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课程论文说明

2024-10-27

《教育学》课程论文说明(精选13篇)

《教育学》课程论文说明 篇1

《教育学》课程论文写作说明

一、写作目的

1.巩固所学教育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掌握教育论文的基本写作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形成多读书、勤思考的良好学风;

4.初步训练学生科学研究的基本功,为今后撰写教育论文奠定基础。

二、写作要求

1.学生可以在课程论文参考选题范围内选择题目(见附件),或以此为基础,文字表达上可作些调整,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题目;

2.论文的写作要求结合本课程所学理论知识和课外信息资料,在格式和内容上严格规范;

3.写作前可以开展讨论和交流。可以借鉴或引用别人的材料和观点,但严禁全文拷贝和互相抄袭。论文要求观点正确,论点有一定深度;论据充分,条理清楚;语句通顺、简明;立意独到,言之有理。论据有调查资料佐证,可以加分;

4.课程论文的格式和装订应符合学院规定的课程论文模板:http://:8081/jx/Soft/ShowInfo.asp?InfoID=176 5.正文字数3000字左右。附件:参考题目

1.学习方法研究、课程改革研究等。

2.“最近发展区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在教学中的运用。3.校园文化建设研究。4.人的全面发展研究。5.班主任工作研究。6.学校德育研究。7.有效课堂教学研究。8.课外教育研究。9.教师专业发展研究。10.其它教育问题研究。

《教育学》课程论文说明 篇2

一、为什么要统一课程名称

实验稿取名小学为体育课程, 中学为体育与健康课程, 考虑到2004年教育部又颁布了《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实验稿) 》, 因此, 正式稿的内容主要涉及义务教育阶段。正式稿将义务教育阶段统一取名为体育与健康课程, 主要有四点考虑:第一, 更加充分体现“体育为健康”的思想, 也是为了强化“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这是因为体育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应该为全体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做出自身的贡献。虽然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受多种因素 (如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营养过剩、睡眠不足、体育活动时间太少以及学校和家长重智轻体等) 影响, 体育课程不能独自或完全解决学生的健康问题, 但体育课程应该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方面承担应有的部分责任。第二, 学生的健康意识和行为应从小抓起, 尽早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因此, 本门课程虽然强调以体育学习为主, 但在小学和初中阶段都融合了部分健康行为养成和健康教育的内容 (如饮食、用眼、口腔卫生等个人卫生常识, 食品卫生和安全, 青春期的生长发育特点等等) , 这样, 可使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相辅相成, 更有助于从小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行为, 并促进他们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第三, 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或地区的课程名称情况来看, 基本上都是统一课程名称的, 要么从小学到高中都取名为体育课程, 要么都取名为健康与体育课程。第四, 听取了社会方方面面的意见, 包括政府、学术团体、专家、一线体育教师等, 大多认为应统一课程名称, 取名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更好。

二、课程性质部分的主要变化

首先, 根据教育部和课程组专家的意见, 所有课程的正式稿将实验稿中对本门“课程价值”部分的内容删除, 而重点放在较为详细地描述本门课程的性质方面, 以便教师理解所教课程的性质。

其次, 为了防止个别专家或体育教师的误解、误导以及一些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存在淡化运动技术教学的倾向, 正式稿在实验稿关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当中, 加进了一句话:“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 因此, 正式稿更加明确地将本门课程的性质定义为:“本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 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 以增进学生健康,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这更加有助于体育教师理解体育与健康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是必须要教的。当然, 这句话强调的另一层意思是, 体育教师不仅必须要教运动知识和技能, 还要重视教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方法, 促进学生学会体育学习和锻炼, 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和锻炼能力, 从重运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向重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能力的培养转变。实际上, “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这样一句话在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对课程性质的描述时就已补充了进去。

第三, 除用上述的一段话定义体育与健康课程性质外, 为了使读者更加明确本门课程的性质, 正式稿还提出了本门课程的四个特性, 即基础性、实践性、健身性和综合性。基础性主要强调学生要掌握必要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 这里强调的“必要”不等于“所有”的含义, “必要”意指要精选适合学生学习的、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对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和培养他们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有作用的知识、技能和方法, 而不是“所有”的知识点, 即不是所有的运动项目都要学, 更不是每个项目中的内容都要学, 这是因为运动项目很多, 每个运动项目中的内容更多, 而学生的体育学习和锻炼时间有限, 同时更没有必要将普通学生当成运动全才来培养, 否则, 就会像过去那样, 教师样样都教, “蜻蜓点水”, 其结果是学生样样都学, 但样样都学不会。这也是我们常常容易责怪学生技术技能差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 体育教师要摒弃教学内容的“繁、难、偏、旧”现象, 精选一些有价值和有意义的内容, 使学生学会一些运动项目的知识、技能和方法, 为学生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以及健康的生活习惯奠定良好的基础。实践性主要强调“身体练习”, 这也是本门课程区别于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 同时, 也区别于一般性的身体活动 (如做家务事、田间劳动等) 。本门课程强调的“身体练习”, 主要指运动技术技能的学习、体能的练习和体育游戏活动。通过身体练习,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和方法, 培养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能力。健身性主要强调“适宜的运动负荷”, 在体育与健康课上, 只有学生获得了适宜的运动负荷, 才能达到健身的效果。运动负荷过大或过小, 都无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运动负荷过大, 既有损于学生的健康, 也会导致安全问题的发生;运动负荷过小, 既达不到健身的效果, 也掌握不好运动技能, 更感受不到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综合性主要强调两点:一是注重健身育人功能, 即本门课程既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知识、技能和方法, 又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良好的规范意识、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等;二是强调本门课程以体育学习为主, 同时融合部分健康教育的内容, 如生长发育和青春期保健、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疾病预防、安全应急与避险等。总之, 综合性关注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 不但促进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的知识、技能和方法, 而且促进学生具有良好的品格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 真正体现体育的教育价值。

三、课程基本理念部分的主要变化

在得到广泛认同的基础上, 正式稿坚持了实验稿提出的课程基本理念的主要思想。由于2001年研制《课程标准》时是将义务教育与普通高中合在一起考虑的, 并且, 教育部于2002年又启动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研制并于2003年颁布。因此, 在广泛听取了一些积极性建议的基础上, 正式稿在每个理念的表述方面做了一些修改, 使其更加完善。

1.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这一理念的标题正式稿与实验稿完全相同, 但内容的表述在总体思想不变的基础上, 强调: (1) “努力构建体育与健康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统一的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构。”本课程要通过教学, 使学生既掌握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和技能, 体验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愉快过程, 学会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方法, 也形成对体育积极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同时, 重视三维课程目标的构建以及课程结构体现三维课程目标的思想, 更是为了充分体现体育的育人功能, 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协调、健康发展。有观点认为, 三维健康观主要是针对成年人的, 对于少年儿童, 身体健康是重点。同时, 认为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过分强调三维健康观, 忽略儿童、青少年身体处于快速生长发育阶段这个特点, 丢掉了重点。笔者认为, 实验稿中是有明确的“身体健康”学习领域的。身心本身就是统一体, 人的身体与心理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体育活动既是身体的活动, 也是心理和社会的活动, 因此, 体育活动不仅对身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而且对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同样起着重要作用。体育活动对三维健康的影响, 不仅仅体现在成人方面, 同样也体现在儿童、青少年方面, 而且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也应该从小培养, 俗话说:三岁看小, 七岁看老。此外, 把身心割裂开来看体育, 实际上还是一种典型的生物体育观, 忽视了体育的人文性、社会性和教育价值, 把鲜活的学校体育看成“行尸走肉”式的体育, 更是把体育的手段与体育的目的混为一谈。 (2) 高度重视“体育学科特点的同时, 融合与学生健康成长相关的知识”, 本课程要通过运动技能的教学和体能的练习, 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但仅仅靠体育教学不能很好地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还需要辅助于营养、保健、疾病预防、安全避险等健康教育的教学, 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生活方式, 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2. 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实验稿中的第二个理念是“激发运动兴趣,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改变为正式稿中的“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这是因为, 2001年研制《课程标准》时包括高中在内, 期望学生通过接受12年基础教育阶段的体育教育, 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正式稿完全是针对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体育教育, “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的提出更注重学生的现实情况以及课程对学生的现实要求。在对这一理念的表述方面, 正式稿在保持实验稿基本精神的基础上, 强调: (1) 目标、内容和方法都要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相联系。学习经验主要指学生体育学习的基础和状况, 具体来讲, 学生以往学习过哪些运动知识和技能, 学习和掌握的程度如何等;生活经验主要指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体验的运动知识和技能, 如学生在校外经常练习篮球, 并对篮球运动有一定的认知、感受和体验等。特别是, 教学内容的选择越是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 就会越受到学生的喜爱, 学生也会学得更好, 并体验到学习这种教学内容的乐趣和成功, 从而有助于培养运动兴趣以及基本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2) 重视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和责任感的教育, 培养学生刻苦锻炼的精神, 促进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处理好尊重学生的运动兴趣与培养学生刻苦锻炼精神之间的关系。当然, 在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 也存在一些对激发学生运动兴趣这一理念的误解、误导, 如有观点认为, 重视运动兴趣就是提倡放羊式教学?实际上, 《课程标准》强调这一理念, 旨在鼓励体育教师要采用生动有趣的内容、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调动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 使学生体验运动的乐趣, 内心真正喜欢体育。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绝不是提倡放羊式教学, 因为放羊式教学实际上是个别教师不负责任的教学, 是没有组织、放任自流的教学, 这种教学不是体育课程改革的产物, 课程改革前早就存在这样的现象, 课程改革中也有此现象, 将来还可能发生这样的情况。但应杜绝这种现象。

3.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

这一理念的标题由实验稿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为正式稿中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 后面一句话的改变, 主要为了与其他三条理念在表述上一致, 即最后要落实到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期望方面。在具体内容的表述方面, 正式稿基本上保持实验稿的精神, 都强调在发挥教师教学过程中主导作用的同时, 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都重视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能力的培养, 特别重视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促进学生学会体育学习和锻炼以及健康发展。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也存在对“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这一理念的误解、误导, 有观点认为,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就是要忽视体育教师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实际上“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课程理念不但没有忽视体育教师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而且对教师的作用和要求更高了, 因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更多地倡导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特别重视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方式, 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就需要教师知识面更宽、能力更强;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与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 学生会随时提出各种问题需要教师给予解答和指导。还有观点认为,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就是一切围绕学生转, 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实际上,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要求体育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要和要求, 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自己的教学, 使教学既能深受学生的喜爱, 又能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和发展。学生合理的、有利于他们更好地学习和发展的需求, 应该得到充分尊重;反之, 体育教师应该加以引导。

4. 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 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

这一理念的标题由实验稿的“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 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改变为正式稿中的“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 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 可见, 正式稿更加关注地区差异的问题, 这是因为我国地大物博, 各地各校经济、文化、教育差异很大, 体育与健康教学受师资力量、学生基础、场地设施等影响较大, 实际上, 即使一个省的地区差异也很大。这就需要高度关注地区差异的问题。同时提示我们不能走老路,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 用“大一统”体育教学模式是解决不了地区差异的问题的, 也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做法。因此, 无论是具体的学习目标设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选用等应该允许和鼓励地方和学校, 在《课程标准》总体精神的指导下, 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自行确定, 这符合三级课程管理的精神, 有助于调动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并形成教学特色, 提高教学质量, 因为切合自己实际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

四、课程设计思路的主要变化

首先, 根据教育部的统一要求, 将实验稿中的“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改成“课程设计思路”, 即要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构架等有宏观和整体的思考。同时, 整个的课程设计思路的落脚点都应放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方面。

其次, 对实验稿中五点设计思路的标题、内容和文字都做了以下一些修改和完善。

第一, 将实验稿中第一点设计思路“根据课程目标与内容划分学习领域”改成正式稿中的“根据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确定课程目标体系和课程内容”, 这是为了更加突出本门课程要挖潜多种功能和价值, 充分发挥本课程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作用, 体现本门课程健身育人的本质特征, 换言之, 本门课程目标体系和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确定要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 正式稿与实验稿一样, 都从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 构建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课程目标体系和课程内容。

第二, 正式稿与实验稿的第二点设计思路一样, 即“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划分学习水平”, 即水平一至水平四分别对应1~2年级、3~4年级、5~6年级和7~9年级。考虑到《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实验稿) 》已另外研制并于2003年颁布, 正式稿就删除了有关对高中内容方面的表述, 同时, 也删除了实验稿中关于“其他学段的学生也可以将高一级水平目标作为本阶段学习的发展性学习目标”, 因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体育教师或学生是不太会阅读高中《课程标准》的, 因此, 正式稿改成“为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体育与健康课程鼓励这部分学生进一步拓展和提高”。

第三, 将实验稿中第三点设计思路“根据可操作性和可观察性要求确定具体的学习目标”调整为正式稿中的“根据可评价的原则设置可操作和可观察的学习目标”, 因为无论是《课程标准》层面, 还是教学实践层面;不管是采用定量的方法还是定性的方法, 设置的学习目标都能够“被评价”, “被评价”就需要设置的学习目标是可操作的和可观察的, 这样才能准确地判断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这一部分在文字的表述上也做了一些调整、精简和完善。

第四, 将实验稿中第四点设计思路“根据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加大课程内容的选择性”调整为正式稿中的“根据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保证课程内容的可选择性”。这一标题只改了两个字, 即“加大”改为“保证”, “加大”一词比较模糊, 不能充分体现让学校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课程内容的权利和责任以及“三级课程管理”的精神;“保证”是强调学校在《课程标准》确立的课程目标和学习目标以及教学内容框架的基础上, 学校有权根据师资队伍、学生体育基础、场地器材等方面的实际情况, 选编适宜的教学内容。此外, 正式稿充分关注农村的体育教学, 鼓励农村学校要特别注意开发和利用各种有用的课程资源, 具体的教学内容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编或创造, 真正能够因地制宜, 确保本课程的正常实施, 并形成教学特色。

《教育学》课程论文说明 篇3

与以往的说明文相比,课程标准提出的“说明性文章”扩大了这类文章的范围,这一提法很大程度上淡化了按照文体进行教学的观念,但是,说明性文章的教学状况并没有因此而改观。

说明性文章的教学困扰在于,语文教科书涉及的文本内容尽管不一定就是“教学内容”,但会影响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提炼和加工。而且,语文知识不断更新、充实,呈动态性的发展样态。语文教科书的这些特点影响甚至干扰教师对文本的把握。因此,对很多说明性文本的解读实际上是教师凭个人经验进行的,学生所学的完全是由语文教师任意择取的文本内容,也就是有些专家所言的:教师所教的是“教师的语文”而不是“课程的语文”。由于不明确说明性文章的课程标准导向和教学内容,部分老师以文章中科学知识的学习代替教学,对科学精神进行僵硬说教,或是强化说明文的“老三样”(说明方法、说明顺序、事物特点)。

二、问题的解决——说明性文章的教学解读

(一)立足课标,明确导向

课程标准已颁布多年了,然而在教学中经常使用课程标准的教师还不多,处处以课程标准指引教学工作的教师则更少。这样的认识导致了教师文本解读的“无政府状态”。所以出现了种种“教师的语文”。

文本解读基于教科书。教科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教学资源。教师有必要对教科书的内容、组织方式进行相应的优化和调整,以适合当前学生的学习。其优化和整合的基准就是课程,具体的依据就是“课程标准”,优化和整合的目的正是更好地达成课程标准的学习目标。课程标准表述了对学生的基本期望,其落实是由课时教学目标逐步达成的。课时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主题、内容和活动。从课程标准到课时教学目标是一个分步转换的过程:课程标准(各学段结束后预期达到的目标)——年级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目标。可见,教师文本解读的基点就是课程标准。为了更好地实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要将课程标准进行细化,依据实际教学情况转化为相应的课时教学目标。

具体而言,教师依据课程标准解析文本包含以下步骤:

1.明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程目标导向;

2.明确内容标准中的知识(学生需知道的文本内容)和能力(学生需要形成或迁移的相应能力);

3.链接教学单元,分析文本的主要知识技能,正确把握教学的核心内容;

4.用学生能明白的语言,表达最主要的文本内容。

以“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的“说明性文章”单元为例,教师要“明确与教学相符合的目标导向”,即了解并把握《语文课程标准》关于第四学段阅读教学方面的目标和教学建议。“课标”中对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是:“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提出的要求是:“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就写作方面提出:“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

据此,第四学段说明性文章的基本教学导向如下:

1.通过比较,能够区分说明性文章的文体特点;

2.能够阐述说明对象及特征,知道并懂得说明事物如何抓住事物的特征,能够用说明性语言明白、清楚地说明某个事物;

3.能够把握说明性文章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的类型;

4.能够快速地抓住说明性文章的要点,能够体会说明性文章所蕴含的基本情感趋向。

以上教学导向,并不直接等同说明性文章的课堂教学目标,也不应简单地列为每篇说明性文章的教学内容。例如,七年级出现的说明性文章《看云识天气》、《绿色蝈蝈》,我们并不需要把它们当做说明文来教。对于“通过比较,能够区分说明性文章的文体特点”这一教学要求,可以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的《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这些比较典范的介绍事物的说明文的时候,对说明文的文体特点作介绍。

(二)立足单元,整体解读

日常阅读时,对于一个普通文本,我们可以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去揣摩。当我们面对一个教学文本时,则要考虑其在整个学段、整册课本、整个单元中所担负的教学任务,又要考虑到语文课程标准对这一学段的教学要求,还要考虑学习者的知识结构、能力基础和兴趣爱好等等,并且受到教学课时的限制。如今,语文教科书的单元以主题为主线设计,说明性文章的教学应当立足单元整体,明确单元整体教学目标,通盘考虑单元各篇课文的教学处理,使每篇课文的教学“各司其职”。各篇课文要为我所用,不必顾虑编者定为“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教师有自己的理解和选择,根据各篇文章的特色,教学要求可有所侧重,使单元教学任务化整为零,便于学生掌握。

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该单元是以“人与自然”为主题,编写的五篇课文主要反映的是人类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单元导读提示,“阅读这些文章,可以丰富我们的科学知识,激发我们的求知欲望,培养我们的科学精神。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还要练习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记住主要内容。”据此可见,该单元教学关注课标的要求:“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这应当成为该单元的教学重点,而“阅读这些文章,可以丰富我们的科学知识,激发我们的求知欲望,培养我们的科学精神”这一单元要求则要根据不同的文章的特点各有侧重。

《化石吟》是这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也是一篇诗歌教学应通过多种方式的阅读,理解诗歌内容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理解作者行文之中对化石的赞美之情,以此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认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对于单元教学重点,教师不妨教授以点评标注法简练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帮助学生自主归纳,以一句话或一个语词提炼内容要点,点评标注于相应的诗节旁。教学《看云识天气》,同样是落实单元教学重点,这课继续练习快速默读,学会以图表概括法(或找出关键句)概括课文内容要点,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绿色蝈蝈》一文,继续学习圈点批注和提取重要信息,归纳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把握作者如何描绘蝈蝈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通过品味作者生动自然的语言来感受浓浓的生命意识,理解和尊重生命,以至于小巧玲珑的昆虫,明白每一种生命都来之不易,每一种生命的存在都有其道理,激发学生阅读《昆虫记》的积极性。

《月亮上的足迹》一文信息较多,要求学生快速阅读,并在规定时间内读完全文,并能用记录摘要获取要点信息,据概说——评说的结构方式和按时间发展的阶段顺序,掌握文章的结构层次,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要点,学习敢于幻想、敢于探索的勇敢精神,认识现代科技对人类发展的巨大作用并受到鼓舞。

《山市》是自读课文,这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接触到的第三篇文言文,学生学习文言文又尚在初始阶段,所以对文言字词、语法的要求可以尽量放低,甚至基本不作要求。只需要学生疏通文意,以创造性复述再现“山市”奇景,以此落实单元教学重点。记录神奇怪异的故事是《聊斋志异》的生命所在,《山市》是其中一篇,当然也要记录神奇怪异的内容。对这件怪异的事情,首先是令人惊疑:“世间真有此事?”接着是令人纳闷:“怎么会有这样的事?”最后就该是羡慕、是可惜了:“我要是也能身处其中该有多好!”因此,教学不妨由“鬼市”二字入手,引导学生体会“山市”神奇、壮丽的幻景,初步体会蒲松龄《聊斋志异》的“神奇怪异”之特点。同时,拓展与“山市”一样的其他自然现象,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变化之奥妙。

(三)立足文本,突出个性

从叶圣陶、夏丏尊在《国文百八课》里提出“说明文”(解说文)概念始,至今说明文教学仍然是“抓特征、理顺序、明方法、讲语言”。在实际教学中,说明文就被肢解为文体知识几个要素的圈点勾画,失却了每篇说明文特有的个性,进行着低水平的循环教学。因此,教师还应立足文本,突出个性,驾驭课程文本的生成转化。这里所谈“个性”,一是文章作者的语言表达个性,二是指文章作品的独特意图。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这里的“要点”,是指对文本内容材质的把握,而不是文本所带来的科学知识和常识这些表面层次的内容。我们在进行说明文教学的时候,往往忽略对文本内容材质的把握,即作者写作这篇说明文的目的(作者为什么写这篇说明文?这篇说明文写给谁看的?)和个性特色(作者介绍了什么知识要点?作者用什么语言形式介绍的?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方面?)带给我们怎样的美的欣赏(科学性和知识性)?《语文课程标准》中单列“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就是对这种现状的提醒与纠正。因此,教师的文本解读既不能作简单的单方向的对象性解释,也不能对文本做简单的评判,应是一个把握文本规定性意义的过程。教师驾驭说明性文章的目的不在于课堂授予学生多少科学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思考:面对相似的自然、社会现象时,可以从哪些方面和角度去认识它、介绍它。

例如,《故宫博物院》的教学,教师解读文本就不能只是满足于对故宫博物院的介绍,或者仅停留在对故宫的对象性解释,《故宫博物院》的美在于体现了故宫的博大,更在于文章展示了说明顺序的理性美,作者介绍的简洁美。该文原来是一篇广播稿,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祖国各地》节目中播出。由于《故宫博物院》最初是为广播写的,所以对说明文的一些基本要求,如脉络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详略适宜等,比起书面文章来要求就更严一些。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口述参观故宫的路线,教师画出参观游览的示意图,以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并介绍有关说明顺序的知识。对重点说明的部分,可以让学生反复阅读,体会本文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写法。

《教育学》课程论文说明 篇4

(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每小题的4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正确的,并将其序号字母填入题后的括号里。(每题 分,共分)

1.在借贷记账法下,账户贷方反映的内容是(B)

A.费用的增加额B.收入的增加额

C.负债的减少额D.所有者权益的减少额

2.我国1985年5月1日起施行的一个主要会计法规是(C)

A.总会计师条例B.注册会计师法

C.会计法D.会计人员工作规则

(二)多项选择题:从下列每小题的5个选项中选出2至5个正确的,并将其序号字母填入题后的括号里。(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题 分,共分。)

1.会计的基本职能有(BE)

A.会计分析B.会计反映

C.会计检查D.会计管理

E、会计控制

2.下列原始凭证中,属于一次凭证的有(ACDE)

A.银行结算凭证B.限额领料单

C.发票D.职工医药费报销单

E.职工借款单

(三)简答题(每题分,共分)

1.什么是资产?资产的特征有哪些?资产的确认条件是什么?

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它具备下列几个基本特征:

(1)资产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2)资产是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

(3)资产是由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

符合资产定义的资源,在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时,才能确认为资产:

(1)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2)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2.什么是财务报表?财务报表应该包括哪些内容?企业编制财务报表的意义何在?

财务报表是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结构性表述。企业财务报表至少应

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变动表、现金流量表和报表附注。企业编制财务报表的意义主要表现在:

(1)反映财务情况;

(2)加强会计监督;

(3)进行经济决策。

(四)会计核算业务题(共分)

1.从银行取得短期借款70 000元存入银行存款账户,要求编制会计分录。

2.有关账户8月31日的期末余额资料如下:

账户名称余额(借方)账户名称余额(贷方)

库存现金1 200短期借款30 000

银行存款20 470应付账款53 700

应收账款43 500长期借款185 000

原材料67 000实收资本333 970

库存商品75 000本年利润66 000

其他应收款6 400坏账准备900

固定资产560 000累计折旧140 000

利润分配45 000应交税费18 000

生产成本9 000

根据上列账户的期末余额,填列资产负债表下列项目的金额:

货币资金=

存货=

未分配利润=

资产总计=

第四题答案:会计核算业务题(共分)

1.借:银行存款70 000

贷:短期借款70 000

2.货币资金=1 200 +20 470=21 670

存货=67 000+75 000+9000=151 000

未分配利润=66 000—45 000=21 000

资产总计=1 200+20 470+(43 500—900)+67 000+75 000

+6 400+(560 000—140 000)+9 000

=641 670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分,共分)

1.B2.C

(二)多项选择题(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题分,共分)

1.BE2.ACDE

(三)简答题(每题分,共分)

1.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它具备下列几个基本特征:

(1)资产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2)资产是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

(3)资产是由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

符合资产定义的资源,在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时,才能确认为资产:

(1)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2)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2.财务报表是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结构性表述。企业财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变动表、现金流量表和报表附注。企业编制财务报表的意义主要表现在:

(1)反映财务情况;

(2)加强会计监督;

(3)进行经济决策。

(四)会计核算业务题(共分)

1.借:银行存款70 000

贷:短期借款70 000

2.货币资金=1 200 +20 470=21 670

存货=67 000+75 000+9000=151 000

未分配利润=66 000—45 000=21 000

资产总计=1 200+20 470+(43 500—900)+67 000+75 000

+6 400+(560 000—140 000)+9 000

《教育学》课程论文说明 篇5

2014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课程代码 04118)

一、考试标准和原则

1、考试标准

坚持质量标准,注重能力考查,使考试合格者能达到一般普通高等学校或高等职业院校同专业同课程的结业水平,并体现自学考试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特点。在题量上保证中等水平的考生能够在规定的考核时间内完成全部试题的回答,并有适当的时间检查答案。

2、考试依据

大纲——大纲名称:《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课程自学考试大纲》

公布时间:2008年

指定教材——教材名称:《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

编者:陆曲波、王世辉

出版社: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年8月第1版

印刷时间:2006年第1版第1次印刷

3、本课程考核的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注重对基础知识的领会与分析,将识记、领会、分析与应用联系起来,把基础知识和理论转化为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以考查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既测试考生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也测试其知识应用的能力。

4、重点与覆盖面的关系

试题覆盖到章,重点章节的分值比例较大,一般章节的分值比例适当。单章考核分数最高不超过25%。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考试形式

本课程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方式,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评分采用百分制,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第1页(共2页)

重庆科创职业学院

60分为及格线。

2、试卷内容结构

重点考核的章节(试题的分数比例不低于60%)是:

第1章、第2章、第3章、第4章、第5章、第7章

不考章节是:第8章

一般考核章节:第6章、第9章

3、试卷能力结构

本课程试卷考核的能力层次结构比例约为:

识记:领会:简单应用:综合应用=2:4:2.5:1.54、试卷难度结构

本课程试卷考核的难度结构比例约为:

较易:中等偏易:中等偏难:较难=3:4:1.5:1.55、试卷题型结构

题型及分值:

单项选择题(30分),填空题(10分),简答题(25分),分析题(20分),手工编程题(15分)。

6、本门课程有无特殊要求(包括考生可携带的绘图工具、计算器等)

计算器

校本课程合唱说明 篇6

南流小学校本课程《童声合唱》说明

南流小学校本课程《童声合唱》所收集的学生年龄偏小,以2-4年级为主,学生基础各不相同,声音条件也各异,基于这些情况主要解决学生合唱声音训练的问题,如:唱姿训练、气息训练、发声训练、音准训练、节奏训练、合作意识、作品处理、情感要求。这些问题的解决中,唱姿、气息、发声、音准、节奏属于基础问题,在教学中需要强化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以后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作品处理和情感要求是对学生更高层次的要求,学生要知道曲目的节奏、速度、情感,以及作品的背景,从而正确处理作品的感情。合唱还要体现团队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育学》课程论文说明 篇7

关键词:英语教学,职业教育,药品说明书

近几年来由于大学的扩招和高中段教育普及步伐的加快, 引发了高中的增容和私立高中的崛起, 使目前的中职教育陷入了困境, 生源情况和学生素质堪忧。作为中职教师普遍感到组织教学困难, 尤其是英语教学, 因此我们应尽快适应形势, 调整自己的思路, 尽快地摸索出行之有效的新方法和新策略。“职业教育”的导向就是“职业”, “职业”是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在教学中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适当结合“职业”教学活动, 使学生学习的“职业”导向更明确化, 满足今后的社会就业对学生的要求。

广州医药职业学校作为广州地区和广东省珠三角地区医药中级专业技术人才的主要培训单位, 每年向大、中型医药企业输送各类医药专业毕业生。近年来随着全国中职学校教育目标贯彻“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的全面调整, 学校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也展开了, 配合学校学分制和选修课的推行, 结合“要适应学生未来就业的需要”, 有计划地对大部分学生进行了医药专业英语的教学, 为学生在未来就业工作岗位上专业英语的运用, 进行必要的教学准备, 并为此开展了多种实践教学活动。其中, 模拟药店、医药专业英语知识竞赛、药品说明书的制作、药品英语介绍……这都是学生英语实践活动的常见形式, 下面就以“药品说明书的阅读和制作”英语教学活动为例介绍。

英语教学活动——“药品说明书的阅读与制作”英语特色课型教学设计。

一、教学活动目标

教学活动的目标是认识到医药职业英语阅读在未来工作岗位中的重要性和基本运用情况, 了解有代表性的药品英语说明书的常见形式, 阅读中能寻找和发现药品英文说明资料中的关键词和信息点, 并进行正确的翻译。从教学活动中能培养爱岗敬业, 服务顾客的情感, 并能增强运用专业英语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勇气。

二、教学活动设计的依据

我校学生每年约有300~400人左右在广州市区各大中药店和药仓参加毕业实习, 实习岗位为仓管员和售货员为主, 在这类工作岗位上, 医药专业英语的使用通常出现在阅读英文药品说明文字资料和为外籍顾客提供服务的工作需要上。目前市场上的大部分药品 (包括进口药和出口药) 都按规定配备了关于药品的性能、用法、成分、保存方法……等方面的英文说明, 能否看懂和用好这类英文信息, 将成为他们职业上必不可少的专业技能。

对广州市区主要涉外药店或药仓的医药职校毕业生英语运用情况进行调查 (主要采用电话调查及问卷调查的方式) 了解到:

1. 在上九路、北京路和东山的健民药店, 涉外药品销售中专业英语运用的主要用途 (按常用程度大小顺序排列) 是:1) 销售用语。2) 适应症状介绍。3) 使用方法介绍。4) 批发和订购用语。5) 电话接听。6) 进口药说明书。

2. 在同德围、凰岗、白云山药厂和健民药店药仓, 医药单位人员进口药品英语说明书阅读情况中显示, 中级仓管员要求是全文阅读, 仓管员要求会贮存须知。

从此可了解到医药专业英语的主要应用于进口药品英语说明和销售英语。进口药品英语说明书阅读无论在药店或药厂中都尤为重要。

三、教学活动构思说明

我校学生在未来就业中, 普遍都在药店和药仓从事销售和仓储工作, 有接待外宾和阅读英文药品说明书的机会, 目前国内市场上的大部分药品都与国际规定接轨, 配备了英文说明书。工作中能否看懂和利用好这些现成的英文资料和信息, 出色地完成专业工作, 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已成为我校学生就业必不可少的技能。为了令学生学得更实用和灵活, 本人在教学活动上, 主要提高学生在专业英语快速阅读中, 搜索和寻找主要信息的能力。希望能通过有效的阅读, 迅速了解药品的名称、成分、功效等至少八项信息, 从而基本上对该药品得到较全面的了解, 以满足工作上的需要。

本教学活动主要是培养学生从读到写的技能, 会阅读并看懂有代表性的常见药品英文说明书, 能归纳出英文说明书中的重要信息点, 并翻译成中文, 最后制作成药品中文说明书。

本教学活动以现代教育理论作指导, 提倡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并根据学生的学习和领会能力水平, 摒弃繁、难部分, 体现其重要和主干部分, 整个教学活动过程着重学生的参与, 有自主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 产生有效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活动步骤

1. 预习作业, 要求学生课前搜集至少一种有代表性的药品英文说明书, 尽量做到多样不重复。

2. 模拟药店视频引入, 多媒体显示各种有代表性的进口药品英文说明书, 阅读后师生共同找出信息点及其共同特点, 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其一般常见形式。

3. 进一步掌握更多必备替换的词汇与句型。

4. 展示学生上交的英文说明书, 指导学生标出八大信息点, 翻译成中文, 再利用以上信息自行设计出一份对应的中文药品说明书, 完成本教学活动内容。

五、教学活动反思与评价

《教育学》课程论文说明 篇8

《杭州市学前教育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经杭州市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根据立法法和地方组织法的有关规定,报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现在,我受杭州市人大常委会的委托,就本条例的有关问题作如下说明:

一、制定条例的经过

为了推进杭州市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2010年以来,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多次组织开展学前教育专题调研,通过专题调研将条例列为杭州市人大常委会2011年立法计划正式项目。2011年8月,杭州市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审议了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提请审议的条例草案。会后,杭州市人大法制委员会根据常委会的审议意见开展调研,分别赴有关区、县召开座谈会,听取相关政府部门、乡镇街道、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幼儿家长代表的意见,并将法规草案文本在杭州人大网上登载,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同时,还将条例草案分别送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市人大常委会立法咨询委员会、市级相关部门、各区(县、市)人大常委会及部分市人大代表征求意见。在认真研究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后,法制委员会对条例草案进行统一审议并作修改后,形成条例草案修改稿,提请市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

二、制定条例的主要依据

制定条例的主要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法律法规。同时,还参考了《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意见》和《浙江省发展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等文件。

三、关于条例主要问题的说明

条例分为总则、规划与建设、设立与审批、保育与教育、经费与保障、学前教育工作者资格与权益、管理与监督、法律责任、附则,共九章五十六条。

(一)关于学前教育的定义。目前,有关上位法对学前教育尚没有明确的定义,实践中,学前教育一般是包括对0—5岁学龄前儿童进行的保育和教育。由于现阶段我市学前教育工作中适龄儿童“入园难、入好园难”等问题比较突出,急需通过立法来解决并规范,因此,条例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学前教育工作的实际,对学前教育的定义进行了明确,规定“本条例所称的学前教育,是指为学龄前三年儿童提供保育和教育服务活动的总称”,并规定“本条例所称的学前教育机构,是指招收学龄前三年儿童进行集中保育和教育的全日制或半日制的幼儿园”。

(二)关于学前教育的法律地位以及发展原则和目标。为了从立法层面确立学前教育的法律地位,推进我市学前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条例按照国务院有关文件的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明确了学前教育的法律地位,即“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并规定我市发展学前教育应当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原则,提出了“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目标。

(三)关于学前教育机构的规划和建设。为了完善学前教育机构的布局,加快推进学前教育机构的建设,条例对学前教育机构的规划和建设进行了详细规定:一是要求市和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合理布局并适时调整学前教育机构的规模和标准,为学龄前儿童就近入园提供便利,并要求城乡规划部门应当会同教育行政部门编制学前教育布局专项规划;二是规定居住区开发建设时应当安排好学前教育建设用地,配套的学前教育设施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与居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三是规定在学前教育机构布点不足的区域,各级人民政府可以在符合基本办园条件的前提下,将有关空置房屋置换、改造为学前教育设施;四是对农村学前教育机构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

(四)关于学前教育机构的设立。为了规范学前教育机构的设立,条例根据有关法律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对学前教育机构的设立设置了相应的行政许可,规定“未经许可,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举办学前教育机构”,并就行政许可进行了具体规定:一是明确了举办学前教育机构应当具备的条件;二是规定了申请举办学前教育机构应当提交的材料;三是规定了设立学前教育机构的许可程序。

(五)关于学前教育的经费保障。为了加大财政对学前教育的经费投入,提高保障水平,条例规定“各级人民政府统筹本行政区域的学前教育经费保障工作,将学前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为支撑的保障范围”,明确“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逐步提高学前教育事业费在教育事业费中所占比例。各区学前教育事业费应当达到同级教育事业费的8%以上,各县(市)应当达到5%以上。市本级和各区、县(市)在地方教育附加中按不低于20%比例安排学前教育专项资金。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每年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一定比例的学前教育专项资金。”此外,条例还就学前教育专项资金的设立和使用、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学前教育机构的规费减免等作了具体规定。

(六)学前教育工作者的权益保障。为了依法保障学前教育工作者的权益,条例就学前教育工作者的权益作了规定:一是规定学前教育机构教师与中小学校教师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二是规定了学前教育机构工作人员的权利和义务;三是规定政府相关部门要落实公办学前教育机构教师编制,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招聘工作人员;四是规定学前教育机构教师的工资和福利待遇,并明确规定学前教育机构非事业编制教师在职称(职务)评聘、进修培训、教研活动、健康体检和表彰奖励等方面,享有与事业编制教师同等权利。

以上说明和《杭州市学前教育促进条例》,请予审议。

课程设计验收说明专题 篇9

一、提交的材料

提交的材料包括打印的课程设计报告(经老师检查同意后再打印)和电子文件。

所有电子文件放在用自己的“学号姓名”建立的目录(如:06001701孙婷婷)下,目录内包括:

1.课程设计报告(word03格式,名称:课程设计报告学号,如:课程设计报告06001701.doc)

2.可执行程序(名称:课题名称学号.exe,如:图书管理系统06001701.exe)

3.源程序文件夹(内容包括用VC或Delphi编写的所有源程序。名称:源程序学号,如:源程序06001701,)

4.数据库或数据文件文件夹(如果建立了数据库,则为整个数据库文件;如果采用文件实现,则为所有程序中用到所有数据文件。文件夹名称为:数据学号,如:数据06001701。)

二、软件实物验收的主要内容

1.检查提交的材料是否齐全,以下检查的内容都来自于该目录

2.学生演示软件,介绍自己开发软件的功能和特色

3.老师根据软件开发情况提问

4.检查电子版课程设计报告

三、要求

1.必须由本人来实物验收,并回答问题。不允许由同学代交材料。

2.每个同学的软件必须自己开发,代码自己编写。

3.提交的材料必须齐全。

4.课程设计报告经老师检查同意后,再进行打印。打印后的报告不要装订,用夹子夹好,交给班长。

5.所有电子文档按“

课程说明书(范例) 篇10

课程介绍

【课程名称】:《重点行业及产品业务能力提升》 【来源省份】: 广西 【学习方式】: 面授

【课程开发时间】:2014年5月12日-16日 【课程分类】: 营销类 【培训对象】: 客户经理

【核心讲师】: 卢露、沈萍、韦薇、姚俊、农朝冲、杨庆峰 【关键词】: 重点行业、客户经理、业务能力 【学习目标】:

1、任务目标:

(1)掌握重点行业透视方法,能够逐步提升负责行业的熟悉度;(2)通过有效分析行业客户特点,找到行业客户销售切入点;(2)提升行业信息化产品销售能力。

2、知识目标:

(1)了解公司2014年五大重点行业的定义及发展目标;(2)通过行业透视方法,掌握五大行业共性和个性需求;(3)五大行业通用信息化解决方案;(4)掌握重点行业的营销切入方法;(5)掌握有效突出行业价值的方案呈现技巧。【课程学时】:6学时 【课程简介】:

中国移动面临来自传统运营商、虚拟运营商、移动互联网运营商的多方的挑战和竞争,市场份额增速放缓、用户ARPU值下降,重点行业由于其战略地位和辐射作用,是兵家必争之地。作为客户经理,不但要稳定和保有行业集团客户,同时还要熟悉行业并提升行业拓展能力,通过信息化解决方案提高行业客户的价值和粘性,推动实现集客市场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目标。【课程大纲】:

课程导入:行业信息化拓展的销售阻力

(一)案例:谁动了李伟的单子

(二)销售阻力:不熟悉行业,不能卖好产品

(三)突破销售阻力的方向:全区重点行业的发展指导意见

(四)突破销售阻力的要求:客户经理角色所需具备的能力要求

第一章:透视行业

(一)行业透视模板 1.行业单位关系透视方法 2.行业客户需求透视方法 3.行业客户业务规则透视方法

(二)五大行业透视

1.教育行业透视+典型单位透视案例 2.政府行业透视 3.医疗行业透视 4.交通物流行业透视 5.水电能源行业透视

(三)行业需求分类图谱 1.教育行业需求分类 2.政府行业需求分类 3.医疗行业需求分类 4.交通物流行业需求分类 5.水电能源行业需求分类

第二章:牵手行业

(一)发现需求三法则

1.找对人:行业客户营销关键人拜访顺序与沟通目的 2.说对事:激活行业客户需求 3.细倾听

(二)满足需求三法则

1.找出行业客户价值标准(客户关注点)2.区分产品利益和产品特征

3.如何在呈现中突出价值(产品价值点)——FABE法

(三)异议处理三法则

1.签单前——解决方案价值影响场景 2.签单后——解决方案实施过程沟通 3.签单后——产品使用三个月内回访

【课程案例】:

1、案例1:谁动了天天的单子

2、案例2:区人社厅社保专线项目

3、案例3:忠信大学附属中学的透视

4、案例4:重点行业营销切入——说对事:扁鹊见蔡桓公

5、案例5:天天的逆袭——给客户诊断

《教育学》课程论文说明 篇11

1 地方高职教育课程建设的主要做法

从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来看高职高专教育的课程要在已有的条件下, 围绕其培养目标进行设置, 要有别于普通学历教育, 突出高职高专的特点, 遵循"满足市场需求、针对性与适应性相结合、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突出实践教学"等原则来展开建设。

(1) 跟踪科技发展完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随着科技发展与时俱进, 及时进行修订和完善, 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吸收到大纲中, 并坚持传授知识、提高素质、培养能力相结合的原则[1]。

(2) 加强教材建设突出应用能力。高职高专教育以"求新、求变、求异"为原则, 以"精选内容、淡化推导、加强应用、突出能力"为宗旨加大教材改革的力度, 加快教材建设的步伐。

(3) 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高职高专教育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方面主要体现在:

对人才培养要求, 注重知识的有机性和融合性, 不追求学科的完整性, 精选教学内容, 优化课程体系。

在教学方法上, 将以教师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改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将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改变为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能力为主的教学。强化以提高了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目的的实践教学, 提高动手能力。

2 士官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士官职业技术教育由于课程建设自身的复杂性及诸多存在问题的制约, 在课程建设的实践中, 依然感到阻力很大, 效果也不甚明显, 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1) 课程建设的相关理论研究不能与时俱进。学校对课程建设的规律性缺乏认识, 造成课程建设理论研究的水平不高, 一定程度上影响课程建设的成效。

(2) 课程体系脱离部队实战需求。当前, 士官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体系仅凭自身教学条件, 能教什么设置什么, 不能教的课程就不开, 严重脱离部队实战化作战需求。

(3) 课程设置重专业轻学科。士官职业技术教育对课程设置工作仍缺乏应有的重视, 把此项工作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由于课程模式受到学历教育"学科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 士官职业技术教育在课程结构上也出现了突出各学科的学术性、体现各学科的科学性的要求和问题, 却忽视了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后继课程之间以"专业和应用为主线"的课程内在要求。而且, 在学科内部过分强调知识体系自身的完整性, 片面地追求各学科知识的深度与广度, 课程的"平面性"显而易见。

3 士官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建设的措施

(一) 转变观念, 树立遵循工作过程课程观

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观认为, 课程是"跑道", 过去强调"道"是一种学习的路径, 现在强调的是"跑", 强调的是过程。士官职业技术教育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开发课程, 按照岗位工作流程来安排课程, 是凸显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建设的突破口。

(二) 突出能力为本位, 精心设计课程建设的内容

在以能力为本课程观的职业教育观指导下, 士官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符合士官人才培养的岗位指向性要求。按照工学结合、对接岗位的思路, 深化课程内容改革, 突出基础课程应用性, 增强岗位课程针对性。任职基础课程以"必须、够用"为原则, 着眼服务于任职岗位的课程而进行教学, 突出重点, 强化应用, 优化整合教学内容。任职岗位课程以"实用、管用"为原则, 按照部队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程序, 将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融入具体的工作情景中, 加强操作规程、维修保养和组训方法教学, 着力提高学员岗位任职能力。

(三) 强化教员培养, 建设过硬的"双师"型教员队伍

培养适应部队岗位任职需要的高素质士官人才, 就必须按照素质优良、专业齐全、结构合理的原则, 建设一支满足部队需求、适应装备发展、具有专业特色的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员队伍。课程建设过程中, 针对任职教育的特点和对学员技能培训教员的要求, 既注重教员队伍的教育理论、教学基本功、专业理论培训, 是能精深授课的好讲师, 又注重教员队伍的实践技能的培训, 是会动手的好技师。

4 总结

总之, 士官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建设和其它教育类型的课程建设一样, 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改进。按照"指导优先和教育优先"的职业教育教学原则, 遵循"能力本位和素质教育"的现代教育理论[2], 对士官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建设工作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讨, 这对提升士官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时效性, 提高士官人才培养质量, 服务部队建设具有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易康平, 晏丽萍.高职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 2006 (5) :34-35.

1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说明 篇12

希望大家提高认识,端正态度,按照课程设计的相关要求,严格执行、踏实完成。现将相关事宜说明如下:

1.课程设计设计选题见课程设计任务书。

2.设计课题共14题,每5人一组,按照学号顺序排列,如学号1、2、3、4、5,完成任务书中的任务书(1)中的设计题目。另学号71,72完成(1),(2)设计题目。

3.课程设计具体内容要求见设计任务书。按照任务书的要求完成相关图纸、说明书(设计说明书不少于20页,统一使用A4白纸,手写,不得使用电子版)。

4.课程设计的最终成绩按照课程成绩评分表的相关标准评定。

5.时间安排:18周-19周为课程设计时间;上交截止时间19周周日(6月23日);答辩采取自愿原则,20周按照拟答辩人数安排答辩时间。

6.最终上交材料:

(1)图纸(按照任务书要求完成)。

(2)设计任务书(装订顺序:设计说明书封页→设计说明书正文→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系课程设计评分标准(封底))。

7.参考资料:机械原理课程教材;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手册等。

8.课程设计指导时间安排:临近考试,指导不安排集体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和老师联系具体指导时间。

另:最终课程设计材料上交以班级为单位,学委负责收集,整理好(按学号排列,小号在上)一起上交。

中华文化概说课程说明 篇13

课程性质

“中华文化概说”是吉林广播电视大学为开放本科层次学生设计的一门通识课,是非统设选修课。这门课程知识内容较多,它对于文学类课程的学习具有指导作用,但同时它又需要大量的文学实践对其理论进行不断的丰富与和发展。

课程教学目的

本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初步掌握中华文化的基本概况,对中华文化、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中国文化以来的社会政治结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文学等问题有较为全面的理解,能够在具有一定的知识、文学阅读积累的基础上,分析社会现象,提高文化素养、加强理论修养,从而扩展知识,培养能力。

课程的主要教学任务

本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引领学生实事求是地、按照中国文化的基本规律和自身特征,对文化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增强学习和研究的兴趣,对我国的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课程学时、学分

本课程课内学时36,共2学分,开设一学期。

课程内容

文字教材共分为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中国文化以来的社会政治结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等十九章内容,这十九章内容,是有机的整体。内容十分丰富,并且覆盖面很广。

教学环节

1、面授辅导 除针对教学中的重难点适量讲解与答疑外,主要为学生提供中华文化的各类知识。辅导课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辅导主要围绕学生的活动来展开,可采取集体讨论、布置作业、作业评讲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以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提高中华文化的知识水平,弥补远距离学习过程中语言学。

同时要利用网上资源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完成网上测试,积极参加网上专题讨论及网上教学活动。并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总结、点评。

2、自主学习

学员要制定自主学习计划,通过阅读文字主教材、导学资料,浏览中央电大、吉林电大网上资源,以及参加BBS讨论来完成学习任务,达到教学目标。

3、小组学习

组织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参与面授课堂讨论与网上专题讨论,通过协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4、网上教学辅导

组织网上专题讨论及实时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媒体的使用

文本辅导

(一)文字教材的使用

本课程以张岱年、方克立主编的为《中国文化概论》主教材。教学大纲依据文字教材进行编写,它是教学大纲的具体体现,也是组织教学和各种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教材的编写共分为上中下三编共计十九章。

(二)辅助教学资料的使用

中华文化概说涉及较多的历史典故、历史名人、重要概念,大量中国古代文论和古代思想教育等的经典内容,主教材难以包容。计划将这部分内容用文本辅导的方式,利用网络进行信息传输,为教学提供相应的支持服务。

课程内容

绪论

一、“文化”界说

二、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三、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四、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一、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和影响 第二章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一、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形态

二、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极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一、宗法制度的产生与确立

二、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 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

二、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

三、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四、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

五、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

六、隋唐:隆盛时代

七、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于市井文化勃兴

八、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击与融会

九、明清:沉暮与开新

第五章 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

一、中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

二、中国文化与外域文化的交汇 第六章 中国语言文学

一、汉语的历史与特点

二、汉字的历史与特点

三、汉语汉字和中国文化的关系 第七章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一、中国古代科学的伟大成就 二、四大发明

三、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和近代落后的原因 第八章 中国古代教育

一、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特色

二、中国古代的教学思想 第九章 中国古代文学

一、中国古代文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二、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

三、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 第十章 中国古代艺术

一、辉煌的远古艺术

二、中国古代艺术的整体风貌 第十一章 中国古代史学

一、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二、中国古代史学的巨大成就

三、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 第十二章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一、传统伦理道德与中国文化

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三、中国伦理思想的基本原理极其历史发展 第十三章 中国古代宗教

一、中国古代宗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

三、佛教的中国化和中国化佛教 四、三教交融与儒学的宗教性 第十四章 中国古代哲学

一、中国哲学的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

二、中国哲学的宇宙观念和人生境界

三、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第十五章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一、中国文化的类型

二、中国文化的特点

第十六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意涵

二、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三、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 第十七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一、天人关系上的不同价值取向

二、群己关系的定位

三、义利与理欲:价值观的深层展开

四、人格理想与价值目标

第十八章 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

二、中国文化走向近代的艰难历程

三、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近代的动因

四、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 第十九章 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新文化

一、中国文化发展的新阶段

二、80年代文化热的反思

三、90年代文化建设的宝贵经验

上一篇:社会整体就业状况下一篇:斜井人车安全操作规程