 查 报 告
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当前中国大学生毕业情况不理想。许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针对2009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与收入、就业流向、工作能力、求职、就业与教育公平、自主创业、读研与留学、高考志愿填报、大学毕业生的满意度等做出了全面的研究分析。通过走访进行有效的问卷调查。
1.多数学生对于务实有新的认识,就业期望趋向现实。
主要表现在工作单位,工作区域等方面:
就业方向:先就业后择业成为第一选择,大学生在职业取向方面优先考虑的前三项是:先就业后择业,先择业后就业,继续深造。调查显示,在面对就业压力时,多数学生表现出特有的自信与成熟,在此问题的选择中,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继续深造,这选项占有过四分之一的学生希望继续学习,而且此风近年经久不衰,且愈演愈烈.究其原因:一是经济知识时代的影响和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就业竞争激烈,优越的职业需要优秀的高层人才;三是心理素质,有的大学生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回避即时就业问题等因素,这一现象值得认真分析研究,其利弊何在?其利在于缓解就业压力,促进人才素质的提高,改善我国人才结构,增强我国高级人才的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忧虑的是它反应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方面欠缺,社会压力的承受力不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选择了回避的方式,职业期望趋于非风险化。这种现象还可以从学生对就业前景持有不容客观的评价,这里除了客观因素外,更多的是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由此可见,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辅导室必要的。
就业取向:就业地区首选经济发达地区,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选择就业地区时,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占66.5%。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经济发达地区除了有较可观的工作待遇外,经济发达地区与国际接轨更便捷,更能为就业者提供在学习提高的机会,这与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时密切相关的。二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较其他不发达地区的高,且就业岗位多元化的选择方位较之其他地区多,这也成为就业者选择的原因。
价值取向:记者在走访的过程中了解到,各单位的薪资基本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只有少部分单位存在降薪的现象。大多数企业负责招聘的人员都表示,岗位薪资不可能高于招聘薪酬,但会基本保持原有水平。这种情况下,大部分求
职者应对人力资源市场和薪酬采取主动迎合态度,针对现阶段形式自身作出相应调整。
2、本科院校就业率有所下降,高职院校持平
据调查,2009年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率有所下降,而职高院校学生就业率与往年持平。统计研究数据表明,2008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6%2009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比起2008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下降了2个百分点;2009届“211”院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89%(非失业率90%),非“211”本科院校为87%、高职高专为84%;而2008届半年后就业率“211”院校为93%(非失业率94%)、非“211”本科院校为90%、高职高专院校为84%。按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08届高校毕业生总数为559万,其中大学毕业生总数约为529万(本、专),按本研究得出的比例推算,2009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就在国内外读研究生的人数为21.43万,毕业半年后的就业人数约为434万。2010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在毕业半年后的73.56万失业大学毕业生中(包括有了工作又失去的),有51.59万人还在继续寻找工作,有5.46万人无业但正在复习考研和准备留学,另有16.51万没有求职和求学行为者(即所谓的啃老族,该报告中定义为待定族)。
3、越是经济发达地区,自主创业的比例越低
2009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1%,与2008年1.2%的比例接近。云南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最高,为1.9%,吉林1.7%,宁夏1.5%。而广东、北京、江苏、上海等省份的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排名靠后。自主创业的主要地区是就业比较困难的中西部地区,主要城市类型是地级及以下城市。总体而言,越是经济发达地区、越是大城市,就业环境越好,自主创业的比例越低。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最多的是工科类,其次是财经管理2009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类。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主要集中在零售行业和文体娱乐业,其月收入大大高于受雇应届毕业生的月收入。
调查结果表明,2009届大学毕业生中,来自“私营企业主”、“企业经理人员”、“个体工商户”等家庭的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最高(见图三)。大学毕业生创业受其家庭的企业家文化影响较大。而且,其创业资金82%以上依靠父母、亲友和个人储蓄,来自商业性风险投资和政府资助的只占1%。所以,有创业意
愿但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毕业生就不容易实现创业梦想,政府需要在启动资金方面帮助经济困难的创业者。
4、工学、管理学就业率最高,法学和哲学最低
2009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专业大类是工学和管理学(见图四),最低的是法学和哲学,高职高专就业率最高的专业大类是资源开发与测绘,最低2009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的是旅游和文化管理。2008年毕业半年后仍未就业人数最多的10个本科专业失业人数为10.75万人,占本科失业量的35.9%,其中有8个专业同时也是2007届毕业生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电子信息工程、会计学。
此外,2009年就业报告还指出,统计数据表明,制造业雇用了本科毕业生的27%和高职高专毕业生的31%,是应届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就业行业。民营企业和个体企业是2008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最多的雇主类型。
5、本科生收入下降,男女同工不同酬
2009届本科毕业生的收入明显下降,“211”院校的毕业生半年后的月收入是2549元、非“211”本科院校为2030元、高职高专为1647元,而2007届这三类大学毕业生收入分别为2949元、2282元、1735元,2008届毕业生平均月收入下降幅度分别为14%、11%、5%,本科毕业生收入下降特别明显。2008届本科毕业生的半年后月收入经济学大类最高、医学类最低,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月收入最高是公安大类、半年后月收入最低是医药卫生大类。
虽然2009届大学毕业生男女之间的就业率没有明显差别,但即便在女性毕业生占优势的专业中,男性毕业生薪资全部高于女性,可能存在同工不同酬的薪资歧视。2008届大学毕业生中,同层次、同专业男女生的平均月收入最大差距接近800元。
6、大学毕业需改进沟通和创新能力
2009届大学毕业生五大类基本工作能力满足工作要求较好的依次为科学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理解与交流能力,较低的为应用分析能力、管理能力。而本科毕业生亟须改进的基本工作能力是有效的口头沟通、谈判技能和说服他人等;高
职毕业生则是有效的口头沟通、积极学习和说服他人。这些亟须改进的能力归属于沟通和创新能力。
统计分析表明,本科与高职高专的毕业生对雇主的满意程度分别为70%和68%;“工作要求与压力”不满意度最低,不满意度最高的是“薪资福利”和“个人发展空间”。其中,2008届大学毕业生对“政府机构/科研事业”类雇主的满意度最高,对“民营企业/个体”类雇主的满意度最低。然而民营企业是应届大学毕业生的主要雇主。2008届大学毕业生对不同规模雇主的满意度的总体趋势是:雇主规模越大,满意度越高。
统计研究数据表明,2009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 86%,比2008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下降了2个百分点。但工学、管理学就业率分别为90%和89%,成为2008年就业率最高的两个专业。最低的两个专业是法学和哲学,就业率为79%和76%。
蓝皮书指出,2008年毕业半年后仍未就业人数最多的10个本科专业失业人数为10.75万人,占了本科失业量的35.9%。
其中有8个专业同时也是2007届毕业生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包括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电子信息工程、会计学。
从专业中类来看,地矿类专业独居榜首,工科类专业就业率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就业率前十的专业中类中,有8个为理工类专业。专业小类的就业率排名更是明显化了这一倾向。
蓝皮书的作者麦可思(MyCOS)-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介绍说,就业蓝皮书抽样人数达到44.4万人,回收有效问卷21.8万份。共涉及全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3080所高校或分部分院的1196 个专业。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储朝晖博士今天解释说,就业情况与高校当年招生规模、师资力量及学生家庭条件和校友等各种关系均有联系。
2004年开始,国家开始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制造业密集地区进行政策扶持,经过几年的发展,制造业行业对人才需求比较大,是制造业吸纳毕业生众多的原因之一。
从大的趋势来看,毕业生更多的将去往企业,而不是考公务员。因此工学应该会持续热下去,但是持续时间目前还不好说。
对于现在的高考学生来说,4年后哪种专业能成为就业热门目前还很难下定论。但是,能够看到的是,民营经济一定会成为热点,应该成为吸纳毕业生的最大群体。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袁岳也介绍说,调查发现,就业难的毕业生中,来自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学生较多。袁岳解释说,这与毕业生城市社会资源的缺乏关系很大。
社会整体就业状况 篇2
日本社会工作专业资格种类大概有以下几种: (1) 社会福祉士资格:社会福祉士在福祉机构、事务所、医院等主要从事商谈室中工作, 应对身体上或者精神上有障碍的、难以维持日常生活的儿童、残疾人、老年人等的商谈, 对他们进行帮助和指导。 (2) 精神保健福祉士资格:这是以精神障碍者为对象, 为精神障碍者提供服务的资格。 (3) 护理支援专员资格:该资格以1997年出台的护理保险法为依据, 对应有护理需求者的商谈, 根据护理需求者的身心状态, 为护理需求者规划适当的居家服务并负责与服务提供机构联络、调整等。要求有至少5年 (实际工作日900天及以上) 的现场经验, 再通过笔试才能获得。 (4) 护理福祉士资格:护理福祉士对于护理有充分的知识和经验, 是在机构老年人或残疾人的主要护理者。护理福祉士资格取得需要1095天以上工作期间, 540天以上的实际工作日, 并参加笔试和实际技能考试。护理福祉士工作5年后就有资格参加上面介绍的居家护理专员考试。 (5) 居家护理员资格:很多高校在校生在读期间就可以获得的护理资格, 掌握最基本的护理常识与技能, 这个资格在民间也可以通过短期培训获得, 获得该资格后可以在机构或者访问老龄者或残疾人家庭从事简单的护理工作 (没有资格的人不能直接从事护理工作) , 该资格有1、2、3级。很多在校生和家庭主妇考取该资格来增加就业机会。
2 日本社会工作专业的招生以及专业认同状况
本研究于2013年3月至4月在日本长野大学对20名社会工作专业在读学生和专业教师人进行了访问调查。20名学生中女生15名, 男生5名;大一学生3名, 大二学生10名, 大三学生5名, 大四学生2名。另外对日本福祉大学、东京福祉大学、文京大学、金城大学、宇都宫短期大学、同朋大学的社会工作专业公开的信息进行了文献分析。在读生被防20名学生中全部都是以第一志愿被招录的, 对专业教师访谈结果显示每年被录取的学生95%都是社工第一志愿者。其他学校的网站信息也同样显示, 社会工作专业的第一志愿入学率都高于90%。
访谈中对于选择社会工作专业的理由提问的结果显示, 16名 (81%) 学生选择社工是因为希望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感觉社工工作很有魅力。4名 (19%) 学生说不清楚, 觉得自己应该适合学社工。可以看出日本社工学生的专业认可度和专业热情比较高。
3 日本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
3.1 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社工专业工作的比例
随着日本人口高龄化的不断深化, 近些年来社会工作人材显得不足。日本2010年老年人口有2925万人, 占总人口的23.1%, 根据日本政府的预测2014年大约需要确保40万至60万的社会工作人材才能满足需求。社会服务人员不足其原因不仅仅在于社会工作人材需求增多, 还存在一些其他原因, 很多人不愿意从事社会服务工作。关于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毕业去向, 访问调查以及各大学对历年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调查表明: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社工专业内容工作的占40%左右, 60%左右的学生选择了其他职业。也就是说, 尽管入学时有90%以上的学生是第一志愿考取的, 但是多数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没有选择社会服务工作。关于不愿意选择社会服务工作的理由, 访谈专业教师的结果表明:对于社会服务工作的印象, 很多学生认为通过实践感到社会服务工作的工作环境差, 累, 工资水平相对低, 该结果与其他学者的研究调查结果相似 (坂口春彦, 2009) 。访谈表明很多高年级的学生在报考当初对该职业的认识与通过实践工作后感觉有差距, 现场工作脏、累、有时要忍受被服务者的暴力语言、夜勤多、而工资水平与工作强度相比, 不够高。但是对于社会工作专业的招生, 社会工作专业教师认为, 仍然很有信心, 首先社工就业需求大, 就业相对容易, 另外尽管收入不算高收入但是相对稳定, 越是经济不景气, 社会工作专业的人气就越高。
3.2 社工工作业内离职率问题
取得护理福祉士资格的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在机构从事身体护理工作。在日本从事社会服务工作中的护理工作从事者相对离职率高, 2005年的调查中, 全体劳动者的工作平均持续11.8年, 而从事社会服务工作的劳动者平均持续只有5年左右。离职率的数值上看, 全体劳动者为16.2%, 福祉护理工作的离职率为21.6%。关于离职理由, 主要还是由于工作内容累、工作环境差、夜勤多、精神压力大等。所以, 护理工作的求职总是比其他工作要多。也正是因为这样, 很多孩子长大后的中年女性和辞去工作的年轻人在找到下一个工作之前, 很多人都会去接受居家助理员资格培训, 做为托底职业做一段时间, 一旦有机会从事其他工作便会辞掉当前工作。但是, 获得社会福祉士、精神福祉士、护理专员等其他社会工作专业资格的从业人员离职率并不高。
4 我国社工专业学生培养就业问题以及日本对我国的启发
4.1 我国对社工的社会认同程度低、就业岗位少影响学生报考意愿
我国整个社会对社会工作缺少认知、社会服务匮乏、就业岗位有限是社工专业门前冷清的一个主要原因。由于服务内容的匮乏、岗位少给社工培养也带来很大的困难, 学生上课缺少积极性、实习时缺少实际参与机会等问题。如此, 社工学生对自己专业不认可, 就业取向偏离所学专业。日本的少子高龄化的形势被社会广泛认识, 老龄化和核心家庭增多导致社会服务需求增多, 护理保险的出台、服务内容的充实使国民对社会服务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上对社会工作者存在的重要性有较高的认识, 对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内容也颇有一定了解, 被认为是对社会贡献性大的岗位, 特别是对社工资格中的社会福祉士、护理支援专员等岗位社会评价较高, 成为了很多年轻学生的梦想职业。
所以在我国, 丰富社会服务内容、增设社工岗位、加大社工角色作用的社会宣传是提高社会工作学生学习社工专业知识积极性的重要前提。
4.2 我国社会工作专业资格上岗制度和社会工作岗位的角色定位有待完善
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开始实行部分社工岗位的资格上岗制度, 但是社工资格等级少、实践技能要求低、工作岗位对资格要求不严格, 有资格最好, 没有资格照样可以做。社会工作者在实际岗位上经常是做一些简单的事务性工作。这种现状是我国旧的经济体制下, 被服务者对社会服务质量要求不高的体现。社会服务项目少、内容少, 也使社工资格角色难以定位, 资格的作用变得模糊, 社会工作者的实际技能难以培养, 这样使社会工作专业的专业应用性降低, 学习4年不如“社区阿姨”, 社工的专业技能难以发挥, 最终让社工专业培养陷入困境。
在日本社会服务内容多, 每个资格对应的社会角色明确, 有严格的岗位资格制度, 各项社会服务追求专业性, 社会工作者为接受服务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设计、心理疏导、政策链接。社会工作岗位工作有明确的岗位职责, 这是一个专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在我国也同样。
4.3 实际工作环境、雇佣条件差影响就业意愿社会工作人材难确保
我国的社会工作者的工作环境很差, 缺少单独的心理疏导交流区域, 甚至多数社会工作者没有自己的办公室, 真正意义的社会工作内容很难开展。雇佣条件在社会工作者群体中参差不齐, 有些部门的社会工作岗位由于没有很好的岗位定位, 工资待遇比较低。现代生活中充满了压力和不良情绪, 传统家庭功能弱化、社会转型使得社区功能、社区凝聚力也在减弱, 这样社会工作者的存在应该说是必不可少的, 但是遗憾的是对该岗位认知却没有提高, 让愿意做社工的人也无法从事或者中途转行。
日本目前也存在社会工作人材流动性大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社工的工作内容对身体强度心理强度要求高, 既费心又累身, 相对来说雇佣条件就没有那么优厚。另外工作环境上, 由于经常接触病人、残疾人、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 不能像普通白领那样优雅地工作。实际工作中除了体力透支外, 社工要承受来自服务对象的怨言, 还经常会有服务对象和其家属意见不一致等导致的精神压力。
2014年上海《上海市浦东新区社会服务机构专业人才薪酬指导方案》中明确, 平均一名社工的薪资将增加20~30个百分点。这无疑是社会工作者的喜讯, 如果能在全国推广, 会给社会工作者注入动力, 也能给社工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环境。完善岗位资格制度、继续努力设定合理的雇佣条件、改善工作环境, 为被服务者解压, 同时也要为工作人员解压是日本社工人才确保的条件, 更是我国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日本厚生劳动省2012年政策报告[R].http://www.mhlw.go.jp/stf/houdou/2r9852000002gqwx.html.
[2]宮田伸朗.社会工作人材養成教育とGP[C]//富山短期大学紀要第43巻 (一) .2007.
[3]坂口春彦.社会工作人材確保に影響及ぼす要因[J].龍谷大学論集.2009.
[4]倪莉莉.我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14, 1.
[5]叶世华马贵侠.顶层制度设计与本土社会工作发展:反思与前瞻[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2013, 5.
[6]赵玉嶂.关于社会工作教学的思考[J].中国社会工作, 2014, 1.
残疾人就业状况及其社会保障分析 篇3
关键词:残疾人;就业;保障
引言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能否在前所未有的经济转轨过程中保持社会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适时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基本上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国家给予保障的弱势群体中,残疾人是一个重要的群体。习惯上,人们把老年人、孤儿和残疾人称为社会上需要给予特别扶助的三大弱势群体。而这三大弱势群体中,又以残疾人这个弱势群体困难最多,问题最大,矛盾最突出,社会福利状况最差。文章就此现状进行了相关的分析,首先分析了残疾人就业的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保障残疾人就业的相关措施。
一、残疾人就业状况分析
目前我国残疾人已达到8296万人,可见,我国的残疾人群体已相当大,残疾人问题必然成为社会转型时期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它的解决程度不仅关系到残疾人的自身利益,更直接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和整个社会的稳定。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残疾人的生存之基,要解决好残疾人问题,首当其冲的应是给予具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平等的就业机会,妥善解决其就业问题,而不是将其排斥在就业市场之外,保证其生活来源的同时,也体现了他们的社会价值。在政府的制度保护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我国的残疾人就业问题得到了不断的改善,但实际的调查显示我国的残疾人劳动就业状况还远不如人意,其特点表现如下:
(一)残疾人整体就业质量不高
残疾人就业水平与就业总水平差距较大。目前有大量残疾人未实现就业,大批残疾人下岗、待业,农村还有近千万残疾人没有脱贫,己脱贫的还很不稳固,城乡残疾人就业体制不一,生活水平和整体状况差距较大;不同类别残疾人之间就业也存在不平衡,智障者、精神残疾者、盲人就业困难。就业需要和就业现状间的矛盾己成为残疾人就业的主要矛盾。中国人口众多,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总量过大、素质不相适应的矛盾长期存在,就业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
(二)残疾人在许多行业遭受排斥
当前,劳动力市场对于残疾人的排斥仍就严重和普遍,正因为种种社会偏见与社会排斥的存在,所以在同等的条件下,即使残疾人的人力资本存量更高,用人单位也愿意招收正常人。在劳动力市场上,用人单位并不知道前者的劳动效率大于后者的劳动效率,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排斥便得以产生了,企业往往会招聘后者。实际上,在同等条件下,甚至在残疾人的人力资本存量更高的情况下,许多用人单位仍然会录用健全人而排斥残疾人。而且,更令人担忧的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残疾人在劳动力市场上将会面临一系列新的社会排斥。大多数福利企业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管理水平较差,它们在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其生存与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残疾人集中就业模式出现危机。加上近些年来全国的就业形势严峻,在竞争激烈的劳动力市场中,残疾人面临着新的考验与排斥,按比例就业的模式也是困难重重。
(三)就业模式不适应就业形势发展的需要
从就业模式而言,我国残疾人的就业模式仍是“以集中就业为主,其它方式为辅”的模式,这种模式确实在一定历史时期有效的解决了残疾人的就业问题,但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尤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这种模式所受的冲击日益明显,集中就业都是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的主渠道,但在经济改革的过程中,福利企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直接影响了残疾人的就业。分散按比例就业是指将残疾人按企事业单位数的一定比例分散安排到各企事业单位就业的就业安置模式,它有利于残疾人就近就业,方便工作和生活;有利于残疾人与健全人交流,融入社会,有利于提高残疾人就业层次,拓展就业领域是残疾人实现劳动就业权利、平等参与社会的最好形式。但是由于按比例就业缺乏全国统一的法律规定,行政执法主体不明确,难以有效地具体实施。
(四)相关法律不能有效保障残疾人就业
随着市场导向就业机制的逐步建立,我国已实施的相当一部分残疾人就业法律、法规、政策,己不适应形势的需要,具体表现在法律政策缺乏约束性规定,不易落实,规定之间缺乏协调、易造成矛盾,还存在一些法律、政策的空白。尤其残疾人就业体系的城乡分离制度,使农村地区的残疾人就业几乎处于无政策保护的状态,除了发达地区极少数的省份外,其它地区的农村残疾人就业几乎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基本是自我保障。
二、保障残疾人就业的措施
(一)提高残疾人技术素质
就业能力与受教育水平成正比,残疾人受教育水平低这一现实状况将严重地影响残疾人就业的数量和质量。改进穷人的福利之关键因素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而是提高人口质量,提高知识水平。切实将残疾儿童少年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以随班就读为主体,使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在己经通过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验收的地区达到或接近当地健全儿童少年水平,尚未通过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验收的地区,入学率要有大幅度提高。充分发挥社会普通职业教育机构的作用,完善具有特殊教育手段的残疾人职业教育机构,广泛开展残疾人职业教育与培训。
(二)提高残疾人身体素质
我国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对残疾人康复事业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残疾人康复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了进一步完善这一系列目标,仍需要采取相关的措施:
1.国家和社会采取康复措施,帮助残疾人恢复或者补偿功能,增强其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在开展康复工作中,应当从实际出发,将现代康复技术与我国传统康复技术相结合;以康复机构为骨干,社区康复为基础,残疾人家庭为依托,为残疾人提供有效的康复服务。
2.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和指导城乡社区服务网、医疗预防保健网、残疾人组织、残疾人家庭和其他社会力量,开展社区康复工作。残疾人教育机构、福利性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为残疾人服务的机构,应当创造条件,开展康复训练活动。残疾人在专业人员的指导和有关工作人员、志愿工作者及其家属的帮助下,应当努力进行功能、自理能力和劳动技能的训练。
3.在做好康复工作的同时,预防残疾的发生和发展,国家有计划地开展残疾预防工作,加强对残疾预防工作的领导工作的督促,广泛宣传,普及残疾预防知识,提高科学与安全意识,针对遗传、疾病、药物中毒、事故、灾害、环境污染和其他致残因素,制定法律、法规,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采取措施,预防残疾的发生和发展。
结语
依靠政府,动员社会,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残疾人扶贫工作残疾人扶贫开发工作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要依靠政府,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纳入政府扶贫计划,统筹安排,同步实施。这是最根本、最有效的措施。除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还必须充分动员社会力量提供具体帮助。总之,做好残疾人的就业工作,需要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同时各级党政部门和社会各界要鼓励残疾人、引导残疾人、帮助残疾人兴办各种事业,努力为残疾人改善生活献计献策。
参考文献:
[1]王雪梅.残疾人就业问题与就业保障政策思考[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0(2):67-69.
[2]孙先德.论健全我国残疾人就业保障体系[J].科学社会主义,2006(3):97-98.
[3]周云腾.关于残疾人就业工作和社会保障的问题与思考[J].中国残疾人,2005(9):37.
[4]法律保障残疾人就业[J].瞭望,2007,(Z1):21.
社会整体就业状况 篇4
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 任课老师:
2011年2月24日
一、摘要: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就业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从教育内部分析,就业难问题主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快速
发展变化与高校专业设置调整相对滞后、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结构失衡等诸多方面。大学生就业状况已经成为衡量高等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如何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推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课题。
二.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经济,发展
三、正文:
今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民教育的提高,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群体不断扩张膨胀,大学生就业难等一系列社会性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最近深圳富士康公司发生的连续跳楼事件,在人们为那些年轻的生命感到惋惜的时候,也更加关注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解决大学生这个弱势群体的就业难问题、生活难等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只有真正的解决这个问题,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安定,才能能真正把知识变成生产力,从而推动一个国家的实力发展。
首先,“弱势群体”这一概念,在以前虽然不同程度上也划分过一定阶级、一定人群,但还没有把大学生纳入其列,随着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生活难等问题的日益加剧、形式的更加严峻,无形中把大学生划分到了实实在在的弱势群体之列,“毕业即失业”的言论已经不再是危言耸听、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社会上存在的许许多多、或明或暗的漠视态度和歧视行为,使大学生弱视群体无法获得平等的就业权,被无情地剥夺了公平竞争的资格,也引发了种种社会冲突和矛盾。
据国家人力资源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就连续八年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统计: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33万、2006年413万、2007年495万、2008年559万、2008年610万、2010年631万,从详细数据观察,可见毕业生的人数程猛增趋势,八年累计3533万,而据教育权威部门统计显示:到目前为止2009年毕业生就业率仅为35%,加之以往毕业还没有就业的学生,并且不考虑虚假就业信息的存在,我们可以看到目前的就业形势是多么严峻,如此庞大的基数已形成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以往的毕业生还没有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之下,又一拨的人群又加之到来,紧缺的、理想的就业岗位上更显得前仆后继。虽然许多的企业面临用工荒,但所提供的岗位都是普工岗位,整个社会都在鼓励大学生下基层,从基础干起,但这又与上学最终的初衷相违背,从而甚至形成了教育无用论的局面。以至于他们高不成低不就,从而走向社会的弱势群体、边缘人群。
其次,之所以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大学生自身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方面许多的大学生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不高,缺乏实际经验,动手能力极差。在具体的工作中胜任不了领导交给的任务,且怨天尤人;另一方面,大学生中也存在错误的就业观念 许多大学生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对工作的期望值过高。他们始终以“天之骄子”身份自居,姿态过高,对自身和现实缺乏准确的评估,缺乏正确的就业心态。这些都要求加强大学生自身素质修炼与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发展理念,要认清自身的现状,不能太急功近利,合理地降低就业期望值,要注重自身经
验的积累和技能的培养;要加强社会实践锻炼,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方式主动寻找就业之路。
另外,出现这样现状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企业。自2009年下半年金融危机的余波逐渐隐退,就业形式大大回暖。许多的企业虽面临用工荒的窘态,但一些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经验歧视和性别等歧视甚是严重,不能提供合理的平台。另外还有一些企业对劳动法的实施力度不够,缺乏培养人才、留用人才的经营理念,以至于眼睁睁的看着人才流失。这主要表现在企业的薪酬不合理、所提供的岗位不匹配、对劳动法的实施力度不够。许多企业对毕业生总是挑三拣四,提出一些十分苛刻的就业协议条款,擅自延长试用期,无偿地占有毕业生的劳动成果。国家虽在这一方面加大力度规范、调整,但企业配合不积极。如果说每个企业的薪资都和公务员、事业性单位员工基本工资相持平,并为每位员工依法办理象公务员所享有的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障,切实做好保证劳动者合法权益,这样的话他们就不会再与公务员做对比、追求公务员之路现象就会隐退,从而脚踏实地的为企业服务。
除此之外,大学生最低生活得不到保障,政府机制不够完善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和生活难的问题。现在无论是对农民还是到国家干部、公务员等不同群体都制定落实了相关保障措施:像公务员他们拥有相对较高的待遇、完善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农民也逐步推行养老保险,实施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并给生活困难户发
有低保补贴。而未就业大学生呢?什么都没有,成为一个被忽视的弱势群体、边缘人群。对此国家在以人为本的情况下也应当制定未就业大学生相关保障体系,以促进社会均衡、和谐发展、推进社会注意建设。
对于选择创业的大学生,这无疑是一种很好的就业方式。十七大报告提出全民创新,把创新、创业纳入了全民经济发展战略,要求全民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积极投身于自主创业。对于大学生来说,尤其是未就业大学生面临许多机遇与挑战。随着城市经济的日益崛起,商业竞争日显激烈,许多创业者选择城市创业,却忽视了农村这片创业乐土。其实对于创业者来说,农村创业环境有着不可预测的发展潜力,农村有着市场竞争力小、环境宽松、风险小等优势。党和政府应当积极号召、鼓励有志青年去农村创业,多为大学生提供一些农村创业平台。鼓励高校毕业生去农村发展种植、养殖,新型科技产业等,争取利用自身力量带动、形成一个新型的就业群,这样也能更好的落实科学发展观。
另据调查,有很大一部分高校毕业生虽然都有着自行创业的激情,但绝大部分都被这样那样的困难所限制。国家、政府虽在某种程度上有所优抚。但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机制还不够完善,在政策上还存在程序复杂化等多方面问题。在大学生创业方面,国家、政府应当加大创业资金投放,政策优抚等。应从政策上支持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为有志创业的青年学生搭建创业平台,提供创业培训、帮助其融
资并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做到“扶上马、送一程”。切实解决创业资金、技术等问题。
最后,我认为,要切实解决好这些毕业生,这就要求无论是那个行业、那个部门都要形成一定的就业比例。政府应一方面规范、提高企业(国有、私有)各项劳动保障制度,吸取一部分人群;另一方面政府诸多职能部门也要有计划、有需要地解决一部分学生的就业。企业要有长远的眼光,努力将大学生培养成一个可以为企业带来活力与生产力的团体,而不是只把大学生当做劳动力。而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我们不能在心里把自己看做是需要社会照顾的弱势群体,我们要认清当前就业形势,牢记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努力学习和培养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要相信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的,只有我们拥有真正的能力和实力,才能被社会和企业所接受,才能创造我们自己人生的辉煌!参考文献:1.《大学生就业指导规划》
整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篇5
春节后人力资源市场将进入求职招聘的旺季,节后一个月几乎每天都有招聘会,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祝宝良日前表示,预计新增就业人数可能超过1000万人,登记失业率在4.1%左右,总体就业压力不大。专家认为,,我国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就业局势总体稳定。伴随经济稳中向好、城镇化和服务业加快发展,20就业形势有望继续保持平稳。不过,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马上找到工作,求职者还得苦练一番内功。
就业形势怎么样?
八成多老板愿招更多人
年总体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从国际环境来看,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继续对我国外贸经济以及外贸企业产生不小的影响,进而影响着这些行业的就业问题。
从国内环境来看,我国20~59岁就业年龄人口仍在增加,就业的总量压力不小。另外,结构性矛盾也很突出,我国经济自身正处于从规模扩张向内部调整的拐点,经济结构的调整也必然带来需求的变化,从而造成一些新兴行业需求人才、中高级人才供不应求,而一些传统行业、过剩产能和落后产能的行业却出现大批失业人群。此外,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发展速度变缓,下行的压力短时期内还难以改变,用工整体需求下降。
尽管国际国内环境不容乐观,但对于企业来说,春节过后仍将是一个招聘的高峰期。日前,前程无忧发布的2014年第一季度雇主招聘意愿调查报告显示,85.3%的受访雇主表示将在今年第一季度招聘比去年同期更多的雇员。约半数的雇主说增加招聘的最主要原因是“业务扩大”,与此同时员工流动带来的招聘增量也达到高值。27.3%的雇主由于人员离职而增加招聘(第四季度为21.8%)。只有4.4%的雇主从成本控制考虑减少招聘,1.7%的雇主则迫于业务收缩而减少招聘。
哪些行业最缺人?
服务行业将成招工大户
和往年一样,服装厂等劳动密集型企业,普工是最缺的,急于招人的企业,早在年初六、初七就出现在劳动力市场上。企业“求贤似渴”,很多求职者却在求职过程中持观望态度,希望找到待遇更高些的工作。记者了解到,餐饮业、家政业、物业和批发零售店等多个行业都出现了用工荒的情况。
专家指出,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动经济结构升级的过程中,需要注重积极寻找新的就业增长点,其中服务行业未来将成为吸纳求职者大户。 “20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方面呈现出新变化,服务业生产总值首次超过第二产业,电子商务、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发展迅猛,成为结构调整的亮点与重点。”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祝宝良认为。业内人士表示,服务业就业增长弹性大,具有劳动密集、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并存的特点,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
“目前我国第二产业仍占很大比重,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们的产业结构一定会发生更大的变化,第三产业的比重将越来越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表示,未来第三产业容纳劳动力的空间将越来越大。
哪些职位赚钱多?
销售和技术研发有“钱途”
用工紧缺迫使企业用工成本不断上涨,
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共有17个地区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平均调整幅度为17.6%,不过有些企业给出的工资成本已经远远超过最低工资标准。专家分析指出,当中国的GDP放慢增长的步伐时,劳动力成本却“不依不饶”地强劲上升,平均涨幅每年在5%~8%,今年应该还会有这样的涨幅。
数据也显示,销售和技术(产品)研发类的职位作为企业内的核心职位,始终是企业加薪的重点。其中销售类的职位,加薪主要在于底薪水平较低的`一线岗位。技术(产品)研发类加薪则侧重于高技能人才。
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注重全面薪酬对员工的影响,比如股权、福利和培训等。调查发现,从事技术(产品)研发类工作在弹性工作时间、海外培训和股票期权,甚至购房补贴上享有更高的水平。
大学生就业怎样?
中小民企正是用人时
春节过后也将是大学生求职的黄金时期。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表示,2014年高校毕业生规模为727万人,毕业生总量压力进一步增大;同时,用人需求结构性矛盾突出,毕业生就业观念仍需进一步转变。
市场上对人才的需求还是很大的,为何大学毕业生会找不到工作呢?
专家分析,这首先与高校的教育制度有关,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未必是企业需要的学生,他们的技能与企业需求有差距。第二,企业更愿意用社会上有经验的劳动力。第三,“90后”的思想意识发生变化。“现在的‘90后’求职者,如果找不到他们心目中的好工作,宁愿啃老也不愿意屈就。”
记者了解到,其实大学生抱怨找不到工作,主要是指找不到好工作,优质岗位的竞争当然很激烈,近年来留学生回流的人数越来越多,他们也是具有就业竞争力的人群。而大家竞争的优质岗位,比如核心城市、经济发达地区、大型国企、事业单位、公务员、大型民企等,这些资源是有限的,所以竞争还是会很激烈。以前每年积极招聘的大型IT企业、金融企业今年招聘的规模有所减少,外企招聘速度也放缓,这些都是目前经济发展的反映。但很多中小民营企业的转型升级正需要大量人才,关键是毕业生要有务实的心态。
广州节后用工缺口12.33万
制造业缺口较大
来自广州市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受外来工返乡后不再返穗、企业扩大生产规模等因素影响,广州今年节后用工缺口将达12.33万,较去年增长了1.01万人。
就业状况证明 篇6
毕业生基本情况
院校名称:天津石油职业技术学院姓名:专业:学历:毕业时间:年生源地:联系电话:
单位基本信息
单位名称:单位地址:单位性质:⊙ 国有企业⊙ 三资企业⊙ 事业单位⊙ 其它联系人:联系电话:
该生在我单位为:⊙ 录用前试工⊙ 教学实习兼录用试工⊙ 接受录用,工作岗位,岗位与所学专业对口情况:。
单位名称(盖章)
年月日
社会整体就业状况 篇7
大学生就业问题存在许多复杂的因素,就业过程中存在太多的不确定性,随着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不断推进和体育文化产业的不断扩大,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迅速发展。然而,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国内的就业高峰季节,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具有严重的影响,面对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如何采取手段加强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发展体育专业学生就业,以满足社会多层次的需求是刻不容缓的。社会体育专业作为一个新的专业,理论研究、思路与学科建设不够深入,对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与分析是非常值得的。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川西地区已毕业的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和在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
2.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与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有关的文献。通过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搜索和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从而获得经验,使我对我的课题写作有了初步的了解,对我很好的完成此课题提供了帮助。
(2)访谈法。
针对川西地区各大学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相关问题对专家教师进行访问,了解川西地区大学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并通过各校党总支办公室老师的帮助,查阅以往的就业情况。
(3)数据统计法。
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并认真分析,以获取相关数据,为本论文的开展提供相关依据。
3、结果与分析
3.1、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与分析
以上表格说明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比起其他专业学生来说,选择考研、继续深造的人数要多一点,而且要刻苦耐劳一点。这是因为体育专业的学生更容易吃苦,更有毅力的的原因,但也是因为其专业部分学生也存在毕业之后没有信心能找到一个自己理想的工作而不得不选择的延缓就业的方式。签约率为100%,与学校其他专业相比,各方面都遥遥领先。但是通过深入调查,发现有很多都是表面现象,学生各方面能力还存在欠缺,就业效果也不够理想。例如有部分学生在工作一段时间后感觉不对口,或是对自己没有信心而辞职。还有部分学生在签署了就业协议后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去上班等等。
3.2、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现状比较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比例最大的教育部门和私营部门,分别为28%和27.4%。二是自主创业和体育行政部门,分别为8.9%和9.2%的公务员占6.7%。另外13.6%毕业生在其他行业。社会体育专业的服务领域主要有公共体育服务、商业性体育服务、科学研究和教学,但从调查数据来看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从事对口服务领域的仅占40%,60%的毕业生在其它职业和独立工作。从事公务员或参加公务员考试的学生占25%,愿意进企业和已经与企业签合同的为25.5%,想要在教育部门工作或从事教育工作的占11.5%,在健身俱乐部8.7%,从事销售行业的占10.3%,想自主创业的占11.7%,就业意向不明确高达8.3%。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公务员,商业和教育部门已经成为最理想的地方,占62%,这与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的相背,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和毕业生本人,有8.3%的毕业生的就业意向不明确,对未来工作的困惑。崇高远大的思想从小就被灌输在我们的脑子里,但在市场经济现代化的时代变为空谈。
4、影响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因素
4.1、社会对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认知度不够
一直以来,社会体育专业学生一直得不到社会各界人士的认可和好评,大多数人们会认为选择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之所以选择靠体育走进大学就是因为他们在上高中时贪玩好耍而导致文化跟不上,而这类学生想上大学就不得不选择其他的路。再者,现在的人们对体育文化不是很了解,体育意识比较薄弱,对社会体育专业更是知之甚少,这就导致社会对社会体育专业的认知度存在偏差,影响了大家对其专业的观点和看法。
4.2、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自我能力的评价存在偏差
通过调查了解川西地区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自我认识和定位存在一些问题。在即将毕业的时候,一些毕业生不能充分认识就业的严峻形势,对各方面信息掌握和了解不够主动,这也是其它专业毕业生就业中的常见问题之一。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自身素养上的缺陷也是造成本专业学生就业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从招生开始就享受了一定的优惠,其文化分数要求较之其他普通专业学生要低。这个差距始终存在,加上社会体育专业学生长期与社会接触较多等原因,个性较为好动,沟通能力较强。在校期间,社会体育类学生与社会高收入、高层次人群接触较多,在其找工作过程中往往对工作的期望值估计也过高。社会体育专业的毕业生相对于其它专业学生来说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自主创业精神,全方便择业的意识相对不足。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虽然大部分都能和普通学生一样考研、考公务员,而且有着远大的志向,但是还是有少部分学生对自己没有信心,对未来感到很迷茫,对找工作也无从下手。这是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和社会的需求所导致的,从高中乃至初中早已习惯了过于注重体育的锻炼,从而导致社会各方面的信息渠道比起普通学生少了很多。
5.2、建议
(1)注重人才培养模式,促进社会体育专业就业质量提高。
灵活更新自己的思想和观念,运用发展的、动态的、开放的理念去提高专业人才的素质。体育产业和体育市场的变化越来越大、越来越快,所以社会体育专业的建设应该紧密联系市场,积极关注市场对人才素质结构的新要求,与实习基地的管理者保持良好的沟通,并不断跟踪毕业生的信息,及时补充专业建设中的缺陷,以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
(2)确立以市场需要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
有效提供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是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的效果直接影响着毕业生未来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人才培养模式的市场适应程度是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的关键。而川西地区各大学要做好这些,首要任务就是围绕综合培养目标构建适合市场需求人才培养类型,例如体育保健专向与企业经营相结合的模式。其次立足和定位现阶段的社会需求和发展来定位我们目前的人才培养类型才能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所以需要了解最新的市场信息,第一时间更新自己的观念。在目前我国社会体育领域发展的主要支柱中,以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为龙头的体育健身指导咨询服务是第一大市场,其二就是体育产业市场。这些市场中更加需要具有较高的综合实践、组织和管理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来解决健身、服务和经营等实际问题。
(3)立足专业特点,用好“两个抓手”,提升就业质量。
第一,积极鼓励学生考研,增强考研指导培训。设置考研自习室,考研兴趣小组,邀请教师对考研同学进行相关培训。
第二,积极扶持学生成立创业团队,探索自主创业道路。大力推广创业教育,扶持创业团队,分析未就业原因,拟定有针对性的指导措施。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数据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川西地区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调查,最后得知川西地区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良好,但也还存在些瑕疵。为此,本文对这些有关问题和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以促使川西地区社会体育专业的毕业状况更加良好,更加完善。
关键词:社会体育,就业状况,分析,建议
参考文献
[1]卢兆振.江苏省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1).
[2]马维平.许晓音社会体育专业堵养目标定位与社会需求[J].体育学刊,2005,12(4).
[3]刘丙权.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现状及对策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4).
[4]邱勇强.我院毕业生就业心理调查分析及对策思考[J]广西:右江名族医学院学报,2007(1).
[5]霍晓亮,张正义.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之对策[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
[6]贾春佳.浅析体育院系增设社会体育专业的必要性[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1.
[7]陆亨伯.社会体育专业的生存与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2,(3).
[8]冯晓丽.高等体育院校社会体育专业现状及实践性教学作用分析[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3,(2).
社会整体就业状况 篇8
关键词:现代公共服务体系 基层公共图书馆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文化治理
中图分类号: G25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4)05-0070-05
Analysi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n Integral Modern Public Library Service System at the Basic Level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is the requirement of the times. The values of modernity, integration and holistic governance are emphasized. Through an analysi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 modern public library service system at the basic level, you can see the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is fragmented because of the conflicts between cultural station system and public library system, and its root lies in the county and township cultural governance.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gral public library service system at the basic level needs organizational change.
Key words Modern public library service system; public library at the basic level; Integration; cultural governance
1 问题的提出与限定
在过去十几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础之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统筹服务设施网络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整合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要求。对于全面深化改革特别强调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整合性等整体化特性。
由此,对于作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子体系的现代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也提出了整体化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要求,对其发展状况的分析不仅有利于现代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也有利于认清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局势。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上述整体化要求中,关于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这一项,从国家层面已经由文化部牵头于2014年3月19日牵头成立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协调组将制定公共文化服务基本保障标准、技术标准和评价标准,在3~5年内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框架,实现各级政府保障责任和义务的标准化,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和服务的标准化,工作评价的标准化[2]。所谓“上有千条线,下有一根针”,协调组力图解决千条线的协调问题,但最终要落脚在基层如何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这一根针上面。要打造好这根针,对基层现代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整体化状况客观认识很有必要。
本文关于现代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整体化状况研究主要限定在基层,试图通过对县区级以下基层现代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整体化状况的分析,认清当前基层现代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整体化态势。
县区级以下的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存在两条实践路径:一是综合文化站体制下的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二是公共图书馆专业化延伸的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本文试图从这两条路径的实践探索、冲突与整合的现状分析,指出基层现代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整体化的时代要求。
2 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综合文化站体制
综合文化站体制是我国县区以下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体制,它承接各种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开展公益性文化服务活动,图书馆服务也是其中一部分,但并没有完全按照公共图书馆理念建设基层公共图书馆及其专业化服务,且往往被虚化和碎片化。
我国农村图书馆体系建设伴随着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农村税费改革、农村综合改革的历史进程跌宕起伏、曲折前行[3]。农村的综合改革使得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逐渐形成,国家一系列文化发展规划、政策向农村倾斜,农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得以持续蓬勃发展。而到了全面深化改革阶段,国家进一步提出了现代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问题。
2005年11月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提出了“乡镇可结合乡镇机构改革和文化站(所)整合,组建集图书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站,配备专职人员管理。村文化活动室可‘一室多用’,明确由一名村干部具体负责”[4]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最初构想,规划建立一个多功能的整体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图书阅读是其重要服务内容。
2006年发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把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列为国家重大文化建设工程。要在欠发达地区新建、改扩建2.5万个左右综合文化站,配备必需的设备,完成对农村危旧公共文化设施的改造,基本实现全国乡镇均建有综合文化站[5]。
2007 年中办、国办《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乡镇综合文化站要坚持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性质,认真履行社会服务、指导基层、协助管理农村文化市场的职能,其业务由县(市)、区文化部门指导,日常工作由乡镇管理。”[6]对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性质和职能做了初步的设定。同年 10 月,《“十一五”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规划》从建设原则、功能定位、建设标准和投资安排等几大方面,详细地为我国新时期的“乡镇综合文化站”进行了规划[7]。
2009 年 10 月文化部发布《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了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性质和管理体系、规划和建设、职能和服务、人员和经费、检查和考核等文化站日常运转的方方面面,为今后乡镇综合文化站发展的规范化、体系化提供了思想基础。
通过上述文件精神的贯彻落实和“十一五”的建设,完成了中央安排的预算内投资39.48亿元,补助了全国2.67万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基本实现了“乡乡有文化站”的建设目标;带动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全面建设;改善了农村文化工作的整体面貌[8]。在我国基层公共文化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县区有两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大院或文化活动室,社区有文化中心”的建设模式。
从这一模式来看,在县区级,公共图书馆与文化馆相对独立发展,而到了乡镇,公共文化服务被整合到综合文化站,它不仅要发挥公共图书馆与文化馆的服务功能,还要行使农村公共文化管理功能。由于县区的两馆、乡镇的综合文化站分属于县区文化主管部门和乡镇政府,综合文化站的基本特征就是通过分散化的单一机构提供多样化的公共服务,所以其实是形成了在县(区)域内的一种分散化公共服务提供模式。《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规定,文化站是公益性文化机构,其基本职能是社会服务,指导基层和协助管理农村文化市场[9]。公共图书馆服务只是其中一部分,其中书刊阅览室仅保留了图书馆图书借阅场所的功能,其他典型功能都被分散于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其它功能模块之中,被虚化和碎片化,失去了图书馆服务应有的专业化特性。
图书馆服务的碎片化主要表现在服务对象、资源、功能的虚化、碎片化和非专业化管理状态。究其原因可以概括为:(1)乡镇政府习惯于行政管理,使综合文化站表现为行政性机构,重管理轻服务,服务被虚化;(2)功能繁杂、多头管理,项目众多、分头建设,资源分散、效益低下;(3)专业人员匮乏、资金短缺、专业化基础设施薄弱,服务难于专业化管理。
3 公共图书馆专业化延伸的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
乡镇有综合文化站体制下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模式,设计了公共图书馆服务,但是并没有完全按照公共图书馆理念建设的农村公共图书馆及其专业化服务,因而呈现虚化和碎片化状态。针对这种状况,图书馆界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在理论上,图书馆界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以及《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精神的解读,明确了把图书馆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图书馆体系的城乡一体化发展,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农村图书馆发展总方向;明确了坚持政府主导,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农村公共图书馆发展总要求[10]。
在实践上,各地图书馆建设者结合自身实际,按照上述“总方向、总要求”通过联合建设、总分馆建设、服务网络建设,形成了许多具有创新性的图书馆发展建设模式。经济发达地区有市(县)馆与乡镇政府合作建设乡镇分馆的苏州模式[11-12];市、区、乡镇三级政府联合主导的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嘉兴模式[13-15];市、镇两级投入联合建设的江阴模式[16];依托社区服务平台建设农村图书馆的诸城模式[17]等;经济欠发达地区有以政府为主体、县镇合办、镇办县助、双重领导、社会捐助建设的遵义模式[18];政府主导、统筹城乡、标准化建设、制度化保障、总分馆管理、文化站协同的平桥模式等。
这些模式被于良芝、邱冠华、许晓霞等概括为:自下而上的全委托、半委托式总分馆体系和自上而下的全委托、半委托式总分馆体系,以及完全(纯粹)总分馆体系等几种类型,并分析了各种模式的利弊,提出:“适当上移其建设主体,整合建设主体和管理单元,实现图书馆服务设施的合理布局及资源和服务的整合共享,在农村地区应以县级政府为建设主体,保障县域所有图书馆的运行经费(含购书经费、人员经费、设备更新经费等),设置专门的职能机构负责全县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管理和协调,以县图书馆作为总馆,其他图书馆作为分馆,形成资源和服务高度共享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19]的基层公共图书馆建设思路,这一思路已包含了整体性治理的因素。
以上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贯穿着依靠公共图书馆专业化延伸建设农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基本思路,但实践途径各有不同,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乡镇综合文化站体制的窠臼。一是以市、县(区)馆为总馆建立总分馆体系,与综合文化站体系平行向下延伸,同时对综合文化站体系中的公共图书馆服务进行专业指导,如岭南模式、嘉兴模式、苏州模式都属于此,保证了公共图书馆体系的专业化延伸,但是没能整合综合文化站体系中的公共图书馆服务资源;二是依托社区或乡镇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包括综合文化站体系)延伸公共图书馆专业化服务,如诸城模式即是如此,其能够提升综合文化站体系中公共图书馆专业化服务水平,但是难于形成真正意义的公共图书馆专业化服务体系;三是按照标准化、专业化建设乡镇公共图书馆,并以其为核心整合综合文化站体系中公共图书馆服务、功能、资源、项目、人员,如平桥模式是一种探索,形成了公共图书馆县、乡、村三级总、分、支馆专业化服务体系设计,同时为综合文化站体系中相关内容提供了实体性的整合平台,但是体制融合难题尚未妥善解决,缺乏完善可行的制度设计。
4 建设整体化的现代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是时代要求
应该说近年来我国以建立覆盖全社会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目标,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着力点,推动了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部分,其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呈现出蓬勃发展、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良好态势。但由于诸多因素,特别是体制性障碍、协调合作机制与监督机制的不健全等,造成“碎片化”的现实困境,制约了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县区有两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的体制本身就是分散化的公共服务提供模式,它在管理层面和治理层面的极端化必然导致公共文化服务的“碎片化”,而这种“碎片化”所带来的困扰也必然对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提出整体化的要求。
(1)综合文化站体制下的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和公共图书馆专业化延伸体制下的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观念冲突与矛盾困扰着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两种建设体制的观念冲突与矛盾在于,公共图书馆专业化延伸体制下的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观念强调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核心内涵、价值意义与专业化,并且能站在全县(区)共同的公共图书馆事业上;综合文化站体制下的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观念由于各乡镇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差异性,对公共图书馆事业认识也有所差异,各自为政,听命于乡镇政府,缺乏对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核心内涵、价值意义与专业化的认识,也很少关注跨乡镇的公共图书馆问题。这种冲突与矛盾的存在有悖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方向,以及坚持政府主导,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总要求。因此就要求在发展模式上建立一种整体性的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观念。
(2)县区文化主管部门与乡镇政府治下的公共图书馆服务机构的设置、规范等体制性障碍困扰着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县区文化主管部门治下的公共图书馆机构设置和运作规范都是按照业务部门或总分馆制确立的,按照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核心内涵、价值意义开展专业化服务;乡镇政府治下的综合文化站机构设置和运作规范都是按照功能空间和行政管理体制设置的,既开展公益性社会文化服务也实施指导基层和协助管理农村文化市场。两者在机构设置和运作规范上难于融合对接、协调合作。这种体制性障碍的存在有悖于建立健全包括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的总目标。因此就要求在管理上建立一种整体性的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体制。
(3)县区文化主管部门与乡镇政府之间在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与治理上协调合作的机制欠缺困扰着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县区文化主管部门在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与治理上多要求按照专业化管理机制推进业务工作,并视全县(区)情况有向下延伸的意愿,有些地方推进了总分馆建设和通借通还;乡镇政府在综合文化站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与治理上多要求按照行政命令和项目管理机制推进文化工作,以本乡镇工作为主,不会主动与相邻区域和文化主管部门进行相应沟通,对相同的公共图书馆服务问题所付出的成本不同、难易程度有差异,各乡镇政府对协调合作的认知不同,对跨域跨部门治理的认识不足,各自为政,忽视整个区域的协调发展。对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合理性认识的缺失,导致出现诸多公共性问题。县区文化主管部门与乡镇政府之间在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与治理上缺少信息通报机制、资源与项目分配协调机制、联合评价反馈机制等机制建设,这些缺陷距离建立健全包括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的总目标有很大差距。因此就要求在治理上建立一种整体性的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机制。
(4)基层图书馆与综合文化站的公共图书馆服务活动开展不足困扰着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基层图书馆与综合文化站之间资源分配不均衡导致相互间合作的随意性与分散化,增加了合作成本,降低了合作开展活动的效率,主要表现在:第一,在人力资源分配上,基层图书馆多数依靠事业编制安排人员,由于编制限制,加上主管部门借用占用,常显得人员不足,而综合文化站多数靠乡镇政府聘用安置或公务员兼职,由于经费不足,乡镇政府经常借用占用,更是显得人员不足;第二,在财政资源分配上,基层图书馆主要依靠县区财政支持,多数只能支撑县区馆生存,难于向下延伸服务,而综合文化站主要依靠乡镇政府财政支持,常常显得捉襟见肘;第三,在财物资源分配上,基层图书馆主要建设县区图书馆馆舍与设施,向下延伸服务的服务点与设施难于配套,而综合文化站相关图书馆服务的房舍与设施常被其他功能空间挪用挤占,难于形成专业化服务设施;第四,在信息资源分配上,基层图书馆主要建设文献信息资源,对其他信息类型收集不足,而综合文化站收集当地文化发展信息、传递文化管理信息、承接基层文化信息惠民工程,多头建设、分头管理、缺乏整合。这种资源分配不均衡导致资源效益难于最大化,影响基层公共图书馆活动的开展。因此就要求在资源整合上开展整体性的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专业活动。
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回应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整体化的时代要求,明确了全面深化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体制改革的总目标和总方针:
(1)总目标是建立健全包括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2)总方针是:①全面深化体制改革,明确功能定位,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建设协调机制,完善评价和反馈机制;②整合文化惠民项目,统筹服务设施网络建设,促进服务标准化、均等化;③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管理与建设。
这些精神强调了公共图书馆发展的整体化特征(系统性、协同性、整体性、整合性),体现了“整体性治理”思路。
所谓基层现代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整体化的思路,强调了整体化的概念,试图借助整体性治理理论进行制度设计,解决公共图书馆管理体制与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体制的冲突,协调县区文化主管部门与乡镇政府之间权力与利益,形成功能、资源、项目、人员整体化管理、全方位服务的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在实践中,信阳市平桥区开展的“政府主导、统筹城乡、标准化建设、制度化保障、总分馆管理、文化站协同的农村公共图书馆建设”,以及苏州吴江开展的农家书屋、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党员现代远程教育中心、乡村图书室四位一体的“农村公共信息服务中心”建设等,都是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整体化的初步尝试,对“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总之,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碎片化的现实要向整体化发展是时代的要求。首先要在组织变革理论指导下自觉进行组织变革,构建整体性组织,然后按照整体性治理理论对整体性组织进行整体性治理,自觉从观念更新、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活动开展等方面推进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整体化。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14-07-23].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1/15 /c_118164235.htm.
[2]黄维.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今天成立[EB/OL].[2014-08-27].http://culture.people.com.cn /n/2014
/0319/c1013-24682122.html.
[3]王宏鑫.我国农村公共图书馆体系建设的流变[EB/OL].图书情报工作网刊,2012,(8):18-22.
[4]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EB/OL].[2014-02-13]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3932875.html.
[5]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EB/OL].[2014
-02-13].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9/13/content_5087533.htm.
[6]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EB/OL]. [2014-02-13].http://cpc.people.com.cn/GB/64184/6418
6/207393/13304562.html.
[7]“十一五”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规划[EB/OL]. [2014-02-13].http://www.sdpc.gov.cn/zjgx/t20071016_
164970.htm .
[8]张林林. 关于全国“十一五”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规划实施情况的报告[EB/OL]. [2014-02-13]. http://www.ccnt.gov.cn/sjzz/sjzz_cws/dcyj/201309/t20130902_389845.htm.
[9]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EB/OL].[2013-01-27].http://59.252.212.6/auto255/200909/t20090915_20868.html?keywords=.
[10]王宏鑫.公共图书馆建设应从文化建设向社会建设拓展[J].图书情报工作,2008,52(7):36-39.
[11]沈红梅,吴荇.长三角地区农村图书馆建设的历史经验及发展启示[J].图书馆建设,2008,(9):16-19.
[12]潘丽敏.吴江市整合农村信息服务资源的探索与展望[J].图书与情报,2011,(3):91-93.
[13]李超平.中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嘉兴模式”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35(6):10-16.
[14]李超平.嘉兴模式的延伸与深化:从总分馆体系到图书馆服务体系[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38(3):12-19.
[15]刘修兵.“嘉兴模式”让乡镇图书馆活起来[N].中国文化报,2009-05-10(002).
[16]陈蓉,谢旗.江阴市图书馆总分馆建设初探[J].图书与情报,2010,(2):103-106,126.
[17]臧运平,宋桂娟,郑满生,等.我国农村地区公共图书馆建设的诸城模式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38(5):4-16.
[18]黄文忠.乡镇图书馆发展模式述评[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22(6):211-213.
[19]于良芝,邱冠华,许晓霞.走进普遍均等服务时代:近年来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34(3):31-40.
【社会整体就业状况】推荐阅读:
当今社会诚信状况调查报告05-10
外企用工状况社会调查报告09-15
社会就业要求06-10
就业和社会需求05-09
整体发展07-16
整体素养05-19
整体营销05-21
整体管理05-28
整体特征05-31
整体工程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